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四) 選擇題

  附錄(四) 選擇題

  1. 釋迦牟尼佛降生于公元前_年

  (A)五四三 (B)五九四

  (C)五八八 (D)六二三

  2. 世界公認(rèn)的佛陀日是陽歷_。

  (A)四月十五日 (B)四月八日

  (C)五月月圓日 (D)月圓日

  3. 佛教成立于佛_時,

  (A)出世 (B)出家

  (C)成道 (D)涅槃

  4. 佛歷是從佛_時計算起。

  (A)出世 (B)出家

  (C)成道 (D)涅槃

  5. 佛陀降生于_。

  (A)祗園 (B)鹿野苑

  (C)藍毗尼園 (D)王舍城

  6. 悉達多太子的父親是_。

  (A)白飯王 (B)凈飯王

  (C)阿育王 (D)斛飯王

  7. 悉達多太子_當(dāng)時印度四階級的不平等待遇。

  (A)很滿意 (B)不滿意

  (C)不反對 (D)不了解

  8. 悉達多太子于_ 歲時舍棄榮華富貴,出家修行。

  (A)十七 (B)二十五

  (C)二十九 (D)三十五

  9. 悉達多太子是由_而成正覺的。

  (A)修苦行 (B)修武功

  (C)修善道 (D)修凈行

  10. 佛陀證得無上正覺時,正坐在_樹下的金剛座上。

  (A)菩提 (B)琉璃

  (C)竹林 (D)娑羅

  11. 悉達多太子是佛陀幼時的名字,意思是_及一切功德,成就。

  (A)安祥 (B)吉祥

  (C)安穩(wěn) (D)安樂

  12. 佛陀所覺悟的真理,最重要的是_理法。

  (A)因緣 (B)因果

  (C)果報 (D)緣起

  13. 佛陀初轉(zhuǎn)*輪的地點是_。

  (A)靈鷲山 (B)鹿野苑

  (C)圣伽沙 (D)藍毗尼園

  14. 佛陀的涅槃處是_。

  (A)王舍城 (B)摩竭陀國

  (C)拘尸那拉 (D)靈鷲山

  15. 鹿野苑在古印度的_國。

  (A)波羅奈 (B)拘利

  (C))摩竭陀 (D)喬薩羅

  16. 悉達多太子年青時,父王為他筑_宮殿。

  (A)三時 (B)四季

  (C)兩季 (D)三季

  17. 悉達多太子曾在_畔修苦行。

  (A)恒河 (B)阿那瑪河

  (C)尼連禪河 (D)銀河

  18. 佛陀勤修凈行,在一個夜晚,因睹_而覺悟

  (A)明月 (B)明星

  (C)水光 (D)落葉

  19. 佛陀對五比丘說_。

  (A)四圣法 (B)八正道法

  (C)圣諦法 (D)四諦

  20. 佛教史上最早的僧伽是_。

  (A)耶舍 (B)五比丘

  (C)摩訶迦葉 (D)阿斯陀

  21. 拘尸那拉城是佛陀的_地。

  (A)誕生 (B)涅槃

  (C)成道 (D)出家

  22. 佛陀為父王臨終_,表示孝敬。

  (A)作福 (B)作法

  (C)演戲 (D)說法

  23. 佛陀遺囑在佛涅槃后,佛弟子依_為師。

  (A)佛陀 (B)佛法

  (C)戒律 (D)舍利

  24. 佛陀對阿難說:「信任自己,緊握真理明燈,在真理中求_。」

  (A)樂趣 (B)快樂

  (C)供養(yǎng) (D)解脫

  25. 悉達多太子,看到什么現(xiàn)象而生起出家的念頭?

