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自立法師】(八)

  阿那律尊者經(jīng)過佛這一番訓(xùn)斥后,慚愧得無地自容。他自責地想:當時出家是為了學佛,為了要了生死,怎么可以這樣貪睡?耽誤了修持的時間,恐怕會遭受墮落的苦果。從此,發(fā)憤精進,不僅是白天沒睡,連夜晚應(yīng)該休息的時間,他都忍住不睡,就這樣不眠不休的用功。我們知道,過猶不及,他這樣蠻干,結(jié)果把一雙眼睛搞瞎了。

  佛陀看到阿那律雙目失明,覺得怪可憐的,除了安慰他以外,更教他一心修習「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他天天按照佛陀的指示去修習,不久居然證得了羅漢果,得了天眼通,不再需要肉眼,不管多遠他都看得見。他觀察大千世界,就好象是看手掌中的一粒庵摩羅果(譯為「無垢清凈」,形如檳榔),一目了然。在佛的弟子中,他被稱為「天眼第一」。

  講完了阿那律尊者,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國《論語》中,也提到孔夫子有一個名叫宰予的學生,每當孔子講課的時候,他也是不停地打磕睡,孔子見了,當然非常生氣,就嚴厲的訓(xùn)斥?鬃诱f:「宰予晝寢,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你們都看到大殿兩旁所雕刻的佛傳,那是質(zhì)料堅固的那拉木雕刻而成的,這樣才會莊嚴雅觀。朽木,就是生了蛀蟲的爛木頭。腐爛的木頭,一雕就爛了,是不能作為雕刻用的。一定要先把墻壁弄得很平整,才可以粉刷,如果用臭泥巴涂墻壁,就沒有辦法再上漆了。這兩句都是孔子對學生的指責,訓(xùn)導(dǎo)學生如果太貪睡,就像朽木及糞土之墻一般的不成器,沒有前途,太沒出息!以上兩則歷史故事,可以了解古代圣人對教育弟子執(zhí)善的態(tài)度,弟子們經(jīng)過老師的教訓(xùn),將來一定會成大器的!

  佛在《遺教經(jīng)》中,對睡眠也有懇切的開示,他說:「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后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jīng),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你們身為比丘(佛陀雖然是講比丘,實際上是包括佛的四眾弟子,也就是所有的佛教徒),白天要很勤勞,很專心的修持所學習到的善法,要好好把握時間,不要讓它空過了。晚上睡覺,也應(yīng)該有限度,上半夜(初夜),下半夜(后夜),要參禪靜坐,不可以貪睡而把道業(yè)荒廢了,中夜(十點至二點)睡覺前還要誦經(jīng),因為人身難得,幾十年很快就過去了,應(yīng)該懂得把握時間,不要因為睡眠的緣故,使我們一生就這樣糊里糊涂地空過而無所得!

  平常有兩句俗語:「早起三光,晏起三慌!挂辉缇推鸫,精神飽滿,任何事一下子就辦完了,如果睡到日上三竿(十一、二點)才起床,事情積得一大堆,慌慌張張地,不知該從那一件做起,很多事因此被耽誤了。附帶要勸告各位,睡覺固然需要,如今實行三八制度,每天定時睡八小時,已經(jīng)非常充足?墒呛枚嗳私(jīng)常睡到上午十點或是中午十二點才肯起床吃飯,晚上反而睡不著,這樣晨昏顛倒,會把身體弄壞。學佛的人,對日常生活起居應(yīng)該要有規(guī)律,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講到這里,算是把《佛說阿彌陀經(jīng)》十六位尊者都向大家介紹過了,佛的常隨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舉出這十六位,作為一切羅漢的代表。

  如是等諸大弟子。

  這包括了以上十六位等許多的大弟子。

  這是總結(jié)上面所介紹的十六位尊者的一句經(jīng)文。

  「如是」,就是指上列十六位尊者。「等」是包括其余所有的聞法大眾。「諸大」揀別不是小,這一些并不是普通的,都是有資格、有聲望、了不起的,許許多多的大弟子!傅茏印供ぉず唵蔚卣f是學生、門徒、學徒。依字面解釋,學在師后,曰弟;解從師生,曰子。做老師的先念書,先學習,而后他才做老師,教導(dǎo)學生。以學習的程序講,老師學在前,學生學在后,就像是哥哥對弟弟,兄先弟后一般,學生比老師遲一步學習,才被叫做弟。學生的一切智慧都是由老師的啟發(fā)而產(chǎn)生的,好象兒女是父母所生。學佛的人,聽佛開示,啟發(fā)的智慧,正知正見,依教修持,步上成佛的大道,這一切都是依老師──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導(dǎo)而生起的,所以叫做子。(平常我們對師父或任何出家人,自稱弟子,就是這個意思)。

  這許多弟子,都是「內(nèi)秘菩薩行,外現(xiàn)聲聞身」。說明白一點,這十六位尊者,表面看來,他們是羅漢,實際上,他們都是大菩薩,有的是古佛再來,有的是菩薩示現(xiàn),隱本垂跡;有的甚至是他方圣眾,作不請之友,為了擁護道場,特別來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偠灾,這許多的常隨眾,都是來幫助佛,作教化眾生的弘法事業(yè)。正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大家都喜歡看戲,不管是京戲、是歌仔戲,或是電視連續(xù)劇,只有一人在臺上唱獨腳戲,會悶死人,除了主角以外,還得有配角,有跑龍?zhí)椎?才能引起觀眾的興趣。成佛也是一樣,一尊佛到這世間來應(yīng)化、來教化眾生,千千萬萬的佛、菩薩,也會跟著到這個佛土來幫忙教化。正如俗語說:「牡丹雖好,還要綠葉扶持。」是同樣的道理。牡丹稱富貴花,是百花之王,非常嬌艷,但不管它如何嬌美,如果沒有綠葉的扶持,只單獨一朵花,也顯不出它的高貴來。

