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jīng)卷第一
一、無常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觀察五陰為無常,為空,為非我,則能滅盡喜貪,而解決生死的問題。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阿難我,和諸大德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聞物城。喬薩羅國的首都,屬今之北印度,近于尼泊爾)的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之事(由祇陀太子所捐獻的樹木,和給孤獨長者,也就是須達多長者向太子買地捐建而成的寺院,通常都為祇園精舍)。
那時,世尊(佛陀)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應(yīng)當觀察色是無常(看到的,聽到的等,天地宇宙萬事萬物,所有一切的一切,均為遷流不住而不常在,故為無常)。像如是的觀察,就為之正觀。能正觀的人,就會生起厭離無常之心,能厭離的人,就會將其喜貪滅盡,喜貪滅盡后,就叫做心解脫。
同時也應(yīng)該像這樣的去觀察受、想、行、識(此四陰均為精神的作用。受為領(lǐng)受一切,如感覺是苦、是樂、不苦不樂等之感受作用。想為對于萬事萬物之印象,如這就是這樣,那就是那樣,是取像作用。行就是各種的業(yè)作,也就是心思作用,當然是使身心活動的根本的力量。識即為了別一切,也就是識別作用,所謂意識是。連同上面之色,為之五陰,新譯為五蘊),都是有變易,并無常住。像這樣的觀察,就為之正觀。正觀的人,就會生起厭離,會厭離的人,即其喜貪之心會滅盡,喜貪滅盡的話,就叫做心解脫。
像如是的,比丘們!心解脫的人,如果想要自證的話,就能自證!所謂證悟:我生已盡(生死已滅盡。由于生的種子之滅,即存在的業(yè)縛就會窮盡,已不免再生,是阿羅漢果之謂),梵行已立(離愛欲,而得清凈的梵行),所作已作(所應(yīng)作的一切,均已完畢,也就是一切學佛的功行均已畢竟之義),自知不受后有(自知道自己已脫離生死輪回之圣者,已沒有未來之生死)。
像這樣的觀察五陰為無常那樣,也應(yīng)觀察「五陰是苦,是空,是非我」。(依后面之攝頌看來,即苦為『苦經(jīng)』,空為『空經(jīng)』,非我為『非我經(jīng)』。觀察五陰是苦,是無常,會變壞老病,有死滅去來,故均為是苦。所謂四苦八苦等是。五陰因為是無常變易,故不實在,故為空。五陰為眾物眾緣所生之法,是無常,是空,故知不是唯一,不是自在主宰,不是獨存實在之我,故為非我。陰為舊譯,是蔭覆,色心之法蔭覆真理之義。新譯為蘊,積集之義。所謂色心之法,大小前后等積集而成自體。五陰可說就是肉體與精神的綜合,是指吾人自身。色陰為肉體,受想行識等四陰為精神作用。又色陰除了肉體之外,也包括天地宇宙萬物)。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納受,而愿意奉行!
二、正思惟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正確的觀察五陰之無常、苦、空、非我,由之而可得自由自在。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對于色,應(yīng)當要作正確思惟,要認為色是無常的,要這樣的如實而知道。所以的緣故為何呢?(為甚么呢?)因為比丘能對于色正確的思惟,而觀察色為無常,這樣的如實而知道的話,則對于色而起的欲貪,定會消滅。欲貪斷滅的人,就是所謂心之解脫。像這樣的對于受、想、行、識,也同樣的應(yīng)有正確的思惟,而觀察識等為無常,而如實而知道。所以的緣故為何呢?因為對于識等能作正確的思惟,而觀察識等為無常的話,則對于識等而起的欲貪定會斷滅。欲貪斷滅的人,就是所謂心的解脫。
像這樣的心解脫的人,如果想要自證的話,就能自證。所謂:我的生死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成立,所應(yīng)作的也已作完,自己知道自己已經(jīng)不會再受后有之生死之身了。
照這樣的正思惟五陰為無常那樣,也應(yīng)正思惟五陰為苦,為空,為無我,也就是觀察色陰等均為是苦,是空,是非我等事,就像在觀察色陰等為無那樣!」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的啟示后,都歡喜納受,都誓愿奉行!
三、無知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對于五陰無知的話,就會不自由。假如正知五陰的話,就不會有憂苦。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正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之事。
這時,世尊告訴諸位比丘們說:「對于色,如果不能了知,不能明白其真象,而不斷滅,而不離開對于色陰而起的欲貪的話,就不能斷
滅苦惱!像如是的如果對于受、想、行、識也是不知、不明,而不斷滅,而不離開貪欲之念的話,就同樣的不能斷滅苦惱。
諸比丘們:如果對于色能正知,能明白,能了解其真象,能斷滅而離開由于色陰而起的貪欲的話,就能真正的斷滅苦惱!像如是的,如果對于受、想、行、識,能了知,能明白,能斷滅而能離開由于受、想、行、識而起的貪欲之念的話,就能堪任斷除苦惱!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之啟示后,都歡喜奉行!
四、無知經(jīng):本經(jīng)乃重述如果對于五陰無知的話,就不能得到自由,而會有生死的苦惱恐怖。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正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對于色,如果不知道,不明了,不斷滅其誘引的因緣,不離開對于色而起的欲貪,而心不解脫的話,則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等苦惱的怖畏。像如是的,對于那些受、想、行、識,如果不知道,不明了,不斷滅,而不離開對于識等而起的欲貪,而心不解脫的話,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等苦惱的怖畏。
當比丘的人,如能對于色,徹知、明了,斷離對于色的欲貪的話,就能超越生老病死等苦惱的怖畏。諸比丘們!如果能徹知、明了、斷離欲貪,心而解脫的話,就能超越生死病死的怖畏。像這樣的,如能對于那些受、想、行、識,能徹知、明了、斷滅、離開欲貪,而得心解脫的話,就能超越生老病死等苦惱的怖畏一。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后,都歡喜奉行!
五、無知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對于五陰無知,而愛喜的話,就會被縛,如實而知的話,就得解脫。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對于色,會生愛喜的話,則等于是愛喜苦惱。如愛喜苦惱的話,則對于苦惱之事不能得到解脫,不能明了,不能離欲!像這樣的對于受、想、行、識,也會起愛喜的話,就會愛喜苦惱的了。愛喜苦惱的話,則對于苦惱不得解脫。
諸比丘們!如果對于色,能夠不喜愛的話,就會不喜愛苦惱。不喜愛苦惱的話,就對于苦惱會得解脫。像這樣的,如對于受、想、行、識,也不愛喜的話,就不會愛喜苦惱。不喜愛苦惱的話,則對于苦惱會得解脫!諸比丘們!如果對于色,不徹知、不明了,不斷離對于它之欲貪的話,則心就不得解脫。有貪欲而心不解脫的話,就不能斷除苦惱。像這樣的,如果對于受、想、行、識,也不徹知、不明了、不離欲,而貪心不解脫的話,就不能斷除苦惱。如果對于色,能徹知、明了,而斷離欲貪,而心得解脫的話,則能斷除苦惱!像這樣的,如對于受、想、行、識,也能徹知、明了,也能離開欲貪,而心得解脫的話,就能斷滅一切的苦惱!」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的教示后,都歡喜而奉行!
