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 認識佛教

  \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一)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文化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

  上午好!非常高興,可以在這里和同學們分享一下自己一點點的學佛心得,如果我有講得不好的地方,還請覺真長老、各位法師給予批評。因為佛法非常的浩瀚,我們都知道佛教里有三藏十二部,非常龐大的義理及內(nèi)容,雖然義理非常之多,但釋迦佛是怎么說的呀?據(jù)經(jīng)中所載,有一次,佛陀在憍賞彌(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經(jīng)過,取了幾片葉子放在手里,向弟子道:「比丘們啊!你們認為怎么樣呢?我手中的葉子多呢,還是樹林中的葉子多?」

  我相信大家都已經(jīng)知道答案了,當然是林中的樹葉多,手里拿著的樹葉少。所以,當時弟子們就回答說:「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的幾片葉子,但尸舍婆林中的葉子卻多得不可勝數(shù)啊!」佛陀慈和地說道:「對的。同樣,我所知道的法如同尸舍婆林中的葉子,但我曾告訴你們的,不過像我手中的葉子只有一點點而已,而我所未說的法還有很多呢!我為什么不對你們說那些法呢?因為他們沒有用處,不能引導人證得涅槃。」

  佛陀這一段話給了我們生動而深刻的啟示。佛法是如此的浩大,佛陀為眾生說法四十九年,期間講經(jīng)三百余會,留下的教義,經(jīng)弟子結(jié)集記錄,流傳至今依其敘述形式與內(nèi)容分成十二大類(注1)。他希望眾生能覺悟正道而不僅是學術研究,因此他不說無助于解脫的法;也不希望眾生離開實踐去學習條文。因此他強調(diào)應機。

  佛陀在世,應說的已說,應證的已證,而佛陀教化的目的為什麼呢?乃志在敷化;「敷化」也就是「教育」,這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有所覺悟、有所提升。我們都知道宇宙可分為「十法界」,所以佛是對其余九法界的眾生來說法;大家知道不道什么是「九法界」呢?就是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地獄、餓鬼和畜生;而這九法界內(nèi)的眾生若要成佛的話,必須經(jīng)歷五十二個階位(注2);因此在未成為之前,可分為五十二個級別的階次來修行、來學習,這對我們?nèi)藖碇v,是較難理解的,尤其是一些比較高的境界,以我們的腦力,可以說是無法想象,而且在短時間內(nèi)亦很難驗證。所以,我們且從最低級的往上講,這樣容易理解一些。

  所謂一年級,就是佛講的「地獄」,這個世界它有兩個特點:第一:有巨大的痛苦;第二:沒有任何的自由可言。二年級,就是「餓鬼」的世界,這個世界里面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痛苦非常的嚴重,有一個形象化的形容:就像一個人被脫光了衣服,行在走在冬天的雪地里;這種苦況,可想而知,所以這類眾生,有一個很迫切的愿望──就是要投胎轉(zhuǎn)世。三年級,佛法稱為「畜牲」,也就是動物的世界,這種生命狀態(tài),牠們非常執(zhí)著于這個肉體就是自己,其實我們很多人也有這種執(zhí)著;執(zhí)著于肉體就是自己,生命就是為肉體的需求、肉體的舒適而活著,這在佛法里頭稱為「畜牲知見」。

  實際上我們的肉體只是暫借的一個工具,好比我們所開的一輛車一樣,它是有使用期限的,我們只有租用權,沒有所有權,最后遲早一定要結(jié)帳給火化場或墳地的。而四年級,就是人道,就是人間世界,這里面有若有樂,總的來說,是苦多樂少。佛教所講的「苦」,最基本的有生、老、病、死,還有怨憎會、愛別離,就是很討厭的人偏偏要聚頭,所謂「怨家路窄」;而很相愛的人卻又偏偏要分離,因相愛的人終究會死亡。還有五陰熾盛、求不得苦等,廣說就是無量諸苦。五年級,是阿修羅,就是一些好爭斗的、瞋恨心很重的眾生。六年級,也就是天,就是民間所講的玉皇大帝之類的境界。而第七年級,即是高中或大學,佛法里稱為聲聞、緣覺,他們的生命也是延續(xù)的,但在整個宇宙中,他們所能感知的范圍還是很有限,還要不斷地往上修行,然后才可以擴寬其感知與活動的范圍。一般來說,六年級以下,泛稱為「六道」。必須注意的是,我們?nèi)说娜怏w感知能力,只能接觸到三、四兩個年級。

  我們生而為人,最大的幸運就是得聞佛法,這學佛修行的歷程,就好像我們讀書從幼兒園開始,經(jīng)過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一直上升到碩士、博士;這個學位的不斷的往上,就好比菩薩階位的上升;聲聞、緣覺是學士,菩薩是碩士,佛就是博士。反觀現(xiàn)今社會,我們可以看到現(xiàn)在的博士很多,十多二十年前能拿到博士的很少,為什么呢?因為以前對博士的要求更高,現(xiàn)在一般的學術水平往往不如前人。

  注釋:

  注1:

  十二大類,即十二部經(jīng):乃佛陀所說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nèi)容分成之十二種類。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經(jīng)。即:(一)契經(jīng)(梵語,音譯修多羅),又作長行。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之教說,即一般所說之經(jīng)。(二)應頌(梵語,音譯祇夜),與契經(jīng)相應,即以偈頌重復闡釋契經(jīng)所說之教法,故亦稱重頌。(三)記別(梵語,音譯和伽羅那),又作授記。本為教義之解說,后來特指佛陀對眾弟子之未來所作之證言。(四)諷頌(梵語,音譯伽陀),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頌來記載佛陀之教說。與應頌不同者,應頌是重述長行文中之義,此則以頌文頌出教義,故稱孤起。(五)自說(梵語,音譯優(yōu)陀那),佛陀未待他人問法,而自行開示教說。(六)因緣(梵語,音譯尼陀那),記載佛說法教化之因緣,如諸經(jīng)之序品。(七)譬喻(梵語,音譯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說法義。(八)本事(梵語,音譯伊帝曰多伽),載本生譚以外之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蜷_卷語有「佛如是說」之經(jīng)亦屬此。(九)本生(梵語,音譯阇陀伽),載佛陀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十)方廣(梵語,音譯毘佛略),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十一)希法(梵語,音譯阿浮陀達磨),又作未曾有法。載佛陀及諸弟子希有之事。(十二)論議(梵語,音譯優(yōu)波提舍),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了其義。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然諸經(jīng)或稱惟方廣為大乘獨有之經(jīng);或謂除記別、自說、方廣外,余九部皆屬小乘經(jīng);或謂除因緣、譬喻、論議外,余九部皆屬大乘經(jīng);或有以譬喻、本生、論議外之九部為九部經(jīng);又有以除自說、譬喻、論議外之九部為九部經(jīng)。惟九部與十二部二種分類中,九部之說法較為古老,但卻較有力。上所謂九部經(jīng),又作九分教、九部法。又此十二部究攝于經(jīng)、律、論三藏之何者,諸論亦有不同之說法。

