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三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第三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第一節(jié) 無生之共證與大乘不共

  龍樹依空而顯示中道,即八不緣起。其中,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緣起,即使解說不同,因為《阿含經(jīng)》有明顯的教證,聲聞學者還易于接受。唯對于不生不滅的緣起,不免有點難于信受。 八不緣起:不常不斷、不一不異跟不來不去。解釋的部份雖然與南傳有一點不大一樣。但是在《阿含經(jīng)》中都可以找到證明。所以,即使聲聞學者不太同意也不敢反對,為什么?因為有教證!但是,對于不生不滅的緣起呀,就不能信受了,這個就是重點所在噢!我們今天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很多問題都解決了,這很重要的。因此,這就形成了大乘教學的特色,成為不共聲聞的地方。如果說大乘有不共法,不是其它不共法,真正的不共是在這個地方!不生不滅──八不的緣起,聲聞學者中,上座系的薩婆多部,是不承認的。部派佛教的薩婆多部——就是“三世實有論”,認為三世是實有的,不生不滅怎么可能?過去是實在的,現(xiàn)在也是實在的,未來也是實有的,怎么可能是不生不滅呢?是生生滅滅的!不可能是不生不滅的!不承認不生不滅的說法。

  進步些的經(jīng)部師,也有緣起的不生不滅說,但他們是依「唯法因果,實無作用」的見地說,還不是大乘學者說緣起不生不滅的本義。經(jīng)部師是比較進步了,也談到緣起的不生不滅,但是談的內(nèi)容跟大乘學者講的本意還是不一樣的。大眾部說緣起是無為法,因為緣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大眾部啊,說緣起法是無為法,為什么說是無為法?不管有沒有佛陀出世人間啊,這個緣起法的法性都是就這樣的、常住于法界的、是不變的。他們說緣起常住,不生不滅,而把緣起作為離開事相的理性看,也與大乘不同。

  注意哦,這一點大家也要清楚哦!他們認為緣起法只是一個理則。不管有沒有佛陀出世在人間。人間所有萬法的生滅、現(xiàn)象的變化,都還是照著緣起的法則在變化,所以他認為這是緣起的理性。我們講法性,他認為離開事相以外有一個理性存在,這個理性跟事相是分開的。這樣跟大乘法一樣不一樣?是不一樣的!為什么?(大乘法)講無為法,是有為生滅的否定,看到的是本質真像,所以說是無為,不是離開有為有無為。那么現(xiàn)象也是一樣,現(xiàn)象看起來是生滅的。了解生滅的非實,所以說本來就不生滅,是在否定實有的生滅,不是離開生滅法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理性的存在。如果有為法是有為法, 無為法是無為法,它是分開的話,有為法永遠不能體證到無為法,這樣是分割的。

  關于這些,清辨的《般若燈論》,曾經(jīng)說到。依中觀者說,緣起不生不滅,是說緣起即是不生不滅的,這緣起寂滅性即是中道。照中觀者的看法,講緣起、講現(xiàn)象呀,其實本身就是不生不滅了。這個對小乘聲聞眾來講是不可思議的。緣起現(xiàn)象是流轉的,流轉是生滅變化,怎么是不生不滅的?(他們認為)要離開生滅才有不生不滅! 但是,大乘法不是(這樣講)哦,說緣起本來就是不生不滅,這個一般人是很難理解的!緣起的生滅就表示實有性的不可得嘛!遷流變化、無常,無常就是講常不可以得嘛!那么生滅是實在的嗎?如果知道生跟滅都是緣起、剎那剎那不住的,生非實滅也非實,就能體證到必歸于滅的寂滅性。所以大乘說緣起即是“不生不滅”,是因為緣起的寂滅性,這句話要明白。不是在看緣起的生滅相,而是寂滅性!所以緣起的寂滅性本身就是中道。

  佛陀正覺緣起而成佛,在此;聲聞的證入無為無生,也在此。不管是佛陀也好,阿羅漢也好,他們體證的無為、無生,其實同樣是在這個地方。 這緣起的不生不滅,本是佛法的根本深義,三乘所共證的;這就是我們最難體會的地方了!我們看到現(xiàn)象遷流變化、剎那不住,所以說它是生生滅滅。但是大乘的深觀,就在緣起的生滅中,看到生滅的不可得——實性的不可得,契入的是寂滅法性!注意聽哦!所以在生滅的當下,體證的是“不生不滅”的寂滅法性。這個才是佛法的根本的深意哦!也是三乘圣者所共證。(他們)從凡入圣體會的就是這個。

  但在佛教教義開展的過程中,成為大乘學者特別發(fā)揮的深義,形式上成為大乘的不共之學。這個重點,我們要詳細的講一講,大家會體會深刻一點。我們從三法印來講:無常、無我、寂滅涅槃。聲聞學者重無常,從無常、一切法的遷流變化之中,體證到常不可得。沒有一個常住永恒的!常不可得,就是在講我不可得。所以從無常體證無我,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這個就是破常(見)跟破我(見)。知道無常也無我,對一切法就不執(zhí)取、不染著,為什么?

  因為它非實有,剎那剎那變化的,沒有一物你能夠把握的,沒有一物你能執(zhí)取的,沒有一物你能永遠把握而不失去的。如果是這樣子,你對一切法自然就不會執(zhí)著、愛取啦!會放下啦!一放下執(zhí)著,身心體證的就是寂滅涅槃。從生生滅滅的否定,放下一切欲求去證入的就是涅槃的境界。過程就是從現(xiàn)象去了解它的非實,破除它的常住性、永恒性,體證到?jīng)]有一個永恒、沒有一個不變的,常是不可得的。眾生會染著、會造業(yè),因為,(他認為)一切法是實在的。今天知道一切法是剎那不住,沒有一法永恒存在的,你還會愛染執(zhí)著嗎?從外在的現(xiàn)象來講就是這樣的。從內(nèi)在身心來看,你會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永恒的受者跟作者,找不到,感覺是虛幻的,F(xiàn)在喜歡的,下午也許你會生氣,F(xiàn)在覺得很美的,也許下午你會討厭。那個受是永恒嗎?但是我們今天被這個受迷惑了!都在爭取那個我喜歡的、我要的。請問:你能喜歡多久?保持多久?——也知道內(nèi)在那個“受”是騙我們的東西,被那個受欺騙很久了。明白內(nèi)在受的虛幻性了,也就不會執(zhí)著在我要、我所,我得,我喜歡,沒有這些問題,才能遠離愛染。內(nèi)外都不執(zhí)取了,擾動的條件自然就沒有,顛倒執(zhí)取的條件就沒有,自然就寂滅涅槃,跟法相應。這個就是三法印的部分。

  但是,聲聞學者重的是無常,從現(xiàn)象的生滅來看,人間確實是生滅的。從生滅去厭離它。但是,注意哦!大乘學者不同在哪里?直接契入涅槃寂滅法性,這一點就是跟聲聞不同!聲聞要透過無常生滅的現(xiàn)象來了解,有的反而認為無常的生滅現(xiàn)象是實在的,有實在的生、實在的滅。那么大乘學者直接契入的是法性空寂!緣起即是條件的組合,就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體,雖然看起來現(xiàn)象是生滅的,其實生滅現(xiàn)象的當下是如幻的、非實的、無自性的。當下體證的不是生滅的相,而是寂滅的性。注意哦!這個就是大乘跟聲聞法不同的地方!

  但是,以世俗的眾生來講,現(xiàn)象我們?nèi)菀桩a(chǎn)生實在感。我今天用功觀察萬法,有所緣比較容易專注,比較容易了解,有個觀察對象。(比如)身心起變化,覺得有在變化,我現(xiàn)在覺得有進步,一點一滴的感受,好像有實在感,比較容易滿足。直接要契入空性很難!生滅的當下就知道它的寂滅性而(體證)不生不滅,這個是很困難的。其實,這一點就變成我們大乘佛法的特色,注意聽哦,就在這里!

  大乘會批評聲聞,說他只是破我空,不破法空,因為認為生滅相是實在的。薩婆多部認為過去是實在,現(xiàn)在實在,未來還實在,三世實有!比較進步的(經(jīng)部)“過未無體,現(xiàn)在實有”,還是認為現(xiàn)在是實在的,那個實在感的影子還是去不掉,這個就是大乘在批評的地方——我空法有!但是,大乘是必竟空,連法都要空掉,不能以為有任何一個實在的法!不同就這里。

  一般聲聞學者以為緣起是無常生滅的,現(xiàn)在說:「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維摩經(jīng)卷上),這似乎不同,成為一般聲聞學者與大乘學者論諍的焦點。然依釋迦創(chuàng)開的佛法說,生滅與不生滅,本來一致。

  這個就是不共的!聲聞學者講緣起:一切法在遷流不停嘛,是生生滅滅的,今天大乘學者說緣起就是不生不滅,哇!這個不能接受!所以導師啊就點出重點!真正佛法里面的深意啊,生滅跟不生滅本來是一致的哦!是不二的!也就是生滅是相,不生不滅是性!現(xiàn)象上現(xiàn)出生滅,而本質上呢?緣起就是不生滅.就表示實生實滅的否定啦!“不生不滅”在小乘認為是實在,有個涅槃的本體,叫無為法,跟有為法是分開的。大乘不是這樣講,有為不離無為,無為不離有為,不能離開有為談無為,它不是兩個。所以生滅即是‘不生不滅\’!不是說 生滅是生滅,‘不生不滅\’是‘不生不滅\’哦!如果,生滅是一個,‘不生不滅\’是另一個,那么‘生滅\’永遠不能到達‘不生不滅\’,這樣知道意思了。其實,生滅是現(xiàn)象,不生不滅是它的本質,了解了,原來生滅就是不生不滅,這樣子的話,就能了解大乘的深意!

