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孝經(jīng)——《盂蘭盆經(jīng)》

  佛教孝經(jīng)——《盂蘭盆經(jīng)

  ——在盂蘭盆法會上的開示

  今天是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在佛教中是一個重大節(jié)日,稱為“佛歡喜日”。

  佛為什么歡喜?按照所設的僧伽制度,僧人都是游化四方,托缽乞食的。但在每年的四月十五日起,到七月十五日止,這三個月中,僧人必須安居寺內(nèi),坐禪修學。過了七月十五日,又要到各地去游行托缽丁。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這三個月因為正值夏季,因此也叫做“結夏”。三個月中,在寺內(nèi)坐禪修學,叫做“安居”。七月十五日,安居結束,叫做“解夏”。由於僧人們經(jīng)過三個月的用功修學,多有得道者,所以;三世諸佛,盡皆歡喜。因此,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稱為“佛歡喜日”。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自恣日”,自恣,意思是隨意。僧人們安居完畢後,要開一個會,在會上,每個人都要請求清凈大眾,隨意批評自己在三個月內(nèi)所犯的過失。有了過失,就要向大眾懺海。這樣做,可以使自己身心清凈,易於得道。所有的寺廟襄,在七月十五日,都要舉行這樣的會議,所以七月十五日也叫“僧自恣日”。

  我國的寺廟,在七月十五日,總要舉行“盂蘭盆會”,這是根據(jù)《盂蘭盆經(jīng)》做的。《盂蘭盆經(jīng)》篇幅雖不長,影響卻很大。

  《盂蘭盆》是梵語,意思是“解倒懸”,就是解除餓鬼倒懸之苦。

  《盂蘭盆經(jīng)》中講: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子目連尊者,已得道果,便欲濟拔他的父母。目連尊者用天眼觀察他的父母亡後在何處?發(fā)現(xiàn)亡母墮在餓鬼道中,苦痛萬狀,於是目連尊者就用鉢盛滿了飯,請他的母親吃,當他的母親將要吃飯時,飯到嘴邊,變成火炭,不得下咽。目連睹此情況,悲哀涕泣,回去告訴釋迦佛。佛說,你的母親,因有罪業(yè),墮在餓鬼道中。你雖己得阿羅漢道果,但不能救拔你母親的苦難。於是佛告目連,叫他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具多百味五果等,盡世的美食,置於盆中,供佛及僧。仗此功德,不但已故父母可以解脫餓鬼之苦,還可以令現(xiàn)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所以一切佛弟子,都應在每年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作盂蘭盆會,供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yǎng)慈愛之恩。

  子女有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佛教也非常重視贍養(yǎng)父母,非常重視報父母養(yǎng)育之恩!孝養(yǎng)父母”是凈業(yè)一二福之首!队厶m盆經(jīng)》識到,下但要報現(xiàn)生父母之恩,還要報過去七世父母之之恩。我們今天舉行“盂蘭盆會”就是為了報父母恩。我們除了修盂籣盆供,仗三寶功德,愿求現(xiàn)在父母壽命百年,安逸快樂,過去七世父母,離三途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也要盡自己實際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使家庭和樂,老有所養(yǎng)。為人父母的,也要慈愛子女,教育好子女。同時,還應當多修功德,多做有益於人民的事。以此功德,回向過去多生父母,往生極樂世界,親見彌陀慈尊。永離生死,成菩提道。

  凡厥生靈,皆依恃怙。父母之恩,均於天地。依法修供,是為真能報父母之恩。依法修供,不但父母得福,本人世將獲得無量無邊的福樂。這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一九八四月中元節(ji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