  注2:

  菩薩五十二階位,分成五大階段,分別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再加上「等覺」與「妙覺」兩位。

  「十信」是對佛法信與解的階段。

  「十住」是已經(jīng)安住于佛法。

  「十行」是能確實地實踐佛法。

  「十回向」是指菩薩除自度外仍應度人,故回向之。

  「十地」則是正式登上「大菩薩」的位階,并如大地一樣能養(yǎng)眾生。

  修滿上列五十位后,則成「等覺」,已經(jīng)相當于佛了,等待因緣具足而成佛,也可以算是一生補處菩薩,如將來下生彌勒佛。

  「妙覺」就是正式成佛,或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一些不說成佛的,也可說是「完全、究竟的」解脫、悟證、明心見性、無余涅槃等。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二)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修行人的情況也是一樣,我們現(xiàn)在怎么也比不上以前的祖師大德。昨日教大家學三寶歌,大家還記得這個歌詞嗎?「人天長夜,宇宙黮暗,誰啟以光明?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陀耶!昭朗萬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昨天跟大家說了,為我們啟迪光明、為我們指引前路的,就是我們大悲大智的佛陀;他是我們一切有情眾生的真正皈依處,所以我們稱他為「四生慈父」;「四生」即是胎、卵、濕、化,他憐憫一切眾生,把所有的眾生融入在他的心中,也就是「大覺!怪;我們想什么、做什么;過去做了什么壞事、現(xiàn)在做了什么好事,佛都清楚知道,而且一目了然;可以說,佛乃無所不在、無所不知,因為佛是徹底圓滿的覺者。

  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以什么眼來觀看啊?就是以五種眼(注)來觀看。如果以佛眼觀看的話,我們所有眾生都是佛,都是未來的佛,只是由于被無明煩惱障閉的關系,現(xiàn)在還沒有成佛。要知道,佛陀是在人間修行成道的,所謂「佛由人成」,而佛陀成道后第一句話就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我們每個人其實原本都具有和佛一樣的福德智慧,只因迷、悟而有所差別;悟的時候,猶如在天堂;迷的時候,就好像在地獄。我們前面已經(jīng)講了,在十法界之中,地獄、餓鬼、畜生是最低層次的眾生,地獄是一個極苦恐怖的地方,而且名目非常之多,有所謂八寒地獄、八熱地獄、阿鼻地獄、無間地獄等等,里面完全沒有自由,而且無晝無夜永無出期,就好像世間的牢獄之災;這個牢獄有時還有出期的希望,而地獄之苦,就像無期徒刑一樣,永遠沒有出離之日,可以說是萬劫不復。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可怕!

  不過,佛教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故篱g一切善惡報應,實離不開因果,待業(yè)報受盡之后,還會有改惡遷善的機會與可能,這就要看個人各別的的福德與因緣。當然餓鬼道的眾生比地獄稍為好一點,我們比喻為二年級的學生,都是很低年級的同學。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餓鬼道或鬼道到底在那里?難道真的在地下嗎?而天堂又在何處呢?難道真的在天空之上嗎?依佛法來說,其實天堂和地獄都在我們的心中,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我記得有一個公案,是這樣說的:有一天,梁武帝請教寶誌公,問他有沒有天堂和地獄;梁武帝說:「我沒有看過,你可不可以帶我去見識見識這個天堂和地獄?」寶誌公說:「可以的!不過你要準備、準備;要準備好,一會兒我就帶你去!惯^了一會,寶誌公就問他:「你準備好了沒有呀?」他說:「我準備好了!」此話剛說完,寶誌公就開始罵他;罵他什么哪?「你這個狗皇帝,昏庸無能……!」還罵了很多難聽的話,把他氣得暴跳如雷,拿起寶劍就要殺死這個寶誌公;寶誌公連忙躲在柱子后面說:「這個就是地獄啊!」梁武帝猛然醒覺,感到很不好意思、很慚愧;趕快說:「哎呀!對不起、對不起!」寶誌公接著說:「這一念心就是天堂啊!」所以說,一切都是唯心造!所以,天堂和地獄在那里啊?就在我們心中;都是從我們心想中生;地獄、三涂、餓鬼道,都是從我們心想中生。

  既然天堂和地獄只是一念之間,那么世間上有什么東西是真實的、是永恒不變的呢?我們有沒有認真思考過呢?經(jīng)上說:「人生無常,國土危脆!刮覀冊嚳唇晔澜绺鞯氐奶鞛娜说,如中國的汶川大地震、四川的泥山流災害、日本東北地區(qū)百年罕見的海嘯與地震,還有各地的水災、火災、風災、旱災,都是一次比一次劇烈,一年比一年嚴重。還記得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當時震度大概是五點三級或以上;那個時候,我還是住在朝陽,還沒有南下到香港;雖然我們距離震區(qū)相當遠,但是仍能感受到地震的搖晃、感受到生命安全的威脅、感到生死可能只是一線之間;如果身在災區(qū),那種恐懼也就可想而知了。這種恐懼其實與地獄是很相似的,我們對地獄的感受或恐懼的形成,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心想中所生的,所以佛教講「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我們心外,其實什么都沒有──因此佛教講內(nèi)求;佛教要我們反求諸己、返觀內(nèi)照;唯有內(nèi)求,我們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外面的一切現(xiàn)象,都不過是假相、假像,只會令我們增加煩惱與執(zhí)著。

  可是我們一般人就是習慣于以假為有、以幻為真,自己欺騙自己;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時常都被五欲、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欺騙,因而引起無盡的煩惱;我們「眼觀妙色」,眼睛喜歡看好看的東西;「鼻嗅好香」,鼻子喜歡嗅上好的香味;而耳朵怎么樣啊?「耳慕好音」,耳朵愛聽美妙好聽的聲音;人家贊嘆我們,我們就很高興,但如果人家批評我們,我們就會發(fā)怒并且起瞋恨心,以致火燒功德林,不能做到忍辱波羅蜜,我們沒有辦法做得到。還有我們的身體,「身貪細滑」,喜歡溫柔細滑的感覺;天氣冷一點不可以,熱一點也不行;在炎夏的時候,都喜歡到有空氣調(diào)節(jié)的地方。反正一點點不舒適、不順意都受不了。所以說,這個身體為我們帶來無窮的煩惱。

