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jīng)卷第八
雜阿含經(jīng)卷第八
一八八、離喜貪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觀察眼耳鼻舌身意為無常,則會生厭而離喜貪,而得解脫。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應當要正觀察眼是無常的。像如是的觀察的話,就名叫做正見。由于正觀察之故,而會生厭,生厭之故,就會離喜、離貪。由于離喜貪之故,我就會說他為正解脫的人。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意,也由于同一元理而會離喜、離貪。由于離開喜貪之故,比丘啊!我定會說他為心正解脫的人。心正解脫的人,就能自己預記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那樣,那些苦、空、非我,也是如此解說。
一八九、離欲貪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正思惟眼耳鼻舌身意,觀察為無常的話,就能斷欲貪,而心正解脫。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對于眼,應當要正思惟,要觀察是無常的。為甚么呢?因為對于眼正思惟,觀察是無常之故,在于眼的欲貪,就會斷滅。由于欲貪斷滅之故,我就會說此人已心正解脫。像這樣的,比丘啊!心正解脫的人,就能自己預記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知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對于眼等不知的人,則其苦不能盡,知道的人就能盡苦。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對于眼不識、不知、不斷、不離開欲貪的話,就不能堪任正確的盡滅苦惱。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諸比丘們!對于眼如是能識、能知、能斷,而能離欲的人,就能堪任正盡苦惱。對于耳、鼻、舌、身、意,如果能識、能知、能斷,而能離欲的人,就能堪任正盡苦惱!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一、知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對于眼等能知的話,就能堪以超越生老病
死等苦,不然的話,就不能堪以超越。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對于眼,如果不識、不知、不斷,而不離欲的人,就不能堪任超越生、老、病、死之苦。對于耳、鼻、舌、身、意,如果不識、不知、不斷,而不離欲的人,也不能堪以超越生、老、病、死之苦的。諸比丘們!如果對于色,能識、能知、能斷,而能離欲的人,就能堪任超越生、老、病、死之苦。對于耳、鼻、舌、身、意,如果能識、能知、能斷,而能離欲的人,就能堪任超越生、老、病、死之苦的」。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二、不離欲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對于眼等不離開欲的人,就不能解脫,不能滅盡苦惱。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對于眼,不能離欲,心不解脫的人,就不能堪任正盡苦。對于耳、鼻、舌、身,意,如果不離欲,心不解脫的人,就不能堪任正盡苦。諸比丘們!如果對于眼,能夠離欲,而心解脫的人,則他就能堪任正盡苦。對于耳.鼻、舌、身、
意,能夠離欲,心能解脫的人,就能堪任正盡苦!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三、不離欲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和前經(jīng)同,惟多一色耳。也就是針對眼與色等問題。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對于眼、色,不離開欲,心不解脫的人,就不能堪任超越生、老、病、死之苦。對于耳、鼻、舌、身、意,不離開欲,心不解脫的人,也就不能堪任超越生、老、病、死之苦。諸比丘們!假若對于眼、色能夠離開欲,心能解脫的話,就能堪任超越生、老、病、死之苦。對于耳、鼻、舌、身、意,能夠離開欲,心解脫的話,就能堪任超越生老病死之苦的!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四、生喜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對于眼等生喜,就是對于苦生喜,就不能解脫于苦,反之就能解脫于苦。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對于眼,生起喜悅的人,就是對于苦生喜一樣。假如對于苦生喜的話,我就會說他不能解脫于苦。對于耳、鼻、舌、身、意生喜的人,就等于是對于苦會生喜一樣,我就會說他不能解脫于苦。
諸比丘們!假若對于眼,不生喜悅的話,就等于是對于苦不生喜悅一樣,我就會說他能夠解脫于苦。對于耳、鼻、舌、身、意,不生喜悅的人,就等于是對于苦不生喜悅,我就會說他會解脫于苦。」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五、無常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觀察六內(nèi)處、六外處、觸、受,為無常的話,就能解脫。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一切均為是無常的。甚么叫做一切都是無常呢?所謂眼是無常。如色(境)、眼(根)、識(眼識),而為眼觸,由于眼觸的因緣而生受(眼根、色境、眼識之和合而接觸,而發(fā)生關系時,為之眼觸因緣生受)-苦的感覺(苦受),樂的感覺(樂受),不苦不樂的感覺(舍受),這些均為是無常。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多聞的圣弟子,像如是的觀察的話,就能對于眼生厭。假若對于色(境)、眼(根)、識(眼識),而為眼觸,而由眼觸的因緣而生的受-苦的感覺(苦受),樂的感覺(樂受).不苦不樂的感覺(舍受),對于這些受,會生厭,對于耳鼻舌
身意(根)與聲香味觸法(境),而起的意識,而為意觸,而由此意觸的因緣所生的受-苦的感覺(苦受),樂的感覺(樂受),不苦不樂的感覺(舍受),對于這些也會生厭。由于討厭之故,不會喜樂,不樂之故,就會解脫、解脫知見。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經(jīng)一樣,像如是之苦、空、無我,也是如此之說。
一九六、無常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的內(nèi)容和前經(jīng)同,只內(nèi)中的文字,和結(jié)語有些不同耳。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一切都是無常的。那些一切呢?所謂眼是無常。如色(境,眼(根)、識(眼識),而生眼觸。由于眼觸的因緣所生之受-或者是苦(菩受)或者是樂(樂受),或者是不苦不樂(舍受),這些均為是無常。像如是的,耳、鼻、舌、身、意(五根)與識(耳等五識),如果法(聲香味觸法之五境)與意(五根)與識(五識)而生意觸的話(由和合接觸而生的耳鼻舌身意之五觸),則由此意觸的因緣而生的受──若苦(苦受)、若樂(樂受)。不苦不樂(舍受),這些也是無常的。
