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jīng) 普賢菩薩行愿品 講記 三
靜波法師講(三)
根據(jù)錄音整理尚未校稿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位前輩、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昨天我們講到“入”,入是證入的意思,既是證入不思議境界。不思議境界是所入,普賢菩薩行愿為能入。就是我們要得到普賢菩薩行愿的加持,能夠進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境界是佛的境界,這種佛的境界首先要破除我法二執(zhí)。所以你證入真空,就象我們曾經(jīng)所說過的進入空性。但是眾生是貪著的,我們所有的人或多或少的依舊有貪著。所以被境所轉。一迷一切迷,認為有一個真實的自我;認為有一個真實的外境,所以才隨境所轉。
事實上我們面對這個世界,其實有十方無量世界,無量的佛土;我們見不到的,為什么?
因為貪、嗔、癡;不用說別的,一張紙就能把我們的眼睛擋住。所以有一句成語叫:“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要有一片葉子把你的眼睛障礙住了,連泰山你都見不到,更何況十方無量佛土呢?十方世界呢?正是因為如此呀!我們看不到事情太多了,所以把自己的心作為道場。不應該用我們的所謂的眼、耳、鼻、舌、身、意向外馳騁,因為那是六賊,它奪走了我們的法身慧命。但是事實上我們常常又不自覺的羨慕外境,向往外境,向往一些奇異的事情。
據(jù)說曾經(jīng)有一只青蛙,(當然這個例子可能不是特別恰當,但是事實上說明一個問題。)它在水塘里看到人來人往都到寺院里拜佛的時候,他想佛是慈悲的,我也去求求吧!所以它就一心的求:“看到人都兩條腿,我是四條腿,讓我兩條腿吧!我像人一樣走路多好呢!”它求來求去呀,佛是如如不動的,有一個天神就被感動了!敖o我兩條腿吧,我象人一樣走路多好呢”!于是呀,天神就滿足了它的愿望,就讓它變成兩條腿。那么在池塘旁邊有一片草地,有一條毒蛇,這條毒蛇突然間侵擾了青蛙的領域啊!這些青蛙都紛紛的跳入水中,最后只有這兩條腿的青蛙跑不了,因為它不能正!學佛人人要正常,一定要正常,不要異想天開,不要胡思亂想,不要你本身做不到的事情,你又何必要做到呢?你的眼睛不如貓、不如貓頭鷹,你的耳朵不如蝙蝠,但是之所以行的,是我們的思維觀念可以轉變。我們有“人”的思維觀念,這個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那么佛無我故,佛無我法二執(zhí),所以他能縱覽三世,融匯十法界無所障礙。
經(jīng)典里說“日月光豈不明也,而盲者不見!币驗橐姴坏绞椒鹜,所以覺得沒有十方佛土。我們的信心隨之而淡化,無論是三世還是十法界都是以空性而議。所以三世十法界由隱而顯。它能隱起來,它又能夠顯現(xiàn);若你證得空性,一切都不再成為困難。由空來示現(xiàn),既能空有不礙;這個空是真空,有是妙有。若能除去貪、嗔、癡,那么證入真空,妙有自然顯現(xiàn)。那么如是則能事事無礙,這樣的境界誰能思議啊!
所以一般的人能夠考慮到一個佛教徒的追求嗎?很難……然后他說你是因為這樣的事出家的,你是因為那樣的事出家的。反正你總的有故事,佛教不否定我們面對的一些因緣,但是事實上,不是有人寧可自殺也不相信佛教么?難道這不也是一種因緣么?
所謂普賢菩薩行愿品。其中“品”是利別的意思,而“普賢行愿”有通別二意。
就通意而言,三世諸佛共同之因行,三世諸佛都要修普賢行愿。就別意而說,是指華嚴會上釋迦如來的長子。(如來的長子,有人會說佛怎么會有兒子?如來呀!是他的法身的長子;法父——法身之父;是法王子。這是從法的空性去探討的,不是我們世間所說的那種血肉之軀的眷屬。)
那么普賢菩薩之十大行愿這一品是全部《華嚴經(jīng)》的關鍵——入法界品;文字簡單,含義卻異常豐富,可以作為規(guī)范,要有普賢十大行愿,并且我們可以依之而行持。
如果我們不能受持全部《華嚴經(jīng)》,也應當受持此普賢菩薩行愿品作為自己的早晚功課,完全可以的。當然有人說我早晚有功課,沒關系,這一品可以作為功課。其中《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屬于經(jīng)題,《入不可思議解脫界普賢菩薩行愿品》屬于品題。
就是說這一品稱為——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愿品》
此書有三種譯本。
第一種是東晉佛陀跋陀羅法師,也叫覺賢法師。他翻譯過來是五言頌,五言頌的每一句都是五言的。
第二種是唐代大殿正法師譯,是七言頌。
第三種是唐德宗,真元十二年,般若法師奉昭譯。那么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四十華嚴,此品是四十華嚴的最后一品。那么所謂唐罽賓三藏般若奉昭譯。此中,罽賓是北印度迦尸彌羅國的別名。北印度也就是北天竺,梵語迦尸彌羅。此云,阿賊入,處于山中兵亂不能達到。為什么?因為城墻堅固而得名,兵荒馬亂之年,城池太堅固了攻不下這個城。所以叫阿賊入,是法師的故國。般若三藏,三藏般若,般若是法師的名字;三藏是指精通經(jīng)、律、論的法師。唐德宗,真元十二年至十四年二月于京師之大崇福寺譯成。
四十卷華嚴經(jīng)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jīng)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及微塵數(shù)劫.相續(xù)演說.不可窮盡!边@是經(jīng)文。
