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jīng)講記 勝義諦相品 第二
《解深密經(jīng).勝義諦相品第二》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xué),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習(xí)這部經(jīng)的緣起,是臺灣有居士要我講唯識的要義,我就想起來這部經(jīng),我想講〈一切法相品〉,就是這部經(jīng)里面第四品,是〈一切法相品〉。那么后來臺灣的新竹福嚴(yán)佛學(xué)院又請我去主持禪七,在禪七里面也應(yīng)該學(xué)習(xí)佛法的,我也想起來這部經(jīng),就是〈勝義諦相品〉,想要在禪七里邊和他們各位法師共同的學(xué)習(xí)〈勝義諦相品〉。但是,去臺灣之前,我自己先學(xué)習(xí)這兩品,我想我應(yīng)該和各位同學(xué)共同的學(xué)習(xí),我不應(yīng)該自己學(xué)習(xí);我到臺灣去和他們學(xué)習(xí),我忘了各位同學(xué),這是不合道理的。所以就是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習(xí)這部經(jīng)的緣起,就是如此如此的,是這樣意思。這部經(jīng)是唯識的要義,我以前是讀過,但是不是太明白,那么我現(xiàn)在又重新地學(xué)習(xí),生歡喜心。如果學(xué)習(xí)唯識,而不學(xué)習(xí)這部經(jīng),那等于是沒有學(xué)習(xí)唯識。而這部經(jīng)在藏經(jīng)里邊,只有圓測大師他這部批注,只有這么一本,只有這一種,再沒有別的批注。但是在流通處里邊流通的,又有演培老法師的《語體釋》,他有一部批注叫《語體釋》。我想他這個《語體釋》就是他自己謙虛,他只是把它變成白話文,那就是要依靠圓測大師的大智慧才能夠?qū)懗鰜磉@部書,可能他的用意是這樣子。我們閑話少說,現(xiàn)在我們就開始。我就完全按照圓測大師的這個疏來學(xué)習(xí)。
「釋此品文略有二義:一、釋品名,二、正釋文。」解釋〈勝義諦相品〉的文一開始就要說明兩種意義,第一個釋品的名稱,第二是解釋正文!秆詣倭x諦相品者」,這是這一品的名稱。「諦中之勝號」,這個勝義諦,這在我們佛法里邊,這是常常地讀誦到這個名字,這是諦中殊勝的一個名號。諦這個字怎么解釋呢?是當(dāng)個真實的意思,就不是顛倒的、不是虛妄的意思。你若能看見這個諦的體相的話,你就會有大智慧,這個諦是這樣意思。
「諦有二種」,有兩種不同!敢徽呤浪,二者勝義」,有這兩種!秆允浪渍摺,怎么講呢?「世是隱覆義」,就是這件事隱藏起來,它被另一個事情蓋覆住,它本身沒有顯示出來,這就叫做世,是隱覆的意思。俗是什么意思呢?「俗是麤顯義」,是麤顯的意思,就是它的相貌很麤,不是很微細(xì)的、很明顯的意思。這舉一個例子,「謂瓶衣等世麤顯物」,這個瓶,或者衣服等,這是世間上的麤顯的東西。「隱覆勝義,故名世俗」,雖然是很麤顯,但是這里邊隱藏、蓋覆殊勝的道理、殊勝的境界,所以叫做世俗,這個世俗是這個意思。「言勝義者」,怎么講呢?「勝謂勝智」,這個勝是殊勝,指什么說的呢?是指智慧說的,這個圣人的智慧。圣人的智慧是凡夫的智慧所不能及,所以特
別殊勝!噶x即境義」,就是一種境界叫作義!钢^真如理是勝智之境義,故名勝義」,
這個真如理,真如這個如,就當(dāng)一個無差別講,就是沒有差別相,沒有差別相這個道
理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叫做真如。我們看這個世俗諦,譬如說這個山河大地,無量無
邊的差別相。但這個差別里邊有一個無差別的真理,這個真理就是勝義諦,所以這個
是真實不虛的。其它的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虛妄的,譬如說是我們歡喜做皇帝,但是做
皇帝這件事表面上好像很有權(quán)威,實在很苦惱的事情,所以不真實。我們?nèi)碎g做皇帝
不是真實的,到天上去做天王,天王也是無常的,終究有一天也結(jié)束了,也是不能夠
使令你長時地滿意,所以都是不真實。唯有這個真如理,你若證悟它以后,不會有無
常的這回事,不可破壞;成功了以后,永久地安樂自在,所以它是真實的。這個真實的道理是勝智之境,就是特別清凈圓滿的智慧的所緣境界,故名叫作勝義。這么講呢,「即六釋中依主釋也」,這唯識學(xué)派里邊解釋名稱有六個方法,這樣解釋就是叫做依主
釋;就是這個道理,以真如為主,所以這樣來解釋這個名稱。
「或復(fù)義者,即是義利」,現(xiàn)在把這個義字再重新解釋,前面這個義字當(dāng)境界講,
這里當(dāng)個義利,就是一個有道理的利益。你做這件事成功了,得到了利益,那叫做義。
現(xiàn)在這個義利指什么說呢?「謂涅槃果」,就是我們佛教徒棄舍了世間上污穢的事情,
來到佛法里面修學(xué)戒定慧,最后你成就了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你沒有白辛苦,
你得到這么一個結(jié)果,也還是那個真如理,它是永久也不生也不滅!讣磩倭x利名為勝
義」,就是殊勝利益,這叫做勝義;這樣講勝義就是指涅槃?wù)f的。「即六釋中持業(yè)釋也」,
就是你得到這么一個利益!富驈(fù)圣道用勝為義」,這個義利指涅槃?wù)f,是修學(xué)圣道所
得的果,F(xiàn)在指勝道說,「或復(fù)圣道用勝為義」,你怎么會得到涅槃呢?就是你修學(xué)戒
定慧了,戒定慧是圣道,這樣解釋戒定慧都是無漏的。我們初開始發(fā)心學(xué)習(xí)佛法,這
個時候都有執(zhí)著心在里邊,不能說是圣道。但是我們終究有一天得無生法忍了,我們
那個時候所學(xué)習(xí)、所成就的戒定慧叫做圣道。這個圣道就是特別殊勝了,世間的一切
的事情所不能及。這樣的圣道是涅槃的因,涅槃是圣道的果,用這個無漏的因果來解
釋勝義諦,叫做勝義,「故名勝義」!甘怯胸斸尅,就是有這個作用;這個圣道它是在
佛法中有殊勝的作用,所以我們不會白辛苦的,也能夠得涅槃。
「今于此中,且依初義」,這樣講呢,約真如理勝智之境,是約理解釋,這涅槃是
約果解釋。圣道是修行,就是一個行、一個果、一個理,約這個來解釋勝義!附裼诖
中,且依初義」,前面有三種解釋,那么用哪一個來解釋呢?「且依初義」,就是約這
個真如理是勝智之境,這叫做勝義;用這個意思來解釋這個品的題目,叫勝義諦。
「諦有二義」,這個勝義解釋完了,這下面解釋這個諦,這個諦怎么解釋呢?這下
面有兩個義!溉纭惰べぁ肺迨逭f」,第五十五卷,「諦義如所說相不舍離義,由觀此故到清凈究竟義為諦」,這個諦「如所說相」,就是所說的那個真如理的相貌!覆簧犭x
義」,我們凡夫就是舍離了,我們都是念念在色聲香味觸上虛妄分別,F(xiàn)在我們常常地
來清凈這個戒定慧,時間久了呢,就和那個勝義諦不舍離了,與那個真如理不相舍離。
「由觀此故,到清凈究竟義為諦」,由于我們常常觀察這個真如理,你常常由止而
后觀,觀而后止,常常這樣觀呢,就和它親近了,不相舍離了!赣捎^此故,到清凈究
竟義」,我們時間久了,我們就到了勝義諦那里了。我們現(xiàn)在雖然在勝義諦這里,但是
好像十萬八千里那么遠(yuǎn),不能在一起。但是我們常常修止觀呢,就到那個地方去了,
就到了勝義諦那兒去了。比如說我們修止觀,初開始修數(shù)息觀,修這阿那般那念,就
是我們的心就在出入息那里,你還沒有到第一義諦,是以出入息為所緣境。如果你這
個正念沒有失掉,這個正念就念這個出入息,和出入息在一起不相舍離。若打妄想了,
那就不對了,就舍離了。但是這個以出入息為所緣境,這是個凡夫境界,F(xiàn)在是說,