六、無知經(jīng):本經(jīng)也是重述對于五陰無知的話,就會有生死之縛,有知的話,就是解脫。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對于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而心不得解脫的話,則不能超越生死病死等怖畏。像這樣的,對于受、想、行、識,也不知、不明、不離欲貪,而心不得解脫的話,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等怖畏。
諸比丘們!如果對于色,能徹知、明了,能離開欲貪,而得心解脫的話,就能超越生老病死等怖畏。像如是的,如果對于受、想、行、識,也能徹知、明了、離開欲貪,而得心解脫的話,則能超越生老病死等怖畏」。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的教示后,都歡喜而愿奉行。
七、于色喜樂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有愛著,就不得解脫,不愛著,就能解脫。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對于色,生起愛喜的話,則等于
就是對于苦惱也會愛喜那樣。對于苦惱會愛喜的話,則對于苦惱就不得解脫。像這樣的,如果對于受、想、行、識,也會愛喜的話,則等于是愛喜苦惱。愛喜苦惱的話,則對于苦惱就不得解脫。
諸比丘們!如果對于色,不愛喜的話,則不會喜愛苦惱。不喜愛苦惱的話,則對于苦惱會得解脫。像這樣的,如果對于受、想、行、識,能不喜愛的話,則不會喜愛苦惱。不喜愛苦惱的話,則對于苦惱會得解脫」。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的教示后,即歡喜而奉行。
攝頌如下:下面之偈頌,乃為古時集經(jīng)之結(jié)頌。錄十經(jīng)為一偈,乃恐將來誦習之人忘誤之故。
無常及苦空 非我正思惟 無知等四種 及于色喜樂
(上面諸經(jīng),可皈攝其啟示為1.無常,2.苦,3.空,4.非我,5.正思惟,以及6.7.8.9.四種無知,和10.對于色陰等之喜樂的問題)。
一、乃包括第一之無常經(jīng),第二之苦經(jīng),第三之空經(jīng),第四之非我經(jīng)。
二、為第五之正思惟經(jīng)。
三、為第六之無知經(jīng)。
四、為第七無知經(jīng)。
五、是第八無知經(jīng)。
六、是第九無知經(jīng)。
七、為第十之于色喜樂經(jīng)。
八、過去無常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觀察過去、未來、現(xiàn)在等三世諸法之無常。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過去、未來之色,乃為無常,何況是現(xiàn)在之色,怎么不是無常呢?圣弟子們!如能作如是的觀察的話,就會不回顧過去之色,也不會欣樂于未來之色,對于現(xiàn)在之色,會討厭而欲離,會正向于滅盡之道。像這樣的,那些過去、未來的受、想、行、識,也是無常,何況現(xiàn)在的識呢?(識為精神的綜合作用,故包括受、想、行、識等之作用。以下同)。
圣弟子們!能作如是觀察的話,就能不回顧過去之識,也會不欣樂未來之識,對于現(xiàn)在之識,會討厭,會離欲,會正向于滅盡之道。如是這般,觀察三世諸法為無常、苦、空、非我,也是同樣!(依攝頌看,即苦為『過去苦經(jīng)』, 空為『過去空經(jīng)』,非我為『過去非我經(jīng)』。)
九、厭離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正觀五陰,就能厭離五陰,由之而至于果證。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色為無常,無常即會苦,苦即是非我。既為非我,即一切也就非我所有。能作如是的觀察的話,就名叫
做真實的正觀。像如是,那些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無常即會為苦,既會苦,即非我,非我的話,就非我所有。像這樣的觀察,名叫真實觀。圣弟子們!如能作如是的觀察的話,就能厭離色,也能厭離受、想、行、識。由于厭離,就不會喜樂,由于不喜樂之故,就能得解脫。既解脫后,即真實之智會產(chǎn)生。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自己已絕對不會再受后有之身」。(解如前,以下同)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后,歡喜奉行!
十、解脫經(jīng):本經(jīng)乃敘述正觀者之解脫自在,由之而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色為無常。無常即是苦,苦的就非我,非我即非我所有。像這樣的觀察,名叫真實之觀。也像如是的觀察那些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無常之故,就是苦,苦的就非我,非我之故,即非我所有。作如是的觀察的話,就名叫真實的正觀。圣弟子們:能作如是之觀察的話,即對于色陰會得解脫,對于受、想、行、識等陰,也會得解脫。我會證說:你們?nèi)缒茏鬟@種觀察的話,必定會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而去奉行!
十一、因緣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觀察因緣,與因緣所生之法,均為是無常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色為無常。不管是因,或者是緣,能生諸色的那些因與緣,均為是無常(因乃對于特別之果而有力者,緣為其它一切條件。所謂正因、助緣是。諸色就是由于因與緣而生的物體)。
由于無常之因,與無常之緣所生的諸色,怎么會有常呢?像這樣的,那些由于因緣所生的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不管是因,不論是緣,能產(chǎn)生諸識的那些能生之因與緣,均為是無常。由于無常因與無常緣所生的諸識,怎么會有常呢?像這樣的,諸比丘們!色為無常,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無常就是苦,苦則為非我,非我即是非我所有:圣弟子們!如能作如是的觀察的話,則能厭離色,即能厭離受、想、行、識。會厭離五陰的人,就不會喜樂于五陰,不喜樂五陰的話,則能解脫。由于解脫,而能正知正見(解脫知見)。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解脫知見為圣者生起實智之義。為五分法身之一──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后,都歡喜奉行!
十二、因緣經(jīng):本經(jīng)和前經(jīng)同樣,乃敘述因緣和因緣所生之法,均
為是無常。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曾經(jīng)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色乃是無常的。不管是其因,或者是其緣,能產(chǎn)生諸色的,均為是無常。由于無常之因,和無常之緣所生的諸色,怎么會是有常呢?那些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不管是其因,或者是其緣,能產(chǎn)生出諸識等陰的,都是無常。由于無常之因,和無常之緣所生的諸識等陰,怎么會有常呢?
像如是的,比丘們!色乃為無常,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無常的即是苦,苦的即非我,非我即為非我所有。能作如是的觀察的話,名叫真實觀。圣弟子們!如能如是觀察的話,即對于色陰會解脫,對于受、想、行、識等陰,也會解脫。我會證說這種人必定會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后,都歡喜奉行!
