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煩惱

\

  2000/07/14妙境長老宣講于法云寺佛學(xué)院

  各位同學(xué),各位居士

  我很多年來講開示的時候很少寫稿,但是這一次在臺灣,或者說是心血來潮吧!有幾位同學(xué)約會在新竹福林堂,給我出個題目;這個題目不是我出的,是同學(xué)出的題目,我就把所要講的寫出來。寫出來之后,又有其他的地方請我去講開示,我還是講這個,另外還有一個稿。我們現(xiàn)在在座的同學(xué),有多少位在臺灣我在講的時候也有聽過。但是這個稿我現(xiàn)在再重講,我希望各位同學(xué)能夠?qū)ξ矣兴鶐椭?就是我講的有些地方,不如理的地方也可以告訴我,或者你們有不同意見也可以討論。

  這是一共分十一段。第一段。

  煩惱為何義?何故欲消除?能擾亂其心,不得安樂住。發(fā)動諸惡業(yè),令招感苦果。故一切佛子,應(yīng)除滅煩惱。

  這第一段就是先解釋什么叫做煩惱,為什么要除滅煩惱,說一個大意。煩惱,這是一句話,這句話里邊有什么意義呢?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什么原因要消除煩惱?

  「能擾亂其心,不得安樂住」,這就是煩惱這句話的義;就是有煩惱的時候,它使令我們的心動亂,不能夠安樂地住,不能夠住在安樂的境界里面,使令心里面不安樂、不自在。

  「發(fā)動諸惡業(yè),令招感苦果」,為什么要消除煩惱?不得安樂住,所以應(yīng)該消除;同時有了煩惱,能夠發(fā)動各式各樣的罪過,能造很多的罪業(yè)。造了罪業(yè),就使令我們招感苦惱的果報,令我們?nèi)ナ芸!腹室磺蟹鹱,?yīng)除滅煩惱」,應(yīng)該滅除這個煩惱。

  我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我們餓了的時候,你給我一個面包,這事我很歡喜,我容易接受。若有人告訴我:「你不應(yīng)該有煩惱,你除滅你的煩惱,除滅你思想上的污染。」就不愿意接受,就是不愿意接受的。我們?nèi)耸沁@樣子。但是我們佛教徒不同于一般的人,有深一層的智慧,就是能接受這件事,就是能滅除、消除內(nèi)心的煩惱。

  如果我們佛教徒不想滅除內(nèi)心的污染、調(diào)伏內(nèi)心的煩惱,這樣的佛教徒,我

  看就是交白卷了!就是不及格了!

  這第一段實在就是略說。下面第二段。

  欲滅諸煩惱,應(yīng)作如是觀:心本無煩惱,煩惱云何生?

  第二段說明煩惱是怎么生起的。我們想要滅除煩惱,應(yīng)該知道煩惱怎么生起,然后才有辦法消除。

  「欲滅諸煩惱」,我們?nèi)粝胍阌羞@樣的愿望、有這樣的志愿消滅內(nèi)心里面各式各樣的煩惱!笐(yīng)作如是觀」,應(yīng)該作這樣的觀察,你先這樣觀察,才有可能消滅煩惱。

  怎么樣觀察呢?「心本無煩惱,煩惱云何生」,我們的內(nèi)心本來是沒有煩惱,這是按照粗顯的煩惱說,我們心里面沒有什么煩惱。心里面心平氣和的時候,貪心也沒有、瞋心也沒有,那么煩惱怎么會生起呢?

  生因有三種:有境界現(xiàn)前,深心藏種子,不如理作意。以是因緣故,煩惱得生起。

  「生因有三種」,煩惱怎么樣會生起?這里說有三個原因,煩惱才能夠生起。

  第一個原因是「有境界現(xiàn)前」,就是有一個引發(fā)煩惱的境界出現(xiàn)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前面,這是所緣緣,有這個境界你才會有煩惱。如果沒有這個境界,煩惱是不生起的。不管你貪心,也是要有個所緣境;瞋心,也要有個所緣境;邪知邪見、愚癡,也是要有所緣境;高慢心、疑惑心,各式各樣的煩惱,就是我、我所的這些煩惱也是有所緣境的!赣芯辰绗F(xiàn)前」,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深心藏種子」。就是我們的心簡略地說有兩部分:一個是我們自己感覺到我們是有心識的,我們自己感覺自己有個明了性,自己能覺知的,這是膚淺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深細(xì)的心,深細(xì)的心我們自己不知道;那一部分的心,通常我們說就是阿賴耶識了。在阿賴耶識微細(xì)的常相續(xù)的心里邊,「藏種子」,它含藏了很多的功能,就是心生起的功能,貪心生起的功能,瞋心生起的功能,各式各樣心理活動,它都是有一個功能作它的種子,它才能生起的;如果沒有這個種子,它是不能生起的。譬如說阿羅漢,他斷除去貪瞋癡的煩惱了;這個貪瞋癡的境界現(xiàn)前,阿羅漢沒有貪瞋癡的煩惱,他就是沒有種子的關(guān)系。

  「不如理作意」,第三個原因還要有不如理作意,就是不合道理的分別心,你要這樣子,這個煩惱才能現(xiàn)起。如果你若如理作意,煩惱就不現(xiàn)起了。譬如說是現(xiàn)在有一個能令我生瞋心的境界出現(xiàn),但是我忽然間觀一切法空,觀發(fā)動瞋心的

  這個境界,觀察它是空無所有的,那么這個瞋心就不現(xiàn)起了,它就不現(xiàn)起。如理作意的時候,它就不現(xiàn)起了。譬如說修無常觀,說這個人在罵我,我不高興,我的忿怒就生起了。但是修無常觀,罵我的這個人一剎那間就滅了,第二剎那的這個人沒有罵我,是前一剎那那個人罵我。說我對那個人不高興,后一剎那那個人沒有罵我,我不應(yīng)該對他生起瞋心,那么這樣這個瞋心也應(yīng)該不生起。所以用無常觀也能夠使令瞋心不生起,無常觀也是如理作意,觀一切法空也是如理作意。你若能如理作意,煩惱不生起;雖然這個人有煩惱的種子,但是如理作意的時候,煩惱種子就不現(xiàn)前了,煩惱種子不發(fā)生作用,瞋心就不能生起。這是三個原因。

  「有境界現(xiàn)前,深心藏種子」,一切的凡夫都是這樣子!覆蝗缋碜饕狻梗磺械姆卜蚨际沁@樣子,所以都是有煩惱。但是,我們雖然是凡夫,我們有很多的煩惱種子,隨時煩惱會活動,但是若有如理作意的時候,煩惱就不動。從這個地方看出來,凡夫可以修學(xué)圣道。我是有煩惱,但是如理作意的時候,煩惱就不動,所以我們還是可以修學(xué)圣道的。你如理作意,煩惱就不動。說我的貪心很大、我的瞋心很大、高慢心也很大、疑惑心也很大、我我所也是很大的,那怎么能夠修學(xué)圣道呢?能!你如理作意的時候,一切煩惱它不動,那么你就可以修學(xué)止觀了。所以有如理作意,這是我們一切的凡夫修學(xué)圣道的一個功能性、一個因緣。

  「以是因緣故,煩惱得生起」,因為「有境界現(xiàn)前,深心藏種子,不如理作意」,這是三個因緣;三個因緣,所以煩惱才會生起!赣芯辰绗F(xiàn)前」,這個是所緣緣,「深心藏種子」是因緣,「不如理作意」是增上緣,當(dāng)然這里面次第緣也在內(nèi)了,就是四緣生諸法。有這個因緣,所以煩惱才會活動。這是簡略、簡要地說出來煩惱生起的原因。

  下面第三段。

  內(nèi)心作意時,無明慧為導(dǎo),則不能如理,觀察于彼事,故引發(fā)煩惱,造作諸罪業(yè),因業(yè)生苦果。

  這上面特別提到不如理作意!竷(nèi)心作意時」,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遇見色聲香味觸法的所緣緣的時候,所緣境的時候,心就會動。作意心所是什么意思呢?作者起也,能發(fā)起你的心,讓你的心到那個境界去,認(rèn)識去。引心趣境,叫做作意。

  內(nèi)心在作意的時候,「無明慧為導(dǎo)」,我們一般人沒有般若的智慧作前導(dǎo),沒有般若智慧。我們沒有讀《金剛經(jīng)》、沒有讀《瑜伽師地論》、我們沒有讀《中觀論》、沒有讀《大智度論》,沒有學(xué)習(xí)佛法。沒有學(xué)習(xí)佛法的人,他就得不到佛法