經(jīng)文的意思是在上一品末接入法界品,也就是普賢行愿品。普賢菩薩稱贊如來殊勝功德已經(jīng)結束之際。普賢菩薩稱贊如來的殊勝功德,結束的那一剎那,普賢菩薩告訴于會大眾及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所謂男子既是丈夫。能發(fā)菩提心,即是善男子;能通大方廣,即是大丈夫。那么如果女人能夠發(fā)普提心,能夠通達大方廣的,盡管是女人,那么心已然是丈夫了。所以丈夫是根據(jù)發(fā)心而言,不是根據(jù)外表,但是我們的外表常常影響我們的發(fā)心,所以女中丈夫就更是稀有難得?梢娂词故悄凶,如果不發(fā)菩提心,不通達大方廣的話,實在也不能算是丈夫。當然我們不能夠與世間的家庭的丈夫相提并論,那是另一回事,因為那已經(jīng)把丈夫世俗化了。其實丈夫是從佛教中來。那么如來的功德贊嘆稱頌不可窮盡,不僅是做為人贊嘆稱頌不可窮盡,就是果地佛也同樣難以說盡;果地的佛也沒有辦法說盡,就是十方一切諸佛,經(jīng)過久遠的時間,非常非常久遠的時間,相續(xù)演說即日以繼日不停的說…….不停的說……也不能說盡。佛陀的功德“經(jīng)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及微塵數(shù)劫,相續(xù)演說,不可窮盡!卑阉械姆饎x每一粒的微塵把它變成一劫,日已繼日的永遠永遠的說下去,都沒有辦法說盡如來的功德。
八十卷華嚴末有偈贊如來功德:“塵剎心念可數(shù)之”——像無量的微塵剎的心念,都可以知道;“大海中水可飲盡”——大海中的水可以喝干了;“虛空可量,風可系”——虛空可以去衡量,風可以把它拴住的話;“無能說盡佛功德”——我們也沒有辦法把佛的功德說盡。所以佛的功德無量無邊,此中釋迦佛與諸佛互為主伴,如諸佛贊嘆釋迦佛為主,如是諸佛中可隨意一佛為主,則釋迦佛為伴,也同樣是稱頌贊嘆,他也不可窮盡。只要隨便舉出一個佛,那么大家來贊嘆,他也不可窮盡。
下面的經(jīng)文是“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當年華嚴會上,如果要成就如來殊勝微妙的功德法門,應當如我所修十種廣大行愿。即依空發(fā)愿,依愿力行。
那么在《無量經(jīng)》第五節(jié)里面(康生楷譯本)曾說“法藏比丘因地時于定自在王如來學佛,定自在王如來給法藏比丘示現(xiàn)二百二十億諸佛剎土。那真是不可思議,當時法藏比丘看了之后都不是很滿意,所以他五劫思維空性,最后成就自己的極樂世界,接引娑婆世界的眾生。”
在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向大家介紹自己修行的經(jīng)驗。說如果要成就如來殊勝微妙的功德法門,應當如我所修十種廣大行愿,把自己修行的經(jīng)驗布施給大家。
所以說“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最好的供養(yǎng)是佛法。那么如來殊勝微妙的功德——不期望圓成而自然圓成。所以你期望圓成,你有這樣的行愿了,你自然就會圓成。所以多殊勝啊!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就會這樣子。多殊勝啊!
《華嚴經(jīng)》的原經(jīng)文“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yǎng).四者懺悔業(yè)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边@十大愿王大家都是應該清楚的,肯定是清楚的。讓我們來探討:
一者,禮敬諸佛,禮者即身禮拜;敬者既以意恭敬,說話思想里面,意識里面深深的恭敬;蚨Y拜過去佛,或禮拜現(xiàn)在佛,或禮拜未來佛都無非是就事相而說的。所以禮拜是就事相而說的。如果就法性佛而言,則是為了分別,沒有過去佛,沒有現(xiàn)在佛,也沒有未來佛,都是平等一如。當然是就法性佛而言的,事相上講歷歷分明,只是禮拜法性佛,不離事相佛,所以空和有之間不能夠中間有界限,他們本來是平等的。事相佛不障礙法性佛,也就是空性空王;同樣法性佛也不障礙事相佛,禮事相佛不離開法性佛,如是禮法身佛也就是禮報化佛;法身佛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同時也就禮敬了報身佛和化身佛;因為眾生的根基是有差異的,所以《華嚴經(jīng)》講的小使、中、頓圓的判教也是不一樣的,所以禮拜也是不同。
勒那法師有七種禮拜,歸峰大師加上三種禮拜共為十種禮拜。十種禮拜:
第一種是我慢,非常功高我慢;我慢的那種禮拜毫無疑問是不恭敬的,為色身所障,不能五體投地,故為我慢禮。他根本低不下這個頭,世俗中人剛剛學佛的人,你讓他去拜佛,他根本就低不下這個頭啊!強大的我慢。
第二唱和禮,雖也五體投地,而身不端正嚴肅;意業(yè)不凈,別人拜某佛,既應事而拜,稱為唱和禮;就像游客一樣,他進來之后嘻嘻哈哈的,別人說“你拜佛吧!”他就拜佛,他心根本沒有一點點恭敬,一般的學佛也是差不多,真正的身口意去相應拜佛的人確實不多見。所以都是應付了事,當然是唱和禮。
第三是恭敬禮,五體投地用心觀想,整個身都匍匐在地下,以我最尊之頭,禮佛最下之足,用我們的雙手來接佛足三業(yè),虔誠屬不教之禮;盡管如此,從《華嚴經(jīng)》判教而言,依然是屬于小教之禮,它還不是圓教。
第四種是無相禮,深入法相,離自他相,觀自本性,離自他相是空性,而離自相觀佛本性,而離佛相,也沒有佛相,也沒有自己的相;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了。此屬使教之禮,剛剛開始還沒有圓成。
