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懺主凈土文講記
慈云懺主凈土文講記
目錄
前言
一、阿彌陀佛的弘愿
二、建設(shè)人間凈土的思想
至心發(fā)愿
一心
皈命
阿彌陀佛
佛光慈攝
愿以凈光照我
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
稱如來名
為菩提道
求生凈土
彌陀本愿
佛昔本誓
若有眾生,欲生我國
志心信樂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眾罪消滅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
善根增長
意不顛倒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
身無病苦
心不貪戀
意不顛倒
如入禪定
彌陀相迎
佛及圣眾,手執(zhí)金臺,來迎接我
于一念頃,生極樂國
菩提滿愿
花開見佛
即聞佛乘,頓開佛慧
廣度眾生,滿菩提愿
后記
附錄慈云懺主凈土文
-------------------------
慈云懺主凈土文講記
前言
這一篇文章的作者慈云懺主遵式知白(西元九六四-一○三二年),是宋朝天臺宗的一位大師,與四明知禮同出於寶云寺義通的門下,乃是螺溪義寂的第三傳。他對彌陀凈土的弘揚,不遺余力,其撰著與凈土法門相關(guān)者,則有《往生凈土懺愿儀》、《小阿彌陀經(jīng)懺儀》、《誓生西方記》、《往生凈土決疑行愿二門》、《勸念三世佛偈》、《往生西方略傳》等。
其中的《往生凈土決疑行愿二門》,現(xiàn)被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卷,其「決疑」有三門:疑師、疑法、疑自;「行愿」開四門:禮懺、十念、系緣、眾福。在「十念」門中,主張每日清晨服飾以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如是十口氣名為十念,意在令心不散,專精藉氣束心,作此十念已,發(fā)愿念回向文,便是我們現(xiàn)在要講解的〈慈云懺主凈土文〉(以下略稱〈凈土文〉)。其內(nèi)容相當(dāng)好,能夠堅固我們對凈土法門的信心。
本次所根據(jù)的經(jīng)文是抄自常州天寧寺版《禪門日誦》三七頁,此與現(xiàn)被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一四七頁的文字內(nèi)容,略有出入,例如「以此念佛因緣」句原為「愿此十念」,「意不顛倒」句原為「心不倒散」。不過今依《禪門日誦》所刊文字講出。
一、阿彌陀佛的弘愿
全文的大意是說:我們要一心一意的皈依和向往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愿阿彌陀佛用清凈的、慈悲的、智慧的光來照著我,而且用佛的慈悲誓愿力來攝受我。我現(xiàn)在以正念分明來稱誦阿彌陀佛如來的名號,乃為了行菩薩道,為了求生西方的彌陀凈土。因為阿彌陀佛在過去因地中曾經(jīng)發(fā)過這樣的本誓弘愿說:「如果有眾生希望生到我的凈土來,只要他的心非常懇切,而且有信心,僅僅憑著十念,就可以生到我的極樂世界來。如果不能往生我國的話,我便不會成佛。」這一段是依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jīng)》里所說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文而來。
下面接著說:依我這樣念佛的因緣,就能夠進入阿彌陀佛如來的大弘誓愿海中;而承蒙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能夠使我的一切罪業(yè)全部消除,善根福德因而增長。到臨命終時,讓我自己預(yù)先知道,在什麼時候我要往生西方。并且在臨命終時,但愿我的身體沒有病苦,而我的心在那時候,也不要對這個娑婆世界所有的人、事、財物放不下;心意不會顛三倒四,就如進入禪定一樣。
在那個時候,但愿阿彌陀佛以及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還有無量的圣眾,也就是無量的菩薩和聲聞羅漢,都到我的面前。阿彌陀佛的手上拿著金色的蓮臺來迎接我,在一念之間,我就生到了極樂世界的佛國凈土。
到了極樂世界之後,我就是蓮花化生,在蓮花開放的時候,就見到阿彌陀佛,聽到佛為我說最上乘的佛法,頓時讓我開悟佛的智慧,而又能夠讓我去廣度眾生,早日圓滿菩提悲愿,成就佛的悲智,也就是能夠成佛了。
以上這段慈云懺主所寫的凈土文,內(nèi)容非常簡明而又充分,非常懇切,也非常感人。修行凈土法門的人,能夠把這段回向文背熟,不斷地反覆使用也就夠了。
二、建設(shè)人間凈土的思想
這一段文字里面,我們沒有看到建設(shè)人間凈土的意思,可是修行凈土法門的人,一定是首先對現(xiàn)在的生活是肯定的;從現(xiàn)在的生活里修凈土法門,而用修凈土法門的條件,落實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同時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故在慈云懺主《往生凈土決疑行愿二門》中的「系緣門」說:「凡公臨私養(yǎng),歷涉緣務(wù),雖造次而常內(nèi)心不忘於佛及憶凈土!
又在「眾福門」指出,出家四眾當(dāng)修《觀無量壽經(jīng)》所示的三種福業(yè);在家王臣亦當(dāng)修《普賢觀經(jīng)》所示的五事:1.不謗三寶,不障出家;2.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3.正法治國,不邪枉人民;4.於六齋日,令行不殺生;5.當(dāng)深信因果。
這都是凈土行者,落實於人間生活的證明。
至心發(fā)愿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一心
可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是指真心和直心;第二層是指專注一意;第三層則是一直到成佛為止,不會改變信心和愿心。
皈命
在梵語即是「南無」(namas),有三義:1.身命歸趣於佛;2.身命歸順佛的教義;3.命根還歸於一心之本元。乃表信心之極致,以全部的身命及生命歸趣於三寶的法身慧命,稱為皈命。梵語即是南無。
我們共有三命,即是身命、生命和慧命:
肉身的從生到死,叫作身命,乃是階段性的暫時存在,死亡以後就沒有了。
一生又一生的連續(xù),叫作生命,它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無盡的生與死之間,永遠都還有一條命在,不論信佛與不信佛都有這一條命是生命。
聞法的知見及修法的功德,叫作慧命,從初聞佛法開始,一直到成佛以後,慧命永遠存在。
身命最容易丟掉、最脆弱,數(shù)十年的人生旅程走完,便隨著消失;生命,在未離生死未得涅槃之前是丟不掉的;慧命最可靠、最美好、最究竟。
由此三命,引申此處所說的「皈命」則有三種意義:
身命的歸趣:就是當(dāng)肉身的壽命還在的時候,一定要盡形壽來發(fā)愿往生西方的彌陀凈土。
生命的歸趣:是指從現(xiàn)在這一生到成佛為止多生多劫的階段,包含一生一生的壽命,除了這一生之外,還有無量生,凡夫位中稱為「分段生死」的生命,圣位的菩薩階段稱為「變易生死」的生命,一直到成佛為止的生命過程中,都發(fā)愿能與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在一起。
