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阿彌陀經(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淺講(9)
丁二 廣釋
文分二:初別釋所受,二合釋能受所受。
戊一 別釋所受
文分二:初釋生處,二結(jié)示佛力。
己一 釋生處
經(jīng)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前面介紹了地上空中欄楣、羅網(wǎng)、行樹等種種莊嚴,這一段經(jīng)文介紹寶池、德水、蓮華之華貴勝妙。七寶池由金銀等七種寶所成,這七種寶,雖然我們這個世界也有類似的,但遠遠比不上極樂世界的寶。如這里的金、銀,在成色性能上即比極樂世界的差得太遠了。琉璃是青色的寶石,即翡翠。玻璃不是我們現(xiàn)在作窗戶做器皿用的玻璃,因為佛世時根本不會有化學的玻璃制品,這里所說的玻璃就是水品。硨磲是海中的大貝,其背上之壟文,如車輪之渠。后人在二字偏旁各加個石,稱之為硨磲。赤珠古注說是赤蟲所生之珠,實際上相當于紅寶石,旇ХN類很多,有山瑪瑙、水瑪瑙,色彩亦很多,其中以紅色的最為珍貴。以上七寶與此土之寶名稱雖同,實質(zhì)上一一皆超勝百千萬倍。
寶池之水,具八種功德,利益眾生,且時常充足盈滿。八功德到下面再作介紹。池底鋪的是金沙,非泥沙。寶池四邊的階梯和道路,皆是四寶合成。上面的樓閣,也是用七寶莊嚴雕飾。寶池中有很多蓮華,如同轉(zhuǎn)輪圣王的輪寶一樣大。青色蓮華放青光,黃色蓮華放黃光,赤色蓮華放赤光,白色蓮華放白光,幽微勝妙,清香潔凈。這是念佛眾生往生極樂之托生處。
解 上明住處,今明生處。寶池金銀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
由此往下,解釋經(jīng)文,并說明極樂與娑婆之不同。
“上明住處,今明生處。”上面講的七重欄椐、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等種種莊嚴,是極樂世界眾生居住的環(huán)境,F(xiàn)在講生處,即極樂世界眾生出生地的情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于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蓮華化生。
“寶池金銀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這句解釋七寶池。極樂世界的寶池由金銀等七種寶所建成,不像娑婆世界之池,皆用泥土石頭砌成。即使是世間富貴人家,有豪華游泳池,用的是大理石,也不可能用七寶砌成。
實際上極樂世界之寶種類繁多,遠不止這七種。經(jīng)上略舉七種,只是隨順此方人凡情所重略說而已,還有許多種寶物在我們這個世界里根本沒有,沒有的說了我們也不懂,所以就不說。因為娑婆同居是有漏惑業(yè)所感,西方則是無漏凈業(yè)所成,又為彌陀愿行之所莊嚴!無量壽經(jīng)》說:“內(nèi)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猶如大海。一寶二寶,乃至七寶所共合成。”今不說寶池大小之由旬數(shù),亦是簡略。
解 八功德者。一澄清,異此方渾濁。二清冷,異寒熱。三甘美,異咸淡劣味。四輕軟,異沉重。五潤澤,異縮腐褪色。六安和,異急暴。七除饑渴,異生冷。八長養(yǎng)諸根,異損壞諸根,及診戾增病沒溺等也。
這一段文,解釋八功德水。
“八功德者”,七寶池之水具下面所講的八種功德,稱為八功德水。這八種功德是:
“一澄清,異此方渾濁。”極樂世界之池水清澈潔凈,沒有一點雜質(zhì)。娑婆世界的水都是渾濁的,水質(zhì)很差,即使是經(jīng)過水廠處理之后的自來水,因水之本體渾濁,故會沉淀下贓物。水表我們的心。我們娑婆世界的人同極樂世界的人心地不一樣,按照佛經(jīng)所講,極樂世界的人心是清凈光明的,有智慧;娑婆世界的人心是渾濁的,渾是昏昧,即愚癡,濁是煩惱重。故水之清與渾,亦即智慧與愚癡之表現(xiàn)。
極樂世界寶池之水不但自體澄清,且有澄清眾生身心之功德。如《無量壽經(jīng)》上講的眾生人浴水中,能“開神浴體,蕩除心垢”。娑婆世界的水不但不能蕩除心垢,因自體渾濁,還能渾濁一切。
“二清冷,異寒熱。”極樂世界之池水有清湛涼冷,頓除熱惱之功德。娑婆世界的水冬寒夏熱。非但不能除惱,反能惱亂眾生身心。極樂世界水用冷字,是同娑婆世界水之寒熱對比。實際上極樂世界寶池之水,要熱即熱,要冷即冷,經(jīng)上講它是“自然隨意”。
“三甘美,異咸淡劣味。”極樂世界之池水甘甜美味,喝起來非?煽凇O樂世界的水具足眾味,喝了能使人離苦得樂。娑婆世界的水喝了不能離苦得樂,而且本身咸淡劣味,海水咸,河水淡,諸水味劣。
“四輕軟,異沉重。”極樂世界之池水自體輕軟,能向上流到樹頂再洄下。水流到身上,如光一樣。你想光觸到人身上有沒有分量?沒有,經(jīng)上講“凈若無形”。人浴水中能令眾生身心皆得輕安。娑婆世界的水洗浴時不能得輕安,反覺沉重。因水自體沉重,故有水壓。那當然也只能往下流,沒聽說過水往高處向上流的。
“五潤澤,異澝腐褪色。”極樂世界之池水津潤滑澤,如同潤膚脂,涂在身上很光滑,能滋潤皮膚,一切在水的滋潤下,都很自然舒適。娑婆世界的池水自身澝臭腐敗,日久水會變色,變綠甚至變黑。俗話說流水不腐。死水會腐臭,清水會變黑。
