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寶論11、以清凈行依止恩師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師僧 之四)
僧寶論11、以清凈行依止恩師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師僧 之四)
在以如上虔敬的信心依止師僧善知識之后,應于恩師處殷切祈請,求示法要,從聞而思,精勤修學。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勝。親近依止師僧的根本意義,是為依照正法修行,直至解脫。所以,欲報恩師無邊的勝德,應以如法精進修行為最上。
殷重求法
向善知識求法應當摯誠殷重。昔常啼菩薩,因奇窮,乃賣身以供養(yǎng)其恩師,求聞般若。自謂色身易得,佛法難聞。中國禪宗二祖慧可禪師于達摩祖師座下求法時,恭敬虔誠、朝夕承事。而達摩祖師面壁打坐,不理不睬,更無教誨。二祖每日從朝至暮,一直殷切懇請。冬日,寒風刺骨,大雪紛飛,雪沒過膝,禪師仍舊不退愿行。達摩祖師終于回頭,問道:“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慧可禪師流淚答道:“惟愿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边_摩祖師道:“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慧可禪師福至心田,毅然斷其左臂以誠求法,達摩祖師為其求法之殷重所感,知其堪為法器,云:“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彼鞛說法,慧可禪師在達摩祖師的指示下當即大悟。后又從師學習大乘空宗要義,接續(xù)法脈,成為禪宗二祖。
宋朝浮山法遠禪師,殷重求法之精神亦堪稱后世楷模。禪師歷參諸方,聞歸省禪師之高風,于是與天衣義懷禪師率眾,前去參拜。時值天降大雪,非常寒冷,歸省禪師一見到他們來,便呵罵驅逐,并且將水潑到衣墊上,其他僧人都氣憤地離去。唯有法遠禪師和義懷禪師整衣敷具,復坐如前。省禪師見后又罵:“爾等還不離去,是否等我打?”法遠禪師上前說:“我二人從數千里外來此特為參悟和尚之禪,豈可被一瓢水潑走?”省禪師笑云:“兩位果然是來參禪,速去掛單。”如是法遠禪師即作典座(管理大眾飲食)。一次,省禪師出門,法遠禪師為僧眾取油面作五味粥,粥方熟,省禪師忽歸,說他盜用常住,令其估算衣缽償還常住,又責打三十杖,將其逐出院門。諸道友皆來勸請,和尚仍未答應。道友言:“若不開許彼回來,唯求讓其隨眾聽法。”和尚仍然未允。一日,省禪師上街,見法遠在旅舍前站立,便言:“此是院門走廊,為何站于此處?”又命人追算店錢。至此法遠禪師仍無難色,持缽于城中化緣付清店錢。省禪師回來后對大眾說:“法遠真是參禪之法器。”遂令他回來,上堂于大眾前付衣嗣法。
如上所說,是歷代祖師中依師求法的典范。最初進入佛門的佛子,起先還用不上什么功夫,于自性的清凈功德也沒有任何證悟時,即便不能像祖師們那樣舍命求法,但仍可以學習他們的殷重之心,盡己所能對師僧三寶虔誠供養(yǎng),可以種下無量善根。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中,記載了這樣一則公案:
有一天,佛陀走出王舍城,到多根樹村。村中有一位婦人名叫藏喜,她見佛陀遠遠走來,身影中煥發(fā)出如同太陽般的光芒,相貌莊嚴,無比美妙,藏喜心想,世尊以前貴為王子,舍王宮的榮華富貴而出家學道,如今以乞食維持生活,如若他來向我乞食,我應該將面茶供養(yǎng)他。
佛陀知道藏喜的心思,便走過去向藏喜說道:“你可以施舍一缽面茶給我嗎?”藏喜感覺佛陀知道自己的心念,更是喜出望外,恭恭敬敬地供養(yǎng)滿缽面茶給佛陀。
佛陀接受了藏喜的面茶,微笑了起來,便從眉間射出一道光芒。阿難尊者看見了,就問佛陀:“世尊,從古以來,諸佛微笑必有因緣,可以請世尊為我們說明這次微笑的因緣嗎?”
佛說:“你說得對啊!阿難,諸佛如來微笑必定是有因緣的。我今天就為你說這段因緣吧!剛剛你看到一位婦人供養(yǎng)我面茶嗎?“是的。這位婦人因為這個善根,將于往后十三劫中不墮惡道,這段期間會在人道或天道輪回,最后一生轉生為人,自己悟道證得辟支佛果,名號叫做善愿!