多聞的圣弟子.能如是的觀察的話,對于眼就能解脫。如果因色(境)、眼(根)、識(眼誡)而發(fā)生的眼觸,而由此眼觸的因緣而
生的受--若苦(苦受).若樂(樂受)、不苦不樂(舍受),這些也能得以解脫。像如是的耳、鼻 舌、身 意(五根),與法(聲香味觸法之五境),與意識(耳鼻舌身意等五識),而發(fā)生的意觸(五觸),而由此意觸的因緣所生的受──若苦 苦受)、若樂(樂受)、不苦不樂(舍受),這些也得以解脫。這樣,我就會說他已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說一切都是無常之經(jīng)一樣,像如是:一切是苦(經(jīng))、一切是空(經(jīng))、一切是非我(經(jīng))、一切是虛業(yè)之法(經(jīng))、一切是破壞之法(經(jīng))、一切是生法(經(jīng))、一切是老法(經(jīng))、一切是病法(經(jīng))、一切是死法(經(jīng))、一切是愁憂法(經(jīng))、一切是煩惱法(經(jīng))、一切是集法(經(jīng))、一切是滅法(經(jīng))、一切是知法(經(jīng))、一切是識法(經(jīng))、一切是斷法(經(jīng))、一切是覺法(經(jīng))、一切是作證(經(jīng))、一切是魔(經(jīng))、一切是魔勢(經(jīng))、一切是魔器(經(jīng))、一切是然(經(jīng))、一切是熾然(經(jīng))、一切是燒(經(jīng))等經(jīng),均如上面二經(jīng)所廣說的那樣。
一九七、示現(xiàn)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佛作三種的示現(xiàn)教化。所謂神足變化示現(xiàn)、他心示現(xiàn)、教誡示現(xiàn)是。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伽阇尸利沙(迦耶村之迦耶山上)的支提(制底,靈廟)時,和千名的比丘俱在一起,都是從前縈發(fā)的婆羅門。
這時,世尊為千位比丘作三種的示現(xiàn)教化。那三種呢?所謂神足變化示現(xiàn)、他心示現(xiàn)、教誡示現(xiàn)是。
1.神足示現(xiàn):乃世尊隨其所應,而示現(xiàn),而進入禪定的正受(三昧正現(xiàn)前之義。也就是入禪定時,以定之力,使身心領受平等安和之境)。陵虛(陵駕于空中,也就是升于空中)而至于東方,作行住坐臥之四威儀,入于火三昧,而出種種的火光,所謂青、黃、赤、白、紅、頗梨色。水火俱現(xiàn),或者由身下出火,身上出水,或者由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周圓四方,也是如走。這時,世尊作種種的神變后,即在于大眾當中端坐。這就是名叫神足示現(xiàn)。
2.他心示現(xiàn):如彼之心,如彼之意,如彼之識,彼應作如是之念,不應作如是之念,彼應作如是之舍,彼應作如是之身證住等,就名叫做他心示現(xiàn)。
3.教誡示現(xiàn):如世尊說:『諸比丘們!一切都在燒燃。甚么叫做一切燒燃呢?所謂眼燒燃。如色(境)、眼(根)、識(眼識),而為眼觸。由于眼觸的因緣而生受-若苦(苦受)、若樂(樂受)、不苦不樂(舍受)等,這些也在燒燃。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意,也在燒燃,若法(境)、意(根)、識(意識)而為意觸。由于意觸的因緣,而生受-若苦(苦受)、若樂(樂受)、不苦不樂(舍受),這些也在燒燃。以何而燒燃呢?以貪之火燒燃,以恚之火燒燃,以癡之火燒燃,以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之火燒燃。」
這時,千位的比丘,聽佛所說,都不起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九八、羅睺羅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若知見眼等為非我、非異我、不相在的話,就不會生我、我所、我慢、系著、使等。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耆阇崛山。
這時,尊者羅睺羅(佛未出家前之子,后出家,成十大弟子之一。密行第一),往詣佛所,行禮儀后,退住在一邊。然后仰白佛說:「世尊!要怎樣去知,怎樣去見自己的內(nèi)識身,以及外在的一切相,而使其不生我、我所、我慢、使、系著呢?」這時,世尊告訴羅睺羅說:「善哉!羅睺羅!你能諮問有關于如來的甚深的奧義」。
佛陀于是告訴羅睺羅說:「對于眼,不管是過去、是未來、是現(xiàn)在,或者是內(nèi)、是外,或者是粗、是細,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遠、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均為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不是此他兩者相結(jié)合的我),要這樣的如實而知。對于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羅睺羅啊!對于自我的此識身,以及外在的一切相,能作如是知、如是見的話,就能使我、我所、我慢、使、系著等不會生起的。羅睺羅啊!像如是的,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起的人,就應知道:羅睺羅啊!這就名叫斷愛濁之見,是正無間等(證悟),是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jīng)后,尊者羅睺羅,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內(nèi)入處那樣(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是外入處,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以及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六識),眼觸,耳、鼻、舌、身、意觸(六觸),由于眼觸而生之
受,耳鼻舌身意之觸而生之受(六受),由于眼觸而生之想,耳、鼻、舌、身、意之觸而生之想(六想),由于眼觸而生之思,耳、鼻、舌、身、意之觸而生之思(六思),由于眼觸而生之愛,耳、鼻、舌、身、意之觸而生之愛(六愛)等,也如上說。
一九九、羅睺羅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若知見眼等為非我、非異我、不相在的話,就能轉(zhuǎn)去諸結(jié),而究竟苦邊。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羅睺羅說:「要怎樣去知,怎樣去見,就能對于此識身(認識作用的吾人的身體),以及外在的一切相,知見為無有我,無有我所,無有我慢,無有使,無有系著呢?」羅睺羅白佛說:「世尊您就是法之根,法之眼,法之依。善哉,世尊!愿當為諸比丘們廣說此義,諸比丘們聽后,當會信受奉行!