“六安和,異急暴。”極樂世界之池水平靜如鏡,具安靜和緩之功德!稛o量壽經(jīng)》說:“微瀾回流,轉(zhuǎn)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眾生聞此流水聲,皆得法忍。娑婆世界的水非但不能說法,且自體急暴,常浪濤洶涌,不平和,甚至洪水泛濫,造成災(zāi)害。
“七除饑渴,異生冷。”極樂世界之池水,飲之不但解渴充饑,還能得無量三昧辯才。娑婆世界的水是生冷的,不能隨便喝,生水中細菌多,喝了要生病,更談不上得法益了。
“八長養(yǎng)諸根,異損壞諸根,及診戾增病沒溺等也。”極樂世界之池水營養(yǎng)豐富,不但能長養(yǎng)色身諸根,且有長養(yǎng)法身諸根之功德,增長信、進、念、定、慧五根。娑婆世界的水非但不能長養(yǎng)法身諸根,且能損壞色身諸根。例如,不小心將水弄進耳里,耳朵就會生病,眼睛也不能進水,鼻子進水即嗆,所以水對諸根都有損害。我們娑婆世界的水還有診戾、增病、沒溺等害處。診即不和,戾是不順,水不和順。因水不清潔,有細菌,尤其是有傳染病的地方,像以前的血吸蟲病,就是通過水傳播的,所以是疾病的根源,會增加人們的疾病。沒溺,即人掉入水中會溺水而死。
總而言之,極樂世界寶池之水無論沐浴或食用,皆有無窮的利益。這里只舉了八種功德,也是略說。《觀經(jīng)》和《無量壽經(jīng)》上有詳細的介紹。其實極樂寶水之功德是說不盡的,尤其是水能說法,豈能思議?此皆是由阿彌陀佛之愿力所成就。極樂眾生受用八功德水,所得利益亦不可思議。
解 充滿其中,異枯竭泛濫。底純金沙,異污泥。階道四寶,異磚石。陛級名階。坦途名道。重屋名樓。岑樓名閣。七寶樓閣,異此方土木丹青也。樓閣是住處,及法會處。但得寶池蓮胞開敷,便可登四岸,人法會,見佛聞法也。
這一段文,解釋充滿其中等。
“充滿其中,異枯竭泛濫。”極樂世界的水充滿七寶池,既不會干涸,也不會泛濫,且善隨人意,水之深度隨人意,冷暖也隨人意。娑婆世界的水非但不隨人意,冬天會枯竭,不得受用;夏天會泛濫,損壞房屋農(nóng)田,不得其益反受其害。
“底純金沙,異污泥。”極樂世界七寶池底純是金沙,這也是略說。《無量壽經(jīng)》上講還有白銀底沙、琉璃底沙,甚至以七寶合成為底沙的。娑婆世界的荷花池底皆是污泥,臭穢不凈。
“階道四寶,異磚石。”極樂世界七寶池的四邊階道皆是四寶所成,不像娑婆世界的階道用磚石砌成。
“陛級名階。坦途名道。”階即臺階,從池中上岸要走臺階。道即道路,寶池四周有平坦的大路可以行走。
“重屋名樓,岑樓名閣。”寶池上面有樓閣。重屋是屋上加屋,稱為樓,現(xiàn)在幾十甚至上百層的樓都有了。岑樓有二層、三層,如寶塔形,屋頂是尖的,稱為閣。
“七寶樓閣,異此方土木丹青也。”極樂世界樓閣的建筑材料是七寶,所以稱為七寶樓閣。娑婆世界的樓閣大多是用土木為原材料建造的,再用彩畫加以裝飾,丹青即畫,如墻上的壁畫,庭柱上的彩雕等等。
“樓閣是住處,及法會處。”樓閣是佛菩薩的住處,以及舉行法會的地方。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jīng)的精舍,象只園精舍、竹林精舍等,相當精美,已算了不起了,但和極樂世界的七寶樓閣還是不能相比。極樂世界的七寶樓閣,不但地上有,空中也有,皆是講經(jīng)說法之處。
圓瑛老法師說到這里怕人會有疑問,更以問答解釋之:
問此土之古圣賢,如堯帝居茅茨,禹王卑宮室,顏回居陋巷÷只重其德。而西方佛圣,何以尚美觀貪華麗呢?
答:西方的莊嚴皆由阿彌陀佛的大愿所成,亦由諸上善人的凈行所感,不須造作經(jīng)營。又由彌陀大開方便,隨眾生厭穢喜凈之心,以大愿行莊嚴成就極樂凈土。今十方眾生有欲舍苦求樂,信愿念佛求生彼國,即可橫截生死,可以說是“先以欲勾牽,后令人佛智”。
“但得寶池蓮胞開敷,便可登四岸,人法會,見佛聞法也。”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民,只要蓮華一開,就是從七寶池蓮華的華苞中生出來,即可登東南西北四岸,四岸皆有樓閣,你便可參與法會,見佛聽經(jīng)聞法。從表法講,四岸表常樂我凈四德之彼岸,人四土之法會,見四教之佛,聞四教之法。
講到這里還須插講幾句:可能有同修會問,生極樂的人都是蓮華化生,那蓮華要多久才能開呢?《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中講,這個時間有長有短,要看他是九品中的哪一品出生。上品的,短則一生極樂蓮華即開,長則一日一夜華方開。中品的,不久或七天華開。下品的,或七七日,或經(jīng)六劫華開,下品下生時間最長的,要十二大劫蓮華才開。為什么華開的時間差別這樣大呢?同修們要知道,帶業(yè)往生,是阿彌陀佛的愿力,把我們接引到極樂世界。這業(yè)在何時消呢?在蓮華當中消。因各人所帶的業(yè)輕重多少不同,故消業(yè)所需的時間也不同,華開的遲速也就自然不同了。
解 華輪者。輪王金輪大四十里,且舉最小者言。若據(jù)觀經(jīng)及無量壽會,大小實不可量。由同居凈土身相不等故也。
這一段文,解釋蓮華大如車輪。
“華輪者”佛將蓮華比作車輪,不但蓮華形似車輪,都是圓的,蓮華上的脈絡(luò)像車輪的輻條,而且蓮華同車輪一樣,有運載之德,作為阿彌陀佛的大愿船,到十方接引普載眾生。念佛人臨命終時,有七寶蓮臺從空中飛來,接載其神識出離苦海,往生極樂。
經(jīng)上講蓮華大如車輪,這不是普通的車輪,最小的蓮華也有輪王的金輪寶那么大。輪王即轉(zhuǎn)輪圣王,有金銀銅鐵四種。鐵輪王統(tǒng)領(lǐng)南瞻部洲一洲,一統(tǒng)我們地球上所有的國家。銅輪王統(tǒng)領(lǐng)南瞻部洲和東勝神洲二洲。銀輪王統(tǒng)領(lǐng)東勝神洲、南瞻部洲和西牛貨洲三洲。金輪王則統(tǒng)領(lǐng)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和北俱廬洲四洲。人壽八萬四千歲時,金輪王出世,以十善化導眾生。輪王有七寶干子。金輪寶是七寶之一,其直經(jīng)為四十里,乘之一晝夜即可周游四大部洲。
