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小止觀》講記 棄蓋第三
棄蓋第三
所言『棄蓋者』,謂棄五蓋也。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睡眠蓋、四者、掉悔蓋、五者、疑棄蓋。
我們先解釋何謂蓋:就是一個東西把它蓋住了。佛法的一種講法就說:眾生本來是清凈,本來是智慧、慈悲、有功德,但被一些煩惱妄想所蓋住了,所以沒有辦法顯現(xiàn)出他的智慧、慈悲和功德圓滿,所以為什么說蓋?主要是把這些功德圓滿蓋住了,被什么蓋住了呢?煩惱妄想雜念!對打坐而言主要是有五種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
第一、棄貪欲蓋者,前說外五塵中生欲,今約內(nèi)欲根生欲。所謂行者,端坐修禪,心生欲覺,念念相續(xù),覆蓋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yīng)棄,所以者何?如術(shù)婆伽,欲心內(nèi)發(fā),尚能燒身,況復(fù)心生欲火,而不燒諸善法。復(fù)次: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為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欲,無由近道。
貪欲蓋:這里就文字而言,偏重于對世間的貪欲,事實上在打坐里所產(chǎn)生的貪欲,可以主要可以分做兩大類:
(1)染法欲:人會貪,還沒有學(xué)佛的凡夫,會貪的當然很多,色、聲、香、味、觸、法,貪名、貪利、貪知識、貪學(xué)問,貪健康等等,這些我們不用去記它,因為在很多佛書,都可以看到。
(2)善法欲:就某些修行人而言,那是善法,應(yīng)該努力去做的,譬如:布施。人要修行、要布施、要做一些慈濟的事,甚至要聞思修,要多聽聞佛法等等,這些本來是善法,但如果是在打坐的當下,不能把這些想要布施、想要聽聞佛法、思惟義理,這些念頭放下,你就沒辦法安心好好用方法,你會坐立不安,會覺得我坐在這里是不是浪費時間呢?去布施還有一點功德、福德啊!去看經(jīng)、誦經(jīng),可能還會增長智慧,坐在這邊就能如何呢?如果有這所謂的善法欲,這本來沒有什么錯,如果我們在打坐,它會變成為我們的障礙,這是因為善法而產(chǎn)生的這些貪欲。這是跟學(xué)佛修行有關(guān)的。
另外一種是一般人在打坐時更容易產(chǎn)生的,就是因為打坐之后而希望某些身心上面的變化,譬如說:我們最初講到打坐可以幫助身體的健康,有些人還沒開始坐就想,我的身體怎么還沒有很健康呢?還有這些狀況呢?希望身體健康,希望很快的有一些覺受。什么覺受呢?就是身體會發(fā)熱、發(fā)暖─暖得很舒服,有人會變成清涼,清涼也很舒服,有些人身體會輕安,有些人氣脈通暢,種種不同的好的感受,有人會想說奇怪!其它那些人都有那些現(xiàn)象,為什么就是我沒有,就在哪里想,我哪時候可以有,可以見到!這是貪欲。
也有人是貪求一種什么境界,這種境界連他自己也不清楚;但總是說打坐就是會有一種不可說的境界出現(xiàn),所以很多人在打坐的時候,就期待那種境界出現(xiàn),但什么境界,自己不知道;總而言之,跟平常不太一樣就是了!什么開悟、見性,一大堆名詞,都搞不太清楚。但是那種欲望都是存在的。這些欲望存在,叫我們沒辦法好好用功。因為你帶著一大堆的妄想執(zhí)著來打坐,很多人最初覺得自己的妄想雜念太多了,希望藉由打坐讓妄想能夠減少一點,結(jié)果因為打坐一大堆妄想雜念跟著來,本來不想的現(xiàn)在都想起來了,這是貪欲蓋!所以這些善法欲,打坐時希望自己進步、有覺受、有些體驗,這是一般人在打坐時,都容易犯的欲望。
另外一種打坐會用方法,用功一段時間之后產(chǎn)生的定樂。在打坐如果方法用得好,可以得到身心上的輕安,有些人就陶醉在輕安里面,他不想出來,你叫他去看經(jīng),他不想看經(jīng),他說靜坐就好了,為什么看經(jīng)呢?或者有時候,生活有些事情要出坡,要勞務(wù),他心里很討厭,他只想打坐,打坐最好。我們說由定發(fā)慧,你只是用數(shù)息法、念佛法,用得很好,頂多入定,不能發(fā)慧;發(fā)慧要從止而能夠觀,如何觀?我們以后會說,或者說像中國禪宗所講,要去參話頭,去思惟一些問題,不是只是坐在哪里,心很靜就有智慧。所以有人因為執(zhí)著定樂,他不愿意進一步去求智慧的方法。像在農(nóng)禪寺打禪七就有這樣的現(xiàn)象,有人用數(shù)息法,用得很好了,身心很輕安,結(jié)果要他參話頭,他不要,參不進去!這是因為執(zhí)著定樂。所以定樂也是一種貪,讓我們沒辦法往上更進一步,由定發(fā)慧;或者執(zhí)著定樂,沒辦法叫我們廣修福德,因為喜歡打坐,不愿意去接觸眾生,多去修一些福德事業(yè),這樣都會變成障礙。