  (A)五蘊本空 (B)四大皆空

  (C)老病死苦 (D)五蘊熾盛

  26. 以下那一項是不屬于五明的?答_。

  (A)聲明 (B)因明

  (C)內(nèi)明 (D)無明

  27. 不正見中的_是執(zhí)持不正戒,非因計因。

  (A)邊見 (B)邪見

  (C)見取見 (D)戒禁取見

  28. 五蘊中的色蘊,地水火風(fēng)即是_。

  (A)四大 (B)前四蘊

  (C)后四蘊 (D)四力

  29. 明白緣起的道理,才能真正的_,互相合作。

  (A)我為人人 (B)無我為人

  (C)自利利己 (D)利己利人

  30. 佛說宇宙萬有都是_。

  (A)因緣所生的 (B)佛所創(chuàng)造的

  (C)自然而然的 (D)進化而來

  31. 解脫生死,不受后有是聲聞乘所證得的果位,叫做無生,即是_果。

  (A)須陀洹 (B)斯陀舍

  (C)阿那舍 (D)阿羅漢

  32. 六度精進有三義即_精進,修精進和求化精進。

  (A)常 (B)斷

  (C)勤 (D)法

  33. 菩薩是覺悟的眾生,自覺,覺他,但是_尚未圓滿,故還要上求佛果。

  (A)學(xué)問 (B)度化

  (C)法門 (D)覺行

  34. 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為,出自_的,都可以叫做業(yè)。

  (A)內(nèi)心 (B)勉強

  (C)自愿 (D)身口意

  35. 依業(yè)力的因果律來說,業(yè)報可分_業(yè)。

  (A)早晚三時 (B)三時

  (C)今生 (D)后生、來生

  36. 聲聞乘法類型的佛教徒是_的,只求個人的解脫。

  (A)戀世 (B)出世

  (C)入世 (D)在世

  37. 僧伽是紹隆佛的,代表佛陀_,引進眾生入佛智的比丘。

  (A)轉(zhuǎn)*輪 (B)作善事

  (C)處理世務(wù) (D)流轉(zhuǎn)佛事

  38. 犧牲自己的一切,冒險去幫助一切眾生出離怖畏與痛苦叫做_。

  (A)離苦施 (B)無畏

  (C)所能施 (D)離怖施

  39. 佛法的內(nèi)容,說明了宇宙的_人生的意義,和道德的軌則。

  (A)真相 (B)假相

  (C)幻相 (D)空相

  40. 不貪不嗔不癡是_的后三戒。

  (A)五戒 (B)八關(guān)齋戒

  (C)六根清凈戒 (D)十善業(yè)道

  41. 要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必須先斷除_。

  (A)無因 (B)無明

  (C)無理 (D)無道

  42. 佛陀的信眾,從國王、后妃、大臣以至貧民,應(yīng)有盡有,這是佛陀提倡_的表現(xiàn)。

  (A)自由平等 (B)慈悲平等

  (C)勢力均等 (D)專權(quán)統(tǒng)治

  43. 身口意三業(yè)以意業(yè)為首,故曰:「自_其意,是諸佛教」。

  (A)會 (B)斷

  (C)盡 (D)凈

  44. 八關(guān)齋戒的基礎(chǔ)是_。

  (A)三業(yè)清凈 (B)五戒

  (C)八正道 (D)十善戒法

  45. 做人必須知恩報恩,佛說我們應(yīng)報_恩。

  (A)大 (B)次

  (C)三 (D)四

  46. 佛徒勤修六度法,愿救度一切眾生是實行_。

  (A)人天乘法 (B)聲聞乘法

  (C)緣覺乘法 (D)菩薩乘法

  47. 十二因緣中的生死根本是_。

  (A)過去支因 (B)現(xiàn)在支果

  (C)現(xiàn)在支因 (D)未來支果

  48. _就是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惡的反應(yīng)。

  (A)受 (B)行

  (C)識 (D)業(yè)

  49. 現(xiàn)在造業(yè),現(xiàn)在就受果報,叫做_。

  (A)順現(xiàn)受業(yè) (B)順生受業(yè)

  (C)順后受業(yè) (D)順次受業(yè)

  50. 現(xiàn)在造業(yè),二生或多生后才受果報,叫做_。

  (A)順現(xiàn)受業(yè) (B)順生受業(yè)

  (C)順后受業(yè) (D)順次受業(yè)

