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停心觀 1

  五停心觀

  7月17日

  各位善知識,各位法師(請放掌)!今天非常的吉祥,禪七現(xiàn)在開始了。

  本寺的大和尚圣印長老,他的大悲愿力,出現(xiàn)這樣的清凈道場,舉辦禪七的法會,這是非常值得贊嘆的。各位法師肯抽出來時間到這兒來參加禪七,也是非常值得贊嘆的。我們出家發(fā)心修行,這是我們的本分事。但是能發(fā)心修行,的確是值得贊嘆的。因為不是一個人、二個人,我們是多數(shù)人在一起用功,所以難免這主辦者會有些規(guī)定,我向各位念一遍。

  禪七的期間全部止語,不要說話,專心地用功修行。第二樣、請注意時間表,準(zhǔn)時上下坐。有特殊疾病的人請事先提出,以便照顧,這是主辦者的慈悲。第四樣、有關(guān)參禪的問題,請于小參時間發(fā)問。禪七的期間,不準(zhǔn)會客、外出、接聽電話及打電話。這是有這么五樣。

  小參的時間,是禪七的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每一天的下午四點五十五分到五點三十分舉行。前三天不安排小參,這是一樣。第二樣、第一個禪七于第七天藥石后結(jié)束,就是可以出堂了。第三樣、第二個禪七在報到這一天晚間八點鐘的時候開始行香,八點一刻止靜,到九點一刻開靜。這是開始報到的這一天是這樣。第四樣、第二個禪七第七天是停止小參的。第七天這一天的四點五十五分到六點三十分,禪七的心得報告;蛘咭粋七,或者是二個七,你修行了這么多天的心得報告,這是一樣。第五樣、就是第二個七的最后一天,就是八月一日,是六點半到七點藥石,藥石完了的時候就是禪七圓滿了,就結(jié)束了。

  7月18日

  各位善知識,各位大法師!我們今天是禪七的第一天,這一堂是講開示。

  我們出家人放棄了世間的五欲,來到佛法里面來修學(xué)圣道。打禪七這件事,應(yīng)該說就是修學(xué)圣道。可是修行這件事在今天的佛教來說,的確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我這話的意思,如果說是生在佛世,我們拜佛為師,像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那些人,他們遇見佛了,隨佛出家,或者是我們拜一位大阿羅漢做師父,或者是拜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做師父,那這話可以不要說,用不著說。但是在今天來說修行這件事,就不是那么容易。

  我們從事實上來開始講這句話,也不是今天開始,也很久了,我們出家人的修行,就是上早晚殿,平常除了上早晚殿之外,或者是我們再念念《金剛經(jīng)》,或者念念《法華經(jīng)》,或者是念咒,或者怎么樣,那么這就是修行了。也是的,這也是修行,不能說不是。但是,從經(jīng)論上看,不管是《阿含經(jīng)》也好,從《般若經(jīng)》上、《法華經(jīng)》上、《華嚴(yán)經(jīng)》上,這些大小乘的經(jīng)律論上看,我們這樣的修行算什么修行呢?我看,我們大家都可能是在佛學(xué)院住過的,我們應(yīng)該會知道,經(jīng)論上說修行的次第是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經(jīng)論上說的修行次第是這樣子。那么我們今天上早晚殿,就這么念一念,這在經(jīng)論上說的修行上看,只是在聞慧上,聞、思、修在聞慧上有一點,還不是圓滿的聞慧,就是聞慧的一點,一少部分,這就是修行了。但是這樣的修行,我看應(yīng)該是贊嘆才是對,但是事實上,出家?guī)资昃屯A粼谶@里,我認(rèn)為是很可惜,我倒不是反對這件事,只是很可惜。這是一件事。

  其次,我們看古代的大德,從《高僧傳》上看,從禪師的語錄上看,那些高僧怎么修行呢?他們怎么修行?有的地方當(dāng)然說得很明白,有的地方也很含蓄,不是太明白。但是在禪師語錄上,有的地方是非常明白的,究竟怎么修行,一看也就知道了。禪師語錄上怎么說的呢?我舉出幾段,我們看一看他們怎么修行。

  我以前曾經(jīng)是講過的,洞山禪師在解夏,四月半到七月半的時候,也可能是七月十六,洞山禪師為大眾僧說法,他說:「各位善知識!三個月的安居今天結(jié)束了。有的人東去、西去。有的人向東邊走,有的人向西邊去,有的人向南邊去,到各地方去參學(xué)去了,但是應(yīng)該究竟是向那邊去呢?萬里無寸草處去,應(yīng)該到這個地方來!沟@個話,「萬里無寸草處去」,這個話應(yīng)該是容易懂?是不容易懂?這是一回事。但是,我本人是在佛學(xué)院里面住過,是舊時代的佛學(xué)院,不是今天的,就是拿著經(jīng)本讀經(jīng)的這么一種情形。去讀這句話,當(dāng)然就是要分別了,就是要用心去分別,分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向第一義諦上去!溉f里無寸草處」這句話就是第一義諦,明白一點說,就是第一義諦。

  如果你們各位若是考一考我,或者問一問我,為什么這句話當(dāng)?shù)谝涣x諦講呢?我可以姑妄地解釋一下!維摩詰經(jīng)》上有一句話:「畢竟空寂舍」!洞蟊耐恿_尼經(jīng)》上也有一句話:「愿我速入無為舍」;無為就是舍,舍就是房子,房舍,無為是個房舍,無為就是個房子!毒S摩經(jīng)》說「畢竟空寂舍」。畢竟空寂就是個房子,我們愿意在房子里面住,在外面太陽曬、下大雨、風(fēng)吹、雨淋,或者還有老虎、有毒蛇,不安全,在屋子里邊安全一點,這個舍。

  但是在出家人,在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的人來說,什么是房子呢?就是什么地方是我們安居的地方呢?是「畢竟空寂舍」,應(yīng)該在這個地方住,就是這個意思。那么「萬里無寸草」這話是什么意思呢?房子里邊是沒有草的,你若是從門出去了,今天現(xiàn)時代的房子,可能門前還是沒有草的;但是舊時代可能不是,你出門邁一步就是草,離開門一步,從門走出一步就是草。但是不必執(zhí)著這件事,意思就是,「無寸草」就是房子里邊沒有草,你要到房子里邊去。什么是房子呢?就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是我們所居住的房子。當(dāng)然,這話說的是對的,也符合經(jīng)論上佛菩薩的法語。所以,這禪師說的話,我們?nèi)舨蛔x經(jīng)論,禪師說的話可能不大容易懂。若是讀過經(jīng)論,禪師說的話沒有什么,多少可以說是隱語,但是也是很明白的。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到這里去參學(xué),你到那里去參學(xué);你到這個禪師去參學(xué),到那個禪師去參學(xué),但是,不管到那里去學(xué)習(xí)佛法,出家人是要到第一義諦那里去,也就是苦集滅道的滅諦,就是到那里去,也就是涅槃!溉f里無寸草」也就是涅槃的地方,我要到涅槃那里去,是這么意思。

  《金剛經(jīng)》上說:「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蛊鋵嵾@句話是二句話,一切賢圣皆因覺悟了無為而成就的,但是覺悟的有深、淺,所以有差別,這其實是二句話。和這句話是一樣。從這句話來說,修行就是要觀第一義諦,就是應(yīng)該這樣修行。從天臺宗、華嚴(yán)宗來說,法相宗、唯識宗,天臺宗的止觀,一心三觀,或者次第三觀,華嚴(yán)宗的法界觀,唯識宗的唯識觀、四尋伺、四如實智,這樣的修行,乃至三論宗的修行,也都是到第一義諦中去,也都是這樣子。但是說的不完全一樣,就是這樣修行。

  我也相信古時代的人也的確是這樣修行。所以在南北朝時代也的確是,我認(rèn)為是有圣人的,中國是有得圣道的人的,得禪定的人、得圣道的人是有,但是不是很多。等到后來逐漸地逐漸地,恐怕不多了,恐怕少而又少了。如果說一天就是上早晚課這個情形,自從這樣做早晚課以后恐怕更少了,得圣道的人是更少更少了。禪宗說是看話頭:念佛是誰?但是看話頭以后也是一樣,就是得圣道的人更少更少?墒,在今天的禪宗來說,當(dāng)然還有很多人提倡這一點──看話頭,當(dāng)然這也是禪宗的大善知識的善巧方便。「萬里無寸草處去」,這是一個修行,就這樣修行嘛,但是把這句話改變了,「念佛是誰?」這樣修行。

  我在想,我們學(xué)過經(jīng)教的人,學(xué)過佛法的人,我們?nèi)プx禪師語錄,比較容易懂的。如果經(jīng)教沒有學(xué),就直接去讀禪師語錄,這句話能不能懂?懂得對不對?都有問題。如果是完全沒有學(xué)過佛法,來到佛教里面來,你到禪堂去,就是「念佛是誰?」這樣子修行,可以嗎?說我這樣修行可以,有人開悟了;那個事情也不一定,我看。若你開悟了,經(jīng)論上說,你要和修多羅合,和佛菩薩說的法要相契合才可以。如果相違背,就是邪知邪見了。

  我們照佛法去學(xué),照文字上去學(xué)習(xí),我們能夠得到佛法的正義都還不是那么容易。說沒有學(xué),我就坐在這里「念佛是誰?」就能明白佛法,也可能,也不是不可能。并且你為什么要這樣修行呢?為什么說「念佛是誰」?為什么要這樣修行?目的何在?喔!我要開悟!什么叫開悟呢?明白點說,得無生法忍就是開悟了;淺白一點說,就是明白佛法了,叫做開悟。

  這個悟從教義上看,就是分二部分:一個是證悟,一個是解悟。明白佛法了,你要能與修多羅合,這可以名之為解悟。若是你斷惑證真了,就是證悟就是圣人了。就是分這二種。若是我坐在這里看話頭就開悟了,那也很好,也是好?墒,經(jīng)論上的佛法,佛菩薩的法語,我們那樣去學(xué)習(xí),不是很容易也就可以明白佛法嗎?為什么不那樣做?

