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第四次課 下節(jié)
下節(jié)
4、寸絲不掛
真正的般若,心是寸絲不掛的。只要有一點點執(zhí)著,就還落在生死間。
有這樣一個公案。當初,雪竇山的祖師雪峰義存禪師,禪法很出名。有一位比丘尼,法名玄機,在大日山禪修。玄機去見雪峰,雪峰問她從哪里來。她說,我從大日山來,大日一出,冰雪融化。意思是說,在我的智慧面前,你這個“雪”抵擋不住,馬上就化了。雪峰又問她的法名。她說叫玄機。雪峰一聽,織布的“機”啊,就問她,那你一天能織多少布呢?玄機說:“寸絲不掛!毖┓寰秃芸蜌獾亟哟KR走的時候,雪峰在后面喊:“法師,袈裟拖地了!毙䴔C回頭一看,雪峰哈哈大笑:“好一個寸絲不掛!”
對空的領悟,在生活之中,不是在教理上知道一點就行了。當你的執(zhí)著減輕的時候,你自己也會知道的——煩惱減輕,慈悲增加,更能理解和關懷別人。這是契入空性的征兆。如果你修空性,修得越來越僵硬,好像跟周圍越來越格格不入,煩惱越來越重,那么,你一定是修錯了。
三相并寂,才是真正的空。這個空,不是跟有相待的,它是絕待的,是遍一切處的空。
我們看看《大智度論》中的兩段話。
第一段,關于“無為法空”:
若除有為則無無為,有為實相即是無為。如有為空,無為亦空,以二事不異故。復次,有人聞有為法過罪,而著無為法,以著故生諸結(jié)使……以此結(jié)使故,能起不善業(yè),不善業(yè)故,墮三惡道。是故言無為法空。
有為法空,大家都能理解——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為什么說無為法也是空的呢?龍樹菩薩說:“若除有為,無無為!庇袨榉ǖ膶嵪,就是無為。無為法,并不是離開我們生生滅滅的世間,另去找一個空,一個無。生生滅滅的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的。當下就是無為法的體現(xiàn),因為我們執(zhí)著了,才成了有為法。就像我們之前舉過的那個例子,波浪起起伏伏,讓你拿一個波浪來給我,拿得到嗎?它是一個假名。只是我們把起伏的現(xiàn)象說是波浪,并不是真有一個自性的東西是波浪。
執(zhí)著于無為法,也會起煩惱。比丘尼玄機覺得自己證到了空性,傲慢自大,這就是煩惱的表現(xiàn)。
第二段《大智度論》中的話:
愛等諸煩惱,假名為縛,若修道,解是縛得解脫,即名涅槃,更無有法名為涅槃。如人被械得脫而作戲論:是械是腳,何者是解脫?是人可怪,于腳外更求解脫。眾生亦如是,離五眾械,更求解脫法。
因為有系縛,我們才會說有解脫。離開枷鎖之外,并沒有另外一個東西叫解脫,枷鎖打開就是解脫。離開了五蘊煩惱,所謂的解脫還存在嗎?開悟的當下就是涅槃,涅槃并不是另外得到一個東西。眾生本來是佛,就是從這個角度來講的。
學佛的過程,不是得到的過程,而是放下的過程。你放下得越多,就越接近真理,越接近你的本來面目。
問曰:若云無為法空,與邪見何異?
答曰:邪見人不信涅槃,然后生心言定無涅槃法。無為空者,破取涅槃相,是為異。復次若人舍有為著無,以著故,無為即成有為,以是故雖破無為而非邪見。
邪見的人,不認為有涅槃。無為空,是指知道斷除煩惱為涅槃,但不執(zhí)著于涅槃。
6、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佛陀很慈悲,他說法,是為了破我們的執(zhí)著,但他怕我們聽了法之后,又對佛法產(chǎn)生了執(zhí)著。他告訴我們,法就像過河用的船,過河之后,不需要把船繼續(xù)背在身上。
連法都要舍掉,何況非法?
