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之道講記 c5 一、正見
(1)見有善有惡:確信有善與不善,并分別善與惡,作為我們起心作事的準繩、止惡行善的原則。如否定道德及懷疑論等,便是邪見!
正見分世間正見及出世正見,這里第一講世間的正見,即正確的人生觀,略分四類來說:
1、見有善有惡:如果善惡不分,人間就混亂了,我們的內心也不可能清凈。我們還沒有得圣道的法,就先要建立人間的道德觀念,這樣,外在的世界及內在的身心才能安靜,所以一定要懂得善的內涵。
“(2)正見有業(yè)有報:一切眾生的業(yè)力依自作自受的法則而從業(yè)受果!因緣成熟時,果報還自受」即指此義。”
看到人間興衰苦樂,如果認為沒有業(yè)果,那人間就不公平;明白有業(yè)報,才知道要離苦得樂,就要有正確的行為及意念。不然,每一個人隨心所欲,不但不能解脫,造的惡更多。當我們了解有業(yè)有報有苦樂的一切人間現象,原來都有其條件原因,就能依著正確的條件原因去重整我們的身心創(chuàng)造未來。如果連業(yè)報的觀念都沒有,只要喜歡就行,這個人間就大亂了,我們的身心也不能得自在。很多人不相信有業(yè)力有輪回,他真的就隨心所欲自在安樂了?唯物論或現代知識水準高的人認為輪回是迷信,難道由此他們面對生死就不苦了?人格就變成完善了?真正得自在了?所以對于業(yè)報的觀念也很重要。
“(3)正見有前生,有后世:今生的千差萬別,不是偶然、無因的,與前生有關;今生所造作的,又會影響后世的果報。定命論、尊佑論皆無法說明眾生之生死相續(xù)。唯有佛法的緣起論,三世的業(yè)感論,才能合理的說明,使人生起正確的信解。”
生命之流不是我們所想象成這一生沒有原因而來,然后死了就了事。除非你解脫悟道,否則生命之流是永無止境的。不要懷疑三世,就象人人不會懷疑昨天、今天、明天一樣。諸行無常的“行”,就是活動,是遷流造作,一切法都在遷流造作中,從未停止過,不管是生命或萬法,本身就是在活動而不是靜止的。由于遷流活動而產生時間相——過去、現在、未來,所以不要懷疑三世的觀念。
定命論的觀念認為一切都是定好的,我們沒有用心改變的余地;尊佑論的觀念認為一切都是他力在主宰控制,我們身不由己無法改變一切。所以宿命論、尊佑論都無法解釋眾生輪回生死相續(xù)的原因。只有我們佛法談業(yè)力自作自受,前面的因會影響后面的果,現在雖是果,也是重新在造作新的因,也會影響到未來的果,所以前生后世是相依相緣的。其它外道講生是沒有原因的,是上帝創(chuàng)造或命中注定的;死了不是到天堂就是地獄,后面就沒有了。佛法認為好壞都還有機會,在于我們如何去改造自己的未來,要究竟解脫涅槃,也是在于自己破除無明我執(zhí);如果未來想到天界、人間,就要修十善;如想去地獄,只管盡情造惡,這都是條件因緣所致,所以要相信有前生后世。其實持有斷滅見的觀念,自己活在人間也是沒有意義的,這一生奮斗的成就即使再大,如果死了就一切都完事,今生的奮斗又有什么意義?還不是像過眼云煙、白駒過隙那樣轉眼即逝?所以這一生盡管得意,如果不繼續(xù)播種,福享盡了就沒了,未來的收獲空空如也。
“(4)正見有凡夫,有圣人:由人而成佛的釋迦牟尼佛及其圣弟子們,即是最好的證明。確信有凡圣的差異,并相信只要依佛法奉行,也能達到與圣者一樣的解脫自在,才名為得正見!