  人世間是講緣起的,譬如說一個很會唱戲的主角,不管是中國過去的梅蘭芳,或是臺灣現(xiàn)在的楊麗花,雖然說他(她)們都有精湛的演技,但是請大家想一想,如果只是他們獨自一人唱獨角戲,會精彩嗎?一定會讓人覺得單調(diào)無味,必須有其他人陪襯,許多配角一起合演才好看。同樣的道理,一個道場,一個普通的團體,或是一個家庭,主而外還要有賓。我們做人,千萬不要驕傲,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任何事都不需要別人的幫忙,樣樣都以自己為是。要了解,人,不是萬能的,一個人不管怎樣能干,總是有所欠缺,免不了會有需要別人的時候,了解了這個做人最基本的道理,才能與人和樂相處,人生也才會圓滿、自在

  到今天為止,《佛說阿彌陀經(jīng)》我已經(jīng)講了十二次了。實在說,「六成就」和十六位尊者,一個鐘頭就可以講完。講了十二次,《佛說阿彌陀經(jīng)》可以講好幾遍了。但是我不那么講,卻像講故事一樣的閑談閑談,還有像剛才所講的嚕蘇話,是希望大家互相勉勵,在做人方面可以作為參考,不然,就算你把佛經(jīng)研究得再怎樣精通,人做得不好,學佛有什么用呢?我是抱著這個觀點講經(jīng),佛法的內(nèi)容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學佛先從做人起」,把人先做好,進一步再學佛,因為這樣,才拖拖拉拉的,直到今天才把十六位尊者講完。

  并諸菩薩摩訶薩。

  當時聽佛講本經(jīng)的聽眾,不只是前面介紹的那十六位尊者大阿羅漢,同時在座還有許多大菩薩,他們也都來參加這個殊勝的講經(jīng)法會

  「并」,是同的意思。

  「菩薩」,全名是「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翻譯成中文是「覺有情」,或者稱為「大道心眾生」。

  覺、覺悟;有情,包括六道所有的眾生。換句話說,不管任何眾生,只要是自己能夠在佛道上用功,追求覺悟(上求佛道──自利),又能夠把所覺悟的道理弘化,使一切眾生也都能夠覺悟(下化眾生──利他),這就是菩薩的精神。中國儒家所謂:「以先覺、覺后覺」。就是世間圣人,將自己所懂得的道理,及一切的經(jīng)驗,去教導(dǎo)其他人?鬃右舱f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希望自己能覺悟、能成賢成圣,也希望別人跟我們一樣,達到這高超的境界。這也是表現(xiàn)菩薩一部份利他的精神。但是佛教菩薩所化度的對象,他的范圍不僅是人類,而是包括了一切有情識的眾生;所希望達到的境界,不僅是人間的圣賢,而是了生脫死的涅槃。

  「摩訶薩」,「摩訶」、譯為「大」,「薩」、就是菩薩,合起來講就是「大菩薩」。他們的根機大、智慧大、悲愿大、境界大、能力大、所證悟的真理大、所表現(xiàn)的行為更偉大,所以稱為「大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干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在彌陀法會上,究竟有那些大菩薩來參加呢?現(xiàn)在推出四位代表來: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干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等,以及其他諸位大菩薩。

  第一位、文殊師利法王子。

  「文殊師利」,或稱「曼殊室利」,都是印度音,譯成中文,根據(jù)華嚴宗說法,有「妙首」、「妙吉祥」、和「妙德」三種意義:

  一、「妙首」,是屬信仰的。平常說:「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佛法好象大海一般,廣大無邊,怎樣才能進去呢?唯有依靠信仰,才能進入。所以信仰是一切功德最主要的條件,有了信仰,才能親近佛法,進而產(chǎn)生一切功德。所以叫「妙首」。

  二、「妙吉祥」,是屬修行功德方面的,文殊菩薩多生多劫,都很虔誠地去親近、去贊嘆、去供養(yǎng)一切諸佛,同時也受一切諸佛所稱贊。一切的眾生也都樂意、歡喜親近、供養(yǎng)他。學佛的人,最具體的表現(xiàn),就是要具足親近、贊嘆、供養(yǎng)等行動,就等于具足了微妙吉祥的圣德,所以叫「妙吉祥」。

  另有一種說法,當文殊菩薩出世時有十種不可思議的瑞相發(fā)生:(1)光明滿室,(2)甘露盈庭,(3)地涌七珍,(4)神開伏藏,(5)雞生鳳子,(6)豬生龍豚,(7)馬產(chǎn)麒麟,(8)牛生白澤,(9)倉變金粟,(10)象生六牙。因為有這種種的祥瑞產(chǎn)生,所以叫「妙吉祥」。

