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

  第十章 四部阿含

  第一節(jié) 相應(雜)阿含

  原始佛教的契經(jīng),四部阿含──「相應」、「中」、「長」、「增一」,是部派所公認的。其中,漢譯稱為「雜阿含」的,據(jù)『根有律雜事』,名為「相應阿笈摩」Sam%yutta$gama (1)。這與巴梨『相應部』Sam%yutta-nika^ya,名稱是相同的。然本名「相應」,為什么從來都譯為「雜」呢?『瑜伽論』說是「間廁鳩集」(2)。大眾部Maha^sa^m!ghika說是「事多雜碎」(3)?傊,經(jīng)文簡短,而次第不免雜亂。然稱為「雜阿含」的真意義,也許并不如此。為了說明的便利,留到下一章去說。

  在上一章中,曾論究『雜阿含經(jīng)』的原形,從「修多羅」、「祇夜」、「記說」(弟子所說,如來所說)──三部分去分別。作為『雜阿含經(jīng)』的根本,原始結(jié)集的「相應修多羅」,是分為四品,一六事(『相應部』為一五相應)。后來集出「祇夜」,也就名「眾相應」;集出「記說」,也就名為「弟子所說,如來所說相應」。三部分的集成,都稱之為「相應」,即(廣義的 [P696] )「相應教」的成立。當時,還不會稱為「相應部」、「相應阿含」;稱為「相應部」或「相應阿含」,是在「四部」成立流傳的時代。

  在次第上,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本『雜阿含經(jīng)』,先長行而后偈頌;而銅鍱部 Ta^mras/a^t!i^ya『相應部』,卻是先「有偈品」而后長行;蛘咭詾椋骸何宸致伞徽f:「此是雜說,為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天子、天女說,今集為一部,名雜阿含」(4)。『四分律』說:「雜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諸天、雜帝釋、雜魔、雜梵王,集為雜阿含」 (5)!簹衬崮附(jīng)』說:「與比丘相應,與比丘尼相應,與帝釋相應,與諸天相應,與梵王相應,如是諸經(jīng),總為雜阿含」(6)。以比丘、比丘尼、諸天等為例,說明「雜阿含」的內(nèi)容,與『相應部』的「有偈品」在前相合。特別是『別譯雜阿含經(jīng)』,也是先偈頌而后長行。所以『相應部』 ──『雜阿含』的原形,應該是偈頌在先的(7)。對于這,我的意見,恰好相反。主要的理由,是「九分教」的次第成立中,先「修多羅」而后「祇夜」,「修多羅」就是「蘊」、「處」等品中的主要部分!核姆致伞慌c『五分律』,與銅鍱部同屬于分別說系Vibhajyava^din。屬于同一系統(tǒng),組織相同,是不足以證明為原形的!簞e譯雜阿含經(jīng)』,傳為飲光部Ka^s/yapi^ya 誦本,這也是分別說系的一部!号崮附(jīng)』,律部近于『四分律』。這是先上座部 Pu^rva-sthavira,在說一切有部,分別說部──二大系中,多少接近于分別說。所以所舉的文 [P697] 證,如理解其部派的立場,就知道不能作為原形如此的證明。而且據(jù)大眾部的傳說,也是長行(「道品」)在前的。

  「弟子所說、如來所說」──「記說」部分,『相應部』本沒有類集為二部,而是間雜的附屬于四品的。這一部分,『雜阿含經(jīng)』分屬于「蘊」、「因緣」、「菩提分法」,而「處」下卻沒有。從體例上,可斷定說一切有部本,已經(jīng)過改編。「弟子所說」,已類集為一部,題為「弟子所說誦」(8)。『瑜伽論』作「弟子所說,如來所說分」;『雜事』作「聲聞品」、「佛品」(9) :這可見「如來所說」,也已類集為一部了。與『相應部』相比對,可推定為: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經(jīng)』,從(自宗的)原典的分屬四品,演進到現(xiàn)存的『雜阿含經(jīng)』,別立「弟子所說誦」,而「如來所說」,還分編在三處。再演進到『雜事』所說,已集成「弟子所說」、「如來所說」為二品。這一組織的演變,是由于古傳「記說」的稟承:「謂諸經(jīng)中,諸弟子問,如來記說;或如來問,弟子記說;或弟子問,弟子記說」(10),而有意的漸為「弟子所說」、「如來所說」的分別類集。從這點去看,現(xiàn)存的『雜阿含經(jīng)』,雖不是說一切有部的原典,還是早于『瑜伽論』及『雜事』成立的時代。

  組成『雜阿含經(jīng)』的三部分,除四品,一六事外,其余的就是「記說」與「祇夜」!傅茏铀f,如來所說」──「記說」部分,「弟子所說」已集成一部;而「如來所說」,還分散在三 [P698] 處!合鄳俊还菜奈逑鄳(除有偈品),除四品中的一五相應,還有三0相應,分屬于四品,與「弟子所說、如來所說」相當。以二本相對比,有無、次第、開合,比起「修多羅」部分,顯然要大得多了!如:

  圖片

  〔雜阿含經(jīng)〕                〔相應部〕

  ┌─羅陀────────23羅陀相應

  蘊─┼─見─────────24見相應

  └─斷知

  ┌─38閻浮車相應

  ┌─舍利弗────┼─39沙門出家相應

  │                └─28舍利弗相應

  │                ┌─40目犍連相應

  ├─目犍連────┴─19勒叉那相應

  ├─阿那律──────52阿那律相應

  ├─大迦旃延

  因緣┼─阿難

  [P699]

  ├─質(zhì)多───────41質(zhì)多相應

  │                ┌─32云相應

  │                ├─34禪相應

  └─雜──────┼─43無為相應

  ├─13現(xiàn)觀相應

  ├─25入相應

  ├─26生相應

  └─27煩惱相應

  ┌─大迦葉──────16迦葉相應

  ├─聚落主──────42聚落主相應

  ├─馬

  ├─釋氏

  道─┼─生死眾多─────15無始相應

  ├─婆蹉出家─────33婆蹉種姓相應

  ├─外道出家─────34無記說相應

  [P700]

  │                ┌─17利得供養(yǎng)相應

  ├─雜──────┴─20譬喻相應

  ├─病

  └─法

  18羅!7畝羅相應

  21比丘相應

  29龍相應

  30金翅鳥相應

  31犍闥婆相應

  37女人相應

  53禪相應

  『相應部』的三0相應,與『雜阿含經(jīng)』相近的,共二三相應。此外,21「比丘相應」,『雜阿含經(jīng)』是屬于偈頌,「眾相應」的(11)。18「羅!7畝羅相應」,53「禪相應」,分散在各處。『雜阿含經(jīng)』「弟子所說」中的「阿難」與「大迦葉」,『相應部』也是分編在各處的。從這可以推見:「弟子所說」,「如來所說」部分,起初或隨人,或隨法,附入相關(guān)(的「修多羅」)部 [P701] 分。分為多少相應,依類集合在一處,是后來的事!合鄳俊坏29「龍相應」,30「金翅鳥相應」,31「犍闥婆相應」,『雜阿含經(jīng)』中缺。在這二三相應中,「羅陀相應」,「見相應」,先后次第,屬于「蘊品」,完全與『雜阿含經(jīng)』相合。在類別的組織上,這部分的差異比較大。那是本來附編于「修多羅」中,本沒有一定的,必然的地位。等到部派間各自整理,分類的差別也就大了。

  「祇夜」──偈頌部分,『相應部』集為「有偈品」,共一一相應。在組織上、內(nèi)容上,與『雜阿含經(jīng)』(末后一三卷)大同,只是次第變動而已。惟一不同的,是『相應部』將「比丘相應」,編入「因緣品」中!副惹鹣鄳故琴薯,在文體上,是應該編在「有偈品」的。二本的內(nèi)容與次第,對列如下:

  圖片

  〔雜阿含經(jīng)〕     〔相應部〕

  比丘眾

  魔眾───────4魔相應

  帝釋眾───── 11帝釋相應

  剎帝利眾─────3拘薩羅相應

  婆羅門眾─────7婆羅門相應

  [P702]

  梵天眾──────6梵天相應

  比丘尼眾─────5比丘尼相應

  婆耆舍長老眾───8婆耆沙長老相應

  ┌1諸天相應

  天子(天女)眾─┴2天子相應

  夜叉眾───── 10夜叉相應

  林神眾──────9林相應

  注【77-001】『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注【77-002】『瑜伽師地論』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注【77-003】『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注【77-004】『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

  注【77-005】『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77-006】『毗尼母經(jīng)』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注【77-007】前田惠學『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五九──六六0)。

  注【77-008】『雜阿含經(jīng)』卷一八(大正二?一二六上)。 [P703]

  注【77-009】『瑜伽師地論』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焊菊f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注【77-010】『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五九下)。

  注【77-011】『雜阿含經(jīng)』卷三八(大正二?二七六上──二八一中)。

  第二節(jié) 中阿含與長阿含

  第一項 中阿含

  「相應教」類集成立,而傳為佛說與弟子說的經(jīng)文,仍不斷的傳出,流行,又次第結(jié)集出來。次后集成的部分,在原有的契經(jīng)上,分別、抉擇、評破、融攝、組合,會入了更多的事緣,傳說,成為「中阿含」與「長阿含」;驗榱吮阌教化,依當時所傳的經(jīng)法,以增一法編集,成為「增壹阿含」。三部集成的時代相近,但「增壹阿含」要遲一點。

