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yán)經(jīng)

《楞嚴(yán)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yán)經(jīng)》、《首楞嚴(yán)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六(之六)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卷六(之六)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如果以‘水大’之性來修觀,觀想‘水性’遍布法界,這仍屬于覺觀之念想,而非真實心。真實心本來如如沒有生滅,不同于覺觀之念想有生有滅,又如何能夠從‘水觀’當(dāng)中獲證圓通呢?”

  結(jié)論:“水大圓通”之修法,即是“水觀”,因此觀法屬于覺觀念想的范疇,是生滅心,而不是如如真心,并不容易到達月光童子“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之證量,所以不適合初學(xué)者速證圓通。

  第二十、對烏芻瑟摩尊者之“火大圓通”進行抉擇: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如果以‘火大’之性來修觀,像烏芻瑟摩那樣,通過觀想而厭離欲火,將其轉(zhuǎn)化為智慧之火,這并非本然的離欲真心。因地心與果地覺應(yīng)當(dāng)一致的緣故,說明此修法不適合作為初發(fā)心者的入道方便,又如何能夠從中獲證圓通呢?”

  【真離】真性本來不染,本來離欲,而不需要去厭離和轉(zhuǎn)化,此即“離欲真心”。

  結(jié)論:“火大圓通”修法,在于通過觀想欲火發(fā)動,用厭離心將其轉(zhuǎn)化為智慧之火,此厭離心并非“離欲真心”,它與如來果地覺不一致,不適合做因地心,所以不適合初學(xué)者速證圓通。

  第二十一、對琉璃光法王子之“風(fēng)大圓通”進行抉擇:

  若以風(fēng)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如果以‘風(fēng)大’之性來修觀,‘風(fēng)大’的表現(xiàn)就在于動靜變化,其中并非沒有對待差別。既然有對待差別,就不屬于無上正覺,又如何能夠從中獲證圓通呢?”

  結(jié)論:“風(fēng)大圓通”之修法,在于觀察動轉(zhuǎn)之性,其中仍有動靜之對立差別,與無上正覺不相應(yīng),不容易到達琉璃光法王子“觀察風(fēng)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之證量,所以不適合初學(xué)者速證圓通。

  第二十二、對虛空藏菩薩之“空大圓通”進行抉擇: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如果以‘空大’之性來修觀,‘虛空性’屬于昏昧暗鈍,本來就不是靈明覺性。既然不是靈明覺性,也就不同于菩提之道,又如何能夠從中獲證圓通呢?”

  結(jié)論:“空大圓通”之修法,離不開“虛空性”之昏昧暗鈍,與菩提覺性不相應(yīng),不容易成就虛空藏菩薩之“無邊身三昧”,所以不適合初學(xué)者速證圓通。

  第二十三、對彌勒菩薩之“識大圓通”進行抉擇: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如果以‘識大’之性來修觀,諦觀十方世界唯識所現(xiàn),其中,所觀唯識之‘識’帶有微細(xì)生滅念,并非常住真心,同時還存有一個‘能觀’之心,它也是虛妄的,又如何能夠從這樣的觀法當(dāng)中獲證圓通呢?”

  結(jié)論:“識大圓通”之修法,因“能觀”之心與“所觀”之識,兩者皆屬虛妄,都不是常住真心,不容易到達彌勒菩薩“識心圓明”之證量,所以不適合初學(xué)者速證圓通。

  第二十四:對大勢至菩薩之“根大圓通”進行抉擇: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根大’之修法,如大勢至菩薩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其‘都攝六根’之根結(jié)當(dāng)中,仍有‘行陰’遷流不停,屬于生滅無常之法;而‘凈念相繼’當(dāng)中,其‘凈念’之屬性本來就是生滅念。這樣的話,以此有生滅之修法,求證無生滅之圓通,因果不一致,又如何能夠從中獲證圓通呢?”

