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jīng)卷第七
增壹阿含經(jīng)卷第七
五戒品第十四
概要:本品敘述如行殺生、偷盜、淫泆、妄語、飲酒等,所謂不守五戒的話,就會成就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故應(yīng)為誡,反之而行五善的話,就能享受人天的福報。
一○○
大意:本經(jīng)說明殺生會受惡報,會墮落三惡道,如轉(zhuǎn)生為人時,也是很短命,故應(yīng)不殺生。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此眾生當中,我并不看見過有一種法修習之后,多多的修習之后,會成就地獄之行,會成就畜生之行,會成就餓鬼之行。假如生為人中之時,所受的生命會極為短少,這種行就是所謂殺生之行!諸比丘們!如果有人,其心意愛好殺生的話,便會墮落于地獄、餓鬼、畜生之中。如果生在于人中之時,其所受的生命會極為短少。所以的緣故就是:由于斷滅他人的生命之故。因此之故,應(yīng)當要學習莫殺生(不殺生)。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一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不殺生的話,就會有善報,并勸說應(yīng)該要持不殺之戒。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于此眾生當中,我并不看見過有一種法,如修習后,多多的修習之后,會受人類當中的福報,會受天上的福報,也能得泥洹(涅槃)的果證的,這就是所謂不殺生是。」
佛陀告訴諸比丘們說:「假若有人不行殺生之行,也不念殺生的話,其所受的生命會極為長久的。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他乃不嬈亂別人之故。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學習不殺生之行。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偷盜的話,定會受惡果報。并勸人應(yīng)守持不偷盜之戒。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于此眾生當中,我并不看見過有一種法修習之后,多多的修習之后,會成就地獄之行、餓鬼之行、畜生之行的。假若生為人類當中,也會極為貧匱。如所穿之衣,不能蓋其形(衣服不能掩身,缺乏衣服),食不充口(食不飽),這種行就是所謂劫盜之行是。諸比丘們!如果有人,其心意愛好劫盜,偷取他人的財物的話,便會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之中。假如轉(zhuǎn)生在人中的話,也極為貧匱(貧窮下賤)。所以的緣故就是:由于切斷他人的生業(yè)之故。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學習遠離不與取(不與而取就是偷盜)。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三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果能廣行布施的話,就能得到善報,并勸說應(yīng)行廣施,不可以具有慳心。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于此眾生當中,我并不看見過有一法修行之后,多多的修行之后,會受人間的福報,會受天上的福報,也能得泥洹(涅槃)的果證的,這就是所謂廣施是!
佛陀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人廣行布施的話,就能在于現(xiàn)世當中得色、得力,眾德都能具足,在于天上,或人間當中,食福為無量的。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橫行布施,不可具有慳吝之心。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四
大意:本經(jīng)敘述淫逸無度,而愛好侵犯他人的妻女的話,就會受惡報,并勸人不可行淫之想,不可淫犯他人。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于此眾生當中,我并不看見過有一種法修習之后,多多的修習之后,會成就地獄之行、餓鬼之行、畜生之行。假如生在于人中,居家而奸淫時,并沒有凈行,都會被他人所譏笑,常被他人所誹謗。到底是那一種法呢?所謂邪淫是!
佛陀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人淫泆無度(不依規(guī)則),愛好侵犯他人的妻女的話,便會墮入于地獄、餓鬼、畜生之中。假若轉(zhuǎn)生為人間當中的話,則會閨門
淫亂。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常常正其意,不可興起邪淫之想,要慎重而不可淫亂他人。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五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果不犯他淫,而為貞潔的話,就會有善報,并勸化人不可以行邪淫,不可興起邪淫之心。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佛陀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于此眾生當中,我并不看見過有一種
法,修行之后,多多的修行之后,會受人中的福報,會受天上的福報,會得泥洹之證的,那就是所謂不他淫(不邪淫),身體都香潔,也沒有邪想之法!
佛陀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人貞潔不他淫的話,便會轉(zhuǎn)生而受天上、人間當中的福報。因此之故,諸比丘們!不可以行邪淫而興起淫念。像如是,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六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果打妄語、綺語、斗亂是非的話,就會受惡的果報,同時也勸人應(yīng)至誠而不可以說妄語等事。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于此眾生當中,我并不看見過有一種法,如修習后,多多的修習后,就會成為地獄之行、餓鬼之行、畜生之行的。假若生為人間當中的話,其口氣也會臭惡,會被人所憎惡,所謂妄語是。諸比丘們!如果有人打妄語、說綺語,而斗亂是非的話,便會墮落于地獄、畜生、餓鬼當中。所以的緣故為何呢?(為甚么呢?)因為由于他之打妄語的緣故的。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恒常的至誠,不可以打妄語。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七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不打妄語的話,就能獲得善報,同時也勸化他人應(yīng)當要持不妄語之戒。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于此眾生當中,我并不看見過有一法修行之后,多多的修行之后,會受人中的福報,會受天上的福報,會得泥洹之證的。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謂不妄語是。諸比丘們!如果有人不打妄語的話,則其口中之氣,會非常的香芬,其名德會非常的遠聞。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行不妄語。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八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果有人飲酒的話,就會受惡報,同時也勸人持守不飲酒之戒。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于此眾生當中,我并不看見過有一法習行之后,多多的習行之后,會受畜生、餓鬼、地獄之罪報的。假若再生在人中的話,也會為狂愚癡惑的人,并不能識知真?zhèn)蔚?那就是所謂飲酒是。諸比丘們!假若有人,其心愛好飲酒的話,則其所生之