  漢譯『中阿含經(jīng)』,是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誦本。分六0卷,一八品,二二二經(jīng)(傳說分為五誦)。南傳的『中部』,與『中阿含經(jīng)』相當,是銅鍱部Ta^mras/a^t!i^ya 的誦本。全部分一五品,一五二經(jīng);分為「根本五十」、「中五十」、「后五十」三部分, [P704] 這應該就是漢譯所傳的「分」或「誦」了。這兩種誦本,經(jīng)文共同的,『中阿含經(jīng)』為九八經(jīng);然『中阿含經(jīng)』的(一0七)『林經(jīng)』,(一0八)『林經(jīng)』,與『中部』(一七)的『林藪經(jīng)』相當,所以依『中部』說,共同的只有九七經(jīng)。兩種誦本的品名,大同的僅有四品,對列如下:

  圖片

  〔中部〕          〔中阿含經(jīng)〕

  一、根本法門品

  二、獅子吼品

  三、譬喻法品

  四、雙大品         一五、雙品

  五、雙小品

  六、居士

  七、比丘品

  八、普行者

  九、王品             六、王相應品

  一0、婆羅門品     一二、梵志品

  一一、天臂品

  [P705]

  一二、不斷品

  一三、空品

  一四、分別品       一三、根本分別品

  一五、六處品

  一、七法品

  二、業(yè)相應品

  三、舍梨子相應品

  四、未曾有法品

  五、習相應品

  七、長壽王品

  八、穢品

  九、因品

  一0、林品

  一一、大品

  一四、心品

  [P706]

  一六、大品

  一七、哺多利品

  一八、例品

  不同部派的誦本,出入如此的大,要論究原典的形態(tài),顯然是太難了!「品」,本為隨類集經(jīng),一0經(jīng)結(jié)一偈頌以便持誦。這十經(jīng)的一頌,就稱之為品,是極一般的情形;如事實上略有多少,也只增減一、二而已!褐胁俊皇沁@樣的,而『中阿含經(jīng)』一八品中,一0經(jīng)為一品的共一一品,一一經(jīng)的有二品,這都近于常態(tài);或有一四、一五、一六經(jīng)為一品的,更有二0經(jīng)、二五經(jīng)為一品,顯然是大大的增編了!

  依品名的共同,品目的次第來說,是難以想見經(jīng)典原型的。然在同一品(品名不一定相同)中,或前后數(shù)品中,比對『中部』與『中阿含經(jīng)』,如有多少經(jīng)相同的,就多少可以理解出來了。如:

  圖片

  〔中部〕                〔中阿含經(jīng)〕

  一、根本法門品(一0經(jīng))   八、穢品(一0經(jīng))

  二、獅子吼品(一0經(jīng))     九、因品(一0經(jīng))

  一0、林品(一0經(jīng))

  [P707]

  二品與三品不同,品目也不同,而各品前后相連,內(nèi)容卻有一五經(jīng)相同。依『中部』(下例)的次第是:一?三?五?六?七?八?一0?一一?一三?一四?一五?一七(『中含』分為二經(jīng))?一八?一九?二0

  圖片

  四、雙大品(一0經(jīng))     一五、雙品(一0經(jīng))

  品名相近。二品相同的,四經(jīng):三一?三二?三九?四0

  七、比丘品(一0經(jīng))     一六、大品(一0經(jīng))

  二品彼此相同的,三經(jīng):六五?六六?七0

  八、普行者品(一0經(jīng))   一七、哺多利品(一0經(jīng))

  二品彼此相同的,三經(jīng):七七?七九?八0

  九、王品(一0經(jīng))       一八、例品(一一經(jīng))

  二品彼此相同的,四經(jīng):八七?八八?八九?九0

  一0、婆羅門品(一0經(jīng))   一二、梵志品(二0經(jīng))

  二品彼此相同的,四經(jīng):九一?九三?九六?九九

  一三、『分別品』(一二經(jīng)) 一四、根本分別品(一0經(jīng))

  二品彼此相同的,共九經(jīng):一三二?一三三?一三四?一三五?一三六?一三七?一三

  [P708]

  八?一三九?一四0

  從上面的列舉中,可以看出:『中部』的一?二品,與『中阿含經(jīng)』的八?九?一0──三品;『中部』的一三品,與『中阿含經(jīng)』的一四品,是相當一致的!褐胁俊坏钠?八?九── 三品,與『中阿含經(jīng)』的一六?一七?一八──三品,次第相連,而每品都有三或四經(jīng)相同,雖然品名不同,仍可想見原典的部分次第。「婆羅門品」就是「梵志品」,那是不用說的了。在這『中部』(全經(jīng)一五品)的八品、(全經(jīng)相同的九七經(jīng))四二經(jīng)中,多少可以看出上座部圣典原型的一部分。

  『中阿含經(jīng)』與『中部』,同出于上座部Sthavira,而出入竟那樣的大!這是由于分派而各部的組集不同。如漢譯『長阿含經(jīng)』,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誦本,與『長部』同一系統(tǒng),所以大部分相同。漢譯『中阿含經(jīng)』,是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誦本。如『長阿含經(jīng)』與『長部』中,有一一經(jīng)見于『中阿含經(jīng)』,如:(三六)『地動經(jīng)』(1),(五九)『三十二相經(jīng)』(2),(六八)『大善見王經(jīng)』(3),(七0)『轉(zhuǎn)輪王經(jīng)』,(七一)『鞞肆經(jīng)』,(九七)『大因經(jīng)』,(一0四)『優(yōu)曇婆邏經(jīng)』,(一三四)『釋問經(jīng)』,(一三五)『善生經(jīng)』,(一四二)『雨勢經(jīng)』(4),(一五四)『婆羅婆堂經(jīng)』。這不是『中阿含經(jīng)』的重出,而是部派的組集不同。反之,『中部』的(一0二)『五三經(jīng)』,在說一切有部誦本中,應該是屬于「 [P709] 長阿含」的(5)。

  『中阿含經(jīng)』與『中部』,與『雜阿含經(jīng)』及『相應部』有關(guān)的?煞譃槿悾1.『中阿含經(jīng)』與『中部』相同(名稱不一定相同),與『雜阿含經(jīng)』相當?shù)模腥?jīng),如下:

  圖片

  〔中阿含經(jīng)〕       〔中部〕               〔雜阿含經(jīng)〕

  二九、大拘絺羅經(jīng)     九、正見經(jīng)              三四四

  九三、水凈梵志經(jīng)     七、布喻經(jīng)              一一八五[后分]

  一八九、圣道經(jīng)      一一七、大四十法門經(jīng)     七八四

  七八五[合]

  『中阿含經(jīng)』與『雜阿含經(jīng)』,屬于同一部派的誦本,所以『中阿含經(jīng)』是重出的。2.『中阿含經(jīng)』與『雜阿含經(jīng)』或『相應部』相同的,共一四經(jīng),如下:

  圖片

  〔中阿含經(jīng)〕        〔相應部〕       〔雜阿含經(jīng)〕

  一七、伽彌尼經(jīng)        四二?六

  二0、波羅牢經(jīng)        四二?一三

  一一四、優(yōu)陀羅經(jīng)        三五?一0三

  一二0、說無常經(jīng)        二二?七六

  二三、智經(jīng)            一二?三二       三四五[后分]

  [P710]

  二八、教化病經(jīng)        五五?二六[合]   五九二

  一0?八         一0三一[合]

  五八、七寶經(jīng)          四六?四二       七二一

  六一、牛糞經(jīng)          二二?九六       二六四

  一二一、請請經(jīng)          八?七           一二一二

  一二六、行欲經(jīng)          四二?一二       九一二

  四八、戒經(jīng)                             四九五

  一二三、沙門二十億經(jīng)                二五四

  六二、頻鞞沙羅王迎佛經(jīng)                 一0七四[前分]

  一四八、何苦經(jīng)                           九四[后分]

  『伽彌尼經(jīng)』等四經(jīng),銅鍱部Ta^mras/a^t!i^ya屬于『相應部』的,而說一切有部編入『中阿含經(jīng)』,這是部派的編組不同。其余的一0經(jīng),可說『中阿含經(jīng)』是重出了。3.『中部』與『雜阿含經(jīng)』及『相應部』相同的,共二五經(jīng),如下:

  圖片

  〔中部〕             〔雜阿含經(jīng)〕        〔相應部〕

  二三、蟻蛭經(jīng)         一0七九

  三三、牧牛者大經(jīng)     一二四九

  [P711]

  三四、牧牛者小經(jīng)     一二四八

  三五、薩遮迦小經(jīng)     一一0

  三七、愛盡小經(jīng)       五0五

  四一、薩羅村婆羅門經(jīng)─┐

  ├ 一0四二?一0四三

  四二、鞞蘭若村婆羅門經(jīng)┘

  五三、有學經(jīng)         一一七六[序同]