到清凈究竟義,這要修觀才能到這里。就是你得了定,你在定中觀這個第一義諦,觀
這個勝義諦。觀久了呢,你就和勝義諦相契合了,那叫做到;所到的境界是清凈的。
平常我們說我們有貪瞋癡的煩惱,這是污染;但是我們沒有貪瞋癡的煩惱,但是你心
里面還有執(zhí)著,還是不清凈,F(xiàn)在是沒有這么多的執(zhí)著,不但是沒有貪瞋癡,也沒有
執(zhí)著,這個時候心里清凈了,就和那個真如相契合了;契合了,由初開始相應(yīng),要繼
續(xù)地進一步地相應(yīng)。到最后是究竟相應(yīng)了,那就是叫做諦,就是不顛倒的境界,諦這
個字這么講。
「相謂體相,或是相狀,離言等五皆是真如自體相故」,這個勝義諦相這個諦字這
么講。這是說這個相,這個相怎么講呢?相,當(dāng)個體相講,就是它的體還是有形相的。
或者當(dāng)個相狀講,它有什么相狀呢?「離言等五」,下面文有解釋了,一共有五種相狀,「皆是真如自體相故」!富蛞徽嫒缬须x言等五相狀故」,或者這么說,就是一個真如體上有離言等五個相狀故!赣诖似穬(nèi),明勝義諦五相之義,故言勝諦相品第二」,在這一品里邊,說明這個勝義諦有五種相貌之義,所以叫做勝義諦相品,這是第二品。這
是把這個品題的名稱解釋完了。下面第二段是「正釋經(jīng)文」。
「第二正釋經(jīng)文。上來已釋教起因緣分訖」,前面那個〈序品〉是教起因緣分訖!缸
下第二圣教正說分」,前面這個勝義諦相這一品以后,這是圣教正說,正式宣揚圣教之義。「于此分中有其七品」,這個圣教正說這一分里面有七品!笖z為三段」,把它分為三個段落。「初有四品明所觀境」,就是所觀察的境界。哪四品呢?「勝義諦相品、心意識相品、一切法相品、無自性相品」,這四品是所緣境!复斡卸繁婺苡^行」,能觀察的智慧。哪兩品呢?「分別瑜伽品、地波羅蜜多品」,〈分別瑜伽品〉就是勝解行地;〈地波羅蜜多品〉那就是圣人的境界了,得無生法忍以后的境界!负笥幸黄凤@所得果」,
最后有一品「如來成所作事品」,那是所得果。這樣子呢,就是境、行、果,四品是所觀境,后面兩品是能觀行,后有一品顯所得果。這個行是開始用功修行了,前面的所緣境實在就是開始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了這個唯識的道理,你完全通達(dá)無礙了,然后開始修止觀,所以叫做辨能觀行,后一品顯所得果。
「所以如是說三分者」,這樣子嘛,就是三分:境、行、果,三分。「夫觀行者,要藉勝境,依境起行」,觀行者,就是發(fā)無上菩提心、開始修止觀的修行人!敢鍎倬场,你修止觀的時候,怎么樣修呢?要憑借這個勝義諦為所緣境,勝境!敢谰称鹦小,依勝義諦為所依止,發(fā)起止觀的修行!赣尚械霉,就是得如來成所作事這樣的果,就是得無上菩提!甘枪世尊《阿毗達(dá)磨大乘經(jīng)》中說十種勝」,這下面這個圓測法師他有引《攝大乘論》上的事情!栋⑴_(dá)磨大乘經(jīng)》我們中國佛教沒有翻譯過來,但是在
《攝大乘論》里面提到,《阿毗達(dá)磨大乘經(jīng)》里邊說有十種殊勝。哪十種呢?「初二是境」,初二種殊勝是所緣境,就是《攝大乘論》的前兩章:「所知依、所知相」。這個所知依就是阿賴耶識,所知相其實就是三自性!复瘟切小,十種殊勝,前兩種殊勝:所知依、所知相,后來的六種殊勝是修行的事情:「入所知、入因果、修差別、戒學(xué)、定學(xué)、慧學(xué)」,這加起來一共是六種,這六種都是屬于修行的事情!负蠖枪,后邊的兩種殊勝就是「彼果斷、彼果智」,這是兩種!赣墒菬o著《攝大乘論》約三無等說十殊勝」,這個《攝大乘論》是無著菩薩造的,那么這個無著菩薩所造的《攝大乘論》呢,就是約三無等,就是境無等、行無等、果無等,這三無等來說十種殊勝,也就是解釋《阿毗達(dá)磨大乘經(jīng)》中的十種殊勝。
「慈氏菩薩說十七地亦辨三種」,慈氏菩薩就是彌勒菩薩,他宣揚這個《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有十七個地,有十七個大段落。這十七地也辨這三種殊勝,就是境、行、果!赋蹙攀蔷场,這個十七地的初九地是境殊勝,就是境無上,看這小字:「五識身相應(yīng)地」,這是第一種,是第一地!敢獾、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無心地」,這一共是九個;這個屬于境,屬于所緣境!复瘟切小,其次六地是屬于修行,就是:「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這是屬于修行!负蠖枪,就是「有余依地、無余依地」。那么這也是境、行、果三種殊勝。
「此經(jīng)說三無等以為三分」,此《解深密經(jīng)》說三種無等,也就是境、行、果,以為三分!妇退^境復(fù)分為二」,就所觀境又分成兩種!赋跤卸,明真俗境」,就是「勝義諦相品明其真諦;心意識相品明世俗諦」,這兩品。這兩品,一個是真,就是第一義諦,就是勝義諦,俗就是世俗諦。「后二品,明有無性境」,就是前面這兩品分真俗二諦,后面兩品叫做有性無性。「謂初品明三性境,后品明三無性境」,這樣子!妇
二諦中,本末次第先真后俗」,二諦中,本末次第,以勝義諦為本,以世俗諦為末,所以先真諦后俗諦。
「今此中說勝義諦依《瑜伽論》判此品中,辨五種相故」,今此品就是〈勝義諦相品〉說的是勝義諦,勝義諦依《瑜伽師地論》的判、解釋,解釋此品是辨五種相,這個勝義諦有五種相!钙呤逶啤,就是《瑜伽師地論》的七十五卷說的!笍(fù)次勝義諦有五相」,有五種相貌,「一、離名言相;二、無二相;三、超過尋思所行相;四、超過諸法一異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有這五種相。
「今依此經(jīng),攝為四段」,這位圓測法師他依此經(jīng)把這五段變?yōu)樗亩?《瑜伽師地論》是說五相,這里把它合為四段,合為四相。「一、明離言及無二相」,就把前兩相合二為一,合成一段!付枙r法涌下,明超過尋思所行相」,這個尋思是內(nèi)心的分別,超過內(nèi)心的分別!溉、爾時善清凈慧下,辨非一異相。四、爾時世尊下,釋遍一切一味相」!肝逯须x言應(yīng)通四段」,五相里面第一段是離名言相,這一相應(yīng)通四段,應(yīng)該和后面的四段是相通的,每一段里面都有離名言相,這樣意思!杆南嘟杂须x言相故,而與無二一處合說」,但是離名言相和那個無二相在一起說。「準(zhǔn)可知故」,其它的準(zhǔn)照也可以知道,都是有離名言相的。「余三段中,略而不說」,其余的那三段就是略去了,不說離名言了,但是也有離名言相的義的!妇颓岸,文別有二:初長行廣釋,后以頌略說」,就前二相的文分兩段,就是一段是長行廣釋,第二段是以頌略說!盖爸杏辛,這個長行廣釋又分成六段:「一、請問,二、略答,三、征問,四、廣釋,五、重征,六、喻說」!敢勒嬷B判四段同前」,這個《解深密經(jīng)》真諦三藏他有翻譯,還有解釋;而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習(xí)的圓測疏,圓測大師這位大德他和窺基大師同時,也就是和玄奘法師同時。圓測疏這個疏常常引這個真諦三藏的解釋,引他的解釋很多,當(dāng)然有的地方他也不同意,但是常常引,可見他還是很重視它的!敢勒嬷B判四段」,和前面一樣!妇统鯙槲濉,就初一段長行廣釋為五段:「一、略說不可言無二,二、廣說,三、喻顯,四、總結(jié),五、偈頌」,分這五段,F(xiàn)在第一段是請問。
乙二、圣教正說分 (分三科)丙一、明所觀境 (分二科)丁一、明真俗境 (分二科)
戊一、明真境 (分四科)己一、明離言相及無二相 (分二科)
庚一、長行廣釋 (分六科)辛一、菩薩請問 (分二科)壬一、發(fā)問由序 (分四科)
癸一、發(fā)問時 癸二、辨能問者癸三、發(fā)問處癸四、標(biāo)所問人