處(飲酒而迷亂其心,不辯是非的胡作非為,則轉(zhuǎn)生為人類時),并不會有智慧,會常懷愚癡。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謹慎!不可以飲酒。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九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果不飲酒的活,就能得到善報,同時也勸化他人不可以飲酒,應(yīng)持不飲酒之戒。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
于此眾生當中,并沒有一法能勝于此法的,如果把它修行后,多多的修行之后,就會受人中的福報,就會受天上界的福報,就會得泥洹的果證。到底是那一法呢?那就是所謂不飲酒是。諸比丘們!如果有人不飲酒的話,就會轉(zhuǎn)生為聰明,而沒有愚惑,會為博知經(jīng)籍,其意并不會錯亂。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結(jié)頌如下:)
第五地獄經(jīng)此名不善行五者天及人今知次第數(shù)
(五種法為墮地獄之經(jīng),這叫不善之行。其它的五種法就是上升天上,以及再生為人,使人覺知次第之數(shù)〔有程序,有規(guī)則可循〕。)。
有無品第十五
概要:本品敘述有無之二見,法、財之二施,有法、有財之二業(yè),法與財之二恩,有智、有愚之二相,有智慧與其滅盡之二法,力與無畏之二法,二因二緣而起正見等事。
一一○
大意:本經(jīng)敘述當一位比丘的,對于有無之二見,不但不應(yīng)該去修習、讀誦,同時也應(yīng)當要舍離(有見就是死后有后生之見解,無見就是死后沒有后生的見解。)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應(yīng)當要知道有此二種之見。到底是那二種呢?所謂有見、無見是。諸所有的沙門、婆羅門對于此二種見解修習后、讀誦后,終皈不可以從其法。假若如實而不知的話(不能了解其真象),這就不是沙門、婆羅門的了。因為在于沙門,則犯沙門之法,在于婆羅門,則犯婆羅門之法(身雖為沙門,而卻犯當一位沙門的規(guī)則,身為婆羅門,卻犯當一位犯婆羅門的法規(guī))。這種沙門、婆羅門,終皈不能以身作證,不能自游戲在于其境界中。諸有沙門、婆羅門,如果對于此二見誦讀、諷念之后,能夠知道應(yīng)舍棄,能夠如實而知的話,這就是當一位沙門之能持沙門之行,婆羅門之能知婆羅門之行,自身能取證,而能自游戲在于其中。所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再會受后有之身,而能如實而知道。因此之故,諸比丘們!對
于此二見,不應(yīng)該習行,不應(yīng)該諷誦,都應(yīng)當把它舍離。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一一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世尊闡釋有見與無見的內(nèi)容,同時也把它分科,也勸比丘應(yīng)當舍此二見。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此二種見解的。到底是那二種見解呢?所謂有見與無見是。它為甚么為之有見呢
(那些為有見)?所謂欲有見、色有見、無色有見是。它為甚么叫做欲有見呢?所謂五欲是。甚么為之五欲呢?所謂眼睛看見色相時,會非常的喜愛敬念,未曾舍離(不肯舍棄),為世人所宗奉的。依次為:如耳朵聽到聲音,鼻子嗅著香氣,口中知滋味,身體觸知細滑,意根了知諸法,就是所謂的有見。另一種法為甚么叫做無見呢?所謂有常見、無常見,有斷滅見(執(zhí)死后就斷滅,不再續(xù)生)、無斷滅見,有邊見(執(zhí)吾人,以及世間之有限,無限之四見)、無邊見,有身見(我見,執(zhí)五陰假和合之身為常、一、主宰之我,以及我所有之物等見解)、無身見,有命見、無命見,異身見、異命見(論肉體和生命之同異),此六十二見(佛陀將過去、未來之諸見,分類為六十二。如對于過去當中,有關(guān)于自我與世界之常住論為四,半常半無常論為四,世界的有限無限〔有邊無邊〕為四,異問異答論為四,無因論之二,計為十八見論,為之本劫本
見。有關(guān)于未來,則:死后有識論為十六,無識論為八,非有識非無識論為八,現(xiàn)存之生類的斷滅論為七,現(xiàn)在生涅槃?wù)摓槲逯氖囊姟材┙倌┮姟场T斒驹陂L阿含經(jīng)卷第十四梵動經(jīng)),名叫無見,也不是真見,這就是名叫無見。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舍棄此二見(有見與無見)。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一二
大意:本經(jīng)敘述有財施與法施的二種布施。其中之法施為布施中之最,比丘則應(yīng)學法施。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此二種布施之法。那二種呢?所謂法施與財施是。諸比丘們!布施當中,其最上的,不過于法施。因此之故,諸比丘們!當應(yīng)常學法施。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一三
大意:本經(jīng)敘述有法業(yè)與財業(yè)的二業(yè),其中以法業(yè)為最上,比丘應(yīng)當學習法業(yè),不應(yīng)該學財業(yè)。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此二種業(yè)。那二業(yè)呢?有法業(yè),有財業(yè)。業(yè)當中之最上的,不過為法業(yè)。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學習法業(yè),不可學習財業(yè)。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一四
大意:本經(jīng)敘述有法恩與財恩之二恩,法恩為恩中之最上,一位比丘應(yīng)當要修行法恩。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此二種恩。那二種呢?所謂法恩與財恩是。恩中之最上的,就是所謂不過于法恩是。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修行法恩。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一五
大意:本經(jīng)敘述愚癡的人,則:不能辦者,而辦之,垂辦之事,則厭而舍棄,的二相像貌。有智的人,則:不能成辦之事,不辦,垂辦之事,也不厭舍,之二相像貌。比丘應(yīng)該
舍棄愚者之二相像貌,應(yīng)當修行智者之二相像貌。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愚癡的人,有此二相的像貌。那二種呢?于是(就是這樣的):愚癡的人,對于所不能辦的,卻去辦它,垂辨之事,則討厭而把它舍棄。這就是所謂,諸比丘們!愚癡的人有這二相的像貌。
又次,比丘們!智者有二種的相的像貌。那二種呢?于是(就是這樣的):有智慧的人,對于所不能辦的事,也不成辨,而對于垂辦之事,也不會厭舍的。因此之故,諸比丘們!對愚癡之人的二種相的像貌,應(yīng)當要舍離它,應(yīng)當思念修行智者的二種相的像貌。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一六