  的智慧,沒有智慧作前導(dǎo)。這個智慧作前導(dǎo)就是如理作意。我們內(nèi)心作意的時候,沒有智慧作前導(dǎo),就是沒有如理作意。

  「則不能如理,觀察于彼事」,我們就不能夠有佛法的智慧去觀察所緣境的真實相,不知道怎么觀察!敢磺杏袨榉,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我們也可能把《金剛經(jīng)》背下來了,也可能沒有背下來,可能這個偈子是背下來了,但是不能用,你就不能作如是觀。不能作如是觀,那等于就是用不上,不能這樣子去觀察彼事,那就是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就是認(rèn)為這是真實的,「你怎么可以罵我?你怎么可以冤枉我?」就會各式各樣不如理的分別!高@是可恨的,這是可愛的」,各式各樣的虛妄分別。這樣子分別,這樣的不如理作意就引發(fā)出來各式各樣的煩惱了。

  「造作諸罪業(yè)」,煩惱生起了,就做錯誤的事,罪過就會生起!敢驑I(yè)生苦果」,這樣說呢,有了煩惱就會造業(yè),造業(yè)會生苦果。

  我們?nèi)糇魅缡怯^的時候,苦果由業(yè)生起,這個罪業(yè)是由煩惱生起的,所以我們?nèi)舨辉敢馐芸喙瑧?yīng)該斷除煩惱。你若這樣思惟,就知道心里面生煩惱是不對的。你若靜坐的時候,你就這樣思惟,你就對于煩惱的相貌認(rèn)識得會深刻。內(nèi)心里面一生出煩惱,你立刻就會覺悟:「唉呀!我現(xiàn)在生了煩惱了!」那么就有可能會停下來非理的作意,引起如理作意,就可能。如果煩惱生起了還不知道,生煩惱已經(jīng)五分鐘了還不覺悟,生煩惱三十分鐘了還不覺悟,這也就看出來沒有修止觀的關(guān)系。

  常常修止觀的人,得圣道還是有可能會生煩惱,但是很快會覺悟。所以你說你修止觀很相應(yīng),來考驗考驗?zāi)悖褪请S時不必講道理,「你怎么這樣子懈怠!」就這樣訶斥訶斥,看你怎么反應(yīng)就知道了。你說你去靜坐了,你說你怎么修止觀是相應(yīng)了,我們弄一個止觀的記錄,你寫得很好,那么考驗考驗?zāi),立刻就知道你是不是說謊話了,你不能夠覆蔽,不能隱覆,隱覆不住的。

  這是第三段,說到?jīng)]有智慧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夠如理作意觀察諸法真實相、調(diào)伏煩惱,所以就現(xiàn)出來種種的罪過,這樣子。

  下面第四段。

  如佛在世時,大眾集會中,忽來一獅子,佛因說偈曰:不明達(dá)正法,愚者輪回長。

  下面舉一個例子。舉一個不如理作意,生煩惱的一個例子。

  「如佛在世」的「時」候,「大眾集會中」,這是在《大智度論》里邊說的這個故事。而這個偈子:「不明達(dá)正法,愚者輪回長」,前面還有兩句,「不眠者夜長,

  疲倦者道長,不明達(dá)正法,愚者輪回長」,這是《法句經(jīng)》上的偈子。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次在大眾說法的時候,來了一個獅子。這個獅子就坐在佛的旁邊也聽佛說法,有這么一回事。佛就說四句話:「不眠者夜長」,不睡覺的人,就是失眠的人,就感覺夜間很長。如果是不失眠的人,一覺睡到大天亮,不感覺夜長。「疲倦者道長」,走路的時候,感覺疲倦的時候,就感覺道路很長,實在還是那么長,并不是特別長。若身體特別健康的人,他走路很輕快,也不感覺路途很遠(yuǎn),若是疲倦了就感覺路途很遠(yuǎn),這是心理的作用。

  前兩句是怎么回事情呢?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六年了,才回到祖國去,回到迦毗羅衛(wèi)國;氐阶鎳臅r候,凈飯王看見佛的這些弟子,多數(shù)是外道、修苦行的人隨佛出家,得阿羅漢了。表面上看修苦行的人,可能是瘦一點吧,也可能是面貌太陽曬得黑了。看佛是大相好光明,佛周圍的弟子那樣子,就是那么樣的境界,凈飯王感覺到不莊嚴(yán),所以就下令凈飯王他的這些兄弟中、這些王子出家。王子出家了以后,佛就是命令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領(lǐng)他們到王舍城去教導(dǎo)他們,教導(dǎo)他們修學(xué)圣道;就離開了迦毗羅衛(wèi)國,離開家遠(yuǎn)一點。

  這些王子出家以后;他在家的時候,出門的時候坐車,吃得很飽,胃口也很健康。吃得很飽,睡覺睡得很多,也不感覺夜長,也不感覺道長。出家以后呢,不能坐車了,出去乞食的時候要徒步走了。又是日中一食,吃飯少了,夜間也沒有那么多的覺睡了,所以是「不眠者夜長」。出去乞食的時候徒步走,「疲倦者道長」,說到這兩句話。

  那么第三句、第四句:「不明達(dá)正法,愚者輪回長」,就指這個獅子說的。這個獅子是怎么回事呢?是在毗婆尸佛的時代。毗婆尸佛到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是九十一劫,這么長遠(yuǎn)的時間。在那個時候,毗婆尸佛出現(xiàn)世間的時候,和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就是到處說法教化眾生。當(dāng)時有個婆羅門是特別有學(xué)問的人,聲望很高,國王大臣、一般的人民都是很敬重他的,很多的年輕人跟他讀書的,他到什么地方都受到人家的尊重的。他聽說毗婆尸佛出世宣揚(yáng)正法,宣揚(yáng)什么正法?他也愿意來聽一聽,所以也就到毗婆尸佛這里來。但是到這兒來的時候,這些人都注意地聽佛說法,沒有看見他來,就不知道;而他到什么地方都習(xí)慣了人家對他恭敬,到這兒來的時候,沒有人睬他,所以他心里面忿怒了,他就是罵當(dāng)時法會大眾的人。當(dāng)然法會大眾的人是出家人多,他就罵出家人是禿驢,就是罵了這么一句話;這個忿怒,罵了這么一句話就走了。這個婆羅門就這樣子不如理作意,造了這樣的口業(yè),由瞋心說出這么一句話來,他以后死掉了就做了獅子,一直到釋迦牟尼佛還做獅子,九十一劫做獅子,死了以后做獅子,死了以后還做獅子,做了這么長遠(yuǎn)。

  這兩句話就是說他,「不明達(dá)正法」,這個人糊涂造了惡業(yè),不明白真理。他就是糊涂,由這一句話,制造了、創(chuàng)造了九十一劫獅子的生死,就這一句話創(chuàng)造出來的。「愚者輪回長」,這輪回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的,不然是沒有輪回的。「不明達(dá)正法,愚者輪回長」,那么這件事就是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沒有智慧為導(dǎo),不如理作意,所以引發(fā)煩惱造作罪業(yè),就是「因業(yè)生苦果」,就是不如理作意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這么多的苦果。這是舉這么一個不如理作意的苦果的例子。

  又如戰(zhàn)國時,魏惠王將軍,龐涓害孫臏,馬陵道邊樹,萬弩俱發(fā)時,龐涓自刎死。

  這又舉一個不如理作意的例子。戰(zhàn)國的時候,春秋戰(zhàn)國,戰(zhàn)國在春秋之后。戰(zhàn)國的時候,「魏惠王將軍」,魏惠王就是孟子見梁惠王──就是那個惠王。他建都在大梁,所以就叫做梁惠王,實在他國號叫魏,是魏國。魏惠王他下面有一個將軍,就是龐涓。龐涓和孫臏?zhǔn)峭瑢W(xué),因為大家在一起讀書,他就知道孫臏的才華比他高。他知道這個事情,心里面就是不舒服,那么他就先離開了老師,也就離開了孫臏,到了魏國,見到梁惠王;他們這個因緣具足,就是做了將軍。

  做了將軍之后,孫臏知道他的同學(xué)在魏惠王那里做了將軍,他也想要來見見這個同學(xué),找點事情做。找點事情做的時候,龐涓心里面不高興他這個同學(xué),但是表面上還是很親熱的。他就在梁惠王那里推薦他,梁惠王就封他為客卿。后來孫臏,孫臏?zhǔn)驱R國人,不是魏國的人,就和齊國的人──他家里面的親戚有了來往,那么龐涓就抓住了這件事,向魏惠王說:「他是齊國人,他現(xiàn)在是忠于齊國,來我們魏國來做間諜的,這個事情我們要怎么樣處理他呢?」梁惠王說:「你看怎么辦呢?」「這樣就由我來處理了!

