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jīng)釋義

\

前言

  于大乘菩薩中,文殊師利智慧第一。手持利劍,駕乎師子,用表智慧之威猛。普賢菩薩常侍釋迦牟尼佛之右,文殊菩薩常侍釋迦牟尼佛之左,為菩薩眾之首,德推第一,故經(jīng)中每每特稱文殊菩薩為法王子。
  筆者素仰菩薩威德,故聞菩薩圣號,不覺肅然起敬?烧f亦是撰釋這部經(jīng)的主要原因。可惜筆者愚癡凡夫,雖有其心而無其力,莫探菩薩圣意于萬一。除深感慚愧外,尚冀菩薩垂慈加被。
  這部經(jīng)是菩提流志所譯,還有一位菩提流支,與菩提流志不同。菩提流志是南天竺人,菩提流支是北天竺人。菩提流志于唐則天朝來到中國,菩提流支于魏永平之初來到中國,是不同的兩個人。特別提出,請讀者諸君注意。
  釋智諭于西蓮凈苑

釋經(jīng)題

  【文殊師利所說】
  文殊師利,或稱滿殊尸利,曼殊室利。文殊譯為妙,師利有多譯,或譯為頭,或譯為德,或譯為吉祥。所以有的經(jīng)譯文殊師利為妙德,有的經(jīng)譯為妙首,有的經(jīng)譯為普首,有的經(jīng)譯為濡首,有的經(jīng)譯為敬首,還有的經(jīng)譯為妙吉祥。
  文殊師利菩薩表智慧,于菩薩中智慧第一。 此菩薩系龍種上尊王佛倒駕慈航
  。文殊菩薩有大威神力,能破大執(zhí),斥小乘,降魔外,為世尊之左脅士。
  這部不思議佛境界經(jīng),系文殊師利菩薩所說。
  【不思議佛境界】
  在心曰思,在口曰議。不思議者,法離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也。佛境界離一切相,離色相離非色相,離受相離非受相,離想相離非想相,離行相離非行相,離識相離非識相;離十二入相,離非十二入相;離十八界相,離非十八界相;乃至離一切法相,離非一切法相;一切皆離,此離之一念亦離,名不思議。
  過盡德圓曰佛,自覺覺他覺滿曰佛,十號具足曰佛。十號者,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自覺也。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覺他也。如此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之曰佛
  。以上十號具足者,名之曰世尊。
  佛境界者,諸法實相也。法華經(jīng)云,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 究竟等!溉纭拐,權(quán)智照俗諦也。「是」者,實智照真諦也。權(quán)智照俗諦,事也
  。實智照真諦,理也。而諸法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 ,理事雙含也。理不自明,因事而明。事不自立,因理而立。如是理不礙事,事不礙理,復(fù)事事無礙,是佛境界。
  余如大乘同性經(jīng)所示如來十地,即佛境界。唯文繁不及詳引,請參閱大乘同性經(jīng)。
  【經(jīng)】
  梵語修多羅,譯曰綖(線)。有貫穿義,如以線貫花為鬘。今譯契經(jīng),簡稱曰經(jīng)。經(jīng)者經(jīng)線也,取以經(jīng)貫緯之義。而經(jīng)者,以理貫文也。契經(jīng)者,上契佛理,下契生機(jī),通生死涅槃也。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菩提流志,南天竺人,凈行婆羅門種。十二歲從外道出家,后悟外道之非,始?xì)w佛門
  唐高宗時,遠(yuǎn)慕其名,于永淳二年,遣使迎來中國。武則天更加敬重,令住東洛福先寺,從事譯經(jīng)。譯出佛境界經(jīng)等十一部,連以后總共譯經(jīng)一百二十卷。
  玄宗開元十二年,隨駕居洛京長壽寺。至開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十一月四日,囑誡弟子。十一月五日,令侍人散去,右脅安臥而卒。享年一百五十六歲。謚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
  菩提流志于唐時來中國,故首曰唐。天竺即印度。三藏者,經(jīng)律論。遍通經(jīng)律論,曰三藏法師,簡稱三藏。奉帝命譯經(jīng),故曰奉詔譯。

釋經(jīng)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dú)園。與大比丘眾一千人菩薩十
  千人俱。復(fù)有欲界諸天子色界諸天子及凈居天子。并其眷屬無量百千周
  匝圍繞。供養(yǎng)恭敬聽佛說法。】
  佛于雙樹間將取涅槃,阿難請問于佛,佛滅后結(jié)集經(jīng)典時,經(jīng)首置何文字?佛言經(jīng)首應(yīng)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些人在一起,說此經(jīng)典。
  此所謂證信序,以六種成就,成就此證信序。如是乃信成就,如是之法,信為佛所說。我聞乃聞成就,是阿難自稱。意謂佛如是說,我如是聞,無有錯誤。