  三、「妙德」,是代表智慧的。我們平?偸欠Q念「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在所有的菩薩當中,是「大智慧第一」。佛經(jīng)上說:「般若(智慧)是諸佛之母」。文殊菩薩具足大智慧,在過去生中曾經(jīng)做過七佛(包括釋迦牟尼佛)的老師。因為他的智慧能夠成就一切功德,所以叫「妙德」。

  根據(jù)《悲華經(jīng)》的記載,文殊菩薩在因地修行時,曾經(jīng)對寶藏佛虔誠地發(fā)愿,要救度眾生,蒙佛授記,為他取名叫文殊。我們?nèi)绻龠M一步,詳細地研究他的歷史,實際上他早已成了正覺。也就是說,他在過去世已經(jīng)成佛,佛號「龍種上尊王佛」,現(xiàn)在世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也要在南方離垢世界成佛,佛號叫做「善現(xiàn)如來」。

  你們聽了這許多的介紹,就知道他是古佛再來,倒駕慈航,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中示現(xiàn)為菩薩,跟普賢菩薩作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手,為的是要輔佐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華藏寺大殿中央供奉的就是毗盧遮那佛,兩旁分別是大行普賢菩薩和大智文殊菩薩,合稱為華嚴三圣。

  「法王子」,是菩薩的別稱。世間稱國王的兒子叫王子!法華經(jīng)》云:「我為法王,得法自在」。佛被稱為法王,菩薩是將來佛位的繼承者,所以稱為法王子。

  以定義來看,所有的菩薩都可以稱為法王子,為什么特別強調(diào)文殊菩薩為法王子呢?因為他的道德、智慧最高,所以得到這個稱號。荊溪大師云:「于法子中,德推文殊,諸經(jīng)常為上首」。

  羅漢中的舍利弗,菩薩中的文殊,都屬于智慧第一。在《彌陀經(jīng)》最后,佛陀表示:「在五濁惡世,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可不是嗎?單憑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夠往生西方,見佛聞法,得不退地,這樣的道理,如果沒有大智慧的人,是不容易接受、不容易相信的。本經(jīng)特別介紹出舍利弗尊者和文殊師利菩薩,這兩位具有大智慧的弟子,而為上首,作為佐證,說明念佛法門的殊勝。

  第二位、阿逸多菩薩。

  「阿逸多」,譯為中文是「無能勝」。意思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勝過他的!侗A經(jīng)》上說:「慈氏菩薩發(fā)愿于刀兵劫中,擁護眾生。」這位菩薩常常修「慈心三昧」,以慈心對待一切眾生。任何人的慈悲之行,都沒有可能超過他的,所以叫做「慈無能勝」。

  他是誰呢?他就是坐在我們山門口的那位「彌勒菩薩」!赴⒁荻唷故瞧兴_的名,「彌勒」是他的姓,彌勒譯為中文是「慈氏」。為什么會被稱為慈氏呢?研究了幾部經(jīng)典,歸納起來,具有三種意義:

  一、從他的母親方面說,「母性慈故,因名慈氏!贡緛硭赣H的性情很暴躁,自從懷孕了彌勒之后,性情變得特別親善、慈悲,為了這個緣故,彌勒稱為慈氏。

  二、從他的父親方面說,《彌勒上生經(jīng)疏》云:「其慈者,父王本姓!顾母赣H本來就姓慈氏,從父姓,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三、從他本身方面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卷三)云:「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fā)心不食肉,以是因緣名慈氏,為欲成熟諸眾生。」彌勒菩薩為了要教化,救度眾生,免除一切眾生的痛苦,從最初發(fā)心就持長齋,從來都不食肉,多生多劫都是這樣修持「慈心三昧」的法門,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才稱為慈氏。

  我的老師慈航菩薩,有一個別號叫慈氏,他的相貌、體態(tài),都跟彌勒菩薩相似,也許是彌勒菩薩再來。當時我們所住的寺院,就稱為彌勒內(nèi)院、即是現(xiàn)在彌勒菩薩所居住的地方。

  彌勒菩薩現(xiàn)在居住在兜率天內(nèi)院,他的地位是「補處菩薩」,當來下生繼承釋迦世尊的佛位,為賢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當?shù)谑疁p劫(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后),人壽八萬歲時,才下生人間,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道,開三次大法會,度脫上中下三類根機的眾生,這是一般所謂的「龍華三會」。這在《彌勒下生經(jīng)》及《增一阿含經(jīng)》(四十四)中有很詳細的敘述。

  目前我們所供奉的彌勒菩薩,都是他的應(yīng)化相。梁武帝時代,他應(yīng)化為傅大士,武帝非常尊敬他。中國五代時,他應(yīng)化于浙江奉化縣,綽號布袋和尚。他的個子大、肚皮大、耳朵大,手里經(jīng)常拿了一個大布袋,誰也不知道他的姓名,人人都稱呼他為布袋和尚。他逢人就乞化,化來的東西一股腦兒裝進他那口乾坤袋,遇到小孩子就分散給大家結(jié)緣。

  彌勒菩薩的禪機很多,曾經(jīng)做過好多偈頌。他說:「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世間就有這么多是非憎愛的現(xiàn)象,仔細的想想看,對我們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計計較較,又有什么用!倒不如放寬肚皮,豁開心胸,萬般煩惱都不必去管,任由它去好了!上次我們拜千佛,聽過浩霖法師講:「皆大歡喜」,他為我們詳細介紹彌勒菩薩肚皮大,總是臉帶笑容的原因。這就是他忍辱的功夫,修持的法門。所謂大肚包容,肚大包容量也大,總而言之,世間的是非人我,一切叫我們難忍的,他都能忍;難受的,他都能受。談到忍辱的功夫,這倒是一個處世的好法門。