如除欲蓋偈說:
人道慚愧人 持缽福眾生 云何縱塵欲 沉沒于五情 已舍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怖畏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時 諸欲患如是 以何能舍之 得深禪定樂
則不為所欺
¨ 不凈觀
我們再把貪欲蓋補充一下!在經(jīng)典上說:要對治貪欲,要用不凈觀。我想大家都知道,但這不凈觀,有廣義也有狹義。
狹義:不凈觀是對治于身見,尤其是淫欲。狹義:對治身見,大部人都知道。譬如說:觀一個人死掉之后,皮膚發(fā)黑,肉腐爛了,筋骨松散,然后變成白骨。本來一個很可愛的人,變成白骨了,這是不凈觀。我想各位大概聽過西洋有一部小說《茶花女》,故事中的男主角本來很喜歡茶花女,死后還在一直想,最后沒辦法,只好開棺一看,沒有了!變成骨頭,這樣他一下子沉迷的這些念頭就消失了,這是用不凈觀對治淫欲。這有兩種觀法:第一種是先觀外人,尤其是觀異性;第二種是觀自己,就是破身見。因為我們一定是覺得自己的身體很高貴、很清凈,才會因為身體而產(chǎn)生種種的欲望,這是不凈觀,像我們對飲食、對衣服、對生活中的種種欲望,也可以用不凈觀來對治,不只是對治淫欲。對于色身,一般人都對色身太保護、太尊貴了!用不凈觀能對治我們對色身上的貪著。
廣義:不凈觀主要是指我們所貪欲的東西,用佛法去看,知道那種貪的東西,其實對你根本沒有什么好處。不凈,主要是說它不是好東西!我們當然認為它是好東西才會去貪,不管是名或利,或是剛才所講的布施、持戒…,都認為它是好,才會去貪。如果從觀念上,從體驗上去了解它,事實上它并沒有你想象的好,或者說它根本不好,就不會起貪心了;大部分人看事,看物,都是偏見,都只是看到一邊,看到好的一邊,就看不到壞的一邊;看到壞的一邊,就看不到好的一邊,所以會產(chǎn)生貪欲,都是盡看好的不看壞的。事實上我們從更多的角度去看,就會覺得它沒有你想象的好,如果你只是看到好,沒看到壞,就會像經(jīng)典上所講的,看到刀上的蜜,去舔蜜,最后被刀所割。所以貪欲蓋主要是用不凈觀。即知道它不是那么好!知道它,你太迷戀它,就會被它所傷害,這是不凈觀。
第二、棄瞋恚蓋者:瞋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是故行者,于坐禪時,思惟此心惱我,及惱我親,贊嘆我怨,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是為九惱。惱故生瞋,瞋故生恨,恨故生怨,怨故欲加報惱彼,瞋恚覆心,故名為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如釋提婆那,以偈問佛:
何物殺安穩(wěn)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
殺瞋則安穩(wěn) 殺瞋則無憂 瞋為毒之根 瞋滅一切善
如是如已,當修慈忍,以除滅之令心清凈。
瞋恚蓋:在生活之中的瞋恚我們不談,就是討厭種種人、事、境界,大概平常我們看得很多、聽得很多;我們現(xiàn)在講─在打坐之中,容易產(chǎn)生的瞋恚。
(1)對于天氣。有人會覺得,尤其在夏天打坐,天氣很熱很容易流汗,就想這種鬼天氣,流汗流得這么多!如果是冷,一般人還不覺得,冷,打坐更好!身體能夠發(fā)熱,身心很舒服,熱再打坐就比較辛苦。
(2)對人。有些人在打坐,容易對人起瞋恚,為什么?我在這邊打坐,他在那邊敲敲打打、乒乒乓乓的,怎么早不做晚不做,偏偏現(xiàn)在做;或者有人在那邊講話,也不知道講什么好話還是壞話,但就在那邊一直講個不停,你心里想,你講夠了吧!休息一下!讓我好好打坐,他還是繼續(xù)講。
所以我們打坐希望天氣能夠舒服,希望周圍能夠安靜一點,但因為周圍不能夠安靜,所以我們反而起瞋恚心;事實上靜不靜?主要是因為我們關(guān)不關(guān)心,你愈關(guān)心就愈不靜!