眾生的苦是每個人都體驗得到的,然而圣者們的解脫之樂我們還沒有品味到。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及許多解脫的圣者們,都是我們能看得到的,只要跟著他們的足跡走去,同樣可以成為圣人。因此確信有凡圣的差異,并相信只要依佛法奉行也能達到與圣者一樣的解脫自在,這就是正見。外道的思想都在等待依賴,靠人家來庇佑,人家喜歡怎么樣你就得怎么樣。而佛法真正的正見是:圣人都是從凡夫成就的,只要我們發(fā)了這個心,愿意依佛法去改造自己提升自己,同樣可以成為圣人。
先有這四個角度的世間正見,才知道過去的原因與現在的果,現在的因及未來的傾向;明白有業(yè)報,就會注意我們的身行;知道圣人與凡人的不同,就知道該怎樣才能解脫。這些都是在世俗的知見中先建立起來的。有了世間的正見,才能進一步去實踐體證超越,才能解脫成圣。在第一步世間正見的基礎上,第二步才講出世的正見:
“2、出世正見:即對于因果、事理、四諦、三法印等,從聽聞正法而得正確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為自己的見地!
出世就是超越人間煩雜生死流轉的解脫道。這還是要有正確的正見,以正見為導才能達到解脫。所以要明白人間事理的因果及苦集滅道四圣諦與三法印的內涵,建立對法的了解,這唯有聽聞正法才可得正確的信解。上課就是在講解因果事理包括四圣諦的苦集滅道及無常無我涅槃的三法印內容。我們聽聞后才能在內心建立正確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為自己的見地。
“以佛法為自己的見地”,這句話講起來很簡單,實質卻不容易!比如說現在上課聽法,能否把這些正見馬上變成我們的思惟模式?如果能,那很快就可解脫。但往往不是這樣,在過去的觀念慣性習性中,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程序,即我執(zhí)的實有感為前提基礎。一切的思想言語行為就是根據這一套程序在運作,所以常常犯錯,導致痛苦煩惱生死不斷。聽法后真能以無我的佛法特質作為你思惟模式的見地,來轉化頭腦的程序,依據這個正確的思惟模式指導身心運作,那絕對不會再去顛倒執(zhí)著,結果是必然的——解脫!以佛法為自己的見地,這很重要很重要!一旦真正變成自己的觀念知見,生死痛苦煩惱的問題就徹底解決了。
“正見是分別邪正、真妄而舍邪向正的。這是于法抉擇的正見,也就是聞慧。”
只要真正以正見作為思惟模式的內容,我們的身心行為自然就端正了,不會再用過去的習性來作為指揮行為的主人了,所以正見第一。八正道第一個就是正見,以正見為導,正見即我們思惟模式里的觀念,就是聞慧,開發(fā)智慧的過程是“聞思修”,所以首先第一步就是聽聞正見,即聞慧。
“世間的正見,能轉向善道。如對于四諦真理的如實知見,那才是向于解脫正道的。前來所談的「四諦」與「緣起」法門,皆是出世正見的內容。以下列舉三項來說明:”
世間的正見使我們轉向善道做十善事業(yè),不再去行十惡。我們不會再犯過錯造惡,而行十善就邁向善道。行十善就有人天果報,所以叫善道,與三惡道就絕緣。在世間正見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出世間的正見,后者是邁向解脫的,前后差別在哪里?所謂解脫是超越三界的,而善道還是在六道中的人天道,并沒有超越三界。而出世間的正見讓使我們邁向解脫而超越三界。
四諦緣起都是在建立出世間的正見,是使眾生解脫受用的,很重要。所以在此把出世間的正見內容再列舉三項來反復熏習。把握住下面的重點,就能很簡明扼要地回復別人關于出世間正見的疑問。其實上課最后要把握的也是這幾個重點,否則無法建立正見,也就無法受用;真能明白接受而了然于胸,修行都不需要用苦行的,你的生命自然會轉化,因程序變了,相應的功能自然就顯示出來。我們生命的展現也是這樣,知見錯了,行為跟著會錯;知見正確,行為必然會與法相應而端正,注意,“正見”兩字多么重要!尤其一旦真正建立明白了出世間的正見,了然于胸,就會變成你生命的動力,那是必然會邁向解脫的!所以八正道第一要建立正見,后面才有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完成。大乘六波羅蜜也以般若為導,如沒有般若為前導,其他五度如盲,般若就是正見,可見正見之重要!
“(1)正見緣起中道
佛對迦旃延說:「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 佛的圣弟子呢?「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者,則不生世間有見!