  五九、多受經(jīng)         四八五           三六?一九

  七二、婆蹉衢多火經(jīng)   九六二

  七三、婆蹉衢多大經(jīng)   九六四

  七四、長爪經(jīng)         九六九

  八四、摩偷羅經(jīng)       五四八

  八六、鴦掘摩經(jīng)       一0七七[略]

  一0九、滿月大經(jīng)       五八             二二?八二

  一一八、入出息念經(jīng)     八一0           五四?一三──一四

  八一五[合]

  [P712]

  一四三、教給孤獨經(jīng)     一0三二

  五九三[合]

  一四四、教闡陀經(jīng)       一二六六         三五?八七

  一四五、教富樓那經(jīng)     三一一           三五?八八

  一四六、教難陀迦經(jīng)     二七六[較廣]

  一四七、教羅!7畝羅小經(jīng)   二00           三五?一二一[近]

  一四八?六六經(jīng)         三0四

  一四九、大六處經(jīng)       三0五

  一五0、頻頭城經(jīng)       二八0

  一五一、乞食清凈經(jīng)     二三六

  一五二、根修習經(jīng)       二八二

  上表所列舉的,『中部』『多受經(jīng)』等六經(jīng),又見于『相應部』,所以是重出。『蟻蛭經(jīng)』等二0經(jīng),說一切有部屬于『雜阿含經(jīng)』,銅鍱部卻編入『中部』,這是部派間的編組不同。最可注意的,是『中部』一四四經(jīng)以下,編為「六處品」!噶幤贰怪,與『雜阿含經(jīng)』相同的九經(jīng),有八經(jīng)出于『雜阿含經(jīng)』的「六入處誦品」;而一四四?一四五?一四七──三經(jīng),也出于『相應部』的「六處相應」。銅鍱部又編入『中部』,這才與說一切有部本不同;「六處品」 [P713] 應該是赤銅鍱部所增補的。

  『中阿含經(jīng)』二二二經(jīng),比對起來,『中阿含經(jīng)』(與『中部』相同的除外)所有而見于『增支部』的非常多,如下:

  圖片

  〔中阿含經(jīng)〕           〔增支部〕

  一、善法經(jīng)             七集六四

  二、晝度樹經(jīng)           七集六五

  三、城喻經(jīng)             七集六三

  四、水喻經(jīng)             七集一五

  五、木積喻經(jīng)           七集六八

  六、善人往經(jīng)           七集五二

  八、七日經(jīng)             七集六二

  一一、鹽喻經(jīng)           三集九九

  一二、!6嗀破經(jīng)           四集一九五

  一三、度經(jīng)             三集六一

  一五、思經(jīng)             一0集二0七?二0八

  [P714]

  一六、伽藍經(jīng)           三集六五

  一八、師子經(jīng)           八集一二

  二一、等心經(jīng)           二集四?六

  二二、成就戒經(jīng)         五集一六六

  二四、師子吼經(jīng)         九集一一

  二五、水喻經(jīng)           五集一六二

  三五、阿修羅經(jīng)         八集一九

  三七、瞻波經(jīng)           八集二0[序起同]

  三八、郁伽長者經(jīng)

  八集二一、二二

  三九、郁伽長者經(jīng)

  四0、手長者經(jīng)         八集二四

  四一、手長者經(jīng)         八集二三

  四二、何義經(jīng)           一0集一

  四三、不思經(jīng)           一0集二

  四四、念經(jīng)             八集八一

  [P715]

  四五、慚愧經(jīng)

  七集六一

  四六、慚愧經(jīng)

  四七、戒經(jīng)             一0集三

  四九、恭敬經(jīng)           五集二一、二二

  五二、食經(jīng)

  一0集六二

  五三、食經(jīng)

  五六、彌酰經(jīng)           九集三

  五七、即為比丘說經(jīng)     九集一

  七三、天經(jīng)             八集六四

  七四、八念經(jīng)           八集三0

  八二、支離彌梨經(jīng)       六集六0

  八三、長老上尊睡眠經(jīng)   七集五八[前分]

  八四、無刺經(jīng)           一0集七二

  九0、知法經(jīng)           一0集二四

  九四、黑比丘經(jīng)         一0集八七

  [P716]

  九五、住法經(jīng)           一0集五三

  九六、無經(jīng)             一0集五五

  一0九、自觀心經(jīng)         一0集五四

  一一0、自觀心經(jīng)         一0集五一

  一一一、達梵行經(jīng)         六集六三

  一一二、阿奴波經(jīng)         六集六二

  一一三、諸法本經(jīng)         八集八三?一0集五八

  一一六、瞿曇彌經(jīng)         八集五一

  一一七、柔軟經(jīng)           三集三八?三九

  一一八、龍象經(jīng)           六集四三[后分]

  一一九、說處經(jīng)           三集六七

  一二二、瞻波經(jīng)           八集一0

  一二四、八難經(jīng)           八集二九

  一二五、貧窮經(jīng)           六集四五

  一二八、優(yōu)婆塞經(jīng)         五集一七九

  [P717]

  一二九、怨家經(jīng)           七集六0

  一三0、教曇彌經(jīng)         六集五四

  一三七、世間經(jīng)           四集二三

  一三八、福經(jīng)             七集五八

  一四三、傷歌邏經(jīng)         三集六0

  一四九、何欲經(jīng)           六集五二

  一五五、須達哆經(jīng)         九集二0

  一五七、黃蘆園經(jīng)         八集一一(6)

  一五八、頭那經(jīng)           五集一九二

  一六0、阿蘭那經(jīng)         七集七0

  一七二、心經(jīng)             四集一八六

  一八八、阿夷那經(jīng)         一0集一一六?一一五合

  二0二、持齋經(jīng)           三集七0

  二一五、第一得經(jīng)         一0集二九

  『中阿含經(jīng)』與『增支部』相同的,略檢得七0經(jīng),占『中阿含經(jīng)』的三分之一弱。說一切 [P718] 有部的「增壹阿含」,沒有傳譯,所以不知道有多少與「增壹阿含」相同。但大體說,這七0經(jīng),銅鍱部編入『增支部』,而說一切有部是編入『中阿含經(jīng)』的。

  此外,還有自部獨有的經(jīng)文:『中阿含經(jīng)』特有的,如:七?三三?五0?五一?五四?五六?六0?六五?六六?六九?七六?八0?八六?九二?一二七?一三六?一三九?一四0? 一四七?一五六?一五九?一七六?一七七?一九七?二一八?二一九?二二0?二二二,共二八經(jīng),在全經(jīng)的比數(shù)中,為百分之一二、五。『中部』特有的,是:四?一二?二九?三0?三六?四八?五一?五五?五七?五八?六0(7)?六二?六七?七一?七六?八五?九二?九四? 九五?九八?一00?一0二?一0三?一0五?一一0(8)?一一一?一一四?一一六?一三一,共二九經(jīng),在全經(jīng)的比數(shù)中,占百分之一九。

  總之,『中阿含經(jīng)』與『中部』相同的,僅有九七經(jīng)。二部誦本所以如此的差異,是由于「四阿含」在部派分化中,各派的編集組合不同。銅鍱部編入『長部』、『增支部』的,而說一切有部編入『中阿含經(jīng)』的,達八0經(jīng)以上;說一切有部屬于『雜阿含經(jīng)』的,有二十余經(jīng),銅鍱部把他編入『中部』;再加上各有自部所誦的契經(jīng),差異就不免相當大了!如除去這些差異,二部所誦的『中阿含』原型,約為一0品,一00經(jīng)(9)。

  注【78-001】『地動經(jīng)』所說地動因緣,普入八眾,為『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jīng)』,『長阿含經(jīng)』(二)『游 [P719] 行經(jīng)』的一部分

  注【78-002】與『長部』(三0)『三十二相經(jīng)』的前分相當(南傳八?一八三──一八七)。

  注【78-003】大善見王事,『長阿含經(jīng)』為(二)『游行經(jīng)』的一分!洪L部』于(一六)『大般涅槃經(jīng)』外,別立(一七)『大善見王經(jīng)』。

  注【78-004】『雨勢經(jīng)』,為『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jīng)』,『長阿含經(jīng)』(二)『游行經(jīng)』的一分。銅鍱部又編入『增支部』「七集」二0經(jīng)。