  我舉一個例子,就說懷讓禪師。懷讓禪師到六祖這里來,懷讓禪師這個人,他初出家還和天臺宗的人有關(guān)系,但是由別人的介紹就是到六祖這里來。六祖就問他:「你從什么地方來?」「從嵩山來!箯尼陨竭@地方來!甘裁次镯ッ磥?」是個什么東西,怎么樣能夠從那邊到這兒來呢?就回答不上來。答不上來,就在那里住了八年,懷讓禪師在六祖那里住了八年。這一天對六祖說:「我現(xiàn)在可以回答了!咕驼f:「好!」六祖就問:「什么物恁么來?」這時候懷讓禪師說:「說似一物即不中!刮艺f是一個東西就不對了。這時候,六祖就給他印證了。

  假設(shè)你若是讀一讀《金剛般若經(jīng)》,自己若是讀不懂,可以看一看大德的注解,有世親菩薩的《金剛般若論》,有無著菩薩的《般若論》,還有各位大德的《般若經(jīng)》的解釋。《般若經(jīng)》說:「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埂阜菜邢嘟允翘撏,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箯奈淖稚系姆鸱,一下子就可以知道了,就可以知道「什么物恁么來」,就可以知道,這句話就可以答復(fù)了。但是,如果你不看經(jīng),你坐在那里想,那么就是會緩慢了,就是很慢、很慢的,也可能明白了,也可能還是沒有明白。

  但是說懷讓禪師八年以后他明白了,禪師的語錄上沒有詳細(xì)說,也沒有詳細(xì)說他是坐在那里自己想明白的呢?是讀《金剛經(jīng)》明白的呢?就不說了。這禪師語錄,我是讀禪師語錄,這些大禪師的語錄生歡喜心,但是我也感覺到心里也有不歡喜,就是禪師語錄執(zhí)筆的這個人有心機,很有心機,他就是要強調(diào)一點:離文字,不用文字就明白佛法了,就強調(diào)這一點。

  比如說臨濟禪師,看這個語錄、看那個語錄,有一個地方說臨濟禪師是學(xué)過教的,是在一個大法師那里學(xué)過經(jīng)教的。當(dāng)然我認(rèn)為學(xué)得也不是太好,后來到黃蘗禪師這里,經(jīng)過幾次的教導(dǎo)就是開悟了。開悟了,臨濟禪師非常的利,根性是很利。但是他說的修行的方法,我就是不滿意。臨濟禪師在禪師里面是非常有名的大禪師,可是你看禪師語錄,看他的禪師語錄,他說的那個修行方法,我就是不滿意。

  所以,我感覺:你目的是要明白佛法,那么為什么不學(xué)習(xí)經(jīng)論呢?學(xué)習(xí)經(jīng)論,佛菩薩說經(jīng)論的目的,也就是叫我們明白佛法!現(xiàn)在學(xué)習(xí)經(jīng)論,不學(xué),就是坐在那里,閉上眼睛:我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樣子。也是一種方便,也是可以,也不能說不對,但是完全都這樣做,這是一個正常的現(xiàn)象嗎?是一個正常的學(xué)佛之道嗎?正常的成佛之道嗎?這是一個問題,F(xiàn)在說修行,這件事跟修行當(dāng)然有直接的關(guān)系。

  我們看優(yōu)波毱多尊者,他教導(dǎo)他弟子的修行方法,我們從那上看也會知道一些消息,關(guān)于修行的事情知道一些消息。優(yōu)波毱多尊者他教導(dǎo)他的弟子,有來跟他學(xué)習(xí)的人,他怎么樣教導(dǎo)呢?從那上看,他還是教人修不凈觀、修數(shù)息,就是修四念處,就是這樣修行的。

  我初出家的時候,聽老法師講經(jīng),后來稍稍有進步了,也會看各位大德的注解,講這個「如是我聞」的時候,就提到這件事。佛臨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問佛: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依佛而住,佛若入涅槃了,比丘、比丘尼佛弟子,其實在家佛教徒都是一樣,是依什么而住呢?佛說:「依四念處住!

  「依四念處住」這句話怎么講?這句話什么意思呢?「住」這個字,當(dāng)然就是在這里居住。譬如說我們現(xiàn)在臺灣住,你在什么地方住?我在臺灣住,這個廣大的地方就是你活動的范圍,就是叫做住,F(xiàn)在說比丘以四念處住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的身口意,當(dāng)然主要是你的第六意識,你活動的范圍就在四念處這里,在四念處這里住。你在這里正憶念,就是學(xué)習(xí)修行四念處,就是這樣子叫做依四念處住。優(yōu)波毱多尊者教導(dǎo)他的弟子,也就是用這個方法,但是他是很靈活地運用的,當(dāng)然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比如有一件事,有一個大法師,常常講經(jīng)說法的人,講久了他就厭煩,就不愿意講了。不愿意講,就是想去親近優(yōu)波毱多尊者想要修行,用功修行,他就來到這里來。和優(yōu)波毱多尊者見面了的時候,就是表明他的來意:「我愿意跟大德,聽你的教導(dǎo),我想要修行!箖(yōu)波毱多尊者就是:「可以!但是有個條件!埂甘裁礂l件?」「要聽我的話,我叫你怎么地,你就怎么地,你要同意這個條件才可以,不然你不要在這里修行。」優(yōu)波毱多尊者那個時候是一個有名的無相好佛的境界,那不是平常人,是大圣人。當(dāng)然,這樣說,他當(dāng)然是接受了。接受了這個時候,優(yōu)波毱多尊者立刻就命令他:「你去講經(jīng)說法!顾緛硎侵v得都厭煩了想要修行,但是現(xiàn)在還繼續(xù)叫他講經(jīng)說法,他已經(jīng)厭煩了,但是已經(jīng)答應(yīng)了,就等于寫了合同簽了字是一樣,只好聽命令還是要講,去講經(jīng)說法,就是這樣子。這個事情,這是什么意思?

  佛在世的時候,羅睺羅尊者出家也多久了,就請教佛:「我應(yīng)該怎么用功修行?」佛說:「你給來的在家居士五蘊沒有?」他說:「沒有」,「沒有,你給人解釋什么叫做色、受、想、行、識,什么叫做蘊,你給人家解釋!狗鸩辉僬f你怎么修行,不說。過了多久了,他又向佛請求,佛說:「你為人講一講六處!狗疬是不告訴他怎么修行。這是什么意思呢?

  在《大智度論》上,龍樹菩薩說是四悉檀,佛說法是有四悉檀: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這就是佛菩薩是圣人的境界,凡夫所不能及。就是他在教導(dǎo)學(xué)人的時候,教導(dǎo)眾生的時候,他會觀機,觀察這個人的情形,不是一味地說第一義諦,不是這樣子。不是古代禪宗的人,別的話不說的,就是第一義諦,你接受就接受,不接受就算了。當(dāng)然表達(dá)第一義諦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來跟他學(xué)禪的時候,他拿著箭,這個禪師:「看箭!」就放箭射你,這就是開示第一義諦,就只是這樣子。

  但是佛菩薩說法不是,他是觀機的。這里面有什么分別?有的人雖然有善根,但是有業(yè)障,這個罪業(yè)障礙他不能夠修行。那么,他要來學(xué)習(xí)佛法怎么辦呢?要給他破障才可以,這就是對治悉檀了。若是有人來修行的時候,他想要修學(xué)四念處,還不能直接修行,需要把他善根的力量再加強,再加強才可以,再加強才能修行。像佛叫羅睺羅尊者:「你為人說五蘊、說六處」,就是加強你對無我的認(rèn)識,然后你才可以。像優(yōu)波毱多尊者對那位三藏法師,他不愿意講法了,不過還叫他繼續(xù)講法,就是他對于佛法的認(rèn)識還不夠,在這方面還要繼續(xù)加強才可以。這時修行才能得道。

  有一個人也是來向優(yōu)波毱多尊者學(xué)禪要修行,優(yōu)波毱多尊者也是照樣提出一個條件:「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教你修行的!拐f:「好!」那么有一天,優(yōu)波毱多尊者帶他到一個地方,有棵大樹叫他上樹,當(dāng)然要聽命令嘛!他就是兩個足、兩個手攀緣這棵樹就上去了。上去了,這個手就抓住樹的枝干,兩個足也是蹬在樹干上。優(yōu)波毱多尊者說:「你把這個腳放下來,不要蹬在那棵樹上!埂负!」他把一只腳放下來!赴涯侵荒_也放下來!就是懸空在那里,不要蹬在那里!拐f:「右手也放下來!」他就剩一只手了。優(yōu)波毱多尊者說:「你把左手也放下來!」他這個時候看見樹的下面周圍都是深坑,很深很深的坑,他就想:我若是這只手也放下來,掉下去就是死了嘛!但是,預(yù)先說明了要聽話,他想了一想還是聽話,就把手放下來。一放下他就落在地上,并沒有坑,是平地。那么,這是什么呢?就是優(yōu)波毱多尊者觀察他,對這個身體的愛太重了,想要修四念處還是困難,不容易相應(yīng),就是這樣子來斷他這個愛,對這個身體的愛,然后再修行就得阿羅漢果了。