境界:愈關(guān)心,則愈不靜。我們都知道在家里比較不容易打坐,你離開家里,反而可以打坐,為什么?因為這個家,你太關(guān)心了;任何一樣事情,都會引起你心境上的變化,小孩子、大人、什么聲音,如果我們離開這個家到一樣很吵的地方,你不太會受影響,為什么?因為知道這地方跟我沒有關(guān)系,你到菜市場還可以打坐坐好一點,因為他賣他的,跟我沒有關(guān)系。同樣我們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經(jīng)驗,我們出家在自己的常住,修行修不好的,到別人廟里反而可以好一點,為什么?那是別人的廟,我只是來打坐而已,剩下的我都不管。所以因為你愈關(guān)心反而被吵了,所以聲音也是一樣,你愈討厭的聲音,就是愈專心去聽它,它就愈吵!很多人都是這樣,心里想靜;結(jié)果對于聲音,反而更敏感;反之,我們不管它,讓它自起自滅,就沒有關(guān)系!
人:最重要的是一種聲音,我們不要去抵抗它,一個東西過來了,你不要去抵抗它,讓它過去,它就不存在,你去抵抗它,它才留下來;在我們?nèi)硕际沁@樣子的,如果我們在打坐時,你可以慢慢去比較一下,那聲音過來時,一般人都會用一種心去抵抗它,說你不要來,結(jié)果因為你去擋它,所以才會有壓力,如果你說你趕快過去吧!讓你過去,左邊過來,右邊過去;右邊過來,左邊過去,你不要去擋它,反而不留下什么障礙,這是第二種是我們?nèi)菀灼鸩_恚的是,對于人而產(chǎn)生的瞋恚。
(3)身體:打坐剛開始免不了會酸痛,不管是腿酸痛或腰酸痛,或者各各地方的有一些酸痛,如果我們也是討厭。有人一天到晚在問:我到底到哪時才能不酸痛?我說:你這問題一問就錯了,你在想它哪時候不酸痛的時候,你就等著它不酸不痛!那你一等時,就說還在,又在!不可能不在!也就說像剛才一樣,你愈去注意它的時候,它就會愈酸愈痛。所以第三種我們?nèi)菀灼鸩_心的就是酸痛,身體上種種不好的覺受。
(4)妄想太多:我們一再講到打坐要數(shù)息,不要數(shù)妄想;妄想還沒來時,你不要怕打妄想,妄想已經(jīng)過去了,你還想說,剛才打了將來不要打,人因為自己打妄想,而把妄想留下來,然后形成自己打坐的障礙,恨自己,怨自己,這樣形成障礙,這是瞋恚。
(5)另外一種瞋恚也許你能夠用功,好幾天好幾個月,可是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大的變化,說我怎么在原地踏步,沒有進步!你一天到晚想進步,坐了老半天,怎么還在數(shù)息,沒有不見了,沒有什么特殊的風(fēng)光,沒有什么特殊的體驗,就會覺得自己很泄氣。
這樣不管是對外境的冷熱,對外境聲音的動靜或者對人,人會吵你,讓你不能夠安心打坐,對這身體的酸痛麻,對于我們妄想的此起彼落,以及在我們短時間內(nèi),見不到很明顯的進步,這些都是瞋恚,因為打坐而能夠產(chǎn)生的這些瞋恚;這些瞋恚不能夠放下,是沒辦法安坐的。
¨ 觀念:
我們要了解到一個道理,瞋心是因為愛而有的;因為愛不得所以產(chǎn)生瞋心;這道理,我們一般人好象都懂,就像我們愛一個人,愛不到,反而起瞋心;同樣剛才所講也是一樣,譬如說:天氣,你愛那種很舒服的天氣來打坐,結(jié)果愛不得,現(xiàn)在太冷了,太熱了!所以起瞋心。我們希望很快的沒有妄想,這是你愛,但妄想很多,所以起瞋心,我們希望很快的進步,結(jié)果沒有進步,所以起瞋心,因此貪愛是瞋恚的根本,要去瞋恚,首先就是要除掉貪愛。
¨ 以佛法來講如何去除瞋恚?