  剛才講座準備在隔壁舉行,因為沒有音響,我說如果沒有音響的話,我就竭力地大聲講,不過,還是有麥克風較為方便,所以臨時遷到臥佛殿來,大家來到這里,覺得這里是不是很舒服啊?如果沒有麥克風,坐在后面的同學就聽不清楚,可能就會起煩惱;我們眾生都是如此,你如此,我也如此。(未完待續(xù))

  注釋

  五種眼:即:(一)肉眼,為肉身所具之眼。(二)天眼,為色界天人因修禪定所得之眼,此眼遠近前后,內(nèi)外晝夜上下皆悉能見。(三)慧眼,為二乘人之眼,能識出真空無相;亦即能輕易洞察一切現(xiàn)象皆為空相、定相。(四)法眼,即菩薩為救度一切眾生,能照見一切法門之眼。(五)佛眼,即具足前述之四種眼作用之佛眼,此眼無不見知,乃至無事不知、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天臺宗說因位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四者,果位有佛眼。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三)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因此,我們都不得「自在」;要知道,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獲得「解脫」、要獲得「自在」,但如何才能做到呢?所以,我們就要效法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之所以被稱為「觀自在菩薩」,是因為他能「內(nèi)觀觀自在,外觀觀世音」;我們既不懂得內(nèi)觀,也不知道外觀,如何能得自在呢?所以都不自在,你們自在嗎?不自在。我自在嗎?也不自在。而且人間世界上有太多的危難、多太的不安,實在令我們難以自在,正如佛陀在《妙法蓮華經(jīng).譬喻品》中告訴我們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刮覀生活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中,就好像身處在起火的房屋一樣,若不趕緊逃出去,就會有生命的危險;如果我們懂得危險、知道害怕,就會設法遠離火宅,逃生都安全的地方。所以,佛陀說法的目的,就是救度我們眾生出離,并接引我們到安全的處所。

  我們都知道,在佛教里面,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人,將來就可保住人身再次投生為人。而修十善(五戒的前三戒,再加上不妄言、不綺語、不兩口、不惡舌、不貪、不瞋、不癡)將來就可以生天;相反地,如果不修十善而修十惡(十善的相反),將來就會墮落三涂,也就是地獄、餓鬼、畜生。

  前面已說到,地獄的眾生,是非常的痛苦的。昨天亦跟大家講到「目連救母」的故事:佛在世時,有一弟子名目犍連,非常精進用功,勇猛辦道;出家一個月后便證得果位,得六種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目犍連為了報答母親養(yǎng)育之恩,于是以天眼察看已過世的母親究竟身在何處,一看之下,竟然看見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終年不聞漿水之名,而咽喉很小好像細小的針,即使遇有食物亦無法進食,所以日夜受著饑餓的煎熬,以致皮骨相連,慘不忍睹;目犍連心里非常的難過,于是取了一缽飯前往供養(yǎng)母親,由于以往慳貪惡業(yè)受報的緣故,飯未入口已化成火炭。目犍連知道自力不能救拔母親,悲痛萬分,唯有求助于佛陀;佛陀教他于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供養(yǎng)十方僧眾,仗眾僧禪定之力,就能救拔他母親。目犍連依教奉行,他的母親得脫餓鬼之苦,并生天得勝妙樂。這就是佛教「盂蘭節(jié)」的起源。

  為了救度餓鬼道的眾生,佛教還有「甘露法門」,如放蒙山也好,放焰口也好,都是「施食法」,都是利用佛教的經(jīng)咒,幫助餓鬼的咽喉打開,讓他們得以吃飽,這實在是非常慈悲的法門。我們?nèi)碎g也是如此,所謂「民以食為天」,食物能夠維持我們的生命,所以「食」對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的重要,如果沒有食物或缺乏食物,好像現(xiàn)時一些非常落后、貧窮的國家,人民欠缺糧食,經(jīng)年抵受饑餓之苦。這個也是業(yè)報。

  其次是畜生道的眾生,牠們的生活就只有「欲」和「吃」,其它就什么都不知道;他們最執(zhí)著的就是自己的身體,其余的事情,牠們一概不知,也沒有想過要去了解,所以畜生道非常的愚癡,我們稱他為三年級的小學生。而我們?nèi)四?只是比畜生好一點點,是四年級;我們有很多無明煩惱與習氣,我們的起心動念離不開貪、瞋、癡;由無明而造業(yè),因業(yè)力而受報,于是在六道之中不斷輪回,所謂「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如果有點善根的人,有機會接觸到佛法,依著佛法的指示去修行,將來還有可能轉(zhuǎn)生到人道,繼續(xù)學佛修行,不然的話,茫無方向,隨業(yè)流轉(zhuǎn),就不知會墮落到那里去。

  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今天有幸得聞佛法,就應該要有難遭難遇想,而更為難得的因緣是,我們能在朝陽的佑順寺相聚,一起來交流、來討論佛法,這都是大家的福德因緣?墒鞘篱g上,還不知有多少人,他們無法認識生命的真相,往往以假為真、以幻為有,每一天忙忙碌碌,形形役役,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不用說前生,就說今世,只是糊里胡涂來,糊里胡涂的去,大多數(shù)人都是如此,生死的問題如何才能解決呢?

  說到生死的問題,我想起在《佛說婆羅門避死經(jīng)》里頭有一個這樣的公案:

  當時佛在舍衛(wèi)城祇樹給孤獨園,對弟子們說,從前有四個婆羅門仙人,精進修行善法,獲得了五種神通;前面提到目犍連是得到六種神通,其實佛教不提倡神通,只相信漏盡通。這四個仙人就是沒有漏盡通。其實這種種的神通,我們本來就具有,這是我們的性德,可是現(xiàn)在我們?yōu)槭裁礇]有神通呢?你沒有,我也沒有,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我們被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種種的煩惱遮蓋著,所以我們的「真如妙覺」無法顯現(xiàn);「真如」也就是涅槃境界,我們現(xiàn)在被無明障蔽了,所以看不見、證不得。

  由于他們沒有漏盡通,所以他們都很害怕死亡,都想不死。其實所有眾生都是貪生怕死的,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因此,這四個仙人在得到神通之后,心想:我們要往那里去才能常久、永遠地活下去呢?所以,第一個仙人因為有神足通,可以飛天,于是便飛到了天上去,可以飛到天上不久便過身了。我們都知道,天人天福享盡之時有五衰現(xiàn)象,最終亦是難逃一死。