  注【78-005】如本書第八章第四節(jié)第三項說。

  注【78-006】『增支部』「八集」一一經(jīng)中,三──八節(jié),與『中阿含經(jīng)』(一八)『師子經(jīng)』相同。

  注【78-007】五一──六0經(jīng),并出「居士品」。

  注【78-008】一0二──一一0經(jīng),并出「不斷品」。

  注【78-009】參考前田惠學『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四二──六四三)。

  第二項 長阿含

  南傳的『長部』,共三四經(jīng),分為三品:一、「戒蘊品」,一三經(jīng);二、「大品」,一0經(jīng);三、「波梨品」,一一經(jīng)。與『長部』相當?shù)臐h譯,是后秦佛陀耶舍Buddhayas/as所出的『長阿含經(jīng)』,二二卷。分為四分:第一分,四經(jīng);第二分,一五經(jīng);第三分,一0經(jīng);第四分,一經(jīng)!洪L阿含經(jīng)』第四分的『世記經(jīng)』,是『長部』所沒有的。敘述世界形態(tài),天地成壞 [P720] ,以及王統(tǒng)治世,四姓分化;這是佛化的富婁那Pura^n!a。如除去『世記經(jīng)』,那末『長部』的三品,三四經(jīng),與『長阿含經(jīng)』的三分,二九經(jīng),非常的接近。這是由于『長部』屬銅鍱部 Ta^mras/a^ti^ya,『長阿含經(jīng)』屬法藏部Dharmaguptaka;同屬于分別說系 Vibhajyava^din的部派,所以誦本相近,不能就此而推論為上座部Sthavira的圣典原形。『長阿含經(jīng)』所特有的,為(一一)『增一經(jīng)』,(一二)『三聚經(jīng)』,(三0)『世記經(jīng)』;『長部』所獨有的,是(六)『摩訶梨經(jīng)』,(七)『阇利經(jīng)』,(一0)『須婆經(jīng)』,(一七)『大善見王經(jīng)』,(二二)『大念處經(jīng)』,(三0)『三十二相經(jīng)』,(三一)『阿咤曩胝經(jīng)』。二本所共的,凡二七經(jīng)(1)!洪L部』與『長阿含經(jīng)』中,最為一致的,是:『長部』第一品,(一三經(jīng)中,除獨有的三經(jīng))一0經(jīng),與『長阿含經(jīng)」第三分的一0經(jīng),完全相合,僅次第不同而已。

  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長阿含」的誦本,沒有傳譯過來,但也可以略為論究。關(guān)于「長阿含」的組織,說一切有部有「戒蘊品」與「六十三品」。『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八(大正二四?三五上)說:

  「廣如長阿笈摩戒蘊品中,說于庵婆沙婆羅門事」。

  『藥事』所說的,與『長部』「戒蘊品」中的『阿晝摩經(jīng)』相合。又關(guān)于不得受持金銀,是 [P721] 『長部』「戒蘊品」的諸經(jīng)所說;『雜事』也說「于長阿笈摩戒蘊品處說」(2)。說一切有部立「戒蘊品」,與銅鍱部的『長部』相同。又大善見王Maha^sudars/ana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三(大正二四?五七上)說:

  「于長阿笈摩六十三品中,已廣分別」。

  「六十三品」,品名非常特別。在『長部』,這是『大品』的(一七)『大善見王經(jīng)』。依此,說一切有部的「長阿含」,有「戒蘊品」,「六十三品」的分類。

  說一切有部「長阿含」的內(nèi)容,如上面所說,提到了『阿晝摩經(jīng)』、『大善見王經(jīng)』(3)。此外,『十誦律』所說的「多知多識大經(jīng)」,十八部中的前七部,是『清凈經(jīng)』、『自歡喜經(jīng)』、『五三經(jīng)』、『幻網(wǎng)經(jīng)』、『梵網(wǎng)經(jīng)』、『阿咤那劍經(jīng)』、『眾會經(jīng)』,都是屬于「長阿含」的 (4)。又『大般涅槃經(jīng)』(5)、『沙門果經(jīng)』(6),也是曾經(jīng)說到的。還有,說一切有部「長阿含」的特色,是『長部』(一五)『大緣經(jīng)』等一0經(jīng),是編在『中阿含經(jīng)』的。所以就現(xiàn)在所知道的,略加條理,依『長部』三品的次第,而為比較說明如下:

  圖片

  〔長部〕         〔長阿含經(jīng)〕         〔說一切有部所傳〕

  一、戒蘊品       第三分               戒蘊品

  l梵網(wǎng)經(jīng)          21經(jīng)                 梵網(wǎng)經(jīng)

  [P722]

  2沙門果經(jīng)        27經(jīng)                 沙門果經(jīng)

  3阿摩晝經(jīng)        20經(jīng)                 阿摩晝經(jīng)

  4種德經(jīng)          22經(jīng)

  5究羅檀頭經(jīng)      23經(jīng)

  6摩訶梨經(jīng)       (缺)

  7阇利經(jīng)         (缺)

  8迦葉師子吼經(jīng)    25經(jīng)

  9布咤婆樓經(jīng)      28經(jīng)

  10須婆經(jīng)        (缺)

  11堅固經(jīng)         24經(jīng)

  12露遮經(jīng)         29經(jīng)

  13三明經(jīng)         26經(jīng)

  五三經(jīng)

  幻網(wǎng)經(jīng)

  『長部』的「戒蘊品」,與『長阿含經(jīng)』第三分,除了多出三經(jīng)外,完全相同。以一品一0 [P723] 經(jīng)的習例來說,說『長部』增入了三經(jīng)(7),是極有可能的。說一切有部,雖沒有明說,也有「戒蘊品」。而且這一部分,說一切有部,也沒有編入『中阿含經(jīng)』。更有值得注意的,在『長部』原文中,「戒蘊品」一三經(jīng),與(二九)『清凈經(jīng)』,(三0)『三十二相經(jīng)』,「經(jīng)」的原文為sutta;而其余的一五經(jīng),「經(jīng)」的原文為suttanta。同稱為經(jīng),而文字小有差別,這應表示某種的不同。同稱為Sutta的「戒蘊品」,說一切有部的「長阿含」,也有這一品;所以這可說是「長阿含」中最主要的部分。但說一切有部的「長阿含」,應有『五三經(jīng)』與『幻網(wǎng)經(jīng)』。這或者是增列二經(jīng),如『長部』的增入三經(jīng)一樣。

  圖片

  〔長部〕           〔長阿含經(jīng)〕    〔說一切有部所傳〕

  (二、大品)      │ (第一分)    │(六十三品) │(中阿含)

  14大本經(jīng)          │ 1經(jīng)           │             │

  15大緣經(jīng)          │13經(jīng)([第三分])│            │九七

  16大般涅槃經(jīng)      │ 2經(jīng)           │ 大般涅槃經(jīng)  │

  17大善見王經(jīng)      │ (在2經(jīng)內(nèi))   │ 大善見王經(jīng)  │六八

  18阇尼沙經(jīng)        │ 4經(jīng)           │             │

  19大典尊經(jīng)        │ 3經(jīng)           │             │

  [P724]

  │ (第二分)    │             │

  20大會經(jīng)          │ 19經(jīng)          │ 眾會經(jīng)      │

  21帝釋所問經(jīng)      │ 14經(jīng)          │             │一三四

  22大念處經(jīng)        │ (缺)        │             │九八

  23弊宿經(jīng)          │ 7經(jīng)           │             │七一

  (三、波梨品)     │               │             │

  24波梨經(jīng)          │ 15經(jīng)          │             │

  25優(yōu)波婆邏師子吼經(jīng)│ 8經(jīng)           │             │一0四

  26轉(zhuǎn)輪圣王師子吼經(jīng)│ 6經(jīng)           │             │七0

  27起世因本經(jīng)      │ 5經(jīng)           │             │一五四

  28自歡喜經(jīng)        │ 18經(jīng)          │ 自歡喜經(jīng)    │

  29清凈經(jīng)          │ 17經(jīng)          │ 清凈經(jīng)      │

  30三十二相經(jīng)      │ (缺)        │             │五九

  31教授尸迦羅越經(jīng)  │ 16經(jīng)          │             │一五五

  32阿咤曩胝經(jīng)      │ (缺)        │ 阿咤那劍經(jīng)  │

  [P725]

  33等誦經(jīng)          │ 9經(jīng)           │ 集異門經(jīng)(8)  │

  34十上經(jīng)          │ 10經(jīng)          │ 增十經(jīng)   │

  │ 11增一經(jīng)      │             │

  │ 12三聚經(jīng)      │             │

  『長部』第二、第三品,共二一經(jīng);『長阿含經(jīng)』第一、第二分,共一九經(jīng);彼此共同的,凡一七經(jīng)。如專就此而論,雖然分品不同,次第不合,而依然是很接近的。但以說一切有部而說,就大為不同了。這一部分中,有一0經(jīng),說一切有部是編入『中阿含經(jīng)』的。依『長阿含經(jīng)』,這都是第二分的經(jīng)典;第一分四經(jīng),各部派都是屬于「長阿含」的。所以如除去編入『中阿含經(jīng)』的部分,『長部』的第二品六經(jīng),第三品六經(jīng);『長阿含經(jīng)』為第一分四經(jīng),第二分八經(jīng)(除『增一經(jīng)』與『三聚經(jīng)』,只有六經(jīng))。這明白的表示了:「長阿含」除「戒蘊品」以外,分別說系約二0經(jīng),分為二品(二分);說一切有部約一0經(jīng),總名為「六十三品」,因為有一0經(jīng)編入『中阿含經(jīng)』了。

  注【79-001】依分別說系的『彌沙塞和酰五分律』卷三0,有『增一經(jīng)』(大正二二?一九一上),與法藏部的『長阿含經(jīng)』相同。

  注【79-002】『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四0(大正二四?四一三上)。 [P726]

  注【79-003】『大善見王經(jīng)』,說一切有部,編入「長阿含」,又編入「中阿含」。一經(jīng)兩編,銅鍱部也有,如『長部』的『大念處經(jīng)』,又編入『中部』。