  51. 六度法門中的布施能度_。

  (A)嗔恚 (B)慳貪

  (C)愚癡 (D)懈怠

  52. 佛徒努力在思想行為上修道,爭取現(xiàn)在或來世有更優(yōu)裕的境遇的是實行_。

  (A)人天乘法 (B)菩薩乘法

  (C)聲聞乘法 (D)緣覺乘法

  53. 佛徒依四諦法及三十七道品去修行,求解脫生死痛苦的是實行_。

  (A)人天乘法 (B)菩薩乘法

  (C)聲聞乘法 (D)緣覺乘法

  54. 口業(yè)中的_就是斯騙說謊。

  (A)妄語 (B)兩舌

  (C)綺語 (D)惡口

  55. 要度毀犯就要修_波羅蜜。

  (A)布施 (B)持戒

  (C)忍辱 (D)禪定

  56. _是皈依佛陀的出家女眾。

  (A)比丘尼 (B)優(yōu)婆塞

  (C)優(yōu)婆夷 (D)比丘

  57. 涅槃即是_。

  (A)成道 (B)誕生

  (C)入滅 (D)出家

  58. 佛陀涅槃后,承繼遺缽的是_。

  (A)喬陳如 (B)阿難陀

  (C)摩訶迦葉 (D)舍利弗

  59. _是印度佛教禪宗的初祖。

  (A)喬陳如 (B)阿難陀

  (C)摩訶迦葉 (D)舍利弗

  60. 佛陀所說教法,在他涅槃后_天,由弟子集會編輯。

  (A)十 (B)三十

  (C)六十 (D)九十

  61. 佛涅槃后,眾弟子第一次結(jié)集經(jīng)典于_。

  (A)跋迦山 (B)靈鷲山

  (C)迦耶山 (D)班達山

  62. 佛徒結(jié)集經(jīng)典,由_誦出經(jīng)藏。

  (A)阿難陀 (B)優(yōu)婆離

  (C)五百羅漢 (D)舍利弗

  63. 我國目前佛教的現(xiàn)狀是_。

  I 信徒不斷增加 II 寺廟越來越多

  III 佛教團體越來越多 IV 佛教徒因大小兩乘之分而缺少合作

  (A)I,II,III (B)I,II,IV

  (C)I,III,IV (D)II,III,IV

  64. 一個學(xué)佛之好學(xué)生應(yīng)該_。

  I 做有益于人的善事 II 抵抗這誘惑

  III 不生妄想雜念 IV 度一切眾生

  (A)I,II,III (B)I,II,IV

  (C)II,III,IV (D)I,III,IV

  65. 佛旗的顏色的次序是根據(jù)_所發(fā)的光的顏色。

  (A)明星 (B)明月

  (C)太陽 (D)圣體

  66. 佛涅槃后由_及高僧等料理佛陀的遺體。

  (A)阿育王 (B)摩羅斯王

  (C)頻婆沙羅王 (D)善覺王

  67. 佛經(jīng)第一次結(jié)集,由_誦出經(jīng)藏。

  (A)摩訶迦葉 (B)優(yōu)波離

  (C)阿難陀 (D)舍利弗

  68. 佛陀的眾弟子中,智慧第一的是_。

  (A)摩訶迦葉 (B)優(yōu)波離

  (C)阿難陀 (D)舍利弗

  69. 佛教史實,南傳和北傳的記載互有出入,后來由_開大會作共同規(guī)定。

  (A)世界佛教友誼會 (B)佛學(xué)研究會

  (C)佛教總會 (D)僧伽聯(lián)合會

  70. 釋迦牟尼佛的姓「釋迦」華語譯義為_。

  (A)吉祥 (B)寂默

  (C)成就 (D)能仁

  71. 皈依三寶的「皈」字,是_的意思。

  (A)近朱者赤 (B)皮白為黑

  (C)反黑為白 (D)近墨者黑

