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四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四
七日品第四十之一
概要:本品由世界之成立與破壞之說明為始,依次為因于跋耆國人具足七法,而闡述比丘之七不退法,貪、瞋等的七使,有七種無上的福田之人,應修十念之事,除有漏之法,成就七功德之法,應思惟死想,為波斯匿王而說七尼揵子、七裸形人、七黑梵志、七裸形的波羅門,最后為迦旃延的說法。
三五五
大意:本經敘述敗劫(壞劫)之時,有七日之出現(xiàn),世界就壞滅,一切都歸于無常。成劫之時,世界會生成,在光音天的天神會來此世界,部份的天眾,由于貪食而淪落在此人間定居,而衍生子孫。嗣后而有四姓之分,有五谷之生,而有了生老病死,終于不得盡諸苦際。叫人常禪坐,不可懈怠。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眾多的比丘,吃食之后,都集在于普會講堂,都作如是的論議:「此須彌山(妙高山)乃極為廣大,并不是眾山所能及的。甚奇!其特!(實在是非常的奇妙,實在是非常的殊特)。是那么的高廣,那么的峻險!雖然是如是,但是不久的將來,仍然會壞敗,不會有遣余的。那些依于須彌山,更有的大山,同樣的也會壞敗的。」
那時,世尊以天耳而聽到眾多的比丘在作這些論議之事,就從其座位站起,往至于那個講堂,即就坐在那里。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在這里論議甚么呢?欲施行甚么事呢?」諸比丘們回答說:「眾人集在這里,正在論說正法之事,剛才所論說的均為是如法而說的!
世尊告訴他們說:「善哉!比丘!你們出家,正應論說正法之論,同時,又應不舍棄賢圣的默然為是。所以的緣故就是:如果比丘集聚在于一處時,就應當施行二事的。那二事呢?第一是應當共同談論正法,第二就是當應賢圣之保持默然。你們如論此二事的話,終會獲得安隱,不會失去時宜的。你們剛才到底是作甚么如法之議呢?」
諸比丘們回答說:「這次眾多的比丘來集于此講堂時,都作如是的論議的:『甚奇!甚特!此須彌山乃這么的極為高,又廣大!但是此須彌山雖然為如是,不過不久的將來仍然也會敗壞,以及四面的鐵圍山也當會如是的壞敗的!粍偛偶谟诖怂鞯淖h論,就是如是的如法之論的。」
世尊告訴他們說:「你們欲聞此世間的境界的壞敗之變嗎?」諸比丘們白佛說:「現(xiàn)在正是時候,唯愿世尊:應時演說,使眾生之類,都能心得解脫!」世專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如聽后,應善思念,應藏在于心懷!怪T比丘們回答說:「如是,世尊!」那時,諸比丘們,正從佛受教。
世尊告訴他們說:「須彌山確實為極高而廣大,并不是眾山所能及的。如比丘們欲知道須彌山的話,就認為是這樣就是了:出水上之高度為八萬四千由旬,入水的深度也是八萬四千由旬。須彌山為四種寶所造成的,所謂金、銀、水精、琉璃是。又有四角,也是四種所造的,所謂金、銀、水精、琉璃是。有金城而銀的
郭,銀城而為金郭,水精城而為琉璃郭,琉璃城而為水精郭。須彌山的頂上有五種天在那里居止,都是由于宿緣而住在于其間的。那五天呢?所謂在那個銀城中,有細腳天在那里居止;那個金城中,有尸利沙天那里居止;水精城內,有歡悅天在那里居止;琉璃城內,在力盛天在那里居止;金城與銀城的中間,有毗沙門(北方,多聞)天王在那里居住,率領諸閱叉(夜叉,捷疾鬼),有不可稱計之多;金城和水精城的中間,有毗留博叉(南方,增長)天王,率領諸龍神在那個地方居止;水精城和琉璃城的中間,有毗留勒叉(西方,廣目)天王在那里居止;琉璃城和銀城的中間,有提頭賴咤(東方,持國)天王在那里居止。
比丘們!當知!須彌山下有阿須倫(阿修羅,非天)居止在那里。假如阿須倫欲和三十三天共斗之時,首先會和細腳天共戰(zhàn)斗;倘若得勝的時候,就會再至金城去和尸利沙天共戰(zhàn)斗;如已戰(zhàn)勝尸利沙天的話,就會又至水精城和歡悅天共斗;如果已勝其天的話,就會再到琉璃城去和力盛天戰(zhàn)斗;如已勝其天的話,便會和三十三天共斗。
比丘們!當知!須彌山頂有三十三天在那里居止,晝夜都同樣的照明,其光明乃出自三十三天的身上,而相互普照之故,才會致于如是而已!依須彌山,而有日月的流行,日天子的城郭,其縱廣為五十一由旬,月天子的城郭,其縱廣為三十九由旬,最大的星球的縱廣為一由旬,最小的星球的縱廣為二百步。須彌山頂?shù)臇|、西、南、北的縱廣為八萬四千由旬,近于須彌山的南方有大鐵圍山,長廣為八萬四千里,高度八萬里。又此山表,有尼彌陀山(持邊,七重金山的最外邊之山),圍繞其山;離開尼彌陀山之處,又有山,其名叫做佉羅山(擔木山),離開此山,又更有山,其名叫做伊沙山(持軸山),離開此山,又更有山,名叫做馬頭山(山形似馬頭),離開馬頭山,又更有山,其名叫做毗那耶山(鼻頭山);其次,毗那耶山又有山,名叫鐵圍大鐵圍山。
鐵圍山的中間有八大地獄,一一的地獄都有十六隔子(十六小地獄)的地獄。那個鐵圍山在于閻浮里地,為多所饒益。閻浮里地如果沒有鐵圍山的話,這里就會恒常為一臭處的了。鐵圍山表有香積山(香醉山),香積山側有八萬四千的白象王止住在其中間。象王各有六只牙,都以金銀校飾的,那個香山中有八萬四千窟,諸篆都在那里居止,都為金、銀、水精、琉璃所造的。最上的象,則為釋提桓因(帝釋天)親自駕乘,最下的象,乃為轉輪圣王所乘的。香積山側有摩陀池水,都生優(yōu)缽(青色)蓮華、拘牟頭(地喜)華。那些諸象,都掘蓮華根而吃的。摩陀池水側又有山,名叫做優(yōu)阇伽羅,那個山都生若干種的草木,鳥獸、蟲豖,都在于其中間。依在于那個山,均有神通得道的人住在于其中間。其次,又有山,名叫般荼婆,次又有山,名叫耆阇崛山(靈鷲山),這是閻浮里地所依的地方。
比丘們!當知!或者有時,假若此世間欲壞敗之時,天空就不降雨,所種的生苗,就不再長大,諸所有的小河泉源,都均會枯竭。一切諸行,都均會歸為無常,都均不得久住。比丘們!當知!或者有時,此四大駛河,所謂恒伽(恒河)、私頭(信度河)、死陀(細多河)、婆叉(縛芻河),也都同樣的會枯竭而沒有遺余。像如是的,比丘們!所謂無常而變,正是如此之謂而已!