十三、味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對于五陰之昧著之患。反之而如離開它的話,即得自證解脫。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曾經(jīng)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假若眾生對于色陰不味著(不纏綿
享樂)的話,就不會污染于色陰(不被征伏)。然而由于眾生對于色陰味著之故,則會被污染膠著。像如是的道理一樣,眾生如對于受、想、行、識不味著的話,則那些眾生就不會染著于識等之陰。然而由于眾生味著于受、想、行、識等陰之故,這些眾生就會污染膠著于識等諸陰。
諸比丘們!假若色陰對于眾生不會為禍患的話,那些眾生就不應(yīng)該會厭離色陰,然而由于色陰乃為眾生之禍患之故(會生很多的毛病),那些眾生就會厭離于色陰。像這道理一樣,那些受、想、行、識等陰,如果不會為眾生之禍患的話,則那些眾生就不應(yīng)該會厭離識等之陰。因為受、想、行、識等陰會為眾生帶來禍患之故,那些眾生才會厭離于識等諸陰。
諸比丘們!如果色陰對于眾生來說,乃絕對不能出離的話(不能脫離輪轉(zhuǎn)),即那些眾生就不應(yīng)該欲出離于色陰。由于色陰對于眾生有出離(得救)之故,那些眾生才會想出離于色陰。像如是的道理那樣,那些受、想、行、識等陰,如果對于眾生并不會有出離的機會的話,則那些眾生就不應(yīng)該欲出離于識等諸陰。由于受、想、行、識等陰對于眾生有出離得救之故,那些眾生才欲想出離于識等諸陰。
諸比丘們!假如我對于此五受陰(五取陰,新譯為五取蘊)不能夠如實而知(不能徹知真象),不知味著就是味著,禍患就是禍患,出離就是出離等真實之面的話,我就會在于諸天,或諸魔,或梵天,或沙門(勤息),或婆羅門(凈裔,神職)等天人當中,不能解脫,不能超出,不能離開,而永恒的止住于顛倒當中,也不能獨自證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佛果)。
諸比丘們!我乃如實而知道此五受陰之味著就是味著,禍患之禍患,出離之出離等真實之事之故,我能在于諸天、諸魔、梵天、沙
門、婆羅門等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jié)縛,而永恒的不免止住于顛倒當中。也能獨自證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的教示后,都歡喜奉行。
十四、味經(jīng):本經(jīng)和前經(jīng)同樣的敘述五陰之昧著之患,離開之解脫證果等事。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曾經(jīng)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于從前,對于色味,有求有行(享受色相-物質(zhì),而被團團轉(zhuǎn))。然而倘若對色味(被物質(zhì)纏縛),有隨順之感覺的話(感染之到來),則對于此色味,曾用智慧,如實而徹見其利害關(guān)系。像這樣的,對于受、想、行、識之味著(污染),也有求、有行。然而如果受、想、行、識之味著隨順覺(來感染)時,就會對于識等味著而用智慧去如實而徹見其真象。
諸比丘們!我曾經(jīng)對于色患(由物質(zhì)享受所帶來的禍患)有求有行。然而假若色患隨順覺(來到)時,就為了克服色患,而用智慧,去如實而見。像這樣的,對于受、想、行、識等患,也曾經(jīng)有求有行。然而當識等患隨順覺(來染)之時,就會為了克服識等之患,而用智慧,如實而知見。
諸比丘們!我對于色離(物質(zhì)享受,未能脫離),曾經(jīng)有求有行。然而假若色離來到時(隨順覺,膠著),就為了克服色離而用智慧去如實而見。像這樣的,在于受、想、行、識等離,也曾經(jīng)有求有行
過。然而假若受、想、行、識等離,隨順覺之時,就為了要克服受、想、行、識等離,而用智慧去如實而見。
諸比丘們!我如果對于五受陰不能如實而知其味為味,患為患,離為離的話,我就會在于諸天、諸魔、梵天,或沙門、婆羅門等天人當中,不能解脫,不能越離,不能得出,而會永恒的止住于顛倒,而不能獨自證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
諸比丘們!我因為如實而知道五受陰之味就是味,患就是患,離就是離之故,我乃能在于諸天、諸魔、梵天,或沙門、婆羅門等天人當中,已脫、已離、已出,而永不止住于顛倒,而能獨自證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攝頌如下:)
過去四種說 厭離及解脫 二種說因緣 味亦復二種
(過去四種經(jīng)說──第八1.過去無常,包括2.過去苦經(jīng),3.過去空經(jīng),4.過去非我經(jīng)。第九為厭離經(jīng),第十為解脫經(jīng)。第十一和第十二之二種,均說因緣經(jīng)。第十三和第十四之二種,也是同為是味經(jīng))
十五、使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被五陰結(jié)使的話,就會有束縛。如不放逸而精進的話,即得解脫。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曾經(jīng)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比丘到了佛陀的住處,來參諸佛陀。到后,禮佛,而
將其頭投在于佛的雙足之間(五體投地之禮)。行禮如儀后,退坐在一邊。他向佛表白說:「善哉!世尊!愿佛為我略說真理的綱要。我恭聽后,當會獨自在一個閑靜的地方去靜修,絕不會放逸。我精勤而修不放逸后,當會思惟出家的所以(因由目的)。會這樣想:你這位善男子啊(自稱為深信佛教的人)!你出家剃除須發(fā),身穿袈裟,由于信施之家,而成為沒有家庭可牽掛的出家人。乃為了徹底完成無上的清凈的梵行,能在于現(xiàn)世真正的實現(xiàn)證悟的生活。所謂:我的生死已滅盡,清凈的梵行已成立,所應(yīng)作的都已作完,自己知道自己必定不會再受后有之身!」
這時,世尊嘉許那位比丘,而垂問說:「善哉!善哉!比丘啊!你是否直說如下之語嗎?你說:『愿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恭聽教訓后,定會獨住于一閑靜的地方去精修,而不敢怠慢。乃至修到自知不會再受后有之身為止!荒闶欠襁@樣的向我說過的嗎?」那位比丘仰白佛說:「是的,世尊!」佛陀告訴比丘說:「你要專一精神的聽!要認真的聽!聽后要善思念(也就是要用功去思考所聞的真義)。我當會為你講說」。佛陀接著說:「比丘啊!如果隨著使(纏縛),而被驅(qū)使身心的話,就會隨著此纏縛之使而死!假如隨使而死的話,就會被取(因執(zhí)著膠固性之故,會追逐在生死輪回中)所系縛。比丘啊!如果不隨著結(jié)使(煩惱),不被其驅(qū)使身心的話,就不會隨著使縛而死。不隨使而死的話,即對于取(執(zhí)取)定會解脫!」比丘聽后,回稟佛說:「知已!世尊!知已!善逝!」(我已了解個中的奧義了,世尊!善逝也是佛陀)。
佛陀就告訴該比丘說:「你是怎樣的對于我所略說之法當中,廣解(深知)其奧義呢?」 (叫他表白其了解的程度)。那位比丘仰白佛說:「世尊!如果色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的話,色就會隨著使縛而
死。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而隨著使縛而死的人,就會被取所縛結(jié)。像這樣的,那些受、想、行、識等,如隨著其使而被驅(qū)使的話,就會隨著使縛而死。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而隨著使縛而死的人,就會被執(zhí)取所縛。世尊!如果色不隨使縛而被驅(qū)使,就不會隨使縛而死。不隨使縛而被驅(qū)使,不隨著使縛而死的人,則對于取著會得到解脫。像這樣的,那些受、想、行、識等,如果不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的話,就不會隨著使縛而死。不隨使縛而被驅(qū)使,而不隨著使縛而死的人,則對于取著會得到解脫。像這樣的,我乃在于世尊略說之法當中,廣解其奧義!」
佛陀告訴比丘說;「善哉!善哉!你這位比丘!能在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的緣故為何呢?(為甚么會嘉許你呢?)因為色若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的話,就會隨著使縛而死。如果這樣的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而隨使縛而死的話,就會被取著所系縛。像這樣的,那些受、想、行、識等,如果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的話,就會隨著使縛而死。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而隨著使縛而死的人,就會被取著所系縛。比丘啊!色如果不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的話,就不會隨著使縛而死。不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而不隨著使縛而死的話,就對于取著會得到解脫。像這樣的,那些受、想、行、識,如果不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的話,就不會隨著使縛而死。不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而不隨著使縛而死的人,就對于執(zhí)取會得解脫」。
這時,那位比丘聽佛之啟示后,心里覺得非常的歡喜,就禮謝佛陀后,退出現(xiàn)場,而獨自在于靜處,去精勤修習,止住于不放逸里。他精勤修持學習,安住于不放逸里后,則思惟其成就的理由。所謂:善男子(自稱),出家而剃除須發(fā),身穿法服(袈裟),由信施之家,而成為無家庭牽掛的出家人。乃至(中略,義如上),自己知道已不
受后有之身!」(已解脫生死)。
那時,那位比丘,就成為阿羅漢(應(yīng)。已合于受人天之供養(yǎng)的條件之圣者。已超生死的果位)
十六、增諸數(shù)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被結(jié)使的話,就會增諸數(shù)-數(shù)取趣-眾生,也就是會增輪回之次數(shù)。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比丘,來詣佛所。他所問之事,和上面之經(jīng)文同。所不同的就是:「如果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而隨著使縛而死的人,就會增諸數(shù)(數(shù)為數(shù)取趣,也就是眾生,可說就是輪轉(zhuǎn))。假如不隨著使縛,不被驅(qū)使,而不隨著使縛而死的話,此人就不會再增諸數(shù)(不輪轉(zhuǎn)于生死為眾生)了!
