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全稱《佛說無量壽經》,亦稱《大阿彌陀經》(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典之一,為“凈土五經一論”中的一經,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十九愿、修諸功德愿
第十九愿、修諸功德愿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頌曰
我說彼尊功德事 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獲善根清凈者 回施眾生生彼國
一、列諸愿名
此愿諸師所立之愿名有七:?臨終現(xiàn)前愿〔靜照、親鸞、性!?圣眾來迎愿〔禮阿、真源〕?行者命終現(xiàn)前導生愿〔智光、親鸞〕?臨終迎接愿〔慧心〕?修諸功德愿〔親鸞、慧云、月珠、深厲、道隱〕?至心發(fā)愿愿〔親鸞〕?來迎引接愿〔親鸞、觀徹〕。今從親鸞大師,采用「修諸功德愿」之名。
二、愿成就文
述有二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愿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xiàn)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于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國。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xiàn)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xiàn)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愿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愿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愿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愿生其國。
三、同部異譯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唐譯〕:
若我成佛,于他剎土,有諸眾生,發(fā)菩提心,及于我所,起清凈念,復以善根回向,愿生極樂,彼人臨命終時,我與諸比丘眾,現(xiàn)其人前,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無量清凈平等覺經》〔漢譯〕:
我作佛時,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凈潔心,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行迎之,共在前立,即還生我國,作阿惟越致,不爾者,我不作佛。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吳譯〕分為兩愿:
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shù)佛國,諸天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來生我國,用我故益作善,若分檀布施,遶塔燒香,散花然燈,懸雜繪彩,飯食沙門,起塔作寺,斷愛欲,齋戒清凈,一心念我,晝夜一日不斷絕,皆令來生我國作菩薩,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終不作佛。
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shù)佛國,諸天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經,若作沙門,不毀經戒,斷愛欲,齋戒清凈,一心念欲生我國,晝夜不斷絕,若其人壽欲終時,我即與諸菩薩、阿羅漢,共飛行迎之,即來生我國,則作阿惟越致菩薩,智慧勇猛,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終不作佛。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譯〕: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發(fā)志誠心,堅固不退,彼命終時,我令無數(shù)苾芻,現(xiàn)前圍繞,來迎彼人,經須臾間,得生我剎,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同類異經
?《悲華經》第四十二愿:
愿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其余無量無邊阿僧祇諸佛世界,所有眾生,若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諸菩提,欲生我界者;臨終之時,我當與大眾圍遶,現(xiàn)其人前,其人見我,即于我所,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舍身,來生我界。
?《大悲分陀利經》第四十五愿:
令我得菩提時,余無數(shù)佛土中眾生,發(fā)菩提心,愿生我國,善根回向;彼欲終時,我與無數(shù)眾圍遶,而現(xiàn)其前,彼見我已,令于我所,得大歡喜,除諸障礙;命終已后,得生我國。
五、顯明愿意
上雖已起大悲之愿,然有方便之機不能登堂,故為其立假門之愿,此為調攝方便,《教行信證.化卷》曰:「然濁世群萌,穢惡含識,乃出九十五種之邪道,雖入半滿權實之法門,真者甚以難,實者甚以稀,偽者甚以多,虛者甚以滋,是以釋迦牟尼佛,顯說福德藏,誘引群生海;阿彌陀佛如來,本發(fā)誓愿,普化諸有海。」福德藏者,即此愿。
法藏菩薩何故立發(fā)此愿?蓋法藏菩薩睹見諸佛剎中,或有國土,唯有求往者,無佛來迎,臨命終時,業(yè)障現(xiàn)前,缺佛勝緣,則或墮魔網。或有穢土眾生,傳識受生,多順妄想,無正念故;心多散亂,無不顛倒,無善種故;或起惡念,無正信故;或起邪見,恩愛深故;或生系戀,死苦逼故;或發(fā)猖狂,將舍暖觸時,一生所作,俱時現(xiàn)前,心神惶怖,動止揮霍;應入地獄者,刀山劍樹,視作園林;應墮畜生者,馬腹驢胎,認為堂宇;乃至假令五戒十善,合生人天,未免倒心,憎愛父母;小圣初心,尚不能正知其入住出,是皆無明倒執(zhí)故;以此顛倒,三界六趣,隨業(yè)受生,不得自在。
是故法藏菩薩,愍諸眾生,臨終顛倒,業(yè)障現(xiàn)前,乃自修悲憫眾生死難,為投身命,回與眾生,而發(fā)此愿言:「我成佛時,十方眾生,愿生我國,內礙正念,外逢障緣者,臨命終時,我與圣眾,現(xiàn)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增正念,永離倒心,得生我國!
六、釋疑通妨
問:念佛往生有來迎?若無,何故諸文說迎接相?若有,何由第十八愿無來迎緣?