這里用佛陀對迦栴延的開示來讓我們了解什么叫緣起的中道說。世間人都依兩邊(即實有或實無)極端的觀念在取決:看到現象生起的有,就認為是實在的有;看到現象變動消失的滅去就認為是完全實在的無,執(zhí)著在有無二見。佛的圣弟子的思維與我們恰恰相反:“正觀世間(現象的生起、五蘊六處、煩惱皆稱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觀察到有一現象因條件的聚合而集起,既然世間能產生緣起的現象,那就表明不是什么都沒有,因而不會落入什么都沒有的斷滅無見觀念;看到這現象因為緣起而必歸于滅,明白這不是實在的永恒不變的實有,因而不會落入永恒實在的有見觀念。也就是說,看到現象生起,明白世間不是什么都沒有,因而不起斷滅的無見;看到滅無,明白緣起的有是假有幻有,因而不起實有見。注意喔!這就是思惟模式的不同:世間的思惟模式是斷常、有無二見,“有”就是實有即“常見”,“無”就是實無即“斷見”,有無、斷常兩邊的見地就是眾生的執(zhí)著。圣弟子的思惟模式恰恰是離開斷常、有無二見的,萬法集起時知道不是斷滅空無,因為會集起,所以不落無見;有的現象壞掉滅去時,表明不是永恒的存在,那就不會落入實有見,這樣就離開了實有實無、常斷二邊,不會執(zhí)著在有無、常斷,這就是緣起的中道論。
“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藷o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佛陀之所以說真正的中道,就是讓我們不執(zhí)著在實有實無的二邊,中道就是在破二邊的執(zhí)著。中道的內涵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庇捎谝蚓墬l件的組合才會產生一切的現象,“此”就是因緣條件,“彼”即一切現象,沒有“此”的條件,不會生起“彼”的現象,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既是由條件因緣組合的,同樣必然會由于條件因緣的變化而消失,當“此”的因緣條件變化而消失時,“彼”的現象也跟著消失了,即“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边@就在講緣起,一切只是因緣條件的組合與消散,有,也不是實在的有,只是條件的組合而起的現象而已。無,也不是什么都沒有的斷滅,只是條件的變動而產生現象的消失,不是有一個實在的東西生出來,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又滅掉了。
“世間人見人出生了,就執(zhí)為實有而起有見。等到死了,大都執(zhí)為實無而起無見!
人生出來了,我們都會很執(zhí)著地當成永恒不變的實體,染著在實有中。我們之所以會愛染執(zhí)著,完全是實有感起的作用。感覺人生出來就是實在的,那就是有見;人死了就是什么都沒有了,不再回來了,那就是無見。
“但是,佛弟子依著緣起中道去觀察時,見到世間滅,也就是生死解脫了,不會起有見。因為,既是可滅的,在生起時就決非實有,實有是不會依緣而滅的!
佛法講只要依緣而起的都不是實在的,叫假有、幻有或緣起有,不會認為是永恒不變的實在的有。一個東西或現象(包括生命的出生)只是條件的顯現,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真相確實如此,誰能主宰使其永恒不變!我們從小長大到老到死都在變化不停,包括心靈也是如此,出生、上小學、青少年、成人、老年,這期間思想觀念都是不一樣的。不管是物質的色或心靈的思惟模式都在遷流變化,沒有一剎那是停住的?陀^去觀察這些現象,哪一法是實在不變的?怎么可以當作實有呢?在實有的見地基礎上,看到人死就會認為是什么都沒有的斷滅。其實,沒有解脫前的意識執(zhí)取力量即業(yè)力是不斷的,表面上這個身體沒有了,但生命的執(zhí)取力量還會相續(xù),而去執(zhí)取新的五蘊身心。雖然輪回中相續(xù)的生命與現在的生命不一樣,卻是不即不離的,新的生命不是前面的生命——不即,但不離前面生命的作用而有——不離,這就是不即不離的輪回相續(xù)現象,所以死了不是什么都沒有的斷滅。
“如見到生死世間的集起,就不會起無見。因為緣起的如幻假有,不是什么都沒有,而且既是可生的,在滅時也決非實無!