比丘們!或者又有時,假若此世間有二日之出現(xiàn)時,這時,百草樹木都均會凋落。像如是的,比丘們!無常變易,不得久停,到那個時候,諸泉源小水,都均會枯竭。比丘們!當知!如果二個太陽出現(xiàn)之時,那個時候,四大海水,百由旬之內,都均會枯竭,漸漸而至于七百由旬,海水都會自然的竭盡。比丘們!當知!如果在世間里,有三日出現(xiàn)之時,這時,四大海水,千由旬之內,其水會自然竭盡,漸漸的乃至于七千由旬,海水都會自然的竭盡。比丘們!當知!如果四日出現(xiàn)于世間時,四大海水,只存在于深度千由旬處。像如是的,比丘們!一切諸行均為是無常的,都不得久住。
比丘們!當知!或者有時,如果在世間里有五日之出現(xiàn)時,這時,四大海水,殘余的為七百由旬之水,漸漸的消至于百由旬。比丘們!當知!如果五日出現(xiàn)之時,這時,海水只存在為一由旬,漸漸的水竭而沒有遺余。如果五日出現(xiàn)之時,其余的正有七尺之水之存在,但是都由因五日出現(xiàn)之時,這些海水都會竭盡而沒有遺余。比丘們!當知!一切行都是這樣的無常的,都不得久住。
比丘們!當知!或者有時,六日出現(xiàn)于世間時,此地之厚度六萬八千由旬,都均會冒出煙來,須彌山也漸漸的會融壞。如六日出現(xiàn)之時,此三千大千的國土,都均會融壞,猶如陶家之燒瓦器那樣。這時,三千大千的剎土,也是如是,都會洞然火出,沒有不周遍的。比丘們!當知!如六日出現(xiàn)之時,八大地獄也同樣的會消滅。人民都會命終。依在須彌山的五種之天,也是一樣的命終。三十三天、艷天(夜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也同樣的會命終,宮殿都會為空無。如六日出現(xiàn)之時,這時,須彌山,以及三千大千的剎土,都均會洞然而沒有遺余。像如是的,比丘們!一切行都是無常,都不得久住。
比丘們!當知!或者有時,如七日之出現(xiàn),這時,此地雖其厚度為六萬八千由旬,以及三千大千的剎土,均都會起火的。如又七日出現(xiàn)之時,此須彌山就會漸漸的融壞,百千由旬內自然會崩落,永遠不會有遺余,也已不再見到塵煙之分,何況見到其灰呢?這時,三十三天,乃至于他化自在天的宮殿,都均被火燃。此間的火炎乃至于梵天上。剛出生在那里的天子之在于那個天宮的,從來并不看見過劫燒的情形,而這次見此炎光時,都普皆壞著恐懼之心。都畏怕被火所燒;但是那些舊
生的天子們,因曾經看見過這種劫燒,便來慰勞這些后生的天子而說:『你們不可懷著恐懼之心,這些火,終究是不會來到于這里的。』比丘們!當知!七日出現(xiàn)之時,從此間至于第六層天,乃至三千大千的剎土,都均會為灰土,已沒有形質之兆象的了。像如是的,比丘們!一切行都是無常的,都不可以久保,都會歸于盡的。那個時候的人民,命終之后,都會生在于他方的剎土,或者會生在于天上。假如又有地獄中的眾生的宿罪已畢的話,或者也會生在于天上,也會生在其它地方的剎土的。假如那個地獄的眾生的宿罪未畢時,又會移到他方的剎土(同樣在那個地方的地獄)。比丘們!當知!如七日出現(xiàn)之時,就不再有日月光明星宿兆象,這時,日月已滅,已不再有晝夜的了。這就是所謂,比丘們!就是所謂由于因緣果報,致有如是的壞敗。
其次,比丘們!當知!劫如復還而成就之時,或者于此時,火還自滅,虛空之中,會有大云之起,漸漸的降下雨來。這時,此三千大千的剎土里,水會遍滿于其中,水乃至會達于梵天上。比丘們!當知!這時,此水會漸漸的停住而自消滅。又有風之吹起,名叫隨嵐(毗嵐,迅猛風),會吹此水而聚著于一處。這時,由于那個風,而生起千座的須彌山,千座的祇彌陀山,千座的尼彌陀山,千座的佉羅山,千座的伊沙山,千座的毗那耶山,千座的鐵圍山,千座的大鐵圍山。又會生起八千間的地獄,又會生千座的馬頭山,千座的香積山,千座的般荼婆山,千座的優(yōu)阇伽羅山,千個的閻浮提,千個的瞿耶尼,千個的弗于逮,千個的郁單曰;又會生千個的四海水,又生千個的四天王宮,千個的三十三天,千個的艷天,千個的兜術天,千個的化自在天,千個的他化自在天。