“輪王金輪大四十里,且舉最小者言。”極樂世界七寶池中,最小的蓮華就和輪王的金輪寶一樣大,即直徑一由旬。由旬有三種:小由旬直徑四十華里,中由旬直徑六十華里,大由旬直經(jīng)八十華里,這里說的直徑四十華里,只是以最小的華來說的。
“若據(jù)《觀經(jīng)》及《無量壽會》,大小實不可量。”若按照《觀無量壽佛經(jīng)》和《大寶積經(jīng)·無量壽如來會》所講,蓮華之大小實際上是不可限量的!队^經(jīng)》說:“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無量壽如來會》講:“彼蓮華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者。”
“由同居凈土身相不等故也。”為什么極樂世界的蓮華大小不一樣呢?蓮華有大小,是因為蓮華中眾生的身相有差別。這和往生者在往生前念佛功夫之深淺有關(guān),念佛工夫深,煩惱斷得多,帶的業(yè)少,品位便高,身相也大,生的蓮華也就大,反之則小。往生同居土的眾生,有凡有圣,圣人的品位高,身相大,生的蓮華也大;凡夫的品位低,身相小,生的蓮華當然也就小了。
假如有人對上述極樂世界的境界,暫時還不能十分相信。我們應(yīng)該明白,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講的,佛教誡弟子都不妄語,他自己更不會妄語,我們要有信心。信佛從何處信?從身口意三業(yè),于佛所作所說皆不生疑心。佛的話稱為圣言量,圣人說的話,絕對可靠,我們應(yīng)當堅信不疑。
解 青色名優(yōu)缽羅。黃色名拘勿頭。赤色名缽頭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蓮胞亦有光。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此亦略言耳。
這一段文,解釋四色蓮華。
“青色名優(yōu)缽羅。黃色名拘勿頭。赤色名缽頭摩。白色名芬陀利。”經(jīng)上講七寶池中的蓮華有四種顏色:青色的梵語是“優(yōu)缽羅”,黃色是“拘勿頭”,赤色,即紅色是“缽頭摩”,白色是“芬陀利”。
“由生身有光,故蓮胞亦有光。”經(jīng)上講:“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蓮華有光是因所生之人身體有光。人體有光,已為現(xiàn)代科學家實驗證實,他們拍攝的照片顯示,人身周圍有一圈光,光之強弱、顏色以及光之范圍大小因人而異。具天眼者能看到人的身光。心清凈的人,身光強,光的范圍也大。身體健康的人身光呈白色,有病的人身光呈灰色。人的道行不同,身光的顏色也有白紅黃青紫等差異。
前面講過,地球上的人,最初是從光音天下來的,原本就有身光。后因吃了地球上的食物,加上人心的污染,煩惱的增重,身光便越來越弱,以致肉眼無法分辨了。若修行人,隨著所修功夫境界的提升,身光會越來越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由念佛而得伏滅煩惱,隨各人的身心清凈程度有別,而顯發(fā)出光的強度和身光的顏色也不同,從而使其所生之蓮華也有不同的大小和光色。
“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此亦略言耳。”然而極樂世界的蓮華,光和顏色很多,在《阿彌陀經(jīng)》里只講了四種顏色,實際上不止四色,而有無量色。四色是略說,因為這四種顏色是原色,即基本的顏色,用這四種原色一調(diào)配,便千變?nèi)f化,那就是無量的色彩。所以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的蓮華,不僅大小無量,顏色也無量,光彩也無量。當知不僅蓮華是略言,以至行樹、羅網(wǎng)、寶池、德水等等,若光若色,若依若正,一一本是無量,故在這里也只好約略地說說。
解 微妙香潔,略嘆蓮華四德。質(zhì)而非形曰微。無礙曰妙。非形則非塵,故潔也。蓮胞如此,生身可知。
這一段文,解釋微妙香潔,贊嘆蓮華四德。
“微妙香潔,略嘆蓮華四德。”蓮華之德實無量,這里略而贊嘆之,僅舉微妙香潔四德。
“質(zhì)而非形曰微。”微為蓮華四德之一,質(zhì)即體質(zhì),蓮華之體質(zhì)為七寶,非常珍貴。非形即無一定的大小形狀,隨各人念佛功夫深淺而異。那蓮華雖皆由七寶之所成,青色青光,黃色黃光,有一由旬、百由旬、千由旬,大小不一,但碰它時又摸不到,質(zhì)而非形,這就叫微。
“無礙曰妙。”妙為蓮華四德之二,妙是自在無礙,隨心如意,不可思議。剛才講的質(zhì)而非形,亦即妙,有蓮華之形,可去摸它卻沒有。說它沒有,它又示現(xiàn)大蓮華的模樣。
西方世界的蓮華猶有一妙,是他方世界所沒有的,即十方世界眾生,有人發(fā)心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便自動長出一蓮苞,上標此念佛人之名。此人念佛越精勤,其蓮苞便長得越大越鮮艷;如果他退心,或不念佛而改學其他法門,不求生西方了,此蓮苞便枯萎了。西方世界一切景觀皆不生不滅,平等常然,唯獨七寶池中之蓮華變化無常。蓮華能隨念佛人之功行,而現(xiàn)大小榮枯,這妙是感應(yīng)冥符之妙,又上中下品各隨功行,無量往生無有差錯,是為勝劣分明妙,真是妙得不可思議!