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即于佛前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訶薩言:
「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如理請問菩薩,是菩薩的名字,菩薩的名稱這么
樣稱呼!讣从诜鹎皢柦馍跎盍x密意菩薩」,這個解甚深義密意,這是這位菩薩的名稱,問這位菩薩,就說了。「此即第一菩薩請問」,菩薩請問這一段。「于中有二」,在這一科里面又分成兩段。
「初發(fā)問由序」,第一科是發(fā)問由序,先敘述發(fā)問這件事,就是這一段,這一行文,這是發(fā)問的敘述!负笠澜贪l(fā)問」,第二科依如來的圣教而提出問題!复思闯跻病,這是第一段,就是發(fā)問的由序!肝挠兴墓(jié)」,這一段文里面有四節(jié)!敢、爾時者」,第一個是爾時者,這兩個字就是一句話,這就算是一節(jié)。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發(fā)問時也」,發(fā)問的時間,就是那一個時候。「《深密經(jīng)》云:時婆伽婆,大眾圍遶說深法時者,譯家謬也」,《深密經(jīng)》上的那一段文和這里玄奘法師翻的有點兒不同,現(xiàn)在圓測法師很不客氣地、很明白地說:「他說錯,他翻的不對!」話是說的很直接,這樣子明明白白的說話好,不要太含蓄。 「二、如理請問菩薩者,辨能問者」,如理請問菩薩這是誰呀?他是提出問題這個人!疙樌戆l(fā)問,故名如理請問菩薩!督夤(jié)經(jīng)》云:如理正問;《深密經(jīng)》云:善問菩薩!惯@樣彼此還是相合的。 「三、即于佛前者」,這是第三段,即于佛前這句話!赴l(fā)問處也」,提出問題的地點,是在佛的前面!复巳缡烙H《攝大乘》云」,世親菩薩有《攝大乘論釋》,那上面說:
「薄伽梵前善入大乘者,顯有所敬,故無異言」,這個「薄伽梵前善入大乘」,這是《攝大乘論》上的話,世親菩薩把這句話標(biāo)出來,然后加以解釋!副≠よ笄吧迫氪蟪苏,顯有所敬」,你在佛的前面說話,你敢隨便說話嗎?就是這個意思,先表示有所敬!腹薀o異言」,不會說其它的雜話,說的話都是有道理的。所以現(xiàn)在這里說是「即于佛前」,和那句話應(yīng)該是相同的!赣譄o性云:顯佛開許,堪廣流通」,這個無性是另一位菩薩,無性菩薩他可能和世親有關(guān)系,這位菩薩,他也做《攝大乘論》的解釋的,他也解釋
「薄伽梵前」這句話!革@佛開許」,表示你說的這一段話是得到了佛的同意了,那么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缚皬V流通」,可以廣博地流通的。所以這里邊說這句話也是有意思的,「即于佛前」這句話是有意義的!赣H對世尊,無異言故」,就是在佛前,親面對佛,所以說的話都是合道理的,不會不合道理!府愌浴咕褪遣缓系览怼!杆摹柦馍跎盍x密意菩薩言者,標(biāo)所問人也」,這是所問的這位菩薩!附翊似兴_能以四辨,解釋甚深義理密意,故立其名」,這位菩薩能以四種辯才,解釋甚深的義理的密意,深密的道理,所以立它的名字就叫做解甚深義密意!复巳纭惰べぁ啡哒f」,
《瑜伽師地論》三十七卷說。「《解節(jié)經(jīng)》云」,這個《解節(jié)經(jīng)》就是真諦三藏所翻的《解深密經(jīng)》,叫《解節(jié)經(jīng)》!改芙馍跎盍x節(jié)菩薩」,這里說是能解甚深密意菩薩,他那部經(jīng)上說是能解甚深義節(jié)菩薩,這個義節(jié)和密意應(yīng)該是相同含義的!刚嬷B釋云」,真諦
三藏解釋這句話說!附饧唇忉,節(jié)是堅結(jié)義」,解是解釋的意思,節(jié)是堅結(jié)的意思,
就是很堅固地集合在一起!附忉屔跎顖越Y(jié)義節(jié),是故名為能解甚深義節(jié)菩薩」,這位
菩薩能解釋甚深的堅結(jié)義節(jié),就是很不容易解釋的,是故名為能解甚深義節(jié)菩薩!敢嗝麑毠陧敗,這位菩薩還有個名字叫寶冠頂。「寶冠頂本是佛名」,寶冠頂本是佛的名字!附翊似兴_彼佛弟子,從師立號,廣說如彼!渡蠲芙(jīng)》云:深密解脫菩薩」,這個《深
密經(jīng)》是菩提流支三藏,他也翻譯了《解深密經(jīng)》,但是他的經(jīng)名字叫《深密經(jīng)》,那
地方說這個菩薩的名字叫「深密解脫菩薩」。
壬二、依教發(fā)問 (分二科)癸一、舉所問教
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
這是第二科,前面說是發(fā)問的由序,現(xiàn)在這里正式地發(fā)問,依教發(fā)問。
「此即第二依教發(fā)問。文有兩節(jié)」,這個文有兩節(jié)!赋踝顒僮友砸磺蟹o二者,舉
所問教」,「舉所問教」就是所問的佛法!负笠磺蟹o二等者,依教發(fā)問」,先講所問
的題目,標(biāo)出來,「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標(biāo)出來,然后,后邊的一切法無二等者,
就是依教發(fā)問。
「然最勝子,深密解節(jié)皆佛子」,這里一開始說最勝子,但是在深密解節(jié)那個經(jīng)里
面,就是說佛子,沒有說最勝子!刚嬷B記云」,這個真諦三藏他解釋這一段話!阜鹱
有五義」,有五義可以名之為佛子!敢、種子義:謂信樂大乘為能得佛種子」,這個佛
子就是有種子義。什么叫做種子呢?就是這位發(fā)菩提心的人,他對大乘佛法有信心、
有歡喜心。你有這個信心,你還有歡喜心的話,你對于大乘佛法有信樂的心,你這一
念心就能為你將來得無上菩提的種子。你有信樂心,那么也可以說就是有佛性了,你
將來就可以成佛了,這是成佛的種子。這個佛子,如果一位佛教徒,一位發(fā)無上菩提
心的這個人,他內(nèi)心里面對于大乘有信樂心,就可以名之為佛子了。
「二、母義」,這個佛子也有母的意思。什么道理呢?「謂般若度能生佛法,故名
為母」,這個佛子,你有信樂佛法的歡喜心,同時你還會成就了般若波羅蜜,你內(nèi)心里
面有這樣功德。這個般若是什么呢?這個般若是清凈無漏的智慧,就是能見勝義諦的
智慧,叫做般若。不是凡夫通達(dá)佛法的那個智慧。凡夫還沒得圣道之前,你在佛法里
面也有通達(dá)的智慧,那個不名為般若,還不可以稱之為般若的,F(xiàn)在說般若呢,就是
你修止觀成功了,得無生法忍了,這個時候你通達(dá)第一義諦的智慧,叫做般若。你有
這個智慧了呢,「能生佛法」,就會建立出來無量無邊清凈的佛法,這些事情都可以從
這里會成功了。這個「能生佛法」,這就是母的意思,有母的意思。所以這個佛子也有
母義,前面有種子義,這里是也有母義,有母義表示這位佛子已經(jīng)得無生法忍了,他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佛法,成就無量無邊佛法的功德,都是無漏的功德,那就叫做母義。我們沒有成就無漏的智慧的時候,我們心里面都有執(zhí)著。執(zhí)著……,雖然也是發(fā)菩提心,也會度眾生,也會做很多很多的功德,但是每一種功德上都有執(zhí)著心的污染,那還不能名之為佛法的。這位有了無漏智慧的時候,無漏的智慧,同時也有無漏的大悲心,無漏的大悲心和無漏的般若和合,他就能夠做出來很多很多功德的事情,去度化眾生的事情,有自利的事情、利益眾生的事情,就是無量無邊的佛法。
