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自立法師】(四)
「別序」是這部經(jīng)與別的經(jīng)不同的地方。好象《金剛經(jīng)》:「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佛說阿彌陀經(jīng)》以及其他經(jīng)典沒有這種講法,這是每部經(jīng)不同的地方。佛陀說法,觀機逗教,都有一定的因緣,別序普遍都是佛講這部經(jīng)的因緣,所以也叫做「發(fā)起序」。
「如是我聞」,「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平時我們會問:是不是?是。是不是?不是。英文所謂的Yes或No,Yes就是:是,具有信的條件。每部經(jīng)都用「如是我聞」開始,這含有四個意思:
1、遵佛遺囑:佛陀將入涅槃前,阿難特別悲傷,獨自一個人,躲到旁邊哭得很傷心。阿那律看見了,勸他說:「阿難,世尊快要離開我們了,現(xiàn)在不是傷心痛哭的時候,還有許多重要的問題沒有請示佛陀,你應該趕快提出來,趁現(xiàn)在佛陀還沒入滅,請他老人家解答,讓我們將來有所遵循!
阿難抑制悲痛的心情,向佛陀提出了四個問題:
(1)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依您而住;您涅槃以后,我們應該依誰而住呢?
(2)佛陀在世的時候,弟子們以您為老師;佛離開后,以誰作我們的老師呢?
(3)僧團里面有些調(diào)皮搗蛋的惡性比丘,佛陀,您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可以制伏他們,一旦您離開后,我們要怎樣對付他們呢?
(4)將來我們要把您講的佛法結(jié)集起來,每一部經(jīng)的開頭應該怎樣寫呢?
佛陀聽后,很慈祥地對阿難說:「阿難,你問得太好了,我現(xiàn)在就告訴你吧!
(1)我離開以后,你們不要怕沒有地方安頓,應該以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為住。
(2)關(guān)于以誰為師的問題,應該『以戒為師』。不要以為你們沒有師父,大家只要守持戒律,就等于我還在世間,不然的話,就算是我常住世間,也是沒有用的。
(3)至于那些惡性比丘,就以默擯(不要理睬)來對待他們。一些搗蛋的惡人,存心跟大家過意不去,跟他們是無理可講的,不理睬他們,讓他們感到無趣,那是最好的方法。
(4)結(jié)集經(jīng)藏時,就用『如是我聞』開始吧!
從此,遵照佛陀的慈囑,一切經(jīng)典的開始都用「如是我聞」。
2、斷絕眾疑:佛涅槃后,阿難升座結(jié)集經(jīng)藏。他那福德善根,種種相好的莊嚴法相,大家一看,以為佛陀復活;或有人以為是他方佛到娑婆世界來說法;也有人懷疑是阿難已經(jīng)成佛而為大眾說法。因此,在結(jié)集每一部經(jīng)的開始,阿難誦出「如是我聞」,即是向大眾說明:以下的佛法是我阿難親耳聽釋迦牟尼佛講的,并不是我說的,如此一來,一切的疑問都沒有了。
3、息滅爭論:阿難跟所有師兄弟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只是羅漢的境界,有些比丘的境界比他還高,假如看他升座說法,人人議論紛紛,不肯服從,如果一開始就表明是自己聽佛講的,就不會有人跟他爭論了。
4、簡別外道:當時印度有許多其他的宗教,也有各自的經(jīng)典。有的用「阿」(無),有的用「憂」(有),作為經(jīng)本的開始!笩o」是斷見,「有」是常見。外道思想,認為世間不是無,就是有,遵照釋迦牟尼佛的叮嚀用『如是我聞』,一看就知道是佛說的法,是佛教的經(jīng)典。
依照字面的解釋,「如是我聞」是:這一部經(jīng)所講的內(nèi)容,是我阿難親自從釋迦牟尼佛那里聽來的。
講到這里,或許有人會懷疑,佛成道二十年后阿難才出家,有些經(jīng)他根本沒聽到,怎可以說,他是「多聞第一」的弟子呢?關(guān)于這個問題,佛經(jīng)上曾記載過:當佛陀要阿難當侍者的時候,阿難曾經(jīng)向佛陀提出三個要求:(1)他不能穿佛陀穿過的舊衣服;(2)雖身為佛陀的侍者,為佛陀的常隨眾,他可以單獨接受信眾的供養(yǎng),而不必時時刻刻跟隨在佛陀身邊;(3)出家前佛陀所講的法,他沒聽過,佛陀得重新為他講一遍。對這三個要求,佛陀一一答應了。因此,他聽過佛講的一切法,才被稱為「多聞第一」?傊,他具有廣記博聞的智慧,有足夠的能力勝任從事結(jié)集經(jīng)藏的工作。
「一時」:時成就。每一部經(jīng),必定要有一個講經(jīng)的時間。為什么經(jīng)中沒有固定指明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呢?要知道,佛陀說法,不一定在人間講:有時在天上,有時在人間,甚至有時在龍宮講。按照佛經(jīng)上說,天上的時間與人間不同,比喻四天王天一晝夜等于人間五十年。再說,就算同是我們這個世界,東西方的時間也有差距。菲律濱現(xiàn)在是中午十二時,剛好是美國紐約的半夜十二時,地點方向不同,時間就沒有固定,所以佛經(jīng)只用「一時」,而不用固定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時。一般來說,「一時」也代表「師資道合,機教相扣」,老師正要教學生,學生也正需要老師教導的時侯。機是一般眾生的根機,教是佛陀的言教,「一時」就是佛陀為眾生說法,機緣成熟的時候。
「佛」:主成就,《佛說阿彌陀經(jīng)》的主講人,指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處成就,佛講經(jīng)的地點。舍衛(wèi)國是憍薩羅國的首都,是城名而不是國名,應該叫做舍衛(wèi)城,可是一般都用舍衛(wèi)國!干嵝l(wèi)」是印度話,譯成中文是「聞物」。這地方出產(chǎn)豐富,物資充足,聞名于世界,是憍薩羅國政治、教育、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點,所以叫做聞物!傅o」是祇陀太子,他是波斯匿王的太子。波斯匿王出兵打仗,勝利凱旋歸來的這一天,正逢太子誕生了,所以賜名祇陀,譯成中文是「戰(zhàn)勝」的意思!附o孤獨」是一個人的德號,他本名須達多長者。平時有一句話:鰥寡孤獨,是人生最痛苦凄涼的。(男的老了而失去妻子叫鰥,女的死了丈夫叫寡,小孩子沒有父母叫孤,年紀大了沒有兒女,自己一人叫獨。)須達多長者是當時有名的慈善家,對鰥寡孤獨非常同情,常常救濟照顧他們,因此,大家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
有一天,他為了替兒子完婚,到王舍城去。在王舍城遇見佛陀,聽佛陀講經(jīng),法喜充滿,非常感動,卻婉惜舍衛(wèi)國的百姓沒有這種福報,就禮請佛陀:「請您老人家也到我們那里去講經(jīng),可以嗎?」
「可以。」佛陀一口就答應了:「只是每到一個地方,都不只是我自己一個人去,還有許多弟子常隨著我。必須有一個大環(huán)境,建立一座精舍,有了居住的地方,我隨時都可以去講經(jīng)!篂榱俗屔嵝l(wèi)國百姓有機會親近佛陀,聽聞佛法,長者答應了要建一座精舍供養(yǎng)佛陀及佛弟子們。佛陀更指派舍利弗跟他回去找尋合適的地方。
長者高興地返回舍衛(wèi)國,到處尋找清凈而優(yōu)美,適合建精舍的地方,結(jié)果在舍衛(wèi)城南方五、六里外,找到了一個理想的地方──祇陀太子的花園。他立刻去拜訪太子,想向太子購買這個地方。
「我想請佛陀到我們舍衛(wèi)國來說法,需要一個清凈的地方建筑精舍,你的花園最適合,請你成全我的愿望,把花園賣給我!
