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愿品
《普賢行愿品》的異譯很多。西晉·聶道真譯的《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jīng)》,就大體概括了它的內(nèi)容,似乎是它的異譯;不過因為翻譯的不甚善巧,譯文只有簡略的長行,與本經(jīng)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經(jīng)的文字有長行、偈頌兩部份。長行的文勢,承《華嚴經(jīng)》第三十九卷普賢菩薩贊佛功德偈而來。善財童子...[詳情]
第七章 隨喜功德愿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如來,從初發(fā)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jīng)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盤,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隨喜、不嫉妒
第五大愿:"隨喜功德"。隨,跟隨、依順、不違背的意思;喜,歡喜、不恨、不討厭的意思。什么叫隨喜功德呢?凡是別人得到利益,或做了好事,不論大小,不管是看見的,或是聽到的,哪怕一絲一毫,如像是自己跟隨他人同做一樣,表示由衷的歡喜、贊嘆。比如看到別人給希望工程、給寺廟捐獻了一萬塊錢,雖然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捐獻,但是你從內(nèi)心為他人的這種行為表示贊嘆,感到高興、歡喜;即使你沒有出一分錢,但是你所得到的功德,跟這個人所得到功德是一樣大的。隨喜功德,成本非常低,效益非常大,是十分廉價的。
有人說,這種功德劃得來,反正我又沒花一分錢,只是高興一下,這有什么難的?其實,事情并非這樣簡單。對于一個嫉妒心比較重的人來說,恐怕難以做到。在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中,通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如兩家人,在兩對門各自開了飯館,看到對門顧客多,生意興隆,一天到晚進出顧客量大,自己這邊的生意十分清淡,一天到晚守在那里,自然會生起嫉妒,巴不得這個飯店早一天搬走,或是把他的廚師奪過來。還有的人,自己生得矮小,皮膚又黑,天生一副不引人注目的容貌,老大不小了還找不到女朋友,一次戀愛也沒談過。相反,對門鄰居家的小伙子,高大魁梧,長得英俊,一表人才,那些漂亮的姑娘們,成天圍繞在他的身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有說有笑。那你說,這個人會為別人高興嗎?我看,很難做到,是不是?所以嫉妒心是修學隨喜功德最大的障礙。
對于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來講,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對別人所做的一切好事,或取得的成就,我們要表示由衷的歡喜,不要說風涼話去打擊別人做好事的積極性,要說贊嘆語,使人家高興。別人有錢,出一萬元修廟、架橋、鋪路什么的,你可以盡自己的能力,出上十元、五元表示隨喜。我們要學會一種隨喜的心態(tài),要修學隨喜功德。
以佛陀為榜樣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修隨喜的功德,首先對佛、菩薩的善行和一切功德表示隨喜,諸佛如來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諸佛如來,不是一佛、二佛,而是整個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他們所做的一切善事和功德,都是我們修學隨喜的對象。諸佛菩薩到底有哪些功德呢?普賢菩薩告訴了我們:"諸佛如來,從初發(fā)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諸佛如來之所以成佛,是從最初發(fā)心開始修成的。佛陀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普通人經(jīng)過修行而成佛的。
