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寫給想學習《般若波羅蜜心經(jīng)》的朋友
佛經(jīng)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惟是很多人還末認識此心,迷了此心,受苦無量,生死輪回無了期,惟有諸佛菩薩明了此心,圓滿明白此心時名之為佛,所謂水清月現(xiàn),心清佛現(xiàn)。--
圣一老菩薩很慈悲,在‘心經(jīng)講記\’內(nèi)清楚地講解應如何明心見性,為大家種下菩提種子。--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各位善知識、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今日是寶蓮禪寺主辦一連三晚的講經(jīng)法會,經(jīng)文最普通,亦人人識得,名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簡稱心經(jīng)。--
這個心字很重要,成佛也是心,造眾生也是心,天堂也是心,地獄也是心,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香港是由心所造,由有福德的人的心來造,祖國錦繡山河,也是由善人君子的心所造,乃至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是由娑婆世界眾生的心所造,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及清凈海眾的清凈心而造。惟是很多人還末認識此心,迷了此心,受苦無量,生死輪回無了期,惟有諸佛菩薩明了此心,圓滿明白此心時名之為佛,一分一分的明白此心,名之為菩薩;菩薩是佛因,佛是菩薩的果,佛因佛果不離明心,若心未明,佛因無你的分,佛果更無你分,所以學佛的人有一個條件:諸佛如來這樣行,我們便這樣行,諸佛如來這樣修,我們便這樣修,如何修?就是明心嘛!--
大乘起信論謂心有四相:生、住、異、滅。凡夫于四相中只明滅相,心滅了凡夫以為明,其實不明,心走了,滅了,心已不在,那時如何明心,所謂賊后興兵,賊走了,兵來地無用,所以凡夫不稱為覺——心滅了才覺又有什么用呢?--
何謂滅相?例如我剛才打了一個妄想,當打妄想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打妄想,打完妄想,才‘覺\’剛才打妄想,妄想在何處?你有沒有捉到?——減去了!所以凡夫覺滅相,不名為覺。又如起了一個惡念,你 ‘覺\’這個惡念嗎?——滅了才覺,末滅以前不覺,滅了之后才覺不稱為覺,所以凡夫對自己的心一點也不覺,滅了之后才覺稱為不覺。-
-異相又如何呢?覺異無異,一覺心的異相,這個‘異\’便空了,是為覺異無異。例如人發(fā)夢,覺夢無夢,想錯,覺錯無錯。-
二乘人覺心的異相,異即變異也,是與非是異相,善與惡、生與死、人與我、怨與親等是異相,二乘人覺心的異相,覺異無異便無是非、善惡、生死、人我、怨親,無異便是涅槃,所以二乘人亦沒有什么了不起,他們只不過修行用功,見到心的異相,覺異無異,生死便了。-
菩薩進一步覺‘住\’相,覺住無住,迷時便有住相,覺時則無,例如作惡時是迷,覺時便不作:不修善是迷,一覺便修善則無迷,所以覺住無住——覺‘住\’時,一切不住,有所住便是妄心,一切不住便是真心。-
菩薩無住,不住又是什么相呢?不住便是無相,不住則內(nèi)無我相,外無人相,中間無物相,叫作三輪體空。例如布施時,無能施的我相,無所施的物相,亦無受施的人相,如何無?不住則無,住便有,世人揀佛來拜,揀僧供養(yǎng),也是住相,揀佛來拜,功德不會大,揀僧供養(yǎng),失去普供的心,不名為普供養(yǎng),名為別請供養(yǎng),心小,功德亦小。-
不住相布施,一供一切供,無住心猶如虛空,功德亦猶如虛空。金剛經(jīng)云:‘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菩薩覺住無住,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若住布施,不能修持戒,若住忍辱,不能修禪定,菩薩如是無所住,六度萬行齊修。-
心的生相又如何?若覺生則無生,無生又是什么?無生就是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生,十地菩薩還有二分無明生,初地菩薩有十分無明生,佛見心的生相,覺生則無生,見無生心,觀一切法無生,證得無生法忍:煩惱是生法,煩惱不生便是菩提,業(yè)障不生就是解脫,生死不生是涅槃,眾生無生是為諸佛,所以眾生成佛很容易,只要能夠覺生無生便是佛,因此,佛稱為大圓滿覺。-
佛對心的四相最清楚,最明白,所以稱為明心——覺生無生、覺住無住、覺異無異、覺滅亦無減,生住異滅四相皆無,是為菩提心、清凈心,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唯佛究竟,凡夫迷而不覺。-
修行就是想明心,但心不易明,達摩祖師有一首偈云:-
‘心心心,難可尋,即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
心心心就是指過去心、現(xiàn)在心、未來心,金剛經(jīng)云:‘過去心不可得。\’既不可得又如何尋?有可得方可尋,例如虛空不可得又怎可以捉摸,三心不可得故謂難可尋。‘寬時遍法界\’,寬即大也,寬時周遍法界,‘窄也不容針\’,窄時一口針也容不下,后兩句是指心的相貌。-
又云:-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達摩祖師云:‘我只求心,不求佛。’東方有恒河沙數(shù)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有恒河沙數(shù)佛,你求那一尊佛,故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三界是唯心所造,明心時三界便空,古人云: ‘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所以三界唯心,不是心外有三界,我們住在這三界之內(nèi),完全是唯心所現(xiàn),唯心所造,故祖師云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想成佛,便要明心,佛是心造,不是佛作佛,是心作佛,所以凈土經(jīng)云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達摩祖師教我們明心,即心是佛。-