太子有的是財產(chǎn),根本不需要錢,那有賣私人花園的道理,硬是不肯賣?墒情L者非常有誠意,一再地要求,太子為了打消他的念頭,半開玩笑地說:「既然你認為佛陀那么偉大,非要用這個花園來供養(yǎng)他不可,好吧!假使你用黃金鋪滿花園,我就賣!
「好,一言為定,你可不能反悔喔!」長者一聽,高興極了,只要有價錢就好辦,立刻回家,打開寶庫,把家中的黃金搬到花園,真正用黃金把花園的地鋪滿了。
祇陀太子聽到了這個消息,深深地受到感動,心想:世界上那有這么慷慨的人,他所要供養(yǎng)的佛陀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于是親自跑到花園去,并對長者說:「好吧!既然有這么好的功德,咱們兩人一人出一半,一起來供養(yǎng)佛陀吧!」
「不行,我自己發(fā)心的,你已經(jīng)提出了賣價,我也照你的要求做到了。你可不能反悔!」長者一聽,以為太子反悔不肯賣,急忙回答說。
「我不是不賣,只是想到花園里有樹的地方,你還沒鋪上黃金,難道說讓你把樹砍掉,鋪上黃金后再重新栽種嗎?倒不如我們合作,你買我的地,我用我的樹供養(yǎng)佛陀,豈不是兩全其美!归L者聽了,覺得蠻有道理,就欣然答應了。即按照舍利弗的規(guī)劃,著手建筑了莊嚴的精舍,恭請佛陀到這里來為百姓說法,并命名為「祗樹給孤獨園」。
從這段記載,我們知道,處成就是如此殊勝。有此因緣,才有后來佛陀在這里講了許許多多的佛經(jīng)。(根據(jù)統(tǒng)計,佛陀在這里一共講了二十五年的佛經(jīng)。)《佛說阿彌陀經(jīng)》就是其中之一。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與一些有修證、德高望重的大比丘僧,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在一起。
從「與大比丘僧」起,一直到「諸天大眾俱」,這一段是說明一般聽《佛說阿彌陀經(jīng)》的聽眾,也就是六成就中的「眾成就」!概c」是跟的意思!复蟊惹鹕,大,揀別不是一般普通的出家人,而是一些有了修證,為人天敬仰,德高望重的出家人,所以叫做大!副惹稹,簡單說,就是受了二百五十戒的出家人!副惹稹故氰笪淖g音。翻譯佛經(jīng)有五種不翻的規(guī)矩,其中之一是「多含不翻」,含義太多了,翻譯出來的名稱不能概括整個意思,所以保持原來的名詞,比丘就是這樣。比丘翻譯成中文,包括了乞士、怖魔和破惡三種含義:
1、乞士:乞是乞求、乞化的意思。乞士就是乞化之士。我們知道,一般向人討錢要飯的叫做乞丐,出家人稱乞士,跟一般叫化子不一樣。釋迦牟尼佛在世間時,規(guī)定所有的出家人要行乞(沿門托缽)。這種行乞的制度實在有五種利益:(1)可以消除我們的驕慢心:因為我們希求人家的布施,求助于人,就得降服驕慢心;(2)讓施主多種福田:一般施主喜歡種福田,供養(yǎng)出家人,是種福的好機會;(3)不必受生活所累:生活需要隨時向人乞化,每天不必為衣食住行而忙碌不已,不會為生活所累;(4)不生積蓄貪求之心:如果為了生活,都希望有點積蓄,這樣會產(chǎn)生貪求的心理,如果每天隨需要去乞化,就沒有積蓄的必要,也就不會有貪求的欲望;(5)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無所牽掛,一心修行,辦道用功。因此,佛陀提倡比丘常行乞食制度。
乞士又含有外乞與內(nèi)乞兩種意義:外乞,向十方施主乞食,以資養(yǎng)色身;內(nèi)乞,向如來乞求佛法,以資養(yǎng)慧命。
2、怖魔:怖是恐怖、畏懼,魔是一種魔鬼,也就是壞人。比丘發(fā)心出家,內(nèi)心正直守戒,一切行為都是循規(guī)蹈矩,壞人對他無可奈何,遇見正人君子,邪魔外道都會生起一種恐懼心,俗語說:「一正改百邪」,所有比丘行為都是正正當當?shù)?行得正,做得正,一切邪道對他敬畏,也都受到他的影響,變更不良的行為。
3、破惡:受比丘戒要遵守二百五十戒,再也不會去做壞事,一切惡事都破除了,所以叫做破惡。
能夠具備乞士、怖魔、破惡這三個條件,才能叫做比丘。不過,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因為氣候、環(huán)境、風俗、習慣、人情各方面等等的關(guān)系,并沒有實行乞食制度,而是實行叢林制度,所有的出家人都住在寺廟里,沒有出去托缽。如果你們到泰國觀光旅游,上午時刻,就會看到滿街都是披著黃袈裟的出家人,沿門托缽。總說一句,以中國的傳統(tǒng)佛教,只要能做到怖魔、破惡這兩方面,就已經(jīng)是標準的出家人了。
「僧」:也是印度話,全名是「僧伽」,譯為中文是「和合眾」。什么是和合眾?有「理和」與「事和」兩種意義。所謂「理和」,就是做-個出家人,大家住在一起,共同為求證無漏的真理精進,以期免除生死輪回的痛苦。
「事和」是指在事項方面所表達出來的和諧,要做到:(1)身和同住:出家人在身體方面所表現(xiàn)的,大家和和氣氣住在一起;(2)語和無諍:有幾千幾百個出家人,同住在一個叢林里,大家一團和氣,沒有爭執(zhí);(3)意和同悅:出家人意見相同,在心理方面,大家從內(nèi)心中感到很歡欣快樂;(4)見和同解:一個團體,怕的是大家的意見不一致,出家人住在一起,意見一致,彼此的見解沒有分別;(5)戒和同修:住在一起,共同持守戒律,大家都以戒為師,團體一定很和諧,很團結(jié)的;(6)利和同均:出家人住在廟里,實行的經(jīng)濟制度是:有飯大家吃,有錢大家用,利益是非常平均的。比如施主到廟里來供養(yǎng)出家人,一向是提問共有多少僧眾,所謂見相結(jié)緣,十個出家人就分十份,五個出家人就分五份,利益是均衡的。所謂僧團就必須具備這樣多的條件。所以說,做一個出家人,并不是那么簡單,在道理方面,大家要共同修持,為證無漏的真理而努力,生活起居方面,也要彼此照顧,具足這「六和敬」的條件。
