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二章 結(jié)論
第十二章 結(jié)論
第一節(jié) 經(jīng)律為主的圣典結(jié)集
原始圣典──經(jīng)與律的次第集成,上來已分別的加以論究。然圣典的集成,并沒有終了,這只是過程中的一大段落,圣典還在延續(xù)的發(fā)展成立中。所以再對過去(原始佛教圣典)的集成過程,作一番回顧,更瞻望未來的開展,以作為結(jié)束。
佛法,是以佛陀的三業(yè)德用為根本;以僧伽為中心,統(tǒng)攝七眾弟子,推動覺化的救世大業(yè)。在佛法的具體開展中,有佛與弟子的教說,佛與弟子的事跡,僧伽的集體生活制度。這些,通過佛弟子的領會,實行,用定形的文句表達出來;經(jīng)當時的僧伽的共同審定,成為佛教的圣典。佛教的原始圣典,綜合為大部的集成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結(jié)集的佛法,分為「法」與「律」,也就是后來所說的「經(jīng)藏」與「律藏」。大眾部 Maha^sa^m!ghika的『僧祇律』(1),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中,化地部Mahi^s/a^saka 的『五分律』(2),銅鍱部Ta^mras/a^t!i^ya的『銅鍱律』(3),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P868] 系的說經(jīng)部Su^trava^din,對于原始結(jié)集的圣典,保存了原始的二分說──「法」與「律」(經(jīng)與律)。這是二大結(jié)集所公認的,一切部派共有的圣典。「法」,集成了「四部阿含」!嘎伞、「波羅提木叉經(jīng)分別」,已經(jīng)成立。僧伽其他規(guī)制,還是「摩得勒伽」,分二部或三部,在開始類集的過程中。大眾部的「律藏」組織,代表了那時的形態(tài)。屬于「小部」的『義品』、『波羅延』、『優(yōu)陀那』──『法句』、『本事』,都傳誦在佛教界。佛弟子說的偈頌,「本生」、「譬喻」,應已有多少共同的傳誦。這一階段,從佛入滅起,到西元前三百年左右,部派沒有分立的時代。
二、大眾與上座Sthavira──二部,開始分立。上座部系的圣典中,「阿毗達磨藏」成立了!赴⑴_磨」的成立,就是「自相」、「共相」、「相攝」、「相應」、「因緣」── 五根本論的成立(4),應有原形的論部!赴⑴_磨」,傳說是佛說的,所以成為「經(jīng)」、「律」、「論」──三藏。如銅鍱部的『島史』(5),分別說系法藏部Dharmaguptaka(6),說一切有部所說(7)。那時,「律」的「犍度」部分,上座部系的分類組織,接近完成階段;『十誦律』的組織,最近于那一時代的形態(tài)。「小部」中,「上座偈」及「上座尼偈」,已經(jīng)成立;「本生」與「譬喻」,傳說也更見具體。西元前二五一年,華氏城Pa^t!aliputra舉行(被稱為第三)結(jié)集,那是上座部分化,分別說部成立的結(jié)集。所以根本二部對立,應為西元前三00年頃, [P869] 到西元前二五0年。
三、部派的一再分化,成為十八部,這是當時佛教界共傳的教派。各部派在不同的教區(qū),不同的僧伽內(nèi)部,對經(jīng)律都有一番審定與編組──結(jié)集,而成為自部的圣典(小部派,不一定有特殊的完整的三藏,但也多少有些出入)。雨后春筍般的部派成立,是佛教大擴張,因不同傳承,不同地區(qū)所引起的。那時,經(jīng)、律的主體,都已成立;律部更有自宗不同的附屬部分,如「增一律」等。論典,也成立自部不同的根本論!鸽s藏」,本是附屬于「經(jīng)藏」的。而有的把「雜藏」獨立起來,成為「四藏」!鸽s藏」中,「本生」與「譬喻」,多完成大部。波羅蜜多──菩薩譬喻所引起的菩薩法,附在里面,如『增壹阿含經(jīng)』「序品」所說(8)。立「小部」或「雜藏」而附屬于經(jīng)藏的,仍用「三藏」的分類。不立「雜藏」的說一切有部,部分(『法句』等)傳誦在「三藏」外,部分──「本生」、「譬喻」,編入律部的『藥事』、『雜事』等。這一時代,從西元前二五0年起,約到前一00年止。