我們既知這一事實,就要相信我們已發(fā)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必定已有自己的一朵蓮華。我們念佛精進,那朵蓮華必定是一天天在長大,光色妙好殊勝。所以我們念佛人,不要跟世間人去比什么名聞利養(yǎng)。要比就比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蓮華的大小光色,這才是真的,永遠不會失掉的。世間的名聞利養(yǎng)都是假的,帶不走會失掉的。真正念佛的人,于,此世間什么都不求,只求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的大蓮華。
香為蓮華四德之三,極樂世界一切萬物,下從地際,上至虛空,皆由無量寶香合成,蓮華亦不例外,奇異芬芳,香飄十方,其蓮香非此土之荷香所能比擬。
“非形則非塵,故潔也。”潔為蓮華四德之四,蓮華既無一定的大小形狀,隨心如意,因變化而有,便非色塵之德,而是全體唯心,故潔凈。我們這里的荷花,長在污泥里,尚能出污泥而不染。西方世界的蓮華長在七寶池里,池底不是泥土,而是金沙、銀沙、七寶之沙,當則更為潔凈無比了。
西方蓮華是唯心所現(xiàn),因人心清凈,故所現(xiàn)蓮華具微妙香潔四德。
“蓮胞如此,生身可知。”既然蓮華光色明耀,微妙香潔,從蓮華化生之人,其身體之莊嚴殊勝則可想而知,必定與蓮華一樣,微妙香潔,經(jīng)上常講,清虛妙體,不可思議。
以上簡單介紹,眾生在極樂世界的出生處。往生西方的人是蓮華化生,蓮華長在七寶莊嚴的池中,有八功德水滋養(yǎng)。蓮華微妙香潔,化生之人身體亦微妙香潔。
己二 結(jié)示佛力
經(jīng)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一段文,結(jié)示佛力。前面講了寶池、德水、樓閣、蓮華等等,到這里小結(jié),此種種莊嚴皆由阿彌陀佛愿行功德之所成就。
解 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愿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四種凈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這一段文,從佛解釋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上述極樂眾生住處和生處的種種莊嚴是從哪里來的?澫益大師告訴我們:
“皆是阿彌陀佛大愿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莊嚴有能莊嚴,有所莊嚴。能莊嚴的是大愿大行,大愿是智慧莊嚴,大行是福德莊嚴,即是我們常說的;二嚴。所莊嚴的是極樂世界四種凈土。
前面說過,諸佛在因地發(fā)的愿有總有別,總愿是四弘誓愿,別愿則諸佛各不相同。阿彌陀佛因地發(fā)的別愿是四十八愿,這是他為法藏比丘時在世自在王佛前,攝取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剎的種種優(yōu)點,博采眾長而發(fā)的愿。他所要建立的世界,其莊嚴殊勝超過所有一切佛剎。他這個大愿,是從真如本性中流露出來的。他所設(shè)計的極樂世界藍圖,是自性功德莊嚴之具體化。
法藏比丘發(fā)此大愿之后,勇猛精進,一向?qū)V厩f嚴妙土,于無量劫,積功累德修菩薩六度萬行。其大行是與性德相應(yīng)的修德。修德圓滿,性德圓顯。故阿彌陀佛的大愿大行皆是稱性功德,唯有稱性功德方是圓滿,由此成就的極樂世界種種莊嚴亦圓滿。這就是為什么十方世界皆無法與極樂世界媲美之原因。
“故能遍嚴四種凈土”,上面講了阿彌陀佛的大愿大行,皆是稱合真如本性之功德,這能莊嚴的圓滿周遍,故所莊嚴的亦圓滿周遍。因此極樂世界的四種凈土,皆是阿彌陀佛圓滿的大愿大行,所普遍地莊嚴起來的。
“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十方三世一切凡圣,皆仰慕向往如此功德所莊嚴的極樂世界,而發(fā)心念佛求生彼國。這里的圣,包括小乘從斷見惑證初果的須陀洹以上,大乘從破無明證法身的別教初地、圓教初住菩薩,一直到圓教的等覺菩薩。除圓教佛外,其余藏、通、別佛之果證均未圓滿,亦皆要求往生。因為到了極樂世界,前面通序中講:“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yǎng)眾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往生極樂的凡夫到同居土,圣人分別到同居、方便、實報、寂光四土,一切凡圣悉有去處,蓮華標名,對號入座,普遍攝受,一個不漏。這正是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普度眾生之慈悲本懷。
以上所說,是因彌陀愿行圓滿,莊嚴凈土為眾生作增上緣。帶起十方三世一切凡圣,自心種種莊嚴為所緣緣。一切凡圣緣此莊嚴凈土,起欣慕心而修凈業(yè)求生凈土,故能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圣得以往生。
解 復(fù)次佛以大愿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
這一段文,從眾生解釋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復(fù)次佛以大愿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阿彌陀佛以大愿大行,莊嚴成就了極樂世界的四種凈土,令眾生對極樂世界生起信心,發(fā)愿求生。阿彌陀佛又以大愿大行,莊嚴成就了一句萬德洪名,這句名號里包含了大愿莊嚴的善根,大行莊嚴的福德。
“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所以阿彌陀佛為念此名號之人,提供了修善根福德的殊勝因緣。信愿持名者,能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即多善根之因,為自己的信愿;以阿彌陀佛的六度萬行,即多福德之緣,為自己的行,則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念佛人全攝佛的愿行功德為自己的功德,念念修得多善根多福德,并以此念佛的功德回向西方,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所以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也有念佛往生的眾生一份努力。
“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這里的“皆”字,說明佛和眾生都是如此。阿彌陀佛已是功德圓滿成就了,不是現(xiàn)在修的,也不是當來修的。眾生亦是如此,因眾生自性本具一切功德莊嚴,由信愿持名之修德便能開顯。已往生西方的眾生當然不必說,他們已成就。未往生的眾生,只要已起信愿行,念念與佛的愿行相應(yīng),亦即是已成。這是澫益大師鼓勵我們,對自己的念佛一定要有信心,應(yīng)知我們信愿念佛,即成就莊嚴自己心中之佛土!