瞋心用慈悲觀,剛才講到首先要去除貪愛,其次慈悲觀主要是修慈忍。慈跟忍:首先講忍,安忍。我們常講到打坐,不先求進步,要先求能夠安,而怎樣能夠安?首先要先能夠忍。譬如:對于天氣的冷熱,你要能夠忍,忍就是要能接受它,在心里上接受它就不是問題,同樣我們聲音也是一樣,聲音你不要討厭它,也不要去抵抗它。有人想說我用念佛,念快一點,把聲音逼出去,其實你在念快時,聲音已經(jīng)在你心中,因為你想把它逼出去;有人數(shù)息把數(shù)息數(shù)緊一點,把妄想逼出去,可是你這種動機,就已經(jīng)有妄想的存在,對不對?你要把妄想逼出去,妄想就已經(jīng)存在你心中,你再把它逼出去,所以忍的意思,就是要先能夠接受!
同樣,對于所謂的酸痛麻也是一樣!我們接受它,就不是那么難以忍受,你不要想逃避,不想很快的沒有,接受它;妄想雜念也是一樣,我們都相信自己是初修行者,總是會有妄想雜念,只是希望自己能夠有進步,在方法上用功,不要想一下子沒有妄想雜念,所以忍就是對于不好的境界,從忍而能夠安,忍到最后我們不覺得跟它產(chǎn)生,對立、沖突、矛盾的時候,心就能夠安。
安忍是比較消極的,消極的去忍受;慈悲,比較積極的是要跟它產(chǎn)生和諧的關(guān)系,積極的去接納、認同。這樣瞋心就可以慢慢消除了!瞋心是因為對立跟沖突;用安忍使身心慢慢能夠產(chǎn)生統(tǒng)一跟和諧,就能夠去除瞋心。很多人學(xué)打坐,如果心調(diào)不好,很容易愈打坐,瞋心愈重。因為打坐者比較容易形成孤僻的現(xiàn)象,因為身心想靜,不希望身心受到任何的干擾,在我們的世界里,你不可能不受到緣的牽連;所以只是想我要一直逃避這些緣,又逃避不了,瞋心就會變得愈來愈重,這是講到打坐的瞋心。
第三、棄睡眠蓋者:內(nèi)心惛暗,名為睡。五情暗蔽,放恣肢節(jié),委臥睡熟,名為眠。以是因緣,名為睡眠蓋。能破今世后世實樂法心。如是惡法,最為不善,何以故?諸余蓋情,覺故可除,睡眠如死,無所覺識,以不覺故,難可除滅。如諸佛菩薩呵睡眠弟子偈曰:
汝起勿抱臭尸臥 種種不凈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體 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將去殺 災(zāi)害垂至安可眠 結(jié)賊不滅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臨陣兩刃間 爾時云何安可眠 眠為大暗無所見 日日欺誑奪人明
以賊覆心無所識 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種種因緣,呵睡眠蓋,驚覺無常,減損睡眠,令無惛覆。若惛覆心重,當用禪鎮(zhèn),禪杖的卻之。
(三) 睡眠蓋:我想睡眠上次已經(jīng)說過了!主要是講昏沉的現(xiàn)象。睡眠可以分做三大類:
(1)第一是晚上睡覺:人本來就是需要休息的,但休息時間要節(jié)制,不要睡得太多,時間都浪費了!尤其很多人睡醒之后,不爬起來,繼續(xù)睡經(jīng)常就會亂夢,亂夢身體會更累。
(2)第二在打坐之中產(chǎn)生昏沉的現(xiàn)象:我們上次說到有人是因為體質(zhì)的關(guān)系,可以靠運動、飲食來慢慢調(diào)伏;有些人是氣脈碰到障礙,所以產(chǎn)生昏沉的現(xiàn)象,這就要靠時間,慢慢使氣脈的障礙去除之后,就能有所幫助。
(3)最后一種就是心力不足:就是道心不夠,就像我們前面所講,機械式的數(shù)法,這就是要提起自己的道心,覺悟到生死可怕、煩惱眾多;覺悟到佛道很遙遠,必需自己很精進去努力。我們一生從開始學(xué)佛到現(xiàn)在,學(xué)得多少?剩下的生命還有多少?如果這樣一天過一天,到臨終的一剎那,我們有多少的把握?所以不斷地提醒自己去精進用功,去努力,這樣道心提起來,昏沉睡眠的現(xiàn)象就可以慢慢去除掉。
