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六(之二)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六(之二)
若諸眾生,愛統(tǒng)鬼神,救護國土。我于彼前現(xiàn)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諸位眾生,喜愛統(tǒng)領鬼神,來巡視、統(tǒng)轄、保護世間國土。那么,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xiàn)出天大將軍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天大將軍】四大天王座下,各有八位天將,稱為三十二位“天大將軍”,分別統(tǒng)領八部鬼神,負責巡察一切世間國土,降伏邪神,賞善罰惡。
韋陀菩薩就是三十二位“天大將軍”之一,菩薩以童子身護持佛法與善法,自律甚為嚴格,不親近天女,諸天皆欽佩不已。據(jù)說,連菩薩的領導們,即四大天王,見到韋陀天將到來,都紛紛起身相迎呢?磥,這天堂就是好,連領導的素質(zhì)都如此之高。
“三十二應”第十種,應現(xiàn)四大天王身:
若諸眾生,愛統(tǒng)世界,保護眾生。我于彼前現(xiàn)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諸位眾生,喜愛統(tǒng)轄世界國土,保護世間眾生。那么,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xiàn)出四大天王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四大天王”又名“護世四大天王”,位于須彌山半山腰的東、西、南、北四方,守護著一個小世界之國土的安全。因此,四大天王對于人世間的恩德很大,如同日月一般。生為四大天王之因,大約是奉行上品“五戒”、“十善”,特別是不邪淫,同時好樂于護國安民之事,以善法利益國民,教化國民,等等。
“三十二應”第十一種,應現(xiàn)四大天王國太子身:
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qū)使鬼神。我于彼前現(xiàn)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諸位眾生,渴望出生在四大天王的天宮里,負責管轄、驅(qū)使諸鬼神等。那么,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xiàn)出四大天王國太子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四天王國太子】指四大天王的諸位王子們。
據(jù)圓瑛法師引《大吉義經(jīng)》之經(jīng)文:“護世四王,各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勢力!碧拼囗敶髱煂τ谠摻(jīng)做了注疏,記載了一個有關于“四天王國太子”的神奇事例,大意如下:
在唐代天寶年間,西域五國曾經(jīng)聯(lián)手兵犯長安,唐兵不敵,唐元宗于是急招不空三藏施法救國,不空大師便持念“護國仁王陀羅尼”咒,剛剛持誦了二七一十四遍,忽然見到一位神將,率領著五百天兵,列陣于皇宮上空,神將對不空大師說:“北方天王第二子獨健,來救長安!
番兵來到長安城下,忽見無數(shù)天兵天將布陣于空中,嚴陣以待。番兵皆生畏懼之感,其首領感嘆曰:“中國有圣人,不可犯也!”隨即退兵回國。元宗皇帝大喜,敕命各州皆建“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從此以后,海內(nèi)名寺寶剎都建有天王殿,祈禱國泰民安。
“三十二應”第十二種,應現(xiàn)人間國王身:
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于彼前現(xiàn)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諸位人間的眾生,想要成為國王。那么,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xiàn)出人間國王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人王】人間的國王。
依佛經(jīng)所說,人間的國王有五類:一、金輪王,統(tǒng)轄四大部洲,有七寶隨身,能隨金輪寶飛行于四天下;二、銀輪王,統(tǒng)轄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和南瞻部洲三洲,唯除北俱盧洲,能隨銀輪寶飛行于三天下;三、銅輪王,統(tǒng)轄東勝身洲和南瞻部洲,能隨銅輪寶飛行于二天下;四、鐵輪王,統(tǒng)轄南瞻部洲,就是咱們?nèi)厍?能隨鐵輪寶在一天當中飛行游遍南瞻部洲。