  所以談到空啊,這些根本(的法義)如果不懂,你要了解空義是很難的,真正的空義是講不二、離兩邊哪!生滅跟不生滅名兩邊。不二的時候名中道,這個就是《中論》的講法。注意聽哦!如果明白了這個!我們現(xiàn)在活在人間就是在現(xiàn)象中,是不是?現(xiàn)象的本身顯現(xiàn)的就是生滅。如果認為生滅跟不生不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地方!等到這個生滅——死了以后,才可能體證到‘不生不滅\’是不是?如果明白生滅的本質就是不生不滅,活著的當下就能體證涅槃,這樣知道意思吧?這個觀念非常重要的哦!如果明白生滅的真相就是不生不滅的話,要不要厭離我們的身心、人間萬法到一個很清靜的地方去,需不需要?注意聽哦!這個觀念很重要哦!佛陀的時代,他的弟子證阿羅漢很簡單的。他們有沒有說死后到哪里去?有沒有講這個問題?沒有!為什么?他們當下就能涅槃寂靜,當下就能體證解脫!但是今天如果把‘生滅\’跟‘不生滅\’分為完全隔開的兩邊不同的!疅o為法\’跟‘有為法\’是完全不同的,那你今天如何證?我們都在生滅中、都在有為法,怎么體會也體會不到無為法!但是如果明白生滅是現(xiàn)象遷流變化,而本質上是否定了生滅的實有!就了解到不生不滅!所以明白的話,生滅就是不生不滅。

  大乘說“煩惱菩提!“其實,煩惱就是菩提嗎?不是啊!是煩惱的本質清楚了,就能體證菩提!因為煩惱的本質是空,煩惱也無實性,煩惱也不是永恒的,煩惱也不是常住的,是不是這樣子?它是緣起如幻的!緣起如幻即是空,有沒有永恒的煩惱?沒有!如果了解煩惱的本質,你就不再煩惱了。那不就是體會到涅槃嗎!這樣‘煩惱即菩提\’才能成立哦!各位如果不了解煩惱的本質,今天要破煩惱,請問你:煩惱如果是真的,你能破得了嗎?了解煩惱的真相:由緣起故,你還會制造煩惱嗎?還有煩惱可破嗎?

  我們每一個人什么觀念?以為業(yè)力深重!無始以來造業(yè)無邊,煩惱業(yè)很重去不完的啦!洗不凈的啦!是不是(這種思想)?那怎么辦?啊,等佛來救度啦!只有靠佛力加持啦,其它沒有辦法啦!請問:這樣修行哪一個能成就?“我向你拜拜,你就庇佑我,我不拜就不得救”是這樣子的嗎?所以要明白哦!我們今天了解空義,《中論》在談的是什么?了解生滅是相,了解它的本來面目是‘不生不滅\’的‘法性空寂\’,了解這個,你才能超越哦!今天如果認為業(yè)力是實有的,業(yè)力是不變的,業(yè)力是永恒的,你能修嗎?你去得掉嗎?這個是重點!碰到這個重點我都會一直講,一直講,就是讓大家建立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明白了這個,才知道,哇!原來我們的顛倒啊、造業(yè),是因為不了解真相而已。聽了法,了解真相了,原來我們的業(yè)力也是可以修正的。知道它的本質,超越了,就不再顛倒、不再造業(yè)、不再相續(xù)了。

  十二因緣,任何一環(huán)斷了后面就不相續(xù),這個一定要明白!不然鴦羯摩羅怎么能證阿羅漢!鴦羯摩羅他一生就殺了九十九個人。差一點把佛陀也殺了,為什么能證阿羅漢不受后有?他業(yè)力還了嗎?有沒有一個個再讓人殺回去?注意聽哦!今天如果搞不清楚法的真義,我們不知道每一個人當下都能解脫的,不知道!都在求、都在拜,都在靠他力的庇佑,你永遠等不到的,要注意聽哦!

  大乘法直接契入的就是寂滅涅槃的‘不生不滅\’法性!這一點很重要!這個就是大乘的不共處。如果明白了,跟三法印有沒有違背?沒有啊!三法印講:無常、無我,寂滅涅槃,只是大乘法更深入法的深意!直接體證的就是不生不滅的寂滅涅槃,這樣知道意思了吧!

  導師研究《阿含》溯源而上找到佛法的根本的時候,是要破除那些邪見的:后面爭論的、自以為是的,要找到根源。而佛法真正偉大、展現(xiàn)深義的,其實還是在大乘!但是大乘后面有流變啊!分了三大不同系統(tǒng),導師還要把三大系統(tǒng)的知見厘清,讓你體會到哪一個是跟這個深義相應的,哪個不一樣、是流變的!這個你才了解呀!大乘法還要大大抉擇呢!大乘法是了不起,啊!寂滅法性!當下體證不生不滅,但是請問你:“每一宗每一派都是這樣子嗎?”不是哦!注意聽!這個要讓我們抉擇的地方!今天沒有導師這樣用心把法厘的這么清,我們憑什么去抉擇?普遍的、傳統(tǒng)的佛法大家回頭看一看在談什么?還有佛法的真義嗎?今天沒有導師,我們?nèi)绾握页鲆粭l真正可以解脫的路?大家要注意了!是不是一步一步就了解導師的用心有多深!“立足于根本佛教之純樸,”如果沒有溯源而上,沒有找到根源、源頭,你怎么站得住!真的站得住,回過頭來才能了解大乘佛法,了解它的真義應該是站在哪一點!這一點你也找到了,你才有擇法眼!大乘法有三大系,哪一系是符合這個根本的,那就是究竟!哪一些理論是不究竟的、是方便說,我們才能抉擇出來。這個多重要啊!這個《中觀今論》那!不但把根本法抉擇出來,后面還把我們中國八大宗的思想都抉擇的很清楚,你們才知道導師的智慧是怎么一回事啊!

  不生不滅,《阿含經(jīng)》是指涅槃無為而說的。涅槃,決不是死了,也不是死了才證得涅槃。涅槃,玄奘譯為圓寂。梵語含有否定與消散的意味,又有安樂自在的意義。佛所說的涅槃,是指那超脫了紛亂的、煩囂的、束縛的一切,而到達安寧的、平和的、解放的自在境地。 這幾句話就很重要!涅槃不是死后才證的啊,大家要明白哦!我們內(nèi)心是無明的,擾亂的,非常的煩囂,很多的束縛不自在!涅槃是什么?就是超越了這些而已,達到了內(nèi)在的安寧平和跟完全的自在解脫!

  這一解脫自在的境地,是佛教正覺的完成,充滿了豐富的內(nèi)容,即解脫了愚癡為本的生死,而得到智慧為本的解脫。這種解脫的境界!在佛教來講,是因為覺悟了,對法明白了,內(nèi)在的問題都超越了。通過這種過程達到最后的目的啦!其實內(nèi)容是非常豐富的。不是涅槃了什么都沒有了,也就是說:我們眾生以愚癡為本,所以在生死輪回不斷;超越了解脫了,開展了智慧!這里的智慧就是我們講的般若啦!以般若智慧為本的人生,生命在活著的過程就能達到解脫涅槃,不是死后的事啊!

  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不了解,都在等死后到哪里去,到那邊慢慢的修行才能解脫。真正的佛法哪里是叫你等死后?現(xiàn)在身心的問題,每個人當下都能體會,我們身心的變化自己最清楚了,為什么會痛苦煩惱?為什么在貪嗔癡、執(zhí)著里爬不出來?如果你能善于觀察、了解、明白,找出它的因緣條件,你現(xiàn)在就能轉化它,現(xiàn)在就能改變它。尤其是我們在上課建立的就是正見,開發(fā)的就是般若智慧,般若空慧。就能看清楚這些真相,這些內(nèi)涵,我們就能超越它。放著這樣現(xiàn)成的因緣條件不去善于使用,還在等待未來的救渡,這個是智慧的嗎?這個是佛法的真義嗎?

  所以要明白啊!善用我們現(xiàn)在的因緣跟人生,不管你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好壞,身體的好壞都沒有關系,只要你善于觀察,都能把握生命的實相而解脫。這一點很重要哦!有人認為我福報不大,我哪里有智慧?錯了!只要你發(fā)心,建立緣起正見,善于把握自己的因緣,每個生命當下的活動都能讓你看清真相。只要你有緣起正見的話!生活中都能觀照,都能體驗,都能超越,都能解脫。

  如果今天不把握這個根本觀念,都認為是沒有辦法的,等人救渡,死后到哪里去,你根本就冤枉啊!失去了大好良機啊!這個就是建立在我們知見上的錯誤觀念。所以,佛法不是講有人生難得嗎?得到這個身體不容易的,反而認為沒有辦法。每天在貪嗔癡、煩惱、名利中打滾,從來沒有想要覺醒,從來沒有把握當下的因緣來解脫,今天我們有緣學這個法,我可以肯定告訴各位,只要你善于把握,善于用心,每個人的當下都有解脫的機會。我絕對不打妄語。大家要珍惜啊!

  從這里開始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我們雖然上課那么久了,大家也常常聽,但是這個地方我們要多用一點心,也許我們聽過了,但是都沒有很深的體會,對法的體悟啊,這里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我們對法不能受用,其實就是沒有找到真正的入手處或是相應處,這個地方導師所談的就是我們用功受用、相應的入手處,也就是悟入的地方,希望大家在這個地方要多用心啊!

  涅槃又稱為無為、無生(無住無滅)。因為佛稱世俗的一切為有為,即惑業(yè)所感成的,動亂、相對、束縛的生滅,是他的根本性質;突破了這種煩擾、差別、束縛的有為生滅,在無可形容、無可名稱中,即稱之為不生不滅的無為涅槃。談到涅槃,在《雜阿含》經(jīng)中都說是無為法,所謂的無為就是無生,那么真正的無為是什么意思呢?導師這里就講:佛陀把世俗一切稱作有為法:我們看得到的、體會的到的一切法都是有為法,它是生滅、變化、造作的。有為法就是我們無明惑業(yè)產(chǎn)生的這一種動亂、相對、束縛。也就是說,我們講世俗的有為離不開這些生滅的現(xiàn)象。所謂的涅槃、無為就是突破了這種煩擾、差別、束縛跟有生有滅的種種特質。這一種超越,不是一般的語言可以形容。那么在無法形容的這個狀態(tài)之下,不得已用一個假名,叫做不生不滅的無為涅槃。

  這里就點出一個重點,‘無為\’不是離‘有為\’以外有一個實體的存在,而是‘有為\’的種種煩惱顛倒、執(zhí)著、無明的息滅,給它一個名字叫(無為)涅槃。我們后來的大乘佛法很多不同體系的理念,對無為法、涅槃的這一部分的解釋就有不同。如果認為‘涅槃\’是離開‘有為\’以外的另外一個實體無為,或者是有實體性的無為法,那樣‘有為\’跟‘無為\’就分割成兩個本質上完全不同的東西。導師這里點出來:在有為的煩惱相對中,息滅了貪嗔癡、煩惱,假名為涅槃。所以離開有為煩惱的止息,沒有涅槃可得,那這樣子的話,有為跟無為就不是兩件事哦!這個觀念要先建立好,我們分析佛法才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這本是中道行的成果,離兩邊名中道,你了解真相了,是修中道行帶來的果實啊!然依此為正覺所覺的法界而說,無為又成為究竟的理性。如果我們真正超越了有為的執(zhí)著,覺悟了、了解一切法性的本來,那么從這個角度,把無為就當作是一個究竟的理性,也就是真理法則啦,真理實相啦。涅槃,正覺的解脫,不問菩薩、聲聞,是一致企圖實現(xiàn)的目的。不管是講聲聞二乘的法,或者是我們自認為是大乘的菩薩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要達成涅槃而已。

