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攻略:前學 五、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五、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大乘三大學派“中觀、瑜伽、如來藏”三位一體,不二法門,互為“體、相、用”。佛教的修行,就是在“自性”上用功夫。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千經萬論,詮釋自性;八萬法門,歸于自性。
佛陀對于“自性”的表述,有時說空,有時說有,有時說即空即有,有時說非空非有。這都是針對不同根機和次第的眾生,從佛性的“法、報、化”三身,也就是佛性的“體、相、用”三個角度或分別詮釋,或全面表述。就如同,要向未見過我手中這個杯子的人講清這個杯子,需要分別表述出“材質、形狀、作用”,這就是“體、相、用”。
就像學習一部經,按照天臺宗的“五重玄義”: 一釋名,解釋一經之題目;二辨體,辨別一經所詮之體性,如《法華經》即以“中道實相”為全經所詮之妙體;三明宗,闡明一經之宗趣;四論用,論說一經之功用;五判教,又作判教相,判立一經之教相,以定一經之評價。于是,一部經就很容易理解全面了。
我把佛陀對自性的表述總結為:
法報化身自顯現(xiàn);
心佛眾生無差別,
體空相明用周遍。
體空:法身,中觀空性見(清凈明覺,般若智慧),三法印之“涅槃寂靜”。
《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六祖: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壇經》: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相明:報身,唯識瑜伽(苦樂覺知,轉識成智),三法印之“諸行無常”。
《維摩詰所說經》: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凈?”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凈悉現(xiàn)。”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凈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凈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凈,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用周遍:化身,唯心如來藏(情與無情,天地萬物,蕓蕓眾生),三法印之“諸法無我”。
有人問大龍智洪禪師:“什么是微妙的禪?” 智洪禪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
一位秀才問趙州禪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禪師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投子大同禪師與嵇山章禪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禪師指著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天白云說:“森羅萬象,都在里邊。”章禪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后問:“森羅萬象,在什么地方?” 大同禪師說:“可惜了一杯茶。”
僧人問臨濟義玄:“如何是無位真人?”玄便打,道:“無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僧問云門文偃:“如何是佛?”文偃答:“干屎橛!”
僧問歸省:“如何是清凈法身?”答:“廁坑頭籌子。”
莊子《知北游》:東郭子請教莊子說:“你所謂的道,在哪里呢?”莊子說:“無所不在。” 東郭子說:“一定要說個地方才可以。”莊子:“在螻蟻中。”東郭子:“為什么如此卑微呢?” 莊子:“在雜草中。”東郭子:“為什么更加卑微呢?”莊子:“在瓦塊中。”東郭子:“為什么越說越過分呢?” 莊子說:“在屎尿中。”
如虛云大師開悟偈,也是從“體、相、用”來表述自性: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體空),春到花香處處秀(相明),山河大地是如來(用周遍)。
大乘三大學派“中觀、瑜伽、如來藏”三位一體,不二法門,為佛性實相之“體、相、用”。大乘八宗“律宗、三論宗、凈土宗、禪宗、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在修學上都以空性思想為根本教法,在表現(xiàn)形式上則各有側重,如:天臺宗和三論宗,側重中觀學派;法相宗、密宗、凈土宗和律宗,側重瑜伽學派;禪宗、華嚴宗,側重如來藏學派。