以上四種叫做“轉輪圣王”,出現(xiàn)在人壽最長的時代,有一種說法是人壽八萬歲以上之時。因此,如今時代是沒有“轉輪圣王”出世的,人壽短促,福德淺薄的緣故。如今的國王,以及大家所知歷史上的國王,都屬于第五類人王,名為“粟散王”,就是指眾多國家當中的各個國王,多得像粟米粒一樣,所統(tǒng)轄的國土大小不一。
在這些“粟散王”當中,極個別較大的國王,能夠以武力吞并許多小國家,統(tǒng)轄很大的范圍,有時也被稱為“轉輪王”,例如印度的阿育王,等等。但其顯然不同于“轉輪圣王”,不曾統(tǒng)轄整個南瞻部洲的緣故,也沒有鐵輪寶和飛行能力。這種“轉輪王”準確的名字叫做“軍輪王”,只是以武力侵占而已,并不具備“轉輪圣王”的諸多功德。
未來世成為國王之業(yè)因,大體是奉行五戒十善,時常做利益國人的事業(yè),等等。通常,也需要多生多世的善業(yè)累積,才能夠在未來的某一生,成為國王。
“三十二應”第十三種,應現(xiàn)家族長者身:
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于彼前現(xiàn)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諸位人間的眾生,喜愛主持家族事務,被社會所推重。那么,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xiàn)出家族長者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長者】指家族長者,如“族長”之類。年長德高,為家族所推重,主持決議家族里的大小事務。來世成為“長者”之因,大約是時常愛護幫助族人,道德高尚,樂善好施,等等。
“三十二應”第十四種,應現(xiàn)居士身:
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凈自居。我于彼前現(xiàn)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諸位人間的眾生,喜愛清談各類學問,以清凈道德自居。那么,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xiàn)出居士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名言】名詞概念,指各類學問,哲學、文學、宗教、藝術,等等。其中,“名”即概念與道理,需要用語言文字來詮釋和表達,故稱“名言”。
在佛教當中,“名言”大約都是此含義,與如今所說的“名人名言”,即“名人的話”含義有所不同。
【居士】閑居清修之士,諸如隱士、藝術家、文人雅士、養(yǎng)德修身之人,等等。
此“居士”之含義,不同于如今大家所說的學佛居士,學佛居士正規(guī)名字叫做“優(yōu)婆塞”和“優(yōu)婆夷”。而這個“居士”不論學佛與否,是泛指不參與國事的閑居清修之人。
做一個這樣的“居士”可不簡單,既要閑居,還得養(yǎng)家糊口,肯定是有本事、有才華、有技藝、有福德之人;蛘,有大筆遺產(chǎn)繼承也行。其最可貴之處在于,能夠安于清閑,養(yǎng)德修身,這份兒優(yōu)雅情懷,足令世人羨慕。
問:如何能夠在來世做一個這樣的“居士”呢?
答:一是發(fā)愿,二是學習各類知識,三是看破塵世之庸俗,四是培植福報,五是修養(yǎng)德行。
再問:如何能夠在今生做一個這樣的“居士”呢?
答:您在過去世已經(jīng)儲備了上述五個因緣,今生才有可能做到。
所以,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不一定今生就能夠滿足大家的心愿。條件具備的,今生就可以實現(xiàn);不具備的,則需要培植因緣,有待于未來世了。
“三十二應”第十五種,應現(xiàn)宰官身:
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于彼前現(xiàn)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諸位人間的眾生,喜愛治理國土,熱衷于明察地方的大小事務,并決斷之。那么,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xiàn)出宰官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剖斷】明察與決斷!捌省:分析、辨別。
【邦邑】大地方為“邦”,例如省、自治區(qū)等等;小地方名“邑”,例如縣、鎮(zhèn)之類。
【宰官】一切官員之通稱。
“宰”者,治理;“官”者,公務。古時候,上至宰相,下至縣令,都叫做宰官,亦名朝廷命官。如今官職,比對可知。
問:如何能夠在來世成為“宰官”呢?
答:首先得保證自己能夠繼續(xù)做人,那就是守持“五戒”與“十善”,奉行倫理道德,這是來世做人的基礎。其次,需要關心地方事務,熱心慈善與公益事業(yè),多做利益國家與大眾的事,不做違害眾人的事,也不做殺生害命的事。
再問:如何能夠在今生成為“宰官”呢?