佛陀告訴羅睺羅說:「善哉!諦聽!當會為你們解說。諸所有的眼,不管是過去、是未來、是現(xiàn)在,或者是內(nèi)、是外,或者是粗、是細,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遠、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均為非我、非異我、不相在。要這樣的如實而正觀。羅睺羅!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羅睺羅啊!如果這樣的知,這樣的見吾人的此識身,以及外在的一切相的話,即我、我所、我慢、使、系著等,就不會生起的了。羅睺羅啊!像如是的比丘,就能超越于二,會離諸相,會寂滅解脫。羅
羅啊!像這樣的比丘,會斷諸愛欲,會轉(zhuǎn)去諸結(jié)(諸煩惱),會究竟苦邊」。
佛說此經(jīng)后,羅睺羅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像內(nèi)入之經(jīng)教一樣,如是外入……乃至由于意觸的因緣而生的受,也像如是的廣說。
二○○、羅睺羅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羅睺羅欲求得阿羅漢果之法,佛知其機未熟,故先示以五陰、六入處,尼陀那〔因緣〕,使其思惟。到機熟時,即說無常等法,使其得阿羅漢果。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羅睺羅(密行第一,佛未出家前之子),往詣佛所,行禮如儀后,退坐在一邊。他向佛而說:「善哉!世尊!請為弟子說法,弟子我聽法后,會獨自在一靜處,專精思惟,會住于不放逸里。弟子在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安住于不放逸后,會作如是之思惟:所以一位豪族之姓之子,剃除須發(fā),由于正信而為沒有家庭的出家人,而去學道,去修持清凈的梵行,到了徹見法源而自知已作證,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這時,世尊觀察羅睺羅的心,知其解脫慧并未成熟,還未能堪任納受增上法(更深的涅槃之法)。因此,而問羅睺羅說:「你能授人以五受陰,或未能作到呢?羅睺羅說:「還沒有的,世尊!」佛陀告訴
羅睺羅說:「你應為人演說五受陰!」(叫他為人演說,即需自己有把握方能作得到。故等于是教他觀察五受陰,使其悟入五陰聚合當中,并沒有常、一、主宰之義)。
這時,羅睺羅受佛教誨后,在于異時(經(jīng)過一個時間),為人演說五受陰(五取陰。教人知道眾生在于五陰取我、我所有為不是之理。)他經(jīng)過演說此義后,還詣佛所,行禮如儀后,退住在一邊。他仰白佛說:「世尊!我已為人演說過五受陰的教義,唯愿世尊您,為弟子說法!弟子聽法后,會獨自一人,在于靜處,去專精思惟,而安住于不放逸里……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這時,世尊又再觀察羅睺羅之心,其解脫智并未成熟,不能堪任納受增上之法。因此,而問羅睺羅說:「你是否能為人演說六入處了嗎?」羅睺羅白佛說:「還沒有啊!世尊!」佛陀告訴羅睺羅說:「你應該為人演說六入處」。(叫他為人演說,即是教他先予充實自己。使自己徹知眼、耳、、舌、身、意之六內(nèi)入處,與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外入處,為產(chǎn)生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受的因緣。使人悟入六入處中并沒有常、一、主宰)。
這時,羅睺羅,乃在于異時(經(jīng)過一段時期),為人演說六入處。他為人廣說六入處后,來詣佛所,行禮如儀后,退住在一邊。他仰白佛說:「世尊!我已為人演說六入處的教義,唯愿世尊為弟子說法,弟子聽后,當會獨自一人在于靜處,去專精思惟,會住于不放逸里,……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這時,世尊又觀察羅睺羅之心,其解脫智并未成熟,不能堪任納受增上之法。因此,而問羅睺羅說:「你是否能為人演說尼陀那(因緣)法了嗎?」羅睺羅自佛說:「還沒有啊!世尊!」佛陀告訴羅睺羅說:「你應該要為人演說尼陀那法」。(尼陀那法就是因緣法。徹
見五陰、六處為相因、相緣之法。也就是審察因緣所生之法,就是空、無常之法。由此而觀察精妙,而悟入緣起、無常、無我)。
這時,羅睺羅在于異時(經(jīng)過一段時期),為人廣說尼陀那法后,來詣佛所,行禮如儀后,退住在一邊。他仰白佛說:「世尊!愿為我說法,我聽法后,會獨自在一靜處,去專精思惟,會住于不放逸里……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這時,世尊又觀察羅睺羅之心,其解脫智并未成熟,……廣說,乃至告訴羅睺羅說:「你應當對于上面所說的諸法,獨在于一靜處,去專精思惟,去觀察其義」。
這時羅睺羅受佛的教敕后,就依照上面所聽到之法。所說之法,去思惟稱量,去觀察其義。他曾作此念:「這些諸法,一切均為順趣于涅槃、流注于涅槃,最后安住于涅槃之法!惯@時,羅睺羅就又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于一邊。他仰白佛說:「世尊!弟子已經(jīng)對如上所聞之法,所說之法,獨自在一靜處,去思惟稱量,去觀察其義了。弟子已知道這些法均為順趣于涅槃、流注于涅槃,最后安住于涅槃之法」。
這時,世尊觀察羅睺羅之心,其解脫智已成熟,堪任納受增上法(更深的涅槃法)。因此,告訴羅睺羅說:「羅睺羅!一切均為是無常的。甚么法為無常呢?所謂眼無常,由于色境與眼根、眼識而生的眼觸等,也是如上廣說的為無常」。
這時,羅睺羅聽佛所說,歡喜而隨喜,就禮謝佛陀后退去。
此時,羅睺羅受佛的教敕后,就獨自在一靜處,去專精思惟,安住于不放逸里。他這樣的思惟:所以一位族姓之子,剃除須發(fā),身著袈裟。由于正信,而為離開家庭的出家人。而學道,而純修清凈的梵行,乃至見法,自知作證。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而成為阿羅漢,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jīng)后,羅睺羅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漏盡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果正觀眼等無常,則能得證漏盡。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有一位比丘來講佛所,行禮如儀后,退住在一邊。他仰白佛說 :「世尊!要怎樣去知,怎樣去見,才能依次第而疾得漏盡呢?」
這時,世尊告訴那位比丘說:「應該正觀無常。那種法為無常呢?所謂眼是無常。如依于色(境)與眼(根)與識(眼識),而為眼觸,由于此眼觸的因緣而生受-或者是苦受,或者是樂受,或者是不苦不樂受等,都應觀察是無常的。耳、鼻、舌、身、意,也應當觀察是無常的。如依法(境)與意(根)與識(意識)而為意觸。由于意觸的因緣而生受──或者是苦,或者是樂,或者是不苦不樂,這些也是無常。比丘啊!應如是而知,如是而見,就能依次第而滅盡有漏」。
這時,那位比丘,聽佛所說,非常的歡喜,作禮而去。
像如是的為比丘所說之經(jīng),都一樣。如果說有差別(不同之處)的話,那就是諮問下列諸事:『怎樣知,怎樣見,就能依次第而盡一切結(jié)?就能斷一切縛?就能斷一切使?就能斷一切上煩惱?就能斷一切結(jié)?就能斷諸流(生死流)?就能斷諸軛(牛頸上之橫木,為系縛不
