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楞嚴經》輕松學 卷三(之十二)

  《楞嚴經》輕松學 卷三(之十二)

  當世尊如此細致入微地,演說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和“七大”本來虛妄,本來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后,阿難尊者以及法會大眾,承蒙世尊的慈悲開導,忽然覺悟,獲大法益。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

  “這時,阿難尊者以及在座的大眾,承蒙佛陀微妙詳盡的開示,大家的身心頓覺空曠坦蕩,沒有了以往的種種牽掛與障礙!

  【罣(音:掛)礙】即“掛礙”,因為牽掛而成為障礙!傲G”是“掛”的異體字,意思是:惦記、牽想。

  據蕅益大師前文的解說:“舊云阿難先證初果,恐未必然。當以第三卷末,圓悟藏性之時,方為跡同初果”。一般認為阿難尊者很早就證了初果,也有經典的依據,但那或許只是“初果向”——“初果須陀洹”的預備階段,雖開悟空性而尚未透徹。

  此時,到了楞嚴法會的第三卷末尾,阿難尊者方才從“初果向”成長為真正的“初果須陀洹”;同時,更重要的是,尊者如實開悟了“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后文第四卷當中,世尊直言阿難尊者:“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

  不過,如今的阿難尊者,其智慧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初果須陀洹”,因為,在世尊一系列的慈悲開導下,阿難尊者以及許多法會大眾們,初步覺悟了自己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以大乘智慧眼,明見了“妙明真心”無所不在,本來超越因緣與自然,非生非滅。所以,大家才會感到“身心蕩然得無罣礙”。

  為啥沒“掛礙”了呢?因為,已經明白,“妙明真心”才是自己的本來心,才是“主人”,它從來如如不動,廣大無邊際,包羅萬有,沒有生死,再也無可擔心!吧怼辈贿^是業(yè)報的如幻顯現罷了,“識心”不過是無明妄想的余波罷了,它們都是搖動無常的“客人”,哪里值得為它牽掛呢?一旦放下了對于色身和識心的牽掛,它們也就不再成為障礙了,修行人自然也就身心安樂了。

  按教法來說,聲聞乘當中的“初果須陀洹”,破盡了三界之見惑,已見“空性”。但是,普通的“須陀洹”,并不曾親見“如來藏妙真如性”,尚未如實開悟“妙明真心”,因為,這屬于大乘菩薩的初步覺悟,叫做“明心見性”,也是相似的“見佛性”。

  普通的初果須陀洹“見空性”,而如今的阿難尊者在“見空性”的基礎上,已經做到了相似“見佛性”,所見妙法之本質固然無差別,其廣狹程度則不可同日而語了,后者的智慧要寬廣、透徹許多。

  以下,就是阿難尊者與大眾,在世尊耐心的開導之下所獲得的智慧見地:

  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這些聽法的大眾們,每個人都明白了心體本來遍滿十方世界!

  “于是,從這個遍滿十方之妙心,再來觀察十方的虛空,就如同觀看手上所拿的樹葉等東西一樣了!

  請注意,這并非某種“景象”,不屬于某種“境界”,也不是說大家一同都開了“天眼通”,可以看得很遠了,甚至可以像阿那律尊者那樣從太空來俯瞰地球了,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一種現量的智慧觀察,是對于“見、聞、嗅、嘗、覺、知之性”的當前明了。

  即使有人得到了“天眼通”,可以從太空來俯瞰地球,也不等于已經開悟了“妙明真心”,這是兩回事。神通只是一種功能和境界,而“開悟”則是一種透徹的般若智慧,是對于“法性”的某種程度之覺悟。

  本段經文所描述的,是“明心見性”的基本功德,也就是說,阿難和大眾已經做到了“反觀觀自性”,已經明白了心體遍滿十方世界,而不再錯認為心只是在色身之內。如世尊前文所說,“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泵餍囊娦缘娜,已經可以從當前的虛空以及森羅萬象當中解放出來,通達“心性”之所在,而不再被境界所束縛。

  請注意,“明心見性”的菩薩可以逐漸做到不被境界所束縛,那只是說,他們的心不會再被境界所束縛;而他們的色身,還有種種境遇,都還會受業(yè)力的支配。所以說,即使是悟道的高僧和大居士,也還需要“隨緣了舊業(yè),莫造新殃”呀。

  ——那么,“心性”到底在哪里呢?