慧命的歸趣:可以分成二個階段:1.聽聞佛法之後,以佛所說的法為自己的慧命;2.由於自己修證而悟到了佛法的真諦之後,見到佛的法身,叫作法身的慧命。此處〈凈土文〉中的「皈命」,是以我們現(xiàn)在的凡夫身,聽聞佛法而以佛法為慧命往生西方,花開見佛以後,便得法身的慧命。也可以說,凡夫初學(xué)佛法、聽聞佛法,一直到成佛為止的善根宿慧,都可叫作慧命。以此慧命來發(fā)愿,愿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這里的一心皈命,可以是通指這三種命,也可以是單指一種命——慧命。如果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有三條命,那麼對肉體的死亡就不必害怕了,因為還有生命,并且能夠聞法修行獲得慧命。
因此此處的「一心皈命」,可有兩種意思:1.我專志一心把我全部的命根回歸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2.我一心一意要回歸到法身的慧命,用慧命來向往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的愿力所成。根據(jù)釋迦世尊在《無量壽經(jīng)》卷上的介紹: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數(shù)劫,有許多佛次第出世滅度,其中有一佛名世自在王如來,那時有一位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發(fā)起無上正等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卅法藏,學(xué)習(xí)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凈之行,如是精勤修行之後,即於世自在王佛前發(fā)四十八大愿,成就國土,成熟眾生。這就是《無量壽經(jīng)》所說的:「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xiàn)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卅安樂!褂衷凇栋浲咏(jīng)》中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卅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
當(dāng)他在修菩薩道的階段,是位出家的比丘,以一位比丘的身分而發(fā)弘愿,愿他自己成佛的時候,能出現(xiàn)一個世界,名字叫極樂。也就是說,他是在極樂世界成佛。極樂的意思,又可以翻譯成安樂,所以極樂世界又稱為安樂國土。
依據(jù)《阿彌陀經(jīng)》的介紹:「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箻O樂的意思是說,世間任何五欲之樂,都沒有辦法與佛國凈土的解脫之樂相比,所以叫作極樂。人間的樂是與苦相對的,所以是比較的樂,而不是絕對的樂。西方凈土的安樂則是絕對的,不是與苦相比較而來的,因此叫極樂。
樂可分成三類:1.五欲的樂,2.禪定的樂,3.解脫的樂。人間及天上的凡夫,最多只有欲樂及定樂兩種。
五欲樂是指財、色、名、食、睡。但事實上,更正確的說法,應(yīng)該是指眼、耳、鼻、舌、身所接觸的相對的境界,那就是色、聲、香、味、觸五種,稱為五欲之樂,這和苦是相對的。而凡夫的眾生,苦多樂少,往往樂是苦的果,苦是樂的果;相反的,苦是樂的因,樂是苦的因。
為什麼說苦是樂的果?例如有人以負債來先享受一番,還債之時必然有得苦吃,這是先樂後苦,樂成了苦的因了。相反的,有一些人修苦行,希望求升天國,或者拼了命辛辛苦苦賺錢,然後拿了錢去旅游、享受了,那就是樂為苦果。很多人為了肚子餓要吃飯而去工作賺錢,但是工作了一整天,吃的時候只短短幾分鐘就吃飽了,這不能不說是苦多樂少。
至於宗教的苦行,在印度及中國,都有這種苦行的宗教。有的把自己浸在水底,有的掛在樹上,有的囚處山洞不見天日,有的澗飲木食草衣石座,老死不與人間往還,這樣苦苦的修行,其目的是為了升天,為了羽化、蟬蛻。在他們主觀的感覺上,修行到最後,會享受到放下物欲的快樂,這是由苦行而得來的,但卻仍不究竟。
禪定的樂,是從打坐修定而得到心的平靜安穩(wěn)。沒有身體沈重的負擔(dān),沒有雜念妄想的負擔(dān),心中無事,感到非常輕安穩(wěn)定,乃至?xí)r空感消失。若跟五欲之樂相比,五欲之樂是從刺激獲得,禪定之樂是從負擔(dān)的釋放獲得,一旦獲得禪定的樂,便不會貪戀五欲之樂了。只不過這種禪定的樂只有在定中才可以享受到,離開了禪定就沒有,所以仍是間斷性而不是一次樂便能永遠樂,所以不能稱作極樂。
解脫之樂,是沒有魔障的擾亂,不受五欲的引誘,沒有得失的煩惱,沒有安危的困擾,沒有生死的憂喜;既不被物質(zhì)的環(huán)境所牽累,也不被精神的影響所動搖,所以稱為解脫之樂,就是最徹底、最究竟的快樂。
極樂是形容阿彌陀佛的凈土,在幾部凈土經(jīng)典中,都有介紹極樂國土依正莊嚴的大概!稛o量壽經(jīng)》卷上說其國眾生:「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又說:「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篃o山無海,「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fù)現(xiàn)!埂杆帉m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他化自在天),自然之物!蛊鋰械摹嘎暵劇⑵兴_、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人天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阿彌陀經(jīng)》說:「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中蓮華,大如車輪!W魈鞓!S蟹N種奇妙雜色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埂甘侵T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阿彌陀經(jīng)》又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zhuǎn)位),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如觀世音、大勢至等)!娚?wù)?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極樂世界位於我們所處這個娑婆世界(大約是指整個的銀河系范圍)之西方,相隔十萬億個佛國世界(一佛所化國土,相當(dāng)於一個銀河系,稱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極樂世界究竟有多大的范圍呢?那是無法用我們凡夫的心量去衡量的。而且福報大、智慧高的眾生到了那邊,見到的是大的世界;福報小、智慧低的眾生到了那邊,見到的是小的世界。
有的眾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看到的佛是千丈以上的大身,有的看到的是相當(dāng)於一丈六尺高的普通身;有的看到的蓮葉不過是車輪一樣大,有的看到的蓮花像無限大的車輪。而那邊的眾生都是蓮花化生,有形相所見的一共有九品,稱為九品蓮花,由下品下生到上品上生,但這尚是凡夫所生、凡夫所見的。
至於初地以上的菩薩們,稱為法身大士,為化眾生雖有形相,但他們自身其實是無形、無相的,但是有功德、有慈悲、有愿力。法身大士是以五分法身的功德為身,不一定要有某種形相,故其所處的極樂世界,也不一定有形相有范圍,可以大到無限,也可以小到無限。
總而言之,依眾生福德善根之不同,所見極樂世界的有無大小也不相同,所以不要把極樂國土認定只是像《阿彌陀經(jīng)》中所說那樣的世界。
