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jīng)卷第三十七
增壹阿含經(jīng)卷第三十七
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二
阿難又問說:「應(yīng)當要怎樣去和車那這種比丘從事呢?」(車那為車匿,佛出城時的馭者,佛陀成道后回國時出家,然和六群比丘為伍,都習惡見,后悔過,而證果)。
世尊告訴他說:「當用梵法去罰他!(梵法罰就是梵檀,譯為默擯,眾人都不和他共語之治罪法,梵天之治罰也同樣,都叫罪天進入別立的壇內(nèi),不得和他天來往共語等,故名)。
阿難白佛說:「甚么叫做以梵法去罰他呢?」世尊告訴他說:「不應(yīng)和車那比丘有所說話,也不可以和他說善,也不可以和他說惡(不管是與非,均不和他談?wù)?。這位比丘(犯罪的比丘),也不再向你當有所說!拱㈦y白佛說:「如果不追究其事的話,則這種犯罪,乃為不重的嗎?」
世尊告訴他說:「只要不和他共語,就是所謂梵法之罰的了。如果仍然不改的話,就應(yīng)當詣于大眾當中,諸人則一同去彈劾他,使他出去。就不再與他說戒,也不再和他共與法會從事!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欲與彼怨家而報其怨者恒念莫與語此惡無過者
(如果欲和那些怨家,而報其怨的話,就恒念不可和他講話,這種罪惡實在沒有超過的。)
當時,拘尸那竭的人民,聽到如來當會取于滅度,克在于夜半(期限在于今天的半夜)。這時,國土的人民,都往至于雙樹間。到達之后,都行頭面禮足之禮,然后都坐在于一邊。那時,人民都白世尊
說:「這次聽說如來當取入于滅度,那么,我們將如何興起敬儀呢?」(該怎么辦呢?)
這時,世尊乃顧視阿難,而不說話。當時,阿難就作如是之念:如來今天的身體很疲倦,必定是欲叫我指授那些儀禮之事。這時,阿難就右膝著地,長跪而叉手(合掌),白世尊而說:「現(xiàn)在有二種之姓,一位名叫婆阿陀,第二名叫做須拔陀。他們今天到這里來自歸依如來及諸圣眾而說:『唯愿世尊聽許他們?yōu)閮?yōu)婆塞,自今天已后,不再殺生!挥钟幸幻凶龅凵,二名叫做優(yōu)波帝奢;又有名叫佛舍,二名叫做雞頭,像這些人,都來欲歸依如來而說:『唯愿世尊聽許他們?yōu)閮?yōu)婆塞,從今以后,不再殺生,愿奉持五戒!』」
這時,世尊就廣為他們說法,然后使他們回去奉行。當時,五百名摩羅(力士,族姓),他們就從座起,繞佛身邊三匝之后,便退而去。那時,世尊告訴阿難說:
「我最后的受證的弟子,就是所謂拘尸那喝國的五百名摩羅(末羅,力士族)是!
那個時候,有一位梵志,名叫須拔(須拔陀羅,譯為善賢,年一百二十歲,博學多聞的外道),從波波國來到拘尸那竭國,在路中,遙見五百人到這邊來,就問他們說:「你們到底是從甚么地方來的呢?」五百人回答說:「須拔!當知!如來今天當會取入于涅槃,是在于雙樹間(我們就是從那邊回來的)!