  而另外一個去到那里啊?就是進入大海里,想在大海中藏起來,可是他進入大海之后,時限已到,又死在海里。而第三個仙人,因為怕死,于是去到山腰里,想藏在山里,結(jié)果還是一樣,剛到山里去,沒有藏身就已經(jīng)過世了。第四個仙人想,他們?nèi)齻都不行,我就到地底下去吧。可是剛鉆到地下,命也是沒有了。當時佛陀以清凈無瑕的天眼,見看到這個情況,就說了一首偈:「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咕褪钦f,三界之中,沒有一個地方是可以不死的。(未完待續(xù))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四)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我們香港的同學,大家有沒有去過跑馬地的墳場?墳場門前有幅對聯(lián)寫道:「吾軀今日歸故土,他朝君體亦相同。」我們每一個人最后都會離開這個塵世,即使你再舍不得,你的色身也要常埋地下,化作一坯黃土,沒有任何人能例外。宇宙有成、住、壞、空,人就免不了有生、老、病、死;而且人生里面還有無量諸苦,這些每個人都必須經(jīng)歷,這和你信不信佛沒有關系。

  可能有人會說:「我不信佛!沟珶o論你信不信佛同樣要面對生死的問題,與信仰無關;而最重要的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了我們,就好像為我們找到了一條開啟生命寶藏的鎖匙;生命的寶藏就是等待著我們?nèi)ゴ蜷_,但必須我們親自去打,不能假諸別人之手,就像生死一樣,不能由別人替代。因此,佛教說人生需要智慧,有了智慧就等于掌握了寶藏的鎖匙,就能解決人生種種的問題。

  接著再講五年級的阿修羅,我們都知道,阿修羅的瞋恨心特別重,所以長年都在斗爭之中,他們有的時候爭飲食、有的時候爭美女,天天在爭斗,就好像提婆達多一樣,佛陀說三十七助道品,他偏要說三十八助道品,總是和佛陀作對。當然六道都離不開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一般人以為能生到天上就是很大的福報,但是前面已經(jīng)說過,天人也有五衰的現(xiàn)象,待天福享盡以后,還會墮落;而更重要的是,天上實在太快樂了,所以無法修行;因此,天上不是一個修行的地方。而阿修羅就更加無法修行,為什么?因為天天都在爭斗。至于地獄的眾生,處于極苦之中,要修行更是不可能了。所以,佛法不屬于三涂,也不屬于諸天,唯有人道,有苦有樂,才是最適合修行的地方;所有的佛都是在人間成佛的,如《增一阿含經(jīng)》說:「諸佛世尊皆出于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刮ㄓ腥瞬攀欠鸱ǖ淖〕终摺⑿迣W者;人生是如此的難得,如今生而為人,又遇到佛法,所以我們就應該盡量發(fā)揮人的特長,依佛陀所開示的方法循序上進。當然往上提升是絕不容易的,就像我們讀書升學一樣,如果不踏實用功,要升級就會有困難,相信大家考大學的時候,都有過深刻的體驗。六道升沉的情況也就是如此。

  前面已經(jīng)說過,三界就像火宅一樣,而且其中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試想一間著了火而且里面充滿種種痛苦與煩惱的房屋,我們?nèi)匀簧硖幤渲,是不是很恐怖、很可怕?但是我們蕓蕓眾生,有多少人能及早警覺、趕緊尋求出離呢?我們非但不知危險、不求出離,反而沈迷在五欲之樂中,醉生夢死,于是不斷造業(yè),也就停不了的輪回。

  現(xiàn)在我們既然明白到人間是一個大火宅,就應該找尋跳脫出火宅的方法,所以佛在《妙法蓮華經(jīng).化城品》中說:「能于三界獄,勉出諸眾生!瓜M芰钜磺惺芸嗟谋娚,在火宅中出離,這就是佛苦口婆心說法的目的。只要跳出了六道,我們就能夠了生脫死,就不再在生死輪回之中打滾,所以佛為眾生所開出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非都是解脫之道。正如佛在《法華經(jīng).方便品》里說:「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挂簿褪钦f,一切法門其設立的目的,都是指示我們逃離火宅走向涅槃之路。當然斷煩惱、證菩提、得涅槃是絕對不是容易的,凡夫眾生如何才能斷?如何才能證?我們首先要認識世界萬物的本質(zhì),其實都是無常的、都是緣起性空的。所謂「有因有緣世間集,有緣有因集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法,我們今天在這里頭相聚,是緣聚;十七號以后,大家各散東西,就是緣散;這個緣聚緣散,都是沒有自性的;我們緣深的下次再見面,緣淺的就不知道何日再相逢。這就是世間無常的本質(zhì)。

  昨天學唱的《三寶歌》,我們都知道是弘一律師譜的曲,他一生持戒非常嚴謹,并積極推行《四分律》,后來他應邀到青島湛山寺去講經(jīng)說法,講完之后,跟大家說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那里見面;以后他就再也沒有去過湛山寺。為什么說要在西方極樂世界里見面呢?因為無論是密宗、顯宗、天臺、禪宗,任何宗派將來的歸宿都是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那里之后,繼續(xù)修行,但是真正的目的是成佛,所以很多人說極樂世界只是個方便;當然對佛來說是方便,對我們來說就是真實的。

  在《妙法蓮華經(jīng)》中有〈化城喻品〉,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公案:

  有一個聰明智慧的導師帶著一隊商侶,本來要到一個五百由旬的地方去取寶藏;寶藏比喻佛國。由于路途險阻,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家就不想走了;好像我們很多人雖然知道極樂世界非常的淸凈,而且都很向往,可是卻不肯老實念佛;念了幾年之后,就不想念了,那該怎么辦呢?于是佛菩薩就給他們一個方便,給他們化現(xiàn)一個極樂世界;在〈化城喻品〉里,聰明的導師就比喻是佛,當?shù)k見到眾生不想繼續(xù)往前的時候,于是便化現(xiàn)一個城市,這是一個假設的涅盤城;當大家走得人困馬乏之際,一看見城市,便以為已經(jīng)到達佛國,于是大家便歡喜不已,匆匆在這里歇息、補充糧食;體力恢復后,導師便告訴大家,這只不過是一化城,還需努力往前再走兩百由旬,才能到達真正的寶所。由于在化城中,大眾的體力得以補充了,所以便可以繼續(xù)前進。

  放下塵勞.身心自在

  大家從香港來朝陽的情況,也就相類似,當大家抵達沈陽之后,就已經(jīng)非常疲累了,如果不竭息一下,補充水份及糧食,大家就走不下去了,所以你們聰明的導師衍空大和尚,就安排大家在沈陽的旅館住一個晚上,到了第二天中午吃飽飯以后,大家體力充足、精神充沛,就告訴大家佑順寺距離不遠了,坐幾小時車便可抵達,于是大家便歡天喜地,重新收拾行裝,登上旅游巴,沒多久便到達朝陽。這就是善巧方便。