盡,煩惱異名)?就能斷諸取(執(zhí)取)?就能斷諸觸(六觸而生受,而生苦等),而能斷諸蓋(覆蓋)?就能斷諸纏?就能斷諸垢?就能斷諸愛?就能斷諸意?就能斷諸邪見而生正見?就能斷無明而生明(智慧)?』佛陀的回答,都是這樣的:『比丘!像如是之觀察眼就是無常,……乃至如是而知、如是而見的話,就能依次第而無明會斷盡,光明會生起(無明為無智慧,為愚癡,明為智慧,故說無明斷盡即智慧光明自會生起)』。
這時,那位比丘,聽佛所說,而歡喜,歡喜后,作禮而去。(上面這些均不另列經(jīng)名,都皈于『盡一切結(jié)經(jīng)』)
二○二、我見斷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觀察眼等為無常,正觀色、眼識、眼觸、三受為無我,則生無我見。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有一位比丘,往詣佛所,行禮如儀后,白佛說:「世尊!要怎樣知,怎樣見,才能依次第而斷我見?而生無我見呢?」
佛陀告訴那位比丘說:「對于眼,要正觀為無常。如依色(境)與眼(根)與識(眼識)而為眼觸。由于眼觸的因緣而生受;蚩嗍;驑肥,不苦不樂受。也應正觀察為無我。像如是的,乃至由于意觸的因緣,而生受-或者是苦受,或者是樂受,或者是不苦不樂受。這些也應正觀察為無我。比丘啊!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見的話,就能依次第而我見會斷除,無我見會生起(斷我見,而生無我見)。
這時,那位比丘,聽佛所說而歡喜,歡喜后,作禮而去。
二○三、能斷一切法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斷無明之一法的話,就能盡生死,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毘舍離國,耆婆拘摩羅藥師的庵羅園(大醫(yī)師-耆婆所捐獻的果樹林)。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一位比丘能斷一法的話,就能得正智,就能自已預記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諸比丘白佛說:「世尊是法之根,法之眼,法之依。唯愿為我們演說。諸比丘們聽后,當會納受奉行。」
佛陀告訴諸比丘們說:「大眾要諦聽!聽后要善思!當會為你們演說。諸比丘!到底是那一法斷滅之故,就能……乃至不受后有之身呢?此法就是所謂無明。如果斷滅無明的話,則會離欲,而智慧之光明會生起,而得正智,而能自己預記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這時,有一位比丘從坐而起,整齊他的衣服,偏袒其右肩,為佛作禮,右膝著在地上,合掌而白佛說:「世尊!要怎么知無明?怎么見無明?而能離欲而智明會生起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應當正觀察眼是無常。如依色(境)與眼(根)與識(眼識)而為眼觸。由于眼觸的因緣,而生受-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些也應正觀察為無常。耳、鼻、舌、身、意,
也是如此。比丘!像如是而知無明,如是而見無明的話,就能離欲而智明會生起」。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四、如實知見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對于眼等如實而知見的話,則得解脫,乃至不受后有。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毘舍離國。耆婆拘摩羅藥師的庵羅園。
這時,世尊告訴尊者阿難說:「對于眼,應當要如實而知,如實而見。如依眼(根)與眼色(境)與眼識(識)而為眼觸。而由于此眼觸的因緣而生的受,不管是苦(苦受),是樂(樂受),或者是不苦不樂(舍受),這些也應如實而知,如實而見。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他如果如實而知,如實而見后,對于眼就會生厭。對于依于色(境)與眼(根)與識(眼識),而為眼觸,而由于此眼觸的因緣所生的受,不管是苦(苦受)、是樂(樂受),或者是不苦不樂(舍受),也會生厭離。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厭離后,就不會去喜樂,不喜樂后,就會解脫、解脫知見。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五、優(yōu)陀那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觀察眼等為無常、苦、變易、異分之
法的人,就會解脫。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毘舍離國,耆婆拘摩羅藥師的庵羅園。
這時,世尊演說一切優(yōu)陀那偈后(無問自說,也就是雖無人問,而乘感興而說出來),告訴尊者阿難說:「眼是無常的,是苦的,是會變易的,是異分之法。如依色(境)與眼(根)與識(眼識)而為眼觸。由于此眼觸的因緣而生的受,不管是苦(苦受)、是樂(樂受)、是不苦不樂(舍受),這些均為是無常,是苦,是會變易,是異分之法。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多聞的圣弟子,如是去觀察的話,則對于眼,會得解脫。如依色(境)與眼(根)與識(眼識)而為眼觸,而由于此眼觸的因緣而生的受,這些也會得解脫。依于耳、鼻、舌、身、意(根)與法(五境)與意識(五識)而為意觸(五觸),而由于此意觸(五觸)的因緣所生之受,不管是苦(苦受),是樂(樂受),是不苦不樂(舍受),那些也會解脫。我會說他已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
佛說此經(jīng)后,尊者阿難,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六、如實知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為了對于內(nèi)、外入處,如實而知之顯現(xiàn)之故,當勤方便禪思,內(nèi)寂其心。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