大意:本經(jīng)敘述有智慧與滅盡(涅槃)之二法。當比丘的應(yīng)學習智能與滅盡之二法,以禮拜如來。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此二種法,應(yīng)內(nèi)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拜如來(應(yīng)專心一意的觀察而禮拜佛陀)。那二法呢?第一就是智慧,第二就是滅盡(涅槃)。這就是,比丘們!內(nèi)自思惟,專精一意的當應(yīng)禮拜如來。(以期
求得智慧證入涅槃)。像如是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一七
大意:本經(jīng)敘述有力、無畏之二法。應(yīng)當學習此二法,以便禮拜法寶,以及如來的神廟。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此二種法,應(yīng)內(nèi)自思惟,專精一意,應(yīng)當禮拜法寶,也禮拜如來的神廟。那二種法呢?有力、有無畏。這就是所謂,比丘
們!有此二種法,內(nèi)自思惟,專精一意的,當禮法寶,及如來的神廟。像如是的,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一八
大意:本經(jīng)敘述當一位比丘的應(yīng)當要內(nèi)自思惟:1.如來和世間的人民,并沒有人能和其相等的。2.如來乃有大慈大悲愍念十力,之二法。應(yīng)專精一意的,禮拜如來的寺院。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
此二種法,應(yīng)內(nèi)自思惟,專精一意,禮拜如來的寺院。那二種法呢?第一就是如來和世間的人民,是沒有人能和佛陀相等并論的。第二就是如來有大慈大悲,而矜念于十方的眾生。這就是叫做,比丘們!有此二種法,應(yīng)該要內(nèi)自思惟,專精一意的禮拜如來的寺院。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一九
大意:本經(jīng)敘述有受法教化與內(nèi)思止觀的二種因與二種緣,都是起自于正見。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二種因,二種緣,都是起自于正見的。那二種呢?第一就是受法教化(受人的教誨),第二就是內(nèi)思上觀(止就是止息而靜心,觀就是觀察事物的真象,止屬于定,觀屬于慧)。這就是叫做,比丘們!有此二因與二緣,都起自于正見。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結(jié)頌如下:)
二見及二施愚者有二相禮法如來廟正見最在后
(1.2.二見,以及3.4.5.二施〔一為二施,一為二業(yè),一為二恩〕,6.愚者有二相,7.禮如來,8.禮法,9.禮如來廟,10.正見的一經(jīng)排在于最后面。)
火滅品第十六
概要:本品敘述有關(guān)于難陀比丘之事,有余無余之二種涅槃,善與不善,邪與正,以及燭明之法,忍與思惟之二力,阿那律之說法,教誡羅睺羅等事。
一二○
大意:本經(jīng)敘述魔行天子欲來惱亂難陀的戒行,而向?qū)O陀利女散布難陀將要還俗之流言,波斯匿王乃信以為真,難陀則辟謠,說他自己已證阿羅漢果。魔卻不死心,就親向難陀說偈挑情,難陀卻不被所動,佛陀因此而稱嘆難陀之具德。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尊者難陀(善歡喜,佛陀的異母弟,制御諸根第一的尊者)住在于舍衛(wèi)城的象華園中。這時,難陀尊者在于閑靜之處,曾生如是之念:如來出現(xiàn)于世間的事,乃極為難遇的事。因為經(jīng)過億劫之久,乃有佛陀之出現(xiàn),實在是不可以遇見的一件事。如來確實為久遠的長夜之時,才能出現(xiàn)而已!有如優(yōu)曇缽花(靈瑞華,據(jù)說為三千年始開一次華。佛陀降世時,此華也會開花),適時乃出現(xiàn),這也是如是的道理。如來出現(xiàn)世間之事,實在是甚為難過,為億劫之久,才會出現(xiàn),實在不可以遇見,此處也是很難過。一切諸行都均予以休息止滅,渴愛盡而無余遺,也沒有染污,為滅盡泥洹(均為涅槃寂靜)。
那個時候,有一位名叫魔行的天子,知道難陀尊者的內(nèi)心所念之事,便到了孫陀
利釋種的女人之處(孫陀利女本來要和難陀結(jié)婚,后難陀被佛帶往游歷天上、地獄,而度其出家),天魔飛在虛空,用偈頌嗟嘆而說:
汝今發(fā)歡喜嚴服作五樂難陀今舍服當來相娛樂
(妳現(xiàn)在可以生起歡喜之心了!妳應(yīng)趕快嚴飾衣服,準備好作五欲之樂之事了。因為難陀現(xiàn)在已經(jīng)舍棄出家所穿的衣服,當會回來和妳相互作娛樂啊!)
那時,孫陀利釋種之女聽到天語之后,非常的歡喜而踴躍,不能自制其歡悅的心情,就自莊嚴,修余其房舍,敷好坐具,作倡伎樂,有如難陀已在家里的模樣。那個時候,波斯匿王正集聚眾臣于普會講堂,他聽說難陀比丘將還舍法服,習于家業(yè)之事(舍棄法服,而將回到王宮來營家業(yè)之事)。所以的緣故就是:有一位天子在空中告訴其妻息之故。這時,波斯匿王聽說此語后,就懷著愁憂的心情,就實時乘駕白象,往至于那個象華園。到達后,
便入于華象池中。當時,大王遙見尊者難陀,便趨前至于難陀之處,行頭面禮足之禮后,坐在于一邊。
那時,尊者難陀告訴波斯匿王說:「大王!為甚么緣故來到此地!為甚么顏色變異呢?又有甚么事來到我所住的地方呢?」波斯匿王回答說:「尊者!當知!剛才我們在普會講堂時,曾經(jīng)聽說尊者已舍棄法服,要還俗作為一白衣。因為聽聞此語之故,才到這里來的,不知尊者您,有甚么事要告訴我嗎?」
這時,難陀尊者乃嘴里含笑,慢慢的告訴大王說:「你不親自見到,不親自聽到,大王為甚么緣故作這些語呢?大王!你豈不從如來之處聽到這些話嗎:我的諸結(jié)(煩惱)都已除滅,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會再次受胞胎之生,已經(jīng)如實而知,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就阿羅漢果,已心得解脫!(難陀尊者已證果)。
波斯匿王說:「我并不從如來之處聽過難陀比丘的生死已盡,已得阿羅漢,心已
得解脫之語。所以的緣故乃為:有天神來告訴孫陀利釋種之女所說之語云云。那個時候,孫陀利夫人聽到此語之后,便作倡伎樂,便去修治其服飾,便去敷諸坐具。我聽到此消息后,便來到尊者您這里的。」難陀告訴他說:「大王并不親自知道,并不親自聽到,為甚么緣故,大王會作如是之語呢?諸所有的沙門、婆羅門,沒有不喜樂于此休息之樂、善逝之樂、沙門之樂、涅槃之樂,而不自觀這些淫火之坑的(都討厭淫欲如火坑)。又當就之事,并不是這樣的。如骨乃如鎖,肉如聚石,好像將甜蜜涂在于刀上,人們卻坐貪小利,并不考慮其有后患之事。也如?既繁多,就會折斷其枝,也如假借之物,不久當應(yīng)還給人家,猶如劍樹之藪,也如毒害之藥,也如有毒之葉,也如有毒的華菓。觀此淫欲,也是如是的。假如其意被染著的人的話,對于此事就不是這樣的看法。他們從火坑之欲,乃至于如毒菓,都不會去觀察此事的。欲得度脫欲流、有
流、見流、無明流的話,則這樣的話,就不對的了。那些不能度脫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的人,而欲得證入無余的泥洹之界(無余涅槃為身心都滅的寂靜的境界),而想入于般泥洹(入涅槃寂凈)的話,則這樣的人,并不能達成的。
大王!你應(yīng)當要知道!諸有沙門、婆羅門們,如果能觀察此休息之樂、善逝之樂、沙門之樂、涅槃之樂,此事必定是這樣的。他們都以作如是的觀察,而了解淫坑之火,有如骨鎖,有如肉聚,有如甜蜜之涂在于利刀上,有如?既繁多就會折枝,假借之物不久就應(yīng)還人家。也如劍樹、毒樹,也如毒害之樂,都統(tǒng)統(tǒng)觀察而了知的話,就有這道理的了。既已了解而知道淫火所興起的利害,便能得以渡脫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乃為必然的道理。
他既渡過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此事為必然之事,則到底是怎樣呢?大王!你到底是以何見何知,而作如是之說
呢?(指難陀已還俗的謠言。)現(xiàn)在的我,大王!我已成就阿羅漢,所謂生死已盡,梵行己立,所作已辦,更不再會受母的胞胎里,心已得解脫的了!