答: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打地洞。敢問您是哪一路的?要是種群不對路的話,還是踏實做老百姓比較好。要是已經(jīng)開始上路了的話,嘿嘿,送您一句千古名言,民間有句俗話,叫做“一世為官九世!,這其實已經(jīng)“言輕”了,真實結果比這要嚴重得多,望您好自為之。
“三十二應”第十六種,應現(xiàn)婆羅門(術士)身:
若諸眾生,愛諸數(shù)術,攝衛(wèi)自居。我于彼前現(xiàn)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諸位人間的眾生,喜愛各類術數(shù),以延年益壽為人生目標。那么,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xiàn)出婆羅門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數(shù)術】泛指一切民間學問與技能。其中,“數(shù)”指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等等;“術”指醫(yī)卜命相,咒水書符,等等。
【攝衛(wèi)】調(diào)理養(yǎng)生,延年益壽。其中,“攝”指能量與營養(yǎng)攝取,“衛(wèi)”指固本培元,抵御諸邪侵擾。
【婆羅門】漢譯“凈裔”,據(jù)說是劫初降生人間的梵天之后裔。又名“梵志”,志在通過修行,重新求生梵天。婆羅門在古印度屬于尊貴種性,不從事社會生產(chǎn),而專門從事修行與各類術數(shù)研究,因此,他們掌握著多方面的學問與知識。
中國沒有婆羅門,勉強與之相當?shù)?大約是民間各方面的高級術士。
“三十二應”第十七種,應現(xiàn)比丘身: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于彼前現(xiàn)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俗世的男子,好學佛法志愿出家,愿意持守種種戒律。那么,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xiàn)出比丘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比丘】奉行二百五十條戒律的出家男眾!氨惹稹庇卸喾N含義,所以不翻,只進行音譯。其含義有三種:一、乞士,內(nèi)乞諸佛教法以滋養(yǎng)法身慧命,外乞眾生飲食以滋養(yǎng)色身。二、怖魔,當一位比丘登壇受戒之時,地神贊嘆并轉告天神,天神贊嘆并逐層上報,一直傳到六欲天的魔宮,正在受用他化妙樂的魔王一聽,立即心生恐怖,感慨自己又少了一個眷屬。三、破惡,持戒修行以破除身、口、意三業(yè)當中的惡習。
問:如何是來生出家之因?
答:一、恭敬三寶,虔誠皈依;二、有條件時,可受持“八關齋戒”,種下出世種子;三、隨力供養(yǎng)寺宇僧眾,或參與佛教事業(yè);四、平日受持“五戒”,淡化種種世間習氣;五、發(fā)出離心和菩提心,贊嘆清凈梵行;六、適當學習經(jīng)論,實踐禪修。
再問:今生如何才能出家?
答:目前出家門檻很低,只要肯去寺院結識僧人,都能夠找到出家之路。問題是:即便出家了,能堅持走下去嗎?會不會三心二意而徒增煩惱呢?會不會到處都看不慣呢?會不會總是牽掛著家人而心神不寧呢?福報好的話,會不會腐敗變質(zhì)呢?福報不好的話,會不會受不了一時之苦呢?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再去出家不遲。
繼續(xù)問:唉,已經(jīng)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不知道還有沒有出家的機會呢?
答:有的是。如今漢傳佛教的情形,真的出家人正在減少,混進來的經(jīng)懺僧,以及高級腐敗變質(zhì)分子越來越多。信眾們需要更多的持戒僧人,來帶領他們一起修行,也給予他們信心。
各位六零后、七零后渴望出家修行的兄弟們,告訴您最后一招兒,在您退休的時候,開始拿養(yǎng)老保險之時,乃是您出家修行的大好時機。在此之前,您需要把家人的工作做通,做絕(拿到離婚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需要了解寺院和接近出家人,弄明白出家的相關情形。還要把身體調(diào)養(yǎng)好,工作別太拼命,留著本錢,將來好修行,甚至弘揚佛法呢。
六十歲,要在過去,就快玩完了,現(xiàn)如今物質(zhì)生活水平比較高,活他個八、九十歲并不難。所以,各位兄弟,抓住人生的最后二十年吧。
不要擔心受戒年齡問題,超出幾歲問題不大,只是一定要堅持坐禪,堅持學習佛經(jīng),在生活當中磨練自己,消除業(yè)障,增長智慧,看破這個無聊的塵世,積攢力量,準備做人生的最后一搏。同時,祈求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吧。
只要您擁有出離心和勇氣,所謂出家的“因緣”就都已經(jīng)具備了。在寺院里,哪怕是一個鄉(xiāng)村小廟,帶著自己的養(yǎng)老金,一邊持戒修行,一邊隨力宣揚佛法,如此安度晚年,豈不愜意而安心?況且,往生凈土,也變得容易了;成為高僧,也有可能呀,如昌臻老法師即是。
“三十二應”第十八種,應現(xiàn)比丘尼身:
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于彼前現(xiàn)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俗世的女人,好學佛法志愿出家,愿意持守種種清規(guī)戒律。那么,我便會在她們面前應現(xiàn)出比丘尼之身,為其說法,讓她們成就心愿。”
【比丘尼】受持奉行三百八十四條戒律,以及“八敬法”的出家女眾。
本來,佛陀不允許女人出家,這也是許多古佛的傳統(tǒng)。主要因為“女身”障礙比較多,不適合遠游、住山及苦行,容易受到各種傷害。情緒化也比較嚴重,不利于正定和正智慧的發(fā)揚,不利于正法住世。
后來,由于佛陀的姨母摩訶缽阇波提等人的一再請求,以及阿難尊者的三次慈悲祈請,世尊才勉強答應女人出家,但特別制定了明顯男女不平等的“八敬法”,要求比丘尼恭敬一切比丘如奉師長。否則,就不允許女人出家。
有人問:佛陀平等慈悲一切眾生,可為啥要制定這個男女不平等的“八敬法”呢?
