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遺旨》壹、悲化有情【20】
印光法師《靈巖遺旨》
壹、悲化有情
二、老實念佛
(五)臨終關懷
1.遇病求往
遇病求往不求病愈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fā)現(xiàn)之時,惟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曉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輪回,惟有阿彌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輪回。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就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處說不盡,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過無數無量萬萬萬萬倍。你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我們在世間,猶如蛆在糞坑里,囚在監(jiān)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糞坑監(jiān)牢,到清凈安樂逍遙自在之家鄉(xiāng),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遠在生死輪回中受苦,永無出苦的時期了。你若能出聲念,則小聲念。不能出聲念,則心里默念。耳朵聽別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彌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彌陀佛。有別種念起,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種念頭,壞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說的念,決定會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圣。永劫常受快樂,了無一絲一毫之苦事見聞,又何有此種之疾病苦惱乎?倘心中起煩惱時,要曉得這是宿世惡業(yè)所使,要壞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遠受生死輪回之苦。我而今曉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隨他轉。除過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與佛心心相應,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記我語,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續(xù)編下.示華權師病中法語〔民二十一年〕)
汝年已六十五,戒受過兩次,尚未吃素。是只知肉之味美,而不知肉之禍烈。吃時雖好,試思還時之苦,當不能下咽矣。今當勿再吃葷,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若世壽未盡,當可速愈。世壽已盡,當即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則了生脫死,超凡入圣,較比生天為天帝天王,尚高超無量無邊倍。以天福有盡,故須念佛求生西方。一生西方,漸次進修,決定成佛。切不可怕死,有病即愿往生,壽未盡即能速愈。若怕死惟求病好,壽已盡仍當死,決難往生。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人成佛。汝不可以汝之凡夫知見,生疑不信。光以汝病中心頗不安,而求光救汝,故為汝作此說。若猶不信,則佛也不能救汝矣。何以故?光之所說, 系佛經已說之話。不過取其義而撮略說之,切勿認為光平空妄造。汝病好后,遍閱凈土經典,自可悉知。若生西方,更可一一證明,光不欺汝。(三編上.覆鄭琴樵居士書)
世間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禱鬼,徒增業(yè)障,有損無益。閣下素修凈業(yè),而且令夫人料理家事,妻賢子孝,心中了無可憂慮者。宜將一切家事,并自己一個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圣號,作將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雜念。能如是者,壽已盡,則決定往生西方,超凡入圣。壽未盡,則決定業(yè)消病愈,慧朗福崇。若不如是作念,癡癡然惟求速愈,不惟不能速愈,反更添病。即或壽盡,定隨業(yè)漂沉,而永無出此苦娑婆之期矣。(增廣上.與方圣胤居士書)
念佛人有病,當一心待死,若世壽未盡,則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業(yè),業(yè)消則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則決定無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汝母之病,宜切勸放下求往生,如壽未盡,求往生,反能速愈,以心至誠故,得蒙佛慈加被也。……
