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經(jīng)賢護分通義卷第一
釋經(jīng)題
【大方等】
大方等大集經(jīng)賢護分,又名大集賢護經(jīng)。大方等者,為大乘經(jīng)之通稱,亦稱大方廣。于方等經(jīng)中最上,故稱大方等。
理正曰方,平等曰等,故稱方等。平等者,是如如義,無礙義,無差別義,法界義。
又教出第一義曰方,教出世俗義曰等。第一義為其體,世俗義名其用。體用不二,一乘妙旨,故曰大方等。
【大集】
此有二說,一者佛在欲色二界中間,廣集十方諸佛諸大菩薩,宣說大乘之法,故名大集。二者佛隨處集大眾而說之經(jīng),名為大集。此賢護分,即屬第二種。
【經(jīng)】
梵語修多羅,本譯為綖,有貫穿義。亦譯為契經(jīng),謂其契理契機。經(jīng)者,即契經(jīng)之簡稱。
【賢護分】
亦稱賢護長者,亦稱賢護菩薩,以其為在家之菩薩也。賢護是翻譯名,梵名曰跋陀。般舟三昧經(jīng),稱?陀和菩薩。思益梵天所問經(jīng),稱跋陀婆羅。為十六賢土之首。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亦稱跋陀婆羅。首楞嚴經(jīng)卷五有云:「跋陀婆羅,并其同伴十六開土,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聞法出家。于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
以上所說,即賢護菩薩也。
此經(jīng)系大方等大集經(jīng)之一分,故名賢護分。
隋是隋朝。天竺即印度。三藏者,經(jīng)律論。通達經(jīng)律論者,名三藏法師,簡稱曰三藏。
阇那崛多,譯曰德志。揵陀啰國人,剎帝利種。昆季五人,崛多最幼。幼年出家,與師游方弘化。
初出國境時,同志十人。久歷艱辛,始至中國。至中國時,六人損折,僅余四人。初至長安,止草堂寺。
隋開皇年間,文帝優(yōu)遇,敕譯佛經(jīng)。至開皇二十年入寂,春秋七十有八。
譯經(jīng)合三十部,一百七十六卷。此大集經(jīng)賢護分,即其中之一也。
思惟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精舍。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fù)煩惱。咸得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調(diào)伏一切猶如大龍。所作已辦眾行具備。棄舍重擔不受后生。行于平等獲真己利。安住正教得到彼岸。唯除長老阿難一人。爾時復(fù)有五百諸比丘。于晨朝時。各從住處詣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自如是我聞,至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系證信序。以六種成就,證明此經(jīng)系佛所說。如是系信成就,我聞系聞成就,一時系時成就,佛系主成就,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精舍系處成就,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系眾成就。
王舍城系摩竭陀國都城。其國原都上茅城,后遷都來此。佛世時,頻婆娑羅王都王舍城。
迦蘭陀竹園,地處王舍城及上茅城之間。原為迦蘭陀長者所有。長者有大財富,于園中建精舍,請佛居住說法。稱竹園精舍,亦稱竹林精舍。
亦有謂園屬迦蘭陀長者所有,精舍系頻婆娑羅王,建立奉佛者。
大比丘眾,即比丘僧也。比丘梵語,譯除饑饉。謂眾生福薄,報多饑饉。比丘凈戒梵行,乞食為眾生種福,除眾生饑饉之報,故名除饑饉。
有謂比丘者,多義不翻。因比丘一名含三義,一、破惡,比丘破身口七支惡,乃至除見思惑,故名破惡。二、怖魔,比丘修道,自不為魔侵,且能轉(zhuǎn)化他人,空魔之眷屬,魔生恐怖,故名怖魔。三、乞士,比丘托缽乞食,清凈自活,為眾生種福,故名乞士。
大比丘之大字,有大多勝三義。所謂大,言此等比丘,人天所敬,于聲聞人中最尊。所謂多,言此等比丘,博通內(nèi)外經(jīng)典,廣學多聞。所謂勝,言此等比丘,知見殊勝,勝過九十六種外道。
眾者即是僧眾。如是等僧眾,共有五百人在一起。俱即是在一起的意思。以上這一段文,例見每一部經(jīng),稱為證信序。
皆是阿羅漢下,是贊其德。阿羅漢位在小乘四果,稱為無學。謂其生死已盡,無法可學也。又云無生、應(yīng)供、殺賊。其見思惑已盡,不復(fù)三界受生,故曰無生。謂彼應(yīng)受人天供養(yǎng),為世福田,故曰應(yīng)供。謂彼能殺煩惱賊,破見思惑,故名殺賊。這五百人,皆是阿羅漢。 漏者漏失之意。約因講為煩惱業(yè),約果講為生死。漏有三種,欲漏有漏無明漏。是等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fù)煩惱。以無煩惱故,咸得自在。
心善解脫,慧善解脫。依成實,謂以智能斷除無明惑業(yè)之縛,得慧解脫。心離于貪愛之縛,得心解脫。
調(diào)伏一切煩惱,護持佛法,猶如大龍。
所作已辦,眾行具備,阿羅漢具有四智,一、我生已盡,謂阿羅漢自知見思惑盡,更不來三界受生。二、梵行已立,謂阿羅漢修戒定慧,自知清凈梵行已立。三、所作已辦,阿羅漢本求出三界,盡生死,今既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故曰所作已辦。四、不受后有,阿羅漢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三界有也。
依毗婆沙,所作已辦是證滅智。依勝鬘寶窟,謂是修道智。
既然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故曰眾行具備。
棄舍重擔,不受后生。棄舍煩惱生死之重擔,不更受后生也。
行于平等,獲真己利。于一切眾生不起貪瞋癡,其心行平等無礙。已獲真無漏解脫,功成自度,故曰獲真己利。
安住正教,得到彼岸。安住于佛之正教,無有退轉(zhuǎn)。得到彼岸者,得了分段生死也。
唯除長老阿難一人。爾時阿難尚未證四果,佛滅度后,方成阿羅漢。故曰唯除長老阿難一人。
爾時復(fù)有五百諸比丘……
以上列者,皆阿羅漢,或證初果人。今復(fù)有五百比丘,皆未證果位,凡夫之人,故行別列。
于晨朝時,各從本住處,至迦蘭陀竹園精舍,聆佛說法。
退坐一面應(yīng)避六法,一、不太遠,二、不太近,三、不在上風,四、不在高處,五、不擋眼前,六、不在后。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連。在舍衛(wèi)城夏安居已。亦與五百諸比丘俱。次第游行城邑聚落至王舍城。入迦蘭陀竹園精舍詣世尊所。到已恭敬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佛制比丘,夏三月安居。為防三事,一、無事游行,妨廢道業(yè)。二、夏日蟲多,及多生草,行路損傷物命,違慈實深。三、既有以上二過,故招世謗。為止譏嫌 ,故結(jié)夏安居。
坐夏三月,精進修行。舍利弗,大目連,在舍衛(wèi)城夏安居已,亦與五百比丘,入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放大威光。令彼諸國城邑聚落。一切諸有諸比丘眾。咸各來詣王舍大城。入迦蘭陀竹園精舍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世尊放光,召諸比丘,來至迦蘭陀竹園。
【爾時迦蘭陀竹園精舍。有百千數(shù)諸比丘等。承佛威光皆已云集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復(fù)有彼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亦承世尊威神力故。亦與二萬比丘尼俱悉皆大集。入迦蘭陀竹園精舍詣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諸比丘比丘尼,悉皆大集于世尊所。
摩訶波阇波提,譯曰大愛道,是佛姨母。佛度大愛道出家,始有比丘尼。
【爾時王舍大城有優(yōu)婆塞。名曰賢護。為眾上首。亦與五百優(yōu)婆塞俱。受持五戒具足威儀。是大菩薩。久已住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本愿力故。常隨世尊樂聞正法。恒懃精進。為滿一切助道法故。于朝旦時。承佛威神從本住處。入迦蘭陀竹園精舍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優(yōu)婆塞譯曰清凈士,謂雖在家修道,能持五戒清凈。又譯為近事男,謂持戒清凈,堪能親近承事于三寶也。
賢護菩薩,義如前釋。具足五戒,具足威儀,是大菩薩。久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者,謂于無上道不退轉(zhuǎn)也。
當知賢護菩薩,系王舍城之優(yōu)婆塞。為眾上首,為五百優(yōu)婆塞之首也。
以本愿力故,常隨世尊,勤聞?wù)ā:闱诰M,為滿一切助道法故。助道之法,廣說無量,略說有三十七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助道法滿足,則證無上菩提。
賢護菩薩與五百優(yōu)婆塞,感佛光故,皆于朝旦,詣世尊所。故曰承佛威神,入迦蘭陀竹園精舍!緺枙r毗耶離大城有一離車子。名曰寶生。為眾上首。亦與二萬八千諸離車俱。于晨朝時。承佛神力。皆自彼城發(fā)來入此迦蘭陀園至如來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毗耶離城,譯為廣嚴城。離車譯曰薄皮,系毗耶離剎帝利種族之名。離車子者,即其族類之謂也。
【爾時瞻婆城有一長者子。名曰星藏。為眾上首。亦與二萬八千長者子俱。于晨朝時。承佛神力。自瞻婆城發(fā)來入此迦蘭陀園。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瞻婆城系中印度,瞻婆國之都城。彼城有一長者子,名曰星藏。亦與二萬八千長者子,來入迦蘭陀竹園。
【爾時復(fù)有一摩那婆。隋言凈持亦云少年亦云仁童子等名那羅達多。為眾上首。亦與二萬八千人俱。于晨朝時。自本住處發(fā)來入此迦蘭陀園詣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摩那婆,譯為少年學道人,經(jīng)文中自有解釋。亦與二萬八千人,來詣世尊所。
【爾時舍衛(wèi)國復(fù)有長者。名大善商主。并彼給孤獨長者。為眾上首。亦與二萬八千人俱。自彼舍衛(wèi)國詣王舍城入迦蘭陀園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舍衛(wèi)國復(fù)有長者,名大善商主,及給孤獨長者而為上首,亦與二萬八千人,來詣佛所。