佛陀告訴這位比丘說:「你是怎樣在我略說法中,去廣解其義呢(垂問其了解的始末與程度)?」這時那位比丘回答佛說:「世尊!假若色,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的話,就會隨著使縛而死。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而隨著使縛而死的話,就會增諸數(shù)取趣(一再的受眾生之身)。像這樣的道理,那些受、想、行、識如果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的話,就會隨著使縛而死。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而隨著使縛而死的人,就會增加諸數(shù)取趣。世尊!假若色不隨著使縛,而不被驅(qū)使的話,就不會隨著使縛而死。不隨著使縛,不被驅(qū)使,而不隨著使縛而死的人,就不會再增諸數(shù)取趣。像這樣的,那些受、想、行、識,若不隨
著使縛,而被驅(qū)使的話,就不會隨著使縛而死。不隨著使縛,而被驅(qū)使,而不隨著使縛而死的人,就不會增加諸數(shù)取趣。我就是這樣的了解的。世尊!我對于世尊您的略說法中,乃這樣的廣解其義!」
如是這般,這位比丘,乃至得到阿羅漢果,其心得解脫!
十七、非我經(jīng):本經(jīng)乃敘述怎樣去體認五陰并沒有實我,和我所。
像這樣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曾經(jīng)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比丘,由其座位站起,偏露其右肩之肉(本為奉侍長者之禮。為期應(yīng)其命而働的動作。所謂將袈裟被在左肩上,而袒露右肩之儀)。他合起其雙掌(表示一心服從之儀),仰白佛說:「善哉!世尊!愿世尊能為我略說法要。我如聽法后,當會獨自一人,在于靜處去專精思惟。會安住在于不放逸里。為甚么呢?所謂:善男子出家而剃除須發(fā),身穿袈裟,由信施之家,而成為無家庭牽掛的出家學道之人,乃為了究竟無上的梵行。對于現(xiàn)法,期望自身能作證悟。所謂:我的生死已盡,清凈的梵行已成立,所作的都已作完,自己知道已經(jīng)沒有后有之身!」
這時,世尊對于那位比丘說:「善哉!善哉!你能發(fā)心說此話。你說:『愿世尊為我略說法要。你說你會在世尊略說法要當中,廣解其義。當會獨自在于一靜處,去專精思惟,會安住于不放逸里,乃至修持到達自知不受后有為止』。你說這些話嗎?」比丘回答說:「如是,世尊!」佛陀告訴比丘說:「你要諦聽!諦聽后,要善念它,當
會為你講說。比丘啊!如果非你所應(yīng)之法(如非我,而認為是我等事)的話,就應(yīng)該趕快把它斷除!能斷除那些非法的人,就能以正義而能饒益,無明的長夜就會滅除,而會得到安樂!」這時那位比丘仰白佛說:「我已知道了,世尊!我已了知了,善逝!」
佛陀告訴比丘說:「你是怎樣的在于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呢?」比丘仰白佛說:「世尊!色乃非我所有之故,應(yīng)該趕快的把它斷除。受、想、行、識,也非我所有故,應(yīng)該要趕快把它斷除。要以正義去饒益,就能消滅無明的長夜,而得安樂。因此之故,世尊!我在于世尊的略說法中,就是這樣的去廣解其義」。佛陀說:「善哉!善哉!比丘啊!你能在于我的略說法當中,這樣的廣解其義。所以的緣故為何呢?(為甚么會嘉許你呢?)因為色,確實非你所應(yīng)之法(非法),故應(yīng)該要趕快把它斷除。像這樣的,那些受、想、行、識,也非你所應(yīng)之法(非法),故宜速于斷除。斷除這些不對之法后,就能以正義而饒益,就能使無明的長夜破滅,而得安樂。
這時,那位比丘聽佛所說后,心理生起很大的歡喜,就禮謝佛陀,而退出現(xiàn)場后,獨自一人在靜閑之處,去精勤修習,安住于不放逸里。他這樣的精勤修習而安住于不放逸后,也思惟其出家的因由與目的。他自我這樣的思惟:善男子啊!你出家而剃除須發(fā),身穿袈裟。由于正信而為非有俗家的出家人,乃至修習到自知已不受后有之身!」
那位比丘,于此時,就因此而終于成就阿羅漢果,而心得解脫!