眾生的“第八識藏識(佛性)、第七識末那識(習性)、第六識意識(理性)”,諸佛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及“法身、報身、化身”,又說“心、佛、眾生”,實相之“空分、明分、顯分”,天臺之“空、中、假”,禪宗之“破初關,見自性,證化身;破重關,證自性,證報身;破生死牢關,透自性,證法身”。這都是從佛性實相之“體、相、用”三分表述的。對此,心理學家為“無意識、潛意識、意識”;婆羅門為“梵天、毗濕奴、濕婆神”;道教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陰陽家為“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基督教為“圣靈、圣父、圣子”。修證高度和認識水平絕然不同,但方向卻是有其相似性。
南北朝時代的傅大士(傅翁)悟道偈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老子《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藏識(佛性)具有無邊的幻化力,意識(理性)經末那識(習性)把需求下訂單給藏識,藏識便無礙顯現(xiàn)出其設計和預訂的境界。然而,末那識由于我法二執(zhí)的習氣所使,經常把意識搞得暈頭轉向,不知所錯,故而訂做的世界或境界也就一團糟。
如果末那識的法執(zhí)堅定地認為幸福和快樂在未來,所以無論如何努力,都體會不到當下的快樂和幸福。而未來永遠都屬于未來,所以幸福的感覺也就始終遙不可及。
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末那識的調皮和搞怪。如:
我們開車時,意識很明顯知道“紅燈停,綠燈行”,因此遇紅燈時便指揮前五識“停車”,而此時末那識卻會說“沒有交警,不用停車”;
面對不良嗜好,意識會說“不要玩,這樣不好”,末那識卻說“玩吧,會很快樂”;
面對工作,意識會說“我要完成業(yè)績”,末那識卻說“太多了,不可能完成”;
面對信仰和修行,意識會說“我要往生凈土”,末那識卻說“有沒有極樂世界啊,我能行嗎,往生不了”。……
末那識的調皮,還體現(xiàn)在對意識的需求自作主張,亂下訂單。一個小學生臨近考試前,會擔心考不到好成績被老師和家長批評,忐忑不安,需要借口。末那識會根據(jù)以往的經驗,在考試前訂做一場不大不小的病,如發(fā)燒、肚子疼之類,即使考不好,也有了合適的借口和理由。如果處于“愛饑渴”狀態(tài),渴望被疼愛和關懷,也會訂做一場病,讓媽媽疼一下,做點好吃的。如果末那識認可了這種方式,用慣了這種工具和手段,就會經常的亂下訂單,于是就形成一生體弱多病。
如果夫妻間長期吵架不和,弱勢的一方想妥協(xié)和解,又礙于面子開不了口,末那識也會草率地訂做一場病,于是或能暫時和解,有時也會搞得更糟。如果老人感覺孤單冷清,也會用訂做生病住院的方式召集兒女們回來陪伴自己。這一切糾結都是潛意識(末那識)規(guī)劃設計的,不是理性意識所明確提出的,但習氣卻是他親自養(yǎng)成壯大的。
無論什么事,事業(yè)、健康、人際,乃至修行,只要思考和念叨多了,就成為現(xiàn)實,也就是境界現(xiàn)前。所以,佛陀教導弟子要“正思維、正語”,從而獲得“正業(yè)、正命”。念佛成佛就是這個道理。
《論語》云: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佛云:直心是道場。君子是指“已蒙開化者”,小人是指“未蒙開化者”,不是指壞人。開化者,行事或表達訴求會坦坦蕩蕩,自在灑脫,敢于承擔;而未蒙開化者,無論男女老幼、學問資歷、仕農工商,其表達需求的方式,大多靠情緒,迂曲糾結,膩膩歪歪,也就是“長戚戚”,所以就會遭受很多苦難波折。
講一個愿望的故事:
兩個人要來人間投胎,上帝答應滿足他們各自的愿望。第一個說:“我希望到人間后享受大家的照顧,不用上班干活,誰都疼我,給我錢花,也不用還他們。”第二個人說:“我希望照顧所有的人,我會努力工作,照顧弱勢群體,布施給他們金錢和物資,不求回報。”上帝同意說:“我將滿你們所愿。”于是,他們二人投胎人間。第一個人天生殘疾,窮困潦倒,疾病纏身,人人都可憐他,捐錢給他;第二個人勤奮能干,聰明富貴,有錢有勢,廣行善舉,利益民眾。
這故事中的上帝,我們可以理解為如來藏,我們向如來藏要什么,就會幻化顯發(fā)我們相應境界。發(fā)愿幫助大眾的人,就會擁有幫助人的能力;發(fā)愿受大眾幫助的人,就會擁有被人幫助的條件。
我們打坐、持咒、念佛、誦經等,就是為了熏修末那識,讓末那識認可和接納這種生活、思考模式,從而達到轉識成智的目的。
咒語,又稱真言、大陀羅尼、大總持。本尊的全部加持融攝在這一句密咒中,是我們與本尊相應的載體和媒介。向本尊祈禱便是咒語的重要內涵之一。在密法修持中,所持咒語但以梵語念誦而不作翻譯解釋,就是因為我們用直白語言祈禱,末那識會本能的懷疑和唱反調,就造成扭曲和走樣。因此,所謂的密主要是針對末那識保密,而藏識是無所不知的,所以就會按照咒語的意思無礙幻化。當幻化出來的境界被末那識認可接受了,也就被熏修了。
由此可知,意識通過末那識與藏識溝通,就是煩惱;意識直接與藏識無礙溝通,就是菩提。佛性經末那識傳遞到意識,就是“識”;直接透顯給意識,就是“智”。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享受自己營造的世界,面對的一切“人、法、物、事”都是自己心念的投射。
我們的這個世界,看似共有,實則獨享。如對鏡前,胡來胡現(xiàn),漢來漢現(xiàn);如同夢境,前塵影事,紛紜變幻。自性眾生,自性法門,自娛自樂,自修自度。
禪宗二祖慧可大師“斷臂求法”;六祖惠能大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藏密勒日巴尊者艱苦修行“志求解脫”;凈宗十二祖徹悟大師“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祖師行道的決心和氣魄,是我們修行最好的鏡鑒。
