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華嚴宗簡論 第二章 華嚴宗的傳承 第四節(jié) 四祖清涼

  第四節(jié)四祖清涼

  清涼(七三八—八三九),名澄觀,別號大休。俗姓夏侯,越州會稽(今紹興)人。身長九尺四寸,雙手過膝,口四十齒,聲韻如鐘,目光夜發(fā),日記萬言。精通六藝,四吠陀典,梵文等世學。師著作共四百余卷,以《華嚴疏鈔》百卷,著稱於世。身歷九帝而為七帝之師,將華嚴宗推為極盛時期。他雖然是一位顯赫一時的大人物,但能嚴格要求自己,生平以十事自勵:

  一、體不捐沙門之表。

  嚴守戒律,僧裝、素食,縣足威儀。勤理須發(fā),整潔衛(wèi)生。對人和氣可親;語言簡練,不茍言笑。

  二、心不違如來之教。

  時時以戒律對照自己的言行,以普賢十大愿王為實踐法門。天天誦經、禮佛,常隨佛學。住心毗盧性悔,游意法界緣起。

  三、坐不背法界之經。

  法界經即《華嚴經》,以此經集中闡明四法界,十玄門的道理,故名。“坐不背”意即整天面對《華嚴經》,或誦讀,或注釋,或宣講。

  四,性不染情愛之境。

  情愛:泛指色,聲,香、味,觸,法六欲。性指心性,意思是說心不緣六欲之境。於此可見清涼大師是一位離欲的菩薩。

  五、足不履尼寺之塵。

  尼寺即尼眾的寺院,戒律規(guī)定比丘不得一人到尼寺說法

  六、脇不觸居士之榻。

  不住在居士家里,身體不能碰到居士的床鋪。意思是說出家人寸步不能離開僧團。

  七、目不視非儀之彩。

  —非儀之彩:不合乎佛教儀式的色彩。即不視俗人喜見之色。

  八、舌不味過午之肴。

  戒律規(guī)定比丘過午不食。

  九、手不失圓明之珠。

  指手不離念佛珠。

  十宿不離衣缽之側。

  律制比丘宿不離衣缽。

  從十事來看,清涼大師是一位外現比丘身,內秘菩薩行的大菩薩。位居國師之尊,在修持上要求更加嚴凈,堪稱萬世師表。

  法界說和性起說,是清涼思想主要特質之一。據《高僧傳》載:一天,憲宗問師:《華嚴》所論,何謂法界真?”

  師曰:“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從本已來,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唯一真境而已。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際而含容萬有。昭昭於心目之間,而相不可睹;晃晃於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故世尊初戍正覺,嘆曰奇哉!我今普見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於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全以真空揀情,事理融攝,—周遍凝結,是之謂法界大旨”。清涼的法界,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具的本體。從此出發(fā),他提出性具說:“善惡二法同以真如為其性。若斷善即斷真如,真不可斷,故性善不可斷。佛性即是真實之性,真實之性即第一義空,如何可斷?性惡不可斷,即妄法本真,故為無盡”(見《大疏鈔卷四二》)。澄觀在這里對法藏大師的“性起唯凈說”,加以修正,提出“性起染凈(善惡)說”!叭恍氖强傁,悟之名佛,成凈緣起,迷作眾生,成染緣起。緣起雖有染凈,心體無殊……以妄體本真,故亦無盡。是以如來不斷性惡,亦猶闡提不斷性善”(見《華嚴經疏》二十一卷)!把圆粩嘈詯赫,惡同以心性為性,若斷性惡則斷心性。性不可斷,亦猶闡提不斷性善”(見《大疏鈔卷七十九》)?梢娗鍥鲇钟伞靶云鹑緝粽f”發(fā)展到“性惡說”。

  從此出發(fā),清涼建立了他佛性學說,成立了靈知佛性說。什么是佛性?古今著作家,大都講不清楚,所謂瞞盰佛性,儱侗真如。而清涼將佛性分為性相兩部分,以性的佛性為法性,以相的佛性為靈知。因此如約法性說佛性,則含無情有佛性之意;如約靈知說佛性,則無情無佛性可言。《大疏鈔》卷二十五說:“佛者是覺人,有靈知之覺,今第一義空與之為性,故名佛性。無情無覺,但持自體,得稱為法,今真性與之為性,故名法性氣寥寥敷語,將佛性義詮釋得明明白白。

  與佛性有關,不能不涉及到真妄問題。清涼提出真妄交徹論。其理由:

  一、真妄二法,同一心故。一心以貫真妄,故成真妄交徹。

  二、妄攬真成,無別妄故。真如隨緣,成一切法,故真徹於妄。無妄則無真,真妄雖對立,但又交徹。

  三、真妄名異,體無二故。名雖有異,體實無二,故能交徹。

  四、真外有妄,理不遍故。不能真外有妄,真是徹於妄的。

  五,妄外有真,真無依故。妄是徹於真的。

  “真妄雖經常交徹,但仍不壞真妄之相。則賅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澈於真之妄,妄非妄而云世”(見《演義鈔》卷一)這清涼真妄交徹論的結語。他成立真妄交徹論的目的,旨在說明,真妄相對而能徹,交徹而下相失,在眾生凡夫心中,能見佛心。

  清涼於文宗開成三年(八三八)三月六日,召上足弟子法印等,說遺囑曰:“吾聞偶運無功,先圣悼嘆;復質無行“古人恥之。無昭穆動靜,無綸序往復。勿穿鑿異端,勿順非辨?zhèn)。勿迷隔邪?勿固牢斗爭。大明不能破長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當取信于佛,無取信于人,真界玄微、非說所顯,要以深心體解,朗然現前。對境無心,逢緣不動,則不辜負我矣”。言訖,跌坐向逝。世壽一百有二。門下弟子有一百余人。其中以圭峰宗密,東部僧睿、海印法印,海岸寂光為四哲。一生講《華嚴經》五十遍,遺著有:

  《華嚴經疏》六十卷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

  《華嚴經行愿品疏》十卷

  《華嚴經略策》一卷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

  《華嚴經入法界品十八問答》一卷

  《三圣圓融觀門》一卷

  《華嚴法界玄鏡》二卷

  《五蘊觀》一卷

  《華嚴心要法門》一卷

  《華嚴經綱要》三卷

  此外還著有《法華》、《楞伽》、《中觀》等疏,今不傳。門人清沔記師平時行狀說:清涼恒發(fā)十愿:

  一、長止方丈、但三衣鉢,不畜長。

  二、當代名利,棄之如遺。

  三、目不視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執(zhí)受,長涌《法華經》。

  六、長讀大乘經典,普施含靈。

  七、長講《華嚴》大經。

  八、一生晝夜不臥。

  九、不邀名、惑眾,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濟法界。

  清沔所說的十愿與前面所講的十事自勵,內容相同。告訴人們,清涼大師是一位嚴凈毗尼的大乘學者,因此益發(fā)受到尊敬。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