第五是起用禮,雖無能禮所禮,沒有能禮的佛和所禮的我,雖然沒有能禮所禮,而能普蘊身心,隨法性身普遍啟用;但可以從空除有,生起妙有,那沒有關系,即所禮成性,與空性相應,啟用的佛多,能禮成性也就是說與空性相應的起用的身體多。“我此道場如地珠,常住三寶影現(xiàn)中!币簿褪钦f我們的道場拜下去之后,就象過去帝王,冕留冠上的那個珠子一樣多,那么珠珠相應,無量的道場,無量的佛有無量的我一直在拜。當然這個是不可思議了,那么如是就是稱體起用,理事無礙,屬中教之禮,這個境界已經(jīng)很高了,但是并不圓滿。
第六是內(nèi)觀禮,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佛不二;若能悟的清凈心,即是心佛不二。以我心中眾生,禮我自性中佛。是啊!平等了就是這樣,清凈心,就是自己的心中之佛,身相空處,既法性身,能夠如此的話,那就證得法性身,也屬于中教之禮,小使中也是中教之禮。
第七是實相之禮,實相無相以無相匯通實相,無相并不是斷滅相;無相只是沒有實在相,既是頓教之理。匯通不得,即是使教之禮;內(nèi)觀自佛,外觀他佛,同一實相,即無能所;如此既是頓教禮拜。
第八是大悲禮,觀大地一切煩惱眾生皆在我心中,我此一拜即代一切眾生懺悔,大地眾生都在我的一念心中,我此一拜即代一切眾生懺悔,消災祈福,由大悲中攝一切眾生既是同體,同體大悲嘛!同一身體,所以我能代一切眾生去懺悔業(yè)障,否則的話,也就沒有辦法;所以同體大悲是最關鍵的,所以人溺己溺,人家遇到水淹了與我被淹一樣的感受;所以你能代眾生受苦,否則的話悲心無法生起,否則的話他是他我是我,你可能生起悲心嗎?你只能在可能的情況下生起悲心。你根本不可能生起同體大悲;他高興了,我也高興;他痛苦了,我也痛苦;這是不可能的,只有佛教的法性身是可以的。
第九是總射禮;總射,前面六種禮為一觀故,平等觀、能禮所禮做平等觀。
第十是無盡禮;我此一拜,既是普賢行愿遍塵剎依正二報,乃至極小毛孔一微塵悉皆現(xiàn)身,能禮之身無盡,所禮之佛也無有窮盡,視為普賢之禮。
行彌法界稱“普”,就是遍法界稱“普”;末臨即稱之“賢”,所以叫“普賢”。
有普賢行必有文殊智,沒有文殊智盲修瞎練;所以普賢從行而著名,普賢一定是有文殊智的。但是我們常常沒有。我們可能會盲修瞎練,所以這需要有智慧,有了智慧還要去實踐;沒有普賢行也不行。就象我們昨天說的諸佛兩足尊,一足是福德,一足是智慧,兩者之間不可偏廢。那么既有根本智,知真空理;又有差別智,如妙有智;這個就很難了。
這個佛經(jīng)里《圓覺經(jīng)》《大智度論》里他把根本智比作金子,金子是非常珍貴的,珠寶么?金銀珠寶么?金子首先是第一的,非常珍貴,所以我們證得根本智,證得空性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所以應該給以贊嘆。但是不是最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是你要把金子制成各種精美的首飾。那么我們想想看,這個金子馬上就增值了,這一增值比原來的金子就要貴了,所以根本智容易得,方便智是最難得的,妙有之智是最難得的。所以我們常常說方便智,常常說隨緣,這個方便可能是隨便,那個隨緣大概也是一種隨便;根本就不是從空除有,若能從空除有的話,一定是圓融無礙的,得大自在,法身無邊,智也無邊;因為法身就是空性,那么由空性而生,所以是法身。那智慧也自然無邊了,以乘性之智與法身相應相契的智慧禮乘性之佛。相應相契的佛,依正轉成光明藏,依正完全平等,這個時候大光明藏而生起,所以能禮所禮無窮無盡啊!
拜佛也是一種修行,有人把拜佛認為不是修行是錯誤的,在這里你一定要明白,能把佛拜好了就是一種很好的修持。只是第三恭敬禮,有病的人不能五體投地,恭敬禮要落到實處,你要五體投地的,有的是年老體衰,人或身體有病的,不能五體投地,也可以開方便。佛法是隨緣的,佛法這個時候是隨緣的,是可以方便的。所以佛法是活生生的,活潑潑的,讓我們感覺到很有生命力,因為它可以開方便。那么可以置高凳拜墊,把那個拜墊高一點,自己稍微彎著腰也可以,與五體投地是一樣的,是因為身體不好,是有原因的不是無原因的。五體投地禮敬諸佛,五體投地禮敬諸佛的作用是可以除去我慢的障礙。我們的我執(zhí)是很難打破的,我們都不愿意彎下腰來,不愿意低下頭去。所以李白說:“安能摧眉折腰示權貴!碑斎凰欠N所謂不彎腰,是一種氣節(jié),有一種骨氣,事實我們感覺到還是一種我執(zhí),我慢在作怪,當然我們并不是說活在世界沒有這個尊嚴,不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能夠除去我慢的話,就自然會報得尊重身。因為你自己不尊重別人,別人又會怎么對你呢?別人又怎么能夠尊重我們呢?所以佛為眾生的福田,種福又增慧,禮拜可以這樣。
所謂二者稱贊如來,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禮敬諸佛,禮敬是很難的禮敬,的確是這樣的。當年的常不青菩薩給所有眾生頂禮,《法華經(jīng)》里講,因為他就要去除我慢,所以他說“我不敢輕視汝,汝等未來皆當作佛。”當然有人就戲語他,向他投石頭,他跑了很遠,他還說“我不感輕視汝,汝等未來世皆當作佛。”但是,我們?nèi)グ莘鸬臅r候對佛是沒有問題,回到現(xiàn)實我們有又幾個人能夠真正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去恭敬眾生呢?對佛恭恭敬敬,掉過頭來你就跟人吵架,這是不應該的,這是不平等,這絕對不平等。當然你可能說他不是佛,至少在事相上不是。但是你也沒有必要不恭敬于他。