【爾時王舍大城復(fù)有長者。名曰水天。為最上首。亦與二萬八千人俱。從本住處發(fā)來入此迦蘭陀園詣世尊所。恭敬合掌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王舍城復(fù)有長者水天,亦與二萬八千人,來詣佛所。
【爾時摩伽陀國主韋提希子阿阇世王。亦與百千諸眷屬俱。于晨朝時。亦來入此迦蘭陀園。詣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阿阇世王,是頻婆娑羅王與韋提希之子。阿阇世受提婆達多之蠱惑,殺父害母以謀國政。后向佛至誠懺悔,皈依于佛。事見觀無量壽佛經(jīng)。
阿阇世王,與百千眷屬亦詣佛所。
【爾時復(fù)有四大天王。及天帝釋乃至欲界一切天眾。各與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眷屬天眾俱。亦于晨朝。悉來入迦蘭陀園至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諸天龍神,亦來集會。長阿含經(jīng)略謂,一日一月繞一須彌山,照一四天下。山腰是四王天所居,山頂是三十三天所居。三十三天天主,即帝釋天。四王忉利均地居天,其上空復(fù)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此為一世界,為初禪所覆。如此一千世界,即一千日月,一千須彌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乃至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初禪天,為二禪天所覆,名小千世界。
一千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為第三禪所覆。中有百萬日月,乃至百萬初禪,一千二禪,為三禪天所覆。
一千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中有百億日月,乃至百億初禪,百萬二禪,一千三禪,為四禪天所覆。
四大天王者,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四大天王及天帝釋,乃至欲界一切天眾,皆來集會。那由他譯曰億,有曰十萬,有曰百萬,有曰千萬,說法不一。
【爾時復(fù)有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亦與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眷屬天眾俱。于晨朝時。悉入迦蘭陀園至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大梵天王,為娑婆世主,與其眷屬亦來集會。
【爾時復(fù)有大自在天王。亦與無量百千凈居諸天眾俱。于晨朝時。悉入迦蘭陀園。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大自在天,即魔醯首羅天。凈居天者,即五凈居天,為四禪攝。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
【爾時復(fù)有四阿修羅王。各與無量百千眷屬阿修羅眾俱。亦于晨朝。入迦蘭陀園詣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阿修羅譯為無酒,阿修羅釀酒不成故。又譯無端正,以其種類男丑女美故。又譯非天,其果報雖勝,似如天福,而無天德,故曰非天。
阿修羅有四生,一、卵生,鬼趣所攝。二、胎生,人趣所攝。三、濕生,畜生趣攝。四、化生,天趣所攝。(見楞嚴經(jīng))故曰四阿修羅王。法華經(jīng)出阿修羅王名,不知是否此經(jīng)所說四阿修羅王。法華四阿修羅王者,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毗摩質(zhì)多羅阿修羅王,羅?阿修羅王。
【爾時復(fù)有難陀龍王及跋難陀龍王。各與無量百千眷屬諸龍眾俱。亦于晨朝。入迦蘭陀園詣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復(fù)有裟伽羅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及摩那斯龍王伊跋羅龍王等。各與無量百千眷屬諸龍眾俱。亦于晨朝。入迦蘭陀園詣如來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諸龍亦來集會。
【爾時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及以一切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乃至人非人。及諸王等信如來者。為聽法故。一切皆集迦蘭陀園詣如來所。頂禮佛足各坐一面。】
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是四眾弟子。及以一切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是總說八部鬼神。
夜叉,華言勇健,亦名暴惡。有三種,一者地行夜叉,二者空行夜叉,三者天行夜叉。
干闥婆,譯曰香陰,不噉酒肉,唯以香資陰。資陰者,即資身也。是天帝釋之樂神。居須彌山南,金剛窟中。
迦樓羅,即金翅鳥神。
緊那羅,似人而頭上有角。亦天帝釋之樂神。
摩?羅伽,即大蟒神。羅什大師謂是地龍。
人非人,例如四眾弟子,諸王及信如來者為人,天龍八部皆為非人。
如是大眾,為聽法故,大集于迦蘭陀竹園,頂禮佛足,各坐一面。
【爾時迦蘭陀園。其地弘廣如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方大眾充滿無空缺處。若杖頭許而不遍者。如是上至有頂下逮梵宮。所有一切大威德神通諸天大眾。乃至一切諸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皆來集會。】
迦蘭陀竹園,以佛神力故,其地弘廣,容納三千大千世界諸來大眾。
上至有頂,色界最上一天,即色究竟天,名有頂之天。因為其天,居有形世界之頂故。又非想非非想天,位于三界之頂,亦名有頂之天。
下逮梵宮,梵天之宮殿也。色界初禪以上,即為梵世。一切大威德神通諸天大眾,及余鬼神,人非人等,皆來集會。
自此以下,為發(fā)起序。
【爾時賢護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欲得諮問如來應(yīng)供等正覺。心中所疑。不審世尊。見垂聽不。爾時世尊復(fù)告賢護菩薩言。賢護。如來世尊隨汝所疑。恣汝所問。為汝宣釋令汝歡喜。】
爾時賢護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具儀請法。
如來、應(yīng)供、等正覺,系佛十號中之前三號。如來表法身德,應(yīng)供表解脫德,等正覺表般若德。
世尊垂慈,聽許所問。至此師資緣合,經(jīng)法乃起。
【時彼賢護菩薩。既蒙聽許復(fù)白佛言。也尊。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何等三昧。而能得彼大功德聚。云何得入多聞大海獲智能藏。問無疑惑故。云何復(fù)得無意戒聚不失成就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退減故。復(fù)云何得不生愚癡。邪見空處故。云何當?shù)?a href="/remen/sum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宿命智。遍知去來故。云何當?shù)貌浑x奉見諸佛世尊。聽聞?wù)酥翂糁泄省T坪萎數(shù)檬馓囟苏厦钌。具足威儀眾生樂見故。云何當?shù)贸I笮罩易鹳F之位。見者恭敬故。云何復(fù)得父母兄弟宗親眷屬及以知識左右圍遶。恒無別離故。云何當?shù)脧V達博通所為殊異。亦終無缺減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云何當?shù)?a href="/remen/zhengni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正念正行。節(jié)度不移心知足故。云何當?shù)贸I鷳M愧。遠離恥辱故。云何當?shù)谜侵t恭。降伏我慢故。云何當?shù)貌邞ゾM遠離懈怠故。云何當?shù)么蟠却蟊笙泊笊。平等與樂故。云何當?shù)寐務(wù)f甚深真空無相無愿法時。一切無有驚怖退沒故。云何當?shù)貌粯窇卸。攝受正法故。云何當?shù)?a href="/remen/zhi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智慧通達。明了一切無與等者故。云何當?shù)糜谝磺蟹饎x。隨意得生故。云何當?shù)貌粸橐磺型獾浪輭墓。云何當(shù)萌绾。能受納眾問疑釋難無減無盡故。云何當?shù)萌缭聺M。白凈法具足故。云何當?shù)萌缛粘醭觥F浦T闇冥故。云何當?shù)萌鐭艟妗9饷髡樟斯。云何當(shù)萌?a href="/remen/xuko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虛空性。無有罣礙故。云何當?shù)脽o所住著。心如虛空故。云何當?shù)萌缃饎。穿徹通達一切法故。云何當?shù)萌珥殢浬健2豢蓜訐u故。云何當?shù)萌玳T●。一切正住故。云何當?shù)萌缲埞帆F等。心業(yè)成就故。云何當?shù)脽o為。一切諸法中故。云何當?shù)萌顼w鳥。隨意而去故。云何當?shù)么菡蹜x慢。如旃陀羅子故。云何當?shù)米“⑻m若。如諸獸獼猴等不樂城邑聚落。一切出家在家不相參亂故。云何當?shù)媒y(tǒng)領(lǐng)大眾。教詔導示故。云何當?shù)貌粯飞磺斜娚。不動于一切眾生故。云何當(shù)貌粸橐磺型獾。降伏天魔惑亂故。云何當?shù)么筠q才。于一切法決了知故。云何當?shù)糜谝磺蟹鸱。不隨他行故。云何當?shù)么髨怨绦拧o可毀壞故。云何當?shù)么蟠攘π。不可動故。云何當(shù)蒙钊胄拧o所行故。云何當?shù)脻櫇尚。于一切法中多歡喜故。云何當?shù)米顒傩。供養(yǎng)承事一切諸佛無厭足故。云何當?shù)梅N種入信。種諸善根故。云何當?shù)谜婷钚。增長無虛偽行故。云何當?shù)脙粝残。除滅一切嫉妒故。云何當(shù)们鍍粜拧5靡磺蟹N智光明故。云何當?shù)孟矘沸行拧3郎缰T蓋障惡故。云何當?shù)弥窍残。攝受諸佛境界故。云何當?shù)?a href="/remen/zhuangy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莊嚴行信勝一切世間瓔珞莊嚴。佛國清凈成就故。云何當?shù)们鍍艚湫。永滅一切聲聞辟?a href="/remen/foxi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心故。云何當?shù)们f嚴大誓。一切所作皆究竟故!