佛教里有這樣的一句話:"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勒。"釋迦牟尼佛不是生下來就是佛,彌勒菩薩也不是平白無故地就成為菩薩。佛祖釋迦牟尼,原先是跟我們一樣的凡人。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wèi)國的國王凈飯王,母親摩耶夫人,他是他們的太子。據(jù)《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說:他的母親回娘家,路過蘭毗尼園,手攀無憂樹枝休息時,忽然從右肋生下了他。長大后,像凡人一樣娶妻生子,過著世俗生活。從有關(guān)史籍上可以知道,他在修道中遍訪了當時印度著名的宗教師,最后才摸索出一條解脫人生痛苦的大道。釋迦牟尼這個名字,也是后世佛教徒對他的尊稱。釋迦指釋迦族,牟尼是圣者或賢人的意思。合起來的意思是"釋迦族中的圣者"。他的真名叫悉達多。
悉達多太子早年的生活很幸福美滿,擁有權(quán)力、財富。在他十七歲那年,娶了美麗的耶輸陀羅公主為妻。耶輸陀羅是鄰國天臂城主善覺王的長女,窈窕的姿態(tài),秀美的嬌容,像初春的柳絮。英俊的太子,美貌的公主,就這樣結(jié)下了美好的姻緣。他們有一個可愛的兒子,名叫羅睺羅。有一天,悉達多太子突然拋棄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出家修行去了。關(guān)于他出家的年齡,一般資料也不明確。據(jù)研究者考證,有的說十九歲,有的說二十九歲?傊黾視r很年輕就是了。也許有人會問,他既然生活得這樣美滿幸福,為什么還要出家呢?這個問題說來話長,這里只介紹一些悉達多修行、證悟的經(jīng)過。
悉達多的父母知道他決意出家修行,都十分傷心、難過,想了許多的辦法勸阻,都沒能改變他出家的決心。只好悄悄地派了憍陳如等五人跟隨他,服侍他,盡到父母最后的心意。
太子出家成了沙門,托著瓦制的食缽,一步一步向王舍城走去。到了城郊,并不急著進城,而是在附近的靈鷲山上找了一個巖洞,作為修道和暫時棲身之地。后來,他離開那里,四方行腳,尋師訪道,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這六年的生活經(jīng)歷,是相當困苦的。經(jīng)文中說"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甚至有一次,在尼蓮禪河洗澡,因身體過度虛弱,洗完澡后連爬上河岸的氣力都沒有了。對六年的苦修結(jié)果,他很不滿意,覺得根本沒有證悟真理。最后,他來到尼蓮禪河畔的一棵大畢波羅樹下。畢波羅樹是梵文的音譯,漢文佛經(jīng)上還將它譯為"阿沛多羅樹"、"貝多樹"、"阿輸陀樹"等。還有的經(jīng)文將它稱作廣為人知的名字,即"菩提樹"。為什么叫它"菩提樹"呢?"菩提"是梵文的音譯,意為覺悟、智慧,后來專指對佛教真理的覺悟。因為釋迦牟尼在這棵樹下證得菩提,覺悟真理。此樹沾圣人之光,被稱為"菩提樹",原來的樹名在中國反而鮮為人知。
菩提樹是一種熱帶的常綠喬木,樹干呈黃白色,異常的高大粗壯;樹葉是橢圓形的,葉片非常闊大;樹籽堅硬圓潤,可作念珠。悉達多在這棵樹下鋪上一束軟草,敷上座具作為坐墊,然后盤腿坐下來,即"結(jié)跏趺坐"。并立下大誓愿說:"不成正覺,不起此座!"由此靜靜地進入了悟道的沉思。
悉達多在菩提樹下究竟坐了多長時間才悟道呢?經(jīng)典上說法不一,有的說七天七夜,有的說四十九天。最后一天的凌晨,他突然抬頭望見天上的啟明星,頓時大徹大悟。這就是佛經(jīng)上常說的:"釋迦尊者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從此,覺悟后的太子,被人們尊稱為"佛陀",也就是"覺者"。
佛陀覺悟的是什么呢?佛陀初轉(zhuǎn)法輪時,向五比丘講述了他所領(lǐng)悟的生命的秘密。這就是十二緣生的因果法則的規(guī)律。這個內(nèi)容,是佛陀七天七夜中沉思的主要成果。因為,他破譯了生命和宇宙的奧秘,突破了人的理性和思維極限,飛躍到佛的境界。所以,佛也是由人修來的。從佛陀出家、修行、證悟,給我們一個什么樣的啟示呢?佛陀既然是人修成的,那么我們每一個人只要修行,也是能夠成佛的。禪宗里有的學禪的人,去問祖師,什么是佛?回答:"你就是佛!"你敢不敢承認自己是佛?如果你不敢承認自己是佛,你離佛道就遠了!洞蟊窘(jīng)》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就是說人人都有成佛的潛能,或者說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成佛的資格,禪宗非常重視這一點。