四、西元前一00年后,部派佛教有了多少變化:有的衰落而消失了。有的因地區(qū),因時代,圣典方面也有了新的內(nèi)容。如大眾部末流,將四藏中的菩薩大行,更有「方等大乘」,而成立第五「菩薩藏」(9)。法藏部也另立「咒藏」與「菩薩藏」,成為「五藏」(10)。這不但有了「方等」,也暗示了「秘密大乘」的滋長。以保守著名的銅鍱部,也有「佛譬喻」、『佛種姓』中的「 [P870] 寶珠經(jīng)行處品」,與時代的思潮相呼應。
這是部派佛教所傳的圣典的大類。原始佛教的圣典,就是第一、第二階段;但應除去「論藏」。
注【101-001】『摩訶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四九二中)。
注【101-002】『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0下──一九一上)。
注【101-003】『銅鍱律』「小品」(南傳四?四二九──四三0)。
注【101-004】拙作『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八六──八九)。
注【101-005】『島史』(南傳六0?二八)。
注【101-006】『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101-007】『十誦律』卷六0(大正二三?四四八上──四四九中)。
注【101-008】『增壹阿含經(jīng)』卷一(大正二?五五0下)。
注【101-009】『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注【101-010】『三論玄義檢幽集』卷六(大正七0?四六五中)。
第二節(jié) 不斷傳出的部派佛教圣典
[P871]
佛教圣典,經(jīng)二大結(jié)集所集成的部類,是佛教界所公認的。此后一再分化,成立種種部派。凡經(jīng)一次分化,大抵有屬于這對立派系的僧伽大會,各自對圣典作一番審定與改組。經(jīng)律間的彼此差別,代表了部派間的實質(zhì)對立。部派成立后,圣典還是在不斷的傳誦、成立,但沒有經(jīng)過共同審定的,雖傳誦流行,卻沒有編入固有的圣典──「經(jīng)藏」與「律藏」中去,因為經(jīng)律已凝定而被(自部所)公認了。在「三藏」或「四藏」以外傳誦的圣典,是相當多的。這一事實,這里想略為敘列。
銅鍱部Ta^mras/a^t!i^ya的成立,是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再分化,屬于第三階段。當時審定了「三藏」的具體內(nèi)容,但此后還是不斷的傳出。長部師Di^ghabha^n!aka 以為:『譬喻』、『佛種姓』、『所行藏』、『小誦』──四部,是不屬于「經(jīng)藏」「小部」的,就說明了這一事實。這種內(nèi)部的意見出入,如關系重大,或法義上有嚴重的歧異,就可能引起部派的再分化。
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不立「雜藏」,所以(部分編入律藏,而)傳誦于「藏」外的,數(shù)量特別多。『義品』、『波羅延』、『法句』、『本事』等古典,不必再說;部派特有的圣典,在漢譯的「論」書中,有部分的資料可考。堅慧Sa^ramati曾在『入大乘論』卷上(大正三二?三六下)說: [P872] 「舍頭羅經(jīng)、胎經(jīng)、諫王、本生、辟支佛因緣,如是八萬四千法藏,尊者阿難從佛受持者,如是一切皆有非佛語過」。
