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魔逆經(jīng)通義
導(dǎo)言
魔逆經(jīng)義理高妙,每讀不忍釋手。只是譯筆似詞簡而文深,所以讀來頗覺不易 。愿讀者耐心細(xì)尋其味,然后可得其旨也。數(shù)年前曾讀此經(jīng),法喜充滿。今者復(fù)誦其文,益感歡喜萬分。竟至不揣庸愚, 妄思作解。然經(jīng)義甚深,雖有其心,而無其力。故錯誤之處在所難免。但愿與經(jīng)本 義,差距不太遠(yuǎn)也。莫落獼猴擬天之失,則萬幸矣。
此經(jīng)在明第一義,故專弘大乘。呵諸取相分別,皆為魔事也。所謂第一義,則 一切諸法,無非第一義。故今于經(jīng)中,只破執(zhí)著見,不破于法也。讀者其留意之。 佛說魔逆經(jīng)通義
釋經(jīng)題
【佛說魔逆經(jīng)】【佛說】
佛是大圣,自覺覺他覺滿。梵文菩提譯為覺,自覺者,共聲聞緣覺菩提,覺他 者共菩薩菩提,覺滿者是佛獨證不共三乘之無上菩提。十方諸佛,諸惡永盡,眾善 圓滿,空二執(zhí)除二障,盡二死是名曰佛。
以上是通論,若別論者,此之佛字,系指本師釋迦牟尼佛而言。意即釋迦牟尼 佛說此魔逆經(jīng)也。
然尋諸經(jīng)文,此經(jīng)實是文殊師利菩薩所說,何故云佛說魔逆經(jīng)呢?因為佛以二 諦說法,凡說法者,無論弟子、菩薩,乃至化人,只要所說法不違二諦,均蒙佛印 可,故曰佛說。再者,余人說法,皆系佛威神力加被。不蒙佛力加被,無有能說法 者,故曰佛說。
說,有悅可眾心之意。凡有所說,上契佛理下應(yīng)眾機,普令聞?wù)邭g喜受益,故 說此經(jīng)。
【魔逆】
此有二意,一者因魔波旬興意違逆,以是因緣而說是經(jīng),故曰魔逆。二者示佛 法平等,無有選擇,等視諸逆,一皆化度,故曰魔逆。
【經(jīng)】
梵文修多羅,譯曰契經(jīng)。契者契合之義,上契諸佛果德,下契眾生因心,此所 謂契理應(yīng)機也。佛所說法能應(yīng)眾生之機,普令歡喜。佛所說法,雖以隨順眾生為方 便,而不失第一義,故能普令眾生得度,故曰契經(jīng)。
經(jīng)者經(jīng)緯之經(jīng)也,經(jīng)線能貫穿緯線,為緯線之所依。故經(jīng)者線義,有貫穿義, 所謂貫華結(jié)鬘。而貫穿義者,乃以理貫文也。至理無名,因文而顯,非文無以顯理 。文以理立,非理無以成文。文者言教也,故約文名之理教,約理名之教理。如此 理教,為佛之一代時教,名曰契經(jīng)。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西晉是朝代名,系司馬炎所建。至元帝之后,謂之東晉。竺法護系晉武帝時人 也。
三藏,即三藏法師,略稱曰三藏。三藏者經(jīng)律論也,通達經(jīng)律論者,號曰三藏 。竺法護洞達三藏,為時所重,當(dāng)時之人,以竹林七賢比之。
竺曇摩羅剎是其本名,譯晉語曰竺法護。月支人,世居于燉煌郡。八歲出家, 依外國僧人竺高座為師。日可誦經(jīng)萬言,才智甚高。曾譯正法華等經(jīng)。
釋經(jīng)文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千二百五十。摩訶菩薩不可計。及欲行天諸色行天凈居天人!
此是證信序,證明此經(jīng)為佛所說。并舉出時間、地點,大眾以為證明。
聞如是,余經(jīng)作「如是我聞」,意思相同。是結(jié)集經(jīng)人語,言此魔逆經(jīng)是我從 佛所聞,當(dāng)某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某些大眾宣說此經(jīng),今此大眾皆可證 明。
一時是說經(jīng)之時。因為欲令經(jīng)法流布十方,不便以年代記載之,故以「一時」 代表。
佛是說經(jīng)之人,即釋迦牟尼佛是也。
舍衛(wèi)國,舍衛(wèi)原是城名,其國名曰憍薩羅。因恐與南方的憍薩羅國相混,故以 城名,曰舍衛(wèi)國。舍衛(wèi)譯為豐德,狀其城物產(chǎn)豐富,而人民有德也。佛在世時,該 國為波斯匿王所居,祇桓精舍在焉。
祇樹給孤獨園,該園系悉達長者,(給孤獨長者)以黃金布地,向波斯匿王太 子祇陀所買,用以供佛者,故名給孤獨園。悉達長者既買園已,而園中之樹仍為祇 陀太子所有。當(dāng)時祇陀太子亦起隨喜心,以園中之樹供佛,故曰祇樹。
比丘是出家眾,出家受具之男眾曰比丘,出家受具之女眾曰比丘尼。比丘有三 義,即乞士、怖魔、破惡。乞士者,上乞法以養(yǎng)慧命,下乞食以養(yǎng)色身。如果乞食 而不乞法者,不名比丘。比丘出家受具,諸魔恐怖,故曰怖魔。破惡者,比丘出家 受具,破身口七支惡也。破身口七支者,即不殺不盜不淫,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不 兩舌,故曰破惡。
大比丘,所謂大有三義,即大多勝。大者,言是等比丘于余眾中道德戒臘俱尊 。多者,言是等比丘識見多,遍通內(nèi)外經(jīng)典。勝者,言是等比丘知見殊勝,勝過九 十六種外道。
「眾」者,即僧團也。依律比丘四人以上為眾,因為四人即可作白二羯磨也。 三人以下,羯磨不成。俱者,在一起也。
千二百五十,這些大比丘僧,有千二百五十人。此中三迦葉師徒一千人。優(yōu)樓 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 弗師徒百人,大目犍連師徒百人。另外耶舍長者子率眾五十人,共計千二百五十人 。此千二百五十人,起初都是外道。依佛出家后,均證圣果。因感佛恩,常侍佛左 右,是佛常隨眾。
摩訶譯曰大,摩訶菩薩即大菩薩。不可計數(shù)也。
欲行天即欲界天人,色行天即色界天人。凈居天人原亦是色界天,不過此天是 三果圣人所居,不同凡夫故單列。此天有五,即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 天。是阿那含所居,又名五不還天,不還欲界也。依成實論,行人若生凈居天,是 人不復(fù)到無色界處,以樂慧故。若入無色界者,是人終不生凈居天,以樂定故。
【彼時世尊與無央數(shù)眾會眷屬。周匝圍繞而說經(jīng)法。有一天子。名曰大光
。在于座中。翼從文殊師利而侍衛(wèi)焉。于是大光白文殊師利。所可謂言
。諸菩薩眾有魔事者。何謂魔事!