又一首幾偈曰:-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首兩句的意思是:我們?nèi)粝肭笮r,這個心一早已把持了你自己。昔日須達多長者建祗桓精舍,舍利弗與他一起拉地基線,舍利弗忽然笑起來,長者問他何故而笑,舍利弗說:‘祗桓精舍還未建造,現(xiàn)在只是拉地線,但你六欲天的果報已現(xiàn)了出來。’長者說:‘我只希望生兜率陀天,親近彌勒菩薩。’說完這句話,六欲天中五層天都隱沒,只有兜率陀天現(xiàn)在眼前,是謂‘心自持\’。-
持即把持之意,祗桓精舍雖未建造,只動一念頭,天的福報便現(xiàn)出來,我們還未求心,已被心把持了自己。-
‘求心不得待心知\’,心很靈敏,求七時不可以被心知道,雖然心是自己的心,稱為菩提心,又稱為本心,但無始劫以來我們迷了這個本心,若想尋回這個本心,不能夠起心動念去求,一起心動念,被心知道便求不到,古人修行都是無心悟道,那一個是有心去悟道,個個都是無心道人,無心悟道,若有心,道不會現(xiàn)在眼前,所謂無心合道。-
‘佛性不從心外得\’,不是心外有佛性,所謂水清月現(xiàn),心清佛現(xiàn)。‘心生便是罪生時\’,心生起時,不但佛性見不到,罪已經(jīng)現(xiàn)在眼前,所以學佛的人要小心,心生便是罪生時,起心即差,動念即歪,起心動念都有罪,有罪還見到佛性嗎?有罪便要受果報。-
我們要認識清楚這個是什么心,這是菩提心、涅槃心、真如心、佛心、又是常住真心,各位可能還未明白,現(xiàn)在顯淺的解釋一下:-
所謂明心,就是明白煩惱未生以前的那個心,煩惱是后來有,有無明便有煩惱,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始劫以來的煩惱迷了心,煩惱本來無,本來無煩惱的心是如何?我們要明白。若煩惱本來有,無一人可以成佛,因煩惱本來無,我們就有機會成佛,只要悟到煩惱本來無,便明白到無煩惱的清凈心,直修至成佛。-
本來無煩惱的心是什么?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無煩惱,有煩惱不是本來面目,本來面目無生死,生死是后來有,生死未生以前本來是無生死,無生死的本來心就是我們的菩提心、涅槃心、真如心、佛心,我們以這個無生死的涅樂心修行,直至成佛。-
是否要待煩惱滅了方可以見這清凈菩提心?不是,有煩惱時亦可以見,因為煩惱不能染污菩提心,有煩惱的時候,方可以在煩惱中識取本來無煩惱的清凈心,不過,一定要有善知識指點,又要自己拼命修行,兩種因緣和合,可以不斷煩惱,即見菩提。-
生死本來無,眾生有生死,清凈心無生死,不一定要離生死才見涅槃心,在生老病死的幾十年間,可以見到無生死的涅樂清凈心,不過,也是要有善知識指點,自己的勇猛精進。-
然則如何用功方可以見到涅槃心呢?經(jīng)題說般若波羅蜜多,若想見清凈心,就要靠般若波羅蜜的力量,般若是什么?般若是佛母。世人只有聰明,稱為世智辯聰,來自背心取境,就是違背自心而取外境,取境時必有一個我在,背心取境學究世法,名向外而學,不能離開一個我字,有一個我來積聚學問,叫作聰明,所以世間的聰明智慧肯定有我,而聰明人的我見很重,越學問多,我見越重。--
有我是有為法,般若不是有為法,而是背外境求明白自己的心,明心肯定沒有一個我在,心明則萬法齊觀,萬法不離自心呀!明白了這個心后,三世諸佛在□許,十方世界在其中,十方世界也清楚,明白了這個心后,不論中外文字,甚至鳥獸之語言也清楚,得語言陀羅尼,所以明心時萬法皆通,但一定無我,無我而萬法皆通就是般若智。--
般若,一般稱作智慧,但我認為要加多兩個字-菩提,菩提智即是般若,菩提就是佛性,從佛性流出智慧就是般若,不是向外學有般若,向外學只稱聰明,不稱般若,唯有離境明心,明心生智慧,就叫作般若。--
背境觀心,眼自看,看自己,不是看人,看自己則知自己的過失,能夠反醒,把自己的過失洗得干干凈凈,所以六祖云:‘若真修道人,常自見已過。’為什么我們不能常自見已過?皆因我們的眼不是自看,而是看人,看人又如何見到自己過,一定要回光返照,然后才見自己過。--
眼自看是否很消極而不夠積極?不是,自看是積極不是消極,自看到一程度,肉眼便出生天眼,天眼現(xiàn)前,天上天下也見到,天眼無礙,也可以見到極樂世界;自看再進一步,慧眼現(xiàn)前,無我,生死一時空,能出三界;再進一步自看,法眼也現(xiàn)出來,一切法都知道,六度萬行乃至八萬四千法門,皆能清楚了知,到后來佛眼亦現(xiàn)前,見佛境界,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的功德,一一都清楚。--
如果我們眼能自看,不向外看,便能具足五眼,因此,般若不是向外求,般若就是自看、自見。--
昔日五祖命六祖作務,六祖答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便是福田,末審和尚教作何務?’智慧從自心生出來,不離自性,這便是福田,可知六祖一開始便懂得自看,但自看是難事,眼看人容易,自望則難得很呀!--
所以眼不易自見,耳不易自聞,心不易自覺,意不易自知,自看自觀,不是容易,但我們一定要向這個地方下手。--
昔日馬祖有一弟子,名石拱禪師,未出家時是一個大將軍,喜歡射鹿。有一天,經(jīng)過馬祖的道場,馬祖問他是何人,他說我是個獵士,要射鹿,馬祖問他一箭射多少只,他說一箭射一只,馬祖說:‘你不懂射。\’‘我不會射,然則和尚懂射否?’馬祖說:‘我懂射。\’‘那你一箭射多少只?’祖曰:‘一箭射一群。\’獵士曰:‘彼此是眾生,何必一箭射一群呢?’馬祖曰:‘你既然明白這道理,何不自射?’\‘若教某甲自射,無下手處。’--
你看,射鹿有下手處,自射卻無下手處,馬祖即時贊嘆:‘這漢歷劫無明,一時傾盡。’自射無下手處即無自己,所以歷劫無明,一時傾盡,彼因此出家。--
你要知道呀,斷煩惱若一個一個的來斷,需要很長久的時間,若能自斷,所有煩惱,一時都清。煩惱從甚么地方生?從我而生,無我,煩惱便盡滅,所以自看、自見,是最妙的法門,但是,無下手處。因此,般若不是向外而求,背心向境-有我,屬世智辯聰,背境求心-無我,明心生智慧,智慧不離自性,便是般若。--
有了般若又如何?般若波羅蜜嘛!--
何謂波羅蜜?即到彼岸之意,到諸佛、圣人、佛土的彼岸,到涅槃的彼岸,到菩提的彼岸,到常寂光的彼岸,簡單的來說:返我們的老家。--
到彼岸又作何解?六祖解釋得最清楚: ‘焚語波羅蜜,此云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著境有生滅,猶如大海有波浪,故名此岸,離境無生滅,即名彼岸。是故以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無生無滅,是名涅槃彼岸,若聰明有我,見一切法有生有滅,就是生死的此岸,在這個世界,一切都有生滅:國土有生滅、入有生滅、事情有生滅,如水有波浪,此波浪不同被波浪,香港不是倫敦,若到彼岸,離境無生滅,是凈土,如水常流通,此水與彼水打成一片,極樂便是娑婆,娑婆也是極樂,是名流通。--