十八、非彼經(jīng):本經(jīng)乃敘述五陰非我,也非我所應(yīng),也非余人所應(yīng),故宜速于斷除。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曾經(jīng)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有一位比丘,從坐位站起,偏袒著他的右肩,向佛行禮后,退住在一邊,而仰白佛陀說:「善哉!世尊!愿佛為我略說法要。我恭聽后,當會獨自在于一靜處,去專精思惟,會住于不放逸里,乃至達到自知不受后有之身為止!」佛陀告訴比丘說:「善哉!善哉!你說如是之語!你是說:『愿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恭聞后,當會獨自在于一靜處,去專精思惟,去止住于不放逸里,乃至能達到自己不受后有之身為止等語嗎?』這時,那位比丘回答佛陀而說:「如是,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諦聽!諦聽!聽后要善思念之,當會為你講說!如果非你所應(yīng),也非其它之人所應(yīng)的,這種法,就應(yīng)該趕快把它斷除。斷除此種非正法后,要用正義去饒益,就能使無明的長夜破滅而得安樂!」這時那位比丘仰白佛說:「我已知道了,世尊!我已了知了,善逝!」佛陀告訴比丘說:「你是怎樣的在我略說法中,去廣解其義的呢?」
比丘仰白佛說:「世尊!色乃非我,亦非我所應(yīng)之法,同時也不是其它之人所應(yīng)之法。此法應(yīng)該趕快把它除斷。斷除此法后,以正義饒益,就能將無明的長夜破滅而得安樂。像這樣的,那些受、想、行、識,也非我,也非我所應(yīng)之法,同時也不是其它之人所應(yīng)之法,應(yīng)該要趕快把它除斷。斷除這些法后,以正義饒益,就能破滅無明的長夜,而得安樂。因此之故,也就是這樣的了解之故,我在于如來的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陀告訴比丘說:「善哉!善哉!我問你到底怎樣在我略說法當中,去廣解其義?其所以的緣故為何呢?(也就是要問出其了解的程度)。比丘啊!你能知道色乃非我,是非我所應(yīng)之法,也非其它之人所應(yīng)之法。此法應(yīng)該要趕快把它斷除。除斷此法后,以正義饒益,就能破除無明的長夜,而得安樂。像這樣的,你也了解那些受、想、行、識,乃是非我,是非我所應(yīng)之法,也非其它之人所應(yīng)之法,故此法應(yīng)該趕快把它斷除,斷除此法后,以正義饒益,就能破滅無明的長夜,而得安樂(因此,值得嘉許)。」這時那位比丘聽佛所說后,心大歡喜,就禮謝佛后,退出現(xiàn)場,而獨自在一靜處去精勤修習,安住于不放逸里,乃至修持到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那時(后來),那位比丘,心得解脫,成為阿羅漢。
十九、結(jié)系經(jīng):本經(jīng)乃敘述五陰被欲結(jié)所縛系,故應(yīng)斷除其結(jié)縛。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曾經(jīng)聽聞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有一位比丘,從他的座位站起,向佛行禮如儀后,仰白佛陀說:「世尊!愿您為我略說法要。我若聽法受教后,當會在于一個寂靜的地方,去專一精神而作思惟,會安住于不放逸里。安止于不放逸后,會作如下的思惟:「你這位善男子(自稱)!由于正信之家庭,而為非有家庭牽掛之出家人。乃至修行而到了自知不受后有之身為止!」這時世尊告訴那位比丘說:「善哉!善哉!你今作此言!你說:『善哉!世尊!愿世尊為我略說法要』。你說你:「聽法后,當
會獨自一人,住于靜處,去專精思惟。會安住在于不放逸里,乃至修持到自知不受后有之身為止!鼓闼f的是這樣嗎?」比丘回答說:「如是!世尊!」佛陀告訴比丘說:「諦聽!諦聽!聽后要善思念之,我當會為你講說!狗鹜佑谑菍δ俏槐惹鹇哉f而說:「比丘啊!被結(jié)(煩惱)所系縛之法,應(yīng)該要趕快把它除斷。斷除此法后,以正義饒益,就能破滅無明的長夜,而得安樂!」這時那位比丘聽后,回稟佛陀說:「我已知道了,世尊!我已了知了,善逝!」
佛陀告訴比丘說:「你是怎樣的在我略說法中,去廣解其義呢?」比丘回答說:「世尊!色就是結(jié)縛所系之法。既為結(jié)縛所系,就應(yīng)趕快把它斷滅。斷除此法后,以正義饒益,就能破除無明的長夜,而得安樂。像這樣的認為那些受、想、行、識,也是結(jié)縛所系之法。既為結(jié)縛所系,就應(yīng)趕快把它除斷。斷除此法后,以正義饒益,就能破除無明的長夜,而得安樂。因此之故,我在于世尊略說法申,廣解其義」。
佛陀告訴那位比丘說:「善哉!善哉!你能在于我的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的緣故為何呢?(為甚么我會嘉許你呢?)你能了解色就是結(jié)縛所系之法,知道因之而應(yīng)把此法趕快除斷。斷除此法后,以正義饒益,就能破滅無明的長夜,而得安樂。像這樣的認為受、想、行、識也是結(jié)縛所系之法,故知此法也應(yīng)趕快把它除滅。斷除此法后,以正義饒益,就能破滅無明的長夜,而得安樂(因此之故,值得稱嘆!)」。
這時,那位比丘,聽佛所說后,心大歡喜,禮謝佛陀,退出現(xiàn)場后,就獨自一人在于靜處,去專精思惟,安住在于不放逸里。乃至修持得證,心得解脫,而成就阿羅漢果。
二十、深經(jīng):本經(jīng)只存其名。雖示為有一部經(jīng)名叫深經(jīng),然而攝頌里,并不提到。
『深經(jīng)』也是作如是之說(提示和上面之結(jié)縛經(jīng)同樣之經(jīng)說,另有深經(jīng)之名之經(jīng))。
二十一、動搖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對于五陰,應(yīng)除其動搖,也就是對于五陰應(yīng)不動搖。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有一位比丘,由座而起,向佛行禮后,仰白佛陀而說:「世尊!請為我略說法要。我聽法后,當會獨在于一靜處,去專一精神的思惟,會止住于不放逸里。住于不放逸后,會思惟所以的因由:善男子啊!(自稱)h你自正信之家,而至于非家之出家,乃至用功修持,到了自己已知道不受后有之身!
這時,世尊告訴那位比丘說:「善哉!善哉!你現(xiàn)在能作這些話:『善哉!世尊!請為我略說法要。我聽法后,當會獨自在于靜處,去專精思惟。會止住于不放逸,乃至精修而到達自知不受后有』。你是否講這些話嗎?」那位比丘回答說;「如是,世尊!」佛陀就告訴那位比丘說:「諦聽!諦聽!聽后要好好的思念其真義,當會為你講
說!比丘啊!如果動搖時,就會被魔所縛。假如不動的話,就會解脫波旬(惡魔)」。比丘仰白佛說:「我已知道了,世尊!已了知了,善逝!」
佛陀告訴比丘說:「你是怎樣的在我的略說法當中,去廣解其義呢?」(垂問了解的程度)。比丘回答說;「世尊!色陰如果動搖時,就會被魔所縛。假若不動的話,就能解脫波旬之縛。像這樣的,那些受想行識等陰,如果動搖時,就會被魔所縛。倘若不動的話,就能解脫波旬之縛。我知道這真義之故,能在世尊您略說法要當中,廣解其義」。
佛陀告訴比丘說:「善哉!善哉!你能在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我為甚么這么說呢?因為你已了解對于色若動搖時,就會被魔所縛,假如能夠不動的話,就能解脫波旬之縛。像這樣的,也了知受想行識等,假如被動搖時,就會被魔所縛,倘若不動的話,就能解脫波旬(惡魔)之縛!
