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衍那的巴米揚大佛
梵衍那的巴米揚大佛
在克什米爾以西的阿富汗境內(nèi),曾有一個國家叫梵衍那,地處今天的巴米揚地區(qū)。巴米揚是阿富汗著名的佛教圣地,巴米揚省的首府,位于中部巴米揚河谷。這里是興都庫什山的重要關(guān)隘,南北商旅的必經(jīng)之地,也是佛教徒的朝圣之地。
法顯大師和玄奘大師都曾朝禮梵衍那國,并在各自的著作中留下了生動記述。《大唐西域記》說梵衍那“多小川澤”,“眾池澄碧,林樹青蔥”,“王城東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光晃耀,寶飾煥爛。東有伽藍……伽藍東有鍮石釋迦佛立像,高百余尺”。鍮石是一種礦石(一說黃銅),產(chǎn)于波斯國,像黃金一樣不會發(fā)黑。用鍮石塑造的佛像非常莊嚴。
巴米揚海拔2591米,群峰終年白雪皚皚,夏季涼爽宜人。市區(qū)西南的斑迪·阿米爾湖由五個小湖組成,湖身狹長,從飛機上俯瞰整個湖區(qū),好似鑲嵌在崇山峻嶺間的寶石。
這里是佛教造像的盛地。東北郊外的山崖上遍布6000余座大小石窟,窟內(nèi)雕畫著數(shù)以萬計造型生動的佛像和壁畫,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石窟群中有兩尊傍山巨佛,以浮雕手法雕成。東大佛雕鑿于公元5世紀,高53米,體態(tài)豐滿,頸部粗壯,身體比例勻稱;通肩式大衣輕薄,衣紋線分布均勻,赤足而立,沒有臺座。西大佛雕鑿于公元1世紀,高38米,頭、頸、軀干和四肢略顯粗壯;通肩式大衣有多重衣紋,頸胸間尤為密集;臉型方正,頸項垂直;肩部平直,胸部挺闊。佛像的兩側(cè)均有暗洞,洞高數(shù)十米,可拾級而上,佛頂平臺可站立百余人。兩尊大佛氣勢宏偉,端嚴溫和,令世人無不贊嘆崇敬。
然而由于地域、文化和戰(zhàn)爭的種種原因,石窟在建成后的千百年中,經(jīng)歷了無盡的風雨滄桑。歷史上有記載的大規(guī)模破壞,前后共有四次。第一次發(fā)生在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軍隊征服巴米揚期間;第二次是在13世紀初,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踏上了這塊土地,巴米揚石窟沒能躲過這次戰(zhàn)火的劫難,城陷寺毀后,石窟已面目全非;第三次是在19世紀,占領(lǐng)巴米揚的英軍炮擊了兩尊大佛,從此他們肢體殘斷,滿目蒼夷。而在21世紀的第一個春天,兩尊大佛再次遭到了塔利班武裝的炮轟。原本千瘡百孔的佛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只剩下佛形的洞窟默默地矗立在風沙中。
最危險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而崇尚和平之處卻常常被戰(zhàn)火和硝煙纏縛。歷史總是以這樣的方式將這種兩面性呈現(xiàn)給世人。貴霜王朝尤其是迦膩色迦王統(tǒng)治時期,梵衍那是受到佛法恩被的地區(qū)。這里“伽藍數(shù)十所,僧徒數(shù)千人,宗學小乘說出世部”,人民“淳信之心,特甚鄰國。上自三寶,下至百神,莫不輸誠,竭心宗敬”,當?shù)厝庯L格多元的佛教石窟使得薩珊王朝、東羅馬拜占庭藝術(shù)和吐蕃、吐火羅的文化要素在此渾然一體。這里的佛教也對漢傳佛教及藝術(shù)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魏晉時期來自大月氏國的高僧支讖、支曜、支亮、支謙等把大量佛經(jīng)和優(yōu)美翻譯帶到了中國[1];犍陀羅造像風格傳播到這里后,也影響了西域及中原地區(qū)的石窟造像……這里又是兵家紛爭之地,政權(quán)更迭,戰(zhàn)火常燃。隨著嚈噠人[2]、阿拉伯人、蒙古人的相繼入侵,梵衍那的佛教在寺院傾頹和佛像毀壞中銷聲匿跡。
巴米揚大佛被炸當晚,我與四位同參共同組建了“佛教造像基金會”。這個基金會雖然沒有做出杰出的事業(yè),但當時愿望是非常清凈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