這時,須拔便作如是之念:如來出現(xiàn)在于世間,乃非常難遇的一件事。如來之降世,聽說乃時時(很久之時),有如優(yōu)曇缽華(靈瑞花),億劫之久,乃一出現(xiàn)而已。我現(xiàn)在還有一些疑問,不能了解諸法的道理,唯有那位瞿曇沙門始能解除我的狐疑。我現(xiàn)在可往至于瞿曇之處,去請問其義。
這時,須拔梵志就到雙樹間,到了阿難之處,白阿難說:「我聽說世尊今天將取入于滅度,是否為實在的嗎?」阿難回答說:「實在有其事的。」須拔白言說:「我至今天,還有些狐疑,唯愿聽許我白世尊如下之語:余人(我)不能了解六師所說的,是否能得拜見沙門瞿曇,以便聽其所說嗎?」阿難回答說:「止!止!須拔!不可打嬈如來!」
像如是的再三要求,而又白阿難說:「如來出現(xiàn)在世,乃非常的難以遇到之事,如優(yōu)曇缽華,時時乃有而已,如來也是如是的,為時時乃得出現(xiàn)耳。而我現(xiàn)在觀察如來乃足夠解我的狐疑的人,我現(xiàn)在要請問的事,實在不足言(沒有甚么)。但是,現(xiàn)在,阿難!你卻不允我去拜見世尊。我曾經(jīng)聽說如來乃卻觀無窮,前睹無極(過去未來的一切都能了知的很詳細,都能容納),然而今天,唯獨不能見到接納于我!
這時,世尊曾以天耳,遙聞須拔向阿難作如是的論議。那時,世尊就告訴阿難說:「止!止!阿難!不可遮止須拔梵志。所以的緣故就是:他這次到這里來,乃會多所饒益的,如我為他說法的話,就能得到度脫的!」
這時,阿難就對須拔說:「善哉!善哉!如來現(xiàn)在聽許你進入里面去問法!惯@時,須拔聽此語后,乃歡喜踴躍,不能自勝。須拔就到了世尊之處,頭面禮足之后,坐在于一邊。當時,須拔白世尊說:「我現(xiàn)在欲有所請問,唯愿聽許!」這時,世尊告訴須拔說:「現(xiàn)在正是時候了,可以發(fā)問了!
這時,須拔白佛說:「諸有沙門,乃異于瞿曇你的。他們都知諸算術(shù),多所過度(度很多人),所謂不蘭迦葉(富蘭那迦葉,否認果報的偶然論者)、阿夷端(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唯物,斷滅論者。)、瞿耶樓(末伽梨瞿舍梨,宿命論者)、波休迦旃(婆浮陀伽旃那,機械論者,如以他的見地,來說其它的事)、先毗盧持(散若夷毗羅梨沸,詭辯論者)、尼揵子(苦行,裸形的外道)等是。如此之人,
到底知道三世之事嗎?或者為不了解嗎?在此六師之中,又有那一位能勝于如來您嗎?」那時,世尊告訴他說:「止!止!須拔!不可問此義,為甚么要費神問此勝如來與否之事呢?我今天在這里,當會對你說法,你就要善思念!」須拔白佛說:「我現(xiàn)在也正要問深義,唯愿世尊在此時講說!」
那時,世尊告訴他說:「我最初學道時,年齡為二十九。為了欲度人民之故,至于三十五年(歲)時,都在外道中學習,自此以來,更不再見過沙門、婆羅門。在那些大眾當中,并沒有八賢圣之道(八正道)的話,就沒有所謂沙門的四果(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這就是所謂,須拔!所謂世間空虛,更沒有真人之得道的人了。在那賢圣法中,有賢圣法的人的話,就會有沙門之四果之報。所以的緣故就是:如果有沙門四果之報,都是由于賢圣的八品道之故。如果,須拔,如果我不得無上正真之道的話,那就是均為不得賢圣的八品道之故,由于能得賢圣的八品道,故能成就佛道的。因此之故,須拔!應(yīng)當求方便,去成就賢圣之道(八正道)!