  為什要變現(xiàn)化城呢?如果沒有化城的話,大家會覺得太遙遠、太辛苦了,走到一半便想放棄,無法到達真正的目的地。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長遠心難發(fā)」,就是這個道理。修行的路是絕不容易的,許多時候,不是一生一世努力,而是多生多世的不懈,就好像〈化城喻品〉中所說的,當我們走到一半,開始生退心的時候,慈悲的佛菩薩就會給我們方便,給我們變現(xiàn)種種的境界;正當我們以為這個境界是真實的時候,佛菩薩又告訴我們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走了一半,再走一半很快便到家了,我們便會生起信心,繼續(xù)向涅槃城──即清凈的彼岸,亦即極樂世界的方向走去。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五)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而在西方極樂世界里頭,又可分為三輩九品以及四種土,即凡圣同居士、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與常寂光凈土;到了常寂光凈土就已經(jīng)是佛的境界了,只有佛才有資格住在常寂光凈土之中;那么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在那里呢?就是住在實報莊嚴土,那里是菩薩的住處;聲聞、緣覺,就住在方便有余土;而我們凡夫就住在凡圣同居土,由于眾生的根性及善、惡業(yè)力的不同,所以就有三輩九品及四土;這真不真實呢?雖然是佛慈悲的方便施設,但對我們眾生來說是非常真實的。所以今天大家有幸生而為人,而且有機會聽聞佛法,實在是多生修來的福報。

  什么是福報呢?我們很多人都會做投資,例如投資生意、投資金錢、名譽、地位或其它的東西,但很少人會投資生命;生命如何去投資?就是我們要認識生命,管理好生命;其實佛教的修行方法,就是教我們?nèi)绾喂芎米约旱纳,正?a href="/fjrw/hcrw/txds/"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太虛大師所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生命管理實在是一大學問,可是卻往往被人忽略了。

  佛教是一個實修實證的宗教,它是內(nèi)求的,不是外覓的,所以最怕就是我們光說不行唱高調(diào);因此所有的佛法其實都是實踐的工夫,比如說,我們出家人的五堂功課,它都是對治性的,乃至其它法門也是對治性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破除種種的習氣與毛病,令內(nèi)在的境界有所提升。

  相信大家都曾經(jīng)聽過或讀過,有幾句優(yōu)美的、描述禪悟境界的語言:未悟之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正在參禪之際,「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到了真正覺悟后,「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迷與悟的三個層次,我們應如何去參、如何去悟?道在那里呢?禪宗里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褂终f:「運水搬柴無非是道!沟啦贿h人,只不過就在平常之中而已;但有我,即我見、我執(zhí)在的時候,我們無法了悟「緣起性空」,一切原無自性,于是就生起種種的分別,其實何止外物沒有自性?就是我們這個色身也是沒有自性的,因我們的色身都是由四大組成;四大和合之時,我們存在著;四大離散之后,這個暫住的身體就會消滅,那里有一個真實的、永恒不變的我呢?所以一切都是沒有自性的。

  我們眼前這個杯子也一樣,都是和合而成,都是沒有自性的;汽車沒有自性、房子也沒有自性;汽車只能用十載、二十載,最后成為一堆廢鐵;房子只能住八十年、一百年,破舊了還要重建、重修,世間上哪有一物能夠永恒?人類和宇宙亦復如是,所以佛教說大三災、小三災(注),一切都離不開成、住、壞、空,也就是生、住、異、滅;從有到空,由空到有,猶如春、夏、秋、冬,周而復始,一切都是無常法,這就是真理!笩o!故遣皇呛檬履?無常其實是很好的,因為如果一切都是常,這個五濁惡世就無法改變了,我們又如何能夠透過修行改惡遷善呢?我們又如何能夠出離呢?所以佛教告訴我們?nèi)松菬o常的、世間是無常的,乃至于榮華富貴都是虛幻的;因為無常、虛幻與不實,我們才能生起真正的出離心,我們才能行菩薩道,我們才能求解脫,我們才會像《華嚴經(jīng)》中的善財童子一樣,為了追求真理而作「五十三參」。(未完待續(xù))

  注釋

  注:小三災、大三災。又作三災劫。世界系依成劫(成立期)、住劫(存續(xù)期)、壞劫(破壞期)與空劫(空漠期)等四期無窮地循環(huán)不息。其中,有情出現(xiàn)于住劫之一定期;至壞劫之終末期,世界全遭破壞。在住、壞二劫中,分別有三種災厄。 據(jù)俱舍論卷十二之說。(一)小三災:住劫分二十期,有情之壽命在八萬歲至十歲間反復增減約二十回(最初為減劫,最后為增劫。每至人壽減至十歲以下,則發(fā)生一災厄,共有刀兵災(互用兇器殺害)、疾疫災(惡病流行)、饑饉災(由旱災起饑饉)等三種。 (二)大三災:壞劫分為二十期,于最后一劫世界即開始壞滅而引起天災,即:火災(壞欲界至初禪天)、水災(流失至第二禪天)與風災(破壞至第三禪天)。以上火、水、風,分別稱為劫火、劫水、劫風。三災之發(fā)生,其順序一定。即初以火災壞滅七回后,再以水災壞滅一回;如此以火災七回、水災一回,反復經(jīng)七次后,再以火災壞滅七回,最后即以風災壞滅殆盡!查L阿含卷六轉(zhuǎn)輪圣王修行經(jīng)、卷二十一「三災品」、起世經(jīng)卷九、大樓炭經(jīng)卷五、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七、大毘婆沙論卷一一三、俱舍論光記卷十二〕 據(jù)法苑珠林卷一所載。(一)小三災:(1)饑饉災,人壽由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歲,減至三十歲時,大旱不雨,草菜不生,世間無量人民饑饉而死。(2)疾疫災,人壽減至二十歲時,諸病皆起,世間無量人民疾疫而死。(3)刀兵災,人壽減至十歲時,諸人各起斗爭,手執(zhí)草木即成刀杖,互相殘害,世間無量人民死于刀兵。 (二)大三災:(1)火災,壞劫之時,有七日出現(xiàn),大地須彌山漸漸崩壞,四大海水輾轉(zhuǎn)消盡,欲界及初禪天皆悉洞燃,無有遺余。(2)水災,初禪以下經(jīng)過七回火災,世界復成,又于壞劫之時,漸降大雨,滴如車軸,更兼地下水輪涌沸上騰,欲界乃至二禪天水皆彌滿,一切壞滅,如水消鹽。(3)風災,二禪以下經(jīng)過七回水災,又經(jīng)七回火災壞于世間,至世界復成,又于壞劫之時,從下風輪有猛風起,兼以眾生業(yè)力盡故,處處生風,欲界乃至三禪天悉皆飄擊,蕩盡無余。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六)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大家有沒有讀過《華嚴經(jīng)》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大概也有聽過吧?為了遍求法門要義,他發(fā)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初參文殊師利菩薩,然后一路向南方去游歷、去參學,先從德云比丘學習,最終參普賢菩薩,得到了「一切佛剎微塵數(shù)三昧」。他經(jīng)歷了一百一十城,前后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以稱為「五十三參」;其實五十三參也就等于五十三個次第的提升。