有了般若智慧,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清凈,清凈和合,萬法打成一片,是名到彼岸,萬法清凈,就是波羅蜜多心;心是清凈,無生死、無煩惱、無業(yè)障。到了彼岸,然后見真如心、清凈心、涅槃心。--
但般若不是一件物,般若未曾離開一切法,而又不是一切法,般若是無相,般若經(jīng)云:‘色空故,般若亦空,色無我故,般若無我,色無盡故,般若無盡,色不壞故,般若不壞,色清凈故,般若清凈,受想行識清凈故,般若清凈,受想行識無我故,般若無我,受想行識空故,般若空。’所以般若不是離開一切法,般若-與一切法打成一片,如來講般若經(jīng),講了二十二年,就是因為無一法離開般若。--
以觀照般若自看、自聞、自覺、自照,背境歡心,無我,故能了生死,古時有一僧人問惟正禪師:‘請問和尚,道在何處?’禪師答:‘道在眼前。\’‘道在眼前,為何我不見?’禪師曰:‘有我,所以不見。’\‘有我不見,和尚還見否?’\‘有你有我,轉轉不見。’\‘無你無我,還見否?’\‘無你無我,阿誰求見?’--
是以,若想求般若,盡量把我執(zhí)減低,減至無,無我即見道,見道生智慧,就是般若。--
現(xiàn)在入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jīng)何故無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等六種成就,以證明是佛說呢?--
唐太宗時,有一位國師名玄奘法師,在家姓陳,十二歲時跟隨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讀一切經(jīng)典,有些經(jīng)典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有些經(jīng)典是別的法師翻譯,他對有些語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經(jīng),后來在四川成都掛單,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癩,人不敢近,惟有年輕的玄奘法師,以一顆同情心侍奉他,為他洗膿血,涂藥,不久,這老和尚的疥癩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調(diào)治之恩,無以為報,惟有一部經(jīng),可以口傳給他,就是這一部心經(jīng),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師便記在心內(nèi),后來把它譯出來,一個字也沒有更改;鳩摩羅什法師也有翻譯這部心經(jīng),名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有如是我聞等語,但不及老和尚傳給玄奘法師所說的那么簡潔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他就是觀音菩薩。--
玄奘法師后來到印度取經(jīng),經(jīng)過八百里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中間無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經(jīng)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經(jīng),所有邪魔鬼怪隱藏,仗這心經(jīng)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經(jīng),十五年后回中土,成為國師,專心翻譯經(jīng)典。--
心之神力是觀音菩薩,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心內(nèi)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賢菩薩,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薩。--
這部心經(jīng)是觀音菩薩教我們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煩惱作業(yè),受無邊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開始就教我們要認識自己,自己不認識不能度自己,認識自己就能度自己,還要認識眾生,認識眾生就能度眾生,諸佛認識自己,也認識眾生,故諸佛成佛度眾生。--
華嚴經(jīng)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十方如來同一個心,無兩個心,阿彌陀佛的心與釋迦佛的心相同,釋迦如來的心與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無量佛都是一個心,返觀眾生心,個個不同,因為眾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會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謂觀自在?