須拔又白佛說:「我也樂聞賢圣的八品道,唯愿演說其道!」世尊告訴他說:「所謂八道,就是:等見、等治(正思惟)、等語、等命、等業(yè)、等方便(正精進)、等念、等三昧(正定)。這就是所謂,須拔!就是所謂賢圣的八品道。」
這時,須拔就在于座上得法眼凈。那時,須拔就對阿難說:「是這樣的,我現(xiàn)在快得善利了,唯愿世尊聽允我為沙門(托他向佛請愿)!拱㈦y回答說:「你現(xiàn)在自己到世尊之處,去求作沙門為是!」那時,須拔就再到世尊之處,頭面禮足之后,白世尊說:「唯愿世尊,聽允我作為沙門!」那個時候,須拔就因此而成為沙門之身,著三法衣,這時,須拔曾仰觀世尊的尊顏,就在于其座上,有漏心解脫(脫離有煩惱的心)。那時,世尊告
訴阿難說:「我最后的弟子之中,就是所謂須拔是(最后的弟子)。
那時,須拔白佛說:「我現(xiàn)在聽說世尊您要在于半夜取入于般涅槃,唯愿世尊先聽許我取入于涅槃,我乃不堪見到如來之先取入于涅槃!」那時,世尊乃默然允許他。所以的緣故就是:過去恒沙的諸佛世尊,其最后取證的弟子,都先取入于般涅槃,然后如來才取入于滅度。這是諸佛世尊的常法,并不是只適于今天而已。這時,須拔見世尊已允許他,就在于如來前,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系念在于前,在于無余的涅槃界,而取入于滅度。當時,此地乃六變振動。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
(一切的行,都是無常的,有生的話,必定會有死的。如果不生的話,就不會有死,這種寂滅,乃最為快樂的!)
這時,世尊告訴阿難說:「從今以后,敕令諸比丘們,不可以卿仆相向(相稱),大的稱為尊,小的稱為賢,互相看顧,都如同兄弟一樣。從今以后,不得稱父母所作的名字。」這時,阿難白世尊說:「從今以后,諸比丘們應(yīng)當怎樣自稱自己的名號呢?」世尊告訴他說:「如果小比丘向于大比丘時,就稱號為長老,大比丘向于小比丘時,就稱其姓字。又諸比丘欲立字的話,當依三尊。這乃是我的教誡!」
那時,阿難聽世尊所說,乃歡喜奉行!
三七三
大意:本經(jīng)敘述阿須倫向佛說:大海中有八種未曾有法,使諸阿須倫們樂在于其中。佛陀則開示而說:在如來法中,也有八種未曾有之法,使諸比丘樂在于其中。阿須倫聽佛所說后,乃懺悔自己所造的不善業(yè)。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鹿野苑中,和大比丘眾五百人俱在。
那個時候,波呵羅阿須倫,以及牟提輪天子,都在于非時(不是平常見佛之時),到了世尊之處,頭面禮足后,坐在于一邊。這時,如來乃問阿須倫說:「你們是否甚樂在于大海中嗎?」阿須倫白佛說:「實在是快樂,不是不快樂!故雷鸶嬖V他們說:「大海里面,有甚么奇特之法,你們看見后,才在那里娛樂的呢?」阿須倫白佛說:「在大海里面,有八種未曾有之法,諸阿須倫才會娛樂在其中的。那八種呢?于是(是這樣的):
(一)大海里面,極為深,而且很廣,就是為之初未曾有之法。(二)又次,大海里面有如此的神德:四大江河的每一河,都引率五百河,投入于大海,頓時便失去了其本來的名字,就是所謂的第二未曾有法。(三)又次,大海中的水,都同為一個滋味,就是所謂的未曾有之法。(四)又次,大海里,都按時潮賀,并未失去其時節(jié),就是所謂的第四未曾有之法。
(五)又次,大海中為鬼神所居之處,有形之類的,沒有不在大海中的,就是所謂第五的未曾有法。(六)又次,大海之中,都容納極大的形體之物,如百由旬之形、千由旬之形,乃至七千由旬之形的,而也不會覺得為逼迮,就是所謂的第六未曾有之法。(七罔又次,大海之中,乃出若干種的珍寶,如硨磲、瑪瑙、真珠、琥珀、水精、琉璃,就是所謂的第七未曾有之法。(八)又次,大海之中,下面有金沙,又有須彌山,為四寶所成的,是所謂的第八未曾有之法。以上就名叫做八種未曾有之法,使諸阿須倫娛樂在于其中的!
