《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六卷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凈界法師主講
第六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32面,丁四、開緣情況。當我們開始正確地走上菩提道的時候,我們要具足兩種條件的。一個是內心的思想,一個是外在的行為。內心的思想我們叫作戒體,這當中包括菩薩的誓愿力跟觀照力,就是你要有一種很堅定的愿望,真地要去實踐你生命當中的三大目標。第二個你要有一點智慧,我講實在話,一個愚癡的眾生沒有資格做菩薩的。所以一個菩薩要多學。菩薩就是要盡形壽地廣學多聞、多聽佛法,增長自己的判斷力。因為外在的環(huán)境你沒辦法控制的,它出什么狀況你沒辦法的,你只有經(jīng)常加強自己的觀照力,做出正確的抉擇。所以菩薩要多學的,你要增長你的觀照力,對生命的正確觀照。這就是你一種內在的德行,我們叫戒體,包括了誓愿力,包括了觀照力。其次,你要有一種實際的行動,就是你至少先守住十重戒法。這十條大概是整個菩薩戒的根本。你看那個房子,這幾個大柱子只要不要亂了,房子至少垮不下來。先把這十條戒守好,其它你就亂不了了。所以當我們已經(jīng)培養(yǎng)一種愿望,也開始正確地觀察生命的真相,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要去注意這十條的波羅夷罪。
那么我們現(xiàn)在講到第八條,所謂的慳惜加毀戒。我們看開緣情況。假設不與財,若自無,說我不給你錢財,我自己都沒有錢財,我怎么給你財呢?自己根本就不夠用了,開緣。那么求非法之財,也就是說,對方他要求的是一種不如法的財,他希望你去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而得到錢財,用這個錢財來供養(yǎng)對方,這個菩薩可以拒絕,因為這個來處是非法的。第三若對彼不益,你給他錢財,他不但不會因為這樣得到受益,反而增長他的放逸。放逸的人就會去造罪,那這個菩薩可以不給,因為對他沒有好處,菩薩的重點在于自利利他,所以這個地方是開緣的。
我們看不與法,若外道求短,外道,當然身為外道,他的目的不是來跟你學法的,他是來跟你找麻煩的,那么他是要跟你辯論的,辯了半天也沒有結果,你也不可能相信他,他也不可能相信你,浪費時間。所以他找你辯論,你可以拒絕,因為沒有什么好處,你也不可能因為這樣改變。若彼根基不宜,你這個法是特別的深妙,他的根基不夠,你講了以后,他沒有辦法理解,甚至于產(chǎn)生錯誤的理解,這個時候可以不給。若自未通利,你自己都一知半解,所以你也可以不告訴他佛法。
那么這條戒當然就是培養(yǎng)菩薩經(jīng)常要生起布施的德行、施舍的德行。
我們看第九條嗔心不受悔戒。這條戒的大意是說,有某一個人他曾經(jīng)做過對不起你的事情,當然這件事情可能對你傷害很大,曾經(jīng)傷害很大。但是這個時候這個對方他已經(jīng)產(chǎn)生后悔之心,他來向你懺悔,希望能夠化解這個障礙。那么身為一個菩薩,他以嗔恨心拒絕對方的懺悔,菩薩犯了波羅夷罪。我們看丁一的戒文內容。請合掌: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緣、嗔法、嗔業(yè)。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于一切眾生中,乃至于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嗔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好,我們看講表的說明。身為一個菩薩,他開始正確地走在無上菩提的道路上,這個時候他在行為方面應該要斷除以下的犯罪事緣。第一個自嗔,這個嗔心的行為是你自己做的,你真實地用自己的身口意來拒絕對方的懺悔,或者你教導別人來做一種嗔心不受悔,那么這個時候兩個都犯重。
我們看它的整個罪業(yè)的生起因緣,因緣法業(yè),我們看丁二的說明。這條戒它的犯罪動機是很單純,是嗔恨心,因為對方曾經(jīng)傷害過你。當然一個菩薩受到刺激,他偶爾生起嗔心,這是可以理解了。但是菩薩不能讓嗔心在心中一直相續(xù)下去,一直堅固下去,因為對方已經(jīng)釋放善意了。那么對方釋放善意,你的嗔心還不肯停止,正是犯到這條戒的動機,就是你不想讓你的嗔心停止。即便對方已經(jīng)釋放善意了,你還不想讓它停止,這個就是這條戒的犯罪動機,你愿意讓嗔心相續(xù)下去,繼續(xù)地堅固下去。第二個緣,隔絕方便。你不但是有內心的嗔心,你還有用手勢、用動作來表達你對他的拒絕,不肯跟他和解。法,示相發(fā)口,你顯出身體一種傲慢的狀態(tài),或者發(fā)動一種粗暴的言詞,甚至于把門大聲地關起來,那么顯示你對他拒絕懺悔的狀態(tài),最后,前人領解,對方真地可以感受得到你真地不接受他的懺悔,讓他感到非常失望跟挫折,那么這個時候菩薩就成立了嗔心不受悔戒。這是這條戒整個罪業(yè)的因緣。
