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入門知識 >

金剛經簡介,金剛經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

金剛經簡介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

金剛經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金剛經》是般若經典中很著名的一部,禪宗從六祖慧能開始,就用《金剛經》印證參學者所悟是真是假。禪宗六祖惠能聽了《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偈就開悟了,這句話就是《金剛經》的眼睛。

  六祖的著名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說明了宇宙的真相。這“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的思想!督饎偨洝分饕褪钦f明了“離相無住”的道理。

  《金剛經》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F(xiàn)略解如下:

  金剛:

  世間最堅固的東西,用來比喻永不壞滅的“金剛心”:一切眾生人人本自具足的真心。正因為真心永不壞滅,所以才成為輪回三世的主體。

  一切萬法必然是“成住壞空”:包括一切有情的色身及覺知心,包括山河大地宇宙萬有,無一不是無常敗壞。故名“虛妄不實”。唯有這個真心,是唯一真實常住之法。十方諸佛合其威神力也不能減損一只小螞蟻的真心一分一毫。如《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般若諸經所說的“心”,一般是指這個真心而不是眾生能知能覺的意識心。比如:“一切唯心造”,就是說這個真心能生萬法。這個真心,即是禪宗“開悟明心”所明之心,即是“佛法第一義諦”。

  般若:

  般若,直譯為“智慧”,但卻不是世間所說的“聰明伶俐”“博學多聞”“思辨敏捷”,而是專指大乘菩薩經由多生多劫修集福德、定力、慧力,直到因緣具足之時,意識心觸證真心而發(fā)起“般若智慧”。

  發(fā)起般若智慧之后,就能現(xiàn)前觀察到真心的體性,就能懂得《金剛經》里面貌似矛盾的表述:其實都是在說這個“金剛心”,并非是很多人的誤解:“不過是為了讓人破除文字的執(zhí)著,所以故意摒棄是非人我”。

  波羅密:

  直譯為“到彼岸”:生死輪回即是此岸,解脫生死名為彼岸。修行佛法,可以到達彼岸。有兩種不同的道路:

  一是“二乘解脫道”:滅盡一切法(“一切法”不包含真心,因為一切法都是由真心出生),斷掉再次出生的因,唯余真心獨存(真心不可壞滅故)。是為“無余涅盤”。取無余涅盤,則覺知心永斷不起,因此不會知道自己已經涅槃,也不可能再做任何事,所以叫“滅度”。功德是:可以永遠不受生死。

  二是“大乘佛菩提道”:發(fā)無上菩提心,努力修行直到開悟明心,發(fā)起般若智慧,悟后起修無量數(shù)劫,直到究竟圓滿的佛地。成佛之后,能夠既處于涅槃,又不妨礙分身無量于無量世界度無量眾生。是為不可思議解脫。

  《金剛經》所說,是上述后一種。經名可以直譯為:“觸證金剛心,發(fā)起般若智慧,直到究竟圓滿的彼岸”。

  如果未證真心,以覺知心對世間萬法的認知來理解《金剛經》,永遠不會懂得其中真義。若是開悟明心成為大乘實義菩薩之后,閱讀《金剛經》就會覺得很親切。

  作為凡夫,如果建立這個知見:“般若經典都是圍繞真心宣說”,可能會有個入手處。

  舉一例說明:

  比如《金剛經》里面,有一個著名的“三段論”:“如來說@@,即非@@,是名@@”。正所謂:“文字顛倒非破執(zhí),實有真義在其中”,其含義是:

  如來說@@,即非@@(而是一切萬法的根本:永不壞滅,能生萬法的真實心),只不過由真心出生的,名字叫做@@的東西。

金剛經經題

  金剛

  種類

  1.金剛寶,如菩薩寶冠所莊嚴的。能破一切而不為所壞。

  2..世間金剛石之類。世間的金剛,雖不易破壞而還是可壞的。

  寓意

  玄奘派認為:金剛比喻煩惱,像金剛一樣堅固的煩惱,能被般若所斷除,所以譯為“能斷金剛(的)般若”。

  羅什派認為:金剛比喻般若,像金剛一樣堅固的般若,能破壞一切虛狂妄執(zhí),而不被妄執(zhí)所壞。

  金剛本有兩類:能破一切而不為所壞的金剛寶,雖堅強而還是可壞的世間金剛石,所以喻般若或喻煩惱,都可通。

  般若

  三種般若

  實相般若:實相指諸法如實相(大乘層面上的“真相”或“本質”),不可以用有無等來敘述,也不可以用彼此、大小等去想像。實相是離一切相(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而無可取著的。因為凡夫的所知所見是被戲論所亂的虛誑妄取相,所以不但不能見如實空相,也不能如實了達如幻的行相。大乘佛法宣說,空寂本相和緣起假相,都是如實的。但是并非凡愚的亂相和亂識所得,必須離戲論的虛誑妄取相,而歸于“空無所得”。所以所說的實相側重於如實空性。

  觀照般若:觀照即觀察的智慧。佛教認為,世間凡夫的智慧具有高度和帶來便利,但偏於事相且含有雜染,所以并非般若;外道的智慧為邪智邪慧而不得解脫,也不是般若;二乘行者無我無我所慧能解脫生死,可以稱為般若而并非般若經所說的般若。而離此三種,菩薩大悲相應的平等大慧,才是悲智不二的般若。決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

  文字般若:指佛所說的言教的表顯形式。凡能表顯意義,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筆墨所寫,口頭所說,以及做手勢,捉鼻子、豎拂、擎拳等,都屬于文字。

  名字由來

  般若是梵語的音譯,本來是世間舊有的名詞,是指向智慧而言的。大乘佛教所講的是“正覺現(xiàn)證”的“實相”,認為世間“般若”一詞的名義不能恰當定義和概括。但是化導眾生又不得不利用世間的文字語言,這需要利用“觀慧”作為方便從而達到“如實證知”的目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還是采用了“般若”一詞。但是佛法不承認“般若”一詞完備概括了佛法,而只把“般若”作為權宜。針對這點《大智度論》說:“般若定實相,智慧淺薄,不可以稱。”

  作用

  三乘所共:般若觀慧可以作為解脫生死的工具。而“空無我慧”被認為是解脫道的唯一觀慧。

  菩薩不共:菩薩不但以空慧得解脫,還以大悲的“無所得慧”為大方便,策導普度眾生的萬行事業(yè),莊嚴無上的佛果。

  證真實以脫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導萬行以入智海,是菩薩般若的不共妙用。"

  歸屬

  菩薩不共:般若只屬于大乘菩薩,是佛為教化菩薩所說。

  三乘所共:佛為了熏陶密化二乘,也讓他們旁聽。從實相和觀慧角度上,佛經說三乘都應學般若。

  般若是在三乘中是通教的,但只為菩薩。所以般若在一切大乘經中,擁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波羅蜜

  義解

  梵語波羅蜜,譯為到彼岸,簡譯為度。佛法以河流兩岸為喻,一邊是痛苦輪回的“此岸”,另一邊是涅槃菩提的“彼岸”。佛法幫助眾生由“此岸”到達“彼岸”,是為度眾生。波羅蜜(度)指的是從此到彼的修學過程,不是已經到了。凡可以使得出生死到菩提的,都為波羅蜜。

  種類

  "佛法中談到解除苦厄的方法,即關於改造錯誤欲見的方法,六波羅蜜為主要。六波羅蜜多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前五種波羅蜜,對於苦痛根源的愛見,是不能徹底解決的。般若譯為智慧,智慧對于錯誤的見解可得到糾正,五種波羅蜜也可以得到正當?shù)闹笇。經上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并以種種功德稱揚贊嘆。

  佛經中或說六波羅蜜,或說十波羅蜜,但真實的波羅蜜只有般若,其他的是“假名波羅蜜”。因為沒有空慧策導的布施是一種不清凈的布施,所以并非是有助成就菩提的波羅蜜。另外,大乘佛教也同樣不承認聲聞乘法為波羅蜜。因為聲聞乘法并不具備“究盡諸法實相,圓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所以不名為波羅蜜。"

  經

  義解

  梵語修多羅,譯為經。本義是線,線有貫穿和攝持不令散失的作用 。如來隨機說法,后來由結集者編集起來,佛法才能流傳到至今。就像線一樣貫穿不散,所以叫修多羅。中文的“經”字,本來也是線,如織布有經線緯線。後人以古代有價值的典籍為經,漸漸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貴意思,所以佛典也譯之為經。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