阿彌陀佛
這四個字,意思非常豐富,是梵文AmitaBuddha的音譯。事實上AmitaBuddha應(yīng)該譯成「阿彌陀佛陀」五個音節(jié)。
根據(jù)《阿彌陀經(jīng)》所說:「彼佛何故號阿彌陀?」由於「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只劫,故名阿彌陀。」
梵語的阿彌陀佛,共有三譯:1.無量壽(Amitāyus);2.無量光(Amitābha);3.密教譯為甘露(Amṛtā)。它的意思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清凈、無量平等的佛;而「佛」是覺的意思,故有近人夏蓮居居士將《阿彌陀經(jīng)》譯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jīng)》。
佛是自覺、覺他、覺滿。自覺是除煩惱、離生死;覺他是行菩薩道、廣度眾生;覺滿是智慧圓滿、福德圓滿,那就是無上正等正遍知覺,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既是無上圓滿的覺者,有無上的慈悲,能夠廣度眾生,因此阿彌陀佛也被稱為大慈悲父及無上醫(yī)王。大慈悲父是愛護眾生而不舍任一眾生的,無上醫(yī)王是能醫(yī)療所有一切眾生煩惱諸病的。
至於無量壽命,是說在時間之中,阿彌陀佛是永遠常住的;無量光明,也就是說在空間之中,阿彌陀佛是普遍照顧一切眾生的。無量壽、無量光,就是永恒於時間,普遍於空間。無盡的時間,無限的空間,都有阿彌陀佛的慈悲之光及智慧之光存在,所以叫作無量壽、無量光。
阿彌陀佛又是無量清凈,沒有人間凡夫的私心執(zhí)著。一般的凡夫都有親疏遠近厚薄之分,即使講慈悲、仁愛、仁慈,都仍帶有感情的成分在,只要有私心夾在其中,便不能叫作清凈。但是對佛而言,因為他在時間中是無盡的、無窮的,在空間中是無限的、無邊的,因此佛是絕對無私的。
至於無量平等是什麼意思?平等本身就是等量、等級、等格和等時。「等」的真正意涵是:對方需要多少就給多少;有多少人要就給多少人;自己有多少便給人多少;不論親疏,凡有需要便盡力給予、及時給予。唯有佛能夠絕對平等,適人、適處、適時、適量,平等救助,因為他有無量的慈悲和智慧。
如何算是真平等?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jīng)》中說了一個譬喻:天下雨是普遍施於地面的,但是地上的小草吸收到的雨水比較少,大草吸收比較多,大樹吸收的就更多了;天并不會給大樹一噸水,給小草也是一噸水,如果是這樣,小草很快就會死掉。眾生也是一樣,程度不同,需求不同,佛就給不同的而且是適量、適時、適度的救濟,這才是真平等。又譬如三歲小孩穿的衣服,和十五歲小孩穿的衣服,尺寸一定不一樣,若只講求形式上的平等,給他們穿一樣的衣服,反而不能切合需要,造成他們的困擾。
在《無量壽經(jīng)》卷上,介紹阿彌陀佛,共有十三種稱號:無量壽、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炎王光、清凈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并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涂,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fù)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一句阿彌陀佛,有這許多意思和這許多功德,若不勤念阿彌陀佛,實在辜負他了。
佛光慈攝
愿以凈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凈土。
愿以凈光照我
是指阿彌陀佛以清凈的光、平等的光來照耀我,使我在愚昧煩惱之中得到安慰,得到心開意解,讓我業(yè)障消除;這都是由於佛以清凈的光照耀我,使我得到救濟。
「凈光」二字,在《觀無量壽經(jīng)》有:「是諸佛土,雖復(fù)清凈,皆有光明。」在《無量壽經(jīng)》則說:「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褂终f:「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耀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焉!褂终f:「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顾詰(yīng)當(dāng)祈愿阿彌陀佛,恒以平等清凈的慈悲智慧之光,給我們信心、勇氣與智慧,讓我們遠離顛倒。
「凈光」也如同海邊的燈塔、航空站的塔臺,在夜里或霧中讓船只及飛機知道方向,有歸屬感、安全感。凈光可以有兩類:
慈悲光、智慧光:阿彌陀佛的本誓愿力的光,不是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的,但是我們能夠感受到、接收到。當(dāng)我們知道有阿彌陀佛,持念阿彌陀佛圣號,讀誦阿彌陀佛經(jīng)典,實際上我們就是被阿彌陀佛的清凈、智慧、本愿之光所照;這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用心接收到的。
感應(yīng)的光、瑞相的光:能夠念佛、拜佛而見到光,見到阿彌陀佛的像,便是修行者的心有所感,而佛有所應(yīng),使其見光、見華、見像。如果大家的福德或是某一個人修行的力量特別強,就有這種瑞相顯現(xiàn);有時只有一個人看到,有時許多人都能看到。這種感應(yīng)的光我們相信它是有的,但不要把它當(dāng)成那麼的神奇并向人炫耀?吹揭葬岙a(chǎn)生信心是很好的,但若把它當(dāng)作了不得的成就或執(zhí)著念佛目的是為了看光見像的話,當(dāng)念佛不出現(xiàn)瑞相時,就會退心不念佛了,那便是顛倒至極了!
慈誓攝我
祈求阿彌陀佛以他的慈悲弘誓愿力來攝受我。阿彌陀佛尚在因地中行菩薩道的時候,為了廣度眾生,發(fā)了弘愿,《無量壽經(jīng)》卷上所列四十八愿,愿愿都在以慈悲的弘誓愿力,成就極樂國土依正二報,攝受眾生往生彼國。其中有的是為了度眾生而成就國土的莊嚴,有的是為了接引眾生而發(fā)起種種的悲愿,只要有眾生愿生西方,就可以往生到他的愿力所成的極樂世界。
例如第十八愿說:「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九愿:「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第二十愿:「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惯@是成就眾生往生彼國的慈悲誓愿。
又有如第三十二愿云:「設(shè)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wù)?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惯@是成就國土中莊嚴諸物的慈悲誓愿。
依正莊嚴的「依」是眾生所依的國土,「正」是在國土里面生活的眾生。眾生的凈土本來應(yīng)該是自修福業(yè)受到的福報,可是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不全是因為眾生自己修行的功德而去往生的,乃是由於阿彌陀佛的愿力所成的。所以往生西方凈土,是靠眾生自己修行凈業(yè)為副,而以阿彌陀佛的慈誓愿力為主。
眾生自己完全不修行雖也有機會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并不保險。雖然阿彌陀佛說臨終「乃至十念」也可以往生,但是平常不修行,臨終還會想到要念佛嗎?