第二稱贊如來,佛的名號是由佛的德行所成就,所以念佛的名號就是稱贊如來的德行。讀誦稱贊如來的德行,我們念到名號,比如說阿彌陀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或者南無釋迦牟尼佛,無疑就是贊美如來的德行了;那么毫無疑問的,那么稱贊如來的德行是不是只限于持頌名號呢?不一定,讀頌大乘經(jīng)典同樣是一種贊佛。如果你能讀誦,就等于認同。同時能自身受用,同時也影響他人。以一切經(jīng)中無不稱贊佛的功德,也是贊佛。而稱贊如來,有贊因佛,有贊果佛;當然他有區(qū)別。比如說稱贊萬德洪名是贊果佛,比如說釋迦牟尼、阿彌陀佛是贊果佛;而說人人具有大方廣,既是稱贊因佛,每個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因地的沒有被開發(fā)的。開發(fā)的是證果的。因地之因和果地佛那是不同的。我們常說我們都有佛性,這是因地的。果地的,是你證得的才是果地。但是我們常常的又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有佛性變成了好像自己真的是佛一樣,那自然是不同的。這個需要澄清的,也會造成一種誤導。稱贊如來能夠除惡口障,得辨才無礙的果報,所以我們前邊說禮敬諸佛將來可以的尊重身,讓別人尊重你。那么現(xiàn)在的稱贊如來呢?就會出去惡口障,我們的口業(yè)就不會造了,惡口就不會有了。因稱贊如來,將來必得辨才無礙的果報,辨才無礙可以說法,可以度眾生,可以讓人家尊重佛法啊!我覺得這個報很好。如是因如是果,還是因果不昧啊!就是這樣的。
那么所謂三者廣修供養(yǎng),供養(yǎng)有財供養(yǎng)、法供養(yǎng)。就財供養(yǎng)而說,財物是眾生受用必須之物,沒有錢也不行,做不了車、買不了食品、也蓋不了房子,有人說我不用錢,但是你不用錢你的勞動力價值還是用錢去衡量的,當然還有物啊!財物必須之物,因為是眾生受用必須之物,那你能夠難舍能舍,難行能行,既能有大福報,當然現(xiàn)在我們?nèi)ッ鎸ΜF(xiàn)實的時候,有一種感覺,善財難舍、善門難開,是極其艱難的,他會怎么樣去布施。當他有事兒的時候,當他需要你的時候,當他遇到一些難題的時候,它需要你能夠幫他化解,他可能會拿錢出來布施,否則的話他寧可在娛樂場啊一擲萬金,他也不會拿錢去布施給需要的人。他甚至會找一種借口說:“哎呀!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呀!”所以這個是很可悲的,若你真的去布施,你不會想得這么多,因為你一直感覺到他需要你,感覺到他可憐,你的慈悲心的生起我覺得是至關重要的。
不能用商人的一本萬利,當然我們現(xiàn)在商人(指做買賣的)佛教徒布施,用來把布施當作一種經(jīng)營,當作一種買賣的行為來做的,因為佛教不是一種交易,說我現(xiàn)在拿一塊錢,我存在銀行里,我將來得什么萬利。舍一得萬,其實不應這樣講,因為舍是把我執(zhí)在舍出來,非常關鍵的,是把我們的我執(zhí)和我慢把他舍出來。事實上,我們現(xiàn)在有這樣一個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在布施的過程中,不但沒有把我執(zhí)和我慢布施出去,反而一個更大的我執(zhí)我慢產(chǎn)生了,應該說這是一種布施的失敗,或者這是什么?這是一種花錢買來的我執(zhí)我慢,這是一種交易,是一種商人的行為;蛘哂腥苏f我也布施了,佛怎么不關照我呢?這不是商人的行為嗎?那么商人是什么?當然商人有一個人給他定義,商人就是傷害別人的人,這種說法有他的一定道理,但也不全是,因為經(jīng)商要有規(guī)則,但是在沒有規(guī)則的時代,肯定去傷害別人,欺負別人嘛!我們希望商人能夠合理合法的經(jīng)營,真的能夠利己利他,這樣才是商人,否則的話是損人不利己。
當然據(jù)說在西藏,上師經(jīng)常會收到一些,他不需要的東西,比如說婦女用的繡花鞋,還有所繡的針線包或者一些首飾。這些東西上師根本就不需要,但是上師也依然把他們收下來。上師的解釋是這樣的,其實這是他們他把他們最珍貴的東西拿給我了,同時他也將這種我執(zhí)我慢布施出來。我認為這是合理的,只要他認為是最珍貴的,那他一定會有功德的。
據(jù)說當年的印度阿育王前生是拿了一塊泥供養(yǎng)佛,因為小孩子在玩游戲,居然他也得到了做國王的果報。那你想想這個布施的功德到底有多大,當時那些小孩子在拿泥巴去做游戲的時候,他認為這是最好的東西了,然后他就把這個最好的東西布施給佛了。所以他能夠有這樣好的果報。其實完全是把我執(zhí)也給出去了的緣故啊!當然這里面不僅僅是財供養(yǎng)了,這里邊參雜著法供養(yǎng)。而法供養(yǎng)的功德更是最勝無比,他可以讓人成佛的,就象剛才所說的,把我執(zhí)和我慢布施出去。最后自己一無所有了,同時又是最富有的人,最富有的人,應該這樣去理解。
經(jīng)典里經(jīng)常在說比如《梵王經(jīng)菩薩戒本》和《維摩經(jīng)》等許多經(jīng)典里都說“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圣,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弊詈玫墓B(yǎng)是布施佛法,因為佛法是可以布施給我們所有人的法身慧命,讓我們法身慧命得以成就這樣的一種舉措。當然這是最高的供養(yǎng),最尊重的供養(yǎng),如果能夠廣修供養(yǎng)的話,普賢菩薩是這樣的,普賢菩薩能夠禮敬諸佛,懺悔業(yè)障。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那么我們是不是做一個旁觀者呢?我們也要禮敬諸佛,我們也要稱贊如來,我們也要三者廣修供養(yǎng),這是非常關鍵的,學佛無所事事什么都不做,憑什么成佛,所以普賢行愿就告訴我們要腳踏實地的去做,而不是去說,而不是去看別人,不是去叫別人做。自己要身體力行,自己就該成為一個當事人,不應該做旁觀者。念佛也是一樣,告訴別人念佛,自己不念佛,那當然很奇怪了,可能這也是一種大公無私吧?自己不念讓別人念,這個很奇怪。如果能夠像普賢菩薩廣修供養(yǎng)的話,我們就會去除貪、嗔、癡等煩惱障。所以要廣修供養(yǎng)。