解 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zhì),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一段文,從生佛不二解釋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zhì),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這個此指前面說的“佛以大愿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阿彌陀佛的大愿大行,為眾生提供了殊勝的增上緣。
本質(zhì)是相對影像而言,是影像之所依者,如相片之數(shù)字編碼或復(fù)印件之原本,也即是老式照相機照出的照片與底片都是如此。這里是以極樂世界種種莊嚴為本質(zhì),眾生自心中種種莊嚴為影像。眾生真心中本具無量功德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種子都有,與諸佛無有差別。但需外緣引發(fā),才能使自心本具之性德顯露。我們讀了凈土三經(jīng),聽了釋迦牟尼佛介紹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樣就有增上力用的本質(zhì),便會生起仰慕欣樂之心,發(fā)心學習阿彌陀佛,即以阿彌陀佛為榜樣,將阿彌陀佛發(fā)的四十八愿作為自己發(fā)愿的樣本,將阿彌陀佛修的六度萬行作為自己修行的典范,托此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種種莊嚴為本質(zhì)之增上緣,從而引發(fā)變帶起自心中種種莊嚴。
“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是將以上兩段解釋之義合二為一。“全佛即生”,全佛的境界就是眾生的境界。上面講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是本質(zhì),所帶起的眾生自心中種種莊嚴為影像。影像和本質(zhì)相同,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即眾生自心中的凈土,這就是唯心凈土。“全他即自”,這個他指阿彌陀佛。同樣,阿彌陀佛為本質(zhì),以阿彌陀佛為榜樣,將自己努力塑造成阿彌陀佛,亦即引發(fā)自心中之性德。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即眾生自性中的阿彌陀佛,這就是自性彌陀。
全佛和全他,實際上就是指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玄義明宗部分講得很清楚,“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xiàn)前一念心中所現(xiàn)影。全事即理……全他即自。”故生佛不二,自他不二。生佛、自他皆是我們心性之體所作,玄義辨體中講:“舉體作依作正……作自作他……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從根本講,實相即心性才是本質(zhì),其余的生佛、自他皆是影像,皆由同一本質(zhì)具造,自然本是一家。眾生迷了心性,才分生分佛,分自分他。佛菩薩覺悟了,知道自他不二,生佛一如。
“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此句,我們應(yīng)該理解上文所講自他不二之理: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從事講,是阿彌陀佛大愿大行稱性功德和眾生信愿持名功德之所成就;從理講,是佛和眾生自心之性德本具。然白性本具之德能,必須通過事修方能開發(fā)顯露,而起利益眾生之大用。
戊二 合釋能受所受
文分二: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己一 約五根五塵明受用
文分二:初正明,二結(jié)示。
庚一 正明
經(jīng)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眾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jīng)行。
這一段經(jīng)文,是繼寶池之后,進一步介紹極樂世界空中和地面的莊嚴,以及眾生的生活狀況。
極樂世界常有天樂鳴空,隨各人意愿聽到自己喜愛的音樂。
極樂的地面和道路鋪的是黃金,七寶則是地上的莊嚴。不像我們這里滿是泥土,現(xiàn)代化的路也只是鋪了水泥或瀝青。
晝夜六時,即我們這里所說的一天二十四小時,“雨天曼陀羅華”。“曼陀羅”是梵語,譯成漢語是適意,華從天上落下,美好適悅?cè)艘狻?/p>
極樂世界的眾生個個神通廣大,“清旦”即早晨,旦是象形字,日在水平線上,即天剛亮時,便用“衣械”,指盛華用的器具,裝了這些天華,出去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到了吃早飯的時候,即回本國用餐。餐后經(jīng)行金地,經(jīng)行就是我們說的繞佛,徜徉自適,身心無有滯礙放逸。由此一斑,可見極樂世界人民的生活是何等逍遙自在。
解 樂是聲塵。地是色塵。華是色香二塵。食是味塵。盛華散華經(jīng)行是觸塵。眾生五根對五塵可知。
這一段文,合科意。極樂世界的眾生,以眼耳鼻舌身清凈五根,受用色聲香味觸勝妙五塵。
“樂是聲塵”,極樂常作天樂,音樂是聲塵,耳根所對。
“地是色塵”,極樂黃金為地,地是色塵,眼根所對。
“華是色香二塵”,極樂雨天曼陀羅華,華有顏色,是色塵;華還有香氣,是香塵,故為色香二塵,眼根、鼻根所對。
“食是味塵”,極樂即以食時之食,有甜酸等味,即味塵,舌根所對。
“盛華散華經(jīng)行是觸塵”,極樂人民盛眾妙華,是用衣械盛裝天上落下之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供佛要散華,因此手就要接觸到華。經(jīng)行是在地上走,腳要接觸地。故盛華、散華、經(jīng)行是觸塵,身根所對。
“眾生五根對五塵可知”,極樂世界眾生的五根對五塵,由此顯而易知,故科題名為五根五塵明受用。
解 常作者,即六時也。黃金為地者,七寶所嚴地界,體是黃金也。日分初中后,名晝?nèi)龝r。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時。故云晝夜六時。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晝夜?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
由此往下,解釋經(jīng)文。這一段文,解釋常作天樂等。