「三、胎處義,菩薩禪定是住處故,名胎處」,佛子有五義,前面是種子義,第二是母義,現(xiàn)在第三個是胎處義。這個胎處義怎么講呢?就是「菩薩禪定是住處故」,這個胎處是住處的意思,什么是住處呢?禪定。菩薩得了般若波羅蜜,他心里面不散亂,一定有禪定為般若的住處,為他的一念清凈心的住處。譬如說我們發(fā)心在佛法里面學(xué)習(xí),但是我們就是虛妄分別心,我們沒有禪定為我們的功德的住處,我們沒有達(dá)到那個程度,我們以虛妄分別為住處,或者是根本沒有住處。譬如說人有個房子做住處,但是有的人在外面流浪,沒有房子,我們沒有禪定,就像沒有房子住,在外面流浪,下雪天的時候,你要受涷了。這可見,我們從這里看出來,什么叫做菩薩呀?菩薩有住處,就是有禪定為他的住處,他是在心里面沒有一切散亂、清凈自在地,禪定里面是他的住處,他在這里住,他在這里做事情,在這里度眾生,也在這里學(xué)習(xí)佛法,故名叫做胎處,這個胎處是這么講。
「四、乳母義,謂能長養(yǎng)菩薩令得成道,故說慈悲為乳母」,這個佛子有五義;第四是什么?乳母義。什么叫做乳母呢?謂能長養(yǎng)菩薩令得成道故,就是你常常能長養(yǎng)菩薩的功德,使令你得無上菩提。那么究竟誰是乳母呢?說慈悲為乳母;就是慈悲心,乳母就是慈悲的意思。菩薩這個時候,以慈悲心為乳母;慈悲心這個地方是那樣哦——譬如說我們現(xiàn)在若是自己用功的時候,利益眾生的事情我們就不能辦,我們就是在這里安心自己用功;若是利益眾生、做利益他人的事情的時候,就不能利益自己,我們在凡位的時候是這樣。但是得無生法忍以后,成就般若波羅蜜的時候,就不是了,這個時候他的般若波羅蜜和慈悲在一起,他利益眾生的時候就是自利、在自利的時候同時也能利益眾生,這個境界不同了。我們凡夫是這樣子,但是入了圣道以后,情形就變了,所以這叫做乳母義。這個地方說謂能長養(yǎng)菩薩令得成道,也是長養(yǎng)自己的善根;修學(xué)無漏的六波羅蜜、同時也度化眾生得無上菩提,所以叫做乳母。
「五、似父義」,這個佛子有五義,現(xiàn)在是第五個似父義!钢^從初地乃至佛地轉(zhuǎn)依似佛」,謂從初地乃至佛地,這個菩薩他從初歡喜地、極喜地、得無生法忍以后,一直地就修學(xué)六波羅蜜,由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到佛地。轉(zhuǎn)依,這個依是什么?依是自己的心。常轉(zhuǎn)變自己的心,由雜染而變成清凈,一直到佛的時候才極清凈。得
無生法忍的時候開始清凈,不斷的轉(zhuǎn)變,到最后成佛的時候究竟圓滿了。他逐漸地轉(zhuǎn)
變、逐漸逐漸地清凈,逐漸逐漸有功德莊嚴(yán),和佛相似了,「故言似父」;和佛相似了
所以叫做似父。
「即呼解節(jié)菩薩為佛子也」,這上面說最勝子言,這個最勝子其實就是佛子。呼解
節(jié)菩薩,就是前面這位菩薩;為佛子也,就是稱呼他為佛子,「廣說如前」,前面說了
他叫什么名字,這佛子是個通名。前面是他的別名;現(xiàn)在用通名來稱呼別名!浮妒
論》云:菩薩是佛真實之子,是故菩薩名為佛子」,這是《十住毗婆沙論》說菩薩是佛
真實的弟子,是故菩薩名為佛子。
「今依唐本,名最勝子」,這里說是玄奘法師翻譯的最勝子,這是以玄奘法師翻的
本子,名叫做最勝子!缸杂卸f」,有兩種說法。「一云,最勝是菩薩名,三乘于中最
殊勝故」,有聲聞乘、辟支佛乘、有菩薩乘,在三乘之中,菩薩是最殊勝的;因為聲聞
和辟支佛,他們沒有發(fā)無上菩提心,所以不如菩薩殊勝。
「能紹佛種,名之為子」,佛子這個子、最勝子這個子是什么意思呢?他能夠紹隆
佛的種姓,能夠發(fā)廣大心弘揚佛法、勸發(fā)很多人發(fā)無上菩提心,所以是能紹佛種名之
為子!甘浅謽I(yè)釋」,能紹佛種叫做佛子,這是持業(yè)釋;持是保持、也就是有的意思,
有這種作用。
「一云,最勝是世尊號」,最勝,佛是最勝所以是佛的名號,「故《無性論》云:最
勝者,顯佛勝二乘故」,所以叫最勝。「又《瑜伽》云:佛是最勝,于諸外道、煩惱等
魔能得勝故」,佛是在這些煩惱里面、這些魔王里面,都是能戰(zhàn)勝的,所以叫做最勝!缸谧逍盏葷\眾人故」,佛的這個宗族、祖宗的族姓里面,漒眾人故,勝過一切人,「若依此釋,最勝之子名最勝子。故《顯揚》云:菩薩亦名最勝之子,是故余處名為佛子」,這個《顯揚》是《顯揚圣教論》,也是《瑜伽師地論》的略本。
「言謂言教,即一切法無二言也」,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這個言應(yīng)該貫下來念,
言一切法無二,說這個「言」字就是言教;「即一切法無二言也」這句話。言謂言教,
就是佛說的法叫做言教!复艘鄡舍尅,有兩種解釋。
「一云,菩薩言教」,言教,是菩薩所說的法是言教!敢辉,佛言」,是佛說的法!溉纭栋俜ㄕ摗贰拐f:「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百法明門論》也有一切法無我這句話。「又下頌云」,這是本經(jīng)的下文有頌:「佛說離言無二義」,也說到這句話。
癸二、依教發(fā)問
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二?
「一切法無二者,舉經(jīng)兩章」,這是舉出來這句話有兩章!敢、一切法」是一章;
「二者、無二」,又是一章!敢磺蟹o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二者」,怎么叫做一切法、怎么叫做無二呢?「此即第二依教發(fā)問」,依前面的言教為依,然后就發(fā)問: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二?這一章里分成兩段。「文有兩節(jié):初將欲發(fā)問,雙牒兩章」這個文有兩段:初將欲發(fā)問、雙牒兩章,就把這兩章標(biāo)出來,雙牒就是標(biāo)出來。「后依章別征,即成二問」,后邊一段呢,就是依前面這一章個別提出,即成兩個問題。
「一問:何等一切法?二問:云何為無二?依《瑜伽釋》,泛論發(fā)問有其五種」,《瑜伽釋》這是書的名字。泛論,就是一般的這么解釋,發(fā)問有其五種不同!敢、不解故問。二、疑惑故問。三、為欲利益安樂故問」,想要利益安樂人;所以要提出這個問題。
「四、試驗故問」,試驗試驗?zāi)愣欢!肝、輕觸故問」,那就是瞧不起你了。
「今此菩薩依第三問」,這位菩薩提出問題啊,不是不解故問、也不是疑惑故問;而是第三種欲利益安樂故問,「為欲利益諸眾生故」問。這個利益是開大智慧的、開大智慧是利益的意思,令你增長智慧是利益、令你消除苦惱叫做安樂;「或可通三,亦有不解疑惑義故」,或者是五問中,通于三;亦有是不解故問和疑惑的意思,還沒有得無上菩提,總有所不足嘛!覆灰篮蠖,不是依后邊兩個問題發(fā)問的。為什么呢?「無上法王」是「不可輕觸」的、不可以輕慢的!讣霸囼灩省,也不可以試驗試驗?zāi)愣欢_@對佛這句話是無效的。
「《解節(jié)經(jīng)》云:一切法無二。一切法無二此義云何?」,《解節(jié)經(jīng)》的文是這樣子的。「真諦記云」,真諦三藏就解釋了說:「引經(jīng)為問」,這是引經(jīng)上的話來提出問題的,
「重言一切法無二,為五義故」,有五個道理才提出來的。「一、處處經(jīng)說故」,這個道理處處都說的!付⒂袨闊o為無二故;三、內(nèi)六根外六塵無二故;四、凡圣無二故;五、因果無二故」,有這樣的意思;一切法無二,為五義故,為這五義這樣提出這個問題!附翊怂f文義云何?是菩薩以所作非所作答也」,今此所說的文義是怎么回事兒呢?是菩薩以所作、非所作來回答這個問題,就是依這個叫做無二。「自下第二依問略答。于中有二:初示問答者;后依問正答」,這是先告訴你這問答者。
辛二、依問略答(分二科) 壬一、示問答者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
這如理請問菩薩是問者,解甚深密意菩薩是回答者。「此即初也」,這是問答者。下面第二段。
壬二、依問正答(分二科) 癸一、贊能問者:善男子!