汝母何以病不見愈?蓋以宿業(yè)所致,殆轉重報后報為現(xiàn)報輕報,于此時以了之乎!玄奘法師臨終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譯之經,或有錯謬。有菩薩安慰言:「汝往劫罪報,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懷疑也!巩斠源艘獍参咳昴,勸彼生歡喜心,勿生怨恨心。則決定可蒙佛加被,壽未盡而速愈,壽已盡而往生耳。
凡人當病苦時,作退一步想,則安樂無量。近來兵火連綿,吾人幸未罹此,雖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則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則怨天尤人,不但宿業(yè)不能消,且將更增怨天尤人之業(yè)。當與汝母說之,果能不怨不尤,凈心念佛,其消業(yè)也,如湯消雪。光自回山,日日于課誦回向時,為汝母回向,祈三寶加被,壽未盡即速愈,壽已盡則速得往生西方耳。
接手書,知汝母已于初二日念佛往生,不勝傷嘆。雖然,汝等既知佛法,當依佛法,令親神識得益為事,不可徒為哀毀,令存亡兩無所益。至于喪祭,通須用素,勿隨俗轉?v不知世務者,謂為不然,亦任彼譏笑而已。喪葬之事,不可過為鋪排張羅。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于汝母,于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有財力,多做功德。若喪事用度無出,即以之辦喪事亦可,切勿硬撐架子,至有虧空,后來受窘,則不必矣。
接手書,知汝母去得甚好,此殆汝母往昔善根,及現(xiàn)在善愿,并汝等助成之功效也。人一生事事皆可偽為,惟臨死之時,不可偽為。況其無愛戀之情,有悅豫之色,安坐而逝,若非凈業(yè)成熟,曷克臻此?但愿汝昆弟與合家眷屬,認真為汝母念佛,不但令母親得益,實則比自己念佛之功德更大。佛所以教人,凡誦經持咒念佛作諸功德,皆為法界眾生回向。平時尚為無干涉之法界眾生回向,況母歿而不至心為母念佛乎?以能為一切眾生回向,即與佛菩提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與大海同其深廣。如未到海,則勿道一滴,即長江大河,固與大海天地懸殊也。是知凡施于親,及一切人者,皆屬自培自福耳。知此義,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長;無孝心者,亦當發(fā)起孝心。請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時汝兄弟必須有人隨之同念。婦女不必隨于僧次,以為日既多,人情熟悉,或令人起嫌疑。婦女宜另設一所,或居于幕,出入各門戶,兩不相見,是為表率鄉(xiāng)邑、開通儀式之懿范。若漫無界限,或他人仿之,久則弊生。昔人立法,雖上上人,亦以下下人之法為范圍,故能無弊。汝昆弟能如是為母念佛,兼又印施《觀音頌》、《文鈔》等。有此善心凈資,并利人之事之功德,豈但汝母蓮品增高,將見汝祖父母,汝父,并歷代祖妣,同沾法利,同得往生也。光之所說,乃本理本情,非漫然為汝等說悅心快意語也。(增廣上.覆周孟由昆弟書)
世藥難醫(yī)法藥可治
醫(yī)藥為治病之本,而大醫(yī)王之法藥,又為治業(yè)之本。病由業(yè)生者多。由外感內傷而得者,藥能治之。由業(yè)而生者,藥不能治,惟法藥能治之。能兼世藥法藥以治諸疾,則若自若他,俱獲實益矣。(三編上.覆志梵居士書)
世間醫(yī)藥,能治身病,不能治心及生死等病。佛為大醫(yī)王,能治身心生死等病。汝既以濟世活人為志事,當兼用佛法,則其益大矣。(三編上.覆陸治平居士書)
此心若誠必能滿愿
汝病既重,但當一心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此心若誠,必能滿愿。至于所有罪業(yè),不必以此為慮。以果能極力至心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譬如大石裝于船中,即可由海此岸,以至彼岸。須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此三不可思議,若無信愿念佛之志誠心,則無由發(fā)現(xiàn)。有志誠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種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即得顯現(xiàn)。如乘大火輪,又遇順風,不離當念,即生西方。汝但深信我語,自然可滿汝愿。今為汝取法名為慧脫,謂以智慧,信愿念佛,即得往生西方,脫離生死也。(續(xù)編下.示馮右書居士臨終法語)
吾人在生死輪回中久經長劫,所造惡業(yè),無量無邊。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滅盡煩惱惑業(yè),以了生脫死,其難愈于登天。若能信佛所說之凈土法門,以真信切愿,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yè)力大、業(yè)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沉,縱有數千萬斤石,裝于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沉而運于他處,以隨意使用也。石喻眾生之業(yè)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yè)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縱令煩惱惑業(yè)斷得只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決不能自己出于水外。閣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別種念頭。果能如是,壽未盡則速得痊愈,以專一志誠念佛功德,便能滅除宿世惡業(yè),猶如杲日既出,霜雪即化。壽已盡則即能往生,以心無異念,即得與佛感應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閣下若信此話得及,則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