  注【79-004】如本書第八章第四節(jié)第三項說。

  注【79-005】『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七(大正二四?二九上)。

  注【79-006】『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0(大正二四?二0五以下)。

  注【79-007】前田惠學『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二六)。

  注【79-008】說一切有部,有『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就是分別這部經(jīng)的!冈鍪(jīng)」,也是『顯揚圣教論』(大正三一?五00上)等所說。

  第三項 中長二部的集成及其特性

  原始圣典──「相應教」集成以后,在佛教的開展中,又不斷傳出佛說,與佛弟子的所說、所集;比起舊有的「相應教」,文句長的,日漸多起來。起初,是類集而編入「相應教」(三部分)的。等到文句長的教說多了,不再是「相應教」的體制所能容納,這才再為綜合的類集。對間雜、雜碎的「相應教」,類集而成為「中部」與「長部」。從「相應教」而到「中部」與「長部」,試從圣典自身所表見的,略為論列。 [P727]

  關(guān)于圣典的部類,「相應教」是「修多羅」、「祇夜」、「記說」──三分的集成(后起而附入的,也就稱為「修多羅」等)。同時,稱為「伽陀」的「波羅延」,『義品』;稱為「優(yōu)陀那」的『法句』,原形都成立了。這就是「九分教」中前五分成立的階段。到「七百結(jié)集」前夕,流行的圣典,應有「如是語」或「本事」、「本生」、「方廣」──廣分別與廣問答,「未曾有法」。這四分,當時應有實體的部類;后來大都編集在「中阿含」、「長阿含」(增壹阿含)中!肝丛蟹ā梗纭褐邪⒑(jīng)』現(xiàn)有「未曾有法品」(一0經(jīng))。『中部』相同的,有(一二三)『希有未曾有法經(jīng)』,(一二四)『薄拘羅經(jīng)』。編入『增支部』 (說一切有部,多數(shù)編在『中阿含經(jīng)』)的,如「七集」(五0)「難陀母」;「八集」(一九)「波呵羅」,(二0)「布薩」,(二一、二二)「郁伽」,(二三、二四)「呵哆」,(七0)「地震」等。「方廣」中,廣問答的,如『中部』(四三)「毗陀羅大經(jīng)』,(四四)『毗陀羅小經(jīng)』,(九)『正見經(jīng)』,(一0九)『滿月大經(jīng)』,(一一二)『六凈經(jīng)』;『長部』(二一)『帝釋所問經(jīng)』等。廣分別的,如『中部』(二八)『象跡喻大經(jīng)』,(一0二)『五三經(jīng)』,(一三七)『六處分別經(jīng)』;『長部』(一)『梵網(wǎng)經(jīng)』,(一五)『大因緣經(jīng)』等。『中部』的「分別品」,都屬于廣分別的廣說。「本生」,如『長部』的(一七)『大善見王經(jīng)』,(一九)『大典尊經(jīng)』;『中部』(八一)『陶師經(jīng)』,(八三)『大天!4抖林經(jīng)』等!溉缡钦Z」與「本事」,原 [P728] 是「不顯說人、談所、說事」,被稱為「無本起」的;蚣陶f而成「如是語」;沒有完成的部類,流傳到現(xiàn)在;蚣瘋髡f的過去事,稱為「本事」,這如『中部』的(一一六)『仙吞經(jīng)』;『長部』 (二六)『轉(zhuǎn)輪圣王師子吼經(jīng)』;『增支部』「九集」(二0)「毗羅摩」等!副臼隆、「本生」、「方廣」、「未曾有法」的形成部類,提貢了豐富的資料,而促成圣典再集成的新階段。

  此外,有稱為「波利耶夜」parya^yapariya^ya的部類。近代學者,在巴梨圣典中,發(fā)見了「波利耶夜」。前田惠學博士,作了最詳密的論究。分「波利耶夜」為三類:「單純的」、「反復的」、「列舉的」,看作「九分十二分教以外的圣典」。起初,是散文,是教理綱要;逐漸發(fā)展為廣分別、伽陀,成為「種種的方便說」(1)。這是重視形式的分類。

  關(guān)于「波利耶夜」,應從兩方面去了解:一、是說明的方法;二、指說明的內(nèi)容(義),或所說的教法(文與義)。對于某一問題,作分別的解說──理由的說明,分類的逐項的說明。這種分別解說,稱為「波利耶夜」。如『相應部』「覺支相應」,說到依「波利耶夜」,五蓋有十,七覺支有十四(2)!弘s阿含經(jīng)』作:「五蓋者,種應有十;七覺者,種應有十四」(3)!阜N」是「波利耶夜」的義譯,是約義分類的意思!褐胁俊 (八七)『愛生經(jīng)』,列舉三「波利耶夜」,以說明「愛生則憂悲苦惱生」(4)!洪L部』(一五)『大緣經(jīng)』,對緣起支,逐項的說明「 [P729]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名為「波利耶夜」(5)。說一切有部就稱這部經(jīng)為「摩訶尼陀那波利耶夜」(6)!覆ɡ埂梗梢宰g為「理由」,但這是分類的,逐條的理由!覆ɡ埂沟谋玖x,應該是「義類分別」。引申這一意義,所以稱為「波利耶夜」的,或是對問題的分別同異:如『長部』(九)『布咤婆樓經(jīng)』,分辨想與智、想與我的同異(7)。『中部』 (一二七)『阿那律經(jīng)』,分辨大心解脫與無量心解脫的同異(8)。(四三)『毗陀羅大經(jīng)』,分辨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的同異(9);蛞圆煌囊饬x,說明同一事實,如『中部』(九)『正見經(jīng)』,列舉善不善、食、漏、諦、十二有支,以說明「正見」,共十六「波利耶夜」 (10)!航(jīng)集』的『二種隨觀經(jīng)』,分十六節(jié)來說明(11)。對『波羅延』中「彌德勒所問」,眾比丘各以不同的意義來解說,佛就稱之為「波利耶夜」(12)?傊,從說明的方法說,「義類分別」,是「波利耶夜」的本義。

  「波利耶夜」,本指那種說明的方法。漸漸的,對那種說明的內(nèi)容(義),進而對那種說明的教法(通于文義),也就稱之為「波利耶夜」。這如世俗文字,說明的稱為「說」,討論的稱為「論」一樣。作為所說的內(nèi)容,或所說教法的「波利耶夜」,可分別為:1.「波利耶夜」與所說內(nèi)容相結(jié)合,成一名詞:如「根本波利耶夜」(13)、「考想波利耶夜」(14)、「削減波利耶夜」等 (15),「身毛豎立波利耶夜」(16)等。「波利耶夜」與所說法相合,成為法的名目(「波利耶夜」是 [P730] 通名)。這可以說到,原始結(jié)集的,一則一則的文句,當時并沒有(別名?通名)名目,只泛稱為佛(及弟子所說)的「法」。法與所說相結(jié)合,稱為「蛇行法」、「相習近法」(17)等。佛法的發(fā)展,也就是「義類分別」的開展;稱為「某某法」的,也就稱為「某某波利耶夜」!阜ā古c「波利耶夜」,可以通用,如『經(jīng)集』的『婆羅門法經(jīng)』,在『中阿含經(jīng)』中,名為『梵波羅延經(jīng)』(18)!钙帕_門法」與「婆羅門波利耶夜」,意義完全一樣。這是依文句而指所說內(nèi)容的一類。2.「法」與「波梨耶夜」,結(jié)合而名為「法(達磨)波利耶夜」。這是指教法(文句)而說的,或譯為「法語」、「法門」。3.前二類的結(jié)合,如「蛇行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19),「然燒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20)等。4.所說法另立專名,而與「法波利耶夜」相結(jié)合的,如「法鏡法波利耶夜」(21)、「良馬喻法波利耶夜」(22)、「拔憂箭法波利耶夜」(23)等。「法波利耶夜」的專名化,如分別說明「四證凈」,稱為「法鏡」(「法波利耶夜」)!鸿缶W(wǎng)經(jīng)』稱這部「法波利耶夜」為「義網(wǎng)」、「法網(wǎng)」、「梵網(wǎng)」、「見網(wǎng)」、「無上戰(zhàn)勝」(24)!憾嘟缃(jīng)』稱這部「法波利耶夜」為「多界」、「四轉(zhuǎn)」、「法鏡」、「不死鼓」、「無上戰(zhàn)勝」(25)。這后三類,都是「法」與「波利耶夜」合稱的,指教法而說。古代稱教法為「法波利耶夜」;以「法波利耶夜」為教法的通稱(如后代的稱為「經(jīng)」一樣),一直沿用下來,到阿育王As/oka的Calcutta-Baira^t 法敕,仍稱七部教法為「法波利耶夜」(26)。但后來,教法都通稱為「經(jīng)」,而「法波利耶夜」 [P731] ,被解說為「法門」而流傳下來!噶x類分別」的「波利耶夜」,一般化而成為法門的通稱,所以沒有成一獨特的部類。當時眾多的「法波利耶夜」,多數(shù)編集在『長部』與『中部』!洪L部』如:(一)『梵網(wǎng)經(jīng)』,(九)『布咤婆樓經(jīng)』,(一五)『大緣經(jīng)』,(二八)『自歡喜經(jīng)』,(二九)『清凈經(jīng)』,(三三)『等誦經(jīng)』等!褐胁俊蝗纾(一) 『根本波利耶夜經(jīng)』,(二)『一切漏經(jīng)』,(五)『無穢經(jīng)』,(八)『削減經(jīng)』,(九)『正見經(jīng)』,(一二)『師子吼大經(jīng)』,(一七)『林藪經(jīng)』,(一八)『蜜丸喻經(jīng)』,(二0)『考想息止經(jīng)』,(四三)『毗陀羅大經(jīng)』,(六五)『跋陀利經(jīng)』,(八七)『愛生經(jīng)』,(一00)『傷歌邏經(jīng)』,(一一五)『多界經(jīng)』,(一一七)『大四十經(jīng)』,(一二七)『阿那律經(jīng)』等。這些「波利耶夜」,除『傷歌邏經(jīng)』外,都是『中阿含經(jīng)』所共有的。