第四、棄掉悔蓋者:掉有三種,一身掉、二口掉、三心掉。身掉者:身好游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
(四) 掉悔蓋:掉就是好動,平常生活中好動,打坐時身體就會不安。
(1) 我們在打坐的時候,有一種現(xiàn)象就是,有人打坐坐了三四十分鐘之后,就會開始覺得心煩,會開始覺得身不安,就很想下坐;那時候腳不一定是酸痛,身體也沒有什么特別不好的現(xiàn)象,但就是想動,這有兩種原因,一種就是你這種好動的習(xí)氣。
(2)有些人是氣脈碰到障礙,氣脈因為碰到障礙,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可是讓我們心煩、身不安,就很想放腿下坐;如果能克制繼續(xù)坐,不要讓心繼續(xù)煩下去,不要讓你的身下坐,用方法過一段時間,這障礙去除之后,反而能夠更上一層樓,更進一步!所以坐不暫安,有時候是屬于生理上的一種過程。
口掉者:好喜吟詠,誚競是非,無益戲論,世俗言語等。
平常話講太多,當然增加很多是非,讓我們打坐時,增加很多妄想雜念,我想這大家都知道。另外一點,話講多比較容易傷氣,我們打坐時舌頂上顎,因為上下氣能夠銜接,比較不會傷氣,而我們講話時,當然沒辦法舌頂上顎,就會傷氣!所以有些人,在比較嚴謹?shù)男扌袝r刻都要禁語。禁語,除了不跟人家講話,會產(chǎn)生一些妄念,另外對我們的氣有幫助。
心掉者:心情放蕩,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
心掉者,當然是講很多的妄想雜念。在這時代很多人受了西方思潮的影響,就是希望生活多彩多姿、求新求變;所以有些人很奇怪的一點,就是每天一早看報紙,沒什么新鮮事,就覺得整天日子過得太無聊。如果我們一天到晚,想說看有什么新鮮事,心不可能定的。所以我們常講一個修定者,要能夠安于平淡;因為平淡才能定,因為如果一天到晚想有變化,生活得多彩多姿,你的心不可能定的。你在想時,心就不定,碰到境界時就喜歡嘛,心隨境轉(zhuǎn),當然不可能定!所以現(xiàn)代人這樣的觀念,才讓自己自找麻煩,本來已過得很好,沒有什么煩惱了,卻一定要去找很多煩惱的事情,心不能安,不能安于平淡,不能安于寂寞。
掉之為法,破出家心,如人攝心,猶不得定,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勾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
如偈說:
汝已剃頭著染衣 執(zhí)持瓦缽可乞食 云何樂著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無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
我常想在這時代,佛法說是末法時代,不好修行,但事實上這時代好修行,你要看經(jīng),經(jīng)典那么多,一部大藏經(jīng)現(xiàn)代人都可以買的起;然后你要上課做什么,很多科技的發(fā)明,能夠幫助我們生活的更簡單;可是很多人,沒辦法應(yīng)付這些,一天到晚在忙碌,為什么呢?還是一句話,不能安于平淡,不能安于寂寞!覺得好象自己要做很多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上次有人問我:為什么現(xiàn)在活動這么頻繁?結(jié)果我跟他講:現(xiàn)代人就是為了要讓人家知道自己還活著,所以不得不動一動也!為了要讓人家知道你還活著!為什么呢?因為你要做很多事清,讓人家知道,我在這里!所以現(xiàn)代人所謂的掉就是這樣!不斷地要去求新求變,自己要能夠滿足,也要讓人家知道,那你就沒辦法,一定會有很多勞累的事情發(fā)生,沒辦法好好安心打坐,除非把這些觀念能夠修正過來,否則在我們這時代里,不管是出家或在家都一樣,心不容易定。下面我們再看悔。