  于是乎他就把孫臏的膝蓋骨割掉了,就砍掉了;也有的地方說是把兩個腳砍掉了?车袅四蔷褪钦静黄饋砹,走路是要爬著走了。這個時候,等到慢慢地這個腿、這個瘡好了,就是爬著走路,不能站起來。孫臏本來是很聰明的人,但是這時候還不明白,不知道龐涓是害他。龐涓就對他說:「聽說你的祖先,孫子有兵法十三篇,能不能夠?qū)懗鰜斫o我讀一讀呢?」孫臏也就同意了。他有時候精神好就寫,那個時候可能是用竹子、用刀來刻字,可能不是用筆寫字;精神好就寫一點,精神不好就不寫,于是寫得很慢。

  這一天正在寫的時候,來侍奉他的工人說:「孫先生!你在做什么?」孫臏就照實一說。這個工人就說:「你大約什么時候?qū)懲?」他說:「唉呀!我寫得很慢,可能要多久多久寫完!惯@工人說:「你若是慢一點寫完,你還能多活幾天!惯@工人就走了。孫臏這一下子明白了,才明白這個意思。從這以后,他不寫了。他

  就裝神經(jīng)病,各式各樣神經(jīng)的境界,就是完全精神不正常了。而龐涓呢,一看見孫臏精神不正常了,心里還疑疑惑惑的,那么就是拿大糞給他吃,孫臏就吃大糞;你看孫臏吃了多少苦頭。然后有的時候就從屋子里面爬出去,到豬圈里去睡覺,有時候就爬到街上去睡一宿,然后再爬回來,就是這樣子。后來這件事傳出去以后,齊國的使臣到魏國來的時候,就偷偷地把孫臏放在車上,就帶回到齊國去了。帶回齊國去了。

  龐涓就是野心很大,他最初好象是侵略韓國,后來又去侵略趙國。韓國和趙國都求救于齊國。韓國我們先不說,趙國求救于齊國,齊國是齊昭王是誰【按:此時應(yīng)為齊威王。】,就派這個大將軍──就請孫臏做大將軍。孫臏說:「我是個殘廢的人,做大將軍讓人恥笑,你還是請誰做大將軍,我做參謀好了!鼓敲创髮④娋驼{(diào)動軍隊,要來救趙國的時候,就和孫臏商議這個戰(zhàn)爭怎么打法。孫臏說:「我們不到趙國去,我們直接到「梁」國去【按:「圍魏救趙」,魏國首都「大梁」】。這個時候龐涓自然是回來了,趙國就沒有事了!鼓敲淳瓦@樣子做了。到了魏國的時候,孫臏又出了主意,如此如此這樣做。

  這樣做,這時候龐涓也很快地得到消息,就從趙國就回到他的祖國,回到魏國來;氐轿簢鴣,就注意齊國軍隊的情形。第一天(那是古代的時候,都是落后的境界嘛!軍隊要吃飯,都是一個灶一個灶地?zé)?,他一看,有十萬灶,有十萬個燒飯的地方。哎呀!看出軍隊很多。等到第二天看,只有五萬灶,第三天看有三萬灶,龐涓就歡喜了:「我知道齊國人膽小,這才三天一半多的人都跑了。」

  所以這時候龐涓下令,選軍隊里面的精兵向前追,追到一個地方的時候,前面有很多木頭,爛木頭堵住去路。堵住去路的時候,又看見旁邊有棵樹,這時候太陽還沒有落,要落了,光線不是那么亮了,就看樹那個地方有點白,那個地方隱隱忽忽地好象有幾個字,龐涓就到那個字那里一看。那幾個字是蜂蜜寫的字,螞蟻都爬上去了,那上寫:「龐涓死于此樹,龐涓死于此地」,這么幾個字。他一看的時候明白了,來不及了。這個時候兩邊孫臏埋伏的軍隊,「萬弩俱發(fā)時」,大家用箭來射,龐涓這時候自殺了,「龐涓自刎死」。

  這件事也是不如理作意,龐涓,這明白地說就是嫉妒孫臏的才華,只要殺掉他,那么天下只有他第一了,他的意思是這樣,結(jié)果他還是被孫臏殺害了。這個不如理作意,這個嫉妒障礙就是有這個問題。

  當(dāng)然我們讀《史記》,也看出來鮑叔牙和管仲的事情,鮑叔牙也是知道管仲的才華比他高,而鮑叔牙不嫉妒管仲,反倒把他介紹給齊什么王【按:為齊桓公】,叫做小白。這個時候讓他做相,而鮑叔牙不做相,這看出來鮑叔牙不嫉妒,而管仲也非常感覺到鮑叔牙真是朋友,真實是好朋友;這在《論語》上也提到這件事。

  那就和龐涓和孫臏的情形完全不同。

  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完全是有不同的,這里面舉這個例子,這也是不如理作意,所以嫉妒障礙不好,這是一個例子。

  又如楚平王,信讒害伍奢,十年來吳師,鞭尸報父仇。

  這又舉個例子,舉得太多了,舉這個例子。楚平王,楚平王這個時候可能是春秋時代。楚平王「信讒害伍奢」,我還是把它說明白。楚平王的兒子是太子建,這個名字。太子建的老師就是伍奢,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師,還有個費無忌也是太子建的老師;伍奢是太傅,費無忌是少傅。太子建和少傅的感情不太好,和伍奢的感情好一點。而這時候楚平王感覺他的太子,他的兒子年紀(jì)到了,應(yīng)該娶妻了,那么就派費無忌到秦國去娶妻。

  費無忌到了秦國去,就是選擇了一個秦女。選擇一個秦女,選好了,就回到楚國來,但是費無忌先回到楚國的首都去見楚平王,就說:「秦女特別好,不妨王自己娶了,另外再給太子找一個女人。」就這樣說。那么楚平王就接受了這個建議,他就自己娶秦女為妃。

  這樣子做了以后,費無忌就在楚平王的面前說太子建的壞話,而楚平王娶了秦女以后,心里面也不歡喜見到太子建,那么就把太子建派到另外一個城去住。而費無忌就說:「太子在那里招兵買馬、調(diào)動軍隊。自從王娶了秦女以后,太子建心里面不滿意,王應(yīng)該加小心!鼓敲催@時候楚平王就下令把太子建的老師伍奢叫來,說:「我是委托你教導(dǎo)我的兒,你把我的兒教導(dǎo)什么樣子,想要造反?」伍奢說:「你為什么因為小臣而疏遠(yuǎn)自己的骨肉呢?」說這么一句話。楚平王更不高興了,就把伍奢放在牢獄里面了。

  這時候楚平王就下令叫太子建來,就想要殺掉他,而太子建就跑到宋國去了,就跑了。而這時候費無忌說:「伍奢他有兩個兒子,才華很高,你現(xiàn)在把他父親放在牢獄里頭,將來他的兒若造反,是為楚國的大患。不妨也叫他父親寫一封信,叫他兩個兒來了以后通通殺掉他,就沒有事了。」這時候楚平王接受這個建議,就叫伍奢寫封信,這封信就說:「你們兩個若來看看我,王可能會釋放我;如果你們不來,我就可能會死掉了!