新的生命之所以會出生,不是沒有原因的,是由于新的條件組合而形成的,這就表明不是死了什么都沒有,緣起的如幻假有不是什么都沒有,明白這點就不會起無見;而且既是可生的,在滅時也決非實無。既然現起的現象是緣起的如幻假有,不是有一個實在的東西生起(非實生),所以在滅去時,也不是有一個實在的東西滅去(非實滅實無),這樣也就不會起無見了。
“了解緣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不會覺得一死了事而起無見了!
很多人都怕死怕斷滅,其實不用擔心,說實在的,不解脫的話,你即使要無、空、斷還不容易呢!所以了解緣起很重要。
“知道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當生死解脫時,也不會執(zhí)有實我得解脫的?傊磺形┦蔷壠鸬募瘻,并沒有實我,實法,所以不起有見,不起無見,也就能依中道的正見而解脫了!
此生故彼生,只是條件的產生作用,條件變了,一切的現象就變。我們對緣起的觀念要逐步體會深刻一點,就在你的生命生活中去觀察外在的山河大地、人事物或自己的身心,會很容易發(fā)覺:既然緣起講的是條件因緣的組合,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哪里來永恒不變的實在的我或實在的法?只要是緣起的組合,就一定是遷流變化的,其間沒有一個永恒不變實在的我或法,這樣就不會起有見(即實有見、自性見、我見),也不會起無見斷滅見。離開有見與無見,離開斷滅見與真常見就叫中道,中道即法的真相實相。當你體會到不落兩邊的中道時,執(zhí)著顛倒都歇下來了,這才是真正體證所謂寂滅法性即見法。有了見法經驗的人,才真正明白離有無二邊的中道義。所以不離有無二邊就不可能證中道,不可能見法性空寂即悟道,這是關鍵的地方!
“(2)正見四諦
例如苦:這些生死有為,是無常的,不安穩(wěn)的,是無我而不自在的;對這種生死事實的苦迫性,能深知深信而必然無疑,就是見「苦諦」!
佛法就是建立在四圣諦苦集滅道的“知苦”上,這是最重要的。我們的生命展現的一定是生死有為法,凡是有為的都在不停地剎那變化,是無常不安穩(wěn)的,就沒有自由自在永恒不變的我。一定要先明白剎那遷流變化的無常性所帶來的苦迫性,苦的確是事實。由于眾生迷失在萬法的執(zhí)著中,沒有心情來反觀了解生命的本質,被外在的物質條件一切情境迷惑了,每天爭啊求啊希望這樣那樣。卻沒有發(fā)覺它的無常性與苦迫性,只有隨著物欲及情感而產生執(zhí)著顛倒造業(yè)。等到年紀老了病了面對死亡時,感覺到那種病苦、老苦、死的恐懼苦迫,卻為時過晚無法解決了。所以有智慧的人應及早發(fā)現這個問題,才有時間來解決。即使我們還沒有老病面對死亡,總看到有父母長輩及周圍的老人,甚至年輕就病就死的都有。即使還沒有面對老病死,但每天在欲望中的苦難道沒有嗎?一切的不得意不能隨心所欲的那種苦迫性還是一樣的。遷流變化無常就是苦,還有人人必須面對的最后死亡的苦迫性,那是真正的苦。過去的生命不知從哪里來,未來也是茫然無知,這種無知(即佛法說的無明)更苦,糊里糊涂來,糊里糊涂的走,苦不苦?所以首先要見苦,這就是苦諦。
“無明煩惱,是生死的真正原因,對惑業(yè)的招感性,深知深信而必然無疑,便是見「集諦」!
這些苦不是無中生有的,它的條件就是煩惱。為什么會煩惱?因為無明無知,不了解苦集滅道的真相,不知道一切萬法緣起的本來面目即真相,F在慢慢明白生死的真正原因,明白我們由于迷惑而招感業(yè)力的真相,就是見到集諦即苦集起的條件內容。
“斷了煩惱,不起生死,那種出離的超越性,沒有任何系縛的自在性,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便是見「滅諦」!