癸二、依問正答(分二科) 子一、答一切法(分二科)
丑一、標(biāo)章舉數(shù):一切法者略有二種 丑二、依數(shù)列名:所謂有為、無為
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種,所謂有為、無為。
這是依問正答。「第二依問正答。于中有二:初善男子者」,初善男子者,這句話是「贊能問者」,這個回答的人先贊嘆能問的人;稱之為善男子。「后一切法下」,一切法者略二者…,這一切法下,「依問正答」,善男子這句話呢——是初,「此即初也」!敢
《智度論》三十五」,《大智度論》三十五卷說,「善男子言,簡非男子等,不堪教授」,這挑出去非男子等,是不堪教授的!干浦^善相,三業(yè)無失」,這善字怎么講呢?就是好的相貌。什么叫好的相貌呢?你身口意三業(yè)都沒有錯誤,三業(yè)無失!笜酚谏迫恕⒉粴啤,就是歡喜這個善人,不毀、不呵斥別人的善法;別人有善法不呵斥。「不顯己德」,不顯自己的功德。「隨順眾人」,眾人的意見你隨順。這個三業(yè)無失的相貌就是這子,樂于善人…那個人是好人,你生歡喜心、也不毀他善、不顯己德隨順眾人;「不說他過」,不說別人的過失!覆恢罉贰,不愛著世間的五欲樂!覆磺竺u」,就是做這件事目的為利益人,而不是求自己的名譽好。「信樂道德」,有道德的事情,你相信這件事、歡喜這件事!缸詷I(yè)清凈」,自己的三業(yè)也保持清凈!感馁F實法」,心里面尊重真實的功德,不去重視假名字、假名譽!篙p賤世事」,輕賤世間的事!赣腥缡堑葻o量善法,是相多在男子身中,是故贊言善男子也」,我希望這個解釋你們生歡喜心哦。這是把善男子這句話解釋完了。
「問:如何但說有為無為二種法耶」,圓測大師解釋的非常詳細(xì)。如何只說到有為、無為這兩種法呢?這下面回答!复:如《大婆沙》」,就是《大毗婆沙論》說,「說有二意」里面有兩個用意!副嗽:為欲遮遣補特伽羅故」,只說有為、無為,另外不說有第三件事,這個意思是說:這個說者為欲,就是想要遮遣補特迦羅故,就是消滅「我」的執(zhí)著,沒有我可得;只是有為法、無為法而已,這里面沒有「我」可得。「及為顯示智殊勝」,第二個意思呢,表示這個人沒有我的執(zhí)著、這個人智慧是特別殊勝的。這是有這兩個意思;所以只說有為無為這兩種法!腹收f此有為無為,二種法也」,就是這兩個道理、這兩個用意這么說。
「為欲遮遣補特伽羅者」,這是圓測大師的解釋;為想要消除我的執(zhí)著。「謂顯唯有為無為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故」,我們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它這句話表示只有有為法和無為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究竟是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在里面,表示這個意思。我初開始學(xué)習(xí)這樣的佛法的時候,老師這么講,我始終還是不明白、這句話我還不懂。我還不斷地學(xué)習(xí)到現(xiàn)在,我解釋這一段文,增加上幾句話。怎么增加呢?我們中國哲學(xué)好像沒有說過這種話;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也可能說「我」,寫這個字,我們說話的時候也說,「我今天吃飯吃的很滿意」、「我今天被我老師打了一香板」,這
是說話的時候會說到「我」!但是在文字上、在書本上也沒有說「有一個真實的我的
體性」這句話,沒這么說。我們說沒有我,這句話我就不懂,什么叫做沒有我?原來
是印度的哲學(xué)、印度人的思想——不是佛法哦,印度的外道他們認(rèn)為人是有「我」的
體性的,譬如說我們佛法里面講:我們的生命體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色受想行識,
就是這樣子,另外沒有我。那么他們印度的哲學(xué)家認(rèn)為色受想行識我,還有一個我;
眼耳鼻舌身意我。眼耳鼻舌身意是六個加上我是七個;色受想行識是五個再加上一個「我」是六個;在我的生命體里面有一個我的體性,有這么一個我,F(xiàn)在釋迦牟尼佛出
現(xiàn)世間說:沒有我!只是色受想行識另外沒有我;只有眼耳鼻舌身意另外沒有我;在
印度的佛教原來是這么回事。但是佛法來到我們中國的時候,說:沒有我!這事就不
是太明白,不是太明白這個意思,F(xiàn)在這上面說《大毗婆沙論》上說:為欲遣補特伽
羅故,及為顯示智殊勝故;所以只說二法,而不是有我。說此有為無為二種法,「為欲
遮遣補特伽羅者,謂顯唯有為無為法,畢竟無實補特伽羅故」,沒有我!沒有我的實體、
沒有我的體性,但有我的名字,「我怎么怎么地…」,只有假名字,而沒有真實的體性。
我是說過,須菩提尊者是大阿羅漢,他在茅蓬里面自己修無我觀,有事情到旁邊
其它的比丘的茅蓬里面去,譬如說有什么事情他要去。去到就敲他的門,敲他的門,
里面那位比丘說:你是誰?須菩提尊者在那兒想,就不能說「我」,這句話說不出來,
就站在那兒不能說話;因為他修無我觀,觀這色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
眼無我無我所、耳鼻舌身意無我無我所,這里都沒有我、一直沒有我。譬如說你是誰?
他就不會說「我」,這句話說不上來。我們可以思惟這件事!思惟這件事,也幫助我們
修無我觀,幫助我們修無我觀,這個小乘佛法里面啊,你無我觀修成功了,你得須陀
洹果,到最后可以得阿羅漢道,可以這樣子的!說我們中國哲學(xué)上雖然沒有說這件事,
但是人還是有我執(zhí)的、有我的執(zhí)著。
而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習(xí)的《瑜伽師地論》,也重視這一點、也重視修無我觀的;這一點和
小乘佛教無差別,也是重視這一點。我們能這樣修無我觀,初開始能減少煩惱;你贊
嘆我,你會想:「我是誰?」你罵我!「我是誰?」這個心情就會向智慧的那方面去;
而不會向煩惱那邊去。這是說「為欲遮遣補特伽羅者,謂顯唯有為無為法,畢竟無實
補特伽羅故」,我們來到佛法里面,聽人說要修行,怎么叫做修行?可能我們就想:念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修行!是的,念阿彌陀佛就是修行,但是啊,這個經(jīng)律論里面告訴
我們修行,先修無我觀是修行;無我觀是更重要的修行!觀察這色受想行識里面沒有
我,這是很重要的修行。
「及為顯示智殊勝者」,這句話怎么講呢?「謂有聰慧智殊勝者」,就是這個人他聰
慧,這個聰是耳頭靈,慧是你的心靈,不管是耳頭靈也好、你的第六意識靈也好,用意是說這個人的智慧超過很多人,所以智殊勝!赣纱硕ㄍㄟ_(dá)一切法故」,什么叫做有為法?什么叫做無為法?你若是肯學(xué)習(xí)的話,從這兩句話,你就能通達(dá)、一切法都明白,所以你的智慧殊勝了。為什么呢?「此二遍攝一切法」故,法雖然多,不出這兩類。這兩類法普遍地賅攝一切法故。
「一切法等者,依問正答,于中有二:初答一切;后釋無二」,初答一切法,后來解釋無二。「此答一切,文有兩節(jié):初一切法略有二種者,標(biāo)章舉數(shù)」,標(biāo)出來這個章段,一個義算一章、有多少義就有多少章;舉出數(shù)目來,標(biāo)出是二——是兩個數(shù)。「后有為無為者」,這句話是「依數(shù)列名」,說是有數(shù),有多少?就列出來這兩個。
「泛論一切有其三種:一者、略說唯有二種」,簡略地說就是有兩種,「所謂有為無為」這兩種!付、非廣非略有其五種」,也不廣說、也不略說;略說是兩種,不廣不略呢,有其五種。五種是那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yīng)行法;五者無為法」,前四種就是有為法;有為法分四種,無為法只是一種,合起來就是五種。「《大智度論》及《密嚴(yán)經(jīng)》但列五種而不別釋」,所以這個圓測大師不得了,他說的這么清楚哦!「三者、廣說具明百法」,那就是《百法明門論》說出百法來!附窈喼袕V,故言略說」,中廣這兩類不說了,只說略說!秆杂袨闊o為者,諸教不同」,這個諸教不同,就是經(jīng)論不同!浮俄樥怼吩啤,《順正理論》小乘的一個論!副娋壘奂,共所生故,名有為」,有為這句話怎么講呢?眾多的因素、眾多的條件聚集在一起,共同地創(chuàng)造出來這件事,這叫做有為!概c此相違,準(zhǔn)知無為」,不是眾緣聚集共所生故,那就叫做無為。
「《婆沙論》云:若法依屬因緣,和合作用是名有為」,若是這件事依屬于因緣的和合、眾多的條件的和合才能發(fā)出來這個作用的話,這就叫做有為!溉舴ú灰缹僖蚓壓秃献饔檬敲麩o為」,《順正理》和《婆沙論》的解釋,相差無幾。「《掌珍論》云」《掌珍論》說!副娋壓铣,有所造作,故名有為」,叫做有為!阜怯袨楣,說名無為」,非有為故,就叫做無為!阜瓕τ袨,是無為義」,就是把有為翻過來就是無為義。
「無著菩薩《般若論》云:無為者是無分別義」,這約心說。無為就是無分別的意思!笢(zhǔn)知有為是有分別」,如果無分別是約心說;心無分別就是無為、那有分別就是有為,或者是有分別是有差別的意思,無差別叫做無為,有差別就叫做有為。「又《集論》云」,這部書上說:「有生住異滅是名有為」,這件事它有開始的生起、然后存在、然后有變化、最后是沒有了;這叫做有為。「無生住異滅是名無為」,無生住異滅的叫做無為,這是《集論》上這么解釋!浮惰べぁ返谝话僭啤,第一百卷上說!赣袨檎,謂有生滅系屬因緣,與此相違應(yīng)知無為」。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它生滅的時候系屬于因緣、有因緣才能生;因緣破壞了就滅了。與此相違叫做無為。
「《智度論》云」,智度論的解釋:「有所得者名有為;無所得者是名無為」,這《大
智度論》這么解釋:有所得者就是有所取著,叫做有為;無所得呢,你心里面無所取
著,叫做無為。這是約有修行的人、無修行的人來解釋這兩句話!浮豆Φ率┱摗芬嗤
此說。又《智度論》九十三云:取相是有為;不取相是無為」,這和那「有所得」文字
上不同,意義是相同的。你取著它的形相那就是有為,不取著的時候,那就是無為。
這是約人的修行來解釋。不取相就是圣人、取相就是凡夫了!溉魪V分別,具如別章」,
這有為無為的解釋,若是更廣的分別,那就在其它的地方有解釋。
「然今所說有為無為,三釋不同」,有三種解釋不一樣,那三種呢?「一云、此中
所說遍計所執(zhí)有為無為,故下經(jīng)云:決定實有有為無為,堅固執(zhí)著隨起言說」,這是一
種解釋。遍計所執(zhí)有為無為,遍計所執(zhí)就是普遍地執(zhí)著;執(zhí)著有能執(zhí)著、有所執(zhí)著。
能執(zhí)著就是我們的心,所執(zhí)著就是你所接觸的一切法,F(xiàn)在這個有為、無為也不能超
越這個執(zhí)著,我們的心普遍地執(zhí)著。我們用執(zhí)著心去觀察:這是有為、這是無為。這
個有為無為就屬于遍計所執(zhí)。「故下經(jīng)云」,就是《解深密經(jīng)》下文!笡Q定實有有為無
為,堅固執(zhí)著隨起言說」,我們執(zhí)著心,執(zhí)著有為、執(zhí)著無為,就是因為決定真實是有
有為、是有無為,這樣執(zhí)著!笀怨虉(zhí)著隨起言說」,因為這樣執(zhí)著,由這個執(zhí)著心再
發(fā)起種種的言論,這是一種解釋。
「一云、唯約依他所起相分有為無為」,唯約依他,唯獨根據(jù)依他所起的相分來說
有為、無為。這依他所起相分怎么講呢?所起的相分就是所起的這些一切法。譬如說
我們這個身體,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這件事它自己不能生起,它要依他,靠
這個因緣;「它」就是因緣,要依靠因緣它才能現(xiàn)起,就是這么回事!杆鹣喾钟袨
無為」,在依他所起的相分上,這是有為、這是無為。「故下經(jīng)云:決定無實有為無為,
然有分別所起行相」,就是沒有真實的有為法、也沒有真實的無為法。可是,由于你的
這一念心的分別所現(xiàn)起的相貌、這個行相,行就是心、相是你心現(xiàn)出來的;所以叫做
行相。在所起的行相里面看呢,說這是有為法、這是無為法,這么解釋!