這位比丘,乃至修持而達到自知不受后有之身,而心得解脫,而成就阿羅漢。
廿二、劫波所問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佛陀應(yīng)劫波比丘所問,而說明心善解脫之事。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曾經(jīng)聽過的: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有一位比丘,名叫劫波(時節(jié),比丘名),他曾詣諸佛所,
把頭面投禮在佛足(五體投地),然后退住在一邊。他仰白佛陀說:「如世尊之啟示,即當一位比丘的,必須將心善予解脫!世尊!要怎樣做,一位比丘方能將心得善解脫呢?」這時世尊告訴劫波比丘說:「善哉!善哉!你善能諮問如來,有關(guān)于心善解脫的問題。善哉!劫波啊!你要注意的聽!諦聽后,要善思念其真義!當會為你講說。劫波啊!應(yīng)當要觀察而知道諸有之色。不管是過去,或未來,或現(xiàn)在;蛘呤莾(nèi),或者是外;蛘呤谴,或者是細;蛘呤呛,或者是丑;蛘呤沁h,或者是近。要觀察這些一切的一切,均為是無常的。如果真正(正確)的觀察這些為無常(徹知)的話,即對于色愛(執(zhí)迷色相)就會解除,色愛解除后,其心就會善于解脫!也像如是的去觀察受、想、行、識:不管是過去,不論是未來,或者是現(xiàn)在;蛘呤莾(nèi),或者是外;蛘呤谴,或者是細;蛘呤呛,或者是丑;蛘呤沁h,或者是近。這些一切的一切,都觀察而知為無常。如果正確的觀察為無常后,即識愛(心里執(zhí)著──我執(zhí))就會解除。識愛如果解除后,我就會說為是心的善解脫!劫波啊!像這種心善解脫的比丘,如來會說他名叫心善解脫的人。為甚么呢?因為他的愛欲已斷除之故。愛欲斷除的人,如來就會為他名叫心的善解脫」。這時劫波比丘,聽佛的啟示后,心大歡喜,他禮謝佛陀后,退出現(xiàn)場。劫波比丘領(lǐng)受佛陀的教誨后,就獨自一人在閑靜的地方,去專精思惟其中的奧義,都安住于不放逸里。乃至精修到了自知已不再受后有之身,其心已善于解脫,而成就阿羅漢果。
廿三、羅睺羅所問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佛陀和羅睺羅就有關(guān)于內(nèi)外一切無我無系等正智的問答。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摩揭陀國的首都)的迦蘭陀竹園(竹林精舍。為天下第一寺。是迦蘭陀長者所獻之園,由頻婆婆羅王興建)。
這時尊者羅睺羅(覆障。佛未出家時之子,后被佛度為沙彌、比丘)往詣佛所,行禮如儀后,退住在一邊。他仰白佛陀說:「世尊!到底要怎么樣,而能得知,而能得見-我此識身,以及外面的境界之一切相(所謂身內(nèi)身外的一切),能使其為沒有我、我所見、我慢,以及不為結(jié)使所系著呢?(認為常、一、主宰就是我。一切為我所有,我所作就是我所見。認為自己為尊勝、自大就是我慢。被貪瞋癡慢疑所驅(qū)使,就是使)。
佛陀告訴羅睺羅說:「善哉!善哉!你善能諮問如來:『怎么知?怎么見?我這個識身,以及外面的境界,所有的一切相,要怎么做才能使其沒有我見,沒有我所見,沒有我慢,不會被驅(qū)使?怎樣才能不會被系著?』你所問的就是這些嗎?」羅睺羅回答佛陀說:「如是!世尊!」佛告羅睺羅說:「善哉!你要諦聽!諦聽后,要善思念其真義,我當會為你講說。羅睺羅啊!你要觀察不管是甚么色體,無論是過去,或者是未來,或者是現(xiàn)在,或者是內(nèi),或者是外,或者是粗,或者是細,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是遠,或者是近,這些一切的一切,均為是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不是我,不是他之我,不是此他兩者相結(jié)合之我)。像這樣的依平等慧去正觀察(以正慧如實而觀)。也像這樣的去觀察受想行識──不管是過去,或者是未來,或者是現(xiàn)在,或者是內(nèi),或者是外,或者是粗,或者是細,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是遠,或者是近,這些一切的一切,均為非我、不異
我(不是他之我)、不相在(不是此他兩者相結(jié)合之我)。像這樣的以平等慧去如實而觀察。像如是的,羅睺羅!一位比丘應(yīng)如是而知,如是而見。一切都如是而知,如是而見的話,就能對于此識身,以及外境界的一切相,都了知為并沒有我,沒有我所見,沒有我慢,不會有使縛等之系著。羅睺羅啊!當比丘的,如果能夠這樣的對于此識身,以及外境界的一切相,知見為沒有我,沒有我所見,沒有我慢,沒有被使縛所系著的話,即此比丘就名叫做斷愛欲。會輾轉(zhuǎn)棄掉諸結(jié)(煩惱),會正無間等(了達,不被惑業(yè)有所間隔),而能究竟解脫苦邊(六道輪回之苦已沒有)」!
這時羅睺羅聽佛所說后,內(nèi)心非常的歡喜,他愿奉行佛的教言!
廿四、羅睺羅所問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的內(nèi)容和前經(jīng)同,然而主客即有異。
像這樣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曾經(jīng)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這時,世尊曾經(jīng)告訴羅睺羅說:「比丘啊!要怎樣的去了知,怎樣的徹見我的此識身,以及身外的境界的一切的一切之相,能夠使其為無我、無我所見,無我慢,無有使縛之系著呢?」羅睺羅回答說:「世尊乃為法主(佛陀為法之王者、大師),是導師,是覆護的覺者。善哉!世尊!愿為諸比丘們演說此義。諸比丘們聽聞后,當會受持奉行!」
佛陀告訴羅睺羅說:「你要諦聽!聽后要善思念其真義。我當會為
你講說」。羅睺羅仰白佛說:「唯然!受教(愿接受教訓)」。
佛陀告訴羅睺羅說:「應(yīng)當觀察諸所有之色。不管是過去,或者是未來,或者是現(xiàn)在,或者是內(nèi),或者是外,或者是粗,是者是細,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是遠,或者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均為非我、不異我(不是他之我)、不相在(不是此他兩者相結(jié)合之我)。像這樣的以平等慧去如實而觀察。也像這樣的觀察受想行識。不管是過去,是未來,是現(xiàn)在,不論是內(nèi),是外,或者是粗、是細,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遠、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均為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像這樣的以平等慧去如實的觀察。當比丘的,應(yīng)這樣而知,這樣而見我此識身,以及外的境界之一切之相,均無有我,無有我所見,無有我慢,無有使,無有系著!羅睺羅啊!當一位比丘,如能如是的觀察此識身,以及外境界的一切相,為無有我,無有我所見,沒有我慢,沒有使,沒有系著的話,就能超越疑心,能遠離諸相,能寂靜而解脫。這叫做比丘之斷除愛欲,轉(zhuǎn)棄諸結(jié),正無間等(不被煩惱所間隔,也就是正斷煩惱),而究竟苦邊(超越六道輪回)」。
這時,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攝頌如下:
使增諾數(shù) 非我非彼 結(jié)系動搖 劫波所問
亦羅睺羅 所問二經(jīng)
(使經(jīng)、增諸數(shù)經(jīng),非我經(jīng)、非彼經(jīng),結(jié)系經(jīng)、動搖經(jīng),劫波所問經(jīng),也和羅睺羅所問經(jīng)同樣的有二經(jīng))。
(劫波所問經(jīng)缺一,而只有列名之一深經(jīng),故仍為十經(jīng))。
廿五、多聞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由于聞持經(jīng)法,厭離五陰,而能無執(zhí)著,
而能得真生,才是多聞。不是所謂博學多智。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曾經(jīng)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有一位比丘,來詣佛所,行禮如儀后,退住在一邊。他仰白佛說:「如世尊您所謂的多聞,到底是以甚么為原則,為之多聞的呢?」佛陀告訴那位比丘說:「善哉!善哉!你現(xiàn)在問我有關(guān)于多聞的真義嗎?」比丘回答說:「唯然(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說:「你要諦聽!然后要善思其義。當會為你講說。比丘啊!你應(yīng)知道!如果聽聞后,對于色會生厭,會離欲,會滅盡,會為寂靜之法的話,就名叫做多聞。像這樣的,聽聞后,對于受想行識,也會生厭,也會離欲,也會滅盡而為寂靜之法的話,就名叫做多聞。比丘啊!這就是名叫如來所說的多聞」。
這時,那位比丘,聽佛所說的教義后,非常的歡喜而踴躍,就禮謝佛陀,然后離去。
廿六、善說法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一位法師應(yīng)該講說對于五陰生厭,而得寂靜,不是多說多事。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有一位比丘,來詣佛陀,頭面投禮佛陀,然后退住在一邊。
他向佛請教說:「如世尊您所謂的法師,到底是怎樣,才能名叫法師呢?」佛陀告訴比丘說:「善哉!善哉!你現(xiàn)在想知道如來所說的法師之真義嗎?」那位比丘回答說:「唯然,世尊!」佛陀告訴那位比丘說:「你要諦聽,聽后要善思惟其義,我當會為你講說!