悔者: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未在緣中故。后欲入定時,方悔前所做,憂惱覆心,故名為蓋。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
悔,有兩種:第一種因為掉后生悔,前面掉舉,妄想打了很多,最后發(fā)覺不對,不應(yīng)該!第二種因為做了一些錯事或者重要的事情,所以常懷怖畏,常常覺得自己會恐懼害怕,會悔恨。對于我們一個人,總是難免會做一些錯事,所以我常講要有悔,但不能恨。
悔跟恨不一樣!悔,我知道我做錯了;恨,每個人最初都把自己看得很完美,我要學(xué)圣人,不可以起貪心、不能起瞋心、不要起愚癡心,自己好象出水蓮花,很純潔,把自己想象得很好!哪天做一件壞事情,這完美的形象就破碎了,然后就恨自己。所以對于現(xiàn)代心理學(xué),也講到當我們做錯事情時,要能夠接受!接受我們是會做錯事情的凡夫,如果我們在心理上,不能接納你已做錯的部分,在我們心里有一部分是我,有一部分非我,那些不能接納的部分還是存在,可是因為你自己不能接納,所以會變成精神分裂。即使沒有很大精神分裂的狀態(tài),會有一種很不穩(wěn)定的情緒,因為那不能接納的部分,有時候會突然冒出來了!冒出來之后,你本來已經(jīng)控制好的身心狀況,就會被擾亂了,所以變成不穩(wěn)定的情緒,嚴重就是精神分裂。所以首先要悔,但不要恨!
首先,就是能夠接受,就說這件事情我做得不好。其次,要能夠彌補,一件事情做不好,有的事情還能夠彌補的;當然沒辦法百分之百的彌補,但能夠彌補多少算多少,不要只是不斷地悔恨而已;如果能夠及時的做些彌補,還可以!第三、就是要改過,不是帶恨。就是如果我們一方面能夠接受已做錯的事,然后又能夠彌補改過,我們的心才能安。詳細的內(nèi)容會在持戒清凈時繼續(xù)講。我們最后再把疑蓋的部份簡單講一下!
第五、棄疑蓋者:以疑覆心故,于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于佛法中空無所獲。譬如人入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復(fù)次:疑過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謂三種疑:一者疑自、二者疑師、三者疑法。
疑蓋:很多人在方法上對于自己會有疑,會想我這人大概是善根不具吧!大概以前是如何!不能修這法門!其實我常說:善根是修出來的,這輩子為什么善根不具呢?因為你前輩子沒有好好修嘛!如果這輩子再不好好修,那下輩子當然會更差。所以善根是修出來的,圣人是修出來的,所以覺得自己不行,反而應(yīng)該更努力地去用功,別人進步得很快,我進步得很慢,那你還是要去努力!或者自己認為不錯!但方法是不是我最管用的,其實對大部份人而言,方法沒有很大的差別,只是你能夠用心去用,就能慢慢地體會。最重要的疑,疑自己沒有什么!佛法講:眾生皆有佛性,意思是:善根是修出來的,佛性不是說都有;但只要你不斷地去努力,你肯花時間、精神去修,善根福德都可以慢慢地具足。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地方,下面的部份,我們下一次再補充!