時賢護菩薩既蒙佛聽許后,請問于佛,成就何等三昧,而能得大功德聚?接著便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請問于佛。茲擇要解釋,文顯易明者,不多作贅釋。
云何得入多聞大海,獲智能藏,問無疑惑故。
謂得大智能,若有人懷疑發(fā)問時,能為解答,除其疑惑也。
云何復(fù)得無意戒聚不失,成就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退減故。
戒者防心離過,故曰復(fù)得無意,心無過非,令戒聚不失也。如是直至成就于無上菩提,而無有退減。
云何得不生愚癡,邪見空處(應(yīng)為虛字)故。
不生愚癡,空諸邪見也。
云何當?shù)盟廾牵捉獠毁槨?/p>
云何當?shù)貌浑x奉見諸佛世尊,聽聞?wù),乃至夢中故?/p>
見佛約有四種,一、現(xiàn)前見佛,二、定中見佛,、三、夢中見佛,四、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命終必生佛前,故有命終后見佛。
云何當?shù)蒙厦钌硪韵,易解不贅?/p>
云何當?shù)脧V達博通,所為殊異,亦終無缺減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
廣達博通于內(nèi)外經(jīng)典,所行所為不同凡愚。然亦不退曲于無上菩提心。
云何當?shù)谜钫校?jié)度不移,心知足故。
正念正行者,心行無邪也。知節(jié)有度,不為外境所移。因為心少欲知足故。
云何當?shù)贸I鷳M愧,遠離恥辱故。
有罪過而不自羞曰無慚,不羞于人曰無愧。無慚無愧之人,自取恥辱。若能常生慚愧之心,自然遠離恥辱。
云何當?shù)谜侵t恭以下,易解不贅。
云何當?shù)么蟠却蟊笙泊笊,平等與樂故。
慈悲喜舍,是四無量心。此四者,皆緣于眾生,平等度化也。慈者與眾生樂,悲者拔眾生苦,喜者慶悅得樂眾生,舍者以平等心,舍乎怨親,于一切眾生平等齊益。
云何當?shù)寐務(wù)f真空無相無愿法時,一切無有驚怖退沒故。
空無相無愿謂三三昧。一切法緣生幻有,其性實空,得其義者入空三昧。空則無相,入無相三昧。于空于無相不應(yīng)有愿求,入無愿三昧。于三三昧深信不疑,則無驚怖退沒。
云何當?shù)貌粯窇卸瑁瑪z受正法故。
正法者,實相法也,般若也,一法界也。
云何當?shù)弥悄芡ㄟ_,明了一切無與等者故。
一切無與等者,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智能通達,明了無上菩提也。
云何當?shù)糜谝磺蟹饎x隨意得生以下,易解不贅。
云何當?shù)萌绾#苁芗{眾問疑,釋難無減無盡故。
當?shù)弥悄苋绾,于一切眾生問疑時,釋難解結(jié),無減無盡。
云何當?shù)萌缭聺M,白凈法具足故。
此是以譬例法。白凈法即善法也。
云何當?shù)萌缛粘鲆韵,易解不贅?/p>
云何當?shù)脽o所住著,心如虛空故。
無所住著者,即六識出于六根門頭,于六塵中來去自如也。
云何當?shù)萌缃饎傄韵,易解不贅?/p>
云何當?shù)萌玳T●,一切正住故。
門●者,表內(nèi)道外道之限也。能令一切正法得住。
云何當?shù)萌缲埞帆F等,心業(yè)成就故。
貓狗之獸類,乃屬家畜,其性馴順。譬喻修道之人,心業(yè)調(diào)伏,其性柔順也。
云何當?shù)脽o為,一切諸法中故。
無為者無有住著,無住著則契中道。一切諸法中者,契于中道也。
云何當?shù)萌顼w鳥,易解不贅。
云何當?shù)么菡蹜x慢,如旃陀羅子故。
旃陀羅子,譯為屠狗人。于當時社會中,地位下賤。行時必持竿搖鈴,不敢觸及路人。如果誤觸路人,必受訶罵。故曰摧折憍慢,如旃陀羅子。
云何當?shù)米“⑻m若,如諸獸獼猴等,不樂城邑聚落。一切出家在家,不相參亂故。
阿蘭若譯閑靜處,遠離憒鬧城邑村落,獨處山林。故曰如諸獸獼猴等,不樂城邑聚落。
云何當?shù)媒y(tǒng)領(lǐng)大眾,教詔導示故。
住持寺廟,統(tǒng)領(lǐng)僧眾,曰統(tǒng)領(lǐng)大眾。
云何當?shù)貌粯飞磺斜娚校粍佑谝磺斜娚省?/p>
此言唯樂無上佛道,不為一切眾生道所動轉(zhuǎn)也。
云何當?shù)么筠q才,于一切法決了知故。
辯才有四,曰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今總說為大辯才。于一切法決了于胸,速疾應(yīng)機,出言達義,曰大辯才。
云何當?shù)糜谝磺蟹鸱ǎ浑S他行故。
不隨他行者,不隨邪行也。
云何當?shù)么髨怨绦,無可毀壞故。
信心堅固,不可破壞。
云何當?shù)么蟠攘π牛豢蓜庸省?/p>
慈力信者,愛念眾生,不可動也。
云何當?shù)蒙钊胄,無所行故。
深入信者,深入佛智也。佛行離無明愛取,不為后世作因緣,故雖行而無所行。
云何當?shù)脻櫇尚,于一切法中多歡喜故。
潤澤眾生,于一切法多歡喜隨順。不起瞋恚違逆之心也。
云何當?shù)米顒傩,易解不贅?/p>
云何當?shù)梅N種入信,種諸善根故。
于六塵入六根時,起信順心,不起貪瞋癡。以無三毒故,能種諸善根。
云何當?shù)谜婷钚,增長無虛偽行故。
真實微妙之信,即信佛法僧也。三寶清凈,離五住順惱,離惑業(yè)苦,故無虛偽行。
云何當?shù)脙粝残,除滅一切嫉妒故?/p>
凈喜信者,其心清凈,見眾生得樂,起歡喜心,除滅一切嫉妒也。
云何當?shù)们鍍粜牛靡磺蟹N智光明故。
佛之總相智,曰一切智,別相智曰一切種智。無分別智曰一切智,差別智曰一切種智。根本智曰一切智,后得智曰一切種智。如是等智,由自性清凈心中出,故曰當?shù)们鍍粜,得一切種智光明。
云何當?shù)孟矘沸行,除滅諸蓋障惡故。
喜樂行者,無諸惡因,不受惡果。故曰除滅諸蓋障惡,除滅諸蓋障惡,則無惡因惡果。蓋障惡者,總說為五欲五蓋十不善。
云何當?shù)弥窍残,攝受諸佛境界故。
諸佛境界者,一真法界也。
云何當?shù)们f嚴行信,勝一切世間瓔珞莊嚴。佛國清凈成故。
菩薩有四瓔珞莊嚴,一者戒瓔珞莊嚴,二者三昧瓔珞莊嚴,三者智能瓔珞莊嚴,四者陀羅尼瓔珞莊嚴。此四種瓔珞莊嚴,勝過一切世間瓔珞莊嚴。因為此四種莊嚴,能莊嚴清凈佛土。
云何當?shù)们鍍艚湫,永滅一切聲聞辟支佛心故?/p>
菩薩持清凈戒,不墮二乘地。菩薩若墮二乘地,便名破戒。
云何當?shù)们f嚴大誓,一切所作皆究竟故。
菩薩大誓者,攝受正法。由攝受正法,更出三大誓。即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如此大誓,能令一切所作究竟。
【云何當?shù)脼橐磺斜娚猩鲜。欲行諸善法故。云何當?shù)脽o有疲倦。為欲教授一切菩薩所學諸波羅蜜故。云何當?shù)貌煌宿D(zhuǎn)。多求一切佛法故。云何當?shù)貌豢蓧。不為一切外道邪師所破故。云何當(shù)蒙钚乓磺兄T佛。不舍此念常見諸佛故。云何當?shù)萌绺赶。紹隆一切佛法故。云何當?shù)?a href="/remen/fol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力加持于一切佛法光明中生故。云何當?shù)脽o障礙。一切佛法悉現(xiàn)在前故。云何當?shù)萌缁萌恕S谝磺蟹o思念故。云何當?shù)萌缁。觀一切法無生滅故。云何當?shù)萌鐗。觀察三世無來去故。云何當?shù)萌珑R像。一切世界斯現(xiàn)身中故。云何當?shù)萌珥懧。一切法無作無為因緣生故。云何當?shù)萌缧斡。于一切生法?a href="/remen/wuxi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無心取舍故。云何當?shù)每諢o所有。遠離一切諸佛想故。云何當?shù)脽o相。觀一切法無有二故。云何當?shù)梅ń邕呺H。菩提心無限量故。云何當?shù)貌黄鹬R磺惺澜缧詿o分別故。云何當?shù)脽o礙行。遍游一切諸佛剎中故。云何當?shù)弥T陀羅尼。聞一知萬善達一切文字分別說故。云何當?shù)萌缰T法師。善知一切佛法故。云何當?shù)靡磺兄T佛所護念。一切佛威力加持故。云何當?shù)眯勖筒磺尤醭雎暋H绱笈M跫按髱熥油醪焦。云何當(shù)?a href="/remen/wuwe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無畏。令一切世間歡喜故。云何當?shù)脽o疑惑。于一切佛平等無二故。云何當?shù)猛ㄟ_如如。滅除疑惑不著諸法故。云何當?shù)米C深法界。善能解釋所問義故。云何當?shù)脦熇嫠>咦愦蟠裙。云何當(shù)脺绯龖卸琛:銟氛f法故。云何當?shù)?a href="/remen/ru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如法住。不舍一切眾生故。云何當?shù)貌徽~曲。性淳直故。云何當?shù)萌缪勰俊橐磺惺篱g燈明故。云何當?shù)貌豢奢p蔑。勝出一切三界故。云何當?shù)脽o諍論。如教說行故。云何當?shù)脽o艱難。行無住著故。云何當?shù)弥趯嶋H。不分別諸法故。云何當?shù)谜f一切語言智。令諸眾生住于大乘故。云何當?shù)弥翢o畏處。遠離恐怖永無一切毛?等事故。云何當?shù)弥鸱奖阏f。善達一切修多羅等故。云何當?shù)貌豢丈篱g。恒入一切眾中獲利故。云何當?shù)脼橐磺兄鞘。于一切世間應(yīng)受供養(yǎng)大名聞故。云何當?shù)脽o邊贊嘆功德。為一切眾生福田故。云何當?shù)么髿g喜踴躍無量。常在諸如來師子座下故。云何當?shù)脛偕限q才。能問一切佛法故。云何當?shù)靡獠磺尤蹀q才。于一切大眾中無怖畏故!