「一云、有為即依他起;無為即圓成實性」,這是第三個解釋。第三個解釋:有為
是有生住異滅、是因緣所生的;這是依他起法。「無為即圓成實性」,無為法不是依他
起,它是沒有因緣的;它本來就是這樣子!那就是圓成實了。這有三種的解釋。
「雖有三說,后說為正」,有三種解釋,里面最后這個解釋:依他起是有為法、圓成實是無為法,這個解釋為正、解釋的好,「所以者何」,為什么說后邊這個好呢?「此中意說依他有為、圓成無為」,這里面的意思是說,依他起是有為法,圓成實是無為法,「二法之上,無所執(zhí)性有為無為,故言無二也」,這個依他起、圓成實二法之上,沒有你所執(zhí)著的有為法、也沒有你所執(zhí)著的無為法,故言叫做無二;這個講法講得好!负
當(dāng)分別」,這里面的好、不好以后再解釋;這里就解釋到這里。
子二、釋無二相
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
前面舉出來什么叫做一切法,依章舉數(shù);說一切法是有為無為這樣解釋了。在下
邊呢才解釋這無二相。「第二釋無二相。此即五中,不可言相及無二相」,前面說勝義
諦有五相,五相前兩相一個不可言相、一個無二相。此中,這里面這個解釋,就是那
五種中的不可言相、無二相!杆哉吆巍,原因是什么呢?「不可說言有為無為故,
亦非有為無為二種相故」,順這個文就是這么解釋,不可說它有為相、也不可以說無為,
這是簡略地解釋這段文。下面詳細(xì)說!溉会尨宋,諸說不同」,解釋這段文,有很多
的說法不一樣。
「《解節(jié)經(jīng)》云」,這是真諦三藏翻的《解深密經(jīng)》叫《解節(jié)經(jīng)》。那經(jīng)上他說「所
作者,非所作、非非所作」,因緣所作的就是有為法,它是非所作、非非所作。「非所
作者」,就是無為法!阜欠撬鳌⒁喾撬鳌,也非無為、也非有為。這是《解節(jié)經(jīng)》
的正文!刚嬷B釋云」,真諦三藏解釋這段文的時候,他說:「自下兩句遣有為法、兩句
遣無為法也」,在下面這個經(jīng)文啊,有兩句是破有為法的,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
這是遣有為法!竷删淝矡o為法也」,下面這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是這樣遣無為法!杆髡呒从袨榉ā,真諦三藏的翻譯里面所作那句話,是指有為法說的!赣袨榉橐蚓壘奂,故名所作」,這個有為法為什么名之為所作呢?它是因緣和合所造作成
的,故名叫所作。
「非所作者即無為法」,非所作,不是因緣作的,那就是無為法了,「無為法本有是
!,無為法本來就是有的,在時間上說它是沒有變化的;所以是常。「不為因緣聚集
所作」,它不是因緣和合所造作成的!该撬鳌,所以叫作非所作。
「先約三義故遣有為」,現(xiàn)在解釋這個有為是不可得的,有為非有為。約三種道理
來說這個非有為。那三種呢?「一、由亂識分別,故有所作」,這有為法是由因緣和合
而成的,什么是因緣呢?就是我們的妄想。亂識就是我們的妄想。有這妄想的分別,
故有所作,才有作事情,如果沒心,世間上還有事情嗎?我看什么事也沒有了。由于
亂識的分別,所以有所作為。「所作實無,但有分別」,按圣人的智慧來觀察,這亂識
所作的事情實在是沒有,沒有所作事,但由虛妄分別、但有分別。「亦由有所取,故有
能取」,這句話很重要,就是由亂識分別故有所作,所作實在是沒有,但有虛妄分別。
這句話很重要!亦由有所取,故有能取,這是所有取著,這個取字實在也就是分別,
有所分別所以有能分別。
「所取既無,故能取亦無,故非所作」,你所分別的境界、你所執(zhí)著的境界,如果你能明白它是沒有的,所取既無故,那個能取也就沒有了、能取的分別也就沒有了。像我們做夢,夢里的境界是沒有的,但是我們當(dāng)時不知道,我們認(rèn)為是有,所以做夢的時候,隨著那個境界,虛妄分別,等醒了夢的時候,夢里所有事情都沒有。我做夢的時候,我看見很多的黃金,還很好,我手里有一個大袋子,就把這黃金都一下子取來,裝在袋子,心里很歡喜。等到夢醒了,什么也沒有,就是這么意思。當(dāng)時,我們的眼睛很正常,看見黃金了,不知道黃金是沒有的、不知道它是虛妄的,認(rèn)為是真實的就是執(zhí)著,等到醒了夢了,才知道沒有!我們現(xiàn)在所遇見的一切境界也都是這樣子,都不是真實的。所取既無,能取亦無,故非所作,若是通達(dá)了我們所取著的、所分別的實在是沒有那么回事,那我們的能分別心也就不動了。故叫非所作。這就是所作、非所作。這是第一個:有為法即非有為法;這是第一個解釋。
「二、由根本是無」,第二個理由呢,就是根本是沒有。我們所見的一切法,能見的分別心,從根本上說,都是沒有的。覓心了不可得!心也是根本是無所有的!赣袨橹T法根本由不正思惟」,這根本是無這句話是標(biāo),把這個道理先標(biāo)出來。下邊再解釋。有為諸法根本由不正思惟,這一切法主要是我們的身體;這個是正報。這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根身器界一切法,這是怎么回事?這一切法它是有根本的。根本是什么呢?由我們內(nèi)心的不正思惟而有。心是一切法的根本,但是我們在凡夫的時候,這一切法的根本是不正思惟、就是妄想分別。
「不正思惟生諸惑」,由于不正思惟才生出來很多的迷惑。譬如說這里做夢的時候,來個老虎,來個老虎的時候就執(zhí)著這老虎是真的,所以我們就生恐怖心了;就是生諸惑,F(xiàn)在我們看見這高山,這高山是我們心所變現(xiàn)的。它本身是沒有的,但是我們認(rèn)為是有,認(rèn)為是有的時候呢,「哦!這個地方風(fēng)景很好、那個地方風(fēng)景很不好」,就生出來種種分別,生諸惑!钢T惑生諸業(yè)」,有各式各樣的煩惱,就生來各式各樣的行動;或者是做善、或者是做惡,「業(yè)生果報」,由于有業(yè),就會得果報。這樣說就是惑、業(yè)、苦!