堅慧所提到的幾部,在對方都是承認佛說,卻是不屬于「三藏」的。1.「舍頭羅經(jīng)」,現(xiàn)在漢譯大藏(『大正藏』「密教部」四)中,有吳支謙與竺律炎共譯(西元二三0年前后譯出)的『摩登伽經(jīng)』三卷;西晉竺法護譯『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jīng)』 (或名『虎耳意經(jīng)』)一卷。這二部,是同一部類的別誦本。以摩登伽女Ma^tan%ga咒術惑亂阿難A^nanda為因緣,有咒語,說二十八宿,并占卜星宿等。據(jù)『十誦律』,近聚落住比丘,「讀誦星宿經(jīng)」(1)。這本是世俗的占星術,經(jīng)佛教的應用而演化為本經(jīng)。這可能是說一切有部本;或是同在北方的,法藏部 Dharmaguptaka「咒藏」的一部。2.「胎經(jīng)」:這是「入胎經(jīng)」,明胎兒的生長過程,并「四種入胎」的不同。在大藏經(jīng)中,編入『大寶積經(jīng)』。現(xiàn)有二部:一、『佛為阿難說處胎經(jīng)』,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譯,編入『大寶積經(jīng)』第一三會。二、唐義凈譯『佛為難陀說出家入胎經(jīng)』,二卷,編入『大寶積經(jīng)』第一四會。這二部的實質(zhì)相近;義凈所譯,與難陀Nanda貪欲譬喻相結(jié)合,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一一──一二)所說相同。3.「諫王」:現(xiàn)大藏經(jīng)(大正藏「經(jīng)集部」一)有劉宋沮渠京聲所譯:『佛說諫王經(jīng)』一卷。異譯本有唐玄奘譯的『如來示教勝軍王經(jīng)』;趙宋施護譯的『佛說勝軍王所問經(jīng)』。4.「本生」,即種種「本生」。 [P873] 5.「辟支佛因緣」:大藏(大正藏「論集部」)有『辟支佛因緣論』,失譯,或與這一部相近。
又在說一切有部的論書中,還發(fā)現(xiàn)『正法滅經(jīng)』(2);『集法契經(jīng)』、『筏第遮經(jīng)』!杭ㄆ踅(jīng)』,如『阿毗達磨顯宗論』卷一(大正二九?七七八中──下)說:
「又見集法契經(jīng)中言:于我法中,當有異說,所謂有說唯金剛喻定能頓斷煩惱;……或說眼識能見,或說和合能見;……諸如是等差別諍論,各述所執(zhí),數(shù)越多千。師弟相承,度百千眾,為諸道俗解說稱揚。我佛法中,于未來世,當有如是諍論不同。為利為名,惡說惡受,不證法實,顛倒顯示」。
這是部派紛爭極盛的現(xiàn)象。這是說一切有部,集法藏經(jīng)的一類;現(xiàn)存『結(jié)集三藏及雜藏傳』,『迦葉詰經(jīng)』 (編入『大正藏』「史傳部」一);『大智度論』所說的『集法經(jīng)』(3),都屬于這一類,只是部派不同而已!悍さ谡诮(jīng)』,傳說天(神)授與的(4),來歷更難說了。這些,都是不屬于「三藏」的。
『瑜伽師地論』中,抉擇聲聞的伽陀,有「勝義伽陀」、「意趣義伽陀」、「體義伽陀」(5) !敢馊ちx伽陀」五一頌,是大梵天王請問而佛說的(6)。這部伽陀,不知道名稱,也沒有其他的傳譯。「勝義伽陀」,全部四四頌。初四頌,是「佛為婆柁梨婆羅門」說,與『別譯雜阿含經(jīng)』(一五一經(jīng))相合(7)。「諸色如聚沫」等六句,出于『雜阿含經(jīng)』「蘊誦」(8)「染污意恒時, [P874] 諸惑俱生滅,若解脫諸惑,非先亦非后」頌(9),據(jù)『成唯識論』說,出于『解脫經(jīng)』(10),還有「頌釋」。依『瑜伽論』引文,此下「非彼法生已……何得有能凈」八句,也是與上文相貫連的。這部『解脫經(jīng)』,也出于「三藏」以外(『瑜伽論』所引聲聞經(jīng),大都與說一切有部經(jīng)相合)。北傳的說一切有部,在漢譯中,所知道的最多;不屬于「三藏」的經(jīng)典,說一切有部是為數(shù)不少的!