比丘們!當知!或者有如此之時,水滅而地還復而生。這時,地上自然的會有地肥(大地生成之物),乃極為香美,勝于甘露,欲知那地肥的氣味,就如同甜飲那蒲桃酒之味就是了。比丘們!當知!或者有如此之時,光音天自相談論而說:『我們欲到閻浮提,去觀看那個地方的地形之還復之時的情形。』光音天子就這樣的下降而至于世間,那時,看見地上有如此的地肥,便用手指,去嘗著于口中而取食。當時,天子食地肥多的,就一轉而沒有威神,又沒有光明,身體遂粗重而生骨肉,就失棄了其神足,不再能飛。又那些天子之食地肥之比較少的人,身體就不粗重,也不會失去其神足,也能在于虛空中飛行。
這時,天子之失去神足的,都互相號哭,而自相說言:『我們今天已極為窮厄,又失去了神足,就住在于此世間,不能再還天上,就食此地的地肥吧!』說后,各各都相視彼此的顏色。那時,天子中,欲意比較多的,便成為女人,遂行情欲,而共相娛樂。這就是所謂,比丘們!所謂最初成就世間之時,有了如此的淫法流布于世間,是舊常之法,是女人必定會出于世間之事,可說也是舊法,而不是適于現(xiàn)在之法。這時,其余的光音天看見這些天子既已墮落,就都來呵罵而對他們說:『你們?yōu)樯趺葱羞@不清凈之行呢?』這時,眾生們又作如是之念:我們應作方便,宜共止宿,使他人看不見。就這樣的轉轉而作屋舍,自己蔽覆其形體。這就是所謂,比丘們!所謂有如此的因緣,而現(xiàn)在有這些屋舍的由來。
比丘們!當知!或者有時,地肥曾經自然的入于地,后來就轉生粳米,而極為鮮凈,也沒有皮表,極為香好,使人食后,都為肥白。朝晨去收成,而夜暮又再生,暮夜去收成,而翌朝又再生。這就是所謂,比丘們!所謂的那時始有如此的粳米之名之生。比丘們!或者又有這種時:人民都懈怠而不勤勉于生活。這種人便作如是之念:我現(xiàn)在為其么須要日日(每天)去收取此粳米呢?應該二天收取一次,就成了。這種人便每經二天才去收取一次粳米。那時,人民就展轉而懷妊,由此而轉為有生分。
又有眾生對那一位眾生說:『我們共同去取粳米吧!贿@時,那人回答說:『我已經收取二天份的食糧了!淮巳寺牶,便生如此之念:我應當儲存四天份的食糧為是。就這樣的實時去辦理四天份的食糧。又有眾生對那一位眾生說:『我們一塊兒到外面去收取粳米吧!』此人回答說:『我已收取四天份的食糧了!荒侨寺牶,便生如是之念:我應該辦理八天份的食糧。就這樣的去辦理儲存八天份的食糧。那時,那些粳米,由于大家去亂取之故,就再也不如從前那樣的更生。
這時,眾生都各生如是之念:世間有大的災患,現(xiàn)在這些粳米已不再如本來之時那樣的豐富了,現(xiàn)在應當分此粳米為是。就這樣的,那時去分配粳米。那個時候,眾生又生此念:我現(xiàn)在應該自藏粳米,而當應去盜他人的粳米為是。這時,那位眾生就自藏粳米,同時也開始去盜取他人的粳米。粳米的主人發(fā)見他人來盜他的粳米后,就對他說:『你為甚么緣故,來取我的粳米呢?這次舍你的罪,以后不可再犯!』那時,在世間里,始有此盜心之事。這時,又有眾生聽到這些話后,又自生念:我現(xiàn)在也可自藏粳米,而當應去盜他人的粳米。這時,那位眾生便舍放(藏儲)自己之物,而去竊取他人之物。那位物主發(fā)見之后,對那個人說:『你現(xiàn)在為甚么緣故盜取我的粳米呢?』那人卻默然不回答。這時,物主就實時以手奉相加,叫他自今以后,不可再來相侵入。
這時,眾多的人民聽到眾生相互竊盜,就各共云集,自相謂言而說,『在世間里有如此的非法,各共相盜之事發(fā)生不止,現(xiàn)在就應當立一守田的人,使其守護各人的田物。如果有眾生為聰明高才的話,就應當擁立他作為守田之主!贿@時,就經過選擇田主之后,便向此田主而說:『您應知道!在世間里有如此非法竊盜的事件之發(fā)生。你現(xiàn)在守護田地,當看雇其值,諸人民如果來取他人的粳米的話,您就應懲罰其罪!荒菚r,就這樣的安置一位田主。比丘們!當知!那時,那位守田的人,就稱號為剎剎種。這都是舊法,并不是現(xiàn)在才有的法!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始有剎利種姓中之上者聰明高才人天人所敬待
(始有如是的剎利之種,為姓中之上的,是聰明而高才的人,是天人所敬待的人!)