那時,波斯匿王心懷歡喜,生起善心,就自難陀尊者說:「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半點的狐疑,連如毛發(fā)之許也沒有,確實知道尊者已成就阿羅漢!現(xiàn)在要請辭而回去,因為國事非常的多之故!闺y陀回答說:「宜知是時!(正是時候)。
那時,波斯匿王就從座起,行頭面禮足之禮,然后便退下而回去。波斯匿王離開后不久之時,那個時候,魔天則來到難陀尊者之處,就住在于虛空中,又用如下之偈向難陀說:
夫人面如月金銀瓔珞身憶彼姿容顏五樂恒自娛
彈琴鼓弦歌音響甚柔軟能除諸愁憂樂此林間為
(您的夫人的面貌有如滿月,身上都佩帶金銀瓔珞,您應(yīng)憶念她那嬌姿容顏,回
去和她恒作五樂以自娛樂吧!)
(您如回去時,可以聽到她在彈琴、鼓弦、唱歌之聲,其音響乃為非常的柔軟,能除去種種的愁憂的。您何樂而不為?而樂于此林間干嗎?)
這時,難陀尊者便作如是之念:這位是魔行天人。他覺知此天人后,又用偈回答說:
我昔有此心淫泆無厭足為欲所纏裹不覺老病死
我度愛欲淵無污無所染榮位悉是苦獨樂真如法
我今無諸結(jié)淫怒癡悉盡更不習此法愚者當覺知
(我在于往昔俗家之時,確實有此心,可以說是淫泆而知不厭足,都被愛欲所纏裹,而不覺知老病死之會害人的程度。然而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度過愛欲的深淵,已經(jīng)沒有污穢,沒有被所染,已經(jīng)知道榮華富貴等位,均為是苦,而獨樂于真如之法。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諸結(jié)縛,淫怒癡等毒害均
已滅盡,更不再習于這些法了,愚癡的人應(yīng)當要覺知!)
那時,那位魔行天人聽到這些話后,便懷著愁憂,實時在于那個地方隱沒不現(xiàn)。
那個時候,眾多的比丘,都將此因緣實事,其向世尊報告。那時,世尊就告訴諸比丘們說:「所謂端正的比丘,并沒有人能勝過于難陀比丘的。所謂諸根澹泊,也是難陀比丘是。沒有欲心的人,也是難陀比丘;沒有瞋恚,也是難陀比丘;沒有愚癡,也是難陀比丘;成就阿羅漢果,也是難陀比丘是。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難陀比丘乃為一位端正,諸根寂靜之故」。
那時,世尊并告訴諸比丘們而宣布說:「我的聲聞當中,第一端正的人,就是難陀比丘是。諸根寂靜,也是難陀比丘!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一
大意:本經(jīng)敘述有余涅槃與無余涅槃的二涅系之界之義,而垂告比丘們,應(yīng)當力求方便,以至于無余涅槃界。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這里有二種涅槃界之法。那二種呢?第一為有余涅槃界,第二為無余涅槃界。它為甚么叫做有余的涅槃界呢?于是(就是這樣的:)一位比丘已滅除五下分結(jié)(身見〔有身見〕、疑、戒禁取見〔執(zhí)著于不正確的戒律〕、欲貪、瞋恚),即在于彼(當處)而得證般涅槃,不再還來于此世界輪回生死,這就名叫有余的涅槃界。又為甚么叫做無余涅槃界呢?于是(就是這
樣的):一位比丘滅盡有漏,而成就無漏,其意已解脫,已由于智慧而解脫,自身作證而自游戲于其中。所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再受后有之身,能如實而知道真理,這就叫做無余涅槃。對于此二種涅槃界,當求方便,以期至于無余涅槃界。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二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舉出烏、舉起豬的二種譬喻,佛陀說:如果有人在于閑靜處作諸惡行的話,就應(yīng)自悔,有如烏鴉雖食不凈,然而食后卻知拭嘴,以避他人嘲笑牠,反之,就如豬一樣。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xiàn)在要說有關(guān)于烏鴉之喻,也當會說豬之喻。你們聽后要善思其意義,我當會為你們演說!怪T比丘們回答說:「如是!世尊!」這時,諸比丘們就從佛而受其教。
世尊告訴他們說:「這為甚么名叫人之喻如烏鴉呢?猶如有人,在于寂靜的地方,恒習于淫欲,而作諸惡行。然而到后來,便能知道羞恥,便自悔過,而向人講說,向人陳露其所作之事。所以的緣故就是:或者被諸修梵行的人所見而被譏笑糾彈而說:『此人都習作淫欲,都作諸惡行!凰髦T惡行后,能向人懺悔其過錯,自己知道羞恥,有如那烏鴉之恒患饑餓之苦,便會去食那些不凈之物,食后,便隨時拭嘴,恐怕有其它的烏鴉看見而
說:『此烏鴉食不凈之物』。這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有一人在于閑靜處,習作淫欲,而作不善之行,然而后來便能羞恥其行,而自己去懺悔其過錯,而向人講說陳述其所作之事。所以的緣故就是:或者被諸修梵行之人所見所識而指責說:『此人都習行于淫欲,都作諸惡行。』這就叫做為人猶如烏鴉之喻。」
那個人為甚么名叫人如豬之喻呢?如有人在于閑靜之處,長久的習行于淫欲,而作諸惡行,也不會羞恥,又不自懺悔改過,反之而向人自譽(夸耀自己),貢高而自用說:『我能得五欲以自娛樂,這些人們都不能得五欲的快樂!凰鞔藧盒泻,都不知羞恥,此人就譬喻為豬之恒食不凈之物,都臥于不凈之中,便自跳踉(跳動的樣子),而向于其它之豬那樣。這也是如是的道理,如有一人習行于淫欲,而作諸惡行,也不自羞恥,又不自悔過,反而向人自譽,貢高而自用而說:『我能得五欲以自娛樂,這些人卻不能得
五欲自娛!贿@就名叫人如豬之譬喻。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舍棄而遠離淫欲。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三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舉出驢與牛之二喻,以誡諸弟子。佛陀說:比丘如不能清凈諸根,如沒有威儀,行止都違禁戒,遇人譏憚之時,卻自詡為比丘,有如驢之偶入于牛群之中,卻自稱為牛,然而看牠之身,內(nèi)外都沒有一處似牛之樣。反之,如良牛入于牛群時,自稱為牛,其毛、角、耳、聲,均為是牛,眾牛都相來舐其體。比丘應(yīng)善習諸禮
