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禪學(xué)、禪觀、禪定 (禪定波羅蜜)
釋大寂法師著(大寂比丘尼)
想要修學(xué)佛教禪定首先要認識以下所說問題:
、迓暵勊墓囊饬x
1.什么是初果?
⑴先談學(xué)佛有四種人
、啤栋⒑(jīng)》及《金剛經(jīng)》解釋初果的意義
⑶先明白三界的意義
、确馂楹沃贫ǔx欲界的嚴格戒律?
、扇氲赖某醪發(fā)心是什么?
⑹初果粗解
2.什么是二果?
、懦豕措x欲貪
、峭獾蓝U定與佛教禪定成果不同
3.什么是三果?
、沤(jīng)上對三果的說明
⑵綜合一、二、三果證境
4.什么是四果?
、沤(jīng)論上對阿羅漢的解釋
、戒定慧與四果的關(guān)系
、蔷C合四果修證次第
、刃慕饷、慧解脫與俱解脫
、勺罘(wěn)當?shù)男扌械缆?/p>
、嫣と胝ㄐ牡姆(wěn)當步驟
1.以念佛培養(yǎng)初步靜心功夫
2.修定首先要有善知識指導(dǎo)
3.修定不是一蹴即得
、庞袃煞N人可以領(lǐng)悟般若空義
、瞥鯇W(xué)者容易誤解般若空義
⑶初學(xué)者應(yīng)該先分辨因緣果報的原理
⑷新發(fā)心菩薩的意義
5.最適合末法眾生獲得正定的法門
6.聞思修證與正定的關(guān)系
⑵世俗人無法在平實人生中發(fā)現(xiàn)真理
⑷不可以相似的佛法深入正定
甲、分辨世間法與出世法的關(guān)系
乙、從聞思中徹底透視人生才是踏入念佛、修定的穩(wěn)當步驟
(三)禪行者的八正道
(1)空心坐禪容易走火入魔
(2)坐禪應(yīng)以觀照世間「苦」諦為法本
(3)認識世間的無常實性是尋求出苦之道的第一步
(4)現(xiàn)實人生中本來就沒有真實自我的存在
2.禪行者的出世正見及正思惟
⑴修行者如何正思惟此身無我的真理?
3.認清幻夢人生的真相是正思惟的方法之一
⑴每一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人生大夢中的主角
、撇皇侨松鐗粑覀儽緛砭驮谧鰤
、菍糁腥苏f夢話如何能尋找出超脫夢境的答案呢?
4.十二因緣──出離夢幻人生正思惟途徑
、湃绾纬搲艋萌松?
、普嘉┦蚓壏ǖ男纬蛇^程
、侨绾螖財嗳松髩舻脑搭^?
5、禪行者的正語、正業(yè)、正命
、沤財五蘊受報身的基礎(chǔ)
⑵學(xué)佛之人最難做到的事情
、切扌腥藶楹我獙W(xué)習(xí)解脫生死的戒律?
、刃扌腥藶楹我欣徠蚴?
八正道是修行者的心法指南
、哦U行者的正精進
甲、了生脫死依正精進的努力而實現(xiàn)
乙、什么叫做禪思?
丙、如何進入正精進的修持中?
(甲)精進清凈六根
(乙)精進節(jié)制飲食
(丙)精進日夜禪定
⑵禪行者的正念
、嵌U行者的正定
甲、鞏固前七個正道進入正定解脫才有可能
乙、色界四禪定
(甲)初禪證境
(乙)二禪證境
(丙)三禪證境
(丁)四禪證境
丙、佛弟子進入四禪后安居五不還天
丁、色界定后又分兩種叉路
(甲)第一條叉路—四禪后頓超三界
(乙)第二叉路
甲一、四禪后進入無色界四空定再了生死
甲二、鈍根圣弟子四禪后必入四空定
甲三、外道四禪后亦入四空定中
戊、解悟「正定解脫」的修因未來在凈土中速了生死
⑷未親證實相真理見不到佛法的根源處
、烧暽澜饷擄@現(xiàn)的真諦
、史痦樎暵劮◤乃亩U起入大解脫境界
、四┓ū娚粝氆@證初果談何容易!
、态F(xiàn)在學(xué)佛者要清楚的認識自己的「根器」
、托扌幸驖u進絕對沒有頓超變相的修法
⑽禪行者與念佛者行持八正道的分歧點
(四)修行的根本是什么?三十七種助道品釋意
1.凈土世界所聽聞的都是善法善行
2.大小乘佛法都是以三十七種助道品為修行的根本
3.唯有知而能行才能超凡入圣
4.凡是佛弟子都應(yīng)重視三十七道品
5.什么是五根?
、盼甯巳叩榔
、剖材苁切鸥?
甲、對佛法僧戒堅固信心的源動力來自何處?
乙、學(xué)佛者要達到什么程度、才能堅定對三寶的信心?
丙、為什么末法眾生對三寶的信心不能堅固?
丁、往生凈土必定成就對三寶的堅固位心永不退墮
⑶什么是精進根?
甲、認識四種根本精進修行的方法
(甲)向道、學(xué)法的初步用心方法
(乙)律儀戒的重要性
(丙)修行者要隨時將死字放在心上
(丁)四念處觀是修禪的前方便
、仁裁词悄罡?
甲、修行者以不凈觀凈化對色身的貪執(zhí)心
乙、修行者要對每一種苦樂感受清楚覺知
丙、修行者要隨時覺知自己心念無常、轉(zhuǎn)變的情形
丁、唯有以凈定心思惟因緣法才能認識因緣法
戊、凈土眾生如何依四念處修觀?
、墒裁词嵌ǜ?
甲、四禪與四果不同
乙、初禪粗解
(甲)跳出五欲六塵是出家修行的目的
(乙)唯有淡薄五欲才能進入對內(nèi)在生命的覺照中
(丙)依個人根器不同修禪方式及所現(xiàn)禪境也不同
(丁)初禪發(fā)相
(戊)釋初禪「有覺」、「有觀」、「喜」、「樂」、「一心」之意
(己)利根器的佛弟子不著初禪證境頓了生死
(庚)利根佛弟子證初禪后或以五種方式進修證入涅槃
(辛)鈍根佛弟子證初禪后繼續(xù)上升其他天上進修
丙、二禪略解
(甲)二禪發(fā)相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不著二禪證境頓了生死
(丙)鈍根佛弟子證二禪后繼續(xù)生到其他天上進修
丁、三禪略解
(甲)三禪發(fā)相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證三禪后了脫生死的情形
(丙)鈍根佛弟子證三禪后繼續(xù)上升其他天上進修
戊、四禪略解
(甲)三禪發(fā)相及生理反應(yīng)現(xiàn)象
(乙)佛弟子四禪定與外道四禪定證量的不同點
(丙)利根器的佛弟子四禪證后了脫生死的情形
(丁)鈍根佛弟子證四禪后上升其他天上進修
己、凈土眾生修禪的情形
、适裁词腔鄹?
甲、佛弟子與外道禪修者最重要的分界點在那里?
乙、佛弟子無論持戒、修定都不離智慧覺照
丙、通達七法必證解脫道
丁、慧根的基礎(chǔ)建立在「苦圣諦」的覺醒上
戊、以慧為導(dǎo)才能完成五根的修證意義
己、往生凈土者宿世皆對慧根有深厚的熏習(xí)
6.什么是五力?
7.七菩提的意義
、攀裁词瞧咂刑?
、苾敉帘娚绾涡奁咂刑?
8.八正道
(五)認識《阿含經(jīng)》所說四無量心定的
(一)聲聞四果的意義
1、什么是初果?
(1)先談學(xué)佛有四種人
增一阿含經(jīng)卷第二十說:「眾生依宿世善根深淺的差異,形成四種不同程度的學(xué)佛根器。是那四種呢?