那時,如有人民侵占他人的財物的話,此時,剎利(田主,地主,國王)便會抓取而懲罰他。如果那些人又不改其罪愆,仍然犯罪的話,在那個時候,剎利之主,便會敕作刀杖,將那些人取縛而梟其首(斬首示眾)。那時,在世間里,始有如是的殺生(斬首示眾的行動)。這時,眾多的人民聽到如此的教令:『如果有人竊盜他人的粳米的話,剎利主就會抓取去斬殺。』大家聽此刑法后,都懷恐懼,衣毛都倒豎起來。大家因此,就各作草蘆,在其里面去坐禪,去修其梵行,都專一其心,舍離家業(yè)、妻子、兒婦,而獨靜其志,而修習梵行。因此以來,而有了婆羅門(凈裔,神職人物)之名姓的產生。這時,便有如此的二種姓出現(xiàn)在于世間。
比丘們!當知!那個時候由于竊盜之故,便有了殺生(斬首),由于殺生之故,便有了刀杖(兵器之制作)。這時,剎利主告訴人民說:『如果有端正而高才的人的話,當會使他統(tǒng)治此人民!挥指嬖V他而說:『如果有人民犯竊盜的話,便應懲治他的罪!荒菚r,就這樣的,便有了此毗舍(農工商之從事者)種姓之出現(xiàn)于世間。
那時,有好多的眾生便生如是之念:今天這些眾生之類,會各共殺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業(yè)所導致的,F(xiàn)在應該來往周旋,自求生活為是。那時,便有首陀羅(工巧)種姓之出現(xiàn)在于世間!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初有剎利種次有婆羅門第三名毗舍次復首陀姓
有此四種姓漸漸而相生皆是天身來而同為一色
(最初有剎利種之出現(xiàn),其次為有婆羅門種之產生,第三種姓名叫毗舍,其次有首陀羅姓之名位。有此四種姓,漸漸的相生而起,最初都是由于天身而來的,都是同為一種色的!)
比丘們!當知!那個時候,有了這些殺生、盜心之故,已不再有如是這般的自然粳米。那時,便有了五種的谷子。第一就是根子,第二就是莖子,第三就是枝子,第四就是華子,第五就是果子,以及其余所生的種子,就是所謂五種之子。這些都是由于他方剎土之風所吹使而來,而取用這些作為種子,以此而自濟的。像如是的,比丘們!在世間里有如此的瑞應,然后便有了生、老、病、死,致使今天有了如此的五盛陰身,不能得盡于苦際,這名叫做劫之成敗時的變易。我已和你解說的
事,都是諸佛世尊常所應行應說之法,現(xiàn)在都已為你講說過了。你們應當樂在于閑居靜處,在那里念念禪坐,不可生起懈怠之念。現(xiàn)在如不精誠的話,后悔就沒有益了。這就是我的教誨!」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三五六
大意:本經敘述阿阇世王欲征伐拔祗國,就派婆利迦去請示佛陀。佛說拔耆族人乃修七種不衰退之法,并不是外寇所能侵,王乃作罷。佛陀也說明比丘之七種不退轉之法。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羅閱城的迦蘭陀竹園之處,和大比丘之眾五百人俱在。
這時,摩竭國王阿阇世,在于群臣當中,作如是之說:「此拔祗國內,乃極為熾盛,人民非常的多,我欲去攻伐,好收攝其邦土!巩敃r,阿阇世王曾經告訴婆利迦婆羅門(禹舍大臣)說:「你現(xiàn)在到世尊之處,拿我的姓名,去問訊世尊,禮敬承事后,而說:『大王阿阇世,曾叫我代他向世尊說:意欲去攻伐拔祗國,是否可以么?』假若如來有所交代之語的話,你就把它善加思惟,回來時向我說。所以的緣故就是:如來所說之語,是始終不會有二之故!
這時,婆羅門受王的教敕之后,就往至于世尊之處,和世尊共相問訊之后,退坐在一邊。這時,婆羅門白佛說:「阿阇世王叫我代他禮敬世尊,承事問訊!」又重白說:「大王意欲去攻伐拔祗大國,叫我先來問佛,是否可行?」那時,那位婆羅門還是以衣覆在于頭腳,穿著象牙的屣,腰帶利劍,不應該和他說法的。
這時,世尊乃告訴阿難說:「如果拔祗國的人民曾修七法的話,即究竟不會被外寇所壞的。那七法呢?(一)如當拔祗的人民,都集在于一處,而不散的話,便不會被他國所敗壞的,這就是所謂初法(第一法)不會被外寇所敗的。
(二)又次,阿難!拔祗國的人上下都和順,拔祗的人民就不會被外人所擒的。這就是所謂,阿難!所謂第二之法,不會被外寇所敗壞的。(三)又次,阿難!如拔祗國的人也不淫他人,不著于他人的女人之色,這就是所謂第三之法,不會被外寇所敗壞的。(四)又次,阿難!如拔祗國不從此間而傳至彼間,又不從彼間傳至于此間,這就是所謂第四之法,不會被外寇所敗壞的。(五)又次,阿難!如拔祗國的人,能供養(yǎng)沙門、婆羅門,都承事禮敬梵行之人的話,就是所謂第五之法,這時,便不會被外寇所敗壞的。(六)又次,阿難!如拔祗國的人民不貪著于他人的財寶的話,就是所謂第六法,不會被外寇所敗壞的。
(七)又次,阿難!如拔祗國的人民都皆同一心,都向于神寺,都專精其意的話,便不會被外寇所敗壞,就是所謂第七之法,不會被外寇所敗壞的。這就是所謂,阿難!所謂那些拔祗的人民,曾修此七法的話,終究不會被外人所敗壞的!