這時,阿須倫白世尊說:「在如來之法之內(nèi),到底有甚么奇特,能使諸比丘們看了之后,會娛樂在于其中的呢?」佛陀告訴阿須倫說:「有八種未曾有之法,使諸比丘們娛樂在于其中的。那八種呢?(一)在我的法中,都為戒律具足,沒有放逸之行,就是所謂初未曾有之法。諸比丘們看見之后,都娛樂在于其中,如那大海之極深且廣那樣。(二)又次,在我的法中,有四種姓的人,在于我法當中作為沙門的話,就已不錄其以前之名,已更作其余之字,猶如那大海的四大江河皆投入于大海時,同為一味那樣,更沒有其它的名,就是所謂的第二未曾有之法。(三)又次,在我法中,乃有施設(shè)禁戒,都相隨也不越敘,就是所謂的第三未曾有之法。(四)又次,在我法中,都均同于一味,所謂賢圣的八品道味,就是所謂第四未曾有之法。有如大海之悉同一味那樣。
(五)又次,在我法之中,乃有種種法之充滿于其中,所謂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真直行(八正道,計為三十七道品),諸比丘見后,都娛樂在于其中,有如那大海之諸神居在于其中那樣,就是所謂的第五未曾有之法。(六)又次,在我法中,有種種的珍寶,所謂念覺意寶、法覺意寶、精進覺意寶、喜覺意寶、猗覺意寶、定覺意寶、護覺意寶,就是所謂第六未曾有之法。諸比丘們看見之后,都娛樂在于其中,有如那大海之出種種珍寶那樣。(七)又次,在我法中,諸有眾生之類,都剃除須發(fā),著三法衣,出家學道,在于無余的涅槃界,而取于滅度。而在我的法中,并沒有增減,如那大海之投入諸河,也沒有增減那樣,就是所謂的第七未曾有之法,諸比丘看見之后,都娛樂在于其中。(八)又次,在我法中,有金剛?cè)?有滅盡三昧,一切光明三昧,得不起三昧,種種的三昧,不可以稱計之多,諸比丘看見之后,都娛樂不已,如那大海下面之有金沙那樣,就是所謂的第八未曾有之法。諸比丘看見之后,都娛樂于其中,在于我法里,乃有如此八種的未曾有之法,諸比丘在于其中,甚自娛樂的!
這時,阿須倫白世尊說:「在如來法中,就是有一種未曾有之法的話,就勝過于那海中的八種未曾有之法,有百倍、千倍,實在不可以為比,所謂賢圣之八道是也。善哉!世尊!快說這些話!」
那時,世尊漸漸和他說法,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就是不清凈之想,漏乃為大患,出要為最妙等法。那時,世尊由于看見他的心已開意已解,就將諸佛世尊常所說法的:苦、集、盡(滅)、道等四諦的真理,都盡和他講說。
那時,阿須倫便作如是之念:應(yīng)該有五諦,而現(xiàn)在世尊卻只說四諦,和諸天們講說時,就說五諦?當時,天子曾在于佛陀講座的席上得法眼凈。這時,阿須倫白世尊說:「善哉!世尊!快說這些法!現(xiàn)在欲回去了!故雷鸶嬖V他說:「宜知是時!(時間差不多了。)阿須倫就從座站起,頭面禮足之后,依來處而回去。
這時,天子對阿須倫說:「汝現(xiàn)在內(nèi)心所念的,極為不善。你怎么說:「如來和諸天講說時,都講五諦,和我(指阿須倫)說法時,卻只說四諦」呢?所以然者(你要曉得怎么一回事):諸佛世尊始終并沒有二言,諸佛始終并不舍棄眾生,說法也不懈倦,說法又不窮盡,同時,又不選擇人而說法,都是以平等心而說法。佛陀說有四諦,所謂苦、集、盡(滅)、道是。你現(xiàn)在不可以作如是之念,不可毀呰如來說有五諦!
這時,阿須倫回答說:「我現(xiàn)在所造的不善之業(yè),我自當懺悔!須要再到如來之處,去更問此義!