貪,我們的貪心誰愿意舍啊?那可是我的;那是我的東西,你怎么能動?所以關于這一點是一種修行的失敗,為什么失敗?因為你不舍出去,你怎么會有功德?你沒有功德你怎么會有資糧呢?你沒有資糧,你又怎么能成佛呢?我們行路還得有路費呢,更何況去極樂世界。要成佛也一樣需要資糧,這樣的資糧一定不必那路費更簡單,一定是更復雜,更難舍能舍,太難了。
有一位出家人,有一次給我講難舍能舍,難行能行,拿著一串念珠啊!當然他也是剛剛出家,他愛講……修行要落到實處阿!我說“把你的念珠布施給我吧!薄斑@個不行,這個不行……”馬上就不行了,這個很蒼白的。所以能做到你就去說,做不到千萬別說,謙虛一點,謹慎一點。否則還是妄語,還是空話,還是假話,落在實處是非常關鍵的。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廣修供養(yǎng),就會除去我們的貪的煩惱障,得大富的果報。
福德呀!你有福德、有智慧、才能成佛。沒有福德也不行呀!釋迦牟尼佛貴為王子,那我們是什么啊!我們怎么能與之相比呢?他正是因為貴為王子,他覺得這個世間的一切所謂的名呵!利呵!馬上就能舍棄,而我們可能還要經(jīng)過這樣一個周折,出了家之后,可能還要做什么方丈阿,什么會長!當然也有人做得很好,對佛教有功德的是可以做的,誰也不做那不就麻煩了嗎?要有人做但發(fā)心要正,是服務眾生的,為眾生做牛馬的;不是眾生的祖宗,不是眾生的什么領導。象世間一樣,不應該是如此的。
第四懺悔業(yè)障,惑障、業(yè)障、報障統(tǒng)稱三障。那么說所謂的懺悔業(yè)障,為什么不說懺悔惑障或者懺悔報障呢?為什么只懺悔業(yè)障呢?因為起惑不能成業(yè),我們迷惑了,我們認為那是真的,我們認為那個假的就是真的,然后我們認為是這樣,但是你還沒有造業(yè),所以不懺悔惑障。那么自責心就是最初,就是說反觀自心,要從自心里去發(fā)掘,原來那是我們的分別心,是我們原影的肉團心,分別心作怪自己,所以自然的罪就懺出來了。報障,已經(jīng)到果報了,報業(yè)報身,比如說這個身體已經(jīng)現(xiàn)前了,隨業(yè)受苦,不及修懺,修懺也沒有意義了。
有一次有一個佛教徒,把一個跛子領到我這來,他讓我給他念念經(jīng),給他改變改變,我說我沒辦法,你還找氣功大師吧……我沒有辦法,你找什么高僧大德也沒有辦法,因為報障已經(jīng)現(xiàn)前了,你怎么去改變呢?你要改變的是自己的心而已,你不再認為這種瘸子對我來講是一種掛礙,你要承認生命是這樣的,所以你要改變將來,改變現(xiàn)在這種所受的感受是至關重要的。至于說一切都已經(jīng)成就了,然后你去改變它是不可能的。
當然據(jù)說“*輪功”的李洪志在東北的錦州講法去發(fā)功,去代功做代功報告的時候。從外邊用一個擔架抬進來一個癱瘓的人,李洪志到那一發(fā)功,這個人馬上就跳起來,就好了。事實的真相是什么?擔架里抬進來的那位本來就是個健康人,他沒有病,沒有癱瘓。當然他一發(fā)功馬上就跳起來了,所以騙局往往就是這樣的產(chǎn)生的,真正的報障已經(jīng)現(xiàn)前,你即使懺悔,你只能從心懺悔,它的改變也是從心里開始,你身體的感受也隨之改變了。那么氣功大師為什么能夠興盛啊?其實這里面代一個字就是“騙”字,因為你需要,因為你痛苦,所以他乘機來騙你。
據(jù)說有一個叫司馬南的,他專破這些氣功外道,據(jù)說在江湖上氣功非常著名的抖藥片,他把前些年我們用的那種藥瓶,那種茶色的瓶子,一百片藥嗎,上面有木篩,木篩外面有一個蓋兒,然后一擰上,然后他偷偷摸摸的做了手腳,把蓋打開把木篩輕輕將它翹出來,把藥片拿出四片,然后再把蓋兒篩上,然后用蓋兒將瓶口擰上。就開始做游戲了,就開始抖,他手里攥著藥片呢!這一抖那藥片能不落地嗎?一落地大家一看,傻了、目瞪口呆。居然他能夠用意念他那藥片弄出來。他又到了觀眾衣兜里面去拿,從兜里拿出一片藥來,其實也是他手里拿的東西,整個一個過程就是騙人的,所以什么是魔術呀?魔術就是障眼法,騙你沒商量。整個一個過程就是騙人的。
說懺悔業(yè)障,命中已經(jīng)是這樣了,你怎么改變呢?只能改變我們現(xiàn)在,我們的未來,過去的已經(jīng)沒有辦法了,已經(jīng)是這樣了。懺悔業(yè)障就象滅火一樣,火燒得很旺,你去澆水,火上澆油更麻煩,你去拿滅火器,那都不是最好的辦法。怎么辦?釜底抽薪呀,從下面把那個火,電源要關了,然后你再去滅火,否則電源不關,你怎么辦?那么如此業(yè)障既可鏟除,于是惑障,報障不除而除了。如果業(yè)障,我們的造作不去造作的話,那你什么都沒有,比丘戒以身體為主,菩薩戒以意業(yè)為主,你本來就沒有這樣的想法,你決對不會去實施,在此是說你只要不去現(xiàn)行,你只要不去造作,那你不變受報。如能懺悔業(yè)障得一證具足莊嚴的果報。如果我們能真的去懺悔,當然不象我們現(xiàn)在似的,動不動就說“我業(yè)障,我業(yè)障。”我覺得說長了讓人家誤會,好像這一切都是已經(jīng)不可改變的現(xiàn)實。要捫心自問,為什么是業(yè)障?你要懺悔,就不能老是這樣,你可以說一次,說兩次,你不能總是說這樣的問題,因為容易引起他人的誤會,更容易引起他人說我們的佛教。如果我們能夠懺悔業(yè)障的話,我們的整個依報,山河大地也就會變樣。正報就是我們的身體都會變化的,所以依報隨著正報轉,那時都是非常莊嚴的果報現(xiàn)前了。
