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

  在佛教中,一般解脫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處與八正道。

  四念處是指四個安頓心念的處所,又稱為四念處觀。為什么把它稱為四念處觀呢?因為它并不純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種法觀察四念處來破除四種顛倒,故稱為四念處觀。

  四顛倒:因為我們先執(zhí)著有我,故進一步執(zhí)著我是常的、樂的、凈的,在佛法中稱為顛倒想。世間人有四種不正確的知見,稱為四顛倒,它們是:常、樂、我、凈。

  四法: 四念處: 四種念:四顛倒:

  不凈--身念處--觀身不凈--凈:執(zhí)著身心是干凈的。

  苦 --受念處--觀受是苦--樂:執(zhí)著世間有快樂。

  無常--心念處--觀心無常--常:執(zhí)著世間有一個永恒的我。

  無我--法念處--觀法無我--我:執(zhí)著有一個我。

  四念處是在身、受、心、法這四個處所,以不凈、苦、無常、無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觀察,就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達到破除我們執(zhí)著的凈、樂、常、我四個顛倒。破除四顛倒后,我們就不會有貪愛與憂愁,眾生之所以有種種憂愁,有各種貪嗔癡,就是執(zhí)著常、樂、我、凈。

  四念處觀行的修法:

  一、身念處:

  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心中了了分明。既是說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對于行、住、坐、臥,一舉一動,內(nèi)心對這些行動,要了了分明。

  我們凡夫俗子,心念粗,行時不知行,坐時不知坐,打個比方說:剛才站起來時,你哪一只腳先走?剛才你走進廟宇時,哪一只腳先踏進來,你知道嗎?在修身念處時,我們要知道身體在做些什么?我們的心念很微細,不容易觀察到,而這四念處中,身體的行動最粗,最容易感受到。修身念處時,不作任何事物,每天從行、住、坐、臥中去觀察。經(jīng)過一段時日,對于自己行住坐臥的身體行動就會很清楚,了了分明。

  接下來對于自己在看東西,吃飯,穿衣等動作,要保持一心。所謂的一心就是剛才我的心想這樣,現(xiàn)在我的心也是這樣。修身念處的人要一心的觀察身體的行為。不只是這樣,他更應該坐禪。坐禪時身體不動,呼吸是最粗的動作,最容易觀察到它。我們觀察呼出吸入的氣息,它的長短,是呼出的氣息長,還是吸入的氣息長?是呼出的氣息短,還是吸入的氣息短?它們是冷或是暖的等等,都要用心覺察它。我們更要觀察氣息入體內(nèi),出來有進去,對呼吸要了了覺知。觀行、住、坐、臥及出入息,并沒有觀身不凈。四念處中身念處是觀身不凈,因為眾生執(zhí)著其身是干凈的,我們對于自身有愛染心,執(zhí)著它;不只是如此,我們對于他人之身,也有愛染與執(zhí)著,故有淫欲之念,故應修四念處中的觀身不凈來破除之。

  修學觀身不凈應從內(nèi)身觀察起,從頭頂?shù)侥_跟,觀察我們的皮、骨、肉、毛發(fā)等,這一切沒有一樣是干凈的;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都是不干凈的,所以我們要天天沖涼。沖涼后就以為它干凈,然后對它起愛執(zhí),越看越干凈。如果我們能深一層的去觀察:皮膚有污垢,皮膚內(nèi)的血肉是腥臭的,骯臟的;肉內(nèi)的骨頭是沒什么好看的。如果你要看的話,可以到市場看肉攤上的豬肉、牛肉、羊肉,它們和我們是沒什么兩樣的,我們身體皮膚內(nèi)的包裝就是這么一回事,但是我們從未想過,天天沖涼,頻頻照鏡子,認為很滿意,這就是我們執(zhí)著身體是干凈的。

  坐禪使心安定下來后,用心觀察自身的皮膚、血肉、骨骼……至于身內(nèi)的大小腸里消化過的食物,都是污穢、骯臟的;我們的五臟六腑,沒有一個是干凈的。如此觀察,我們對身體的愛執(zhí)就會消除,就不會認為自己的皮膚是滑嫩的,身體是漂亮的,頭發(fā)是烏黑美麗的等等。

  此外是觀外身--他人的不凈,這要從觀死尸中去破除對他人身體的貪愛與執(zhí)著。觀死尸(九想觀):從一個人死后,觀察他到變成骨灰的過程:

  先從人死(死想)后,尸體會膨脹(脹想);不久變成紅一塊,白一塊,青

  一塊(青瘀想);慢慢的尸體生膿(膿爛想),會變壞、腐爛(壞想);尸體上流出的血散布在這里那里,一團血涂(血涂想);到了一個時候,有鳥、蟲來啄吃(蟲啖);尸體就會被撕破而不成人形,只剩下筋骨,更進一步,連血涂都沒有了,只剩下一副骨頭(骨鎖想);尸體暴露在曠野中久了,筋肉與骨頭都分散,后來骨頭變成像從海中拾起來的螺一樣白。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打太陽曬,骨頭變成碎開來的枯骨(散想),乃至最后變成塵土,與土壤混合在一起。

  相信大家都知道,人死后最終是這樣的,有人說那兒有一只老虎,我不走過去,它絕不會咬死我;但人生下來就是在等死,你我都無可奈何的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絲毫沒有選擇的余地。佛陀說眾生的分段生死是即可悲又可憐的事,由不得我們做主,死后身子變壞,剩下白骨一堆,最后與塵土同住!

  修學四念處中的觀身不凈,是以觀察死尸,以達到認清楚世間的真相。這個真相是:我們的身體是由皮膚、毛發(fā)、爪甲、血肉、骨骼,五臟六腑組成的,沒有一樣是干凈的,最終是會變壞的,是不值得我們貪愛與執(zhí)著的,身念處就是要如此這般的觀察。

  二、受念處:

  受念處是觀察六根與外境接觸時身心所產(chǎn)生的感受。它可分為身受:苦、樂、舍受;心受:憂與喜受,共五種。

  身念處中的身體我們可以看到,但很多人對受念處中的感受是不知不覺的。這個受不止是感受到現(xiàn)在是快樂或是苦惱,還要感受到不苦不樂的情形。比如風吹來,皮膚感受到?jīng)鏊?坐在那兒腳癢,感受到哪一部分癢,癢就是苦受。又比如喜歡拍照的人,在拍照時閃光燈照到眼睛,強烈的燈光使眼睛受苦--身苦,但他喜歡拍照--心喜。

  對于受我們要去知道它,覺察它。如果一個人對于觀察身體還不清楚,他觀這個受一定沒辦法完成。我們必須對于身體的行、住、坐、臥的行為很清楚之后,才進一步觀察身心的感受,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個感受是從六根而來,如風吹來身體感受之;聽到聲音是從耳根感受到。如人坐禪時,聽到公雞啼,耳根感受到,如果當時觀察到那只是耳根感受到刺激,就完了,是身受苦,心是不苦不樂受。若他想:‘真是豈有此理,我坐禪,你來吵我!撬蜕鹭澿涟V,心在受苦了。

  又比如有很大的炮聲,耳朵受到刺激,受不了,耳根受苦;有些聲音,好像人聲,耳根聽慣了,聽了很舒服,那就是樂受;反之雜訊使我們耳朵與心受苦;有時寂靜無聲,那我們的耳朵就沒有感受了。此受會生起,當然也會消失,所以當我們觀察受的生起時,要知道它是從耳朵或眼睛來,它怎樣的滅掉,都要知道。接下來我們要保持一心住在受念處,一心觀察它,慢慢地就會發(fā)覺有受皆苦,因為受源源不絕而來,我們身不由己,不能做主的緣故。當我們可以很細微的觀察受后,就可以繼續(xù)觀察心。

  三、心念處:

  當我們感受到外境時,心在作用,這個知覺的心,我們要知道;但是我們往往會在知覺的心上加入貪、嗔、癡等種種煩惱,我們也要覺知;乃至這個心念是否專注在禪定或散亂等,我們也都要念念覺知這個心識所在之處。

  比如在靜坐時,突然聽到聲音,耳識在作用,耳朵在感受。我們要觀察到心在耳朵作用,然后又跑到頭腦中想,我們要覺知它。這樣的慢慢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的心念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跑來跑去,很快地生滅。佛陀說世間上生滅最神速的是我們的心念,最容易觀察到無常,所以在四念處中佛陀教導我們觀心無常!

  四、法念處:

  法念處主要的是指法塵。法塵是:心中念一、二、三、四……。心中的念就是法塵。當念‘一\’時,心知道念‘一\’,就是心識。念‘一\’時心識知道念‘一\’;念‘二\’時心識知道念‘二\’,……。沒念‘四\’時,心識不知道,還沒念‘五\’時,心識不知道。念‘一\’時,心識就生滅一下,念‘二\’時,心識就生滅一下,所以我們的心識念念在那兒生滅而覺知。古代開悟的禪師說:‘念念不相到。\’意思既是說:我們的前心念與后心念毫不相干,互不相到。而每一念的法塵組成凡夫所以為的心,其實它不是心,那是法塵。我們的法塵有很多,每每想東想西,想要罵人的心想等等,都屬于法塵。