其實這「六和敬」是每個團體,都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條件。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參考這道理,我想,所有的家庭也一定能和和洽洽,平安無事。
「千二百五十人俱」:說明佛在講《佛說阿彌陀經(jīng)》時,有多少聽眾。有多少呢?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人。這些人是誰呢?我們可以把他們分為:第一群是迦葉三兄弟,師徒一千人:優(yōu)樓頻螺迦葉師徒共五百人;伽耶迦葉同門徒二百五十人;以及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優(yōu)樓頻螺迦葉譯成中文為「木瓜林」,當時他是帶著徒眾,在一個很大的木瓜林修行,所以用地名為名。伽耶即是「象頭山」,師徒在象頭山上修行,所以也就用山名為名。那提譯為「河」,他是帶著徒眾在河邊修道,就以河名為名。有關(guān)他們的故事,佛經(jīng)上提到:佛陀知道度優(yōu)樓頻螺迦葉的機緣成熟,先以神通變化去感化他,接二連三的再去度化他的兄弟。再來,就是《佛說阿彌陀經(jīng)》所講的舍利弗和目犍連。他們倆是很要好的朋友,也是受到佛陀的感化,帶領(lǐng)各自的徒眾二百人,一起跟佛陀出家。另外有耶舍長者子跟他的同學五十人,也一起跟隨佛陀出家。我們知道,佛陀初成道后,立刻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真正算起來,常隨佛陀的弟子,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為了方便,說一個整數(shù),所以都說千二百五十人。
大家都知道,佛的弟子很多,是不可算計的,為什么許多佛經(jīng)的開首,都只舉出這一個數(shù)目呢?應該有兩個意思:(1)他們是最先歸投佛陀的;(2)是佛的常隨眾。這些弟子本來都是學外道的,得到佛陀的教化后,相繼斷了煩惱,證得了阿羅漢果。因為感念佛恩深厚,所以發(fā)愿盡此一身,常隨在佛陀身邊。也就是說,佛陀每次講經(jīng)說法,這一班人都跟在一塊,永遠追隨在佛陀的左右。
「俱」:是同住在一起。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都是德高望重,有聲望、有地位,大家都認識的大阿羅漢。
「皆是大阿羅漢」:我們免不了想問,這一千二百五十多位經(jīng)常跟隨在佛陀身邊的弟子,他們的修養(yǎng),他們的程度,他們的地位,究竟是怎樣呢?阿羅漢,就已經(jīng)說明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并非普通的出家人。這里的大,表示不是小!督饎偨(jīng)》講到小乘的圣人,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階次。初、二、三果、都不能稱為大,換句話說,這些弟子,都是證得四果阿羅漢的大圣人。阿羅漢可分「定性阿羅漢」和「回心阿羅漢」兩種!付ㄐ园⒘_漢」──小乘圣人證得了羅漢果位以后,在寂滅的定中感覺到非常快樂,于是安于定樂,不想進步;「回心阿羅漢」──證得了羅漢果以后,更發(fā)菩提心,回小向大,要做菩薩,不但為自己的利益,還要救度一切眾生,這就是大阿羅漢。這一千二百五十位佛陀的常隨眾,都有回小向大的決心,不以做羅漢而感到滿足,將來還要做菩薩、成佛呢!所以稱為大。
阿羅漢也是梵語,譯成中文有「應供」、「殺賊」和「無生」三個意思,F(xiàn)在我來說明一下:
1、應供:應受人天的供養(yǎng)。羅漢在當比丘時,專行「乞食」的生活,勤修梵行,不起貪瞋癡,不造殺盜淫,超出三界,堪受人天尊敬供養(yǎng),所以稱為「應供」。
2、殺賊:賊,盜賊的意思。世間的盜賊,專搶人家財物。這里所謂的賊,是指煩惱賊。煩惱賊會劫掠功德法財。比丘嚴持佛戒,證得了阿羅漢果以后,貪、瞋、癡等所有的煩惱都消滅了,好象將盜賊殺死,不再受它擾亂,故稱為「殺賊」,也就是殺煩惱賊。
3、無生:不再受生死了。比丘奉行佛戒,凈修梵行,已斷去了生死的根苗,證得了阿羅漢果,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不再來六道輪回,故稱為「無生」。
比丘是羅漢的因,羅漢是比丘的果:在比丘是「乞士」、在羅漢是「應供」;在比丘是「怖魔」、在羅漢是「無生」;在比丘是「破惡」、在羅漢是「殺賊」。
「眾所知識」:這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都是大阿羅漢,人天大眾,沒有一個不知道,沒有一個不認識的!钢R」,知,知道,聽到他的名,慕名是知。識,認識,比較深一層的了解。要認識一個人可不容易,單知、聽說還不夠,要真正了解他的為人,了解他的一切,才叫做識。有時候我們聽到那個人的名聲很好,對那個人很敬仰,可是見了面,相處交談以后,會發(fā)現(xiàn)這個人不過如此,正所謂是見面不如聞名,所以這個「知」和「識」的分別就在這里。這里所講的「眾所知識」,指這些比丘,不單是名聲好,他們的道德學問也很高,才可稱為「知識」。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
這些大阿羅漢包括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等十六位尊者。
我們要問,這許多大阿羅漢,都是大家所熟悉,所知道的,那么他們究竟是那些人呢?《佛說阿彌陀經(jīng)》由長老舍利弗以下,舉出了十六位尊者做為代表,F(xiàn)在一一介紹如下:
長老舍利弗──這是佛常隨眾的第一位尊者。
「長老」,「德長臘高」的意思。(出家一年、叫一臘。有時也叫一夏。)年紀大、修行久、道德高超,學問、修持都是一等地位。平時你們看到出家人,稱呼某某法師,請問他的僧臘是多少(出家多久)?戒臘是多少(受戒多久)?