以上略明佛說此經(jīng)的時間、說法人、地點及大眾等因緣成就后,今說此經(jīng)的發(fā) 起因緣。弟子結(jié)集經(jīng)律,均須說明佛于何時何地與某些人說,以何因緣而說,必如 此始足證明此經(jīng)或律為佛所說,真實不虛,一般來說,此一段文又名發(fā)起序。
世尊,是尊稱于佛,梵文曰婆伽婆。佛十號具足,十號者即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前五號自如來至善逝,明其自利德 圓滿也。后四號自世間解至天人師,贊嘆佛慈悲濟物化他德也。佛之一號總贊自利 化他二德圓備也。世尊一號,總稱十號圓滿,言佛眾德具備,世所欽重也。諸佛所 說三藏十二部,無非在稱揚此十號也,故若人稱佛名號,即獲無量功德。
無央數(shù),即無盡數(shù)也,梵語稱阿僧祇。
「翼」有侍衛(wèi)輔護意。大光天子侍衛(wèi)輔護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譯為妙吉祥 ,此菩薩于諸菩薩摩訶薩中,智慧最為第一。
當(dāng)時大光天子問文殊菩薩言,所可謂言,即所謂之意。所謂諸菩薩眾有魔事者 ,何謂魔事呢?
【文殊答曰。有所興業(yè)而有所作。則為魔事。若使志愿有所受取。而有所
奪則為魔事。假令所欲思想諸著識念求望則為魔事!
凡有所行,若不以無明愛取因緣則不為業(yè)。所謂「有所作」便是以無明愛取造 業(yè)的意思。如大般涅槃經(jīng)云,無造業(yè)故,故名無作。這句話的意思,便是若有所行 而以無明愛取因緣造作,則為魔事。
若使志愿有所受取,即是說,假使志愿欲求,有所執(zhí)受愛取,則為魔事!赣 所奪」之奪字,即是執(zhí)取義。
假令所欲,有所欲求也,有所貪著也。有所愿求曰思,思能令心造作意業(yè)。愛 初起名貪,貪已名求,求即是思。想是取著假相,故曰取相為想相。不知所取之相 ,皆自心所現(xiàn)也。想所取緣有三種,曰怨親中。于三緣中生三種受,曰苦樂舍。于 怨緣生苦受,于親緣生樂受,于中緣生舍受。由三受生三毒,曰貪瞋癡。故佛說想 有過,應(yīng)當(dāng)斷除。思想諸著,欲求取相于所執(zhí)著之事也。識念求望,記識憶念,求 而望得,則為魔事。
故由思想故,便生諸著。識知而憶念,不舍欲求希望,這便是魔事。
【復(fù)次仁者。倚著菩薩志欲至道則為魔事。心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
而依智慧則為魔事。識念布施妄想持戒。受于忍辱放逸精進。及倚禪定
專惟智慧。則為魔事!
倚著即取著意,若人倚著修菩薩道,只志求于成佛,不思度眾生便為魔事。
放光云,諸有倚著者,難得解脫。有倚相者,不得逮覺,亦不能成就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凡倚著者,皆是取著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不得逮覺。
心倚著于六波羅蜜,便是魔事。因為倚著取相祇是世間功德,非是波羅蜜也。
識念是取相,妄想是取相,受、放逸、倚、專惟等,皆是取相,故曰魔事。
【復(fù)次仁者。心樂閑居行得于觀。則為魔事。若使想念止足獨處節(jié)限名德
。則為魔事。若行空無。依無相愿。修無放逸。住于如來所說言教。則
為魔事。假使仁者。思想識念有所受取。志在所應(yīng)。見聞念知分別經(jīng)典
。皆為魔事!
以上講菩薩行六波羅蜜無著方便,而生倚著便為魔事。今講菩薩修行時,若無 善方便,退墮二乘則為魔事。菩薩無善方便退墮二乘,亦為破戒也。
心樂閑居,行得于觀。心樂閑居者,乃不樂度化眾生也。行得于觀者,聲聞乘 人,四向為四行,四果曰四得。即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名四行。初果 二果三果四果名四得。若起四「行」四「得」之觀想,便是魔事也。
若使想念止足獨處,節(jié)限名德,此是緣覺人的行徑。緣覺人少欲止足,獨處山 林,不入世間,不染世間名利,故曰節(jié)限名德。如是之行,便為魔業(yè)。
若行空無,依無相愿下,是總說二乘行徑。
空、無相、無愿,名三解說,又名三空,又名三三昧。理寂故名空,理寂則絕 諸相,故名無相。無愿亦名無作,又名無起,理寂則于中無有貪求,故名無愿。理 寂則無有作用集起,故名無作無起。
修無放逸者,即是修無愿三昧也。無愿三昧者,無愿求于生死也。二乘無愿求 于生死,故不入三界,不興化道。
二乘人住著于如來之言教。不知因佛言教,而入第一義,不知學(xué)佛之行,廣行 度化。只知自求涅槃,速脫生死,此即魔事也。 思者求取也,想者取相也,識者知解記取也,念著憶持不忘也,有所受取志在 所應(yīng)者,是不知深體佛說第一義,只知取著于言教也。志在所應(yīng)者,志有所求也。 如此便對佛所說的經(jīng)典,只知以見聞覺知去分別了。若菩薩墮入如斯行徑,便為魔 事。
綜觀上意菩薩有所作,有所取,倚著菩薩道而執(zhí)取無上佛道,乃至墮入二乘行 徑,皆是有所得心所生的錯誤。所以菩薩若以有所得心修于佛道,便失于善巧方便 而為魔事了。
【大光問文殊曰。其魔事者為住何所。文殊答曰。住于精進。又問。以何
等故住于精進。文殊答曰。其精進者。乃為諸魔求其便耳。若懈怠者。
彼魔波旬當(dāng)奈之何!