瞋心乃宿世之習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無干,所有不順心之境,作已死想,則便無可起瞋矣。此即如來所傳之三昧法水,普洗一切眾生之結業(yè)者。光特為閣下述之,非光自出心裁妄說也。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縱生到至極尊貴之非非想天,天福一盡,仍復輪回六道。若具志誠懇切念佛,縱將墮阿鼻地獄,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萬不可卑劣自居,謂我業(yè)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則決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無真信切愿,無由感佛故也。(增廣上.覆裘佩卿居士書二)
只管念佛待佛來迎
汝已七十多歲,不久就要死了,F(xiàn)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頓好。心里頭除過念佛外,別無一件事掛牽,則臨終時,方可無掛無礙。若現(xiàn)在還是樣樣放不下,看不開,則臨命終時,所有貪戀衣服、首飾、房屋、子孫之心,通通現(xiàn)前,如何能夠往生西方?既不能生西方,則汝一生守節(jié)念佛,及所作種種有益之事,完全成了福報了。汝現(xiàn)在尚無智慧,雖常精勤念佛,心中尚不決定求生西方。到了來生享福的時候,決定被福所迷,便要造諸惡業(yè)。既造惡業(yè),必定就要墮于地獄、餓鬼、畜生中受苦了。此種大苦,皆是現(xiàn)世念佛,不知決定求生西方之所感召的。光憐憫汝,恐汝后來或成此種景況,故預為汝設法。汝若肯依我所說,就不會因福得禍。現(xiàn)在雖很強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凡現(xiàn)在要穿的衣服,留到穿。凡綢緞皮襖等貴重衣服,均分與孫媳等。首飾、臂釧、耳墜,及金銀、翡翠等,通通救濟災民,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若心中見識小,舍不得振災,亦須分與女兒、孫媳、孫女等。自己身邊,決不可留此種令人起貪戀的東西。所有存款,為防養(yǎng)老者,亦須交與孫子。即田地契志等,亦須交代的干干凈凈。汝心里除念佛外,不使有一點別的念頭。連汝這個身子,也不預計死后作只么樣安頓。連孫子重孫等,都要當做素不相識之人,不管他們長長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來接引我往生西方。汝能照我所說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臨命終時,自然感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舊貪戀一切好東西,及銀錢、地畝、房屋、首飾、衣服,及女兒、孫、曾等,則萬萬也不會生西方了。西方既不生,則下世決有癡?上怼R蛳砀6鞓I(yè),定規(guī)一氣不來,墮落三途。由惡業(yè)障蔽故,心識不明,縱有活佛來救汝,也救不得了,豈不可憐可憫乎哉?愿汝信我所說,則實為莫大之幸。(續(xù)編下.示周余志蓮女居士法語〔民二十年〕)
三堂具足生死有托
娑婆為極苦之邦,固屬客途旅舍。贍養(yǎng)為極樂之域,原是本有家鄉(xiāng)。但由眾生迷而未悟,遂以齷齪旅舍為家鄉(xiāng),而不知有祖父所建至極清凈安隱之住處也。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輪回于六道之中,沉溺于三途之內,從劫至劫,莫由得出。大覺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間,隨機說法。俾諸眾生,返迷歸悟,就路還家。由眾生根機不一,致如來所說各殊。然此諸法,皆仗自力,惟最上上根,即生可以了辦。若下焉者,或二生三生始了。其久經長劫不能了辦者,居其多數。如來普度眾生之心,郁而未暢。于是特開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俾上圣下凡,同于現(xiàn)生,出此娑婆,登彼贍養(yǎng)。圣則速成佛道,凡則漸證菩提。普度孤露無依之眾生,大暢如來出世之本懷。上之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下之五逆十惡、極重罪人,皆為此法所攝之機。吾人上不能如文殊等,下未至于逆惡等,可不奮發(fā)大志,以期橫超三界乎?溯自大教東來,雖有禪、教、律、密、凈之門庭不同,而無一不以往生凈土為歸宿者。
天臺山,為智者大師道場,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如來一代時教,又復注重于凈土一門。雖未見《華嚴》末后歸宗之文,其立法固暗與之合,足見佛祖原是一個鼻孔。國清寺為大師將入滅定基之寺,至今一千三百數十年,雖屢經滄桑,代有興替,而賴有高人為之住持,故致至今道風不墜。清乾隆初,寶琳珍公為之重興,殿堂寮舍,煥然一新。尚有三堂,力未暇及。
一曰「養(yǎng)老」,以諸方名德,本寺耆舊,年老息心,專辦己事,不有專堂,何資凈業(yè)?