答:世尊成佛于五濁惡世,如《阿彌陀經(jīng)》云:“是為甚難”,人的素質(zhì)本來就差,隊伍難帶呀。要想把出家弟子們管理好,必須得戒律嚴明。單有比丘還好說,一旦有了比丘尼,在教團內(nèi)部的相互交往當中,就特別容易發(fā)生男女問題。
人就是這么個東西,飲食加男女。如何解決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比丘和比丘尼之間劃出界限,“八敬法”于是應運而生。因為,與人保持距離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恭敬和禮節(jié)。當一位比丘尼奉行“八敬法”的時候,雖然她內(nèi)心喜歡某位比丘,卻礙于禮節(jié)而難以表達,女性的粘勁兒施展不出來,發(fā)生問題的可能性就大大減少了。
當一位比丘喜歡某位比丘尼的時候也是一樣,有礙于“八敬法”之禮節(jié),會讓他難以表達情意,也會讓他的欲望變得索然無味。佛教歷史上,正是由于“八敬法”的存在,在比丘和比丘尼之間發(fā)生的男女問題很少,我?guī)缀醪辉吹酱祟愑涊d。
但是,如今許多人反對“八敬法”,甚至建議取締。事實上,就算不取締,如今的比丘尼也不太愿意奉行“八敬法”了,她們心里往往會這樣想:哼,這些臭男人,修行還不如我呢!為何要恭敬他。
這末法時代呀,事事顛倒,就知識、學問和才華來說,比丘尼越來越會勝過比丘,在臺灣和香港特別明顯,已經(jīng)全面陰盛陽衰,“八敬法”也已經(jīng)岌岌可危了,可謂是名存實亡。于是,表面上,比丘和比丘尼男女平等了,實際上呢,在這所謂的平等交往當中,犯戒的問題會越來越多。
據(jù)佛陀開示,“女身”有五種障礙:一、不得做梵天王;二、不得做帝釋天王;三、不得做魔王;四、不得做轉輪圣王;五、不得作佛(法王)。
換句話說,當一個女人功德具備以后,將要成為上述五種殊勝之王的時候,她就會轉變女身,而以男身成就上述五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法華經(jīng)》當中,娑竭羅龍王年方八歲的女兒,在以寶珠供佛之后,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去往南方無垢世界示現(xiàn)成佛。
有人問:在這“五王”當中,其它還好理解,難道“魔王”也很殊勝嗎?
答:毫無疑問。所謂“魔王”,乃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具有極其廣大的神通變化與福德受用,常借著其它眾生所化現(xiàn)的欲境而自在受樂,故名他化自在,乃是欲界當中法力最大的天神,怎會不殊勝呢。
只是,如《大智度論》云:“魔者欲界主,有大力勢,常憎行道者!彼偸亲璧K眾生修道,不愿意眾生脫離它的統(tǒng)轄,因此,才把它叫做“魔王”。
“三十二應”第十九種,應現(xiàn)優(yōu)婆塞身:
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于彼前現(xiàn)優(yōu)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俗世的男子,信奉佛法,樂于持守五戒。那么,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xiàn)出優(yōu)婆塞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五戒】在家、出家通行之戒法,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在家信眾皈依三寶之后,隨其自愿,可以受五戒,也可以不受,還可以逐條分開受。
所謂的“戒”,在于止惡行善,在于清凈身心,在于生定發(fā)慧,乃是佛教修行人最基本的行持內(nèi)容。
【優(yōu)婆塞】譯為“近事男”,即親近承事佛法僧三寶的男子。按中國人習慣,與“優(yōu)婆夷”共同稱為佛教居士,或在家居士,或居士。
有人問:在家居士該如何“親近”、“承事”佛法僧三寶呢?