  我們佛門中有寒山和拾得這兩位出家人。有一次,他們的對話中談到彌勒菩薩,說明彌勒菩薩是怎樣做人的,值得我們作為參考。

  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购皆:「還有甚訣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過彌勒菩薩所寫的偈,你且聽我念。偈曰: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寒山問拾得做人的道理:「世間的人實在太不象話了,明明沒有那樣做,卻要毀謗我、有的欺負我、有的侮辱我、譏笑我、輕視我、甚至對我非常的作賤、討厭我、欺騙我、這么多的人都在打擊我,我應(yīng)該怎樣去對待他們呢?」拾得回答說:「世間一般人遇到這種遭遇,一定會想到報復(fù),這個要不得。學佛的人,千萬不要有報復(fù)的念頭。不管人家是罵你也好,打你也好,都不要懷著報復(fù)的心態(tài)。那么,應(yīng)該怎么樣呢?忍他!要知道,小不忍則亂大謀。世間人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因為不能忍的緣故,弄得不可收拾。遇到被人欺負的時候,讓他三丈遠、由他去、還是躲避他、忍耐他、不要理他,試試看特別尊敬他、讓他自己感到慚愧。老實說,你這樣做并不是吃虧。他現(xiàn)在有錢有勢,有優(yōu)越的條件,但是世間是無常的,他現(xiàn)在可以欺你、打你、罵你、等過幾年,再看看,看看他的收場如何!是不是還這樣氣焰凌人呢?佛教是講因果的,我們不可能永遠這樣受人欺侮,永遠吃虧的!」

  寒山說:「你說的這幾個辦法實在是太好了?墒悄憬形叶闼,有時真是麻煩,明明不去惹他,他卻要欺上頭來,你叫我怎樣躲呢?你還有沒有更好的秘訣?」

  拾得回答說:「我過去曾經(jīng)看過大肚子的彌勒菩薩寫的一首偈,你就聽我念吧:『我這個不中用的老人,穿得破破爛爛的,每天粗茶淡飯,混飽肚子就夠了,更別說是山珍海味。衣服雖然破,補好后依舊能遮寒,不受凍就滿足了。世間一切是非人我都隨緣,什么事都無所謂,不必太計較。有人罵我老粗不中用,我就歡歡喜喜地告訴他罵得好!有人想打我,我就自己倒在地上,任由他隨意打,打到他手酸無氣力,累了,自然會自己停下來不再打。有人把囗水吐到臉上來,不必去擦它,任由它干掉就算了。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你跟他相打相罵,兩個人都辛苦,真是自尋煩惱。任別人打也好,罵也好,吐口水也好,我就是無動于衷,他自然會感到無趣,而自動停下來,這樣他既不辛苦,我也沒煩惱,這樣的人生不是很自在,很痛快嗎?佛教的六波羅密中,忍辱波羅密是最高的境界。你修這種到彼岸的功夫,是最寶貴、最微妙的,如果能修到這種程度,那里還愁不能夠了道呢?』」

  學佛辦道,不一定要拜佛、念佛、念經(jīng)、持咒,先把人做好,把忍辱功夫修習圓滿,再進一步學佛、覺悟、斷煩惱,成佛也就快了!大家可能會說:話雖然是這樣說,可是「說時似悟,對境還迷」。大話誰都會說,假如真正被人家罵一句,一定要回他兩句。奉勸各位學佛的人,要時時學習彌勒菩薩的大肚包容,能容忍,能忍讓,身心自然舒泰自在!

  因為講到彌勒菩薩,所以把彌勒菩薩講過的話,做人的作風介紹給諸位。雖然說,彌勒菩薩還有千千萬萬年才會到人間來成佛,其實彌勒菩薩經(jīng)常在人間示現(xiàn),我們常念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彌勒菩薩時常應(yīng)化世間,只是我們不認識而已。他經(jīng)常在我們的身邊示現(xiàn),只要有人跟他一樣,具有無上的包容雅量,就是菩薩的化身,我們就應(yīng)該向他學習。

  第三位、干陀訶提菩薩。

  「干陀訶提菩薩」,譯為中文是「不休息菩薩」。為什么叫做不休息菩薩呢?學佛最后的目的是希望成佛,佛道深遠,絕不是一般小小的根機,或是微小的行持,就能輕易達到目的的。干陀訶提菩薩為了完成佛果,自從發(fā)菩提心以來,經(jīng)歷恒河沙劫,每天不休不息地廣修六度萬行,救度一切眾生。

  在《思益經(jīng)》中對干陀訶提菩薩的介紹說:「恒河沙劫為一日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過千百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行諸梵行,修習功德,然后授記,心不休息,故號為干陀訶提!辜偈拱押愫由辰龠@么長久的時間當成一日一夜,三十天是一個月,一年有十二個月,經(jīng)過了千百萬億劫久遠的時間,才有遇見佛出世的機會,漸漸地一天天修持凈法,及積集功德,再經(jīng)過了無量數(shù)的佛為他授記,最后才能成佛。這種不休不息、無懈無怠的精神,所以叫做「干陀訶提」。