  聲聞行者達到了此一目的,即以為到達了究竟,「所作已辦」,更沒有可學可作的,稱為「證入實際」。阿羅漢體證了涅槃,他就認為“所做已辦:該做的都做了,該完成的都完成了,再也沒有后面的問題了,”二乘的證入涅槃也就是所謂的證入實際。

  大乘行者到了不動地,也同樣的體驗此一境地,但名之為「無生法忍」,而認為還沒究竟的。大乘講十地,到第八地的‘不動地\’,我們講八地菩薩,證的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其實跟阿羅漢的不動地是一樣的。那么不管是聲聞、大乘的菩薩所要證入的,所體證的法,其實是一樣的。八地菩薩的無生法忍跟阿羅漢在法的體驗上、法的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二乘以為‘所做已辦、不受后有\(zhòng)‘,就是究竟了。但是八地菩薩不認為這樣就是究竟了,差別在這里而已,只是對這樣的體證,一個是認為已經(jīng)究竟了,一個認為還沒有而已。

  如《十地經(jīng)》第八地中說:菩薩證得無生法忍時,想要證涅槃了。佛告訴他說:「此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十地經(jīng)》解釋第八地的時候,就這樣的講:菩薩悟到了無生法忍,也想涅槃(無生法忍就是體證到一切法的本性空寂,法性寂滅)。但是佛陀就告訴他說:你所體會的這個法性,其實不管有沒有佛陀出世人間,這個法性都常住,都是這樣子的。也就是說,有佛無佛,法性都是本來如此的。一切諸佛成佛,并不是因為得到此法才叫如來呀,因為二乘的圣者同樣能得到這樣的無分別法性。這就表示真正的如來,不是只有證得這個法性而叫如來,應該還有更深的意義。

  無生法,是三乘所共證的,諸佛并不以得此法而名為如來,即說明了大乘沒有把它看作「完成了」,還要更進一步,從大悲大愿中去廣行利他。關于這點,《智度論》卷七五說:「得無生忍、受記,更無余事,唯行凈佛世界,成就眾生」!洞笾嵌日摗芬舱劦竭@個問題:得到無生法忍的菩薩,受記就沒有其它的事了,就是“嚴凈佛土,成熟眾生”。這個就是真正行菩薩道,與二乘不同的地方。

  依于此義,故卷五說:「無生忍是助佛道門」。這可見大乘在正覺解脫的──自利立場,并不與聲聞乘不同。這里所謂的“自利立場”,就是自己修行、悟道、成就、解脫的立場。也就是說你所悟的、所體證的,跟聲聞乘都一樣,在法的本質上都一樣。都體會到法性的本來清凈,本來就是空寂,這一點都一樣的。

  不過一般聲聞行者自利心切,到此即以為一切圓滿了,不能更精進的起而利他,所以大乘經(jīng)中多責斥他。我們站在行菩薩道的立場,除了自己的成就以外,自然會生出悲心,因為自己過去那么辛苦,也可以體證到眾生是非常的苦,他生出悲心:我自己是解脫了,但是看到蕓蕓眾生都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啊,心里會生那一種悲憫之情啊!希望這些苦海的眾生也能得度,他并不認為我自己這樣就圓滿了,他希望能夠幫助這些苦難的眾生,他會生出那種“利他”之心哪。

  在根本佛法里面,確實是阿羅漢只要證到不動地,差不多都是講“此生已盡,不受后有”,確實沒有強調說“要生生世世的來度眾生”,但是阿羅漢并不是不關懷眾生,只是沒有談到“生生世世”四個字。菩薩他認為呀,既然已經(jīng)體會到法性空寂,既然已經(jīng)能夠超越生死的束縛,也知道人間的如幻性,也知道法性的空寂性,他就沒有生死的恐懼了。所以菩薩不畏生死,來人間就像示現(xiàn)一樣.也不會執(zhí)著涅槃.菩薩能夠“不畏生死、不住涅槃”的原因,其實是他體證到法性空寂,是悟到無生法忍。

  如果說沒有這個法的體會,我們就會生出恐懼的心嘍,說來了會有“隔陰之迷”。所以,如果對法上沒有體會跟受用,今天說要行菩薩道,你那個心意就發(fā)不出來了。所以我們要明白:今天要講大乘行菩薩道,如果你今天對法沒有體悟,自己沒有一個起碼的受用,你想來就能來嗎?來是一定來啊,是說不知道哪一道去了,怎么說一定是你能夠生生世世要行菩薩道呢?

  這里就講自利的立場,自利的部分,大乘跟小乘其實是一樣的,同證的法性空寂。那么站在這個利他的不同,所以大乘經(jīng)典為了要鼓勵大家、發(fā)大心、行菩薩道,對小乘自利的部分就有斥責的現(xiàn)象。其實,只是為了鼓勵大家發(fā)大心而已,目的不是在批判,不是在看不起,不是!只是在告訴大家發(fā)大心的重要而已。你說,真正大乘證了無生法忍這一種心情,還會去斥責別人嗎?會看不起別人嗎?當然不會!其實主要是在鼓勵大家發(fā)大心,重點應該是在這邊,不是在呵斥的這一邊啦!

  大乘是依此聲聞極果的正覺境界──涅槃,得無生法忍,不把他看作完成,進而開拓出普度眾生的無盡的大悲愿行。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導師的用心啊,他把法抉擇的這么清楚,讓我們能避免一般大小乘互相排斥的這個現(xiàn)象。大乘能體證‘八地菩薩無生法忍的境界\’跟阿羅漢是一樣的,那么在法上就沒有什么好爭論的了。唯一不同的是發(fā)心、發(fā)愿不同,這個就沒有什么好爭論的了。

  第二節(jié) 聲聞常道與大乘深論(1)

  正覺體悟的無為、不生,是三乘圣者所共證的,已如上述。為了教導聲聞弟子證得此無生法,依『阿含經(jīng)』所成立的教門說,主要是三法印∶在聲聞佛法里面最主要的,就是依《阿含經(jīng)》所成立的教門,主要展現(xiàn)的內(nèi)容就是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此三者,印定釋迦的出世法,開示世出世間的真理。三法印,其實就是佛陀的根本教法里面的思想,如果要分別是不是佛陀的教法,只要根據(jù)三法印去印定。

  此三者,是可以隨說一印,或次第說此三印的。三法印有幾個角度的說法,隨便哪一印、哪一講都可以契入真理,都可以體證法性,也可以把它分成次第的來講:從無常,體會無我,再體會涅槃,好像有次第的。也可以三個同時把它合在一起說的,可以有不同角度的使用。次第三法印,即是以明解因果事實的生滅為出發(fā)點,依此而通過諸法無我的實踐,到達正覺的涅槃。如果照次第來講的話,要先明白的就是因果事事的生滅為出發(fā)。從現(xiàn)象,包括我們自己的身心,看它生滅的現(xiàn)象作為出發(fā)的地方,從生滅不住就了解它根本沒有一個永恒性、不變性,所以叫諸法無我,這樣去體驗最后才達到涅槃。

  這如『雜阿含』(二七0經(jīng))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圣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峨s阿含經(jīng)》的(二七o經(jīng))就是講這個內(nèi)容:你從無常的觀察,思維就能建立無我想,這個就是次第了。然后安住在無我的這個觀念中,你的心就慢慢離我執(zhí)我慢,就能得涅槃,這個就是次第的感覺。

  三法印的次第悟入,可看為聲聞法的常道。如果今天要講聲聞次第,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次第,這個是最普遍的了正常道。

  但大乘佛教,本是充滿利他悲愿的佛教行者,在深證無生的體悟中,闡發(fā)釋迦本懷而應運光大的。從這個地方大家要用心哪,因為我們學的是大乘佛法。這個地方導師所開示的如果我們能明白。就能更善巧的把握法的深意。更能善巧直接契入法性,直接體悟涅槃的部分,都在這個地方,大家要用心啊。今天大乘菩薩的悲愿從什么地方來展現(xiàn)的?是在深證無生的體悟中,闡發(fā)釋迦本懷把它應運光大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說佛陀他雖然開示了三法印,契入了涅槃。但是,一般人并沒有更深刻地去體悟到佛陀真正的本懷,還執(zhí)著在開示三法印的過程中的這些生滅現(xiàn)象,沒有辦法直接契入真正的無生,深入那個法性,直接契入涅槃的部分。

  在這無生的深悟中,以佛陀為模范,不以為「所作已辦」,而還要進一步的利他無盡。所以,我們講佛陀的本懷,不是在講阿羅漢所證的不是佛陀的根本。而是說以佛陀的行為,他一生悟道后四十多年都在利益眾生,還有從他的本生談,知道他過去行菩薩道的辛苦。所以,以佛陀的身行可以看出他的大悲大愿,而不是只是在證入涅槃,自我解除那些痛苦而已,這個才是佛陀真正的本懷。導師要點出的是這個。在無生的深悟中,以佛陀為模范。那么就不會認為我證了,世間事已經(jīng)沒有我的事了,佛陀不管是從他的當生悟道后四十幾年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眾生的關懷跟弘法,從他的本生談可以看出他過去行菩薩的這個時期是多么的辛苦,都沒有離開眾生,是從這個為模范來看,所以不會住在那個以為所作已辦就結束了,這一點就是大乘看出佛陀更深的本懷的地方。

  本著此無生無為的悟境去正觀一切,即窺見了釋迦立教的深義,因之與一般凡庸的聲聞學者不同。為了要讓大家明白佛法的根本是什么?所以我們找源頭,研究【阿含】,很多人看到前半段,就以為講的都是小乘的,不知道講【阿含】的用意、不了解。我們有一些帶子,或者是光盤送出去,人家一看【阿含經(jīng)】,哎!這個小乘的!然后仍有很多人學,學了之后有很深的體會,想利益旁邊的人。他旁邊的人聽到說:你研究的那個是小乘的!那么我們就知道,普遍學大乘的人對這些【阿含經(jīng)】,都把它判為小乘的、是不了義的!其實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佛法的根本就在【阿含】,但是注意!我們今天講【阿含】,并不是讓大家要去學小乘,而是要找到法的源頭!什么是佛法的與世不共的特質!這個先把握了。跟聲聞學者自利的立場都一樣可以得到受用,這才有一個立足點。然后呢,導師這里就開始讓我們明白什么是大乘!大乘難道體悟的“法”跟“根本法”有所不同嗎?如果今天沒有把根本法抉擇清楚,大乘流傳到后面還有偏頗流變的發(fā)展,那么你就站不住腳了,很容易跟外道的思想混在一起!所以,抉擇“根本的法”目的是讓你有一個立足的地方,讓你有擇法眼,再研究真正的大乘,才知道大乘佛法中還有三大體系的不同。