那時,阿須倫及天子,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三七四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天地會大動的原因有八種的因緣:第一為大風、火、水、
地之起變動。(二)菩薩從兜率天降入母胎時,(三)菩薩出母胎時,(四)菩薩出家學道成正覺時,(五)如來取滅度時,(六)神足的比丘變現(xiàn)神通時,(七)諸天由宿福得作帝釋、梵天王時,(八)眾生福盡,國王不樂于本邦,各相玫伐時。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天地會大動的原因,有八種因緣。那八種呢?比丘!當知!此閻浮里地,南北的長度為二萬一千由旬,東西的幅度為七千由旬,厚度為六萬八千由旬,水之厚為八萬四千由旬,火的厚度也為八萬四千由旬,火下有風,厚度為六萬八千由句,風的下際有金剛輪,過去的諸佛世尊的舍利,都盡在于那個地方。比丘!當知!或者有時,大風正動之時,火也會動;火既動,則水便會動;水既動,則地便會動,這就是所謂第一種因緣,使地會大動的因素。
又次,菩薩從兜術(shù)天降神來下,而在于母胎中之時,這時,大地也會大動,就是所謂的第二種因緣,使地大動。又次,菩薩降神而出母胎之時,天地也會大動,就是所謂的第三種因緣,使地大動。又次,菩薩出家學道,而成就無上正真的正覺之時,在這時,天地會大動,就是所謂的第四種因緣,使地大動。又次,如果如來進入于無余的涅槃界,而取滅度的話,在于此時,天地會大動,就是所謂的第五種因緣,使地大動。
又次,有大神足的比丘,其心已得自在,而隨意欲行無數(shù)的變化,或者分身為百千之數(shù),又冉還皈為一。飛行于虛空,而石壁都能通過,踴沒都能自由,觀地為無地之想,而了悉為空無之時,這時,地也會大動,就是所謂第六種之因緣,使地為大動。又次,諸天之有大神足,神德為無量,從那個天上命終,還生于那個天間,由于宿福之行,而具足諸德,而舍棄其本來的天形,得作為帝釋天,或者是梵天王,那個時候,大地也會大動,就是所謂第七種因緣,使大地為之大動。又次,如眾生之命終福盡,這時諸國王都不樂于其本邦,各各(各國)都相玫伐,或者會因饑儉而死的,或者會因刀刃而死的,這時天地就會大動,就是所謂的第八種因緣,使大地大動。像如是的,比丘們!有八種因緣,使天地會大動的!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三七五
大意:本經(jīng)敘述阿那律曾思惟八大人念之義,并去問世尊。佛為開示戒勝于聞,在于少欲、知足、閑居、持戒、三昧、智慧解脫、多聞、精進等八大人念之中,乃以精進為上。并教四眾應(yīng)修此八大人念。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尊者阿那律,游化在于四佛所居住過的地方(支提國-眾積國的東竹山林)。
那個時候,阿那律在于閑靜之處,便作如是之念:諸釋迦支佛的弟子之中,戒德、智慧之成就的人,都是依于戒律,而在于此正法當中,得以長養(yǎng)的。諸聲聞當中,如果不具足戒律的話,則這些品類當中的人,都皆離開正法,都不與戒律相應(yīng)的。如今這二法,也就是戒與聞,到底是那一種法為勝呢?我現(xiàn)在可以將此因緣之本,往問如來:到底此事如何呢?
阿那律又作如是之念:此法乃是知足的人之所行的,并不是貪欲無厭之人所行的。為少欲者之所行的,并不是多欲者之所行的;此法應(yīng)該是閑居者之所行的,并不是憒鬧者之所行的;此法一定是持戒之人所行的,并不是犯戒者之所行的;也是三昧者之所行的,并不是亂心者之所行的;是智慧者之所行的,并不是愚者之所行的;為多聞?wù)咧?并不是少聞?wù)咧械摹?/p>
這時,阿那律乃思惟此八大人念(八大人覺,為圣者之大力量人所覺知思念的八種法),而私自發(fā)言說:現(xiàn)在我應(yīng)到世尊之處,去請問其義。那時,世尊在舍衛(wèi)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波斯匿王邀請如來,以及比丘僧,夏坐九十天。當時,阿那律則漸漸的在于人間,率引五百位比丘游化,而轉(zhuǎn)至于舍衛(wèi)國(由支提國的東竹山林至祇園),到達如來之處,行頭面禮足之禮后,坐在于一邊。這時,阿那律白世尊說:「我在閑靜之處,思惟如是之義:戒與聞,此二種法,到底是那一種為勝呢?」
這時,世尊乃與阿那律說如是之偈而說:
戒勝聞勝耶汝今起狐疑戒勝于聞?wù)哂谥泻魏?/p>
(戒為勝呢?或者聞為勝呢?你現(xiàn)在生起狐疑。說真的,戒乃勝于聞的,在此里面,還有甚么可狐疑不解的呢?)
