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諦講記 第七卷 道~以戒為師
第七卷 道~以戒為師
現(xiàn)在,我要跟大家談?wù)勅?a href="/remen/wujie.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五戒。成為佛教徒最少要皈依三寶,而且要受持五戒。
(一)皈依的意義:
皈依是皈向、依靠的意思。根據(jù)佛說,眾生從久遠以來在三界六道中輪轉(zhuǎn)生死,在生死苦海中浮沉,無依無靠,非常痛苦。如果在汪洋大海中有一只讓你乘搭的船只,你就覺得放心,好好朝向陸地,最終將達到安全的地點。皈依亦復(fù)如是,眾生在生死業(yè)海中浮沉,要依靠佛、法、僧三寶船只的救度,好好朝向解脫的道路前進,最終達到解脫的彼岸。
(二)三皈依:
一、皈依佛:我們皈依佛,以佛為模范,以佛為導(dǎo)師,依靠佛來學(xué)習(xí)佛法,依靠佛的教導(dǎo)來修行。輪回生死中的凡夫,誰也不能依靠,唯有斷除煩惱、脫離六道輪回、大覺大悟的圣者--佛陀,才能做為我們的依怙,引導(dǎo)我們走上解脫的康莊大道。這樣的圣者世間少有,以佛法來說,阿羅漢、菩薩都具有這些條件,為什么我們皈依佛,不皈依阿羅漢、菩薩呢?待會兒我再做進一步的解釋。
世間人敬仰神明、祭拜鬼神,甚至于一生中就依靠那個鬼神來保護平安,認為這些鬼神有能力保護他們,讓他們生活得更好,就皈依他們所敬仰的鬼神。
現(xiàn)在我們皈依三寶,并非為了追求財物,追求平安,而是要在生死輪回中學(xué)習(xí)佛法、智慧以達到解脫生死。如果是要達到這個目的,一般的鬼神是絕對沒有能力做到的,因為這些鬼神都有煩惱--貪嗔癡,那么,你皈依它們,你會學(xué)習(xí)它們的煩惱。依據(jù)佛法說,鬼神有一些神通,但是下一生可能墮落做畜生,也有可能做人,還在生死輪回中流轉(zhuǎn)。所以天地一切鬼神都不值得我們皈依,因為它們還不夠資格。
有些人相信世間有主宰者,就皈依上帝,他們認為唯有上帝能夠帶領(lǐng)人們解脫,那么,當一個人認為上帝真的能夠讓他
朝向解脫,這樣的皈依就是屬于正確的皈依了。如果一個皈依鬼神的人,只祈求鬼神保佑,這是不正確的皈依。但是到底上帝能不能幫他解脫呢?根據(jù)基督教的說法,如果你依止上帝,最后它會為你做最后的審判,看你這一生的所作所為,你對它的信心到哪里,然后它就審判你死后是生天--永生,或下地獄--永不得超生。不只如此,根據(jù)圣經(jīng)的記載,上帝還會懲罰人,從這點來看,上帝的德行還不如佛。根據(jù)佛法說,佛有大慈大悲的偉大情懷,任何眾生怎樣得罪佛,佛都不會起煩惱,因為佛已經(jīng)解脫煩惱了。佛更不會把得罪佛的眾生打下十八層地獄,那是因為他們造業(yè)自己墮落,是他們自己的因果。佛的教導(dǎo)是:你自己做,自己受,即所謂的自作自受,這是很公平,很合理的。
如果你皈依了佛,遇到苦難時祈求佛,依照佛的慈悲,佛也會暗中幫忙你;如果你先背叛佛,后來遇到苦難又祈求佛的加被,佛也會為你伸出救苦救難之手。如果你皈依上帝,就不可以不相信上帝,不可以背叛上帝。如果你要皈依佛,要對佛有絕對的信心,才會來皈依佛。
剛才說偉大的佛陀具有大慈大悲的精神,這是上帝所欠缺的。再者,關(guān)于煩惱,上帝還會處罰人,會跟人討價還價,但是卻說人跟它討價還價,佛就沒有做這回事。以佛法來說,上帝是在天上,是屬于天人之類;佛是三界的導(dǎo)師,就是人、天人……一切眾生都會向佛學(xué)習(xí)。為什么呢?原來佛是一切智者,佛擁有一切智,佛對世間的一切事情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因此,佛能夠帶領(lǐng)眾生修行,佛開演種種修行的法門,能夠指導(dǎo)眾生怎樣修行,所以我們皈依佛,把佛當成導(dǎo)師。
佛從無量劫發(fā)愿度化眾生,施舍無量無邊的生命來利益眾生,所以佛對眾生的恩惠是非常重,非常大,如果以恩重如山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在佛還沒有成佛之前,就以這樣的心來利益眾生了,更何況成佛之后。因此,我們皈依佛就能夠得到佛的庇護,我們要有這樣的信心。
以佛法說,接受你皈依的人,必須三業(yè)清凈,即身、口、意三方面都沒有過失。佛就是三業(yè)沒有過失的圣者,阿羅漢的身、口、意還有過失,菩薩也會有過失。
