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四(之五)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四(之五)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凈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回。今得圣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
“富樓那尊者說道:我與如來您同樣具有‘寶覺圓明真妙凈心\’,它是平等無二而圓滿的。”
“但是,我因過去無始以來遭遇了無明‘妄想\’,所以長期在六道輪回當中流轉(zhuǎn)。如今雖然已經(jīng)證得無漏圣果,卻仍未到達究竟覺悟。世尊您則不同,您的一切‘妄想\’都已經(jīng)圓滿寂滅,獨顯真常妙性!
【寶覺圓明真妙凈心】即前文“寶覺真心”之別名,更加具體而已。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即“妙明真心”,等等。
【無始妄想】也就是“無明妄想”,或者“無始無明”。
既然“寶覺真心”無二無別,那么,富樓那尊者與世尊的差距就只在于“無始妄想”。一切眾生也是如此,咱與世尊的差距,主要在于“無始妄想”,或者叫做“無明妄想”。那么,這個“妄想”到底怎么來的呢?
富樓那尊者繼續(xù)說道:
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我冒昧地請問您,一切眾生到底因為什么而有了‘妄想\’,自己遮蔽了本有的‘妙明真心\’,反而去承受輪回苦海呢?”
【敢問】謙辭,冒昧地請問。
前文當中,富樓那尊者曾問:“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而世尊則將其比喻為“空花”,直顯“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之虛妄不實,本不曾生,亦無可滅,純屬妄想。
于是,富樓那尊者便以為,世尊不會再產(chǎn)生“有為習漏”,也不會再產(chǎn)生“妄想”;可是,自己和一切眾生卻會產(chǎn)生“妄想”。那么,這個“妄想”是從哪里來的呢?
下面是世尊的解答: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xiàn)前諸事,今復問汝。
“佛陀告訴富樓那尊者:你雖然已經(jīng)除去了許多疑慮,但是,殘余的迷惑尚未除盡。”
“我用世間當前的事情作比喻,再來問你!
所謂的“汝雖除疑,余惑未盡”,這是成佛之前修行人的普遍狀況。就是說,即便開悟了,即便證果了,也不等于沒有了迷惑,因為,“無始無明”尚在,它總會表現(xiàn)出來的。
因此呢,“明心見性”之后的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廣學多聞”,這樣既可以檢驗并升華見地,又可以拓展智慧,破除那些微細的“迷惑”。
而且,透徹的“明心見性”,可以獲得“根本智”,明了如如法性,伏住粗煩惱,得自利;而“廣學多聞”卻可以進一步開發(fā)“后得智”,明辨法相差別,降伏細煩惱,具備行菩薩道的種種方便,能夠自他兩利。后者,才堪稱為“菩薩”。
下面,世尊以當時室羅筏城里面的一個名人——演若達多,作為活生生的例子,來解答富樓那尊者的疑問。
世尊說道: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于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
“難道你不曾聽說過,舍衛(wèi)城當中有一個人名叫‘演若達多\’,他忽然在某天早晨照鏡子的時候,喜愛上了鏡子里面那個眉目清爽的人頭,竟然嗔怒地責備自己的腦袋無法見到!
“于是呢,他以為自己是一個沒頭的鬼怪,便無緣無故地癲狂奔走,到處去尋找腦袋!
【演若達多】譯為“祠接”,其父母向神祠禱告懷胎而生,因此得名。
【魑魅(音:癡昧)】山澤鬼怪之類。
這個比喻極為生動貼切,大家千萬不要覺得,演若達多這個人太愚癡可笑了,因為,咱大家其實都和他差不多。
為啥呢?您看,演若達多“丟了”自己的腦袋,是夠愚癡的;可咱大家,以及一切眾生呢,卻“丟了”自己的“妙明真心”,偏偏把當前的“山河大地有為習漏”等等,都當做了心外之物,不知那本是妙明真心,反而不停地去進行攀緣與分別,自己無端地制造了生死輪回之苦海。這,難道還不夠愚癡嗎?
