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葦過江 教理篇 心安的道路
教理篇
心安的道路
學(xué)佛或修行主要的目的在那里呢?我以為只是在于「心安和理得」!
一、心安
首先談到心安:一般人常覺得心安是理所當然的事。事實上并不盡然。人今天常常要為明天的事?lián)鷳n:擔(dān)憂明天的考試,擔(dān)憂明天會不會失業(yè),會不會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蛘弋斈惚涣R時、被稱贊時,走黑路時,生死關(guān)頭時,在此動心起念之間,自問還能不能心安呢?
禪宗有一則公案,當二祖慧可初見達摩時,達摩問;「你為什么而來?」慧可答道:「求心安!」。故這個「求心安」應(yīng)該是我們學(xué)佛最初的發(fā)心,也是最終的目的。
其次,我們要講心安的層次,我暫用華嚴宗的五個名相:小、始、終、頓、圓,來作說明:
1.圓教
以華嚴經(jīng)來講:「眾生本來成佛」,所以就圓教的人來講,沒有所謂心安不安的問題。因為假如每件事,來,找們就讓它來;去,我們就讓它去,也就是一切隨緣,能這樣那有心不安的問題?這樣的人,他既不必學(xué)佛,也不必修行了。所以說,這在華嚴經(jīng)是最高的境界———因為:「眾生本來成佛」。但這境界太高了,一般人談不上。退一步,我們講頓教。
2.頓教
我們學(xué)佛修行,需認定一個「安心」的目標。認定這個目標后,在一切境界中,當我們發(fā)覺心不安時———就趕快調(diào)伏自己使心安下來。當我們返照而注意到這個問題時,我們的心就能由定下來而安了。
中國古代有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問禪師如何修行,師答道;「隨他去!购,隨他去;壞,隨他去;生,隨他去;死,隨他去;如意,隨他去;不如意,也隨他去。
又曾有一個人雙手捧花,去晉見佛陀求法,佛陀說:「放下!顾头畔掠沂值幕。佛陀又說:「放下!顾俜畔伦笫值幕。佛陀說:「再放下。」那個人驚訝道:「我兩手都空空的了,怎么再放下?」佛陀說:「放下你的身心!挂话闳说膯栴}都由身心而起,如果連身心都能放下,心自然而安了。
壇經(jīng)中當六祖聽到金剛經(jīng)的「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故如能心無所住,自然沒有心安不安的問題了。
又前則公案,當慧可答達摩道:為求心安時,達摩言:「您拿來,我替你安!菇Y(jié)果慧可竟「覓心了不可得」。本來要求心安,可是想來想去,什么才是心呢?既已沒有這個心,自然也無心安不安的問題了。
所以從頓教的觀點來講,一切的時、事要得心安,要能放下,要能心無所住;一切隨他去。能相應(yīng)這個原則,我們才得以心安。圓覺經(jīng)有一句話:「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鼓軌蛞荒钣X起,即轉(zhuǎn)心為安。以這個功夫還是不容易,于是我們再退一步,談終教。
3.終教
心不能安,乃因為心念不能相應(yīng)于諸法實相。心常于虛妄無明中自相矛盾而沖突不安。心不安于是要以諸法實相的智慧來調(diào)伏妄心,使歸于安。
諸法實相的智慧在佛教約經(jīng)典中,我們可大致將之分為四個層次:原始佛教、性空學(xué)、唯識學(xué)和真如學(xué)。
(1)原始佛效:「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觀身不凈:一般人一生一世都在為我們這個身體受苦,這個身體很麻煩,要吃飯,于是要工作來掙飯吃,吃了飯,還要上廁所;冬天要加衣,夏天要減衣,又怕熱,又怕冷,一大到晚,都在為這個身體作奴隸。而且這個身體有生的時候,也有死的時候。當死后,我們一生一世所努力維護的身子都落空了。所以佛法說:心應(yīng)該才是主人。但是一般人都把身體當作主人。所以我們應(yīng)該認識此身體是不凈的,是無常的。由觀身不凈,使我們能擺脫身體的主宰,使心成為主人,若心能作主,便無所不安了。