答:所謂“親近”,就是接近并學習;所謂“承事”,就是恭敬、護持與供養(yǎng)。所謂“佛寶”,清凈法身是也,一切應化如來是也,應當信奉;所謂“法寶”,一切經(jīng)論教法是也,應當學習、思維并實踐;所謂“僧寶”,一切賢圣僧是也,一切持戒清凈僧是也,應當接近、護持并隨力供養(yǎng)。
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那些不守根本戒律,卻穿著僧裝的人,不是“僧寶”,根本不應當接近、護持與供養(yǎng),而應當遠離。對此,需要各位居士與信眾們?nèi)鐚嵱^察。
“三十二應”第二十種,應現(xiàn)優(yōu)婆夷身: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現(xiàn)優(yōu)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俗世的女人,信奉佛法,愿意以五戒修身自居。那么,我便會在她們面前應現(xiàn)出優(yōu)婆夷之身,為其說法,讓她們成就心愿。”
【優(yōu)婆夷】譯為“近事女”,即親近承事佛法僧三寶的女子。
有人問:僅僅皈依三寶,而不受五戒,是否可以呢?是否算作佛教居士呢?
答:完全可以,這叫做“三皈依”居士,有別于“五戒”居士和“菩薩戒”居士,是真正的佛弟子,會得到“三皈依”護法神的護持。
再問:暫時不皈依三寶,是否可以修學佛法呢?
答:當然可以,我們都是從那個階段走過來的。先學習經(jīng)論,等到有了充足信心之時,遇到合適的皈依師之時,再發(fā)心皈依也不遲。
不過,那些學佛多年而遲遲不肯皈依三寶的人,顯然不是一心學佛的人,而是雜修各教的人。他們特意給自己保留了各種可能性,暗自期待著各種機緣。因此,他們未必能夠得到佛教護法神的護持,通常也難以深入經(jīng)論教法,道心不專一的緣故。這種學佛方式,不值得提倡。
另外,那些皈依三寶以后,還在同時學修外教法門,甚至學修氣功和鬼神教法的人,他們不是真正的佛弟子,并會因此而失去“皈依體”,也失去佛教護法神的護持。在他們當中,非常容易發(fā)生被鬼神侵擾之事,容易發(fā)生各種精神疾病和知見問題。
“三十二應”第二十一種,應現(xiàn)女主等貴婦人身:
若有女人,內(nèi)政立身,以修家國。我于彼前現(xiàn)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音:姑),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世間的女人,喜好掌管內(nèi)政,以維護家族和國家。那么,我便會在她們面前應現(xiàn)出女主之身,或者國夫人、命婦及大家之身,為其說法,讓她們成就心愿!
【女主】女皇、女王等為真正的女主,全面掌管國事;此處則指天子之后妃,是掌管宮內(nèi)事務的女主。
【國夫人】指諸侯王之妻,或邦君之妻。
【命婦】指“誥命夫人”之類,受朝廷封號的官員妻子。
【大家(音:姑)】指才德兼?zhèn)?被尊為女主之老師的女人。例如皇后的女老師,等等。
“三十二應”第二十二種,應現(xiàn)童男子身:
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于彼前現(xiàn)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世間的男子,希望能夠不沾染男女欲望,保持童男身的純凈。那么,我便會在他們面前應現(xiàn)出童男子之身,為其說法,讓他們成就心愿。”
【不壞男根】不發(fā)生男女關系,保持童男身的純凈。
武學當中有一門所謂的“童子功”,就有這樣的要求,據(jù)說,可以達到非凡的功力。對于出世解脫來說,童男身和童女身也相對容易獲得成就。
童子身還特別有利于禪定,已故的馮馮居士,據(jù)他自己說,就是由于連續(xù)五世以童子身修行,才感得了他這一生的“報通”,以及禪定的不修自來。
在如今時代,保持“童男身”和“童女身”,都不容易做到。如果有此心愿的小朋友們,可以祈求觀世音菩薩,便會得到菩薩的加持與幫助。
“三十二應”第二十三種,應現(xiàn)童女身:
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現(xiàn)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世間的處女,希望保持處女之身,不要遭受侵犯和強暴。那么,我便會在她們面前應現(xiàn)出童女之身,為其說法,讓她們成就心愿!