  圓瑛大師所著《圓瑛法匯》,其中有一部《彌陀要解講義》講到:「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shù)業(yè)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故此菩薩不休息!篃o量無邊的世界,被許許多多的塵埃(煩惱)擾擾不息。六道中無盡的眾生,從早到晚不停地起惑造業(yè),所造的業(yè)猶如大海一般地蒼茫無際。俗語說,愛不重不生娑婆。眾生受到無底江河般的愛欲無明煩惱所迷惑,在滔滔大浪的生死海中頭出頭沒,輪回不息,沒有了期。干陀訶提菩薩為了救度眾生早成佛道,就不能休息了。

  第四位、常精進菩薩。

  「常精進菩薩」,「!,是恒常;「精」,是精而不雜;「進」,是進而不退。這位菩薩從早到晚,都是專心一意地用功、恒常不斷地為自己、為別人,實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愿,所以叫「常精進菩薩」。

  常精進、有兩種意義:

  一、自利,利益自己。從自修方面說,要修善去惡。時時向好的方面去修持,讓所有罪惡的行為都停止下來。佛教有一個術(shù)語叫「四正勤」:沒有生起的善心,要令它增長;已經(jīng)生出了善心,要好好保持;沒有生起的惡念要預(yù)防;已經(jīng)生出的惡念,要趕快消滅。

  二、利他,幫助他人。對別人方面說,要度生不倦。時時刻刻都要救度眾生,從不會覺得疲倦,不會感覺辛苦。《寶積經(jīng)》說:「此菩薩,為一眾生,經(jīng)無量劫,隨逐不舍,猶不受化,曾無一念棄舍之心。」這位常精進菩薩是怎樣不倦地救度眾生呢?為了要度化任何一個眾生,雖然經(jīng)過了無量無數(shù)劫的時間,仍然窮追不舍,永遠跟隨著眾生。縱然這個眾生仍頑固地不受教化,一般人總會退心,但是菩薩還是不忍生起一念棄舍心,還是時時刻刻想盡方法去教化他。這種度生的精進心,可算達到了極點,所以稱為「常精進菩薩」。

  上面講到的這兩位菩薩,一位名「不休息」,一位名「常精進」;常精進,必定是不休息的,因此,這二位菩薩,名稱雖然不一樣,而他們的德行,可算是一致的!

  參加彌陀法會的菩薩很多,為什么只列出這四位菩薩作為代表呢?《彌陀經(jīng)》是提倡念佛,求生極樂的凈土法門。念佛,說起來雖然簡單,行起來并非那么容易,尤其是講到極樂世界種種的殊勝,更是不可思議,最為難信,一般人極不容易接受,必須具備很大的智慧,才能發(fā)起真實的信心,因此,正如阿羅漢是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為上首一般,菩薩就以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為首席代表。彌勒菩薩曾經(jīng)歷劫修持,而且證得「慈心三昧」,他發(fā)大愿要救度眾生,更是位居補處地位,將繼釋迦牟尼佛下生到娑婆世界來教化眾生,基于這個原因,所以第二位就以他為代表。凈土法門不僅是口頭上講,或是信仰、發(fā)愿就能夠有成就的,最主要的是能切切實實地力行,所以第三、第四位就以不休息菩薩,常精進菩薩做為代表,告誡我們只要具備不懈怠、常精進、不休息的精神,一心一意地,時時刻刻不停地念佛,將來一定能往生極樂凈土。阿彌陀佛發(fā)四十八愿,接引眾生往生凈土,只要具備信、愿、行三資糧,確定可能往生西方。四位菩薩正好是三資糧的實行者,所以才特別舉出他們做為代表。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與其他的跟他們一樣的大菩薩們。

  介紹了四位菩薩,就來個總結(jié)!溉缡恰,是承接上面的文字,指文殊師利菩薩、阿逸多菩薩、干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而言。「菩薩」,是指其余一切在座的諸大菩薩:如普賢菩薩、觀音菩薩等!傅取,包括了諸位大菩薩。

  彌陀法會的聽眾,前面已經(jīng)講過的十六位尊者是小乘聲聞眾;現(xiàn)在又講完四位菩薩,屬大乘菩薩眾,接下去我們再介紹第三類的聽眾:天人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還有釋提桓因等無量無邊,不可計算的諸天大眾。

  「釋提桓因」,也是印度文,譯為中文是「能天主」。他就是佛經(jīng)中常常講到的忉利天的天主,平常我們簡稱為「帝釋天」,是世俗所稱的「玉皇大帝」,也就是一般宗教所謂的「上帝」。他過去生中,修集了許多褔德,具足了能為忉利天天主的德行,所以叫「能天主」。

  佛教所講的天,計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八重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名叫忉利天,在須彌山頂。忉利,譯成中文是「三十三天」。所謂三十三天,不是指三十三層,而是從平面說,須彌山頂中是善法堂天,為帝釋天主所居住,就是忉利天,東、西、南、北四方各有八天,合起來共有三十三,所以叫做三十三天。