  所以,這些圣人的辦法是這樣子。他教人修行,不是獨孤一味,不是這樣子,他是有些方便,也就是用對治悉檀,或者用為人悉檀,或者用世界悉檀。由這樣以后,才得第一義悉檀。這才能得道,是這樣子。當(dāng)然,這是圣人才能辦到這件事。你拜一個凡夫做師父,凡夫那能辦到這件事?辦不到!所以只好認(rèn)命了。這是說,我們沒有生在佛世,也沒有能夠拜圣人為師的悲哀,就是影響到我們的修行,修行就是有問題,這是一樣。

  我剛才說到,我們中國佛教的宗派,這個宗派、那個宗派,大家也都是講修止觀,其實止觀就是禪。我們說這是禪宗、這是天臺宗,其實,那個不是禪宗呢?天臺宗也是禪,華嚴(yán)宗、法相宗、唯識宗都是禪,那有不是禪的?都是禪,而且是能夠根據(jù)經(jīng)論,以經(jīng)論為依據(jù)來解釋怎么樣修禪是最合適、最好,我認(rèn)為是最好的。說我坐在那里不看經(jīng)論,我開悟了,你說的禪,若叫我來說,我妙境是很平凡的人,我平凡的人,我還都不相信這件事,我不相信那個是禪,我寧可相信文字禪,從印度翻譯的經(jīng)論還是可信的。這是一個意思。

  其次呢,這還是個凡圣的問題。我們這些各宗派把修行的方法說得妙而又妙,深而又深,說得好。當(dāng)然,佛法的微妙也是我們中國祖師大德的大智慧境界?墒,我們眾生能學(xué)習(xí)還都不容易,把那個學(xué)通了都不容易;結(jié)果,學(xué)通了,也未必去修行。所以始終還是不容易成就。

  我有一天去見印順老法師,我說:「我們中國有佛法以來,有沒有圣人?修學(xué)佛法有沒有圣人?」印老不出聲,默然。印順老法師不出聲,也不說有,也沒有說沒有,就是不出聲。我們平常贊嘆佛法,佛法發(fā)源于印度,發(fā)揚光大在中國,但是,我們看看成績,有幾個圣人?這是一個問題。我剛才說了,我們現(xiàn)在就是上個早晚殿,或者就是這樣念念經(jīng),這就是修行,只是在聞慧的一部分而已,就這樣修行。若是在佛學(xué)院學(xué)過的,應(yīng)該知道這件事,就是應(yīng)該是由聞而思、而修,應(yīng)該這樣修行比較合適。這樣子,我們有希望能到圣諦,到圣人那邊去,有這個希望。若停留在聞慧,那就不行,那就是小小種點善根。這是一樣。

  我現(xiàn)在回頭,還是說這個事,「依四念處住」這件事。當(dāng)然,四念處,我們?nèi)粼凇栋⒑?jīng)》上看四念處,講的是一個樣;若是在《俱舍論》上看,也是一樣。若是讀《般若經(jīng)》、讀《涅槃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講四念處,那又是一樣。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或者《大般若經(jīng)》去看四念處,它也包含了《阿含經(jīng)》的意思在內(nèi)的。《阿含經(jīng)》說四念處,當(dāng)然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洞蟀闳艚(jīng)》也提到,也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但是更有深義,它不只于此,它這樣的意思,我就認(rèn)為特別圓滿。

  我們可以這樣子,就是從觀身不凈開始,一直到觀法無我。觀法無我,有人無我、法無我,那么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了。就是有深也有淺,我們由淺而深,不是很好嗎?我們?nèi)菀走~出第一步,淺一點。我們不要一下子:我是實相無相,這是最高深的法門,不要說這種話。我就是最鈍的人,我就是最愚蠢的人,我就是從小小的地方開始,這不是也很好嗎?只要開始向前進,就是好了。我的看法是這樣。

  所以不妨修四念處,用四念處這樣去學(xué)習(xí),先學(xué)習(xí)四念處,然后就按照四念處去修行。假設(shè)能夠把世間上的雜事能放下一點,能放下,我認(rèn)為修行它十年、二十年,能有一點意思,這個四念處,就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說這是小乘,就是小乘也好,我認(rèn)為還是這樣子,它能有一點意思。如果說我們讀《大般涅槃經(jīng)》,獅子吼菩薩、迦葉菩薩和佛說話非常的真實;就是有很多的話,若我們現(xiàn)在的心情去想:唉呀!怎么可以向佛說這種話,對佛沒有恭敬!可能會這樣想。但是,他們不是這樣意思。這表示什么?就是非常的認(rèn)真,這個態(tài)度非常的認(rèn)真。你讀《楞伽經(jīng)》也會感覺到這里,有問題的時候就真實的說出來,而不是「這個事情不可以說」,要隱藏著。

  在《阿含經(jīng)》里面說到一個小小的故事,《阿含經(jīng)》說那個故事,是《中阿含》說那個故事。什么故事呢?尼干子外道,他有一個徒弟,有一天到佛那兒去,和佛辯論,當(dāng)然他輸了,他怎么能辯論過佛,他就回來;貋硪院,尼干子就問他:「你到那兒去了?」他也就是一五一十地、很坦白地報告了尼干子。報告了尼干子以后,但是這個時候……當(dāng)時的集會里面有一個優(yōu)婆離,也是尼干子的弟子,但這個人是個在家人,但是在那個地區(qū)是一個非常有地位的人,不是平常人。這個人就說:「我可以和瞿曇辯論,我一定能勝利!鼓岣勺诱f:「好!你去辯論!惯@時候,剛才說的那個是出家的外道,尼干子的徒弟,說他不可以去,他若去準(zhǔn)是輸了,準(zhǔn)是有可能信仰都會動搖了。這一段話我們少說。

  那么,他就去了!果然,他就被佛度化了,就歸依佛了。歸依佛了,回來以后,那么就回到家去了。這個人是特別富貴的人,就對看門的人說:「從今天開始,尼干子他若來,來的時候,如果他要同我乞食,你報告我,就給他食,若是其他的事都拒絕,不準(zhǔn)他進來!咕褪遣幌嘈拍岣勺恿恕.(dāng)然這時候…,這是從《中阿含》,這一段經(jīng)還非常有意思,但是現(xiàn)在沒有時間,我不多說。

  那么這個時候,尼干子聽到他這個優(yōu)婆離的徒弟很久都沒有消息,就是派人去調(diào)查一下,果然是聽說向瞿曇投降了。那么他就親自來了。親自來了,我們還是長話短說。這個時候,優(yōu)婆離就說一個譬喻。說什么呢?

  說是有兩夫婦結(jié)婚了,結(jié)婚了生孩子,還沒有生孩子,這太太就對她丈夫說,去買個玩具,要給她將來生的孩子玩。先生就不同意,說生了孩子以后再買嘛,現(xiàn)在還沒有生,何必這么著急買呢?就是不同意。太太非要買不可,后來先生只好隨順太太的意思,就買了。買什么玩具呢?要買一個猴子作玩具。買猴子作玩具,說是不能就這樣子作玩具,要到那個染房,染衣服的地方,把那猴子染一染,把那顏色染成金色,然后才做玩具。他只好這樣做,就拿到染房去染。染房那個服務(wù)的人說:「這個東西不可以染的,比如說有什么名貴的衣料,先要搗一搗然后再染,染好了看上去就非常的美妙,你愈搗它,它愈好。這猴子你若一搗它,它就死了,把它的臟腑都搗爛了就死了,臭氣熏天了,所以不可以搗!

  那么這時候優(yōu)婆離就說這個故事,然后就說歸正傳了:「尼干子!你說的道理,就像用獼猴做玩具要去搗,一搗就臭了,你這種道理經(jīng)不起智慧人的觀察。一看,你就立不住了。佛法的真理是愈搗它愈光明,它非常的偉大,就像真金不怕火煉的意思,你愈煉它愈光明,佛法就是這樣。」

  我剛才說迦葉菩薩、獅子吼菩薩和佛辯論也是這個意思。佛法的真理,不怕你辯論,你怎么樣說什么丑話都不能染污佛法的,都是真實不虛的。我們讀經(jīng)論,你看《般若經(jīng)》上,須菩提尊者、舍利弗尊者、釋提桓因和佛辯論,都是這樣子。

  所以,我們說學(xué)習(xí)佛法,修習(xí)四念處,它就是非常的圓滿。我這里的意思,我還是說出來。從事實上看,我們出了家的時候我們就這樣修行,修行幾十年了以后回想自己,觀察自己怎么樣,看看自己怎么樣。我們從經(jīng)論上看,有的人出家?guī)讉月就得阿羅漢果,當(dāng)然佛在世的時候,也有的比丘不得圣道,也是有,但是很多是得圣道,F(xiàn)在為什么得圣道的人少,或者說沒有,原因在什么地方?我認(rèn)為就是修行的方法有問題。

  第一個、比如說我們現(xiàn)實上一個問題,我們出家人自己就不和,人與人不和,我和你不和,你和我也不和。你若是特別的有什么榮譽的事情出現(xiàn),我就不高興;你若倒楣了我心里就快樂,這就是個問題。很多的事情,心就容易動,容易動心。這表示什么?我們修行幾十年了,沒能改變自己。那么,這個原因在那里?就是修行方法有問題。假設(shè)我們能夠修四念處,你說這是小乘,先不要這樣說。我們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能這樣多修行一個時期,不要說修行幾十年,你修行三年,再看看自己是什么樣子。我們不要說大話:我三個月得阿羅漢果,不必這么說。就是修三年,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就用《阿含經(jīng)》的方法這樣修,會怎么樣?我認(rèn)為會好得多。就算沒得初果須陀洹,會好得多,會好得很多,心里面就平靜一點。