這時,梵志白佛說:「假如那些人能成就一法的話,猶不可以敗壞,更何況修習七法,怎么可以敗壞呢?止!止!(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世尊!國事猥多,我要回去了!鼓菚r,梵志就從座起而去。
那位梵志離開后,不遠之處時,那時,世尊曾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xiàn)在當說七種不退轉之法。你們要諦聽!聽后要善思念其義!怪T比丘們白佛說:「唯然!世尊!」那時,諸比丘們就從佛而受教。世尊告訴他們說:「甚么為之七種不退轉之法呢?比丘們!當知!如比丘們共集在一處,都非常的和順,上下都相奉,都轉進于上,而修諸善法,并不退轉,也不被弊魔所得便,這就是所謂初法(第一種)不退轉。
又次,眾僧都和合而順從其教,轉進于上,而不退轉,不被魔王所敗壞,這是所謂第二種之法不退轉的。又次,比丘!不著于事務,不修世榮,而轉進于上不被魔天所得其便,就是所謂第三種之不退轉之法的。又次,比丘!不去諷誦雜書,不為雜書而整天都策役其情意在其里面,應轉進于上,而不被魔王得到其便利,這就是所謂第四種不退轉之法。
又次,比丘!勤修其法,而除去睡眠,都恒常自己警寤,而轉進于上,不被弊魔得到其便利,就是所謂第五種不退轉之法。又次,比丘!不去學習算術,也不使人去學習,都樂在于閑靜的地方,去修習其法,而轉進于上,不被弊魔得到其便利,就是所謂第六種的不退轉之法。又次,比丘!應生起一切世間都不可樂之想,而修習禪行,忍諸法之教,轉進于上,不被魔所得其便利,就是所謂第七種不退轉之法。如果有比丘,能成就此七法,而共為和順的話,便不會被魔得到其便利的。
那時,世尊并說此偈而說:
除去于事業(yè)又非思惟亂設不行此者亦不得三昧
能樂于法者分別其法義比丘樂此行便致三昧定
(應該除去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業(yè),同時又不亂思惟。假如不這樣去做的話,就不能得到三昧的。能樂于此法的人,必定是善于分別其法之義,一位比丘如能樂于此行的話,便能致于三昧禪定的!)
「因此之故,比丘!當求方便,去成就此七法。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三五七
大意:本經敘述貪欲、瞋恚、憍慢、愚癡、疑、見,欲世間等七使,會使人流轉生死,不得解脫。應當修學念、法、精進、喜、猗、定、護等七覺意去對治它。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xiàn)在要講說七使(七煩惱)之事,你們聽后要善于思念。」諸比丘回答說:「如是!世尊!」這時,諸比丘就從佛受教。
世尊告訴他們說:「那七使呢?第一就是貪欲使,第二就是瞋恚使,第三就是憍慢使,第四就是癡使,第五就是疑使,第六就是見使,第七就是欲世間使(有貪使)。這就是所謂,比丘們!所謂有此七種使,使眾生之類,永處于幽闇,纏結其身,使其流轉于世間,沒有休息,也不能知道生死的根源。有如那二匹牛,一匹為黑色的,另一為白色的,這二匹牛共同掛一軛(牛車的頸木,也就是扼住牛頸之用的曲木),共相牽引,不得有相違遠。這些眾生之類,也是如是,都被這些貪欲使,無明使(癡使)所纏結,不得相離開,其余的五使也是同樣的追從而不離。五使之適從,以及七使,都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凡夫的人,被這些七使所纏縛的話,就會流轉于生死,就不得解脫,不能知道苦的元本。
比丘們!當知!由于此七使之故,便有了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由于有了此七使之故,便不能得度弊魔的境界,然而此七使之法,又有七種的藥法的。那七藥呢?對于貪欲使的話,就用(一)念覺意之藥去治它;對于瞋恚使的話,就用(二)法覺意之藥去治它;對于邪見使的話,就用(三)精進覺意之藥去治它;對于欲世間使的話,就用(四)喜覺意之藥去治它;對于憍慢使的話,就用(五)猗覺意之藥去治它;對于疑使的話,就用(六)定覺意之藥去治它;對于無明使的話,就用(七)護覺意之藥去治它。這就是所謂,比丘們!所謂使用七覺意之藥去對治之意。
比丘們!當知!我本來還未成佛道,而行菩薩行之時,在道樹之下禪坐,便生如是之念:欲界的眾生到底是被甚么所系縛的呢?又作如是之念:這些眾生之類,都是被七使所系,而流轉于生死,而永遠不得解脫的。我現(xiàn)在也同樣的被此七使所系縛,才不得解脫的。那個時候,又作如是之念:對于此七使,應該要用甚么方法去治它呢?又再思惟如下:對于此七使,就當用七覺意去治它,我應當要思惟七覺意才是。當我思惟七覺意的時候,有漏心就因此而滅盡,就因此而得解脫,就因此而后成無上正真之道。我在那時,曾經在七天當中,結跏趺之坐,一再的重新思惟此七覺意之法。因此之故,諸比丘們!如果欲舍棄七使的話,就應當思念而修行七覺意之法。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三五八
大意:本經敘述如果修行慈、悲、喜、護、空、無想、無愿等七種法的話,則這種人乃可事、可敬的人,是世間的無上的福田,在于現(xiàn)法當中可得果報,故應勤加修持七法。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七種的人,為可以奉事,可以尊敬的人,是世間的無上的福田。那七種人呢?所謂七種人就是:第一為行慈,第二為行患,第三為行喜,第四為行護(舍),第五為行空,第六為行無想,第七為行無愿。這就是所謂七種人可以奉事,可以尊敬,是世間的無上的福田。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如有眾生行此七法的話,就能在于現(xiàn)法當中獲其果報之故!