(五)疑:就是懷疑,懷疑當然是障定。我們平常有一句話叫猶豫不定!疑就是不定。所以疑當然是障定。所以不管是對什么疑,對佛法疑當然是障定;對世間法有疑惑,心還是不能定,所以疑一定是對于我們生活的定有妨礙;對于禪定的修習(xí),當然也是有妨礙。
所以要真正的去除疑,是要從智慧里去解決的,也就我們對一切事相都能夠深入了解,這疑當然就消失;并不是盲目的相信就是解決的辦法;懷疑當然也還是問題;就是要以真正的智慧,了解到真實的現(xiàn)象,才能對治疑,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信心。疑有三種:
一、疑自者,作如是念,我諸根暗鈍,罪垢深重,非其人乎,作此自疑,定法終不得發(fā)。若欲去之,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
疑自:有些人在修行時,想我這樣的人大概沒有善根吧!或者修了一段時間之后,覺得自己沒有很大的進步,就想自己不是這種材料。那么在上面講說:以宿世善根難測故!意思是說你不要懷疑自己,也許你宿世是有善根的。但我覺得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最重要是,我常說的一句話:善根是修出來的!我們過去世沒有修,所以這輩子善根不具足,怎么辦呢?當然是繼續(xù)修,善根不是一種神來之物,天生就有的,而是修出來的。所以我們不要說自己有善根或沒有善根,如果這輩子沒有善根,當然這輩子要努力去修;這輩子你有善根,還是要繼續(xù)修,你這善根才能維持而增長。
因此我們既不說自己是沒有善根者,所以不能修;也不說自己是有善根者,我大概是什么佛或菩薩之類乘愿再來的,如果你有這樣大的信心,那也必然是一個問題。所以我剛才說到,我們不要以懷疑的態(tài)度來看,也不要盲目的相信,我當然是有善根的,不然我怎么會出家呢?這么多人不學(xué)佛,我還出家了!沒這回事!所以對于所謂的諸法實相能夠了解,何謂諸法實相?就是善根是修出來的,你努力地去修行,善根就會愈來愈成熟,所以沒有什么好懷疑的;要懷疑的只是我們是否找對了方法?找對了方向,而不斷地精進努力,這是第一個疑自者。
二、疑師者: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訶衍中說:『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棄其臭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凈,亦應(yīng)生佛想』此事彼論具明。
(2) 疑師:懷疑所教授的老師。有人覺得這老師的威儀不行,講的不清不楚,或是好象也沒有什么修行;戒律、什么各方面不足;但有時他修得不好,但他可以把你教得很好。我常說一種比喻:?吹椒鸱ò呀處煴扔鳛獒t(yī)生,我們看世間的醫(yī)生,有些醫(yī)生醫(yī)術(shù)很高明,但身體不見得很健康;對不對?他病得要死,可是他可以治你的病,不能治他的病。為什么?因為每個人的業(yè)障不一樣,他能夠以他的知見、方法幫助消除你的業(yè)障;但他的業(yè)障是另外一種業(yè)障,所以醫(yī)生也是一樣;有的醫(yī)生他內(nèi)科很行,可是如果他生的是外科的病,他就是沒有辦法,得去找其它的醫(yī)生。而修行也是一樣,每個人過去生的業(yè)障、習(xí)氣都不一樣!所以人在修行上,最初是在自己比較有善根的部份,很快能有所成就;但在他業(yè)障比較重的部份,就會拖得很晚、很久。所以有些人禪定修得很好,但瞋心還是很重,禪定修得很好者,慢心還是很重,為什么?因為他們這方面的習(xí)氣是比較重。也有的人講經(jīng)講得很好,但叫他禪定修不出來的;為什么?因為每個人的業(yè)障不一樣,所以他能夠講哪一部分,對我們有好處,我們就去接受這一部分;他能夠講經(jīng)講得好,對我們知見有啟發(fā),我們就取這一部份;他的貪瞋癡習(xí)氣重,那是他家的事,那是他自己要去處理。
所以疑師者,我的態(tài)度也是一樣,我們也不要把教授師看得一無是處,這個人威儀不行,因他威儀不行,所以就什么都不行,不會是這樣子;因為他持戒不嚴謹,所以說他持戒不嚴謹?shù)牟糠荩U定一定也修不好,講經(jīng)一定也講不好嗎?不一定!因為每人的業(yè)障、習(xí)氣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要,因他某一點不好,就抹殺他一切的長處;也不因他一點的好,就肯定他一切的長處。眾生都是這樣子,有人因為碰到他一個缺點,就想完蛋了,大概他沒有優(yōu)點;或者欣賞他一個優(yōu)點,就以為他已經(jīng)成佛、成菩薩了,就什么都對了!也不見得!