  佛經(jīng)中有一段典故:過去迦葉佛時代,有一位女子,非常貧窮。(相傳是摩揭陀國婆羅門,名憍尸迦)。她在迦葉佛將入滅度時,生出善心,發(fā)愿要造塔供養(yǎng)迦葉佛,只是她太窮了,經(jīng)濟能力不夠,到處請人幫她完成這個愿望,剛好另外有三十二位女人,也有這個愿望,就共同發(fā)心,出錢出力,集合大家的力量,終于完成了她建塔供佛的心愿。由于這種善業(yè),不可思議的功德,她死后就升到天上,做了忉利天王,其余的三十二位女人,也環(huán)繞在她的四周,各自成了三十二天的天王,一切都歸帝釋所統(tǒng)領(lǐng)管轄!傅取,就是指這三十二位天王。聽了這段典故,我們可以知道,建塔造廟的功德,是何等地不可思議!平常我們聽到人家要建塔造廟,如果能發(fā)心隨喜,功德也是不可限量的。

  「無量諸天大眾俱」,佛教講到天,真是太多了,簡直是不可計算的。剛才所講的三十三天,只是欲界六天的第二層而已。不過總結(jié)說來,就是三界二十八天。

  「欲界」六天:是一層一層上去的。包括:一、四天王天(根據(jù)佛經(jīng)上說,是在須彌山半腰):中國大陸的大叢林,第一殿普通是供奉「哼哈二將」,第二進是「天王殿」,供奉了「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等四大天王。平常我們普佛,稱念「護世四王」,就是指這四位保護世間的大護法神。二、忉利天(在須彌山頂):就是剛才講過釋提桓因居住的地方。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這六層天,都屬「欲界」,因為生到這六層天的人,具有男女的情欲,所以叫做「欲界」。

  「色界」分四禪十八天:一、梵眾天、二、梵輔天、三、大梵天(初禪三天);四、少光天、五、無量光天、六、光音天(二禪三天);七、少凈天、八、無量凈天、九、偏凈天(三禪三天);十、福生天、十一、福愛天、十二、廣果天、十三、無想天、十四、無煩天、十五、無熱天、十六、善見天、十七、善現(xiàn)天、十八、色究竟天(四禪九天)。大凡生到這色界十八層天的天人,只有男性沒有女性。自然沒有男女情欲的存在。不過那些人的身體顏色和形狀仍然可以看得見。

  「無色界」有四天:一、空無邊處天,二、識無邊處天,三、無所有處天,四、非想非非想處天。住到這最高的四層天上的人,已經(jīng)沒有形色可見,完全是精神狀態(tài),所以叫做「無色界」。

  以上統(tǒng)計有二十八天,都叫做「天道」。佛經(jīng)中所說的三界,就是這里所說明的「欲界」、「色界」、「無色界」。

  「無量諸天」,是指天的數(shù)量多得很,從豎的方面說,有二十八重天;從橫的方面說:忉利天就包括了三十三天,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天道,真是不計其數(shù),所以叫做「諸天」。

  「大眾俱」,來聽《佛說阿彌陀經(jīng)》的,除了無量諸天的天王、天人以外,還有無數(shù)的「大眾」。包括了「天龍八部」和「六道」。

  「八部」:包括:一、天:就是前面講到的三界二十八層天,是光明自然的意義。二、龍:龍有很多種,這里是指興云作雨對世間有益的龍。三、夜叉:勇健鬼,(身體強壯的鬼),能在天空飛行,是看守天宮的神。四、干闥婆:嗅香神,他不啖酒肉,以聞香為食。他是帝釋的音樂神,專管天上的音樂。五、阿修羅:無端正,就是丑陋的意思。又譯為非天。有天人的褔報,沒有天人的道德,常與帝釋戰(zhàn)斗,在胎、卵、濕、化四生都有種族,分歸人、鬼、畜、天四趣所攝。只要是有很大的瞋心,都屬于這一道。平常人類中瞋心比較重的,我們就會說他是阿修羅。六、迦樓羅:即金翅鳥神,一舉能飛萬里,以龍為食。七、緊那羅:疑人、非人似人,頭生一角,亦為帝釋的歌伎神。八、摩侯羅伽:大蟒神。這八部都是屬于善良的護法神,每當佛陀講經(jīng)時都會到場,一方面是聽佛講經(jīng)說法,一方面是來護持道場。

  「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關(guān)于六道,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我就不再多講了。

  你們也許會懷疑,人聽經(jīng)是可能的,但是墮到地獄中的眾生,被業(yè)報所系,那里可以出來聽經(jīng)呢?這疑問是對的?墒悄銈円,佛講經(jīng)說法時,他的音聲,他的光明,是通達無礙,無處不到的,所以佛陀講經(jīng),在地獄的眾生也是可以聽到的。佛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光明也會照到地獄去,使地獄的眾生也有聞法的機會。

  以上已經(jīng)將彌陀法會所有代表性的聽眾,不管是小乘的十六尊者,大乘的四位菩薩,所有的天龍八部、六道眾生,都一一介紹過了。以下我們就要正式講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及那里的彌陀教主和人民等等一切的情形了。

  (二)別序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那個時候,佛陀是這樣告訴長老舍利弗的。

  「爾時」,那個時候。每部佛經(jīng)開始六種成就之一的「時成就」。當具足了有講經(jīng)的佛陀、有時間、有信仰、有聞過法的、有聽眾、有處所等六種成就的時候。也就是大家集合在一起,準備聽釋迦佛講《佛說阿彌陀經(jīng)》的時候。六成就是通序。所有佛經(jīng)都是以這種形式為開始。

