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普門示現 五、觀音懺法

  五、觀音懺法

  佛教著重懺悔,歷代祖師對懺悔亦非常注重,顯、密大德繼往開來地研究及推廣懺法表現得不遺余力,尤其觀音懺法,諸家創(chuàng)著如百花齊放,各綻異彩。

  觀音懺法始于隋朝,但正式得到各道場響應及實踐要算是梁武帝年代。

  以觀音信仰而行之懺規(guī),首推天臺宗智顗大師。大師依《法華經》創(chuàng)立「法華懺法」,又依《普門品》專創(chuàng)「觀音懺法」,再依《阿彌陀經》創(chuàng)「彌陀懺法 」。其他觀音懺法約有下列數種。

  (一)《大悲懺法》、《金光明最勝懺儀》──天臺知禮大師著

  (二)《法華懺儀》──隋朝智顗大師著

  (三)《集諸經禮懺儀》──唐代智界大師著

  (四)《請觀音經》──天臺慈云大師著

  (五)《金光明懺法》、《金光明懺法補助儀》一卷、《請觀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一卷──宋朝遵式大師著

  (六)《十一面觀音神咒心經懺法》──不空三藏譯。

  《十一面觀音神咒心經》是日本佛教的主要懺法,在唐朝時傳至日本,而本土最流行之觀音懺法,應是《大悲懺法》了。

  《大悲懺法》中,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 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于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

  《大悲懺法》,全名是《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是宋朝天臺宗僧四明知禮根據伽梵達磨所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編 成,以天臺宗教義指導修持之懺儀作法。內容敘述千手觀音之懺法及所得利益,是一部十分靈驗的寶懺,端的以此消災,災消吉至,因茲滅罪,罪滅福生。知禮 大師是浙江寧波市人,七歲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二十八歲禮寶云和尚為師,研習天臺教理。未生時父母在佛前求子,不久在夢中見一僧人送來一童子,說是 佛陀之子羅睺羅。大師雖習天臺,惟崇尚凈土,是闡揚凈宗之賢者,曾組織蓮社,結集萬人共修念佛法會,志決求生極樂世界。師對十六觀尤其究竟通達,著有 《妙宗鈔》萬言論,舉出所觀境之重要處,并以此統攝其他十五種所觀境界。知禮大師除對凈土宗貢獻良多外,對懺法修習更是異常精進,某年大旱,師與慈云 懺主遵式大師同修《金光明懺法》,誓言俏三天內上天不降甘霖,愿自焚一手,到相約之日,果得傾盆大雨。師與遵式大師同獲朝廷賜封,號「法智大師」并任 命住持弘法工作。

  編撰觀音懺法,除天臺知禮大師外,遵式大師亦不遑多讓。據《蓮宗寶鑒》記載:遵式大師出生才七月,就會念觀音菩薩名號,且精靈好學。曾誓死修般舟 三昧,卒因過勞而吐血,病中見白衣觀音垂手指師口,許多小蟲從口中爬出,菩薩又于指端流出甘露水注入師口中,師身心頓覺清涼無比,所有一切宿業(yè)驟消除 ,病亦馬上痊愈。霎時師之頭頂高一寸多,兩手亦長而過膝,聲如洪鐘,由此可知懺悔力量是無堅不摧。師病愈后依憑《請觀音經》于天臺山國清寺編纂《請觀 音經消伏毒害懺法》,即現廣為流傳的《觀音懺法》。懺文開頭有序云:「梁朝武帝修此法,使其后得脫巨蟒身。唐朝懿宗時有悟達國師智玄,膝生人面瘡,至 西蜀彭州茶隴山求神僧伽諾尊者,神僧以三昧水洗人面瘡,立即痊愈。真宗咸平年中,天臺山遵式制定《請觀音經消伏毒害懺儀》,如今流布天下者即為此懺。 」本懺法向為天臺宗所重視,而請觀世音菩薩,及懺悔時所行觀音懺法,亦皆依用本經。大師后來獲得皇帝賜號為「慈云懺主」。

  我們?yōu)樯趺匆輵阅?無始以來,眾生所作罪業(yè)如須彌山之大,而罪業(yè)從那里來呢?從作惡中來,從起心動念中來。如《地藏經》說:「南閻浮提眾生,業(yè) 感如是,業(yè)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褂终f:「舉止動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筟1]別說已經做了惡行,就 是起了惡念頭,都算作了惡業(yè)。所以我們要時刻觀照自心,警惕念頭,應常自問,生這念頭是否應該呢?不應該就要馬上滅除。所謂不怕念起,最怕覺遲。

  懺悔法有「事懺」和「理懺」兩種!甘聭浴菇禮拜、贊嘆、誦經咒等進行懺悔,又稱「隨事分別懺」,一般之懺法均屬此類。理懺,是從理論上觀察犯罪 的理由及動機,自我檢討,明白一切罪皆由妄想生,滅罪要從心上做起,這又稱為「觀察實相懺悔」。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惡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 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懺」是內心的,知道做惡事是羞恥,以后不再作!富凇故窃谕獾,要把羞恥向外發(fā)露,惡恐人知便是大惡。亦可在佛前求懺悔,將所作惡事,向佛披露 ,真誠改過,這樣才容易與佛菩薩相應,得菩薩加持庇蔭。拜懺時,要真心懺悔所造惡業(yè),隨文人觀,思惟經義。惡業(yè)不一定自作才有罪,若教他作果報亦是相 同。

  三業(yè)中,最易犯的是口業(yè),所謂舌下有龍泉,殺人不見血。隨便講幾句毀謗他人的說話,后果可能很嚴重。因為呈口舌之饒,便負上因果責任,令自己日后 受報,甚而障礙往生,是很不值得的。所以佛在《無量壽經》懇切叮囑:善護口業(yè),不譏他過。

  人,不怕犯錯,貴在知錯能改。所以佛教特別著重懺悔,就算十惡不赦的罪人,能生慚愧心懺悔改過,也可重新做人。

  佛陀的十大弟子,雖已斷惑悟道證果,偶爾亦會犯戒做了違背菩提心之事,佛陀如何處理這些大阿羅漢之過失呢?不是疾言厲色的責罵,也不是決絕的懲罰 ,而是柔聲細語訓示當下懺悔改過向善之法。在《增一阿含經》中,對害佛、弒父、囚母的阿阇世王,佛陀僅作如下開示:「汝知汝罪,如法懺悔,故受此戒。 吾圣法中,如能知罪,如法懺悔,能得未來道果!菇浿杏终f:「即使做出極惡之行,若能悔過,過失即轉微;若能每日悔改而不懈怠,即永拔惡業(yè)!褂纱 可知,懺悔滅罪力量之大!队^普賢經》也云:「一切業(yè)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