藏喜的丈夫名叫如優(yōu),他從樹林中砍柴回家的途中,聽說自己的妻子只因為供養(yǎng)佛陀面茶,佛陀就授記她在十三劫后,可以證得辟支佛果。如優(yōu)覺得佛陀是胡言亂語,心中很氣憤,就去找佛陀。
如優(yōu)見到佛陀后,用質詢的語氣對佛陀說:“聽說你今天到我家去了?”“是的!薄奥犝f我妻子供養(yǎng)你面茶,你就授記我妻子將來可以成為辟支佛?”“是的,我的確說過這樣的話!薄澳銌踢_摩,從轉輪王種族舍棄富貴出家,今天竟然為了乞得一點面茶,說出這么大的謊話。誰會相信這么小的因,會得到那么大的果報?”“如優(yōu)啊!今天由于這樣的因緣,我們就來隨意談一談好了,F(xiàn)在我問你一些問題,你隨意回答就好。你曾看過你覺得很稀有的事情嗎?”
“有啊!別的不說,就說我們村子名叫多根,這村名的由來很特別,因為在我們村里的東邊有一棵很大的曲坨樹,長得很茂盛,每天大概四五百輛牛車停在樹下歇息,因為村里有這么大一棵樹,所以大家將這個村莊稱為多根樹村!
“如優(yōu)啊!你看到這棵樹這么大,你知道當初用了多大的種子去種它嗎?可能要像一畝田那么大,也可能要幾輛牛車才能播種得下去吧!否則怎么能長出這么大的樹呢?”
“不,不!它的種子只有小小的一顆,大概是一顆芥子的四分之一那么大而已。’佛陀說:”你這么說誰會相信?小小一顆種子,居然可以長出這么大的樹?”
“不管你信不信,這是我親眼所見的事實。而且那片土地雖然被種下了樹的種子,但毫無損傷。種子雖然小,只要土地肥沃,將它埋入土中,給它充分的水,種子就會發(fā)芽長大!
“如優(yōu)啊!一顆小種子變成大樹是你親眼所見,你的妻子因為供養(yǎng)我種下了小善根,將來證得辟支佛的勝果,也是我親眼所見啊!為何你不相信呢?”
佛陀說完,便示現(xiàn)出廣長舌的莊嚴相給如優(yōu)看,并說道:“我從來沒有說過謊話啊!所以今生能得此好相。你該相信我所說的話真實不虛!
如優(yōu)聽了佛陀的話,又親眼看見莊嚴的廣長舌相,生起大歡喜心。佛陀進一步為他說四圣諦法,如優(yōu)聽后,證得了初果,歡喜地說道:“從今以后,我愿皈依三寶,遵守五戒,成為佛陀的弟子!禮佛陀后,歡歡喜喜地回家去了。”
由這則公案我們可知,在師僧三寶前,即使虔誠供養(yǎng)非常微薄之物,也會種下無量善根,乃至后世成就佛果。所以我們可于師僧處,舍難舍之物,忍難忍之行,放下自我執(zhí)著,虔誠供事以全求法之殷誠。
身語意承事
身語意承事,是指在生活中,忍耐一切勞苦,盡己所能承事師僧。古人從師為法,誓死為期,終生不退。我輩后學,應效法古人,盡形竭力,三門事師,以悟為期。
《摩訶止觀》有云:
于所聞三昧處,如視世尊,不嫌不恚,不見短長。當割肌肉,供養(yǎng)師,況復余耶?承事師,如仆奉大家。若于師生惡,求是三昧終難得。須外護,如母養(yǎng)子。須同行,如共涉險。
憨山大師的弟子中,有一位宗侍者,從很小的時候,便挑起了承事師僧的重擔,負米采薪,履水踏雪,百務惟先,日夜無隙。憨山大師時奉旨,為求皇儲,建大會于臺山,命宗侍者獨任點茶湯。宗侍者白天依師吩咐,照顧、服務好每一人,晚上則以余力課誦。憨山大師生病期間,百務惟勤,凡操食時,必侍立輟餐而后已,察意之可否,以為憂喜。大師偶爾不欲飲食,宗侍者則涕泗交頤,亦終日不食,如此久之如一日。后憨山大師東蹈海上,于牢山深處那羅窟而居之,人跡罕至。此間,大師披荊榛,臥草莽,犯風濤,涉險阻,艱難辛苦,不可殫述。人不堪其憂,而宗侍者無絲毫怨言,甘心承事。后來,憨山大師奉旨建立叢林,經營事務,無論巨細,一切皆委任于宗侍者。宗侍者亦事無巨細,認真料理。大師后蒙法難,被遣雷陽,臨出長安時,與宗侍者告別,謂之曰:“丈夫處世,固不戀戀為兒女態(tài),況吾釋子,學出情法者乎?第爾從老人幾二十年矣,老人固未嘗以一語佛法累汝,不知汝于何處見老人乎?”宗侍者稽首曰:“宗自事師以來,自知愚鈍,不敢外求,上不見有佛祖,下不見有禪道,唯知作務供眾生,于動靜閑忙疾病禍患死生之際,止此一念,直觀師心而已。是故師生則生,師死則死!贝髱熢:“我心無相,你怎么觀?”宗侍者曰:“師心若有相,弟子則無今日也。”宗侍者依止恩師,孝誠心切,勤苦事師,不退初心,實乃漢地佛子依師典范。