況且,演若達多還知道四處去尋找自己的“腦袋”;請看這蕓蕓眾生,有幾個人知道去尋找自己的“妙明真心”呢?
不要說那些世間俗人了,就是學佛人當中,又有多少人,肯下功夫去觀察尋找“妙明真心”呢?
如今的學佛者,包括許多出家法師在內(nèi),他們總是安慰自己說:“嗨,算了,這輩子我是悟不了道了,種點兒善根,將來再說吧!
——這就是典型的“自誤”,自己耽誤自己。
其實,修行人找到“妙明真心”,就像演若達多找到自己的腦袋一樣簡單,一念間回轉(zhuǎn)向外攀緣的那個“知覺”,當下就會明白。
——您能夠找到自己的“腦袋”嗎?那好,您比演若達多聰明多了,因此,您也完全可以找到自己的“妙明真心”,它就好像一面無形的鏡子,照出了世間萬象,也包容著世間萬象。請不要老盯著那些境界相,您就找找那面鏡子吧。
關(guān)于演若達多,世尊問須菩提尊者:
于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你怎么看呢,這個人為什么會無緣無故地癲狂奔走呢?”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富樓那尊者回答:這個人心發(fā)狂了,再也沒有其它原因了!
——尊者回答得真棒,也足以發(fā)人深省。
例如,大家應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各位怎么看呢?世間人為什么會四處攀緣,癲狂追求財色名利,把自己弄得苦惱不堪呢?
答:這些人心發(fā)狂了,再也沒有其它原因了。
其實,就我個人體會,既不要面子也毫不夸張地說,我這個人在三十六歲以前就是一個“神經(jīng)病”,整天胡思亂想,什么事兒都放不下,什么都在乎,敏感而苦惱。那不就是發(fā)狂嗎?
幸好,在二十四歲之后就開始學佛了,雖然苦惱不堪,依仗著對于佛法的信心,終于看到了一點兒光亮。尤其是看到佛菩薩和祖師們的事跡,便找到了榜樣,知道自己該如何度此一生了。
對我來說,在家學佛和出家學佛的二十年當中,就是從一個“神經(jīng)病人”逐漸康復為“正常人”的過程。如今,我仍有許多煩惱習氣,不過,生死戰(zhàn)局早已扭轉(zhuǎn),在教法的熏陶下,我已經(jīng)看得很清楚,它們已經(jīng)是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多久了。
對于富樓那尊者的回答,世尊予以默認。同時,無形當中,尊者前文的問題:“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其實,已經(jīng)站不住腳了。
于是,世尊耐心解答到: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佛陀說道:此‘寶覺真心\’既是‘妙覺明圓\’之‘空如來藏\’,也是‘本圓明妙\’之‘不空如來藏\’。”
“其中,你既然把它叫做‘無始妄想\’,又如何會有‘起因\’呢?如果有‘起因\’的話,就成了實有之物,怎能叫做‘妄想\’呢?”
【妙覺明圓,本圓明妙】其中,“妙覺明圓”強調(diào)的是“圓”,即“圓滿”,對應于“空如來藏”;而“本圓明妙”強調(diào)的是“妙”,即“妙用”,對應于“不空如來藏”。兩者無二無別,同時具足,才叫做“寶覺真心”,或者“圓滿法身”。
在“寶覺真心”當中,“無明妄想”忽然而起,它是虛妄的,沒有“起因”,所以才叫做“妄想”。
世尊繼續(xù)說道:
自諸妄想展轉(zhuǎn)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fā)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只是各種‘妄想\’互為因緣,輾轉(zhuǎn)生滅;以至于迷上加迷,越迷越深,眾生因此而歷經(jīng)了微塵數(shù)劫的生生死死。雖然有佛出世宣發(fā)顯明了‘妄想\’不實之妙義,卻仍不肯放下‘妄想\’,不能返歸‘寶覺真心\’。”
“這個所謂的迷惑之‘起因\’,只是因為迷惑而似乎是有。一旦認識到迷惑本無‘起因\’,那么,‘妄想\’也就沒有了依存之處。于是才明白,所謂的‘妄想\’尚且不曾產(chǎn)生過,又何必想要去消滅它呢!”