那時,阿難白世尊說:「為甚么緣故不說得證須陀洹(初果)、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四果)、辟支佛(獨覺)、佛陀等圣者,而說此七事呢?」
世尊告訴他說:「行慈等七種人的其行,和須陀洹乃至佛陀的其事,為有所不同的。雖然供養(yǎng)須洹汪,乃至供養(yǎng)佛,都有福報,但是不一定在于現(xiàn)在世能得福報的。然而供養(yǎng)行慈等七種人的話,即在于現(xiàn)世就能得到其報的。因此之故,阿難!
應當要勤加勇猛去成辦此七法。像如是的,阿難!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阿難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三五九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阿難:毗羅先長者七天后,就會命終,會墮落地獄。由于阿難度他使他出家一天,而勤修十念,當天命終之后,會生四天王天中。佛陀也為此毗羅先當會七變周旋于天人當中,最后得人身而出家學道,而盡于苦際。因此,當求方便,修行十念。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毗舍離國的獼猴池側,和大比丘眾,五百人俱在。
那時,世尊到了乞食之時,著衣持缽,帶領阿難進入于毗舍離城內去乞食。那時,在毗舍離城內,有一位大長者,名叫毗羅先,為一位饒財多寶,不可稱計之多的人。但是卻為一位慳貪,并沒有惠施之心的人。他唯食其宿世所種的福報,更不再造新的福業(yè)。有一個時候,那位長者率領諸婇安在后宮作倡伎樂(歌舞快樂),自相娛樂在那里。
那時,世尊往詣于那個街巷,雖然知道怎么一回事,但是仍然開口問阿難說:「現(xiàn)在聽到有人在作倡伎樂,到底是那一家呢?」阿難白佛說:「是毗羅先長者之家!狗鹜痈嬖V阿難說:「這位長者自此以后經過七天之時會命終。命終之后當會生在于涕哭地獄之中。所以的緣故就是:這乃是常法。因為如果斷滅善根之人,在其命終之時,都會生在于涕哭地獄之中的,F(xiàn)在這位長者的宿福已享盡,更不再造新的福業(yè)之故!
阿難白佛說:「是否有甚么因緣(辦法),能使這位長者在七天后,能免命終之事嗎?」佛陀回答阿難說:「并沒有甚么因緣得以不命終的!因為往昔所種之行,今天已盡了,這是不可免的事!(指命終事)阿難白佛說:「是否有方便之宜,使這位長者不須生在于涕哭地獄的嗎?」佛陀告訴阿難說:「有的!有這一種方便可以使這位長者不入于地獄的!」阿難白佛說:「那一種因緣可以使這位長者不入于地獄呢?」佛陀告訴阿難說:「假如這位長者能夠剃除須發(fā),穿三法衣,出家去學道的話,便得免此地獄之罪的!拱㈦y白佛說:「現(xiàn)在我乃能使這位長者出家去學道的!
那個時候,阿難辭離世尊后,就到那位長者之家,站在于長者之家的門外。這時,長者遙見阿難之來臨。就出門外去奉迎,便請阿難就坐。這時,阿難對長者說:「現(xiàn)在我乃由一切智人(佛陀)之處聽來的。佛陀今天記述你說:你的身,從此以后,經過七天,當會身壞命終,而生在于涕哭地獄之中!归L者聽后,即懷恐懼之心,衣毛都倒豎起來。乃白阿難說:「是否有那一種因緣,使我七天之后,不會命終之事嗎?」阿難告訴他說:「并沒有甚么因緣可使七天后得以免于命終的。」長者又白他說:「那么,是否有甚么因緣,在我命終之后,不須生在于涕哭地獄之中之事嗎?」阿難告訴他說:「世尊也有此種教言的:如果長者你能夠剃除須發(fā),著三法衣,出家去學道的話,便能得以免入于地獄之中。你現(xiàn)在就應該出家學道,祈能得到彼岸(涅槃、解脫)。」長者白言說:「阿難!請您先回去,我正會隨后就來。」
這時,阿難便舍長者家而回去。長者便作如是之念:所謂七天,日子還遠的。我現(xiàn)在應該以五欲自娛樂,然后當出家去學道為是。過了一天,阿難又到長者之家,對長者說:「已經過一天了,殘余的時間,只有六天而已,可以隨時去出家吧!」長者白言說:「阿難您先回去,我
正會隨后就來!
但是長者卻仍然如故,并不去出家。這時,阿難經過二天、三天,乃至六天,天天都到長者之家,對長者說:「應可隨時出家,不然的話,后悔就來不及了。假如不出家的話,今天命終之后,當會生在于涕哭地獄之中的!归L者白阿難說:「尊者您先回去,我正會隨后而來!拱㈦y告訴他說:「長者!今天你還有甚么神足可以到那個地方呢?(指欲出家之處)剛才為甚么又說言欲遣走我呢?現(xiàn)在我要你和我同于此時一起走!」
當時,阿難就引導這位長者往至于世尊之處,到達后,頭面禮足,白佛說:「現(xiàn)在這位長者欲得出家學道,唯愿如來允許其剃除須發(fā),使他得能學道!」佛陀告訴阿難說:「你現(xiàn)在可以親自度這位長者吧!」
這時,阿難受佛的教敕之后,實時給與長者剃除須發(fā),教令他著三法衣,使他修學正法。當時,阿難使長者成為比丘后,就教這位比丘說:「你應當念念修行(勤加修持)。應當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數(shù)息觀)、念身、念死,應當修行如是之法。這就是所謂,比丘!所謂行此十念的話,便能獲得大果報,便能得到甘露法味!巩敃r,毗羅先就依教而去修行如是之法后,也就在于那一天命終,命終后往生于四天王天中。
這時,阿難就阇維(火葬)其身,然后回到世尊之處,頭面禮足,立在于一邊。那時,阿難白世尊說:「剛出家的那位毗羅先比丘,現(xiàn)在已經命終了。他到底是轉生在于甚么地方呢?」世尊告訴他說:「現(xiàn)在這位比丘命終之后,已轉生在于四天王天當中!拱㈦y白佛說:「在那個地方如果命終之后,當會生在于甚么地方呢?」
世尊告訴他說:「在那里命終之后,當會生在三十三天,然后展轉而生于艷天(第三天)、兜術天(第四天)、化自在天(第五天)、他化自在天(第六層天)。在那里命終之后,會一再的依次而轉生于下一天。乃至在生于四天王天中。這就是所謂,阿難!所謂毗羅先比丘會為七反周旋于天人之中,最后得人身,而出家學道,當會盡其苦際的。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向于如來有信心的緣故!