臨終時沒有善知識來教他念佛,便不知道要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凈土了。
更何況《無量壽經(jīng)》中也說若犯五逆罪及誹謗正法者,不能往生彼國;第十九愿也說欲得往生彼國者,必須「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第二十愿更要求:「植諸德本,至心回向」,始能求愿往生彼國。
所以我們在還沒有往生凈土之前,不但不得做惡事,還必須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更要及時修行,勤快念佛,年輕力壯正是時候,年紀大了也不嫌晚。
我今正念
「我」是指在修凈土法門的人,「今」是指現(xiàn)正在修凈土法門,「正念」是不胡思亂想而能一心一意沒有妄念,只有一個念頭是在系念阿彌陀佛。
正在修行凈土法門的人,不得有其他的任何妄念,而當(dāng)專心的稱念阿彌陀如來名號!队^無量壽經(jīng)》常用「正觀」二字;《無量壽經(jīng)》卷下有「端心正意」之說;《無量壽經(jīng)》也常用「一向?qū)D睢箒砟顭o量壽佛,也是「正念」之意。在《大乘起信論》則云:「心若馳散,則當(dāng)攝來,住於正念。」此正念也是八圣道的一支,是心無旁鶩,不與邪念相應(yīng)之意。
稱如來名
「稱」是稱誦、稱贊、稱呼;念念系於佛號,故又名為念佛。念如來的號、誦如來的名、贊如來的功德。這不僅僅是內(nèi)心的一個念頭,而且是要用口來稱呼的。
阿彌陀佛又叫阿彌陀如來,故念佛的人,應(yīng)當(dāng)正念分明地稱念阿彌陀如來的名號!溉鐏怼褂钟腥缛サ囊馑。如來如去,如如不動,本來如此,所以是如來。對於沒有信佛學(xué)佛,也沒有親證佛性的人,由於沒有看到,縱然相信,也不確實,如來即是如去。對於學(xué)了佛、開了悟的人,如去也是如來,因為他根本沒有離開我們,本來就在這兒,只是讓我們知道他在這兒,所以是如來,但是因為不執(zhí)著,所以等於如去。
為菩提道
為了什麼而稱如來的名號呢?是為了往生彼國之後,見佛聞法,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道」是「路」的意思,也就是走上菩薩當(dāng)走的路。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為覺、智;《無量壽經(jīng)》卷下有云:三輩往生之人,皆應(yīng)發(fā)無上菩提心。發(fā)菩提心是希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心,如何能得無上的菩提果位?那就是要行菩薩道。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譯,意思是覺有情、大道心的眾生,是已經(jīng)覺悟了的有情眾生,而且是有大菩提心的眾生。眾生可分為有情和無情的兩類,有情眾生是動物,無情眾生是指非動物的一切生物乃至礦物,只有有情眾生可以修行佛法、行菩薩道,最後能夠成佛。所以要準備將來成佛,一定是先從菩薩道的階段開始。
菩薩道應(yīng)該怎麼修呢?應(yīng)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向上希望自己能夠修學(xué)佛法,成就佛道;同時也要把自己所修學(xué)得到的佛法再告訴別人,幫助其他的眾生也能像自己一樣離苦得樂,也使其他的眾生共同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叫作菩薩道。
《阿彌陀經(jīng)》有云:「若有人已發(fā)愿、今發(fā)愿、當(dāng)發(fā)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zhuǎn)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說只要發(fā)愿,欲生極樂國者,即能位登初地菩薩的不退轉(zhuǎn)位,便於無上正遍知覺,不再退失其所行及所證。《阿彌陀經(jīng)》又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硅笳Z阿鞞跋致(avinivartanīya),譯為不退,即是不退轉(zhuǎn)的菩薩。
《觀無量壽經(jīng)》「上品上生」條有云:「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褂H證無生法忍,也是初地菩薩。同經(jīng)「下品上生」條云:到彼國土,「發(fā)無上道心,經(jīng)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同經(jīng)「下品下生」條也說:生到彼國,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見觀世音及大勢至,為其說法,「聞已歡喜,應(yīng)時即發(fā)菩提之心」。能發(fā)菩提心,即行菩薩道。可知求生極樂國土的人,并不僅為自求解脫,乃是為度眾生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修行菩薩之道,供養(yǎng)十方無量諸佛,普度諸國無量眾生,永不疲厭。
因此我們稱念佛號,當(dāng)見賢思齊,當(dāng)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也當(dāng)及時學(xué)菩薩法,行菩薩道。自己修學(xué)佛法,知道佛法,乃至於僅是一偈、半偈或是幾句話,能夠轉(zhuǎn)告他人,這也是行菩薩道。行菩薩道一定是用佛法來自度度人,否則,只是用世間法的財物、知識、技巧助人,甚至還希望求得對方回報,那便不能叫作菩薩道,是有染有漏的人天善法。能修人天善法已經(jīng)不錯,但仍不究竟,唯有修無染無漏的菩薩道,才能證得無上的佛果。
求生凈土
求生凈土的目的,既然是為了修行菩薩道,當(dāng)然也愿一切其他的眾生都能知道求生凈土。所以求生凈土,即是自度度他的菩薩行。
凈土在那里?此處所指的是西方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愿力所成就的佛國凈土,是有方向的,有位置的,有形相的。不過不要認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就把這個極樂世界看得那麼遙遠,實際上只要一念希望生凈土,極樂凈土就在我們的面前,故在《觀無量壽經(jīng)》「上品上生」條說道:「如彈指頃,往生彼國。」「上品中生」條說:「如一念頃,即生彼國!埂钢衅废律箺l也提到:「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凈土的意思是沒有煩惱、沒有恐怖、沒有憂慮、沒有危險的地方。在那個地方到處都是安全的,處處都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無煩無惱;不管是所見、所聽、所接觸,無一不是莊嚴清凈的,所以叫作凈土。
不過在諸經(jīng)論及歷代祖師之間,對於「凈土」有種種的界定。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凈為三乘共庇。」正如近人印順法師也說:「凈土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趨的理想界!(見印公《凈土新論》);我於〈凈土思想之考察〉一文中也提出:「凈土思想本為佛教的三乘共法,乃至也是五乘共法!(見《法鼓全集》之《學(xué)術(shù)論考》)
因此,凈土在那里?何人居凈土?就有不少的異說。《仁王般若經(jīng)》云:「三賢十圣住果報,唯佛一人居凈土!谷魮(jù)此說,西方凈土便不能稱為究竟的凈土。又《六祖壇經(jīng)》依《維摩經(jīng)》所說之「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而云:「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凈其心……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沽碛兴未闹Y等依據(jù)天臺智顗大師的《摩訶止觀》所說:「西方凈土,我心本具!苟唯心凈土」與「本性彌陀」的說法。於此可知,如果我們念佛,心中有佛,心中就有凈土。凈土是我們心中本具的。如果念佛念得很成功,凈土即時便在自心中顯現(xiàn)出來。
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究屬那一層次的凈土?《成唯識論》卷一○有四土:說佛的「自性身」依法性土,「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變化身」依變化土。