佛陀接著就告訴那位比丘說:「假如對于色,叫人須要生厭,須要離欲,而演說滅盡寂靜之法的人,就名叫做法師。如果對于受想行識,也叫人須生厭,也叫人離欲,而演說滅盡寂靜之法的話,此人就名叫做法師,這就是名叫如來所說的法師」。
這時,那位比丘,聽佛所說后,非常的歡喜而踴躍,就禮謝佛陀后,離去。
廿七、向法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向于厭離、離欲、滅盡,為之向法,也就是觀察五陰是苦、無常,而應(yīng)向于真理。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有一位比丘,來詣佛所,行禮如儀后,退住在一邊。他仰白佛陀說:「如世尊所說的法次法向,到底怎樣叫做法次法向呢?」(向法的次第。也就是怎樣才是向法邁進之意)。
佛陀告訴比丘說:「善哉!善哉!你現(xiàn)在是否想知道法次法向嗎?」比丘回答說:「唯然!世尊!」
佛陀告訴該比丘說:「你要諦聽!聽后要善思其義。當會為你講說。比丘啊!對于色,向于厭,向于離欲,向于滅盡邁進,就為之法
次法向。像這樣的,對于受想行識,向于厭,向于離欲,向于滅盡,就名叫做法次法向!
這時,那位比丘,聽佛所說后,歡喜踴躍,禮謝佛陀后,離開現(xiàn)場。
廿八、涅槃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對于五陰厭離、離欲、滅盡者,即會見法性而得涅槃。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有一位比丘,來詣佛所,行禮如儀后,退住在一邊。他仰白佛陀說:「世尊!如世尊您所說的得到見法而涅槃。到底一位比丘,要怎樣才能得到見法,而達到涅槃呢?」佛陀告訴比丘說:「善哉!善哉!你現(xiàn)在想知道見法得涅槃的道理嗎?」那位比丘回稟說:「唯然!世尊!」佛陀告訴比丘說:「你要諦聽!聽后要善思其義,當會為你講說。」
佛陀于是告訴那位比丘說:「對于色,生厭、離欲,而滅盡,而不起諸漏(煩惱),而心正,而解脫的話,就名叫做比丘之見法性、得涅槃。像這樣的,對于受想行識,也生厭、離欲、滅盡,而不起諸漏,而心正,而解脫的話,就名叫做比丘之見法性、得涅槃(現(xiàn)生得解脫寂靜)。
這時,那位比丘聽佛所說,踴躍歡喜,作禮而去。
廿九、三蜜離提問說法師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三蜜離提比丘間『說法師』之義。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有一位比丘,名叫三蜜離提,來到佛所,行禮如儀后,退住在一邊。他仰白佛說:「如世尊您所說的說法師,到底怎樣名叫說法師呢?」佛陀告訴比丘說:「你現(xiàn)在想知道說法師之義嗎?」比丘回答說:「唯然!世尊!」
佛陀告訴該比丘說:「你要諦聽!聽后要善思其義。當會為你講說。如果一位比丘,對于色,演說須生厭,須離欲、滅盡的話,就名叫做說法師。像這樣的,對于受想行識,也同樣的叫人要生厭,要離欲,要滅盡,如這樣的講說的話,就名叫做說法師。」
這時三蜜比丘,聽佛所說,歡喜踴躍,禮謝佛陀后,離開現(xiàn)場。
攝頌如下:
多聞善說法 向法及涅槃 三蜜離提問 云何說法師
(多聞經(jīng)、善說法經(jīng)。向法經(jīng),以及涅槃經(jīng)。和三蜜離提比丘所諮問的:甚么叫做說法師經(jīng)。)
三十、輸屢那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舍利弗對于輸屢那闡說五陰之無常、變易、不安隱等事。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竹林精舍)。那個時候,尊者舍利弗(鹙子,智慧第一),乃在于耆阇崛山中(靈鷲山)。
這時,有一位長者子,名叫輸屢那,他每天都在游行,都到處去參訪。有一次,游行到耆阇崛山,去參詣舍利弗尊者。他向舍利弗問訊,說一些有關(guān)于起居安好的客套話后,退坐在一邊。然后向舍利弗諮問說:「假若諸位沙門、婆羅門,對于無常之色,會變易、會不安隱之色,而說它乃為『我勝、我相等、我劣』等事,而為甚么緣故,沙門、婆羅門,會作如是之想,而不見真實之相呢?假若沙門、婆羅門,對于無常變易,不安隱的受想行識,也說:『我勝、我相等、我劣』,而為甚么緣故,沙門、婆羅門會作如是之想,而不見真實之相呢?假若沙門、婆羅門,對于無常之色,不安隱之色,會變易之色,而說:『我勝、我等、我劣」的話,這到底是被甚么所計(推理想象),而不能見到真實之相呢?對于無常、變易、不安隱之受想行識,也說:『我勝、我等、我劣』,這到底是被甚么思想所牽制,而推想出來,而不能見到真實之相呢?」
舍利弗說:「輸屢那!于汝意云何(你的意見怎樣)?色到底是常呢?或者為無常呢?」輸屢那回答說:「是無常的!」舍利弗說:「輸屢那啊!如果為無常的話,是不是苦的呢?」回答說:「是苦的!」舍利弗說:「輸屢那啊!如果是無常,是苦的話,就是有變易之法。你的意見如何?當一位圣弟子的人,會在于此里面,見色是我,是異我(是他之我),或見為是彼此相在的嗎?」(是此他兩者相結(jié)合之我嗎?)回答說:「不會的!」舍利弗說;「輸屢那!你的意見如何呢?受想行識為常的呢?或者為無常的呢?」回答說:「是
無常的!」舍利弗說;「如果是無常,那么,是否為苦呢?」回答說:「是苦的!」舍利弗說:「輸屢那啊!如果識是無常,是苦的話,就是會變易之法。你的意見如何呢?一位圣弟子,會在這道理當中,去認為識為我、為異我(是他之我)、為彼此相在(是此他兩者相結(jié)合的我)的嗎?」回答說:「不會的鎮(zhèn)!」
舍利弗說:「因此之故,輸屢那啊!你要知道!不管是過去,或者是未來,或者是現(xiàn)在,或者是內(nèi)、是外,或者是粗、是細,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遠、是近,這些一切色,均為不是我,不是異我(不是他之我),不是相在之我(不是此他兩者相結(jié)合的我)。這叫做如實而知。像如是的,不管那些受想行識之過去,或者是未來、是現(xiàn)在,或者是內(nèi)、是外,或者是粗、是細,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遠、是近,那些識等,均為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之我。這就名叫如實而知!輸屢那啊!像如是的,對于色受想行識之五陰,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的話,則為:我的生滅已盡,梵行已成立,所應(yīng)作的都已作完,自知不會再受后有之身!」
這時舍利弗,說此經(jīng)教后,那位長者子-輸屢那,即遠塵離垢,而得法眼清凈(了解真理)。這時長者子輸屢那,見法、得法,不由于他人之力,能在正法之中得到無所畏!于是從座而起,偏露著他的右肩(表示誠敬),跪在地上(胡跪,右膝著地),合起雙掌,而仰白舍利弗說:「我現(xiàn)在已得度,我從今天,皎依于佛,皈依于法,皈依于僧,愿當為優(yōu)婆塞(在家學佛的虔誠信徒)。愿從今天起,盡有壽命止,都清凈而皈依三寶!」
這時,長者子輸屢那,聽舍利弗之教說而皈依后,非常的歡喜而踴躍,而向舍利弗作禮后,離開該處。
卅一、輸屢那經(jīng):本經(jīng)乃敘述如對于五陰,及其集、滅、滅道跡,能如實而知,則得解脫。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同時尊者舍利弗,乃在于耆阇崛山中。