“常作者,即六時也。”常作天樂,是晝夜六時不間斷,不像我們世間之樂時作時止。極樂世界之樂稱為天樂,有二義:一是天人所奏之樂,以供養(yǎng)阿彌陀佛及極樂海會圣眾;一是天然之樂,非由人為演奏。經(jīng)中說:“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wǎng),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其音聲之美,非天人琴弦管笛之樂所能比擬!稛o量壽經(jīng)》說:“世間帝王,有千百音樂,自轉(zhuǎn)輪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輾轉(zhuǎn)相勝干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黃金為地者,七寶所嚴地界,體是黃金也。”極樂世界的大地,體質(zhì)是黃金,不像我們這里的地是泥土沙石。極樂世界的地界,有種種七寶莊嚴。《無量壽經(jīng)》上描述:“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zhuǎn)相間人。光赫煜爍,微妙奇麗,清凈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
“日分初中后,名晝?nèi)龝r。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時。故云晝夜六時。”六時代表一晝夜。極樂世界將一晝夜分成六時,晝?nèi)龝r,即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夜三時,即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中國古時候?qū)⒁粫円狗譃槭䝼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歐美人分得更細,一晝夜分二十四等分,其時間單位比我們的時辰還要小,故稱小時。我們中國的兩個時辰即四個小時,相當于極樂世界的一時分。具體說,早晨六時到十時為初日分,上午十時到下午二時為中日分,下午二時到六時為后日分;下午六時到晚上十時為初夜分,晚上十時到清晨二時為中夜分,清晨二時到六時為后夜分。
“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然而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各有光明。依報即極樂世界的環(huán)境,如上面講的寶樹、寶網(wǎng)、寶池、寶閣、寶蓮等等,萬物皆有光明。正報即阿彌陀佛身有光明,眾生身也有光明。
“不假日月”,因依正各有光明,不必借助日月。娑婆世界之日月,為我們?nèi)碎g所必需。前面介紹過,日月在須彌山半山腰,天上僅照四王天,照不到須彌山頂?shù)拟崂臁b崂焱醯纳品ㄌ糜腥缫鈱氈榉殴,故不需日月。夜摩天及其上之天則更不必用了,天人身體皆有光,宮殿也有光,無需日月照明。
“安分晝夜?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既然極樂世界不用日月,那怎么分晝夜?且順我們娑婆世界的情況,假說晝夜分六時罷了。經(jīng)上講蓮華開放為白天,蓮華合攏為夜晚。但這也是打個比喻來說。實際上極樂世界用不到時間這個概念,不同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因妄想分別,而有時間之分。. 解 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衣械,是盛華器。眾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應(yīng)如妙經(jīng)四華,表四因位。供養(yǎng)他方佛,表真因會趨極果,果德無不遍也。且據(jù)娑婆言十萬億佛,意顯生極樂已,還供釋迦彌勒,皆不難耳。若阿彌神力所加,何遠不到哉。
這一段文,解釋曼陀羅華等。
“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曼陀羅是天花之名,花的顏色和香氣非常殊勝,適悅?cè)艘猓拭m意華。曼陀羅華的顏色潔白無比,故又稱為白華。
“衣械是盛華器”,有人講衣械即出家人所搭四四方方之衣。如印度人穿的衣,就是一塊布裹在身上,不像我們穿海青、大褂、小褂等。極樂世界四季如春,冷暖自如,人民穿的是天衣?赡苁前汛艘轮聰[提起來兜盛天華,故稱衣械。
“眾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眾即多,說明不止曼陀羅華一種,而有很多種華。
“應(yīng)如妙經(jīng)四華,表四因位。”極樂世界應(yīng)當有象《妙法蓮華經(jīng)》上講的四種華,即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即適意華、大適意華,是白色的。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即柔軟華、大柔軟華,是紅色的。佛教里的名字皆是表法的,這四種華“表四因位”。因即因地,菩薩是因地,佛是果地。四因位是住、行、向、地四種位次,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真因菩薩之位。
“供養(yǎng)他方佛,表真因會趨極果,果德無不遍也。”極樂世界的人民,每天早晨用天人散的這四種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前面講這四種華是表住行向地共四十個位次的菩薩,他們皆是破了無明的法身大士,都是必定成佛的真正因位之人,佛是果人。去供佛即念念趨向無上妙覺之極果,故盛華供佛表真因會趨極果。經(jīng)云:“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他方表極樂世界以外的佛剎,極樂世界的人不僅供養(yǎng)國內(nèi)的本尊阿彌陀佛,還到國外他方世界去供養(yǎng)十萬億佛。十萬億表所供養(yǎng)佛的數(shù)量之多,不是供一尊十尊佛,而是供養(yǎng)普及周遍十方虛空法界的所有一切諸佛,一尊佛都不漏,表顯果德遍一切處也。
這種事情,我們在娑婆世界真是做夢都不敢想。我們現(xiàn)在供養(yǎng)一尊佛都做不到,釋迦牟尼佛已人滅,彌勒佛尚未出世,我們只能供養(yǎng)佛的形象,以表我們對佛的恭敬。西方極樂世界人供養(yǎng)的是真佛真事,而且能圓供一切諸佛,圓見佛的三身,所以他們的成佛會很快!
“且據(jù)娑婆言十萬億佛,意顯生極樂已,還供釋迦、彌勒,皆不難耳。”這幾句話是藩益大師對經(jīng)文之體悟所得。本經(jīng)別序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正宗分又云:“其土眾生……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這兩段經(jīng)文一對照,即明了世尊講供養(yǎng)十萬億佛,是特別對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而言。因我們這個世界距西方世界十萬億佛土,往生極樂世界后,每天能供養(yǎng)十萬億佛,便可每天回此世界供養(yǎng)本師釋迦牟尼佛,供養(yǎng)當來下生彌勒佛,以報佛的深恩。
既有每天都要回娑婆供佛的這個本領(lǐng),當然我們也就可以每天回來看看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師長、親朋好友。那時我們即有智慧神通可觀察,看他們得度之機緣是否成熟,就可用善巧方便化度他們。所以同修們應(yīng)該把一切都放下,只有到了極樂世界,才真正有能力照顧娑婆世界的家親眷屬。如果不往生西方,雖在同一個世界,一輪回便不認識,更無法照顧了。所以,同修道友們一定要聽佛的話,一定要去西方!