云何當?shù)脼橐磺斜娚猩鲜祝兄T善法故。
此贊佛也,佛為一切九道眾生中上首。菩提是無上善法。此中語意,請問于佛,云何當?shù)米鞣鹨病?/p>
云何當?shù)脽o有疲倦,為欲教授一切菩薩所學諸波羅蜜故。
佛教菩薩行諸波羅蜜,無有疲倦。
云何當?shù)貌煌宿D(zhuǎn),多求一切佛法故。
不退轉(zhuǎn)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八地以上菩薩,入無功用道,永無三退,故名不退轉(zhuǎn)。
云何當?shù)貌豢蓧,不為一切外道邪師所破故?/p>
佛有大智能,不為一切外道邪師所破。
云何當?shù)蒙钚乓磺兄T佛,不舍此念常見諸佛故。
念佛必定見佛,故曰不舍此念,常見諸佛。
云何當?shù)萌绺赶,紹隆一切佛法故。
菩薩以佛為大慈悲父,續(xù)佛慧命,紹隆佛法。
云何當?shù)梅鹆映忠韵,易解不贅?/p>
云何當?shù)萌缁萌,于一切法無思念故。
幻化之人,無生無滅,于一切法無思求憶念。此用譬喻,道人于法無心,于心無法也。
云何當?shù)萌缁,觀一切法無生滅故。
能幻化者,觀其所幻化諸法,知其無生無滅也。
云何當?shù)萌鐗,觀察三世無來去故。
此喻夢中數(shù)十年事,只是枕上片刻耳。
云何當?shù)萌珑R中像,一切世界斯現(xiàn)身中故。
鏡中像者,影來則現(xiàn),影去則滅,F(xiàn)而不有,滅而不無。身中者心也,一切世界,唯心所現(xiàn)也。
云何當?shù)萌珥懀磺蟹o作無為因緣生故。
響者山呼響,登山一呼,回音歷歷,似有人而實無人。皆因緣假合而有,而無實性。故曰一切法無作無為,因緣生故。
云何當?shù)萌缧斡,于一切生法自無心取舍故。
影隨形有,法本無生。無生則無此法,故無心取舍。若有心取舍,便成虛妄。
云何當?shù)每諢o所有,遠離一切諸佛想故。
諸佛如來,非色非非色,非聲非非聲,乃至非香味觸法,非非香味觸法。諸佛法身,無所有不可得,不可以色取,不可以聲香味觸法取,故曰遠離一切諸佛想也。
云何當?shù)脽o相,觀一切法無有二故。
一切法空無所有,故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相,故無二無分別。
云何當?shù)梅ń邕呺H,菩提心無限量故。
法界即心,心即法界。心與法界,不二不別。故曰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今菩提心無有限量,故法界亦無有邊際。
云何當?shù)貌黄鹬磺惺澜,性無分別故。
一切世界,其性本空,空故無有分別。無分別法,則無彼此能所。故于一切法,不應(yīng)起執(zhí)著心。
云何當?shù)脽o礙行,遍游一切諸佛剎中故。
此言身通也。
云何當?shù)弥T陀羅尼,聞一知萬,善達一切文字分別說故。
陀羅尼譯為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又譯為遮、持,謂遮空有二邊之過,持乎中道之善。有四陀羅尼,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陀羅尼,忍陀羅尼。得陀 羅尼者,能于一知一切,于一切知一。故曰聞一知萬,善達一切文字分別說。
云何當?shù)萌缰T法師以下,易解不贅。
云何當?shù)眯勖筒磺尤醭雎暎绱笈M跫按髱熥油醪焦省?/p>
大牛王者,即法華經(jīng)所說之大白牛也。此大白牛喻一佛乘,能度一切眾。師子為獸中之王,師子一吼,百獸噤聲。故曰雄猛不怯弱出聲。謂佛說法,如師子吼。
云何當?shù)脽o畏,令一切世間歡喜故。
佛度眾生宣說妙法,具四種無畏。因佛有十力之智,智能明了,所說決定,故無所畏。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因佛具四無畏故,說法能令一切世間歡喜。
一切智無畏者,知苦也。漏盡無畏者,斷集也。說障道無畏者,修道也。說盡苦道無畏者,證滅也。
云何當?shù)脽o疑惑,于一切佛平等無二故。
無疑惑者,言佛成等正覺也。一切佛皆成等正覺,故平等無二。
云何當?shù)猛ㄟ_如如,滅除疑惑,不著諸法故。
證得真智,則能通達如如,故曰滅除疑惑。如如者,諸法實相,實相諸法也。一法界也。故曰不著諸法。
云何當?shù)米C深法界,善能解釋所問義故。
深法界者,一真法界也。證一真法界者,便能于一知無量,于無量知一。故曰善能解釋所問義。
云何當?shù)脦熇嫠,具足大慈故?/p>
佛為三界大師,能利益一切眾生,具足大慈。
云何當?shù)脺绯龖卸,易解不贅?/p>
云何當?shù)萌绶ㄗ。簧嵋磺斜娚省?/p>
如者不二不異也,如法住者,與諸眾生無彼此分別心也,起同體大慈悲心也。故曰不舍一切眾生。
云何當?shù)貌徽~曲以下,易解不贅。
云何當?shù)貌惠p蔑,勝出一切三界故。
不輕蔑者,不為一切眾生所輕蔑也。以勝出一切三界故。勝出一切三界,最為殊勝,此言佛也。
云何當?shù)脽o諍論,如教說行故。
如教說行者,信受佛語,依教奉行。故與佛法,無有諍論。
云何當?shù)脽o艱難,行無住著故。
心有住著,則不入正法,是謂艱難。行無住著,則入正法,無諸留難。
云何當?shù)弥趯嶋H,不分別諸法故。
實際者,又曰真際、本際、真如、法性。諸法同一真如法性,無有分別。故曰不分別諸法。
云何當?shù)谜f一切語言智,令諸眾生住于大乘故。
若得說一切語言智,則能通達十方六道一切眾生之語言。故能度十方六道一切眾生,皆令住于大乘。
云何當?shù)弥翢o畏處,遠離恐怖永無一切毛?等事故。
菩薩如實知一切法如幻皆空,是以心不隨境轉(zhuǎn),無有恐怖毛豎等事。
云何當?shù)弥鸱奖阏f,善達一切修多羅等故。
法本不可說,佛方便言說十二部經(jīng)。知佛方便說者,通達佛所說之經(jīng)教也。修多羅譯契經(jīng),十二部經(jīng)之一。今僅說修多羅,乃十二部經(jīng)之略也。十二部經(jīng)者,一契經(jīng)(修多羅),二重頌,三授記,四孤起,五無問自說,六因緣,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未曾有,十二論義。
云何當?shù)貌豢丈篱g,恒入一切眾中獲利故。
恒入一切眾中,謂入一切僧眾中也。易言之,即恒得出家為僧也。恒得出家修道,可獲無上菩提解脫善利。如此方得不空生世間也。
云何當?shù)脼橐磺兄鞘,于一切世間應(yīng)受供養(yǎng)大名聞故。
一切智首者,佛也。佛應(yīng)受九道世間供養(yǎng),故曰于一切世間應(yīng)受供養(yǎng)。諸佛圣號普聞十方,有大名聞。
云何當?shù)脽o邊贊嘆功德,為一切眾生福田故。
佛功德無邊,贊嘆無盡,為一切眾生良佑福田。此意即謂,云何當?shù)?a href="/remen/chengf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成佛也。
云何當?shù)么髿g喜踴躍無量,常在諸如來師子座下故。
大歡喜踴躍無量者,常得見佛聞法也。
云何當?shù)脛偕限q才,能問一切佛法故。
菩薩請問佛法,皆蒙佛加被方始能問,否則無能問者。思益經(jīng)云,「又如來光明無畏辯,若有眾生遇斯光者,能問如來,其辯無盡!