我們看第二段,那應該怎么辦呢?菩薩應該修習忍辱之心,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身為一個菩薩,他的待人處事要保持一種無諍的狀態(tài)。無諍的意思,就是人不要有太多的我相、人相的對立。世間人可以說,我這個人愛恨分明,可以理解,菩薩,你身為菩薩,你沒有資格愛恨分明的,沒有資格。所以我們講菩薩追求真善美,菩薩不能求真。你一個人什么事情都要把它分析得很清楚,事情看得很清楚,善惡很對立,你很難行菩薩道。菩薩只能夠求善,我在任何狀態(tài)之下保持善心,所以他就會容易做出包容、寬恕。所以菩薩要經(jīng)常保持內心的平等。
其實講實在話,你對人生的看法是很重要的。人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你最好早一點養(yǎng)成這個習慣。每一個人都是真妄的和合體。他是好人,但是他也可能會變成壞人。他是壞人,但是他一念的改變,放下屠刀,他也可能變成好人,就是菩薩的一種諸法無自性的觀念。你一定認為說你這個人就是壞人,你永遠是壞人,那你怎么能夠接受他懺悔呢?你心中一直想說他是壞人,那你跟他產(chǎn)生對立了嘛!那你怎么行菩薩道呢?你當初在佛前發(fā)愿,眾生無邊誓愿度,那你當初是怎么發(fā)的呢?所以,菩薩應該有一個觀念,人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就在一念之間而已。誒,他以前不好,但是他現(xiàn)在,現(xiàn)在的他已經(jīng)不是之前的他了嘛!因為這個五蘊身心是變化的嘛!生命是動態(tài)的嘛!你不要老是想到他過去的他,現(xiàn)在的他跟過去的他是不一樣了嘛!所以菩薩要產(chǎn)生一種無諍的心態(tài),那么這樣子你就能夠常生慈悲心孝順心,來寬恕、包容眾生的過錯。因為他以前的他是一念的迷,現(xiàn)在的是一念的悟。所以這個地方菩薩要培養(yǎng)一種善根的無諍的智慧出來,那我們就能夠去接受對方的懺悔。
我們看總結,身為菩薩,他內心當中對于善惡的觀念非常明顯,愛恨非常的分明,那么這個時候對于一切的有情眾生,特別是對他曾經(jīng)傷害的眾生完全不能夠加以寬恕包容,甚至于在非眾生中,這個地方的非眾生是指的變化人,鬼神哪、或者畜生啊,以神通力變化出的人,總而言之,他對一個有情眾生。第一個,我們先看第三段,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嗔不解者,他心中對于這個人永遠不能夠寬恕他,你的心態(tài),你是認為他是壞人,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你又有口業(yè)的罵辱;第三個,身業(yè)的手打,甚至于用刀杖來傷害他,那么顯現(xiàn)出一種意業(yè)的嗔、口業(yè)的嗔,還有身業(yè)的嗔,這個時候,菩薩就深深地傷害自己的戒體,你不是傷害對方,你傷你的戒體,那么菩薩犯了波羅夷罪。
我們看第三條,丁三、罪相輕重,那么這條戒的整個緣起來自于心懷忿恨,然后再付出于口業(yè),再付出于身業(yè)。那么這個多少結重就是說,假設你只是意業(yè),你沒有罵他,也沒有打他,他跟你懺悔,你很生氣走掉了,你沒有出惡口,也沒有粗暴的行為,結輕。你很生氣,他來跟你懺悔,你罵他幾句走了,但是沒有用手打他,意業(yè)、口業(yè)結中品。他來向你懺悔,你內心很生氣,不但罵他,又打他,結重,身口意三業(yè)都具足結重。所以叫多少結重,看你身口意越多就越重。
我們看具緣成犯。第一個,你知道對方是一個有感情、有明了性的眾生,你也知道他是一個眾生,而你用嗔恨心來拒絕他的懺悔,而且用口業(yè)的罵辱、身業(yè)的手打,而且對方也能夠感受到你對他的拒絕,這個時候這條罪就成立。
我們看丁四的開緣情況,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舍離惡法,修習善法,不犯。說這個人哪,他做錯了,向你懺悔,你就寬恕他了;他再做錯,他向你懺悔,你又馬上接受他懺悔,他又做錯……一而再、再而三,并沒有從這個當中得到教訓。這個時候菩薩就心里想了,我一直接受他的懺悔,結果造成他如此的放縱,所以菩薩這個時候沒有嗔心,是以一種善巧方便的心態(tài),而故意不接受他的懺悔,他的目的是因為不接受他的懺悔,讓他產(chǎn)生一種自我反省的調伏力量,而舍離惡法,修習善法。那么這樣子講,這個菩薩變成一種善巧方便,不犯,因為沒有犯罪動機。若彼不如法懺悔,其心不平,不受其懺,不犯。這個人根本沒有真正地懺悔,他沒有真正懺悔的心,他的內心還沒有平息,這個時候菩薩看到你懺悔都沒有誠意了,我當然不接受你懺悔了。那么這個時候是不犯的。
我想我們在研究戒法的時候,一定會研究到戒體的觀念,在聲聞戒,它的重點在出離心,所以聲聞戒的戒體,你看比丘、比丘尼戒是以出離心為本。所以在聲聞戒當中,它首治貪,你大概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后,佛陀的戒律你看完就知道,佛陀要你整個生活的方式降到最低最低最低,大概能夠勉強維持你生命的相續(xù)而已了。所以在聲聞戒里面,佛陀對貪是治得很重的。在菩薩戒里面,你看看四十八輕,完全不一樣。一個菩薩稍微貪吃一點,貪睡一點,看佛陀意思,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是你起嗔心,這件事就很嚴重,治得非常重。菩薩戒里面有三種心是治得非常重的,第一個嗔心,第二個高慢心,你覺得你高高,因為你這個高慢心,你覺得你沒辦法跟眾生互動了,第三個愚癡心,你什么都不想學,顛倒愚癡。所以你要知道菩薩戒的精神,它在治嗔、治慢、治癡治得很重,相對來說治貪治得比較輕。當然它這個地方在菩薩戒里面還有一條,你這個菩薩有一個很重的煩惱,你一時改不過來,但是你對這個煩惱非常地后悔,你也想盡辦法去對治,但是一時半刻改不過來,但是你已經(jīng)想要去對治了,在這種情況之下判得比較輕。因為你要看全面的菩薩戒,你就會看到這種情況,那么我們這個地方講義沒有講出來。