大光問文殊菩薩說,所謂魔事者,是住于何處呢?文殊答曰,魔事者住于精進 。為甚么呢?因為取相之精進,必有所執(zhí)著,故感魔事。如果其人懈怠,魔當(dāng)奈何 之。
波旬天魔別名也,譯曰殺者,斷人慧命故。
【又問。何謂菩薩精進而不應(yīng)者。文殊答曰。假使計言。我身精進則為不
應(yīng)。所以者何。己身精進。計有所應(yīng)。則依倚世。】
大光又問文殊菩薩說,甚么是菩薩精進而不當(dāng)呢?因為精進是佛所說,若無精 進不成佛道。故正當(dāng)?shù)木M是必要的。那么怎樣是不正當(dāng)?shù)木M,又怎樣才是正當(dāng) 的精進呢?
文殊回答說,假使計著說,我身精進,便是不應(yīng)當(dāng)?shù)。所謂我身精進者,便是 取相了。如果自身精進,而有所計著,便是依倚于世間而有所求。計有所應(yīng),便是 有所求的意思。所以大哀經(jīng)說,道無精進,亦無不精進。因為道本清凈,道本平等 故。
如是平等清凈,無縛無解,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妄想無分別,無高無下無作 無不作,無暗無明,無惱無不惱,無生死無涅槃。這樣精進是名真精進。
【仁者。欲知為精進者等遵所修。此之謂也。以等精進則曰平等無所應(yīng)進
。已無所應(yīng)則無放逸!
欲知為精進者,是言仁者,要知道行精進者,應(yīng)當(dāng)平等而修行。
因為平等而精進修行,便無精進亦無不精進(亦無放逸)。所以說平等精進者 ,便無所應(yīng),換句話說,便無所求了。既無所求,便無放逸了。
【假使仁者。眼無所進不行于色。是則名曰平等精進。耳無所進不行音聲
。鼻無所進不行眾香。舌無所進不行眾味。身無所進不行細(xì)滑。意無所
進不行諸法。是則名曰平等精進!
假使仁者,眼無所進者,是言眼無所貪求也。若眼無所貪求,便不行于色,是 名平等精進。若能如是,自然眼不行于色。不行于色者,不貪于色也。耳鼻舌身意 無進,亦復(fù)如是。這樣六根不貪求六塵,是名平等精進。相反 地,若六根貪求六塵,便非平等精進了。
【復(fù)次仁者。假使不行一切塵勞。而以斷除眾生愛欲垢穢。是則名曰菩薩
所行平等精進。若于三界而無所行。救濟三界。倚著眾生諸惱之患。是
為菩薩平等精進。行于布施無所想念。修以四恩攝諸慳貪。行于禁戒而
無想念。攝諸犯惡眾生之類。行于忍辱而無所想。攝諸瞋恚人民之眾。
行于精進無所想念。攝諸懈怠。行于禪定無所想念。攝諸亂意。行于智
慧無所想念。攝諸惡智。是為菩薩平等精進! 菩薩修行,不取著一切法,于一切塵勞不生造作,是曰不行一切塵勞。只為度 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斷除愛欲垢穢,這便是菩薩所行的平等精進。若菩薩于三界 無所造作,而能救濟三界內(nèi),取著眾生的諸煩惱禍患,這便是菩薩平等精進。所以 菩薩精進不為自求,為度一切眾生也。
行于布施以下,是言菩薩行于六度而不取相,欲度一切為煩惱所害的眾生,這 便是菩薩平等精進。
菩薩行于布施,不取著布施相,故曰行于布施,無所想念。是為上報四重恩, 用以攝諸慳貪的眾生。四重恩者,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菩薩修以四 恩而行布施,為攝慳貪的眾生。
菩薩行于禁戒,而不著持戒相,是雖為而無想念。為攝受犯惡眾生,而持戒也 。菩薩行于忍辱,而不取著忍辱相,是為了要攝受多瞋恚的眾生。菩薩行于精進而 不著精進相,是為了要攝受諸懈怠眾生。如此精進,便是平等精進了。平等精進, 有大功德。毗尼中說,一切諸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生 。
精進如一雨之普潤,能令先世福德增長成就。菩薩精進為除眾生懈怠。懈怠之 法,能破在家人財利福利。能破出家人生天與涅槃之樂。
菩薩行于禪定,不著于禪定,是為了攝受亂意的眾生。菩薩行于智慧而不取著 于相,是為了攝受惡智邪見的眾生。菩薩不取著于相,正是真智慧也。大般若經(jīng)云 ,菩薩摩訶薩,不見一切相,則見般若波羅蜜。如此不取于相,為一切眾生故行于 六波羅蜜,是為菩薩平等精進。
菩薩平等精進除滅懈怠,而行六波羅蜜,始能自他俱利。佛說海意菩薩所問凈 印法門經(jīng)云「無懈怠者能行布施。行布施者,而能持戒。若持戒者,能起精進。起 精進者,能修禪定。修禪定者,能集智慧。集智慧者,能行自利。能行自利,而能 利他!