相對來說,與“童男身”相比較,保持“處女身”更加困難。由于女性體力上的先天劣勢,她們需要家人和友人,以及社會良知的保護。當然,潔身自好是根本,為人處事和自我保護的智慧也需要充分學習。
還有,就是不要忘了祈求觀世音菩薩,菩薩大慈大悲,會盡力加持眾生滿足其良好心愿。
“三十二應”第二十四種,應現(xiàn)諸天身: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xiàn)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諸天眾生,希望能夠脫出天道,轉生人間。那么,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xiàn)出諸天之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樂出天倫】希望能夠脫出天道,轉生人間。
歷代大德之注解,基本都是此意。綜合上下文,如此解讀也最合理。
有人問:天堂那般美妙,為啥反而想要脫離天道,轉生人間呢?
答:若論福報與受用,人道遠遠不及天道。但是,如果想要修行,則是人間最佳,苦樂參半的緣故,容易發(fā)起出離心和正念的緣故。因此,佛陀都在人間成就正覺,三乘圣者也都是在人間獲得成就,佛教僧團以及世尊的教法、戒律,等等,也主要是在人間流傳。
大菩薩們行菩薩道,主要還是在人間,因為,人世間的眾生最需要佛法,最需要以身作則的示范和引導。其它道的眾生,三惡道由于業(yè)力太重,沒有聞法的能力和修行條件;修羅道的眾生嗔習嚴重而好斗,很難修行;天道眾生福報太大,太享受了,根本顧不上修行。
因此,一部分有覺悟的天人,便會發(fā)愿降生人間,希望到人間來修行,以便超越生死輪回。以下列舉了六種鬼神類眾生,它們也都希望超出本類,投生到人間來修行,道理是一樣的。
“三十二應”第二十五種,應現(xiàn)龍身:
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xiàn)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龍類眾生,希望能夠脫出龍道,轉生人間。那么,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xiàn)出天龍之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龍】梵語“那伽”,漢語名“龍”,大約有四類:一、守護天宮;二、興云降雨;三、主江河湖海;四、守護伏藏。據(jù)《阿含經(jīng)》等佛經(jīng)開示,龍類前生也是修行人,有些還是出家人,只因嗔恨心比較重,喜好爭論與爭斗,福多慧少,故墮入龍族,雖有神通與福報,卻屬于天上的畜類,在“六道”當中,可以算作修羅道。
問:龍族以及后面的諸部鬼神等,如何才能夠投生到人間來修行佛法呢?
答:首先要皈依三寶,其次最好能夠受持五戒,然后還要護持佛法和修行人,與人道結善緣,福德因緣一成熟,就可以前往人間投生。
再問:它們怎樣皈依三寶呢?
答:它們有神通,遇到有緣的高僧大德,它們便可以變化為人形,悄悄地前來皈依或受戒。如果有緣遇到圣僧的話,它們也可以直接向圣僧請求皈依與受戒。在《高僧傳》當中,此類事情多有記載。
“三十二應”第二十六種,應現(xiàn)藥叉身:
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于彼前現(xiàn)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藥叉類眾生,希望能夠脫出本類,轉生人間。那么,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xiàn)出藥叉之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藥叉】別譯“夜叉”,翻譯為“捷疾”,行動迅速的緣故;或“勇健”,勇猛強健的緣故;或“暴惡”,其形相看似粗暴兇惡的緣故。形相雖然不佳,但藥叉大多擁護如來正法,屬于常見的護法神,據(jù)《最勝王經(jīng)》:“是等藥叉,悉皆愛樂如來正法,深心護持”。
“三十二應”第二十七種,應現(xiàn)乾達婆身:
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xiàn)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乾闥婆類眾生,希望能夠脫出本類,轉生人間。那么,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xiàn)出乾闥婆之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乾闥(音:踏)婆】亦名“乾達婆”,翻譯為“香陰”,以種種香氣為食物,滋養(yǎng)其五陰。居住在須彌山南面的金剛窟,是帝釋天的樂神。每當?shù)坩屘煨枰鞓分畷r,便點燃沉香之類的上好名香,樂神乾闥婆便會尋香而來,為帝釋奏樂。
“三十二應”第二十八種,應現(xiàn)阿修羅身:
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xiàn)阿修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阿修羅道眾生,希望能夠脫出本類,轉生人間。那么,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xiàn)出阿修羅之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阿修羅】翻譯為“非天”,有天福,而無天德。
據(jù)《楞嚴經(jīng)》第九卷,三界當中共有四種阿修羅,分別屬于“鬼道”、“人道”、“天道”和“畜生道”。此處所說的阿修羅,主要指“天道”阿修羅,即“非天”之神,有大力,性多嗔怒,常常與梵天王、帝釋天和四大天王爭權。
阿修羅的前世,也是修行人,因布施、持戒、禪定、修福等等善因緣,而感生到天界,受天福;但卻因為習性多嗔怒,爭強好勝,喜爭斗的緣故,做不了天人,而成為“非天”之阿修羅。
“三十二應”第二十九種,應現(xiàn)緊那羅身:
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xiàn)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緊那羅眾生,希望能夠脫出本類,轉生人間。那么,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xiàn)出緊那羅之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緊那羅】漢譯“疑神”,其形象似人,但頭上長有一只角,令見者難免生疑。舊譯“歌神”,形貌雖丑,但歌聲美妙,是帝釋天的唱歌之神。