【展轉(zhuǎn)】即“輾轉(zhuǎn)”,反復交替的意思。
正如《圓覺經(jīng)》所云:“知幻即離,不做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彼^的“無始妄想”,并不曾真正產(chǎn)生過,它是如幻的;所謂的“有為習漏”及“生死輪回”呢,也是一樣,純屬幻覺。
知曉了“幻覺”的時候,就已經(jīng)超越了“幻覺”,不需要再做什么了;明達了“生死如幻”之時,此明達之心,已經(jīng)超越了“生死輪回”,它就是本然覺性,哪里還有什么修證次第呢。
乃至于,佛陀超越了“無始妄想”,得證無上菩提之時,也本無所得。不僅本無所得,而且,他也沒有辦法把那個所謂的“無始妄想”取出來給大家看,來研究一下,看看它究竟從何而來。
對此,世尊說道: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成就無上菩提之人說法,就如同睡醒的人述說夢中故事一樣。他的心縱然已經(jīng)智慧明了,又如何能夠把夢里的東西,取出來給別人看呢。”
所謂“得菩提者”,就是指十方諸佛。十方諸佛覺悟之后,都會為眾生慈悲說法,就像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然而,佛陀固然大慈大悲,固然智慧明了,又怎么可能把“輪回大夢”當中的“無始妄想”之“起因”,拿出來給富樓那尊者看呢!
更何況,這個所謂的“起因”根本就不存在。
于是,世尊繼續(xù)說道: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v未歇狂,亦何遺失。
“何況‘妄想\’并沒有‘起因\’,連‘妄想\’本身也并非實有!
“這就如同舍衛(wèi)城當中的演若達多一樣,無端地以為自己沒頭而恐怖地狂走,哪里有什么因緣呢?”
“一旦他忽然間狂心歇下來,便會發(fā)現(xiàn),頭就在那里,并不是從外面找到的?v然在他狂心沒歇下來的時候,頭又何曾遺失過呢!”
咱大家也是一樣的道理,都具足“寶覺真心”,與如來無二無別。只因為無故癲狂而不停地分別、攀緣,才流浪于虛假的生死輪回。一旦咱忽然間覺悟,便會發(fā)現(xiàn),自心本是真佛,本自具足一切功德,根本不需要向外找尋,也不屬于修證所得。
如今,雖然咱的癲狂“妄想”尚未歇下來,又何曾遺失過咱的“寶覺真心”呢!
所謂的“妄想”就是如此虛妄,它毫無真實可言,又怎么會有“起因”呢?
世尊說道: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富樓那,‘妄想\’之性就是如此地虛假不實,它哪里會有什么‘起因\’呢?”
雖然“無始妄想”沒有“起因”,但是,其虛妄作用——即生死輪回,已經(jīng)被“妄想”出來了。因此,要想結(jié)束它,就必須放下連續(xù)的“妄想”,才能夠超出輪回幻境。
對此,世尊說道: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yè)果、眾生三種相續(xù)。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只要你不隨著‘妄想分別\’而落入‘世界(世間)相續(xù)’、\‘眾生相續(xù)’和\‘業(yè)果相續(xù)’三種相續(xù)當中。首先斬斷\‘殺、盜、淫’三種業(yè)緣;再放下‘妄想\’,令‘三種相續(xù)\’之因不再產(chǎn)生!