滅諦是在自己的身心體證后才有的體會,斷了煩惱,知道不再受生死了,那種出離苦迫的超越,感到身心真的得大自在,不再有任何的束縛。也就是在活著時就能體證到一切貪瞋癡煩惱痛苦的止息,得自在清凈,知道不再受業(yè)力的束縛,未來的生死不再相續(xù),那種大自在的解脫,真的清楚明白不再疑惑了,叫滅諦。
“確信八正道是向涅槃所必由的行徑,而不再疑惑,名為見「道諦」。對于苦、集、滅、道的如實知見,即是正見四諦!
達到解脫的滅自然是有方法的,達到涅槃唯一的路就是八正道,明白其間的路而不再疑惑,叫道諦。故如實知苦集滅道就是正見四諦:如實地親身體證苦果的內容、集起的條件、滅而清凈自在的內容、滅苦的道路方法。所以學法聽聞后回去還要思惟消化,最后還要體證,才能真正達到所謂的正見四諦。大家要注意“正見”兩字,不是泛泛聽過就明白了解的,修行是“聞、思、修”三慧的修學過程,先從聽聞起聞慧,還要思惟消化起思慧,最后體證真相了然于胸即修慧,到修慧的體證才能真正明白受用,這就是正見。
“(3)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在中道的正見中,有先后的程序。七十七智經說:一切眾生的生死緣起,現在如此,過去未來也如此,都是有此因而后有彼果的(如無明緣行) ,決不離此因而能有彼果的,這是法住智。所以,法住智是對于因果緣起的決定智!
這是修行的真正唯一次第。眾生為何有生死不斷的相續(xù)?這個生死相續(xù)的生命之流一定有其必然性,過去現在未來都一樣不會變的。必然有因緣條件才會產生相續(xù)的生死,進一步探討生命輪回相續(xù)的原因條件,方知十二緣起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前因后果就是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相續(xù),像時鐘一樣圓環(huán)式的生死不斷的輪回。
最前面的因就是無明,無明就是對真正實相的無知,由于無明才會造作,在意識中又起愛染而造新因。只要意識的愛染執(zhí)著不斷,此身滅了,意識(有取識)又會去執(zhí)取新的生命,這樣生死便相續(xù)不斷。明白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生死輪回的內容條件,叫法住智!胺ā本褪且磺蟹,“住”就是安住即人間的生、住、異、滅,“智”即明白一切法生住異滅過程的智慧。法住智是對于因果緣起的決定智,沒有法住智就不懂因緣果報及生死相續(xù)的條件因緣。如果連生死輪回的條件內容都不知道,怎么可能解脫涅槃?就像醫(yī)生治病,首先得知道病因病源,才好對癥治療,藥到病除。
“這雖是緣起如幻的俗數法,卻是正見得道所必備的知見。(如不能了解緣起的世俗相對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惡、業(yè)報、三世等,這是世間正見,不名為智)。”
緣起的現象即世俗的俗諦叫俗數法,沒有這方面的了解就無法下手去解決我們生死的原因,故一定要先具備即必備這樣的正見。注意,法住智還是智慧,這個智慧是從緣起萬法世俗觀念的角度來看的,明白其相對性及假名安立的非實性。一切法是無常無我的,“有圣有凡,有業(yè)有報,有善有惡”的世間正見也只是虛幻的假名安立,還是相對的世俗知見。如果把善惡業(yè)報三世一一法執(zhí)為實有,還是落在有無二見的有見實在不變性,那就錯了,只是世俗的智慧而不是真智慧。所以只有真正明白緣起的世俗性即俗諦的假名安立才是法住智,是真正的智慧。
“經說:依法住智而觀緣起法的從緣而生,依緣而滅,是盡相、壞相、離相、滅相,名為涅槃智!
依據法住智去觀察,緣生緣滅的一切萬法隨著因緣條件的組合而生起,也必然隨著條件的變化而滅,這個滅相、盡相、壞相、離相就是我們唯一要探究體會的,真正體會到了就叫涅槃智。所以要了解緣起法的生起與滅的過程,最要緊是觀察體會“滅”。這個重點以前上課我曾點過很多次:什么叫滅?是法性本自寂滅的“滅”還是生滅(有而消失)的“滅”?有而還無的滅與本自寂滅的滅哪里不同?這就是大家要下手注意的地方。如果東西消失了才叫滅,那人要死后才能體證滅羅?但恰恰是活著就能體證涅槃的,并不要等到人死了東西消失壞掉才能體會滅。所以在緣起法的遷流變化中就能體會涅槃的滅相!注意聽,我為何一直點這個地方?因為太重要了!聽懂了,能體證當下,你當下就解脫,這個很重要!