對機說法,對病落藥,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觀法,背菩提心觀法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縛,離菩提心觀色,便著色,為色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聞聲,便染聲,被聲音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嗅香,為香所染,為香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講話,著了語言文字,亦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覺觸,昧著了觸,為觸塵所縛,不得自在,過在何處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觀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觀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觀音菩薩的‘觀\’字,不是叫我們觀法,若觀黃金,可能起盜心:觀色則著色,觀名則求名,所以要離境-離三界之境、離六塵之境、離人天之境、還有,離目前之境,而觀自己的心,觀心則無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懺內(nèi),觀音菩薩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diào)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觀音菩薩觀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觀自在。--
普門品云:--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于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于水得自在。-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于王難得自在。-
或值怨賊繞,各執(zhí)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賊得自在。--
觀音菩薩不但于種種難得自在,于貪嗔癡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觀音菩薩圣號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養(yǎng)觀音菩薩,與受持供養(yǎng)恒河沙菩薩的功德相同-所謂一多自在。--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于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觀自在\’解作觀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么?自己要認識自己,自已是眾生:只緣眾生迷了佛,識得眾生便識得佛,不是佛迷了眾生,度了眾生便無迷,不迷便見佛,佛是眾生所成,一定要認識眾生,猶如饅頭、水餃,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認識面粉。-
下文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nèi)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五蘊,五蘊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蘊所覆,便不能認識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識得念佛是誰,因為被五蘊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但這個‘深\’字很重要,大乘稱為深般若,小乘稱為小般若,我認為這個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們念佛,佛從何處出呢?--
你要看!--
越看越深,絕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們看這個念佛是誰,亦無有來處,惟有看他從那個地方出,就從那個地方直看下去,諸法無有來處,是故看不到來處,若有來處,如來便不是無所從來,而是有所從來,既然如來無所從來,佛號亦無所從來,既無來處,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無底。雖然看不到佛號從何處來,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這個濁惡世便空了,無論你看甚么,看念佛是誰、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講話、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切法都無來處,甚深!甚深!故般若稱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禪時身體空了,他使驚恐起來,切不要驚恐,身體雖然空了,但心還末空嘛!身體空的時候,心便現(xiàn)出來,你再看這個心,心有無量的妄想,你便看這些妄想,無量的妄想不生,那時你的涅槃心便現(xiàn)出來,所以在深般若中,觀音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就是眾生,五蘊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認識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蘊,蘊即蓋覆之意,五蘊蓋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蘊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蘊,菩提心才現(xiàn)出來:我們現(xiàn)在這個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稱為道心,可以說是人我是非,貪名貪利的心,五蘊空時見菩提心,從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極樂世界也要空五蘊:劫濁就是色蘊,煩惱濁就是想蘊,見濁就是受蘊,眾生濁就是行蘊,命濁就是識蘊,空了五蘊便能到極樂世界見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釋迦佛所說的一切經(jīng)典,都教我們空五蘊,心經(jīng)故然如此,彌陀經(jīng)離五濁即空五蘊,妙法蓮華經(jīng)過五百由旬到寶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蘊,乃至解深密經(jīng)空八識,轉八識成四智,