  據(jù)有關學者研究,五十三位善知識的身份,當中有菩薩五人、比丘五人、比丘尼一人、優(yōu)婆塞一人、優(yōu)婆夷五人、童男四人、童女二人、天人一人、天女一人、外道一人、婆羅門教一人、長者一人、博士一人、醫(yī)師一人、船師一人、國王二人、仙人一人、佛母一人、佛妃一人,以及諸神十人。這樣廣泛地參學眾多善知識,在印度佛教史上實在是一件非凡的事例。

  還有他一路上遇見所有的人都恭敬禮拜、歡喜贊嘆;見到善人恭敬,見到惡人也恭敬,不分善惡、不分貴賤,一律平等對待。我們研修學苑里面也是一樣,覺真長老贊嘆流云法師、贊嘆衍空大和尚、也贊嘆中言大師;我們贊嘆別人,是因為人家修的好,德學兼?zhèn),堪為人?所以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可是在善財童子的參學過程中,唯獨唯獨有三人,他只是禮敬而不贊嘆,這三個人,第一個是勝熱娑羅門,他是個外道。所以善財童子只是恭敬而不贊嘆他;第二個是甘露火王,代表瞋恚,他脾氣很大,稍微得罪了他,馬上就治罪──下油鍋、上刀山,就這樣的對付人。所以善財童子見到他,只是禮敬而沒有贊嘆;第三位是伐蘇蜜多,她是個淫女,代表貪欲;善財童子對她也是只恭敬而不贊嘆。這三個人分別代表貪、瞋、癡三毒,所以他只表恭敬而不贊嘆。所以說,我們贊嘆的必然是善法、正法,如果不是善法、正法,我們就不贊嘆,但仍然要恭敬,為什么呢?因為恭敬是清凈心、平等心;即使對其他宗教,我們也要恭敬,如果是正法、正教,我們又何妨對它表示贊嘆?

  因此,我們無論到那里去參學,都應該給別人恭敬贊嘆,但是該贊嘆的贊嘆,當然要贊嘆;不應該贊嘆的,就不能隨便贊嘆;大家來到這里參加夏令營,就是希望有所體驗、有所得著,這份求學、求知之心,其實和善財童子是一樣的;你們五十三參的地點今年是在佑順寺,而明年又會到其他的地方,所以大家要記住,假使到了一個外道的、不如法的地方,就只能恭敬,但不要贊嘆,比如說,去到教堂,我們一樣要表示恭敬,但是就不應該贊嘆。

  我們可以見到殿內(nèi)的大佛,莊嚴殊勝,慈祥明凈,我們內(nèi)心自然生起無比的恭敬與贊嘆;這一念心,其實就是修行的開始,我們可效法善財童子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菩提心,學佛所學,行佛所行;我們可追隨「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即是:一者禮敬諸佛:我們要時常禮敬一切諸佛。二者稱贊如來:我們要時常稱贊如來之德。三者廣修供養(yǎng):我們要時常侍奉一切諸佛,并予最上之供養(yǎng)。四者懺悔業(yè)障:我們要時常懺悔無始以來的惡業(yè),并遵守清凈戒法。五者隨喜功德:我們要時常隨喜一切佛、菩薩乃至六趣、四生所有之功德。六者請轉(zhuǎn)法輪:我們要時常禮請一切佛宣說教法。七者請佛住世:我們要請求佛、菩薩不入涅盤,而能住于世間說法。八者常隨佛學,我們要常隨毘盧遮那佛,而學佛之教法。九者恒順眾生,我們要時常應眾生種別,而作種種供養(yǎng)。十者普皆回向:我們并要真心誠意將以上功德,回向于一切眾生,以完成佛果之愿。

  這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是每一個學佛人必需實踐的基本功課。而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從文殊開始到普賢圓滿,這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歷程──用智慧之劍斷除一切煩惱執(zhí)著,然后以真誠懺悔之心確切實行,最終才能達到完成佛果的愿望。由此可見,唯有實踐才是修行的根本;唯有實踐才會有真實的體驗,就好像大家如果不來朝陽,就永遠體會不到佑順寺的寺院生活,就只能在聞說中想象,因為沒有親臨其境,所以得到的都是片面的、都是不完整的。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七)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前面已經(jīng)反復說過,佛教是內(nèi)求的宗教、實踐的宗教;所以佛法的真義在于確實行持,也就是說,佛法是用來行的,而不是用來說的;如果只會說而不會行,即使你講得再好,也不過是「說食數(shù)寶」,對自己完全沒有益處,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銀行的職員,每天在數(shù)錢,但這些錢都不是他的,下班之后,他仍然一無所有。學佛的情況也是一樣,盡管你讀了多少經(jīng)、多少論,如果你不去實行的話,你是永遠得不到利益的。所以我們今天要數(shù)自己的錢,把錢用在生活之中,我們要懂得哂茫?舨歡?眠用,這個錢就不是屬于我們的;這才是真正的生命管理,這個才是真學問、真修行。

  我們都知道,世間的一切都是緣起性空的,前面述及禪悟的三個層次,它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對生命有所覺醒、有所提升,而事實上,所謂迷與悟只是相對而言,當一個人真正覺悟后,其實既沒有迷也沒有悟,一切都是原來的,都是現(xiàn)成的,正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迷的時候,未減一分,而悟的時候,亦未增一分,因此悟后所見,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一切本然。

  不過,我們現(xiàn)在都是處于「迷」之中,所以見到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煩惱妄想,而修行的目的就是教我們破除妄想、執(zhí)著,重見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禪宗有一句說話:「打得妄心死,換來法身活」,「妄心」,就是我們種種的愚癡妄想,而「法身」,就是我們的法身慧命。那我們?nèi)绾螌⑦@個妄心、妄想打死?這就需要經(jīng)歷一個修道的過程,而道又應該如何去修呢?