  答:它“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它“萬象之中獨露身”,它就在那里,著相的人不認識而已。虛空有多大,它就有多大;樹葉草尖有多小,它就有多小。它一口吞盡宇宙山河,卻不見蹤影。它把十方廣大之虛空呈現在您的眼前,也把手里的小小樹葉呈現在您的眼前,平等無差別。

  如何是“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呢?

  答:那個“見十方空”的,正是如如見性;“觀手中所持葉物”的呢,還是如如見性。十方虛空縱然廣大無邊際,也不可能比“見性”更加廣大,不可能在“見性”之外;手中樹葉固然看似渺小,也不會比“見性”更加渺小,也不在“見性”之外。

  見來見去,無論“見”什么,“見性”如如。所見的一切境界,與現見它們的“見性”,本是無二無別,彼此如如,難可區(qū)分的。

  見一切相,無有真實;見一切法,無非心性。這才叫做“明心見性”。阿難尊者等人終于做到了,于是,在他們看來: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

  “原來,一切世間當中所有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菩提覺性\’本身,也都是‘妙明元心\’本身。這個人人本有的‘心性精明\’,它周遍圓滿,含納并包容著十方虛空與十方世界!

  到這里,實在沒啥好說的了,“第一義諦”如此而已,諸法實相如此而已,此后只需一步步地修行實踐。阿難尊者初步覺悟了法界之實相,屬于“理悟”,破除了“理障”;還需要進一步的“事修”,來逐漸破除“事障”,才能夠圓滿無上菩提。

  關于破除“事障”的具體修行方法,那就是《楞嚴經》最后兩卷的內容,需要在三昧當中,次第破除“五陰”之覆蓋,“五陰”破盡,則歸于正覺。

  此時,阿難尊者的心量已經極為廣大,不會再局限于色身與思維心這個狹小范圍了。以這樣的智慧再來觀察自己的區(qū)區(qū)色身,與以往已然大不相同: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

  “這時,再反過來觀察父母所生的這個身體,它就好像在十方廣大的虛空當中,被風吹拂的一粒微塵一樣,似有似無,若存若亡。它又好像在湛藍的大海上隨波逐流的一個小水泡一樣,忽起忽滅,沒有來處。”

  這仍舊是“妙明真心”所發(fā)起的智慧觀察,而并非某種景象。其中,“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突顯了此色身之渺小;而“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則詮釋了色身之無常短暫、如幻不實。

  以前,阿難尊者以為“心”在色身之內;而如今呢,他明白了,原來,是“色身”在“妙明真心”之內。而且,此“妙明真心”并不在身心事物之外,它雖然沒有相貌,但正是它顯現了身心及世界,它與身心世界之萬事萬物,同體無別。

  ——這個與身心世界同體無別之“妙明真心”,就是一切眾生的“常住法身”,它本來不生不滅,乃天然之佛陀,遠離一切造作。

  所以,經文說阿難尊者以及大眾們:

  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于是大家忽然明了自性,收獲了自性本具的‘妙明真心\’,原來它就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身!

  這也就是《楞嚴經》后文,第八卷當中所說的“是人即獲無生法忍”,覺悟了法性無生的緣故。從此,阿難尊者從一名初果聲聞,成長為了一名“明心見性”的菩薩。

  作為初果須陀洹,已經“初入圣流”的阿難尊者,在法上本來就具有一定的證量,因此,這時的阿難尊者應該已經超越了“干慧地”,而至少成為了第八卷當中的“十信位”菩薩。所謂的“十信位”菩薩之特點,就是初步開悟了“無生法忍”,同時,也自然從心里發(fā)起了廣大的菩提心,對于佛陀教法具有了“真實信心”,這是勝義的菩提心和信心,不同于凡夫的“著相分別”之菩提心和信心。

  “菩提心”其實也就是“信心”,是心與法的契合!靶判摹庇卸嗤笍,“菩提心”就有多光明。馬鳴菩薩因此而命名《大乘起信論》,集百部大乘佛經之精華于一冊,意在啟發(fā)有緣眾生對于大乘妙法的真實信心。

  阿難尊者終于找到了第一卷當中,世尊所開示的“二種根本”之第二種:“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所謂的“明心見性”,就是要當下找到這個“識精元明”,正是它變化并顯現了一切因緣,而又非因緣可及,它就是涅槃與法身之真體。雖說真體,而實則無體可得,只因其不斷滅,名為“真體”。以這個本來清凈的“識精元明”,也就是法身之“真體”,作為因地心來修行,才叫做真實的“菩提心”。將來所到達的果地妙覺,必將是大涅槃與圓滿法身。