  從這里開始是「別序」,也稱為「發(fā)起序」。提出了發(fā)起講《佛說阿彌陀經(jīng)》的因緣。每部經(jīng)都有發(fā)起的因緣,例如:《法華經(jīng)》開始時,釋迦佛從眉間放白毫相光,現(xiàn)一種祥瑞的光明而啟開一乘大教;又如《維摩經(jīng)》因維摩居士自己稱病示疾,佛陀派遣弟子及諸位菩薩去慰問而展開了《維摩經(jīng)》中「不二法門」的說法;我們平常常念的《金剛經(jīng)》因須菩提啟請佛陀,佛為他說法。很多經(jīng)典都是弟子請問在先,然后佛陀才宣說,唯有這部《佛說阿彌陀經(jīng)》是例外,既沒有任何弟子們請問,也沒有任何信徒的請教,而是釋迦佛自動地講了出來,所以是一部「無問自說」的經(jīng)典。

  「佛告」,告,告訴。一切佛經(jīng)中,上對下說話稱為「告」,下對上說話稱為「白」,如「須菩提白佛言」,這是文言文表示尊卑的分別。為什么沒有人請問,釋迦牟尼佛會自動說這一部經(jīng),直接告訴舍利弗這一個法門呢?念佛往生是非常殊勝、非常不可思議的圓妙法門,可以說是三根普被,橫超三界。末法時代的眾生,一般對這法門,既不容易接受,也不知道從何問起,自然不容易解脫。釋迦牟尼佛深具大悲心,憐憫眾生根機太鈍、智慧淺薄、業(yè)障深重,所以自動提示這個方便法門,因此不等待弟子請問,而自動宣說這部《佛說阿彌陀經(jīng)》。

  前面介紹聽眾時,不只是大阿羅漢,還有許多大菩薩在座,釋迦牟尼佛為什么單獨告訴舍利弗,而不告訴其他的聲聞弟子或菩薩呢?持名念佛的殊勝法門,如果沒有大智慧的人是不容易接受,不容易信仰的,舍利弗年高德劭,在僧團中他是一位資格最老的大阿羅漢,在十大弟子中列為「智慧第一」,具備了這么優(yōu)越的條件,所以釋迦佛才特別很親切地呼喚他的名字。本經(jīng)從這里開始,一直到全部經(jīng)的結(jié)束,釋迦佛曾經(jīng)一而再、再而三,親切地呼喚他三十六次,主要是提醒他注意聽,在座的大眾當然也同樣聽到。為此舍利弗算是《佛說阿彌陀經(jīng)》的「當機眾」,不必再叫別人了。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從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往西方太陽落山的地方過去,經(jīng)過十萬億佛土這么遙遠的地方。

  這是標明極樂世界的方向和距離。

  「從」,「自」或「由」的意思。

  「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娑婆,中文是堪忍的意思,就是生在這個世界的人,堪能忍受一切的痛苦)。從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叫做「從是」。

  「西方」,從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位置,向太陽落山的西邊過去,就是往極樂世界的方向。

  「十萬億」,是說明極樂世界與我們這個世界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呢?有十萬億佛土這么遙遠。十萬億: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百萬位、千萬位、……等數(shù)下去,應(yīng)該是一列十四位數(shù)的數(shù)字,簡直是一個天文數(shù)目了,絕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所能了解的。

  「佛土」,每一尊佛所教化的一個世界。每一尊佛都有各自所教化的教區(qū),平常我們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即是每一尊佛教化的范圍,這里是指阿彌陀佛教化的極樂凈土,與我們這個世界的距離。

  什么叫「三千大千世界」呢?這是佛教專有的名詞。佛經(jīng)上告訴我們,以須彌山為中心,四邊環(huán)繞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同一個日月星系所成的范圍,稱為一小世界。(須彌山是佛教專有的名詞,又稱為妙高山,是由四寶所成,高度達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是四十華里,屬于佛教的世界觀。佛誕生于印度,當佛未成佛前,印度就有這種傳統(tǒng)的說法,佛陀為了方便教化眾生,時常利用印度當時的名詞,現(xiàn)有的說法,來解釋佛法,讓聽眾容易了解。須彌山究竟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在我們這個世界,有關(guān)這種種問題,我們只能以信心接受,不一定完全承認,也不可以完全否認,我只是以一般的說法,來提供大家了解一下。)集合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再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構(gòu)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構(gòu)成一個大千世界。說明白一點,一千個小世界,累進千倍成為一個中千世界,再由中千累進千倍而成為一個大千世界,所以大千世界是經(jīng)過三次千數(shù)的累進而成,因此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其實只是一個大千世界。每一個大千世界就是一個佛土,也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qū)。

  宇宙間,大千世界有無量無數(shù)。我們居住的這個大千世界,總稱為「娑婆世界」。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區(qū)域,以豎的來說,是三界導(dǎo)師。(不管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眾生都是他教化的對象。)從橫的來說,包括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眾生。我們所居住的南贍部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釋迦牟尼佛以及其他佛教教主所教化的對象,是那么多,所教化的范圍,又是這么大。佛陀們的教區(qū),又是如何的廣博。過十萬億佛土,就是從我們這個世界,一直向西去,經(jīng)過十萬萬萬個三千大千世界,才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可見極樂世界是在一個多么不可想象的、遙遠的地方。