“若阿彌神力所加,何遠不到哉。”西方世界的人為什么有這樣好的本領(lǐng),在吃早飯前就可以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呢?靠的就是阿彌陀佛本愿威神力之加持。阿彌陀佛所發(fā)的四十八愿中,第九神足無礙愿說:“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此即保證生極樂世界的人皆有神足通。即使帶業(yè)往生的凡夫,雖然煩惱未斷,自性本具之神通尚未顯現(xiàn),但由阿彌陀佛本愿威神之加持,便有不可思議之能力,何止十萬億佛土,再遠的地方也能到啊!
解 食時,即清旦,故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回還也。
由此往下,解釋即以食時等。這一段文說明神足難思。
“食時,即清旦,故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前面講了,極樂世界的眾生,每天清晨盛華出去供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到用早餐的時候便回來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nèi),就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表明西方人的神足不可思議。
神足通亦名如意通,為六通之一,有三種能力:
一能到:身能飛行。輕舉遠到,移遠令近,不往而到。此沒彼出,彼沒此出。無論多遠,一剎那之間即能到達,所謂一念能至十方世界。
二轉(zhuǎn)變:小能變大,大能變小,一能變多,多能變一。此即分身術(shù)。
三圣如意:化現(xiàn)無方,應(yīng)變莫測,不可思議。這第三種能力,唯圣人方有。
娑婆世界的凡人,就沒有這個本領(lǐng)。我們到近處靠步行,去遠方要乘車。在地球上旅行現(xiàn)在最快的是飛機,到別的星球雖可用太空飛船。但目前太空飛船所能到的空域也很有限,還遠遠不能周游一個小世界。一個小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按黃念祖老居士所講,大概是一個銀河系。他是科學家,講的應(yīng)該可信。
“不離彼土,常遍十方”,極樂世界的人供養(yǎng)十萬億佛,要到十萬億個大千世界,那他是否離開了極樂世界呢?沒有,此靠的就是神足之力。其本尊未動,還在極樂本土。他是在定中,分化十萬億個身體,到十萬億個佛剎,十萬億尊佛前,都有他的身體在禮拜供養(yǎng)。我們一生到極樂世界,就有千百億化身。所以到十萬億佛土,化現(xiàn)十萬億個“我”去供養(yǎng)諸佛,一點都不難。
“不假逾時回還也”,逾即超過,不會超過用早餐的時間,便回極樂世界了。同修們說快不快?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fā)的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三供養(yǎng)諸佛愿說:“設(shè)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yǎng)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shù)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可見極樂人民之所以有遍供諸佛之神足力,所靠的全是阿彌陀佛本愿威神之加持。
同修們要注意,經(jīng)上只講了神足一種神通,這也是略說。其實除神足通外,極樂世界的人民還有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和他心通,這些都是仰仗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fā)的大愿才有的。
解 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
這一段文,說明事事無礙。
前面就事解釋,因神足得以不離彼土常遍十方,這一段文從理顯其所以然。
“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我們在講神足通時,提到了它的另一個名字如意通,這就說明神足非作意通,實是“法爾如是”,也就是說以其自然、不借他力造作之本來狀態(tài)就這樣。文中舉了極樂的一聲,聲即聲塵,代表五塵;一塵,指微小的空間,如微塵等;一剎那,指最短的時間,一念有九十剎那;
“乃至跨步彈指”,雖只說跨步彈指,實指凡一舉一動,也是隨拈一法的意思。
極樂凈土,隨拈一法,皆是心性具造,故體即心性。心性本無分別,五分際,故能攝盡十方無盡三寶。反之亦然,十方無盡三寶,體亦即心性,亦五分別,亦五分際,亦能攝盡極樂無盡三寶。一法如此,法法皆然,其體是一。
“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由于剛才所講的道理,故跨步彈指等,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因貫徹無礙,故能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供佛還國,不逾食時。如同玄義明宗中講的:“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此即不可思議之事事無礙法界。
解 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生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也。
這一段文,說明法門甚深。
“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就理性而言,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并無隔礙。而事實上因娑婆世界五濁深重,眾生造作惡業(yè)為障,即我們常說的業(yè)障深重,便與極樂世界有了隔礙。所以隔礙完全是由自己的業(yè)障造成的。
念佛是消除業(yè)障最有效的方法,如果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證得念佛三昧,便能見到極樂世界,沒有隔礙了。極樂世界就在當下,并非離開娑婆世界另有個極樂世界。雖然這是從理性講的,但我們每個人都能證到。一證到念佛三昧,即如同生到極樂世界。如果還沒有證得念佛三昧,便不隔而隔了。
“生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也。”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皆是修念佛三昧的,自功德深,又有阿彌陀佛本愿威神之加持,有各種神通,前面講每天皆可回娑婆世界供養(yǎng)釋迦、彌勒,助佛教化眾生。即使不來娑婆,其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智通,娑婆世界的事情也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同娑婆世界隔而不隔。極樂世界不僅與娑婆世界不隔,前面講與十方世界亦皆貫徹無礙。
所以隔而不隔,不隔而隔,全在自己的業(yè)障。且不論娑婆與極樂是兩個世界,即使在同一個世界,十方佛剎,除了極樂世界外,四土也是不隔而隔,隔而不隔。業(yè)障重的凡夫,與四土的圣人是不隔而隔的;而圣人與人間則是隔而不隔。玄義力用中講的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治愈人面瘡一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全在自己。
解 飯食經(jīng)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缽去,不勞舉拭。但經(jīng)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
這一段文,解釋飯食經(jīng)行。
極樂世界的人民,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回來,便用早餐。
“飯食經(jīng)行者”,餐后經(jīng)行金地,能進道業(yè)。經(jīng)行就是我們說的繞佛,能調(diào)身無滯,調(diào)心無逸。
“念食食至,不假安排。”極樂世界的人想飲食,飲食即來,受的是天然之食,前面講天衣天食,一切不需要人去安排操心。我們這里就不一樣了,要吃飯就要去買菜,回來要洗,再燒,才能吃上飯。極樂世界的人就大不一樣,他們只要念頭一動,七寶缽器盛的百味飲食就自動現(xiàn)前。
實際上極樂世界的人由于心清凈,根本不需飲食。我們娑婆世界的色界天人也無五欲,他們以禪悅為食。極樂世界的人,心清凈的程度遠遠超過色界天人,哪里還用得著吃飯呢?但帶業(yè)往生的凡夫,無始劫來有吃飯的習氣,雖然到了極樂世界,這個習氣尚未斷盡,有時還會有吃飯的念頭。念頭一動,受用自然隨之而來。
“食畢缽去,不勞舉拭。”吃好了筷匙缽器自然化去,不用洗碗擦桌子,不像我們這里的人吃完飯還得收拾許久。極樂世界的人,無塵緣障道之苦。
“但經(jīng)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早餐后便在金地上經(jīng)行。天華繽紛,天樂鳴空,此皆勝緣助道。然對此娛樂之境,心無貪著,悠游自在,一心行道,自然而然地升進修行。這種境界,我們在娑婆世界作意用功,還達不到啊!