第一種是:在這世間上有一類有善根的眾生,因為受到別人的勸化而來信仰佛教,當他聽到佛陀或善知識所說的教法后,信心堅定,深信不疑,但是卻一直停留在『恒信他語,不住己智』智慧未開的階段,完全將自己對佛法知見的認識,寄托在別人的學(xué)佛知見上,沒有分辨法義內(nèi)容深度的能力。這一類對佛法信心堅定而智慧不開的佛弟子,佛經(jīng)稱之為信行人(持信人)。
第二種是:有一類有善根的眾生,在他學(xué)習(xí)了佛陀的言教后,能夠進一步的將所聽聞的佛法,理出一條與自己根器相應(yīng)的智慧抉擇之路。因為已經(jīng)對佛法有了觀察與分辨是有為法或無為法?是真實法或虛妄法的程度。因此不會輕易被他人或外道的言教所蠱惑。這一類對佛法具有高度分別、思索能力的有智慧的修行人,佛經(jīng)稱之為法行人(持法人)。
第三種是:有一類有善根的眾生,因為他的宿根深厚,當他已經(jīng)從廣義的佛法中正確的抉擇出一條出離生死的道路時,便逐步放下一切,專心一意地追求生死的解脫,對于佛所說解脫生死的法義,不會再有懷疑,并且在他步上禪修的過程中,已經(jīng)獲得四禪八定的禪定證境。這一類依教修行,親身求證佛法的禪行者,佛經(jīng)稱之為身證人。
第四種是:有一類有善根的眾生,在他修行的過程中,已經(jīng)能夠使身口意從戒律的實行中,達到端身正意的目的,進一步走向禪觀的覺照中,不再執(zhí)著我是持戒人,余人不持戒(斷戒取——斷除對戒的執(zhí)取、能持之心)。進而從禪思無我的觀照下真真實實的覺察出色身的毫無實性(斷身見)。由于從內(nèi)在的覺性中親身體證到身體的幻有不實,因此對于佛所說「五蘊皆空」的真理不會再有疑惑(斷疑)。而當這位修行者從明凈的心眼中見到出離六塵的空性真諦時,便正見佛所說:有今世、有后世,有施受、有報應(yīng),有修行、有解脫……,并對體證「緣起性空」的修行者必出生死,必證圣果的經(jīng)證,產(chǎn)生堅定不移的信心。這類在禪修中徹底斷除身見、戒取、疑三結(jié),見到無常色身輪回生死根源的圣者,佛經(jīng)稱之為見到人!(另雜阿含卷三十一對此四種修證次第,有不同的說法。)
這四種學(xué)佛人,說明了一個佛弟子從初入佛門(信心入門)起,必須經(jīng)過師承、聞法、思法、解悟法義、依法修行由淺入深的過程,才能親身見到「佛法空性」的真理。
(2)阿含經(jīng)及金剛經(jīng)解釋初果的意義
在阿含經(jīng)上告訴我們,從領(lǐng)悟「苦、集、滅、道」四諦空性真理的修行者(見到人),最初獲得的修行果位是初果須陀洹。對于須陀洹果的釋意,雜阿含經(jīng)卷第十五及金剛經(jīng)上均有明確的解釋。
金剛經(jīng)說:「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雜阿含經(jīng)卷第十五說:「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即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jié)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jié)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彼圣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圣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不見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此則圣弟子,得法眼之大義!
(3)先明白三界的意義
佛經(jīng)將人類可以藉種種禪定力量進入各種精神修養(yǎng)的狀態(tài),粗分為三種生存層次。第一種是眾生財欲、色欲、名利、食欲、睡欲等五種貪欲熾盛的生存空間,稱之為欲界。第二種是某類較具靈性的眾生,厭棄欲界的貪欲生存環(huán)境,進入精神調(diào)適的狀態(tài);在禪定的修養(yǎng)過程中,已經(jīng)逐漸淡薄貪欲,但是身心尚生存在有色物質(zhì)的束縛范圍內(nèi),稱之為色界。第三種是某類眾生,在禪修的極度努力下,心識已經(jīng)超脫色質(zhì)和形相的約束范疇,完全進入深妙禪定的精神修養(yǎng)狀態(tài)中,稱之為無色界。
也就是雜阿含經(jīng)上佛所開示的:「比丘們!當知諸界,其數(shù)無量,眾生界無數(shù)無量,當善界學(xué),善種種界……,有欲界、有光界、凈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有滅界……。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眾生,常與界俱:謂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修善心時,與善界俱;修勝心時,與勝界俱;行鄙心時,與鄙界俱……,當作是學(xué),善種種界!(例此可知有無量他方眾生居住的世界,無量凈土『凈界』、穢土『欲界』世界。)
(4)佛為何制定超離欲界的嚴格戒律?
多重宇宙間無量無數(shù)的眾生,都各各依其業(yè)行,安居在與其業(yè)行相應(yīng)的一定界限(世界)范圍內(nèi)。我們只不過是依我們的飲習(xí)業(yè)力生活在依欲為界的飲界范圍內(nèi)。要想跳出欲界的束縛范圍,就必須斷除與欲界相應(yīng)的塵欲煩惱才有可能。聲聞初果的修行者,就是首先從超離欲界,斷除與欲界相應(yīng)的五欲六塵境界開始下手修行,也就是金剛經(jīng)所說的「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外境開始起修。而超出欲界,只不過是踏上了脫生死目標的第一個修行步驟而已,所以經(jīng)上說初果的修行者是初入圣者之流。然而我們欲界眾生無量無數(shù)的墮性、欲習(xí)與煩惱,是最難以降伏的,佛為了要令隨其出家的聲聞弟子于現(xiàn)世中達到不為六塵境界迷惑、左右的目的,達到一世解脫的理想,因此依此界眾生最難以調(diào)教的身口、業(yè)行、舉止而首先制定了種種避免墮落欲界業(yè)網(wǎng)的戒律。(按佛因十種利益結(jié)戒,今僅就聲聞弟子超脫生死問題做反省。)
(5)入道的初步發(fā)心是什么?
當一個修行者能夠先持身口不犯惡業(yè),并依四部阿含經(jīng)所開示正確出離三界生死的「解脫慧學(xué)」做為修行的基礎(chǔ),如此有了正確的出世佛法正見引導(dǎo)來修行,那么必能在精勤的持戒、修定中,首先深刻的發(fā)出厭離娑婆生死的出世解脫之心。唯有在修行的行進間,從內(nèi)心深處深切的發(fā)出厭離三界生死的出世解脫之心后,修行者才能逐步淡薄五欲,遠離塵囂,把心安定下來,精進的朝「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欲境努力進修。因此今生能不能夠依四阿含所開示的解脫慧學(xué),在持戒、修定的歷程中,鞏固出世深刻的厭離心來修行,是關(guān)系著初機出家禪修者今世能否到達超離世俗欲境初步的入道基礎(chǔ)。也是奠定修行者未來早日達到修行解脫理想最重要的具有關(guān)鍵性的修行一生。
誠如演培法師在俱舍論講記中所說:「諸異生類,假定依于四根本地而起暖等善根的話,那他在現(xiàn)生中必然得見于諦。為什么?一、因它的根性猛烈,二因他的厭離心深,所以能夠做到這步田地。假使依于未至地及中間地而起媛等善根的話,那他在現(xiàn)生中就不一定得見于地,為什么?一因根有利鈍,二因厭有深淺,根利而厭深的,于現(xiàn)生中可以見諦(入道),根鈍而厭淺的,于現(xiàn)生中不得見諦……!
(6)初果粗解
證了初果的圣者,已經(jīng)從親證內(nèi)在的空性中,見到了無始以來塵欲眾生生死輪回積集的根源(所有「欲界」集法,一切滅已),已經(jīng)不受欲界惡道業(yè)行的引誘,不會再墜入三惡道中輪轉(zhuǎn)受苦(不墮惡趣法);并且內(nèi)心初步不受與欲界相應(yīng)的五欲粗境所迷惑(離諸塵垢);而當一個修行者已經(jīng)淡薄了塵欲煩惱,心靈在戒、定的洗煉下,到達某種寧靜狀態(tài)時,對于超脫欲塵世法的啟悟,便會愈加的鞏固與堅定(不見彼圣弟子,有「欲塵」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界者,此則圣弟子,得法眼之大義)。雖然初果圣者八識田中猶有欲界的余習(xí)業(yè)種尚未清除殆盡,但是「已見苦諦根本,所斷欲界諸苦如湖水般地甚多無量,所余之苦,如毛端滴水,甚少易斷(見雜阿含卷三十一)」,最多往返欲界天及人間七次,便不再下生欲界受生。(彼圣弟子,中間雖起憂苦),但是他已經(jīng)從他修證的出世智慧中,如實分辨出什么是佛所說的解脫正法,什么是相似的外道修持法;什么是對于了脫生死相應(yīng)的戒行,應(yīng)該依什么心態(tài),來守持輔助修行者進入初步莊嚴身心的戒律。可以說,初果圣者已經(jīng)見到了煮飯用的生米,能夠分辨出什么是米粒,什么是生沙,不再蒸沙做飯,認沙為米,如楞嚴經(jīng)所說。因為已經(jīng)有了分辨解脫佛法真?zhèn)渭肮?jié)制欲念的初步覺照功夫,所以初果的修行者,在任何環(huán)境生存下,都會將身心放在出離三界生死的解脫正道中前進。
當一分利根器的初果圣者,在無我的禪觀修持中,將與欲界相應(yīng)的五欲塵境淡化到極度微薄時,亦即禪定功力到達欲界頂天時(初果圣者根有利鈍,非一概而論,此按雜阿含經(jīng)文所述),身心便從欲塵煩惱的干擾中解放出來,此時法喜禪樂即從清凈的定心中涌現(xiàn)出來。于是超脫外塵散亂境界,進一步向內(nèi)覺觀——向內(nèi)心更微細的習(xí)氣煩惱挑戰(zhàn)。亦即雜阿含所釋(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但是這位初果圣者,以他對「苦集滅道」四諦真理無我空性的了解,絕對不會因為自己已經(jīng)斷除了身見、戒取、疑三結(jié)而生起能斷能證之心的(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
2、什么是二果?