長老又分四種:出家已經(jīng)很久的稱「法臘長老」(以出家時間來講);學問非常淵博的稱「學德長老」(從學問上來講);很有道德的稱「法性長老」(從道德上講);年紀大的稱「生年長老」(以年齡來講)。
可見本經(jīng)所提出的,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尊者,都被稱為「長老」。并不單指他們的年齡,如舍利弗、羅侯羅,他們都還很年輕,而是以道德行持方面來說的。大家曾經(jīng)到大陸去朝山,許多大叢林,大雄寶殿兩旁,供奉了十八位羅漢,一般都稱為尊者。為什么稱為尊者呢?因為他們的人格尊貴,修持不比尋常,為表示對他們的尊敬,所以在佛教中稱為尊者。
諸位長老中,以「舍利弗」為首。他是南天竺(印度)婆羅門族,父名提舍,母名舍利。我們講譯者的時候,曾經(jīng)提到當時印度有采用父母的名字,為孩子取名的習慣。舍利弗就是用母親的名字來取名!干崂故怯《任,是一種鳥的名,譯為中文叫鹙鷺。這種鳥生長在印度、南洋群島一帶。依據(jù)佛經(jīng)上的記載,鹙鷺的頸和腳都很長,眼睛紅紅的,非常漂亮。舍利弗的母親,眼睛長得特別美麗,所以叫舍利。「弗」也是印度文,是「子」的意思。舍利弗即是舍利的兒子。翻譯佛經(jīng),有時把名詞全翻,有時只翻一半,叫做「華梵并舉」,心經(jīng)就是這樣,所以把舍利弗譯為「舍利子」。舍利弗有時也譯為「身子」,因為他母親長得非常莊嚴,容貌端正,所以叫做「身子」。
舍利弗,天生有過人的智慧,以現(xiàn)代的名詞來說,可說是天才兒童。當他媽媽懷孕時,就顯得特別聰明。何以見得?他母親一向喜歡跟她哥哥(舍利弗的舅舅──俱絺羅尊者)辯論,通常都辯不過哥哥。直到懷了舍利弗以后,每次辯論,她都能侃侃而談,把哥哥辯得啞口無言。所以說,舍利弗還沒有出生以前,就能以他的智慧來幫助媽媽了。根據(jù)佛教史記載,舍利弗八歲時,就已經(jīng)把全印度的經(jīng)典學完了,曾經(jīng)跟十六國的學者辯論,沒有一個人能辯得過他。他跟隨佛陀出家七天后,就精通佛法。所以在佛十大弟子中,被尊為「智慧第一」。
舍利弗沒出家前,跟目犍連同拜婆羅門學者──冊阇耶為師父,是最要好的同學,經(jīng)常在一起互相研究學問,共同修道,直到師父逝世后,還繼續(xù)留在山林中自己用功修持。兩人更彼此約定,任何一個要是遇到一位了不起的學者,可以當他們師父的,一定要互相通知。
有一天,舍利弗下山,在路上遇到一位出家人,行動舉止非常端嚴,態(tài)度非常慈祥。舍利弗見了,自然而然生起了一份仰慕之情。他立刻上前請問:「請問您的大名?看您的樣子,好象是傳教士。您有這樣了不起的表現(xiàn),這樣偉大的風度,我想,您的老師一定更了不起,請問您究竟是誰的學生呢?」這位出家人就是阿說示──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
「我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
「您的老師,我早已聞名,只是沒有機會相見,他所教的道理,您能告訴我嗎?」
「佛陀所講的道理實在太多太多了,我一時也講不了。我簡單的說一首偈,你就可以知道,老師所講最基本的道理是什么了!『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吾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挂馑际钦f佛陀所講的道理,非常多,但是最重要的中心思想是:世間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既然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有一天,因緣散了,一切自然都會消滅了,你問我?guī)煾钢v什么,師父最常講的道理就是這個了。
舍利弗聽后,豁然覺悟,歡喜贊嘆,覺得佛陀非常了不起,趕快辭別馬勝比丘,回去通知目犍連,各自帶著弟子二百人,一同去拜佛陀為師,一起跟佛陀出家。
阿含經(jīng)中說:「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第一!狗鸱ㄕ胬,具足無窮無盡的智慧,能夠了解這些真理,不會對佛法產(chǎn)生懷疑的,舍利弗可以算是智慧第一。現(xiàn)在《佛說阿彌陀經(jīng)》,所說凈土難信的妙法,不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不能深信無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所以推為首席代表。
舍利弗,不以小乘學者,自證圣果,斷煩惱,了生死為滿足,還要發(fā)菩提心,救度眾生,希求成佛,決心回小向大。行菩薩道就要行六波羅密,六波羅密以布施為首,舍利弗因此發(fā)愿要布施。不僅要布施身外財物,必要時,甚至連身體毫發(fā),只要是人家需要的部份,隨時都可以慷慨地布施給人家。這個大愿心一發(fā),天人認為了不得,存心要試探一下,就變成一個年輕人,蹲在舍利弗經(jīng)過的路邊大哭。當舍利弗路過看見了,覺得非常奇怪,就上前去問他:「年輕的朋友呀!你為什么哭得這樣傷心呢?」
「你不要管,我的事太艱難了,縱然告訴你,你也沒有辦法幫我的忙!鼓贻p人不經(jīng)意地說。
「那可不一定。我是一個行菩薩道的人,只要你需要,只要是我能力辦得到的,我一定幫助你。你告訴我好了!股崂ズ苷\懇的說。
「好吧!既然你這么說,我就告訴你好了。」年輕人擦擦眼淚,低聲說道:「我媽媽得了一種絕癥,醫(yī)生說需要用一位行菩薩道的眼睛作藥引子,母親的病才有希望。你想想,一般人的眼睛都不容易求得,何況是行菩薩道、發(fā)大心的,你叫我到那里去找呢?」
「我就是行菩薩道的人,正適合你的需要。我可以把一只眼睛布施給你,請你把我的眼睛拿去吧!」舍利弗想到能救助他人,高興極了,很慷慨地說。
「動不得,你假使要布施的話,就自己把眼睛挖下來給我,不然,我把你的眼睛挖下來,這是犯法的,豈不是要坐牢!