  72. 頻婆沙羅王為佛陀建_,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大寺院。

  (A)祗園精舍 (B)竹林精舍

  (C)大林精舍 (D)王舍城

  73. 最模范的佛教是實行_的佛徒。

  (A)人天乘法 (B)聲聞乘法

  (C)緣覺乘法 (D)菩薩乘法

  74. 梵語阿羅漢意即_。

  (A)無生 (B)一來

  (C)預(yù)流 (D)不返

  75. 梵語菩提薩陀,漢語簡譯_。

  (A)菩薩 (B)眾生

  (C)覺悟 (D)覺有情

  76. 釋迦牟尼佛誕生于印度的_。

  (A)靈鷲山 (B)菩提迦耶

  (C)拘尸那拉 (D)藍毗尼園

  77. 修士_預(yù)言悉達多太子將來可做轉(zhuǎn)輪圣王或佛陀。

  (A)阿私陀 (B)喬陳如

  (C)阿羅邏迦蘭 (D)郁陀迦羅摩弗

  78. 悉達多太子誕生七天,母后_就去世了。

  (A)未利夫人 (B)韋提希夫人

  (C)摩耶夫人 (D)摩訶波提夫人

  79. 五明之一的宗教學(xué),稱為_。

  (A)二巧明 (B)因明

  (C)聲明 (D)內(nèi)明

  80. 佛陀時代的印度社會有_階級之分。

  (A)二 (B)三

  (C)四 (D)五

  81. _選派親族 的五位青年跟隨悉達多太子修行。

  (A)凈飯王 (B)白飯王

  (C)斛飯王 (D)甘露飯王

  82. 佛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_執(zhí)著,不能證得。」

  (A)妄想 (B)放逸

  (C)邪見 (D)慳貪

  83. _等五人聽佛陀說四諦法得道后,成為教史上最最的僧伽。

  (A)喬陳如 (B)耶舍

  (C)舍利弗 (D)迦葉

  84. 教史上最早的在家男居士是_。

  (A)頻婆沙羅王 (B)給孤獨長者

  (C)俱梨迦長者 (D)波斯匿王

  85. 教史上最早的一座大寺院是_。

  (A)祗園精舍 (B)竹林精舍

  (C)*輪精舍 (D)菩提精舍

  86. _向祗陀太子購買花園興建寺院來供養(yǎng)佛陀。

  (A)耶舍 (B)須達多長者

  (C)純陀 (D)須跋陀羅

  87. 阿難尊者侍佛二十五年,_第一。

  (A)說法 (B)多聞

  (C)論議 (D)智慧

  88. 佛陀說法共_年,足跡踏遍恒河兩岸。

  (A)三十五年 (B)四十年

  (C)四十五年 (D)五十年

  89. 佛陀涅槃后,弟子應(yīng)依_安住。

  (A)十善業(yè)道 (B)四念處

  (C)八正道 (D)七菩提心

  90. 佛典一般上都以如是我聞等證信句子,作為_。

  (A)開始 (B)結(jié)束

  (C)論點 (D)號召

  91. 佛涅槃后九十天,由_尊者領(lǐng)導(dǎo)五百名阿羅漢結(jié)集經(jīng)典。

  (A)摩訶迦葉 (B)阿難陀

  (C)優(yōu)波離 (D)須跋陀羅

  92. 中國翻譯的佛經(jīng),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的總名為_。

  (A)大藏經(jīng) (B)三藏經(jīng)

  (C)如來經(jīng) (D)轉(zhuǎn)*輪經(jīng)

  93. 涅槃的意義是圓滿一切智慧,寂滅一切_。

  (A)苦受 (B)邪見

  (C)法塵 (D)惑業(yè)