有一個感受,說相同的一杯水有不同的感受。對于不同的眾生,因為業(yè)力因緣的不同,他們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這杯水,對于天人來說就是甘露,就是珠寶,對于人來講,這是維持生命的源泉;對于地獄的人來講這是火焰,燃燒的火;對于惡鬼來講,那就是濃血,非?植;對于阿修羅來講這是刀劍呢,可以去殺人的;所以對于魚來講,他可以是宮殿,是它們的家啊!魚阿,魚離不開水嗎……所以六道輪回對于水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水還是原來的水!為什么不一樣呢?因為他們的業(yè)力造作而導致的結果。因為,他們的業(yè)力造作而導致的結果,形成了新的束縛。如果不能夠懺悔這種業(yè)障的話,那就永遠是輪回的。我們明明知道假使我們的身體有殘疾,我們人生不盡意,那就是我們的造作的所謂的因果所導致的。如果我們不去改變所謂的身口意,我們可能就沒有辦法,還是隨業(yè)流轉。所以一定要懺悔業(yè)障,如果能夠懺悔業(yè)障的話,我們就等于和過去的一切的,不如法的身口意,貪嗔癡的身口意再見告別。如此說來,我們的形象就會莊嚴,我們的相貌就會變得很漂亮,所以真正的美容是改變自己的心,如果整天的一個發(fā)火的人,把最漂亮的化妝品末在臉上,也絕對看不出漂亮。真正的漂亮絕對是從心上開始的,心平氣和的,不信你去看一下發(fā)火的人,你拿鏡子給他看,你看他那個時候還漂亮嗎?絕對不漂亮,所以說從心里去改造自己,不僅僅是相好莊嚴,同時可以感召自己的依報,所謂的居住環(huán)境也會得到一種很好的改變。當然這是最基本的,更何況我們是要成佛,可能要去到西方阿,到東方啊,佛國凈土,那當然不一樣了?梢缘眯±,可以得大利。
第五隨喜功德,隨喜功德很難啊!因為人的嫉妒心太重了。你想想看啊,看到別人成功了,自己得紅眼病的人太多了。然后去說人不是好道來的,說人這個那個的,為什么?只有詆毀,沒有隨喜,說人家得到了,我也高興,很少啊!還要隨喜,因為這種隨喜,他是成佛的資糧,所以從這里改變自己。因為自己沒有當上什么領導,自己就在旁邊說風涼話,這樣的人也有,因為自己得不到啊!因為嫉妒啊!嫉妒就會惡言,惡口阿!這樣的人也有,所以忌妒心是眾生的通病,紅眼病絕對不是一個人的專利,所有的人都會得紅眼病,只是要善于引導。就說你得紅眼病,為什么你不去努力,不去爭取,為什么你去嫉妒呢?傷害了自己,別人也無動于衷。所以要改造紅眼病。改造嫉妒心,必須要隨喜功德,所以隨喜心難發(fā),因為忌妒心導致的。佛教徒要有隨喜的心態(tài),不隨喜就不是很好的佛教徒。即使聞了佛法的佛教徒,聞了佛教、佛法的人也很難改變自己的嫉妒心。看見別人得到什么了,得到榮譽了,得到名利,自己旁邊嗔恨,嫉妒就是嗔恨。所以修行人要起觀照。如遇善事不發(fā)隨喜心,即是菩提涅槃的障礙,如果你遇到別人做好人好事,有善行的時候,你就應該贊嘆,你就應該隨喜,就覺得跟自己做了是一樣的,那個時候才是成佛的資糧;否則的話,那就是菩提涅槃的障礙,成佛的障礙。怎么可以呢?所以一定要對治我們的嫉妒心,一定要去根除我們的嫉妒心,“如見人得,如己之得!币姷絼e人得到跟我得到了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可以,這叫隨喜功德。
既是隨喜功德,不隨喜就沒有功德。
所以經(jīng)常我們會看到寺院里做佛事。這一堂普超我給包下來了,別人不可以參與進來。你說這是不是有隨喜呀?這是稱王稱霸呀!這絕對功德很小,盡管也有果報。他肯用更多的錢把他包下來,但是你要允許人家隨喜,你如不允許人家隨喜,你就功德太少,甚至沒有功德。這個非常關鍵的。所以不能鼓勵他稱王稱霸,一定要用佛法來誘導他。你有心量,你應該有心量,你要有心量,允許別人,包容別人,你才會有更多的功德。否則哪里有呵?所以改變一種心態(tài),我覺得才能夠成就隨喜功德。不然隨喜功德就會成為一種障礙,嫉妒的障礙,隨喜功德可除去嫉妒的障礙,得大眷屬的果報。團結呀!大家都喜歡你呀!因為你特例獨行,不去出頭單挑,你跟別人能融合在一起,大家都喜歡你。這樣的人可以做領導,別人高興了你也高興,別人得到了你也得到了,所以這種隨喜功德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成佛的資糧。所以我們也要學習普賢菩薩的隨喜功德,不學習隨喜功德,我們今天探討行愿品就沒有任何意義。學習了普賢菩薩行愿品一定要隨喜功德,要改變自己的過去的錯誤行為,當然屬于身口意的錯誤行為。
第六請轉*輪,佛教徒要經(jīng)常請人說法,為什么?因為你是佛教徒,你一定要懂得佛法的內(nèi)涵,就是佛所說的法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從來都不知道或者你只是知言片語的知道,那不是最好的佛教徒。所以要經(jīng)常的請人來說法,請法師就是請轉*輪。你請法師去講法當然是真正的法師。當然我也不敢稱自己是真正的好法師,我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我可以如實講出佛法是這樣的。我會如實的向大家講,而不會在這里面添枝加葉,把自己的情緒加在里面,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請法師也就是請轉*輪了,因為請轉*輪可以除去慢法障。慢法——對于佛法來講就覺得我都懂了,唉…….佛法就是那么回事,很簡單的。你懂多少啊?佛法大海呀!無邊無際呀!我們能懂多少啊?我們只懂得一滴水,你就說我全懂了,這是我慢。所以要請轉*輪,得多聞智慧的果報。因為你多聞,像很多人什么都不懂,這是為什么?因為沒有請轉*輪,沒有請轉*輪就沒有多聞,那么同時也就沒有智慧。
所以今天學習普賢菩薩行愿品,我們也一定請轉*輪。自己可以請法師。同時也可以布施佛法給他人,這也是請轉*輪,否則的話只是請別人講,輪到自己的時候,也應該去布施啊!請轉*輪是雙方的,雙向的,你可以請別人,也可以自己講;那么請轉*輪是學佛得根本呀!不轉*輪的話怎么辦啊!
