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遺旨》壹、悲化有情【15】
印光法師《靈巖遺旨》
壹、悲化有情
二、老實念佛
(三)選擇念佛
3.一心專稱
(2)下手之處
專修凈業(yè)
宜稱六字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則六字,念至半,或?qū)⒅?則念四字。若始終不念「南無」,便為慢易。經(jīng)中凡有稱佛名處,無不皆有「南無」,何得自立章程?(三編上.覆卓智立居士書四)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將畢則念四字。始終念四字,頗不宜,以「南無」二字,即「皈依、恭敬、頂禮、度我」等義。人每圖快圖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發(fā)愿禮佛,皆云不必,則完全一門外漢。只知自己作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凈土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彼只在行上講究,而行又去卻禮拜,其行便難十分懇切,久則涉于悠忽浮泛。祈依《文鈔》,勿依彼說。彼系自任己見,不依凈土宗旨者!修行人最怕師心自立,常聞之資性固好,見識有偏。專念一佛尚可,廢棄禮拜發(fā)愿等,則大錯大錯!(三編上.覆陳飛青居士書四)
一切時處
皆好稱念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wǎng),事務(wù)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jīng)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惟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早晚于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fā)愿。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但于潔凈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凈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睡出聲念,不但不恭敬,又且傷氣,久則成病。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也。(增廣上.覆鄧伯誠居士書二)
念佛一事,行住坐臥均可念。若用心事,則不便念。不用心事,一路做事,一路念佛,兩不相礙。豈照應(yīng)兒女,便不能念佛乎?唯佛前長念,為不便耳。但取心中長念,固不必定在佛前念。早晚宜禮佛念十念。此外則隨分隨力,皆能念。小兒亦當(dāng)令常念,以小人無事,終日頑耍,若令念佛,則不知不覺消除惡業(yè),增長善根,是為最有益于身心性命之事。(三編上.覆謝慧霖居士書六)
終日事持
即終日理持
今人多尚空談,不務(wù)實踐。勸修凈業(yè),當(dāng)理事并進(jìn),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妙。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于勞煩持念之情,遂執(zhí)理廢事。既廢于事,理亦只成空談矣。愿閣下以圓人全事即理,為一切人勸,則利益大矣。(增廣上.覆范古農(nóng)居士書一)
朗念默念
兩俱有益
朗念默念,兩俱有益。然朗必不能久,當(dāng)多主于默,則不至受傷致病耳。(三編上.覆寧德晉居士書五)
大聲小聲
皆無不可
夫念佛一事,當(dāng)隨各人力量,隨便出聲默念,大聲小聲,皆無不可。何得一向大聲念,致令傷氣受病耶?然汝此大病,雖由傷氣而起,實無量劫來業(yè)力所現(xiàn)。以汝精進(jìn)念佛之故,遂轉(zhuǎn)后報為現(xiàn)報,轉(zhuǎn)重報為輕報。即此一病,不知消幾何劫數(shù)三途惡道之罪。佛力難思,佛恩難報,當(dāng)生大慶幸,生大慚愧,生大凈信。以凈土一法,自行化他。俾家中眷屬,與一切有緣者,同生西方。則可不負(fù)此病,及佛為現(xiàn)身也。(增廣上.覆劉智空居士書)
外道守秘密,恐人知其法,故不許人出聲念佛。佛法中,無秘密之說。念佛隨各人氣力大小,而為大聲小聲。然出聲念久傷氣,故又須靜坐默念。無論大聲、小聲、默念,總要自己聽自己之佛聲。默念中亦仍有聲,故亦須聽。能常聽,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三編下.答善熏師問)
心念口稱
不可偏廢
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以身口意三,互相資助。若心能憶念,身不禮敬,口不持誦,亦難得益。世之舉重物者,尚須以聲相助,況欲攝心以證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經(jīng)》云:「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构诺轮^「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耳。而具縛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禮誦之力,則欲得一心,末由也已。(增廣上.覆濮大凡居士書)
無有定章
但取適宜
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zhí)一法。如其身無事累,固當(dāng)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圣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凈,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又睡若出聲,非惟不恭,且致傷氣,不可不知。(增廣上.與陳錫周居士書)
念佛豈有定章,但取適宜。清醒時,金剛念,默念;璩?xí)r,小聲念,大聲念。(三編下.覆馬宗道居士書一)
念佛之法,何可執(zhí)定。古人立法,如藥肆中俱備藥品。吾人用法,須稱量自己之精神氣力,宿昔善根;虼、或小、或金剛、或默,俱無不可;璩,則不妨大聲以退昏。散亂,亦然。若常大聲,必至受病。勿道普通人,不可常如此,即極強健人,亦不可常如此。一日之中,熱則去衣,冷則加衣,何得于念佛了生死一法,死執(zhí)一定,不取適宜,是尚得謂之知法乎?