  就說我們這男女的問題,這個欲的問題,你常常觀身不凈,觀白骨觀,一看見任何人都是個骨頭。我們不說是女人來了,就是閉上眼睛就可以,不是這個問題,閉上眼睛也不行,還是不行。你非要有一個不凈觀成就了,你看見人就是個骨頭嘛!髑髏骨、頭骨,一直到脊骨、肋骨,牙齒、兩個眼睛是個窟窿,一直到指骨,就是一節(jié)一節(jié)的骨頭連接,它會走路就是了。你熟了,常常這樣觀,看到任何人都是一個骨鎖人而已,它就是會走路就是了。這樣你一看見人的時候,你這個不凈觀熟了,一看見就現(xiàn)前,這個骨鎖觀,這個白骨就現(xiàn)前,現(xiàn)前,心里什么事沒有嘛!自然就是這樣子,自然就平靜,心里面不浮動的。你修無我觀,時常觀察無我的時候,這一切嫉妒障礙的事情都沒有,都沒有了,自然是沒有了。

  我們在寺院里面,其實和國家一樣,沒有這有大福報、有能力的人來住持,你這寺院能維持好嗎?你能維持好嗎?一個團體就是要有個大福德、有本領(lǐng)的人、有能力的人,他來這里做住持、做監(jiān)院、做知客,當(dāng)執(zhí)事,大家合作擁護這些人,這個寺廟一定是很興盛。說是嫉妒障礙,把這個人打倒了,打倒了,我不行,我沒有這個本事,沒有本事,自己不認(rèn)識,自己還要去擔(dān)那個位子,你能搞好嗎?這很明白的事情。但是,我們本身煩惱在那里,嫉妒障礙在那里,他就是要這樣子,在歷史上也是這樣子。

  歷史上,你看這個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那個戰(zhàn)亂的境界一樣,乃至到現(xiàn)在還是一樣,都是一樣的。唯有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無我,修四念處,這個問題根本就解決了,就沒有問題。你不修無我觀,你就有我,有我就有你,就對立起來,加上貪瞋癡煩惱的活動,我們能和嗎?不可能和嘛!不可能和,所以就是佛法要衰了,就是要衰了。

  說是小乘,我的看法,你發(fā)無上菩提心,就是大乘;你沒有發(fā)無上菩提心,你就是小乘。倒不在乎我修無常、無我,就說我是小乘,我不認(rèn)為是這樣意思。你修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能發(fā)無上菩提心,這就是摩訶衍,這就是大乘。如果沒有發(fā)無上菩提心,也沒有發(fā)出離心,我們的貪瞋癡還放在那里,這件事是什么事情?是不是佛法呢?

  所以從佛在世的時候,從優(yōu)波毱多尊者教化他的弟子來看,從我們中國佛教各大宗派,都是高揚第一義諦,當(dāng)然是對,不然你也很難得道。可是,我們要知道方便。所以我們的古德也是大慈悲,編輯了很多的懺法,是很對的,很好。我們多拜懺,多拜懺就能懺悔業(yè)障,多磕頭,我們沒有悟入第一義諦,就是要多磕頭才可以,多懺悔,懺悔業(yè)障。我們不是圣人,沒有神通,不知道這個人宿世有什么業(yè)障,但是我們可想而知,我們是有業(yè)障,所以就是多懺悔,也要多讀經(jīng)來熏習(xí),從文字上的方便,熏習(xí)這個第一義諦,再加上多懺悔,不能一條路跑到黑,我就是光是靜坐,不行,是不行的。

  所以打禪七,我們應(yīng)該也加上一點懺悔,多拜佛,向佛求懺悔,懺悔業(yè)障,然后其實也應(yīng)該讀經(jīng)。如果你修般若法門,你應(yīng)該讀《般若經(jīng)》,你若修唯識觀,就讀唯識的經(jīng)論。這樣子,你內(nèi)心對于佛法的解,加上經(jīng)論法水的滋潤,逐漸地逐漸地,你的智慧才增長,它就有力量,再加上懺悔業(yè)障,它就更會強一點、順一點,這也就是屬于四悉檀了。我們讀經(jīng),能增長我們的智慧,就是為人生善悉檀;我們拜懺,懺悔就是對治悉檀;我們觀法無我,就是第一義悉檀;觀身不凈、觀受是苦,這也是一個對治悉檀。所以,修行不能夠就是一定是「萬里無寸草處去」,不能獨孤一味。你一定要多方面的,這樣子使令我們才能夠容易有成就的。

  我剛才這一段話,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們現(xiàn)在是由這里的主持人決定是打二個禪七,我想我們就學(xué)習(xí)這五停心。在經(jīng)論上的修行次第,四念處之前,是五停心。我們就學(xué)習(xí)五停心,其實五停心和四念處是有連帶關(guān)系。修這個…多貪眾生不凈觀,這不凈觀怎么修?乃至到數(shù)息觀怎么修?我現(xiàn)在就是選《瑜伽師地論》上說的,根據(jù)這個,我們來學(xué)習(xí)。

  我剛才這一段話,就等于是一個緣起。因為什么要這樣學(xué)?原因就在這里。我們不要好高騖遠(yuǎn),一定怎么怎么地。我們從頭來,從頭來很容易向前邁一步。從第一義諦那里開始,你第一步不容易邁,你不容易邁這第一步。你從五停心這里,你第一步容易邁。邁出去,第二步、第三步也都容易了,是這樣意思。

  我剛才這一段話,我的用意是這樣。但是我自己知道我是一個很慚愧的人,有些說不對的地方,希望各位大德指教,希望各位大德原諒。好!我今天就說到這里。

  7月19日

  各位法師!我昨天說的話里面,關(guān)于參話頭這件事,我講完了以后,我又再想一想。再想一想,我有二句話要說。

  第一句話,我們出家人是相信佛、相信法、相信僧,相信三寶的。但是,佛,我們看不見了,也聽不見他說話;其余的大菩薩、大阿羅漢亦復(fù)如是。我們所能見到的,就是紙畫木雕泥塑的佛像,能看見的白紙黑字的經(jīng)律論,就是書。我們因為對三寶有信心的關(guān)系,所以對佛像也有恭敬心,對印度翻譯過來的經(jīng)論也是有恭敬心。因為有恭敬心,所以要拜佛、菩薩、阿羅漢,對經(jīng)論也歡喜學(xué)習(xí)。因為不斷地學(xué)習(xí),就知道了佛開示我們的修行法門很明白很明白的,明明白白的,非常的明白。

  有人向我提出個問題說:「南傳佛教好,說到修行方法,說得清清楚楚。大乘佛教,這么多的經(jīng)書,就沒有提到一個明明白白的修行方法。」我說:「你出家多少年?你在佛學(xué)院住過沒有?」他怎么回答就不必說了。我們讀《金剛經(jīng)》,《金剛經(jīng)》就是修行方法嘛!那就是說止觀嘛!并且和《阿含經(jīng)》也是一致的,所說的很多經(jīng)論都是一樣。尤其是《瑜伽師地論》,它說得非常的明白!洞笾嵌日摗贰ⅰ洞蟀闳艚(jīng)》也是,說的修行方法也是非常明白。怎么能說不明白呢?這就是不對的。

  佛菩薩開示我們的修行方法明明白白的,我們就按照那依教奉行,不是很好嗎?說是去參話頭,這話頭不知道說的什么,那么為什么去學(xué)習(xí)一個不大明白的法門?把明白的法門丟在一邊,這件事對不對?這是我的第一句話。

  還有第二句話,還有第三句。第二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我剛才說了,我們相信祖師的話,相信佛菩薩的話;對比起來,相信誰的話?應(yīng)該是相信佛的話。我們祖師的話也應(yīng)該相信。但是,祖師自己怕我們不相信,怎么知道呢?我看天臺智者大師講的《法華玄義》、《摩訶止觀》,他講的道理,他就是怕人不相信所以他引證,有引證這一條,說《楞伽經(jīng)》怎么怎么說的,《般若經(jīng)》怎么怎么說的,《大智度論》怎么怎么說的,然后和他說的道理也是相契合的。這樣子,我們才可以相信你的話。不然的話,智者大師就是這個意思,若不引證的話,我這樣說誰相信?人家都是相信佛的話,怎么可以相信你的話呢?這就表示這個意思,表示這樣的意思。所以,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那一個法門去修行?從這里應(yīng)該想一想。這是第二句話,還有第三句。

  第三句是什么呢?第三句就是,我們?nèi)魧W(xué)習(xí)了佛法的人,學(xué)習(xí)過佛法的人,你在佛學(xué)院里學(xué)了多少年的人,這是另當(dāng)別論,和那沒有學(xué)過佛法的人不一樣。譬如說是「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的本來面目?」這也是一個話頭;「念佛是誰?」這也是個話頭;還有說這個「無」(有無的無),就看這個無,這也是個話頭。如果你學(xué)過佛法的話,這就是修止觀嘛!若是沒有學(xué)過佛法,佛經(jīng)你沒有讀過,就「念佛是誰」、「如何是我本來面目」,那就是一個問題。