  結(jié)論:“根大圓通”之修法,離不開生滅念,與無生滅之圓通不相應(yīng),不容易到達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之證量,所以不適合初學(xué)者速證圓通。

  前二十四圓通抉擇完畢,都有不應(yīng)機和困難之處,最后抉擇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顯出其乃娑婆世界眾生的最相應(yīng)之圓通修法。

  文殊師利菩薩繼續(xù)說道:

  第二十五、抉擇“六根圓通”之“耳根圓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如今我恭敬地回答世尊您,佛陀出現(xiàn)在娑婆世界教化眾生,而這個世界的教化之根本,就在于本然清凈的“聽音之聞性”。如果有人想要證取三昧的話,確實應(yīng)當(dāng)從“聞性”當(dāng)中入手。”

  “慈悲示現(xiàn)‘耳根圓通’之修法,來幫助娑婆眾生出離苦海成就解脫,太棒了!觀世音菩薩。”

  【娑婆】此三千大千世界之總名,譯為“堪忍”。因這個世界眾苦交集,眾生卻甘于忍受,甚至以苦為樂,貪戀不已而得名。

  【音聞】指“聽音之聞性”。

  文殊菩薩為何如此贊嘆“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呢?因為,觀世音菩薩有如下不思議功德,文殊菩薩繼續(xù)說道:

  于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您在恒河沙數(shù)劫當(dāng)中,化身進入微塵數(shù)佛國,成就了三十二應(yīng)身廣大自在之無作妙力,以十四種無畏布施給一切眾生,令眾生離苦。”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您以慈悲說法之‘妙音’,觀聲救苦之‘觀世音’,聞性清凈之‘梵音’和普應(yīng)眾緣之‘海潮音’,救度世間眾生在世得安寧,出世則獲證常住真心之無上妙果。”

  結(jié)論:對于娑婆世界的眾生來說,在二十五圓通當(dāng)中,唯有觀世音菩薩之“耳根圓通”最為應(yīng)機,從聽聞之“聞性”入手修行,最容易得證圓通。

  其原因,是因為“耳根”具有三種真實功德,所謂“圓真實”、“通真實”和“常真實”,對此,文殊師利菩薩繼續(xù)深入開示。

  首先是“圓真實”,即“聞性”圓滿遍布十方,真實不虛: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我今啟稟如來,就像觀世音菩薩所說的那樣,‘耳門圓照三昧’可以速證圓通。”

  “道理何在呢?好比人在安靜地閑居之時,假使四面八方和上下同時有人在擊鼓,那十面鼓的聲音他能夠一并聽聞,互不妨礙,這說明,耳根之‘聞性’圓滿遍布十方,真實不虛。”

  【圓真實】圓滿遍布十方,真實不虛。

  其次是“通真實”,在“六根”當(dāng)中,其它“五根”與“耳根”相比較,都不夠通達無礙: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fù)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

  “在‘六根’當(dāng)中,‘眼根’不能透過障礙物看到另一邊;口中‘舌根’與‘鼻根’也是一樣,都不能隔著障礙物發(fā)生作用;‘身根’必須與觸塵相合,才會有觸覺發(fā)生;‘意根’當(dāng)中的心念總是紛亂而沒有頭緒,起滅不定。”

  所謂“心念紛無緒”,眾生心大多如此,初學(xué)者特別明顯。這意味著,“意根”的“知性”將因為心念擾動而難以如如現(xiàn)前,所以,也不適合初學(xué)者修證圓通。

  以上五根都不夠通達無礙,只有“耳根”例外:

  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

  “‘耳根’之‘聞性’則不同,它隔著墻壁也能夠聽到聲響,無論遠近都可以聽聞。”

  “因此,‘耳根’與其它五根不一樣,它通達無礙,真實不虛。”

  【垣(音:元)】墻,墻壁。

  【通真實】通達無礙,真實不虛。

  第三是“常真實”,即“聞性”非生非滅,恒常不變,真實不虛: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聲塵之特性有動有靜,在‘聽聞’當(dāng)中便顯現(xiàn)為‘有聞’和‘無聞’。”

  “當(dāng)安靜無聲的時候,人們把它叫做‘無聞’,其實并非沒有了‘聞性’。”

  人們往往把“沒有聲音”叫做“無聞”,即“沒聽到”,這其實是錯謬的,因為,人們“聽到了”安靜,這正說明無論聲音有或沒有,“聞性”都是恒常不變的。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無聲的時候,‘聞性’不曾消滅;有聲的時候,‘聞性’也不曾產(chǎn)生。”

  “‘聞性’圓滿超越了‘聲塵’的生滅二相,這就說明它非生非滅,恒常不變,真實不虛。”

  【常真實】非生非滅,恒常不變,真實不虛。

  以上三種真實功德,所謂“圓真實”、“通真實”和“常真實”合在一起,就說明耳根之“聞性”乃是“圓通常在”的真實不虛之性,最適合作為修證圓通之途徑。

  不僅白天清醒的時候如此,即便在睡夢當(dāng)中,也是如此。文殊菩薩繼續(xù)說道: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縱然在睡夢當(dāng)中,‘聞性’也不會因為沒有了日常思維而消失。”