(1)初果二果未離欲貪
金剛經(jīng)說:「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雜阿含經(jīng)說:「若三結(jié)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諦,如實知故!
初果圣者雖然對于修行的戒律——斷戒取,解脫的正法——斷疑,及正見色身的空無自性——斷身見,已經(jīng)見到了生米(悟道),肯定生米必能煮成熟飯,必斷煩惱,必脫生死。但是在調(diào)心的歷程中,仍然沒有將貪瞋癡三毒煩惱徹底調(diào)伏(尚須往返人間、欲界天七次)。到達二果果位時,不僅身見、見取、疑三結(jié)斷盡,并且已經(jīng)將與欲界相應(yīng)的貪瞋癡煩惱的余習(xí)心影,蕩除得非常非常微薄了(貪瞋癡薄),只要再在欲界天及人間往返受生一次,便可徹底斷除五欲貪念,超離欲界。
因初果、二果的修行者尚須在欲界各受生七次及一次(大體上上說),由此得知,初果二果修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未完全離欲清凈,心跡未離欲貪,未離六塵影像,只不過內(nèi)心已經(jīng)從不貪執(zhí)六塵外境,開始踏上修行的道路,而且已經(jīng)在修持間做到對心性上「貪瞋癡淡薄」的功夫。依二果圣者對四諦空性的體悟,絕對不會往往返天上、人間的受生修行期間,生起能修能證能生之心的。
(2)直接從阿含掌握修行解脫的重點
「貪瞋癡」是三界無數(shù)煩惱的總稱,眾生無論生存在三界任何「界地」內(nèi),都有與其界地相應(yīng)的貪瞋癡煩惱現(xiàn)前,令眾生貪執(zhí)現(xiàn)地涌現(xiàn)的一切,繼續(xù)造業(yè)、受果。而這許多與三界相應(yīng)的無量微細潛伏在我們內(nèi)心的煩惱細惑,沒有經(jīng)過禪修的洗煉,根本無從察覺。事實上,這些重要的根本、枝末煩惱,早在阿含經(jīng)上便有說明。只不過后世的唯識家,針對末法眾生的煩惱、所知障重,將其次第分割開來,予以系統(tǒng)化、復(fù)雜化,為后學(xué)者剖析出一條深入內(nèi)省的修行道路。如果一分利根器的禪修者,直接從阿含所載精簡扼要的修行程序中,反復(fù)玩味,就能掌握并理解根本、無我的解脫法味。
(3)外道禪定與佛教禪定成果不同
如果在禪修中,只著重在身體脈搏、氣息等的變化和控制中做功夫,而不知配合淡薄心性上「貪瞋癡」做調(diào)整,知見一直停留在「貪執(zhí)身見、嘩眾取寵」的范圍內(nèi),縱然進入初禪、二禪……的境地,與佛教初果斷「身見、戒取、疑」,及二果「三結(jié)盡,貪瞋癡薄」的圣者證境,毫不相應(yīng)。因其修因基本上與佛弟子修因下手用心處不同,當然在禪定行進間所產(chǎn)生的定慧力用也不同。因此無論修持任何宗派,在不斷「三結(jié)」,不斷「貪瞋癡」,脫離阿含所說的聲聞四果修證的般若「無我」中觀知見的次第與內(nèi)容做基礎(chǔ),所產(chǎn)生的任何神通變化現(xiàn)象,均屬外道禪定境界。
3、什么是三果?
(1)經(jīng)上對三果的說明
金剛經(jīng)說:「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雜阿含經(jīng)說:「五下分結(jié)盡,生般涅樂阿那含,不遠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諦!
什么是五下分結(jié)?這是針對欲界整體性的煩惱惑業(yè)而言。即身見、戒禁取見(持戒心不平,亦是戒禁取見)、疑、貪、瞋等五種煩惱。初果圣者在這與欲界相應(yīng)的五種煩惱中,僅斷除了三種——身見、戒禁取見、疑,貪瞋癡尚在。二果圣者不僅斷了身見、戒取、疑三種煩惱,而且貪瞋癡微薄。到了三果的修行境界,已經(jīng)將身見、戒禁取見、疑、貪、瞋等與欲界相應(yīng)的五種煩惱業(yè)習(xí),統(tǒng)統(tǒng)盡斷,超離欲界天,不會再返回欲界受生。而且以其所體證的五蘊性空真理,不會生起他不來欲界受生之心的。(如經(jīng)文說,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
(2)綜合一、二、三果證境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初果圣者只是在禪觀的體會中,斷除了對解脫佛法見解上的疑惑(斷見惑),但是對于心態(tài)上的貪瞋煩惱猶需精進調(diào)伏(進斷修惑)。故阿含經(jīng)上只說初果在禪修中斷除了身見、戒取及解脫法義上的疑惑,未說斷貪、瞋等心態(tài)上的煩惱。也就是說,初果圣者對于與欲界相應(yīng)的五蓋:欲貪、瞋恚、惛眠、掉悔、疑等根本煩惱均未調(diào)伏,「未離外塵動相」。到了二果圣者,對于心性上與欲界相應(yīng)的五蓋煩惱,已經(jīng)斷除得非常微薄了,「已離六塵粗動相」,不會再在欲界天及人間一往一來的受生期間,生起來去動相。三果圣者則將與欲界相應(yīng)的貪瞋等粗動煩惱完全斷除,不還欲界受生,「心跡完全遠離欲塵動靜二相」,于人間壽命終了,上升色界天上進修。
(3)三果圣者以七種因緣入涅槃
因各各修行者多劫累積的定慧或者定多慧少,或者慧多定少,有種種偏向不同。所以當三果圣者超出欲界天,在進入四果的修行歷程中,形成七種證入涅槃的情形:
一、中般:有的三果圣者,在超離欲界往生色界之際,就在中有極短暫的期間,生起強有力的定慧力道,斷盡色界、無色界上界的煩惱惑業(yè),頓證阿羅漢,而于中有位上契入無余涅槃。
二、生般:有的三果圣者,在生到色界天不久之后,即生起堅毅的定慧力用,斷盡殘余煩惱惑業(yè),于現(xiàn)身中,得證阿羅漢果;并于此生命終之后,證入無余涅槃。
三、有行般:有的三果圣者,在上升色界天后,必須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用功勤修,才能于現(xiàn)身中證入有余涅槃。
四、無行般:有的三果圣者在生到色界天上,因其宿根猛厲,不必刻意加功用行,諸無漏道自然現(xiàn)前,于現(xiàn)身中自在如如的證入有余涅槃。
五、上流般:有的三果圣者在生到色界天后,不在其所生色界天上之處般涅槃,而因他樂定或樂慧的根器差別,轉(zhuǎn)生與其根器相應(yīng)比較上一層的天處進修,就在他再轉(zhuǎn)生的天處進修中證入涅槃。
六、無色般:有的三果圣者,超出欲界天后,不投生色界天上,而直接超生無色界天,在無色界天處繼續(xù)修行而證入涅槃。
七、現(xiàn)般:有的三果圣者,在超出欲界天后,既不上升色界天,也不超生無色界天上,而直接于脫離欲界天的剎那間,未經(jīng)中有位,當下斷盡三界的所有煩惱惑業(yè),現(xiàn)身證入涅槃。
4、什么是四果?
(1)經(jīng)論上對阿羅漢的解釋
婆沙論說:「阿羅者,謂一切煩惱,漢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煩惱賊,令無余故,名阿羅漢。復(fù)次,羅漢名生,阿是無,以無生故,名阿羅漢。彼于諸趣、諸生、生死法中,不復(fù)生故。復(fù)次,漢名一切惡不善法,言阿羅者,定遠離義,遠離諸惡不善法故!
金剛經(jīng)上說:「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雜阿含經(jīng)說:「若一切漏盡,欲有漏心解脫(超欲界),色有漏心解脫(超色界),無明有漏心解脫(超無色界),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諦!