節(jié)、威儀,善守護諸根,應(yīng)當如牛,不可如驢。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xiàn)在要說人類當中,有的好似驢,也有似牛的人。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后要思念它!」諸比丘們回答說:「如是!世尊!」這時,諸比丘們就從佛受教。
世尊告訴他們說:「他為甚么名叫好像驢呢?如有一個人,已剃除須發(fā),著三種法衣,由于信心牢固而出家學道。那時,那個人的諸根不定靜,如眼睛看見色相時,就隨起為色之想,都流馳萬端。那時的眼根就不是清凈,而會生諸亂想,不能克制守持,眾惡都由之而普至,也就一再的不能保護其眼根。耳之聞聲,鼻之嗅香,舌之知味,身之知細滑(觸),都同
樣的道理。至于意根之知道法,也同樣的隨起識之病,會流馳萬端。那時的意根,就不是清凈,而會生諸亂想,不能克制守持,眾惡普至,也是一再的不能守護其意根。并沒有威儀禮節(jié)之宜,其行步進止,屈伸低仰,執(zhí)持衣缽等動作時,都違背禁戒,因此,便被那些梵行之人所見而譏彈說:『咄!(愚哉!)此愚人,那里是像沙門嗎?』便取彈舉而說:『如果是沙門的話,就不應(yīng)該是這樣的。』那個人卻作如是之言而說:『我也是比丘!我也是比丘啊!』猶如驢之入于牛群之中,而自稱說:『我也是牛,我也是牛!』然而看牠的兩耳,又不似于牛,其角也不像,尾也不似,音聲也各為不同。那個時候,群牛或者會用角去抵牠,或者用腳去蹋,或者用口去嚙牠,F(xiàn)在的這位比丘也是如是,諸根都不定,如眼見色時,就會隨起色之想,而流馳于萬端,那時的眼根就不是清凈,而生諸亂想,不能克制守持,眾惡都普至,也是一再的不能守護其眼根。耳之
聽聲,鼻之嗅香,舌之知味,身之了細滑(觸),也是同樣的道理。至于意之知法,也是同樣的隨起識之病,而流馳于萬端,那時意根就非清凈,而生諸亂想,而不能克制守持,眾惡都普至,也是一再的不能護念其意根。并沒有威儀禮節(jié)之宜,其行步進止,屈伸低仰,都不能執(zhí)持禁戒,便被那些梵行之人所見而譏彈而說:『咄!此愚人那里像個沙門嗎?』便見其彈舉而說:「如果是沙門的話,就不應(yīng)該是這樣的!」那時,那個人卻作如是而說:『我是沙門!』猶如驢之入于牛群里那樣,這就叫做人像驢之喻。
那個人怎樣會像牛之喻呢?如有一個人,已剃除須發(fā),著三法衣,由于信仰牢固而出家學道。那時,那個人的諸根非常的寂定,飲食都知節(jié),竟日(每天)都在經(jīng)行用功,未曾舍離過其意之游在于三十七道品之法。如眼根看見色相時,不會起色之想,也沒有流馳之念,那時,他的眼根就應(yīng)當為清凈,而生諸善想,也能克制
守持,不再會有諸惡,常時擁護其眼根。耳之聽聲,鼻之嗅香,口之知味,身之了細滑,也是同樣的道理。至于意根之知法境,都不會起識之病,那時,其意根就得清凈。那個人便到諸梵行人之處,諸梵行人遙見其來到后,就各自揚聲而說:『善來!同學!』都會隨時供養(yǎng),不會使其有所缺乏,有如良牛之入于牛眾之中,而自稱說:『我今是牛!』而牠的毛尾、耳角、音聲,都均為是牛,諸牛看見后,都會各來舐其體。這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剃除須發(fā),著三法衣,由于信仰牢固而出家學道。那時,那個人的諸根都寂定,飲食都知節(jié),竟日都經(jīng)行用功,未曾舍離過其心意之游于三十七道品之法。如眼見色,已不起色想,也沒有流馳之念,那時眼根則得清凈,而生諸善之想,也能克制守持,不再會有諸惡,都常擁護其眼根。耳之聽聲,鼻之嗅香,口之知味,身之了細滑,也是同樣的道理。至于意之知法,都不起識之病,那時的意根則得具足,這
就叫做此人之像牛之喻。像如是的,諸比丘!應(yīng)當要學如牛之喻,不可像如驢之喻。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四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示諸弟子有關(guān)于行十善與十惡的果報,并勸化弟子須遠離惡行,而修諸善行。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xiàn)在當說有關(guān)于善與不善之行。你們要諦
聽!要注意的聽!聽后要善思念其義!怪T比丘們回答說:「如是!世尊!」那時,諸比丘們就從佛而受其教。
世尊垂告他們說:「甚么叫做不善?甚么叫做善呢?所謂殺生就為之不善,不殺生就為之善。不與取(偷盜)就為之不善,與取(人與才取,不偷盜)就為之善。淫泆為之不善,不淫泆就為之善。妄語為之不善,不妄語就為之善。綺語為之不善,不綺語就為之善。兩舌為之不善,不兩舌就為之善。斗亂彼此(惡口)為之不善,不斗亂彼此(不惡口)就為之善。貪他人的一切(貪欲)就為之不善,不貪他人的一切就為之善。起瞋恚心為之不善,不起瞋恚心為之善。邪見(愚癡)為之不善,正見就為之善。像如是的,比丘們?nèi)绻写藧盒械脑?就會墮入畜生、餓鬼、地獄之中。假若行善的話,便會生在于人中、天上。以及諸善趣的阿須倫(阿修羅,非天)之中。因此之故,應(yīng)當要遠離惡行,而修習善行。像如是的,諸比丘
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五
大意:本經(jīng)敘述有八邪道與八正道之二種微妙之法。并勸人應(yīng)善念諷誦,不可有懈怠,以免后悔也來不及!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當與你們講說微妙之法,所說的,乃為初也善,中也善,至竟也善(始終都是說勝善之法),為有義、有味,能得修習具足梵行之法,所謂二法是。你們要諦聽!要
注意的聽!聽后要思念其義,我當會與你們具足而說!怪T比丘們回答說:「如是!世尊!」這時,諸比丘們就從佛受教。