二曰「養(yǎng)病」,十方僧侶,孤孑一身,既來依止。即是同胞,一有疾病,不能隨眾,移此將息,以期速愈。如或世壽將盡,則移之助念堂中。
三曰「助念」,凡病重臨終之人,移歸此堂,常住即派人輪班助念。住持班首,當為開導,令其通身放下,一心念佛。面前當供接引佛像,令其心念口念,耳聽目睹,除佛之外,一無所念。庶可正念昭彰,隨佛往生。
此出家修行,叢林宏法,至極緊要之一件大事。為住持執(zhí)事者,當視人之老病死,為己之老病死,必使各得其所,決不肯含糊了事。則現(xiàn)在之道德日尊,往生之蓮品更勝矣。況古人建立叢林,原為老病而設。亦令濟濟僧倫,有所依止;莘莘學子,有所參承。人誰無老?人誰無病?人誰無死?若不特開一堂,則老者病者,身心難安。身心不安,則于念佛求生,適成障礙。此特立養(yǎng)老、養(yǎng)病二堂之所以也。然老病猶可將就,臨終斷難疏緩。若工夫未深,佛念未純,又加病苦沉重,不有知識開導,凈侶助念,便歸輪回之中,絕無了脫之望矣。即工夫已深,佛念已純之人,又得大眾助念之力,豈不更為速得見佛聞法,悟無生忍乎?是知助念一事,關系甚大。當此命光遷謝,升沉立判之時,既有開導助念之人,譬如怯夫避寇,擬乘郵船遠遁,得諸人之扶持,便可一躍而上,遂得安坐以達彼岸。若無開導助念之人,必受破壞正念之禍,勿道工夫未深者,不能了脫,即佛念已純者,亦難往生。譬如勇士破圍而出,擬乘舟逝,被眾人之攀挽,實時墜入深淵。或超凡入圣,或依舊輪回,在此呼吸之間。其得失之權,操之于住持者居多半,操之于執(zhí)事者居少半。若住持執(zhí)事,視他人之死,如己之父母師友死,必極力如法助念,成就往生。既得往生,久必圓成佛道。是成就一人往生,即成就一眾生作佛也,其為功德,何能名焉!
至民十七八年,以住持不得其人,遂致一敗涂地。十九年,本山耆老,及諸鄉(xiāng)紳,恭請前退居可興和尚,復為住持,以期恢復。興公又邀摯友靜權法師,為之輔助。于是特開學社,宏闡臺宗,興利除弊,百廢備舉。今又擬建此三堂,堂各五間,其地附近大廚,以期老病所需飲食茶水方便耳。每堂各安照應之人,各立規(guī)約。住持執(zhí)事,時常巡視,不致照應之人,偷懶疏忽,其用心慎密,令人欽佩。命光作記,因嘉其為法為人之誠,遂忘其固陋,而書其大意。愿國清以后之住持執(zhí)事,及諸方現(xiàn)未之住持執(zhí)事,各各深注意焉。(續(xù)編下.天臺山國清寺創(chuàng)建養(yǎng)老養(yǎng)病助念三堂碑記〔民二十三年〕)
2.善理后事
助念一事最為緊要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竊謂徒悲,究有何益?須知生死大事也,信愿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當于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則死不但無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凈業(yè)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以超凡入圣,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漸次修習,直至成佛而后已也。然欲得此大幸,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培其基。加以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便可決定即得矣。至于臨命終時,無論久修始修,皆須眷屬及與凈友為其助念。庶可正念昭彰,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即平素不念佛人,臨終請善友開導助念,亦可往生。是知助念一事,最為緊要。修凈業(yè)人,當于平時與家屬說其利害。俾彼了然無疑,決不至臨時,以世俗情見,破壞正念。而于存者亡者,均有實益。念佛《飭終津梁》,及《飭終須知》,用意措詞,悉皆周摯。實為保護成就行人一大事因緣。若肯輾轉流通,俾一切同人咸知其益。其為功德,惟佛能知。愿世之為人子孫,及為人父母兄弟朋友者,各皆依行。以期亡人神超凈域,業(yè)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實為大幸。(三編下.飭終津梁跋〔民十九年季春〕)
臨終三要助成往生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于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舍此身軀,復受別種身軀耳。不知佛法者,直是無法可設,只可任彼隨業(yè)流轉。今既得聞如來普度眾生之凈土法門,固當信愿念佛,預備往生資糧,以期免生死輪回之幻苦,證涅槃常住之真樂。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愈者,宜發(fā)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并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凈土。其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言三要者: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yè),增長凈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圣,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屬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則為真孝。于兄弟姊妹,則為真弟;于兒女,則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則為真義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凈因,啟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難相習成風乎哉?今為一一條陳,庶不至臨時無所適從耳。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