這條戒也就是說,在這個《大乘毗尼經(jīng)》上說,菩薩以貪心犯戒是名輕罪,以嗔心犯戒是名重罪的理由。為什么以貪戒心犯是輕罪呢?因為菩薩的戒體在大悲嘛!它的重點不在出離嘛!因為貪是障礙出離,那么這個大悲是障礙成佛,所以以貪心犯罪在菩薩來說相對是輕戒,但是以嗔心、慢心、愚癡心犯罪,這個是重罪。所以這條戒,大概在六重戒當中,我們看這個后后是重于前前,越后面越重,前面都是偏重貪,到后來是有一點嗔,到最后一條戒是癡,后面越來越重。那四根本重戒是殺戒跟淫戒最重,判得最重。
好,我們看第十條謗三寶戒。前面的六增上戒都是以貪嗔的煩惱來活動,這條戒是以癡跟邪見,那么來誹謗大乘的法藏,來誹謗大乘的法寶,那么正式犯到這條重罪。我們看丁一的戒文內容,請合掌: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yè)。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好,我們看講表的說明。身為一個菩薩,安住菩薩種姓,那么這個時候在行為上,他首先應該斷除以下的犯罪事緣。第一個自謗三寶,他親自去誹謗大乘的三寶,或者他教導別人來謗三寶。那么什么叫謗三寶呢?在律上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直接的誹謗,你直接了當說,某一部經(jīng)典不是佛說的,你直接了當說沒有極樂世界的存在等等,這個就是直接的誹謗。當然這個時候犯重。第二個間接的誹謗。間接的誹謗就是你宣說相似之法,就是似是而非的觀念。你因為愚癡的關系,你就跟他講說,哎呀菩薩不要斷煩惱啊,菩薩是大悲嘛,斷什么煩惱?那么這個就是間接的誹謗。佛陀并沒有教你不斷煩惱。所以這個時候宣揚似是而非的觀念,對眾生產(chǎn)生誤導,也是叫作謗三寶。雖然你沒有誹謗它,但是你講出似是而非的觀念,也是誹謗三寶。這個叫間接誹謗。
我們看它的因緣法業(yè),看丁二。那么這個誹謗的行為它的主要動機就是邪知邪見,這個邪知邪見的生起因緣在律上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你自己生起的。因為你學大乘佛法,自己沒有完全圓融通達而斷章取義,用片段的觀念來誹謗其中一種觀念,因為你不能夠把整個大乘的法門加以融會貫通,也就是說你自己智慧不足。第二個邪師惡友的誤導。你本來沒有誹謗的心,但是你一天到晚跟那些邪知邪見的眾生在一起,他經(jīng)常給你灌輸錯誤的觀念,講久了以后,你也就跟他一起誹謗。就是這個邪見有自己生起的,跟邪師惡友的誤導兩種情況。那么它的助緣呢,你就是有種種的方便,你就是得到很多外在環(huán)境的刺激,有邪師惡友的誤導等等。
第三個言說著述。你在整個誹謗的過程中可能依止言說或者依止文字,在律上說依止文字是比較重,言說比較輕。因為言說危害只有一世,那么你用書,這個是這本書,只要它還在世間上流通,你的罪過就沒辦法停止,殃及累劫。依止言說危害一世,著述成書殃及累劫。
我們看它的業(yè)的成就,前人領解。你在誹謗的過程,你在講相似法的過程,對方都能夠理解你的道理,這個時候謗三寶罪就正式成立。
我們看菩薩所應修的。那么應該怎么辦呢?菩薩應該修習贊嘆三寶之行。也就是說,一個菩薩他對三寶應該生起強烈的恭敬歸依之心。怎么說呢?說當一個菩薩看到外道跟二乘的惡人哪,用一種微小的音聲來誹謗大乘佛法的過失的時候,他內心的感受就像三百只矛直接刺入他的心中一樣的痛苦,就可以看得出來菩薩護持三寶的心。那么身為一個菩薩不但不護持三寶,讓大家產(chǎn)生信心,反而親自地去誹謗三寶,特別是大乘的三寶,而自己沒有信仰之心,也沒有順從三寶之心,那么還幫助很多邪見惡人來一起誹謗三寶,使令三寶快速地在人間消失掉,這個時候菩薩就犯到這條波羅夷罪。 我們看丁三的罪相輕重。那么所謂的誹謗三寶當中這里面提出了三種情況。第一個撥無因果。因為因果的法則是講到過去現(xiàn)在未來,我們有時候造善,不馬上出現(xiàn)安樂的果報,造惡也不會馬上產(chǎn)生痛苦的果報。所以很多人,尤其是菩薩,我講實在話,諸位要有一個觀念啊,你生命開始做重大轉變的時候,你越精進的時候,業(yè)障越現(xiàn)前。你的生命是活在過去,你昨天怎么樣,今天就怎么樣,你大概不會現(xiàn)業(yè)障的。你這個人本來是一個顛倒凡夫,你發(fā)心要受菩薩戒,你心中許下強烈的誓愿,你要做出改變的時候,照講你生起這么大的一個善良的心,你知道出現(xiàn)的是什么嗎?出現(xiàn)的不是功德,它要先把業(yè)障逼出來,重報輕受。所以這個時候,你對佛法的那種信心不夠的時候,很容易撥無因果。說我這樣發(fā)心,這樣對三寶付出,怎么業(yè)障這樣重?那就表示說,你這個水溝蓋起來嘛,本來都沒看到業(yè)障嘛,現(xiàn)在你要清水溝,當然把它打開來嘛!你可能你如果不現(xiàn)這個業(yè)障,你來生可能要到地獄去受刀山油鍋的痛苦。所以我們不能夠去誹謗因果。