  佛法那么偉大,最后為什么在印度會滅?因為流變了、變質了,當然最后會產(chǎn)生危機了。今天要講大乘,如果不把“根本的法”抉擇得清楚、站得穩(wěn),你沒有擇法眼,一樣被很多外道的一些觀念迷惑!隨著不正確流變的法,你怎么學也不能受用。所以,如果這個法沒有繼續(xù)的聽、繼續(xù)的學,很容易誤解了。有的人以為這個【阿含經(jīng)】是小乘的,他沒興趣聽。好,今天講大乘的,大乘的法又有那么多的宗派,那么多的體系不同,要聽哪一個?今天沒有佛法的根本,你就沒有擇法眼,找不到你真正正確的法門,你的受用處就達不到,那么就可以看出這個重要了!導師現(xiàn)在開始講,真正的大乘精神跟“根本佛法”哪里不同?然后,在后面的這些論著中,更重要的展現(xiàn)出佛法特質,大乘的特質從哪里去體證,非常的重要!

  所以大乘佛教的特色,即「諸法本不生」,即是依緣起本來不生不滅為出發(fā)的。大乘佛教跟聲聞哪里不同?聲聞是透過現(xiàn)象,從無常變化不居,了解它的無常才體會無我,透過無我的修證才體證到法的本質、體證涅槃寂滅。但是,大乘佛教的特色,直接體證的就是諸法本不生,直接契入的是不生不滅,出發(fā)點是在這個地方。注意聽!不一樣哦!聲聞佛法是從生生滅滅入手,真正的大乘的佛法的特色是直接契入不生不滅,而且是依不生不滅為出發(fā)點,這一點我希望大家要很用心的去體會,如果明白這個根本,我們修行用功的方法也不一樣。

  『文殊師利凈律經(jīng)』說∶「彼土眾生了真諦義以為元首,不以緣起為第一也」。文殊菩薩的這個經(jīng)典,都是以大乘第一義諦為根本的一種學說,不像我們是從無常、從緣起事相的變化,慢慢一步一步地去體驗。彼土,指他是另外一個凈土來的,所以立教方式不同,直接就契入無生法,意思是一樣的。

  這雖在說明彼土與此土的立教方式不同,實即說明了佛教的原有體系──其實就是要讓我們明白佛法的根本在哪里了,一般聲聞學者,是以緣起因果生滅為出發(fā)的;應運光大的大乘學,是以本不生滅的寂滅無為(緣起性)為出發(fā)的。導師點出這個重點,大家就要注意了!我們能貫穿大乘跟小乘,其實它的立足點是一致的。從生滅緣起的這些法則,跟直接契入不生不滅的寂滅法則,其實都是依于緣起,只是一個重的是苦集;一個重的是滅道。也是苦集滅道的兩邊么!重點其實都一樣,只是個個展現(xiàn)的面貌、下手處不同而已。很多人就會講,如果今天不知道這個根本,哪里能夠知道更深的呢?這個話是沒有錯的!比如:我們對一般初學的人,直接跟他講不生不滅,不容易體會的,只能從我們的身心,我們的世界,去觀察萬法的生滅變化,才知道它的無常無我,才能體證到最后的不執(zhí)著、不住,才能體證空寂。直接契入不生很不容易,今天如果沒有基礎,直接講不生不滅,幾個人聽懂?所以,今天我們一定要明白!雖然大乘法直接契入的是不生不滅,但是那個過程還是要有條件的。

  從釋迦的由證而立教說,本是正覺了無生法性,圓證了法法不出于如如(無生)法性的。他的從證出教,如先從最高峰鳥瞰一切,然后順從山谷中的迷路者(眾生),給以逐步指引,以導登最高峰的。佛陀他所證覺的就是無生法性么,那么圓滿的體證了法法不出于如如,一切萬法都沒有離開如如不動的法性,那么他覺證以后,引出他的教導、教法,其實,就是他直接契入的最高的法性如如。所以,先從最高峰的那個點來看,順著山谷來看一切,就看到眾生是在谷地那邊迷失么,所以就一步一步的給你指引,把你導向最高峰。他體證的是最高的如如法性,但是眾生是在谷地呀,他只能一步一步的把你引導上來。

  后來的一般聲聞學者,在向上的歷程中,從山谷要往山頂?shù)倪@個過程中,分為路旁的景色所迷,忘卻了指導者的真意。 我們從谷底的山路,一路一路的往上邁進,目的是在最高的山頂。這個過程雖然有很多景色,也就是很多境界了,卻被這些景色迷惑了,反而忘記了對一個引導者,真正的目的是在最高的山頂,這一點是真正的內(nèi)涵跟意義。

  大乘學者,即是揭露這鳥瞰一切的意境,使他們歸宗有在而直登山頂?shù)摹7鹜又笇覀兊钠鋵嵵挥幸粋目的,就是最高那個山頂,那是真正的目的跟意義。你如果在沿途中看到很多的美景,很多的景色,但是畢竟那不是最高的目的,那是過程。如果你把過程的每一個山色,每一個美景都把它當作是非常了不起的,反而產(chǎn)生了執(zhí)著。其實只有一個目的是最高的山頂。所以,大乘佛法只是把它點出來而已!直接契入法性空寂。就是直接體證到佛陀要你到達山頂?shù)哪莻目的,就是一切法的如如法性,直接要體證的是這個。

  所以。大乘不僅不與釋迦的本教相違,而且真能窺見釋迦本教的真義,非拘泥名相的一般聲聞學者所及。導師寫到這里,你們有什么感受?其實,導師真正要發(fā)揚的,要彰顯的,是大乘佛法的與聲聞學者不同的重點,點出來它的真意。其實,他本人也是在這里。所以很多學聲聞的人,認為大乘非佛說,不承認大乘佛法。但是,導師就講出來:真正的大乘不是流變的大乘!大家要注意聽啊!是更能窺見佛陀本教的真義,不會跟佛陀的本教相違背,不會的!反而是一些拘泥名相的這些聲聞學者,反而是有所執(zhí)著了。

  如佛在『阿含經(jīng)』中,從緣起的生滅相續(xù)而說諸行無常;從緣起的因緣和合而說諸法無我;無我我所的執(zhí)見而悟入無生無滅的涅槃。釋迦的方便善巧,使眾生從現(xiàn)實經(jīng)驗到的因果生滅相續(xù)和合中,離執(zhí)到達正覺的體悟。導師指出重點在【阿含經(jīng)】里面,主要是談緣起,緣起的生滅相續(xù)。從緣起現(xiàn)象的生滅相續(xù),就知道諸行的無常性。緣起是因緣的組合,所以沒有不變性,就是無我性。體會到無我、無我所了,就超越了那個執(zhí)著,悟入的就是無生無滅的涅槃。這個就是佛陀方便善巧么,在生活中在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中,讓你去體會、讓你去觀察,了解真相,你就離開執(zhí)著了,就能夠體悟了。

  實則此涅槃并不在一切現(xiàn)實的以外,現(xiàn)實的現(xiàn)象中,知道它的無常性,體會它的無我性,最后離開執(zhí)著證入涅槃了。那么這個涅槃,就在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中超越了過去的執(zhí)著而體證的,所以,不是離開現(xiàn)實以外還有一個什么東西叫涅槃,這樣知道意思吧。這個重點很重要!!!不是離開我們的生命跟現(xiàn)實生活的這個經(jīng)驗以外還有什么。

  不過為了引迷啟悟,而相對的稱之為無為、無生。這個重點如果能明白的人,那么修行在哪里修行?就在一切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界,身心能體驗的,能觀察的,不離開當前的這些因緣去觀察,用今天學的法去觀察,是不是這樣子?是不是真的無常?是不是剎那不住?是不是沒有一個永恒不變性?體會到了、觀察到了,確實是這樣子的時候,那你平常的愛染執(zhí)著你還會相續(xù)嗎?過去愛染的、執(zhí)著的,原來是剎那變化不停的。我認為很喜歡、很感受、很深的,現(xiàn)在也知道是生滅不住的,你還會繼續(xù)嗎?還要繼續(xù)顛倒染著嗎?所以為了“引迷啟悟”,才告訴你有一個叫無生的、無為的。其實,都不離開我們的現(xiàn)象、經(jīng)驗法則。如果你今天在萬法中,在身心的體悟中,也能夠有這樣的體會跟觀察的話,那不就是同樣可以體證無為無生嗎?那么如果明白了,修行要在哪里修你就懂了,這個很重要啊!!!