  前賢古德為我們留下許多深刻的啟示與教訓:從前的學人為求了生脫死,都是歷盡千辛萬苦,苦苦追求,永不言退的,但現(xiàn)在就不一樣了;以前是「人求道」,現(xiàn)在是「道求人」,道場講經(jīng)說法,都要到處通知,積極宣傳,深怕沒有人來聽,而且費用全免,還恐安排不周,下次人家就不來了;以前剛巧相反,求道者不惜長途跋涉,千里遙遙,尋師訪道,卻常常難得見到高僧一面,只要求得一言半句,就感到如獲至寶。

  這就是真正的道心。

  說起「道心」,令我想起了唐朝有一位黃檗希運禪師,他的修道故事實在非常令人感動,我每次聽到都不禁流下眼淚;他原本和母親相依為命,雖然年紀輕輕,但是為求了生脫死而毅然出家去了,剩下母親孤單一人留在家里;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個母親在兒子出家之后,仍然非常的舍不得,日夜思念著兒子,每日以淚洗面,由于憂傷過度,以致雙目失明了。黃檗一去就是數(shù)十年,音訊全無;為了想念兒子,年邁的老母就在路邊設置一個招待所,專門招待過路的云游僧人。老母不但親自招待他們,而且還為他們洗腳以示敬意。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黃檗的左腳上長了有一顆大痣,如果萬一他路過此地,便可以認出他是自己的愛兒了。

  由于她眼盲看不見,唯有時常向人打聽消息,她說:「我有個兒子出家,你有沒有看到他?如果你看到他的話,請你跟他捎個消息,說他媽媽非常想念他,希望他能回家見一面!箍墒,年復一年,始終是音訊全無。

  皇天不負有心人,她的兒子終于回家了。一天,黃檗參訪百丈懷海禪師后,途經(jīng)家鄉(xiāng),禁不住順道回去看一看母親。路過之時,接受了母親的招待,但是卻不敢相認,在洗腳的時候,只把右腳給母親洗,故意不給她洗左腳。第二天早上,黃檗心里雖有點難舍之情,但仍然忍痛離開,繼續(xù)匆匆上路。

  這時,突然一位鄰居跑來問黃檗的母親:「昨天晚上你日思夜盼的兒子終于回來了,是不是很高興呢?」此刻母親才恍然大悟,原來昨夜留宿的僧人就是自己的兒子,她連忙追出去,一直追到河邊,可惜黃檗已經(jīng)上船,而且船己開動,由于母親眼盲,一不小心便掉到水里淹死了,黃檗站在對岸,看到這種情形,想搶救也來不及了,不禁悲從中來,于是手執(zhí)火炬,悲痛地說:「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諸佛妄語!」并將火炬投入河中,一陣烈火沖天而起,鄉(xiāng)人皆見母親隨烈焰在空中向他微笑,繼而不斷上升,生天去了。

  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由于她的兒子是個得道的出家人,所以這位母親去世后,可以生到天上做天人。當然如果從我們世間的孝道來說,兒子出家好像沒有盡孝,但出家是大孝──不單單為求自己能夠了生脫死,而且還能超度母親、乃至九族了生脫死,這才是真正的孝,才是真正的報父母恩。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八)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孝」,就是善事父母。如《孝經(jīng)》云:「身體發(fā)膚,受諸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由此可知,侍奉好父母,不使父母為自己而憂心,便是傳統(tǒng)文化中「孝」的基本含義。

  但是做到「事父母者」,其實并不等于已行孝道!論語》中曾載孔子的話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認為,供養(yǎng)父母,如果心中不存敬意,則與供養(yǎng)犬馬毫無分別。這說明了除形式化的行為外,內(nèi)在的孝心更為重要。正如《禮記.祭義》所言:「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惯@是儒家的思想。而佛教的孝,是出世間的,比世間的孝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既然身體是父母給予我們的,所以出家必須征得父母同意,或?qū)⒏改傅囊率嘲差D妥當,然后方能出家;還有在家雖然能侍奉父母的身體及供養(yǎng)他們的生活所需,而出家則是以一切眾生為父母、眷屬,并以佛法度化自己的父母、親人,令他們聞法解脫,得到真正的自在與安樂,所以出家才是真正的大孝。

  不過,我們生而為人,無論在家、出家都應該善惜自己的身體;雖然這個身體是假的,但是我們必須「借假修真」;所以,接下來我再為大家講一個公案,希望大家好好地思考一下:

  從前有一個人在人世間努力修五戒、十善。大家知道什么是五戒、十善嗎?相信法師們都知道,但同學們知道嗎?所謂「五戒」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戒。還有「十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意念上不貪、不瞋、不癡。這個人在人間的時候,對佛法相當了解,而且深信因果,所以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一個虔誠持戒的佛弟子,怎么樣呢?他在人間廣修供養(yǎng)、時時布施,并且處處幫別人,修橋、鋪路、種種善行;所以他死后就到生上,在天界里享福。可是他經(jīng);氐饺耸篱g來撫摸自己的尸骨,被一個得道的仙人以天眼通看到了,于是就問他說:「你為什么不在天界享福,跑到人間來撫摸這骨頭干什么呢?」

  他回答說:「你有所不知了,我就是因為在生前修五戒、十善的功德,死后才可以生到天上享福,所以我怎能不感恩自己的前世?我必須感恩它,所以我經(jīng);氐饺碎g撫摸它,就是為了向它報恩,如果沒有我前世在人世間這么一點點的功德,我今天那會有這么大的福報啊?」由此可見,只有我們真心誠意修行五戒、十善,將來就必定可以生天。

  這個人有一個弟弟,他卻反過來專修「十惡」;十惡最重的報應,就是墮落到地獄里去,輕一點是餓鬼,再輕一點是畜生;這個弟弟,由于在人間時無惡不作,壞事做盡,死后很快就落到地獄里去,后來又轉(zhuǎn)生到餓鬼道中,他也經(jīng);氐饺耸篱g,干什么呢?就是拿鞭子抽打自己的尸骨;同樣被這個得道仙人看到了,于是就問他:「為什么你要這樣做呢?」他說:「由于我前世不修,專做壞事,一件好事也沒做過,所以今天我要在餓鬼道受這么多的苦;你看我哥多好,現(xiàn)在在天界里享福,所以我要條鞭子來鞭它,因為它害得我太慘了!」大家想想看,這個為善與為惡,報應的差異是那么大,簡直是天壤之別!所以說,將來命運的好、壞也就是善、惡果報,其實就在我們現(xiàn)前的一念心。

