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濕彌羅國

  迦濕彌羅國

  迦濕彌羅國位于古天竺西北部,烏仗那國東南,即今天的克什米爾地區(qū)。中國古書記載中,迦濕彌羅有多個譯名,如羯濕彌羅、個濕蜜羅、迦葉蜜多或稱罽賓等。

  傳說,迦濕彌羅這片土地原來是一個巨大的龍池。釋尊在烏仗那國制服了惡龍,回北印度時途徑這里,對阿難說:“我涅槃后,將有一位末田底迦阿羅漢在這里建國安民,弘揚佛法。”果然在釋尊涅槃后第五十年,末田底迦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他聽說佛的預言后,內(nèi)心喜悅,來到這里坐在林中現(xiàn)大神通。池中龍王看到后,堅定了對佛教信仰,于是問阿羅漢有什么愿望能幫他滿足。阿羅漢說:“我希望你能在這池中給我一塊容膝之地。”于是龍王縮減一些池水,獻出干地給阿羅漢。但是阿羅漢運用神通不斷增大自己的身軀,龍王只好繼續(xù)擴大干地面積。直到池水將盡,龍王反過來請求阿羅漢給他一些容身之處。阿羅漢便在西北處為他留了一個方圓百余里的水池,龍王的下屬們住在其余的小水池里。

  龍王說:“我將這塊土地全部都舍給您了,愿您能永遠接受我的供養(yǎng)。”阿羅漢說:“我不久就要進入無余涅槃,就算想接受你的供養(yǎng)也辦不到了。”龍王又請求:“那請您讓我能常常供養(yǎng)五百羅漢,直到佛法消失后,我再收回這塊土地作為我居住的龍池。”阿羅漢答應了,運用神通建立了五百座寺院,又從別處找來仆役供養(yǎng)寺院僧人。阿羅漢涅槃后,這些仆役擁立了自己的國王,建立了迦濕彌羅國。

  而依《善見律毗婆沙》卷2所述,末田底迦是在華氏城第三次經(jīng)典結集后,奉阿育王之命前往迦濕彌羅傳法。阿育王時期,傳說大天比丘被阿育王招入宮中供養(yǎng),但是因為興起了五種惡見而在誦戒時引起諸比丘的問難,這便是引起佛教上座部與大眾部公開決裂的“大天五事”。依說一切有部的觀點,上座部的長老們在這次分裂之后,來到了迦濕彌羅,這里成為上座部佛教的化區(qū)。

  后來迦濕彌羅為紇利多族所征服,佛教遭迫害而衰退,印度教在此時有所發(fā)展。后來睹貨羅國(即吐火羅)呬摩呾羅王成為迦濕彌羅王,討伐了紇利多族,使佛法再次興盛起來。

  公元7世紀初,玄奘大師游歷至迦濕彌羅,到達該國護瑟迦羅寺時,寺內(nèi)僧眾在夜里同時夢見了一位神人告訴他們:“這位僧人是從信奉大乘佛法的國家而來,去往印度求法的高僧。他有無量善神隨護,現(xiàn)在來到本寺,你們應當勤奮地誦經(jīng)學習,使客人贊賞,怎么可以昏睡呢?”所有僧人都從夢中驚醒,立即經(jīng)行、坐禪或誦經(jīng),直到清旦,不敢懈怠。后來玄奘大師又在阇耶因陀羅寺停留一年半,從僧稱法師學習《俱舍論》、《順正理論》、因明、聲明、文法學等。

  玄奘大師所見的迦濕彌羅國有百余座伽藍及四座阿育王建造的佛塔,僧徒五千余人,多信奉小乘佛法[1]。此外,還有佛牙舍利塔、僧伽跋陀羅造《順正理論》的舊伽藍、索建地羅作《眾事分毗婆沙論》的伽藍、收藏大食羅漢舍利的石塔以及布剌拏論師作《釋毗婆沙論》的商林伽藍等圣跡。近鄰的僧訶補羅、烏剌尸、半笯嗟、曷邏阇補羅和呾叉始羅等國,都隸屬于迦濕彌羅。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悟空奉敕出使迦濕彌羅時,該國內(nèi)有伽藍三百余座,靈塔瑞像頗多。到了14世紀,伊斯蘭教勢力入侵,直到今天當?shù)刈∶翊蟛糠侄歼是穆斯林。1846年這里成為英國的藩屬,1947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獨立后,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在印、巴兩國之間紛爭不休。若以現(xiàn)代印巴兩國的疆域來衡量,古代迦濕彌羅國的領土,大約相當于今印度的西北部和巴基斯坦的東北部。