【文殊師利復(fù)謂大光其有曉了空無慧行。不想空無是為思念。精進行空游
于諸見。悉察諸見而無所見。觀諸邪見不離空無。是謂行空。所謂空者
。諸見則空。以空之故。故曰空空。由是空空故曰為空。因是空故諸法
皆空。假使曉了此慧明者而不自大。是謂菩薩平等精進。】
此一段文,是言菩薩平等精進,不住于有,亦不住于空。所謂行空不證,涉有 不著也。 其有曉了空無慧行,不想空無是為思念。若有覺了空無智慧之行者,不想是不 取空相,不想空無是為思念,思者愿求,念者憶念。菩薩雖曉了此空無慧行,而不 取著于空相而有所愿求憶念。雖精進行空,卻是不舍墮于諸見的眾生。此是說菩薩 行空不證也。
悉察諸見下,是說菩薩雖然游于諸見,而無所見。因為諸見諸相皆是因緣所現(xiàn) 。相現(xiàn)既屬因緣,故皆是假名,其性實空。能見所見皆是自心,自心所現(xiàn),還取自 心,實無外境而為所見也。故菩薩能悉察諸見而無所見。
觀諸邪見不離空無,是言菩薩雖游于諸見而入于有,卻是熟知諸邪見悉是因緣 假有而無實體。故曰不離空無。非是于空無以外另有邪見,而是邪見即空也。這是 說菩薩涉有不著也。如此行空不證,涉有不著,名之曰行空。
所謂空者,非是有法可空,而是空諸見也。有見空,空見亦空,故曰空空。如 是空空,是為真空,若不如是,是謂邪見空。故龍樹菩薩說真空中有空空三昧,邪 見空無空空三昧。
由于這種真空,所以諸法皆空。因為本無一切法,而眾生妄見諸法。諸法既是 妄見,故知諸法非實。故唯識云「于假說我法」。假使有人曉了此空慧而不自大者 ,便是菩薩平等精進。故非是空法,而是空見,其見若空,便不見有亦不見空了。
自大便是我慢,若有我慢,便是邪見空人。故大智度論云「邪見人雖口說一切 空,然于愛處生愛,瞋處生瞋,慢處生慢,癡處生癡,自誑其身。」
【復(fù)次天子。修行于此無所想著。不念無想。皆與一切眾念俱游。不舍眾
念不有所念。所念無想不想所念。等于諸想及一切念。若能曉了一切想
念。設(shè)于此慧。不以知慧而憍慢者。無所逸樂。是為菩薩精進之行。】
文殊又和大光說,復(fù)次大光天子,修行于無所想著者,亦不憶念于無想。而能 與一切眾念俱游,與一切眾念俱游者,不取無念也。換句話說,修行于無想著的人 ,既不想著于有想,亦不想著于無想。既不想著于無想,故雖修無想著,而與一切 眾念俱游。
不舍眾念不有所念,雖與一切眾念俱游,卻不想著有念。這便是分別一切法, 而不著于分別想。 譬如至誠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明白,此時心中定然不 著我人眾壽相。既不著我人眾壽相,自然無想。雖然無想,而佛號念得清楚聽得明 白,分明是想。雖然分明是想,卻又分明無想。而正因為分明無想,始想得清楚明 白。正因為想得清楚明白,才分明無想。這便是無所想著了。
所念無想,不想所念,雖然心念分明,卻不取著于想相,故曰所念無想。不想 所念,不取相于所念也。如是寂而照,照而寂,寂故能照,照故能寂。雖寂而不著 于寂,故不礙于照。雖照而不著于照,故不礙于寂。如是照而常寂,常寂而照。寂 而常照,常照而寂,便是菩薩精進之行了。
等于諸想及一切念。不著于諸想,亦不著于所念。令一切想一切念平等如如。 若能如是曉了于平等一切想念。設(shè)具此智慧,又復(fù)不以智慧而起憍慢,亦無有貪著 逸樂。這樣便是菩薩精進之行了。
所謂平等于一切想及一切念者,是于一切想念,不取相不分別,不生有無見也 。
【文殊師利復(fù)謂大光。其行無愿隨心所生。有所志慕心無所著。不行所愿
其趣所生。已離諸見及眾駛水。舍于二事。不計有身亦無吾我。而等除
去終始生沒。其有能行如是精進。是為菩薩平等精進!
文殊師利復(fù)謂大光天子說,其行無有愿求,隨心而生。隨心而生者,隨清凈心 而生也。清凈心者,知法而不著法也。
有所志慕,心無所著。菩薩志慕,唯求度生也。菩薩度盡無量無數(shù)眾生,但不 取相。故金剛經(jīng)云,度盡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不行所愿者,是不行于愛取也。雖行而無所愛取,便是不行所愿。
其趣所生,已離諸見。菩薩雖生三界,是以大悲心度眾生故。而菩薩已離見, 非被業(yè)系也。及眾駛水,是譬舟行而是隨水所流也。眾生生于三界,是隨業(yè)流轉(zhuǎn), 猶舟之隨水而行也。菩薩則不然,非是隨業(yè)報來受生死,是乘大悲愿來入三界也。
舍于二事者,言菩薩來入三界,非是業(yè)系,故已舍生死二事也。亦可說舍于分 別二見也。
不計有身亦無吾我。菩薩已舍生死,故無身見,亦無我見。而等除去終始生沒 ,終始生沒者,生滅見也。
若有能行如是精進者,是為菩薩平等精進。
【文殊師利復(fù)謂大光。菩薩修業(yè)常以平等。其于智慧圣明之達。無所修行
。曉了善權(quán)。將攝眾德之本。分別慧者。無我無人無壽無命。則以善權(quán)
精進。開化一切眾生。圣明達者。于一切法無應(yīng)不應(yīng)無凈不凈。曉善權(quán)
者。精進攝于一切正法。進智慧者。悉了于一切不壞法界。了善權(quán)者。
供養(yǎng)奉事無央數(shù)佛。達智慧者。進圣無為。曉善權(quán)者。宣暢一切文字之
教種種別異。智慧圣者。修行佛身了無穿漏。解善權(quán)者。三十有二大人
之相而自莊嚴(yán)。智慧圣者。使諸生死無所生。解善權(quán)者。則為所念常向
眾生。智慧圣者。修行于空無相無愿。曉善權(quán)者頒宣斷除六十二見眾想
之著。志有所求。智慧圣者。勸助精進至于六通。解善權(quán)者。神通變化
多所救濟。智慧圣者。精進不見諸種陰入眾衰之難。解善權(quán)者。執(zhí)持將
護諸種陰入。智慧圣者。遵修泥洹本性清凈。解善權(quán)者。為諸眾生開化
化導(dǎo)示。無上正真所當(dāng)修行。智慧圣者。謂得慧眼所?無極。解善權(quán)者
逮致天眼化諸著者。智慧圣者。不得諸法所行精進。解善權(quán)者。敷演文
字而講說法。智慧圣者。分別諸法義之所趣。解善權(quán)者。宣暢如應(yīng)辯才
之慧。智慧圣者。曉了諸根各各別異心念不同。解善權(quán)者。究盡眾人如
應(yīng)說法。智慧圣者。識達八萬四千諸行。解善權(quán)者。能為一切頒宣指示
八萬四千諸品法藏。是為菩薩平等之業(yè)精進行也!