"從初發(fā)心,為一切智"。佛陀從最初發(fā)心修學佛法的時候,就是為了成就一切智。什么叫一切智呢?就是佛陀所成就的一切智慧。佛,是覺悟者或智者,它是梵文的音譯。不過佛教中所謂的覺悟,與通常的理解不同,它指一種特殊的智慧或覺悟,不是世間一般人的聰明才智所可比,而是指具有斷除煩惱和痛苦證得真理的智慧,佛教專稱這種智慧為般若智。佛陀就是徹底、圓滿、擁有般若智的覺悟者。佛陀跟凡人不同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呢?就是證悟了宇宙人生真相,解脫人生一切的困惑和煩惱。
"為一切智"就是修道成佛,成就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從哪里來的呢?普賢菩薩說:"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要想成佛,就要精進修福修慧。佛有兩種功德達到圓滿,就是;達到圓滿。我們稱佛為兩足尊,也就是說,佛陀的福德和智慧達到了圓滿。反過來講,我們的智慧修得怎么樣呢?佛陀成就的智慧,我們尚未開發(fā);至于福德呢?每一個人肯定都有,只是多少的問題。因此,福德在修學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人壽命長、家庭和睦、事業(yè)有成、兒女孝順、人緣好、臨命終時死得安祥......這些都是修福德而得到福報的具體的體現(xiàn)。但是世界上的人,不管是當官的,還是百萬富翁,擁有的福報都很有限,只有佛的福德和智慧是圓滿的。佛陀的功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打開經(jīng)書能看到許多這樣的故事:地臟了,佛陀會去掃地;看到老比丘老眼昏花,穿針縫衣服,眼睛看不清,佛陀幫他穿針縫衣。老比丘感動地說:我不敢勞累您!佛陀說:"我也要修福報的,我能成佛,就是無始以來我非常重視福報的積累。雖然我已成佛了,但還得繼續(xù)修福報。"這就是說一個人的命運的好壞,福分的大小,是靠自己無始以來,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佛陀這樣的圣人都要修福,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之人,更應(yīng)該向佛學習,勤種福報的善根!
社會上有的人福報很大,有許多人很有錢,但只懂得吃喝玩樂,享受福報。有的人只懂得拼死地去掙錢、拼命地去享福,不懂得做好事,也不知道一個人的福報是有限的。就像銀行的存款一樣,只知道往外面取,不知往里存,時間長了,再多的錢也會被取光的,福報的道理也是一樣。所以,我們要惜福,要懂得修福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的福報享完以后,他就會提前死。佛教講人的死有三種:一是福盡死,壽命沒到,但福報享完了;二是壽盡死,壽命到盡頭就死了;三是橫死,就是意外的車禍傷亡。諸佛從最初發(fā)心開始修福報和智慧,甚至為了修福報,諸佛不惜獻出他們自己的生命。
"經(jīng)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頭目手足"。佛陀的成就不是一生修來的,也不是幾十年就能成佛的。佛陀的成佛經(jīng)過多長時間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經(jīng)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佛剎就是佛的世界、佛的國土。我們把佛的國土剖析成微塵,這個微塵就像一個一個微量元素,然后把每一個元素比作一劫。在每一個劫里邊,佛舍棄了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的頭目手足。
佛陀在過去無數(shù)生中因地行菩薩道時,有一次,他在山上看見一只母老虎守在三只小老虎身邊。天正下著大雪,已經(jīng)下了好幾天的大雪,山林里的動物都躲在洞里,老虎找不到東西吃,母老虎沒有奶水喂小老虎,眼看這幾只小老虎就要餓死了。佛陀為了救活這幾只老虎,就把自己身上的肉用刀割下來,拿去喂虎。