  還有第四句,第四句怎么說呢?我初到香港的時候,和從金山、高旻這些禪宗的道場,還有南京獅子嶺什么,也是禪宗道場,這些參禪幾十年了的禪師來到香港的大嶼山打禪七,我這個人笨,就隨著人去學(xué)習(xí)。那么,從他們說出來的話,我就得到一個消息。什么消息呢?譬如說是「念佛是誰」,其實,那個主持人開示這個話頭的時候,若按教下、按經(jīng)論上的話來對比的時候,其實他是用它來當(dāng)作止的作用(止觀的止),用它代替了止的意思。就是用這句話頭把你的心集中在這里,不要有其他的一切雜念,就是這么回事。止了以后,今天也止,明天也止,如果你真能夠?qū)W⒁恍牟粊y的止,慢慢地、慢慢地,他就是能得定。

  得了定的時候,如果你不去閱讀經(jīng)論,你不閱讀經(jīng)論,你去看祖師的語錄?醋鎺煹恼Z錄,我在想,早一期的大禪師的語錄是可以讀的,后來的人就是另當(dāng)別論。那么,從祖師的語錄里邊有契合佛法的這些語錄。他若是得了定以后,他拿到了一句祖師的法語在定里面一想,這是有可能開悟的,那這樣還是圣言量了,還是要依據(jù)圣言量的,還是這樣意思。但是這樣的人,我認(rèn)為是少,不是很多。真能專注,用話頭當(dāng)止,這樣慢慢慢慢能得定的人是有,但是不多,不是很多的。

  所以這個話頭對后期禪宗的辦法,不是太合適。你看民國以來,早一個時期的人也是有批評。永明壽禪師似乎是對六祖都有批評。早一時期的不說,就是民國以來的人,有些人的文章也在批評禪宗,也是在批評的。但是,人的因緣不同,我們通常說是人的背景不同,就是人的因緣不一樣,也有人參話頭感覺到好,那么當(dāng)然還是你就參好了。如果你相信佛的話,以佛經(jīng)作修行法門的依據(jù),那也是好。我現(xiàn)在要說的這幾句話,說完了。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

  云何名為凈行所緣?謂不凈、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等所緣差別。

  現(xiàn)在這個本子上面,這是影印《瑜伽師地論》上面的,現(xiàn)在我拿的這個本子是《瑜伽師地論》卷二十六上面的。另外,在卷第三十、三十一上面還有。但是這個在先,我們就看這個好了。

  「云何名為凈行所緣?謂不凈、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等所緣差別!埂冈坪蚊麨閮粜兴墶,就是在這一段文的前面就提到,提到這個修行人修止觀,要有所緣境,就是所觀察的境界。就是不管你修止也好、修觀也好,一定要有一個所緣境。有個所緣境,把這個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修止的時候要有一個境界是我們這一念心所安住的,所以修止也要有所緣境,修觀也要有所緣境。所以靜坐這件事不是就坐在那里,好像不知道干什么,心里面忽天忽地,亂打妄想,不是那么回事,要有一個所緣境的。沒有所緣境,這定慧是很難成就的。

  這個所緣境有凈行所緣、有善巧所緣、還有凈惑所緣,分了多少的,F(xiàn)在這底下是說凈行所緣。凈行所緣這里邊一共就是分五種,就是五停心,我們通常說的五停心!感小惯@個字是什么呢?其實后邊文自己有解釋!感小咕褪秦澬,貪、瞋、疑、慢,貪行、瞋行、愚癡行、慢行(驕慢的慢),還有一個是尋伺行,就是散亂。這個「行」明白點說,就是心理的活動,心理的活動但是屬于不清凈的,就是屬于貪瞋癡這樣的活動,這樣的活動不清凈,所以現(xiàn)在要用這五種所緣境的修行方法來清凈它,清凈我內(nèi)心的不清凈,把這不清凈的排除去,把它除滅了它,所以叫做凈行。

  「云何名為凈行所緣」,這個凈行的所緣境是什么呢?「謂不凈、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阿那波那念」就是數(shù)息觀,這個息的入、息出,梵語叫做阿那波那念。就是這五種所緣為凈行所緣的差別。這是把這五種所緣的名字標(biāo)出來,下面就是一樣一樣地解釋。

  云何不凈所緣?謂略說有六種不凈:一朽穢不凈、二苦惱不凈、三下劣不凈、四觀待不凈、五煩惱不凈、六速壞不凈。

  「云何不凈所緣」,怎么叫做不凈所緣?就是以不凈為所緣。能緣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一念心,應(yīng)該說就是第六識,第六識是能緣,不凈是第六識的所緣!妇墶够蛘哒f是所觀察的境界、所思惟的境界,在這里這個「緣」就是攀緣,也就是思惟的意思,注意的意思,觀察的意思。

  「謂略說有六種不凈」為所緣:第一個是朽穢不凈、二苦惱不凈、三下劣不凈、四觀待不凈、五煩惱不凈、六速壞不凈,有這六種不凈。這是標(biāo)出來這不凈有六種。

  云何名為朽穢不凈?謂此不凈,略依二種:一者依內(nèi),二者依外。

  「云何名為朽穢不凈」,這個「朽穢不凈」怎么講呢?「朽」就是腐朽、污穢不凈!钢^此不凈,略依二種」,從二方面說朽穢不凈!敢徽咭纼(nèi),二者依外」,從這二方面來說朽穢不凈。

  云何依內(nèi)朽穢不凈?謂內(nèi)身中發(fā)、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心、膽、肝、肺、大腸、小腸、生藏、熟藏、肚、胃、脾、腎、膿、血、熱痰、肪、膏、肌、髓、腦、膜、洟、唾、淚、汗、屎、尿。如是等類,名為依內(nèi)朽穢不凈。

  「云何依內(nèi)朽穢不凈?」這個「內(nèi)」,「謂內(nèi)身」,就是自己這個身體,內(nèi)身中的「發(fā)、毛、爪、齒」。還有「塵垢、皮、肉、骸骨、筋、脈、心、膽、肝、肺、大腸、小腸、生藏、熟藏、肚、胃、脾、腎、膿、血、熱痰、肪、膏、肌、髓、腦、膜、洟、唾、淚、汗、屎、尿。如是等類,名為依內(nèi)朽穢不凈」。

  「生藏、熟藏」聽以前的法師解釋,說胃是生藏,大腸是熟藏。但是,這上面已經(jīng)說肚、胃,也有提到腸,所以,那個解釋也不太好。那么應(yīng)該怎么解釋,我去問過醫(yī)生,醫(yī)生解釋的我看與這個也不相合,所以就暫時放在那里好了。

  「如是等類,名為依內(nèi)朽穢不凈」,這是內(nèi)身的不凈,這一段文如果真想要修不凈觀的話,應(yīng)該背下來,底下這些文都應(yīng)該背下來才對。修不凈觀,怎么修法呢?從下文上看,《瑜伽師地論》的意思,是在等引地里面修。等引地,什么叫做等引地?等引地就是四禪八定、八解脫、三三昧,這都叫做等引地,就是得定,在四禪八定、在禪定里面修不凈觀,是這樣子。

  可是我們在經(jīng)論上說這件事的時候,我們知道一件事。若是得了色界定的話,就是對欲界的欲就沒有了,對欲界的五欲就沒有欲心了。那么,為什么得了定,又在定里面修不凈觀呢?這是一個問題。我講一個小小的故事。

  這個故事就是,有一個國王帶領(lǐng)他宮里面很多的女人,到曠野里面去游玩,在那里沒有別的人,他有種種的放逸的境界。這個時候,在天空里面過來有五百個仙人,仙人從天空里飛過來,乘著神足通飛過來,一看見這些女人,神通就失掉了,就從天空掉下來了,有這種事情。有神足通的人,一定是有色界定的,若是沒有色界定,他是沒有神通的。那么,有了色界定,為什么看見女人還會動心了呢?動心了,那就是還有欲的問題,還有這個問題。這是怎么回事情呢?

  如果這個有神通這個人是佛教徒,依據(jù)佛法修行而得定,就沒有這件事。因為依據(jù)佛法而修定,一定是修了不凈觀。修了不凈觀,他把欲界的欲斷了,而得到色界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他這時候乘著神通,乘神通、不乘神通,看見女人沒有事,怎么樣都沒有事,他心里沒有欲。不依據(jù)佛法修禪定的人,他不修不凈觀,當(dāng)然他的欲也要輕的人,他可能在曠野、深山里面,常是寂靜住,慢慢也能得定。得了定是得定,但是因為沒修不凈觀,這個欲潛伏在那里,遇見特別因緣的時候,這個欲還是會動的。所以這就是有這種差別。佛教徒若是得了禪定,和非佛教徒得禪定不一樣,不是一樣的,就是有這種問題。

  現(xiàn)在雖然是后邊的文,《瑜伽師地論》現(xiàn)在是二十六卷,后邊的文就有提到在等引地里面修不凈觀,還是修不凈觀。就是已經(jīng)修過不凈觀而得了禪定,得了禪定以后,還是修不凈觀。我們在《阿含經(jīng)》,舍利弗尊者答復(fù)人家的問題的時候,也提到這里,他還是修不凈觀,阿羅漢還是修不凈觀,還是這樣修的。這是一件事。

  其次,你們各位什么境界,我不知道。我們姑且這樣說,我們沒有得定,沒有得禪定,我們要修不凈觀,怎么修呢?應(yīng)該是這樣,就是先修數(shù)息觀,先修數(shù)息,使令我們的心靜下來,心里面靜下來。你修數(shù)息觀,修它一刻鐘,或修它三十分鐘也可以。假設(shè)你修得相應(yīng),修它一個鐘頭也可以。修了一個鐘頭,心靜下來了,然后就修不凈觀。修不凈觀,最好是把這個文完全背下來,不能看本子的。你一方面背這個文,一方面思惟這個義。