非法,在這里有兩種解釋。一是著于空,二是著于罪業(yè)。其實兩者也是一回事。
我們要知道佛法的第一義。佛陀制戒,就是因為我們會犯戒。有人說,我要等到我不會犯戒的時候,才去受戒。如果你真的完全不會犯戒了,還有必要受戒嗎?佛陀成佛之后,前12年都沒有制戒,因為沒有人犯戒。
對法,不要覺得是系縛。每一種法,都幫助你對治煩惱,解脫罪業(yè)。當你的煩惱去除之后,法也可以放下了。
孔子說,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沒有任何限制,但處處都不會破壞倫理規(guī)范。這個境界很高。
三、賢圣無為同證
接下來,我們看“無得無說分”。佛陀舉三乘圣者為我們見證,空性是解脫的根本。
(一)舉如來為證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1、諸法實相
佛陀的證覺,即是體悟了諸法的如實相,這如實相本來如是,并不因佛的證與不證而有差別。
所謂的覺悟,并非是得到了什么,而恰恰是放下了些什么!放下了錯誤的執(zhí)著和見解,諸法的本來面目就如實呈現(xiàn)了。故《心經(jīng)》云:“無智亦無得!
有的外道認為,能量聚集得越多越好。其實那沒有用處,能量聚集得再多,死時也都消散掉了,煩惱依然如故。智慧沒有打開,永遠解脫不了。修金丹、修幻化身……都是竹籃打水。
呂洞賓修成長生法之后,經(jīng)過黃龍山,見紫氣彌漫,知道山上必有高人,上山見到了黃龍祖師。黃龍祖師問他如何得道,呂洞賓說囊中有不死之藥。黃龍祖師說,饒經(jīng)八萬劫,終是落空亡,不過是個守尸鬼!@樣,等同于只是守著一具尸體,而且最終仍會消散。
乃至到了非想非非想天,證得八萬四千大劫的定力,還是會退失。內(nèi)在煩惱的種子,還是會發(fā)芽。
2、應病與藥
如來說法,也是對治眾生的習氣和執(zhí)著,應病與藥。若眾生無病,佛即不須說法。故而無有定法可說。但無有定法可說,決非隨便亂說,在緣起面來看,應病與藥,又是絲毫不錯亂。故云:非法、非非法。
藥沒有好壞,關鍵看能不能對治病。人參與甘草,無所謂哪個更好,有的病吃甘草才能好,有的病吃人參才有效。雖然沒有好壞,但用藥是不能錯亂的。亂吃藥,會加重你的癥狀。雖然不能錯亂,但你也不要執(zhí)著它。
很多人學佛,不對治自己的煩惱,卻執(zhí)著于戲論。論壇上,有些人經(jīng)常吵架。是不是針對煩惱在談問題呢?有時候越談越遠,煩惱更加熾盛。
學佛,要把握住見地。學佛,是因為有煩惱,有執(zhí)著。對治煩惱,才會有進步。佛法,不是用來炫耀的,也不是逃避社會、逃避責任、逃避人生的借口。如果那樣,法也會變成毒。
有些人學佛,沒有用法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反而用法看到別人的渺小,看一切人都是生死凡夫,罪業(yè)深重。——這是很危險的!
