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別人,護他即是護自,三種護他之道

界文法師:關懷別人,護他即是護自,三種護他之道

  《阿含經》中有個公案,祖孫兩人賣藝為生:爺爺頂著一根很高的竹竿,小孫女要在竹竿頂上做各種動作。那個時代,沒有保險繩、也沒有其他的防護措施,這種表演是很危險的。有一次,在表演之前,爺爺對孫女說:“表演的時候,我要把你保護好,我要照顧好你,你也要照顧好我,這樣我倆都安全,演出就能成功。”小孫女聽了之后說:“不對。爺爺,你要把你自己照顧好,我把我自己照顧好,這樣的話,我們就安全了,我們的演出就順利了。”佛陀講完這個公案后說:“護自即是護他,護他即是護自。”

  護自即是護他。當你能夠放下對過去、現在、未來的種種執(zhí)著,能夠如理思維,你就可以煩惱不起。當你掌握了調心的方法,掌握了禪修的能力,你就能獲得內心的平靜。當每個人都沒有煩惱,內心都非常地平靜,這個世界就文明和諧了。

  護他即是護自。佛陀說,在與人相處,共存的世界里,需要把握三種護他心態(tài)。擁有了這三種護他的心態(tài),你的心靈、你的生命都會變得精彩。你會感到滿意、愉悅,得到幸福和安寧。這里著重講三種護他之道。

寬容,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

  第一種是寬容。寬容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同時它也是一種能力。寬是開闊,容是包容、容量。你的心容量有多大?如果你的心容量很大,在人際交往中、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么嚴峻的挑戰(zhàn)和沖擊,都不至于干擾到你的安寧;但如果你的心容量很小,那你在生活中就會常常感覺到痛苦、煩躁、不安。就像一把鹽,撒在一碗水里,這碗水就咸得不能喝了;但如果撒在一個湖泊里,幾乎就不受什么影響。心靈也是如此。你的心是一個湖泊還是一碗水?心的容量是幸福生活的保證。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心的容量保持一個敏感度,學會不斷地升級,把心的容量不斷地拓開來、升上去,這是一種非常切實可行、也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心的容量也在不斷地變化,有時候大,有時候小。對有些人我們的胸懷就像天空一樣,什么都能包容;而對另一些人我們的胸懷就像針尖一樣,難以消化,甚至還是負的,別人不來惹我們,我們還要主動去惹別人呢。

  想一想,什么時候你的心容量很。磕男┣闆r會造成你的心容量變得很小呢?

  有人說,我疲憊不堪、心力憔悴的時候,心的容量就降到了最低點;有人說我壓力很大、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什么東西都包不。挥腥苏f,我內心缺少滋養(yǎng)、一直在付出卻總得不到回報的時候,我就會覺得打不開、包不了。更重要的是,當你非理作意,用不正確的方式來思維的時候,明明你得到了很多,卻認為得到的不多;明明你已經做得很好,卻仍然批判自己,等等,都會造成你心的容量一收再收,收到最后變得難以容納生活中的事事物物,甚至難以容納人際間各種各樣的小問題、小挑戰(zhàn)。

  再來反思一下,哪些時候你的心容量突然擴開了,更包容了呢?

  當你自我認可的時候,當你的學習、生活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的時候,當你對自己充滿信心、身心愉悅的時候,當你剛打過座誦完經內心喜悅平靜的時候,如果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或是波瀾,你都能微笑著面對。

  當你擁有信念的時候,當你修習了各種各樣的善法之后,當你參加了一些公益活動,為別人付出之后,你會有一種特殊的喜悅感,不管對自己也好,對別人也好,都非常能原諒、非常能包容。在這個狀態(tài)下,如果你觀察自己心的容量的話,你會發(fā)現,好像不知不覺心的容量已經擴到了那么大,好像什么都能包了。

  還有,當你如理思維的時候,當你能用正確的眼光、正確的思維方法、正確的見地去看待事物、看待人生的時候,你也會發(fā)現,這種智慧的力量會使你的心如虛空,坐看云起云落,不為任何事情所擾動。所以,寬容是護己護他的第一個重要心態(tài),在佛教里也被稱作安忍波羅蜜。它是一種巨大的能量,自身強大,是一種非常好的消化力,是一種如如不動的能力,佛法里叫做“心不動故應具足忍辱波羅蜜”。