  修完了不凈觀的時候,然后再修數(shù)息觀,使令心里面不動就靜下來,就是這樣子修,不能夠一直地思惟。你一直地思惟,我們沒有得定的人,生理上受不了。我們一直地思惟,頭就會痛。你就是修一個鐘頭,以后不修了,那無所謂。如果你一天修七、八個鐘頭,你天天這樣用功修行,你的頭受不了,就會出毛病。所以,一定是修了一個短時期的不凈觀,然后就再靜下來,心里面修止,心靜下來、不分別。不分別,也是安住在所緣境上不分別,或者是半小時,或者一小時,然后再修不凈觀。修不凈觀,假設(shè)腿子痛,不要緊,你就放腿子,經(jīng)行,一方面經(jīng)行,一方面思惟這個不凈觀,思惟這個文,這樣修。你經(jīng)行它一刻鐘,你就思惟它一刻鐘,然后再坐下來修定。要這樣配合著修,也是可以,就好了,就這樣修就可以。

  但是,其中有一個問題要知道。什么問題呢?因為我們沒有得定,沒有得定的時候,心思惟這個……心里面緣這個不凈,以不凈為所緣境的時候,心里面按照這個文去思惟不凈,這樣思惟,忽然間它會變。心里面這個思惟,本來是思惟不凈,忽然間出來一個凈。假設(shè)你是個比丘,可能忽然間就出來一個美女,在你靜坐、閉上眼睛修的時候,忽然間心里面就會出現(xiàn)這個事情,就會變,這個地方有問題。有問題,你應(yīng)該怎么辦呢?你立刻把這個心收回來,你還是思惟這個不凈觀的所緣境,你不要隨那個女人去,不要想它。

  所以,經(jīng)論上有一句話,叫「忘圣言」,這是個障礙,忘了圣人的法語。就是你在修的時候,出現(xiàn)一個特別境界的時候,你就把圣人的法語忘了。圣人的法語是什么?就是不凈觀,就是不凈。你就是以不凈為所緣,你不要以女人為所緣,以美女為所緣,這是不可以。如果你抓不住這個不凈的所緣境,你把握不住,你隨著那個變化的境界去了,就是危險,就容易出問題的。所以你不能變,你一定按照原來的,你怎么樣修,就怎么修,你不可以變。所以修這不凈觀這個地方你要……其實別的觀,你修別的觀也是一樣,你不能忘圣言。就是你修這個法門,你要把握住才可以。你若轉(zhuǎn)變別的事情去了,哦!這里有什么微妙,你就隨它去,那就是糟糕了。

  我說一個念《金剛經(jīng)》的故事,有一個書生十年寒窗苦,那么就去考試,考了多少次都考不上。忽然間,有一個出家人來了,來見這個書生,說:「你念《金剛經(jīng)》,你不要光讀那些書,你也讀一讀佛經(jīng),把《金剛經(jīng)》背下來,你就考上了。」這個書生一直地考了多少次,沒考上,有這個困難,所以這出家人說這話,他也就接受了,就是念《金剛經(jīng)》。年輕人嘛,讀《金剛經(jīng)》很快就背下來。背完了,到時候又去考試?荚嚨臅r候,在中途住在旅店里面,正在十五這一天,夜間的月光滿地。這個地方,也很滿意的這個店,他就從里邊出來,在月光下走來走去。

  忽然間,來了一個女人,大家一見面,這個女人很有學(xué)問的,談吐也是很高尚的,這個書生也是讀書人,就談得很投契。談?wù)劦?他就隨著這個女人走了,走到一個曠野的地方,一看,那邊有個房子,房子里面很光,愈走愈近,就看見里面也有很多女人在說話。他和這個女人談話,不是十分的注意,走到門口,要開門進去的時候,忽然間疑惑:這是曠野,怎么會有這個房子?房子怎么會有這么多女人?女人把門一開,往里進的時候,他忽然間就把《金剛經(jīng)》念出來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念,從口里面放光,放出光明,光明一放,那些女人統(tǒng)統(tǒng)變成狐貍了,都跑了,也沒有房子,什么也沒有,都是荒草,有這種事情。所以佛法是不可思議。

  我們修行也是一樣,你在用功修行,難免就是有這些魔鬼來搗亂,他就是引誘你,由此而至彼,來破壞你的修行,就是這么回事。但是佛菩薩預(yù)先告訴我們,你不要忘圣言,就沒有事。你忘了圣言,就有問題。所以,修不凈觀你還要……有的人修行不凈觀,就迷糊了,反倒是做了很多壞事。有這種事情。

  朽穢不凈分二種,第一種是依內(nèi),就是觀自身的這些不凈,三十六物的不凈。

  云何依外朽穢不凈?謂或青瘀、或復(fù)膿爛、或復(fù)變壞、或復(fù)膨脹、或復(fù)食啖、或復(fù)變赤、或復(fù)散壞、或骨、或鎖、或復(fù)骨鎖;蚴核鳌⒒蚰蛩、或唾所作、或洟所作、或血所涂、或膿所涂、或便穢處。如是等類,名為依外朽穢不凈。

  「云何依外」,怎么樣叫做依外來說朽穢不凈呢?「謂或青瘀」,你在心靜下來以后,思惟一個人死掉了,死掉了以后,他這個身體的現(xiàn)象就是先青瘀!富驈(fù)膿爛、或復(fù)變壞、或復(fù)膨脹、或復(fù)食啖、或復(fù)變赤」,后邊有解釋,我們在這不解釋!富驈(fù)散壞、或骨、或鎖、或復(fù)骨鎖」。骨,就是一節(jié)一節(jié)的骨。骨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節(jié)的骨頭連接起來,髑髏骨、頸骨、肩骨、脊骨、肋骨、脅骨、臗骨,乃至髀骨、膝骨、脛骨、腨骨,乃至到腳趾頭的骨頭,就是一節(jié)一節(jié)連起來,那就叫做骨鎖。

  「或屎所作」的不凈,「或尿所作」的不凈,「或唾所作」的不凈,「或洟所作」,洟就是由鼻里面流出來的不凈!富蜓、或膿所涂、或便穢處。如是等類,名為依外朽穢不凈」,依外身,死掉的身體,這個變壞的不凈。

  如是依內(nèi)朽穢不凈,及依外朽穢不凈,總說為一朽穢不凈。

  「如是依內(nèi)朽穢不凈,及依外朽穢不凈,總說為一朽穢不凈」,就是這樣子。

  云何名為苦惱不凈?謂順苦受觸為緣所生,若身、若心不平等受受所攝。如是名為苦惱不凈。

  「云何名為苦惱不凈」,前面剛才說的一共有六種不凈,第一個是朽穢不凈,第二個是苦惱不凈。這苦惱不凈怎么講呢?

  「謂順苦受觸為緣所生」,觸、觸受,因觸而有受,我們的六根和六境,六根和六塵相接觸,接觸,心里面就有感覺,就叫做受。受有苦受、有樂受、有不苦不樂受,F(xiàn)在說是苦受,就是生出來苦惱、苦痛的感覺,由這樣的因緣生出來苦惱的感覺有二種。

  「若身、若心不平等受」,苦受就是不平等受;若是舍受,就是平等受!覆黄降仁苁芩鶖z」,這個「受所攝」就是你心里面有苦惱的覺受,同時的身業(yè)、語業(yè),那么就是受所攝。你身體的動作,還有語言上的事情,也都是和心有連帶關(guān)系的,這都算是苦受,都叫做苦惱不凈。「如是名為苦惱不凈」,這些苦惱不凈,只是我們欲界的人有,色界天以上的人沒有這種事情。

  云何名為下劣不凈?謂最下劣事、最下劣界,所謂欲界。除此更無極下極劣最極鄙穢余界可得。如是名為下劣不凈。

  「云何名為下劣不凈?」謂最下劣的事情、最下劣的界,所謂欲界。最下劣的事情,就是在欲界里才有。最下劣的世界,才有最下劣的事。最下劣的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欲界。

  「除此更無極下極劣最極鄙穢余界可得」,除了此欲界,除此最下劣的事,更沒有比它再極下極劣最極鄙穢的事了,而這種事就是欲界才有。除此欲界,其余的界是不可得的,更無余界可得,就是這么意思。「如是名為下劣不凈」。

  這個沒有標(biāo)出來,實在就是指淫欲事說的。欲界的眾生都有欲,都是有欲事。色界天以上就沒有了。

  云何名為觀待不凈?謂如有一劣清凈事,觀待其余勝清凈事,便似不凈。如待無色勝清凈事,色界諸法便似不凈。待薩迦耶寂滅涅槃,乃至有頂皆似不凈。如是等類,一切名為觀待不凈。

  「云何名為觀待不凈?謂如有一劣清凈事」,這件事是清凈,但是是屬于劣的。怎么會名之為劣呢?「觀待其余勝清凈事」,就是和其他殊勝的清凈事相對待的時候,就看出來有勝劣的分別了。原來不比較的時候,也不感覺它有什么叫做劣;若是與勝清凈事相對待的時候,「便似不凈」,就好像是不凈了。這是這么說,這底下舉個例子。

  「如待無色勝清凈事」,像對待無色界天的勝清凈事,「色界諸法便似不凈」,色界天上的色受想行識,便似不凈了。

  「待薩迦耶寂滅涅槃,乃至有頂皆似不凈」,這里又舉第二個例子!杆_迦耶寂滅涅槃」,就是阿羅漢得了圣人涅槃的境界!杆_迦耶」就是我見。我見若滅了,見煩惱滅了,愛煩惱也決定要滅的,那么就是涅槃清凈的境界。與涅槃若相對待,三界以內(nèi),欲界是不清凈,色界、無色界也都是不凈;這都是有漏法,也都是不清凈。「如是等類,一切名為觀待不凈」。