云何當?shù)靡獠磺尤蹀q才,于一切大眾中無怖畏故。
菩薩辯才無礙,處眾無畏,意不怯弱。于大眾中,縱任辯才,降伏一切。
【云何當?shù)靡磺姓撟h辯如師子王。降伏一切外道攝受諸異論師故。云何當?shù)貌粔谋臼那f嚴。欲摧一切邪異朋黨故。云何當?shù)蒙魄烧f法常處師子座。一切諸佛印可故。云何當?shù)眠h離一切世間無義語言。以通達一切正教故。云何當?shù)蒙類垡磺兄T佛法。于諸如來生處行故。云何當?shù)脴酚娣。知諸如來不生故。云何當?shù)貌恍嘎。善承事知識故。云何當?shù)貌蝗局。游行一切世界故。云何當(shù)迷感芯咦恪?a href="/remen/jiaohu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教化一切眾生故。云何當?shù)萌缟汉。得諸相故。云何當?shù)萌缣摽。一切法無得相故。云何當?shù)萌缙兴_。不斷佛種故。云何當?shù)貌恍菹⑿小VT菩薩道未曾遠離大乘故。云何當?shù)弥箧z甲。諸佛廣大戒中決定住故。云何當?shù)靡磺兄T佛所贊灌頂。住于諸如來十力地中故。云何當?shù)靡磺兴。通達一切諸法行故。云何當?shù)靡磺兴銛?shù)。巧方便知故。云何當?shù)蒙浦磺谐蓧。遠離一切障礙行故。云何當?shù)靡磺胁蛔⌒。不取不舍故。云何當(shù)靡磺写笫┲。能施無悔故。云何當?shù)萌胫T法海。能施勝上法寶藏故。云何當?shù)靡磺惺篱g行。能舍世間諸相故。云何當?shù)脧V大神通。隨順諸佛神通滿足歡喜故。云何當?shù)靡?a href="/remen/shan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剎那時間行。即能遍至一切諸佛前故。復(fù)云何當?shù)米〈朔饎x遍見一切十方諸佛聽聞?wù)üB(yǎng)眾僧。非但未得出世六通。而實未得世間五通。而亦未舍此世界身。亦無生彼諸佛國土。唯住此土見余世界諸佛世尊。悉聞諸佛所宣正法。一切聽受如說修行。世尊。譬如今時圣者阿難。于世尊前親聞法已。皆悉受持如說奉行。彼諸菩薩身居此土不至彼界。而能遍?諸佛世尊。聽聞法已悉能受持。如說修行亦復(fù)如是。從是已后一切生處。常不遠離諸佛世尊聽聞?wù)。乃至夢中咸若斯也!?/p>
云何當?shù)靡磺姓撟h辯如師子王,降伏一切外道,攝受諸異論師故。
論議辯如師子王者,如佛也。攝受諸異論師者,攝彼不落邪因邪果,受彼為佛弟子也。
云何當?shù)貌粔谋臼那f嚴,欲摧一切邪朋黨故。
菩薩本誓,為度一切眾生。欲度一切眾生,故摧破一切邪朋黨。
云何當?shù)蒙魄烧f法,常處師子座,一切諸佛印可故。
善巧方便說法也。云何善巧方便說法?無三乘法,說三乘法。說三乘法,悉導歸一乘,斯為諸佛印可。
云何當?shù)眠h離一切世間無義語言,以通達一切正教故。
世間語言,徒有文字,而無實義。例如「水」,水性濕下,然文字語言無濕下用,故徒有文字,而無實義。實義者,諸佛正教也。故曰離一切世間無義語言,以通達一切正教。
云何當?shù)蒙類垡磺兄T佛法,于諸如來生處行故。
一切諸佛法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菩薩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于諸如來生處行。
云何當?shù)脴酚娣,知諸如來不生故。
真法者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如來法身,故真法即如來法身也。樂欲法身,則知如來不生也。
云何當?shù)貌恍嘎瞥惺轮R故。
善承事給使善知識者,無有懈慢。
云何當?shù)貌蝗局,游行一切世界故?/p>
菩薩游行一切世界度化眾生,而無染著。
云何當?shù)迷感芯咦,為教化一切眾生故?/p>
菩薩愿行,唯為度化眾生,故曰為教化一切眾生故。
云何當?shù)萌缟汉,得諸相故。
如珊瑚是譬喻,得諸相者,謂于經(jīng)藏中得諸法也。(參考般舟三昧經(jīng))大智度論云,珊瑚者,海中石樹也。海中有珊瑚洲,洲底有盤石,此寶生其上。人以鐵網(wǎng)取之,世所希有。今以珊瑚喻法寶。
云何當?shù)萌缣摽,一切法無得相故。
諸法因緣有,其性皆空無所得,猶如虛空也。大智度論云:「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谷糇C得諸法性空,始知諸法無所得。
云何當?shù)萌缙兴_,不斷佛種故。
菩薩號法王子,續(xù)佛慧命,故曰不斷佛種。
云何當?shù)貌恍菹⑿,諸菩薩道未曾遠離大乘故。
大乘者,欲度一切眾生皆成佛。眾生無邊,故菩薩度生之行,無有休息。
云何當?shù)弥箧z甲,諸佛廣大戒中決定住故。
戒護道人,如著鎧甲,如渡海浮囊。如果破失戒體,便如破彼鎧甲,穿漏浮囊,有失命之憂。故于諸佛廣大戒中住,便如著大鎧甲。
云何當?shù)靡磺兄T佛所贊灌頂,住于諸如來十力地中故。
轉(zhuǎn)輪王子紹登王位,取四大海水灌王子頂,行灌頂禮。此表十地菩薩,紹登佛位也。住于如來十力地中,即住佛位也。
云何當?shù)靡磺兴胍韵拢捉獠毁槨?/p>
云何當?shù)蒙浦磺谐蓧,遠離一切障礙行故。
世人所知成不是壞,壞不是成。成則障壞,壞則礙成。于是所行,處處障礙。菩薩則不然,深知成以壞而得名,壞以成而立稱。故成為壞成,壞為成壞。無壞則無成,無成則無壞。是故成時正是壞時,壞時正是成時。原不相礙,故曰離一切障礙行。
云何當?shù)靡磺胁蛔⌒校蝗〔簧峁省?/p>
若能不取不舍,便是心無所住。
云何當?shù)靡磺写笫┲,能施無悔故。
菩薩為大施主,施一切眾生城邑聚落頭目腦髓,而無悔也。
云何當?shù)萌胫T法海,易解不贅。
云何當?shù)靡磺惺篱g行,能舍世間諸相故。
菩薩化度一切世間而不染,故曰能舍世間諸相。
云何當?shù)脧V大神通以下,易解不贅。
復(fù)云何當?shù)米〈朔饎x,遍見一切十方諸佛,聽聞?wù)ǎB(yǎng)眾僧。
賢護菩薩連發(fā)一百二十問后,復(fù)問曰云何能得住此佛剎不動,而能遍見一切十方諸佛,同時聽聞?wù),供養(yǎng)大眾僧?
非但未得出世六通,而實未得世間五通,而亦未舍此世界身,亦無生彼諸佛國土……
此是說凡夫見佛法門也。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盡通。
四果圣人,破見思惑,了分段生死,不受三界生,名得漏盡通。此為出世間圣人得。所謂五通仙人者,僅得前五通,不得漏盡通。因未破見思,未了分段生死,未出三界故。是為世間五通。
此人雖見佛聞法供養(yǎng)眾僧,實未得六神通。乃至未得世間五通。此是問博地凡夫,于此土不動,云何見佛聞法也。
未舍此世界身者,尚是娑婆世界業(yè)報身也。亦無生彼諸佛國土,實未生彼諸佛國土。只是于此世界,以念佛因緣,感佛得見也。故曰唯住此土,見佛聞法,如說修行也。
世尊!譬如今時圣者阿難,于世尊前,親聞法已,皆悉受持如說奉行。
阿難尊者,多聞第一,聽聞世尊所說諸法。今凡夫不動此土,云何亦能聽聞諸佛說法,如阿難尊者一般。
彼諸菩薩,身居此土不至彼界,而能遍睹諸佛世尊,聽聞法已,悉能受持,如說修行,亦復(fù)如是。
此是以事合阿難之譬喻。
從是以后,一切生處,常不遠離諸佛世尊,聽聞?wù)。乃至夢中,咸若斯也?/p>
當知菩薩修念佛三昧,便得一切生處,皆生佛國。乃至夢中,亦得見佛聞法也。下文世尊便揭示思惟諸佛現(xiàn)前三昧。
【爾時世尊告賢護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賢護。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妙義。汝為利益一切世間諸眾生故。亦為安樂諸眾生故。復(fù)為憐愍諸天人故。復(fù)為攝受未來世中諸菩薩故。賢護。而汝往昔已曾供養(yǎng)無量諸佛種諸善根。聽聞?wù)āJ艹终。愛樂正法。敬重正法。汝今但以摩訶迦葉教化行故。少欲知足。恒樂閑靜阿蘭若處;蚓于ig;蛟跇湎。亦露地坐。常坐不臥一敷不移。受乞食法一食不再;蛞蛔;蛭ㄒ粨。唯畜三衣及糞掃衣。贊嘆頭陀。勸請諸菩薩。教菩薩行法。令諸菩薩喜。訶責諸菩薩。教示諸菩薩。成就諸菩薩。能為利益行大慈悲。于諸眾生生平等心。咸得自在到于彼岸。隨意得見一切諸佛。發(fā)廣大愿行深妙行。樂一切智菩提梁柱。善能隨順如來種性。發(fā)菩提心猶如金剛。通達世間眾生所念。廣大妙行不可校算。不可稱量。常在一切諸佛目前。賢護。于汝功德中未說少分也!