  他那兩個兒,第一個兒叫伍尚,小兒子叫伍員(也有地方說是伍胥,伍子胥)。接了這個信以后,兩兄弟在商議這件事,商議這件事說:「我們?nèi)舻侥莾喝サ脑挘欢ò盐覀兺ㄍǘ細(xì)⑺懒。如果是我們(nèi)ヒ粋;父親叫我們?nèi)ィ绻覀儾蝗,我們就是?a href="/remen/xiaoshu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孝順父母了,不好!我們隨著去。但是通通死掉了,沒有人報仇!我想你的才華比我高,有本事,你不要去!垢绺鐚Φ艿苷f:「你不要去,我隨著父

  親去,我去看父親,我們一同死掉了,將來你報仇好了!」那么伍子胥就同意了這個建議,伍子胥就走了。

  伍尚就是到了京城來,果然是被楚平王都?xì)⒌袅恕⒌袅艘院,就下令抓伍子胥,伍子胥也是跑到宋國,展轉(zhuǎn)地又跑到吳國去。跑到吳國去,他就為吳王服務(wù)。吳王原來沒有做國王,是國王的弟弟吧!他就幫助他把吳王殺掉了,這個弟弟做了王了,為他服務(wù),感動了吳王,就是下令調(diào)動軍隊到楚國來報仇,有這件事。

  「十年來吳師」,經(jīng)過了十年,吳國的軍隊到了楚國去,把楚國占領(lǐng)了!副奘瑘蟾赋稹,這個時候楚平王已經(jīng)死掉了,那么伍子胥把他的墳?zāi)拱情_了來鞭之,鞭尸三百就是這個因緣。這是一件事,這一件事也看出來是非理作意,也是不如理作意引起來這些事情。

  皆違理作意,故有如是患。

  說是那個獅子也好、龐涓也好、楚平王也好,都是不合道理的虛妄分別,才引起這么多的災(zāi)難來的,這些事情!附赃`理作意,故有如是患」。

  其實我們在佛法的立場來看,眾生在生死里流轉(zhuǎn),就是因為不如理作意,所以在生死里流轉(zhuǎn),完全是不如理作意。

  下面第五段就引如理作意的這些事情作例子。

  后漢書陳重,與多人同住,一住者告歸,誤持同舍郎,衣褲而別去。物主疑于重,重不自申說,購衣褲償之。誤持者后歸,還衣褲于主,其事乃明顯,重心量廣大,不與人有諍。

  「后漢書陳重,與多人同住,一住者告歸,誤持同舍郎,衣褲而別去。」《后漢書》,有前漢、有后漢,記載一個人叫陳重。這個人與多人在一起住,在一個房間里面住;實在他們是在政府里做事,應(yīng)該就是職員吧,這樣子!敢蛔≌吒鏆w」,其中有一個人回家去;丶胰サ臅r候,「誤持同舍郎,衣褲而別去」,就是錯誤地,同住的人的褲子,他認(rèn)為是自己的褲子就拿走了。

  「物主疑于重」,失掉褲子這個人,疑惑是陳重偷他的褲子了,那么就向陳重說:「你怎么偷我褲子?」「重不自申說,購衣褲償之」,陳重這個人說:「好!你說我偷你褲子,我就買褲子還給你!顾晦q別:「我沒有偷你褲子,你怎么可以冤枉我?」他不辯別。他就去買一個褲子就還給他,還給他這個事就沒事了。

  「誤持者后歸,還衣褲于主」,錯誤地拿別人褲子走的那個人回來了;貋砹耍

  「唉呀!對不住,我拿錯了,這個褲子還給你!埂钙涫履嗣黠@」,這件事才明白,才知道是搞錯了,是誤會人家了。

  「重心量廣大,不與人有諍」,陳重這個人,你說他偷你褲子,「你做賊了,你偷我褲子了!」那個人不介意這件事,才知道那個人的心量廣大,不介意這件事。你說他是賊,他不在乎,他不與人有諍。那是什么呢?這個人有智慧、心量大,他不計較這件事。

  這是個小事,若按今天來說,一個褲子我看能值幾個錢呢?但是這件事若是放在我們身上,我們會怎么樣?你們說:「玅境!你這個人是壞蛋,你偷我褲子!刮視趺捶磻(yīng)?假設(shè)這件事是我們,我們會怎么反應(yīng)?不要說大事,就這小事,我們心里會怎么反應(yīng)?但是這個看出來陳重這個人有如理作意,他就是有智慧,把這件事不介意。不介意,就沒有那么多煩惱。那么那個人偷褲子──其實那個人也沒偷,只是誤會了,把這件事這個真相才現(xiàn)出來,才知道陳重這個人有智慧,他心量大,不介意這件事。

  又如晉魏顆,言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老翁為結(jié)草,以報其厚意。亦順理作意,有如是感應(yīng)。

  這里又舉出如理作意的一個例子。晉朝,這個時候是春秋時代的事情,魏顆他的父親是魏武子,是晉朝的功臣。他父親當(dāng)然還有個大老婆,詳細(xì)情形不知道,又娶了一個小老婆。娶了小老婆的時候,這一天魏武子有病。有病的時候,就把魏顆叫來,說:「我這個病也可能會好,也可能是不好,如果死掉了呢,把你的小母親嫁出去;因為她年紀(jì)還不大,很輕,你把她嫁出去。」病輕的時候是這樣遺囑的。

  過了多少天,病重了,又把這兒子叫來,對兒子說:「我若死掉的話,不要把母親嫁出去,叫她陪我去!鼓蔷褪桥阍,通通埋在一起了,就是這樣意思。

  那么這個時候,死掉了以后呢,魏顆就把他的小母親嫁出去,沒有殉葬。別人就說:「你父親遺囑是殉葬的,陪葬的,你怎么嫁出去呢?」魏顆說:「『言疾病則亂』,我的父親的病重的時候,他的理智不清楚,說的話不合道理!何釓钠渲我病,我是隨順?biāo)欣碇堑臅r候的遺囑去辦這件事的。」所以叫做「又如晉魏顆,言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

  「老翁為結(jié)草」,這是什么意思呢?晉國,魏顆也是晉國的將軍,這時候晉國和秦國常常有作戰(zhàn)的事情;凡夫境界就是這樣。在作戰(zhàn)的時候,秦國的軍隊打敗仗了,魏顆戰(zhàn)勝了。戰(zhàn)勝了,秦國又派來一個將軍叫杜回,這個人厲害。這個將軍領(lǐng)著兵來打的時候,魏顆就是打不過杜回了。打不過的時候,就是把城門關(guān)起

  來,心里面憂愁。憂愁的時候,就是在那里打瞌睡。在打瞌睡的時候,就做一個夢,說是:「青草坡,青草坡。」就說這么幾句話,說這么幾句話就醒了,醒了不明白這個意思,那么他就對他弟弟說,魏顆是哥哥,對他弟弟說:「我做夢,有人對我說『青草坡,青草坡』,什么意思呢?我不懂!顾艿苤溃骸肝覀冞@個城外一個地方叫青草坡呀!明天我們可以和敵人作戰(zhàn),領(lǐng)著軍隊就到青草坡去,看看有什么事情!

  第二天,城門打開了,領(lǐng)著軍隊就和杜回作戰(zhàn)。作戰(zhàn)這個時候,虛晃了幾招就跑,就跑到青草坡那兒去,就看見那里有個老人在那兒結(jié)草;那個地方草深,就把這草結(jié)成扣。魏顆領(lǐng)著軍隊跑過去了,杜回就追過來了,到這兒來的時候,就被這草的扣絆倒了。杜回絆倒了,魏顆回來就把他壓著,他們哥兄弟兩個人就把他抓住了,抓住就把他殺掉了。這個戰(zhàn)爭就勝利了。

  勝利了,回到城里面就慶祝這件事,慶祝完了夜間就睡覺了,睡覺又做個夢。夢見那個老人,就是看見結(jié)草為扣的那個老人,就說:「你認(rèn)識我是誰嗎?」對著魏顆說。魏顆說:「我不認(rèn)識你呀!」這個老人說:「我就是你改嫁那個婦人的父親!惯@個夢就醒了。

  這件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那個魏武子的小太太,魏顆沒有把她殉葬,還給她嫁出去,他這樣做這件事、處理這件事呢,這個婦人的父親非常的感恩,非常感謝魏顆處理這個事情,就是「你沒有殺我的女兒」,就是這件事。

  這件事看出來兩個消息。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生存的時候愛,死了以后還是愛的,對兒女還是愛,這愛心還沒有斷,這是一個事。第二個消息,就是人死了以后,沒有中斷;「人死如燈滅」這句話說得不對。人死沒有滅,還繼續(xù)有生命的存在的,有這件事。但這里說,就是魏顆這樣處理這件事,得到這個人的父親的感謝。說是怎么來感謝這件事呢?就是你有困難的時候來幫你忙了。他能夠戰(zhàn)勝秦國的將軍杜回,就是因為這個老人結(jié)扣,結(jié)草為扣,才使令杜回失敗了。「以報其厚意」,這個老翁結(jié)草為扣來酬謝魏顆的好意。

  「亦順理作意,有如是感應(yīng)」,這件事,魏顆能隨順?biāo)赣H有理智的時候的遺囑,這也是如理作意;你如理作意有這樣的感應(yīng)。若不如理作意,像前面的,有那樣的災(zāi)難的事情。所以,「有如是感應(yīng)」。