友善,是一種主動的祝福

  第二是友善。友善是一種主動的祝福。在佛教里它屬于慈心波羅蜜的內容,是慈愛。它的特征是什么?它的基本特征是愿一切眾生幸福。當你的心里有這樣一種愿別人快樂,希望別人幸福的愿望時,我們的內心就有慈的特質出現了。這種特質,雖然是在祝福別人,但同時你會發(fā)現,你自己的內心會不自覺地變得陽光起來。

  西方心理學界做過一個研究,他們發(fā)現人有兩種快樂:一種快樂是因為得到了想要的東西。第二種快樂是因為利他而產生的快樂。當你有能力幫助別人,做了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在這個時候也會產生一種快樂。在對這兩種快樂研究對比時,征求了兩組志愿者,一組通過得到的方式讓他們感覺到快樂感;第二組,讓他們通過利他的方法產生一種喜悅和快樂感,然后從人本身物理的方面檢查他們的身心特征和變化。對比結果令他們非常驚訝。第一組在得到東西產生快樂的同時,免疫力下降;第二組付出愛心而產生快樂的同時,發(fā)現他們的免疫細胞升高了,免疫力變得更強了。這兩種體驗向人們揭示了快樂和壓力的來源。

  一份友善不僅能很好地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它也有利于我們自己的身心健康。這是佛陀所開示的第二種自護護他的善妙法門。當你覺得壓力大的時候,心情沉重的時候,覺得能量不足的時候,心情不悅的時候,建議你修一些利他行,比如給植物澆澆水,愛護下小動物,或者關懷周圍人,對四周發(fā)散慈心,很快就能改善你的身心狀態(tài)。壓力太重的時候,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捐掉一些,把自己囤積過多的東西清理一下,你就會感覺不一樣的。所以說,在這里有它的調心之道。

不害,是一種健康的心念

  第三是不害。不害是不傷害的意思。害心跟嗔心不太一樣,它不一定是憤怒。我們不生氣的時候,仍然有一種傷害別人的心態(tài)。《清凈道論》里列了七種常見的害心:希望別人變丑,希望別人受苦,希望別人失去財富,希望別人不要享受快樂,希望別人不要擁有名氣、名聲,希望別人失去朋友,希望別人死后墮入惡道。這種傷害的心念是這個世界痛苦的來源。每個人對這一點必須要警惕。有時候,這種傷害的心念會以各種微妙的方式表達出來,你沒有憤怒,但是你事實上在散發(fā)著一種惱害。當出現這種心念的時候,我們自己的身心首先會感覺到痛苦、不安寧,我們會沒有安全感,內心會變得陰暗和消沉,會覺得生命格外地痛苦。當你擁有這種害心的時候,你不會很快樂,你會覺得自己越來越壓抑、消沉。所以佛陀開示的第三種護他之心就是不害的心念。

  生活中,我們不可能讓一切人滿意,也不能做無所作為的老好人,都是好好好。在生活中必要的拒絕、批評別人,甚至懲罰都是必須的,但在做這些的時候,最高的境界就像慈母為了愛孩子而教育孩子一樣,表面裝作發(fā)怒,內心里充滿關懷。如果能做到這樣的話,這個母親就能培養(yǎng)出一個非常好的孩子。如果只是溺愛,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長;如果母親對孩子擁有憤怒傷害的心念,孩子同樣會受到很大的摧殘。所以,不害是我們生命中第三種品質。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環(huán)境、有些職業(yè)也會增長我們的嗔心和害心。像著名的一個監(jiān)獄的實驗,大家看心理學都知道,讓一批自愿者扮演獄卒和犯人,結果這些獄卒就開始虐待犯人,有些人甚至發(fā)展得很厲害,最后局勢甚至都控制不住。

  所以,我們要不斷地修復我們的內心,親近道場,讀誦經典,接觸有愛心的人,接觸有正能量的善知識,這些都會對你身心世界有非常好的療愈效果。

  人生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的過程,每個人都必須守護好自己的心靈。佛陀說,自護即是護他。同時,每個人都要關懷別人,護他即是護己。如果我們都能守護好自己,關懷好別人,我們的生命就會更加圓滿,世界就會更加美好。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戒幢法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