第二個棄大取小。你背棄大乘而執(zhí)著小乘,這個也是犯重,就是退大取小了;蛑^三寶不及外道,你經(jīng)常宣說,哎呀,三寶啊,跟基督教、一貫道是差不多,甚至于一貫道做得比我們好,犯重。因為你對自己都沒有信心嘛!這個當然行為上是差不多,但是我們的愿望、我們的智慧是超過外道,你整個十法界最高的是佛陀,這個是有差別的。若心中系小乘,就是說你心中,你現(xiàn)在的心態(tài),一時覺得小乘法可以對你產(chǎn)生對治的效果,反正治亂是用重點,因為小乘佛法對治貪心很有力量。那么你發(fā)了菩提心,但是你覺得說,我現(xiàn)在的問題,先用無常無我的智慧來對治我的貪愛,但是你沒有誹謗三寶,暫時喜歡小乘法,犯輕。因為你菩薩要以大乘為根本,就是你花太多時間在修小乘法,但是你沒有誹謗。偏執(zhí)小乘,執(zhí)著小乘法為究竟圓滿,犯輕;蚱珗(zhí)某一部經(jīng)典而不想廣學多聞,這個時候都犯輕。
我們一再地強調,在整個犯罪當中,愚癡是最重了,所以這一條大概是最重的。而且它的所緣境是法,那就更嚴重了。你跟三寶的緣從此就慢慢慢慢遠離了。一個菩薩你要跟三寶結下一個很好的因緣,這個非常重要。你說你來生福報很大,但是你出生在一個沒有三寶的地方,你就完了。你說你善根很強,但是缺乏外緣的刺激,你看不到出家人,你也看不到有人講經(jīng),你也看不到法寶,你就完了。那么為什么呢?因為你跟三寶結惡緣嘛!所以我們要盡量講好話,贊嘆三寶,贊嘆佛法僧三寶,對你永遠有好處,因為你跟它慢慢結下一個好因緣,你就很容易得度。跟三寶結好因緣很重要。
那當然這個地方就牽涉到一個智慧的問題。那么我們菩薩的原則是這樣,你對于你不了解的這一塊,你最好少講話,我建議你少講話。因為佛法是多元化的,你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經(jīng)》哪!你花個三五年就學會了。佛法是一百本《大藏經(jīng)》啊!佛陀有時候講空,有時候講有,有時候講空有無礙,所以有時候你很難理解。有一個西藏上師講一個譬喻,他說,有一天在一個菩薩的聚會當中,龍樹菩薩過來,龍樹菩薩安立一個宗旨,諸法是畢竟空的,它沒有真實體性的。誒,沒有多久,無著菩薩也來,無著菩薩說,諸法是畢竟有的,你看,因果絲毫不爽。你看,人有人的因果,螞蟻有螞蟻的因果。那么,龍樹菩薩講空,講自性空,無著菩薩講因緣有,兩個人爭辯不休。最后釋迦牟尼佛來了,釋迦牟尼佛說你們兩個都對!我們一般的觀念很難說兩個都對,要么你對,要么他對,你對他就錯,他錯你就對,學佛法不能用這種觀念。學佛法很多地方都是兩個都對。你講東,他講西,明明這兩個觀念是極度矛盾,但是兩個都對。你說,空跟有是兩個對立的概念,要么空,要么有,但是佛法說非空非有,有時候講即空即有,但是兩個都對。兩個都對,這個時候我們就少講話,因為你選擇你的法門嘛!為什么呢?因為良由眾生根基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嘛!佛陀知道他要這樣得度,他要那樣得度,佛陀開的法門是多元化的,你吃你的藥,你走你的路就好嘛!最后的目標是一樣。這佛法很奇怪,過程不一樣,竟然走到最后結果是一樣,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所以過程跟過程不要互相誹謗,因為你的過程跟他的過程不一樣。我講實在話,我們回家的路,我們回歸真如的路,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不可能!不可能完全一樣!互相尊重。但是回到家的時候完全一樣。所以你修你的法門,你念你的佛,他參他的禪,互相贊嘆,你也不錯,我也不錯,這樣就好。
你一旦誹謗,你總有一天要成佛,你總有一天要法門無量誓愿學,你要學這個法門的時候你就構成障礙。有些人要聽這部經(jīng),障礙很多,就是沒有辦法去聽這部經(jīng)。那么有些人他在聽這個課程的時候,有些人一聽就懂,我怎么聽就聽不懂,你就知道你有問題了,你過去生對這個法非常不尊重。不要給自己未來的生命制造麻煩。所以我們盡量隨喜贊嘆。因為我總有一天,我現(xiàn)在不修,我遲早要修嘛!我現(xiàn)在的生命的布局是要先求生凈土,但是其它法門我以后還是要修嘛!你為什么要給自己未來構成障礙呢?所以我們一定要跟所有的法門,特別是大乘佛法的法門先結下一個善緣,先為你以后做一個美好的布局。你在成佛之道,你的眼光要放遠一點,不是今生啊,你還有無量的生命啊!不要自己障礙自己,障礙都是自己障礙自己的。
好,我們看下一段,具五緣成重。第一個是眾生,第二個是眾生想,那么你宣說這個三寶之心,而且正式地用語言文字表達,對方也領解,你讓對方理解,這個時候犯重。
丁四、開緣情況,唯遮不開。所有的菩薩戒都有開緣,大概只有這條菩薩戒沒有開緣。就是誹謗大乘佛法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理由,這條戒是任何情況都不開緣。就算你善巧方便要去度某一個人都不能誹謗三寶。這條戒佛陀是完全關閉所有開緣情況,沒有開緣情況,唯遮不開。這樣你就知道這條戒它的嚴重性是到什么程度。