  佛成道夜,阿難始生,何得聞佛四十九年所說經(jīng)典?因為阿難因佛得聞持三昧 ,盡憶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如法華經(jīng)授學(xué)無學(xué)人記品云,阿難聞佛授記已,實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dá)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愿。所以阿難能傳佛法藏。世尊然燈,阿難傳燈。
  一時乃時成就,系佛說經(jīng)之時。
  佛乃說法之主,是主成就;蛘哂腥艘稍,此經(jīng)乃文殊師利所說,何得稱佛為說法之主?此有二意,一、法因佛弘,佛是法王法主。二、佛以二諦說法,無論菩薩說,弟子說,天說,化人說,只要不違二諦,都是佛說。
  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dú)園,乃說法之處,六成就中是處成就。其國本名憍薩羅,為別于南方之憍薩羅國,故以舍衛(wèi)城名其國。新譯作室羅伐城,譯為豐德。佛世時波斯匿王居此。給孤獨(dú)長者,購園建精舍供佛。其園原為祇陀太子所有,給孤獨(dú)長者以黃金布地買之。然園中之樹無法以金布之,仍屬祇陀太子所有。于是太子隨喜功德,以樹供佛,故名祇樹給孤獨(dú)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人菩薩十千人俱,乃眾成就。比丘有三義,即乞士、破惡、怖魔。乞士有二義,一、既出妻兒家,不事蓄積,理應(yīng)乞食清凈自活。二、為令眾生舍慳貪,種福田布施,故行乞食。破惡者,比丘出家,破殺盜淫惡口妄語綺語兩舌等七支惡。怖魔亦有二義,一、比丘舍身命乞食清凈自活,破七支惡自了生死,故令魔恐怖。二、比丘出家,佛眷屬增盛,魔眷屬損減,故令魔恐怖!副姟故巧,亦名僧伽、僧祇、僧團(tuán)。
  菩提薩陲,簡稱曰菩薩。菩提譯覺,薩陲譯有情,所以菩薩譯為覺有情。自既 覺悟,復(fù)覺悟眾生,名覺有情。自覺者上求佛道,覺悟其它有情者,是下化眾生,故上求下化之人,名為菩薩。
  欲界有六天,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故稱欲界諸天子。色界有十八天,梵眾、梵輔、大梵、少光、無量光、光音、少凈、無量凈、遍凈、無云、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xiàn)、色究竟。其中無想天系外道天,無煩無熱善見善現(xiàn)色究竟五天,為凈居天。如是等諸天子,皆來供養(yǎng)恭敬聽佛說法。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有辯才善能開演。汝今應(yīng)為菩薩大眾宣揚(yáng)妙法。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佛今令我說何等法。佛言童子。汝今應(yīng)說諸佛境界!
  稱菩薩曰童子,因菩薩處佛因地,是法王之子,故稱童子。佛令文殊宣說諸佛不思議境界。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境界者。非眼境界。非色境界。非耳境界。非聲境界。非鼻境界。非香境界。非舌境界。非味境界。非身境界。非觸境界。非意境界。非法境界。無如是等差別境界。是乃名為諸佛境界!
  世人所謂境界者,不外六根六塵。而佛境界者,非六根六塵。何以故?因為根塵是生滅法,變壞法。而佛境界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故六根六塵非佛境界。
  同時眼鼻耳舌身意,各有差別相。色聲香味觸法,各有差別相。凡有差別相者 ,皆是虛妄法。何以故?以差別相者,依他起故。凡依他起者,皆虛妄法。而佛境界,是一真法界,于一真法界中,諸法性相常住,無如是等差別。故無如是等差別境界,乃名諸佛境界。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有欲入于佛境界者。以無所入而為方便乃能悟入。】
  何故以無所入為方便,乃能悟入佛境界?因為一真法界,猶若虛空。若謂其有 ,卻無形無相。若有形相,何名虛空?若謂其無,卻是橫遍豎窮。若謂其無,請問何處不是虛空。在此種情形下,虛空無所入,亦無所出。若謂入虛空者,當(dāng)是以虛空入虛空也。佛境界亦復(fù)如是,以無差別故,以無能所故,一真法界不入一真法界 ,佛境界不入佛境界。故以無所入為方便,而悟入佛境界。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于何等境界而得菩提。佛言童子。我于空境界得菩提。諸見平等故。無相境界得菩提。諸相平等故。無愿境界得菩提。三界平等故。無作境界得菩提。諸行平等故。童子。我于無生無起無為境界得菩提。一切有為平等故!
  爾時文殊菩薩請問佛言,如來于何等境界而得菩提?換句話說,如來于何等境界成正等正覺?
