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攻略:初學 一、佛教起源

  一、佛教起源

  南無阿彌陀佛!

  非常難得有這樣的機會,我們大家相聚在這里,共同探討大乘佛法的道次第和大準提無上瑜伽。

  請大家雙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至誠頂禮大恩傳承上師:恩師能公老和尚,戒師妙安大和尚,凈土大安大和尚,宗門芳振大和尚,大準提更高尼瑪仁波切,大圓滿德敦仁波切,噶舉才旺仁波切!

  好,請放掌。

  我們知道,佛教是由古印度傳入中土。公元前565年,在古印度的城邦國——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降生了一位太子,名叫悉達多,姓喬達摩。后來出家修道,成為無上智慧的徹悟者,也成為無量功德的圓滿者,無上的究竟者,所以稱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因為他是出生于釋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稱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含有更加深密的涵義,淺顯的解釋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眾生;“寂默”者,不著于相。

  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所謂創(chuàng)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或所謂的“道成肉身”。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說的修行方法,切實去做,便有成為佛陀的可能,到了佛陀的境界,雖然也能發(fā)揮出種種不可思議的神跡,但那不是佛陀重視的東西,最要緊的是佛陀的完美德行和從徹悟中發(fā)出的偉大智慧。佛陀以人間的肉身,示現(xiàn)完成無上的佛果,正是以身示范,鼓勵有志學佛的人們,及時以此人間的肉身,追求無上的佛果。

  佛陀既有肉身,所以他是真實存在,有據(jù)可考的歷史人物。唯其由于古代的印度,不重視歷史年代的記錄,故對釋迦佛陀,確切的生滅年月,不易考究。但在佛典的記載方面以及碑記方面,對于佛陀的年代,有著各種不同的傳說。根據(jù)近世學者的考證結(jié)果,認定佛陀降生于公元前565年,入滅于公元前486年。

  佛陀的父親,名叫凈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尊稱為摩訶摩耶(偉大的摩耶),然在佛陀出生僅僅一周之后,便去世了。因此,佛陀是在其母親的胞妹,即佛陀的姨母及父王的愛護之下,長大成人。不過,在他沒有出家之前,大家都稱他為悉達多太子。他那位姨母,是和摩耶夫人同時嫁給凈飯王的,叫做摩訶波阇波提(后出家,號大愛道比丘尼)。佛陀未出家之前,也和常人一樣,娶了美麗的耶輸陀羅(名聞)為妃子,并且生了一位小王子,名叫羅睺羅。根據(jù)《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破僧事》卷三的記載,出家之前的悉達多太子,有三位妃子,一為耶輸陀羅,二為喬比迦,三為鹿王。依照一般的傳說,佛子羅睺羅是由佛陀指腹懷孕的。

  雖然王族的生活優(yōu)裕而舒適,但悉達多太子卻并不貪戀這些世間的情、欲和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游,見生、老、病、死等現(xiàn)象及修道的行者,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二十九歲,太子夜出王宮,自脫衣冠為沙門。參訪世間諸修行人,然彼皆不達解脫之境,太子以勝慧示其不究竟處,后至苦行林,開始六年的苦行生活,當時凈飯王所派的阿若憍陳如等五人亦在此與太子一起修行?嘈奁陂g,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亦未取菩提,遂出苦行林。此時,共修的五位行者,誤以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來到尼連禪河沐浴,接受了牧女乳糜之供養(yǎng)。恢復體力后,至伽耶村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誓成正覺。時有魔王欲行惱亂,菩薩以慈悲力降伏魔怨。以定慧力明一切法,以上上智通達甚深十二因緣,于明相出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為“佛陀”(意為覺者),佛號“釋迦牟尼”,時年三十五歲。釋尊苦行、降魔、成道的經(jīng)過,皆由太子的秘密護衛(wèi)侍者優(yōu)波離(佛成道后,隨佛出家,是持戒第一的大弟子)所見證。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曾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指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

  釋迦牟尼佛示現(xiàn)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后,為令眾生解脫苦難,開示悟入佛知見故,開始了四十九年的弘法事業(yè)。十方無量的諸佛、菩薩亦化現(xiàn)于娑婆世界,助興佛教,救度眾生。其中,我們熟知的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韋陀菩薩等。