  前面是引世間上的事情,有不如理作意、如理作意的事情。下邊是我們說佛教徒。

  下面第六段

  吾儕為佛子,應(yīng)學(xué)習(xí)佛法,引如理作意,對治諸煩惱。

  我們佛教徒,在家佛教徒也是一樣;出了家的佛教徒,在家的佛教徒都是佛弟子!笐(yīng)學(xué)習(xí)佛法」,我們需要有智慧,能夠如理作意,這個智慧從什么地方來呢?就是要學(xué)習(xí)佛法,學(xué)習(xí)經(jīng)律論。經(jīng)律論是佛菩薩的智慧,學(xué)習(xí)經(jīng)律論,我們也就有智慧了,就有聞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乃至證悟諸法實相的智慧。那和世間上的事情又不同了,超越了世間上的如理作意,我們應(yīng)該這樣做。

  當(dāng)然我們初開始學(xué)習(xí)佛法的人,我們還沒能夠掌握到聞思修的智慧。我們也可以寫文章去弘揚(yáng)佛法,也可以為人講解佛法,但是自己做不到。自己有的時候和在家人一樣,不如理作意隨時會發(fā)動,也會這樣子。但是這件事不應(yīng)該這樣子,不應(yīng)該不如理作意,應(yīng)該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比較容易,我們的煩惱隨時會動,這個事很容易;但是要有智慧來調(diào)伏內(nèi)心的污染,調(diào)伏煩惱,這件事是難,這件事不容易。不容易,我們要這樣做,我們希望能夠如理作意,那怎么辦呢?就非要靜坐不可。我們學(xué)習(xí)了佛法的智慧的時候,我們多靜坐的時候,學(xué)習(xí)奢摩他的止、學(xué)習(xí)毗婆舍那的觀,這樣子我們?nèi)缋碜饕饩腿菀咨,不然是不能生起的。一有問題的時候,雖然出家?guī)资甓家粯,你出家一千年都是一樣,你?a href="/remen/zuoch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坐禪,你原來還是一樣的;不要說你出家久了,有什么了不起?沒有了不起!肝页黾椅迨炅!」出家五十年沒有用,你不坐禪的時候,你和初出家、和在家人一樣!這是很明白的事情。

  「吾儕為佛子,應(yīng)學(xué)習(xí)佛法」,我們要從佛法,從經(jīng)律論上、文字上的佛法去學(xué)習(xí),我們就能夠「引」發(fā)出來「如理作意」。如理作意能現(xiàn)前的時候,「對治諸煩惱」,就能夠調(diào)伏一切煩惱。如理作意一現(xiàn)前,就能把煩惱就轉(zhuǎn)變了,就不煩惱。

  所以我們說:「你怎么可以這樣子?」這話說了沒有用。非要你常常學(xué)習(xí)佛法了,而還能多坐禪,才能發(fā)生作用,不然沒有用。當(dāng)然也算有點好處,我們學(xué)好了以后,可以在佛學(xué)院當(dāng)老師,可以寫文章,可以給人講,但是自己的品德不能增上,不能改變過來;你說你做住持、做方丈,一樣的。

  這是簡單的說!肝醿姙榉鹱樱瑧(yīng)學(xué)習(xí)佛法,引如理作意,對治諸煩惱!顾匀绾蜗裏⿶?要學(xué)習(xí)佛法,你才有可能調(diào)伏煩惱。

  下面第七段。

  無量劫熏習(xí),煩惱力甚大,暫時習(xí)佛法,生如理作意,其勢能敵乎?

  這里有個問題。我們這個煩惱從無量劫以來,久遠(yuǎn)以來這個煩惱不斷地熏習(xí)。我們生了一回貪心,就在阿賴耶識里面熏習(xí)了種子。第二回、第三回又生了貪心,

  原來的種子力量又加強(qiáng)。常常地生貪心,貪心的力量就大。你常常發(fā)脾氣,你的瞋心就大。瞋心大,就是那個種子的力量大;種子的力量大,它一現(xiàn)行的時候,瞋心就不得了。為什么煩惱那么大呢?就是無量劫來的熏習(xí),所以它力量很大的。

  「暫時習(xí)佛法,生如理作意,其勢能敵乎」,我學(xué)習(xí)佛法才三年,學(xué)習(xí)佛法五年,從經(jīng)律論里面得到了一點智慧,能引出來如理作意,觀察一切有為法如夢,我修如夢觀、修畢竟空觀、修唯識觀,這如理作意現(xiàn)前!钙鋭菽軘澈酢,你暫時學(xué)習(xí)佛法的如理作意的智慧那個力量,能夠和無量劫來熏習(xí)的煩惱力量作戰(zhàn)嗎?你能夠調(diào)伏它嗎?在時間上說,你的時間很少,煩惱熏習(xí)時間很久,這么短的時間能有力量敵過那么長時間的煩惱嗎?這是個問題。下面就回答這個問題。

  若能不放逸,精勤修瑜伽,止力及觀力,漸次得增長。二力增勝時,遂薄弱煩惱,故能對治彼。

  若是我們不放逸,不放縱自己的煩惱。「精勤修瑜伽」,我們不放逸地學(xué)習(xí)佛法,我們也能夠精進(jìn)勇猛地修習(xí)止觀,能這樣子,你要精進(jìn)。

  「止力及觀力,漸次得增長」,修奢摩他的力量、修毗婆舍那的力量,「漸次得增長」,我們修了很久的奢摩他,不感覺有力量,修了很久的毗婆舍那也不感覺有力量,但是它逐漸逐漸地增長。在《阿含經(jīng)》里面佛說個譬喻,說那個匠人拿那個斧頭,斧頭有個把,斧頭用手捉的那個地方,最初你沒有用過那個新的斧頭,「把」那個地方,看的是那樣子。我們用手捉住它去砍東西的時候,砍這個、砍那個,你用它一天兩天,也不感覺有什么變化,但是時間久了,手捉住那個地方就細(xì)了,就比以前細(xì)小了一點。就是在你不知不覺之中,你的力量就增長了,就是這樣意思。

  「止力及觀力,漸次得增長」,漸次地,小小地、小小地逐漸地增長了;止也增長了,觀也增長了,在你不知不覺中就增長了。

  「二力增勝時,遂薄弱煩惱」,止的力量就是奢摩他的力量,和毗婆舍那觀的力量,這兩個力量,如果你不懈怠的話,你常常地努力去修學(xué)的話,它力量漸漸就會大起來!杆毂∪鯚⿶馈,能使令煩惱薄,能使令煩惱弱,煩惱力量就不大了;就能有這個力量。「故能對治彼」,所以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時間雖然不是很久,但是它的力量能消滅煩惱。

  這里邊其中有一件事我們也應(yīng)該是覺悟到,就是煩惱是不講道理的;煩惱講的道理都是虛偽,它實在不強(qiáng)大,煩惱的強(qiáng)大都是虛偽的。但是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這個智慧的力量是真實的。譬如說我們修不凈觀的時候,說我們的欲心很重,怎么能夠把欲心調(diào)伏呢?你修不凈觀的時候,它就有力量,它就能勝;不凈觀的力

  量能勝過我們的欲心,它就能勝。你觀一切法空的時候,它就能夠調(diào)伏一切的執(zhí)著心,它的力量大,就是智慧高。

  經(jīng)上也特別提到一件事,其實我講課的時候也提到,就是非佛教徒他們也能夠放下世間上的欲,到深山里面去修禪定,也會得色界四禪,也能夠得神通。我們佛教徒呢,當(dāng)然也是放下了世間上的欲出家了,也能修禪定,得色界四禪,也能得神通。佛教徒得的神通,那比世間上非佛教徒得的神通不一樣;就是佛教徒得到的神通,它的力量強(qiáng)大,不容易退,非佛教徒得到的神通容易退,容易失掉。因為什么呢?就是佛教徒苦、空、無常、無我,這不凈觀的力量強(qiáng),所以得到神通以后,這個禪定不失掉。非佛教徒,他們沒有佛法的苦、空、無常、無我的智慧,他的定力容易失掉,失掉了神通就沒有了。還是有差別的。

  所以是「二力增勝時,遂薄弱煩惱,故能對治彼」。所以我們佛教徒,如果你肯用功、你肯努力,是會有成就的!這道理是一樣的,常常地生煩惱,煩惱力量就大,那么我們常常地修習(xí)止觀,止觀的力量也是一樣大,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應(yīng)該一方面學(xué)習(xí)佛法,一方面修學(xué)止觀(一方面坐禪)。說「我不坐禪,我是念阿彌陀佛的根性,我的根性是念阿彌陀佛的!鼓呛,念阿彌陀佛也好。你不坐禪,你念阿彌陀佛也是好,也可以。但是我看,若是你有因緣、你有條件學(xué)習(xí)經(jīng)律論,你就有條件修學(xué)止觀。修學(xué)止觀的時候,這止觀的力量逐漸逐漸增長,比念阿彌陀佛不同,不一樣的。當(dāng)然我也贊成念阿彌陀佛,我不反對。