又有提倡掐珠記數(shù)者,此亦有利有弊。利,則一句一掐,不輕放過,則心易歸一。弊,則靜坐時掐,必致心難安定,久則成病。
又人之精神,有種種不一,何可執(zhí)一法,而不知調(diào)停從事乎?凡同眾修持,須按大家之精神另定。個人修持,亦須按自己之精神為定。何有死法令人遵守乎?精神用極之后,不是退惰,便是生病。量己力為,則有益無損矣。(續(xù)編上.覆念西大師書)
攝心之要
莫過于聽
攝心方法,種種不一。隨其人之根器用之,自得其益。若夫最為切要之法,總不過大勢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八字。(三編上.覆丁福保居士書七〔民七十月廿六〕)
念佛之要,在于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無論行住坐臥,常念佛號,或聲或默,皆須聽己念佛之聲。倘能如是,則業(yè)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作為,皆悉順?biāo)。士農(nóng)工商之職業(yè),不但了無妨礙,且能啟發(fā)心靈,精于本業(yè)。以心不散亂,作事有主,如理亂絲,神凝則易,心躁則難。所以古之建大功、立大業(yè),功勛遍四海、言行垂千秋者,皆由學(xué)佛得力而來也。(續(xù)編下.阜寧合興鎮(zhèn)凈念蓮社緣起序〔民二十四年〕)
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惟反聞最為第一。(三編下.覆劉觀善居士書一)
所言念佛妄想多,當(dāng)一心念,攝耳諦聽,字字句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心自歸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嚴(yán)經(jīng)》大勢至〈圓通章〉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孤牸炊紨z六根之法。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無弊。凡一切人皆以諦聽告之。(三編上.覆拜竹居士書三〔甲戌十月初五日〕)
凈土法門,其大無外。無知識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歸一,以業(yè)障深故。念時,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聲出于口,音入于耳。要使句句聽清楚,從朝至暮,無用心事,則常念。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以心一起念,便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里之聲,乃極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課,或念《彌陀經(jīng)》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贊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隨各人工夫立。若忙極,則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課外,行住坐臥都要念。只求心歸于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歸一,自與心浮散時不同。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誠懇切聽,決不至起魔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凈土五經(jīng)當(dāng)常看,必須恭敬,不可褻瀆。讀凈土五經(jīng),則知彌陀大愿、凈土莊嚴(yán)、法門普被。彼謂凈土法門為小乘,為愚夫婦所修之法者,則知彼宿世未種凈土善根,故有此胡說巴道也。(續(xù)編上.覆吳希道居士書)
心存恭敬
字字清楚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續(xù)編上.覆修凈師書)
念佛以志誠為主。若志誠,則不會大散。當(dāng)用隨念隨聽之法。掐珠不過為防懈怠,掐之有礙,則不必掐。隨念隨聽,比隨息好。當(dāng)云隨息,不可云數(shù)息。光《文鈔》隨念隨聽之法,恐汝不善用。則但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即已。但依我說,決無有誤。(三編上.覆周壽超居士書)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從朝至暮念,從朝至暮聽。比貪多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懸殊也。(續(xù)編上.覆唐能誠居士書)
汝父年高,當(dāng)令即刻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念時須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即不開口,心中默念,亦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朗朗。能常聽得清楚,則心歸一處,神不外馳。故眼也不他視,鼻也不他?,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攝六根。如此念佛,名為凈念。以攝心于佛號,則雜念雖尚未全無,然已輕減多多矣。若能常常相繼,便可淺得一心不亂,深則得念佛三昧矣。此系平日勖令專心致志之要義。日日常作將往生想,心中不留一事。有宜交代者,即預(yù)交代之。子孫有宜問者,即預(yù)問之。待至臨終,則全家念佛。無一事可問,亦無一事交代,大家同聲念佛。(三編上.覆夏壽祺居士書〔民廿八年五月十五日〕)
高低適中
緩急合宜
念佛須音聲高低適中,緩急合宜。若高聲如趕賊之猛烈,始則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須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即默念,亦須常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固明明了了也。勿起壞念頭,又何有心熱如火之惡感乎?(三編上.覆吳思謙居士書)
十念一法,乃慈云懺主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設(shè)。又欲令其凈心一心,故立盡一口氣為一念之法。俾其心隨氣攝,無從散亂。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切不可謂此法最能攝心,令其常用,則為害不小。念佛聲默,須視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無礙者,宜于特行念佛儀軌時朗念。然只可聽其自然,不可過為大聲。過為大聲,或致傷氣受病。倘所處之境地不宜朗念,則只可小聲念,及金剛持。其功德惟在專心致志,音聲猶屬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終日常念,固宜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朗聲常念,必至于傷氣。未證法身,必須調(diào)停得中,方可惟益無損耳。(三編上.覆丁福保居士書四〔民六年六月二十三日〕)
覺有妄念
乃念佛好處
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認(rèn)真,故無效耳。又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譬如屋中虛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若窗縫中照來一線之太陽光,則見光中之灰塵,飛上飛下,了無止息。而光未到處,仍然不見有灰塵。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的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續(xù)編上.覆又真師覺三居士書〔民二十年〕)
中之塵,由日光顯。心中之妄,由念佛顯。若常念佛,心自清凈。(增廣上.覆馮不疚居士書)
妄想起時
勿須理會
妄想起時,只一個不理,便不會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賴,若主人不理,彼即無勢可乘。若用剛法抵制,彼亦以剛法從事。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謂主人怕他,又必益加決烈。二者皆損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只得逡巡而去。(三編下.覆溫光熹居士書一)
能常聽念
心自歸一