基督教徒認為上帝的身、口、意是沒有過失的。那我們就可以這樣問:我(廣超法師)既然是上帝創(chuàng)造出來的,那我為什么不信任它呢?以佛法來講,上帝的智慧就不夠嘛。它應(yīng)該只創(chuàng)造出不會做壞事的好人,比如世間的父母親生下孩子,就一直以身教、言教來教導(dǎo)孩子,慢慢引導(dǎo)孩子向上,教導(dǎo)他們不要干傷天害理的勾當,也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環(huán)境使孩子的生活更加美好;反觀上帝,它并沒有如此做呀!上帝創(chuàng)造人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魔鬼,它竟然讓人在伊甸園中面對魔鬼,這是上帝的過失!上帝應(yīng)該像世間的父母一樣,讓子女在好的環(huán)境,在好的教育底下學(xué)習(xí)、成長。其實世間并不如基督教所說,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佛說這個世間是因果現(xiàn)象,眾生在因果中迷惑,這個過失的形成是因為眾生迷惑無知,那么,佛就把世間的真相闡明讓你明白,然后使你發(fā)心修行朝向解脫,這是以不同的角度來詮釋。所以佛教徒要知道佛的恩德,佛的智慧,還有佛的三業(yè)清凈,因此,我們皈依佛。
二、皈依法:凡是能夠使我們棄除煩惱,調(diào)伏咱們的心的道理,就是法。所謂皈依法,即依照佛法的道理在世間修行。佛依據(jù)不同的眾生闡述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對一些法門都要生起恭敬的心,然后在其中選擇適合我們的法來修行,最終依法的修行而朝向解脫,所以我們要以法來做為修行的準則。
三、皈依僧:僧就是僧眾,其意是:和合在一起修行的出家眾,即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他們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然而這里的皈依僧,真正指的是皈依佛在世時,僧團中有很多證果的圣人,即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賢僧。這些圣者依據(jù)佛法修行,達到證果解脫,我們皈依他們,就是以他們?yōu)榘駱?向他們學(xué)習(xí),努力修行,斷除煩惱,證果解脫,這是皈依僧的意義。
此外,我們未必有機會遇到佛,反而有很多機會遇到出家的僧眾。那么,僧眾能夠幫忙、指導(dǎo)我們修持,也是咱們的老師,所以我們也要把僧眾當成老師來看待。
佛、法、僧合稱為三寶,我們也可以以另外的方式來詮釋:佛有如醫(yī)生,其所講述的教法有如法藥,我們眾生有如生病
的人,然后,生病的人找醫(yī)生看病,醫(yī)生開藥方為病者療病,僧眾為病者看護。即是我們以佛、法、僧做為生死輪回的皈向,向他們學(xué)習(xí)修道。
讓我們來看看咱們所皈依的三寶: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已經(jīng)入滅,離我們遠去;我們沒有機會聽聞到佛在世時,為其弟子所宣揚的教法;佛在世時的阿羅漢僧團也沒有了。如此我們要怎樣皈依三寶呢?
四、三寶的種類:
01、化相三寶: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在人間降生的釋迦牟尼佛,就是佛寶;當時佛對僧眾、居士們演說開示的教法,就是法寶;當時跟隨佛出家的圣賢僧,就是僧寶。這是佛陀住世應(yīng)化之際的相狀,是佛在度化的因緣時期的三寶,稱為化相三寶。
02、住持三寶: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鑄、泥塑、木雕、紙繪等的佛像,就是佛寶;在世間流傳的經(jīng)典,歷代祖師、大德法師所開演的教法,就是法寶;我們所見到的佛陀弟子一脈相傳,依佛陀的戒律、教導(dǎo)去修持的出家僧眾,就是僧寶。這是在我們現(xiàn)在世可以遇到的佛、法、僧,稱為住持三寶。
有人可能會認為木雕、紙繪、泥塑……的佛像怎么可以視為寶呢?根據(jù)佛經(jīng)的記載,佛有一次到忉利天為生母講法,佛到天上沒幾天,人間就過了三個月,當時人間有一位國王很思念佛,請雕塑家雕塑了一尊佛像,他就天天禮拜供養(yǎng)。佛從天上下來時,國王帶著佛像去見佛,佛看見佛像就說:"在我滅度后,佛像能夠在人間大行其道,接引眾生。"為什么?原來一旦眾生過去世有因緣遇到佛,遇到三寶,一看到佛像會生起善根的心,就會想到佛,想到皈依等種種的心,所以佛像也是一種寶--佛寶;同樣的,雖然現(xiàn)在的出家僧眾有很多沒有證果,但是他們依然護持佛法,按照佛法的道理來為信眾講述、指導(dǎo),那也是一種寶--僧寶。所以這些稱為住持三寶。如果沒有住持三寶,我們今天就不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僧,更何況是法呢?