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為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應生一念 系戀之心。須知自己一念真性,本無有死。所言死者,乃 舍此身而又受別種之身耳。若不念佛,則隨善惡業(yè)力,復受生于善惡道中。若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志誠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fā)慈悲,親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 系業(yè)力凡夫,何能以少時念佛,便可出離生死,往生西方?當知佛大慈悲,即十惡五逆之極重罪人,臨終地獄之相已現(xiàn),若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種人念此幾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業(yè)力重,念佛數少,而生疑乎?須知吾人本具真性,與佛無二,但以惑業(yè)深重,不得受用。今既歸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還我本有家鄉(xiāng),豈是分外之事。又佛昔發(fā)愿:「若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故一切眾生,臨終發(fā)志誠心,念佛求生西方者,無一不垂慈接引也。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至極快意之事,當生歡喜心。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以自心與佛相違反故,佛雖具大慈悲,亦無奈不依佛教之眾生何。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yè),如空中片雪。業(yè)力凡夫,由念佛故,業(yè)便消滅。如片雪近于洪爐,即便了不可得。又況業(yè)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長殊勝,又何可疑其不得生,與佛不來接引乎?
如此委曲宛轉開導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為病人所開導者,至于自己所應盡孝致誠者,亦惟在此,切不可隨順俗情,求神問醫(yī)。大命將盡,鬼神醫(yī)藥,豈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種無益之事,則于念佛一事,便紛其誠懇,而莫由感通矣。許多人于父母臨終,不惜資財,請許多醫(yī)生來看,此名賣孝,欲世人稱我于父母為能盡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實鑒其心。故凡于父母喪葬等事,過于張羅者,不有天災,必有人禍。為人子者,宜注重于親之神識得所,彼世俗所稱頌,固不值明眼人一哂,況極意邀求,以實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者。
前已開導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絕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繼長念,即向來以念佛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屬,同應發(fā)孝順慈悲之心,為其助念佛號。若病尚未至將終,當分班念,應分三班,每班限定幾人。頭班出聲念,二三班默持。念一點鐘,二班接念,頭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當于默持時辦。值班時,斷斷不可走去。二班念畢,三班接念,終而復始。念一點鐘,歇兩點鐘,縱經晝夜,亦不甚辛苦。
須知肯助人凈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且莫說是為父母盡孝應如是,即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長自己善根,實為自利之道,不徒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凈土,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三班相續(xù),佛聲不斷。病人力能念,則隨之小聲念,不能念,則攝耳諦聽,心無二念,自可與佛相應矣。