  佛言我于空境界得菩提,諸見平等故。因為一真法界無有分別,無能見所見。 于一真法界中,雖有知見,而心無所住,以心無所住故,所以是空境界,諸見平等。如此諸法空性,即名菩提,是以佛于空境界得菩提。
  于無相境界得菩提,諸相平等故。一真法界無有分別,無形無相。既無形相,當(dāng)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是佛境界。諸相平等,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即名菩提。以無住心契無相法,即證菩提。故佛于無相境界證菩提。
  無愿境界得菩提,三界平等故。愿者愿求也,取著也,無愿則無愿求無取著。何以故?三界平等故。三界平等者,三界無界,等同空花。于中不可愿求,不可取著。三界無界,即是一真法界,即是菩提性,故佛于無愿境界得菩提。
  無作境界得菩提,諸行平等故。一真法界無有分別,清凈寂靜平等不動,無有造作行。清凈寂靜平等不動,即是菩提,故佛于無作境界得菩提。
  我于無生無起無為境界得菩提,一切有為平等故。無起即是無生,無生法忍亦 名無起法忍。無為即無生,所謂有為,有生住滅三相,無有生住滅三相,假名無為。諸有為法,緣成無性,如幻如化,故無生無起無為。諸法以無性為性,無性能隨緣,隨緣成萬法,萬法緣成皆無性。是以一切有為法皆無性,皆如夢幻泡影,故說一切有為平等。無性即是無上佛菩提,故佛于無生無起無為境界得菩提。
  【時文殊師利菩薩復(fù)白佛言。世尊。無為者是何境界。佛言。童子。無為者非思量境界。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非思量境界者是佛境界。何以故。非思量境界中無有文字。無文字故。無所辯說。無所辯說故。絕諸言論。絕諸言論者。是佛境界也。】
  文殊菩薩問佛,無為是何境界?如果具足說,應(yīng)是空、無相、無愿、無作、無生無起無為是何境界?
  佛答言,空乃至無為,是非思量境界。文殊菩薩答言,非思量境界,即是佛境界。
  非思量境界,離心緣相;無有文字,離文字相;無所辯說絕諸言論,則離言語相。離心緣相文字相言語相,即是空、無相、無愿、無作、無生無起無為境界,這便是佛境界也。
  【爾時世尊問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諸佛境界當(dāng)于何求。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諸佛境界。當(dāng)于一切眾生煩惱中求。所以者何。若正了知眾生煩惱。即是諸佛境界故。此正了知眾生煩惱。是佛境界。非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所行之處!
  爾時世尊問文殊菩薩言,諸佛境界當(dāng)于何求?意即空境界、無相境界、無愿境界、無作境界、無生無起無為境界,乃至一真法界,當(dāng)于何求?
  文殊菩薩答言,當(dāng)于一切眾生煩惱中求。因為一切眾生煩惱,是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無有分別,無所有不可得。所以當(dāng)體即是空、無相、無愿、無作、無生無起無為,當(dāng)體即是一真法界。所以若正了知一切眾生煩惱無性無分別無所有,即是無上菩提,即是諸佛境界也。所謂煩惱無性即菩提,菩提任緣成煩惱。這種境界, 非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所行境界,以一切聲聞辟支佛,偏空滯寂有住有著故。聲聞辟支佛人,行于無常苦空。而佛境界徹達(dá)畢竟空,于畢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無性,一切法如如,一切法無礙,一切法平等,一切法究竟寂滅。故非聲聞辟支佛所行處。
  【爾時世尊復(fù)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若佛境界即于一切眾生煩惱中求者。諸佛境界有去來乎。文殊師利菩薩言。不也世尊。諸佛境界無來無去!
  世尊語文殊菩薩言,一切眾生煩惱是生滅法,生滅法有來有去。如果佛境界于一切眾生煩惱中求,那么諸佛境界亦有生滅來去嗎?
  文殊菩薩答言,諸佛境界無有生滅來去。因為一真法界為諸佛境界,一真法界無有分別,無有分別則不可得,不可得則是無性。若法無性,是無有其法。以法無所有故,所以無有生滅來去?占礋o性,故空無生滅來去;無相即無性,故無相無生滅來去;無愿即無性,故無愿無生滅來去;無作即無性,故無作即無生滅來去; 無生無起無為即無性,故無生無起無為無有來去。是知諸佛境界,無有來去。
  【佛言童子。若諸佛境界無來無去者。云何而言若正了知眾生煩惱。即是諸佛境界耶。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如諸佛境界無來無去。諸煩惱自性亦復(fù)如是無來無去!
  世尊問言,若諸佛境界無來無去,如何言正了知眾生煩惱,即是諸佛境界呢?眾生煩惱,豈非生死來去嗎?文殊菩薩答言,若正了知煩惱自性,亦復(fù)無來無去呀。
  文殊菩薩何故如是答?原來煩惱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如幻如化即無自性。所以一切眾生煩惱,即是空、無相、無愿、無作、無生無起無為,是故亦無來無去。所以說煩惱即菩提,因為煩惱無性即菩提故。
  【佛言童子。何者是諸煩惱自性。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境界自性。即是諸煩惱自性。世尊。若佛境界自性。異諸煩惱自性者。如來則非平等正覺。以不異故。于一切法平等正覺說名如來!