  在四十九年的弘化生涯中,佛陀最初直暢本懷,宣演《華嚴經(jīng)》二十一日,后觀機逗教,又說《阿含經(jīng)》十二年,《方等經(jīng)》八年,《般若經(jīng)》二十二年,《法華經(jīng)》和《涅槃經(jīng)》共八年。這是大會式的宣講,而對于個人各別的教化,說過無量數(shù)次。佛陀因材施教,點化迷萌,救度無量數(shù)人脫離苦難,感化無量數(shù)人求皈受戒。無量的眾生因佛陀的教誨而棄惡修善,懺悔罪業(yè),發(fā)菩提心,奉法修行。由此而得勝妙樂者,究竟解脫者,畢竟了悟無上菩提者,無量無邊。

  如佛陀在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五蘊等圣妙法門,五人聞后便獲果證,當即皈依佛陀,從佛出家。此后,佛陀更是游歷四方,化導群倫。佛陀的弟子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國王,及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會下層的蓮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難陀、阿難陀等諸王子出家,也不舍棄地位低下的優(yōu)波離、挑糞匠尼提等。

  總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攝眾,以法領眾,以智教眾,以法養(yǎng)眾。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化,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輪回,對于世間種種的惡行,以及對于將來所要受到的果報,無知而無所畏懼,沉溺于欲望和惡習之中。佛陀慈悲,以自身經(jīng)歷的食馬麥、遭誹謗等事,為眾生現(xiàn)身說法,并詳細解說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皆是往昔作惡所感,以令眾生明白因果不虛之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回心自證永恒法身。

  慈悲的佛陀對眾生的愛護無微不至。所教化的對象,不分貧富貴賤、種族信仰,一律平等,皈依弟子日漸增多,于是便有了僧伽(僧團)。而在佛陀的弟子群中,卻有著種種賢圣不肖的分別,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時常教誡弟子有關持戒的重要性。

  正是戒,維系了僧團的清凈。個人遵照戒律而行,過著法制的生活,佛陀又規(guī)定每半月布薩誦戒一次,集合說戒,使諸比丘都能在清凈戒法中長養(yǎng)善心,長行梵行。

  就這樣說法度生四十九年,因緣將至,亦是為令眾生于佛法中生珍重心,進而實踐解脫之道,佛陀于年八十垂般涅槃。臨涅槃之際,所有的眾生都悲啼號哭,聲聞、菩薩四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都來集會,佛陀以大悲心開導大眾:佛性常住真實無變,及常樂我凈等義。又開示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都當?shù)贸纱笥X佛果,并廣說與涅槃有關的一切菩薩法義。針對阿難所提出的四個問題,開示弟子們,在佛入滅后,要以戒為師,以四念處安住,以默擯置之調(diào)伏惡人,在一切經(jīng)首安立“如是我聞”令人起信。叮嚀弟子,護持凈戒,常當一心,勤求出道,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我們再來了解佛教之傳入中國。

  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劉莊夜夢金人放光殿庭,明晨問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說: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夢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將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訪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蘭、攝摩騰兩人,并得佛像經(jīng)卷,用白馬馱著共還洛陽。帝特為建立精舍給他們居住,稱做白馬寺。于是,攝摩騰與竺法蘭在寺里譯出《四十二章經(jīng)》。這幾乎是漢地佛教初傳的普遍說法,也為我國歷史教科書所采用。

  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到了后漢末葉桓靈二帝的時代(147-189年),記載才逐漸翔實,史料也逐漸豐富。其時西域的佛教學者相繼來到中國,如安世高、安玄從安息來,支婁迦讖、支曜從月氏來,竺佛朔從天竺來,康孟詳從康居來。由此譯事漸盛,法事也漸興。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宗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后,千余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間經(jīng)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鴻儒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于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對它的信仰深入民間,“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正是忠實的寫照;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則與儒、道等相結(jié)合、相融會、相激蕩,然后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里,形成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現(xiàn)在已被人們稱為中國傳統(tǒng)宗教,而非外來宗教。

  我們初級學習佛法的人,由于大家都忙碌于工作、事務,有一些往往是簡單的道聽途說,或者支離破碎地吸納佛法的知識,這樣組合起來就是一些怪怪的佛教。往往是摻雜了一些電影、小說、神話,以及自己猜測等種種的形式,就會陷入一種或者迷信、或者狂妄等多種不良狀況,不是正統(tǒng)的、純粹的佛教。所以,我們拿出這三天的時間,大家靜下心來,了解與我們生命關系最重,與我們解脫關系最重的佛法到底是怎樣的表現(xiàn)形態(tài),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求法者,要以正確的“空杯心態(tài)”來聞聽教法:

  1、來到講堂,不是要尋找你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

  2、來到講堂,不是要證明你是對的。

  3、來到講堂,不是要告訴別人你知道的比別人多。

  4、來到講堂,不是要證明你比上師更智慧。

  5、來到講堂,過份堅持固有的想法,只表示你固步自封。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