  經(jīng)典中關于迦濕彌羅的記述有很多,如《蓮華面經(jīng)》卷下云:佛滅后,罽賓國佛法興,閻浮提之阿羅漢皆往彼國,猶如兜率天處!洞蠓降却蠹(jīng)》卷55《分布閻浮提品》云:佛以罽賓那國付囑怖黑天子等!峨y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記載:迦諾迦伐蹉尊者與其眷屬五百阿羅漢共住迦濕彌羅國。由此可見迦濕彌羅佛教之興盛。

  從迦濕彌羅來到中國的僧人,東晉有僧伽提婆、僧伽跋澄、弗若多羅、佛陀耶舍、曇摩耶舍、佛陀什;劉宋有曇摩蜜多、求那跋摩;唐代有佛陀多羅、佛陀波利、寶思惟等。他們所譯經(jīng)論中,有關長、中、增一諸《阿含》,《十誦》、《四分》、《五分》等律以及小乘阿毗曇的數(shù)量最多。據(jù)《出三藏記集》記載,竺法護、佛陀耶舍、法勇諸師于罽賓得《賢劫經(jīng)》、《觀世音受記經(jīng)》等經(jīng),可知公元3世紀左右,該國曾流傳大乘經(jīng)典。

  迦濕彌羅還是北傳佛教所說的第四次結集(南傳上座部以僧伽羅國結集為第四次結集)所在地。據(jù)《大唐西域記》記載,佛涅槃600年后,正值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統(tǒng)治犍陀羅國。迦膩色迦王信奉佛教,每天請一位僧人進宮說法。但是不同宗派的學說各異,讓國王深感疑慮。于是在脅尊者的支持下,他下旨召集各地高僧在迦濕彌羅結集教法,七天之內(nèi)四事供養(yǎng)。成千上萬的高僧才俊云集而來,見此情景國王就說:“請已經(jīng)證得圣果的留下,煩惱未除的就請回吧。”話語一出,依然留下了很多僧人。于是國王再次說道:“已證得四果[2]的留下來,只證得前三果的就請回吧。”留下的僧人還是很多。國王只好再次宣布:“具備三明[3]六通[4]的都留下來,其余的請回吧。”這樣依然留下許多人,最后國王只能再次下令:“內(nèi)通三藏,外達五明的請留下,其余的請回去吧。”經(jīng)過幾番篩選,最終剩下四百九十九人。

  當時眾阿羅漢見到世友尊者站在門外,便對他說:“你的煩惱尚未除盡,議論仍然荒謬,不該留在這里。”尊者說:“各位對于教法沒有任何疑滯,正要結集大義,以便教化民眾。我雖然愚魯卻也粗通義理,對三藏文辭以及五明至理頗有研究。”阿羅漢們說:“你還是趕快證得四果,再來參加吧。”尊者說:“我看證得四果不過就像吐口唾沫一樣容易,我志在求得佛果,才不走這種小徑呢。我現(xiàn)在把這個絲團往上拋,在它落地之前我就能證得四果。”阿羅漢們都責備他:“你不能如此自負,四果是諸佛所贊嘆的,你應當速證四果,以決眾疑。”

  但當尊者把絲團往上一拋時,空中的天神們接住了絲團,說:“你應該在證得佛果后接替慈氏菩薩,為三界尊崇,四生仰賴,怎能在這兒希望證得小果呢?”阿羅漢們見此情景才紛紛認錯,并將世友尊者推舉為上座。這便是第四次結集所謂的“五百尊者”。此次結集共同編纂了闡釋經(jīng)藏的《優(yōu)波提舍論》十萬頌、闡釋律藏的《毗奈耶毗婆沙論》十萬頌與闡釋論典的《阿毗達磨毗婆沙論》十萬頌,共三十萬頌,九百六十萬字,備釋三藏,大義重明,微言再顯,示范千古。迦膩色迦王令人將赤銅鑄成薄片,刻上結集好的經(jīng)論,并用石匣封住,建塔藏好,令藥叉看守。此后,迦膩色迦王返回犍陀羅國,把迦濕彌羅布施給了僧人們。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