世尊告訴他們說:「甚么為之其二法呢?,所謂邪見與正見,邪治(不正確的思想,邪思惟)與正治(正思惟),邪語與正語,邪業(yè)與正業(yè),邪命與正命,邪方便(不正確的努力)與正方便(正精進),邪念與正念,邪三昧與正三昧(正定),這就是比丘之名叫二法。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給與你們講說此二法,如來所應(yīng)做的,現(xiàn)在都已作到完滿了。你們應(yīng)善念、諷誦,千萬不可有懈倦,現(xiàn)在如果不努力去行的話,后悔就來不及哩!」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六
大意:本經(jīng)敘述貪淫、瞋恚、愚癡之消滅道盡為之燭明,八正道就是由于燭明而趣道之業(yè)。并勸弟子們不可懈怠,以免后悔。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現(xiàn)在當說燭明之法,也當說由于燭明而趣道之業(yè)。你們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后要善思念其義!怪T比丘們回答說:「如是!世尊!」
那時,世尊垂告諸比丘們說:「彼為甚么名叫燭明者呢?所謂貪淫、瞋恚、愚癡之滅盡是。彼為甚么叫做由于燭明而趣道之業(yè)呢?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精進)、正念、正三昧(正定),這就是由于燭明而趣道之業(yè)。
我已為比丘們講說燭明之法,也說由于燭明而趣道之業(yè),如來所應(yīng)做的,現(xiàn)在都已做完。你們應(yīng)善念、諷誦、不可有懈怠,現(xiàn)在如果不行的話,恐后悔會來不及哩!」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七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乃用忍與思惟之二力,去降魔,而成就正覺的,比丘也應(yīng)修此二力,以便成就果位,以致于得證涅槃。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此二種力。甚么為之二力呢?所謂忍力、思惟力是。假如我沒有此二種力的話,終皈不能成就無上正真的等正覺。其次,如果沒有此二力的話,終皈不能在于優(yōu)留毗的地方,修持六年的苦行(位于佛陀成道處之南,沿尼連河一哩余。佛陀未成道前,就是在此修持苦行的。)也不能降伏魔怨,而成就無上正真之道,而坐于道場(坐道場就是入于正道之場,也就是成佛作祖)。由于我有了此忍力、思惟力之故,便能降伏魔眾,而成就無上的正真之道,而坐于道場。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求方便(應(yīng)精勤努力)去修習此二種力,所謂忍力與思惟之力,這樣的話,便能成就須陀洹道(入圣流。初果)、斯陀含道(一來、二果)、阿那含道(不還,三果)、阿羅漢道(應(yīng)供,四果),會在于無余的涅槃界而般涅槃(寂靜,解脫)。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八
大意:本經(jīng)敘述阿那律尊者為了阇拔咤梵志開示天眼,以及無上的智慧眼的妙用與修法。諸天和佛,均贊嘆阿那律之能干。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阿那律尊者住在于拘尸那竭國的本所生處(阿那律的往昔曾經(jīng)出生于其處的地方)。那時,釋(帝釋天)、梵(梵天)、四天王,以及五百位天人,并及二十八位大鬼神王,便往至于阿那律尊
者之處,到達后,行頭面禮足之禮,然后住在于一邊。又用此偈稱嘆阿那律而說:
歸命人中上眾人所敬奉我等今不知為依何等禪
(我們要皈命人中的上人,為眾人所敬奉的您!我們現(xiàn)在不知您到底是依于何等禪的呢?)
那時,有一位梵志名叫阇拔咤,是梵摩喻的弟子。此人也到阿那律尊者之處,行頭面禮足之禮后,坐在于一邊。那時,那位梵志問阿那律說:「我往昔在王宮出生,未曾聞到這種自然之香(生活在王宮,最豪華之處,也沒有這種香氣)。到底是有那種人降至于此人間,是否為天?為龍?或者是鬼神?是人、非人嗎?」
那時,阿那律回答梵志說:「剛才有帝釋天、梵王、四天王,以及五百名天人,并有二十八位大鬼神王,來到我這里,行頭面禮足之禮后,在于一邊而住。曾以此偈來嘆稱我而說:
自歸人中上眾人所敬奉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我們要自歸命于人中的上人,被眾人所敬奉的您!我們現(xiàn)在都不知您到底是依于那一種禪定的呢?)」
梵志問而說:「到底是為甚么緣故,我現(xiàn)在卻看不見他們的形體呢?釋、天、四天王到底是在于那里呢?」阿那律回答說:「因為你并沒有天眼之故。因此之故,才會看不見帝釋天、梵王、四天王,以及五百位天人,和二十八位大鬼神王的!硅笾締柖f:「假如我能得天眼的話,是否能得看見在這里的這些帝釋天、梵王、四天王,以及二十八位大鬼神王嗎?」
阿那律回答說:「倘若當?shù)锰煅鄣脑?便能得見帝釋天、梵王、四天王、以及五百位天人,并二十八位大鬼神王的。然而,梵志!這種天眼那里足夠為奇呢?有一位梵天,名叫千眼,他看見此千世界的事,有如有眼之士之在于他自己的手掌中觀看其寶冠那樣的明顯的。這位梵天也是
如是,他看見此千世界時,都沒有罣礙,然而這位梵天卻不能自見其身所著的衣服。」
梵志問說:「為甚么緣故,千眼梵天乃不能自見其形體所著的服飾呢?」阿那律說:「由于那位梵天并沒有無上的智慧之眼之故,因此之故,不能自見其自身所著的服飾的!硅笾締栒f:「假如我能得無上的智慧眼的話,是否能看見此身所著的服飾嗎?」阿那律說:「如果能得無上的智慧眼的話,就能看見自己的形體所著的服飾的。」
梵志請愿說:「愿尊者您,為我演說極妙之法,使我能得無上的智慧之眼!」阿那律說:「你有持戒嗎?」梵志問說:「甚么名叫戒呢?」(戒到底是甚么?)阿那律說:「不作眾惡事,不犯非法,就是戒。」梵志聽后,首肯而回答說:「像這樣為之戒的話,我乃堪以奉持如此之戒的!