(2)戒定慧與四果的關(guān)系
雜阿含卷二十九說:「初果及二果圣者,以持戒為滿足,律儀具足,少定少慧;三果圣者戒定具足,智慧轉(zhuǎn)增;四果圣者,學(xué)戒滿足,學(xué)定滿足,學(xué)慧滿足。唯有在定慧二者平等證覺下,才能完全斬斷上界煩惱——五上分結(jié),超脫三界!刮迳戏纸Y(jié)即:1、對色界禪樂的愛著,2、對無色界空定的難舍,3、不受二界眾生掉動心念的影響而退失禪定,4、超離二界眾生自恃凌他憍慢之心,5、永斷色界無色界二界地內(nèi)癡暗無明之心。
(3)綜合四果修證次第
初果圣者斷「身見、戒取、疑」三結(jié),二果圣者不僅三結(jié)斷,而且「貪瞋癡薄」,三果圣者則將「身見、戒取、疑及貪瞋等」欲界的五下分結(jié)煩惱全數(shù)斬斷,心跡徹底超出欲塵動靜二相束縛范圍;而當三果圣者在進修中,將色界、無色界二界界地內(nèi)的所有癡暗無明之心(即五上分結(jié)),悉數(shù)拔除時,頓時身心便得到大自在、大解脫,能以大自在的解脫慧力,轉(zhuǎn)換四大,將色身出水出火……,印證「色空不二」「心色無礙」的道理。
(4)心解脫、慧解脫與俱解脫
在阿含經(jīng)中,提及阿羅漢有心解脫、慧解脫及俱解脫三種名詞。事實上,心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及俱解脫阿羅漢三者本是一體的。
什么是心解脫?即修行者于日常動靜之間,內(nèi)心依定慧之力斬斷貪、瞋、癡,從煩惱障中解放出來,獲得心自在的境界。
什么是慧解脫?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說:「……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慧解脫。」
所謂七識住,即人界、欲界天(合為一類識住眾生),色界中之梵天、晃昱天、遍凈天三類識住眾生,以及無色界中的無量空處天、無量識處天、無所有處天三類識住眾生。此七類眾生,皆因住著于「識」,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中受生,輪回無期。
什么是二處知如真?二處者,其一指無想天,其二指非有想非無想處天。
意思是說,慧解脫者,以慧觀之力,證悟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各界眾生識生、識集、識住、識異的情形。所以能一心求出三界,心不染看于識,在獲證解脫智慧后,自知自覺:「我從此生起不再受后有身!构史Q為慧解脫;蛘f其在尚未超脫三界時,便先自知自覺「我從今生起不受后有身」,而稱此為慧解脫者(見雜阿含卷,十四)若依此說,可知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三者,只是「依阿羅漢證果的時機不同而有區(qū)分」(見阿含經(jīng)止觀)。
又什么是俱解脫?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說,俱解脫者,經(jīng)過色界四禪定,無色界四空定等八種層次的禪定修持,而超脫此八種禪修境界(八解脫),在現(xiàn)身中自覺自證:我此刻已貪瞋癡永盡(心解脫),已依慧觀之力斬斷三界煩惱障(慧解脫),成就阿羅漢果,獲得六種神通。
經(jīng)文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及慧解脫者經(jīng)過「色界、無色界」禪定的修持,而超脫四禪八定,證果解脫。但是由阿含經(jīng)所說了脫生死的方法,可以得知,一個修行者,成就阿羅漢果的先決條件,一定要定慧等持,定多慧少,或慧多定少,都不能慧證解脫。依阿含經(jīng)說,絕對沒有不修禪定而直接從聞思慧證果或世智辯聰證果的阿羅漢,當知修慧是建立在禪觀之中。
「慧解脫者必得心解脫」,一個心地污穢,不從禪觀下手修定的求道者,是不可能獲得清凈明利的出世智慧,自覺自證「我從此生起不受后有身」。相對的,若不依慧觀之力,單憑禪定修持,貪瞋癡不可能斷盡,貪瞋癡不斷,不可能獲證心解脫,成就阿羅漢果。
如雜阿含經(jīng)說:「圣弟子修習(xí)于止(定),終成于觀(慧),修習(xí)觀(慧)已,亦成于止(定)。一個欲求解脫的修行者,一定要上觀俱修,定慧等持,才能獲證諸解脫境界!
又如前述雜阿含經(jīng)說:「一個阿羅漢,一定要無漏『心解脫』)貪瞋癡斷盡),才能以解脫智慧(慧解脫)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后有……!
所以說,慧解脫者必得心解脫,心解脫必由慧解脫而建立,凈土中的阿羅漢,即是具備心解脫、慧解脫的證道者,由心、慧「俱解脫」,而自知自證「我從此生起不受后有分段生死之身,進一步以「變化身」而度眾生。
(5)最穩(wěn)當?shù)男扌械缆?/p>
當一個修行者果真知阿含經(jīng)所說:經(jīng)過出家、學(xué)戒、持戒、聽法、持法、思法、守護六根、凈意、知足、正見解脫佛法、正念心念起伏、獨住遠離、斷除欲貪、禪思空義、正觀空行、入禪定、身作證、見到、得四禪不動心、圣慧明達,啟開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六通具足,心解脫、慧解脫、俱解脫的四果修證次第,必然自覺自悟三界煩惱的連根拔除,不會再對今生由無常因緣假合所形成眾生分段壽命的延續(xù)幻有中產(chǎn)生:對「自我」生存實在性的執(zhí)取,對「我與人」對立真實性的固執(zhí),對「眾生」存在緣起性的貪執(zhí),對「壽命」延續(xù)生滅性的留戀,對「自我」能證、能斷煩惱實證性的執(zhí)著,徹底斷除對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四相的執(zhí)取之心,而達到了聲聞弟子隨佛出家,修學(xué)解脫之道的目的,「戒定慧」三學(xué)具足成就,永遠不會再于三界輪回中遭受生死煩惱之身。
一個阿羅漢圣者,早已斷除了界內(nèi)眾生的我執(zhí)傲慢之心,與世無諍,與三界無諍,其內(nèi)心在無諍、離欲的平靜心湖中,永遠過著祥和、安寧,隨緣度化眾生的平實生涯。
(二)踏入正定心的穩(wěn)當步驟
1、以念佛培養(yǎng)初步靜心功夫
佛教徒要怎樣才能獲得正定呢?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第一步要把我們平常散亂的心先沉靜下來,唯有把妄想心平息下來,冷靜的觀察世間的事情,久而久之,你才會逐漸地領(lǐng)悟出「萬物靜觀皆自得」的道理。再加上平常佛理的熏陶,認真的依個人的因緣,修持各種法門,漸入正定,自然不在話下。而以凈土的修行者來說,憑著念佛、拜佛懺悔自己以往罪業(yè)的努力,日積月累之后,便會察覺出,原本散亂的心,真的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潭混淆的濁水一樣慢慢的恢復(fù)了往日的平靜。那個時候,你就能夠清清楚楚的體悟出眼前凡常事物的真相,才能夠心靈手巧的靈活處理事情,不再被目前快樂的假相迷惑住了。這也就是我們凡夫俗子最初步的靜心功夫。當然離修行者正定的功夫,還相差得非常非常的遠。但是我們有了這初步靜心的功夫,對于世事的變動,就能夠逆來順受,處之泰然,不致像一般庸庸碌碌的人們,碰著事情,那么的沒有主張,不知所措了。這也是我們有宗教信仰的人,與平常庸庸碌碌沒有宗教信仰者明顯的差別了。
2、修定首先要有善知識指導(dǎo)
大家都知道,我們佛教徒學(xué)佛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了脫生死,成就佛道。而要想了脫無常的生死,進入修持正定的過程,就非要有善知識引導(dǎo)修行不可。沒有善知識引導(dǎo)修行,自己盲修瞎煉,容易走火入魔,尋找不到了生脫死的根源。如果我們佛弟子連最粗淺最基層的靜心功夫都沒有,碰到事情,心亂如麻,與社會上一般人沒有兩樣,那還談得上進一步的去修持正定嗎?況且佛弟子如果不能夠深入正定之中,就不能夠了脫生死,念佛者如果不能深入「正定念佛」之中,就不能與彌陀此愿接引眾生到凈土獲得「正定解脫」的教導(dǎo)修行大愿相應(yīng)。再說這種由深入正定而解脫的功力,如果沒有善知識循循善誘的長期指導(dǎo),不經(jīng)過多生累劫恒心的修行,是不容易證得的。在今天的臺灣,又有幾個能夠像廣欽老和尚一樣的有那么深厚的光明大定呢?