我們看乙三的結示修學原則。那么我們把整個菩薩的觀照力、誓愿力、行動力,戒體、戒行講完,我們做出四個總結。你要行菩薩道,第一個要設定目標,所謂的堅持戒體,百折不回。當然你說我的目標是成佛,沒有錯。但是你最好有一些比較近期的目標。那么菩薩,比如說,最好你前面有一個人在帶你。比如說,我對哪一個祖師相應,我先向文殊菩薩學習,先向普賢菩薩學習,佛陀這樣圓滿,我一時做不到,我先向某一個菩薩學習,可以的。你看你在跑步的時候,你跑三千公尺,跑半天,只有你一個人跑,很辛苦啊!如果前面有一個人在跑,你后面跟著,你很好跑。所以你一個人,我們面對這么多的煩惱,這么多的罪業(yè),雖然我發(fā)了菩提心,我怎么樣堅持下去呢?你最好心中有一個目標來引導你,這個時候你不斷地憶念你的戒體,當然它的重點在百折不回。我相信你會知道,你受了菩薩戒,不是萬事OK了,受了菩薩戒才真正開始。為什么?因為我們有業(yè)力,這個是很嚴重問題。你想這樣做,業(yè)力就不同意。你看你越修行,障礙越多,但是你不能怪別人,因為這個業(yè)是你自己現(xiàn)出來的。你之前誰叫你自己要造這種事情?那怎么辦呢?我講實在話,行菩薩道只有一個原則,絕不放棄!你堅持下去,你最后是你成功。所以,當我們目標設定以后,絕對不要放棄。你可以做得不夠好,你可以跌倒,但是你要再站起來。不斷地懺悔,不斷地自我反省,你總有一天可以成功。
第二個熟讀戒相。前面是偏重在內心的戒體,這個地方講到行動,遇境逢緣,保持警覺。這個地方,我們的建議是這樣,你最好把十條戒的標題背起來,我們看第八面。這個第八面講到十條戒。那么這個法藏大師他用十個字來總持,我念一下,殺盜淫妄酒,這個很容易背;說毀慳嗔謗。殺盜淫妄酒,說毀慳嗔謗。殺盜淫妄酒,說毀慳嗔謗,剛好十條戒。你一定要把這十條戒背下來,然后每天用這十條戒來反省自己,保持警覺心。我們一般是這樣子,你受了菩薩戒,當然你要做很多事情,包括斷惡、包括修善、包括度眾生,但是你先干什么呢?先斷惡,修善、度眾生不用那樣急,沒關系,先遠離過失。所以它是有次第的,先求斷惡,斷惡當然這十條是最嚴重的。這十條斷了以后,你人生不會有大過失了,不會有太大過失了。當然,你要把這十條的戒相先了解。
第三、已生罪過,心生慚愧,速令斷絕。一個菩薩要保持慚愧心,犯錯沒關系,你就如法懺悔,你有因緣,就向一個人懺悔,或者三個人懺悔;沒有因緣,在佛前懺悔也可以。就是不斷地懺悔。 第四、未生罪過,遠離惡緣,使令不生。對于沒有生起的罪過,你最好能夠遠離惡緣。世間上最大的惡緣就是人,就是那個邪知邪見的眾生。我建議諸位,你要走菩薩道,不要跟邪知邪見的人在一起,你說誒我要度化他,結果你被他度走了,是不是?你要先保護你的善根啊!所以你親近善知識,盡量親近比你優(yōu)秀的人,對你有幫助,盡量親近比你優(yōu)秀的人。
好,我們看第三(甲四)的懺悔方法,這個很重要。受了菩薩戒,你不可能不犯戒,不可能!你做不到。那這犯了戒怎么辦呢?這當中有兩個辦法,第一個事懺,第二個理懺,這兩個都有需要。我們先看事懺,事懺分成兩個,一個是作法懺,一個取相懺。作法,你必須有一定的儀軌,那么如果是輕罪,可以向一個人懺悔,那么這個人當然是受了菩薩戒啦,也可以是出家眾,也可以是居士,也可以。居士,他也受菩薩戒,你也受菩薩戒,你可以跟他懺悔,只要這一條戒他是清凈的,就可以。那么一個人是什么情況呢?非染污犯,你不是故意的,你沒有犯罪動機,但是你還是做了。比方說,受菩薩戒不能夠煮葷食。但是你不煮葷食的話,家人沒辦法諒解啊,讓大家都不愉快啊!他甚至于誹謗我這個菩薩戒啊!那我怎么辦?那我只好去做恒順眾生。但是我做這條戒不是我愿意的,是環(huán)境使然。那這個是最輕的,這個在戒律里面沒有犯罪動機的行為是比較好懺的。你在佛前懺悔都可以,或者找一個人懺悔也可以;蛘叻奖爿p垢。什么叫方便呢?也就是說,我們每一條戒都有一個因緣法業(yè),是不是?你這個因緣法業(yè)可能具足兩條,或者三條,總而言之,你不能讓四個都具足。你可能因緣,或者因緣法,那么這叫作輕罪。
那么第二種情況,向三人悔過,這個是重罪,但是重罪里面的輕罪,他不失戒體的,就是染污心,那么犯到了因緣法業(yè)的重罪。三人悔過就是說,你的因緣法業(yè)都具足了,但是你的慚愧心沒有失掉。我有菩提心,但是我可也有煩惱了,我偶爾一時的失念,一時的情緒失控造了罪業(yè),但是我事后想起的時候非常后悔,這個時候你的戒體還在,這個叫作重中之輕,但是不失戒體,(向)三個人懺悔。
第四條是重中之重,就是向四人懺悔,而且要重受。就是要失戒的重罪,而且堪任重受。你數(shù)數(shù)現(xiàn)行,都無慚愧了,那么這個時候你向四個人懺悔以后,還要重受。那么在《瑜伽菩薩戒》講到說,如果你沒有這種好的環(huán)境來向菩薩來懺悔,也可以在佛前懺悔。你就在佛前恭敬地說,恭請某某佛菩薩,比如說觀世音菩薩、或者阿彌陀佛,恭請某某菩薩作證明,那么弟子,我弟子某某犯什么什么罪,今向佛菩薩懺悔,從今以后決不再犯,三說。懺悔的意思有兩個條件,第一個,對于已經(jīng)造的罪業(yè)表示你的后悔,第一(二)個對于未來你發(fā)愿決不再造作,所以懺悔包括了后悔跟發(fā)愿,對望過去叫作后悔,對望未來就是你發(fā)愿,我寧舍身命,不再造作了,就是我們說的斷相續(xù)心。如果你懺悔的時候,你心里想說,以后有因緣我還會再做,那就完了?赡苣阋院髸僮,但是你當時不要有這個想法。就是說,當然以后發(fā)生什么事誰也不知道,但是你懺悔的當下就是說,我現(xiàn)在的想法是我不要做了。至少你當時要有這個想法,才能夠滅罪的,斷相續(xù)心。