阿那律說:「梵志!你現(xiàn)在應(yīng)當奉持禁
戒,不可以失去其毫厘,也應(yīng)該除去憍慢的結(jié)縛,不可以執(zhí)計吾我染著之想!惯@時,梵志又問阿那律說:「甚么是吾?甚么是我?甚么叫做憍慢之結(jié)呢?」
阿那律回答說:「所謂吾,就是神識,所謂我,就是形體之具。在于此里面起識而生吾我的話,就名叫做憍慢之結(jié)。因此之故,梵志!應(yīng)當要求方便(精進努力),去除此諸結(jié)。像如是的,梵志!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
梵志聽尊者的教訓后,即從座起,禮拜阿那律的雙足,環(huán)遶其身體三匝后離去。還未回到其所在的地方,在于中途,思惟所聽到的教義,其諸塵垢都滅盡,而得法眼凈(能看透真理的眼)。
這時候,有一位天神,從前曾經(jīng)和這位梵志為親友,這位天神知道梵志的心中已得證諸塵垢都盡,已得法眼清凈。就在于其時,這位天神便往至阿那律尊者所住之處,行頭面禮足之禮后,住在于一邊。就用此偈嘆稱阿那律而說:
梵志未至家中道得道跡垢盡法眼凈無疑無猶豫
(阇拔咤梵志皈去后,還未到其家,就在于中途得道跡〔證道的正事跡〕,他的塵垢已盡,而得法眼清凈,已沒有疑惑,已沒有猶豫了〔決定入道,已不迷惑〕。)
那時,阿那律尊者又用偈告訴該天神說:
我先觀彼心中間應(yīng)道跡彼人迦葉佛曾聞此法教
(我剛才曾經(jīng)觀察過那位梵志的心,知道他在回皈的途中,必定會契應(yīng)于道跡。那個人在于迦葉佛時,曾經(jīng)聽過此法教的。)
那時,阿那律尊者,就在于當時離開那個住處,就在于人間中游行,漸漸的至于舍衛(wèi)國,而到達于世尊之處,行頭面禮足之禮后,住在于一邊。那時,世尊其用法語垂告阿那律。阿那律受佛的教訓后,就從座起,以頭面禮佛之足后,就退下而
去。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我的聲聞的弟子當中,得證天眼第一的人,就是所謂阿那律比丘是!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一二九
大意:本經(jīng)敘述諸比丘們不知羅云(羅睺羅)比丘為甚么奉修禁戒,小戒也不觸犯,然而仍然是有漏心的人,并不得解脫。佛陀乃垂示而說:具足禁戒,諸根成就,諸結(jié)使(煩惱)將會逐漸而盡,屆時便能得解脫。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
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羅云尊者(羅睺羅,譯為覆障,為佛未出家時之子,為密行第一的尊者),乃是一位奉修禁戒,并沒有所觸犯的人。他對于小小的罪,尚且會遠避,更何況為大罪之戒,怎么會去冒犯呢?雖然如是,但是卻不能得證有漏心解脫。那時,眾多的比丘,便到了世尊之處,行頭面禮足之禮后,在于一邊而坐。當時,眾多的比丘白世尊而說:「羅云比丘乃為一位認真的奉修禁戒,并沒有所觸犯的比丘,然而仍然如故,并不能得證有漏心之解脫,這是甚么緣故呢?」(有漏心不解脫)。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具足禁戒法諸根亦成就漸漸當逮得一切結(jié)使盡
(具足禁戒之法,諸根也成就〔六根清凈〕,就能漸漸的當會逮得一切結(jié)使之滅盡〔有漏心解脫〕。)那時,諸比丘們聽
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結(jié)頌如下:)
難陀涅槃烏驢不善有二燭及忍思惟梵志及羅云
1.難陀,2.涅槃,3.烏喻,4.驢喻,5.6.有關(guān)于不善與善的有二經(jīng),7.燭明,8.忍力思惟力,9.梵志,10.羅云。)
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概要:首先為羅睺羅講說安般法(數(shù)息觀)而勸修四無量心,依次說明佛與轉(zhuǎn)輪圣王、辟支佛、漏盡阿羅漢之出現(xiàn)之難,煩惱與不煩惱,邪見與正見,引頂生王之耽于欲愛之故事以為誡,善惡二知識,周利盤特與舍利弗之教化世典婆羅門,阿阇世王被提婆達多之誘而殺王等事。
一三○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垂示羅睺羅修持安般之法(數(shù)息觀),羅睺羅比丘依教奉行,終于自證阿羅漢果,而獲佛的贊許。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到了食時,即著衣持缽,帶羅云(羅睺羅)進入舍衛(wèi)城去分衛(wèi)(乞食,乞得的食物,分施給僧尼而衛(wèi)護,使其安心修道)。那時,世尊向右旋顧(回頭向右而看)而對羅云說:「你現(xiàn)在應(yīng)當觀察色陰為無常的。」羅云說:「如是!世尊!色為無常的!故雷鹩执
告說:「羅云!痛(受)、想、行、識,均為是無常的(色陰為肉體,受想行識之四陰為情神)。」羅云回答說:「如是!世尊!痛(受)想、行、識,均為是無常的。」
這時,羅云尊者又作如是之念:這到底是有甚么因緣,現(xiàn)在剛向城內(nèi),欲去分衛(wèi)(乞食)之時,而在于道路上,為甚么緣故世尊乃當面教誨于我呢?現(xiàn)在應(yīng)該回歸所住之處,不應(yīng)該入城去乞食。
那個時候,羅云尊者就在于中途回到祇桓精舍,持衣缽(放置衣缽)后,到了一樹下,在那里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結(jié)跏趺之坐,專精一心(貫注精神),念色陰為無常,念痛(受)、想、行、識為無常。那時,世尊在于舍衛(wèi)城乞食完畢,食后,即在祇桓精舍自行經(jīng)行(漫步思念),漸漸的至于羅云之處。到后,對羅云說:「你應(yīng)當修習安般之法(數(shù)呼吸之出入,以定止其心的方法,為數(shù)息觀),修行此法的話,所有的愁憂之想,都當應(yīng)
除盡。你現(xiàn)在又當修行惡露不凈之想,所有的貪欲都統(tǒng)統(tǒng)把它除滅。你現(xiàn)在,羅云啊!應(yīng)當修行慈心!已經(jīng)修行慈心,則所有的瞋恚都均予除盡。你現(xiàn)在,羅云啊!應(yīng)當修行悲心!已修行悲心后,所有的害心統(tǒng)統(tǒng)會當除盡。你現(xiàn)在,羅云啊!當修行喜心!已修行喜心后,所有的嫉心都當除盡。你現(xiàn)在,羅云啊!應(yīng)當修行護心(舍心)!已修行護心之后,則所有的憍慢都當除盡!
那時,世尊對羅云而說此偈說:
莫數(shù)起著想恒當自順法如此智之士名稱則流布
與人執(zhí)炬明壞于大闇冥天龍戴奉敬敬奉師長尊
(不可以常常起著想,應(yīng)恒常的自順于正法;像如此的有智慧的人,名稱就會流布于各處。執(zhí)持炬明給與人,而能壞滅大闇冥的話,則會被天龍所奉戴而尊敬,會敬奉如師長之尊那樣。)
這時,羅云比丘就用如下之偈回答世尊
說:
我不起著想恒復順于法如此智之士則能奉師長
(我會努力于不起著想,又會遵順于正法,像如是為有智之人的話,乃能奉敬師長您!)