觀受是苦:所謂的「受」,即是我們心理的感受,也就是執(zhí)著。一般人覺得多得一樣?xùn)|西總是好的,實際上反而是多一種負擔(dān)。「受」并不是指一般的感受,當一樣?xùn)|西在我們心上留下影子———即因我們在意而起執(zhí)著,它就變成我們的負擔(dān)。故了解到觀受是苦,就不會對外界起攀緣的心,自然能心不為所動,而常無不安了。
觀心無常:我們的念頭像流水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流動。這個時刻,我們覺得好的東西,下一時刻可能就覺得不好了。知道心的無常,我們就可以擺脫一切好和不好的幻覺,從而拒絕外界的引誘束縛,而得到心安。
觀法無我:人一切的努力都為了我。然而從佛法上分析,并沒有一個實際的我存在。我的身體是由四大構(gòu)成,心是由五蘊和合而成,F(xiàn)在的此人,不過是由因緣湊合而成的。在變化中,實在找不到一個不變的我。由此從「無我」而擺脫執(zhí)著,故一切因「我」所起的不安,便自然消失了。
(2)性空學(xué):即「緣起性空」。
緣起:一切的東西,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的。譬如:「我們看到一朵花」遠件事,是由很多因緣而有的,花要有水、泥土、陽光才能生長,還要有一個人去看,且這花又要長在恰好能看到的地方。
一切法既因緣所成的,當因緣改變時現(xiàn)象即不能不跟著變化,故現(xiàn)象并沒有本來的自體,它只是隨著因緣的變化而幻現(xiàn)而已。水中的月,固然美好,然當我們?nèi)扑鼤r,它就碎了!遠山的彩虹,固然鮮麗;然當我們走近時,它便消失了。
性空:了解一件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的,因此它并沒有一個不變的本質(zhì)。沒有本來不變的本質(zhì),此即「性空」,故我們不能去造作、攀緣,也就是「無作」。無作更進一步是「無愿」,無作無愿,心即得安。
(3)唯識學(xué)
一切的世界,都是我們心的影像。我們過去所看、所感受,都會影響現(xiàn)在。過去觀念的勢能,叫做種子。這些種子對應(yīng)到現(xiàn)在的世界時,就會起現(xiàn)行,而映現(xiàn)出眼前的世界,此又形成新的種子。由此「種子→現(xiàn)行→新種子」,故我們的心就不斷的流轉(zhuǎn)相續(xù)。
這個世界是怎么樣子的呢?這個世界實際上并不是客觀存在的。以六道眾生看各自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在人眼中的水,天人看來是琉璃,而鬼道的眾生看來卻是膿血。不同的種子,看成的東西就不一樣。心如果是清凈的,世界就是清凈的;心是雜染的,世界也就跟著雜染。故維摩詰經(jīng)上有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天釋迦牟尼說法道:「菩薩在修菩薩道時,以心是清凈的,故所成就的國土,也是清凈的。」這時舍利弗問道:「佛陀啊!那我們的世界怎么這么不清凈呢?又是爛泥巴、又是臭水溝的。往昔佛陀修行之時,大概不太清凈吧?」舍利弗問畢,旁邊有一個天人出現(xiàn)道:「不是啊!我看到的世界是如琉璃般的清凈!固烊擞刑烊说姆N子,人有人的種子,所以所看到的世界便不一樣。在唯識學(xué)里,最重要要認識的一點是:這個世界是我們把它看成道個樣子的,而不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了解這點后,我們對這個世界就沒有所謂的貪、瞋、癡了。
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少年,因為愛上了自己水中的影子,而至憂郁而死?雌饋砗芸蓱z,但從唯識學(xué)上來看,這世界上所有好看的,都是我們自已的影子,而我們拚命去追求它。這和那個少年追求自己水中的影子,有什么兩樣?