【三緣】指前文“業(yè)果相續(xù)”當中的“欲貪”、“殺貪”和“盜貪”,即“殺、盜、淫”三種業(yè)緣,簡稱“三緣”。
【三因】指“三種相續(xù)”之因,其中,“世界相續(xù)”之因乃是“性覺必明,妄為明覺”等等;“眾生相續(xù)”之因乃是“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等等;“業(yè)果相續(xù)”之因乃是“唯殺盜淫,三為根本”等等。
作為大阿羅漢,富樓那尊者已經(jīng)斬斷了“殺、盜、淫”三種業(yè)緣,所以,他沒有了“業(yè)果相續(xù)”,已經(jīng)超出六道輪回。他所欠缺的,是尚未摧破微細“妄想”,尤其是虛妄的“明覺”還在,因此,“三種相續(xù)”之因,還有部分存留。
如果富樓那尊者一旦摧破了“無始妄想”,徹底斷盡了“三種相續(xù)”之因的話,那就會: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那么,你心中猶如演若達多那樣的癲狂之性自然就會歇下來,狂性歇了而心性不會滅,它就是菩提覺性;即勝凈妙明之心,它本來就周全遍滿于法界,不是從別處得來的。哪里需要借助于勞累筋骨的艱苦修證呢!
【劬(音:渠)勞】辛勞。
【肯綮(音:慶)】本意是“筋骨結(jié)合處”,引申為:勞累筋骨。
佛法之修行,不在于艱苦與否,而在于能否斬斷“殺、盜、淫”三種業(yè)緣;能否放下“分別妄想”,而令“三種相續(xù)”之因不再發(fā)生。
前者,就是老實“持戒”;后者,就是踏實學習經(jīng)教,并付諸于禪修觀察。合在一起,無非是“戒、定、慧”三無漏學而已。
有人問:“戒、定、慧”當中,或者說“六度”當中,哪個是根本呢?是戒律嗎?
答:如佛所說,“六波羅蜜”當中,以“般若波羅蜜”最為第一,稱為“第一波羅蜜”,因此,應當以“智慧”為根本。
如果缺少智慧方便,持戒與修定難免誤入歧途,與外道并無本質(zhì)差別。而“智慧”來自于哪里呢?當然是佛經(jīng),也包括菩薩的論典在內(nèi)。所以,在漢傳佛教當中,特別強調(diào)“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jīng),不依不了義經(jīng)”,“依智不依識”之“四依法”。
當然,佛陀也強調(diào)過“以戒為師”,這并不矛盾,因為,“戒律”乃是佛弟子的日常行持,本來應當是由“師父”來教導弟子如何行持。佛陀在世的時候,這個“師父”主要是佛陀。
佛陀涅槃以后,弟子眾多,難免發(fā)生分歧,到底該如何行持呢?針對如此狀況,世尊才提前開示了“以戒為師”,也就是以佛陀制定的“戒律”作為日常行為的準則。至于修學的重點,對于大乘佛教來說,當然還是要放在“般若波羅蜜”上面。
實際情況是,如今,多數(shù)人都存在“持戒”的困難,尤其是出家人,戒律要求很高,挺難做到。說實話,我自己連“沙彌戒”都沒持好,可是當年卻一起受了“三壇大戒”,所謂“菩薩戒”、“比丘戒”和“沙彌戒”。
對于“菩薩戒”,細節(jié)不論,時常擁有“菩提心”,如今大體可以做到,這是我修行的本錢,力量都發(fā)源于此。而“比丘戒”,只能說其中的“根本戒”我做到了;“沙彌戒”呢,也還守得不全。不過,由于受經(jīng)教的熏陶,我的“出離心”相當堅定,于人于事都不會糾纏,大體能夠放下。
所以呀,僅從“持戒”的現(xiàn)象來說,我不能算一個很合格的出家人。許多出家人也都是類似的狀況,他們因此而對于自己的修行越來越?jīng)]有信心,他們很苦惱。他們認為,自己連戒都持不好,唉,這修行沒希望了。
我不一樣,我大約屬于古人所說的“無慚愧者”,我貪吃貪睡,既不能過午不食,也無法守持“金錢戒”,等等。但是,我竟然對自己未來的解脫之路充滿了信心,因為,通過學習大乘經(jīng)典,我認識到,解脫主要源于“般若波羅蜜”,源于“智慧”。至于“戒律”,既然已經(jīng)接受了,我盡量去做,暫時做不到的,對不起,慚愧,容我慢慢來,慢慢提高,慢慢降伏習氣。
由于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我絕不把修行的“重點”放在“戒律”上面,我放在“智慧”上面,放在“菩提心”和“出離心”上面,放在學習經(jīng)教和禪修觀心上面。我以為,這才符合世尊的教導,因為,“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也不從修行而得,不從持戒而得,它需要以“智慧”來覺悟。
覺悟之后呢,才知道一切功德“本自具足”。因此,世尊繼續(xù)說道: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就好比有個人,他的衣服里面佩戴著有求必應的‘如意寶珠\’,可是,他自己卻不知道。”
“于是呢,他竟然因為極度貧窮而流浪他鄉(xiāng),整天東奔西走討飯為生。”
“不過,雖然如此貧窮,他的‘如意寶珠\’卻不曾丟失過。”
【如意珠】也叫做“如意寶珠”,傳說中的有求必應之寶珠。
一切眾生也是如此,自心中蘊含著“如來藏妙真如性”,它就是有求必應的‘如意寶珠\’,自己卻不知道。于是呢,反而拼命地向境界當中去追求,求財、求色、求名、求利、求長壽、求健康平安,求升學,求才藝,求幸福,等等。因為追求而把自己折騰得苦不堪言,像個可憐的窮鬼一樣,惶惶不可終日。即便如此,大家心中本有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也不曾丟失過。
為何說“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有求必應的“如意寶珠”呢?