此下論說菩薩離諸魔事,平等精進,應(yīng)具智慧與善權(quán)。智慧者,菩薩實智也。 善權(quán)者,菩薩方便智也。然權(quán)實二智互顯,故菩薩修業(yè),智慧善權(quán),常以平等而修 。
菩薩以圣智慧究盡無上佛道,以善權(quán)方便,成就無量功德。圣智慧者,清凈無 為是第一義。善權(quán)方便者,體具無量妙用,成就世間義。智慧方便平等無二,故菩 薩修業(yè)常以平等也。
其于智慧圣明之達,便是菩薩圣智慧。菩薩圣智慧則無所修行,以清凈無為故 。菩薩曉了善權(quán)方便,于是將護攝持一切眾德之本。清凈心是一切眾德之本,菩薩 曉了善權(quán),故將護攝持清凈心。
分別慧者,即圣智慧也。無我無人無壽無命,是不取于相也。然以善權(quán)方便精 進開化一切眾生。菩薩不著我人壽命相,而能成就其化德。
圣智慧者,于一切法無相應(yīng)亦無不相應(yīng)。無凈亦無不凈,因為一切法不可得故 。曉善權(quán)者,以不可得為方便攝受一切善法。
圣智慧者,了達一切法同一法界,而法界即畢竟空界。故一切法不可破不可壞 ,因為一切法入于法界,悉不可得故。通達善權(quán)者,以不可得為方便而供養(yǎng)奉事無 盡數(shù)佛。
圣智慧者,證入無為。曉善權(quán)者,于無為法示種種差別相,宣說流布一切文字 言教。
圣智慧者,修行佛身了無穿漏。此言佛法性身也,佛法身非有非無不來不去無 生無滅,故無有穿漏。解善權(quán)者,以三十二相而自莊嚴(yán)。三十二相者,報化身所具 也。
智慧圣者,知生死如幻而實無生死。解善權(quán)者,則以大悲心愍念有情,一切功 德回向眾生。 智慧圣者,修習(xí)于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大般涅槃經(jīng)云,定相名空三 昧,慧相名無愿三昧,舍相名無相三昧。曉善權(quán)者,頒宣斷除六十二見眾生之著。 頒是流布的意思,宣是宣揚宣說。眾生著于邪見,邪見略說有六十二種,稱為六十 二種邪見。凡夫于五受陰起我見妄想計著,便生六十二種邪見。天臺,嘉祥諸師, 于我見中成六十二見。因為外道于五陰計我,例如一、計即色有我,二、離色有我 ,三、我在色中,四、色在我中。于受想行識亦如是計,于是成二十種見。此二十 種見復(fù)歷三世,于過去未來現(xiàn)在均如此計,于是成六十見。再加上斷常二種根本見 ,便成六十二種邪見。其余大般若經(jīng)依十四難開六十二見,今且從略,不作介紹。 眾生著如是等邪見,皆是以有所得心,志有所求也。
智慧圣者,勸助精進而至于六通,六種神通即六種無礙也。即天眼天耳神足他 心宿命漏盡等六種無礙,此言其自利也。解善權(quán)者,以神通變化,救濟一切眾生, 此言利他也。
智慧圣者,精進不見諸種陰入眾衰之難者,菩薩精進于不起眾衰生增減諸見。 不見諸地水火風(fēng)四大種生滅增減,亦不畏色受想行識五陰,及六根六塵十二入等有 生滅增減眾衰之難。故能入生死度眾生也。解善權(quán)者,雖知諸種陰入無眾衰之難, 卻加意執(zhí)持將護度一切眾生,不令染于世間。所謂「諸種」者,地水火風(fēng)四大種也 。
智慧圣者,修于涅槃本性清凈之道。涅槃不生不滅,故本性清凈。解善權(quán)者, 菩薩為開悟眾生,度化眾生,誘導(dǎo)眾生,示以無上正真菩提所當(dāng)修行之道。
智慧圣者,所謂得慧眼,此言佛之清凈眼曰慧眼;垩矍鍍,故所睹無極。無 極即清凈也,所謂眼清凈則見塵清凈也。解善權(quán)者,逮得天眼。天眼者能見細(xì)色, 菩薩為化執(zhí)著眾生,故假天眼察乎世間。但憑慧眼不能度眾生,為什么呢?因為慧 眼無所分別故。所以菩薩為度生故,生于天眼。
智慧圣者,不得諸法所行精進者,一切法悉如幻化,皆不可得,菩薩即以不可 得為方便,精進修行于般若波羅蜜,解善權(quán)者,以不可得為方便,開敷演說諸文字 言教。