答:親鸞大師曰:「來迎在諸行往生之機,真實信心行人,攝取不舍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故無期臨終,無憑來迎!辜冗x擇行信,不用行者發(fā)愿回向,直成生因,不言平生,不言臨終,宿善開發(fā)時,一念發(fā)起處,名義不離故,預攝取不舍益,離諸邪業(yè)系,得不退轉,大光明中,決無魔擾,能為護念,直至道場,何期臨終佛始現(xiàn)前乎?故第十八愿及成就文,無來迎相。然親緣、近緣、增上緣故,不來而來,故云常來。善導大師云:「觀音、勢至,常隨影護!褂衷:「應聲即現(xiàn),證得往生!股w心光常照,即是真常來迎。既云常照,豈必臨終始現(xiàn)乎?故來而不來。又諸文說來者,釋異方便,顯不得已之悲,使人欣慕。故《真要鈔》云:「念佛行者,得往生者,不預化佛來迎,若謂預者,報佛來迎也,是攝取不舍益也。諸行行人,預來迎者,不遂真實往生,若謂遂者,是胎生邊地之往生。念佛與諸行不一,則往生與來迎,亦不可同!
問:臨終見佛,魔佛難辨時,如何區(qū)分?
答:臨終見佛時,即不擇魔佛,專稱佛名,若魔則退散,若佛則增信,勿敢擬議。元照律師《觀經疏》言:「蓋由阿彌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議功德之力,豈不能護持念佛之人,至臨終時令無障礙耶?若不為護持者,則慈悲力何在?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降魔力復何在耶?若不能鑒察被魔為障者,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復何在耶?經云:﹃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若謂念佛,臨終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復何在耶?況念佛人,臨終感相,出自眾經,皆是佛言,何得貶為魔境乎?今為決破邪疑,當生正信。」
七、愿文略解
「十方眾生」者,明所被之機,雖通善惡,然大多是善人,《觀經》定善,上六品來迎善人,下三品來迎惡人。
「發(fā)菩提心」者,《大乘義章》云:「于大菩提,起意趣求,名發(fā)菩提心。」菩提,梵語,舊譯為道,新譯為覺,即自覺覺他之心,亦是無上道心。菩提心,各宗釋義不同,今依凈土門,分為自力與他力菩提心。此愿乃自力菩提心,即發(fā)修諸功德上求下化之心。
「修諸功德」者,明發(fā)菩提心后之起行,廣含念佛及定散諸行二意!無量壽經會疏》云:「修諸功德者,總攝三輩九品、定善萬行!谷煌破浔疽,念佛為勝,本愿行故,來迎勝故,善導大師云:「三念五念佛來迎!狗ㄕ沾髱熢:「聞名念我總迎來!构仕巫g云:「所有眾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發(fā)志誠心,堅固不退!
「至心發(fā)愿」者,至心乃《觀經》所說至誠心,即自利真實心。發(fā)愿者,發(fā)謂策勵運心,愿謂希求樂欲,慧遠大師曰:「直爾趣求說之為愿,挾善趣求說名回向!
「臨壽終時」者,即明其時,義寂大師《無量壽經疏》云:「命終位有三種:?明了心,通起善、惡、無記心。?自體愛心,唯起有覆無記心。?最后不明了心,唯有異熟無記心,此中見佛來迎事,即在第一明了位!
「假令」者,當來之事當時不決定,故云假令。修諸功德,希求往生之行人,佛亦大悲不忍放舍,故依其修因,現(xiàn)其人前,以不定故,安立「假令」二字。
「大眾」者,是明所與,即是菩薩、比丘二眾。
「現(xiàn)其人前」者,臨終始來現(xiàn)前迎接,故云現(xiàn)其人前。諸行之人,修諸功德,愿生彼國,平生不能決定往生,而期待臨終佛迎,故佛應此機愿,臨終現(xiàn)其人前,迎接往生。
八、白話淺釋
如果我法藏成佛時,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六度萬行功德,以真誠的心發(fā)愿,欲生我國,這樣的人臨壽終時,假使我不與許多圣眾圍繞,現(xiàn)身于此人面前,接引到我國,我就不取正覺。
- 若為生前是眼瞎耳聾的亡者助念開示,能見聞覺知嗎?
- 助念超度亡靈,世人每以誦經為勝念佛為劣是否正確?
- 耶律楚材佐政止殺感召子孫做大官
- 齋戒念佛預知時至坐化往生的明朝孫母善女人
- 助念開示的殊勝利益,第五章助念的因果
- 信心堅固乘佛本愿決定往生
- 念佛之人如何臨終不顛倒
- 念佛往生之要件為何
- 每天念佛一萬聲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的清朝張氏善女人
- 助念的殊勝利益
- 彌陀本愿,誓度娑婆,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皆得往生
- 為亡者助念與自己平時念佛,功德是否一樣?
- 念佛行者放下自力虛假心,以六字名號作真實因
- 長跪念佛安然往生的周婆善女人
- 彌陀愿力不思議,廣度眾生大無邊
- 臨終見佛含笑往生的清朝朱氏善女人
- 預知時至端坐往生的清朝許氏善女人
- 大聲唱念佛名自在往生的清朝費氏善女人
- 臨終持咒安然往生的清朝宋氏善女人
- 何顧十方諸佛同贊同勸眾生念佛往生西方?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十四愿、聲聞無數(shù)愿
-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十五愿、眷屬長壽愿
-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十六愿、無諸不善愿
-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十七愿、諸佛稱揚愿
-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十九愿、修諸功德愿
-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二十愿、系念定生愿
-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二十一愿、具三十二相愿
-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二十二愿、還相回向愿
-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二十三愿、供養(yǎng)諸佛愿
-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顯正覺功德 第二十四愿、供具如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