舍利弗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忍痛用左手把自己的左眼挖下來給年輕人。
「糟了,我需要的是右眼,你這個人為什么這么急性!也沒有問清楚,就把左眼挖下來呢!」年輕人看了,不但不感激,還責怪他沒有問清楚。
舍利弗一想,既然發(fā)心要幫助人,就幫到底吧!又忍痛把自己的右眼挖下來給年輕人,讓他好快點拿去救媽媽。那知年輕人拿了眼睛以后,就用鼻子聞了一下,說道:「不對啊!你說你是修行人,真是冤枉,修行人的眼睛一定是清凈,是很芳香的,你的眼睛那么臭,怎么可以給我母親作藥引子呢?」說著,一面又把那眼睛摔在地上,并用腳出力地踩。舍利弗眼睛雖然看不到,耳朵可沒有聾,還是聽得很清楚。年輕人的舉動,實在太傷他的心了,不禁嘆了一口氣。心想:眾生實在難度,發(fā)菩提心真不容易,我還是做個小乘的自了漢算了。
這時,天人變的年輕人才現(xiàn)出本來的面目,對舍利弗說:「舍利弗尊者,您太偉大了,您應該繼續(xù)發(fā)菩提心,難行能行,將來一定會成佛的。」舍利弗從此以后就發(fā)菩提心。這是佛經(jīng)上記載,有關(guān)舍利弗六十小劫以前,因地行菩薩道的故事。
摩訶目犍連──這是佛常隨眾的第二位尊者。
「摩訶」這兩個字是印度話,譯成中文是大小的「大」。目犍是「菽氏」,「連」是「釆」,合起來稱為「釆菽氏」;這是他的姓。為什么用這個姓呢?他的祖先曾經(jīng)在深山上修道,不食人間煙火之食,專門采一些菽類(綠豆)的植物來充饑,因此以「釆菽氏」為姓。他名叫「拘律陀」,也是印度話,譯成中文叫「無節(jié)樹」:是一種沒有節(jié)的樹名。為什么會用一種樹來取名呢?據(jù)說當時他父母向樹神禱告,要求神樹賜給他們一個兒子,不久就生下了目犍連,總算滿了他們的心愿。為了感恩、為了紀念,就用這棵樹(拘律陀),作為兒子的名字。出家眾當中,佛陀有許多位姓「目犍連」的弟子,為了揀別不是其他的目犍連,同時他的學問和道德都比別人高超,所以就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摩訶」,叫做摩訶目犍連(大目犍連),譯成中文就是「大釆菽氏」,平常簡稱「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他是「神通第一」。什么叫神通?神通的解釋是神妙莫測,通達無礙。意思就是說他的行動,一切的所作所為,都是變化無窮,令人莫測高深。
以佛教的看法,神通可分為六種:
(1)如意通──按照每人的心意,想到什么地方,就立刻到達那個地方。比喻說我現(xiàn)在有一個想到馬尼拉,或是想到美國去的念頭,隨時都可以到達那里,所以也叫做「神足通」。
(2)天眼通──以一般的現(xiàn)象來講,如果手上隔著一張紙或是東西被手遮著,都看不過去,如果是近視,就算是沒有隔著東西,稍微遠一點,也是視蒙蒙,看不清楚的,何況是隔著一堵墻,更是不用說了。如果證得了天眼通,無論是隔著什么東西,也不管距離有多遠,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亳無障礙。
(3)天耳通──凡人的聽覺是有限的,最多只不過是幾尺遠吧!如果具足了天耳通,那可不一樣了,不管是多遙遠的地方,都可以聽得到。
(4)他心通──俗語說,知人知面不知心,別人內(nèi)心的思想,是最不容易捉摸的,可是有了他心通,我們隨時就可以知道別人心中的念頭。
(5)宿命通──我的前生是怎樣?將來又如何?有時看到某一些人發(fā)生一段特別不可理解的事情,我們總免不了會想,前世到底是什么因緣,今生才有這種情況發(fā)生。對前生業(yè)力引來今生如何的命運,這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具足了宿命通,就能知道過去和未來,不但是前世的點點滴滴非常清楚,更可以預知將來死后,會到那兒去,會受到什么樣的果報。
(6)漏盡通──漏就是煩惱,得了漏盡通的人,各種煩惱都已經(jīng)斷盡,可以脫離生死,免受輪回的痛苦。
以上六種神通,前面五種,天仙鬼神都可以有這樣的本事,只有證到圣果阿羅漢,或是佛、菩薩,才可能證得第六種漏盡通。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自稱有大神通的人,說他們可以看到什么,還說可以知道人家的起心動念,大家就對他敬畏不已,當成是天神下降!其實,這不算什么,有的是現(xiàn)生修證得來,有的是宿慧,也就是過去世已經(jīng)具備了。目犍連尊者就是證得了這些神通,所以在佛的大弟子中,被稱為「神通第一」。