“這是從緣起的無常觀中,觀一切法如電光石火,才生即滅;生無所來,滅無所至,而契入法性寂滅(也有從空、無相而契入的觀門)。”
這幾句話要深深地用心!下手就在這里,功夫就在這里:從緣起的無常觀中,觀一切法剎那不居的變動像電光石火即生即滅。物質色身一期的生滅很長,看不出猶如電光石火的剎那生滅。一個五十歲的人將從小到老的照片,每年一張擺在一起共五十張,就會看出它的變化,但也感受不到剎那在變化。那我們從念念遷流不住的心靈來體會最容易了。剎那變化最容易體會的是心靈的問題,比如說我們最切實的根塵相觸而產生的感受,不管是快樂歡喜的“樂受”,還是痛苦煩惱的“苦受”,或不太歡喜不太痛苦的中性“舍受”,還有“我想要這樣,我想要那樣”的意志作用力的“行”,這些念頭及感受是否即生即滅?要去體會哦!注意最后面這一句最重要:“生無所來,滅無所至”,你會發(fā)覺它來去無蹤,這是最重要的地方,這里體會得深的人當下就能體證法性寂滅。所以真正要體證法性寂滅從哪里體會?就在生滅起落中,就在現象的當體當下。注意聽!明白這個的人就知道下手處在哪里,原來我們生命當下的每一剎那都是開悟的因緣,很重要!
不管從空、無相或緣起無常下手都一樣,剛剛所說的觀察心念是從緣起無常而契入的,即三解脫門的無愿解脫門
“所以,法住智是知生滅、知有為世俗、知流轉、知因果的必然性;涅槃智是知不生滅、知無為勝義、知還滅、知因果的空寂性!
知生滅的必然性是最重要的,明白生的必然滅是法住智的部分。我現在問各位一個問題:既然生的必然滅,我們起的念頭及感受會不會滅?注意聽喔,很重要!我們所謂的愛染會不會滅?我們的執(zhí)著分別會不會滅?我們認為對錯的東西或觀念會不會滅?這個地方很重要!一定要好好去體會:哪一剎那是永恒安住的?生的一切必滅故。我們現在的當下是生還是滅?注意聽,什么時候能體證到滅?其實什么時候不是滅?這樣知道意思吧?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體會得到。知道一切法的緣起性,生無所從來,滅無所至,那么當體是什么?注意聽,我就是盡量借機會點,有因緣的人當下就能受用,這個很重要!
“依俗諦的緣起因果,而后契入第一義諦的寂滅法性,是解脫道中,正觀法的必然歷程!
這幾句話給了我們一個很明確的理念:所謂的修行,從哪里悟道見法入滅?必然要透過觀照俗諦的緣起因果而悟道,這是必然的歷程。什么地方在展現第一義諦的寂滅法性?俗諦的緣起因果一切法都是。最切實的是世俗身心的活動展現,觀察是否緣起因果,是否即生即滅無常不住?就在身心的行住坐臥的每一個剎那中來觀照,尤其是根塵觸產生外在的條件,引發(fā)我們內心作用的“受”時,是我們觀察的最好時機。
“有些人不明白:沒有修得法住智,涅槃智是不會現起的。”
就像沒有了解真正的原因,也沒有正確的藥,怎能治好病?如果感染的是某種病毒,也要找到是哪種病毒,找到對治這種病毒的藥,才能治愈。如果不知道病毒是什么,你在那邊求啊跪啊拜啊,病會好嗎?注意聽喔,這個很重要喔!眾生的生死輪回不斷,難道是因為不拜不求不跪而產生的嗎?沒有找到正確的因即沒有法住智,涅槃智是不會現起的。不找到真正的病因,怎么下藥都不對。我們的生命輪回如果真是有誰在主宰控制而身不由己,求它拜它就能解決,那我們當然要求要拜。但這不是正確的原因啊!從佛法的角度就知道是緣起,由于無明造業(yè)才產生的業(yè)力作用,于是隨業(yè)力流轉,是誰來操控的?你相信上帝求他拜他歸依他,真的就沒事了嗎?佛法講的是開智慧,先得法住智,才能得涅槃智,這一定要明白。
“以為只要談心說性、或說絕對精神之類的,以為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誤入歧途了!為什么呢?就是對于佛法沒有正見!