  94. 善慧仙人曾用自己的頭發(fā)鋪在濕地上讓燃燈佛走過,因此獲得_。

  (A)欽佩 (B)獎勵

  (C)授記 (D)成佛

  95. _是自覺、覺他和覺行圓滿的意思。

  (A)阿羅漢 (B)緣覺

  (C)菩提薩陀 (D)佛陀耶

  96. 在家佛教徒修習(xí)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門是_。

  (A)五戒 (B)八關(guān)齋戒

  (C)十善戒 (D)攝律儀

  97. 不非時食即_不食。

  (A)肚飽 (B)白天

  (C)過午 (D)夜晚

  98. 五戒的第一項是_。

  (A)不偷盜戒 (B)不妄語戒

  (C)不邪淫戒 (D)不殺生

  99. 能受持五戒的人,可以_。

  (A)不墮惡道輪回 (B)增進智慧

  (C)廣結(jié)益友 (D)與世無爭

  100. 一念_心起,八萬障門開。

  (A)貪 (B)嗔

  (C)癡 (D)疑

  101. 貪多_亦多,取少_亦少,萬般苦惱事, 除貪一時了。

  (A)惑,惑 (B)業(yè),業(yè)

  (C)苦,苦 (D)樂,樂

  102. 三業(yè)以_業(yè)為最重要。

  (A)身 (B)口

  (C)意 (D)正

  103. 能舍施者,可得_。

  (A)美譽 (B)智慧

  (C)富貴 (D)解脫

  104. 人生造業(yè)的原動力,乃出于各人的_。

  (A)稟賦 (B)心識

  (C)意識 (D)意志

  105. 要建設(shè)人間凈土,人人必須奉行_。

  (A)三皈 (B)五戒

  (C)護生 (D)民主

  106. 妄執(zhí)四大五蘊和合的身體為實我,屬于_。

  (A)邊見 (B)戒禁取見

  (C)薩迦耶見 (D)見取見

  107. 貪、嗔、癡、_、疑、不正見為六根本煩惱。

  (A)覆 (B)慢

  (C)忿 (D)害

  108. 人類由于_而造諸惡業(yè),受種種的痛苦。

  (A)貪欲 (B)迷惑

  (C)自私 (D)環(huán)境

  109. _是佛陀所親自證驗到的四種人生正確真理。

  (A)四生 (B)四念處

  (C)四德 (D)四諦

  110. 修善斷惡,解脫生死痛苦的正因是_。

  (A)道諦 (B)苦諦

  (C)滅諦 (D)集諦

  111. 盡見思二惑,便證得_果。

  (A)須陀洹 (B)斯陀含

  (C)阿那漢 (D)阿羅漢

  112. _聞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A)目犍連 (B)舍利弗

  (C)阿那律 (D)迦旃延

  113. 聲聞乘最高果位圣者的稱號的意義,并不包括以下那一項?

  (A)殺賊 (B)無生

  (C)應(yīng)供 (D)能仁

  114. 五蘊的「蘊」字,是_的意思。

  (A)物質(zhì) (B)領(lǐng)納

  (C)了別 (D)積聚

  115. 四大是指_。

  (A)生老病死 (B)生住異滅

  (C)地水火風(fēng) (D)酒色財氣

  116. 色蘊是屬于_的,叫做色法。

  (A)精神 (B)物質(zhì)