3、修定不是一蹴即得
而要如何下手修行,才能逐漸深入正定呢?當然釋迦牟尼佛曾經(jīng)告訴過我們很多位修持正定解脫生死的方法,光是在中國的大乘佛教,由祖師們所創(chuàng)立的佛門宗派,就有八宗之多。而且依各個宗派修行得法,獲得解脫生死的圣者,從古至今,不在少數(shù)。
但是,在末法時代的今天,憑心而論,我們凡夫眾生的根機,實在太愚鈍太沒有智慧了,許多釋迦牟尼佛對大菩薩所開示的甚深圓頓的修定法門,不是我們今天善根淺薄的眾生,能夠不暇思索,不用分別,一蹴而得的。并且要修持那些極高深最無上的頓悟心法,必須宿世累積了無量深厚的善根,今生善根因緣成熟,具備了大根器大智慧(大般若),才能夠當下與佛心相契。像六祖惠能大師,他就是領(lǐng)會了金剛經(jīng)的一句話,「應(yīng)無所在而生其心」,在一念之間便開悟了。而今天在這個世界上,又有幾個眾生,能有惠能大師的智慧與根器呢?我們凡夫眾生這種小根小器的角色,實在不如惠能大師的般若智慧于萬一。
4、修定必須以般若智慧做前導(dǎo)
(1)有兩種人可以領(lǐng)悟般若空義
而般若智慧的領(lǐng)悟與獲得,不是末法時代一般的鈍根佛教徒能夠體解的。
釋迦牟尼佛為了讓后世的佛弟子,知道什么樣的根器,適合在修定時直接修般若的「無相大定」法門,便曾經(jīng)在般若經(jīng)中告訴他的大弟子說:你們知道什么樣根器的眾生,能夠受學(xué)無上大定的甚深般若法義嗎?有二種人,可以領(lǐng)受般若空義;是那兩種人呢?一種是入法位、得法忍,能行般若波羅蜜的阿鞞跋致菩薩,也就是已經(jīng)證得了不退轉(zhuǎn)位,得到無生法忍的大菩薩。另一種是長久以來,行特六波羅蜜,常常跟隨著善知識學(xué)習(xí)大乘空義,得到「內(nèi)福德」和「外因緣」的力助;內(nèi)福德就是上一句所講的本身已經(jīng)久行六波羅蜜,具有深厚的福德,外因緣即是多生累劫以來,得到善知識的正確向?qū)А_@種修行者,雖然不是阿鞞跋致菩薩,但是因為他久遠劫來,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積集了深厚的福德與智慧,能夠信解、行持般若波羅蜜。釋迦牟尼佛說,對于這兩種大道心的眾生,可以為他們宣說般若深義。
(2)初學(xué)者容易誤解般若主義
釋迦牟尼佛又認為有一類初學(xué)眾生,在尚末了解如何降伏散亂心,認識八正道的修行步驟前,不可以為其宣說般若深義,是那一類呢?對于新發(fā)心求佛道的新學(xué)菩薩是不可以為他解說般若波羅密的「空」義的。為什么不可以對新學(xué)菩薩宣說般若深義呢?因為新發(fā)心求佛道的菩薩,他們宿世的福德善根非常非常的微薄,佛陀說,對這種福德善根微薄的新學(xué)菩薩講說畢竟空法,會讓他們產(chǎn)生錯誤的知見,什么樣錯誤的知見呢?就是當新學(xué)菩薩一聽到萬法皆空的真理,便會很自然的生起執(zhí)著空義的心理而不自知,甚至產(chǎn)生錯誤的想法說,如果宇宙萬法都是畢竟空無所有的,那么我又為什么要去勤作善事,勤修福德呢?如果生起了這樣一切皆空的念頭,是非常危險的。
佛說,如果一個初學(xué)菩薩,聽到般若空義,而沒有甚深的智慧去勝解微妙法義,做這樣錯誤的見解,不再積極的像以往一樣的勤作福德,而接受一切皆空的思想,就會暫時忘失自己前世所修的善業(yè),而走向外道惡取空的無想空定道路上,自己卻不能夠分辨。
(3)初學(xué)者應(yīng)該先分辨因緣果報的原理
所以佛說,對于一個新發(fā)意的菩薩,新發(fā)心的學(xué)佛者,應(yīng)該先教導(dǎo)他們?nèi)∠喾謩e,就是先徹底的明白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因緣果報與原理,等他們對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法相,都能夠深入了解體悟之后,并且得到方便力用之后,才能夠慢慢的帶引他們走向無相般若的大定覺海中。
(4)新發(fā)心菩薩的意義
而且在佛經(jīng)上記載,從我們凡夫眾生發(fā)心信佛學(xué)佛開始,要經(jīng)過許多大劫的勤修六度萬行,才有資格稱為新發(fā)意菩薩。
大家想想,在今天的世界里,有幾個眾生有如佛經(jīng)上所說新發(fā)意菩薩多生累劫修行的資格呢?我們通常對一個非常發(fā)心行善、護持三寶,而有智慧的佛弟子,就會贊美他是菩薩發(fā)心,菩薩轉(zhuǎn)世,事實上,這只是一種鼓勵愛語之詞,對于佛經(jīng)上所說的新發(fā)意菩薩修行的條件實在是不能相比。
雖然今天我們眾生的根機是如此的薄弱,但是佛陀還是很慈悲的將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由諸大弟子集結(jié)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縱然我們罪業(yè)深重的眾生,因為福德智慧不足,不能夠領(lǐng)會甚深的法義,但是今生也算有善根,能夠聽到高僧大德苦口婆心的弘揚最究竟的般若法義,為我們自己來世的修行道上種下菩提種子,而不致辜負釋迦牟尼佛諄諄的教誨了。
5、最適合末法眾生獲得正定的法門
佛陀就是因為知道我們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機愚鈍,所以對我們五濁惡世罪業(yè)深重的眾生,特別開了一個最方便最契合我們末法根機的法門。由這種方便圓頓的特殊法門,可以讓我們慢慢的由最正確的觀法,一心持名,得到正定,最后得證不生不滅的涅槃,永遠解脫生死的束縛。這個法門,是人人都知道的法門,也是時下最流行的法門,但是由于一般人把他看得太簡單了,忽略了他深度的一面,所以往往發(fā)了很多時間去修去做,卻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一句阿彌陀佛,誰不會念呢?但是要真的定下心來,老老實實的念一句阿彌陀佛,卻是不簡單。而這老老實實定心念佛的功夫,是從那里來的呢?對于宿世就種了念佛種子的眾生,只要一聽到佛號,稍微受到善知識的開導(dǎo),便可以激發(fā)他們宿世的根器,萬緣放下,認真念佛。而像我們一般前世不知修行,根器淺薄的眾生,就必須用另一種方式來激發(fā)我們的善根,以達到老實念佛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呢?就是從聞思修下手的方法。用這種聞思修下手的功夫來激勵自己專心念佛是再好也不過的,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在成佛的過程中所領(lǐng)悟出的最正確、最究竟的下手修行捷徑。
6、聞思修證與正定的關(guān)系
(1)佛經(jīng)過聞思修證而成佛
什么是聞思修下手修行的功夫呢?為什么說要得到正定,必須從聞思修下手去做呢?這又與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什么關(guān)系呢?因為我們現(xiàn)在講的是極樂世界里的每一個天人都在正定之中的愿,所以從聞思修入定,進而正定念佛的問題,必須和讀者深入簡略的探討一下。
譬如釋迦牟尼佛,他過去曾經(jīng)出生在我們這個世界,成長在我們這個世界。當他長大成人,出宮游行城外的時候,忽然看見、聽到人民生老病死的四個過程——這就是聞;他的感觸良多,于是他使去深思,去探討,為什么我們?nèi)松?jīng)過這生老病死短暫苦惱的過程——這就是思;他為了要解開人生生死的淵源,不惜割親舍愛,半夜逾城出家,經(jīng)過六年日以繼夜的勤苦修行——這就是修,終于得證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釋迦牟尼佛出家的整個過程,就是明白的告訴我們說,如果要踏上生死解脫的正途道路,一定要經(jīng)過聞思修證的四個過程。
(2)世俗人無法在平實人生中發(fā)現(xiàn)真理
一般人看到了這些生老病死的現(xiàn)象,不會去深思,也不會去探討,可以說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并且習(xí)以為常,認為這是人生必須經(jīng)過的歷程,沒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就是因為庸夫俗子,不會用他們的理智冷靜的去思索、去追尋這個無常人生的根源,所以無始以來,一直無法突破這個現(xiàn)實假相的人生;永遠做妻子兒女、家庭事業(yè)、名利權(quán)勢的奴隸。
因此碰到事情,會不會用我們心眼去觀察、去理解,進而找尋事物的癥結(jié)點、究竟面,在平實的人生中,發(fā)現(xiàn)真埋,發(fā)現(xiàn)出苦的生機,我想這就是圣人與凡夫基本的差別點了。
(3)佛的一舉一動都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說法
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在出家前,享盡了世間的榮華富貴,但是佛陀并不會貪戀現(xiàn)有的享受,因為他知道人生一切美好的富樂,短短的數(shù)十年后,都會隨著無情的歲月,化為烏有。佛陀從觀察出任何人都超脫不出世間生老病死的深淵開始,到厭棄這個幻樂無常的王宮生活,逾城出家,乃至出家后,說法、度眾,末入涅槃的這段期間,佛的一思惟一投足,一舉一動,在在處處,都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說法。問題是眾生無法領(lǐng)會出佛出家修行、弘法過程中,以身示法的真義。
初機者以為「聞思修」是佛經(jīng)上某一種法門的特殊修法,而忽略了它與我們?nèi)粘I?有密切的關(guān)系。釋迦牟尼佛他就是要我們在現(xiàn)實的人生中,去觀察、去體悟冠生的百態(tài),從世間充滿悲歡離合的事實中,去思惟、去體悟出人生的真諦。