世尊欲說妙法,先贊賢護菩薩。這一段文,總在贊嘆賢護,文顯易解。
汝但以摩訶迦葉,教化行故。摩訶迦葉,于佛弟子中頭陀第一。頭陀行者,比丘離諸憒鬧,不樂飾好,心絕貪求,無有憍慢,清凈自活,求無上道,名頭陀行。佛說頭陀行住世,則我法不滅也。
依十二頭陀經(jīng)云,頭陀行有十二種。一、住阿蘭若,譯為閑靜處。謂身離憒鬧,心離欲蓋。二、常乞食,謂離諸貪求,不受他請,不分別好惡,不嫌饑乏。三、次第乞食,謂不著于味,不擇貧富,平等次第而乞。四、一食,比丘為修道故,斷數(shù)數(shù)食,行一食法。五、節(jié)量食,比丘得食,分作三分。一分施饑乏者,又減一摶食施禽獸,一分自食。若不見饑乏者,缽中之食亦僅食三分之二。六、過中不飲漿,漿者,即果漿蜜漿等。七、著弊納衣,不貪服飾,糞掃為衣也。八、但三衣,比丘少欲知足,三衣袈裟外,更不畜余衣。九、冢間坐,常修無常苦空等觀,求出離故。十、樹下坐,如佛得道,在樹下坐也。十一、露地坐,樹下猶如半舍,恐生貪愛,故露地坐。十二、常坐不臥,恐貪睡眠,故脅不至席。
少欲知足以下,即分別說十二頭陀行。
常坐不臥,一敷不移者,一敷坐具,不因風雨日曬而移動也。
或唯一摶,一摶者一摶食也。頭陀行者,一摶之食落入缽中,即便知足。
勸請諸菩薩,教菩薩行法,令諸菩薩喜,訶責諸菩薩,教示諸菩薩,成就諸菩薩。
于已成就諸菩薩,勸請住世說法。于功德未圓滿者,教諸菩薩行。菩薩行者,六波羅蜜也。令諸菩薩喜者,令其得法喜也。訶責諸菩薩者,于退大菩薩,即便訶責。教示諸菩薩者,教示令發(fā)無上菩提心也。成就諸菩薩者,令彼成就于無上佛道也。
能為利益,行大慈悲。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行大慈悲也。
于諸眾生,生平等心,無分怨親。皆令得解脫,到于彼岸。皆令隨意得見一切諸佛,而發(fā)廣大愿行。深妙之行。
樂一切智菩提梁柱。一切智者佛智也。為無上菩提,以作棟梁。
善能隨順如來種性。如來種性者,即佛種性。隨順無生忍,必繼佛種,名如來種性。
發(fā)菩提心猶如金剛。謂菩提心一發(fā),堅不可拔也。何為菩提心?發(fā)菩提心者,即發(fā)成佛心。發(fā)成佛心者,即發(fā)度一切眾生心。菩薩發(fā)心,為成佛,度眾生。此心一發(fā),永無退轉(zhuǎn),堅不可拔,故曰猶如金剛。
通達世間眾生所念。菩薩知諸眾生心心所法,故曰通達世間眾生所念。
最后佛贊嘆賢護菩薩說,汝廣大妙行,不可較量計算,亦不可稱量。常在一切諸佛目前者,言常為一切諸佛所見也。我雖稱嘆于汝,然于汝功德中,未能說得少分。
【賢護。今有菩薩三昧名曰思惟諸佛現(xiàn)前三昧。若有菩薩。具足修習如是三昧。當?shù)贸删腿缟纤鶈栔T功德等。賢護當知。更有無量無邊勝上功德說不可盡!
佛呼賢護曰,今有菩薩三昧,名曰思惟諸佛現(xiàn)前三昧。若有菩薩,具足修習如是三昧,當?shù)贸删腿缟纤鶈栔T功德等……
于此佛提出「思惟諸佛現(xiàn)前三昧」,所謂思惟,有專念之意。以專念一佛故,雖未出阿彌陀佛名號,而實有導眾生專一思惟阿彌陀佛之意。所以后文即有「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系念,專心想彼阿彌陀如來應(yīng)供等正覺……是人必睹阿彌陀如來應(yīng)供等正覺!
同時我們可以知道,思惟諸佛現(xiàn)前,即是一心不亂之意。否則不收思惟之功,不得現(xiàn)前之益。亦即所謂專思寂想之謂也。
專思寂想,是蓮宗祖初祖慧遠大師,于念佛三昧詩序中所說。所謂「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知恬其照,神朗則無憂不徹……」
慧遠大師修念佛三昧,可能依般舟三昧經(jīng)。因當時觀無量壽佛經(jīng)等,尚未譯傳我國。而賢護經(jīng)與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jīng)二卷,顯系同本異譯。般舟三昧經(jīng)先出,賢護經(jīng)后出而已。故知慧遠大師修念佛三昧之思想,與賢護經(jīng)有關(guān)系。
若菩薩具足修習如是三昧,當?shù)贸删腿晁鶈栔T功德。甚至更能成就無量無邊勝上功德,說不可盡。
【爾時賢護菩薩復(fù)白佛言。善哉世尊。唯愿說此菩薩念一切佛現(xiàn)前三昧。令此世間天人梵魔沙門婆羅門。諸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多獲利益多受安樂故。亦令當來無量眾生多得利益受安樂故。又為未來諸菩薩輩作大光明承受威力故。又愿現(xiàn)在未來諸菩薩等。普得聞此念一切佛現(xiàn)前三昧。彼既聞已皆悉受持。既受持已一切皆當如實修學如教奉行。既學行已當令得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F(xiàn)前即能具足成就如是功德及余勝上功德等。】
賢護菩薩請佛宣說一切佛現(xiàn)前三昧,俾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令此世間天人梵魔沙門婆羅門……此是言令三界內(nèi)眾生利益安樂。梵是色界天人,魔是欲界第六天魔。沙門是總說出家人,婆羅門信奉梵天。諸龍以下,是說余部鬼神等。
亦令當來無量眾生,多得利益受安樂故。上文系令此世間眾生利益安樂,今復(fù)言亦令當來世眾生利益安樂。
又為未來諸菩薩輩作大光明,承受威力故。
未來世諸菩薩作大光明者,能令未來世諸菩薩廣度眾生。承受威力,即承佛威力。謂諸菩薩承佛力,能于未來世廣度眾生。
又愿現(xiàn)在未來諸菩薩等,聞此念一切諸佛現(xiàn)前三昧已。能受持修學,皆得不退轉(zhuǎn)于無上菩提。不但現(xiàn)前即能成就如是功德,亦能成就其余勝上功德。
【爾時世尊復(fù)告賢護菩薩言。賢護。如汝言者。汝當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為汝分別解脫。賢護復(fù)言。善哉世尊。我深樂聞如來所說!
賢護菩薩請佛宣說一切佛現(xiàn)前三昧,佛便聽許,囑令諦聽善思念之。諦聽者,發(fā)其聞慧也,善思念之,發(fā)其思慧也。
【佛復(fù)告言。賢護。云何名為菩薩思惟一切諸佛現(xiàn)前三昧。若有菩薩具足成就此三昧者。即獲如前諸功德事。亦得其余殊異功德。所謂心念諸佛皆現(xiàn)在前。其心不亂。不舍作業(yè)。求勝上智。勇猛精勤。荷負重擔度脫眾生。承事供給諸善知識。常修空寂廣大思惟。親善知識滅除諸蓋。遠離惡友息世語言。塞諸根門。初中后夜減損睡眠。不貪衣服食飲湯藥堂房屋宇床座眾具。恒樂空閑住阿蘭若。不愛己身不重我命。不著形色不縱其心。修以慈心熏以悲行。一切時喜常行舍心。破壞煩惱成就諸禪。于中思惟不著滋味。觀察色想。唯得空心不亂正念。不取諸陰不著諸入。不思諸界不貪生處。調(diào)伏慢高不妒他財。為諸世間多作饒益。于諸眾生起平等心。又于眾生生父母想。亦于眾生所作一子心。一切法中無有諍想。雖念持戒而不執(zhí)著。常在禪定亦無?染。好樂多聞不起分別。戒聚不缺定聚不動。智聚不妄諸法無疑。不背諸佛不謗正法。不壞眾僧不好乖離。親近眾圣遠離愚癡。不志求出世。雖聞?wù)Z言意不樂聽。亦不耽著世間六味。習近熏修五解脫法。除滅十惡念修十善。斷滅眾生九種惱處。心常不離九想觀門。常思棄捐八種懈怠。一心修息八大人覺。不著禪味不恃多聞。摧伏我慢一心聽受。求法殷重修道證知。憐愍眾生離我分別。求壽命想畢竟難得。觀察諸陰無有物想。不住涅盤不著生死。諸行煩惱輪發(fā)大恐怖想!
世尊先行贊嘆功德,然后說法。
心念諸佛皆現(xiàn)在前,其心不亂,不舍作業(yè),求勝上智,勇猛精勤。
例如專念阿彌陀佛時,佛號一起,如佛現(xiàn)在前。其心不亂,即經(jīng)云一心不亂。亦即志精專一,專思寂想。不舍作業(yè)者,不舍念佛凈業(yè),無有休息之謂。上求佛之勝上智,勇猛不懈,精勤不退。所謂精勤者,精者專一不雜,勤者制心不散,記起即念。念佛觀佛皆是一般,不怕念佛人失念,最怕順流而忘返。佛號失落不為可怕,只要記起,立即提起正念。久久用功,自然成就,獲一切功德。修觀佛者,亦復(fù)如是。
荷負重擔,度脫眾生。菩薩荷負度脫眾生之重擔。勝鬘經(jīng)略云荷負四種重擔,即荷負度脫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及大乘。
承事供給諸善知識,常修空寂廣大思惟。親善知識,滅除諸蓋。
空寂廣大思惟者,常修禪定也,不散亂馳想也。滅除諸蓋者,滅五蓋也。所謂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
遠離惡友,息世語言,塞諸根門,初中后夜減損睡眠,不貪衣服,食飲,湯藥,堂房屋宇眾具。
世間語言,喜諍論而無實義,應(yīng)息滅之。塞諸根門,眼耳鼻舌身意是諸根門。塞諸根門非是不看不聽不嗅不嘗不觸不思,而是六根于六塵中,不生貪染也。
初中后夜,減損睡眠,精進辦道也。
衣服飲食等,謂四事供養(yǎng)。修念佛三昧人,須不貪著四事供養(yǎng)。
恒樂空閑住阿蘭若…….