佛陀做國王的一生中,天人為了考驗他行菩薩道的道心,故意變做一只老鷹,追捕一只小鳥。那只小鳥飛到王宮里,就躲進國王的袖子里。老鷹抓不到小鳥,開口說話:"請您把小鳥還給我,因為我肚子餓,小鳥是我的食物,請把它還給我吧?"佛陀說:"它跑到我這里來是為了避開你的追殺,我只能盡力去保護它,我不能把它給你。"老鷹說:"你既然這樣慈悲憐憫它,你也應(yīng)該慈悲憐憫我呀!你救了它的性命,就意味著奪去我的一頓午餐!"佛陀回答說:"那你想怎樣呢?"老鷹說:"你不想讓我挨餓,就把你身上的肉,割一塊下來,相當于小鳥重量,這樣才可以。"佛陀毫不猶豫,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滿足了老鷹的要求。
還有一生,佛陀作為仙人在雪山上修行。有位天人現(xiàn)羅剎相,來到仙人面前,宣稱他曾經(jīng)聽過佛陀說法。仙人就向他求教佛法,羅剎說:"如果你想從我這里得到佛法,我當然可以告訴你。不過,你必須答應(yīng)我一個條件,否則,我不會告訴你。"仙人說:"你有什么要求,盡管說吧?"羅剎說:"你必須用你的身體和性命來供養(yǎng)我,我要吃你的肉。"佛陀馬上答應(yīng)了天人的要求。佛陀為了求佛法在因地時不惜自己的頭、目、手、足,這種例子非常多。佛陀的這種行為,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舍身為法"。為了追求佛法,得到真理,舍去自己的身體和性命,在所不惜。
舍身為法,對于一般修道人來講,簡直難以想象,更不用說做到了。但對于釋迦牟尼來說,他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呢?他說:"我無始以來,生命的時間對于我來說,那簡直是太長太長了。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浪費了多少生命,F(xiàn)在為了尋求真理,得到真理,為自己、為眾生的解脫利益,雖然死得痛苦一些,但是死得有意義,死得有價值!"孔夫子也曾經(jīng)說過:早上能聽到真理,晚上死了也值得。
"為法忘身"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別人沒有錢,你可以或多或少地拿一些錢給他。假如他要電視,你讓他搬去就是了。這些東西對你的身體、性命不會構(gòu)成傷害和威脅。但如果有人需要換心臟,才能保住生命,要你把心挖給他,你舍得把心挖出來嗎?我看一般的人是難以做到的。因為電視機搬走了,還可以再買一個,反正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嘛!但是一個人只有唯一的一顆心,如果把心拿給他,自己就沒法活了。你肯定會這樣說:有錢什么東西都能買得到,但唯獨買不到心臟,這個要求我不能滿足你。這就難以做到,對嗎?但是作為每一個學佛、行菩薩道的人來說,就要向佛學習!佛能舍身為法,佛能做到,我們也應(yīng)該去學習。
菩薩道的修行的具體內(nèi)容是六波羅密。波羅密不是指那種又香又甜又好吃的水果菠蘿。佛教中所講的波羅密,是指修行的六度法門。波羅密是梵文,翻譯成中文,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六度,是使我們度過生死的痛苦、煩惱、困惑,到達成佛的彼岸的船筏。六度法門的具體修行的內(nèi)容是: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忍辱,四是精進,五是禪定,六是般若智慧。
因為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堅持不懈地修六度法門,所以"證入種種菩薩智地"。菩薩地,是把菩薩修行的過程分為十地。這十地的名稱依次是: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十地在佛法的修行中,它的果位非常高,要通過修六度后才能得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最高的覺悟,也就是成佛了。成佛以后,說法度化眾生,化緣已畢,然后就"分布舍利"。舍利是佛的身骨形狀,像珍珠那樣圓的,質(zhì)地有些像水晶,很透明,很堅固,顏色有紅綠黃白幾種顏色。北京的佛牙塔,就是佛陀的牙齒的舍利。佛滅度后把舍利分散給弟子們永遠供養(yǎng)。
舍利是一種寶貝,本師釋迦牟尼佛涅盤后,弟子阿難等把他的身體火化后,發(fā)現(xiàn)許多許多明亮堅固的五色珠,這種五色珠,就叫舍利。佛陀的眾弟子們修造了一座塔,藏放佛的舍利,永遠供養(yǎng)。他們把佛的舍利分布到各個國家,分布到世界的各個地方去。這種舍利分散在各處寺院供養(yǎng),功德是非常大的。