凡夫眾生唯有從發(fā)生于自己身上的悲歡離合痛楚的經(jīng)歷中去面對現(xiàn)實、接受事實,在經(jīng)過一番對人生、世事磨煉后,才能夠徹徹底底的在銘心刻骨的教訓(xùn)中,用我們的智慧,冷靜的反復(fù)領(lǐng)悟出人生苦空無常的真諦,才不會再被現(xiàn)實的人情世故,七情六欲迷惑住了。
(4)不可以相似的佛法深入正定
甲、分辨世間法與出世法的關(guān)系
「中論」上有一段名言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諦;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這一段話,簡單的意思是說: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一切諸佛,都是用兩種方式為眾生說法,是那二種呢?就是以事實和真理二種方式為根本的依據(jù),也就是依二種諦理為眾生說法。所謂的事實,就是依世間上實在的事情為眾生說法;所謂的真理,就是依經(jīng)過任何時代,無論任何人如何的攻訐辯論,都顛撲不滅的絕對究竟的道理為眾生說法。
如果一個人想要信仰佛教,學(xué)佛修行,深入佛法大海,首先我必須了解這個世間的實態(tài)與究竟真理兩者之間相互的關(guān)系。如果我們想要踏入佛法大門,弘揚佛法,而不能夠如實的分別這世俗諦和第一義諦二諦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往往談?wù)胬砭秃雎粤耸聦?談現(xiàn)實又忽視了真理,那么依我們所吸收所謬解的相似佛法,想要深入正定,想要更深入的體認諸佛說法的本懷,覺悟佛法真實的義理,那是不可能的。
不依世間法不能體悟出世法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佛陀所證覺的究竟真理,是依世俗的人事物,實際生活過程的探討顯示出來的。如果沒有佛陀跟我們凡夫一樣的出生在這世間,如果沒有文字媒體的傳播佛法,沒有佛陀從實際的生活中,親眼看見聽到人從誕生時,母子生產(chǎn)哀叫的痛苦,人類衰老的無常丑態(tài),人類生病時,呻吟的磨折,以及從人類在貧富貴賤短短的幾十年里結(jié)束了苦短寶貴的生命中去發(fā)現(xiàn)不實虛幻的人生,解開人生生死痛苦的根源,那么我們根本不知道,也無從踏上深入正定,解脫生死的道路。
因此,假使不依世俗諦的開顯,我們就不能夠體悟到第一義諦的真理了。當然如果不能夠領(lǐng)會第一義的真理,我們便不能夠證得涅槃了。
乙、從聞思中徹底透視人生才是踏入念佛、修定的穩(wěn)當步驟
從「中論」上這段話所講的,我們可以知道,佛法是不離世間法的,沒有世間法就無所依據(jù)。所以唯有從世間的實態(tài)當中,從我們?nèi)粘I町斨?去觀察、去了悟人類生老病死一切苦空因緣實相的根源,唯有在我們對自己的生命經(jīng)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而有了另一番的評估體認之后,才能夠徹底的透視人生,看破人生,才能夠徹底的降伏、斷除我們的妄想心,才是我們真正修行的開始。那個時候,無論在我們周遭發(fā)生的任何事情,我們放眼所見的事事物物,都會覺得像行云流水般的平淡。用這種超然物外、厭離娑婆世界的心情去念佛,去想念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想念阿彌陀佛,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有希望。因此當我們對人生對真理,經(jīng)過聞思正確根本的體認,進而身心自在,于任何處境下,都能夠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這才是正定念佛的開始,入道修定的初門。
(三)禪行者的八正道
1、禪行者的世間正見及生死正見
(1)空心坐禪容易走火入魔
前些日子(民國七十五年),我曾去參訪過一位隱世修行的高僧,從那位高僧親口述說他修行的一小段過程中,讓我在修行道上得到一些小小的啟示。
他說,我們佛弟子無論修什么法門,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見。以他最初在山洞打坐修行的時候,便曾經(jīng)有「非人」想要附身的經(jīng)歷。他說當他每天坐禪,坐久了以后,漸漸地可以將整個人都放空,結(jié)果有一次,在無形中忽然感覺有鬼神想來附身,突然之間,全身似乎要顫抖起來,于是他趕緊起座,他知道再這樣空下去,昏沉無智的坐下去,以他的修行心態(tài)來看,總有一天會讓鬼神乘隙而入。從這次經(jīng)驗中,也讓他深深明白到乩童,就是這樣在整個人渾然無知時,鬼神乘隙附身,成為孤魂野鬼的傀儡,雖然他的解脫心切,但是他明白了脫生死不是幾個月、幾年便能夠成功的。
(2)坐禪應(yīng)以觀照世間「苦」諦為根本
為了長遠之計,使自己不致知見偏差,用功過度,走火入魔,于是他霍然記憶起釋迦牟尼佛曾經(jīng)在出宮之前,探討過世間苦的根源,覺悟世間苦的實相。佛陀為了尋找出苦的方法,不惜割愛舍親,出家做個苦行僧,最后終于擺脫世間苦的束縛,徹徹底底的得到自由解脫。于是他也循著佛陀的路子,開始找尋出苦的方法;最初從自己四周能夠看見、聽到的種種煩惱——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愛別離苦、怨僧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一切苦惱的成因,靜下心來,徹底去觀察,深入去探求人生苦惱的真相。
當他細心察覺出我們四周很多煩惱的事情,都是由于自我束縛,自己的情執(zhí)、我見、貪欲不斷,而造成人生種種困擾時,越讓他領(lǐng)悟出「庸人自擾」的道理。當時,他那種想要脫離世間種種苦惱的心,脫離生死煩惱的心,真的就像經(jīng)典上所說的宛如置身在三界火宅中那么的急切。
于是他正確地依照釋迦牟尼佛親身的體驗,從世間苦的根本覺悟開始,一直追察下去,最后終于對世間真相徹底的得到覺醒,看清楚了世間無常的實相,再慢慢的把心安靜下來,柔軟下來,漸漸地便自然的深入正定之中。那個時候,他才體悟出,此時才是真正修道的開始,內(nèi)心自然不懼魔擾,也不會再對世間有所希求與執(zhí)著。
我想在末法時期,一個追求生死解脫的正信修行者,能夠有這樣的正見,從佛陀告訴我們苦相的真諦下手覺悟起,毅然棄舍了這個充滿我執(zhí)、貪欲邪見的五濁惡世,將心安住于真理修行之上,是相當不容易的。在末法的今天,想要親近幾位真正有修行的善知識,實在十分的難得。
講到正見的問題,它的范圍,相當相當?shù)膹V,它包含了佛教各宗各派的理論與真諦,涵蓋了整套的佛法,要從世間法至出世法由淺入深的講,恐怕一兩年也講不完。像前面提到的這位修行者,是屬于禪行者個人由苦諦進入正見修行的一小段特殊最初的經(jīng)過。
(3)認識世間的無常實性是尋求出苦之道的第一步
佛在過去修行時,即是認識了世間無常的實性,而發(fā)心尋求出苦之道。佛首先了悟了宇宙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人事物質(zhì),皆是由各種錯綜復(fù)雜的因緣和合而成,既然由各種因緣關(guān)系互相牽纏羈絆而存在,當然任何事物都沒有它單獨自立的個體存在。換句話說,凡是由因緣和合而產(chǎn)生的一切身心事物,必然是相依待的幻有存在,沒有它的真實自體。到了因緣離散時,一切萬物,均會無常變滅,沒有一樣?xùn)|西有它決定不變的自我。我們之所以會與親朋好友生離死別時,內(nèi)心產(chǎn)生過度的悲傷哭泣,就是因為我們的感官意識錯覺今世的恩愛親情都是真實存在的,是我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是我曾擁有的,是我曾經(jīng)經(jīng)過辛苦代價爭取來的。因為強烈的對周遭人事環(huán)境的堅持與認同,強烈的對親情恩愛的渴求與占有,而使我們一再被感情的幻覺作用所誤導(dǎo),引發(fā)內(nèi)心種種對世間情欲的幻想與憧憬。然而當我們在夜靜更深,稍稍有屬于自己反省獨思的時間,我們是否也曾捫心自問,靜心思考過:世間的一切恩愛、親情,能夠隨著我們對它的貪戀與需要,而縱情所欲歷久不變嗎?能夠隨著一時榮華富貴的到來,而留住即將轉(zhuǎn)眼成空的恩愛至情嗎?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的與親朋好友聚會時,我們或許會感受到一時的歡笑與欣慰,然而當一次又一次的曲終人散時,你難道不會有人生聚散無常的啟示嗎?一個人如果沒有過悲歡離合,生離死別的經(jīng)歷,是不容易體悟出人生聚散無常的真理的。
在平常的日子里,親朋好友之間,常常會因為彼此間個性、習(xí)氣不合而引起爭端,產(chǎn)生口角,影響雙方的情誼;甚至為了一時的利害沖突而發(fā)生鉤心斗角,出賣朋友,兄弟鬩墻,反目成仇的情形。如果我們經(jīng)常靜下心來觀察周遭的人事環(huán)境,你便曾發(fā)現(xiàn)它時常因為各種大大小小因緣的牽扯、糾纏而不斷的遷異、變化,而且隨著我們對人生的歷煉,心態(tài)的成熟,愈能夠在我們的人世閱歷中靈敏的發(fā)覺各種內(nèi)在外在的層層因緣不停地在推動、變化。隨著時代、潮流、社會、科學(xué)、醫(yī)學(xué)、生理、心理、情感、思想……等各種復(fù)雜因素相互不停的進化演變,有那一樣?xùn)|西能夠因為我們一廂情愿的單純渴望,而常久附屬于我呢?山河大地,隨著地質(zhì)、形勢、溫度、空氣、陽光、濕度、氣候的影響,經(jīng)常不斷的震蕩、決裂、崩塌、演化。河川湖海,也不斷地隨著四季的變化而潰堤、奔流、流失、干涸……。林藪原野,亦不斷地隨著季節(jié)的更替,而飄落、發(fā)芽、成長、老朽、腐蝕、爛壞、消失,有那一樣?xùn)|西不在不斷的生長、茁壯、衰老、腐散、死亡、消逝……無常、變異中!?