阿蘭若已如上釋。恒樂空閑,空閑有二種,身離憒鬧,清凈自居。與心離欲蓋,不生煩惱。是故不貪愛五陰身心,不重我命。復(fù)不貪著一切形色,例如不貪著嬌美之形色,不縱恣其心。
修以慈心,愛念眾生。熏以悲行,愍念眾生。一切時喜,于得樂眾生,歡喜慶悅之。常行舍心,舍乎怨親,以平等心濟度一切眾生。此是說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也。
破壞煩惱,成就諸禪,于中思惟,不著滋味。
壞一切煩惱,不隨境轉(zhuǎn),是為成就禪定。但于禪定中端正思惟,而不味著于禪定之中。
觀察色想,唯得空心,不亂正念。
色想者,如果廣義說,即一切事相也。唯得空心,知色即是空也。雖知色空,卻是空心不空法。因為心生則法生,心若不生,法本清凈。故曰唯得空心,不亂正念。
不取諸陰,不著諸入,不思諸界,不貪生處。
上文所明,不取三科事相也。陰是五陰,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是為三科事相。三科事相皆假,無有實體,故不應(yīng)取著。
不貪生處者,不貪生于人天善處。以智能心,求于無生也。
有人說既然求于無生,何故求生西方?求生西方,豈不是生嗎?
當知無生者,非是生外另有無生。如果生外另有無生,則此無生即是斷滅。須知生假因緣,當體即是無生。故生即無生,無生即生,方是一法界義。
若謂求生西方是生,不生西方留住娑婆即是無生,此實大誤也。
是知無生法,即智能心。智能心即清凈心,以清凈心念佛求西方,心凈則佛土凈,此是一法界義。一法界義者,即無生義也。故往生西方,面見彌陀,開悟大覺,即入無生。佛謂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淺智難階耳。
調(diào)伏慢高……于諸眾生,生平等心。文顯易解。
又于眾生,生父母想,亦于眾生所,作一子心。
于眾生所,作一子心者,此有二意。一者人有一子,益加愛重情殷。二者于一切眾生,平等而視,視如一子,無分優(yōu)劣。
于一切法中,無有諍論,不執(zhí)我見也。
雖念持戒而不執(zhí)著,深明開遮持犯。此是菩薩行也。
常在禪定,亦無?染。菩薩樂禪,而不?染,若生?染,便被禪縛。禪定之功,在于解脫,故不應(yīng)?染于禪定。
好樂多聞,不起分別。雖樂多聞,然不取著名相,不生分別見。
戒聚不缺,定聚不動,智聚不妄,諸法無疑。此言戒定慧三學具足。智聚不妄,諸法無疑,此是雙標智能。智者知法之差別相,故曰不妄;壅咧ㄖ疅o分別相,知諸法性,故曰無疑。
不背諸佛,不謗正法,不壞眾僧,此言不違三寶。于三寶所,無有乖離。
親近眾圣,遠離愚癡。文顯易解。
不志求出世,雖聞?wù)Z言,意不樂聽,亦不耽著世間六味。
此言菩薩行空不證,涉有不著也。不如二乘人,志求出世。菩薩不志求出世,為留世間度眾生故。雖聞?wù)Z言,意不樂聽者,知語言性空,于諸稱譏毀譽,無有分 別喜怒,故曰意不樂聽。
世間六味者,色聲香味觸法。于世間六塵,無有染著也。
習近熏修五解脫法。習近熏修五分法身也。五分法身者,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
除滅十惡,念修十善。除滅殺、盜、邪淫、惡口、妄語、綺語、兩舌、貪、瞋、癡。修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貪、不瞋、不癡。
斷滅眾生九種惱處。據(jù)大智度論,佛具九惱。其實佛過盡德圓,豈有業(yè)報之實?此系善巧方便示現(xiàn),令眾生知造業(yè)必然受報,旨在令眾生斷滅業(yè)因,清凈隨緣,故說斷滅眾生九種惱處。
茲略述佛九種惱處,及佛自言往昔因緣事。
一、六年苦行。佛言昔有二少年,一名火鬘,是婆羅門子。二名護喜,是瓦師子。護喜謂火鬘曰,共見迦葉如來!火鬘曰,何用見此禿頭道人。護喜強之再三,始共見迦葉如來,火鬘見佛相好,心生歡喜,出家學道。佛言時火鬘者我身是。以謗佛因緣,受苦無量。今臨成佛,余殃未盡,復(fù)受六年苦行。
其實六年苦行,是佛方便示現(xiàn),非實受報。有大菩薩,見佛入定六年,無苦行事。
二、孫陀利淫女謗佛。佛言昔有博戲人名凈眼,有淫女名鹿相。凈眼誘鹿相出城娛樂。時有辟支佛于林中修道。凈眼殺鹿相誣辟支佛。致辟支佛幾至死。后凈眼良心發(fā)現(xiàn),即自承其罪。國王殺凈眼。佛言時凈眼者,則我身是。彼鹿相者,孫陀利是。我以是因緣,受無量苦。今雖成佛,以是余殃,猶受女謗。
三、木槍刺腳。佛言昔有兩部主賈客,入海取寶。后因漲水爭船,乃共戰(zhàn)斗。第二部主以矛傷第一部主腳,即便命終。佛言時第二部主者,我身是。第一部主者,提婆達多是。以是因緣,受諸苦報。今雖得佛,由此殘緣。猶受木槍刺腳。
四、三月馬麥。佛言昔比婆葉如來,在盤頭摩跋城中,與大比丘眾俱。盤頭王奉大供養(yǎng)。爾時城中有婆羅門,將五百童子,見佛應(yīng)供,起嫉妒心曰,此禿頭沙門,正應(yīng)食馬麥,不應(yīng)食甘饌。時婆羅門者,即我身是。五百童子,即五百羅漢是。以是因緣,受諸苦報。今雖得佛,以是殘緣,三月安居,無有供養(yǎng),唯食馬麥。
五、流離王殺釋種。佛言昔此羅閱城,有捕魚村。時世饑饉,村有池多魚,眾皆捕食。池中有二種魚,一名麩,二名多舌,各懷報怨之心。時有一小兒,在岸邊見魚跳。以杖打彼魚頭。爾時羅閱人者,今釋種是。麩魚者,今流離王是。多舌魚者,今梵志好苦是(教流離王殺釋種者)。小兒者,我身是。以是因緣,流離王殺釋種,我患頭疼。
六、乞食空缽。佛曾入婆羅門聚落,乞食不得,空缽而還。
七、旃荼女謗佛。佛為眾說法時,多舌童女系盂起腹,謗佛言,沙門何以不說家事,乃說他事。汝先共我通,事須酥油,以養(yǎng)小兒。佛自述本生言,昔有佛名盡勝。有二比丘,一名無勝。一名常歡。時波羅柰城,有大愛長者婦名善幻。二比丘往其家以為檀越。無勝比丘,以斷漏故,供養(yǎng)無乏。常歡比丘,結(jié)使未除,供養(yǎng)微薄。常歡起嫉妒心,謗無勝與善幻通。時常歡者我身是,善幻婦者,今旃荼是。以是因緣,受諸苦報。由此余殃,受童女謗。
八、調(diào)達推石。佛言昔羅閱城,有長者名須檀,有子名須摩提。其父命終后,須摩提有異母弟,名修耶舍。須摩提恐其弟分財,將其弟騙至耆阇崛山,推墮崖底,以石砸殺。長者須檀者,我父王是。須摩提者,我身是。修耶舍者,提婆達多是。以是殘緣,提婆達多,以石擲我頭,山神以手接石,有小石片,傷我足趾。
九、寒風索衣。佛于阿羅婆伽林中,夜寒,嘗索三衣御寒。
以上是佛有九惱,今言斷滅眾生九種惱處者,示令眾生慎勿造業(yè),如果造業(yè),果報還須自受也。
心常不離九想觀門。
為除眾生貪著世間五欲,佛說九種不凈觀想。令除貪欲,令消惑業(yè),令得道果。
一胖脹想,二青瘀想,三壞想,四血涂漫想,五膿爛想,六蟲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
常思棄捐八種懈怠。八種懈怠,未見解釋。
一心修習八大人覺。
據(jù)成實論,八大人覺者,一少欲,二知足,三遠離,四精進,五正憶念,六定心,七智能,八無戲論。
不著禪味,不恃多聞,摧伏我慢,一心聽受,求法殷重,修道證知。
不貪著于禪定,不自恃多聞憍慢凌他。摧伏我慢貢高,一心聽受善知識教誨。殷重于求學道法,以踏實修行,親證知法為要。若不勤加修行,親證知法,只憑聽聞思惟,皆不得真實之法。故佛言我法甚深,唯證乃知。
憐愍眾生,離我分別。以平等心憐愍一切眾生,不以我見我愛我慢我癡,而妄加分別,厚此薄彼也。
求壽命想,畢竟難得。
法離壽命相,壽命相畢竟不可得也。何故壽命相不可得?以諸法空,離壽命相故。以諸法平等,離壽命相故。以法無來去,離壽命相故。以一切法不二,離壽命相故。
觀察諸陰,無有物想。
諸陰者,色受想行識五陰也。以五陰皆空,故于五陰無有物想。
不住涅盤,不著生死。菩薩離二邊故,行中道故。
諸行煩惱輪發(fā)大恐怖想。
煩惱是業(yè)因,諸行者,即造作業(yè)也。業(yè)是苦報因,由惑業(yè)而受苦也。如是惑業(yè)苦,三世輪轉(zhuǎn)不休。菩薩覺悟,發(fā)大恐怖想。斷煩惱業(yè),出離苦輪。
【諸陰怨家想。諸入空宅想。諸界毒蛇想。三界衰惱想。涅盤利安想。觀諸欲惡猶如唾涕。深樂出家不違佛教。于眾生所勸行功德。于諸世界無復(fù)染心。見一切佛皆悉現(xiàn)前。受一切身皆若幻夢。一切諸相觀察滅除。思惟往來不見三世。于信清凈深信真妙。念一切佛三世平等無有動轉(zhuǎn)。而能持諸善根。一切諸佛三昧自在。于不染著諸佛相身。于一切法皆悉平等不與一切世間共諍。所可應(yīng)作不相違背。通達甚深十二因緣。窮盡一切如來道地。得勝上忍入真法界。見眾生界性無生滅。見涅盤界本來現(xiàn)前。慧眼清凈觀法無二。彼菩提心無中無邊。一切諸佛體無差異。入于無礙清凈智門。明見菩提自然覺知。于善知識起諸佛想。于菩薩所不念乖離。已于生死破壞魔軍。一切眾事皆悉如化。見諸如來如鏡中像。應(yīng)當求彼菩提之心。諸波羅蜜莫不平等。實際無盡集佛功德。賢護。是為菩薩思惟諸佛現(xiàn)前三昧。若有菩薩摩訶薩欲具成就如是三昧。當先成就如是功德。賢護。當知更有無量功德。然亦緣此三昧而生!