03、自性三寶:我們本來具有與佛一樣的心性,跟佛沒有差
別,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現(xiàn)在我們要深信:我跟佛是平等的。根據(jù)經(jīng)典說,佛與眾生是沒有高低的,只是眾生不知道,現(xiàn)在我們要懂得:我本身就具有佛的覺性,如果沒有這個覺性,我就不能覺悟成道了,這是自性佛寶。一切法本來沒有生滅,在它的顯示中就告訴我們世間是苦、無常、無我的,這些是真實性的道理,只是我們沒有看到、觀察到。如果我們仔細從中觀察到,本來法并非一定要佛宣說,也不一定要記載在經(jīng)典中。如果你在世間觀察,法本來就具足,苦、空、無常、無我就在現(xiàn)前,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這是自性法寶。我們眾生在一起,本來都在修行中,從過去一世一世修到今天,還沒有解脫。那么,我們大家碰在一起,一起和合地修行,這是一種僧的行為,這是自性僧寶。因此,我們就會有所謂的和合生活,要去修行、覺悟。
這是佛滅后,古來大德告訴我們?nèi)龑毧蓮倪@三方面來詮釋。
皈依后,要知道我們是三寶弟子。有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皈依,有些人說:"我是皈依某某寺廟的。"這是不了解皈依的意義造成的,寺廟怎么可以讓你皈依呢?不能。"我皈依某某師父。"同樣的,師父也不能讓你皈依。為什么?因為他是凡夫一個嘛。所以你要皈依的是:佛的覺--智慧;皈依法--真理;皈依僧--和合清凈,這就是皈依三寶。
皈依不是皈依一樣?xùn)|西,也不是皈依那個雕像,我們要皈依的是從自己內(nèi)心所生起的清凈的心,而三寶就讓你生起清凈的心,最后朝向解脫。我們要相信心有這個能力做到,而我們?nèi)ヰб馈?/p>
皈依三寶后,佛弟子們應(yīng)做些什么?按照佛說,一個三寶弟子應(yīng)該依靠三寶的影響、加持,最后修行解脫。既然如此,皈依后的三寶弟子就得親近高僧大德、親近善知識,多向他們學(xué)習(xí),然后經(jīng)常聽經(jīng)聞法--法寶,然后依教奉行--依照佛法的指導(dǎo)去實踐,最終能夠解脫。所以皈依三寶后,就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依教奉行。
除此之外,三寶弟子還要盡心盡力、隨緣隨分護持三寶。為什么呢?因為三寶住持世間,使你懂得要皈依,要去學(xué)習(xí),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事,讓你生起正念、正知來學(xué)習(xí),那我
們就有責(zé)任與義務(wù)來護持它,而且讓三寶的功德遠播,使更多人知道、受益,即所謂的弘法利生。而這項艱巨的偉大事業(yè),絕非個人的能力可為,那就要與其他的佛教徒攜手合作,或從旁協(xié)助他人完成,都有無量的功德,這就是護持三寶。
我們應(yīng)該協(xié)助流通經(jīng)典、協(xié)助弘法的事業(yè)等來護持法寶;我們應(yīng)該供養(yǎng)出家修行的人,使他們安心修道,當他們修道有所成就,智慧增長之后,就能夠為我們開示佛法,如此的來護持僧寶;佛是不用眾生來護持的,相反的,佛永遠在護持眾生,眾生沒有能力護持佛,所以我們說護持三寶,其實需要護持的是法寶與僧寶。
皈依三寶后,佛弟子應(yīng)當進一步守持戒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在家弟子皈依與受戒的儀式是一起舉行的,沒有所謂的皈依一個時期后才受戒。后來,眾生的煩惱、根性越來越差,所以先皈依,等待信心增長,認為自己有能力了,才進一步受戒。
受戒是為了修行,為了避免犯過失,為了將來得到更好的果報,最重要是為了我們的身、口業(yè)清凈。
(三)戒律:
佛法把戒分為二種:即戒與律。戒是有所不應(yīng)為;律是有所應(yīng)當為。意思是說,我們要戒掉不應(yīng)該做的事情,要努力完成應(yīng)該做的事情。
我們受完戒之后,就要明白戒是什么,然后知道怎樣守持。因為戒是一切善法的基礎(chǔ),所以佛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就是這個意思。