八識也是五蘊,眼耳鼻舌身識便是受蘊,所對五塵是色蘊,第六意識是想蘊,第七識是行蘊,第八阿賴耶識便是識蘊,是故八識便是五蘊,唯識教我們轉八識成四智,不是教我們分別甚么名相,轉八識即空五蘊,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時\’字也要解釋一下:一切法唯識所變,唯心所現(xiàn),時指過去時、現(xiàn)在時、未來時,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行深般若,所謂過去不可得,過去便有般若,未來不可得,未來便有般若,現(xiàn)在不可得,現(xiàn)在便有般若,時者,即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把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濃縮為五千字的是金剛經(jīng),再把五千字的金剛經(jīng)濃縮為二百多字的是心經(jīng),我現(xiàn)在再把心經(jīng)濃縮為一句,就是‘照見五蘊皆空\’。觀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未來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過去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現(xiàn)在學佛的人亦要照見五蘊皆空,路就是這樣行,把照見五蘊皆空,再濃縮為一個字——照!--
照即照顧,人人可以照顧,例如帶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顧呀,不照顧便踏著糞穢,或是墮進坑內(nèi),講話也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講錯話,拜佛也要照顧,當照顧時便發(fā)覺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所以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誦經(jīng)時口誦心思惟,隨文入觀,照顧其義,便會發(fā)現(xiàn)經(jīng)中義理無窮,便能演說經(jīng)中道理,持咒時亦要照顧,照顧這個音聲從那處地方出來,若能照顧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這個世界便空了,從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從娑婆的穢土,到毗盧性海。--
過去有一位和尚,脾氣很壞,知客師要他清單,他使求情懺悔,從此止語,在藏經(jīng)樓當香燈,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個字一個字的到了涅槃彼岸。持咒是一個無分別法門,若能跟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走入去,便能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禪定的國土去,俗稱三昧。--
參禪又如何?參禪更加要照顧,禪堂內(nèi)稱為照顧話頭,時時刻刻要照顧話頭,但照顧話頭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顧這個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參究,誰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罵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爭權奪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誰?不懂,在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兩年三年;虛云老和尚參‘拖死尸是誰\’,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視而不見-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斷了,便悟過來,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個‘照\’字,時時刻刻要照顧自己,動一個念頭都要照顧,善念可以保存,惡念要消滅,我們動一個念頭,照顧這個念從何處來,照顧這個念往何處去,若能照顧自己的心念,則受想行識空,若照顧自己的色身,則身體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滅滅,見到粗妄想,后來粗妄想熄滅,變了細妄想,細妄想猶如流水一樣,古人稱為流注生滅,趙州老人稱其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樣,還看無生滅,其實微細生滅不停,再照顧,生滅滅已,寂滅現(xiàn)前,便能心空及第歸,完全靠這個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見五蘊皆空,留意那個照字,照甚么?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蘊,何人無五蘊,五蘊本來空,迷的時候才有,悟的時候即無,古人云:色蘊猶如聚沫,受蘊猶如水泡,不論苦愛樂受,很快便過去,想蘊猶如陽焰,打甚么妄想也不實在,行蘊猶如芭蕉,層層剝落,剝到最后便成空,識蘊猶如幻化。--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出三界火宅。--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般若的功用,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則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盡,然后才見到諸法的清凈相,清凈是空的別名,所以名為諸法的空相。--