若念佛有妄想,當(dāng)用心聽。字字句句,都要聽得明白。無論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得清楚。久而久之,心自歸一!独銍(yán)經(jīng)》大勢至〈圓通章〉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辜词菙z耳諦聽之法。當(dāng)依此而念,不至仍舊妄想紛飛耳。(三編上.覆方圣照居士書二)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不比觀想等法,知法者則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損。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不明性體之人,修觀想等法也。(續(xù)編上.覆劉惠民居士書)
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dāng)依《文鈔》十念記數(shù)之法,自可易于歸一也。(續(xù)編上.覆朱德大居士書〔民二十一年〕)
至于念佛,心難歸一。當(dāng)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dāng)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材铍m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承目谀畹们迩宄,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shù),則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凈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愿與天下后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所謂「十念記數(shù)」者,當(dāng)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惟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dāng)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dāng)自得耳。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shù)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惟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shù)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yǎng)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shù)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shù),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fù)攝心記數(shù)。則憧憧往來者,朋從于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shù)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dāng)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惟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yǎng)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shù),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增廣上.覆高邵麟居士書四)
誠聽兼到
昏散自除
念佛一法,理極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應(yīng),第一是志誠懇切,第二是聽,反聞念佛聲。誠聽兼到,昏散自除。(三編下.覆李覲丹居士書一)
念佛記數(shù)
以防懈惰
念佛記數(shù),是防懈惰。如無懈惰之心,不記亦可。記數(shù)也可不用掐珠子。最初當(dāng)用珠子念一點鐘,以后快慢,照此一樣,念一刻、半點、一點,均可知其佛數(shù)。又《文鈔》中記數(shù)念佛之法,最能攝心,閱之自知。
有佛像,當(dāng)向佛拜。無佛像,或心中默拜,或向西拜。有香燭固好,無亦無礙。隨各人力量而行,豈崖板法乎?(三編下.答善熏師問)
念念畏死
佛念自純
持佛號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xiàn)象。欲此種境象不現(xiàn),惟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惟恐即墮惡道,勵志念佛。了不起他種念頭,久則自可澄清。(三編上.覆丁普瀞居士書)
欲求出苦之要,惟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墮落三途惡道。則佛念自純,凈業(yè)自成。一切塵境,自不能奪其正念矣。(增廣上.覆寧波某居士書)
凡夫之心,熟處過熟,生處過生。非將「死」字掛在額顱上,決難令妄想投降。妄想既不能投降,則妄想成主,本心成奴。是以多少出格英豪,被妄想驅(qū)逐于三惡道中,永無出期,可不哀哉!(三編上.覆王修本居士書)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yīng)亦自相應(yīng)。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yè)第一妙法。(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六)
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yè),無量無邊。假使惡業(yè)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里受苦,不知經(jīng)幾多劫?v出地獄,復(fù)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xì)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燃,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fù)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v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yè)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shù)十年,又復(fù)墮落。經(jīng)塵點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dāng)下成辦。所以張善和、張鐘馗,臨終地獄相現(xiàn),念佛數(shù)聲,即親見佛來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時教,百千萬億法門之所無者。(增廣上.覆鄧伯誠居士書二)
作已死想
必有大益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三編上.覆朱仲華居士書二)
謝謝來訪!歡迎經(jīng)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jìn)入本空間。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jìn)入
- 上一篇:《靈巖法要》壹、判一代圣教【一】
- 下一篇:《靈巖法要》別 序
- 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家長應(yīng)該如何教導(dǎo)孩子?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jīng)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每天的功課都應(yīng)當(dāng)回向法界眾生
- 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yīng)該有往生計劃
-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quán)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每日功課都應(yīng)回向法界眾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dá)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