3、圣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以者何?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大圣佛陀、大乘菩薩、二乘圣者,或還在修證的進程中,或已達究竟極果,都因體悟無為法而成。
無為,即離一切戲論而都無所取著的平等空性。
空性雖無差別,但三乘圣者卻因?qū)招泽w悟的深淺而體現(xiàn)出差別相。
4、校量福德
我們看“依法出生分”。這一段,主要是為我們做一個校量,贊嘆。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薄叭魪陀腥,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這一段,是佛陀怕我們有所執(zhí)著而講。沒有如來可得,沒有法可說,但不能落入空。因此,佛陀指出因果不空的道理,說明福德之多。
把三千大千世界以七寶裝滿,用來布施,所得福德當然很多。但是,這是緣起性空的福德,不是有自性的福德,對福德也不能執(zhí)著。福德,只有善用的時候,才能體現(xiàn)。
比說說,錢在不使用的時候,其實就是紙。但是世間的人往往執(zhí)著于錢,存了多少錢在那里放著,一輩子都不敢用,這樣,并沒有真正擁有錢。那么,錢是不是福報呢?你要是用得好,它就是福報;你要是用得不好,它會惹來無盡的煩惱。
受持《金剛經(jīng)》的四句偈,乃至為他人說,福德遠遠超過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
受持和為他人說,實際上講的是十法行。概括起來,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總共是十個方面:書寫;供養(yǎng);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
諷誦與披讀不同,諷誦是指不加思維地讀誦。
其中,受持即是自利,為他人說即是利他。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一切諸佛,皆從般若成佛。諸佛所說的法,無非都是宣揚般若的甚深法義。當然,也不能對佛和法產(chǎn)生執(zhí)著,要把這種執(zhí)著割掉,“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十法行也給我們一些啟示。前段時間有同修問,誦經(jīng)的時候,到底是要理解它的意思,還是不用思考它的意思而一直讀下去呢?兩種都需要。也可以一邊閱讀一邊思維法義,也可以心無雜念地誦下去。諷誦,是一種熏習的方法。如果有人看不懂經(jīng)的意思,就可以先不用管它,就這樣誦下去,誦久了,種子種在阿賴耶識里,慢慢地會發(fā)芽的。如果你慧力夠強,就認真地把它理解下來。我們大家現(xiàn)在學《金剛經(jīng)》,學一遍之后再讀,感覺就會不一樣了。諷誦與披讀交替進行,效果最好。
(二)舉聲聞為證
我們來看“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薄绊毱刑!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薄绊毱刑!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在這里,佛陀舉二乘的圣者為證。
1、聲聞四果簡介
一果——須陀洹:斷除三結(jié),身見、戒取、疑,不復見我,唯見正法。但猶有“余慢”未盡,雖因無我智力,不再起分別的我我所見,但無始以來習以成性的“內(nèi)自恃我”還不能凈盡,故還有有限的七番生死,令其徹底根絕。(就像大樹的根已砍斷,而枝葉未盡;又如鐐銬已經(jīng)解開,但因為銬得太久,需要活動活動,才能習慣。)
二果——斯陀含:斷除欲界九品修惑的前六品,貪嗔癡薄,還須一返生死。(見惑在證果的一剎那就斷掉了,但修惑非常頑固,因此證二果之后,還要慢慢地把貪嗔癡慢打磨掉。)
三果——阿那含:斷盡欲界九品修惑,不再于欲界受生。
四果——阿羅漢:斷盡色、無色界一切見惑、修惑,永入涅槃,不再有生死流轉(zhuǎn)。
2、由斯陀含說到憤怒
學佛的人生氣,很正常,就連證果的圣者也還會生氣。但是,生氣之后怎么看待憤怒,就很重要了。沒有學佛的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就應該生氣,并且因此開始攻擊別人。學佛的人可能會壓抑自己,不會攻擊對方,但是會轉(zhuǎn)而攻擊自己,也很痛苦。
我們應該了解憤怒也是空性的,看了知它是假的,內(nèi)在有種子,外在有緣起,所以現(xiàn)起了憤怒相。不動,不加入,不隨順,只是看著它。不必責備自己不該生氣,也不要再想對方的壞處。這樣看一會兒,憤怒就自己消失了,讓你再憤怒,你都憤怒不起來。有沒有人能夠一天到晚都憤怒?想繼續(xù)憤怒,需要再用思維把情緒調(diào)動起來,如果不思維,憤怒是持續(xù)不了的,它會消失。
憤怒消失之后,你就可以公平地看待這件事情,可以看到對方的痛苦,看到對方為什么會傷害你。你就會接納——有因有緣,一切法就是這個樣子。
下一次,你可能還會憤怒。但是這樣修行下去,憤怒會逐漸減弱。你就會越來越寬容,越來越有同理心。
3、無所得、無我
須陀洹是不是因為得到了什么,而成為須陀洹呢?不是的。恰恰是因為舍去了色聲香味觸法,無所入,他才入流了。佛法就是如此巧妙——當你放下的時候,你就得到了。你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是無所得,智慧就開了。
我們說斯陀含是一往來,是不是真有一個人在往來呢?要知道,斯陀含也是空性的顯現(xiàn),并不是有一個實有自性的眾生在往來著。
阿那含不再于欲界受生,會在不還天一直修行到契入涅槃。但是,當我們說他不來的時候,是不是有一個人住在那里,不來了呢?也沒有。因為本來無我。
斯陀含的有來有回,和阿那含的不來不去,一個人是動相,一個是靜相。佛法告訴我們,動相和靜相都是落于兩邊的。佛法講的“不來”,并非與“來”相對,而是超越“來”與“不來”的兩邊。本來就沒有,何談來與不來?