《佛地經(jīng)論》卷一則云:「他受用土在西方等!箍芍獦O樂凈土是此四土中的第三等級。又有《瑜伽師地論》卷七七所云:「清凈世界唯純菩薩僧於中止住,(已入初地菩薩)由愿力自在故,於彼受生!勾伺c《觀無量壽經(jīng)》所說生彼國土,「悟無生法忍」、「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的觀點是相同的。
但依天臺智顗的《觀無量壽經(jīng)疏》將凈土分作四等:1.常寂光;2.實報無礙;3.方便有余;4.凡圣同居。而以西方凈土歸入第四等的凡圣同居土,則頗有爭議之處。這也是由於凈土經(jīng)典中既有如《阿彌陀經(jīng)》所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又有《觀無量壽經(jīng)》「下品下生」條云:「作不善業(yè),五逆十惡」之大罪人,也能仗佛愿力,往生彼國,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可見也有凡夫居於凈土了,因此有些混淆。
不過如果自己心中的凈土出現(xiàn)時,已經(jīng)超過了上品上生,就不是凡夫所生的凈土了。以信心所生的凈土是九品蓮花化身,是有形相的;到了最高的實相、實報凈土,亦即自性法身所居的凈土,那便是無相、無形的,既是在自己的心中,也是到處都在,或處處不在。
此處所指的凈土,是指凡夫所生的九品蓮花的凈土。往生彼國凈土之後,見佛、見菩薩,聞法開悟,得無生法忍,才證初地圣菩薩位,而得不退轉(zhuǎn)。因此不要好高騖遠,不要自認為了不起,一定要證得法身,生到無相土。我輩業(yè)深障重的凡夫,還是以求生九品蓮花的有相凈土比較可靠。
中國的禪宗從宋朝之後,都主張禪凈雙修。雖用禪的工夫,同時也愿能夠往生西方的凈土。如果能夠以禪修工夫大徹大悟,即現(xiàn)法性身,住於法性的凈土,便得處處都是實相實報的凈土。如果此生沒有大徹大悟,求生西方極樂凈土,總比生於我們這個世界的煩惱穢土要好得多。
可是我們所生的娑婆世界真的這麼壞嗎?有煩惱的時候它的確是五濁惡世,但是當(dāng)我們能夠在一分鐘、一秒鐘之內(nèi)煩惱不顯現(xiàn),這個五濁惡世就跟佛的凈土相應(yīng)了。所以我們還是要以禪修的工夫來除煩惱為第一要務(wù),同時也依彌陀本愿,愿生西方凈土,兩者相輔相成,叫作禪凈雙修。
彌陀本愿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佛昔本誓
諸佛在因地所立的誓約,稱為「本誓」,梵語三昧耶,又名為「本愿」。阿彌陀佛於世自在王佛之際,以法藏比丘行菩薩道的功德,曾經(jīng)發(fā)了四十八愿,在《無量壽經(jīng)》卷上稱之為「發(fā)斯弘誓」。
諸佛成佛皆曾在因地發(fā)愿,除了通愿,如四弘誓愿,每一位初發(fā)心菩薩,均須發(fā)者;又皆有別愿,即是每一位佛,均曾於因地發(fā)了個別不同的根本誓愿,如普賢王菩薩的十愿,藥師佛的十二愿,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中國天臺宗的慧思禪師撰有「立誓愿文」,明末的智旭大師也立有「四十八愿」等許多篇愿文。
《無量壽經(jīng)》卷上說: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都是出於阿彌陀佛的「本愿力故」,法藏比丘發(fā)愿之後,曾以偈立誓:「斯愿不滿足,誓不成正覺。」故稱之為本愿及本誓,又可名為「宿愿」。阿彌陀佛共發(fā)四十八愿,愿愿都是本誓;其中第十八、十九、二十的三愿,為凡夫眾生建立信心,特別重要。
有人曾經(jīng)問我:「師父,你相信有極樂世界嗎?」我說:「我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顾麊:「為什麼你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呢?」我說:「釋迦牟尼佛自己在《金剛經(jīng)》里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凰匀鐏碇v的話絕對是真的!顾謫:「你為什麼一定相信《金剛經(jīng)》呢?」我說:「因為《金剛經(jīng)》是佛說的!顾賳:「你怎麼能相信那是佛說的?」我說:「是《金剛經(jīng)》自己說的!
其實,如果不愿意相信,別人怎麼說也不會相信。如果愿意相信,看到佛經(jīng)所說,便會生起信心。
若有眾生,欲生我國
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凡有人愿求往生極樂凈土者,這必定是有善知識,勸令聞法,才知發(fā)愿往生彼國。從此句以下直到「不取正覺」句,都是第十八愿的內(nèi)容,《無量壽經(jīng)》卷上的原文是:「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勾伺c〈凈土文〉所引者,文句稍有更動。
志心信樂
意思就是絕對的、堅定的、不變的一定相信,一定希望、愿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樂」有兩種意思:一個是很高興的去,很喜歡要去;另一個意思是我要去,我愿意去。
「志心」也可釋為《阿彌陀經(jīng)》的「一心不亂」,《觀無量壽經(jīng)》的「一心系念」,《無量壽經(jīng)》的「一向?qū)V尽埂T凇队^無量壽經(jīng)》又說:「愿生彼國者,發(fā)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fā)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勾颂幍摹钢拘摹,也可包納這三種心了。
「信樂」即是信與愿,即如《阿彌陀經(jīng)》所說:阿彌陀佛凈土的法門,是「難信之法」,「若有信者,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愿生彼國」。
乃至十念
「十念」有多種解釋:
《無量壽經(jīng)》第十八愿中有提到,但并沒有說明如何名為十念。
《觀無量壽經(jīng)》「下品下生」條云:「應(yīng)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無量壽經(jīng)》卷下的上輩生因:「發(fā)菩提心(并舍俗出家),一向?qū)D顭o量壽佛!瓜螺吷:「一向?qū)R?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
唐代善導(dǎo)大師的〈往生禮贊釋本愿文〉有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北魏的曇鸞大師解釋《觀無量壽經(jīng)》的具足十念,為憶念相續(xù)義,稱佛名號者,內(nèi)心無有他想,一心念佛名號,事業(yè)成辦名十念。
宋代遵式的《往生凈土懺愿儀》中,說晨朝十念之法,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連稱阿彌陀佛,盡一口聲為一念,如是十氣為十念,十氣連續(xù),令心不要散。
歸納而言,「十念」有三種:1.有十念之間念念憶念相續(xù)不斷,無有他想。2.也可有一心專志稱名十聲,即為十念。3.更有連續(xù)十口氣,專心不斷不散之意。這三類十念法,若能勤加練習(xí),攝心正念,是可以做得到的;也是修習(xí)禪觀的基礎(chǔ)法門,稱為「念佛觀」,故在《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
但是有些人邊念阿彌陀佛,一邊想著今天吃的饅頭、青菜,阿彌陀佛跟飯菜蘿卜都摻在一起,那就不算是十念都連續(xù)的。不過如果每念一句阿彌陀佛都是誠心在念的話,雖不能十念相續(xù),也還是有功德的。然而希望臨命終時連續(xù)十念不斷,十念之中沒有妄想雜念,就不簡單了;這時候就要靠同修的凈業(yè)善知識,為他說佛法、講開示、助念佛號。因此佛教主張臨終要接受人家助念,在臨命終時有人助念,命終以後有人助念,便可幫助往生者達成十念的目標(biāo),勸他發(fā)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替臨終者助念的功德則很大。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就是說只要眾生愿意生西方,一定可以生。如果不能生的話,發(fā)愿的法藏菩薩,便不會成佛。