「不正思惟從執(zhí)境界,實無謬執(zhí)為有」,這不正思惟怎么來的呢?就是從執(zhí)著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實在是沒有,但是謬執(zhí)為有,就叫做不正思惟。
「由境無故,不正思惟亦無」,若是我們通達(dá)所執(zhí)著的境界是畢竟空寂的…。我們學(xué)《中觀論》它也是觀一切法空;我們學(xué)唯識,也是觀一切法空。就是這個所緣的境界是沒有的,那么不正思惟也就沒有了!覆徽嘉┘葻o,諸惑亦無」,我們這個不正思惟…不要執(zhí)著這一切都是真實的;那個人贊嘆我好,什么好、這個好、那個好,你不要執(zhí)著那句話是真實的。不正思惟既無、諸惑亦無,各式各樣的煩惱也都不存在了、
也就不生起了!钢T惑無故諸業(yè)亦無,諸業(yè)無故果報亦無」,煩惱不起了,業(yè)力也就不造作了,不造作那些或者是善業(yè)、或者是惡業(yè);但是造善業(yè)呢…,若是你通達(dá)一切法空,你造作種種業(yè)也都是畢竟空寂也不執(zhí)著是有!那就變成無漏業(yè)了。惑無故諸業(yè)亦無,諸業(yè)無故果報也沒有了,沒有因就沒有果;在世間上的六道生死的流轉(zhuǎn)也就是不可得了。
「由其根本不實故,一切有為皆非實也」,由于你根本執(zhí)著一切法是有的那個分別心是不真實的,所以其余的一切都不真實了。從這一段文看出來,了生死是怎么了,就是這么樣了生死的。但是這只是說明這個道理,你一定還要修才可以;不修,你的煩惱照樣還要生起的。從這里看出一件事呢,我們只念阿彌陀佛,你還沒做這個工作,這個工作還沒做。你原來的分別心還都在,但是念阿彌陀佛一心不亂的時候,到了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還是給你說這件事;也是告訴你這都是假的;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非無為非有為,也是告訴你這件事。你還是要做這牛事,才能夠得無生法忍、得圣道。那為什么我們在娑婆世界不這樣做呢?為什么不這么做,你問你自己!為什么不這么做,就是業(yè)障重!就是胡涂啊!就是煩惱太深刻,做不來!你叫我修止觀,「我不做!我愿意念阿彌陀佛」,那么,釋迦牟尼佛說:好!念阿彌陀佛也好。你這樣往生阿彌陀佛國;到阿彌陀佛國還是要做這件事,還是要學(xué)習(xí)般若經(jīng),不然的話還不能得圣道的。我們不這樣做,你不能得圣道。但是釋迦牟尼佛大智慧,給你開個方便門:你念阿彌陀佛,可以!念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國七寶莊嚴(yán)啊,有佛、有菩薩、有阿羅漢,那個地方有種種殊勝的功德,那我們可能就歡喜去了。到阿彌陀佛國以后,還是要這樣子學(xué)習(xí);阿彌陀佛所說的法和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無差別。
但是,我們現(xiàn)在若是肯修四念處的話,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這么觀啊,照樣還可以求生阿彌陀佛國,因為你可能工作在這里做不完,你可能還沒有得無生法忍,就是得無生法忍也不妨到阿彌陀佛國去嘛!到那里去,跟阿彌陀佛學(xué)習(xí),是這樣意思,所以念阿彌陀佛和修四念處并沒有沖突。但是你若修四念處的話,可能決定往生阿彌陀佛國!因為你修四念處能斷煩惱、能調(diào)伏煩惱。你不修四念處,你不觀身不凈、觀一切法無我,你的執(zhí)著心不能減輕,但是這樣子念阿彌陀佛,也可能往生、也可能還是不能往生。但是你若是修四念處,能破除你的貪瞋癡,能破除多少,可能沒有完全破、破除多少,你煩惱減輕了,你臨命終的時候決定心不顛倒,那么你就能往生阿彌陀佛國、你有希望往生阿彌陀佛國的啊!這個帳要算清楚啊!我有時候說這個老實話,念阿彌陀佛的人:妙境是邪知邪見,他毀謗凈土法門!其實我不是毀謗,我是說這個意思。但是若這樣做,你真實修四念處,可能你能往生阿彌陀佛國;不修四念處,若精進勇猛的念阿彌陀佛還是能往生,能往生就好了,就成功了。
這上面說,不正思惟從執(zhí)境界,實無謬執(zhí)為有。為什么我們會有不正思惟呢?就是我們執(zhí)著境界,境界是沒有,我們虛妄執(zhí)著,這樣才有不正思惟的。若是我們通達(dá)由境無故,不正思惟亦無;不正思惟既無,諸惑亦無;諸惑無故諸業(yè)亦無;諸業(yè)無故果報亦無;由其根本不實故,一切有為皆非實也!所以有為,非有為。是這么意思。一共有三段,這是第二段。
現(xiàn)在第三段,「三、由無生」,這個理由是無生,「此所作法不離分別依他二性」,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做這個事、做那個事,雖然做很多事,但是不會離開分別和依他,遍計所執(zhí)是分別、依他起這兩類;不能離開這兩類的!复硕约缺無相、無生,有何作義」,這兩種:遍計所執(zhí)性就是分別性,和依他起性,遍計所執(zhí)本來是無相的,它的體相是畢竟空寂的。而那個依他起是有相,但是它是因緣有,它本性還是畢竟空的,所以也是無生。遍計執(zhí)是無相,我們在執(zhí)著的時候,是很明顯的有相,但是那個就是無相。體相是畢竟空寂的。這個依他起的事情是明明白白的是有,用一個拳頭打你一拳,你會感覺痛,這是依他起,這是因緣有,因緣有就是無自性的;自性里面沒有痛可得。這就是無生。無生是指依他起;遍計執(zhí)是無相。在這一方面觀察遍計執(zhí)是畢竟空寂的,依他起是無自性也是畢竟空寂的。這里面有何作義?有什么事情出現(xiàn)?都是無所有的!甘枪史撬饕病,有為法是畢竟空寂的!
「所作者即有為法;有為法為因緣聚集所作,故名所作。非所作者即無為法;無為法本有是常,不為因緣聚集所作,名非所作。」這一段文是解釋什么叫作「有為法」?什么叫作「無為法」?
下面就是「先約三義故遣有為」,先解釋有為法不可得的意思。約三個理由來解釋。第一個理由是「由亂識分別故,有所作」。三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由亂識分別」,第二個理由是「根本是無」,第三個理由「由無生」。由這三個理由來解釋有為法是沒有的。
第一個理由是「由亂識分別故」,這個亂識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妄想,這個妄想里面沒有定力,是散亂不合道理,虛妄分別,所以叫作「亂識分別」!腹视兴鳌,這個虛妄分別的識,在虛妄分別的時候,就叫作有為。我們作什么事情,都是由虛妄分別心創(chuàng)造的,說是「亂識分別,故有所作」。
「所作實無,但有分別」,有所作,實在就是有所分別。這個所作的,就是所分別的境界,實際上的情形,是什么也沒作。但有能分別的心,情形是這樣的。但是我們眾生本身不知道,所作的事情是沒有的,不知道這件事,F(xiàn)在是佛菩薩開示我們,我們所分別的境界,實在是沒有,沒有這回事。這個「所作實無」,是佛菩薩覺悟的境界,我們不明白這件事。下面又作第二個解釋。
「亦由有所取故,有能取」,前面這個由亂識分別,就是有能分別。這里「有所取」就是所分別,「有所取」就是所分別的,也就是所執(zhí)著的。從所分別、所執(zhí)著這里,先開始。前面是由能分別開始!敢嘤捎兴」,有能取」,因為有所分別的境界,才生起能分別的心。我們通常有這兩種情形,就是我們妄想先主動的去分別,這就是「亂識分別故,有所作」。「亦由有所取故,有能取」,這個不是由我們能分別的心開始,是所分別的境界現(xiàn)前了,然后能分別的心才現(xiàn)前,有這兩種情形。
「所取既無故,能取亦無」,但是我們迷惑的境界,有所分別的境界。但是佛菩薩的覺悟的智慧來看,「所取既無」,我們所分別的境界是沒有的。若是我們常隨佛學(xué),我們通達(dá)了所分別的境界是沒有的,「能取亦無」,這個能分別心、能執(zhí)著的心也就不現(xiàn)前了。我們初開始講這個唯心所現(xiàn)的時候,曾經(jīng)有一個現(xiàn)成的譬喻,就是光線不大好,在那邊、也不是很遠(yuǎn)的地方,看見有一條蛇盤在那里。但是光線好了,沒有蛇,是一條繩子盤在那里。在我們不知道是繩子,我們認(rèn)為是蛇的時候,這就譬喻這個遍計執(zhí),也就是譬喻「有所取故,有能取」。認(rèn)為那里有一條蛇盤在那里,我們就有這個分別心:「哎呀!那邊有一條蛇,你要小心一點」,這就是「有所取故,有能取」!杆〖葻o故,能取亦無」,若是光線好了,那里不是蛇,只是繩子;那么你分別是蛇的那個分別心,也就不現(xiàn)前了。就是現(xiàn)前的一切的事物,都是虛妄不真實的,但是我們沒有學(xué)習(xí)佛法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這是虛妄的,不知道這是假的,如夢中境,如水中月,不知道。我們認(rèn)為是真實的,這叫作「蛇」,是這樣意思。
「所取既無故,能取亦無」,若是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明白了這都是如夢中境,夢里面的境界似的,那么你執(zhí)著是真實有的這個分別心,也就沒有了。