如果還執(zhí)著于我,認為有一個我往來一次或者不來,那還沒有證到初果,更別說二果和三果了。
同樣地,說阿羅漢不再有生死輪轉(zhuǎn),也不是有那么一個眾生不再有生死輪轉(zhuǎn)。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這是須菩提以自己作為例子。他證得了無諍三昧,處處觀察緣起,不因眾生起煩惱,慈悲心超過一般的阿羅漢。但他沒有這樣一個念頭:“我是離欲阿羅漢!
阿蘭那行,就是無諍行。
無諍三昧的慈悲,是沒有執(zhí)著的慈悲。由于眾生有煩惱,慈悲才現(xiàn)起。如果一個人執(zhí)著于慈悲,他就不是真正的無諍行的阿羅漢,而是增上慢的阿羅漢。
在《清凈道論》里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大德,修得很好,證到很多神通,覺得自己已經(jīng)證得阿羅漢了。他教了很多徒弟,其中一個優(yōu)秀的徒弟證得了阿羅漢果。后來這個徒弟觀察師父,發(fā)現(xiàn)師父并沒有證得阿羅漢,決定度化師父。徒弟問師父有沒有證到阿羅漢果,師父說已證到多年。徒弟請師父用神通變現(xiàn)一只白象出來,師父一剎那間就把白象變現(xiàn)出來了。徒弟又請師父把白象變現(xiàn)得發(fā)怒,師父即用神通使白象發(fā)怒。發(fā)怒的白象咆哮著朝師父猛沖過來,師父害怕了,不禁拔腿就跑。跑了幾步,聽到徒弟喊他,這時師父醒悟到:原來我沒有證到阿羅漢果,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還有恐懼,還有執(zhí)著。于是師父頂禮他的弟子,請其開示。徒弟教師父修行的法門,師父很快證到了真正的阿羅漢果。
阿羅漢沒有凡夫的恐懼和歡喜,他的內(nèi)心是寂靜的。阿羅漢沒有執(zhí)著的慈悲,比凡夫的憐憫心不知要廣大、深刻多少。
(三)舉菩薩為證
我們來讀誦“莊嚴凈土分”: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薄绊毱刑!于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過去生中,佛陀作為菩薩,在燃燈佛那里得到了授記。一個人要成佛,需要經(jīng)過非常久遠的時間。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一次發(fā)菩提心,是很久以前墮在地獄里的時候,他對地獄里的其他眾生產(chǎn)生了悲憫,希望代其受苦,這一念慈悲心生起,他就從地獄里解脫出來了。得到最初的授記之后,又經(jīng)過四個阿僧祇劫和十萬大劫的修行,才證到佛果。
這個公案,是佛陀成佛之后回家鄉(xiāng)看父母的時候講出來的。當時佛陀家鄉(xiāng)的王公貴族很傲慢,覺得佛陀雖然證得佛果,也是他們的晚輩,拒絕向佛陀行禮。佛陀應舍利弗的祈請,講出自己成佛的歷程。佛陀說,成佛不是因為一生的修行,而是經(jīng)過了無量劫的修行。他在講這個歷程時,第一個故事就是燃燈佛的故事。
佛陀在過去生中,名叫須彌陀,生于一個高貴富有的家庭。父母去世后,他散盡家財供養(yǎng)眾生,出家修行,追求解脫。他想,世間有染,就必然有凈,有痛苦,就必然有痛苦的止息。他觀察到世間的污染,相信一定有解脫之道。他來到山里修行,由于善根深厚,七天之內(nèi)就證到了四禪八定和五種神通。
那時,燃燈佛已經(jīng)成佛。一個大城市里的人,要邀請燃燈佛來講經(jīng)說法,事先努力地灑掃、鋪路,做各種準備。一天,須彌陀以神通在空中飛行時,看到這些人在忙碌,于是降落下來打聽原因。得知燃燈佛要來,他立即生起了很大的信心,要幫助大家做準備工作。
人們看他有神通,就分給他一段最難鋪的道路。如果用神通,他一剎那就能把路鋪好。但是,出于虔誠,他決定背土填路。沒等把路完全填好,還有最后一個泥坑,燃燈佛已經(jīng)帶著弟子過來了。須彌陀看到燃燈佛遠遠走來,安詳寂靜,放出六種顏色的光芒,像晴空下的閃電一樣璀璨,后面跟隨著上萬名阿羅漢弟子。須彌陀感到,對這樣偉大的佛陀,用身體供養(yǎng)都不為過。
須彌陀撲在泥坑上,用身體搭起一座橋,并且發(fā)下這樣的大愿:
此時此刻,以我的善根,當下就能證到阿羅漢,但是這還遠遠不夠,我要證到殊勝的佛果。今天,我用身體為燃燈佛搭橋,將來我要用生命搭成橋梁,接引無量的眾生,從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所以,我必須成佛。以我的生命為誓言,我要成佛。