  “‘聞性’之覺觀作用,超出了思維心的范疇,身心的其它五根都不如它圓通。”

  【不思】沒有了日常思維。

  在睡夢當(dāng)中,日常“散位意識”歇息了,所以人們無法覺察夢境之外的信息。而“獨頭意識”仍在活動,它顯現(xiàn)出了夢境。

  【覺觀】古云:“粗覺名覺,細(xì)覺名觀”。“覺”和“觀”都是心的覺察作用,只是“覺”粗淺一些,即“覺知”;“觀”精細(xì)一些,即“觀察”。它們表現(xiàn)在六根當(dāng)中,就是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之基本作用。

  “覺”和“觀”這兩個心所法,在初禪當(dāng)中也還存在,二禪以上方才舍離。因此,睡夢里面仍有“覺”和“觀”,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呢?在“聞性”就很明顯,例如《楞嚴(yán)經(jīng)》卷四所說,睡夢里的人仍舊可以聽到舂米聲和搗練聲,只是會與夢境相結(jié)合,誤當(dāng)做是鐘鼓聲之類。

  相比較而言,睡夢當(dāng)中,“覺”和“觀”在其它五根的表現(xiàn),都不如“耳根”明顯,所以文殊菩薩說:“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不僅睡夢里,就算是在禪定當(dāng)中,修行者“耳根”之“聞性”也圓通常在。因此,假如需要請人出定,只要在他耳畔輕輕地敲三聲引磬,那清脆的聲響便會被入定者聽到,過一會兒,他就會出定。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zhuǎn)。

  “如今這個娑婆世界,因眾生耳根伶俐的緣故,佛法必須借助于語言音聲才能夠宣說明了。”

  “可是,眾生卻迷失了本有的如如‘聞性’,反而向外追尋語言聲音之相,因此不明佛意,仍舊繼續(xù)生死流轉(zhuǎn)。”

  十方如來出現(xiàn)于世,都會隨順?biāo)谑澜绫娚鶛C而“說法”,例如香積世界則以“妙香”表法,運用的是“鼻根”;光音天則以“妙光”表法,運用的是“眼根”;咱這個娑婆世界的人間呢,主要以“音聲”表法,運用的是“耳根”。

  正因為如此,大家要想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就離不開“讀經(jīng)”,據(jù)我自己體會,讀一遍的效果勝過看十遍。因為,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為伶俐的緣故,口讀耳聽,受益最大。

  不僅要讀經(jīng),還要學(xué)會不攀緣“語言音聲之相”,不執(zhí)著名詞概念,而是隨著經(jīng)文去如法觀察“聞性”如如,并通過“聞性”如如,覺悟“心性”如如。那時便會明心見性,開始超越生死流轉(zhuǎn)。

  遺憾的是,多數(shù)學(xué)佛者卻“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zhuǎn)”,因為迷失了本然“聞性”的緣故,便隨著習(xí)氣向外攀緣,反而執(zhí)著于博聞強記,以學(xué)識豐富為修行;甚至以讀念聲音好聽為修行,以讀經(jīng)速度快為修行,以種種感應(yīng)現(xiàn)象為修行,以學(xué)佛后生活變得順利為修行,等等,這些都是顛倒著相的學(xué)佛之錯路,屬于典型的“以指為月”,本末倒置了。

  不只是普通學(xué)佛者,就連當(dāng)初的阿難尊者也是如此: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因此,阿難縱然博聞強記,能夠記住世尊開示的無數(shù)教義,也不免因迷失‘聞性’而落入妄想邪念。”

  “這豈不就是‘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zhuǎn)’么?不過,只要肯回轉(zhuǎn)‘循聲’之攀緣流,反聽內(nèi)在之‘聞性’,就能夠覺悟‘聞性’如如,而得證真實圓通。”

  下面,文殊師利菩薩特意為阿難,也為大家再次開顯“如幻聞熏聞修金剛?cè)?rdquo;之修法。這也是文殊菩薩應(yīng)世尊之詢問,對“二十五圓通”做出的小結(jié),最終揀擇出觀世音菩薩之“耳根圓通”,作為娑婆世界眾生速證圓通之方便。

  在稟白世尊之后,文殊菩薩對阿難說道: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