佛陀又說:「阿難!當知!這閻浮提地的南北為二萬一千由旬,東西為七千由旬,假如有人供養(yǎng)閻浮里地里面的人,其福德為多與否呢?」阿難白佛說:「甚多!甚多!世尊!」佛陀告訴阿難說:「如有眾生。如轂牛乳的時頃,具有信心不絕,而修行十念的話,其福德乃不可思量,并沒有人能思量的。像如是的,阿難!應當要求方便,去修行十念。像如是的,阿難!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阿難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三六○
大意:本經敘述緣于見、恭敬、親近、遠離、娛樂、威儀、思惟等七法,則能凈諸有漏之法。是具足一切的威儀,而能斷結、去愛,而能度過四流,超越于苦際。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xiàn)在要說極妙之法,初、中、竟都善(始終都是好的)。里面的義理很深邃,為具足而得修習梵行。此經的名叫做凈諸漏之法,你們聽后要善思念它!怪T比丘們回答說:「如是!世尊!」這時,諸比丘乃從佛受教。
世尊垂告說:「甚么名叫凈諸漏之法呢?或者有有漏(執(zhí)著于生存的煩惱),緣于見,而能得斷滅;或者有有漏,由于恭敬,乃得以斷滅;或者有有漏,由于親近而得以斷滅;或者有有漏,乃由遠離而得以斷滅;或者有有漏,由于娛樂,而得以斷滅;或者有有漏,由于威儀,而得以斷滅;u或者有有漏,由于思惟而得以斷滅。
(一)甚么叫做有漏乃由于見,而得以斷滅呢?于是(是這樣的):凡夫的人,不覩見圣人,不順從如來之法,不能擁護賢圣之法,不親近于善知識,不和善知識從事。如其聞法而所應思惟之法,也不去分別(不了解),不應該思惟之法,卻將它思惟不放。未生起的欲漏(愛欲煩惱),卻一直生下去;已生起的欲漏,便把它增多;未生起的有漏,卻會生,已生起的有漏,便會增多;未生起的無明漏(通于三界的煩惱),會生起,已生起的無明漏便會增多。這些法不應思惟,他卻去思惟它。
(二)甚么叫做法應思惟,但是卻不去思惟此法呢?所說的應思惟之法,乃是指未生的欲漏,而能使其不生,又生起的欲漏,乃能把它消滅;未生起的有漏,使其不生,已生起的有漏,能把它消滅;未生起的無明漏能使它不生起,已生起的無明漏能把它消滅。這就是所謂此法應該可以思惟,但是卻不去思惟,所不應該思惟的,卻去思惟它。所應思惟的又不去思惟,未生起的欲漏卻會生,已生起的欲漏會增多;未生起的有漏卻會生,已生起的有漏會增多;未生起的無明漏會生起,已生起的無明漏會增多。
這種人會作如是的思惟:為甚么有過去的那么久遠之法呢?我現(xiàn)在應當也是同樣的有過去之久遠事。又會再思惟:沒有過去的久遠之法,怎么會有過去久遠之法呢?到底是誰有過去的久遠呢?為甚么又有當來之久遠呢?我現(xiàn)在當會有將來的久遠的;蛘哂謺f:『沒有將來之久遠事,怎么會有將來的久遠之法呢?到底是誰有將來的久遠呢?為甚么有此眾生之久
遠呢?這眾生之久遠,到底是從甚么而來的?從此命終之后,當會生在于何處呢?』此人生起這種不祥之念,便會興起六種的見解,會展轉而生邪見之想:(一)有我見,審實有此見(實在生起有我的我之見)。(二)無有我見,審實興起此見(實在生起沒有我的我之見)。(三)有我見、無我見,在于此中審實有此見(實在生起有我想之我見,與無我想之我見)。又一再的自觀其身,而又興起此見:(四)對于自己,不見自己;(五)又興此見:對于無我,而不見無我,在此里面起這些見解。
那時,此人又生此邪見:因我,即是今世,也是后世,都常存于世間而不朽敗,也不會變易,又不會移動。這就是所謂名叫邪見之聚。所有的邪見、災患、憂悲、苦惱,都是由此而生的,是不可以療治的,也是不能舍棄,都遂增苦本而已。由于是這樣的,則不能算為是沙門之行,并不是涅槃之道。
又次,比丘!賢圣的弟子乃修行其法,不失去其次敘(有頭緒),善能擁護其法,都和善知識共互從事,乃能善于分別,對于不可思惟之法,也能知道,所可以(應該)思惟之法,也能知道;對于所不應思惟之法,定不會去思惟,所應思惟之法,都能思惟。
甚么叫做不應思惟之法,不會去思惟呢?于是(是這樣的:)那些諸法當中,未生欲漏的而生起,已生欲漏的已增多,未生的有漏而生起,已生的有漏又增多,未生的無明漏而生起,已生的無明漏又增多。這就是所謂此法不應該思惟的,能不去思惟它之義。
甚么叫做應該思惟,而去思惟它呢?于是(是這樣:)對于那些諸法當中,未生的欲漏,而能使其不生,已生的欲漏,而使其消滅,未生的有漏,使其不生,已生的有漏,使其消滅,未生的無明漏,使其不生,已生的無明漏,使其消滅。這就是所謂此法應可思惟,而思惟它。