此處提起阿彌陀佛的本愿,目的在於肯定念佛愿生凈土者的信心,既然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jīng)十劫」,我們便可絕對相信,只要我們愿生西方,就一定可以生到西方。何況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愿都說,若不成就者「不取正覺」,是多麼地懇切可靠。
眾罪消滅
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念佛」法門,本系「六念」的觀法之一,而於彌陀凈土的修法,特重念佛一門,念佛即能往生凈土,是往生凈土的因行,但從經(jīng)論及古代諸師的介紹,可以見到不少大同小異的說法!栋浲咏(jīng)》但以稱名念佛,即得往生,《觀無量壽經(jīng)》介紹了十六種觀法,其中第十四觀則須發(fā)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還得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jīng)典,修行六念回向發(fā)愿,才可得上品上生,可知不是僅僅念佛即得上品上生。到了第十六觀的「下品上生」條,始謂「稱南無阿彌陀佛」,到了「下品下生」條才謂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稛o量壽經(jīng)》也僅在第十八愿,提出十念往生之說!独銍澜(jīng)‧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則明示:「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
因此:1.曇鸞與道綽,以菩提心為凈土之本源,念佛三昧(修觀及稱名)為凈土法門之要行。2.迦才以《無量壽經(jīng)》的菩提心(三聚凈戒)及《觀無量壽經(jīng)》的三福凈業(yè)為通因,專念一佛彌陀名號求生西方凈土為別因。3.善導(dǎo)以稱名為正業(yè),讀誦、禮拜、贊嘆、觀察為助業(yè)。4.元曉以發(fā)菩提心為正因,十念念佛等為助因。5.北宋的永明延壽以持戒習(xí)禪為往生凈土的上品之因,行道念佛為中下品之行。但是人心散亂,習(xí)定難成,信心難得,故應(yīng)專念彌陀名號,求生極樂凈土,此在《大乘起信論》有明示,《法華經(jīng).方便品》也有「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的經(jīng)句。
以此可知,往生凈土的資糧,不僅念佛,但對於自知業(yè)重障深,自力不足者,以念佛法門求生凈土,仍是最可靠最保險的方法。故到宋明以下,凡修凈土行者,多以念佛為要務(wù),且以弘揚《阿彌陀經(jīng)》為主流。明末蓮池大師撰《彌陀疏鈔》,蕅益大師著有《彌陀要解》,近代印光大師,於二六時中執(zhí)持彌陀名號。
念佛即得生凈土,凈土修行必定念佛,念佛是最上功德;所以〈凈土文〉說以此念佛因緣,便能進入阿彌陀如來的大誓愿海之中,也就是阿彌陀佛本誓愿力所成就的極樂世界。
念佛兩個字,很多人說念佛是用嘴巴念的,所以會在「念」字的左邊多加一個「口」字,其實那是錯的。加上一個「口」字,等於說只要嘴巴念就好,心不必管它,心口可以不一致;嘴巴在念佛,心里胡思亂想,那不是真正的念佛,念佛應(yīng)該是用心念的。把「念」字拆開看看,上面的「今」是現(xiàn)在的意思,下面是個「心」,即是以現(xiàn)在這個心,當(dāng)下這個心,全心都放在阿彌陀佛的名號上,心與口一致,念與佛相應(yīng),才叫念佛;否則心口不一,念不系佛,那不是真正的念佛,與放錄音帶類似了。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
相信承蒙、承受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一切業(yè)障,皆能消滅。凈土法門是以信心和愿心為根本,信心是出於修持凈土法門的行人;愿心是雙方的,一是阿彌陀佛的愿力,一是修行凈土法門者的愿望。以這兩種愿力相加,便可得到佛菩薩的慈悲接引,而能往生西方凈土。
在大乘佛法中有兩類修行菩薩道的法門:一是他力的易行道,一是自力的難行道。他力是仰仗阿彌陀佛的愿力而得罪障消滅,往生凈土;自力是以修持戒定慧的三學(xué),除貪瞋癡的三毒,滅除一切業(yè)障。彌陀凈土的法門是易行道。中國凈土宗的祖師們形容凈土法門的易行道,稱為「橫出三界」,這是說凡夫在生死中,就好像蟲在一根竹竿中,從旁邊打一個洞,一下子就鉆出竹竿,解脫了生死。難行道的菩薩行者,則如同在一根竹竿有許多節(jié)的最下節(jié),要把第一個節(jié)打穿了,再打第二個節(jié),如此層層打穿,一直到最上層頂端,才算出離生死的苦海,所以叫「豎出三界」。比較起來,凈土法門是方便簡易多了,這是因為承佛慈力的關(guān)系。
至於「眾罪消滅」,因為《觀無量壽經(jīng)》自身的異名即是《凈諸業(yè)障生諸佛前經(jīng)》,故在其十六種觀法中的第三觀地法修成即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第六觀法觀成,即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yè);第七觀成,滅除五百億劫生死之罪;第十觀成,即得凈除業(yè)障,除無數(shù)劫生死之罪;修第十一觀,除無數(shù)劫阿僧只生死之罪;第十六觀云:「以聞如是諸經(jīng)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yè)」,「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無量壽經(jīng)》的十八愿,不收五逆及謗正法之人,《觀無量壽經(jīng)》慈悲,於下品下生,對十惡五逆,但有信愿之人,亦入凈土,并謂:「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箍芍颂幍摹副娮锵麥纭,應(yīng)該是根據(jù)《觀無量壽經(jīng)》所說而來。
另有〈往生咒〉,是我們在誦完《阿彌陀經(jīng)》之後,必定持誦的,它又稱作〈拔一切業(yè)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即是能夠消滅一切罪業(yè)障礙的咒。
「眾罪消滅」也是一個觀念,相信修行念佛法門的人,若能念佛發(fā)愿,愿生彼國,便能消除一切業(yè)障。有的業(yè)障,在修行時即除,有的罪業(yè)則待到了西方凈土之後消滅。然而,在生之時,業(yè)障是否能夠消除,要看個人修行的程度,否則便不會有蓮花九品之別了。所以應(yīng)當(dāng)是要知慚愧常懺悔,要多修持戒福德因緣,才能消業(yè)。
善根增長
在《阿彌陀經(jīng)》有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福德因緣」可以解釋為《觀無量壽經(jīng)》的三福凈業(yè);「善根」是指往生凈土資糧,包括《觀無量壽經(jīng)》第十四觀上品上生的生因,具足三心及三種眾生;以及《無量壽經(jīng)》卷下三輩往生的條件:1.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無量壽佛,修諸功德,愿生彼國」。2.中輩者「當(dāng)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一向?qū)D顭o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3.下輩者「當(dāng)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一向?qū)R?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愿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愿生其國」。以此可知,凡是修諸凈土資糧,便是增長善根的方法。
所謂善根就是凈業(yè)根,就是菩提根。善有兩種:一是有漏善法,一是無漏善法。有漏善法是修人天福報,種有漏善根生人天,而不生西方。無漏善法是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法身功德。持戒、修定、修智慧,能得解脫,然後有解脫知見度眾生。
罪業(yè)消滅,消除煩惱,無漏善根才會增長,因此要以念佛的功德,承蒙佛的慈悲愿力,使我們的罪業(yè)消滅,煩惱不生,善根增長。當(dāng)起貪瞋癡等煩惱時,最好能念阿彌陀佛圣號,藉著阿彌陀佛所帶來的信心和力量,使我們的煩惱消除,善根增長,如同新譯《仁王經(jīng)》所說:「治貪瞋癡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種善根!
