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葦過江 序 自序
序
圣嚴
記得我于民國四十八年初到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即聞先師東初老人嘆言:「今日僧少,修行者稀,學問僧亦難見,所以佛法不興。古之高僧而為諸宗之大梁巨柱者,無不精嚴于戒定之行持,而亦無不學通三藏教典者也!勾苏學佛之三原則,稱為戒定慧三無漏學的總綱。因此我對于注重行持而又有心于學問的佛教青年們,也就倍加愛惜。
民國六十八年,一位臺大的女同學帶了一位居士來見我,并交給我?guī)灼母?使我知道他有寫作能力,希望求取一分佛教文化事業(yè)的工作,因為文化館其時尚無適當?shù)墓ぷ鹘o他,所以未有結果。這位居士便是本書的作者。
果煜比丘俗名陳新科,生于民國四十三年,是臺北縣汐止鎮(zhèn)的農(nóng)家子弟,民國六十五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機械系,由于大學時代接觸到佛法,畢業(yè)服役之后,就進入佛光山中國佛學研究部,并在該山所屬的普門中學任教,離山后便至蘇澳信大水泥公司服務。轉了一圈,于民國七十年又回到了我的跟前,請求成就出家,當時文化館的下院農(nóng)禪寺,只有六、七人,除我之外僅他一人是男眾,他能安住無事,這分決心和耐力,值得嘉許。
誠如本書附錄「十年學佛出家的心路歷程」中所說;「在受(沙彌)戒后,從引禮師手上接著袈裟的剎那,一種如見故物的悲情,又使我悲泣莫已,在此瞬間,我肯定前世生中,我早已是出家人了!惯@是他在七十三年地藏菩薩圣誕日剃度時內(nèi)心的感受。而第二年秋在高雄妙通寺受比丘戒后,僧相較前更加莊嚴,道心也更堅固。以其平日常喜打坐,或獨處默爾深思,故文字工夫亦日益進步,在「人生」月刊發(fā)表的文章,大多能受到讀者的喜愛。故在其向我告假準備入山自修之時,囑其將已完成的稿件編集成書,交由東初出版社編輯部籌劃出版,作為其學佛以來的回顧,待將來從靜修階段回到大眾的社會之時,再看這本書,就可發(fā)覺是否有了改變與進步。但是初出家者宜自內(nèi)斂,不當以出書而炫耀;我也希望讀了此書的讀者們可以受用,但勿打擾正在山中自修的果煜比丘。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十月十七日予于農(nóng)禪寺TOP
自序
我既不是文人,也無意創(chuàng)作,可是文稿卻一篇篇寫了,且現(xiàn)在又要出版成書。這是怎么回事?現(xiàn)在簡單說明緣起:在我個人學佛的過程中,每隔一個時期,我總會回顧過去所習的,加上當時所感受者,而作個系統(tǒng)式的整理。整理后,或以文字記錄,或剛巧有個演講,我便以此為題,講過了,有人整理,于是文稿便一篇篇形成,且在不同的地方出現(xiàn)。有的看了這篇,又向我要那篇,不給,過意不去,要給,又小勝其煩。收輯成冊,倒是好主意。
輯中「略說大乘佛法」成稿最早,是我初對中觀哲學有些心得后寫的,當時曾寄往慧炬雜志社申請獎學金!盖嗄陮W佛次第之我見」及「簡介緣起性空義」兩篇,是就讀佛學院時有感而作。「放下———參禪學佛之不二途徑」是剛在文化館打過兩次禪七后整理的。以上四篇及附錄中「歷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曾在菩提樹雜志發(fā)表) 兩篇皆是我動筆寫的。其余「心安的道路」、「作個自在的修行人」、「修行的意義與層次」、「緣起.性空.無我.禪」四篇都是在臺大晨曦社學術研討會中講的,由不同的人整理,最后再經(jīng)我修正而成。
現(xiàn)在我準備上山靜修一段時間,家?guī)熓ス先酥甘疚野堰^去曾發(fā)表的文稿收輯成冊,以作個回顧。上面所收輯的是有關佛學演講部分。至于如「命運的堂奧」等在農(nóng)禪寺禪坐會中所作有關禪修的演講,因性質(zhì)不同,且整理不多,現(xiàn)暫且不錄于此書,以后待因緣再說!
「法不孤起,待緣而成」,本書得以出版,最初感謝臺大晨曦社學長們的啟蒙教育,從中觀思想,讓我得以步入佛法的大道。更且感謝恩師圣公老人。輯中大部分文稿,是在我入文化館打七、并住進農(nóng)禪寺,接受家?guī)熡嘘P佛學及禪修的指導后完成的;在輯中,更蒙鼓勵,審訂,并賜寫序文。其次對于幫忙整理、編輯及較訂的同修大眾,在此一并致謝。
至于本書書名「一葦過江」,有人說;最好連這個『葦』也不要吧!我說:「書都出版了,至少這個葦是少不了的!」然「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連葦也不要,便能渡過彼岸,不亦快哉!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九月二十五日序于國姓山中
- 上一篇:禪修與八正道
- 下一篇:一葦過江 教理篇 心安的道路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