燃燈佛走到須彌陀跟前,觀察到了他內(nèi)心的愿望,也觀察到了他成佛的因緣。燃燈佛微笑著說,四個阿僧祇劫和十萬大劫之后,須彌陀會成佛,稱號為釋迦牟尼,名字是喬達摩悉達多,父母叫什么,上首兩個弟子是迦葉和舍利弗,上首兩個女弟子叫什么,上首兩個在家信徒叫什么……就這樣一一授記。此時諸天震動,用鮮花撒在須彌陀身上。燃燈佛也沒有踏在須彌陀身上行走,而是帶著弟子們從旁邊過去了。
經(jīng)典里認為,得到授記有八個條件。第一要是個人;第二要是個男子;第三要相信業(yè)果,修習佛法;第四,要遇到一位在世的佛;第五,以現(xiàn)生的能力至少能證到阿羅漢;第六,具足四禪八定和五種神通;第七,愿意為佛陀奉獻生命;第八,有極強的要成佛的善法欲。
須彌陀觀察到了空性,得到了無生法忍。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法忍。也就是說,他成為了不退轉(zhuǎn)的菩薩。燃燈佛給他授記的時候,須彌陀的菩薩位次在第七地。如果他證阿羅漢果,那一世就會入滅,不會再輪回。但是因為他發(fā)了菩提心,證到的是七地菩薩。
這次課沒能把明心菩提的內(nèi)容講完,下次再接著講吧。
思考題:
1、般若經(jīng)的佛陀觀
2、如何修習才能契入般若智慧?
3、認識眾生常犯的三種著相
4、預習:如何信解受持《金剛經(jīng)》(預習到“當知是經(jīng)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真正的圣者是不會用善惡的標簽來評判他人的
- 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阿羅漢是什么意思?殺賊
- 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慈心?生活化的慈心
- 如何對治五蓋?對治五種障礙的方法
- 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在日常生活中皈依佛法僧三寶
- 出家的本質(zhì)是一種出離
- 培養(yǎng)好的品德,成為更好的人
- 如何禪修?禪修前的準備工作
- 正見是什么?正見是踏上八正道的第一步
- 什么是安居與安心?怎樣讓內(nèi)心安寧?
- 修行者的閑靜,需要內(nèi)在的放下與通達
- 慈悲喜舍,是一種生命態(tài)度和存在狀態(tài)
- 慈心禪與正念禪
- 關懷別人,護他即是護自,三種護他之道
- 佛眼看情感,“愛” 的深度解讀
- 就讓我們慢慢地堅持下去……
- 金剛經(jīng)的智慧不生煩惱降伏其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第二次課 上節(jié)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第二次課 下節(jié)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第三次課 上節(jié)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第三次課 下節(jié)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第四次課 上節(jié)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第四次課 下節(jié)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第五次課 上節(jié)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第五次課 下節(jié)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第六次課 上節(jié)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第六次課 下節(jié)
- 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第七次課 上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