有一個人很丑,某天他照鏡子的時候,看到鏡子里的自己很丑,很受不了,于是就把鏡子打破。然旁觀的人卻覺得是你丑,不是鏡子丑。故你把鏡子打破了,有什么用,明天你同樣照另一面鏡子,還不是一樣丑。所以這世界上,我們看:「這個人很厭煩。」或「這件事很討厭。」實際上問題并不在這個人、或那個事情,而是我們自己。
所以從唯識學(xué)里,當我們了解到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心中的影子后,就能做到心不動了!
(4)真如學(xué):
一切萬法本來就具足在我的心中,那些我們既已看到的,已聽到的,即已是我的了,并不需要把所有的東西都搬回家中,貼上標簽?zāi)衬衬?才覺得它是我的;蛘哒f整個宇宙、法界,不也就是我的大家庭嗎?
一切萬物已是我的,又安于家中,還有什么好辛苦操勞的呢?心無妄動,即不安而安了。
4.始教
始教:有時候當我們心要向外攀緣時,再好的理論聽起來仍是無用,這時就要用猛烈的方法。當心不安時,就像要用繩子般把它捆起來,用鐵釘釘起來,此就是「置心一處」,也就是修定。當心置一處和外界隔絕時,就能慢慢安定下來。像數(shù)息、念佛、持咒,都是把念頭安置其處。心不散亂,心即得安。
5.小教
小教:有時候,我們以自己內(nèi)在的定慧,都無法調(diào)伏自己妄動的心,心太散亂了,無法制止,這時,便得用外在的約束,至少能制止我們的行為不去犯惡;此外在約束制止的力量便是「戒」,能持戒而行,身心有個依著處,心便能安了。
二、理得
圓頓教的心安———能相應(yīng)于理而行。終始教的心安———能以理調(diào)伏于心,使安理而住。小教的心安———能以理規(guī)范行為,使不違理而行。然而,理從何而得呢?
「理」,這個字可以涵蓋很廣,包括物理、生理、心理、哲理等等,包羅萬象,這是理的廣度。而討論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在復(fù)雜紛紜的異相中,找出一以貫之的法則,這是理的深度。再來,對于萬法的每一細微處都能理會得到,這是理的細度。例如:一個人對于他的生平來歷,生活點滴都能詳實周知,是廣度。能掌握他的個性,是深度。而于他顰笑投足間,都能意會那內(nèi)蘊的意義,是細度。要同時具備理的深度、廣度和細度,并不容易。
從物理、生理、心理到廣度、細度、深度,世界上的理實在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就佛法來講,一個人要得到「心安」還比較容易,要做到「理得」就比較難了!