  「相應教」以外的,傳誦于教界的圣典,著實不少!钢邪⒑埂ⅰ搁L阿含」(「增壹阿含」)的結(jié)集,只是將傳誦于佛教界的,共同審定,而類集成為大部!钢小古c「長」的分類,主要為文段長短;對固有的「相應教」的「雜碎」,而稱為「中」與「長」。大部的集成,決不是個人的,照著自己的理解而編成,如Franke所說的那樣(27)。當時,只是將傳誦中的圣典,集成大部。在結(jié)集者看來,這是佛法的集成。隨義類而分為多少品,義類相近,自然會現(xiàn)出共同的傾向;但不能想象為存有什么預期的編纂方針。 [P732]

  原始圣典三分的特性,如上面所說。適應出家眾(比丘為主的),重于禪慧修證的開示;適應剎帝利、婆羅門、居士,而為一般社會的化導;適應天、魔、梵──民間的神教信仰,對婆羅門、外道等,宣揚富于天神(鬼)色彩的佛法。這一特性,深深的影響未來。原始結(jié)集(雖有三分),重于出家弟子的修證,代表了佛陀時代的佛教!钢小、「長」(「增一」)的結(jié)集,代表佛滅一世紀,七百結(jié)集以前的佛教。雖然還是以出家眾為主的,但三方面的特性,更顯著的發(fā)展起來。

  「中阿含」與「長阿含」的集成,是同時的。但二部所類集的各種經(jīng)典,「中阿含」要早一些。理由是:約文段說,「中阿含」文段短,「長阿含」文段長;大體上,契經(jīng)是由簡短而逐漸長廣起來的。約內(nèi)容說,「中阿含」以教內(nèi)的比丘為中心,分別、抉擇、整理、評判(外道),從佛法的多樣性中,現(xiàn)出完整的體系!搁L阿含」是對外──婆羅門、外道的,將「中阿含」的內(nèi)容,更有體系,更完成的,透過一般的天神信仰,而表現(xiàn)出佛陀的崇高,佛法的究竟。

  先說「中阿含」:「中阿含」以出家眾為主,重視「僧伽」;與「毗奈耶」有關(guān)的部分,比起「相應教」來,更顯著的重要了!如(一0八)『瞿默目犍連經(jīng)』說:佛涅槃后,比丘們依法而住──受持學處,按時布薩,依法出罪,達成僧伽的清凈和合。比丘能「具戒」、「多聞」、「知足」、「四禪」、「六通成就」,那是最值得恭敬、尊重、近住的(28)。所說與「毗奈耶」相 [P733] 關(guān)的,非常多,其中重要的,如長老的教導新學(29),長老的教誡尼眾(30),施僧的功德最大(31),三凈肉(32)。對于僧尼的習近(33);不受一食制的(34);戾語的(35);尤其是犯戒不悔,嬈亂僧眾的,要予以嚴厲的制裁(36)。關(guān)心到因文義同異所引起的諍論(37);止息諍論,而說「六諍根」、「四諍事」 、「七滅諍」、「六可念(和敬)法」(38)。文段與律部相同的,如拘舍彌Kaus/a^mbi^諍論(39) :瞿曇彌Maha^praja^pati^出家(40);頻婆沙羅王Bimbisa^ra迎佛(41);佛不再說戒(42);七滅諍法的實施(43)!钢邪⒑古c律治的,僧伽佛教的精神相呼應,表示了律制的強化,與「波羅提木叉分別」,「摩得勒伽」「犍度」化的過程。

  比丘以定慧的修證為主,也就是「修多羅」的根本問題;「中阿含」是繼承這一部分而開展的。在這方面,1.法義的分別:主要的,如「分別品」,廣問答的「毗陀羅」。(一三)『苦蘊大經(jīng)』,(二八)『象跡喻大經(jīng)』,都是有關(guān)五取蘊的分別(44)。阿梨咤Aris!t!a的「淫欲不障道」論(45),嗏帝Sa^ti的「心識常住」論(46),晚期大乘佛法的重要思想,在初期佛教中,已引起異議,而被看作惡見了。摩羅迦子Ma^lun%kya^putta對「五下分結(jié)」的誤解(47),優(yōu)陀夷 Uda^yi^的錯解「滅盡定」(48),都受到糾正!2.法義的類集:不同的法門,逐漸聯(lián)合起來。最顯著的,是『多界經(jīng)』。列舉四種善巧:「界善巧」中,集種種界(四一或六二)而成;「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中阿含經(jīng)』(八六)『說處經(jīng)』,列舉了五陰;六內(nèi)處 [P734] 、六外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十二因緣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禪、四諦、四想、四無量、四無色、四圣種、四沙門果;五熟解脫想、五解脫處、五根、五力、五出要界;七財、七力、七覺支;八圣道支;頂與頂墮:一共三十法門!褐邪⒑(jīng)』(二二二)『例經(jīng)』,列舉十種法門。佛教界傾向于法數(shù)的類集。3.法義的論究,這都是有關(guān)某一論題的闡明,主要的有四:Ⅰ「空」論:(一二一)『空小經(jīng)』,(一二二)『空大經(jīng)』,(一五一)『乞食清凈經(jīng)』,闡明了空行的實踐意義。須菩提Subhu^ti的「無諍行」,也從離煩惱而不著世間語言中,表達出來(49)。Ⅱ「業(yè)報」論:如(一二五)『小業(yè)分別經(jīng)』,(一二六)『大業(yè)分別經(jīng)』,(一0一)『天臂經(jīng)』,(五六)『優(yōu)波離經(jīng)』,(五七)『狗行者經(jīng)』,(一二九)『賢愚經(jīng)』,都是業(yè)報的安立說明!禾毂劢(jīng)』、『優(yōu)波離經(jīng)』、『狗行者經(jīng)』,以及『中阿含經(jīng)』所有的(一二)『!6嗀破經(jīng)』,(一八)『師子經(jīng)』,都與尼鍵Nirgrantha 弟子有關(guān)!褐邪⒑(jīng)』,立「業(yè)相應品」(一一──二0經(jīng))!甘缕踅(jīng)」的「摩呾理迦」,有關(guān)業(yè)的論義,都是依『中阿含經(jīng)』的。「中阿含」與業(yè)報思想的闡明,極為重要。(七一)『蜱肆經(jīng)』(南傳屬『長部』),更是佛涅槃后,鳩摩羅迦葉Kuma^ra-ka^s/yapa為蜱肆Pa^ya^si廣引比喻,以論證死后業(yè)報的可信。Ⅲ「禪定」論:如滅盡定與無想定的辨別(50) ;大心解脫與無量心解脫的辨別(51);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與無相心的辨別(52), [P735] 都見于「中阿含」。(一二二)『大空經(jīng)』有內(nèi)空、外空、內(nèi)外空、不動的次第修習。(一0五)『善星經(jīng)』,(一0六)『不動利益經(jīng)』,一致說到不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的進修次第。依「十一甘露門」而悟入,佛為阿難A^nanda說(53);阿難為八城As!t!aka居士說(54) 。九次第定,傳為舍利子S/a^riputra所修證(55)!褐邪⒑(jīng)』(一七六)『行禪經(jīng)』,(一七七)『說經(jīng)』,廣敘四禪、四無色定的修習──退、住、升進,得解脫的差別。Ⅳ「煩惱」論:『中阿含經(jīng)』立「穢品」(八七──九六經(jīng)),廣說種種的穢惡!褐邪⒑(jīng)』(九三)『水凈梵志經(jīng)』,列舉「二十一穢」(56)!褐胁俊幌嗤,是(七)『布喻經(jīng)』,舉十六種穢。這些,都是「阿毗達磨論者」「煩惱論」的依據(jù)?铡I(yè)、定、煩惱,在這個時代里,廣泛而深入的展開。4.修道次第的條貫:在「相應修多羅」中,一切是隨機散說的;修道的品目,也非常的多;虻f慧觀的證入,或但說禪定,或說戒與慧,或說定與慧。然修道得證,有先后必然的因果關(guān)系。依戒而修定,依定而修慧,依慧得解脫──這一修證的次第,在師資的傳承修習中,明確的揭示了出來。雖然在進修中,是相通的,但綜合而敘述出來,也有不同的體系。第一類是(57):