「所取既無,能取亦無,故非所作」,這一切有為法,本來是畢竟空寂的,沒有所作的。我們說修止觀,「修觀」,這就是修觀,你要這樣觀察。這樣觀察,實在來說,這是如理作意。我們的這個奢摩他還沒修好,沒修成功,所以只是如理作意而已。但是這個如理作意,是修止觀的前方便,先開始有如理作意,這樣作意就把這個心主動的生起來,這也就是一種智慧。這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這三種智慧,這個是屬于思所成慧,這個如理作意。
我也曾經(jīng)同一個同學(xué)談這件事,他說他就不歡喜修觀,那就是沒有如理作意。只是聽課的時候,聽見這句話而已,聽完了以后就把它丟到三千里外去了,再不想這件事,所以他不修如理作意。但是,我們這里是主張修如理作意的,我們這個佛學(xué)院是這樣主張的,我們這個佛學(xué)院是有這么一堂課,就是我們上課完了的時候,到禪堂去靜坐,就是作這件事的,就是要修止觀的。修止觀之前,先如理作意。你就可以把這幾句話背下來也可以,「由亂識分別故,有所作。所作實無,但有分別。亦由有所取故,有能取。所取既無故,能取亦無。故非所作」,所以這一切的所作的有為法都不真實。你要作這件事。
這樣子,你就有一點從凡夫這個地方向圣人那個地方去了;這個如理作意,你若肯這樣作,就從凡夫這個地方向圣人那個地方去了,是這樣的。如果說,「我不愿意作這個事!」,不愿意作這個事,你還沒動,你還在凡夫的地方。你修奢摩他的止修成功了,還是在凡夫那里。因為你從欲界定,到了色界定,到無色的四空定,都是凡夫境界的。但是你若開始如理作意的時候,那可是不同了,你還是有貪瞋癡的煩惱,但是你開始如理作意,就從凡夫向圣人那地方去了,這第一步是邁出去了,是這樣的。所以你看這個文,這好像很平常,這個地方,不平常。
這是兩種情形:一個是有的時候,我們內(nèi)心里面主動的作種種的妄想,就是「由亂識分別故,有所作」。下面第二段,「亦由有所取故,有能取」,這個不是你自己主動,你忽然間遇見一個境界,那個境界現(xiàn)前,和你的心接觸的時候,你就是這樣子,就有分別心了。所以「由有所取故,有能取」。
「所取既無故,能取亦無,故非所作」,這兩段文有同樣的意思,就是否定了所緣境是真實的;所緣境不是真實的!就是這樣意思。
「二、由根本是無。有為諸法根本由不正思惟」,前面是第一義句,「由亂識分別故」,這是第一個理由,否認(rèn)了有為法是真實的;有為法是不可得的,是無所有的。現(xiàn)在第二個理由來解釋,「由根本是無」,這個前面「由亂識分別故」,「亦由有所取故,有能取」,這兩個理由合而為一,就是心的分別,心的分別是一切法的開始,F(xiàn)在第二個理由「根本是無」,就是所分別的境界根本是沒有的,沒有這回事。這是標(biāo)出來這個理由,下面解釋。
「有為諸法根本由不正思惟」,這些由造作而有的一切法、一切的事物,它的根本是沒有的,原來沒有這回事。那么怎么有的呢?「由不正思惟」,由于我們的內(nèi)心有不合道理的虛妄分別,就是我們不學(xué)習(xí)佛法的時候,那里會知道一切法是空的、是假的呢?不知道這回事。我們都是有執(zhí)著,執(zhí)著有這么一件事。執(zhí)著這一件事,在我們的心情能覺悟到的:我現(xiàn)在發(fā)脾氣了,這個人怎么怎么對不起我,我要打他。我們發(fā)脾氣的時候,有可能知道,哎呀!我不對,我不應(yīng)該發(fā)脾氣。這是一種。
第二種是我們有了貪心,哎呀!這里有這么多的好處,我應(yīng)該把它拿過來,生種種的貪心。我們佛教徒,有可能也感覺到不對,有貪心、有瞋心,我們感覺不對。如果我們這個時候心里很平靜,也沒有貪心、也沒有瞋心、也沒有高慢心、也沒有諂曲心,這些心都沒有,我心里面很平靜。剛剛睡覺醒的時候,心里面好像很清凈,沒有什么分別,我們認(rèn)為「我這個時候,沒有貪心、沒有瞋心,我很好,我這個時候程度
很高,和那些有煩惱的人不同」。但是你可知道,這個時候也是不對的,我們這個時候還是有執(zhí)著心的,所以也是不對的,也是不正思惟。「有為諸法根本,由不正思惟」現(xiàn)起的。
「不正思惟生諸惑」,這個不正思惟,你執(zhí)著一切法是有,你認(rèn)為一切法是有,這個心就是不對的。你說,夢里面的境界是有嗎?你若執(zhí)著它是有,你就是錯了。「不正思惟生諸惑」,就是對于一切世間事物上有執(zhí)著的時候,從這里開始生出來各式各樣的煩惱,或者生出貪心、或者生出來瞋心、或者生出來種種的煩惱、種種的迷惑!钢T惑生諸業(yè)」,生出來各式各樣的煩惱,由煩惱生諸業(yè),先有貪心,而后有種種的行動來滿足自己的這個貪。由種種的瞋心,然后采取種種的行動來滿足自己的瞋心。就是「諸惑生諸業(yè)」!笜I(yè)生果報」,你有了行動的時候,這個行動現(xiàn)起以后,它不會沒有反應(yīng)的,它將來會有個果報,所以「業(yè)生果報」,這就是惑、業(yè)、苦,果報就是苦惱。
「不正思惟從執(zhí)境界,實無謬執(zhí)為有」,這個「不正思惟生諸惑」,「諸惑生諸業(yè)」,
「業(yè)生果報」,這就包括六道輪回都在這里面了,F(xiàn)在我們要進一步的觀察,這個「不正思惟」從那里來的呢?我們?yōu)槭裁从袀「不正思惟」呢?說「不正思惟從執(zhí)境界」,就是剛才說的,執(zhí)著這些境界是真實有,是真實的境界。夜間有人請我吃飯,吃得很香;執(zhí)著有這么一件事!覆徽嘉⿵膱(zhí)境界」,執(zhí)著這個境界是真實的。這個境界本來是沒有,沒有人請我吃飯,只是夢里面虛妄分別就是了,「境界實無,謬執(zhí)為有」,就是錯誤的執(zhí)著這個境界是真實的,這就叫作「不正思惟」。什么叫作「不正思惟」?
「從執(zhí)境界,實無謬執(zhí)為有」,這叫「不正思惟」。所以如理作意,你要知道我們眼前的這些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一切一切都是虛妄的,我們認(rèn)為是真實的,就是這么回事。這就叫作「不正思惟」。
「由境無故,不正思惟亦無」,若是我們努力的,不怕冷,你學(xué)習(xí)佛法的時候,從經(jīng)律論,佛菩薩的開示里面,知道一切境界是沒有的。這件事情也就是不可思議。譬如說我們作夢,剛才說的,有人請我吃飯,吃得很香。實在沒有飯,也沒有香,但是作夢的時候,就好像真的一樣,就是這樣子。
「由境無故,不正思惟亦無」,若是我們通達(dá)如夢中境的時候,那境界是沒有的,都是自己的虛妄分別,但有能虛妄分別的心而已,那個所執(zhí)著的是沒有的。若這樣,你就不執(zhí)著了嘛!那個不正思惟就沒有了,這個境界是假的,實在是沒有體性的,是畢竟空的,這樣子。所以那個「不正思惟」也就沒有了,就沒有這個「不正思惟」。
現(xiàn)在修止觀怎么意思?就是不要有「不正思惟」,把這個「不正思惟」取消,這就是修止觀,就是如理作意!你常常這樣作意的時候,忽然間有人罵你的時候,立刻的,你就會這樣思惟:「這個境界是不真實的」,就和以前沒有學(xué)習(xí)如理作意的時候想法就
不一樣了,你立刻的會覺悟到,這個境界是虛妄的。我們沒有學(xué)習(xí)佛法的時候,或者學(xué)習(xí)佛法也不肯如理作意的時候,你那個時候的思想就改變了,就不這樣想了。你若能夠改變了以前的舊習(xí)慣,忽然間能夠隨順佛法,如理作意的時候,這時候佛菩薩就另眼相看了,就看「喔!你今天是我的弟子」,就不同了。說是我出家一千年、一萬年了,你如理作意還沒有,佛菩薩看見你的時候,「嗯!你還不及格的」。
說,
- 妙境法師:總攝一切分別略有十種分別心
- 妙境法師:算命說流年不利該怎么辦?
- 妙境法師:瑜伽師地論
- 妙境法師:靜坐修止觀 斷除世間染污煩惱
- 妙境法師:觀音菩薩的感應(yīng)
- 妙境法師:法云寺禪學(xué)院教育理念
- 妙境法師:七覺支
- 妙境法師:五停心觀
- 妙境法師: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
- 太虛大師:遣虛存實唯識觀之特勝義
- 太虛大師:解深密經(jīng)如來成所作事品講錄
- 妙境法師:攝大乘論筆錄
- 妙境法師:維摩詰經(jīng)講記
- 妙境法師: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演培法師: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演培法師: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序
- 演培法師: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甲總敘全經(jīng)旨意
- 演培法師: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乙別釋勝義了義
- 演培法師: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序品第一
- 演培法師: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勝義諦相品第二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