智慧圣者,分別諸法義理之所趣。諸法甚深義理,皆歸畢竟空也。解善權(quán)者, 宣說暢演,于諸眾生有所難問,皆能如應(yīng)而答,辯才無礙。 智慧圣者,曉了諸根各各別異心念不同者,是言菩薩以一相智慧能曉了一切差 別也。佛以無相慧,能曉了一切相。以無分別慧,能曉了一切分別。以無住慧,能 曉了一切眾生心念之所住著。金剛?cè)两?jīng)云「若住大海,則括眾流。住于一味,則 攝諸味!華嚴(yán)經(jīng)也說「能于一念悉了知,一切眾生無有余,了彼眾生心自性,達 無性者所行道!顾灾腔凼フ吣芤砸幌嗷蹜(yīng)一切慧,故知諸根各各別異心念不同 。解善權(quán)者能究盡眾生根性心欲,而能順其根性,如感而應(yīng)為其說法。這一段文是 說菩薩以圣智慧知一切眾生之根性心欲。以善方便順其根性心欲,而為說法度化。
智慧圣者,識達八萬四千諸行皆悉無常,而能以善權(quán)方便,為一切眾生,宣說 指示八萬四千諸品法藏。諸品法藏者,即指示八萬四千修道之行也。
以上所說智慧善權(quán),是菩薩平等之業(yè)精進行也。
【文殊師利。分別說此平等精進。示眾會時。八千天子。尋發(fā)無上正真道
意。五百天子。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發(fā)無上正真道意者,即發(fā)無上菩提心也。初住位是發(fā)心住,此心一發(fā),永無退 轉(zhuǎn),故名入正定聚。 無所從生法忍者,即無生法忍也。破無明證法性,安住于不生滅法,是曰住無 生法忍。約位言在于初地,因為菩薩登初地,即能破無明證法性也。有云七地以上 得無生法忍,初二三地得音響忍,四五六地得柔順忍,七地以上得無生忍。若依華 嚴(yán)問答,初二三地得音聲(響)忍,四五六地得順忍,七八地得無生忍,九地十地 得七種譬喻忍。七種譬喻忍即如幻忍,如炎忍,如夢忍,如響忍,如電忍,如化忍 ,如空忍,依仁王經(jīng)復(fù)開出五忍:習(xí)種性(住位),性種性(行位),道種性(回 向位),均為伏忍位。初二三地為信忍位,四五六地為順忍位,七八九地為無生忍 位。十地至妙覺為寂滅忍。
其實音聲忍與柔順忍皆是無生忍之別名。聞甚深無生法而不驚怖,名音聲忍。 能順乎真實無生之法,而生決定印可名柔順忍。今五百天子得無生忍,應(yīng)是登初地 也。
【世尊即贊文殊師利曰。善哉善哉。仁快說此諸菩薩眾平等之行。于是大
光白文殊曰。如來贊仁寧踴躍乎。文殊答曰。卿意云何。假使化人贊于
化者。又其化者寧踴躍乎。答曰不也。其化人者無所系著。亦無所受。
報曰。如是一切諸法自然之相。悉如幻化。如來之相亦復(fù)如此。吾當(dāng)何
因而踴躍乎。譬如呼響。于善惡聲無所是在。亦無所受。一切諸法亦復(fù)
如是。猶如呼響本悉清凈。如來文殊其凈亦如。吾當(dāng)何因而踴躍乎!
如來稱嘆文殊師利說,善哉善哉,仁者說此諸菩薩眾平等之行,實令人暢快心 懷也。
于是大光天子問文殊菩薩說,如來稱贊仁者,仁者一定很歡喜罷?
文殊師利說,大光天子,我問你,假使能作幻化者,稱贊他所幻化的人,他所 幻化的人會不會歡喜呢?
大光天子回答說,不會的,因為那個化人,非是實有,只是一種幻化,所以無 有想著,亦無所受,怎會有歡喜呢?
于是文殊師利說,如是如是,一切諸法自然之相,皆是因緣所現(xiàn)。十方一切諸 法,無非因緣現(xiàn)者。既是因緣所生,則知諸法所現(xiàn),悉是因緣,而無實法。如大智 度論說,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
既然一切諸法自然之相,皆是因緣所現(xiàn),故知一切法相如幻性空。
文殊師利說,如來之相亦是如幻性空,我當(dāng)何因而歡喜呢?
以下舉譬喻說明,譬如我們在山上高呼一聲,必然有回響而應(yīng),這種回響于善 惡聲,無所取著,亦無所受。
一切諸法亦復(fù)如是下,是以譬合法。一切諸法亦是這樣,猶如呼響一樣,本悉 清凈,無有取著,無有所受。
如來和我文殊之清凈,不二不異。亦「如」之如字,是如如義,即不二不異, 無有分別也。既然如此,我當(dāng)何因而歡喜呢?
【大光又問。何故如來贊于仁者。文殊答曰。其有頒宣無所立慧。乃為如
來所見嗟嘆。于諸言說。不懷憂戚亦無增減。于諸眾生無眾生想。于一
切法無諸法想。若志泥洹修治生死。曉了魔事解佛道業(yè)。以于魔事覺了
真諦。分別佛法及與魔事。不畏魔事不依佛法。如是行者。則為如來之
所嗟嘆!
大光天子問,既然一切法如幻,那么何故如來贊嘆仁者呢?