緊那羅的來歷,據(jù)《菩薩處胎經(jīng)》云:“須彌山北,十寶山間,有緊那羅,于中治化。由昔布施之力,居七寶殿,壽命極長。天欲奏樂,腋下汗流,便自上天!
“三十二應”第三十種,應現(xiàn)摩呼羅伽身:
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xiàn)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摩呼羅伽眾生,希望能夠脫出本類,轉生人間。那么,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xiàn)出摩呼羅伽之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摩呼羅伽】漢譯“大蟒神”,或“地行龍”,雖屬于鬼神類,但不能飛行,因宿世雖行布施等善法,卻多有嗔恚而感生。人類肉眼看不見,不屬于同一法界的緣故。
“三十二應”第三十一種,應現(xiàn)人身:
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xiàn)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各類眾生,樂于做人,希望轉生到人間來修行。那么,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xiàn)出人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這些眾生希望與人交流,希望得到人的指點,因此,觀世音菩薩就為它們應現(xiàn)人身而說法,幫助它們成就心愿。
“三十二應”第三十二種,應現(xiàn)與“非人”等同類身:
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于彼前皆現(xiàn)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如果有‘非人\’眾生,或者有形、無形,有想、無想眾生等,希望能夠脫出本類,轉生人間。那么,我便會在它們面前應現(xiàn)出同類之身,為其說法,讓它們成就心愿!
【非人】泛指一切鬼神之類,能夠變現(xiàn)出人形,卻不是人。
【有形無形,有想無想】依照《楞嚴經(jīng)》第七卷,“有形”指有色形的精靈眾生,如休咎精明之類;“無形”指沒有色形的眾生,如空散銷沉之類;“有想”指僅具有受、想、行、識四蘊的眾生,沒有色蘊,如鬼神精靈之類;“無想”指沒有受、想、行、識四蘊,僅有色蘊的眾生,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之類(它們不是絕對的‘無想\’,仍具有‘枯槁亂想\’)。待后文詳明。
這些眾生希望得到同類的指點,或者說,它們只能夠與同類進行交流,因此,觀世音菩薩就為它們應現(xiàn)出同類之身而說法,幫助它們成就心愿。
總之,觀世音菩薩乃是“應以何身度者,即現(xiàn)何身度之”。菩薩如此大慈悲力,名為“三十二應身”,在《法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當中,則名為“普門示現(xiàn)”,兩經(jīng)可以對照學習。
菩薩如此功德,皆因三昧而成就,故菩薩小結說:
是名妙凈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這就叫做微妙清凈的普入十方國土利益眾生之‘三十二應身\’,如此功德,都因為‘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之無作妙力,而得以自在成就!
【妙凈】微妙清凈,妙用清凈。
“妙”指“三十二應身”,乃是“寂滅法性”的不思議妙用;“凈”指“寂滅法性”,不會被“三十二應身”等一切妙用所破壞。
【無作妙力】此“三十二應身”之廣大神通力,不因造作心念而有,本自無為,隨緣而現(xiàn),故名“無作妙力”。
其次是“十四種無畏”: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九)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八)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十)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六)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五)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四)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三)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二)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一)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二)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一)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七)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九)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八)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六)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五)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四)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三)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