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空相,諸法的實相亦是空相,諸法未曾離開空相,故云是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個空相,迷的時候以為有,以般若觀之,生死是空的,不是離開生死然后有涅槃,生死當下空就是涅槳:般若照見煩惱本來是空,煩惱空就是菩提,眾生也是本來空,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一切法的實相是空,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一切法不生,試問水中月有沒有生?無生。水中月有沒有滅?無減。水中月無生無減,一切法亦無生無減。又水中月有沒有垢穢?-無,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凈水內(nèi)亦有月,亦不染清凈水,故云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大海一天兩次潮水,海水不會增加,一天兩次退潮,亦不會減少,所以眾生成佛時,佛性不會增加,未成佛時,佛性也不會減少,生凈土,佛性不會清凈,墮地獄,佛性不會染污,凡夫輪迥有生死,佛性無生亦無死,等于虛空-明來暗去,空性無生無滅、無垢無凈、無增無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在諸法實相的空相內(nèi),無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因此諸佛如來絕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識,諸法空相內(nèi),無五蘊可得,是故諸法空相內(nèi)一個眾生也無,金剛經(jīng)云:‘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此意。--
在諸法實相內(nèi),無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諸法的空相,空相內(nèi)無色的相可得,無楞嚴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無金剛經(jīng)的文可得,是故空中無色。--
無色,身便空,無受想行識,心亦空,所謂身心兩亡,身空心空佛現(xiàn)前,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異滅,若身空,無生老病死苦,心空,無生住異滅,身心兩亡,佛性現(xiàn)前,所以學佛,是很簡單,很現(xiàn)實的事。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根以能生為義,根是積業(yè)潤生,如眼看色,當見色的時候,或邪視、或偷看,于是便作業(yè),又如眼見黃金起盜心,見美女起淫心,見名貪名,見食貪食,于是因眼根而積業(yè)。-
-六根空即是清凈,不是作無解,如來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則便會作業(yè),耳根亦復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詞歌曲,會使人作業(yè),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謂六賊為媒,自劫家寶,六根即六賊,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寶。以般若觀照,見到諸法的實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無,是空,是清凈。--
【無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塵是染污,能遮蓋本來清凈的佛性,如眼觀色塵起貪念,色塵蓋覆佛性,如是耳聞聲塵起執(zhí)著,鼻嗅香塵起取著,舌嘗味塵樂著,身著觸塵,意緣法塵,都能蓋覆佛性。--
六根對六塵,六根空,六塵亦跟著空,若六根取六塵便是生死,若六根回光返照,返流全一,便是涅槃,所以觀音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是用耳根,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耳根聽是非閑言會造罪,若耳根返聞,遠離聲塵,會令你成等正覺。--
修行人一定要離六塵,出家便是離六塵,所謂出家,是出六塵之家,例如沙彌戒完全是離六塵,殺盜淫妄酒是五戒,在家居士也可受,但沙彌戒再加:--
6.不唱歌不跳舞,亦不往觀聽,是離聲及色塵之家。7.不戴香花蔓,不香油涂身,是出香塵之家。8.不坐臥高廣大床,是出觸塵之家。9.過午不食,不貪著飲食之味,出味塵之家。10.手不捉金銀財寶,出法塵之家[分別我有多少財寶是法塵]。--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共稱為六識,加上六塵六根,稱為十八界,十八界就是眾生,六根在內(nèi),六塵在外,中間是六識。六塵無知,六根有覺,六識起分別,但六根無分別,如眼見物,不會分別長短方圓,是由眼識分別,耳根只能聞聲音,不能分別是男聲、女聲、風聲、火聲等,是由其識去分別,眾生不肯出離生死,皆因留戀自己有六根、六識、六塵,在十八界內(nèi)打圈,離十八界即無眾生,所謂此無故彼無,十八界和合即有眾生,故云此有故彼有,眾生本來空,若無六根、六塵、六識,何來會有眾生,只是眾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蓋覆佛性,是故處處受生,六道輪回,無有了期。--
昔日,有一梵志拿花供佛,世尊叫他‘放下著\’,梵志把左手的花放在地上,世尊又說‘放下著\’,梵志把右手的花又放下,世尊又說‘放下著\’,梵志問:‘我兩手的花都放下,世尊還要我放下個甚么?’世尊說:‘我要你內(nèi)放下六根、外放下六塵、中間放下六識,十八界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之處,便是你安身立命處。’梵志即時悟道。--