這時,有一位長者子,名叫輸屢那,每日都到處去游行參訪。有一次,到達耆阇崛山,去拜訪舍利弗。到后,行禮如儀,而退坐在一邊。這時舍利弗對于輸屢那說:「如果沙門、婆羅門,對于色,不能如實而知,對于色之集不能如實而知,對于色之滅不能如實而知,對于色之滅道跡(色之滅道,道諦),不能如實而知,因此之故,輸屢那啊!應(yīng)當要知道!這種沙門、婆羅門,乃不能堪以斷除色!像這樣的沙門、婆羅門,對于受想行識,也不能如實而知,對于識集也不能如實而知,對于識滅也不能如實而知,對于識滅道跡,也不能如實而知,因此之故,不能堪以滅斷識!輸屢那啊!假如沙門、婆羅門,對于色,能如實而知,對于色集,能如實而知,對于色滅,能如實而知,對于色滅道跡,能如實而知,因此之故,輸屢那啊!應(yīng)當要知道!此沙門、婆羅門,乃堪能斷除色。如是這般,輸屢那啊!如果沙門、婆羅門,對于受想行識,能如實而知道識等,如實而知道識等之集,如實而知道識等之滅,如實而知道識等之滅道跡,由此之故,輸屢那啊!當知此沙門、婆羅門,乃堪能斷滅受想行識」。舍利弗的啟示還不完,舍利弗說:
「輸屢那啊!你的意見如何呢鎮(zhèn)?色到底是常呢?或者是無常
呢?」輸屢那回答說:「色乃為無常的!」舍利弗又問:「如果是無常的話,是苦的嗎?」輸屢那回答說:「是苦的!」舍利弗說:「如果色為無常、是苦的話,就是有變易之法。那么,圣弟子寧愿在此無常、苦、變易之法中,認見色為我、異我(他之我)、彼此相在(此他兩者相結(jié)合的我)的嗎?」輸屢那回答說:「弗也!」(不會的)。舍利弗說:「輸屢那啊!那么,受想行識是常呢?是無常呢?」回答說:「為無常的!」舍利弗又問而說:「如果是無常的話,是不是苦呢?」回答說:「是苦的!」舍利弗又問說:「如果是無常,是苦的話,就是有變易之法。圣弟子寧愿在此當中,見識是我,是異我,是彼此相在的嗎?」回答說:「弗也!」
舍利弗說:「輸屢那啊!應(yīng)該要知道!所謂色,不管是過去,是未來,是現(xiàn)在,或者是內(nèi)、是外,或者是粗、是細,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遠、是近,對于一切色都認為不是我,不是異我,不是彼此相在,這叫做如實而知!輸屢那啊!一位圣弟子,乃對于色,而生厭,而離欲,就會解脫,就會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像這樣的,那些受、想、行、識,不管是過去,是未來,是現(xiàn)在,或者是內(nèi)、是外,或者是粗、是細,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遠、是近,那些一切的識,均不是我,不是異我,不是彼此相在。這叫做如實而知。輸屢那啊!一位圣弟子,對于識,能生厭,能離欲,而解脫的話,就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這時,輸屢那聽舍利弗所說的教義后,非常的歡喜而踴躍,就禮謝舍利弗,然后離開現(xiàn)場。
卅二、輸屢那經(jīng):本經(jīng)敘述如實而知色昧、色患、色離,乃至識
昧、識患、識離等事。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同時合利弗尊者,乃住在于耆阇崛山。
那時,有一位長者子,名叫輸屢那,每天都過著游行的生活。有一次,曾到耆阇崛山,去參詣舍利弗,行禮如儀后,就退住在一邊。這時舍利弗告訴輸屢那說:「如果沙門、婆羅門,對于色,不能如實而知,對于色集,不能如實而知,對于色滅,不能如實而知,對于色味,不能如實而知,對于色患,不能如實而知,對于色離,不能如實而知,則因此之故,就不能堪以超越于色。如果沙門、婆羅門,對于受想行識,不能如實而知,對于識集,不能如實而知,對于識滅,不能如實而知,對于識味,不能如實而知,對于識患,不能如實而知,對于識離,不能如實而知,則因此之故,這種沙門、婆羅門,就不能堪以超越于識等之陰。假如沙門、婆羅門,對于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能夠如實而知的話,則這種沙門、婆羅門,就能堪以超越于色。如果沙門、婆羅門,對于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能夠如實而知的話,則這種沙門、婆羅門,就能堪以超越于識。輸屢那啊!你的意見如何呢?色乃為常呢?或者為無常呢?」輸屢那回答說:「是無常的!」舍利弗說:「無常的話,是不是苦的呢?」回答說:「是苦的!」舍利弗說:「輸屢那啊!如果色為無常,為苦的話,就是變易之法。一位圣弟子,在此當中,寧愿為有我?為異我?為彼此相在嗎?」回答說:「弗也!」舍利弗說:「輸屢那啊!你的意見如何呢?像如是,那些受、想、行、識,為常
呢?為無常呢?」回答說:「為無常!」舍利弗說:「如果是無常的話,是不是苦的嗎?」回答說:「是苦的!」舍利弗說;「輸屢那啊!如果是無常,是苦的話,就是有變易之法。一位圣弟子,在此當中,寧可認為是我、是異我(他之我)、是彼此相在(此他兩者相結(jié)合之我)的嗎?」回答說:「弗也!」
舍利弗說:「輸屢那啊!應(yīng)當要知道!此色,不管是過去,是未來,是現(xiàn)在,或者是內(nèi)、是外,或者是粗、是細,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遠、是近,對于一切色,均認為不是我,不異我,不是彼此相在。這叫做如實而知。輸屢那啊!這些受想行識,不管是過去,是未來,是現(xiàn)在,或者是內(nèi)、是外,或者是粗、是細,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遠、是近,對于一切識,都認為不是我,不是異我(不是他之我),不是彼此相在(不是此他兩者相結(jié)合之我)。這叫做如實而知。
輸屢那啊!圣弟子對于此五受陰,正觀為非我、非我所,像如是的正觀,則對于諸世間,無所攝受,沒有攝受的話,就沒有所著,無所著的人,自會得到涅槃。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會一再的受著后有之身!
這時,長者子輸屢那,聽聞舍利弗所說之教言,乃非常的歡喜踴躍,禮謝后,離開該處。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一完
- 上一篇:第一頁
- 下一篇:雜阿含經(jīng)卷第二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三十、安那般那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十六、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六、佛云何說法、以何敎之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前言
- 中阿含經(jīng)新譯
- 長阿含經(jīng)新譯
- 增一阿含經(jīng)新譯
- 雜阿含經(jīng)新譯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雜阿含經(jīng)·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講記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二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三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四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五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六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七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八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九
- 雜阿經(jīng)卷第十
- 雜阿含經(jīng)卷第十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