我們看第二個取相懺,那這個取相懺是什么意思呢?前面的作法懺是針對于六增上戒的輕罪重罪,取相懺是根據(jù)四根本重罪。那么你破了戒以后,已經(jīng)不堪再重受了,但是可以取相懺。怎么說呢?此須至誠懇切,外假壇儀,內資理觀,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見好相為期。這個地方是取相懺的內涵。就是說,你要很隱重地懺悔,而且要有一定的儀軌,你是拜《八十八佛》,拜《大悲懺》,要遵守一定的儀軌。那么儀軌叫作事懺,還要有一種的理觀,這個理觀我們待會兒再說明。那么經(jīng)過多少時間呢?二七、三七乃至于一年,總而言之要以見好相為期。取相懺是懺除你犯到的四根本重罪,殺盜淫妄,那么它的罪滅的情況有兩種情況,第一個見好相,你拜到在夢中夢到你吐出臟東西,或者在夢中見到佛菩薩的光明照射你。你在夢中看到你身體放大光明,或者你的身體是往上飄的。你要是夢到你往下墜那就麻煩了,因為這個罪業(yè)是比較重。所以你看到說,誒這個往上飄了,這個是好事情,罪業(yè)懺除?偠灾阍趬糁袝吹揭恍┖孟,這是第一個滅罪。那么弘一大師說,即便你沒有懺到見好相,你很至誠懇切地拜懺拜一年也可以滅罪,然后再重受,也可以,拜滿一年。它以時間來判斷,或者以見好相來判斷,兩個都可以。那么它的內容,《法華經(jīng)》、《方等經(jīng)》、《大悲懺》等等,那么它的功能,滅除四根本重罪,令凈戒復生。這個令凈戒復生,是指的取相懺見到好相,見到好相,你就不用重受,因為它戒體又恢復了。那假設你沒有見好相,是以時間判,拜滿一年的,那你要重受。那么它的功能,能夠滅除七逆的重罪,使令這個重罪,重報輕受。這個是我們要做的一個事相的懺法。六重的話呢,六增上戒是作法懺;四根本戒要犯到重的話,就要取相懺。
我們再看它的理觀,那么這個理懺要跟事懺配合,你要了知中道佛性遍一切法;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深達業(yè)性本空,罪福無主;迷則全真成妄,悟則全妄即真。那么這個理觀就是我們這念心是一個真妄的和合體,叫真中有妄,妄中有真。也就是說,我們在觀察我們內心世界的時候,你第一個觀察到的是一個浮在表面的妄想,很多很多的念頭。你把這些生滅的念頭都把它撥開來,這個時候你看到那個不生不滅的清凈本性,所謂的中道佛性是遍一切處,而且你能夠深深地感受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身為佛陀他即便有萬德莊嚴,那是浮在表面的因緣所生法,它是一種清凈的因緣。身為眾生,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yè),但是這個罪業(yè)也是如夢如幻的,不是本來就有的。那我們每一個眾生的本來面目是什么?也就是說,我們的本質是什么?我們的本質就是清凈的本性,跟佛陀是一樣的。所以這個時候你慢慢地了解到,業(yè)性本空,罪福無主,其實所謂的業(yè)也沒有真實性。怎么說呢?因為你當初是一念的妄想,一念的妄心攀緣虛妄的境界而產(chǎn)生一種虛妄的業(yè)力。我講實在話,如果罪業(yè)是真實的,你就沒辦法懺悔了,你沒辦法懺悔了。說,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就是罪業(yè),那你不可能成佛,你沒辦法改變嘛!你的本性是邪惡的,你怎么能成佛呢?因為我們的本性是清凈的,邪惡的功能是后來才有的,這一點很重要,后來才有的,所以你才可以把它擦干凈。這叫作業(yè)性本空,罪福無主。那么這個關鍵只是一個迷悟,當我們迷的時候,我們就被妄想所轉,所以變成造業(yè)了;當我們悟的時候,全妄即真,我們就發(fā)揮我們真如的功能,開始顯現(xiàn)真如的光明。所以真正來說,就是迷悟在一念之間。
這個理觀的意思就是說,當我們去觀察內心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的內心是兩層。表面的是如夢如幻的煩惱跟罪業(yè),那么下面那一層是清凈的本性。你一個菩薩你不要老是說你業(yè)障深重。你如果一天到晚說,啊,我業(yè)障深重啊,你的結果只有一種情況,你果然業(yè)障深重。你一天到晚做這種負面思考嘛!你如果看大乘經(jīng)典,你看佛陀要我們正念真如,你不要老是想你的業(yè)障,想到你的本性是清凈的,對你有很大的加持力。所以懺悔的時候,你的信心很重要。所以你看為什么有些人懺悔,他一下子就見好相,有些人懺半天,懺了三年,什么相都沒見到,你自己都沒有信心嘛!你一天到晚想,哦,我這個業(yè)障這樣重,懺得干凈嗎?完了,你完了。你在懺悔的時候,你要相信,我的本來面目是清凈的,這些罪業(yè)是因緣生,我也可以假借懺悔的因緣讓它消滅。它既然因緣生,自然可以因緣滅嘛!所以我必須告訴諸位,你懺悔的速度,跟你對整個內心世界的觀察,對你整個信心是關鍵,你相信你可以恢復清凈,對你有很大幫助。那你為什么相信呢?以智慧做基礎,業(yè)性本空,罪福無主。罪業(yè)是因緣生的,它沒有真實體性,所以這個理觀很重要,它可以幫助你在懺悔的過程當中,快速地把罪業(yè)消滅掉。