  佛問文殊言,何為諸煩惱自性?文殊菩薩答言,佛境界自性,即是煩惱自性。
  佛境界自性者,無性也。諸煩惱自性,亦無性也。故佛境界自性,即煩惱自性。無性即無分別,無分別則不二不異平等如如。平等如如,即一真法界性。如果佛境界自性異于煩惱自性,則有二有別非平等如如。若非平等如如,則不名佛證平等正覺。佛證平等正覺者,即證諸法如義也。
  【爾時世尊復(fù)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能了知如來所住平等法不。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我已了知。佛言童子。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渴雷饛(fù)問文殊菩薩言,汝能了知如來所住平等法嗎?文殊菩薩言,我已了知。
  佛所住平等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經(jīng)云無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定法者,法無自性也。無性能隨緣,隨緣成萬法。萬法任緣成,悉歸于無性。無性隨緣成萬法者,一生萬法也。一生萬法者,實相諸法也。萬法任緣悉無性者,萬法歸一也。萬法歸一者,諸法實相也。此法甚深,唯佛與佛方能究盡。文殊師利系佛再來,故對于此法已經(jīng)了知。
  佛復(fù)問言,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菩薩言,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我們已經(jīng)知道,如來所住平等法,是無上菩提。經(jīng)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何以說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昵?因為一切凡夫所起貪瞋癡,皆因緣所生法。因緣生法,便無自性。凡夫三毒煩惱既由無性隨緣起,故凡夫起貪瞋癡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界。
  【佛言童子。云何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于空無相無愿法中起貪瞋癡。是故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佛問言,何故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菩薩答言,佛所住平等法,系空無相無愿無作無生無起無為。而一切凡夫即于空無相無愿法中,起貪瞋癡也。因為空無相無愿等,即是無自性。無性能隨緣,故于其中起貪瞋癡也。
  【佛言童子。空豈是有法而言于中有貪瞋癡。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帐怯。是故貪瞋癡亦是有。】
  佛言如此說來,空豈不是有法了嗎?因為空是有法,于中方有貪瞋癡故。若空是無,于無中焉有貪瞋癡?文殊菩薩言,世尊!空是有法,貪瞋癡亦是有法。
  文殊菩薩為何如此作答?因為無性是謂空,而空非是斷滅。如果有外為空,那便是斷滅空。今無性為空,空無性故,則不礙有。有無性故,則不礙空?詹坏K有 ,全空為有,有不礙空,全有即空。全空即有,非有外空,是謂真空。如果有外空 ,便是斷滅空,是謂邪空。全有即空,非空外有,是謂妙有。如果空外有,便是定性有,是謂常邊有。有是緣起,空是性空。緣起無性,當(dāng)體即是性空。性空隨緣,當(dāng)體便是緣起。故性空不異緣起,緣起不異性空,性空即是緣起,緣起即是性空。是故空不異有,有不異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全空之有,有是幻有。幻有非實 ,非實即空,故空即全有之空。所以文殊菩薩言,空即是有,貪瞋癡亦是有。
  【佛言童子。空云何有。貪瞋癡復(fù)云何有。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找匝哉f故有。貪瞋癡。亦以言說故有。如佛說比丘。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此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非不有。若不有者。則于生起作為諸行之法。應(yīng)無出離。以有故言出離耳。此亦如是。若無有空。則于貪瞋癡無有出離。以有空故說離貪等諸煩惱耳。】
  佛問文殊菩薩,空為何是有?貪瞋癡為何是有?文殊菩薩答言,空以言語相文 字相故有,貪瞋癡以言語相文字相故有。
  一切法性,本來空寂,不可知不可見不可分別。以言語相文字相故,始可知可見可分別,言語相文字相即是有,故空以言語相文字相而有。然言語文字相是幻有 ,幻有者其性本空。故性空無以見,以幻有而見;糜胁蛔粤,以性空而立。此即理不自見,以事而見其理。事不自成,因理而成其事。
  如佛說比丘下,是舉例作證。例如佛曾語諸比丘言,凡是一切行法,皆是無常 ,故佛說諸行無常。而佛告諸比丘,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常非無常,故無生無起無作無為不是行法。換句話說,生、起、作、為,皆當(dāng)遠(yuǎn)離。如此說來,無生無起無作無為,豈非有法嗎?因為有無生,佛始教比丘離乎生法,而證無生法;因為有無起無作無為,佛始教比丘離乎有起有作有為,證無起無作無為。若無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則于生起作為諸法,不應(yīng)出離。以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乃言出離生起作為,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也。是知無生無起無作無為,以名字而有。若不借假名 ,佛何以教化比丘?
  此空與貪瞋癡亦復(fù)如是,空貪瞋癡,名出離諸煩惱也。故以有空故,說出離貪瞋癡諸煩惱。
  【佛言童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莫不皆住于空之中!