佛陀住在于毘舍離城,耆 婆拘摩羅藥師的庵羅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應當要勤于方便而禪思(座禪),要內(nèi)寂其心(靜座瞑想,使內(nèi)心寂靜而行觀照)。為甚么呢?比丘啊!因為方便禪思,內(nèi)寂其心的話,就能像如是的,如實而知之事會顯現(xiàn)在前。到底對于甚么如實而知之顯現(xiàn)呢?對于眼,如實而知顯現(xiàn)。如依色(境)與眼(根)與識(眼識)而為眼觸,而由此眼觸的因緣所生的受,不管是苦受,是樂受,是不苦不樂(舍)受,這些都能如實而知會顯現(xiàn)在前。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這些一切諸法,均為是無常,是有為(有造作變化),也如是的,其如實而知,會顯現(xiàn)!(洞徹其真象,徹知其淵源實際)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三摩提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修習三摩提,即能如實而知。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毘舍離國,耆婆拘摩羅藥師的庵羅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應當要修無量的三摩提(禪定),要精勤而系念。為甚么呢?因為修無量的三摩提,而精勤系念后,則能如實顯現(xiàn)。對于甚么能如實顯現(xiàn)呢?對于眼,能如實顯現(xiàn),像如是的廣說,……乃至這些諸法無常、有為的實相,都能如實顯現(xiàn)。」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八、無常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過去、未來、現(xiàn)在之眼,是無常之故,圣弟子不欣樂,而生厭。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毘舍離城,耆婆拘摩羅藥師的庵羅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過去、未來之眼,是無常,何況現(xiàn)在之眼,怎么不是無常呢?多聞的圣弟子之如是而觀察的人,會不回顧過去之眼,會不欣悅于未來之眼。對于現(xiàn)在之眼會厭而不樂,會離欲而向于厭離。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像無常經(jīng)一樣,苦、空、無我等經(jīng),也是如此的闡說。
像內(nèi)入處(六根處)之四經(jīng)那樣,外入處之色、聲、香、味、觸、法之四經(jīng),以及內(nèi)外入處之四經(jīng),也是如此的闡說。
二○九、六觸入處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實而知六觸入處,而不見我、異我、相在,即會解脫。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毘舍離城,耆婆拘摩羅藥師的庵羅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六觸入處。那六個呢?所謂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是。沙門、婆羅門,對于此六觸入處之集、滅、味、患、離,如果不如實而知的話,就應當要知道!這
些沙門、婆羅門離去我所說之法與律,其遙遠的程度,有如虛空與地之隔離那樣(天壤之別)。
這時有一位比丘,從他的座位站起,整一整他的衣服,禮拜佛陀后,合掌而白佛說:「我乃具足如實而知此六觸入處之集、滅、味、患、離等」。佛陀告訴比丘說:「我現(xiàn)在問你,你應隨我之間而回答我。比丘啊!你見眼觸入處,是我,異我,相在與否呢?」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善哉!善哉!對于此眼觸入處,能如實知見為非我、非異我、不相在的話,就不會起諸漏,心不會有染著,心已得解脫。這名叫做初觸入處已斷、已知。此為斷其根本,有如截斷多羅樹之頭那樣(此樹一斷即死,絕不再生),對于未來之法,乃永不會再生起。所謂眼(眼根)、識(眼識),以及色(色境)是也。其次:你見耳、鼻、舌、身、意之觸入處,是我、是異我,是相在與否嗎?」比丘回答說:「弗也!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善哉!善哉!對于耳、鼻、舌、身、意之觸入處,如實而知見為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就不會生起諸漏,心不會有染著,心會得解脫。這名叫做比丘之六觸入處已斷、已知。是斷除其根本,有如截斷多羅樹頭那樣,對于未來世之欲,絕不會再生起,所謂意(耳等五根)、識(耳等五識)、法(聲等五境)。」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地獄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執(zhí)有之故,有六觸入處地獄,無執(zhí)著之故,則有六觸入處天。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毘舍離城,耆婆拘摩羅藥師的庵羅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不可以樂,不可以苦,為甚么呢?因為有六觸入處地獄(由執(zhí)著六觸入處而生的苦處),眾生如生在那個地獄中的話,則眼睛所見的均為是不可愛之色,不能見到可愛之色。都見到不可念之色,而見不到可念之色。都見到不善之色,而見不到善之色。由于此因緣之故,所受的一向(直)都是憂苦!耳所聽之聲,鼻所嗅之香,舌所嘗之味,身所感之觸,意所識之法,都見到不可愛,而見不到可愛。都見不可念,而見不到可念的。都見到不善法,而見不到善法。由此因緣之故,乃長受憂苦!
諸比丘們!有六觸入處天(由不執(zhí)著六觸入處而生的天),如有眾生,生在那個地方,即眼睛就會統(tǒng)統(tǒng)見到可愛的,而見不到不可愛的。見到可念之色,而不是不可念之色。見到善色,而不是不善之色。由此因緣之故,一向都長受喜樂。耳所聽的聲,鼻所嗅的香,舌所嘗的味,身所感之觸,意所識之法,均為可愛,而不是不可愛?赡,而不是不可念。善而不是不善!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一、世間五欲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佛陀略說自護不隨五欲。諸比丘不解其義,而去間珂難。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
佛陀住在于毘舍離城,耆婆拘摩羅藥師的庵羅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在往昔還未成正覺之時,曾獨自一人在閑靜之處,去禪思而思惟:自心應該要多向甚么地方去觀察好呢?我曾觀察自心都多追逐于過去的五欲(眼等五根對于色等五境之欲)的功德,少許追逐現(xiàn)在的五欲之功德,追逐于未來世的,輾轉(zhuǎn)而又微少。我觀察多逐過去的五欲之心后,就極盡生起方便,而精勤自護,不再使其隨逐于過去的五欲之功德(貪欲的功能作用)。
我因為是這樣的精勤自護之故,漸漸的近于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遍知)。你們諸比丘,也是一再的多逐于過去的五欲的功德,對于現(xiàn)在與未來,也同樣的很微少。你們現(xiàn)在應當由于其心多逐于過去的五欲之功德之故,都要增加自護,也應當在于不久之后得盡諸漏。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在于現(xiàn)法,能自知已作證。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的身。
為甚么呢?因為由于眼見色的因緣,而生內(nèi)受,所謂若苦(苦受)、若樂(樂受)、不苦不樂(舍受)。由于耳、鼻、舌、身、意對于聲乃至法的因緣之故,而生內(nèi)受,所謂若苦(苦受),若樂(樂受),不苦不樂(舍受)是。因此之故,比丘們!對于這些入處,應當要覺知:如果眼滅除的話,則色想就會遠離。耳、鼻、舌、身、意,如果滅除的話,則法想就會遠離!