部派佛教時代,圣典的不斷傳誦出來,決不限于說一切有部。如『法住經(jīng)』、『入大乘論』曾提到了他的內(nèi)容:「尊者賓頭盧、尊者羅!7畝羅,如是等十六人諸大聲聞」(11)。這似乎是佛教共傳共信的,玄奘譯有『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是依據(jù)『法住經(jīng)』的。所說的聲聞三藏,如「毗奈耶藏中,有苾芻戒經(jīng)、苾芻尼戒經(jīng)、分別戒本、諸蘊(犍度)差別及增一律;阿毗達磨藏中,有攝,六問、相應、發(fā)趣等眾多部類」(12),與錫蘭佛教中,容認大乘的部派有關。又漢譯有『那先比丘經(jīng)』(『大正藏』「論集部」);銅鍱部所傳,名『彌蘭陀問』Milindapan~ha ,受到學者重視。這也是南北共傳,而誦本不同的一部。此外,如『舍利弗問(經(jīng))』,屬于大眾部Maha^sa^m!ghika!喝氪蟪苏摗徽f:「僧祇中說:青眼如來等,為化菩薩故,在光音天,與諸聲聞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住」(13),這又是大眾部的另一部圣典。特別是元魏瞿曇般若流支Prajn~a^ruci,所譯的『正法念處經(jīng)』(『大正藏』「經(jīng)集部」四),共七0 [P875] 卷,是說一切有部與正量部Sam!mati^ya等,共同重視的。這部經(jīng),馬鳴As/vaghos!a 曾有關系。在漢譯的大藏經(jīng)中,如審細地考查起來,屬于聲聞部派,而出于三藏外的圣典,一定是眾多而又龐雜的。所以,聲聞的三藏圣典,不是聲聞圣典的全部!溉亍,只是部派初分時代所結(jié)集的,為眾所周知的圣典。而一地區(qū),一部派,在佛教的開展中,從佛弟子心中表達出來,成為圣典,代表了這一地區(qū),一部派,時代佛教的共同意識。不過在另一地區(qū),另一部派,或不受重視而已?傊,早期集成的「三藏」圣典以外,部派佛教的圣典,一直在不斷的成立而傳誦出來。
注【102-001】『十誦律』卷五七(大正二三?四二0上)。
注【102-002】『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一(大正二九?三三0中──下)。
注【102-003】『大智度論』卷二(大正二五?六七上)。
注【102-004】『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一五(大正二九?四一六中)。
注【102-005】『瑜伽師地論』卷一六(大正三0?三六三上)。
注【102-006】『瑜伽師地論』卷一六(大正三0?三六五下──三六七上)。
注【102-007】『別譯雜阿含經(jīng)』卷八(大正二?四三一上)。
注【102-008】『雜阿含經(jīng)』卷一0(大正二?六九上)。 [P876]
注【102-009】『瑜伽師地論』卷一六(大正三0?三六四上)。
注【102-010】『成唯識論』卷五(大正三一?二四下)。
注【102-011】『入大乘論』卷上(大正三二?三九中)。
注【102-012】『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大正四九?一四中)。
注【102-013】『入大乘論』卷下(大正三二?四六上)。
第三節(jié) 一切圣典概觀
原始佛教圣典──經(jīng)與律,與一般公認的「三藏」,在聲聞弟子的傳授宏通中,并非圣典的全部,而只是初期集成傳誦的,圣典集成史的一大段落。佛教圣典的原始部分,有時、有地、有人、有事,充滿現(xiàn)實感。離佛的時代漸遠,圣典的現(xiàn)實性漸淡,而理想的成分漸濃。佛法的開展,在印度文化的領域中,有印度宗教的特性。以佛法來說,是具體的,活躍的,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適應中,進行覺化,凈化大業(yè)的宗教。卓越的圣者們,經(jīng)內(nèi)心的體證而流露出來,集成定形文句而傳誦于佛教界,就是圣典。佛教每一階段的圣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佛教圣典,不是別的,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P877]
原始佛教圣典,是佛法進展中的一大段落,以后又怎樣呢!在適應廣大人心的機宜中,又不斷的傳誦出圣典。不過,佛法的化導世間,是有原則的;雖多姿多釆,而有一貫方針的。試論佛教圣典開展中,每一階段的特性,也可說是一種教判,一種史觀。
「佛法」,佛陀初期的教化,是正法中心的。到后來,為了「依法攝僧」,而逐漸成立僧伽制度(律),而樹立「導之以法,齊之以律」的佛法。繼承這一趨勢而開展的原始佛教,法與律并重。等到部派分立,上座們有了偏重律制的傾向。律──毗尼「是世間中實」(1),有時地的適應性。時代變了,區(qū)域文化也不同了,為律制所局限的佛法,難以適應,而有偏重形跡,忽視根本的情況。一分重法者,適應佛教的時代要求,而展開了正法中心,復歸于佛陀的運動:這就是「大乘佛法」。原始佛教傳下來的經(jīng)與律的數(shù)量,約為四與一之比。而「大乘佛法」中,部類龐大,可說沒有律部。即使附帶的有一部分,與大乘的「契經(jīng)」,不成比例,百分不及一,千分也不及一!复蟪朔鸱ā故侵胤ǖ模遣蝗輵岩傻氖聦。從佛陀化世的根本原則說,這都是各得佛法的一體。