念佛聲不可太高,高則傷氣,難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聽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則病人不能隨,即聽亦難明了。太慢則氣接不上,亦難得益。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經心,斯易得力。
念佛法器,惟用引磬,其它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凈。木魚聲濁,故不宜用于臨終助念。
又宜念四字佛號。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后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家中眷屬如此念,外請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間斷。若值飯時,當換班吃,勿斷佛聲。若病人將欲斷氣,宜三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后,又復分班念三點鐘,然后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
當念佛時,不得令親友來病人前,問訊諭慰。既感情來看,當隨念佛若干時,是為真實情愛,有益于病人。若用世間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雖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預令人說之,免致有礙面情,及貽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
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際,一發(fā)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斷斷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寢處。任彼如何坐臥,只可順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則瞋心生,而佛念息。隨瞋心去,多墮毒類,可怖之至。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于一心念佛。所最貽害者,莫過于妄動哭泣。若或妄動哭泣,致生瞋恨,及情愛心,則欲生西方,萬無有一矣。
又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圣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然果大家至誠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屢屢探之,以致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過,實為無量無邊,愿諸親友,各各懇切念佛,不須探彼熱氣,后冷于何處也。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為真孝。若依世間種種俗情,即是不惜推親以下苦海,為邀一般無知無識者,群相稱贊其能盡孝也。此孝與羅 剎女之愛,正同。經云:羅剎女食人,曰:我愛汝,故食汝。彼無知之人之行孝也,令親失樂而得苦,豈不與羅剎女之愛人相同乎?吾作此語,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實際上講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賢孫親愛之一片血誠,不覺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愛親者,必能諒之。(續(xù)編下.臨終三大要〔民十九年〕)
3.助念超度
送死事大眾緣助成
世間一材一藝,皆須大家互相資助,方能有成。故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故篱g法尚如此,出世間法,何獨不然?須知信愿念佛,求生凈土,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一切法門,不到業(yè)盡情空,不能了生脫死,以惟仗自力故難。念佛法門,若具真信切愿,即可超凡入圣,以專仗佛力故易。一得往生,其所得之益,比業(yè)盡情空者,高超多多。此之法門,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士農工商,在家出家,皆應修持。不惟不礙一切職業(yè),而且能助一切職業(yè)得易成就。凡念佛之人,務必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信愿堅決,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復以化他。俾內而家庭眷屬,外而鄉(xiāng)黨親友,同修此法,同求往生。其為功德,何能名焉。以故成惠民,與諸居士,組織一助念往生社,于本鎮(zhèn)武圣廟。每月逢期,來此念佛。念畢,講說凈土法門之利益,與其修法,并臨終助念之辦法。凡入社者,均當依之而行。其有社友,或非社友,請往其家助念者,當本大菩提心,開導病人,及與眷屬。俾各依佛法,勿任凡情。開示之后,大家同秉一心以念,必期其亡者直下往生西方而后已。能成就他人往生,待至自己臨終,必大有成就自己往生者,切勿以不關己而忽之。至于同社念佛道友,平常當與家中眷屬,說其臨終助念之利益。與預先洗澡、換衣,并對之哭泣之禍害。當請一本《飭終津梁》,令其詳知。