一、戒律的來由:因為眾生的煩惱因緣造惡業(yè)而受惡報,所以佛制定弟子不應(yīng)該做惡。因此,戒律也稱為自通之法。所謂自通之法是:如果你不希望被別人殺害,你就不應(yīng)該殺害眾生,所以你應(yīng)該戒殺;如果你不希望別人偷拿你的財物,你就應(yīng)該戒偷盜;如果你不希望別人引誘、淫犯你的妻女,你就不應(yīng)該引誘、淫犯別人的妻女;如果你不希望別人騙你,你當然也不應(yīng)該騙別人;飲酒會神志不清,造成守持前面四條戒的困難,所以你就不應(yīng)該飲酒。佛制定這些戒律時,并非規(guī)定弟子一定要順從佛的意愿行事,而是說,如果你希望
在因果上得到好報,希望與其他眾生和睦共處,就應(yīng)該守好五戒。換句話說,守持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很應(yīng)該做的事。
二、五戒的守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每一條戒都有它一定的范圍讓你去守持。
01、不殺生:
如果不能好好守持戒律,就發(fā)生犯戒與破戒的情況。犯戒者依然有資格持戒,破戒者就沒有資格持戒了。它們的差別是:如果一個人不好好照顧身體、飲食不調(diào)生了病,這有如犯戒,但是他依然活著;如果一個人被人把頭砍下來,就有如破戒,再也不能活了,不在佛門里面了。殺戒具足五個因緣,就是破戒。
A、所殺是人:其實殺生不一定是殺人,有時被殺的是畜生,但是這里是講破戒,是指殺人。如果被殺的是畜生,那是犯戒。
B、作人想:你心中想是人,而要他死。如果你亂丟石頭,不小心丟到一個人,把他打死了,當時你并不知道是人,這樣就不是"作人想"。比方說,我們在黑夜中,沒看清楚,把石頭亂丟,結(jié)果把人打死了。
C、有殺心:在殺戒中,如果沒有殺心,就沒有破或犯殺戒。如果你有殺心,才會去殺,所以殺戒中的第一個關(guān)鍵是在殺心。所謂殺心,是你想要對方死,不管你有沒有去殺他,不管你要以怎樣的方式去殺害對方。
D、興方便:即用刀、槍等殺,自己殺、教他殺、遣使別人殺等種種方法,令對方死。用這種種方法去殺人,都等于自己殺。
E、被殺者命斷:所被殺的人的性命斷掉。
02、不偷盜:
也稱為不予取戒。因此,偷盜的意義是:只要別人沒有給你,而你自拿,就是偷。要具足六個條件才完成重罪--破戒。
A、是他物:你所偷的東西是別人的。有時候會偷自己的東西,比如:你的一雙鞋子被別人穿走,你覺得不再擁有它了,后來你在一個地方看到,你就把它偷回來,當時你認為鞋子
是你的,而且也確實是你的--自己物;如果你偷的鞋子是別人的,然而你認為是自己的,這是他物作己物想,兩者都是偷。
B、作他物想:你很清楚那個東西是他人的,心中也想是別人的,此即作他物想。比方說,有些人到寺廟看到大殿上擺放著很多水果,他就拿來吃,他認為吃了會平安,這就是有偷盜的心。因為他知道東西不是他的--是他物,而且確實不是他的--作他物想。
C、有盜心:要有偷盜的心。是別人的財物,對方不給你,你想要占為己有的心念,就是有盜心。如果你是拿錯或別人不要的東西,就不算是偷盜。如果有偷盜的心,才是犯戒。
D、興方面:假借種種方法達到偷盜的目的。比方說,你把仇家的房子燒了,你并沒有得到任何財物,這也屬于偷盜的范圍。
E、值五錢:所盜的財物值得五錢。這是佛按照當時印度摩羯陀國的國法而制。國法制定凡偷五錢的人,就被判死刑,所以佛制定佛弟子偷盜五錢,就成重罪不可悔。當時的五錢是現(xiàn)在的多少錢呢?沒人知道,總而言之,依據(jù)現(xiàn)在的國法,偷多少錢才判死刑而為準則。
F、離本處:將所盜的財物帶離原來的位置,還要讓對方認為他的東西不見了,而所偷盜的人認為自己得到了。比方說,有人寄你一百塊錢,你就在他的面前說:"我把錢放在我的右邊褲袋。"過后,你乘他沒注意,把錢放在左邊的褲袋,過后他要向你拿回錢。你摸了摸右邊的褲袋說:"我沒有拿你的錢。"雖然錢還在你的身上,但是你造成對方認為錢不見了,這是離本處。又如古時有人偷馬,當盜賊從馬廊將馬的韁繩解開,馬兒跑時就會叫,馬主就追,偷馬的人還沒有認為得到馬,而馬主也沒有認為他的馬被偷走了,這還沒離本處。
03、不邪淫:
除了夫妻之間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淫欲的行為,都稱為邪淫。在某些國家法律規(guī)定,一個男人可以娶幾個妻子,那就不犯。依照佛法說,邪淫戒
要具足四個因緣才破戒。
A、非夫婦:行淫欲的人不是夫妻。
B、有淫心:在淫欲時,感受到淫欲的快樂。
C、是道:男人淫欲的道是陽具,女人淫欲的道有口、大小便處。
D、事成:正行交媾。