  通常,一切眾生本具的“法身真體”,叫做“本覺”,人人不缺;而“明心見性”叫做“始覺”,屬于最初的覺悟,已入大乘正道;此后,通過自利利他行菩薩道,破盡了一切虛妄習氣,最終圓滿佛果之時,“始覺”與“本覺”合二為一,叫做“究竟覺”,那時方才名為人天師表、大覺世尊。

  下面,“明心見性”的阿難尊者,因為“始覺”而生大歡喜,內心充滿了對于世尊的感激,也對于一切眾生油然生起了悲憫之心。于是,他將代表聞法開悟的大眾們贊嘆世尊,并向世尊宣說自己的廣大菩提心。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來前,說偈贊佛:

  “大眾共同禮拜佛陀,歡喜地合掌,慶幸自己能夠聽聞這樣不曾有過的妙法,能夠獲得如此殊勝的覺悟!

  “阿難尊者代表大家,在如來面前,說了一首偈頌來贊嘆佛陀:”

  所謂的“得未曾有”,要知道,咱大家能夠聽聞學習到《楞嚴經》,這就是千古稀有之事。只要您足夠珍惜,堅持修學,仔細觀察,必將像阿難尊者一樣,得以覺悟妙心常住。

  歡喜的阿難尊者,這樣贊嘆如來: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那微妙澄澈總持一切的不動世尊啊,

  還有這首楞嚴王最稀有難得的妙法;

  頓時消除了我無量劫的顛倒與妄想,

  不需要經歷阿僧祇劫便獲本來法身。”

  【妙湛總持不動尊】“妙湛”:明空交融,涵蓋法界,不可思議,是“法身佛”之功德;“總持”:總括一切法,住持并運轉整個法界,是“報身佛”之功德;“不動尊”:法身如如不動,同時應現于無量國土教化眾生,是千百億“應身佛”之功德。

  如本經第一卷所說,阿難尊者之所以發(fā)心出家,是因為:“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是以渴仰,從佛剃落。”這個發(fā)心固然很好,不過,卻停留在了生滅“相”上面,尚未了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仍在生死妄想當中。

  可是,如今不同了,阿難尊者已經開悟自己的“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明白它與如來法身無二無別。所以才能夠如此贊嘆如來,其實,也是在贊嘆自性常住三身佛,而絲毫也不會再執(zhí)著于清凈外相了。

  乃至于,覺悟的阿難尊者看來,宣講如此稀有難得之首楞嚴妙法的,已經不再局限于本師釋迦牟尼佛,而是由清凈法身佛、圓滿報身佛與千百億釋迦佛所共同宣說。其實,也是由阿難尊者之“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所宣說的。

  ——誰能夠演說佛法?唯有佛陀。誰能夠明了佛法?唯有佛陀。誰能夠修行佛法?唯有佛陀。誰能夠圓滿成就佛法?唯有佛陀。

  如此明達之人,自然找到了“常住真心,性凈明體”之所在,那就和阿難尊者一樣,可謂是“不歷僧祇獲法身”了。

  【僧祇】“阿僧祇劫”之略稱,意思是“無央數劫、無量劫”。通常說來,菩薩成佛,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

  依據《大乘起信論》,凡夫見佛供養(yǎng),修行信心,大約需要經過一萬大劫,才能夠到達菩薩十信位,或者初住位,稱之為“信心成就”,發(fā)起真實菩提心。這才是大乘經典當中常說的“初發(fā)心”菩薩。在此之前,即使發(fā)了菩提心,也是相似的菩提心,應該叫做“凡夫菩薩”。

  菩薩從初發(fā)心(初住位),到達初地,真見法身,需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從初地到達八地,還需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從八地到成佛,又需要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總共是三大阿僧祇劫。

  有人會說:天哪,這成佛也太遙遠了吧?