供養(yǎng)舍利的意義,也許很多人不一定清楚。佛因為已經(jīng)涅盤了,世界上的眾生,都見不到佛了,所以特地把佛身體的骨頭舍利留在世界上,后世的佛子們見了佛的舍利,就像見到佛一樣。供養(yǎng)佛的舍利,就像供養(yǎng)佛一樣。"所有善根,我皆隨喜"。這兩句經(jīng)文的意思,是綜上所述的種種功德,對佛所修的一切善法,我都會表示由衷的稱贊和歡喜,并以佛陀為榜樣,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成就佛果。
為他人的利益而高興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一切眾生的生命現(xiàn)象在佛教里歸納為六趣四生。六趣,即六道輪回,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四生,指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胎生的動物如人、馬、羊、貓、狗等等,從娘胎肚里邊生出來的;卵生的動物如雞、鴨、鵝各種鳥類,它們的生命從卵孵化出來的;濕生的眾生如蚊子、蒼蠅、水里邊的沙蟲等之類的動物,它們靠濕氣出生;化生是無中生有,不借助物質(zhì)條件而出生的有情生命。我們隨喜的對象不僅僅是諸佛,十方世界所有眾生,對他們一絲一毫的善舉也要表示隨喜。我們不僅對諸佛菩薩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隨喜,對一切眾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歡喜。
隨喜功德的修習,就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看見某人把幾萬元錢,拿去為那些貧困山區(qū)失學兒童蓋上一所學校,給那些貧窮人家的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讀書、學習環(huán)境,解決特困生學雜費問題。雖然你沒有這筆錢去幫助他們,一分錢也沒有拿出去,但是,你能對他人行為感到由衷的歡喜、贊嘆,那你所得的功德也跟他一樣大。又比如說,當你走在街上,看見某人把地上的西瓜皮撿起來,扔到果皮箱里。雖然你沒有動手,但是你能為他這種良好的行為表示高興,那么,你的功德也跟他一樣大。
我們?yōu)槭裁措y以做到隨喜功德呢?原因是嫉妒心、自私心理在作怪。為他人的利益往往高興不起來,主要是我們的心胸太狹窄了。普賢菩薩的第五大愿"隨喜功德",就是對治嫉妒、自私、狹窄心量的最好方法。菩薩道為什么說難行呢?因為菩薩道的特點是完全犧牲個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去成就別人。
見賢思齊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聲聞指聽聞佛陀說四諦法門之后,然后開悟成就道業(yè)的人。聲聞成就四種果位:初果須陀洹,他從人間到天上往來七次,然后才能了脫生死;二果斯陀含,他要往來人間一次,最后他才能證得佛果;三果阿那含,阿那含就不再來了,在天上證果;四果阿羅漢,徹底斷除煩惱,證得佛果。四果圣人又分為有學、無學。有學是說功德沒有圓滿,還應(yīng)該繼續(xù)向上修的意思。無學是說所有應(yīng)修的功德已經(jīng)修學圓滿,沒有什么再應(yīng)該修學的了。
獨覺圣人自己看到花開花落,春去冬來,陰晴圓缺,悲歡離合,生老病死,突然領(lǐng)悟到世界無常,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稱為獨覺或緣覺。這種人慧根深厚,領(lǐng)悟力強,在沒有聽聞佛法的情況下,自己也能夠覺悟宇宙人生真實,解脫煩惱。所以,佛陀的出世與不出世,客觀規(guī)律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你具備獨覺的這種慧根,你自己也能覺悟。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意思是說:以上所說佛陀在做菩薩的時候,立志發(fā)愿度眾生,行菩薩道,證得成佛那廣大圓滿的功德,菩薩所修極難極苦的功德和行為,我都由衷地表示歡喜和贊嘆。"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這一段經(jīng)文,也是同前面懺悔業(yè)障末后一段,完全一樣,不再重復。
- 上一篇:第六章 懺悔業(yè)障愿
- 下一篇:普賢行愿品講記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