迨至父母,或余眷屬,臨欲命終,家中眷屬,同為念佛。令彼心存正念,隨佛往生。并請社友,為其助念。此時一發(fā)千鈞,關系甚大。當將喪祭種種虛華之費,移于此時用之。當將哀毀盡孝之誠,移于為親念佛。須令眷屬,悉聽社友指導。切不可狃于習俗,以誤大事。孟子謂:「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箾r臨終能以念佛相助,則正念昭彰,隨佛往生。成就親往生,即是成就親作佛。凡作佛者,必度無量無邊眾生。世間盡孝之事,尚有大于此乎?是宜竭盡吾誠,而極力助之也。倘或狃于習俗,不以成就正念為事;蝾A為洗澡換衣,一經觸動,心已紛動,若或疼痛,必生瞋恚。若或哭泣,必生戀愛。紛動,則正念已失,莫由往生。瞋恚,則或致墮落毒蟲之類。戀愛,亦屬生死根本。人非病狂,誰忍以行孝之愚誠,壞親正念,令其失了生脫死,以至成佛之巨益,致墮三途惡道,及常劫輪回之極苦乎?此之行孝,與羅 剎女愛人何異。羅剎女謂所吃之人曰:「我愛汝,故吃汝。」愿一切孝子賢孫,及諸仁慈眷屬。同隨順佛度眾生之心,切勿與羅剎女之愛相同。則亡者存者,通皆得大利益矣。(續(xù)編下.海門汲 濱鎮(zhèn)助念往生社緣起〔民二十年〕)
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間家業(yè)兒女,決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無論修持久近,乃至臨終始得善友開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聲即命終,亦得往生。以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褂纱艘蚓,平素不念佛人,臨終善友開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臨終若被無知眷屬,預為揩身換衣,及問諸事與哭泣等。由此因緣,破壞正念,遂難往生。以故念佛之人,必須令家中眷屬平時皆念。則自己臨終,彼等均能助念。又因常說臨終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哭泣之禍害。便不至以孝心而致親仍受生死之大苦,乃得即生西方之大益也。(三編下.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
志蓮居士,已七十多矣,來日無多,宜勸彼專心致志,以求往生。萬不可稍有求來生人天福報之念,庶可決定往生。又彼臨終,必須善為護助,勿令或因不善料理,破壞凈念,則其失匪細。成就一人往生西方,即成就一眾生作佛。本可往生,以不善料理,致令或因疼痛起瞋心,或因悲傷起愛心。瞋愛心一起,凈念即渾動矣,欲求往生,末由也已。以成就之功,思破壞之過,則大可畏懼焉。人生世間,轉瞬即過,一氣不來,不知又歸何所。倘認不定凈土一法,則正可怖之極。(續(xù)編上.覆念佛居士書)
臨終助念利益眾多
輪班助念,此一事有多種利益:一則輔助己之正念。二則曲為彼等種最勝善根。三則開通風氣,以期大家效法。四則若至臨終,自不致張羅忙亂,破壞正念。(三編下.與陳燮和居士書)
欲做佛事念佛第一
至于做佛事,當以念佛為第一,余皆場面好看而已。(續(xù)編上.致郭輔庭居士書〔民二十一年〕)
凡喪中作佛事,均當以念佛為事。若念經、拜懺、做水陸道場,殊少實益也。(續(xù)編上.覆沙庸之居士書〔民二十一年〕)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以還壽生,不出佛經,系后人偽造。寄庫,是愿死后做鬼,預先置辦做鬼的用度。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難往生。如其未作,則勿作。如其已作,當稟明于佛,弟子某,惟求往生,前所作寄庫之冥資,通以賑濟孤魂,方可不為往生之障。凡壽生、血盆、太陽、太陰、眼光、灶王、胎骨、分珠、妙沙等經,皆是妄人偽造,切不可念。愚人不知念大乘經,偏信此種瞎造之偽經。必須要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方可安心。有明理人,為說是偽,亦不肯信。須知做佛事,惟念佛功德最大。當以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之錢,請有正念之僧念佛,則利益大矣。(續(xù)編上.一函遍覆〔民二十一年〕)
龍梓修,濮秋丞,十八年,擬以一千六七百圓,在寶華山做一堂水陸,為光說。光令以此錢打念佛七,彼便舍不得用,用幾百圓念佛耳。使光贊成彼做水陸,則二人均須八百多圓?梢娛篱g人,多多是好鬧熱鋪排,不是真實求超薦先亡,與普度孤魂也。錫箔亦不可廢,亦不必一定要燒多少。須知此濟孤所用,佛菩薩,及往生之人,了無所用。亦當以佛力、法力、心力,變少成多。若人各得一,縱數千萬萬,也不能遍及,以孤魂與鬼神,遍滿虛空故也。若知變少成多之義,則濟孤之心亦盡,而且無暴殄之過。是在人各至誠以將,則心力周遍,冥資亦隨之而周遍矣。(續(xù)編上.與李慧澄居士論焚化經灰及往生錢書〔民二十三年〕)
心之至誠自有感通
薦親,只期往生西方,何問落于何道。此意似好,實為障礙。以人之神識,隨業(yè)所轉。汝以至誠心為母念佛,仗佛力故,即可往生。問落處,便是作未往生想也。(三編上.覆何希凈居士書〔民廿六年七月廿三日〕)
佛法真利益,惟恭敬至誠者,能得其全。其余則隨其誠之大小,而各有大小益耳。若只鋪張?zhí)撊A,以圖悅人耳目,則或又有褻瀆之罪。汝欲超薦父母,實為孝心,又何須問其有功效否。此問,足見汝之信心不真切。至誠懇切念佛,念至其極,則能了生脫死,超凡入圣,以至究竟成佛。何況汝以孝心,為已過去之父母念,能不有功效乎?但恐汝心不大真誠,則汝父母所得之益,亦不大超勝耳。觀汝為超薦父母,寫信問我,尚不肯見屈,只一「敬上」了之,則知汝為父母之心,亦 系皮毛而已。當發(fā)真實心,則必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續(xù)編上.覆陳重為居士書〔民二十年〕)