阿羅漢在小乘佛教,經(jīng)過修行證得四果,出三界,可以說已是心安。但還談不上完全理得。只有大乘八地以上的菩薩,能對過去的理,現(xiàn)在的理,未來的理,都了解得很透徹,這樣才能談到理得。
理從那里得?一般最直接的是從經(jīng)驗中得到。然而一輩子能從經(jīng)驗中得到的理太少,也不完全。因此,還必須靠學(xué)習(xí)———就是從別人的經(jīng)驗中,以得到自己的經(jīng)驗所無的。而語言和文字就是傳遞經(jīng)驗中一種最便利的途徑。然而如果我們一切理都必須經(jīng)過學(xué)習(xí)才能得到的話,那我們根本不可能學(xué)成最深沉、最完美的智慧。所以,又必須靠「推理」。推埋就是用過去的經(jīng)驗,或已經(jīng)學(xué)習(xí)到的去推論。但經(jīng)驗不足或?qū)W習(xí)不夠,都可能導(dǎo)致錯誤的推理。因此,最好的理得方法,應(yīng)該是得之于「直覺」或「靈感」,這是不待于經(jīng)驗或?qū)W習(xí)而頓有的。
只是蕓蕓眾生中,得到這種體驗或直覺的很少。但就佛法來說,每個人都有這種直覺或靈感的能力,那是因為我們身心有某種障礙在阻礙著。
這個障礙大致上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來講:第一是私欲,私欲最常使人忘了公理,因而遮蔽了我們的心靈。第二是情感,中國人有一句話「情人眼里出西施」,情感使我們看不清楚事實的真相,因而對這個理便產(chǎn)生了障礙。第三是習(xí)氣,我們覺得花香,花好看,究竟什么叫「好看」呢?仔細說根本說不出什么道理。習(xí)氣就是我們以過去種種植下的觀念,來做為我們思考的因素。也就我們思考的時候,早已經(jīng)被過去的種種限制住了。第四是業(yè)識,習(xí)氣更深一層就是業(yè)識。在佛法上講,我們從過去世世以來,一直在生死輪回中,而種下了無數(shù)的種子。這個業(yè)識就深植在我們心中。我們并不察覺,但它常常作主,操縱我們的思想、感受,甚至說根身世界也不過是業(yè)識的幻相而已。
因為有種種的私欲、情感、習(xí)氣和業(yè)識,使我們的心和外物隔了起來,使我們看不見萬物本來的理。這些私欲、情感、習(xí)氣和業(yè)識,就像雪球一樣,一層一層的滾上去;偶而有一片雪掉下來,不久又滾上了新雪,如果我們將之剖開來看,我們的心從外面到里面都是一層層的妄想。最外面一層我們比較能感受到的,就足私欲;再里面是情感、習(xí)氣;最深一層就是業(yè)識。這層層總括來說都是妄想。當我們?nèi)ヒ环滞霑r,就得一分智慧;斷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理。常我們把這一層層的妄想,障礙全打破的話,我們的心和萬物就能直接相通了!
所以真正的理是離語言相,文字相的。真正的理是不能透過語言和文字的學(xué)習(xí)或思議的推理而得到的,必須靠那一分與萬物直接相通的直覺或靈感才能得到的。
當我們的心能不為私欲所動,不為感情所動,而在這當中能夠把萬事萬物諸法真相看得很清楚。這時我們可以說他是定慧等持,也可以說他是在心境交融的狀態(tài)中。
前面講心安,心怎么能夠安呢?如果我們的心是有限量的話,心便不能安。如能做到心遍一切處時,自然心無動轉(zhuǎn)而無不安。在真如學(xué)中我們的心本來遍一切處,只是被我們的業(yè)障習(xí)氣遮蔽住了;故如果我們能把它去除掉,就能達到心遍一切處的境界。
這種境界在華嚴經(jīng)上,稱為海印三昧。就是心像大海一樣,無邊無際,包容一切;在大海之中,能夠把天地萬物的景象都照攝進去。在海印三昧中,所顯現(xiàn)的世界就是華嚴世界,也就是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在任何一個點,都可看到這個世界中的一切景象,在一芥子中現(xiàn)三千世界,在一剎那間觀無量劫的生死,在一個國土知道所有的國土,在一個眾生知道所有的眾生,因為這個心原是遍一切處的。
當我們由修行而定慧等持、心境交融,到能夠圓滿遍在的海印三昧境界,這時一切莊嚴的華藏世界,一切的神通智慧,都能夠顯現(xiàn)出來,此即稱為毗廬遮那佛,也就是法身佛,也就是遍一切處心。
總之,心怎么安呢?心能遍一切處,就能安。心怎么能遍一切處呢?心地一切的妄想、執(zhí)著,去除的越干凈,心越能遍一切處。能做到心不受一法,而具足萬物,即是心安而又理得了。
- 上一篇:一葦過江 序 自序
- 下一篇:一葦過江 教理篇 簡介緣起性空義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