諸位同修,極樂世界之殊勝不可說不可說,娑婆世界之障難也是不可說不可說。兩個都是不可說,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一個是成佛作祖,一個是六道輪回。古話說聽話要聽音,希望同修們聽后要用功,依教奉行。照著做了就能得利益,如果光停留在口頭上,不去做,那是說食數(shù)寶,還是生生死死,一點用處也沒有。不能怨佛菩薩不慈悲,怪只怪自己沒有照著佛菩薩說的去做。
庚二 結(jié)示
經(jīng)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釋迦牟尼佛再次告訴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句經(jīng)文在《阿彌陀經(jīng)》中出現(xiàn)了四次,文字雖同,內(nèi)容含義不同。這里講的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是總結(jié)五根對五塵的受用,天樂天華,神足往返,飯食經(jīng)行……皆是阿彌陀佛因地修的大愿大行功德之所莊嚴。
己二 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解 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別就法音廣明。其實極樂攝法界機,五塵一一圓妙,出生一切法門也。
這一段文,說明科意。上一科總說五根對五塵之受用,這一科別說,專就耳根聲塵明受用。
“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別就法音廣明。”眾生五根,各有利鈍。佛隨機施化,如佛在《維摩詰經(jīng)·菩薩行品》中告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這是教化眼根利的眾生;“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這是教化身根利的眾生;“有以飲食而作佛事”,這是教化舌根利的眾生,如香積佛國,眾生舌根利,故香積如來以香飯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這是教化耳根利的眾生。
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故釋迦牟尼佛以音聲作佛事,一生講經(jīng)說法四十九年!楞嚴經(jīng)》說:“此方真教體,清靜在音聞。”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如一聲阿彌陀佛圣號,只要聽到了,永遠都是成佛的正因。若能精進用功,現(xiàn)生生西方,便可即生成佛。若有諸多障緣阻礙,不能用功修行,今世不成,也可能來世根機成熟。即使來世不熟,十世、百世、千世、萬世,阿彌陀佛這句圣號的力量終究會使聞得者成佛,聞名功德不可思議。是故本經(jīng)特別就阿彌陀佛之法音,廣泛地說明其受用。
“其實極樂攝法界機”,從佛陀的教育講,極樂世界為法界之佛教大學,招收的對象是法界一切眾生,三根普攝,利鈍全收。《阿彌陀經(jīng)》上講六方恒沙諸佛,出廣長舌相,異口同音,稱揚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這部一切諸佛所護念經(jīng)。表明每一尊佛都勸本國的眾生,念佛求生西方?梢姌O樂世界能普攝法界一切根機的眾生。
“五塵一一圓妙”,極樂世界色聲香味觸五塵,每一塵皆圓悉妙,互相融通無礙,不像娑婆世界色就是色,聲就是聲,香就是香,味就是味,觸就是觸,互相隔別。例如那里的七寶不但透明,放光,有各種色彩,而且有香味,還能吃,其性柔軟,可做成衣服穿,七寶所成的寶樹還能奏樂說法。所以說極樂世界之五塵一一圓妙!
“出生一切法門,”極樂世界之五塵,每一塵皆可“出生一切法門”。因極樂世界的眾生五根均利,故五塵一一皆能說法做佛事,不像其他世界的眾生僅某一根利,佛得選擇相應(yīng)的某一塵作為說法的方便手段,如前所述。
。針對我們娑婆眾生耳根最利,佛以音聲作佛事的情況,這里特別舉出音聲一塵。但千萬不要誤會極樂世界亦僅音聲一塵作佛事。因《阿彌陀經(jīng)》文字少,只能略說,希望大家看了要舉一反三,善知極樂世界之境界真正圓妙不可思議。
以上是約耳根聲塵明受用一科的意思。本科文分二:初別明,二總結(jié)。
- 《阿彌陀經(jīng)》是一切圣凡共修之道
- 《阿彌陀經(jīng)》三種注疏的特點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的善根、福德、因緣有何含義?
- 《阿彌陀經(jīng)》中“十門開啟”所被根機和往生品位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真實含義
- 凈土三經(jīng)中只誦《阿彌陀經(jīng)》可以嗎?
- 《阿彌陀經(jīng)》是凈土三部經(jīng)結(jié)歸的經(jīng)典
- 依《阿彌陀經(jīng)》談凈土三資糧“信愿行”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六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七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八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三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四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五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五十九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一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六十二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五十五課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第五十六課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