  如理作意者,二力增勝時,圣道則現(xiàn)前,不與煩惱俱。光明與黑暗,二者不同時,圣道斷煩惱,其義亦如是。

  這是進(jìn)一步說如理作意的力量。「如理作意者」,就是隨順佛所開示的第一義諦,開示的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你能這樣隨順去思惟觀察的話,你能有這樣的觀,再能夠有止;止也是如理作意,觀也是如理作意,所以「二力增勝時,圣道則現(xiàn)前」。

  我們讀《阿含經(jīng)》、讀《般若經(jīng)》、讀《大寶積經(jīng)》,我們也會感覺到那個時候,佛在世的時候,聽佛說法的人,就聽佛說這一坐經(jīng),就得須陀洹果了,就得阿羅漢道了,佛在世的時候有這個情形。當(dāng)然也有的人,結(jié)夏三個月然后得阿羅漢,或者得四禪八定,或者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當(dāng)然有這個情形的。那么他們那樣的情形,「如理作意者,二力增勝時」,有些人,佛在世的時候,隨佛出家的,隨阿羅漢出家的,也不是完全得圣道,也有人沒得圣道,這也是事實。但是我們看到得圣道的人,有些人也不是用很多時間,不是要經(jīng)過很久才得圣道,也不是的。有的人就是一個星期就得了,他就得初果了,就得阿羅漢道了,也有

  這個事情。舍利弗尊者就是聽了馬勝比丘說一個偈,就得須陀洹果了。那么舍利弗尊者把這個偈回來轉(zhuǎn)述于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聽到了也得初果,還有這種,這是特別利根的人。我們不必取這個利根的人,就稍微鈍一點,要幾個月,或者多少年,或者三年,就是得圣道了,不是很難的事情。

  所以,「圣道則現(xiàn)前」,圣道實在是智慧,智慧則現(xiàn)前。智慧現(xiàn)前……下面還有,在這不說那么多了。「圣道則現(xiàn)前」,就是智慧則現(xiàn)前!覆慌c煩惱俱」,圣道現(xiàn)前的時候,成就智慧的時候,成就無漏的智慧的時候,無漏的智慧和煩惱不同時存在。煩惱現(xiàn)前,智慧就不現(xiàn)前;智慧現(xiàn)前,煩惱就不現(xiàn)前。

  「光明與黑暗,二者不同時」,譬如說光明它和黑暗不能同時的,有了光明就沒有黑暗,有了黑暗就沒有光明。說是有智慧的時候就沒有煩惱,有煩惱的時候就沒有智慧!甘サ罃酂⿶溃淞x亦如是」,說是我們修學(xué)止觀,得了圣人的智慧的時候,他斷煩惱的道理也是這樣子。

  在《阿毗達(dá)磨雜集論》上提到這件事。就是過去的煩惱已經(jīng)過去了,你不能斷,你不能斷過去的煩惱;過去的煩惱已經(jīng)不在了,你不能斷它。未來的煩惱還沒生起,也不能斷,F(xiàn)在的煩惱,現(xiàn)在的煩惱一剎那間已經(jīng)不在了,你也不能斷了。那么怎么斷煩惱呢?就是圣道現(xiàn)前了,煩惱不生起,就是這樣斷煩惱,是這個意思!甘サ罃酂⿶溃淞x亦如是」,也就是常常地修止觀的時候,消滅了煩惱的種子,煩惱種子就不現(xiàn);煩惱種子滅了,煩惱就不活動了,沒有煩惱現(xiàn)行了。斷煩惱是這樣斷。

  下面第八段

  圣道云何起?依空性而起。

  這下面詳細(xì)說這個如理作意。這個圣道,就是無漏的智慧它怎么能夠現(xiàn)起呢?「依空性而起」,你要觀這個色受想行識、觀這個眼耳鼻舌身意是畢竟空的。這個分大小乘,小乘佛法有可能會修不凈觀,然后觀身不凈,觀受是苦修苦觀,觀心無常修無常觀,修無我觀,主要是修無我觀能滅煩惱。小乘佛法,我空也是空;大乘佛法也是觀我空,但是又觀法空,這和小乘不同的地方。

  「依空性而起」,修我空的時候,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時候,修我空觀,當(dāng)然先要修無常觀。修我空觀的時候,色受想行識都不見了,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我也不可得,那么這個時候圣道就現(xiàn)前;一定要觀察空才可以!敢揽招远稹梗褪怯^察諸法空,圣道才能現(xiàn)前。怎么樣觀空呢?

  止觀空性時,圣道遂現(xiàn)前,煩惱則不生,是即名為斷。

  「止觀空性時,圣道遂現(xiàn)前」,修奢摩他的止、修毗婆舍那的觀,我們初開始我們奢摩他的止,一定是一般的這些有為法作所緣境,或者是用出入息是色法,用出入息作所緣境,或者是觀臍輪作所緣境,或者觀丹田作所緣境,或者觀地水火風(fēng)作所緣境。

  《清凈道論》上,說那個地遍處就是以地為所緣境。地它怎么辦法呢?就是找那個土,就是大地這個土,或者你感覺到滿意的土,或者是黑土,或者是黃土,然后用一個木板,用木板把這個土放在木板上,用一點水把它混合一下,然后太陽把它曬一曬,當(dāng)然太陽不要太熱,小小的熱,慢慢地干,它就不爆裂。做好了以后,就用這個方的土作所緣境;不是我們內(nèi)身作所緣境,另外制造一個所緣境。

  譬如說是我們修不凈觀,先觀這個大指,足上的大拇指,它是青瘀了、膨脹了、壞爛了,那個白骨現(xiàn)出來了,就用那一點白骨作所緣境也可以。把全身都是膿爛了、破壞了,白骨現(xiàn)前,那么任何一處都可以作所緣境,以白骨為所緣境也是可以。或者是用水作所緣境,或者是火作所緣境都可以;或者是以地水火風(fēng),用風(fēng)作所緣境,也都可以的。要找一個適當(dāng)?shù)乃壘场?/p>

  「止觀空性時」,我們初開始我們不能以畢竟空作所緣境,我們沒有這個智慧,我們用有為法里面,你選一個作所緣境。作了所緣境的時候,這是修止,同時也修觀;蛘呶覀冋f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小乘的四念處。若是我們讀《金剛經(jīng)》的時候,以《金剛經(jīng)》所說的作毗婆舍那觀也可以,也是可以。當(dāng)然這個觀有我空觀、有法空觀!督饎偨(jīng)》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么是修無我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那么這是法空觀了!督饎偨(jīng)》一直地說我空觀、法空觀,一直說到最后。你這樣也是可以,當(dāng)然這個就是大乘佛法,這就是和小乘佛法的空觀有點不同。

  我們中國佛教,漢文佛教是大乘佛教,但是愿意修小乘佛教的四念處我也同意;若是你歡喜,我也同意,修小乘四念處也可以,因為也可以得圣道。小乘的四念處似乎是容易懂,你若能夠把心靜下來,我們已經(jīng)學(xué)過的《瑜伽師地論.聲聞地》,那就是小乘的南傳佛教,我們這樣修行也可以。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難懂一點。譬如觀一切法空,有《中觀論》的諸法自性空;若是修唯識觀的,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言句不同,言句不一樣。但是這個呢,你要深入地學(xué)習(xí)、思惟,有可能你才能懂,不像小乘說的苦、空、無常、無我容易懂,是有深淺的不同的。

  「止觀空性時」,我們初開始的時候以有為法作所緣境,那么毗婆舍那,一方面修止,一方面修觀,等到進(jìn)步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以我空的空性為所緣境,為奢摩他的止了;智者大師說那個叫體真止,就是這個意思。觀這一剎那心是畢竟空的,心就止在這里,那么這就和以地水火風(fēng)為所緣境有點不同了。

  「止觀空性時」,止在空性那里,或者是觀空性的時候,這樣子時間久了,當(dāng)然就是有所謂的止觀雙運。最初的時候修止就不是觀,修觀就不是止,但是進(jìn)了一步的時候,止觀是雙運的,止觀可以同時了。