  圖片

  Ⅰ          Ⅱ          Ⅲ         Ⅳ

  奉事善知識

  往詣

  [P736]

  聞善法

  (熏)習耳界

  觀法

  受持法

  誦法

  觀法忍

  恭敬

  信         信

  正思惟     正思惟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護諸根     護諸根     護諸根

  戒         戒         戒         戒

  不悔       不悔       不悔       不悔

  歡悅       歡悅       歡悅       歡悅

  喜         喜         喜         喜

  [P737]

  止         止         止         止

  樂         樂         樂         樂

  定         定         定         定

  如實知如真 如實知如真 如實知如真 如實知如真

  厭         厭         厭         厭

  無欲       無欲       無欲       無欲

  解脫       解脫       解脫       解脫

  上列四說,A說為根本。由戒而定,而智證,向于厭、無欲、解脫,為三學進修的次第。D 說加「奉事善知識」等,這是在三學勤修──「法隨法行」以前,要經(jīng)歷「親近善友」、「多聞熏習」、「如理思惟」的過程。重于聞思的修學,可適用于在家眾的修學。這四說,都是『中阿含經(jīng)』「習相應品」(四二──五七經(jīng))所說。在南傳藏中,多分編入『增支部』。

  第二類是(58):

  圖片

 、       四念住    七覺分      明解脫

 、虬苏 四念住……七覺分 止觀 明解脫

  Ⅲ四念住…………… 八正道 止觀 明解脫

  [P738]

  修四念住,進修七覺分,得明解脫:是『相應部』舊有的修習次第(59)。四念住,作為入道的必要修法,所以稱為「一, 乘道」。(一0)『念處經(jīng)』,(一一九)『身行念經(jīng)』,都是這一法門的廣說。然而,經(jīng)中但說修四念住、七覺分,其他八圣道分等道品,又怎樣呢?B、C、── 二說,大意相同,納入其他的道品,而增列「止觀」。這一次第,沒有說到戒的修學。

  第三類是主要的,如(60):

  圖片

 、    │ Ⅱ     │  Ⅲ    │  Ⅳ    │  Ⅴ    │   Ⅵ   │  Ⅶ    │ Ⅷ

  戒具足  │        │        │戒具足  │        │        │        │戒具足

  │四種清凈│        │        │四種清凈│        │四種清凈│

  │        │戒成就  │        │        │戒成就  │        │

  │        │        │        │四念住  │        │        │

  護諸根  │護諸根  │護諸根  │護諸根  │護諸根  │護諸根  │護諸根  │護諸根

  │飲食知量│飲食知量│        │        │飲食知量│        │

  │常覺寤  │常覺寤  │        │        │常覺寤  │        │

  │        │七法具足│        │        │        │        │

  正念正知│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

  [P739]

  獨住遠離│獨住遠離│        │獨住遠離│獨住遠離│獨住遠離│獨住遠離│獨住遠離

  離五蓋  │離五蓋  │        │離五蓋  │離五蓋  │離五蓋  │離五蓋  │離五蓋

  │        │        │        │        │四念住  │        │

  得四禪  │得四禪  │得四禪  │得四禪  │得四禪  │得四禪  │得四禪  │得四禪

  具三明  │具三明  │具三明  │        │        │具三明  │        │

  │        │        │漏盡解脫│漏盡解脫│        │漏盡解脫│

  │        │        │        │        │        │        │具六通

  這一類的修證次第,雖有小小出入,主要是戒定慧的進修次第。戒學中,有三說不同:具足戒法,是離十不善業(yè),離一切不如法生活。這就是『長部』(一)『梵網(wǎng)經(jīng)』所說的小戒、中戒、大戒。這樣的戒法,是通于在家的。如『中阿含經(jīng)』(六三)『鞞陵婆耆經(jīng)』所說。四種清凈,是身清凈、語清凈、意清凈、命清凈。身語意清凈,就是離十不善業(yè)。命清凈,是離一切不如法的生活。所以這二說,是一樣的。戒成就,是出家人在僧伽中所遵行的戒法,內(nèi)容是:「安住具戒,善護別解脫律儀,軌則圓滿,所行圓滿,于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這一類的次第,一致說依四禪而得漏盡;虻f「心離諸漏而得解脫」;蛘f三明,或說六通,漏盡明與漏盡通,與上心得解脫一樣。這就是「明解脫」的另一說明。這一次第中,或加入「四念住」,或 [P740] 前或后。依四禪,得三明,傳說為釋尊當時修道入證的修證事實(61)。

  「中阿含」以禪慧修證的出家眾為主。對當時外界,尤其是宗教界的思想,也給以條理而加以論破。如(62): Ⅰ三度:宿命論?尊佑(神意)論?無因緣論 Ⅱ四非梵行:虛無論?無作用論?無因緣論?七界論 Ⅲ四安息:自稱一切智者?傳承者?推理者?詭辯者

  對外道的思想,條理得更具體的,是『五三經(jīng)』(63):

  圖片

  ┌─死后有想

  ├─死后無想

  關(guān)于未來的──┼─死后非有想非無想

  ├─死后斷滅

  └─現(xiàn)法涅槃

  ┌─我及世間常無常等四句

  關(guān)于過去的──┼─我及世間邊無邊等四句

  ├─我及世間一想異想等四句

  [P741]

  └─我及世間苦樂等四句

  這里面,傳統(tǒng)的婆羅門教,是「尊佑論」,「傳承者」。責難的重點,在乎全憑傳承的信仰,而自己沒有證知(64)。評破四姓階級(65)。認為當時的婆羅門,早已俗化,失去了婆羅門的原始意義(66)!钢邪⒑箤τ谕獾,特別著重于尼犍子的苦行一流,破斥「以苦斷苦」的見解(67)。敘述種種苦行,而說佛曾修一切苦行,比他們更苦而一無所得(68)。這表彰了佛的偉大,反顯了苦行的無益。尼犍弟子的叛歸佛法(69);尼犍死后而分破論諍(70)。這表示了佛法與尼犍派,當時有著深重的關(guān)切!對于邪命派A^ji^vaka──尼犍的一流,呵斥的態(tài)度,最為堅決,如說:「邪命外道,無身壞(死)而作苦邊際(解脫)者。……憶九十一劫來,邪命外道無升天者,唯除一人,彼亦是業(yè)論者,有作用論者」(71)。

  在對一般宗教而表顯佛法的超勝,贊嘆如來,是當然的事!溉鐏硎钦扔X者」(法是善說,僧伽是正行),是從知見清凈,離貪寂靜中理解出來(72)。從如來四眾弟子的梵行成滿,而表示對三寶的尊敬(73)!悍莊嚴經(jīng)』中,波斯匿王Prasenajit見眾弟子的終身修行梵行;比丘們和合無諍;比丘眾的喜悅健康;比丘眾的肅靜聽法;沒有弟子而敢于駁難世尊的;即使返俗,也只是責怪自己;尊敬如來,勝過了對于國王的尊敬。從弟子們的一切活動中,理解到佛是真正的「等正覺者」;這是贊仰佛陀的最佳范例(74);蛴幸姺鸬南嗪镁咦,而對佛表示最高的尊敬(75)。 [P742] 或因外人的誹毀,而歷舉現(xiàn)有「三明」、「十力」、「四無所畏」、「普入八眾」、知「四生」、「五趣」、「三學具足」;過去曾經(jīng)行「四支具足梵行」(苦行);年老而智慧不衰,以證明如來有「過人法」,有「殊勝最上智見」(76),這就多少類似一般宗教信仰了。

  「中阿含」所類集的經(jīng),內(nèi)容是多方面的。主要部分,已如上略說。佛教內(nèi)部的開展,比丘進入了僧伽──大眾和合的律治時代(佛陀晚年開始)。法義的分別、抉擇、闡明、整理,是直承「修多羅」而來的。修證的次第綱目,也明確的,具體的列出。戒學,并不限于「波羅提木叉律儀」,說明了「中阿含」所代表的時代,佛教進入律治,而還在逐漸加強的過程中。傳說「七百結(jié)集」,在佛滅百年(不應該是確數(shù))!钢邪⒑顾淼模瑢儆谶@一時代的前期。