答:如佛前文第二卷所說:“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此“妙明真心”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乃至于無量世界皆在其中。其中本來具足一切,又豈是“如意寶珠”可以相比擬呢。
既然如此,只要覺悟它,便不需要另外有所追求了,得大安樂?v然宿世習氣還在,還想求些什么的話,要知道,也不需要向別處求,只需向自心中求,勤勤懇懇,巧作因緣,將來必有相應的回報。
“心想事成”是可以實現(xiàn)的,只是需要等到因緣成熟之時,急不得。猶如春種、夏長、秋收一樣,您盡可播種“善愿”,然后需要積累福德資糧,將來,您的“善愿”必將成就。只是,那時的您,或許已經(jīng)不是您了。
例如,過去的“法藏比丘”發(fā)四十八大愿,歷經(jīng)了無量劫的菩薩行,如今已經(jīng)善愿成就,功德圓滿,在西方極樂世界顯現(xiàn)成佛,名為“無量壽佛”,也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切,都發(fā)生在“法藏比丘”的“如來藏妙真如性”當中,并不是從外面求來的。而如今的“無量壽佛”,已經(jīng)不再是當初的“法藏比丘”了。
雖然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如意寶珠”,但是,如果沒有世尊的慈悲教化和方便引導,大家終究不知道。就好比前面所說的那個人,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衣服里佩戴著“如意寶珠”,直到有一天: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忽然有一位‘智者\’為他指示出了‘如意寶珠\’,他才如獲新生一般,從‘如意寶珠\’那里求得了一切所需,變得大富大貴!
“這時,他才覺悟到,神奇的‘如意寶珠\’終究不是從外面得來的。”
如今,咱大家學習《楞嚴經(jīng)》,承蒙世尊給咱指示出了“如來藏妙真如性”之所在,它就是內(nèi)心的“不生滅性”,一切功德都盡在其中。因此,大家需要珍惜如此寶貴之機緣,耐心學習,深入觀察,持之以恒,那么,找到它并不困難,“悟道”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覺悟之后,您會發(fā)現(xiàn),任何東西都不需要向外邊去追求,咱的心本來就是自在而安樂的,它就是天然的“如意寶珠”。人人都在用,卻人人都不知。它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屬于“自然而有”,因為,它沒有“自然體”可得,也不依存于任何條件。它無處不在,而需要時時覺悟明了。
對于世尊所說:“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阿難尊者忽然有了疑問,他以為,這恰恰就屬于“因緣所生”。可為何世尊前文卻說“既稱為妄,云何有因?”乃至于在第二卷當中,世尊為何反復強調(diào),“本覺明妙,性非因緣,非自然性”呢?
于是,阿難便準備向世尊請法。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九)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八)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十)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六)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五)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四)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三)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二)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一)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二)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一)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七)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九)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八)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六)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五)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四)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三)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