目犍連尊者為什么會有這些神通呢?佛經(jīng)上記載著一段這樣的歷史:目犍連尊者過去生中,曾經(jīng)是一位捕魚人,專干殺生害命的營業(yè),有一天忽然覺悟了,心中想:我每天捕殺這些魚蝦,殺生害命的罪過太重了。因此懺悔,決定改行,不再做捕魚的工作。改行以后,正好是機緣成熟的時刻,偶然遇見一位羅漢。這位羅漢為了要度化他,故意在他的面前顯現(xiàn)神通。一下子飛到天上,一下子又扒在地下,有時站在他前面,有時躲在他的后面。漁夫看到這種情形,非常欽佩。暗暗想道:喔!這個出家人的功夫太好了!假使我也能有神通,該多好哦!就發(fā)心向羅漢學習,專心苦修,最后,終于如愿了,自己也得到了神通,而且在佛弟子中是神通第一。
以下我再舉幾個小小的故事,來證明目犍連尊者的神通,是如何廣大。首先要講的是他曾經(jīng)降伏毒龍。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曾經(jīng)到忉利天,去為他的媽媽講地藏菩薩的本愿功德(《地藏經(jīng)》),當佛陀要到忉利天去時,目犍連尊者也跟隨著他去。按照佛經(jīng)上記載,佛陀要上升忉利天時,必須經(jīng)過須彌山。須彌山的山腳下,當時住了一條很大的毒龍,因為嫉妒佛陀而發(fā)出強烈的瞋恨心,隨時找機會想傷害佛陀。當佛陀經(jīng)過它住的地方時,從嘴里噴射出毒沙,想要陷害佛陀。目犍連尊者就以他的神通,立即把許多毒沙變化成一朵朵的鮮花,在空中飛舞。毒龍感到非常驚訝,法術(shù)比不上目犍連尊者,輸了。第一招傷不了佛陀,毒龍仍不甘心,接著再施出第二個毒計:把身體變得特別粗大,而且出奇的長。有多長呢?照佛經(jīng)上說,它的身體居然把須彌山繞了三匝,目的是要阻礙佛陀到忉利天去。誰知道目連尊者的神通法術(shù),比毒龍還要大,他也將身體變大,變長,而且比毒龍長一倍,竟然把須彌山繞了六匝。這樣一來,毒龍斗不過他,又輸了!這時目連尊者就說:「好,現(xiàn)在看我的吧!」他立刻反守為攻,采取攻勢,一下子變成一只很小的蟲,鉆入毒龍的身體中去,從眼睛鉆進去,從鼻孔里跑出來;從鼻孔里跑出來,又鉆進耳朵里去,更從嘴中跑出來,……就這樣的鉆來鉆去,弄得毒龍又癢又痛,苦不堪言,只得求饒,認輸而投降。毒龍因此被降伏了。
目連尊者出家時,他的父母都已經(jīng)去世了。證得羅漢果以后,為了要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想救度他們,就運用證得的道眼,觀察父母死后的去處,看到他媽媽墮在餓鬼道中。佛經(jīng)上記載,墮落在餓鬼道是非常痛苦的:肚子脹得像鼓一般大,喉嚨像針孔一般細,吃不下東西,可是肚子很餓,甚至東西拿到嘴邊,都會變成火炭、濃血,也沒有辦法吃下肚去。目連尊者看到這種情形,傷心悲泣,雖然有心要救媽媽,但是一個人的力量太簿弱了,無從救度,他就去求佛陀慈悲濟度。佛陀為他說:《盂蘭盆經(jīng)》,告訴目連尊者利用眾僧結(jié)夏安居,完滿結(jié)束的佛歡喜日(七月十五日),供養(yǎng)圣僧,依靠他們修持的功德力,超度母親脫離餓鬼道的痛苦,才能生往善趣。每年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法會,就是因為「目連救母」的孝心而流傳下來。這故事也說明了目連尊者的神通法力。
又有一次,有些外道要把一座山移動,他跟外道斗法,就在山頭上打坐,山就移不動了。我們念過佛教史,知道有一個琉璃王要消滅釋迦族,目連尊者以他的神通,把所有釋迦族中,佛陀的親戚故舊,完全裝攝在他吃飯用的缽里,然后送到天上去,可是到了天上,把缽打開,準備放他們出來,所有的釋迦族人都已經(jīng)化為血水,雖然他的原意是要救釋迦族,但是他們的業(yè)力太重,還是逃不了這劫數(shù),可見神通是敵不過業(yè)力的。
摩訶迦葉──這是佛常隨眾的第三位尊者。
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前面講過,摩訶是「大」的意思!稿热~」是他的姓,譯為中文是「飲光」。他的名叫「畢缽羅」,譯為中文就是「菩提樹」。跟目連尊者一樣,也是他的父母為了求得一個兒子,向菩提樹神禱告。后來生下了迦葉尊者,為了紀念他出世的來歷,就替他取名「畢缽羅」。為什么叫做「摩訶迦葉」呢?佛弟子中,一共有六位是姓「迦葉」的,稱呼他為大迦葉,以揀別不是其他五位。
這位尊者為什么姓「飲光」呢?據(jù)說,過去生中,他曾經(jīng)做過冶金的技術(shù)師。當時,有一位貧苦的女孩子,時常到佛塔中禮佛,看見佛像金身掉了一塊金片,感覺有失莊嚴,就發(fā)愿說:可惜我太窮了,沒有能力,要是我有錢,就算是只能得到一塊金塊,我一定要為佛像的金身,重新裝飾一下。俗語說:「人有善愿,天必從之」,有一天,在她行乞的途中,竟然拾到了一個金錢。這種天掉下來的褔報,令她興奮極了,急忙到處打聽,那里有高明的冶金師,可以為佛像裝金呢?