好,我們看甲五的結嘆勸修。那么假設我們能夠如法地發(fā)菩提心,成就戒體,也如法地奉持這十重的戒法,乃至于整個菩薩的戒法,有什么好處呢?成就四種力量、五種德行,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三者生生處,為諸菩薩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滿。這個地方包括了今生的功德,也包括了臨終的功德,也包括了來生的功德。
我們先看今生的功德,我們今天能夠如法地安住菩薩種姓,如法地去奉持菩薩戒法,這個時候得到十方諸佛在他的心中對我們經(jīng)常的加持,因為你跟諸佛是同一個種姓。其實佛菩薩是不斷地在加持我們,但是我們的想法跟佛菩薩落差太大了,所以我們很難接受到他加持的信心。但是受了菩薩戒不一樣,因為你的想法跟他的想法一樣。當然我們的行為跟佛陀的行為差很多,但起碼我們是以佛心為己心,以佛志為己智。所以一個念佛的人,你受了菩薩戒,你在念佛所產(chǎn)生的感應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十方佛,愍念常守護,你產(chǎn)生一種強大的善根力,因為你安住在菩提心,佛也安住在菩提心,容易心心相印,這第一點。
第二個,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這個講臨命終。一個人能夠受持菩薩的戒法,起碼他能夠遠離重大的過失。世間上所有(重大)的過失大概就在這十條里面,不可能超過這十條。所以你一個人遠離過失,你心中安,安定,你不害怕,就算我做錯了,我都已經(jīng)如法地慚愧懺悔了,把這個力量降到最低了。所以你感到歡喜,無所憂懼。
那么這以下三條是來生的功德。三者生生處,為諸菩薩友,善友力,這一點很重要。很多人學佛學了很久,沒有三歸依,沒有受五戒,沒有受菩薩戒。這種人以后會有什么結果?你跟三寶沒有結緣。所以佛法是帶一點宗教意思的,佛法它不是完全學術,也不是完全宗教,是這兩個結合的。有些人只研究佛法的道理,思維佛法的道理,但是完全忽略了身為宗教的一些儀式,包括歸依,包括受戒,都沒有。你以后跟三寶完全沒有結緣,你以后不會遇到三寶的住世。所以你看一個人為什么跟菩薩做一種同參道友,生長在同一個地方,你包括三歸、受戒,這都很重要。你看印光大師,他說禪宗,禪宗人到來生的時候都遇不到三寶,他也不念佛,聽到佛號就去洗耳朵,講一句佛號就去刷牙,到了佛堂也沒有佛像,只寫一個“放下”兩個字,就坐那邊參。那這樣子當然你可能開悟了,但是問題是,你遇不到三寶啊!因為你沒有跟它結緣啊!這件事非常嚴重,所以很容易退轉。你看有些人在起顛倒的時候,即將造業(yè)的時候,誒,他就會有人出現(xiàn),說你不要這樣做了,這樣做不對的。有些人要造罪的時候,沒有人出手救他,佛菩薩都沒有采取行動,為什么?沒有結緣。佛種從緣起。為什么呢?為什么他要出差錯的時候就很多人,佛菩薩就會點他一下?為什么這些人造錯的時候佛菩薩都沒采取行動?這個地方大家去思維這個因緣的問題。所以我們受了菩薩戒,我們就能夠跟佛菩薩結下一個非常堅固的善友的因緣,因為我們大家同一個種姓嘛!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我們的戒波羅蜜,防非止惡的功能會慢慢地增長,這個是約著滅惡來說。第五個今后世,性戒;蹪M,我們的善業(yè)、福報力、智慧力,從修善的角度會快速地增長。同樣的修善,你依止菩薩的戒體,跟依止一時的善念,功德是不一樣的。這個我們前面講很多了。所以這個地方從滅惡生善的角度,對懺悔業(yè)障、積集資糧的角度你受了菩薩的戒體,那是日劫相倍,效果不一樣。 好,我們作一個總結。如果你受了菩薩戒,我有兩句話跟大家互相勉勵。菩薩的戒是很難受持的,這每一個人都知道,因為它是斷惡修善度眾生,范圍非常的廣,只有佛陀做得到。那我們一個凡位的菩薩怎么辦呢?有兩種心態(tài),第一個凡事盡心盡力;第二個,時時地反省自己。首先你要盡力而為。身為一個菩薩你不要受了戒以后,你什么都不管,不可以這樣。菩薩戒它是戒定慧三學是一體的。所以你不聽經(jīng),不加上你的定慧,不加上你的觀照力,你的戒體會慢慢羸弱,你很多事情,誒,沒有感覺了,沒有警覺性了。你一個人出現(xiàn)錯誤,你都沒有警覺性,其實你的戒體開始在薄弱,慢慢薄弱。這個戒體是生滅法,你不是受了戒以后,你永遠是這樣子,它是會變化的。所以你盡量多充實自己,加強你的觀念,盡心盡力。第二個,經(jīng)常反省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反省自己,經(jīng)常保持一種自我反省的心,不斷地調整自己。我做得不夠好,但是我改變我自己。那么如果你能夠盡心盡力,能夠自我反省,那你的戒體就會慢慢地進步,你的生命也會往佛陀的地方慢慢地進步,那你這個受菩薩戒就很有意義了。
好,我們這個菩薩戒的課程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我們回答幾個問題?赡苡行﹩栴}沒有時間回答,那我們就只好用書面的,我寫起來,到時候交給那個主辦單位凈土梵音,那么有空的人去拿一下,因為時間快到了。 請法師慈悲開示,在遇到命難或梵行難的時候,殺戒有開緣嗎?世間法所謂的“正當防衛(wèi)”在菩薩戒跟聲聞戒都不成立嗎?那么《瑜伽菩薩戒》在特定的情況下,殺戒有開緣,那么如何融通?