  當(dāng)然,這個地方還有點事情。我們在臺灣的時候,我在福嚴(yán)佛學(xué)院講《攝大乘論》的時候,就有個同學(xué)提出這個問題,說他們到法光佛研所去聽一個居士講《阿含經(jīng)》的時候,他問他:「修觀的所緣境是怎么回事?」他說是要出定修觀,而不在定內(nèi)修觀;貋戆堰@問題來問我:「是定內(nèi)修觀?是定外修觀?」我說是定內(nèi)修觀,當(dāng)然就和他說的就不一樣。我們完全把它說明白也可以。也有同學(xué)去問印順老法師,印順老法師也是說定外修觀,也是這么講。那么你妙境為什么這么講呢?我說我有兩個根據(jù):一個是《大智度論》的三三昩,現(xiàn)在你可以翻出來看,看那三三昧是怎么講的?那就是定內(nèi)修觀的意思。另外就是《解深密經(jīng).分別瑜伽品》,你看那上面也是定內(nèi)修觀。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習(xí)〈聲聞地〉,〈聲聞地〉里面還有一段,也可以看出那是定內(nèi)修觀的意思。

  頭幾天我遇見一個居士也提到這件事,他認(rèn)為南傳佛教是主張定外修觀;我說,我們北傳佛教主張定內(nèi)修觀。當(dāng)然,定外修觀這句話也沒有錯。譬如說我們現(xiàn)在我們也沒得未到地定,更沒得到四禪八定,那我們心里面也可以用奢摩他止一會兒,然后我們也可以修觀,那當(dāng)然這是定外修觀,因為我們沒有得定嘛!當(dāng)然是定外修觀。等到得了定以后,那就有定內(nèi)修觀,也有定外修觀。因為你不入定的時候,你心里面也可以如理作意嘛!那就是定外修觀。等入定以后,在定里面修觀,那就是定內(nèi)修觀了。

  其中這個地方不要誤會,得了定以后,那個心可以止,可以定也可以不定,也可以修觀的,修觀而定還在,這個事情很妙。我們現(xiàn)在修奢摩他止的時候,心里沒有妄想,好象是寂靜住,但是心里一修觀的時候,這個寂靜沒有了。我們現(xiàn)在是這樣子。但是若得了未到地定,或者是得到了色界四禪的時候,或者無色界的四空定,前三空定的時候,你在定里面修觀的時候,那個定還在,定不失掉,所以是定內(nèi)修觀。

  定外也可以修觀,定內(nèi)也可以修觀,但是你想要斷惑證真,一定是定內(nèi)修觀才有這個作用。因為你若是出了定的時候,散亂心,散亂心就沒有斷惑證真的力量。并且我們在《瑜伽師地論》上看,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由慧得解脫;這文就是這樣說。所以我們出家人為什么要持戒?因為想要得禪定;我們?nèi)舫纸,容易得禪定。那么為什么要修定?因為修定能幫助我們得智慧。為什么要修智慧?

  由慧得解脫。它互相幫助的。所以我們在定里面修毗婆舍那觀,就能斷惑證真;如果出定,你得不到定的幫助了,那你還能斷惑證真嗎?這是個理由,很明顯的是這樣子嘛!怎么能說一定是要出定才能修觀,不應(yīng)該是這么說。

  我們這里說「止觀空性時」,這要有一點程度的人,奢摩他的止才能止在第一義諦這里,初開始我們不能,就是要有一點程度。有一點程度的時候,止在第一義諦那里,也不是真實的第一義諦,是相似的而已。若是你得圣道的時候,那時候你的無分別智停在第一義諦,那是真的;沒證悟第一義諦的時候不是真的,但是有點相似就是了。

  「止觀空性時,圣道遂現(xiàn)前」,這時候逐漸逐漸地進(jìn)步,到止觀雙運的時候是無漏的智慧現(xiàn)前;圣道就是無漏的智慧!笩⿶绖t不生」,這個時候你的清凈無分別的智慧現(xiàn)前的時候,煩惱就不動了。因為它見到空性的時候,能斷煩惱的種子,所以煩惱就不現(xiàn)前了!笩⿶绖t不生,是即名為斷」,這就叫做斷煩惱。

  如人在夢中,由不了夢境,假有而體空,執(zhí)以為真實,生起愛與憎,恐怖諸分別。

  「如人在夢中,由不了夢境,假有而體空,執(zhí)以為真實」,這里面還是說如理作意斷煩惱的事情;就像人在做夢的時候,由于我們不知道是做夢──「假有而體空」,夢里面的境界都是假的,那件事的體性都是沒有的,是沒有那件事的。做夢的時候,有人送給我有一萬兩黃金,心里很歡喜,醒了夢沒有,沒有黃金,什么也沒有,但是夢的時候和真的一樣,就是做夢的時候看見那個黃金,那個「假有而體空」,實在是沒有黃金的,「假有而體空」!笀(zhí)以為真實」,在做夢的時候認(rèn)為是真的,認(rèn)為這個黃金是真的,「執(zhí)以為真實」!干饜叟c憎」,做夢的時候,對可意的事情生起愛,不可意的事情生起憎。還有一種境界令我們心里生恐怖,做夢的時候狗來咬的時候就是跑不動,為狗所咬;或者看見老虎了、看見毒蛇了,就是想跑也跑不動,那就是有恐怖的事情。生起愛也是虛妄分別,生起憎也是虛妄分別,生恐怖也是虛妄分別。

  剎那覺悟時,證彼體性空,誰復(fù)于彼起,愛憎諸煩惱,煩惱不起時,是即名為滅。

  「剎那覺悟時,證彼體性空」,一剎那間從夢里面醒過來了,覺悟的時候才知道夢里面的那個境界,可愛的境界也是空的,可憎的境界也是空的,恐怖的境界也是空的,都是空的,「證彼體性空」!刚l復(fù)于彼起,愛憎諸煩惱」,這個時候在什么境界上起愛煩惱、起憎煩惱、起恐怖的煩惱呢?沒有那么回事嘛!「煩惱不

  起時,是即名為滅」,說我們修學(xué)止觀、觀一切法的時候,也是像做夢那樣子,像夢里的境界一樣。我們看見的都是明明了了的,有一個某甲在這里、某乙在那里,這個東西是可愛的、這個東西可憎的,都是很分明的事情,但是「假有而體空」,我們也是認(rèn)為真實的,若是覺悟了呢,都是假的、都是空的。

  「誰復(fù)于彼起,愛憎諸煩惱,煩惱不起時,是即名為滅」,我們?nèi)粲^察一切法是假的,觀察一切法是空的,那么煩惱就不生起了,這就叫斷煩惱,就是這樣意思。

  我們?nèi)羰遣恍拗褂^,光是在文字上這么樣的分別,只是說說而已,也不感覺有什么奇妙。但是若常常地修止觀,那里面有微妙的境界,你就會感覺到。這是從實踐中逐漸地逐漸地進(jìn)步,你才會有這個感覺,不然不感覺有什么,只是用嘴說說有什么用,沒有用。這底下我念一遍。

  下面第九段

  法句經(jīng)偈云:此心隨欲轉(zhuǎn),輕躁難捉摸,善哉心調(diào)伏,心調(diào)得安樂。

  這是贊嘆我們修止觀有成就的時候的快樂。我們沒修止觀的時候,這個「心隨欲轉(zhuǎn)」,歡喜什么就想什么,歡喜吃糖就想糖,歡喜吃面包就想面包,心隨欲活動!篙p躁難捉摸」,這個心非常的輕躁,你很難控制它的,它動亂得很厲害,你控制它很困難。「善哉心調(diào)伏,心調(diào)得安樂」,若是我們常常修止觀,心就不是那么輕躁難捉摸,就可以不動了,就是煩惱也不動了,心就得調(diào)伏,這個時候心情是快樂。應(yīng)該起貪心的時候心里不貪,因貪而煩惱的境界沒有,應(yīng)該起瞋煩惱的時候心不起瞋煩惱,這時候心情還是很自在的,這時候心情快樂,所以「心調(diào)得安樂」。

  我們也不妨看別人起煩惱的時候,你不要走,你注意那個煩惱的相貌,他起瞋心的時候,你注意,然后你就知道自己起煩惱的相貌,不然我們不注意還不知道。注意的時候起煩惱,唉呀!感覺煩惱很苦,起煩惱的時候很苦。

  我是一九七三年來美國,大概一九七一年、七二年的時候,香港的股票大跌,跌下來。大概七○年、六九年的時候,香港股票不得了,很多人瘋狂要買股票。等到一下子跌下來的時候,很多人跳樓;很多人……就是看到水邊兩個鞋在那里,人不見了。這個貪心的煩惱,這是貪心的煩惱。也看了很多瞋心的煩惱,你看報紙就看出來,瞋心的煩惱也很苦。若是我們修止觀的時候,貪的時候不貪,瞋的時候不瞋,那些苦惱境界沒有,心情老是自在的!感恼{(diào)得安樂」。