諸陰怨家想,諸入空宅想,諸界毒蛇想。
此謂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危害眾生也。經(jīng)云無聞凡夫,愛護保惜五陰身心,終必被其大害。
諸入空宅想者,如法華火宅喻也。眾生覺悟,應(yīng)求出離,莫生樂著嬉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應(yīng)觀十八界,作毒蛇想,莫生貪著。
三界衰惱想,涅盤利安想。
應(yīng)觀三界生死,無非衰惱。涅盤寂靜,利益安樂。
觀諸欲惡,猶如唾涕。深樂出家,不違佛教。
觀五欲五蓋十不善,猶如唾涕,應(yīng)予棄絕。凡夫初出妻子家,終出生死家。信受佛語,依教奉行,不違佛教。
于眾生所,勸行功德。于諸世界,無復(fù)染心。文顯易明。
見一切佛皆悉現(xiàn)前,受一切身皆若夢幻。
想見一切佛,皆悉現(xiàn)前。受生六道身,知其皆如夢幻。不生貪著也,不執(zhí)為實有也。
一切諸相,觀察滅除。思惟往來,不見三世。
菩薩知一切相,皆系假有。觀察除滅者,不執(zhí)著為實也。諸法性空,而無實體,故實無往來。是故不見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以法無實體,本無生住滅故。
于信清凈,深信真妙。
于無上佛道,生清凈信。深信真如法性,真空妙有,圓通無礙。
念一切佛,三世平等,無有動轉(zhuǎn)。而能持諸善根。
念一切佛橫遍豎窮,三世平等。無有動轉(zhuǎn)者,無生無滅,無來無去。而能持諸善根,以一切佛不為境所動故,是以能持善不失,遮惡不生。即所謂妙湛總持不動尊也。
一切諸佛三昧自在,終不染著諸佛相身。
一切諸佛三昧自在者,謂一切諸佛不動自在也。諸佛皆系法身,不可以相取佛。如金剛經(jīng)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故曰終不染著,諸佛相身。
于一切法皆悉平等,不與一切世間共諍。
菩薩通達一切法性空,以性空故,一切法平等。世間人執(zhí)著名相,妄見差別而起諍論。以菩薩如實見故,不與一切世間共諍。
所可應(yīng)作,不相違背。
菩薩所應(yīng)作者,護持正法,普度眾生也。菩薩于此護法度生,不相違背也。
通達甚深十二因緣,窮盡一切如來道地,得勝上忍,入真法界。
佛于大般涅盤經(jīng)中說:「十二因緣,名為佛性……我經(jīng)中說,十二因緣,其義甚深!
觀十二因緣智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佛性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云通達甚深十二因緣,窮盡一切如來道地,應(yīng)為上上智觀。
得勝上忍,入真法界,即佛也。仁王經(jīng)而有五忍。一伏忍,二信忍,三順忍,四無生忍,五寂滅忍。
三賢位菩薩得伏忍,初二三地得信忍,四五六地得順忍,七八九地得無生忍,十地及妙覺,得寂滅忍。佛得寂滅忍,入一真法界。
見眾生界,性無生滅。見涅盤界,本來現(xiàn)前。
眾生者,眾因緣生也。因緣生法無有自性,法無自性則空。以性空故,無有生滅。不生不滅,謂之涅盤,亦名真如。真如法性眾生本具,故曰涅盤本來現(xiàn)前。
慧眼清凈,見法無二。
慧眼能見清凈法性,一切法空性不二,故慧眼能見法不二。
彼菩提心,無中無邊。菩提心者,畢竟空心,無所有心,無住心,無取相心。故菩提心者,離邊不住中,是故無中無邊。
一切諸佛,體無差異。入于無礙清凈智門,明見菩提自然覺知。
諸佛同一法身,故體無差異。證等正覺,故入于無礙清凈智門。親證菩提自覺圣智,悟本心之所具,故明見菩提,自然覺知。
于善知識,起諸佛想。于菩薩所,不念乖離。
善知識者,善友也。于善友處,應(yīng)生佛想。于菩薩處,不念違背乖離。
已于生死,破壞魔軍。魔者樂乎生死,欲了生死,應(yīng)破魔軍。
一切眾事,皆悉如化。
一切眾緣所成之法,皆悉性空,如幻如化。
見諸如來,如鏡中像。
十方諸佛,非色非非色,非聲非非聲,乃至非法非非法。不可見,不可取,隨緣而現(xiàn),不可思議。故曰如鏡中像。
應(yīng)當求彼菩提之心。
菩提心者,空心也,無取相心也。故于一切眾事,乃至十方如來,應(yīng)知其性空,莫取著于相。
諸波羅蜜莫不平等。實際無盡,集佛功德。
諸波羅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也。前五以般若故,方名波羅蜜。若無般若,僅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不名波羅蜜。
般若是空義,所謂三輪空。以般若故六波羅蜜皆三輪清凈。以如是故,諸波羅蜜,莫不平等。
實際者,又名本際,又名真如。諸法無性為實際,以無性能隨緣,乃成諸法故。以實際無性,于是橫遍豎窮,故曰無盡。
最后佛言,應(yīng)如是集佛功德也。
佛呼賢護菩薩曰,是為菩薩修習,思惟諸佛現(xiàn)前三昧也。若有菩薩摩訶薩,欲具足成就思惟諸佛現(xiàn)前三昧,當先成就如是功德。
賢護當知,更有無量勝上功德,皆緣此思惟諸佛現(xiàn)前三昧而生。
【佛復(fù)告賢護言。是中何等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行。所謂菩薩思惟諸佛現(xiàn)前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法!
佛告賢護言,菩薩思惟諸佛現(xiàn)前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法。思惟諸佛現(xiàn)前三昧,能生諸功德法也。行人集諸功德,可具足成就思惟諸佛現(xiàn)前三昧。但修習思惟諸佛現(xiàn)前三昧,亦能生如是諸功德法。
【復(fù)次賢護。云何名為菩薩思惟諸佛現(xiàn)前三昧也。賢護。若有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清凈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閑如是思惟。于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應(yīng)供等正覺。是人爾時如所聞已。即應(yīng)自作如是想念。如我所聞。彼阿彌陀如來應(yīng)供等正覺今在西方。經(jīng)途去此過百千億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安樂。如是如來今現(xiàn)在彼。為諸菩薩周匝圍遶。處大眾中說法教化。然而是人依所聞故。系念思惟觀察不已。了了分明。終獲見彼阿彌陀如來應(yīng)供等正覺也!
復(fù)次賢護!云何名為菩薩思惟諸佛現(xiàn)前三昧也?以下便具體說明,思惟觀行之法。
賢護!若有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清凈持戒,具足諸行……
- 大丈夫不被業(yè)系
- 愿生西方,愿見彌陀
- 在八識田中下阿彌陀佛的種子
- 時刻不忘阿彌陀佛愿生極樂
- 持佛名號之心要像呼喚父母一樣
- 我們眼前的親緣眷屬好比一臺戲
- 修學佛法要求解脫味
- 凈土法門重行不重解
- 蓋世之才學不如你一聲阿彌陀佛
- 只領(lǐng)導他念佛就是所謂助念
- 念佛是因果法
- 佛說魔逆經(jīng)通義
-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jīng)講記
-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jīng)釋義
- 生即無生。無生即生
- 界而無界無界而界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述要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修學記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修學記 賢善首章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修學記 普覺章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