  佛即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貪瞋癡等乃至一切法,莫不皆住于空中。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者,諸法也。一切法皆歸畢竟空者,諸法實相也。
  【文殊師利菩薩復(fù)白佛言。世尊。若修行者。離貪瞋等而求于空。當(dāng)知是人未善修行不得名為修行之者。何以故。貪瞋癡等一切煩惱即空故。】
  文殊菩薩進(jìn)一步白佛言,雖然如此,若修行者,離乎貪瞋癡而求于空,是人則 是有所得心,未名善修行者。何以故?因為貪瞋癡一切煩惱,體皆虛妄,如幻非實即是空寂。無法纏縛,亦無法可離。既云性空,即是不可得,既不可得,云何可求?故起心離貪瞋癡,是有所得心,起心求空,亦是有所得心。以有所得心而求,決定不得佛法。故古德云,無人縛汝,不用求解。
  【爾時世尊復(fù)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于貪瞋癡。為已出離為未離乎。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貪瞋癡性即是平等。我常住于如是平等。是故我于貪瞋癡。非已出離亦非未離!
  世尊問文殊菩薩言,汝于貪瞋癡為已出離,為未出離?文殊菩薩答言,貪瞋癡性即是平等,故我于貪瞋癡,非已出離,亦非未出離。
  云何貪瞋癡性平等?貪瞋癡性無性,故平等;其性本空,故平等;無所有故平等,不可得故平等,無分別故平等。何故貪瞋癡性無所有,不可得,無分別?以貪瞋癡體即虛妄,無性為性故。
  以貪瞋癡性,無性、空、無所有、不可得、無分別故,所以出離未出離,均不可得。
  【世尊。若有沙門婆羅門。自見離貪瞋癡。見他有貪瞋癡。即是二見。何謂二見。謂斷見常見。所以者何。若見自身離貪瞋癡即是斷見。若見他身有貪瞋癡即是常見!
  以貪瞋癡不可得故,若有沙門婆羅門,自見離貪瞋癡,或見他人有貪瞋癡,便是二見。因為二見,便是于畢竟空中,生有所得心也。
  無論佛道或外道,凡出家者皆稱沙門。婆羅門系印度四姓之一,奉事大梵天,修凈行者。
  何謂二見?謂斷見常見。
  總之,于有外執(zhí)空,便是斷見。于空外執(zhí)有,便是常見。當(dāng)知空非有外空,有無性當(dāng)體即空。有非空外有,空隨緣當(dāng)體即有。以性空方能隨緣,法隨緣成即是有。以隨緣便無自性,法無自性便是空。故心經(jīng)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若自見離貪瞋癡,便是于有外求空,故成斷見,若見他人有貪瞋癡,便是于空外取有,故成常見。若見有不異空,空不異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于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則離二邊不住于中,是之謂無上菩提。
  【世尊。如是之人非為正住。夫正住者。不應(yīng)于己見勝謂他為劣故!
  世尊?如是之人,非為正住。正住者,無所住也。故謂己見勝,謂他為劣,是心有所住,非正住也。
  【爾時世尊復(fù)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若如是者。住于何所名為正住。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夫正住者無有所住。住無所住。是乃名為正住之耳!
  世尊問言,住于何所,名為正住?文殊菩薩言,無所住是名正住。
  【佛言童子。豈不以住于正道為正住耶。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若住正道則住有為。若住有為則不住于平等法性。何以故。有為法有生滅故!
  佛問言,難道不以住于正道,為正住嗎?文殊菩薩答言,世尊!若住于正道,則是有所住,有所住則住于有為。有為法有生住滅三相,有生住滅三相則非平等。若非平等,則非空、無相、無愿、無作、無生無起無為。故不應(yīng)有所住于正道也。
  【爾時世尊復(fù)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無為是數(shù)法不。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無為者非是數(shù)法。世尊。若無為法墮于數(shù)者。則是有為非無為也!
  世尊問言,無為是數(shù)法不?
  色法心法等有為法,名數(shù)法。故數(shù)法是生滅法,有數(shù)量法。如果廣說,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有為法數(shù)量法,皆為數(shù)法。
  佛問無為是不是數(shù)法呢?文殊菩薩答言,無為非是數(shù)法。若無為墮于數(shù)者,則是有為,非是無為了。
  【佛言童子。一切圣人得無為法不有數(shù)耶。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非諸圣人證于數(shù)法。已得出離諸數(shù)法故!
  佛問言,一切圣人,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豈不是有數(shù)嗎?文殊菩薩答言,非是諸圣人證于數(shù)法,而是諸圣人已得出離有為,出離數(shù)法,而其出離的程度深淺不同,故說一切賢圣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
  【爾時世尊復(fù)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為成就圣法。為成就非圣法。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我不成就圣法。亦不成就非圣法。世尊。如有化人。為成就圣法。為成就非圣法。佛言童子;瞬豢裳猿删褪シ。亦不可言成就非圣法。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豈不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化。佛言如是。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我亦如是。云何可言成就圣法成就非圣法!