  一般聲聞學者,為名相章句所迷,將有為生死與無為涅槃的真義誤會了。如薩婆多部,把有為與無為,看作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實體法。薩婆多部就是一切有部,在部派佛教里面,最后都是歸于實有的。他們就是把有為跟無為,看為兩種完全不同性質的實體法。如果有為,像我們現(xiàn)在的身心是有為了;那無為,是跟我們身心不相干的另外一個實體法,那這樣有為怎么修還是在有為,會不會變成無為?有為怎么修還是有為,那怎么能體會無為呢!因為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么,怎么會這邊變成那邊,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看【阿含經(jīng)】也是講,說緣起法就講有為法、無為法,有為法是生住異滅的;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的。那么,我們就誤解了,以為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法:一個叫有為法,一個叫無為法,這個就是薩婆多部的觀念。佛滅后,到龍樹菩薩的大乘開展以前,這個叫部派佛教。差不多都有這樣的觀念。為什么要破這種執(zhí)著,為什么要有大乘的開展?那你們就明白了,那是必然要的,不然這些問題怎么解決。

  這由于缺乏無生無為的深悟,專在名相上轉,所以不能正見『阿含』的教義,不能理解釋迦何以依緣起而建立一切。佛滅后,佛法就靠這些佛弟子口口相傳,到后來有了經(jīng)典。那么在《阿含經(jīng)》的上面,如果我們今天在教義上執(zhí)著了文字,在名相上轉,沒有了解這個名相真正的深義的話,那么就會產(chǎn)生這樣的結果。缺乏的就是無生無為的深悟,一個真正體會到無生無為的人當然不會去執(zhí)著了,但是如果今天沒有這樣的體悟,你只在文字上去解釋他用想象的、用歸納的、用推理的,推出來的東西都是依文解義,又容易產(chǎn)生這個問題。

  涅槃即是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法則而顯示的,如何離卻緣起而另指一物!學緣起法就明白了,緣起的相生就是流轉這一邊,我們叫流轉門;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就在顯示前面因的消失,后面的果就不相續(xù),那么無為就是有為的不相續(xù),就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還是不離開緣起的法則而顯示的啊!怎么能夠離開緣起指另外的一個東西或另外一物呢?所以,對緣起的深義不明白,也會產(chǎn)生這樣的一個結果。

  我們在談緣起的時候很用心的,導師每一次在寫任何一部書,談到緣起他會一再的解釋,一再的解釋,其實,他就要讓我們明白緣起的深義到底是什么!緣起不但講現(xiàn)象的流轉生滅,也是因為依這個生滅的止息也在談它的還滅,涅槃的部分。所以緣起是兩部分的,前面是流轉后面是還滅,明白了,啊,涅槃悟無生也是緣起的還滅。所以不是離開緣起而有另外一個涅槃的實體呀!這一點明白的人,怎么可能會把涅槃當為實有的涅槃?另外一個實體呢?跟有為是不一樣的!跟緣起是不一樣的!怎么可能會有這樣的體會呢?這個是薩婆多部的部分。

  又如經(jīng)部師以無為是無,有為才是實有;經(jīng)部師也是部派佛教里面比較進步的一派,認為無為是沒有,有為是實有,那末佛法竟是教導眾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這個是導師的批評、評判。這種觀念把有為無為分開了,就會產(chǎn)生這樣的結果。要知道∶生滅相續(xù)的是無常,蘊等和合的是無我,依無常無我的事相,說明流轉門。這個就是緣起的流轉么,能夠體悟無我無我所,達到「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的涅槃,這是還滅門。這雖是釋尊所教示的,但這不過是從緣起事相的消散過程上說。這「無」與「滅」,實是有與生的否定,還是建立在有為事實上的,這那里能說是涅槃──滅諦?

  緣起事相的消散,這個無跟滅,其實就是有跟生的否定而已。還是要建立在有為的事實上,所以沒有離開現(xiàn)象,沒有離開有為來談的,所以不能把涅槃當作唯一的滅諦,不是這樣子的。“生”與“有”當了解它的非實、無實性,那么體證的就是無與滅,這些都是建立在有為的事實上。所以千萬不要把有為跟無為分成截然不同的實體。所以古人說∶「滅尚非真,三諦焉是」?下面更重要的還有,大眾系學者,誤會不生不滅的意義,因而成立各式各樣的無為,都是離開事相的理性。

  大眾系,后來發(fā)展成我們講的大乘佛法,我們大乘佛法把無為解釋成很多種,都認為在離開事相以外還有一個無為的體性,甚至于離開一切的事相談理性,就是法則。

  所以不是將無為與涅槃看作離事實而別有實體,即是看作沒有。其實,今天很多人對于法的抉擇很困難,就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很多理論都是差別不同,所以才無從入手么,導師就把這個問題抉擇得很清楚。

  尤其生滅無常,被他們局限在緣起事相上說,根本不成其為法印!法印是真理,是不變的。那么生滅無常只局限在緣起的事相上,那是有為法了,那怎么成為法印呢?如果事相是事相,無為是無為,那么緣起的現(xiàn)象怎么能成為法印呢?其實從事相的無常變化體證無我,就能證入寂滅么!所以成為法印!如果事相是事相,寂滅是寂滅的,涅槃是另外一回事,那么事相就不可能成為法印了,這個是很簡單的評論。

  第二節(jié) 聲聞常道與大乘深論(2)

  大乘學者從無生無為的深悟中,直見正覺內(nèi)容的──無為的不生不滅。如果一定要彰顯大乘,一定要講大乘的特色,只是在無生無為有很深刻的體驗,才知道佛陀真正證覺的內(nèi)容是什么?其實,就是無為的不生不滅。

  所以說無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無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滅性不可得。這都是立足于空相應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今天看到一切法無常,就不會執(zhí)著在常,這是在深刻的體證到,原來無常是常性不可得。常性不可得,即現(xiàn)為因果生滅相續(xù)相,很重要哦!大家要注意!我們從無常體證到常性不可得,從無我也體證我性不可得。體證到所謂的涅槃,其實就是生滅性不可得。這三個都弄明白了,就會展現(xiàn)出大乘的深義。

  我想要講一些修行上的一些盲點的問題,因為這幾句話給我們的啟示很大。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在觀察外面的現(xiàn)象:色、聲、香、味、觸、法;或者是觀察我們內(nèi)在的功能:眼、耳、鼻、舌、身、意。是不是剎那剎那的變化?看到無常性,我們就執(zhí)著這個無常性是實在的,那么就認為實在有生生滅滅。如果從大乘的深義來看、來體證,生滅的、變化的,就表示常不可得。這樣一個觀念,轉個彎就完全不同的體會。從無常體會沒有一個不變的永恒的我,從大乘的深觀就知道,根本我是不可得,我性不可得,沒有這樣一個我的東西可以得到的。生滅既然是不居,生滅既然是不住,那就是生滅不可得,生滅的實在性不可得。這是另外一個角度來體會。

  我們在修行的人,不管用什么法門,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一種現(xiàn)象:就是我們體會、體證的過程,本來這個心很散亂,任何一個因緣之下會攀緣、會執(zhí)著、會愛染,在修行用功的過程中,心慢慢安住下來,比較寧靜,到了某一種程度會產(chǎn)生神秘經(jīng)驗。體證不同,定境會產(chǎn)生。比如說:忽然間身心脫落了,什么現(xiàn)象都沒有了,妄念不起了,靈靈明明的,或者覺得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了——這些都還是相啊!注意聽!還是心靈的相!有的比較執(zhí)著一點的看到光、看到影、看到菩薩、看到佛、看到極樂世界、看到清凈的什么,其實那個還是相哦,心的相!我們就感動得不得了了,那個叫作實修實證的境界,其實是真的嗎?那個是體證了嗎?你體證的那個境界跟那個相是如如不動永恒的嗎?還是會變!如果是常恒不變的,那么就不是生滅變化的,不是無常的。如果還是生滅變化的,會有出入的,那么還是無常相!

  但是很奇怪!我們非要有那個相,才感覺到我們的境界。很多人會批評導師說:他只是學術研究,沒有實證的經(jīng)驗。其實,這些人是根本不懂的,大概就是那些相才叫境界吧。我們今天談這么簡單的問題,體會無常的就是常不可得!要不要離開現(xiàn)在的相,去另外找一種特殊的境界的相?當下的生滅相,就能體會到常的不可得,還需要離開這個現(xiàn)象之外,另外找一個境界的相嗎?知道生滅的相,就知道生滅的不可得,就是體會的不生不滅。而這個不生不滅的體會,是離開生滅的相,另外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相嗎?注意聽哦!什么叫境界?離開眼前的現(xiàn)象,另外一種程度叫境界,所有的問題都消失了,是空的境界、光明的境界,那個叫境界,那個境界不叫相嗎?那是心的相啊!所以有時候真正的境界大家看不懂。

  執(zhí)著境界是修行的過程,心靈的現(xiàn)象大家都很執(zhí)著,以為那個就是修行的成果,那個叫實修實證,是這樣子嗎?談到這里我提醒一下:為什么我們很多用功的人,一定要有相應、感應、境界?不同于世俗一切的那個特殊的體證了,那個才叫做境界?導師就講:眾生在谷地,把他引導到最高的山頂,那個過程叫境界。他可以看到美景,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景象:有的很美,有的非常美非?鞓,就以為那個就是了,那個就是境界。所以,我說沒有人看懂導師真正的境界。

  如果明白這個道理,離開眼前的境界,還有其它的境界嗎?本來就在眼前的境界會染著,會起貪嗔癡、會造業(yè)、會煩惱,還有什么其它是境界?明白了這個真相,貪嗔癡不再起了,煩惱不再起了,對一切法都清楚了,如如不動了,安住了,就安住在一切法中。眾生看到的是生生滅滅,一個體證法性的人看到的是不生不滅。這個不生不滅,就在眾生的生生滅滅中,是同樣的景象啊!如果明白這個,有沒有離開萬法另外的境界?注意聽哦!如果必須離開當前的六根作用,跟六塵的相觸以外,而另外有一個境界,那我們就要厭離這里到哪里去了。所以,我們到底在求什么境界?很重要啊!

  如果人間生滅的境界一定要厭離以后才有,那一定要等死后了,不死根本不可能超越現(xiàn)在的境界么!但是,佛陀所證的涅槃不是滅后,悟道以后他就是涅槃了,他四十九年在弘法,還是一樣的在涅槃的解脫里面。那么,真正的所謂涅槃無為,難到是超越現(xiàn)在以外另外的一種嗎?所以明白了,修行要怎么修才真正的不執(zhí)著,就是這個知見要先建立了,這個知見不建立,聽到感應,聽到境界,聽到神通,那就不得了了。其實,那還是境界呀!境界都是有為法,你說怎么修?什么叫真正的境界?不過,要了解這個真的不容易!眾生總是在有里么。

  (1)常性不可得,即現(xiàn)為因果生滅相續(xù)相;因為常性不可得,一切現(xiàn)象才會生滅相續(xù)變化,所以,體證無常而知常不可得的人,他不會破壞因果,反而現(xiàn)出來的外在的現(xiàn)象,才能產(chǎn)生因果生滅,產(chǎn)生相續(xù)的現(xiàn)象。一個明白我性不可得,常性不可得的人,他會不會厭離人間一切的生滅相?生滅相本身就是真相,要知道!不然你如何能夠如如不動,不被外境轉?從生滅相續(xù)的無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

  這個叫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了。因為體證空性,所以才能緣起萬法的一切生滅相續(xù)。從因果的生滅相續(xù),也能體證到常性的空寂,如果真的明白的人,于一切萬法中還有什么障礙?這個才是真受用啊!

  (2)我性不可得,即現(xiàn)為因緣和合的無我相;在這無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有沒有叫你離開和合相?有沒有叫你離開緣起相?有沒有叫你離開生滅相?反而是在無我的和合相續(xù)中,才了悟我性的空寂!