這幾句話導師說得語重心長!以為有神秘的第一因、形而上的本體、虛無縹渺神秘的大實在,這些觀念不過是自性見的外放而已,要明白!沒有建立佛法的正見,而把外道執(zhí)著的神話也都以為是真的,那不是真正的佛法。
“正見,即明慧,是德行的根本,修行的攝導,如行路需要眼目。雖只是堅定不移的見地,但力量極強,”
真正的正見是清凈光明清楚了解真相的智慧,是德行的根本。眾生的德行之所以建立不起來,是因為沒有正見,沒有真智慧。有了真正的正見,我們的身心行為一定會跟法相應,自然產生真正的德行。正見不但能攝導我們修行,不會走錯路,而且由于是堅定不移的見地,力量極強?隙苏姇r,什么力量也不能轉移你,因為你見得清楚了解明白,哪里還會聽信邪說!那種由于肯定而帶來的精進力沒有如何人能阻擋得了。
“如「雜含」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這里就明白了正見的偉大及重要!建立正見確實很不容易,聽聞佛法,還要思惟消化,繼而在身心明白肯定,這才是真正的正見?隙靼琢,誰都不能動你,這個力量就很大了。真正的正見增上,即使這一生還不能證阿羅漢而得解脫,往后生生世世來人間,就是流轉百千生都不會墮入三惡道。這更增強了我們對大乘菩薩道深厚的信心,如果能得正見,真正的肯定不疑,三惡道就斷了。菩薩生生世世來人間利益眾生憑的就是這一點——不會下到三惡道去了,也不執(zhí)著在天上享福,唯一之路就是在人間,所以才有資格生生世世要來人間利益眾生。注意聽,即使我們沒有深定,沒有悟到寂滅涅槃的境界,但是正見增上了,就有本錢了,大乘的菩薩道建立在這個正見上就夠了。所以要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慧,如果連法住智都沒有建立,緣起的深義都不了解,那不叫正見。
“大乘重視般若,即是此一意義的強化!
大乘講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最重要的就是般若。般若就是體悟一切諸法實相的智慧即空慧。六度以般若為導,沒有般若就不能到達波羅蜜(即到彼岸),從生死的此岸到解脫的彼岸才叫波羅蜜。沒有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不能成為波羅蜜,只變?yōu)槿颂焐品?有了般若才叫波羅蜜而解脫到彼岸。智慧何其重要!般若就是八正道正見的強化擴大,所以這里講的正見其實與大乘的般若是相應的。
“而菩薩的大慧、深慧,不怕生死而能于生死中教化眾生,也即是這正見──般若的大力!”
導師在這里點了出來:菩薩為何不畏生死?因為有般若正見,知道沒有一法實在,一切法緣生緣滅,生死都是如幻非實,來無來處,去無去處。真的明白這個正見,還會怕在苦海里沉浮嗎?有了正見,三惡道又不下去了,你還擔心什么?哪里還會恐懼這樣的如幻生死?所以菩薩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是有內涵條件的。各位就知道般若正見有多重要!
- 上一篇:解脫之道講記 c4 道諦 八正道
- 下一篇:解脫之道講記 c6 二、正思惟
- 佛法是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zhí)
- 體方法師:修行把握關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修行不要怕犯錯,勇于去體會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
- 真正的法就在一切法的當下
- 正定跟四禪八定有何差異
- 修行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1)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2)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3)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4)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5)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6)
- 身苦與心苦
- 雜阿含經選集 三十、安那般那
- 雜阿含經選集 十六、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
- 雜阿含經選集 六、佛云何說法、以何敎之
- 雜阿含經選集 前言
- 《中觀今論》講座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