那時,世尊作如是的教敕之后,便舍離其處,就還皈靜室。這時,羅云尊者又作如是之念:現(xiàn)在應(yīng)該怎樣的修行安般(數(shù)息觀),怎樣的除去愁憂,而沒有諸想呢?當時,羅云就從座起,便到世尊之處。到后,行頭面禮足之禮后,在一面而坐。須臾則退坐,而白世尊說:「要怎樣修行安般(數(shù)息觀),怎樣除去愁憂,而為沒有諸想,而獲大果報,得甘露之味呢?」
世尊告訴他說:「善哉!善哉!羅云!你乃能在于如來之前作獅子吼(請問正確),而問如此之義『怎樣修行安般(觀呼吸),而除去愁憂,而為沒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羅云!你現(xiàn)在要諦
聽!要注意的聽!聽后要善思念其中之義,我當會為你其為分別解說!够卮鹫f:「如是!世尊!」那時,尊者羅云就從世尊受教。
世尊垂告而說:「是這樣的,羅云!如有比丘喜樂在于閑靜而沒有人的地方,就在那個地方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結(jié)跏趺而坐,并沒有其它的異念,系其心在于鼻頭,出息長時知道其息為長(呼氣盡量使其為長),入息長時也知道其息為長(吸氣盡量使其為長)。出息短時,也知道其息為短(呼氣盡量使其為短),入息短時也知道其息為短(吸氣盡量使其短)。出息為冷之時也知道其息為冷(呼氣冷時覺知為冷,專心一意不思其它事),入息為冷時也知道其息為冷(吸氣冷時覺知為冷,專心一意不思其它事,以下均同此理)。出息暖時也知道其息為暖,入息暖時,也知道其息為暖。盡觀身體的入息與出息,都均能知覺。有時有息,也會知道為有息,有時無息,也會知
道為無息(禁氣)。如息乃由心中出來的話,也會知道為從心中出來,如息乃從心而入去時,也會知道從心而入。像如是的,羅云!能修行安般(數(shù)息,觀息)的話,就不會有愁憂惱亂之想,而能獲大果報,而能得甘露味。」
那時,世尊具足給與羅云講說微妙之法后,羅云乃從座起,禮佛雙足后,達佛身邊三匝,然后離去。他到了安陀園,在一株樹下,正身正意,結(jié)跏趺而坐,沒有其它的余念,系心在于鼻頭,其出息長時,也知道其息為長,入息長時,也知道其息為長,出息短時,也知道其息為短,入息短時,也知道其息為短,出息冷時,也知道其息為冷,入息冷時,也知道其息為冷;出息暖時,也知道其息為暖,入息暖時,也知道其息為暖。都盡觀其身體之入息、出息,統(tǒng)統(tǒng)知道。有時為有息,也會知道為有息,有時無息,也會知道其息為無。如果其息乃從心而出的話,也會知道其息乃由其心而出,如果其息乃從其心而
入的話,也會知道其息乃從其心而入。
那個時候,羅云用功去作如是之思惟后,其欲心便得解脫,便再也不會有眾惡。首先是有覺(有尋,粗想)、有觀(有伺,細念),而念持喜安,而游止于初禪(進入初禪的功行,離生喜樂)。其次為有覺、有觀已息止,內(nèi)自歡喜,專其一心(專心一意),而為無覺、無觀(無尋、無伺),由三昧之念之喜(由定所生之喜樂),而游止于二禪(進入二禪的功行)。更進而為也沒有喜念,而自專覺知身樂(離喜之妙樂),如諸賢圣常所求護的喜念,而游止于三禪(入于三禪的功行)。再進而為:他的苦樂都已滅,已沒有愁憂,沒有苦,沒有樂,而謹念清凈(舍念而清凈),而游止于四禪之中。
他用這種三昧(禪定),其心清凈而沒有塵穢,身體柔軟,而知道所從來,能憶知宿本所作的,自識其宿命之無數(shù)劫前之事。也知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
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數(shù)十萬生、成劫、敗劫,無數(shù)的成劫、無數(shù)的敗劫,億載(億年)不可計之劫,在這些劫數(shù)之中,我曾經(jīng)生在于某某地方,名叫某某,姓為某某,食的就是如此之食(某一生,曾吃某某食),所受的如此的苦樂(那一生吃過甚么苦樂事),壽命之長短,彼終而生此,此終而生彼(生在彼處的生命終了后,再生在此,此處的生命完了后,再生于彼處)等事。他用此三昧,而得心清凈,而無瑕穢,也沒有諸結(jié)。也知道眾生所起之心,他又用天眼清凈無瑕穢,去觀眾生之類之生者、逝者,或為善色、惡色,善趣,惡趣,或者為好,或者為丑,和所行所造等事,都能如實而知。
或者有眾生,其身行惡,口也行惡,意也行惡,也誹謗賢圣,而行邪見,造邪見之行之后,其身壞命終之時,墮入于地獄之中之事。或者又有眾生,其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而不誹謗賢圣,都恒行正見,而造正見之行,其身壞命終之后,往
生于善處的天上界。這叫做天眼清凈無瑕穢,而觀眾生之類,對于那些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或為好,或為丑,或者其所行、所造的,這些一切的一切,都能如實而知。又更施意,而成就滅盡漏心。他也觀察此為苦(一切都是苦的,苦諦),而能如實而知。又觀察苦之集(苦的來源為煩惱,集諦),也知道苦之盡(苦盡而寂滅,滅諦),也知道苦之出要(怎樣脫離苦的法,道諦),都能如實而知。他乃以作如是之觀,而得欲漏心解脫(解脫欲漏之心),有漏心、無明漏心,也同樣的得解脫。已得解脫之后,便得解脫之智,所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再受后有,如實而知道。這時,羅云尊者便成就阿羅漢果。
那個時候,羅云尊者已經(jīng)成就阿羅漢果后,便從座起,更整其衣服,就往詣于世尊之處,行頭面禮足之禮后,在于一邊而住,而仰白世尊說:「我所求的已得證,諸漏都已除盡了!
那時,世尊,乃告訴諸比丘們說:「諸得證阿羅漢果的人,并沒有人能與羅云相匹等的。如論有漏之盡,也是羅云比丘是。論持禁戒的人,也是羅云比丘是。所以的緣故就是:諸過去的如來、等正覺,也有如此的羅云比丘,而欲言佛子,也是羅云比丘是。是親從佛生,是法之上的比丘!」
那時,世尊又告訴諸比丘們說:「我的聲聞當中的第一弟子,能持禁戒的人,就是所謂羅云比丘是!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具足禁戒法諸根亦成就漸漸當逮得一切結(jié)使盡
(具足受持禁戒之法,諸根也已成就,漸漸的當會逮得一切的結(jié)使〔煩惱〕都已滅盡)。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jīng)卷第七完
- 上一篇:增壹阿含經(jīng)卷第六
- 下一篇:增壹阿含經(jīng)卷第八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