  答:其實,這并不算很久,才只不過三個“無量劫”而已。要知道,咱大家在生死輪回當中流浪多久了呢?無始!數不清的“無量劫”呀。如果不修行佛法,咱還要流浪多久呢?無終!又是數不清的“無量劫”呀。

  雖然無始也無終,但那可不好玩兒,那是沒頭蒼蠅到處亂撞,苦海無邊啊!而不是如來的無量壽與無量光,迷失了“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的緣故。菩薩則不同,只要三個“無量劫”就可以成佛,圓滿于大涅槃。況且,只要到達了菩薩“初住位”,就不會再墮落于凡夫境界,其心境受用,已經比較自在了;行菩薩道,也不會覺得很艱難;無量劫,有的時候呢,也不過猶如一念而已。

  如阿難尊者此時的覺悟,可以類同于“初住位”菩薩,屬于發(fā)起了“真實菩提心”,已經明心見性的緣故。同樣依據《起信論》,馬鳴菩薩說:“菩薩發(fā)是心故,則得少分見于法身。”因此,如今的阿難尊者對于法身的確有所明了,所以他才說自己“不歷僧祇獲法身”。

  即便如此,也才是修行的開始,也才是行菩薩道的開端。所以,阿難尊者在贊佛之后,繼續(xù)宣發(fā)廣大菩提心:

  愿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我如今發(fā)愿得正果成就如來寶中王,

  還要度化像恒河沙數一樣多的眾生;

  將此深廣無極之愿心奉獻微塵國土,

  這樣才叫做報答佛陀慈悲教化之恩!

  【寶王】就是指佛果。佛陀猶如一切眾寶藏之王,至尊至貴,故名“寶王”。

  【深心】菩薩開悟“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后,從心源深處自然發(fā)起的廣大菩提心。

  【塵剎】微塵數國土。通常說來,就是指三千大千世界當中的所有國土世界,正是一佛教化之國土。

  阿難尊者初步覺悟法身之后,明白了一切眾生本有的“常住真心,性凈明體”就是真實的佛陀。于是,他不僅對于自己成佛充滿了信心,發(fā)愿要去如實成就;而且,他還對于一切眾生成佛充滿了信心,發(fā)愿要幫助一切眾生得度彼岸。為此,他要把這個發(fā)自心底的廣大菩提心,奉獻給無量微塵數那么多的國土,到其中去行菩薩道,普度眾生。只有這樣,才叫做報答佛陀慈悲教化之恩。

  實際上,微塵剎土并不在咱的“妙明真心”之外,只是無始以來的虛妄分別,讓咱大家覺得,好像心外有無邊世界,有無數眾生,有無邊無際的宇宙太空。

  ——這完全是一個錯覺。

  為了徹底糾正這個錯覺,徹底消滅這個虛妄執(zhí)著,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乘坐咱的廣大菩提心,示現千百億分身,到無量國土去行菩薩道,利益眾生,直至粉碎一切錯覺而圓滿成佛。

  ——有人說:可我還不會千百億分身呀?

  答:你不會,它會。只要你肯發(fā)大心,“它”就會幫你實現!八辈皇莿e人,就是咱的“妙明真心”,即“常住真心,性凈明體”,即“如來藏妙真如性”,等等,等等。

  學佛人,先要找到它,那就好辦了。就會像阿難尊者一樣,自然會發(fā)起無邊廣大的菩提心,并付諸實踐。

  阿難尊者將會如何實踐自己的廣大菩提心呢?他繼續(xù)稟告世尊: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

  “拜伏頂禮世尊請您慈悲加持與證明,

  我愿身先士卒進入五濁惡世度眾生;

  只要任何一個眾生還沒有圓滿成佛,

  我絕不會在這個世界成佛并入涅槃!

  【五濁】指塵世間的五種妄想交織,因交織而渾濁不堪,故名“五濁”。這“五濁”是:1、劫濁;2、見濁;3、煩惱濁;4、眾生濁;5、命濁。具體詳見《楞嚴經》第四卷。

  【泥洹】“涅槃”之別譯,意思是“滅度”,滅除五蘊身心而得度苦海。

  這就是阿難尊者的廣大愿行,尊者誓愿救度末法時代的一切苦難眾生。后來,在世尊滅度之后,阿難尊者終于得證阿羅漢果,并繼承摩訶迦葉尊者成為傳佛心印的第二代祖師。以通行的大乘經教來衡量,當時,阿難尊者至少已經是八地菩薩了。

  在一百二十歲那年,阿難尊者發(fā)現佛弟子們嫌他太老,說他老糊涂了,已經不再相信他的教化,便于恒河上空顯現十八種神變,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的色身焚化為舍利,以大阿羅漢的經典方式入滅了。

  不過,依據阿難尊者上述廣大菩提心,尊者如今必然乘著大慈悲之愿力,從法身當中分身無數,正不辭勞苦地在娑婆世界廣度眾生呢。據《法華經》所授記,佛告阿難尊者:“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山;圩栽谕ㄍ跞鐏怼、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那么,在未來成佛的過程當中,阿難尊者修行的是啥法門呢?《法華經》如此開示:“當供養(yǎng)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仍舊像親近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一樣,阿難尊者在未來將要親近供養(yǎng)六十二億諸佛,其主要修行方式,就是要“護持法藏”。

  ——如何是“護持法藏”呢?