在菩薩戒殺盜淫妄都可以有開緣,但是《梵網(wǎng)經(jīng)》沒有講到,在《瑜伽菩薩戒》有講到。我們舉殺戒作例子。殺戒的開緣不能為自己,你說有人要殺我,我把他殺了,不可以!菩薩戒沒有所謂的“正當防衛(wèi)”這件事情。但是有一種情況可以例外:有一個恐怖分子,他要去炸掉一個體育館,可能會死傷幾萬人。菩薩知道這件事情,你跟他做什么溝通都沒有用,你覺得你用任何方法,軟的硬的,都不可能改變這個恐怖分子。你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把這個人殺掉。我不知道諸位會怎么做?在菩薩戒是勸我們,你這個時候要采取行動,把他給殺了。那么這個時候在《瑜伽菩薩戒》上說,菩薩不但不犯戒,還生諸功德。
那么這個地方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因果跟罪業(yè),這個你要分清楚。你把他殺了,有沒有因果,當然有因果,你跟他結惡緣,你欠他一條命嘛!但是你沒有罪業(yè),因為我沒有染污心嘛!我不把他殺了,這個人造罪,他墮地獄,他沒有好處;這些人被傷害了,也沒有好處。我把他殺了,你避免造一個重大的罪業(yè),我救了你,這些人生命也救了,那菩薩損失一個因果,菩薩何樂而不為?我們如果研究五戒、聲聞戒,那個思考模式大概很單純,做跟不做,對跟不對而已。菩薩戒在抉擇的時候,它是考慮這個輕重。我做一個買賣,我投資三十萬,我損失了三十萬,但是我最后賺到一百萬,菩薩值得做。所以菩薩在面臨抉擇的時候,他會往往看到世間上沒有圓滿的抉擇,只有比較好的抉擇。但是這個地方,我再強調,不能以自己為考量,是有利他的因緣,就是要救度眾多有情的生命,不是救度你的生命哦!是眾多有情的生命,菩薩可以開殺戒,就是你怎么講他都不會聽的。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有沒有因果?有。但是你不會有罪業(yè)。沒有罪業(yè)這個菩薩不會到三惡道去,因為我沒有殺心。罪業(yè)一定是用煩惱來推動才有罪業(yè)嘛!慈悲心怎么會造罪業(yè)呢?所以說怎么融通?就是你要保持一種善良的意樂,你可以出現(xiàn)一些不好的因果。因為菩薩有時沒辦法,為了利益有情,為了護持正法,他要承當一些因果,但是不能出現(xiàn)罪業(yè),因為你沒有染污心。
當一個犯重戒失戒體的菩薩,他的五戒的戒體也失掉了,但是他不放棄對無上菩提的追求,請問他該如何做?
就懺悔。如果你犯到的是一個非常重的罪,那就取相懺,懺一年,然后再重受,只好這樣子。你可以通過懺悔,然后再重新開始。
使用消毒劑跟清潔劑來洗廁所,事實上也犯到殺罪嗎? 你去用清潔劑的時候,你最好不要想說,我想傷害你,不要這樣想,你說我要去洗廁所了。你要說我要傷害你,那就完了唄!佛在世的時候,很多阿羅漢都有神通,他看到水都很多蟲啊,不敢喝。佛陀說,以后不能用神通去看水,你就是把它當作水就喝下去唄,要不然你怎么辦?所以佛陀說你喝水的時候只能夠用肉眼,不能夠用神通。你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說,廁所都沒有人敢洗啊!佛陀說我叫你去洗廁所,我不是叫你去殺生嘛!我叫你去洗廁所,不是叫你去殺生嘛!所以你心態(tài)要調整好。你現(xiàn)在清潔劑拿著,我要把這些眾生殺死,這個念頭起來,不要洗了,放著不要洗。等到心平靜的時候,誒我要去洗廁所,那就去洗。這就是這樣子嘛!你念頭不對的時候,先不要動。我先調整一下,下午再來洗。你的念頭很重要,因為業(yè)的成就是由心推動的,這個身體、嘴巴只是個工具。這個牛是主導的,這個車子只是個工具。你做什么事情,先把心態(tài)調整好了再做,你永遠不會錯,先把心態(tài)調整好。所以行菩薩道,你的行動不要太快。你看世間人說,哎呀,要有效率啊!知道趕快去做,這些都騙人的!菩薩道要三思而后行。你要以不變應萬變。先不要動,先想想看,你要用什么心態(tài),再采取行動。他是先把心安定了,才采取行動。他不會這樣沖動。
在家人的正淫是要在法律注冊的婚姻之下,還是有所謂的“事實婚姻”,在佛法中成立嗎? 佛法的意思是兩個人要結婚啊,在法律上要認同的才可以行正淫,如果兩個人只是同居的話是邪淫啊。這個要注意的啊。
為了隨順風俗,以酒為禮品贈送親友,是否犯罪?
我建議你不要這樣做,因為酒不是好東西。無明毒藥嘛!你讓他越喝他越笨嘛!你沒有辦法幫助他智慧已經(jīng)很嚴重了,你還把酒送給他!我建議你不要這樣做,不要送酒。如果你真地是受了菩薩戒,不要送酒給別人,不要。說那怎么辦?就把它放在那兒,誰要拿就去拿,我不要送給你。那你自己去拿的,我沒話講,但是我不送給任何人。
好,我們時間到了,那么剩下的我們用文字的方式來回答。待會兒有空的時候,過幾天,跟主辦單位去拿你的問題。好,我們這次的菩薩戒三天的課程到這里。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回向!
- 上一篇:《瑜伽菩薩戒本》講記 第一卷
- 下一篇:《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五卷
- 怎么修因緣觀?觀察因緣的相貌
- 佛陀用長行和重頌這兩段來說明三界火宅
- 無聲也是一個聲音
- 什么是意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意業(yè)
- 什么是口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口業(yè)
- 什么是身業(yè)?天乘十善業(yè)之身業(yè)
- 念佛人為什么要把心帶回家?
- 下定決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發(fā)心跟正見這兩科是基本功
- 修持首楞嚴王三昧開顯智慧光明
- 觀世音菩薩的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
- 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過程中要從不迷、不取和不動下手
- 臨命終時要記住:往事不堪回首
- 怎么把點狀的佛號提升到一種片狀?念佛的功德
- 如何才能往生?對娑婆世界的愛取調伏到很低
- 只有自己想改變的人才能改變
- 什么叫破壞善根?淫戒的問題是什么?
- 修學佛法是要靠自己覺悟、遠離妄想的
- 如何對待痛苦?三界的三苦分別是什么?
-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