  我們一念的誠懇,將來就必定有所感應,所以今天我們無論修持那一種法門,念佛也好、坐禪也好、修密也好,都要「善惜吾身」,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不要辜負這個寶貴的人身,應該趁著身體強健的時候,好好用功、好好努力。家?guī)熃?jīng)常跟我說:「趁著色身強,修得功行滿!勾蠹艺登啻菏⒎诺臅r期,前途無可限量,實在應該加倍努力;要好好認識自己、認識人生,更重要的是好好的認識佛教;佛教不是一般世間的學問,而是引導我們開拓智慧、斷除煩惱、了生脫真死的真理;所以說,佛教是一門最高的生命管理學;依佛法來說,生命雖然是無始、無終的,但是我們要管好這一期的生命,廣行善業(yè),自利利他、;雙修,直到最后成佛。這才是生命最高的意義。

  不過,對于永恒的生命,也許有人會產(chǎn)生疑惑說:「我無法知道前生,也無法知道來世;如何能相信生命是無始、無終的呢?」一般人總以為自己親眼看到的才是事實,看不到的就不敢相信是真的,所以,我經(jīng)常跟人家舉一個例子:所謂「人不見風,魚不見水」;「人看不見風」,就是說,人是看不見風的;你們看過沒有?誰看過請告訴我,風是什么樣子的?「魚不見水」,就是說,魚是看不到水的,為什么看不到水呢?因為水是牠的家園;同樣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地獄眾生看到的是膿血,可見業(yè)力不同所感應的境界就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要用自己的感覺來衡量別人;比如說,就好像一個糞坑里面有很多蛆蟲在涌動,若以我們眾生的立場來看,會覺得牠們很臭穢;實際上從蛆蟲自己的角度來看,在它的世界里也是很精彩的,并沒有骯臟的感覺。

認識自己.認識佛教(九)

  ──朝陽佑順寺第二屆(2011)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由于境界的不同,我們怎能明白其它人乃至其它眾生的內(nèi)心世界?這在《莊子》的〈秋水〉篇中,有一個很好的說明: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說:「鯈于出游從容,是魚之樂啊!」惠子曰:「你不是魚,焉知魚之樂呢?」莊子曰:「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曰:「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而你也不是魚,所以你怎能夠知道魚的快樂呢!」

  由此可見,快樂是沒有定義的;世間的快樂,都是相對的,而且不是長久的;我們要得到快樂并不容易,而且都是短暫的,往往轉(zhuǎn)瞬即逝;但是受苦的時間,卻比較長,總的來說,就是苦多樂少;人生有沒有快樂呢?也是有很多快樂的時候的,沒有快樂我們也不做人了,還是有樂的,但是比較少,所以很多人的生命意義就是為了追求快樂。但是依佛法來說,「世間之樂,無非是苦」,世間五欲之樂,其實就是苦的因,今天短暫的歡樂,可能換來的是將來無窮的煩惱;今天雖然吃苦、受苦,將來得到的卻是無盡的樂果,這是符合辯證法的,所以大家要善惜自己的身體,善惜自己的因緣,這才是我們學佛人應有的基本態(tài)度。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一步步的自我提升,前面已經(jīng)說了,以讀書升學為比喻,六道里的眾生,都是低年級的學生,要升級的話,必須經(jīng)過考試,如果不及格的話,如何能升讀更高的班級呢?所以,一般來說,能修至聲聞、緣覺、菩薩的很少;做人已不容易了,而墮落三涂的就很多。所以,我們認識了佛教、認識了自己以后,就不要停留在低年級的層次,我們要力爭上游,修完學士──聲聞、緣覺之后,要修碩士──菩薩,再繼續(xù)努力修至成佛──以取得博士學位。這只是這么一個比喻而已。

  佛法是為我們眾生而說的,如果沒有眾生佛要對誰來說法呢?既然是為眾生而說,必然是利益眾生的,能幫助眾生遠離苦痛、煩惱,并得到真正的解脫的。換句話說,佛教化世的目的,就是要令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然而開悟如何可能?所謂迷是此心,悟也是此心;此心與佛心原本無異,我們?nèi)绾尾拍芰钏貜捅緛淼那鍍,就必須在心性上下功?因此,菩薩道的實踐,就離不開上求下化,自利利他,也就是「六度」、「四攝」以及種種善行。

  我們都很清楚,成佛是我們最高的目標,我們的一切行持無非是向這個目標邁進,由于路途遙遠,所以必須儲備充足的資糧,古德云「未成佛道先結(jié)人緣」,又謂「甘為眾生作馬!;我們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做佛陀的弘法使者,我們愿意為眾生奉獻、為眾生服務,以眾生的利益為利益,就好像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樓那尊者,他為了利益眾生,向佛陀自動請纓到偏遠地方去弘法,開始的時候,他沒有強調(diào)自己是佛陀的弟子,要在那里弘法,而是先跟當?shù)厝嗣駨V結(jié)善緣;人家種田,他就幫人家種田;人家起屋,他就幫忙起屋;人家打漁,他就幫忙打漁,不會說這是殺生的行業(yè),我不愿意做。目的就是跟他們打成一片,以取得他們的信心。因此,后來成功地將佛法灌注到這些人的內(nèi)心裡。

  由此可見,廣結(jié)善緣在佛法的修行中的確是非常重要,但是我們要如何與人結(jié)緣?其實結(jié)緣也就是布施。我們可以看見,「六度」以「布施」為首,而「四攝」還是以「布施」為先;而在我們現(xiàn)實的生活中,一個微笑,一句贊嘆都可以說是布施。所以,許多時候,我們不要吝惜我們的掌聲,要多給別人一點掌聲,也不要吝惜我們的笑容,多給別人一點歡笑;給人家歡喜,我們自己也會歡喜,當然出家人要以眾生的歡喜為歡喜,大眾都歡喜了,諸佛菩薩也就歡喜了,這才是真正的歡喜;只有歡喜才能自在,如果不歡喜,每天都愁眉苦臉的,你說這學佛如何能學得好呢?所以,我們必須以歡喜心來學佛,放下一切執(zhí)著、拋開所有煩惱,如此才能輕裝上路。

  昨天我跟大家舉了一個例子:在人生的路上,人之所以會越走越走不下去,就是因為他身上有太多的包袱,用一個形象化的說明,就好像一個人背了一個簍子,每走一步就加一塊石頭:這些石頭可能是金錢、名譽、地位,乃至是親情、友情、愛情等等,你無法舍掉的東西,由于負擔越來越重,有一天你就會支持不了,無法再走下去,因此,一個有智慧的人,就會將該舍棄的及早舍掉,也就是每走一步放下一點,這樣才不會令自己被生活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那我們每一天都能擁有輕松愉快的心情,這樣的話,就是真正在學佛了;如果我們能做到真正的放下,那就離佛不遠了。但愿大家將來「皆共成佛道」。阿彌陀佛。(全文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