我們現(xiàn)在約六根六塵六識都未放下,被十八界蓋覆佛性,欲想見佛性,一定要把十八界放下。以般若觀照,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都無,十八界空,十八界清凈,便是諸法實相,便是佛性。--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何謂無明?眾生十八界不能放下,十八界蓋覆佛性,佛性不明,名之無明,經(jīng)云:‘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崗位,經(jīng)云: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便是真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妄動,故有無明,無明無實體,有了無明必定有行,所謂不覺是無明,妄動就是行,行分善行、惡行、不動行,總稱為業(yè)行,行必有識,善行有善識,惡行有惡識,不動行有不動識,行即業(yè),人業(yè)有人識-例如見水是水,天業(yè)有天識-見水如琉璃,餓鬼業(yè)有餓鬼識-見水成火焰。--
有了識,業(yè)牽識走去投胎,識與父精母血,三緣和合而成胎,是為名色,色是父精母血,自己的識是心,心有其名而無作用,所以稱為名色,名色七日一變,四十九日后有五個胞:即頭、雙手、雙腳,十個月后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塵的功能,故稱為六入,小兒出生后與六塵相觸,所謂六入緣觸,觸境有苦有樂,屬受,故觸緣受,受是果報,受果報時心生系著,故受緣愛,若樂受愛其長合,若苦受愛其常離,愛合愛離而生取,取即作業(yè),若依理而取屬善業(yè),若非理而取屬惡業(yè),故取緣有,有即業(yè),有業(yè)故有生,生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
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受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名十二因緣,若以般若智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滅,十二因緣是空的,可以證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觀照諸法的實相,不但無無明,無凡夫的無明,亦無辟支佛的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凡夫的老死,亦無辟支佛的老死盡。以般若觀一切法,可以超越世間法無明,超越出世間法-無明盡。--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稱為四圣諦,諦即真實之意,四圣諦不是辟支佛道,是羅漢道,世尊三轉十二行法輪,示二乘人四諦法門:-
一、示相轉--
此是苦,逼迫性-指眾生的果報完全是苦的,生老病死再加上貧病交逼,是為苦苦,就是快樂也是無常,樂壞苦生,名叫壞苦,享禪定之樂也是無常,屬于行苦,是故三界中有苦苦、壞苦、行苦,是名三苦,另外還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等,眾生不知苦,所以如來示苦相。--
此是集,招感性-苦從何來?是自招的,名集諦,集即招感之義,人人都有貪嗔癡煩惱,由三煩惱作殺盜淫妄等業(yè),由業(yè)而招感上述八苦,苦是果,煩惱業(yè)是苦因。--
此是滅,可證性-滅苦因苦果名為滅諦,苦盡就是涅槃。--
此是道,可修性-滅苦因苦果需要修道,道諦是無漏法,修無漏法,不漏落生死。--
二、勸修轉--
此是苦,汝應知-知即覺也,覺[苦]生則無生,覺[苦]住無住,覺[苦]滅無滅。覺苦無生,何來有苦,所以謂此是苦,汝應知。--
此是集,汝應斷-集是煩惱,煩惱可以斷,如何斷呢?一定要覺,覺集無集即斷集,故云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如何證呢?苦因苦果‘滅\’了,這個‘滅\’因生而有,無生則無滅,生滅滅已,寂滅現(xiàn)前,是云證。--
此是道,汝應修-道是可以修,如持戒則有戒,不持戒則無,修定則有定,不修則無,斷惑則有慧,不斷則無,故云汝應修。--
所謂修道就是修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還有三無漏學:戒、定、慧。--
三、得證轉--
此是苦,我已知,不用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用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用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
何以不用更知、更斷、更證:更修呢?因為如來悟了四諦真實之理,例如苦,是有為法,有為不離三相:生、住、滅,如來悟苦的生相不可得,悟苦的住相不可得,悟苦的滅相不可得,若悟到苦的生住滅三相不可得,苦當體即空,空就是苦的實諦之理,是名苦諦。--
集也是有為法,不離三相:煩惱有生耶?悟則無生相可得,煩惱有住耶?悟則無住相可得,煩惱有滅耶?悟則無滅相可得。如是迷時見有煩惱生、住、滅可得,悟時,煩惱生住滅三相皆不可得,當體就是空,此是集的真實相,故名集諦。--
滅又如何?有生則有滅,覺則無苦生,亦無苦可滅,寂滅現(xiàn)前,就是滅的真諦,如來說滅,因苦滅而見諦,見諦時無苦無集,故無滅。--
道又如何呢?例如修戒定慧之道,戒有生耶?戒無生相,戒有住耶?戒無住相,戒有滅耶?戒無滅相,戒定慧無生住滅三相可得,無生住滅三相就是無為法,戒定慧當體即空,道即是空相,修即無修,故云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六祖云:‘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此是戒定慧的真理,道的真諦。--
在諸法的空相、實相內(nèi),無凡夫苦集之法,亦無賢圣滅道之法,故謂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一切法空,空相便是清凈相,在清凈相內(nèi),六根清凈,故無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清凈,無色聲香味觸法,六識亦清凈,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明清凈,故無無明,無明盡亦清凈,故無無明盡,老死清凈,無老死,老死盡亦清凈,故無老死盡,無菩薩能修六度萬行之智,智亦清凈,是為無智,萬行清凈,有何可得,故無得,世間法出世間法清凈,是為無所得。--