文殊回答說,因為若人宣說無所得慧者,于是蒙如來贊嘆。無所立慧,即是無 所得慧。
如果于諸言說相知是如幻,不懷憂戚亦無增減取舍之心。以及于一切眾生知是 如幻,亦不取著于眾生相。所謂有眾生想者,即取相想也。乃至于一切法,亦不作 取相之想。志向于涅槃而修對治生死之道,然而曉了魔事如幻,體解佛之道業(yè)隨緣 。如能覺了魔事如幻,便能覺了魔事是假。如能覺了魔事是假,便能覺了魔事是空 。而一切法空即是真諦。換句話說,若能覺了魔事性空,便能覺了魔事佛道不二不 別也。
如是覺了佛魔俱空,不二不別,便可不畏魔事,亦不依著于佛法了。如此覺了 真空之義,便知佛魔與世間,唯心無諸法了。若有如是行者,便為如來之所嗟嘆。
【又問文殊。仁為奉行如此法乎。所以如來而嗟嘆之。答曰。其平等者終
無偏黨。又問。其平等者不與偏乎。答曰。所謂平等。等于諸逆。亦等
吾我。等諸四大。亦等住見。吾所等者亦復(fù)若茲。如諸種等四顛倒等。
吾等亦如。如等不順反戾之事及欲所得。吾等亦如。如等生死等及與本
際。如等行原等生死本及泥洹本。以用泥洹本等等之故。因此故曰本際
平等如。本際等故吾我等。已等吾我。亦等無明恩愛之本。如等無明恩
愛之本。亦等明徹解脫之本。若以平等明脫之本。亦等貪淫瞋恚愚癡。
以等三垢亦復(fù)等于空無相愿。已等三脫。亦等有為之本。以等有為本。
亦等無為本。以等于無為之本。文殊所等其亦若茲。是故大光。以此平
等諸法皆等。其以說者今所頌宣。方當(dāng)演說而見嗟嘆。一切此法皆悉平
等。猶如虛空。虛空正等而無偏黨。虛空無數(shù)亦無所為。若有趣斯方欲
習(xí)入。是故如來贊嘆于彼!
以上文殊回答大光說,如來之所以贊嘆者,是因為其有宣說,皆是明一切法無 所得,一切法無相不可取,一切法如幻,一切法空,一切法不二如如。所以蒙佛贊 嘆。于是大光問曰,仁者你是奉行這種無所得法,乃至無相如幻空不二如如法嗎? 因為仁者奉行如是之法,所以才為如來贊嘆嗎?須知無所得法,乃至不二如如之法 ,又怎能奉行呢?若有奉行之念,便是偏黨也。
文殊回答說,其平等者終無偏黨。何謂平等?諸法無所得即是平等,諸法無相 即是平等,諸法如幻即是平等,諸法空即是平等,諸法不二諸法如如即是平等。何 謂偏黨?偏黨者分別也,我人見也,有取舍也,具愛憎也。既然諸法平等,故無所 分別,無有彼此,無有取舍,無有愛憎。若人奉行如是之法,豈得謂有所奉行?故 曰其平等者,終無偏黨。
大光又問,平等者便無偏黨嗎?以下便是文殊師利回答大光,平等便是諸法究 竟,便是諸法根本。諸法究竟便非諸法,因為諸法究竟便是法性。而一切法以無性 為性,無性者畢竟空也。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所以諸法平等。
所以色究竟則非色,受想行識究竟則非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究竟,便非眼 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究竟便 非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究竟便非十八界。四 諦究竟便非四諦,十二因緣究竟便非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究竟便非六波羅蜜。十力 四無畏究竟便非十力四無畏。乃至十八不共法究竟便非十八不共法。如是一切法究 竟,便悉歸畢竟空。
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故知畢竟空即具一切法。換句話說,一切法究竟便非一切 法,并不是在一切法外另有畢竟空,而一切法當(dāng)下即是畢竟空。既然一切法即是畢 竟空,所以畢竟空即是一切法。故于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如是一切法與畢竟 空平等不二,一切法與一切法悉皆平等不二。平等不二,故終無偏黨。以下便是文 殊菩薩,以一切法悉皆平等不二的道理,回答大光。
所謂平等者,是說既然一切法悉皆平等不二,則于諸違逆魔逆亦平等不二。既 然一切法平等不二,所以亦與吾我平等不二。明白了這種道理,我們便不應(yīng)執(zhí)著吾 我,而有所偏黨了。如果眾生不執(zhí)著吾我,便不會起貪瞋癡。不起三毒,便不會造 十惡業(yè)而墮苦道了。 既然一切法平等無二,自然地水火風(fēng)四大亦平等無二。既然一切法平等無二, 自然便無所住無所見了。因為所住所見,亦悉平等無二故。既已無住無見,自然終 無偏黨了。我文殊平等無二,亦復(fù)如是。 亦復(fù)若茲者,即亦復(fù)如是也。
如諸種等,是四大種平等無二。四顛倒等者,眾生顛倒,執(zhí)不凈為凈,執(zhí)苦為 樂,執(zhí)無常為常,執(zhí)無我為我。四顛倒究竟,悉皆空無自性。故與一切法平等無二 。如此之等,與吾亦平等不二,然則吾何所偏黨呢?
如等不順反戾之事,及欲所得者,「如」是不二不異。一切法平等不二,于是 亦平等于不順反戾之事,及平等于欲求有所得。不順,反戾者,即違逆事也,即煩 惱與生死也。既然一切法平等無二,則于有所欲求有所得者亦平等無二。有所欲求 有所得,是言于佛道有所欲有所得也。不順、違逆之事,及所欲所求的佛道與我, 悉皆平等無二,然則我于其間,怎會有偏黨呢?
如等生死等者,是言一切法不二平等,則生死亦不二平等,及與本際悉皆不二 平等。本際者,真如實際也。真如實際者,一切法無際無界無分別也。以一切法本 際不二平等,所以與我亦不二平等。既然如此,則我于生死及真如本際有何偏黨?