  (3)生滅性不可得,即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相,必然的歸結于「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所以,眾生看到的是生滅相么!知道它的無常性、無我性,那么就看到這個生滅相。其實,生滅性是不可得!生滅性不可得,有沒有真正的生?實生的有沒有?沒有!生都沒有了,有沒有滅?當然也沒有一個滅!所以,真正了解緣起,是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相上,就能體會到它的實相,也就是必然歸結于“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這里講的“滅”跟“無”,其實只是“有”跟“生”的實相、真相。那么離開“有”跟“生”,能不能體悟“滅”跟“無”?就要明白了是同一件事了。

  由此「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事相,即能徹了生滅的空寂。我們今天能知道這個“此無故彼無”的這個事相,當下就能徹悟了,就能明白了生滅的空寂性。所以,離開生滅相有沒有空寂性?現(xiàn)在一般的修行,是因為外面生滅相很煩囂、擾亂么,要到一個沒有擾亂的地方、清凈的地方才能修行。所以,我有時候常常告訴大家:不管你現(xiàn)在身心怎么樣,不管你現(xiàn)在的條件怎么樣,不管你年紀怎么樣,身體健康不健康,都沒有關系,只要你在當下這樣的因緣,照它原來的樣子去觀察就好。為什么?不管你現(xiàn)在當下如何,還沒有解脫以前,都是在生滅里面、變化里面、遷流不停里面。包括煩惱相也是觀察的對象,身心當下的任何一法,你能看出跟這個相同的道理,不就是解脫入處嗎?

  所以,一個人要離開這里到哪里去,要準備什么條件才能悟道?只要準備一個用心——一個真的要悟道、要體證的心,在你身心當下,任何因緣之下都可以觀照,為什么?沒有解脫以前的眾生,沒有離開煩惱執(zhí)著!這些煩惱執(zhí)著相,都是你觀察的對象,任何一法能體證它的法性,當下就能悟道,就能見法。所以,尤其是居士,你今天放下萬緣到一個用功的地方去,很辛苦、很難,因為我們沒有那個條件!等年紀大了,退休了,責任沒有那么深的壓力了,經(jīng)濟也比較沒有負擔了,可以去用功、去修行了。那有沒有讓你修行用功的地方?所以,要知道,居士修行真的要放下一切去用功不容易,這個因緣不容易呀!那沒有這樣因緣的人就不用修行了嗎?

  所以,今天要講法,佛法的偉大在哪里?是任何一個人,任何因緣都能悟道、都能解脫!但是,如果不知道這個法的中心思想是在講什么?重點在哪里?從什么地方把握?從哪里下手?沒有明確的明白,要特殊因緣你才有修行的機會,那就很困難了!今天這個法如果明白,任何一個人,任何環(huán)境,任何條件都能用功、都能修行。知道了,人人當下只要能把握都有機會,機會是平等的。

  佛法偉大在什么地方?不必等待什么條件具足了,將來沒有責任、沒事了、經(jīng)濟好了再來,那就耽誤了!導師點出來的重點非常重要!我們稍能體會,稍能把握,那完全是一番新的局面,不一樣哦!你們上這個課,慢慢把這個知見熏習明白了,就知道:哦!原來下功夫的地方就在事相上,就在身心活動中,就在內(nèi)外根塵相觸的對待中,情緒起落,種種造作變化中都是我們悟道的因緣。

  大乘行者從「一切法本不生」的無生體悟中,揭發(fā)諸法本性空寂的真實,直示圣賢悟證的真相。真正大乘法的心意在哪里?大乘法的特色不共在哪里?只是比聲聞學者更直接從法的根本處、不生處、無生處,體證出來的。然后把佛法真正的內(nèi)涵真義掘發(fā)出來:原來諸法本性空寂的這個真實性,就是過去所有的圣賢所悟證的真相。其實,要悟是在這個地方;體證也是在這個地方了;內(nèi)容也是在這里了。這個地方如果大家到現(xiàn)在越來越明白、越了解的話,你們慢慢也可以了解到過去這幾年來,我一直在跟你們講如實觀照,一般人因為沒有這個基礎,一下子要體會不容易。

  其實,要你如實觀照,叫你用這個方法看,不要迎、不要拒、不要對治,目的是什么?只有一個,就是直接契入法的實相而已!就是寂滅空性而已!但是談何容易!如果今天沒有導師這樣的法來闡揚、來解釋,我自己也沒有辦法解釋,因為解釋不清,你們要了解也很難那。雖然聽了《解脫之道》,聽了《如實觀照》那么多年,但是要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的實相,一般人不會了解的。為什么?因為把煩惱當作實在的,生滅當作實在的。

  所以,每天在對治跟煩惱打仗,而不知道煩惱的原因只有一個,無明么!不了解諸法的實相,才引起無明的染著、顛倒起煩惱?吹秸嫦嗔,無明破了,煩惱執(zhí)著怎么還會起!這個才是最直接契入法性根源的一個方法。問題是一般人太難,為什么太難?他認為煩惱是實在的,所以每天跟煩惱打仗,要對治了、要消滅煩惱了,要消滅那個生生滅滅的心,生生滅滅的心能消滅嗎?生生滅滅煩惱的心,只是不了解實相引起的作用而已!了解了真相,心的幻化就不現(xiàn)了。

  所以,直接契入法性的寂滅根源,了解真相,這是唯一大乘最深妙的地方!但是要讓人家明白太辛苦了。一般的方法,學觀照有次第,一步一步的來,有一個所緣,有一個讓身心慢慢凈化轉化的過程,大家能夠有所依止,比較安心,認為有所得、有境界么。就剛剛跟導師講的一樣:從山下引導你到山上,目的只有一個實相,就是本來如此的法性空寂而已。

  但是這個過程呢,我們就被那個美景美色迷惑了,安住在那個變化的現(xiàn)象中,以為那個是很美、很正常、很棒的。反而執(zhí)著那個過程的境界了。所以,很多人認為有次第,可以有一個入處,沒有次第很難去攀爬,怎么下手!但是,有次第也有一個麻煩——景色會迷人那!眾生反而被那個境界迷惑了,安住在境界中的太多了!尤其是所有外道的修行,沒有一個是沒有境界的:談感應了,境界了,神通了,特殊體驗了,身體放光動地了,里面氣的流動了,產(chǎn)生什么樣的覺受了,都是在這里。其實,這個就是從山下到山頂過程中的景色,以此為境界了。

  在這個過程中,真的是有很多境界非常美麗的,所以導師就講“美麗的陷阱”。注意聽哦!導師在說法、在寫這個論著,每個重點都有點出來!所有的外道修行都在這境界里。到印度去,現(xiàn)在修瑜伽的很多,修禪定的很多,有神通的確實有。但是,這些都是導師在講的“美麗的陷阱”,這個就是所謂的境界!現(xiàn)在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懂什么叫實相,什么叫真正的無為和體證涅槃!還說你修的如實觀照,最后有什么功效?有什么實證的證明境界?我告訴你:如果修如實觀照會有境界,那不是如實觀照!我坦白跟你講:如實觀照唯一的目的只有見實相,有什么境界?一有境界就不如實了!為什么?那是心靈的幻相!所以,談這個的時候,大家如果明白這個重點,就不會去染著在境界上了,以為那個就是有修有證了。所以導師就點出來了:大乘佛法,其實掘發(fā)出來的就是本性空寂的真實,悟證的就是這個才叫真相,

  因此,釋迦的三法印,在一以貫之的空寂中,即稱為一實相印。所以,大乘講一實相印,直接契入的只有一個實相么。從無常進去也是體會實相;無我進去也是體會實相;寂靜涅槃體會的也是實相,三法印其實同緣于一個實相。所以,大乘既然體會的是諸法的實相,那跟三法印有沒有不同?沒有!三法印其實就是一實相印。

  一實相印即是三法印,真理是不會異樣的。大乘的圣者跟聲聞的圣者體證的真理不會有兩個啊!『大智度論』卷二十二說∶「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大智度論》卷二十二談的這個內(nèi)容,跟《雜阿含》的內(nèi)容是完全一致的,只要是有為法,必定現(xiàn)的是無常相么。念念都是生滅相,生滅無常的,都是因緣法,只要是因緣法就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沒有不變性、永恒性的我了。所以,無有自在就是無我么,那么無常、無我、無相了解了,這個心還會不會執(zhí)著?“故心不執(zhí)著,無相又不執(zhí)著”,自然本身當下就是涅槃寂滅么!

  又說∶「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觀心生滅如流水燈焰,名入空智門」),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導師把《大智度論》中,講這一方面幾個相關的地方把它點出來。我們觀無常,其實就是在觀空因緣;無常就是空,無常就是緣起,緣起就是空,空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這個前前后后都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了。既然無自性的生滅現(xiàn)象,本身即是無生無滅,所以生滅的本性就是不生不滅。諸法生滅不住,即是無自性,無自性即無生無滅,所以生滅的本性即是不生不滅的。這即是不生不滅的緣起。所以,從生滅的一個現(xiàn)象,來體證法性的不生不滅,這樣明白的人,從生滅就能體證不生滅了。所以,生滅是在講現(xiàn)象,不生不滅是在講性質、本質,那生滅中就能體證不生不滅的法性空寂。

  這是通過了生滅的現(xiàn)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與緣起生滅,并非彼此不同。

  通過了生滅的現(xiàn)象,也就是要依靠、依據(jù)生滅的現(xiàn)象,去深觀、去了解、去把握:啊,原來它的本性跟緣起生滅沒有什么不同的。依此去了解佛說的三法印,無常等即是空義,三印即是一印,F(xiàn)在越聽,在這個法上越明白的話,是不是慢慢的更能清楚呢?要把握根本在哪里!所以,修行一定要先把這個法搞清楚了,然后在生活中去體會:身心是不是在生滅變化?從這個生滅變化去體會到常不可得,我不可得,生滅不可得,最后體證的當下就是寂滅,當下就是空性。所以,真正在這里明白的人,一切法的當下就是寂滅。

  我現(xiàn)在說法也是寂滅,你們現(xiàn)在聽法還是寂滅,這個能體會的人才能真正的受用解脫!如果離開這個以外才有寂滅,才有體證的涅槃,那你們永遠沒有機會了,要注意聽哦!所以,我才會說:“繁星燦爛處,就是一念未生時”。繁星燦爛就是在動態(tài)中生滅的現(xiàn)象中,在生滅中就有不生不滅,就是一念不生。其實,就是在表達這個意思,是一樣的。無常等即是空義,原是『阿含經(jīng)』的根本思想,大乘學者并沒有增加了什么。

  一般人以為大乘學者有不同的體會,有不同的法緣,叫做“不共”,佛法的不共、大乘的不共,其實導師是在告訴我們:根本佛法聲聞學者講無常;大乘講空義,其實,都是《阿含經(jīng)》里面本來的思想就是這樣子。大乘學者是把它的內(nèi)涵掘發(fā)出來,其實沒有增加什么,沒有改變佛法的根本東西,跟佛陀的思想是一致的。

  如『雜阿含』(二三二經(jīng))說∶「眼(等)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最重要就是“此性自爾”四個字,今天“六根”是生滅變化的,所以說它是空么,空什么?——常恒不變易法空,有沒有永恒不變的?常就是常;恒就是永恒么,不變異。常、恒、不變易三個都同樣是一個意思么,是空的。所以,我、我所也是空的,為什么呢?此性自爾!本來就是空的。注意聽哦!此性自爾,是說無常跟空的內(nèi)容一致!但是,這個空,不是我們把它變成空的,是此性自爾,法性本來就這樣子,所以我們講自性空,不是故意把有變成空,不是?帐撬谋举|、本來就空,如果不是這樣,那會不會法法歸于寂滅?一切有為法一定會歸于滅么!那為什么會歸于滅?法性自爾!這個就是緣起性啊!緣起性現(xiàn)出來就是無常相,就是相續(xù)相,為什么會這樣子?法性自爾!這個叫做真理法則么。本來就是這樣子的,佛陀發(fā)現(xiàn)了宇宙的真理原來是這樣子,是不是佛陀發(fā)明的?不是,是他發(fā)現(xiàn)的!