  (C)永恒 (D)清凈

  117. 無明、愛、取屬于_。

  (A)煩惱障 (B)業(yè)障

  (C)報障 (D)所知障

  118. 十二因緣中的過去二支因是指_和_。

  (A)愛、取 (B)生、老死

  (C)識、名色 (D)無明、行

  119. 菩提薩的意思是_。

  (A)圓寂 (B)眾生

  (C)覺道 (D)覺有情

  120. 菩薩所修的法門是_。

  (A)三十七道品 (B)十二因緣

  (C)八正道 (D)六度

  121. _可以度慳貪。

  (A)布施 (B)持戒

  (C)忍辱 (D)禪定

  122. 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為,出自身口意的,都叫做_。

  (A)業(yè) (B)果

  (C)因 (D)緣

  123. 佛陀為_不同眾生的根機,因此開示八萬四千法門。

  (A)統(tǒng)一 (B)契合

  (C)改造 (D)廢除

  124. 深信因果,受持三皈五戒或十善戒的佛教徒,是屬于_乘。

  (A)聲聞 (B)緣覺

  (C)菩薩 (D)人天

  125. 要明白緣起真理,發(fā)_,才能算是模范的佛教徒。

  (A)厭離心 (B)菩提心

  (C)勇猛心 (D)勝進心

  126. 皈依_是進入佛教的初步儀式,表示正式做一個佛教徒。

  (A)佛寶 (B)法寶

  (C)僧寶 (D)三寶

  127.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_其意,是諸佛教。

  (A)覺 (B)識

  (C)有 (D)凈

  128. 四恩是父母恩、國家恩、_和佛恩。

  (A)施主恩 (B)眾生恩

  (C)師長恩 (D)慈恩

  129. 佛教主張不殺生是因為一切眾生皆有_。

  (A)自由 (B)佛性

  (C)思想 (D)感情

  130. 要斷除愚癡無明,必須修_。

  (A)般若 (B)持戒

  (C)忍辱 (D)禪定

  131. 服務(wù)的人生觀,可以從_的思想上建立起來。

  (A)業(yè)力 (B)因果

  (C)報恩 (D)無我

  132. 佛教說的業(yè)力因果律有_業(yè)。

  (A)三時 (B)前生

  (C)多生 (D)不定

  133. 不搬弄是非,不離間他人感情是十善業(yè)道的_。

  (A)不惡口 (B)不妄語

  (C)不綺語 (D)不兩舌

  134. 馬來西亞由公元_開始將衛(wèi)塞節(jié)列為全國公共假期。

  (A)1956 (B)1958

  (C)1962 (D)1963

  135. 釋迦牟尼佛的「牟尼」華語釋義為_。

  (A)吉祥 (B)寂默

  (C)能仁 (D)覺者

  136. 第一次佛經(jīng)的結(jié)果,由_尊者誦出律藏。

  (A)舍利弗 (B)目犍連

  (C)優(yōu)波離 (D)阿那律

  137. 皈依佛陀的出家女眾叫_。

  (A)比丘尼 (B)優(yōu)婆夷

  (C)比丘 (D)優(yōu)婆塞

  138. 「集諦」是「苦諦」的根本原因,此二諦為_的因果。

  (A)修善斷惡 (B)不生不滅

  (C)解脫生死 (D)流轉(zhuǎn)世間

  139. 佛陀吩咐弟子們在他涅槃后要照他一生的教法去實行,這樣他的_便會永遠存在人間。

  (A)化身 (B)報身

  (C)法身 (D)金身

  140. 因果報應(yīng)可以有_,但絕不能避免的。

  (A)遲早 (B)善惡

  (C)你我 (D)大小

  141. 業(yè)報因果的原則是_。

  (A)神的賞罰 (B)命中注定

  (C)自作自受 (D)善惡抵消

  142. 八正道以_為最重,有了它才能對事理有正確認(rèn)識,破除偏差的知見,悟八正道。

  (A)正見 (B)正思

  (C)正念 (D)正定

  143. 佛教的第二次結(jié)集,其主要的問題是屬于_方面的。

  (A)大小乘 (B)經(jīng)典

  (C)論典 (D)戒律

  144. 「諸法無我」的法印,是從_上去探究萬物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

  (A)空間 (B)時間

  (C)世間 (D)念念之間

  145. _菩薩是印度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人物。

  (A)提婆 (B)龍樹

  (C)無著 (D)世親