所以的緣故就是:阿那律!當知!如果一位比丘之戒成就的話,便能得定意(禪定),已得定意的話,便能獲得智慧,已得智慧的話,便能得多聞,已得多聞的話,便能得解脫,已得解脫的話,就能在于無余涅槃而取滅度,由于此,而可以明白,乃是以戒為最勝的!
這時,阿那律就向世尊說出他剛才所念的八大人之念。佛陀告訴阿那律說:「善哉!善哉!阿那律!你現(xiàn)在所念的,正是大人(圣者)之所思惟的。所謂少欲知足、在閑居之處、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包括精進成就)是。你現(xiàn)在,阿那律!應(yīng)當建立其意,思惟八種大人之念。那八種呢?因為此法乃為精進者之所行的,并不是懈怠者之所行的。所以的緣故就是:彌勒菩薩應(yīng)該當三十劫時會成就無上正真等正覺,然而我乃以精進之力,去超越他之前,而成佛的。
阿那律!應(yīng)當知道!諸佛世尊都均為同于一類,都同其戒律、解脫、智慧,并沒有異。也同樣為空、無相、無愿,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莊嚴其自身,令人視而沒有厭足,也不能見其頂?shù)?都一樣的,并沒有不同。唯有不同的就是精進之一項,在于過去與當來的諸佛世尊當中,所謂精進的,我乃為最勝的。因此之故,阿那律!這第八種的大人之念,就是以此為最上,為最尊,為最貴,為沒有可喻,猶如由乳而有酪,由于酪,而有酥,由于酥,而有醍醐,此醍醐,在于其里面,乃為最上,為沒有比的。這也是如是,這精進之念,在于八種大人之念中,乃最為上,實沒有比的!
因此之故,阿那律!應(yīng)當要奉持八大人之念,也應(yīng)該對四部眾,分別去為他們解說其義。假如當八大人念,流布于世間的話,就能令我的弟子,均當成就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的。所以的緣故就是:我的法,乃少欲者之所行的,并不是多欲的人之所能行的。我的法,乃為知足的人之所行的,并不是沒有厭足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為閑居者之所行的,并不是在于鬧亂的眾中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為持戒者之所行的,并不是犯戒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為禪定者之所行的,并不是亂心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為有智的人之所行的,并不是愚者之所行的。我的法,乃是多聞?wù)咧械?并不是少聞?wù)咧械摹N业姆?乃為精進者之所行的,并不是懈怠者之所行的。因此之故,阿那律!四部之眾,都應(yīng)該求方便,去行此八大人之念。像如是的,阿那律!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阿那律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七六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說少欲、知足、閑居、持戒、三昧、智慧解脫、多聞、精進等八大人念之成就,乃勝于剎利、婆羅門、長者、沙門、四天王、三十三天、魔王、梵天王等八部之眾,因此,當修行此八法。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八部之眾,你們應(yīng)當要知道!那八部呢?所謂剎利眾、婆羅門眾、長者眾、沙門眾、四天王眾、三十三天眾、魔王眾、梵天王眾是。比丘們!當知!我從曩昔以來,曾到剎利眾(王、武士)當中,共相問訊,和他們言談講論,并沒有人能和我相稱等的,我乃獨步而沒有侶,也沒有人能儔匹的。我乃少欲知足,念不錯亂,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精進成就。