也就說我們對于自己或?qū)蠋熞彩且粯樱瑢σ蚓壃F(xiàn)象比較深入了解時,什么是可取,什么不可取,老師能夠教你的是哪一部份?這一部份教得好,這一部份對于我們有幫助,這部份我們就努力地去吸收;這不只是佛教的法師,世間法也是一樣。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也都有他的缺失,取他的長處,不要取他的短處,那就到處都是老師,我們在任何地方,都能夠得到教授師的益處。
三、疑法者:世人多執(zhí)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疑義偈說:
如人在歧道 疑惑無所趣 諸法實相中 疑亦復(fù)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是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時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 死王獄吏縛 如獅子搏廘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隨妙善法 譬如觀歧道 利好者應(yīng)逐
(3)疑法:對于疑不疑?或者信與不信,我們常說信有三種信:
?仰信:有些人很有知識、很有學(xué)問,他的選擇我們相信一定比我們高明,我們自己沒有能力去做判斷選擇,所以找到一個能夠相信的人,以他的選擇為選擇。譬如父母,小孩子都是聽父母的話,因為他們認為父母,能夠幫助他們做最好的選擇;學(xué)生對老師,經(jīng)常也是這態(tài)度。這是仰信,是藉助于比我們高明者所做的選擇,這種選擇最初是可以的,但不夠究竟。所以有所謂的解信。
?解信:解是了解。為什么我們能夠接受呢?因為從我們的知識跟經(jīng)驗去判斷、分析,覺得這講的有道理,我們就慢慢接受了,這叫做解,因為解而能夠信。
?證信:最后我們用修行的方法,能夠得到真正體驗,當然我們對這個法,就能真正完全的相信。
所以一般人或信徒,總是從仰信而解信,最后是證信,能夠真正的信。這我還是說:真正的信,還是要從了解諸法實相,了解因緣果報,去做抉擇的;盲目的信,或者一味的狐疑不定,對我們修行都沒有好處。只有經(jīng)過一種智慧的觀照、抉擇慢慢地去選擇。人不可能一下子就選到最好的,即使我們現(xiàn)在親近到一位最好的明師,他也不會一下子把他最好的知見拿給你,對不對?因為我們的程度不夠,沒辦法接受最高、最深的道理。所以我們從當時能夠接受的接受起,慢慢再不斷地修證,使所接受的理能夠慢慢深刻、能夠廣、能夠高明。
這也就說我們在心中,要隨時保持一種彈性度,我現(xiàn)在所知道的道理是不圓滿的;隨時要有這種準備去接受更圓滿的。我現(xiàn)在所接受的一定是有缺失的,我們隨時隨地準備去修正,如果我們存著這樣一種心態(tài),就會進步,這絕對不是狐疑不定,因為狐疑不定是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就說要嘛!就絕對的要相信,不要嘛就絕對的不相信!事實上我們并不是這個態(tài)度。所以,現(xiàn)在我是做了抉擇,但這抉擇在我目前為止是最好的;可是將來一定會有更好的因緣,會做更好的抉擇,保持這種警覺性,這種彈性度,那我們在修行就可以慢慢趨向于圓滿。
在很多人也覺得自己,還沒有到達開悟成佛之前,不能講經(jīng)說法,為什么?因為萬一說錯,把人家害死了,一輩子翻不了身的。其實問題也沒有那么嚴重!因為人總是不斷地再修正自己的意見,在我們小時候,也聽得很多,到目前為止,我們有很多的意見,也慢慢被分析而排擠出來了。所以信或疑,都是這樣子,就是以我們的經(jīng)驗、知識慢慢地不斷地吸收更好的東西,這是疑與信之間的中道。下面這頁的部份各位去看就好,我不用講了。
復(fù)次:佛法之中,信為能入,若無信者,雖在佛法,終無所獲,如是等種種因緣,覺知疑過,當急棄之。
問曰:不善法塵,無量無邊,何故但棄五法?答曰:此五蓋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為根本,亦得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第一貪欲蓋、即貪毒,第二瞋恚蓋、即瞋毒、第三睡眠及疑,此二蓋:即是癡毒,是故是有三毒。
掉悔即是等分攝,合為四分煩惱。一中即有二萬一千,四中合有八萬四千。是故除此五蓋,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必棄五蓋。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如于惡賊中,得自免濟,安穩(wěn)無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蓋,其心安穩(wěn),清凈快樂。譬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煙云塵霧,羅侯阿修羅手障,則不能明照,人心亦復(fù)如是!
- 上一篇:《天臺小止觀》講記 呵欲第二
- 下一篇:《天臺小止觀》講記 調(diào)和第四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