當然我講的轉*輪就是普賢菩薩行愿的轉*輪,如果能夠聽到真正佛法,那一定會摧毀一切邪知邪見,我們沒有嗎?也可能我們都有呵!所以包括自己的,包括他人的,都要糾正我們的正知正見;那么只有通過請轉*輪這一途徑才能夠改變這樣一個現(xiàn)實。
第七請佛住世,佛有六寂佛,天臺宗講,此文所說應該是究竟寂佛。你應該請究竟寂佛來住世,釋迦牟尼佛八十歲現(xiàn)涅槃相,只因為沒有人請佛住世。有人會說“有阿!”那是后來的,而有請佛滅度的魔王波詢倒是“請佛住世”了,他說你趕緊滅度吧,你不滅度我就沒有市場了,所以說你趕緊滅度吧。即是魔王祈請,佛陀也默然允許了。那我就滿你的愿好了,不是佛陀不慈悲阿!佛是真慈悲阿!所以就滿了魔王的愿,魔是什么?是一種錯誤的思想,只不過有人來宣說,所以叫魔王,可以殺死我們的法身慧命。魔羅是殺者,殺手殺害了我們的法身慧命,所以我們一定要防止著魔,一定要糾正自己的正知正見,才能防止著魔。佛是恒順眾生的,所以默然允許魔王的啟請,到了阿羅漢等諸大弟子覺悟了,等到最后覺悟了,他們才去請佛住世。那么,佛已允諾入滅于先了,也就是說允諾我要入滅了。這個時候,別人的祈請在后,所以先滿眾生愿,滿先請的眾生魔王的愿望。所以滅度。
佛為不二法,答應誰了就答應誰了,你不能答應他又答應他了,這是世間人哪!作為佛來講,是不二語,我說到做到,我就一句話,板上訂釘。所以他是實語者,不妄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綺語者,這就是佛陀。于是就寂滅涅槃。請佛住世是佛教徒本分事,能否住世呢?那么要看因緣,如果沒有寂凈佛,究竟寂佛,也可以請分正寂佛,相似寂佛,觀形寂佛,名字寂佛來住世,你沒有究竟寂佛,現(xiàn)在我們佛前佛后難,三途八難嗎?現(xiàn)在我們是佛后,有的人生佛前,沒有見到佛住世,所以是一個最大的遺憾。但是沒有遇到佛住世,他依然可以請其他佛住世講。比如剛才我說的分正、相似、觀行、名字佛來住世。凡是能夠說法利生的人,無論是什么樣的佛都是應該請他住世。所以也就是實現(xiàn)了普賢菩薩的請佛住世了。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我們看不見究竟佛啊!也可以請高僧大德住世,可以的,至少你的發(fā)心應該如此。如果沒有這樣的發(fā)心,你憑什么來作為成佛的資糧呢?所以要從請佛住世開始。請佛住世可除去佛前佛后難,三途八難的這一難,我們可以免除這樣的難。得增長;的果報,;凼欠饍勺阕鹈,;垭p修即能增長自己的;。如果我們請佛住世,就可以增長自己的;。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你看學佛的下手處從哪里開始呀?從普賢菩薩行愿的十大愿里開始。必須從這里開始,不然的話,總是說我平時都干什么呢?我怎么學佛呢?我怎么開始,怎么去努力,怎么去實踐呢?從這里開始。應該從這里開始。
第八常隨佛學,那么佛為眾生的依指,佛為眾生的榜樣。佛行在前,眾生隨在佛后,因地所修一一行,乃至成佛,三業(yè)威儀,動之語默,都有規(guī)則,佛法已經(jīng)規(guī)定了這樣的規(guī)則。我輩既為佛子,應當常隨佛學,那佛是怎樣做的,怎樣說的,我們應該去學呀!就象我們今天開光一樣的,開光人們總以為開光就靈啊!不開光就不靈阿!但是你如果不常隨佛學的話,我們作為凡夫,作為一個凡夫僧怎么能替佛開光呢?沒有資格,但是之所以有資格舉行這樣一個儀式,讓大家回光返照;毓夥嫡兆约旱纳砜谝馐遣皇峭鹨粯,同佛一樣就是常隨佛學了。如果不一樣,就算你開光了也不是常隨佛學,開光就靈不開光就不靈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常隨佛學就能夠回向菩提。把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夠回過頭來去跟佛法相應,跟覺悟相應,向智慧靠攏。所以身口意三業(yè)就有了一個規(guī)范。很好的規(guī)范能夠成為眾生德依指阿!如果我們的行為很高尚,我們的身口意非常高尚,眾生自然尊重我們;如果我們胡作非為,人家說了:“哎!你這個和尚怎么會這樣呢?”可見,和尚是很高尚的,對吧?一定應該是這樣的,如果做不好是不應該的,做好了是應該的,如此即能背塵合覺,不會隨境所轉,不會去跟眾生的習氣毛病去相應,因為你能夠跟佛去相應。所以學習了常隨佛學一定要落到實處,若落不到實處,那不是常隨佛學。常隨人學是錯誤的,所以一定要常隨佛學。
第九恒順眾生,恒順眾生我與眾生同一體,空性同一空性,眾生空性,我也是空性,空和空能是兩個嗎?空空相契相應的,所以是同體。所以要恒順眾生的善法,隨順眾生的本性——空性。有人總是借口,說恒順眾生,其實是恒順眾生的惡法,胡作非為,你也恒順嗎?盡管佛從空性來講,是無善惡之分的,所以就象六祖慧能《六祖壇經(jīng)》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正于么時,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北緛矸鹗菦]有善沒有惡的,沒有這樣的分別心。但是我們?yōu)槭裁催要恒順善法呢?因為要恒順惡法的話,沒有人來學佛。世間的道德理念我們是一定要遵守的,要去維持,為什么?因為你不維持,不遵守,眾生就無法接受,總得有個規(guī)則吧!這個規(guī)則是游戲規(guī)則,你遵守起來是很自在的遵守,你為了不讓眾生迷惑,顛倒起惑,造業(yè)輪回,所以不能隨順惡法。所以一定要隨順善法,盡管善法是假的,但是也要隨順,盡管惡法是假的,但是不能隨順,為什么?因為怕誤導眾生啊!但是眾生說對的,佛法就說對,眾生說錯的,佛法也要說錯。為什么?佛說過這樣的話:“我法不與世間爭”不爭,不要爭著說“我的是對的”!你愿意是對的,哎!對,沒錯,你是對的,眾生的我執(zhí)在作怪呀!所以你要給眾生機會,所以才叫恒順眾生。你說服不了他的時候,你也要恒順他。