我又自己憶念,曾到過婆羅門眾中,以及長者的眾中,沙門的眾中,四天王眾當中,三十三天眾中、魔王眾當中,梵天王眾當中,去和他們共相問訊,和他們言談講論,而為獨步無侶,也沒有能和我相儔匹的眾生。我在于他們當中,為最尊,也沒有相等倫的。我乃少欲知足,意不錯亂,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精進成就。
我當在那個時候,在于八部眾當中,乃為獨步無侶,乃為那些眾生作大的覆蓋的。那時,八部之眾,都沒有能見頂?shù)?也不敢瞻顏,更何況當共我論議的呢?所以的緣故為何呢?因為我并不看見天上、人中、弊魔,或魔天、沙門、婆羅門等眾當中,有能成就此八法的眾生,除了如來之存在外,都不能論及的。因此之故,比丘們!當求方便,去行此八法。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三七七
大意:本經(jīng)敘述給孤獨長者在于四城門、大市中、家中行路,以及向于佛、比丘僧等八處,平等惠施,佛陀贊嘆他,并為他說布施給賢圣之眾,乃能施少而獲福多,施多則獲福也多。末后勸他當用喜悅心去供養(yǎng)圣眾。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阿那邠邸(給孤獨)長者,曾往至于世尊之處,行頭面禮足之禮后,坐在于一邊。那時,世尊告訴長者說:「長者!你在家中,是否常行廣施嗎?」
長者白佛說:「我對于貧家都實行惠施,晝夜都不斷。如在四城門中,以及大市中、家中的行路,和佛陀、比丘僧等處,所謂八處,都舉行惠施。像如是的,世尊!其有所須要的,如須要衣時,就惠施衣,須食就與其食,國中的珍寶,終不違逆(作得到的都盡造,都不惜其所有的財物)。那些衣被、飲食、床臥之具、病瘦時的醫(yī)藥,都均施與大家。也有諸天來到我處,在于虛空中,告訴我說:『你應(yīng)該分別尊卑(看清楚對方是賢或者是愚),要知道這種人是持戒的人,這種人是犯戒的人。布施給與此人,乃會獲福,布施給與那人,是不會有福報的』等。但是我的心乃為平正,而不分彼此,不起增減之心,乃以普等(一切都平等)的慈心,去對于一切眾生。再者,眾生乃依命根而得以存形,有飲食,就能生存,沒有飲食的話,則生命就不濟。施惠及與一切眾生的話,其福報為無量,受其果報,并不會有增減的。」
佛陀告訴長者說:「善哉!善哉!長者!以平等布施的話,福德乃為第一尊貴的。但是也應(yīng)知道!因為眾生之心,又有勝與劣的。如布施給與持戒的人,乃勝過于布施給與犯戒的人的!
這時,虛空中的神、天,都稱贊無量(非常的稱嘆而歡喜),實時說此偈而說:
佛說擇施尊愚眾有增減求其良福田何過如來眾
(佛陀說選擇布施之尊法,因為愚癡的的眾生乃有增減的。如果欲求其良福田的話,那里能勝過于如來的圣眾呢?)
今天世尊所說的,實在極為快哉的了!說:布施給與持戒的人,乃勝過于布施給與犯戒的人的。
那時,世尊告訴阿那邠邸長者說:「現(xiàn)在當會給你講說賢圣之眾,你聽后應(yīng)該善思念它,應(yīng)抱在于心內(nèi);蛘卟际╇m少,而獲福會多,或者布施多,而獲福為多!拱⒛沁撣¢L者白佛說:「唯愿世尊,敷演其義!怎么叫做施少而獲福多?怎么叫做施多而獲福也多呢?」
佛陀告訴長者說:「對于這些:向阿羅漢(阿羅漢向)、得阿羅漢(證阿羅漢果的圣者,以下同),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所謂四向四果,四雙八輩的賢圣者是)。這就是所謂,長者!就是所謂向于這些賢圣之眾,去行布施的話,則布施之物雖為少,而所獲的福報乃非常的多,布施多,則獲福也會多!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四向成就人四者成果實此名賢圣眾惠施獲福廣
(這些四向之成就的人〔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以乃四種成就果實的人〔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這些人就名叫賢圣之眾,惠施給他們的話,獲福會非常的廣的。)
過去久遠之時的諸佛世尊,也是同樣的有了如此的賢圣之眾,如同我現(xiàn)在沒有不同。就是當來的諸佛世尊出現(xiàn)在于世間的話,也是一樣的會得如此的賢圣之眾的。因此之故,長者!應(yīng)該發(fā)歡喜悅心,去供養(yǎng)這些圣眾。」