  146. _是聲聞乘的極果。

  (A)須陀洹 (B)斯陀含

  (C)阿那含 (D)阿羅漢

  147. 貪嗔癡等煩惱,是屬于_惑。

  (A)思 (B)見

  (C)迷 (D)塵沙

  148. 發(fā)愿要拔除他人的痛苦是_心。

  (A)慈 (B)悲

  (C)喜 (D)舍

  149. 所謂根本識是指_。

  (A)前五識 (B)意識

  (C)末那識 (D)阿賴耶識

  150. 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是屬于修行_的法門。

  (A)智慧 (B)福德

  (C)禪定 (D)凈土

  151. 衛(wèi)塞節(jié)節(jié)正確日子應(yīng)該是指_。

  (A)陰歷四月十五 (B)陰歷三月十五

  (C)陽歷五月月圓日 (D)陰歷五月月圓日

  152. _才是佛陀追求的真正快樂境界。

  (A)人間之欲樂 (B)天上禪悅樂

  (C)出世涅槃樂 (D)親友相聚樂

  153. 佛學(xué)的原理是_。

  (A)素食主義 (B)禁欲主義

  (C)大我主義 (D)現(xiàn)實主義

  154. 佛陀所證而能偏知一切事理的智慧是_。

  (A)一切智 (B)道種智

  (C)一切智智 (D)法空智

  155. 十二因緣說明人生的生死循環(huán),是通于_。

  (A)過去世 (B)現(xiàn)在世

  (C)未來世 (D)三世

  156. 人生的苦的根本是_苦。

  (A)生老病死 (B)愛別離

  (C)五蘊熾盛 (D)求不得

  157. 三輪體空,是以觀照的功夫,觀到人,我,法相三者的_皆無所得,而達至波羅蜜之究竟境界。

  (A)無我 (B)無住

  (C)無常 (D)本性

  158. 凡菩薩初發(fā)心時,必須緣_發(fā)四弘誓愿,以廣心量,以明趣向。

  (A)四圣諦 (B)七覺友

  (C)四德 (D)三學(xué)

  159. 無知妄五蘊的我為「主宰」的實我存在是稱_。

  (A)薩迦耶見 (B)邊見

  (C)邪見 (D)見取見

  160. 由凡夫從迷而入悟,由未覺而成覺,必須修:

  (A)四念處 (B)四正勤

  (C)五力 (D)七菩提分

  161. 大乘隨般若而行可得解脫,小乘能依_而行,也可得到解脫。

  (A)正知 (B)正見

  (C)正解 (D)正信

  162. 八正道中_是保持圣潔的生命,要以合法的職業(yè)來維持生命。

  (A)正業(yè) (B)正定

  (C)正命 (D)正念

  163. 十二因緣中,為過去所做的惑和業(yè),也是四諦中所說的集諦內(nèi)容的是_。

  (A)無明、行 (B)名色、六入

  (C)行、識 (D)愛、取

  164. 四無量心中,愿給一切眾生快樂的心是指_無量心。

  (A)慈 (B)悲

  (C)善 (D)舍

  165. 六度中_即智慧度,是度愚癡的。

  (A)檀那波羅蜜 (B)尸羅波羅蜜

  (C)禪那波羅蜜 (D)般若波羅蜜

  166. 八識中_識向外執(zhí)取阿賴耶識為我,向升認(rèn)識境界為實法。

  (A)意 (B)身

  (C)末那 (D)根本

  167. 小乘人聽了諸法無我印的道理,乃破除_,證我空真如。

  (A)人我見 (B)邊見

  (C)邪見 (D)見取見

  168. 身、邊、邪、見取、戒禁取之五類不正見,皆屬_范圍。

  (A)劫濁 (B)見濁

  (C)煩惱濁 (D)眾生濁

  169. _是學(xué)佛的目的,也是成佛的殊勝妙用。

  (A)離苦得樂 (B)少欲知足

  (C)知足常樂 (D)斷除欲望

  170. _是大乘菩薩修萬行中主要修習(xí)的法門。

  (A)三法印 (B)八正道

  (C)六度 (D)十二因緣

  171. 二乘人證我空真如,尚有_未斷,故有所執(zhí),僅能證小乘涅槃。

  (A)煩惱障 (B)業(yè)障

  (C)法執(zhí) (D)我執(zhí)

  172. 依出世間圣人實踐八正道,可以成就小乘最高果位的_。

  (A)辟友佛 (B)斯陀含

  (C)阿那含 (D)阿羅漢

  173. 八識中_能緣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法境。

  (A)身識 (B)意識

  (C)末那識 (D)阿賴耶識

  174. 道諦的三十七道中能了生死苦即開端于_的觀想。

  (A)四念處 (B)四正勤

  (C)四神足 (D)八正道

  175. 何謂五鈍?