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心,以淫欲的處所(淫欲的道):口、大小便處與人行淫,如果事情完成,那就是犯不可悔戒。有些人公開娶妾,妻子、家人都接受,依佛法是不犯邪淫戒。但是在合法的夫妻以外,還金屋藏嬌,有個黑市太太,那就是犯戒了。如果有人喪失配偶,再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
邪淫的范圍,不只不得與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即使是夫婦,亦有限制:佛菩薩的紀念日,每月的六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忌日,不得行淫;女人月經(jīng)期間、妊娠期中、產(chǎn)前產(chǎn)后,不得行淫。除了陰道,不得行淫。如果在以上期間行淫,就是犯了邪淫戒,但是沒有破戒。
犯邪淫戒的關(guān)鍵在于淫欲的心。因此,一個被強奸的人對淫欲感到非常厭惡,沒有生起歡喜心,就不犯;如果她被強奸的時候,也覺得很快樂,這就犯戒。
04、不妄語:
不講騙話。妄語戒要具足五個因緣才破戒。
A、所向是人:對人說大妄語。
B、作人想:認定對方是人。
C、有欺騙心:蓄意要使對方受欺騙。
D、說大妄語,即說自己是圣人,說自己證果。
F、聽者領(lǐng)解:聽的人明白所說的內(nèi)容。如果你說大妄語,聽的人不明白,那就沒有破戒。
有時候,有些人會誤會某人大妄語:在一個人的修行過程中,心中以為自己證果了,他并沒有欺騙別人的心,這不算大妄語,這是慢煩惱中的增上慢。
妄語可分為大妄語和小妄語二種:
所謂大妄語是講自己是圣人,講自己證悟某個果位,事實上你不是圣人,也沒有完成那個果位。如此說大妄語的人,就
是破戒了。
所謂小妄語就是一般的騙話,罵人的粗話,搬弄是非、不三不四的話。小妄語只有犯戒,沒有破戒。
05、不飲酒:
不可以喝酒。飲酒戒具足三個因緣成犯戒,但是可悔。
A、是酒:能醉人的飲料。
B、酒想:心中想喝酒。
C、入口:把酒喝進口里。
飲酒戒只有犯戒,沒有所謂破戒。
三、受戒的條件:
根據(jù)佛法說,這五戒不可以自己發(fā)心受持,受戒是要舉行一個受戒儀式,這有如基督教的洗禮儀式一樣。如果一個人只自己發(fā)心受持五戒,而沒有舉行受持五戒的儀式,當然是可以的。以佛法說,如果你很樂意、愿意把五戒持好,你不去受戒,你是在行十善業(yè);如果你有受戒,你就是持五戒的人。如果你受戒后犯戒,就有犯戒的因果;如果你沒有受戒,中途有犯戒,你并沒有犯戒的因果,但是你有罪惡,即有犯錯的罪業(yè)。
什么是犯戒的因果?原來受戒所做的一切功德會增加一等,那你所做的惡事也會增加一等。就是說,當你宣誓要持好五戒的時候,你的心量發(fā)動會令很多天地鬼神知道,那么,一個人受了戒,如果去做犯戒的行為,就有如世間的人與其他的人簽定合約,然后毀約,不遵守,別人就要找你算帳。受戒也是一樣,我們宣誓要守好五戒,如果被自己毀了,結(jié)果就有罪加一等的果報。為什么呢?當你用很堅定的心宣誓要受持五戒,過后又不好好受持,這就違背了你的誓言,違背了你的心的因果,這樣,你心中會造出惡行為而有惡的果報,所以就罪加一等。
我們再以世間的觀點來看,如果一對男女只是同居,不要結(jié)婚,那么,他們隨時都可以因鬧意見而分手;如果他們舉行結(jié)婚的儀式,在主婚官的面前宣誓共結(jié)連理,要分手就不那么容易了,因為世間人已經(jīng)認同他們的關(guān)系了。如果他們沒有以夫妻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世間人是不大能夠接受的。如
果他們是以同居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后來分居了,世間人也不以為什么,可見,我們向大家宣誓了一件事情后,就會加強自己的信念,加強心的力量,那么,受戒也是如此。
如果你有向出家人受持五戒,那么,你將來受戒、持戒的功德就加一等;如果你犯戒了,你的罪惡也會加一等。我舉一個例子:你打死一只蚊子,如果沒有受持五戒,你只犯了殺業(yè),并沒有犯了殺戒。犯殺業(yè)的人將來會墮落,將來那只蚊子會找你算帳,你要賠它一條命;殺業(yè)是破壞別人的身體,將來你也會多病,這是殺業(yè)的因果。如果你受持了五戒而去殺死蚊子,那么,你都要承受以上犯殺業(yè)的因果,同時還會多加一條犯殺戒的罪--使你墮落地獄的因果。所以受戒的人與沒有受戒的人犯殺業(yè)是不同的,有受戒的人會罪加一等。但是,如果受戒的人與沒有受戒的人都把戒持好,受戒的人的功德也加多一等。比方說,你不殺生,我也不殺生,但是我有受持五戒,你沒有,而我就多了受持五戒的功德。依據(jù)佛法說,受持五戒的功德足夠讓你生天;如果不受持五戒,只是行善,所修的功德不一定能讓你生天。因此,對佛法有信心的佛教徒應(yīng)該受持五戒。