  答:佛陀在世之時,做請法人請佛說法,同時學習、理解、修行并憶持教法,將教法流傳下去。佛陀滅度以后,示現在人世間,以法師身,翻譯、流通、講解、注釋、宣揚并實踐如來教法;蛘咭跃邮可,以國主、宰官身,等等,來抄寫、刻印、助印經論,以便流布如來教法。

  阿難尊者乘著如此大愿,并如此實踐而終將圓滿成佛,這是值得大家深思和效法的。要想從心底深處自然發(fā)出這樣的不可思議之愿力,首先,咱需要找到本有的“常住真心,性凈明體”,以此“不生滅性”作為咱的“初發(fā)心”,那么,將來必然會成就超越生死變動的究竟佛果。六祖大師咋說的來著,“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善哉此言也。

  雖然開悟了“妙明真心”,發(fā)起了無比寬廣的菩提大愿,阿難尊者的內心大體已經滅除了“見惑”;可是,無始以來的種種妄想習氣還在,也就是“思惑”還在;更加微細的“塵沙惑”也還在,與無明相伴隨,并不會一下子統(tǒng)統(tǒng)消滅。因此,尊者繼續(xù)祈求世尊,加持自己能夠更進一步滅除“思惑”和微細的“塵沙惑”,以便早日圓滿成佛: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具有大威力與大慈悲的大雄世尊啊!

  請您加持我繼續(xù)觀察斷除微細煩惱;

  讓我早日能夠榮登如來的無上妙覺,

  于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成佛安坐道場!

  “假使舜若多無邊虛空之性可以消亡,

  我如金剛般堅固的愿心也不會動搖!

  【大雄大力大慈悲】佛陀具足大威德,能夠摧伏一切魔障,攝受一切眾生,是法界當中最雄偉者,名為“大雄”。佛陀能夠拔除一切眾生無明煩惱之根,令其究竟離苦,故名“大力”。佛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無不包容,名為“大慈悲”。

  【微細惑】此處指“思惑”和“塵沙惑”。

  “惑”就是煩惱之別名,依據經教說來,“惑”大約有三類,一是“見惑”,即三界眾生的見解煩惱,所謂的“見惑八十八使”,頓悟見性時可以立即斷除。二是“思惑”,是六根當中累積的宿世習氣,三界眾生之“思惑”共有八十一品,需要在見性后逐漸觀察斷除。三是“塵沙惑”,屬于三界外的微細煩惱,也就是無明及其相應的微細念,需要在見性后,行菩薩道而逐漸斷除。

  【舜若多性】“舜若多”譯為“虛空”,“舜若多性”也就是“虛空性”,它是如如不動的,沒有任何實在性,不屬于生和滅,永遠不會消亡。

  【爍迦羅心】“爍迦羅”譯為“金剛”,或者“堅固”,“爍迦羅心”也就是“金剛心”或“堅固心”。

  阿難尊者之大愿發(fā)源于其“如來藏妙真如性”,真實不虛,堅固無比,不會動搖,故名“金剛心”,或者“堅固心”。

  這就是阿難尊者真實不虛的廣大菩提愿,尊者乘此大愿將會在無量劫當中行菩薩道,度無邊無數的眾生出離苦海,也會親近供養(yǎng)六十二億諸佛,常隨佛學。最終,他將會成佛,名為“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而后,還會入大涅槃。

  不過,尊者的“常住真心,性凈明體”呢,雖然這一切都因它而顯現,因它而發(fā)起,因它而圓滿,因它而幻生幻滅。它卻是本自如如的,既無心可發(fā),也無行可修,更無果可成,亦無眾生可度。雖然如此,其慈悲妙用終究無窮無盡,不可思議。

  各位菩薩,大家如何明心見性?如何發(fā)菩提心?如何行菩薩道?將來如何能夠成佛呢?請以阿難尊者為榜樣吧。

  《楞嚴經》輕松學 卷三 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