  世尊復(fù)問文殊菩薩言,汝是成就圣法?還是成就非圣法呢?文殊菩薩言,我不成就圣法,亦不成就非圣法。
  因為一切諸法,無非因緣所生,因緣生法,其性空寂,其相如幻如化。因緣生法,皆系幻有徒具假名。例如國家,國家系土地人民主權(quán)等因緣而有,當(dāng)知國家不過是抽象假名,無有實體。家庭系親緣眷屬所成。當(dāng)知家庭只是一假名。如果家庭有實體者,應(yīng)該離開親緣眷屬等成員,還有家庭。人系五陰──色受想行識諸因緣所成,當(dāng)知「人」只是假名。五陰亦非自性有,亦是因緣有,故經(jīng)云五陰皆空。其性既空,當(dāng)知亦是假名。世間法亦復(fù)如是,例如原子系電子所構(gòu)成,當(dāng)知原子無實體,只是假名而已……所以小至原子,乃至無量小,大至天體,乃至無量大,一切諸法,無非因緣生,無非是空,無非是假名。
  假名則無實,無實則無所有不可得無住無礙無形無相。無住無礙無形無相,則 橫遍豎窮。若謂其有,何處定是?若謂其無,何處不是?世人不知,名之為宇宙。其實謂為宇宙,當(dāng)有分別,當(dāng)有起止生滅,來去變化。而此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雖畢竟空寂,而萬法森羅,雖萬法森羅,而畢竟空寂。猶一水含萬波,萬波入一水。一虛空現(xiàn)十方虛空,十方虛空盡入一虛空。一真法界現(xiàn)十法界,十法界盡歸一真法界。如此之法,于佛法中有多名,而其名皆假;蛎ń,或名實相,或名中道,或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如、第一義空、究竟涅槃、佛,乃至眾生。
  何故亦名眾生?因為眾生亦因緣生法,亦是空,亦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即中論所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也!
  于此法中,一切諸法皆如幻化,故文殊菩薩言,我不成就圣法,亦不成就非圣法。
  【爾時世尊復(fù)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若如是者。汝何所得。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我得如來平等無自性境界!
  爾時佛復(fù)語文殊菩薩言,汝于佛境界何所得?文殊菩薩言,我得如來平等無自性境界。
  平等者,無有分別無能無所。無能無所,即是無所得,故平等法即是無所得。法無自性,即是無所有,無所有即是無所得?、無相、無愿、無作、無生無起無為,即是平等無自性境界,如此境界即是無所得。是知無所得是佛法,有所得即外道法。文殊菩薩所謂得如來平等無自性境界者,即無所得也。
  【佛言童子。汝得佛境界耶。文殊師利菩薩言。若世尊于佛境界有所得者。我亦得于諸佛境界!
  佛言,汝得佛境界嗎?文殊菩薩言,如果世尊于佛境界有所得者,我亦得于佛境界。
  事實上佛于空無相無愿無作無生無起無為境界,無住為住,住于無住。無得為得,得于無得。無住無得,是實智照真諦。無住為住,無得為得,是權(quán)智照俗諦。俗諦是依他起法,法依他起,便無自性,無自性法體即虛妄。凡夫執(zhí)虛妄為實有,便成遍計執(zhí)。佛如實知依他起法無自性,空無相無愿無作無生無起無為即無自性,于是依他起當(dāng)體即是圓成實。故權(quán)照俗時,當(dāng)下即是實照真也。
  佛證此法,文殊菩薩亦證此法,故菩薩言若世尊于佛境界有所得者,我亦得于諸佛境界。
  【時長老須菩提。問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如來不得佛境界耶。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汝為得聲聞境界不。須菩提言。大士。圣心解脫無有境界。是故我今無境界可得。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佛亦如是。其心解脫無有境界。云何而謂有所得乎。】
  長老須菩提言,大士!佛不得佛境界嗎?大士是菩薩的異名。
  文殊菩薩以問為答曰,大德!汝得聲聞境界否?聲聞境界,亦是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不過聲聞人于無為法中,沉空滯寂而已。故大般涅槃經(jīng),謂聲聞人不見佛性。
  云何圣心解脫無有境界?放下有所得心,即是圣心解脫無有境界也。何以故?因為一切法畢竟空,一切法無相無愿無作無生無起無為,云何可得?當(dāng)知凡有所得 ,其心即被法縛矣。
  故文殊菩薩言,佛亦如是,其心解脫無有境界,云何而謂有所得乎?
  【須菩提言。大士。汝今說法?刹粚⒆o(hù)初學(xué)心耶。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如有良醫(yī)欲治人病。為將護(hù)病人心故。不與辛酸咸苦應(yīng)病之藥。能令其人病得除差至安樂不。答言不也。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此亦如是。若說法師。為將護(hù)初學(xué)心故。隱甚深法而不為說。隨其意欲演?淺義。能令學(xué)者出生死苦至涅槃樂。無有是處!
  須菩提言,大士!你宣說如此高深的法,難道不將護(hù)初學(xué)之心嗎?