他對于不應思惟的,不去思惟它,可應思惟的,便去思惟它,他如能作如是的思惟的話,便能消滅三法。那三法呢?所謂(一)身邪(身見),(二)戒盜(戒禁取見),(三)疑(以上為三結)是。如果不知見的話,就會增加有漏之行,假如能見、聞、念(覺)、知的話,就不會增加有漏之行。如已知、已見的話,則有漏便不會生。這就是所謂此漏見所斷的(煩惱乃由于知見而斷的)。
甚么叫做漏,乃由于恭敬所斷的呢?于是(是這樣的):比丘!堪能忍受饑寒,勤苦(耐苦)于風雨、蚊虻、惡言、罵辱,乃至于身生痛惱,極為煩疼,生命垂危而欲斷等苦,也能忍受。假如不這樣的話,便會生起苦惱,如果又能堪以忍耐的話,就如是的不生。這就是所謂此漏恭敬所斷的(煩惱乃由于恭敬忍耐而斷的)。
甚么叫做漏親近所斷呢?于是:比丘!持心而受衣,不興起為榮飾之心,唯為了欲支住其形體,欲除去寒熱,欲使風雨不加害其身,又覆其形體,不使其外露(不裸體)。又持心,而隨時(依時)去乞食,而不起染著之心,但為了欲趣支其形體,使舊痛得以差愈,新病不生,守護眾行,沒有所觸犯,長夜能得安隱而修梵行,而久存于世間。又持心意,親近于?座時,并不為著榮華服飾,唯為了欲除饑寒、風雨、蚊虻之類,趣支于其形體,而能得行道法而已。又持心親近于醫(yī)藥,而不生起染著之心,對于那些醫(yī)藥,只為了欲使疾病除愈之故,身體能安隱而已。假如不這樣的親近的話,就會生有漏的苦患,如果親近的話,就沒有有漏之患。這就是所謂此漏親近所斷(有漏乃由于親近-用所斷滅的)。
甚么叫做有漏為遠離所斷的呢?于是,比丘!應除去亂想,有如惡象、駱駝、牛、馬、虎、狼、狗、蛇蚖,以及深坑、危岸、荊棘、峻崖、濕泥那樣,這些均應遠離的。不可和惡知識從事,也不再和惡人相接近。能夠熟于思惟而不去心首(常儲存于心腦),假如不這樣的護持的話,就會生有漏,假如能擁護的話,就不會生有漏。這就是所謂有漏遠離所斷(有漏乃由于遠離所斷的。)
甚么叫做有漏為娛樂所斷的呢?于是,比丘!如生欲想,而不把它舍離,假如起瞋恚之想,也不把它舍離,倘又生起疾想(害想)時,也不把它舍離。假若不舍離的話,就會生有漏,假如能舍離的話,便能不起有漏。這就是所謂此漏娛樂所斷(煩惱乃由于除斷娛樂──惡喜樂而斷滅的)。
甚么叫做有漏為威儀所斷呢?于是,比丘!如眼根看見色境時,不生起色想,也不起染污之心。具足眼根,也沒有缺漏而護眼根。如耳根聞聲境,鼻根嗅香境,舌根知味境,身根知細滑(觸境),意根知道法境時,都不起染污之心,也不起想著,而護持其意根。假若不這樣的攝持其威儀的話,就會生有漏,如果攝持其威儀的話,就不會有有漏之患。這就是所謂此漏威儀所斷(煩惱乃由于威儀所斷的)。
甚么為之有漏乃由于思惟所斷的呢?于是,比丘!應修習念覺意,而依于無欲,依于無污,依于滅盡而求出要。應修持法覺意,應修持精進覺意,應修持喜覺意,應修持猗覺意,應修持定覺意,應修持護覺意,而都依于無欲,依于無污,依于滅盡,而求出要。如果不學此七覺意的話,就會生有漏之患,假若能修持的話,就不會生有漏之患。這就是所謂此漏思惟所斷(煩惱乃由于思惟所斷的。)
再者,比丘!在于比丘當中,對于諸所有漏,如果為見斷的話,便以見而斷它,假如為恭敬斷的話,便以恭敬而斷它,倘若為親近斷的話,當以親近而斷它,假若為遠離斷的話,就以遠離而斷它,如為娛樂斷的話,就以娛樂而斷它,為威儀斷的話,就以威儀而斷它,為思惟斷的話,就以思惟而斷它。這就是所謂,比丘!具足了一切的威儀,能斷結縛、能去愛結,能渡過四流(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無明暴流等四暴流。三界的煩惱能流善品,如暴流之漂流一切),漸漸的超越一切苦際。這就是所謂,比丘!除滅有漏之法,為諸佛世尊常所施行的慈念一切有形之類,F(xiàn)在已經施行過了。你們應該常樂閑居于樹下,去勤加精進,千萬不可以有懈怠。如果現(xiàn)在不勤加精進的話,后悔就無益的(后悔來不及)!這就是我的訓教!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四完
- 上一篇: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三
- 下一篇: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五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