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阿彌陀經 >

阿彌陀經

佛教經典。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凈土三經。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洝肥轻屽饶材岱鹪趹x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五十六課

  所以《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看見了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代表十方諸佛一齊都看到了,這個道理是《觀經》里講的!队^經》里還有講:念一句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名號,不要講念誦、聽到就能夠消滅無量無邊罪業(yè)。這也是《觀經》里講,同是一個待遇,就是佛的法身是無二無別。譬如天空里的月,實在只有一個月,但是有江里的水、河里的水、海里的水,水清月就現(xiàn)出來了,所以“千江有水千江月”,就是這個道理。那么眾生,若是有一個眾生心清凈,那么阿彌陀佛就現(xiàn)在你心中。若是百千萬億個眾生心清凈,阿彌陀佛就以百千萬億身都現(xiàn)在你的心中。一樣道理,只要水清月現(xiàn),只要眾生心清佛現(xiàn)。所以看到佛,就是你心清凈。

  晚上做夢能夠看到佛是不容易的,因為你念佛心清凈了,念到清凈心了。所以天臺山寒山大師說了:眾生心清凈,就能現(xiàn)佛身。叫“一念清凈心,便是法王印”。你一念心清凈了,佛稱為法王,一顆印給你印定了,好了,你將來能夠成佛。

  念佛決定可以成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得非常詳細:“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見到佛就了生死了,那么就可以將來一生補處成佛,將來就可以成佛了。

  一切佛的應身,應身是從法身里面現(xiàn)出來的,就是一尊佛也有無量無邊的應身佛。像《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無量壽佛化身無數(shù)。”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曉得“一個”同“多個”沒有分別,一樣的。既然“一個”同“多個”一樣的,就可以曉得“一佛”同“一切佛”也沒有什么分別了。所以說稱贊許多佛,也可以說就是稱贊阿彌陀佛;稱贊阿彌陀佛,就是可以說稱贊許多佛。那么阿彌陀佛自然在里頭了。所以只看兩部經的文字就曉得,但是講起道理來實在是一樣的。

  《華嚴經》上又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不要講佛是一樣的,我們眾生如果心垢凈,佛就影現(xiàn)中,菩提影現(xiàn)中,哪里有兩樣?沒有兩樣。這是《華嚴經》上解釋,是說我們自己本來有的真心。六祖大師不是講得很清楚嘛,自性本來是清凈的、自性是本來光明的、自性是本來具足的,這就是發(fā)明《華嚴經》的道理。祖師說出來的,同佛說出來,同一鼻孔出氣了。

  所以要曉得,我們眾生是諸佛心內的眾生,諸佛是眾生心內的諸佛,所以“念佛念心心念佛”,一切眾生的心說起來就是這個道理。法身本來是平等的,無有高下,但是要顯現(xiàn),必須你心要清凈。心不清凈,佛不會讓你見到。

  要曉得一個人的心里頭,本來完全滿足無量無邊的功德,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哪里有兩樣的呢?只因為眾生被那無明遮蔽了,糊里糊涂、不明白了,不能覺悟,對自心現(xiàn)出來的各種虛假的境界,認作是真實有的,就起了種種亂念頭,造出種種業(yè)來。所以常在六道輪回里頭,冤枉受苦惱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猶如火輪沒有休息。像大海水一樣,前浪推后浪、后浪推前浪,也如同做夢一樣,弘一大師講:不但眼前白天是夢,你覺得晚上做夢,白天也是做夢了,生夢死夢,夢生夢死、夢死夢生,這個夢就是不明白佛法,一天到晚就在做夢。

  我們實在要曉得,在諸佛身上不增一絲毫,在眾生份上不減一絲毫,雖然這個身墮下去了,墮下去了墮到三惡道,但是原來的本性還是一樣的。就是我們現(xiàn)在是自己的身體,也就是自己的心,這層道理只要用夢來一想就可以明白了:一個人做夢的時候,夢里頭的境界有自己的身體、有旁人的身體,或者還有種種眾生的身體,醒來一想,自己的身體明明睡在床上,那么夢里頭的境界哪里來的呢?所以自己的身體、旁人的身體,同種種眾生的身體,究竟是哪一個呢?還不是完全從自己的心里頭造出來的。

  曉得了夢里的境界是自己的心里頭造出來的,那么就應該曉得,醒著的時候種種的境界也都是自己心里頭造出來的。夢里頭的境界的確是虛假的,醒著的時候的境界也哪里是真實的呢?明白了一切都是從心里頭造出來的道理,那么自己的心造出種種佛來,這個就是講:“心能作如來,應作如是觀。”

  我們應當要這樣子想,我們應作如是觀:心能造如來。非但是造如來,十法界都是從一心中出。你念佛了,佛法界顯現(xiàn)了,九法界名沒;你念眾生了,那么九法界顯現(xiàn),佛法界名沒,道理是一樣。所以“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從我們自己心里造出來的。我們要知道:“終日向東走,回頭便是西。”就是要回頭,回頭就是涅槃彼岸;不回頭,一天到晚在六道輪回的生死此岸,這個道理要曉得。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大圣五臺山古文殊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