(4)現(xiàn)實人生中本來就沒有真實自我的存在
凡是由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面對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而產(chǎn)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分別,事事物物的感官靈覺作用,究竟是無常變化,還是永恒不變呢?是有真實的自體,還是幻象不實呢?是在我們有生命時暫時的識別作用,還是會隨著我們生命力的結(jié)束而隨之幻滅消失呢?如果是短暫的隨著我們無常的生命幻有存在,那么當我們今世生命瓦解消散時,這個沒有知覺的腐朽身軀還會有真我存在嗎?人存身存,人死身亡,我們的感官意識,當然隨我們的生命正常存在而存在,身滅無我,自然為每一個人所理解與接受。但是宇宙的覺者,以他修證的智慧告誡我們說:不僅僅在這個有形的身軀離散消逝時才察覺出身殞無我,當我們現(xiàn)在活生生的生存在這個世間上時,本來也就沒有真實的自我存在,一切的一切,只是幻象的假我存在,只是各種因緣境界聚合的幻有存在,一旦因緣無常變異時,又將離散幻滅了。我們的身心意識如果是真實永恒的存在,那么便應(yīng)該永遠隨心所欲的存在這個世間,不會隨著因緣的聚合而存在,又隨著因緣的離散而消失了。而要在現(xiàn)身中就能覺悟這種此生無有真實自我,超越凡常情執(zhí)的真諦,佛早在『阿含經(jīng)』及大乘經(jīng)典中明白的指示我們踏上真理之路的根本法門。
2、禪行者與念佛者的一分出世正見及正思惟
(1)修行者如何正思惟此身無我的真理?
佛對立志求道具有利根器的出家弟子說,當你們有了對世間正確的見解(八正道中的正見),覺悟這個世間是苦,是無常,是無我的生滅假相時,便要進一步在今生幻有身心中,確實去觀察、去思惟、去驗證這個短暫存在世間的身心,的確如佛所說,在現(xiàn)實生命中就是幻相的存在,假我的存在,緣起性空的存在。而要如何在現(xiàn)實生命中親身去觀察、去思惟、去印證這層幻有身軀的假我真理呢?佛指示出家弟子說,我對你們說過的法,你們一定要仔細的聽著牢記起來,要時時回想我所說過的每一句話,而且要經(jīng)常一個人在林野寂靜之處,一心禪思(正思惟):這個有色的身心為什么是苦?為什么是夢?為什么是假?為什么是空?這個沒有知覺的色身就是真我嗎?我就是這個沒有靈覺的身體嗎?離開了這個物質(zhì)的色身別有心識的實體存在嗎?離開了心識當體別有物質(zhì)的色身獨存嗎?我是存在這個色身中嗎?還是這個色身存在我的靈覺中呢?這個沒有知覺的色身屬于我所擁有嗎?如果這個色身屬于我所擁有,然而我為什么不能隨心所欲時時刻刻主宰支配這個色身呢?換句話說,假若肯定我就是屬于這個色身所有,那么我的心識便應(yīng)當隨著這個身軀結(jié)束時消滅而消滅,但是人死不是斷滅,不是什么都沒有了,很多修行者在他們禪修之后,印證了六道輪回的真理,將人死后的真相告訴后人說,眾生的八識離開了今生幻有身軀時,仍將隨著眾生的善惡業(yè)因而另尋生緣,往別處投生受報去了。如此說來,我可以說就是屬于這個物質(zhì)的色身嗎?或者說,我不是屬于色身所有嗎?如果不是屬于今生這個身體所有,為什么平常沒有我的意識發(fā)號司令,身體就不能動彈呢?事實上的證明,我和現(xiàn)在的身體是不可分離的,是因緣幻相的和合而存在,離開了物質(zhì)的身體,沒有別體自我存在,離開了我心識的當體也沒有另外身相的獨自存在,那么什么才是我的相貌呢?這個靈覺的我又住在何處呢?……,當你們經(jīng)常在禪坐中,反復(fù)靜心思惟出這層無我、無我所有甚深難解難了的因緣寂滅法,你們才能確確實實在日常生活中輕松自在的做到舍情愛,離欲望,斷煩惱,修梵行,求解脫,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見色心不動念,聞聲不隨聲轉(zhuǎn),嗅香不貪其味,飲食不求多量,觸境對境無心,乃至對于世間的善惡事物,都能了然于心,不隨物轉(zhuǎn),言語減少,內(nèi)心寂靜,身心倚息,得入正定,出入息滅,內(nèi)身行舍,想受寂滅……,最后體證原來五蘊就是性空,性空就是五蘊,自己終于覺悟已經(jīng)證得了寂靜的涅槃,今生的五蘊果報身已經(jīng)完盡了,清凈梵行也已經(jīng)建立了,自己知道不再遭受未來的有漏果報身了。這種自知自證的寂滅涅槃,不是從他處獲得的,亦不必由別人為我們印證。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為出家弟子們演說了很多正思惟人道的方法,于前所述,只是正思惟中極小部份而已。修學(xué)凈土,同樣必須具備對凈土法門的正思惟的方法。關(guān)于往生凈土的正思惟方法,另有單篇說明。念佛者如果能體會佛所說這層此身「無我」「無我所有」的因緣寂滅法,必然不會對今生幻相的人生,執(zhí)著不舍,更能確實做到舍情愛,勤念佛,求往生的目的。
(2)不發(fā)厭離生死之苦的決心,證果與往生都不可能
我們通常講,往生極樂世界有兩個要素:一是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苦,一是欣慕凈土世界菩提之樂!「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苦」,說來簡單,談何容易!現(xiàn)在末法眾生的根器,已經(jīng)與佛在世時修行者的善根差得很遠很遠了。于那個時候,只要佛陀為弟子們略作開示,便有無數(shù)弟子遠離塵垢,得證清凈法眼,誠如『阿含經(jīng)』中所說,弟子們傾聽世尊說法,便當下親見了法性,得證了法性,覺悟了法性,對真理永遠不會再有疑惑,這種對法性自見自證自覺的獲得,絕對不是由外在見聞他人說法或由文字理論的領(lǐng)會,而獲得的信解,也不是由他人度化自己如何修持,而印證自己已經(jīng)得到了生死解脫,完全是自己對正法的親見與覺悟,屬于自己內(nèi)在寶藏的開發(fā),內(nèi)心真正獲得清凈自在,沒有任何畏懼,完全與外境無干。甚至利根器的異教徒,聞佛略說法要,也能遠塵離垢,得證須陀渲果。在親見苦集滅道四圣諦的真理后,才盡其壽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成為佛教的在家居士。今天我們就是日以繼夜的聆聽無數(shù)善知識說法,也不能開悟呀!不要說不能開悟,就是連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苦的決心也很難激發(fā)起來,持續(xù)下去。在聞法的當時,或許內(nèi)心早已產(chǎn)生了種種主觀的疑問,嗯!這種說法與邏輯不合,嗯!這種說法與現(xiàn)實有所出入,或者聽后似懂非懂,自以為是,連佛經(jīng)上所說的指標望月,都不知手指何在,怎能敢讓我們厭離娑婆世界出苦之心呢?何況是親身對佛法的印證,見性開悟呢!?說食不飽,沒有用啊!修行是點滴的功夫,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縱然一時之間巧言令色蒙騙了別人,未來必定自食欺騙眾生貪取利養(yǎng)的詐欺后果,死墮地獄,受苦無期。我們?yōu)槭裁匆潏D一時的名利享受,而做無謂慧命的犧牲,換取地獄的果報呢?這種慧命的無謂付出,換來的地獄代價未免太大了。我們不禁要問:現(xiàn)在的學(xué)佛者,不能痛下決心,老實修行,出離生死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其實也有很多人知道那是我們無始以來積集的愛欲情執(zhí)太深重了,多生累劫熏染的無量業(yè)習(xí),早在我們八識田中根深蒂固了。如果一個佛弟子,不能痛下厭離娑婆世界無常生死之心,貪著世間的種種情欲恩愛,執(zhí)迷不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則不可能,還談什么于現(xiàn)身中見性開悟呢?而這里所說的見性開悟,自然是指聲聞四果中初果的須陀洹果,那是要做到像『金剛經(jīng)』所講的「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才能得證的。一個求道者,如果不初步悟入清凈法眼,便不能夠了脫生死,而這親證法眼凈的前奏曲,便是我們一再反復(fù)提醒的,首先必須深發(fā)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苦才能慢慢趣入的。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苦,也是我們念佛者求生西方凈土世界的前提。唯有日積月累,經(jīng)常不斷的在我們?nèi)粘I钪杏^察這個如幻如化的不實世界,觀照這顆無常變異的妄心,對這個身心世界產(chǎn)生了深刻的厭離感,才能切實從我們的內(nèi)心發(fā)出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心,才會進一步深刻的把我們信心與希望指向西方凈土世界,才能將我們散亂已久的心逐漸平息下來,一顆虔誠欣慕的心安住在極樂世界,投入阿彌陀佛的大悲攝受之中,這是我們凈土行者應(yīng)有的正見。而要如何方能確確實實的于二六時中從我們內(nèi)心深切的發(fā)出厭離娑婆世界生死之心呢?于,佛曾提到了十二因緣法。此十二因緣法,即是釋迦牟尼佛更深細的為踏上真理解脫之路的行者提出根本佛教中修行的究竟真諦。佛說,一個想要出離生死苦海的修行者,首先一定要透過正思惟,對形成身心世間的根本原因透徹了解;倘若對聚集身心世界的生死之因,認識不夠透徹,知見不正,便在那里盲修瞎煉,蒸沙作飯,雖然其志可嘉,但是由于踏出生死苦海的第一步初發(fā)心就走偏了,結(jié)果于生死毫不相干,如此修行是不會有成就的!豪銍澜(jīng)』上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熱沙怎么會成為可食的米飯呢?