  有世界,名曰極樂。

  有一個名叫極樂的世界。

  「世界」,「世」,是世代,約時間而言,是豎說,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時際!附纭,是界限,約空間而言,屬橫說,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的國土。有時間所累積起來的歷史,有空間所容納的山河大地,便成為一個世界。

  「極樂」,梵語是「須麾提」,譯為中文是「極樂」;蛘咦g為安樂、安養(yǎng)、清泰,雖然各位法師翻譯的名稱不一樣,但意義卻都是差不多的。

  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不管是阿彌陀佛,不管是國中的人民,不管是國土環(huán)境,都是非常清凈殊勝而且莊嚴的,永離眾苦,人間天上所有的快樂,都比不上它的萬分之一,是極安樂的勝境,所以叫做「極樂世界」。

  本來十方的佛土,都具備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都有凈穢的分別。唯有極樂世界的四土,都是屬于清凈的。這完全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信愿和功德所感而成就、獨一無二的,所以稱為極樂世界。

  這一個極樂世界離我們的世界,有十萬億佛土的遙遠。可能有人會認為,極樂世界既然離我們那么遙遠,我們想生到那個國土去,豈不是太遠了嗎?是的,以我們凡夫的肉眼和心境來說,的確是這樣的。凡夫的心胸太狹小,以一般肉眼所見的距離,對十萬億佛土,難免不感覺到遙不可及,可是當我們有修持,凈業(yè)成就時,臨終一心不亂,如入禪定,極樂近在咫尺,眼前就是樂邦。所以古德說;「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鼓抢飼h呢!我們再以「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來說,那更談不到什么遠近之分了。這個道理我們應(yīng)該可以體會得到,譬如說:現(xiàn)在我們要到碧瑤去,坐車需要六個小時才能到達,如果意念一想,就不需要那么長久的時間,只要閉目一想,碧瑤的景色、一草一木,仿佛就在眼前。又如我只要提到南海普陀山,相信南海普陀山的景象,立刻就會浮現(xiàn)在曾經(jīng)去過南海朝山的善友眼前;進一步說,如果到過美國的善友,一想到美國,心中必定會立刻現(xiàn)出美國的形形色色。無論什么地方,一念之間,隨時都能到達。這種「唯心凈土」的現(xiàn)象,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微的體會。深一層來說,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想到西方,隨時就到了,那里會遠呢!

  有一些沒有善根,毫無信仰的人,對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難免不打個問號,感到好笑。他們認為那是一種神話、一種理想。將這種理想國虛構(gòu)在十萬億佛土之外。有誰見到?我們沒有見過的東西,拿不出什么證據(jù)來,誰能相信?對,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可是我們舉一個例來講:大家念過歷史,知道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史實,當哥倫布沒有發(fā)現(xiàn)新大陸之前,誰相信在大西洋的彼岸,還有一個美洲的存在呢?可以說誰也不相信吧!從前,當海陸空的交通尚未發(fā)達時,彼此不相往來,有誰相信世界上有五大洲,恐怕也認為是虛構(gòu)的吧?現(xiàn)在科技進步、交通發(fā)達,不但知道有美國、有德國、有法國,還可以坐飛機、乘總統(tǒng)號輪船,到美國、到德國、到法國去,甚至可以環(huán)游世界。因此我們千萬不能一味固執(zhí):「因為看不見,我們就不能相信。」許多科學家、學者,凡事都要有證據(jù),才肯相信?床灰姷,就不肯相信。人生在世,沒有見過而的確存在的,實在太多了。請問,你們?nèi)绻麤]有見過曾祖父、高曾祖父、以及世世代代的祖先,難道就不承認所有的祖先嗎?有人說,美國有一個城市叫紐約,那里都是高樓大廈,有一幢一百一十層的摩天大樓,坐電梯一眨眼間就立刻上到頂樓,如果沒有親身經(jīng)驗過,難道就可以以為是神話,就不相信嗎?可是到過美國的人,經(jīng)歷了那種境界,就知道的的確確是事實。

  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說:宇宙間有無量無數(shù)的世界,一缽水中有八萬四千的微蟲。從前科學尚未萌芽的時代,這種驚奇的說法,有幾個人相信?也一定會譏為神話,是迷信?墒强茖W發(fā)達以后,天文學家透過望遠鏡,證明太空中有無量無數(shù)的星球,每個星球都是一個世界。生物學家從顯微鏡去觀察水滴,也肯定了水中有肉眼見不到的,千千萬萬的微生物存在。我們以這種新知識,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釋迦佛的智慧、眼光,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凡人的眼光太短,智慧有限,那里了解佛陀看到的境界呢!在太空中,整個宇宙間,離我們十萬億佛土這么遙遙的地方,真正是有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只是我們的智慧淺薄,不能了解,如果我們成了佛,就一目了然。佛是先知先覺,一定不會錯的。

  講到離我們十萬億佛土,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身為宗教徒,尤其是學佛的人,只有以信心來接受,不可懷疑。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有的,釋迦佛是真語者、實語者,絕對不會欺騙咱們。大家只要深具信心,虔誠地稱念阿彌陀佛的圣號,達到一心不亂,有了這份本錢,將來就一定能生到極樂世界去。不過,我們縱然相信有極樂世界,假使沒有修持,沒有念佛,也無法往生的。正如你相信有一個紐約,也知道有那么一幢摩天大樓,但是沒有旅費,也到不了那里。所以學佛修凈土的人,必須虔誠地念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毫無疑問的。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