汝果真發(fā)孝心,即柴老太夫人墮于惡道,汝能以至誠心為彼念佛,亦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況未必墮惡道乎?是在汝之誠否,不宜以柴老太夫人之去時景相為斷也。起法名,亦是場面上事。世俗為亡人說幽冥戒,則起法名。然必以竭誠盡敬,為彼念佛,為最上之策。(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一)
三時系念非助念法
三時系念,乃后人所著,冒中峰國師之名。此書有二種,派頭大同,文字不甚同。乃平時提倡之派頭,何可用以助念?助念須專一念佛。若至將終,并《彌陀經》亦不念,方可令命終人心歸一處。此書乃法師升座,連念帶講說一段,大眾坐聽講說畢,念一次佛。蓋以講說為重,念佛為助。著此書者,實不知助念之道。而世之不知凈土法門者,以為助念佛事,亦可慨也!臨終助念,以專念佛號為主。(三編上.覆德培居士書三)
臨終助念專念為主
念經念佛,皆可超度亡人。但念佛可無間斷,念經則不能如念佛不間斷。又念經比念佛吃力,是以光每勸人念佛。(三編下.覆慧海居士書三)
至于七中,及一切時,一切事,俱宜以念佛為主,何但喪期。以現(xiàn)今僧多懶惰,誦經則不會者多,而又其快如流。會而不熟,亦不能隨念?v有數十人,念者無幾。惟念佛,則除非不發(fā)心,決無不能念之弊。又縱不肯念,一句佛號,入耳經心,亦自利益不淺。此光絕不提倡作余道場之所以也。(增廣上.與徐蔚如居士書三)
接手書,知夫人身嬰貴恙,已經月余。用藥頗難,諸醫(yī)束手。當此時機,正好用萬病總持之阿伽陀藥。閣下每以此藥,普施于人。何于夫人之病,尚沾沾然以難于用藥為憂哉?其令郎、令愛、令媳等,既受生育之恩。當此大病臨身、存亡莫保之時,教以各各為其母志誠懇切念「南無阿彌陀佛」,以祈壽未盡則速愈,壽已盡則速得往生西方。令郎等孝心淳篤,當必皆如救頭燃,而常持念也。如是則豈但有益于夫人,實則深有益于令郎等也。
凡人有病,可以藥治者,亦不必決不用藥。不可以藥治者,雖仙丹亦無用處,況世間藥乎?無論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藥。此藥絕不誤人,服則或身或心,必即見效。然人生世間,無論久暫,終有一死。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歸之處,可不預為安頓乎?有力量者,自己預為安頓妥帖,則臨終固不須他人為之輔助。然能輔助,則更為得力。無力量者,當令家屬代為念佛,則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愛牽纏,仍舊被愛情所縛,住此莫出也。光之為此言者,非徒為令夫人計也。以太夫人已經八十有三。雖閣下之德,足能延親之壽。而期頤之后,終必有去世之一日?珠w下未能慮及于此,而猶復注意于醫(yī)藥,則為舍本逐末。益不能得,而反將一心念佛,由忙碌于醫(yī)藥而成間斷,不能純一,則其損大矣。故借夫人之病,預為閣下陳其盡心力于親之神識得所,以期閣下究竟能報親恩耳。今將陳了常之佛性助念發(fā)隱,附函寄來。雖文不雅馴,而意義有可取焉。
至于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懺、做水陸為事。光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誦經、拜懺、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坯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懺、做水陸,亦可例推。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歷歷明明灌于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為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增廣上.覆黃涵之居士書一)
慎重其事以報深恩
朱子教人勿誦經,是謗佛法。我教人勿誦經,乃慎重其事。以父母恩深,宜認真請有道心之僧念佛。不宜請趕經懺之僧誦經、拜懺、做水陸,以徒張?zhí)撐囊。汝何不看上下?割中間一句,而妄說是非也?是知汝心粗氣浮,凡事草率也。(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二)
, ZH-CN; mso-hansi-f: 新細明體" lang=ZH-CN>汝果真發(fā)孝心,即柴老太夫人墮于惡道,汝能以至誠心為彼念佛,亦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況未必墮惡道乎?是在汝之誠否,不宜以柴老太夫人之去時景相為斷也。起法名,亦是場面上事。世俗為亡人說幽冥戒,則起法名。然必以竭誠盡敬,為彼念佛,為最上之策。(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一)
- 上一篇:《靈巖遺旨》壹、悲化有情【21】
- 下一篇:《靈巖遺旨》壹、悲化有情【19】
- 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每天的功課都應當回向法界眾生
- 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每日功課都應回向法界眾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