  云何名為煩惱不凈?謂三界中所有一切結(jié)、縛、隨眠、隨煩惱、纏,一切名為煩惱不凈。

  「云何名為煩惱不凈」,怎么叫做煩惱不凈呢?「謂三界中所有一切結(jié)、縛、隨眠、隨煩惱、纏,一切名為煩惱不凈」。這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內(nèi)都是凡夫。凡夫所有的一切煩惱,煩惱名之為結(jié)!附Y(jié)」就是表示它像打一個扣,用繩子打一個扣,你想把它解開很難,這表示煩惱不容易斷,所以叫做結(jié)!缚`」,煩惱能系縛你,使令你不自在!鸽S眠」,就是雖然有煩惱,煩惱也不是時時地活動,它有時侯睡覺了,眠就是睡覺,睡覺就是不活動了,煩惱就潛藏在那里不動,但是它并沒有和你分開,它還隨逐你的心,但是它只是不動,所以叫做隨眠,就是種子的狀態(tài)。這是隨眠。

  「隨煩惱、纏」,它睡覺睡醒了,它出來活動了就叫做纏,就是在活動。「隨」在這里說,有根本煩惱、有隨煩惱,「隨」就是隨逐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就是煩惱的枝末。像我們掉舉,靜坐的時候心里面掉舉、昏沉,這也都是煩惱,這一類的煩惱就叫做隨煩惱,不是根本煩惱。但是,在這里這個「隨」字似乎是包括那個意思,也另外有一個意思,就是一切結(jié)縛的隨眠,還有纏。這樣,這個隨煩惱也包括了根本煩惱在內(nèi)了。

  「一切名為煩惱不凈」,所有的煩惱,不管是現(xiàn)行也好、是種子也好,都是不清凈。

  我說一個隨眠和纏的差別。這是優(yōu)波毱多尊者,有一個跟他學(xué)禪的人,他教他修不凈觀,他修了一個時期以后,他就不修了。因為什么呢?他就是把欲完全停下來了。有欲和沒有欲,在自己內(nèi)心上的感覺完全不同,完全是不一樣的。譬如說我們擔(dān)一個擔(dān)子,擔(dān)一百斤的重?fù)?dān)走路,感覺到很辛苦,你放下了擔(dān)以后,就感覺到很輕松。我們有欲的人,就像擔(dān)著重?fù)?dān)似的,如果沒有欲了的時候,身體它就感覺非常輕,感覺上不同。但是,這位比丘對于教義的學(xué)習(xí)不是那么樣清楚,所以,他修不凈觀修得很好了以后,就感覺到?jīng)]有欲了,遇見什么境界的時候,心里沒有欲,而且,平常身心的輕快,和以前有欲的時侯不一樣。他就認(rèn)為是得了圣道、成功了,所以就不再修。

  這時候,優(yōu)波毱多尊者是知道的,見到他說:「你不可以放逸!你要繼續(xù)修不凈觀!」這位比丘說:「我已經(jīng)得了圣道了,我還修不凈觀?」優(yōu)波毱多尊者說:「你還沒得圣道,你到干陀越國,干陀越國有一個地方有一個女人,你同她見面,你就知道你的不凈觀沒有成功!惯@個比丘一聽優(yōu)波毱多尊者這樣說,他就是整理整理自己的行裝,就是到了干陀越國去,什么什么地方就去看這個女人。那個女人是一個做小生意的,這個比丘一見到那個女人,心就動了,這個欲心就動了。那個女人見到他,心也是動了。心一動的時候,那個女人就是拿她賣的什么餅一類的就送給他。送給他同時,也就笑,一笑就把牙齒露出來了。這個比丘一看她,就看見她的牙齒,一看這個牙齒的時候,他原來的不凈觀就出現(xiàn)了。欲心是動了,但是看見她牙齒的時候,他的不凈觀一出現(xiàn),苦、空、無常、無我的觀也出現(xiàn)了,就得圣道了,這回真得圣道了。得了圣道以后,他說幾句法語給那個女人,然后他就回來見優(yōu)波毱多尊者。優(yōu)波毱多尊者說:「你現(xiàn)在才得圣道,你以前那里得圣道了呢?沒有啊!」就是隨眠和纏的問題。

  我們沒有修不凈觀的人,沒有得圣道的人,以不凈觀來說得圣道,和一般的有一點不同,因為得初果的人還是有欲的,得初果、得二果的人還是有欲。但是,沒有得圣道,而不凈觀成就了,沒有欲;就是欲雖然沒有斷,但是被不凈觀的力量把它制伏在那里不動,就是這么回事。雖然是凡夫,但是可以沒有欲;他是圣人,但是還是有欲。這個地方有這個問題。所以,他的不凈觀,把欲制伏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去見那個女人,忽然間苦、空、無常、無我的四念處的正觀一出現(xiàn),就證阿羅漢果。他不需要證初果、證二果、證三果、證四果,不是,一下子得阿羅漢果。這個事情,還有這個分別。

  所以,修行的事情,如果你沒有圣人做師父,你要好好學(xué),在教義上好好學(xué),你也會知道這些事情,知道這些差別。不然的話,就感覺到:哦!我得圣道了、我得初果了、我得二果、得三果、我得四果阿羅漢了。就會錯認(rèn)消息,就有這個問題。「所有一切結(jié)、縛、隨眠、隨煩惱、纏,一切名為煩惱不凈」。

  云何名為速壞不凈?謂五取蘊無常、無恒、不可保信、變壞法性。如是名為速壞不凈。

  「云何名為速壞不凈」,怎么叫做速壞不凈?「謂五取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是五取蘊!溉 惯@個字是執(zhí)著的意思,就是煩惱。我們色受想行識這個蘊,是因煩惱而有的,所以叫做「取蘊」。同時,它又會生出煩惱,所以叫做取蘊。五取蘊是「無常、無恒、不可保信、變壞法性。如是名為速壞不凈」。

  這個「無常、無恒、不可保信」怎么講呢?「無!,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生理的、心理的這二種東西,都是剎那剎那的變壞,剎那剎那的變異的。像這個燈光,我們的肉眼鈍,看見它一直在光,實在那個光是剎那剎那滅的,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也是剎那剎那的滅,所以叫做無常,它不是一個常恒的,不是個常住的。「無恒」這個「恒」是什么意思呢?「無恒」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假設(shè)能活一百二十歲,過一百二十歲就是死掉了,所以也不是恒,這叫做無恒。

  「不可保信」,就算是我們能活一百二十歲,壽命就是能活到那個年歲的左右而已,也不是決定,有時候可能多幾年,也可能少幾年,也會變的,總而言之,差不多到時候就要死掉的,所以叫無恒!覆豢杀P拧,就是我們能活一百二十歲,這個一百二十歲,也不是決定不死的,遇見特別的因緣,非時而死也會死的,就是遇見一些意外的因緣也會死掉的,所以叫做不可保信,不能說我決定能活一百二十歲,也不是的,是不可保信。

  「變壞法性」,這五取蘊是無常、是無恒,是不可保信的,是多諸苦惱的,所以是變壞法性,這個法的體性是變壞的!溉缡敲麨樗賶牟粌簟。

  如是不凈,是能清凈貪行所緣。

  「如是不凈,是能清凈貪行所緣!骨懊嬲f有這么多的不凈,是六種不凈。這六種不凈,如是六種不凈,你若能夠如法地去修行的話,能清凈貪行所緣,能把我們內(nèi)心貪煩惱的活動能清除去,就使令我們不貪了,不貪。不貪的時候,心情會自在得多。我們有貪煩惱、有愛煩惱的人,一有點什么事情,心就要去攀緣,就想要知道怎么回事,怎么怎么地,心就要向外動,心里面寂寞煩躁。若沒有貪煩惱的時候,沒有這個事,不感覺寂寞、不煩躁,沒有愛煩惱的人是這樣!改芮鍍糌澬兴墶,這個不凈,是能清凈貪行的所緣。

  貪有五種:一于內(nèi)身欲欲、欲貪,二于外身淫欲、淫貪,三境欲、境貪,四色欲、色貪,五薩迦耶欲、薩迦耶貪,是名五貪。

  「貪有五種:一于內(nèi)身欲欲、欲貪,二于外身淫欲、淫貪,三境欲、境貪,四色欲、色貪,五薩迦耶欲、薩迦耶貪,是名五貪」,有五種貪。第一個是內(nèi)身,就是對于自己的身體有貪愛心。這個「欲欲、欲貪」怎么講呢?對于內(nèi)身這個身體是我們所愛的,所以叫做欲。但是分二種,一個是輕微的欲,一個是重的欲。輕微的愛,叫做「欲欲」;重的愛,叫做「欲貪」,這樣意思。這二種煩惱都叫做欲,但是輕微的叫做「欲欲」,重的叫做「欲貪」。

  「二于外身淫欲、淫貪」,自身叫做內(nèi),外面的身叫做外。對于外身有「淫欲」,就是屬于輕微的;重的,叫做「淫貪」,執(zhí)著不舍就叫做淫貪了。

  「三境欲、境貪」,前面是指正報的身體說的,這是指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所需要的,我歡喜有好房子住,穿和吃都要好的,歡喜穿好的,衣食住各方面這些貪欲。境欲、境貪,也是分輕重的分別。