  從「中阿含」來看「長阿含」,就不難發(fā)現(xiàn)「長阿含」的特色。「中阿含」以比丘的禪慧修證為主,而「長阿含」卻重在婆羅門與外道,適應天、魔、梵的宗教(神教)要求,而表彰佛陀的超越、崇高,佛法的究竟!搁L阿含」一再說到戒定慧,戒定慧解脫,然與僧伽的毗奈耶有關(guān)的,僅(一六)『大般涅槃經(jīng)』所說,「七不退法」與「六不退法」(77)。此外,『清凈經(jīng)』說到:師滅度而弟子無憂;梵行支具足(上二,表示佛滅后的佛法興盛);結(jié)集佛法,有關(guān)句義正不正的論定(與結(jié)集有關(guān),與『中部』『如何經(jīng)』相同);四依的少欲知足;四安樂行(四禪);聲聞法久;阿羅漢不為九事(78):這都是佛滅度后,僧伽的內(nèi)部情形。關(guān)于法義的分別、抉擇, [P743] 有(一五)『大緣經(jīng)』;(二二)『大念處經(jīng)』。這兩部經(jīng),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是編入『中阿含經(jīng)』的。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長阿含經(jīng)』,也沒有『大念處經(jīng)』。反而,在銅鍱部Ta^mras/a^t!i^ya中,『大念處經(jīng)』又編入『中部』?傊,法義的分別,不是「長阿含」所重的。法義的類集,是(三三)『等誦經(jīng)』,(三四)『十上經(jīng)』。這是法數(shù)的類集,舍利子S/a^riputra為大眾誦出!旱日b經(jīng)』,本名「等誦法波梨耶夜」(79),是經(jīng)大眾公認的結(jié)集。無論是方法──增一法,內(nèi)容,都比「中阿含」進一步。有關(guān)修道次第,是「戒蘊品」(一三經(jīng))所共說的。與「中阿含」的諸說相對比,與『中阿含經(jīng)』的(八0)『迦絺那經(jīng)』相合。但關(guān)于「戒具足」,不但敘列更多,更分為小戒、中戒、大戒;于戒,正念正知,離五蓋,得四禪,具足六通中,加上更多的比況。文段繁長,應該比「中阿含」部分的集成遲一些。而這些修道次第,不是為了教導弟子,而只是列舉完整的修道綱目,在不同的情形下,表彰佛法的究竟。

  「長阿含」的重心,是對教外的適應與化導。對于當時的宗教界,破斥婆羅門、苦行者,種種外道,內(nèi)容與「中阿含」相近,只是文段長些。(二四)『波梨經(jīng)』,說白木Pumu的裸形者,七日后腹脹而死;吠舍離Vais/a^li^的七位苦行者,舍戒而死;波梨子Pa^t!ikaputra 狂言而不敢來見佛(80)。佛這樣的預「記」,形容了外道的虛妄,也表彰了佛的神力。又如(三 [P744] )『阿摩晝經(jīng)』,指阿摩晝Ambat!t!ha本為奴種,然后歸于族姓的平等(81),都是非常善巧的敘述。當時宗教界的思想,條理為:1.六師思想的介紹(82)。2.異見的條理:比起「中阿含」的『五三經(jīng)』,更為詳備。『梵網(wǎng)經(jīng)』列舉六十二見(83):

  圖片

  ┌─ 我及世間常(四見)

  ├─ 我及世間一分常一分無常(四見)

  過去十八見─┼─ 我及世間有邊無邊(四見)

  ├─ 詭辯論(四見)

  └─ 無因論(二見)

  ┌ 死后有想(十六見)

  ├ 死后無想(八見)

  未來四十四見─┼ 死后非有想非無想(八見)

  ├ 死后斷滅(七見)

  └ 現(xiàn)法涅槃(五見)

  又『清凈經(jīng)』,列舉二十四見(84):

  圖片

  我及世間常無常───四見

  [P745]

  我及世間自作他作──四見

  樂與苦常無常────四見

  樂與苦自作他作───四見

  我有色無色─────四見

  我有想無想─────四見

  「長阿含」不但詳備的列舉異見,更說明其所以然!竿评碚摺苟,『梵網(wǎng)經(jīng)』更以禪定的經(jīng)驗,說明事出有因,只是論斷的錯誤。破斥而又融攝他,的確是善巧極了!當時外人不滿于佛陀的,主要為:佛不現(xiàn)神通;不記說世界的起源(85)。佛法不流于神秘,不落于形而上學的思辨,這本為佛法的特勝。然在『波梨經(jīng)』中,解說為佛現(xiàn)神通而不肯信;佛法將進入以神通取勝的新境界了!佛陀勝過婆羅門與外道,為婆羅門與外道所歸信。一方面,更舉諸天、魔、梵,以表彰佛陀的超越,而歸結(jié)于諸天、魔、梵,對于佛(及佛弟子)的崇敬與護持:佛法不只是人類的佛法了。這就是(一八)『阇尼沙經(jīng)』,(一九)『大典尊經(jīng)』,(二0)『大會經(jīng)』,(二 一)『帝釋所問經(jīng)』,(三二)『阿咤曩胝經(jīng)』,及(一一)『堅固經(jīng)』的主要意義!搁L阿含」到處表示了佛陀的超過一切,(一四)『大本經(jīng)』廣明七佛;(三0)『三十二相經(jīng)』廣明佛的相好,都只為了引起對佛的敬信。而(一六)『大般涅槃經(jīng)』,從最后游化的事跡中,使人間大 [P746] 圣的釋尊,充分表達了超越的,不思議的特性,如(86): 、耦A言巴咤厘子城Pa^t!aliputra的興盛  Ⅱ神力渡過恒河Gan%ga^ Ⅲ自稱善修四神足,能住一劫或過一劫 Ⅳ正念舍壽 Ⅴ普入八眾 Ⅵ腳俱多河Krakus!t!ha濁水成清 Ⅶ臨終容光煥發(fā) Ⅷ雙林周圍十二由旬,大力諸天遍滿 Ⅸ最后化度須跋陀羅Subhadra Ⅹ梵天、帝釋來說偈贊佛

  在上列十則中,如來的正念舍壽,表示佛壽的不止于八十,引發(fā)佛壽無量的仰信。而「普入八眾」,到什么眾會中現(xiàn)什么相,說什么話,誰也不知道他是誰;這是「隨機應現(xiàn)」的說明(存有某些天神、外道,實是如來化現(xiàn)的意義)。綜合起來說:「長阿含」破斥當時的婆羅門與外道,攝化了諸天、魔、梵,在一般的宗教要求中,給以佛化的思想與行為的化導。這一切,都表達 [P747] 了佛陀的超越性,不可思議性,以確立佛是真正的「等正覺者」,「一切知見者」的信仰。

  「長阿含」與「中阿含」,是各有特色的:「中阿含」重于僧伽,「長阿含」重于社會!钢邪⒑故欠x的闡明,「長阿含」是宗教的適應!钢邪⒑故恰感薅嗔_」勝義的延續(xù),「長阿含」是「八眾相應」──「祇夜」隨順世俗的發(fā)揚。在「中阿含」──法義分別的確定過程中,部分佛弟子,更有條理的綜合當時的宗教思想,承受佛教界所完成的修道次第,而結(jié)集傳出的,是「長阿含」。所以,「中阿含」與「長阿含」,可說同一時代集成的;而「長阿含」多少要遲一些。「中阿含」代表那個時代的前期,「長阿含」是中后。

  注【80-001】前田惠學『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四九三──五四二)。

  注【80-002】『相應部』「覺支相應」(南傳一六上?三0九 ──三一一)。

  注【80-003】『雜阿含經(jīng)』卷二七(大正二?一九一中)。

  注【80-004】『中部』(八七)『愛生經(jīng)』(南傳一一上?一四六──一四八)。

  注【80-005】『長部』(一五)『大緣經(jīng)』(南傳七?四──一四)。

  注【80-006】『十誦律』卷二四(大正二三?一七四中)!洪L阿含經(jīng)』作『大緣方便經(jīng)』,「方便」應就是「波利耶夜」的義譯。

  注【80-007】『長部』(九)『布咤婆樓經(jīng)』(南傳六?二六五──二六七)。 [P748]

  注【80-008】『中部』(一二七)『阿那律經(jīng)』(南傳一一下?一八一──一八二)。

  注【80-009】『中部』(四三)『毗陀羅大經(jīng)』(南傳一0?一九──二一)。

  注【80-010】『中部』(九)『正見經(jīng)』(南傳九?七五──八九)。

  注【80-011】『經(jīng)集』「大品」(一二)『二種隨觀經(jīng)』(南傳二四?二七二──二九二)。

  注【80-012】『增支部』「六集」(南傳二0?一五八──一六一)!弘s阿含經(jīng)』卷四三(大正二?三一0中──三一0下)。

  注【80-013】『中部』(一)『根本波利耶夜經(jīng)』(南傳九?一)。

  注【80-014】『中部』(二0)『考想止息經(jīng)』(南傳九?二二二)。

  注【80-015】『中部』(八)『削減經(jīng)』(南傳九?七三)。

  注【80-016】『中部』(一二)『師子吼大經(jīng)』「南傳九?一三八)。

  注【80-017】『雜阿含經(jīng)』卷三七(大正二?二七三)。『增支部』「一0集」,廣為分別,稱之為「蛇行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南傳二二下?二四六──二四九)。

  注【80-018】『經(jīng)集』「小品」(七) 『婆羅門法經(jīng)』(南傳二四?一0六──一一六)!褐邪⒑(jīng)』卷三九(大正一 ?六七八上──六七九上)。

  注【80-019】『增支部』「一0集」(南傳二二下?二四六──二四九)。

  注【80-020】『相應部』「六處相應」(南傳一五?二六六──二六九)。 [P749]

  注【80-021】『相應部』「預流相應」(南傳一六下?二四0──二四五)等。

  注【80-022】『中部』(六五)『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