  (A)色受想行識 (B)貪嗔癡慢疑

  (C)眼耳鼻舌身意 (D)財色名食睡

  176. 六度中之精進度,可以度_。

  (A)慳貪 (B)散亂

  (C)懈怠 (D)愚癡

  177. 自己做事,使人得到好處,稱之為_。

  (A)同事攝 (B)布施攝

  (C)愛語攝 (D)利行攝

  178. 事六度是_而修。

  (A)著相 (B)無相

  (C)持戒 (D)觀照

  179. 意根對五根所緣之境是名為_。

  (A)十八界 (B)善惡諸法

  (C)法塵 (D)意境

  180. 浮塵根是指_。

  (A)即六根表現(xiàn)于外的器官 (B)地水火風(fēng)

  (C)雜染的情識 (D)知覺神經(jīng)

  181. 大家同住在一起,要做到意業(yè)清凈,要大家一起和悅,不要求個人的歡樂,必須遵守什么原則?

  (A)身和同住 (B)戒和同修

  (C)見和同解 (D)意和同悅

  182. 阿育王為什么要舉行佛經(jīng)第三次結(jié)集?

  (A)同一經(jīng)題,人說各異 (B)外道改竄佛典

  (C)要總集佛典 (D)要保守舊制

  183. 佛陀為二乘人說諸法無我,就是要破除_。

  (A)三毒 (B)人我見

  (C)無諍 (D)五欲

  184. 佛陀第一次在什么地方說法?

  (A)竹林精舍 (B)達巖

  (C)鹿野苑 (D)宇奴唯拉村

  185. 第一皈依佛陀的國王是誰?

  (A)阿育王 (B)頻婆娑羅王

  (C)波斯匿王 (D)轉(zhuǎn)輪圣王

  186. 四諦法中之_為十二因緣的流轉(zhuǎn)世間的因果。

  (A)苦集二諦 (B)滅道二諦

  (C)苦滅二諦 (D)道集二諦

  187. 十二因緣中的「受」支是什么意思?

  (A)對外界的接觸 (B)對外界的感受

  (C)對外界的認(rèn)識 (D)對外界的愛執(zhí)

  188. 第七識常執(zhí)那一個識為自內(nèi)外?

  (A)阿賴耶識 (B)末那識

  (C)眼識 (D)鼻識

  189. 六塵的「塵」是何義?

  (A)微細義 (B)輕浮義

  (C)染污義 (D)昏昧義

  190. 于四諦法中,那二諦是超出世間的因果?

  (A)滅道二諦 (B)集苦二諦

  (C)苦道二諦 (D)集滅二諦

  191. 「有漏」的意思是_。

  (A)不圓滿 (B)無為

  (C)不凈 (D)有煩惱

  192. 菩薩當(dāng)緣集諦時,發(fā)_之愿。

  (A)佛道無上誓愿成 (B)眾生無邊誓愿度

  (C)煩惱無盡誓愿斷 (D)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

  193. 八識中活動力最強的是_。

  (A)第六識 (B)第七識

  (C)第八識 (D)前五識

  194. 五根的根含有能_義。

  (A)成就 (B)精進

  (C)生惡 (D)生善

  195. 菩薩隨順眾生,為眾生利益做事屬_攝。

  (A)利行 (B)同事

  (C)愛語 (D)布施

  196. 緣覺修行是從囡諦中_諦悟入的。

  (A)苦 (B)集

  (C)滅 (D)道

  197. 眼、耳、鼻、舌、身叫_根。

  (A)凈色 (B)浮塵

  (C)無表色 (D)五蘊

  198. 五根五力能生善法破惡法,以( )為始,( )終。

  (A)身、法 (B)信、慧

  (C)進、定 (D)行、觀

  199. 破執(zhí)五蘊四大和合之身為凈樂常我,宜修_。

  (A)四正勤 (B)四神足

  (C)七覺支 (D)四念處

  200. 唯識學(xué)把一心分_,作為研究心識的門徑。

  (A)八法 (B)八塵

  (C)八識 (D)八根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