佛陀說此當覺六入處之教義,說后,就進入室內(nèi)去坐禪。這時,有好多的比丘,在世尊離開后,就作如下之論議:「世尊為我們略說法要,并不詳細的廣于分別講說,現(xiàn)在已進入室內(nèi)去坐禪了。世尊所說的:『當覺六入處。眼如果滅除的話,則色想就會遠離。耳、鼻、舌、身、意,如果滅除的話,則法想就會遠離』。我們今天在世尊略說法中,猶然故我的不能了解其中之義。今此大眾當中,到底那一位
有慧力,能為我們對于世尊的咯說法申,廣為我們演說其中之奧義呢?」
又作此念:「唯有尊者阿難,常侍于世尊,常被大師之所贊嘆,說他又聰慧,又修梵行。因此,唯有尊者阿難,堪能作為我們對于世尊的略說法中,演說其奧義。我們今天應該皆共往詣尊者阿難的住所,去請問其要義。聽后,要如阿難所講說的,悉當奉持!」
這時,眾多的比丘,往詣尊者阿難之所,共相問訊后,退住在一邊而坐。他們向尊者阿難說:「尊者!當知!世尊為我們略說法要」。他們就照上面所說的,一一請問阿難。他們說:「愿為我們分別詳細的廣說其義。」
尊者阿難告訴比丘們說:「你們要諦聽!聽后要善思之!我對于世尊略說法中,當會為你們廣說其義。世尊所略說的就是「滅的六入處。有余當滅之故,是說:眼處滅后,色想就會斷離,耳、鼻、舌、身、意入處滅,法想就會斷離。世尊略說此法后,就入窒內(nèi)去坐禪去了,我現(xiàn)在已為你們分別說其中之奧義了!
尊者阿難說此義后,諸比丘聽其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二、不放逸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不為珂羅漢說不放逸之行,只對有漏的比丘說不放逸之行。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不為一切比丘說不放逸之行,亦
不是不為一切比丘說不放逸之行。我到底是不向于那一種像類的比丘(真實的比丘羅漢叫做像類,或種類也是像類)說不放逸之行呢?如比丘已得阿羅漢,已經(jīng)盡諸有漏,離諸重擔,逮得已利,盡諸有結(jié),心正解脫的人,像如是的像類的比丘,我就不會為他說不放逸之行。為甚么呢?因為那些比丘,已經(jīng)作到不放逸之行之故,已不再堪能作放逸之事了。我今看見那些尊者,已得不放逸之果,因此之故,不會再為他說不放逸之行。
到底為那種像類的比丘,說不放逸之行呢?如諸比丘們,還在有學地的人(初果至三果,均為有學,尚須修學,以期煩惱之斷盡),這種人還未得心意增上安隱,還未向于涅槃安住。像如是的像類比丘,我就會為其說不放逸之行。為甚么呢?因為這一種比丘,由于習學諸根,心里喜樂隨順于資生之具,而親近善友,不久當會得盡諸有漏,而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依于現(xiàn)法自知作證,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為甚么呢?因為他的眼(根)識(眼識)所可愛樂,所染著之色(境),這位比丘已經(jīng)徹見后,已不喜樂,不贊嘆、不染、不住于系著。由于不喜樂、不贊嘆、不染、不著住之故,已能專精而勝進,身心都止息,心安而極住于不忘,常定于一心,無量的法喜,唯逮得第一三昧正受,終不退減去隨逐于眼(根)與色(境)。對于耳、鼻、舌、身、意(五根)識(五識)法(五境),也是如此!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三、法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有眼與色,乃至意與法之二法。緣二法而生識、觸,乃至三受。如不如實而知三受,就會生貪、填、戒取 我
見等純大苦聚。反之即滅。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當會為你們演說二法。你們要諦聽!聽后要善思!那二種呢?所謂眼與色為二,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為二,這名叫做二法。
若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此之說:『這并不是二法。沙門瞿曇所說的二法,并不是真二法』。然而他乃以自己之意而說的二法,唯有言說耳。如問他時,就說不知,故會徒增其疑惑耳。因為并不是他所有的境界之故。為甚么呢?