決定受持五戒的佛教徒應(yīng)該請求一位法師,按照佛制定的授戒儀軌為他傳授五戒,經(jīng)過了這個簡單莊嚴的授戒儀式,他就完成了受戒。
當一個人受持了五戒,就應(yīng)該學(xué)習(xí)認真的守持,不然會經(jīng)常犯戒。那么,犯了戒怎么辦?根據(jù)佛說,一個人犯了戒,應(yīng)該想辦法做懺悔;當你懺悔過后,就是一個清凈的持戒者。
懺悔的做法:你將所犯戒的過失向一個持戒的人發(fā)露,然后發(fā)誓以后不再犯,這就是懺悔。當一個人懺悔罪業(yè)后,跟沒有犯戒的人一樣清凈,因為他少了犯戒的罪。所以說,懺悔能夠把犯戒的罪懺除掉。
如果有人犯了戒,然后懺悔,然而懺悔后又犯,犯了戒又懺悔,這樣周而復(fù)始,那怎么辦呢?以佛法來說,世間的凡夫俗子,對其心念、行為多數(shù)沒有辦法像修道人那樣的把握,所以受了戒,必然會犯的。因此,佛說犯戒的人應(yīng)當做懺悔。只要你在犯戒過后很后悔,就去懺悔不要再犯。當你在懺悔
的時候,的確認真想不要再犯,但是過后你沒辦法克制自己的煩惱,又再犯了。那你應(yīng)該又再去懺悔,如此犯戒了,又去懺悔……你慢慢就能夠改造自心,改造你的行為,最后一定能夠做到不再犯戒了。如果你犯戒了不去懺悔,肯定你犯了又犯,絕對沒有止息的一天,所以犯戒了去懺悔是正確的。佛沒有說弟子犯了戒不準懺悔,懺悔了不準再犯。因為我們的心無常,沒辦法掌握,所以必須慢慢地改造。佛弟子受持五戒后,如果犯戒,通過懺悔不再造……最終就有能力達到持戒清凈。
因此,中國佛教有這么一句話:"有持有犯是菩薩,無持無犯是外道。"意思是說,如果你因為害怕犯戒而不敢持戒,那么,你根本沒有踏入佛門,因為佛門的修持次第--戒、定、慧,"戒"你都沒有受持,那"定、慧"從何談起呢?因此,如果一個人發(fā)心把戒持好,明知道自己做不到也一定要去做,這樣就是有持有犯。有持有犯是菩薩,他堅持把戒持好,最后就不會去損害眾生。我們不要害怕自己持不了戒,永遠站在戒的門外,那是錯誤的,應(yīng)當趕快來受戒,堅持學(xué)習(xí)持好五戒,最后你一定能夠把戒持好。我們持戒的態(tài)度是:不應(yīng)該害怕戒律,應(yīng)該害怕自己的煩惱心、愚癡的心叫自己不要守戒,這才是真正的錯誤。因此,我們對佛法的戒律要有這樣的認識。
我在這里為你們講述一個故事:佛在世時有一個蓮華色比丘尼,她經(jīng)常到處去勸說女眾出家,當時那些有錢的婦女告訴她說:"我不能出家,出家后會犯戒的。"蓮華色比丘尼說: "不要緊,犯戒就犯戒!""不行,犯戒會墮入地獄,怎么不要緊!"比丘尼說:"墮入地獄也不用緊呀!"那些人就笑她,怎么墮入地獄也不用緊呢?蓮華色比丘尼就講述她過去世的因緣:原來在久遠世,蓮華色比丘尼的前生是一個演戲的藝人,當時有佛教流傳在世,她沒有信佛,但是卻在戲中飾演一位出家人。因為飾演出家人的因緣,在她后來的另外一世,遇到出家人,就生起歡喜心,然后她就出家了。演戲是一種娛樂,演戲的人有吃喝玩樂的業(yè)習(xí),她出家后也是如此生活,不修行,犯戒、破戒,死后就墮落地獄。到了釋迦牟
尼佛降生人間的時候,她也轉(zhuǎn)世來人間,遇到佛又想出家,這就是所謂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因為她的出家業(yè)習(xí)一直增長,在釋迦牟尼佛的座下她又出家、修行,最后證悟阿羅漢果。因為她看到,如果在佛門出家而犯了戒,就算墮落地獄,但是一旦你種下出家的因緣,將繼續(xù)再出家,最終會有機會朝向解脫。如果因為害怕犯戒會墮落地獄,你就永遠永遠失去修道而解脫的機會,永遠漂流在佛門之外。因此,她就說:"犯戒就犯戒!墮落就墮落!"我們對受持戒律也應(yīng)該持有這樣的態(tài)度,寧可受戒而犯戒,也不可無戒而不用犯,就是這個道理。
在家眾受持五戒,那出家眾受持哪些戒律呢?出家眾受持的戒律有不同的層次:如果年齡超過二十歲的男眾,出家后要受比丘戒,總共有二百五十條,因此,受比丘戒被稱為守大戒;如果年齡小過二十歲的出家人,就受沙彌戒,一共守十條戒。因為比丘戒不可以向沒有受戒的人宣說,所以我在這里為你們介紹沙彌所受持的十條戒:
A、不殺生
B、不偷盜
C、不淫
D、不妄語
E、不飲酒
F、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可以戴香花鬘、耳環(huán)之類的裝飾品,也不可以涂香油、香水。
G、不歌舞倡伎、不顧往觀聽:即不可以唱歌、跳舞,也不可以去聽歌、去看跳舞。
H、不坐臥高廣大床:不可以坐舒服的桌椅,不可以使用很漂亮,很舒服的床,只能使用一般的桌椅和睡床。
I、不非時食:沙彌要過午不食,即過了中午就不能吃東西。
J、不抓持金銀寶物:沙彌不可以接受金錢的供養(yǎng),也不可以使用金錢。
沙彌十戒中的前面五條戒是與在家的五戒一樣,但是在家五戒中的不邪淫,在沙彌戒中是不淫;后面的五條戒是幫忙修道最基本的戒:
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就是不要執(zhí)著身體去擦香油、香水,鼻子喜歡嗅好、香的味道,這是一種貪。沙彌要戒掉對身體的執(zhí)著,愛漂亮等等。
不可以唱歌、跳舞:唱歌,是耳朵喜歡聽音樂,這是耳朵貪聽;跳舞,身體好動,喜歡娛樂,這些都是沙彌應(yīng)該戒掉的。
不坐臥高廣大床:是要修行人避免貪著好的接觸,接觸好、軟的感覺會生起貪愛。
過午不食:當一個人要修行,吃太多容易昏沉,所以佛制定過午不食。
不抓持金銀寶物:當一個人出家修行,就不應(yīng)該再收藏金錢,只要接受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事供養(yǎng),就能夠過生活了,所以不需要使用到金錢。如果出家人接受金錢,在家人就不會供養(yǎng)了。佛在世的時候,就發(fā)生過出家人接受供養(yǎng),又再用錢購物的事情。結(jié)果居士們認為出家人如此有錢,那又何必接受在家人的供養(yǎng),自己去買東西算了,所以沙彌十戒中不許沙彌收藏金錢。
其實,這十條戒是協(xié)助修行人收攝六根,以便修行,所以持戒是修行最基本要做到的事項。沙彌到了二十歲,就要守持二百五十條的比丘戒。如果是女眾--沙彌尼也要受持十戒;當沙彌尼長大到十八歲,十九、二十歲之間,要受持式叉摩那戒;到了二十歲,就要守五百條的比丘尼戒。
佛有為在家人的修行需要而開一個方便,就是所謂的守八戒;八戒又稱為八關(guān)齋戒。因為在家人有家庭負擔(dān),沒辦法出家修道,但是佛允許他們一日一夜到寺廟中過著出家的生活,那時他們要受持修行的戒。因此,佛就制定在家人守持一日一夜的八關(guān)齋戒。八關(guān)齋戒不止有八條戒,其實是九條戒,其中第九條是齋;所謂齋,就是過午不食的意思。所謂關(guān),是閉關(guān)的意思,即是你不要在寺廟中亂跑動,在里面安心的修道,這樣就是受持八關(guān)齋戒。
八關(guān)齋戒:
A、不殺生
B、不偷盜
C、不淫
D、不妄語
E、不飲酒
F、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
G、不歌舞倡伎、不顧往觀聽
H、不坐臥高廣大床
I、不非時食
如果在家人受持好八關(guān)齋戒有什么功德呢?中國人所認識的玉皇大帝,即佛教中所說的忉利天天主--帝釋,就是在過去世因為守持了一日一夜非常清凈的八關(guān)齋戒,使它成為忉利天的天主的。因此,帝釋天王很喜歡人間有人守持八關(guān)齋戒,所以派遣部下--四大天王每一個時期--六齋日來人間巡查,看人間有沒有人守持八關(guān)齋戒。如果有人守持好八關(guān)齋戒,死后就能夠生天,它知道天上的天人會增加,就很高興。因為它高興,就會降福人間,讓世間人得到一些好處。
六齋日(農(nóng)歷每月)
A、初八
B、十四
C、十五
D、二十三
E、二十九
F、三十
注:如果那個月份只有二十九天,六齋日的最后二天是二十八和二十九。
守持一日一夜的八關(guān)齋戒就可以得到生到忉利天的因果,可見八關(guān)齋戒的因果是非常重的。因此,當你們要發(fā)心到寺廟守持齋戒的時候,要非常小心。既然守持一日一夜的八關(guān)齋戒就能夠令它轉(zhuǎn)世為帝釋天王,如果你在這一日一夜中不小心犯戒,因果也非常嚴重,可令你墮入地獄。就是說,守持八關(guān)齋戒的因果比守持五戒還要嚴重,因為守持五戒是要一生的時日,八關(guān)齋戒只要一日一夜而已。因此,任何人在受持八關(guān)齋戒的時候,要特別小心,不可以隨便犯戒,千萬不要說:"有持有犯是菩薩……"應(yīng)該絕對不犯,這樣功德就很
大。因為只是一日一夜而已,做得到的!