如等、行愿等,生死本、及泥洹本。以用泥洹本等等之故,因此故曰本際平等 如。本際等故吾我等。「如」是不二不異,既然一切法不二平等,所以了生死求涅 盤的行愿亦不二平等。經(jīng)文上「行原」即行愿之誤也。如此則是行愿與生死本涅槃 本悉皆平等不二。生死本涅槃本者,即生死究竟涅槃究竟也。因為生死涅槃究竟平 等不二故,以此平等不二的緣故,所以說一切法本際究竟,悉皆平等不二不異。既 然一切法本際究竟平等不二,所以與我本際究竟亦平等不二。
已等吾我以下是說既然一切法本際與我本際悉平等不二,自然亦與無明恩愛本 際平等不二。
既然一切法不二平等,(所謂如等,即一切法不二平等也),亦平等于無明恩 愛之本際。當(dāng)然亦平等于明徹解脫之本際。既已平等于明徹解脫本際(明徹解脫言 佛道也),當(dāng)然亦不二平等于貪淫瞋恚愚癡了(貪瞋癡言眾生之煩惱業(yè))。因為貪 瞋癡妄起無性,故與明解平等不二。 三垢即是貪瞋癡三者。既然貪瞋癡平等不二,自然亦平等不二于空無相無愿三 解脫門了。貪瞋癡是煩惱道,空無相無愿是解脫道。因為一切法本際平等不二,所 以煩惱道本際解脫道本際亦平等不二。
以三解脫平等不二故,于是與一切有為法之本際,亦復(fù)平等不二。既與一切有 為法平等不二,所以亦與無為法本際平等不二了。因為有為無性,即是無為。非是 于有為以外,另有無為也。故有為無為平等不二。
于是文殊師利告訴大光說,我文殊師利與一切法平等不二,亦復(fù)如是。是故大 光,以這種平等無二的道理,所以一切法皆平等不二。我今用這種道理,頒宣演說 諸法,故蒙佛而見贊嘆也。
一切此法皆悉平等下,是文殊師利菩薩總結(jié)上文,而加說明也。因為一切法皆 悉平等不二,此平等不二之法,無有分際,無有限量,猶如虛空一樣。這種正等無 分別的虛空,怎會有偏黨呢?
虛空無邊無數(shù),無能無所,非是有為,亦非無為。若有人趣入于這種法,而精 進修習(xí)證入者,所以如來贊嘆于彼。「方欲習(xí)入」之欲,即精進意。大智度論云, 精進有三名,曰精進,曰欲,曰不放逸。如人遠(yuǎn)行,初發(fā)足時曰欲,正行進間曰精 進,不為余事所留曰不放逸。
【大光又問。寧可宣暢善哉之法無善哉法乎。文殊答曰菩薩善哉從志愿出
。諛諂無質(zhì)。所行放逸為不善哉。用眾生故不舍大哀。故曰善哉。若不
懷仁念害眾生。則非善哉。若能愍傷一切眾生。乃為善哉。瞋恚懷結(jié)離
于忍辱。為不善哉。若不醉亂又隨律教。已有罪過自首歸誠。而不藏匿
。則為善哉。隱蔽殃釁而不發(fā)露。則非善哉。自見身惡能改除者。則為
善哉。假使志求他人瑕闕。則非善哉。若行返復(fù)而知恩好。心不懷害孝
順行仁。則為善哉。無有返復(fù)。心常懷害。欲危返復(fù)。不奉孝順。不知
報恩。則非善哉!
大光天子又問,仁者可不可以宣說暢演甚么是善法,甚么是不善法呢?
文殊師利回答說,菩薩善法從志愿出。志是至誠心,愿是大悲愿。菩薩以至誠 心大悲愿度眾生便是善法。如果諂諛而不實,質(zhì)是實在的意思,無質(zhì)便是不實。如 果諂諛不實,所行放逸,便不為善法。放逸者,六根貪著于六塵也。
用眾生故,是因為眾生之故。不舍大哀,是不舍大悲。是說因為眾生之故,不 舍大悲,是為善法。若不懷仁愛之心,而起害眾生之念,便不是善法。
若能愍念慈悲一切眾生,便是善法。如果對一切眾生起瞋恚心,懷于怨結(jié),而 離于忍辱心,便是不善法。
如果不狂醉惑亂,而又能嚴(yán)持戒律,對于已有的罪過,能自首歸誠而不覆藏。 自首是表白發(fā)露,歸誠是至誠懺悔。而不隱瞞覆藏,則為善法。殃釁是過錯的意思 ,如果隱瞞覆藏自己的過錯,而不發(fā)露懺悔,便不是善法。
如果自己能見到自身的罪惡,而能改除者則是善法。假使不見自己的過錯,而 一心只求別人的瑕疵闕點,便不是善法。
返復(fù)是知恩報恩,無有返復(fù)是不能知恩報恩。如果知恩圖報,而知恩好,不懷 藏害人之心,能行孝順之道仁愛之道,則為善法。如果不知恩報恩,常懷害人之心 ,欲行危害之報復(fù),不奉孝順之道,不知報恩,則非善法。不知報恩者,是指上報 四重恩而言。即父母恩、國王恩、三寶恩,眾生恩也。不知上報四重恩則非善法也 。
- 上一篇:念佛是因果法
- 下一篇:大乘遍照光明藏?zé)o字法門經(jīng)講記
相關(guān)閱讀
- 智諭法師:大丈夫不被業(yè)系
- 智諭法師:愿生西方,愿見彌陀
- 智諭法師:在八識田中下阿彌陀佛的種子
- 智諭法師:時刻不忘阿彌陀佛愿生極樂
- 智諭法師:持佛名號之心要像呼喚父母一樣
- 智諭法師:我們眼前的親緣眷屬好比一臺戲
- 智諭法師:修學(xué)佛法要求解脫味
- 智諭法師:凈土法門重行不重解
- 智諭法師:蓋世之才學(xué)不如你一聲阿彌陀佛
- 智諭法師:只領(lǐng)導(dǎo)他念佛就是所謂助念
- 智諭法師:念佛是因果法
- 智諭法師:大乘遍照光明藏?zé)o字法門經(jīng)講記
- 智諭法師: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jīng)釋義
- 智諭法師:生即無生。無生即生
- 智諭法師:界而無界無界而界
- 智諭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述要
- 智諭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修學(xué)記
- 智諭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修學(xué)記 賢善首章
- 智諭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修學(xué)記 普覺章
- 智諭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修學(xué)記 凈諸業(yè)障章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lán)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相關(guān)名詞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rèn)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