藏地的阿秋喇嘛也同宗侍者一樣,對上師外護同行,如母護子般地至誠保護恩師。他與恩師相依為命、生死與共,終于與師相應,成為當代佛教修行者中的大成就者。阿秋喇嘛原來只是名很普通的出家人,在寺院里只負責打水、做飯。后來,他的上師準備進山專修,阿秋喇嘛懷著一顆虔誠之心,毅然隨師入山。每當冬季,為了給上師煮茶吃飯,阿秋喇嘛要經常扒開深深的積雪,從雪下找到一縷縷的枯草,仔細地用刀割下來,帶回師父的山洞,給上師煮茶喝。在侍奉上師的三十年中,由于居住地氣候寒冷,阿秋喇嘛渾身上下都被凍傷,臉上和手上的皮膚多因凍傷和紫外線照射而變了形,面部肌肉很難活動,皮膚也變得紫黑難看。
他上師的雙腿不能自由活動,阿秋喇嘛便走到哪里就背恩師到哪里,精心照料,從不懈怠。有人用皮鞭和棍子抽打恩師時,阿秋喇嘛便用身體進行保護,不讓皮鞭抽到恩師的身上,別人拉他,他也不動,只是拼命地保護。有人忍不住問阿秋喇嘛為什么這樣做,他回答說:“這是我的老父親,我不想讓他受苦。”由于生活貧苦,為了供養(yǎng)上師,阿秋喇嘛經常跑到很遠的地方去乞食,每當討到一點酥油,他一口也不吃,好好收起來留給恩師。由于阿秋喇嘛的至誠,他終于完全與上師相應了。如同一個瓶里的水倒向另一個瓶子,他完完全全地接受了上師智慧:原來不懂的道理,現(xiàn)在全懂了;原來沒有的證境,現(xiàn)在明明朗朗地安處其中;阿秋喇嘛得到了殊勝的大成就。
出家弟子若有條件親近師僧,或為師僧做侍者,應像宗侍者和阿秋喇嘛一樣,忠誠、竭盡全力地承事師尊。在家弟子雖然沒有多少機會在生活中親侍師尊,然而隨力護持佛教,輔助師僧印經修寺,也都是事師護法的如理之行。
在完成師僧交代的任務時,如果弟子認為師僧的要求或教導是非法,則可以委婉拒絕而不應無原則順從;若認為師僧所為乃不善法,則應即時提醒而遮止其行為,不可因此援生不敬與毀謗。這一點也是在承事過程中應當注意的。
如教修行
如教修行,是依止師僧的核心,也是依師修學的首要任務。經云:“報恩供養(yǎng)者,謂依教奉行!卑凑諑熒慕虒,精進勤勉地修學,是最為重要的依止內容,它直接決定了我們能否獲得成就。
師僧對我們的教導和調伏,不見得總是參禪打坐、誦經禮拜,更多的教化其實是在最為平實的生活中完成的。正所謂“搬柴擔水是圣法,灑掃應對皆通玄”。師僧往往會在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jié)中,在最普通的事務勞作中,以善巧方便,巧妙地引導我們轉凡入圣。所以,在師僧處修學,不要以灑掃應對等普通勞動為圣末邊事而輕忽懈怠。其實,這些看似瑣碎的任務,都是師僧以悲心調伏我們的重要方法。我們應依師教,無怨無尤地認真完成。
當代大德圣嚴法師早年師從東初老人參學時,曾經為從師命修補廚房墻壁,而跑遍全城去找三塊一模一樣的瓷磚,老人每次都以各種理由讓圣嚴法師重新出去找,一開始,圣嚴法師內心充滿了沮喪,甚至動了想要離開師父的念頭,直到最后,老人從墻縫里找出三塊一模一樣的瓷磚,對他說:“哈!哈!你又被騙了。你是一個和尚,怎么可以氣惱呢?我逮住你了。真是十分好玩啊!”圣嚴法師這時內心的沮喪消失了。他終于明白,尋找瓷磚原來是東初老人對他的一種磨練。第二天,東初老人恢復了往常的慈愛,拿出一塊很好的布料送給圣嚴法師說:“圣嚴,你出家已有一陣子了。我沒給你什么,這塊布料你就拿去做件長衫吧。”圣嚴法師深深體會到恩師的關愛,從此再也沒有動過離開師父的念頭,直到晚年他都一直珍藏著那件衣服。
藏地的密勒日巴尊者是如教修行的最佳典范之一。他的上師曾對他說:“除了究竟成佛之外,任何事都不能算做最上的供養(yǎng)、究竟的報恩和真實的利他事業(yè)!彼纳蠋煬敔柊妥鹫邽榱饲宄桌瞻偷闹刂刈飿I(yè),故意以苦行來折磨他,包括要他用石塊建半月形的屋子,三角形的屋子,又故意在建得差不多的時候下令拆去再建,稍有不從便報以老拳。雖然被上師無故責打,而密勒日巴尊者心無邪念,具足學道的信心、精進、智慧與慈悲,終于得到瑪爾巴尊者的修行法要,并指導他閉關修定,獲得那若巴大師的衣缽,在雪山峻嶺間修行,最終獲證佛果。