  這個宇宙的法法無常必歸于滅,是本來就這樣子的,佛陀發(fā)現(xiàn)了,原來一切的生滅就是法爾如是,本來就這樣子的。在這個法爾如是的生滅現(xiàn)象中,找不到一個常性,找不到一個我,找不到一個不變的。常恒的,是不可得的,這個是真相么。所以,他才破除了外道的大我、梵我、真我、梵主、梵天,用這樣的思想來否定它。

  他的否定不是跟人家唱反調,是宇宙的真理本來就是這樣的,不過是把它的真相告訴大家,我們不明白真相的人,誤以為實有,所以產(chǎn)生了很多的執(zhí)著、愛染、顛倒、造業(yè)、生死,就是這樣來的。我現(xiàn)在告訴你一個真相,它本來就是這樣子,一切法空本來就是這樣子,此性自爾。你明白了,離開了顛倒,離開了我執(zhí),離開了常的觀念,那你的愛染、顛倒、執(zhí)著不見了,不就解脫了么?只是還它個本來而已!

  所以,修行不是什么都有所得,修行真正體會法性的如實性,只是還它個本來而已,這個要注意聽啊!如果是本來如此,如果法性本來就是寂滅,這個就是我們講的本來,而不是離開這個以外另外有一個叫本來的東西。比如說,這個是生滅的,但是,從這個的現(xiàn)象中知道它本身是不生滅,因為生非實,滅也非實么,法性本自寂滅么。那這個本來,當下就是這樣子,過去也這樣子,現(xiàn)在這樣子,未來也這樣子。所以是不變的,不是離開這個當下另外以前有一個叫本來的東西,注意聽哦!是這個的當下本來就是這樣子,那個本來是說當下的如實性,不是離開這個以前的過去時間的過去,有一個叫本來不生不滅的東西。注意聽!這個本來講“法爾如是”的本來,所以解釋不同,就以為本來有一個佛性是不生不滅的。我們本來就是佛了,就是不生不滅的,這個是離現(xiàn)在的以前所有的,不是在講這個,這樣就變成有一個實在的自性叫做本來了。那還是會落入實性的、自性的那個圈圈里面去。所以說這四個字最重要!

  此性自爾在講什么?是說所有的空,常恒不變易,我我所是空的,是本來就這樣,此性自爾,不是修來的。我常常講不是修來的,很多人很反感——那就不要修了!我講不是修來的,是說不是去創(chuàng)造的,不是你去改變的,只是恢復本來、了解真相,了解真相哪里叫做修?修,是改變它,比如說:一個東西缺了一角把它補好;一個東西爛了把它挖掉又把它補好了,這個叫修理的修。但是,我們講修行的修,不是用這種修法:壞掉的把它做好;缺陷的把它彌補,不是。只是發(fā)現(xiàn)它的本來法性如此。

  所以,你只是發(fā)現(xiàn)、只是覺,覺就是明白了,悟道了,了解真相了,恢復到一個本來的面目而已!今天學法、聽法、觀察、體悟了,也不過悟道本來原來的這樣子,也沒有增加什么,也沒有減少什么,這個叫本來。不是你造作來的,只是發(fā)覺真相而已!所以,佛陀人家說他悟道了:啊,看到天上星星悟道了,悟道了變成佛了。那我請問:悟道的一剎那前跟一剎那后哪里不同?由什么變成什么?還是佛陀、還是當下的身心那!只是那份明白、了解了:啊!本來是這樣子,整個生命就不同了,只是這樣子而已呀!

  請問你:一剎那前跟一剎那后怎么修的?怎么樣把它變化的?還有舍利弗在佛陀的背后聽人家問法,佛在開示,他一聽,啊!證了阿羅漢。請問這個“啊”!證了阿羅漢是怎么個修法?是不是進入什么神通境界?是不是證入那個身心脫落?是不是見到什么特殊的感應?為什么佛陀的時代很多人去親近佛陀,一般的開示就證法眼凈?有沒有特殊的功夫?大家注意聽啊!講這個是一種啟發(fā)式的。今天學法,到底在哪里學?在哪里修?在哪里用功?在哪里證?這個觀念要很清楚啊!這個很重要、大家要體會呀!

  二七三經(jīng)也有此說,但作「諸行空」。常恒不變易法空,即是無常,所以無常是常性不可得。我我所空即是無我,所以無我是我性不可得。無常、無我即是空的異名,佛說何等明白?眼等諸行──有為的無常無我空,是本性自爾,實為自性空的根據(jù)所在。大乘佛法講十八空也好,講到自性空也好,有沒有根據(jù)?有啊!就是根據(jù)這一經(jīng)的內(nèi)容:是本性自爾。此性自爾,就在談這個,所以大乘佛法說“本自清凈”,本來就是法性寂滅,是在講這個“法性自爾”的這個地方,不是在講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法性,在那里如如不動,這個一定要明白喔!大乘法有根據(jù)只是解釋不同。

  這樣,一切法性空,所以縱觀(動的)緣起事相,是生滅無常的;橫觀(靜的)即見為因緣和合的;從一一相而直觀他的本性,即是無常、無我、無生無滅、不集不散的無為空寂。導師在這個前后幾頁差不多一直在提示,他為什么一直提示這么多?差不多都是相同的內(nèi)容,只是從不同的依據(jù)來講。因為這個地方太重要了!坦白講:這兩節(jié)課能好好體會的,對佛法的體驗跟入手才能有把握。其它是從不同各方面的解釋來讓你明白,更肯定它的真相。其實,重點都在這個地方:從一一相而直觀它的本性,一一相就是我們當前的身心萬法么;一一相,就在這個一一相的上面去直觀,即是無常、無我、無生、無滅,不集不散的無為空寂。

  所以,如何在一一相的當下,體證那個無為空寂最重要了!這個不是我一直在強調的么:我們看虛空,看到的是什么?相!一切相。但是,看到一切相就執(zhí)著在那個相!在相上執(zhí)住了,在相上起分別了,在相上起實有感了。但是,你們沒有看到它的無為寂滅性!我一直強調就在講這個。

  用虛空比喻,那是比喻,但是比較容易明白:看到飛鳥、看到云彩、看到暴風雨、看到閃電,那個叫相!但是,如果這些相是實有的、是常住的、是不變的,你執(zhí)著那個相還有意思了。問題是這些相能住多久?其實,很容易就了解這些相的不住性,是無常的、無實性。所以,無不變性是無我的。

  如果從執(zhí)著的相來講,很快那個相就飛走了不見了,不就更容易看到虛空嗎?這個比喻比較快,但也不是絕對的容易明白,只是這樣的比喻更容易了解那個相的非實,無常性、無我性,更容易明白。也比較用過去了的相,來形容那個虛空的不變性。但是,今天不是執(zhí)著有一個虛空的不變性,是比喻。我們這個身心還沒有死以前,不容易說消滅以后的現(xiàn)象。但是,用這個虛空來比喻比較容易了解:不是等現(xiàn)象消滅了才說它是空,它是寂滅,F(xiàn)象的無常當下就是寂滅,現(xiàn)象的生滅的當下就是不生不滅,這個要去體會。

  各位,今天所講的這些,我個人所感覺的真的是法的精要。大乘法小乘法都好,精要都在這里,回去多看幾次,這個地方很重要!體會深刻一點你們會在這里受用的。有為法容易執(zhí)著,直接契入法性空寂是最穩(wěn)當?shù)?但是難體會!可是不要因為難體會,你就用方便,很多方便反而執(zhí)著很深,注意聽!還是依據(jù)這個最直接、最好的方法體證比較容易有因緣的,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上次講到了,我們必須于一一相而直觀它的本性,即是無常、無我、無生無滅、不集不散的無為空寂。上次講到這個重點,是大乘心法最重要的地方。如果把有為法跟無為法分開,就不能把握這個重點。大乘的心法,就是在一一的相上,也就是在一切的現(xiàn)象上。在有為法的上面,直接而觀察它、透視它,而看到它內(nèi)在的本性,即是無常、無我、無生無滅,體證的就是所謂的無為空寂。

  因此,無常所以無我,無我我所所以能證得涅槃,這是『阿含經(jīng)』本有的深義。釋迦佛本重于法性空寂的行證,如釋尊在『小空經(jīng)』中說「阿難!我多行空」!鸿べふ摗唤庹f為 ∶「世尊于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卷九十)。這可見佛陀的深見所在,隨順眾生──世俗的知解,在相續(xù)中說無常,在和合中說無我,這名為以俗說真。

  導師點出這個地方非常重要!《阿含經(jīng)》的深義有的不了解,以為小乘都在講生滅,或者是說:這個有為的現(xiàn)象以生滅為導向。但是,真正《阿含經(jīng)》的深義,其實是在看它內(nèi)在的本質,就是不生不滅,就是無為空寂的這個地方。這不是大乘法才有的,而是《阿含經(jīng)》的深義就在這里。所以很多人不了解,以為小乘的講《阿含》,都在講生生滅滅,就執(zhí)著在生滅相上。導師點出來的是讓我們明白,真正《阿含經(jīng)》的深義,并不是只是注重現(xiàn)象上的生滅而已,其實,真正的深義是在無為的寂滅法性的不生不滅,這個才是《阿含經(jīng)》的最深的意義。