「聽說你是冶金師,拜托你把這塊金錢錘得薄薄的,我想用它來重新修補佛像。」她找到的冶金師,正是前世的迦葉。當冶金師知道了她的用意后,非常感動,就說:「好,沒問題!這樣吧,我不收你任何工錢,就由你出金錢,我出工夫,咱們合作,一起來莊嚴佛像吧!」就這樣,他分文不取地,把金錢弄得薄薄的,與女孩共同發(fā)心裝飾佛像。由于共同種植下這種功德的關(guān)系,他們倆九十一劫以來,都成為夫婦,同心學佛,一起修道。迦葉尊者更是世世感受全身發(fā)出光吞日月的紫金色光彩,所以名叫「飲光」。
迦葉尊者在佛的眾弟子中,他是「頭陀第一」!割^陀」譯為中文就是「抖擻」或「苦行」,是隨時隨地都振作精神,不怨不悔專修苦行的意思。有關(guān)頭陀苦行,佛教從衣、食、住三方面,分十二種修行的方法。我們先從衣方面來講,在穿著上首先要:(1)著糞掃衣:專門到垃圾堆中,找破布回來,洗干凈后縫成衣服穿;(2)除了五衣、七衣和大衣(三衣)這三件以外,不能再有其他的,也不能多穿。從飲食方面講:(1)要常行乞食:每天都要到外面去討飯吃;(2)次第行食:不能專向有錢人或?qū)O蜇毧嗳思移蚴?要按照次序去乞化;(3)日中一食:真正守頭陀苦行的,只是中午吃一餐,過了午就不能再吃了;(4)節(jié)制量:食量要節(jié)制,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可以看到美味的就多吃,味道差的就少吃,這樣可以減少貪心的煩惱;(5)過中不飲漿:過了中午不僅不能吃飯,就連粥漿、牛乳等流質(zhì)之類的東西,都不可飲食。在住方面要做到:(1)住寂靜處:所謂住阿蘭若。寂靜的環(huán)境,使人心情寧靜,容易用功辦道。所以修頭陀苦行的,必須離開熱鬧的城市,住到山洞、水邊等,環(huán)境比較清靜的地方。(2)樹下坐:頭陀行者一向是不住房子,只是坐到空氣涼爽,而且可以遮風蔽雨的大樹下修行。(3)露地坐:坐在沒有遮蓋的嚝野露地上,晚上可以抬頭看看月亮、看看星星,跟自然接觸,自然會產(chǎn)生一種清涼自在的感覺,藉此可以獲得光明的啟示。釋迦教主就是睹明星而成正覺的。(4)冢間坐:常常到義山、墳墓旁邊靜坐修行。每天面對白骨,能體會無常的真理,深切感覺到人生幾十年,在呼吸間很快就過去了,因此不能荒廢時間,要趕快用功修行。(5)但坐不臥:修苦行的人,晚上是一直坐著,不躺下來睡的,就是平常所講的「不倒單」。為什么要這樣呢?因為感到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晝夜六時,時時都得精進用功,不能荒廢。所以不管是初夜、中夜、后夜都不肯休息,要經(jīng)常坐著用功。出家人有很多是修這種不倒單的工夫。大迦葉之所以被尊稱為「頭陀第一」,連釋迦牟尼佛都對他非常尊重,就是因為他不管是衣、食、住各方面,都離不開這十二種道行,隨時注意,從未間斷,精進不已的修持著。
釋迦牟尼佛是怎樣尊重迦葉尊者的呢?有一次,迦葉尊者去拜望佛陀,釋迦佛特別讓半座給他坐。試想想,釋迦牟尼佛已經(jīng)是佛的身份了,自己的弟子來了,特地讓半座給弟子坐,佛陀對迦葉尊者尊重的程度,是可想而知。同時還勸他:「你的年紀已經(jīng)這么大了,不要太辛苦,不必這么認真了!」雖然佛陀是這樣慈悲地勸勉他,可是他并沒有聽佛的勸導,仍舊辛勤不輟地修持苦行。他常說:「我既然發(fā)心修頭陀行,就不能因年紀大而不遵守!挂虼,佛陀贊嘆他說:「有頭陀行在,我法久住!」意思是說:假使我的弟子能夠經(jīng)常修持這種頭陀行,佛法就能夠長久住在世間了。從這點可以看出,釋迦佛是如何重視頭陀行,又是如何器重迦葉尊者。迦葉尊者所以能成為「頭陀行第一」,就是有這樣的苦功。
我們經(jīng)常聽過,佛教「拈花微笑」的典故。這個典故,就是說明迦葉尊者,當初在靈山會上,怎樣體會釋迦佛的圣意,而流傳下來的。有一次,釋迦佛在靈山會上對人天大眾宣講佛法的時候。佛陀一上座,沒有開腔,只是拿了一朵梵王獻給他的金缽羅華(紫色的金蓮花),默默地示給大家看,當時在座有百萬聽眾,看到佛陀沒有出聲,只拿著花對著大眾,大家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奇怪釋尊今天在打什么啞謎,只有迦葉尊者會意了,向著佛陀微微地笑。釋迦牟尼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囑摩訶迦葉!」大家都不了解佛陀是在傳心印。釋迦佛指明有一個不生不滅,無形無狀的真心。當時他把這佛心印付囑傳給大迦葉,大迦葉受了這心印以后,就可以把佛法永遠的流傳下去。佛陀把心印傳下來后,大迦葉成為西天(印度)禪宗的初祖。而后傳給阿難(二祖),這樣一代一代的傳到二十八祖──達摩祖師。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把禪宗傳到中國來,成為東土(中國)禪宗初祖,一直傳到六祖慧能禪師。
從「拈花微笑」的典故,可以知道迦葉尊者是釋迦佛一位很重要的弟子。其次,迦葉尊者對佛教還有一件很大的貢獻。那就是領(lǐng)導眾弟子結(jié)集經(jīng)藏。
佛法能夠常住世間,三藏經(jīng)典是最根本的。釋迦世尊涅槃以后,他所講的佛法,就是由大迦葉召集五百位大阿羅漢,由阿難照文宣講,復述一遍,經(jīng)過僧眾加以印證,結(jié)集而成三藏經(jīng)典。佛經(jīng)能流傳到現(xiàn)在,今天我們有佛經(jīng)讀誦,有佛經(jīng)可以研究,完全是迦葉尊者當年領(lǐng)導結(jié)集的功勞!