師僧交付的任務,經常會看似簡單枯燥而又艱巨。如果能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樣耐心而認真地去完成,我們的慢心一定會得到調伏,過去的惡業(yè)也會漸漸消除,逐步具足修行辦道的基礎。
如果老老實實、勤奮踏實地依照師父的教誨去修行,持之以恒,即使很愚鈍的人,也會獲得超越常人的殊勝成就。
諦閑法師的弟子持律法師,早年愚鈍,但誠實老實,經常被人戲弄。有一次,他被人愚弄,將佛前的蠟燭也拿到院子里曬,蠟燭都被曬化了,因此被人稱為“曬蠟法師”。后來維那師覺得他太愚癡,就當著大眾的面,嘲笑說:“我看你這么大的智能,在這里學參禪太屈材料!現(xiàn)在諦閑老法師在溫州頭陀寺講經,專門培養(yǎng)弘法人材,造就法師,既然你有這樣大的聰明才智,可以到他那里學法師,將來學成之后,到各地講經說法,利益人天,宏范三界。那時我去給你當維那,大家都能沾你的光。如果你在這里長久呆下去,把你這分智慧浪費了太可惜!”于是,遷了他的單,把他趕到諦閑長老處學法。持律法師便背起衣單,來到諦閑法師座下。諦閑法師問他:“你想發(fā)心學教嗎?”“對啦!”持律法師說:“我在金山時,因為曬蠟,他們說我智慧大,在那里參禪屈材,讓我到這里來跟你學教當法師;將來宏范三界,利益人天!”諦閑法師看看他這個人,心里早已明白他是一個笨拙的人,受人愚弄;于是對他說:“既然你愿意發(fā)心學教,就不要怕吃辛苦;不要怕受罪!首先要在常住行苦行,早晚多在佛前禮拜求智慧。經典要抽空慢慢學,不要著急,久而久之,就自然學成了。”
從那以后,持律法師就在長老處當凈頭,除糞、挑水、掃地,以后又行堂、擦桌子、洗碗、早晚在佛前禮拜,得工夫就找人教他學功課,一點閑空都不留。長老后來又找人教他背《楞嚴經》、《法華經》。經過十幾年的功夫,他把這些經文全都背熟了,提起某一段來,他都很熟練。以后他不但聽得懂佛經,而且還替長老講經;一切教理文相,像得了語言三昧一樣熟悉清楚。原來那位維那師父,以及當時捉弄他的那幾位,聽說“曬蠟法師”已經能開大座講經,心中赧然。持律法師臨圓寂時,預知時至,種種祥瑞,不可思議。持律法師本是一位極笨拙的人,大眾都以“曬蠟法師”稱呼他、耍笑他?墒,他卻在幾十年的光陰里,對學教修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最終往生西方。這都歸因于他謙虛好學,聽受師僧教誡,并如教而勤勉修行。
如能像如上的大德一樣向師僧殷重求法、于其身語意承事、并依教導如法修行,我們今生一定會取得巨大的成就,這是完全毋庸置疑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僧寶論6、皈依僧寶的原因 (第一章 皈依僧寶 之四)
- 僧寶論7、 皈依僧寶的方法 (第一章 皈依僧寶 之五)
- 僧寶論8、依止師僧的利益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師僧 之一)
- 僧寶論9、觀師功德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師僧 之二)
- 僧寶論10、修信為本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師僧 之三)
- 僧寶論11、以清凈行依止恩師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師僧 之四)
- 僧寶論12、不拘一格的禪宗師承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師僧 之五)
- 僧寶論13、謗僧過失嚴重 (第三章 避免謗僧與調整行為 之一)
- 僧寶論14、如何避免謗僧 (第三章 避免謗僧與調整行為 之二)
- 僧寶論15、如何對待過失僧 (第三章 避免謗僧與調整行為 之三)
- 僧寶論16、出家的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與在家過患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