因為緣于眼與色,而生眼識,此三事(根境識)和合而有觸,緣于觸而生受,若苦(苦受),若樂(樂受),不苦不樂(舍受)。如果對于此受之集,受之滅,受之味,受之患,受之離,不能如實而知的話,就會種植貪欲身之觸,會種植瞋恚身之觸,會種植戒取身之觸,會種植我見身之觸。也會種植而增長諸惡之不善法。像如是的純大苦聚,均從之而集生!如是耳、鼻、舌、身、意(五根),與法(五境)之緣,而生意識(五識),此根境識之三事和合而有觸等事,廣說如上。
又次,眼緣色,而生眼識,此根境識三事和合而為觸,由于觸之因緣而生受-若苦(苦受)、若樂(樂受)、不苦不樂(舍受)。對于此諸受之集,之滅,之味,之患,之離,也如是而知。如是而知后,已不種殖貪欲身觸,不種殖瞋恚身觸,不種殖戒取身觸,不種殖我見身觸,不種殖諸惡不善之法。像如是的諸惡不善之法已滅除后,則純
大苦聚也就會消滅!耳、鼻、舌、身、意之五根緣于法(聲香味觸法五境),也是如是!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四、二法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眼、色、眼識,六根、六塵二法成對,而為無常。自然的觸、受、思、想,也是無常有為,是心緣生的。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二種因緣,而生識。那二種呢?所謂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是。像如是的廣說……乃至非其境界之故等是。為甚么呢?因為眼根與色境的因緣而生眼識,而此后乃是無常、有為、心緣生。若色境與眼根而有眼識,而是無常、有為、心緣生,則由此三法和合的因緣而為觸,觸后而受,受后而思,思后而想。此等諸法,均為是無常、有為、心緣生。所謂觸、想、思是。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無常就會有變化性,而由有為造作,是心緣而生之法。由無常之緣所生之觸、受、思、想,均為有動轉(zhuǎn),有變壞。)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五、富留那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佛為富留那說:現(xiàn)見法、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等法。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尊者富留那(十大弟子之一,說法第一)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后,退住在一邊。他仰白佛說:「世尊曾經(jīng)說現(xiàn)法(現(xiàn)象),說滅熾然(除滅愛著),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以上均為見性頓悟之義)等法。世尊!到底甚么叫做現(xiàn)法呢?乃至……甚么叫做緣自覺呢?」
佛陀告訴富留那說:「善哉!富留那!能發(fā)此問。富留那啊!你要諦聽!聽后要善思!當會為你解說。富留那比丘!由于眼見色后,而覺知色,而覺知色貪。知道我在于此內(nèi)有眼識色貪。如實而知我在于此內(nèi),有眼識色貪。富留那!如眼見色后,會覺知色境,而會起覺知色之貪,而如實而知我在于此內(nèi)有眼識色貪的話,就名叫做現(xiàn)見法。(眼為眼根,色為色境,識為意識,由此三事和合而起貪色等感覺作用,也就是納受現(xiàn)象而有貪欲等之發(fā)生)。
甚么叫做滅熾燃?甚么叫做不待時?甚么叫做正向?甚么叫做即此見?甚么叫做緣自覺?富留那比丘!以眼見色后,雖然覺知色,然而不起色貪之覺。如實而知色,而不起色貪覺。如實而知,就名叫做滅熾燃、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
佛說此經(jīng)后,富留那比丘,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六、大海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以六根而識六境,而愛念、執(zhí)著、貪樂之身口意業(yè)為大海,也就是死之海。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所謂大海,乃為愚夫所說,并不是圣者所說,因為此為大小水所集耳。甚么是圣者所說之海呢?所謂由眼而認識色境后,而起愛念、染著、貪樂之身口意三業(yè),就名叫做海。一切世間之阿修羅眾(非天)……乃至天、人們,都在于其中貪樂沉沒。有如狗之肚臟,如亂草之蘊(積集)。在于此世與他世,絞結(jié)、纏鎖(生死不絕),也是如是。而由于耳而識聲,由于鼻而識香,由舌而識味,由身而識觸,而在于此世與他世,絞結(jié)、纏鎖,也是如是」。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身、口、意業(yè)之經(jīng)那樣,如是貪、恚、癡、老、病、死等,也同樣之闡說。
如五根之三經(jīng)那樣,六根之三經(jīng),也同樣之闡述。
二一七、大海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六內(nèi)入處就是人大海,六外入處,就是濤波。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所謂海,乃為世間的愚夫所說的,并不是圣者所說的,海乃為大小之水之集聚之處而已。眼就是人之大
海,那個色,為之濤波。若能堪忍色之濤波的話,就能得以度過眼之大海,能究竟在于濤波回澓(回旋兇涌,來回轉(zhuǎn)動)的諸水當中之惡蟲、羅剎女鬼。耳、鼻、舌、身、意,也是人的大海,聲、香、味、觸、法,也為之濤波。若能堪忍那些法的濤波的話,就能得以度過意的大海,而究竟在于濤波里回澓的惡蟲、羅剎女鬼」。
這時,世尊并用偈頌說:
大海巨濤波 惡蟲羅剎怖 難度而能度 集離永無余
能斷一切苦 不復受余有 永之般涅槃 不復還放逸
(大海中之巨大的波濤,里面藏有令人會恐怖的惡蟲、羅剎一大堆!將此難堪的巨難中,而能渡過的,就是遠離諸惡集,永遠無余留。)
(能斷離一切苦厄,不再受余有之身,永遠赴往盤涅槃,不再還回放逸里了!)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八、苦集滅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苦之生起與消滅,也就是生起之道程,和苦之解脫的道程。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xiàn)在會為你們闡說苦集道跡(苦之生起之道程),苦滅道跡(苦之解除之道程)。你們要諦聽!聽后要善思!當會為你們講說。
甚么叫做苦集道跡呢?緣于眼與色,而生眼識(以眼與諸色為因緣,而生起眼識)。此根、境、識三事和合而為觸。緣于觸而生受,緣于受而生愛,緣于愛而生取,緣于取而生有,緣于有而為生,緣于生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之集聚。像如是,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這名叫做苦集道跡。
甚么叫做苦滅道跡呢?緣于眼與色,而生眼識,此根境識三事之和合而為觸。此觸如果滅除,則依之而生之受自會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像如是的,這些大苦聚都滅除不起。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之說。這名叫做苦滅道跡。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一九、涅槃道跡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觀察六入處,乃至三受之無常,就是涅槃道跡。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xiàn)在要為你們說涅槃道跡。甚么叫做涅槃道跡呢?所謂觀察眼是無常的。如依于色與眼與眼識之眼觸的因緣,而生受-內(nèi)心覺得若苦(苦受)、若樂(樂受)、不苦不樂(舍受),這些均為是無常。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這就是名叫涅槃道跡」。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似趣涅槃道跡經(jīng): 本經(jīng)敘述觀察六入乃至三受之無常、無我,即為似趣涅槃道跡。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似趣涅槃道跡。甚么叫做似趣涅槃道跡呢?觀察眼為非我。如色與眼與識之眼觸的因緣而生受。如內(nèi)覺若苦(苦受)、若樂(樂受)、不苦不樂(舍受),這些都觀察是無常。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這名叫做似趣涅槃道跡」。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一、取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故觸滅,則受乃至取會滅。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趣一切取道跡。甚么叫做趣一切取道跡呢?如緣眼與色,而生眼識,此三事和合而為觸。緣于觸而有受,緣于受而有愛,緣于愛而有取,由于取所取之故。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由取所取之故,就名叫做趣一切取道跡。