以「法」來說,原始結(jié)集只是「四部阿含」,而這又源于「相應阿含」!赶鄳⒑沟母,是「修多羅」,甚深法義的結(jié)晶。通過一般民間的神教意識,成立「祇夜」。分別抉擇「修多羅」與「祇夜」的「弟子所說」,普化社會的「如來所說」,就是「記說」。這三部的總合, [P878] 稱為「相應阿含」。依這三部分而開展集成的,為「中」、「長」、「增一」,共為「四部」。依古人的傳承解說:以「修多羅」根本部分為主的『相應部』,是「顯揚真義」──「第一義悉檀」。以分別抉擇為主的「中部」,是「破斥猶疑」──「對治悉檀」。以教化弟子啟發(fā)世出世善的,是「滿足希求」──「為人(生善)悉檀」。以佛陀超越天魔梵為主的,是「吉祥悅意」──「世間悉檀」。這是佛法適應世間,化導世間的四大宗趣,也是學者所能得的,或淺或深的四類利益。佛法的四大宗趣,從「四部」圣典的特性中表現(xiàn)出來。
「佛法」──「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次第開展,又次第有「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的流行。從長期發(fā)展的觀點來看,每一階段圣典的特色,是:一、以『相應部』為主的「四部阿含」,是「佛法」的「第一義悉檀」。無邊的甚深法義,都從此根源而流衍出來。二、「大乘佛法」初期的「大乘空相應教」,以遣除一切情執(zhí),契入無我空性為主,重在「對治悉檀」。三、「大乘佛法」后期,為真常不空的如來藏(佛性)教,點出眾生心自性清凈,而為生善解脫成佛的本因,重在為人生善悉檀(心性本凈,見于『增支部』)。接著,「秘密大乘佛教」流行,「劣慧諸眾生,以癡愛自蔽,唯依于有著……為度彼等故,隨順說是法」 (2)。這是重在「世間悉檀」。佛法一切圣典的集成,只是四大宗趣的重點開展。在不同適應的底里,直接于佛陀自證的真實。佛教圣典的不斷傳出,一直就是這樣的。所以佛教圣典,不應該 [P879] 有真?zhèn)螁栴},而只是了義與不了義,方便與真實的問題。
南本『大般涅槃經(jīng)』,有一譬喻,如卷九(大正一二?六六三上)說:
「如牧牛女,為欲賣乳,貪多利故,加二分水,轉(zhuǎn)賣與余牧牛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轉(zhuǎn)復賣與近城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轉(zhuǎn)復賣與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詣市賣之。……取已還家,煮用作糜,無復乳味,雖無乳味,于苦味中猶勝千倍」。
活用這一譬喻,來說明佛法的長期流傳,集成不同圣典,倒是非常適合的。佛法,如牛乳一樣。為了多多利益眾生,不能不求適應,不能沒有方便,如想多賣幾個錢,而加上水一樣。這樣的不斷適應,不斷的安立方便,四階段的集成圣典,如四度加水去賣一樣。終于佛法的真味淡了,印度的佛教也不見了!雖然這樣,佛法的「世間悉檀」,還是勝于世間的神教,因為這還有傾向于解脫的成分。佛法在流傳中,一直不斷的集成圣典,一切都是適應眾生的佛法。
注【103-001】『大智度論』卷二(大正二五?六六上)。
注【103-002】『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jīng)』卷一(大正一八?五上)。
- 心量、福德與幸福
- 佛法觀察現(xiàn)象探求三層因緣
- 印順長老:學佛一定要吃素嗎?
- 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 佛說人有三特勝,就連天人也不及
- 我終于在臺灣見到了印順導師
- 印順導師:學佛不一定吃素但吃素卻值得提倡
- 談海南佛教: 不存在“后本煥時代”
- 常不輕菩薩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 趙樸初先生的佛教和平觀
- 佛性、人性和德性
- 守望星空與道德 個人與社會才有希望
- 文殊菩薩及其學風
- “人間佛教”轉(zhuǎn)型與禪宗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印順法師《大乘空義》
- 生起正信,感恩佛陀--印順法師拜山開示
- 以佛陀的智慧促建和諧世界——泛論禪宗智慧與構(gòu)建和諧世界
- 構(gòu)建“人文佛教”平臺——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踐行現(xiàn)
- 《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guī)及唱念規(guī)范》緣起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