3、認清幻夢人生的真相是正思惟的方法之一
(1)每一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人生大夢中的主角
因此佛還在這個世間指導(dǎo)弟子修行時,就以他過去修行的經(jīng)驗,告訴弟子們說,我曾經(jīng)用宿命通回憶自己過去修行尚未成就佛道的時候,常常一個人在寂靜無人的地方,專心精進的禪思(正思惟),內(nèi)心生起這樣的念頭:每一個人好不容易得到寶貴的人身,都要在人世短短的幾十寒暑間,經(jīng)過出生、衰老、病患、死亡種種遷流變化痛苦的折磨。唉!人生的幸福快樂,實在太苦短太無常了。然而人類對于形成生老病死的原因,卻惝恍懵懂不知起因何在?我為什么會來到這個無量苦痛逼迫的世間受生呢?是什么因素形成之后才有投生的開始呢?又是什么緣分助長之后才有生命的持續(xù)呢?我思考了這些問題,便端身正意,不眠不休的精進修行,一面寂靜禪坐,一面專心思惟,如是無有間斷的禪定禪思,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如夢初醒!啊!這個世間原來是我虛妄的心識顯現(xiàn)的六塵幻夢,原來眾生從無始以來,就一直在做著無明的生死幻夢啊!「當我一出生開始,我就在做夢,當我有知覺的開始,我就在做夢呀!」佛陀覺悟了眾生原是屬于自己人生大夢中的主角,當我認同了今世的現(xiàn)實人生是真真實實的呈現(xiàn)在自己眼前時,相對的,我便開始對于我周遭的人事環(huán)境產(chǎn)生同樣實在的認同感,就因為在自我的知覺里,強烈的對發(fā)生在我周圍的各種人事景物產(chǎn)生極端現(xiàn)實的觀感與認同,所以找才會往這個現(xiàn)實境域里,熱衷主觀的去追求我認為一切理想美好的事物,我認為這是我辛苦犧牲換取來的代價,我認為這樣?xùn)|西本來就應(yīng)該屬于我所擁有,因為在我的腦海里,從生至長,一直強烈的認同周遭的一切人事環(huán)境,便是真實屬于我所擁有,我當然愛我的生命,愛我的錢財,愛我的事業(yè),愛我的妻子,愛我的兒女,愛我的朋友……,但是有朝一日,頓時遭遇天災(zāi)地變,家破人亡,失去了我心愛的妻子兒女、至親好友,在我內(nèi)心深處,必定會無法接受這突如其來的噩耗與打擊,痛哭哀號,肝腸欲裂!于傷心之余,回想過去一切與父母妻兒美好珍貴的經(jīng)歷,想到父母在世時,百般的愛護、照顧我,如果沒有父母菇苦含辛的扶養(yǎng)我長大,便沒有今天成長茁壯的我,父母對子女的心,毫無條件的犧牲奉獻,沒有任何的利害沖突?纯催@個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多是利害沖突,爾虞我詐,不見真情真義。相形之下,父母對子女呵護關(guān)照的愛心,實在太真、太好了。就因為父母對子女呵護關(guān)照的愛心太真太好了,頓時失去找最敬重、最信賴的父母,當然會黯然消魂,悲慟萬分,凝視著浩渺的蒼穹,早已淚如雨下,無語問星空,你們到那里去了?留下我一個人孤零零的活著,一個人孤零零的在這個現(xiàn)實的人世間孤軍奮斗,我真不知道該怎樣活下去……,想著想著擗踴哀號,卻是越想越空虛、越寂寞、越難以釋懷……!
當一個人感情的陰影籠罩了整個心思,關(guān)在感情的象牙塔里,永遠理不出一個客觀理智的頭緒來。有的人甚至因為與死去的妻兒丈夫感情甚篤,對死者付出太多的情感,而今滄海桑田,人倫驟變,在感情遭遇嚴重的打擊心緒不能平衡下,遽然精神崩潰,行動失常,于精神極度混亂中,仍不斷喊著死者的名字,情何以堪!情何以堪!側(cè)隱之心,人皆有之,令人見之,于心何忍呀!不禁讓人慨嘆道人間何世啊!
(2)不是人生如夢我們本來就在做夢
人生最大的哀痛,莫過于生離死別,佛就是覺悟了人世生離死別的悲劇一幕幕的在這個世間不斷的循回重演,永遠沒有歇息的時候。于是佛在禪修中,終于解開了人類之所以對死去的親朋好友產(chǎn)生那么大悲慟情緒的原因。當然對一個宇宙的覺者來說,在他經(jīng)過長期禪思潛修后,固然可以解開眾生生老病死循環(huán)重演的生死之迷,但是對一個道道地地的凡夫眾生來說,這種人世悲歡離合的看破與覺醒,卻比登天還難!因為眾生沒有這種智慧善根洞悉當我們呱呱墜地一出生開始,就是屬于我們自己夢中的主角呀!不是人生如夢,我們本來就在做夢啊!
- 上一篇:一佛名號開顯萬佛德行
- 下一篇:什么是般若波羅蜜?
- 夢參法師:如何修行禪定?修禪定的方法
- 圣嚴法師: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靜波法師:禪定對治散亂的妄想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種禪定之三禪
- 大安法師:執(zhí)持名號跟禪是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種禪定之四禪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種禪定之二禪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種禪定之初禪
- 凈界法師:籌量世間快樂跟禪定之樂
- 正如法師:禪是什么?
- 大安法師:制心一處念佛號,就是在修禪定
- 正如法師:定慧齊修 不可偏廢
- 正如法師:禪定法門以定慧為修行根本 定慧為一體關(guān)系是一不是二
- 正如法師:禪定生智慧
- 明海法師:障礙禪定生起的五蓋
- 大安法師:舍報安詳,如入禪定
- 仁清法師:“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是什么意思?
- 仁清法師:什么是禪?
- 正慈法師:“禪”是正確的思維方式,是一種良好的狀態(tài)
- 如瑞法師:緣念三寶也可以修禪定,就看我們是如何訓(xùn)練了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大寂尼師:初入佛門應(yīng)該從那一部「佛經(jīng)」開始學(xué)習(xí)?
- 大寂尼師:《佛說阿彌陀經(jīng)》重點介紹 1.如何讀誦阿彌陀經(jīng)才能啟發(fā)菩提心?
- 大寂尼師: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深入修行意義 在家居士修梵行的基礎(chǔ)
- 大寂尼師:佛教「學(xué)戒」的意義 戒有世間戒與出世間戒之分
- 大寂尼師: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上集
- 大寂尼師: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愿 (五)施者與受者之間
- 大寂尼師:請注意:皈依證明師不等同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
- 大寂尼師:初入佛門該從六道輪回的意義認識佛教所說因果報應(yīng)的道理
- 大寂尼師:初入佛門應(yīng)該從哪一個宗派入門學(xué)習(xí)?
- 大寂尼師:《佛說阿彌陀經(jīng)》重點介紹 3.注意阿彌陀經(jīng)所說「七日念佛」的正知見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