不要以為只念佛愿生西方就好,做了種種壞事,反正有阿彌陀佛承擔(dān),到了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會把我們帶去。如作這樣的解釋,便是顛倒知見。因此《無量壽經(jīng)》卷下有云:「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jīng)戒。」又說:「遇佛在世,當(dāng)勤精進。」又云:「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顾园浲臃鹗枪膭铈镀疟娚皶r修善,增長善根,消除業(yè)障,才能夠在臨命終時,決定往生,位登上品。
意不顛倒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
能夠預(yù)知未來,有兩種可能:1.是自修神通而得天眼;2.是藉諸佛菩薩的方便,使令得見。此如《觀無量壽經(jīng)》云:「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若修凈土念佛法門,即能「獲得諸佛護念,將欲命終,諸佛如來,以異方便,而令凈業(yè)行者,預(yù)知時至」。也就是使得即將往生西方凈土的人,自己知道,當(dāng)於何年何月何日何時,舍此業(yè)報色身,往生蓮邦,於彼蓮花化生。
有的人在數(shù)個月前就知道了,有的在一個月前,有的數(shù)日前就知道什麼時候?qū)⑸釄笸?就像流落異鄉(xiāng)的旅客,知道了歸家的日期,便能很安詳、從容、自在的準備放下一切,等待佛來接引回家。念佛念到能夠自知時至,這是善根福德所致,水到渠成,也不用強求。
前述曾提及,我們每人各有三條命,此處的命終,指的是身命。所以色身的命終之後,尚帶著生命及慧命,往生佛國凈土。
身無病苦
當(dāng)臨命終時,身體沒有病苦,即是無疾而終。要能少瞋少惱,不造殺業(yè),或以修大功德消除業(yè)障,始能得到。我的先師東初老人,就是無病無苦,坐在椅子上,說走就走,那是很不容易的。平常人,可以修到無苦而不能無病,但是有病卻無苦也不容易,那得修空觀成就,始能心不受苦。
病是身體機能故障,誰都難免;苦是心的感受,心有不甘、心有不舍等煩惱,便有苦受。
我見過一位老居士,在舍報以前害了三個月的癌癥。他的兩只腳先被切掉,問他:「苦不苦?」他說:「不苦。」後來他的兩條腿又被切掉,我再問他:「苦不苦?」他說:「有點痛但不苦。」問他:「為什麼不苦?」他說:「念阿彌陀佛,就沒有什麼好苦的!」我又問他:「你怕不怕死?」他說:「念阿彌陀佛,還怕什麼!」這位老居士很了不起!他就是送法鼓山許多畫的寒山樓主鄒葦澄老居士。
我們學(xué)佛念佛的人,能夠臨終無病無苦是最好,有病無苦這一點,但愿能夠做得到。
心不貪戀
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是一個學(xué)佛的人要貪什麼?要戀什麼?
臨命終的人應(yīng)該這樣想:馬上就要去阿彌陀佛那里了,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那麼好的地方,對這個世界又有什麼放不下的呢?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放不下親人愛人、家庭事業(yè),有的人放不下冤家對頭、名位財產(chǎn),有的人放不下理想以及種種人、事、物等等,更有的人舍不得放下自己的身體。很多人都快要死了,還要叮嚀如何處理他的遺體,要火葬、要土葬,這都叫貪戀;如此貪戀的人,身死以後,就成了守宅鬼、守屍鬼,或是飄浮不定的游蕩鬼,不愿往生西方去了。
意不顛倒
顛倒就是執(zhí)迷不悟,以苦為樂,便無法往生凈土,所以《阿彌陀經(jīng)》特別說明:「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诡嵉褂兴拇箜椖:以苦為樂、不凈為凈、無常為常、非我為我。如在臨命終時,仍然顛倒妄想,對世間千般迷戀、萬般執(zhí)著,縱然彌陀現(xiàn)前,而你不想去,也是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
如入禪定
好像進入禪定狀態(tài),身心都在寧靜中,不僅沒有妄想顛倒,也沒有凄涼恐怖,而是在禪悅及法喜中離開人間,往生西方凈土。
「禪」是梵語禪那(dhyāna)的略譯,意為思惟修,新譯為靜慮!付ā故氰笳Z三昧(samādhi)的音譯,意為正受,心定止一境;即一心考物者為禪,一境靜念者為定。
此處〈凈土文〉的如入禪定,乃是根據(jù)《觀無量壽經(jīng)》的「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栋浲咏(jīng)》的「執(zhí)持名號」而達「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這正是每一位修行凈土的人,最理想的臨終情況。
彌陀相迎
佛及圣眾,手執(zhí)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佛及圣眾,手執(zhí)金臺,來迎接我
根據(jù)《觀無量壽經(jīng)》第十四觀對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的描述,上品上生者見執(zhí)金剛臺來迎,上品中生者見持紫金臺來迎,上品下生者見持金蓮花來迎;中品乘蓮花臺及七寶蓮花,下品乘寶蓮花及金蓮花。此處所言「金臺」,應(yīng)該是指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的「金剛臺」與「紫金臺」。
因此「佛及圣眾,手執(zhí)金臺,來迎接我」,乃是描述上品上生及上品中生,臨命終時的往生情況。現(xiàn)將《觀無量壽經(jīng)》有關(guān)於此的經(jīng)文內(nèi)容,抄錄如下:
上品上生者:「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shù)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zhí)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shù)菩薩,贊嘆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上品中生者:「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贊言,……贊嘆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花,經(jīng)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花。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
求愿往生極樂世界的凈業(yè)行者,如在生前廣修凈業(yè),增長善根,臨命終時,當(dāng)愿佛及圣眾,以上品金臺,來迎接引。非不得已,最好不作下品生的打算,故在〈凈土文〉中,亦作愿生上品的期待。不過愿生上品是有條件的:
上品上生者,當(dāng)具足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有三種眾生當(dāng)?shù)猛?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jīng)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fā)愿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者,具足三心,并且慈心不殺,具諸戒行,雖不必讀誦大乘方等經(jīng)典,善解經(jīng)典義趣,但當(dāng)於第一義的大乘法,心不驚動,而且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國。
上品下生者,具足三心,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fā)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國。
此外,《觀無量壽經(jīng)》特別重視行者當(dāng)修三福凈業(yè),始能往生彼國上品,而云:「汝當(dāng)系念諦觀彼國,凈業(yè)成者」,「欲生彼國者,當(dāng)修三福:一者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yè)」。此三福凈業(yè)中,第一及第三乃是通於僧俗七眾的行者,第二項的「受持三歸」,也通僧俗,「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則是唯限出家沙門。故在《無量壽經(jīng)》卷下的三輩往生中,上輩往生者必定「舍家棄欲,而作沙門」。
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於一念頃」即是在轉(zhuǎn)念間、剎那間、一忽兒的極短瞬息之間。其中有兩層意思:
人心的或善或惡,趣向的或升或墮,三涂惡道與佛國凈土的差距,僅在一念之間,故在《無量壽經(jīng)》卷下有云:「諸有眾生聞其(無量壽佛)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zhuǎn)!