修行的竅訣是:不要批判任何通往證悟的品質。贊美什么,您會擁有什么。而譴責則可能會讓您錯失良機!對于已經出現(xiàn)的危機,無論是身體、生活、事業(yè)、修行等各種違緣,都可以采取“至誠懺悔,表達感恩”的方式來解決。
如身體健康問題,可以輕輕撫摸病位真誠道歉,多做數(shù)遍,直至完好。其它如“婚姻、事業(yè)、生活、修行”等,可以對著“照片、證書、執(zhí)照、皈依證”等來表達。其效果神奇而快捷。
如此,我們便可以與天地萬物、蕓蕓眾生建立最和諧的伙伴關系,進而達到“人梵一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最后歸于一如的無我空性。
健康消災祈禱文:我的暇滿人身,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達我的感恩和贊美。您源自光明的如來藏,是諸佛的光明化身,帶著偉大使命,賜予我生命、智慧和能量。我卻沒有好好照顧您,甚至冒犯于您,造成您的病痛。對不起,請原諒!我非常愛您,今后我會好好疼您,照顧您!愿我們繼續(xù)攜手努力,在這方美麗的國土遍灑佛陀的慈悲和光明。
事業(yè)增益祈禱文:我的**事業(yè),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達我的感恩和贊美。您源自光明的如來藏,是諸佛的光明化身,帶著偉大使命,賜予我榮譽、智慧和能量。我卻沒有好好照顧您,甚至以身體、語言和思想冒犯于您。對不起,請原諒!我非常愛您,今后我會好好疼您,照顧您!愿我們繼續(xù)攜手努力,在這方美麗的國土遍灑佛陀的慈悲和光明。
人際敬愛祈禱文:***,我生命的伙伴,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達我的感恩和贊美。您源自光明的如來藏,是諸佛的光明化身,帶著偉大使命,賜予我關愛和溫暖。我卻沒有好好照顧您,甚至以身體、語言和思想冒犯于您。對不起,請原諒!我非常愛您,今后我會好好疼您,照顧您,祝福您!愿我們繼續(xù)攜手努力,在這方美麗的國土遍灑佛陀的慈悲和光明。
上師相應祈禱文:慈悲偉大的上師,我生命的航燈,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達我的感恩和贊美。您源自光明的如來藏,是諸佛的光明化身,帶著偉大使命,賜予我智慧和能量。我卻沒有好好追隨您,導致證悟的延緩。對不起,請原諒!我非常愛您,今后我將以您為榜樣,尊師如父,視師如佛,如法受教,精進修行!祈愿您一如既往的加持我,讓我時時感沐三寶的慈悲和光明。
修道成就祈禱文:慈悲偉大的空性如來,我的生命之源,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達我的感恩和贊美。我是您光明的化身,是諸佛的不二顯現(xiàn),您為我量身幻化美麗的夢境,恩賜我智慧和能量。我卻深陷煩惱執(zhí)著,錯解您的深意。對不起,請原諒!我非常愛您,我當享用這美好的一切,融入您圓滿的悲智光明。
大準提成就祈禱文:我生命的恩主,上師、三寶、天地、日月、地水、火風、父母、兄弟、親友、姐妹、同事、眷屬、身體、器官、毛發(fā)、皮囊、事業(yè)、財富、國土、眾生、房屋、用具、車乘、花鳥、道路、虛空,以及我生命中出現(xiàn)的一切一切。您是如此完美而神圣,我要向您表達我的感恩和贊美。您源自光明的空性如來藏,是諸佛的光明化身。您帶著偉大使命,為我量身幻化美麗的夢境,激活我生命和能量,賜予我榮譽和智慧。無知的我,卻經常錯解您的深意,沒有好好珍惜和照顧您,甚至以身體、語言和思想冒犯于您,造成您的病痛、煩惱、損失和傷害。對不起,請原諒!我非常愛您,我要至誠感恩您,祝福您,好好疼您,照顧您!您是我生命的恩主,我是您忠誠的法侶,愿我們攜手努力,慈悲奉獻,和諧共享,在這方美麗清凈的國土,融入佛陀圓滿的悲智光明。
《都市茅棚》之160:我的世界只有我
我站在大圓鏡前,欣賞自己的作品:地水火風,蕓蕓眾生,山河大地,古往今來,了了分明,無礙顯現(xiàn),帝王將相,粉墨登場。
無所從來的我,享受著輪回與涅槃。我知道,在我生起的世界只有我自己。所以,我對這個如幻的世界沒有任何意見,不抱怨,也無須推諉。古往今來發(fā)生的這一切,我承擔完全責任。我愛這一切,看似復雜,卻有條不紊,徐徐運作,如水月無痕;ㄩ_花謝,豐富而優(yōu)雅;云卷云舒,和諧而安祥。似動而靜,潤物無聲,處處禪定;似靜而動,不離自性,時時般若。
鏡中這水彩般的人、法、物、事,一幕幕,都是我連綿的念頭,妙思紛紜,天馬行空。一些念頭靜下來,覺了,稱作十方諸佛;無數(shù)念頭忙碌碌,未覺,名為九界眾生。先覺的念頭覺后覺,叫度眾生;后覺的念頭隨先覺,名修行。先覺勸導未覺,雖是自言自語,卻名弘法利生;未覺糾纏未覺,明明自尋煩惱,依舊執(zhí)著斗諍。
因為,我的世界只有我,所以,我的世界沒有我。情與無情,同具正覺。在這個世界里,要做的也只是享用這份寂靜的莊嚴。沒有成功和失敗,不存在榮譽和屈辱,不必炫耀和隱藏,無須造作和取舍。啟用時,天地日月光明顯赫;安息時,萬物山河歸于寂滅。虛空而萬有,明亮而平淡,周遍而安住,如如不動而生機盎然。
《華嚴經》覺林菩薩偈: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于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xiàn)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