這時,世尊與這位長者講說微妙之法,使他立于不退轉(zhuǎn)之地。長者聽法后,喜慶無量,就從其座位站起,行頭面禮足之禮后,繞佛三匝,然后退下而去。
這時,阿那邠邸長者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三七八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以隨時、鮮潔、自手、無憍恣心、不望回報、求解脫、求施良田、以及為眾生而不為己等八事去行財物的惠施的話,所獲的福報會為無量,會漸至于滅度。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善男子、善女人,用財物惠施時,能獲得以八事的功德(八種善人施,就能獲福無量)。那八事呢?第一就是隨時惠施,并不是非時,第二就是以鮮潔惠施,并不是以穢濁,第三就是手自(親手)斟酌,不使他人,第四就是誓愿惠施,并不是以憍恣心,第五就是解脫惠施,而不希望其報,第六就是惠施為求滅度,不是求生天,第七就是施求良田,而不施荒地,第八就是雖然持此功德,惠施與眾生,但是并不是為了自己的。像如是的,比丘!善男子、善女人,以財物惠施與人,獲得以八事的功德。」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智者隨時施無有慳貪心所作功德已盡用惠施人
此施為最勝諸佛所加嘆現(xiàn)身受其果逝則受天福
(有智慧的人,會以隨時而布施與人〔應(yīng)時惠施〕,沒有慳貪的心,所作的功德完畢后,都盡用以惠施與人。這種布施,乃為最勝的,為諸佛所加稱嘆的,F(xiàn)在身會受其果報,逝世之后,則會受天的福報的。)
因此之故,比丘們!如果欲求其果報的話,應(yīng)當行此八事的布施。其福報為無量,為不可勝計之多,會獲得甘露之寶,漸漸的至于滅度(涅槃)。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三七九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行八種邪道(與八正道相反的法)的話,就是趣于泥犁(地獄)之路,假如行八正道的話,就是向于涅槃之道。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xiàn)在應(yīng)當講說趣于泥犁(地獄)之路,以及向于涅槃之道的法,聽后要善思念它,不可以使其漏失。」諸比丘們白佛說:「如是!世尊!」諸比丘就從佛受教。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甚么叫做趣泥犁之路?甚么叫做向涅槃之道呢?邪見就是趣于泥犁之路,正見則為向于涅槃之道,邪治(邪思惟)就是趣于泥犁之路,正治(正思惟)就是向于涅槃之道;邪語就是趣于泥犁之路,正語則為向于涅槃之道;邪業(yè)乃為趣于泥犁之路,正業(yè)則為向于涅槃之道;邪命則為趣于泥犁之路,正命則為向于涅槃之道;邪方便(邪勤)則為趣于泥犁之路,正方便(正精進)則為向于涅槃之道;邪念則為趣于泥犁之路,正念則為向于涅樊之道;邪定就是趣于泥犁之路,正定就是向于涅槃之道。這就是所謂,比丘們!所謂趣于泥犁之路,與向于涅槃之道。諸佛世尊常常所應(yīng)說的法,現(xiàn)在已說完的了。你們應(yīng)該樂在于閑居之處(靜寂的地方),在樹下,或露坐,去念念而行此善法,不可有生起懈慢之心。如果現(xiàn)在不勤行的話,后悔會來不及的!」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結(jié)頌如下:)
非時泥犁道須倫天地動大人八念眾善男子施道
((一)非時經(jīng)〔八難經(jīng)〕,(二)泥犁經(jīng),(三)遺道經(jīng),(四)阿須倫經(jīng),(五)天地動經(jīng),(六)八大人念經(jīng),(七)八部眾經(jīng),(八)廣施經(jīng),(九)善男子經(jīng),(十)邪、正道經(jīng)。)
增壹阿含經(jīng)卷第三十七完
- 上一篇:增壹阿含經(jīng)卷第三十六
- 下一篇:增壹阿含經(jīng)卷第三十八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