  我們要知道,將護(hù)初學(xué)心者,絕不可順其邪念心而歪曲正法。而是要以正法化導(dǎo),對治其邪念心。文殊菩薩舉譬喻言,譬如醫(yī)師醫(yī)病,不能只為將護(hù)病人之心,而不與辛酸咸苦之藥。度化初學(xué)亦復(fù)如是,若說法師只為將護(hù)初學(xué)之心,隱甚深正法而不為說,只隨初學(xué)之意欲說些粗淺義,是不能令學(xué)者出生死苦至涅槃樂的。
  【說是法時。眾中有五百比丘僧。諸漏永盡心得解脫。八百諸天子。遠(yuǎn)塵離垢得法眼凈。復(fù)有七百諸天子。聞其辯才深生信樂。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文殊師利說是法時,五百比丘諸漏永盡心得解脫。諸漏者,系欲漏有漏無明漏。欲漏者,欲界之煩惱。有漏者,色界無色界之煩惱。無明漏者,三界內(nèi)之無明。此三種漏,總在三界內(nèi)。此五百比丘,見思惑已斷,三漏永盡。心得解脫,是斷盡煩惱障。若以五住地?zé)⿶姥?四住地?zé)⿶罃?則心得解脫。四住地?zé)⿶勒?即見一 處住地(見惑)、欲愛住地(欲界思惑)、色愛住地(色界思惑)、有愛住地(無色界思惑)。所以四住地?zé)⿶兰匆娝蓟?四住煩惱斷,名斷煩惱障。若無明住地斷 ,則五住全斷成佛。
  四住煩惱斷,見思惑斷,煩惱障斷,心得解脫,則出三界得涅槃。無明住地?zé)⿶罃?名慧解脫,斷所知障則證菩提。佛五住齊斷,則證無上菩提,究竟涅槃。
  此五百比丘諸漏已盡,見思煩惱已斷,心得解脫,已出三界,已證無漏,已得涅槃。此是四果阿羅漢也。
  八百諸天子,遠(yuǎn)塵離垢得法眼凈。初果人于四住煩惱中,見一處住地頓破,見惑頓除。永離三途惡障,不失人天之報,故曰遠(yuǎn)塵離垢。見一切法清凈,故曰法眼凈。此人已證初果,最多七番生死,即可永離欲界。
  七百諸天子,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是大乘根機(jī),發(fā)無上菩提心修無上佛道。論其位次,應(yīng)在初住,以登初住名發(fā)心住。
  【爾時須菩提復(fù)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汝頗亦于聲聞乘。而生信解。又以此乘法度眾生不。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于一切乘皆生信解。大德。我信解聲聞乘。亦信解辟支佛乘。亦信解三藐三佛陀乘!
  須菩提復(fù)白文殊菩薩言,汝于聲聞乘亦生信解嗎?亦以聲聞乘法度眾生否?文殊菩薩答言,我于一切乘皆生信解。我信解聲聞乘,亦信解辟支佛乘,亦信解三藐三佛陀乘。
  三藐三佛陀,亦作三藐三菩提。譯作正遍知或等正覺。不過三藐三佛陀是約人言,三藐三菩提是約法言。三藐三佛陀乘者,一佛乘也。
  文殊菩薩是一乘人,何故言信解一切乘呢?因為一乘者,一切乘皆歸一乘。非是于一切乘外,另有一乘。此法只是一出一入而已。若論其出,則一乘出一切乘。若論其入,則一切乘皆入一乘。一真法界,法爾如是。如果一乘外有一切乘,一切乘外另有一乘,何得謂一真法界?當(dāng)知于一真法界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法 實相,實相諸法。法本不二,所謂一乘,或一切乘者,唯是心造耳。一即一切,無分別而分別,一生萬法也。一切即一,分別而無分別,萬法歸一也。是故文殊菩薩言,我于一切乘皆生信解。
  【須菩提言。大士。汝為是聲聞。為是辟支佛。為是三藐三佛陀耶。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雖是聲聞。然不從他聞。雖是辟支佛。而不舍大悲及無所畏。雖已成正等覺。而于一切所應(yīng)作事未?休息!
  須菩提問言,汝是聲聞?是辟支佛?抑是佛?
  經(jīng)云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此問,即落入定法矣,的是聲聞乘見也。
  我們說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是無分別而分別,無分別而分別是 理不礙事。一切即一是分別而無分別,分別而無分別是事不礙理。如是互攝互入,圓融無礙,重重?zé)o盡,則是事事無礙。這種圓融無礙重重?zé)o盡,便是一真法界。
  雖是聲聞,然是自性所顯,故曰不從他聞,此是事不礙理也。雖是辟支佛,而不舍大悲度化眾生,入生死而無所畏,是理不礙事也。雖成正等覺,而于一切所應(yīng)作事,未嘗休息,是事事無礙,互攝互入重重?zé)o盡也。
  【須菩提又問言。大士。汝云何是聲聞。答曰。我恒為一切眾生說未聞法。是故我為聲聞!