  一般人都誤解了,說講那個是小乘 ,其實不知道,在展現(xiàn)的跟大乘的寂滅法性的空義是一致的。所以導師就舉出證明:在《阿含經(jīng)》的【小空經(jīng)】里面,就有一經(jīng)佛陀對阿難說:“我多行空”。多行空,在《瑜伽論》里面解釋說:釋尊在他修菩薩位的時候,就是因為多修空住,所以很快的就證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里點出的就是讓我們?nèi)ッ靼?釋尊他真正的深見所在,他其實是隨順眾生的方便,以世俗的知解,就是從相續(xù)的現(xiàn)象中來看出無常,在一切無常變化的和合中明白無我。重點就告訴我們“以俗說真”,這個地方跟前面講的重點是一貫的,我們很多人不了解,就會俗是俗,真是真;有為是有為,無為是無為。這樣的話,把它完全隔成兩邊,那么要從有為到無為怎么到呢?那就會厭離有為的一切,去求一個另外無為的存在,那這樣就永遠不可得了。所以,重點要我們明白,包括佛陀在說法,還是以俗說真;用世俗的現(xiàn)象:我們看得到的,認識得到的,就在現(xiàn)象萬法的遷流變化組合這個過程中,讓我們明白它的內(nèi)涵本質,其實就已經(jīng)是法性寂滅的不生不滅了。不是離開世俗的遷流變化,另外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

  釋迦的本懷,不僅在乎相續(xù)與和合的理解,而是以指指月,是從此事相的相續(xù)相、和合相中,要人深入于法性──即無常性、無我性,所以說能證涅槃。

  佛陀要我們明白、了解的,不是只有看那個外面的相續(xù)和合相,是以指指月,透過這個外在的現(xiàn)象,去看背后的法性,看出它的無常性、無我性,也就是本自寂滅么!從這里才說能證涅槃!這個深義一般人也很難了解的。

  從世俗普遍的一般觀念來看,講修行也好,講拜佛也好,目的總是離開這個現(xiàn)象,或者是身心以外要求一個什么特殊的是不是?或者是不可思議的,或者是特殊的一個神妙的東西的存在?說它是自性了?說它是法性了?說它是本來的佛性了!都是離開現(xiàn)象以外要求一個什么實在的存在,是不是這種觀念?因為這樣,所以很多法門,大家用功的去學、去參、去修、想得,結果哪一個能得到呢?因為那個是不可知的!跟我們的生命是不相干的!那怎么去求得到?怎么去體會得到?

  但是,佛陀真正的真意不是這樣子,不是離有為有一個無為,就在有為中,就在我們的生滅的萬法相續(xù)的現(xiàn)象中,看出背后的本質,當下去體證無為,當下就體會出生滅背后的寂滅法性是不生不滅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人人都有機會了,人人都可能去體會得到,這是不離我們的身心變化么,不離我們?nèi)f法的存在么!無常相展現(xiàn)出相續(xù),相續(xù)中看出沒有一個不變性、永恒性,就可以體會我不可得,是不是就在現(xiàn)象中去明白呢?是不是在身心的當下就能體證呢?很重要!我們每一個人悟道就有機會了,解脫也有機會了,這個才是佛法最重要的東西。所以,以指指月,是非要透過指頭的“指”,朝著那個指頭看到真相,這個才是重要!但是透過這個指頭在指的時候,執(zhí)著的人就執(zhí)著在這個指頭上了,而不是透過指頭去看月亮。

  可惜如來圣教不為一般聲聞學者所知,專在事相上說因果生滅,說因緣和合,偏重事相的建立,而不能與深入本性空寂的無為無生相契合。聲聞,因為佛陀說有生有滅么,那么就專在生滅的事相上,偏重在這邊,而沒有辦法透過生滅的表相,深入本性空寂的無生無為的內(nèi)涵去相應。

  徹底的說,不能即緣起而知空,不能即生滅而知不生滅;那末,無常、無我、涅槃,也都不成其為法印!我們講因果生滅么,所以大家就執(zhí)著在有生滅么,有因果的生滅么,那么因是因,果是果;生是生,滅是滅么,就執(zhí)著在這個法相上了,沒有辦法在緣起的當下就知道它是性空,是無自性的。這個就是契入它的本來面目,生生滅滅的現(xiàn)象遷流相之中,就看出無自性,沒有實在的生,也沒有實在的滅,這個就是透入了解它的真相,就是不生不滅。

  我們在講不生不滅,大家要注意喲!不是說另外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這個不生不滅就是對生滅的否定。我們看到有生有滅,但是生滅只是緣起的聚散。沒有自性的實生,也沒有實性的實滅,所以沒有實生實滅,就叫做不生不滅,是對生滅的否定。千萬不要以為生滅是現(xiàn)象,里面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實性,這樣跟外道又是一樣的,這個大家也要明白!

  不生不滅只是對生滅的否定,大家要注意!如果不能這樣子的話,無常、無我、涅槃怎么變成法印呢?法印是真理是不變的,無常怎么會不變?無我怎么會不變?變才叫無常么,是不是?所以,變?yōu)榉ㄓ〉脑捑褪钦鎸嵅惶撁?今天如果把無常的現(xiàn)象,遷流變化無我的這個外面的現(xiàn)象,都了解它的真相——緣起即空么,這樣才能成為法印么!如果無常,真的是生滅變化的叫無常,那無常怎么會變成法印呢?因為無常是常不可得么;無我是我不可得么,這樣緣起跟性空就合在一起了,這樣才能成為法印。這個重點大家要明白!

  其實,只是要讓我們明白一個根本的問題:不要在現(xiàn)象以外,不要在生滅的遷流變化以外,要求一個什么實體的存在,這一點大家要明白呀!

  第三節(jié) 三法印之橫豎無礙

  明白點說,三法印的任何一印,都是直入于正覺自證的,都是究竟的法印。但為聽聞某義而不悟的眾生,于是更為解說,因而有次第的三法印。本來這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任何一印都能夠契入法性的真相,都能夠真正的體悟而解脫。如果聽聞這法的人,還不能受用解脫,只好再作深入的解說。先從無常上去明白一些現(xiàn)象的變化,然后再悟入無我、無實性;如果還不能體會,再進一步的去破除一切外在、或內(nèi)在的實有觀念,去悟入真正的寂滅。為這些不能直接契入的人就方便的講次第性,從無常悟無我,再從無我去體證涅槃,這樣就有次第了,有前后的次第。

  在佛教發(fā)展的歷史中,也是初期重無常行,中期重空無我行,后期重無生行。這是導師從印度佛教發(fā)展史,長遠發(fā)展的過程中體會出來的。初期,就是根本佛法,原始佛法到部派佛教的這個過程。這時候還在跟最原始的風格很近,都是講無常。大部分都是從現(xiàn)象的生滅變化遷流中,無常的相續(xù)中,去體會悟入這個法義的。

  中期,就是大乘佛法的初期,【般若經(jīng)】的空義、到龍樹菩薩的【中論】的空義、到這個唯識學,這個過程中主要是在講空、無我,以無我的這個主題來展現(xiàn)大乘的空義,重點是在彰顯無我。后期,就重無生,當下就體證所謂的寂滅涅槃。后來的佛教發(fā)展,越后面就講圓頓,不然就是超了、就是頓。都在講當下直接契入無生,重點是在這里!導師從印度的佛教發(fā)展的大乘三系里觀察,就是各有偏重。

  如「諸行無!,除了事相的起滅相續(xù)相而外,含有更深的意義,即無常與滅的含義是相通的!爸T行無常”在事相上展現(xiàn)的是生滅相續(xù),其實含有更深的意義。也就是“無常”與“滅”這個含義是相通的,重要在講滅。一般講生跟滅要注意的是:無常的變化中跟滅的關系非常的密切,只是一般人沒有很深的去體會到這一點。佛為弟子說無常,即說明一切法皆歸于滅;這個地方當下要去體驗,我們講生滅現(xiàn)象是生滅相續(xù),如果反映比較快的人就會想到生、滅、生、滅,生一定會有滅,等于是一切生的必歸于滅,這必歸于滅,如果進一步去體會,這個“滅”的重要性大家就要注意了。

  終歸無常,與終歸于滅,終歸于空,并無多大差別。講無常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無!丝偸菚赖摹5,終歸于滅跟終歸于空,其實是同一個意思。所以,這里跟我們每一個人的認知就有差別了。看到遷流變化的無常相,就以為有一個實在的生滅無常相,其實如果透過這個“滅”的部分去體會的話,看的不是生滅的無常相而已,而是寂滅的法性,這一點很重要!以前我們上課的過程,這個問題已經(jīng)點很多次了,很多人學法,有時候還不是很受用的原因,就是沒有辦法體會這個“滅”的地方。我以前拍手,你們聽到的聲音是“有”,但是一般人沒有聽到“滅”,就是好像只看到“生”,而沒有看到“滅”意思是一樣的,這樣的觀點是很重要的。

  依此無常深義,即了知法法如空中的閃電,剎那生滅不住,而無不歸于一切法的平等寂滅。這幾句話真的是很深的,其實就是實相啊!一切法現(xiàn)象的當下是不是像閃電?是不是剎那剎那的不住?哪一剎那是停住的?如果沒有一剎那是停住的,每一剎那就過去即生即滅,即生即滅到底是即生?還是滅?

  無常滅,如從波浪洶涌,看出他的消失,還歸于平靜寂滅,即意味那波平浪靜的境界。波浪的歸于平靜,即水的本性如此,所以他必歸于平靜,而且到底能實現(xiàn)平靜。這個比喻有時候也還很難體會了,比如看著那個波浪,一波一波的涌上來,但是波浪會消失,一定會歸于平靜的。風如果再繼續(xù)的話,就看不到那個平靜,如果風停的時候呢?浪就會平靜!為什么沒有風浪會平靜?這是水的本性如此!“水”的本性本來就是平靜的,不平靜并不是水不平靜,是因為有風的助緣。如果失去風的助緣,風消失了,浪又恢復本來的樣子,本來就是平靜的么。

  佛說無常滅,意在使人依此而悟入寂靜,無常變化一定會歸于滅,其實,主要就是讓我們?nèi)ンw悟到本自寂滅的是什么?其實重點是在這個“滅”!所以說∶「若人生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這個生滅法,每天都在看,每一剎那都在看,我們還是不悟啊!今天佛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