四、戒律的重要性:
佛特別強調(diào)戒律是修行的基礎(chǔ),佛在入滅之前,阿難尊者曾經(jīng)問佛:"佛呀,您現(xiàn)在八十歲,老了,要圓寂了,當您涅槃后,世間人要以誰為師?世間有這么多阿羅漢,誰能夠當老師?"佛沒有說任何一個阿羅漢能夠當世間人的老師,反而佛說:"以戒為師。"由此可見,就算有阿羅漢在你的面前,佛都不說以阿羅漢為師,而是說以戒為師,更何況我們現(xiàn)在很難遇到阿羅漢,我們也應(yīng)當以戒為師?梢娊涫欠浅V匾,應(yīng)當守持的,況且戒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你犯了五戒中的任何一條戒,肯定你做人有缺陷。因此,我們要做好人,能夠保持人身,就要堅持把五戒守持好;如果五戒都沒有持好,人身都保不住,你還說:"我要修行,我要解脫。"那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應(yīng)該重視五戒,把它持好。
要持好五戒并不容易。為什么呢?因為在家居士的內(nèi)外惡緣纏繞,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中,經(jīng)常很容易犯戒,也有很多時候沒有犯戒,卻認為有犯戒。我現(xiàn)在就舉例子來討論:
比如,有人受持不飲酒戒,他沒有喝酒,但是有很多的中藥是用酒來配制的,他也不敢喝。這是他不明白戒律,佛制定戒律是為了戒掉我們貪嗔癡的煩惱,戒律不是跟你說,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戒律是要戒掉不良的行為。如果你生病需要喝酒配藥,那么,你這樣喝并沒有犯;如果你沒有生病,你隨著自己的喜好而喝酒,即隨著你的貪嗔癡而去喝酒,那就犯。如果在生活中,為了應(yīng)酬就不可以喝酒,因為那是不需要的,如果你喝,那是你順著別人的錯誤看法,你以為是對的而飲酒,那就是犯戒了。所以受持酒戒,不能奉陪他人去喝,但是吃藥配酒是為了治病,是可以的。
有很多人經(jīng)常會犯小妄語,但是有時候說小妄語是不犯戒的,這叫做方便妄語。比如有些東西你不要讓別人知道,如果讓對方知道,對誰都有害。因此,你只好講妄語,你不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比方說,有一個人,或者一個強盜要殺某某人,如果他問你:"你有沒有看到某某人從這里經(jīng)過?
"你明明看到,但是你要跟他說:"我不知道,我沒有看到。 "這就是方便妄語。為什么呢?因為你這個妄語給別人利益,使得被追殺的人避免被殺,你又使那個要行兇的人不會造殺業(yè),你這樣騙他是使得大家都好。要記得喔,我們受持妄語戒是要戒掉我們貪嗔癡的心,現(xiàn)在你講妄語,不是為了滿足你的貪嗔癡心,而是為了給眾生利益,你很清楚你給他好處,那么,那樣講不犯。
偷盜戒很容易犯,尤其是很多人使用盜版的電腦軟件,就是一種偷盜。因為正版的電腦軟件很貴,有些人買不起,又要使用,但是又不知道好用嗎?你開始不熟悉,不肯定它,你不能決定要不要買,那就先試用。試用到一個時期,你認為很好用,而實際上你已經(jīng)要用它,你在使用它,那你就應(yīng)該買。如果你心中還在嘗試用它的階段,還不是想要使用這個東西,你暫時這樣用,這叫做暫時借用,以佛法說,這是允許的。但是你真正在使用的時候,就不能說是暫時借用了,那個時候,你就應(yīng)該買;如果你不買,就犯戒。在世界各地的電腦使用者,很少人買正版的軟件,這是因為正版的軟件昂貴,不愿意付那么多的錢,又想擁有別人的東西,其實這就是一種偷盜。
五、總結(jié):
戒是修行的第一步,如果你的行為還經(jīng)常侵犯眾生,將來就要墮落了,你還說要修行解脫,這是很難的。你在修道的過程要知道,戒能使你的行為清凈,在南傳佛教的名著《清凈道論》或大乘《維摩詰經(jīng)》中都有講到《七凈華》(戒凈、心凈、見凈、度疑凈、分別道凈、行斷知見凈、涅槃凈),即修行的第一步要身、口清凈--行為清凈,就是戒清凈;當戒清凈后,才能夠達到心的清凈。外在的行為比較粗,你能夠做到清凈了,心才能夠清凈。因此,我們要達到心清凈,就應(yīng)當先守好戒。
- 上一篇:四圣諦講記 第六卷 滅即無生
- 下一篇:四圣諦講記 第八卷 凈心觀法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