  須菩提問,汝云何是聲聞?
  所謂聲聞?wù)?師以音聲說法,弟信受聽聞。師弟緣合,無乖于法,謂之聲聞。故文殊菩薩言,我恒為一切眾生說未聞法,是故我為聲聞。
  【又問言。汝云何是辟支佛。答曰。我能了知一切諸法皆從緣起。是故我為辟支佛!
  須菩提問,汝云何是辟支佛?
  辟支佛者,重于義理。一切諸法皆從緣起,其理性皆空。不過辟支佛會理沉空 ,而菩薩行空不證,如此差別而已。以菩薩亦行空理故,所以文殊菩薩言,我為辟支佛。
  【又問言。汝云何是三藐三佛陀。答曰。我常恒覺一切諸法體相平等。是故我為三藐三佛陀!
  須菩提又問,汝云何是三藐三佛陀?文殊菩薩答言,我常恒覺知一切諸法,體性和事相平等。
  一切諸法,性不礙相,相不礙性,性相圓融,曰性相平等;一切諸法,無決定體相,曰性相平等;一切諸法,無所有不可得,曰性相平等;一切諸法,相即無相 ,如萬波之同一水,曰性相平等;一切諸法,互攝互入無有障礙,曰性相平等;一切諸法,空、無相、無愿、無作、無生無起無為,曰性相平等;一切諸法,無有高下,曰性相平等;一切諸法,一法界故,無增無減,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 異,不來不去,曰性相平等。如是平等,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文殊菩薩言,我常恒覺知一切諸法,如此體相平等,同佛知見,故我為三藐三佛陀。
  【爾時須菩提又問言。大士。汝決定住于何地。為住聲聞地。為住辟支佛地為住佛地耶。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汝應(yīng)知我決定住于一切諸地!
  爾時須菩提復(fù)問言,汝決定住于何地?文殊菩薩言,我決定住于一切諸地。
  因為一切法無非佛法,佛地隨緣現(xiàn)一切地,一切地?zé)o性同一佛地。佛地是一,眾生以惑業(yè)因緣,現(xiàn)有一切地。一切地虛妄現(xiàn)而無自性,故同一佛地。以如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dāng)成佛。眾生未成佛時本是佛,已成佛后還是佛。既然眾生本來是佛,何故成為眾生?以惑業(yè)因緣,迷失本來,妄為眾生耳。以如是因緣,文殊菩薩言,我決定住于一切諸地。
  【須菩提言。大士。汝可亦決定住凡夫地耶。答曰如是。何以故。一切諸法及以眾生。其性即是決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決定住于凡夫地也!
  須菩提問言,汝既住于一切諸地,難道汝亦住于凡夫地嗎?文殊菩薩答言如是!因為凡夫地其性即是決定正位故。
  一切法及以眾生,皆是緣起無性,體本虛妄。虛妄無性,即是決定正性。何以故?因為無性即是空無相無愿無作無生無起無為,而空無相無愿等,即是諸法正性。故文殊菩薩言,一切諸法及以眾生,其性即是決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住于凡夫地也。
  【須菩提。又問言。若一切法及以眾生。即是決定正位者。云何建立諸地差別。而言此是凡夫地。此是聲聞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佛地耶。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譬如世間以言說故。于虛空中建立十方。所謂此是東方。此是南方。乃至此是上方。此是下方。雖虛空無差別。而諸方有如是。如是種種差別。此亦如是。如來于一切決定正位中。以善方便立于諸地。所謂此是凡夫地。此是聲聞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菩薩地。此是佛地。雖正位無差別。而諸地有別耳。】
  須菩提復(fù)問言,若一切法及以眾生,即是決定正位,于此決定正位中,云何建立諸地差別呢?
  當(dāng)知諸法無性即是正位,而無性能隨緣,隨緣而有諸地差別也。譬如虛空是一而無分別,然世間人以心量言說,建立十方虛空。謂此是東方虛空,此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方虛空。雖立十方虛空,而不礙虛空是一。雖然虛空是一,而不礙立十方虛空。一不礙多,是理借事顯。多不礙一,是事因理成。理事圓融,一切無礙。佛以無礙智,于一說無量,于無量說一。于一說無量,是實智出方便智。于無量說一 ,是方便智合于實智。所以佛于一切法決定正位中,以善權(quán)方便故,立諸地差別。謂此凡夫地,聲聞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乃至佛地。這種道理,即是性空緣起, 緣起性空,無分別而分別,分別而無分別也。
  【爾時須菩提。復(fù)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汝已入正位耶。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雖已入亦復(fù)非入。】
  須菩提復(fù)白文殊菩薩言,大士!汝已入正位了嗎?文殊菩薩答言,我雖已入正位,亦復(fù)非入。
  菩薩與聲聞不同,聲聞乘人,既入無漏,急取涅槃,不敢再入生死。菩薩行空不證,雖入無漏,而不取涅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