比如說戒律,你勸人家某一條,某一條,你勸人家,你勸了三次以后,你不要再勸了。你不要管他了,因為他根本就不聽你的,你跟他磨不了嘴呀!所以,你就把他放生是最好的選擇。這也是一種恒順,因為眾生有人我的知見,所以互相殘殺。戰(zhàn)爭非?膳,有人的知見,有我的知見,所以他認為是真的,所以他受傷了,一定要報復。象“九一一事件”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報復,然后戰(zhàn)爭就起來了,然后又死了更多的人所以互相殘殺。偷盜,偷啊!據(jù)為己有;淫欲呀!滿足貪心;欺騙也是為了某種利益驅動所導致的,所以欺騙眾生,那么正是因為如此,這一些我們是不能夠隨順的。所以,我們昨天說了,佛法是消極的,他對于什么消極,對于殺生、偷盜、妄語。對于胡作非為的事情肯定是消極的,而對于恒順眾生,對于啟導眾生轉迷為悟,對于奉獻人生,佛法從來都是積極的。
所以我們說恒順眾生不是他非我是要爭強,你不要去跟眾生說什么。
記得有一次與一位大學教授探討佛法的時候,他有一個標準,一定要是科學的,科學永遠都不完美。它永遠都在發(fā)展,都在進步。那你怎么能夠用科學來定位,不能。我剛開始的時候非常認真的同他去爭辯,最后我明白了,我一句話都不說了。他說:“你為什么不說了”,我說:“我們兩個人談的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所以呢你想說什么,你隨便說,我不再講,所以要恒順啊!不然的話,你跟他爭了半天,兩個人說的都不是一個話題,又有什么結果呢?沒有任何結果。所以我們今天學了普賢菩薩的恒順眾生,一定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去歷練自己。我們也要恒順眾生,實在不行,你就把他放生,放生也是恒順。你改變不了他,你一定就把他放生好了。恒順眾生可以除我執(zhí)的障礙。我執(zhí)——總是以為我對,那你一定要恒順眾生。你恒順眾生,不斷不斷的鍛煉,最后你的我執(zhí)可以減輕,可以化解。那么如果你的我執(zhí)可以淡化,可以化解的話,你除去了一個我執(zhí)的障礙,那你的學佛上就有了一個質的突破。何樂而不為呢?所以要很好的實踐。普賢菩薩的恒順眾生,恒順眾生非常重要。不要去跟眾生去爭強好勝,沒有意義的。
第十普皆回向,對于前九大愿王所有一切的功德,都非常愿意的把這些所有的功德布施給法界的一切眾生。你自己修了九大功德了,然后愿意把自己實現(xiàn)的這些功德布施給一切的法界眾生,那一般人是不愿意的,說我好不容易修了九大愿王,我怎么可能把這些功德給眾生呢?不愿意的,不愿意你就不能成佛,所以缺了一個都不行,所以要普皆回向。一點也不保留,毫無保留的把它布施給眾生,布施給眾生還要愿意他們都成佛道。我不成沒有關系,眾生都成佛道。我不成沒有關系,這是多么大的胸懷啊!不然的話怎么能夠回向呢?又怎么能夠把自己辛辛苦苦耕耘的一切的資糧布施給一切眾生呢!
那么有三種回向:
第一稱眾生回向,名回向眾生把自己做所得功德回自向他,回自向他過程之中把一個我執(zhí)布施出去了。就象我們剛才所說的上師一樣,他接受繡花鞋,接受那些所謂的耳環(huán),項鏈、戒指,他為什么要接受,他并不是要發(fā)財呀。那代表著眾生的我執(zhí),所以我們也是一樣的,如若我們能夠把這所有的功德,九大愿王的功德把他返過頭來布施出去回自向他,那是功德無量。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稱諸佛回向,就是名回向諸佛,也就是回因向果。當年的悉怛多長者,布施奇樹孤獨園的時候。舍利弗和悉怛多大富長者,他非常有錢,在量地基量線的時候,天人的福報就現(xiàn)前了。所以舍利弗笑了,你就一念的布施心,你已經(jīng)成就了兜率天的果報。所以說非常偉大呀!那么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稱諸佛回相,我們要回向,要成佛啊!不是要成為一個大福長者,不是將來要做國王,要發(fā)財?shù)?不是的。要做佛所以叫稱諸佛回向,就是回因向果。
第三點稱真如回向,回事向理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回向空性,而不去執(zhí)著。不像我們現(xiàn)在,我們做了一點點事,就到處炫耀,我是好人啊!我做了什么什么功德……這是不應該的。要回事向理,要回因向果,要回自向他。所以學佛若不回向的話,沒有任何意義;叵蚴侵陵P重要的,一定回向。你看寺院里的所有一切,佛事最后都必須回向。但是如果你明白回向的道理,你親自去感受那回向,我覺得那是成佛的資糧。最好的資糧是一定要回向。
所以我們探討了以上的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我們就會感覺到我們要去實踐啊!你不能說那是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與我們沒有關系,我們就不要學了。這是不應該的,因為學了行愿品,我們就必須去實踐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實踐了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我們才有可能成就圓滿自己的佛道。不然的話沒有下手處,我們憑什么來成佛,憑什么往生呢!我們憑什么?我們沒有資糧,所以一定要憑十大愿王。
十大愿王隨舉一愿,隨便的你舉出一個愿王的話,那么一個就可以具備十個。比如說禮敬諸佛,可以既禮也可以贊,禮就是贊啊!你不贊嘆你怎么能禮呢?第二身心供養(yǎng),恭敬也可以用身心來供養(yǎng)諸佛,在禮敬的同時,你還要五體投地,有身有心,心身相應,所以才叫禮敬、禮拜,所以也可以用它來供養(yǎng)。第四是為懺而禮,我們伏在那里頂禮的時候也可以懺悔。第五是喜得而禮,在我們頂禮的時候,也可以隨喜。第六是禮請為說,就是說請轉*輪五體投地也可以當作禮請,也可以是說法。第七是禮請住世,我們在頂禮的時候,也可以請佛住世。第八是學佛要禮佛。常隨佛學嗎?你學佛了你一定要拜佛啊!這個也要落到實處的。第九是頂自性禮,自性是空性。順,恒順也就是恒順自己的自性,恒順眾生啊。第十是向佛而禮,向真正的覺悟,覺悟世界的真相而禮,空性,所以隨舉一念就能具備十,十十一百,輾轉增上,所以不是簡簡單單的就是是大愿王,我們可以把他輾轉的增上,使自己的修學十大愿王能夠有更好的成就,阿彌陀佛!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