甚么叫做斷一切取道跡呢?緣于眼與色,而生眼識,此三事和合而為觸。觸滅則受自會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像如是而知,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二、知識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六入,乃至三受,均為是知法、識法。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應當要知道一切知法、一切識法。你們要諦聽!聽后要善思!當會為你們闡說。甚么叫做一切知法,一切識法呢?諸比丘!眼就是知法、識法。如色與眼而為眼觸。由于眼觸的因緣而生受-內(nèi)覺或苦、或樂、不苦不樂等三受。這些一切的一切,均為是知法、識法。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三、斷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若如實而知六入,乃至三受,則不說一法不知、不識,而得究竟苦邊。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并不說一法不知、不識,而能得究竟苦邊之事(不如實而知之義,下同)。為甚么不說一法不知、不識,而能得究竟苦邊呢?所謂不說對于眼不知、不識,而得究竟苦邊。如依色與眼與識,而為眼觸。由于眼觸的因緣而生受-內(nèi)覺或苦、或樂、不苦不樂之三受等,也是同樣的不說不知不見,而能得究竟苦邊。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四、斷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應當斷除一切法。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一切欲法,應當要斷除。甚么一切欲法應當要斷除呢?所謂眼是一切欲法,應當要斷除。如依色與眼與識而為眼觸。由于眼觸的因緣而生受-內(nèi)覺或苦、或樂、不苦不樂,那些一切欲法,應當要斷除。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五、斷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眼,乃至三受,不如實而知、而斷的話,就不能究竟苦邊。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并不說一法不如實而知,不斷滅,而能究竟苦邊。為甚么不說一法不如實而知,不予以斷除,而能究竟苦邊呢?所謂不說眼不如實而知,不予以斷除,而能究竟苦邊。如依色與眼與識,而為眼觸。由于眼觸的因緣而生受-內(nèi)覺或苦、或樂、不苦不樂。那些一切的一切,并不說不如實而知,不予以斷除,而能究竟苦邊的。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六、計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對于六入,乃至三受,不計著的話,就得覺涅槃。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xiàn)在當說斷一切計量(推理想象)。你們要諦聽!聽后要善思,當會為你們闡說。
不計甚么呢?所謂不計我見色,不計眼為我所,不計為相屬的。如依色與眼與識,而為眼觸。由于眼觸的因緣而生受-內(nèi)覺或苦、或樂、不苦不樂。那些也不計為是樂、是我、是我所,不計為樂之相樂。不計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
像如是的不計的人,則對于諸世間恒常的并沒有所取。無所取之故,就沒有所著,無所著之故,就會自覺涅槃。所謂我生已盡,梵行
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上所說之不計眼等一樣,不計一切事,也是如是。
二二七、計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計就是病,就是癰,就是刺,若不計,就會得覺涅槃。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計者就是疾病,計者就是癰,計者就是刺。如來由于不計住之故,已為離開疾病,離開癰,離開刺。因此之故,比丘如果想求不計住、離病、離癰、離刺的話,那位比丘就應莫計眼就是我,莫計眼是我所有,莫計眼為相屬,莫計依色與眼與識而為眼觸,由于眼觸的因緣而生受-內(nèi)覺或苦、或樂、不苦不樂。這些均應莫計是我、是我所有、是相在(此他兩者相結(jié)合的我)。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比丘!像如是的不計(不思量)的話,就沒有所取,無所取之故,就沒有所著,無所著之故,就自會覺證涅槃。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眼等所說的,其余的一一事,也是如是。
二二八、增長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生老病死之增長法,和損滅法。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xiàn)在當會說增長之法,以及損滅之法。甚么叫做增長法呢?所謂緣于眼與色,而生眼識,此三事和合就是觸。緣于觸而為受,……廣說乃至,純大苦聚之集取,這就是名叫增長法。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也是名叫增長法。
甚么叫做損滅法呢?緣于眼與色,而生眼識,此三事和合就是觸。由于觸滅,則受自會消滅,……廣說乃至純大苦聚均會滅盡。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這就是名叫損滅法!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像此增長法、損滅法那樣,那些起法、處變易法、集法、滅法也如上所說的。
二二九、有漏無漏法:本經(jīng)敘述眼乃至三受,有世俗之見者,就是有漏法,反之,而是出世間法的,就是無漏法。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xiàn)在將要闡說有漏法與無漏法。甚么叫做有漏法呢?所謂依于眼與色與眼識,而為眼觸。由于眼觸的
因緣而生受-內(nèi)覺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依耳、鼻、舌、身、意(五根)與法(五境)與意識(五識)而為意觸。由于意觸的因緣而生受-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這些屬于世俗的,就名叫做有漏法。
甚么叫做無漏法呢?所謂出世間之意是。若法與意識合之而為意觸。而由于意觸的因緣而生受-內(nèi)覺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之出世間者(超越此俗世之牽纏),就名叫做無漏法!
佛說此經(jīng)后,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jīng)卷第八完
- 上一篇:雜阿含經(jīng)卷第七
- 下一篇:雜阿含經(jīng)卷第九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三十、安那般那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十六、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六、佛云何說法、以何敎之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前言
- 中阿含經(jīng)新譯
- 長阿含經(jīng)新譯
- 增一阿含經(jīng)新譯
- 雜阿含經(jīng)新譯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雜阿含經(jīng)·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二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三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四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五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六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七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九
- 雜阿經(jīng)卷第十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十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