  彼人心寂靜,語與業(yè)寂靜,正智而解脫,如是得安隱。

  修止觀成功的人,他那個心不動,看見什么他心不動,貪不能動其心,瞋也不能動其心,各式各樣的煩惱,他心里不動。「語與業(yè)寂靜」,他說出來的語言也寂靜;不管怎么樣的事情,他說話的時候合道理而寂靜,而不是那么不得了!刚Z與業(yè)寂靜」,「業(yè)寂靜」你做什么事情的時候也非常寂靜,因為心里面……,這個動亂是煩惱的相貌,沒有煩惱的時候,身語意都是寂靜的。

  「正智而解脫,如是得安隱」,為什么他身語意都是寂靜呢?他心里面有大光明的智慧,什么事情都看得明明白白的,他說話可能很鈍,老半天才說出一句話,但是心非常利;「正智而解脫」,他心里面有大光明的智慧,解脫了一切的煩惱,所以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什么境界,他心里面安隱,不動亂。

  舍棄于忿怒,除滅于我慢,解脫一切縛,不執(zhí)著名色,彼無一物者,苦不能相隨。

  「舍棄于忿怒,除滅于我慢」,這是另一個偈頌。修止觀成功的人,他這個忿怒棄舍了,再不忿怒;不管傷害到什么程度,他心里面不忿怒!赋郎缬谖衣,他雖然道德很高尚,但是他心里面不高慢,沒有s瞧不起人,不輕視任何人,舍棄于我慢。

  「解脫一切縛」,不管什么境界,對他沒有影響的,你不能系縛住他的;不但是人間的境界,天上的境界都不能系縛他,「解脫一切縛」!覆粓(zhí)著名色」,為什么他能解脫呢?就是他對于這個名——就是心,心法,對于這一切物質(zhì)的境界,就是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一切一切的境界都不執(zhí)著。不執(zhí)著它是有,不執(zhí)著它是真實的,通通都是假的、都是虛妄的,有而不實,都是畢竟空的。

  「彼無一物者,苦不能相隨」,一切一切法在他心里面連影像都沒有,他心里面能離一切相!副藷o一物者,苦不能相隨」,一切的苦惱不能隨逐他,不能苦惱他,不能的。這苦惱的境界現(xiàn)前了,他心里面不苦惱。我們平常人,當(dāng)然一般的病痛我們覺得很苦惱,說是要死也不得了。這個修止觀成功的人不怕死,他對于死亡沒有恐怖;因為他止觀現(xiàn)前的時候,沒有生死這件事,他心里面。所以,一切時心里面都是安隱自在的。

  下面第十段

  現(xiàn)世此處苦,死后他處苦,作諸惡業(yè)者,兩處俱受苦;現(xiàn)悲我作惡,墮惡趣更苦。

  「現(xiàn)世此處苦,死后他處苦」,這底下自己警戒自己,F(xiàn)在我們在這里很苦惱,死亡了以后到別的地方去了,也是很苦惱。為什么呢?「作諸惡業(yè)者,兩處俱受

  苦」,常常地?zé)⿶绖,常常地造罪業(yè)的人,「兩處俱受苦」,現(xiàn)在此處苦,死后他處還是苦惱。「現(xiàn)悲我作惡,墮惡趣更苦」,「兩處俱受苦」實在是什么呢?就是現(xiàn)在,「現(xiàn)悲我作惡」,現(xiàn)在心里面有點難過,我做了很多罪,將來不得了,心里就受苦;將來死掉了以后,墮落到惡趣里面是更苦,所以是兩處俱苦。

  現(xiàn)世此處喜,死后他處喜,修諸福業(yè)者,兩處俱歡喜;現(xiàn)喜我修福,生善趣更喜。

  「現(xiàn)世此處喜」,這個眾生,這個修行人他現(xiàn)在在這里心情快樂,死掉了以后到別的地方去,心情也是快樂,為什么呢?「修諸福業(yè)者,兩處俱歡喜」,修福業(yè)的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慧,修福業(yè)的人,這兩處都?xì)g喜。那兩處呢?「現(xiàn)喜我修福,生善趣更喜」,我現(xiàn)在修了很多福,雖然還沒得果報,心情也歡喜了!干迫じ病,將來這個生命結(jié)束了,生到安樂的地方去,生到光明的地方去,那是更歡喜了。

  你若修止觀,這幾句話你能背下來,在心里面思惟,自己不敢做惡,不敢做惡的。

  下面第十一段。

  煩惱因緣生,亦由因緣滅。彼諸有智者,能知自愛者,堅忍于逆順,勇猛修禪定,煩惱得消除,其心安樂住。

  「煩惱因緣生」,這是把前面的大意重說一遍。

  「煩惱因緣生,亦由因緣滅」,煩惱是因「有境界現(xiàn)前,深心藏種子,不如理作意」,才有煩惱,是因緣生!敢嘤梢蚓墱纭,亦由止觀的因緣而消滅煩惱的。

  「彼諸有智者,能知自愛者」,那些學(xué)習(xí)佛法有智慧的人,能知道愛惜自己的人!笀匀逃谀骓槨梗瑘怨痰娜棠——不順我意的境界,或者隨順我意的境界,都要忍耐。不順我心的境界我要忍耐,順我心為什么也要忍耐呢?這件事更難;隨順我的意思,隨順我的心的事情更要忍。什么呢?你現(xiàn)在應(yīng)該學(xué)習(xí)佛法,不!那個地方要請你去做方丈,你能不去嗎?那個地方請你做董事長,請你去做總統(tǒng),這是順你的意,你要忍!就是你要能夠不動,不為這些境界所動,還繼續(xù)地學(xué)習(xí)戒定慧,這就要忍。你若隨著那個境界去,就是為那個境界所動了,你就不能學(xué)習(xí)戒定慧了,所以也要忍。

  「堅忍于逆順,勇猛修禪定」,勇猛不怕,不害怕,「我不怕冷,我不怕苦,我一定要修奢摩他、毗婆舍那,不怕!」這就是不怕苦,不怕辛苦。「勇猛修禪定,

  煩惱得消除,其心安樂住」,你要這樣子,你的煩惱才能夠滅掉。你說完全如我意,那有那種事情?世間上有那樣事情嗎?百分之百都能如我意?我看沒有。說是「你辦的佛學(xué)院辦得不對!」那好,你來辦,你來辦也是一樣,別人也不感覺完全滿意的。說是「別人做總統(tǒng)做得不對!」你來做,一樣,別人也會反對!改阕隼蠋熤v的經(jīng)講得不好聽!」好!就請你做老師,看你講的經(jīng)別人都滿意嗎?也不可能的,不可能完全滿意,世間上無論什么事情都不能完全滿意的。

  我說一件事。我到了溫哥華去,有一個工程師和他的朋友來見我,說我有世間的事情,向我說說可不可以?我說:「可以!」說:「我和我太太要離婚,我們不能合,要離婚,你說應(yīng)不應(yīng)該離婚?」我說:「我是出家人,這個事情我不明白,你問我是問錯了!」「不行!您表示點意見。」我說:「我問你,你和你這個太太離婚了,你還結(jié)婚不結(jié)婚?」他說:「還要結(jié)婚。」「那個結(jié)婚,能百分之百令你滿意嗎?」「唉呀!也不能。」「這樣子,你和這個你感覺不滿意要離婚,你將來還不能完全滿意,那怎么辦呢?不可能完全滿意的。」所以我告訴他:「你和你太太談判,你太太對你不滿意,你對你太太的不滿意,都誠實地把它寫出來,你就兩方面談判,我對你不滿意的地方我改。我從今天開始,把這不滿意的地方我能改變過來。我不能立刻改變呢,我們分時間,我一個月內(nèi)能改變,把我這個錯誤改變,我兩個月內(nèi)、三個月內(nèi),決定把不如意的事都改變。你也這樣做,她也這樣做,那么就不要離婚了!挂驗槟悴荒鼙WC將來結(jié)婚是百分之百滿意,還是有不滿意的事情;就是重要的地方?jīng)Q定要滿意,其他不重要的不計較,這樣子才能夠合,才能合的。

  做夫妻是這樣子,其他世間上一切事情也都是,不能完全可以滿意的,不能。只有到什么時候才能完全滿意呢?就是得圣道。得圣道的時候,無論什么境界,一切法都是不二相,他心里面都是第一義諦,都是滿意的,他心里不動,不受這一切世間法所染污,他心里面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安樂自在的,你不得圣道是不可能。有福報的人稍好一點,但是福報還是無常的,不是永久的。

  「如何調(diào)伏煩惱?」怎么樣消除煩惱呢?就是大概地說這么一段。希望各位同學(xué)慈悲指教。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