臨命終時,行者若蒙佛及圣眾前來接引,佛國去此娑婆世界雖隔十萬億個佛國凈土,但以佛及圣眾的威神之力,前往僅於一念之頃,即到彼國蓮池。故在《觀無量壽經(jīng)》的上品上生,是「如彈指頃」,上品中生是「如一念頃」,中品上生是「未舉頭頃」,中品下生是「譬如壯士屈伸臂頃」,下品中生是「如一念頃」,乃至下品下生,也是「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菩提滿愿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愿。
花開見佛
根據(jù)《無量壽經(jīng)》卷下所示,往生彼佛國土,有兩種生:一者胎生,二者化生。
胎生者:乃因心存疑惑,修諸功德,愿生彼國,可是不了佛智,於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疑惑不信,然其猶信罪福,修習(xí)善本,愿生其國,命終之後,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jīng)法,不見菩薩聲聞圣眾,故在彼國,謂之胎生。
化生者: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等眾生,命終之後,往生彼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故在《無量壽經(jīng)》卷下,舉上輩行者為例云:「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zhuǎn),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至於「花開見佛」在《觀無量壽經(jīng)》說到上品上生的行者「生彼國已,見佛色身」;上品中生的行者「此紫金臺,如大寶花,經(jīng)宿則開」;上品下生的行者「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
中品中生的行者「經(jīng)於七日,蓮花乃敷」;中品下生的行者「經(jīng)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而不能見佛。
下品上生的行者「經(jīng)七七日,蓮花乃敷」及見觀音、勢至;下品中生的行者「經(jīng)於六劫,蓮花乃敷」。
由這些經(jīng)文可知,往生凈土後,自中品以下,未必能夠花開見佛。善根不足福德不夠者,雖生佛國,卻無福見佛,信心不足者,花也不開,稱為胎生。
即聞佛乘,頓開佛慧
是指生彼國土之後,立即見佛聞法,悟入佛之知見。見佛的目的,在於聞法,聞法的功能,在於開發(fā)自心中的無上佛慧。例如《無量壽經(jīng)》四十八愿的第四十六愿云:「國中菩薩,隨其志愿,所欲聞法,自然得聞!沟绻徎ú婚_,也沒見到佛及菩薩,便無聞法因緣;縱然得見佛及菩薩,若系自中品中生以下階位的行者,雖可聞法,而不開佛慧。
中品中生者,花開聞法,得聲聞初果的須陀洹,經(jīng)半劫已,成阿羅漢;中品下生的行者,只見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果,經(jīng)一小劫,成阿羅漢。
下品上生以下的行者,只見觀世音及大勢至二位菩薩,為彼等說法,當(dāng)然也無由使得行者「頓開佛慧」了。
若登上品上生的行者,得生彼國,即能聞法,即悟無生法忍;若登上品中生行者,即「因前宿習(xí),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經(jīng)於七日,應(yīng)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zhuǎn)」。若登上品下生行者,生彼國已,「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游歷十方,供養(yǎng)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jīng)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初地)」。到了中品上生的行者,花開聞法,「應(yīng)時即得阿羅漢道」。
可見唯有上品三階可以見佛聞法,證無生法忍的初地菩薩位,能於無上菩提的佛道不退;并且僅有上品上生,方能於生到彼國之際,立即見佛聞法,立得無生法忍,立證初地菩薩的大乘圣位。所以〈凈土文〉,希望凈業(yè)行者,均以上品上生為發(fā)愿目標(biāo),故要說「即聞佛乘,頓開佛慧」。
廣度眾生,滿菩提愿
由於修持阿彌陀佛凈土法門的行者,最重視發(fā)菩提心,所以最初發(fā)心,即是大乘的菩薩!稛o量壽經(jīng)》卷下因此要說疑惑大乘廣智者,雖然愿生彼國,只得胎生,壽五百歲,常不見佛。
所謂菩提心,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愿成佛道的大心;既愿成佛,必須先行菩薩道廣度眾生。所以往生西方凈土,并不等於逃避現(xiàn)實,在未往生之前,須修凈業(yè)因行,深植種種福德善根;往生西方凈土之後,若登上品上生,立即位階初地不退轉(zhuǎn)菩薩,立即展開廣度眾生的悲愿。
《阿彌陀經(jīng)》說:「若有人已發(fā)愿、今發(fā)愿、當(dāng)發(fā)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zhuǎn)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挂簿褪钦f,生到極樂國中的人,都可獲得不退轉(zhuǎn)位的保障。該經(jīng)又說:「其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共粌H供養(yǎng)諸佛,也要度諸佛國土的眾生,如同我們所居的是釋迦牟尼佛所化國土,可是也得到西方凈土菩薩圣眾的救度。所以《無量壽經(jīng)》卷下云:「彼國菩薩,皆當(dāng)究竟一生補處(如觀音、勢至),除其本愿,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惯@與該經(jīng)卷上第二十二愿愿文相同,從不退轉(zhuǎn)位的初地菩薩,再歷二大阿僧只劫,廣度眾生,畢竟皆成一生補處,畢竟皆能滿菩提愿,成等正覺。
在往生西方凈土之前,應(yīng)當(dāng)發(fā)菩提心,自利利他,精勤不懈。例如《無量壽經(jīng)》卷下有云:「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jīng)語,當(dāng)熟思之,能於其中,端心正行,主上為善,率化其下,轉(zhuǎn)相勅令,各自端守!褂衷:「汝等於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zhuǎn)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凈。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惯@都是明示,唯有自度而亦度人,方能圓滿大菩提愿。此處的熟思佛經(jīng)佛語,端心正行,不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正心正意,齋戒清凈者,均為自修自度;率化其下,轉(zhuǎn)相勅令,各自端守,布恩施惠,轉(zhuǎn)相教化者,是為廣度眾生。
《無量壽經(jīng)》卷下又說:眾生輾轉(zhuǎn)於生死過程之中,「數(shù)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雖以「教語開導(dǎo),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轉(zhuǎn),無有休止」。所以若人已知佛法可貴,眾生可憫者,自修凈業(yè),必定也當(dāng)竭其所能,轉(zhuǎn)教他人,同修凈業(yè),滿菩提愿,共成佛道。
後記
這篇〈慈云懺主凈土文〉講要,講於一九九四年臺北市農(nóng)禪寺的清明佛七期間,自三月三十日至四月三日的五個晚上大回向之前,每晚用五十分鐘的時間,向近一千位僧俗四眾講出。一則因我當(dāng)時無暇準備,二則因我所用的時間,總共只有四個多小時,以致講出的內(nèi)容相當(dāng)空泛。
佛七之後,即由錢掌珠居士將佛七期中的錄音帶整理成文,并經(jīng)葉翠蘋居士潤稿,文字已很順暢。但我將之帶到紐約,細讀之後,覺得必須加入大量的經(jīng)證資料補充,才有印刷問世的價值。因此又用了我十天的課余時間,在極度疲困的健康狀況下,將這篇講要重寫了一遍,庶幾可以備作修持凈業(yè)行者們的參考。
但我必須要說,經(jīng)過重寫之後,使我更明確地厘清了西方凈土的修持法門,也使我更堅固了對於阿彌陀佛凈土法門的信心,所以非常感恩,受用最大的人,應(yīng)該是我自己了。一九九四年五月五日圣嚴記於紐約東初禪寺
附錄
慈云懺主凈土文
宋.慈云懺主作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愿以凈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凈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圣眾,手執(zhí)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ㄩ_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愿。
- 上一篇:維摩經(jīng)六講 自序
- 下一篇:地藏菩薩的大愿法門
- 圣嚴法師: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圣嚴法師: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圣嚴法師: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圣嚴法師: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guān)懷
- 圣嚴法師: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jié)合為一的
- 道亮法師: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 圣嚴法師:不論是否已經(jīng)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圣嚴法師:佛經(jīng)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jīng)?
- 行策大師:想要念佛求生凈土不妨熾然起忻厭心
- 宏海法師:為什么四眾弟子修學(xué)凈土不能夠真實相應(yīng)?
- 智者大師:求生凈土為什么要念西方阿彌陀佛?
- 圣嚴法師: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正如法師:人人在“常寂光凈土”的國土上都是佛
- 大安法師:凈土一法難信就在不能了解阿彌陀佛的心
- 覺醒法師:凈土來自眾生對真美善的追求與統(tǒng)一
- 大安法師:省庵大師對凈土的情懷是如何表達的?
- 仁禪法師:偷安一世受苦多生,以凈土為舟航何愁退轉(zhuǎn)?
- 念西法師:凈土關(guān)要及修法、講法歧途
- 圣嚴法師:出生食是什么?
- 大安法師:怎么通過身口意三業(yè)來修凈土?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