  「四色欲、色貪」,就是色界天的禪定,色界四禪,對于那也是有欲、有貪的分別!惰べ煹卣摗诽岬,你成就了色界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時候,如果你對于禪的愛著心太重,會使令你的壽命短,有這種事的。

  「五薩迦耶欲、薩迦耶貪」,「薩迦耶」就是我見。愛著這個我,這個愛著心也有輕、有重的不同,所以也分欲、分貪。前三個貪都屬于欲界的,第四個屬于色界,第五個是通于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有這種欲貪的,都是愛著這個自我的。是名五貪。

  為欲令此五種欲貪斷滅除遣不現(xiàn)行故,建立六種不凈所緣。

  「為欲令此五種欲貪斷滅除遣不現(xiàn)行故」,不活動,使令它完全清除了!赋病故钦谛袆拥臅r候,叫除遣。成功了,是「斷滅」。當(dāng)然,沒有這種欲貪的時候,當(dāng)然就沒有欲貪的現(xiàn)行了。所以「建立六種不凈所緣」,這是佛的大慈悲!笧橛畲宋宸N欲貪斷滅除遣不現(xiàn)行故,建立六種不凈所緣」,就是安立這六種不凈所緣。

  謂由依內(nèi)朽穢不凈所緣故,令于內(nèi)身欲欲、欲貪,心得清凈。由依外朽穢不凈所緣故,令于外身淫欲、淫貪,心得清凈。

  「謂由依內(nèi)朽穢不凈所緣故,令于內(nèi)身欲欲、欲貪,心得清凈」,像前面列出來的三十六種物不凈,你能那樣去觀察、思惟、修學(xué),令于內(nèi)身的欲欲、欲貪,心得清凈!赣梢劳庑喾x不凈所緣故,令于外身淫欲、淫貪,心得清凈」。

  淫相應(yīng)貪復(fù)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承事貪。

  「淫相應(yīng)貪復(fù)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承事貪」,分這四種。

  由依四外不凈所緣,于此四種相應(yīng)淫貪,心得清凈。

  「由依四外不凈所緣,于此四種相應(yīng)淫貪,心得清凈」,外面有四種不凈所緣,對這四種的淫貪就能夠清除了。

  若于青瘀、或于膿爛、或于變壞、或于膨脹、或于食啖作意思惟,于顯色貪令心清凈。

  那四外不凈所緣呢?第一種,「若于青瘀、或于膿爛、或于變壞、或于膨脹、或于食啖作意思惟」,你在奢摩他里面,你修了奢摩他,然后就作意思惟這個青瘀、膿爛、變壞、膨脹、食啖,你這樣思惟!赣陲@色貪令心清凈」,這個人青黃赤白,怎么怎么地,這個貪心就沒有了。

  若于變赤作意思惟,于形色貪令心清凈。

  「若于變赤作意思惟,于形色貪令心清凈!埂缸兂唷咕褪乔懊媸乔囵、膿爛、變壞、膨脹、食啖,這個時候還有很多不凈的東西,「變赤」就是這些不凈──青瘀、膿爛、變壞、膨脹,這些都沒有了,叫變赤!赋唷惯@個字二個解釋:一個是顏色,淺紅色叫赤,深紅色叫朱,F(xiàn)在這里不當(dāng)顏色講,當(dāng)什么講呢?就是沒有了,叫赤貧、赤手,或者赤體,就是身體不穿衣服了,叫赤體。就是這些青瘀、膿爛、變壞、膨脹、食啖的境界都沒有了,那個死尸上面沒有這些東西了,叫變赤。

  「作意思惟,于形色貪,令心清凈」,「形色」就是長短方圓的形色沒有了,你就不會有這個貪心了。

  若于其骨、若于其鎖、若于骨鎖作意思惟,于妙觸貪令心清凈。

  「若于其骨、若于其鎖、若于骨鎖作意思惟,于妙觸貪令心清凈」,就不會再貪著這個妙觸了。

  若于散壞作意思惟,于承事貪令心清凈。如是四種,名于淫貪令心清凈。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穢不凈差別,皆依四種憺怕路而正建立。

  「若于散壞作意思惟,于承事貪令心清凈。如是四種,名于淫貪令心清凈。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穢不凈差別,皆依四種憺怕路而正建立」,依四種憺怕路來建立依外朽穢不凈的差別。「乃至」就是有一段話這里面略去了,下文,就是下面再說這些話。

  謂若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尸,死經(jīng)一日,或經(jīng)二日,或經(jīng)七日,烏鵲餓狗鵄鷲狐狼野干禽獸之所食啖,便取其相以譬彼身,亦如是性,亦如是類,不能超過如是法性。此即顯示始從青瘀乃至食啖。

  「謂若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尸」,這個憺怕路怎么講呢?「憺怕路」就是放死尸的地方,當(dāng)然放在曠野什么地方。也有一條路,但是很少有人從這走,所以叫憺怕路;蛘哒f這個「憺怕」就是指涅槃?wù)f的,你修不凈觀,就可以到涅槃那里去,所以叫憺怕路,或者這么說。

  「見彼彼尸,死經(jīng)一日,或經(jīng)二日,或經(jīng)七日,烏鵲餓狗鵄鷲狐狼野干禽獸之所食啖」,食啖就是這樣意思!副闳∑湎,以譬彼身」,就取這食啖的相貌,以譬喻你所愛著的身體!敢嗳缡切浴,也是這樣的性質(zhì),「亦如是類」,和這類是相通的!覆荒艹^如是法性」,不管你怎么樣美的人,你不能越過這個法性的。

  「此即顯示始從青瘀乃至食啖」,前面是若于青瘀、膿爛、變壞、膨脹、食啖作意思惟,于顯色貪令心清凈,就是這個意思。

  若復(fù)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尸離皮肉血筋脈纏裹。此即顯示所有變赤。

  「若復(fù)說言,由憺怕路」,前面是一個憺怕路,這是第二個憺怕路!敢姳吮耸x皮肉血筋脈纏裹,此即顯示所有變赤」,「變赤」就是沒有皮肉血筋脈的纏裹了,那么叫做變赤。

  若復(fù)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或骨或鎖。此即顯示或骨或鎖或復(fù)骨鎖。

  「若復(fù)說言,由憺怕路」,這是第三個憺怕路!敢姳吮斯,或骨或鎖,此即顯示或骨或鎖或復(fù)骨鎖」。是這樣意思。這個就是后邊「于妙觸貪,令心清凈」這個意思。底下是第四個憺怕路。

  若復(fù)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手骨異處、足骨異處、臗骨異處、膝骨異處、臂骨異處、肘骨異處、脊骨異處、髆骨異處、肋骨異處、頷輪、齒鬘、頂髑髏等,各各分散,或經(jīng)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鮮白猶如螺貝,或如鴿色,或見彼骨和雜塵土。此即顯示所有散壞。

  「若復(fù)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手骨異處」,手骨在另一個地方,足骨在另一個地方。「臗骨」就是大腿骨的上一節(jié),寬大的骨,「異處」。「膝骨異處、臂骨異處,肘骨異處,脊骨異處,髆骨異處」,髆就是肩,肩膀,「肩骨異處」,「肋骨異處,頷輪、齒鬘」,這個「齒」是一個齒一個齒,就好像是鬘似的!割h輪」就是口里面全部的這些。頂髑髏骨,就是頭骨!父鞲鞣稚,或經(jīng)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鮮白,猶如螺貝,或如鴿色,或見彼骨和雜塵土,此即顯示所有散壞」。

  如是依外所有朽穢不凈所緣,令于四種淫相應(yīng)貪,心得清凈。

  「如是依外所有朽穢不凈所緣,令于四種淫相應(yīng)貪,心得清凈!

  由苦惱不凈所緣,及下劣不凈所緣故,令于境相應(yīng)若欲若貪,心得清凈。

  「由苦惱不凈所緣,及下劣不凈所緣故,令于境相應(yīng)若欲若貪,心得清凈!骨懊媸切鄩牟粌簟X澯形宸N,對治前二種貪。這底下說:

  「由苦惱不凈所緣,及下劣不凈所緣」,這二種不凈所緣「令于境相應(yīng)若欲若貪,心得清凈」,就是那第三種。貪有五種,那個第三種,對治那種貪心。

  由觀待不凈所緣故,令于色相應(yīng)若欲若貪,心得清凈。

  「由觀待不凈所緣故,令于色相應(yīng)若欲若貪,心得清凈」,這是色界的貪心。

  由煩惱不凈所緣,及速壞不凈所緣故,令于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若欲若貪,心得清凈。是名貪行凈行所緣。

  「由煩惱不凈所緣,及速壞不凈所緣故,令于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若欲若貪,心得清凈,是名貪行凈行所緣」,這是總結(jié)這一句。

  如是且約能凈貪行總說一切,通治所攝不凈所緣。

  「如是且約能凈貪行總說一切」,總說能凈貪行,「通治所攝不凈所緣」。

  今此義中,本意唯取朽穢不凈,所余不凈亦是其余凈行所緣。

  「今此義中,本意唯取朽穢不凈」,主要是說朽穢不凈,「所余不凈」,就是苦惱的不凈,乃至后面的速壞不凈!敢嗍瞧溆鄡粜兴墶,其余一切的貪行所緣。這幾句話就是結(jié)束前面這一段文。「唯取朽穢不凈」,就是由苦惱不凈以上那個文。以下的苦惱不凈所緣及下劣不凈所緣這一段文,就是「所余不凈,亦是其余凈行所緣」。這二句話,結(jié)束前面這一大段文。阿彌陀佛!就講到這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