按照佛經(jīng)的說法,迦葉尊者還沒有圓寂,還住在世間。這怎么說呢?當釋迦佛涅槃時,特地把一件金襕袈裟咐囑給大迦葉,將來彌勒菩薩會繼釋迦佛到這娑婆世界來成佛,在龍華三會度眾生,大迦葉秉承佛陀的遺命,現(xiàn)在還在南天竺雞足山的深山中入定,保管著這件袈裟,等待彌勒佛下生到這世間來時,親自把袈裟交給他,并把衣缽傳下去,他的責任才算完成。從這件事,再次證明世尊是怎樣器重迦葉尊者,對正法的住世,尊者又是負了多大的責任!講《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到佛的大弟子,十六位尊者,我們了解到摩訶迦葉個人修持的工夫,為佛教的一片苦心,對佛教的貢獻,真是值得我們永遠的敬仰與學習!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假使不講,大家按照正文去念誦,是很容易了解的,十六位尊者,四大菩薩,就像大家的名字一般,也可以輕易地念過去。如果大家稍微追問一下,舍利弗是何許人?目犍連又是怎樣的一個人?摩訶迦葉的歷史又是怎樣?為了給大家對佛學有一點基礎(chǔ),知道一些佛教的掌故,我們就當講故事,象話家常一樣的跟大家講,讓大家對本經(jīng)增加一些興趣。
摩訶迦旃延──這是佛常隨眾的第四位尊者。
前面我們曾經(jīng)講過,「摩訶」譯為「大」;「迦旃延」譯為中文是「文飾」。是婆羅門十種姓之一。這位尊者是以姓為名。在佛弟子當中,他是「議論第一」。迦旃延尊者,辯才無礙、善于辯論,可謂出口成章,講出來的話,具有文采,說得非常巧妙,使人聽了,覺得他所講的不但動聽,而且理由也十分充足,令人心悅誠服;所以世尊在經(jīng)中曾經(jīng)贊嘆他:「說法人中,迦旃延為第一」。就是說明,若論宣講佛法,迦旃延列為第一名,是當之無愧的。
怎么知道迦旃延尊者說法是辯才無礙呢?我們可以從一些實例來說明:
曾經(jīng)有一位無神論者的外道,不相信善惡果報,他認為「人在生時,不管是行善,還是作惡,死了就如燈滅,什么也不存在」的這一套理論,不承認人死了還有什么后世。于是詰問迦旃延:「惡人如果死了會受苦,按理他應該回來;可是從來就沒有人回來過,可見后世受生的道理是不可靠的!」
「譬如人間犯了罪的壞人,被抓去了,已經(jīng)判刑,關(guān)在監(jiān)牢里,甚至加上鈕械、枷鎖等種種的刑具,試問,他還能逃脫,回來告訴我們嗎?」尊者答道:「同樣的道理,作惡的人,死后墮到地獄去,失去自由,又怎么能回來世間,告訴我們他受苦的情形呢!」
「你講得有道理?墒俏以賳柲,做善事的好人,依照你的主張,死后能生天,在天界,他們行動自由,總可以回來看看,告訴我們一些在天上享樂的情形?墒且膊灰娝麄兓貋!可見是沒有后世的!雇獾啦环,又提問。
「譬如一個人不小心墮入糞坑,全身好骯臟、好臭,既然被人把他救起來,全身洗干凈后,你想,他還會再回到臭穢的地方去嗎?當然不可能!」迦旃延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要知道:我們生在這個五濁惡世,是受苦的地方,想脫離委實不容易,一旦能夠上生到天上,誰又肯再回到世間來呢!」外道聽后,真是啞口無言。
從這個故事就可以知道迦旃延很有智慧,他用了兩個譬喻,就把外道降服了,他精辟的議論,實在令人佩服!
有一次,迦旃延到外地去弘法,途中,經(jīng)過一條河邊,看見一位老婦人,手持水瓶在河邊大哭。愈哭愈激動,竟然萌發(fā)投河自殺的念頭,迦旃延尊者看到這種情形,急忙上前把她拉住,很慈悲地對她說:「老婆婆,你為什么想不開呢?人身是難得的,有什么困難,可以慢慢解決。請你告訴我,說不定我可以幫你的忙。」
「沒有人可以幫我的。」老婆婆堅決地回答說:「我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里,為了生活,從小就被賣給一個大富豪作奴隸,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地做苦工,三餐不得溫飽,做事稍有差錯,還得挨主人的打罵,這種苦罪真是生不如死。想想,還是死了一了百了,免得在這世間活受罪!」
「你如果是為了這個原因而自殺,真是太不值得了。你要明白,今生你會受到這種種的痛苦,都是貧窮所致,如果你把貧窮賣給了別人,脫離了貧窮,就不必再受這些痛苦了。」尊者開導她說。
「窮也可以賣嗎?」老婆婆眼睛瞪得大大的,懷疑地問。
「可以賣!」
「你別開玩笑吧!」老婆婆說:「貧窮怎么能賣呢?要是能賣的話,那世間不就沒有窮人了嗎?再說、貧窮是這么痛苦,又有誰肯買呢?」
「賣給我,我肯買!」迦旃延尊者肯定地回答道。
「奇怪,貧窮可以賣,你又肯買!估掀牌胚是不肯相信,想了一會兒,半信半疑地說:「可是,我不懂該怎樣賣?」
「布施!棺鹫咧罆r機已經(jīng)成熟,就開示說:「要布施。你應該知道,人生在世,貧富的遭遇各有因緣。前生沒有布施和修福,今生才會貧窮。你如果能夠行施,就是廣種福田,能種福,貧窮痛苦都可以賣出去,也就可以獲得富貴的人生。佛陀常說:布施得大褔。布施的確是賣窮致富最好的方法!
老婆婆聽后,高興極了,她現(xiàn)在才知道致富的道理,立刻就想要把貧窮賣出去,免受衣食不足的痛苦。但是想一想,又苦著臉問:「我已經(jīng)一貧如洗,兩手空空的,連手上拿的水瓶也是主人的,我那有能力布施!你叫我用什么布施呢?」
「你能的。布施不一定要用錢。我渴得很,你現(xiàn)在就用這個干凈的水瓶盛水,放到我的缽里來,以凈水布施我,這就是無上的布施,一定可得到很大的褔報。」
老婆婆了解了布施真正的意義后,明白這是自己能力做得到的,就依教奉行,很虔誠地把水拿給尊者。她以凈水供養(yǎng)尊者的功德,后來,非但脫離了貧窮的苦報,還生到忉利天去享樂。
從這個布施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迦旃延尊者實在會講理,他能夠把一個想自殺的老婆婆救回來,實行不花錢的用水布施,結(jié)果還可以生天享福,這是種方便教化。所以在佛弟子中,被譽為「議論第一」,實在是名不虛傳。
- 上一篇:大安法師開示念佛方法
- 下一篇:凈土宗經(jīng)文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記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十八)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十七)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十六)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十五)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十四)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十三)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十二)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十一)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十)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九)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八)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七)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六)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五)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四)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三)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講錄-別解經(jīng)文(二)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