  在這些法塵中,心念處最先要觀察的是五蓋。五蓋是貪、嗔、睡眠、掉悔及疑。因為一個人要修定、修慧,這五蓋會掩蓋住他,使他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故觀法念處時,要觀察我們是否有此五蓋的煩惱?它是從何來?從何滅?它生滅的原因?我們應如何使它不生?假使我們用心觀察,慢慢的就能掌握消除五蓋的方法,它就會消除掉,那我們就不會再懷疑佛法,對它深信不疑了。

  觀察五蓋后,接下來是觀察五蘊。我們身心的一切活動都包含在五蘊當中。法念處不止指法塵,它還包括一切法。五蘊包含一切有為的生滅法,世間的一切法沒有一樣不在生滅,所以觀察法塵時是要觀察它的生滅,從中發(fā)現(xiàn)一些事實。

  在觀法念處時,除了觀察五蘊外,還要觀察另一些法,那就是六根與六塵。六根與六塵接觸后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我們都要了了分明。比如在靜坐時,心念集中在耳朵,我們就去聽聲音,要覺知這個過程。過一會兒,我們的心念又去觀察景物,對于這些心念轉(zhuǎn)移的過程,我們要知道,更要了了分明。我們要注意六根與六塵為我們產(chǎn)生了一種結(jié)縛,既是我們的煩惱從六根與六塵中源源不斷的生起;十二因緣中說明,如果一個人沒有六根,他就沒有‘受\’,所以我們的‘受\’時從六根而來。觀察這個受后,接著觀察心,再觀察受的來源是從六根與六塵接觸而來,我們要了了分明這個受的生起。一旦你看到它的生起、再滅掉,那么我們的貪嗔癡很快就會消滅。為什么這么講呢?打個比喻:以聲音來說,有人罵你一句‘他媽的\’粗話,你鬧起煩惱,罵人、打人、與人過意不去等,如果你當時很冷靜,以智慧觀察,聽后就會發(fā)現(xiàn):因為我的耳朵與聲音接觸后,就產(chǎn)生‘他\’、‘媽\’、‘的\’這些聲音的分別心。你也會發(fā)現(xiàn)原來外面有聲音,你里面有耳根,它們接觸后生起受,生起心識;然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到,原來是法塵這個罪魁禍首添加一些煩惱進去,使你做出反應或反擊。當你發(fā)現(xiàn)到這一點時,你就懂得如何放下,使它不再生起來。我們凡夫聽聲音后,鬧起煩惱來,就只會怪外面的人,絕不會怪自己內(nèi)心有這個煩惱。

  如果有人說:‘You are stupid’對聽不懂這句話的人來說,那只不過是個聲音罷了,但是聽的懂的人的法塵中就有‘Stupid’的意義存在,他的耳朵與聲音接觸后,感覺到這個語言,法塵中生起分別、然后比較,那他的煩惱就來了。他不責怪自己過去業(yè)中有這些‘廢物\’,就只會責怪別人罵他‘Stupid’。如果一個人觀察法念處中的六根與六塵,到了了分明時,就知道煩惱從何處來?煩惱如何滅?他就懂得如何放下煩惱,使它不生起。

  修學法念處進一步要觀察一切法是生滅無常,我們不能做主,不自在;不自在故是苦、無我。我們凡夫深深的執(zhí)著這一念一念會想的心就是我,但佛法中卻說它只不過是法塵罷了,所以我們要觀法無我。法塵與外境的色塵是同樣一回事,只是不同東西,同樣的作用,而我們把色塵當成外在的身體與世界,法塵當成是我,所以佛陀要我們觀法無我,而且要觀一切法都無我。法塵是內(nèi)在的,但這法念處不止是指法塵,它還包括五蘊及世間的一切,里面都沒有一個我。

  四念處要完成的觀行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雖然如此,但是在做觀行的過程,并不是永遠去觀想不凈、無常、觀苦、觀無我,而是要把我們的心念、行為、舉動等覺察到了了分明。

  五、總相念處:

  四念處除了這四個不同的觀行外,還有一個總相念處,既是在這四念處中觀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苦、無我以及空性。既是:身念處是無常、苦、無我;受念處是無常、苦、無我;心念處是無常、苦、無我;法念處是無常、苦、無我。無常、苦、無我在大乘佛法中以一句話來總括它,既是所謂的‘性空\’。一切法都無自性,既是空性,故要觀空。

  《俱舍論》中說:‘身受心法各別自性名為自相,叫做別相念處!仁歉鲃e的觀察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稱為別相念處。如果以法的總體來看,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一切有漏的皆是苦,一切法皆是空性、無我性,這稱為一切法的共相。我們可以一切法的共相來觀察一切法,乃至以此法來觀察四念處,這樣的觀察稱為總相念處。

  六、修四念處的次第:

  根據(jù)《大智度論》以及南傳經(jīng)典《四念處經(jīng)》(The Four Foundations OfMindfulness) 都教導我們應該從觀察呼吸開始,然后才觀身不凈,因為我們的心散亂,應先把心定在呼吸上,慢慢地使我們的心念微細后,才觀察身體的不凈。在經(jīng)論中說,如果我們以散亂的心來修觀身不凈,會得到反效果,結(jié)果是越觀越覺得可愛,因為我們凡夫一向來認為自己的身體好,別人的身體漂亮的緣故。

  觀身后就觀受、觀心、最后觀法,其原因是身體的行動最粗,接下來是感受,再下來是心念。其實心念比法塵更微細,在這兒先觀心,后觀法,因為觀心念無常比較容易,觀法無我難。這個觀法無我,并非是叫我們想:‘無我,無我。’的這樣想,而是觀察法塵念念之中,哪一念是我?這樣的觀法無我比較難,反而是關心念無常容易。

  中國佛教不大提倡這四念處的修法,只有天臺宗的智者大師曾寫一本《四念處》,他是以大乘思想來講解四念處的修行。自此以后,就沒有人宣揚此修行方法了,這是很可惜的!

  南傳佛教很注重‘四念處\’的修行,尤其是在緬甸,他們有一套修行的方法及步驟,修禪者要學習那套方法后,才被認為有資格做導師,教導其他的人修學。

  緬甸禪師教導四念處的方法及步驟:

  首先修行者要放下一切事物,住在廟宇中,然后跟隨一位有資格的導師學習。每天起來,坐禪與經(jīng)行。所謂經(jīng)行是保持一心前后來回走。修行四念處者每天少做事,只是坐禪與經(jīng)行,為什么要這樣呢?那時因為靜坐久了容易產(chǎn)生昏沉,同時久坐會生病,所以采取坐、走,坐、走的方式。導師會安排靜坐半小時,經(jīng)行半小時或靜坐一小時,經(jīng)行一小時的功課,有些甚至經(jīng)行兩小時,在經(jīng)行時觀察身體的一舉一動,念念要分明;要知道何腳先起,然后踏在地上,甚至于踏到地上的情形,也要知道。開始經(jīng)行時心念粗,就要用心念左右,左右地訓練,慢慢地對身體走路行為很清楚,到心念微細時,就不要念,只要保持知道就好了。

  接下來他要知道是腳走了他的心知道,或是他的心叫腳走,他也要發(fā)現(xiàn)到:是心叫腳提起,腳踏到地,心才感覺到;他要發(fā)覺到這兩個過程。走到盡頭的時候,誰叫他轉(zhuǎn)彎回來;他站著也要知道,他要對這些心念了了分明。這樣經(jīng)行的結(jié)果,他的心會慢慢定下來,觀察力會越來越敏銳。他靜坐時要觀察呼吸,肚子的膨脹與收縮,呼吸的出入等。在靜坐的過程中,發(fā)生任何事情,他都要知道。

  每天晚上導師會個別與修行者對話,問今天做什么修行?有何感受?導師就會慈悲教導,糾正錯誤,有些嚴格的導師在與修行者做個別對話時,不允許別人聽,因為有些修行者聽后會模仿別人的修學。比如某些修行者在修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到在左右,左右走時,心念在控制他的腳,那他與導師對話時被另一個人聽到,當那個人被導師問時,也給予同個答案,他沒有發(fā)現(xiàn)到,也沒有感受到,只是學來的,這對他完全沒有好處。

  導師與修禪者做一對一的對話,考問后,知道個別修行者的程度,就會逐步教導,不能做三級跳,避免在修禪的過程中產(chǎn)生偏差。這與中國禪宗祖師的教導相似。每晚禪師與禪和子(修禪者)有小參,那就是祖師以對答方式來考問參禪者。

  四念處是一個很重要的修行方法,因為我們凡夫有常、樂、我、凈四顛倒。沒修學四念處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四個顛倒,既使是念佛,常、樂、我、凈依然存在,但是修行四念處就容易破除它。煩惱少,智慧生,那就容易解脫生死,所以它是修解脫道者的良藥。

  佛陀在他的遺言中指示比丘應當依止四念處修行。依據(jù)經(jīng)典中說,認真修學四念處的人,快者七天,慢者七年方可證悟初果。經(jīng)典中又說:四念處是能使眾生清凈,克制一切煩惱和悲哀、祛除痛苦和憂愁,而走上正道、覺悟涅槃的唯一之道。

  有關四念處修行的經(jīng)典有《四念處經(jīng)》,它是被編入《增一阿含經(jīng)》中。南傳經(jīng)典中有印成巴利文的單行本,我們也可以在《原始佛典選譯》中找到這部經(jīng)。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第四十八卷中特別提到關于四念處的修學方法,而且強調(diào)修菩薩道者也應該修學四念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