此是菩薩法門,菩薩以六度為智,皆是斷惑,在未證得一切法寂滅以前,要以智去斷惑,但是一切法本來寂滅,無能得之智,無所得之法,亦無能修之智,無所修之法,若見有能所,是生滅心,不見有能所即寂滅心,所以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悟一切心空名為菩提,了一切法空名為薩埵,心法一如,并無能得所得,以無所得故即是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何謂掛礙?例如眼[珠]與眼[白]相合是為無掛礙,眼與沙不能相合,是為掛礙,又如皮與肉相合是為無掛礙,肉中有刺則有掛礙,’掛礙者,與般若心不相同故,般若心是空,一切法是有,若一切法不空,有與空不能合便有掛礙,若一切法空,法空與般若心空相合便無掛礙,所以一切法空即般若,般若即一切法空,般若與一切法空打成一片,即一切法空不礙般若,般若不礙一切法空,猶如大悲咒放在心內(nèi)-空,所以不會礙楞嚴咒,楞嚴咒在心內(nèi)也是空,此空彼空,空與空臺,無有掛礙,假如有一法不空,便有掛礙。--
六祖菩薩在世時,有一僧名法達,來頂禮六祖,但是頭不到地,六祖說他心中必有一物,法達說:‘我誦法華經(jīng)已有三千部。\’自謂讀法華經(jīng)三千部,何必叩頭到地,這三千部法華經(jīng)未空,放在心內(nèi),便成為他的掛礙。--
世間法不空,與般若合不來便有掛礙,出世間法不空,與般若合不來亦有掛礙,若世間法空,出世間法亦空,與般若空相合便無掛礙,無掛礙則無有恐怖,恐怖即憂慮之意,如眼內(nèi)有沙,若不除去便會盲,盲便是恐怖,眼內(nèi)無沙便不會恐其盲,又如肉中有刺,若不除去,則有潰爛成瘡的恐怖,凡夫有生死的恐怖,二乘人有沈空滯寂的恐怖。要是有一法放在心內(nèi)不能空,此一法便牽你入生死。--
過去有一位金碧峰入空定,無常鬼找他不到,無常鬼便請土地公幫忙,土地公云:‘金碧峰甚么東西也可以空,惟有一水晶缽他最愛,你們倆一變作老鼠,把玩他的水晶缽,一拿鎖鏈,預備他出定時鎖他。’金碧峰入定時身體空掉,但在定中聽到老鼠把弄水晶缽的聲音,立即出走,大罵‘誰人碰我的水晶缽\’,另一無常鬼立即鎖他,金碧峰知道水晶缽的掛礙令他被無常鬼找到,于是求情許他延期七日,無常鬼走后,金碧峰便把水晶缽打爛,然后入定,臨入定前,在墻上寫下四句偈:欲來找我金碧峰,猶如鐵鏈鎖虛空,虛空若然鎖不得,莫來找我金碧峰。--
世間法不空,與般若有掛礙,等于眼中有沙,認生死輪回為實有,出世間法不空,與般若亦有掛礙,等于肉中有刺,認化城為寶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槃的顛倒夢想。--
凡夫生死有四顛倒:--
1.身不凈,計為凈,--
2.受是苦,計為樂,--
3.心無常,計為常,--
4.法無我,計為我。此是凡夫的顛倒相。--
二乘人的涅槃亦有四倒:--
1.看不凈,不見法身凈,--
2.看苦,不見寂滅樂,--
3.看無我,不見自在我,-
4.看無常,不見佛性常。是為二乘人的顛倒夢想。--
所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何只離一切苦厄,離一切苦厄然后才見到諸法空相。五蘊空,色空,空亦空,一切法空,便是諸法的空相,亦是五蘊的空相,所以先講度盡一切苦厄,后說諸法空相,若五蘊未空,即一切法不空,不但一切苦厄不能度盡,而且會生出恐怖及顛倒夢想,即凡夫認生死為真實,二乘人認涅槃為實有,悟道的人‘生死涅槃等空花\’,生死空,涅槃亦空。--
以無所得故,菩薩證般若波羅蜜多,若有所得,便不能證般若波羅蜜多,證到般若波羅蜜多,見一切法即心,心即一切法,所以心與一切法無掛礙,無掛礙便無有世出世間法的恐怖,既無世間凡夫生死的四倒,亦無出世間二乘涅槃的四倒,是為遠離顛倒夢想,究竟證大般涅槃。--
【究竟涅槃。】--
心不可得,法不可得,心與法一如,俱無所得。是為究竟涅槃,又名大般涅槃,大涅槃是常寂光凈土,常寂光凈土是我們的老家,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脫德,光是般若德,三德秘藏,是諸佛行處,菩薩依般若修行,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得大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無明塵勞煩惱妄想空,是過去佛,現(xiàn)在無明塵勞妄想煩惱空,是現(xiàn)在佛,未來無明塵勞妄想煩惱空,是未來佛,以般若觀照,過去煩惱空,過去成佛,現(xiàn)在煩惱空,現(xiàn)在成佛,未來煩惱空,未來成佛。--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無明妄想塵勞煩惱空,三世佛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此云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是最上,菩提是最平等,菩提是最真,故又稱為無上正真之道。--
上來所說諸法空相內(nèi),無凡夫五蘊十八界之法,無聲聞苦集滅道四諦之法,無緣覺十二因緣之法,亦無菩薩能得之智,所得之法,總說就是無二乘之法,匯三乘歸一佛乘,匯九法界同歸一佛界。--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佛得菩提,菩薩證大涅槃,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是:--
大神咒-神力最大,能度眾生成佛,--
大明咒-能破除眾生的無明煩惱,--
無上咒-般若最上,更無有上,無等等咒-般若是佛母,出生一切佛,無一法能與她相等。能除一切苦-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越出三界火宅,遠離生死輪回之苦。真實不虛-即心即佛,決定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心經(jīng)有顯說,也有密說,現(xiàn)在講的是密說,密說很簡單:--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密是無可解,亦不破人知,佛門中有很多人依顯教修行,亦有依密教修行,例如大悲咒、楞嚴咒等,都不可以解釋,若有以解,不稱為密,密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講不出,解不來,唯有自己知,不過今天我將此咒的意義約略說出來:--
揭諦揭諦--去、去。波羅揭諦--到彼岸去。波羅僧揭諦--大眾到彼岸去。菩提薩婆訶--迅速成就證菩提。
- 上一篇:圣一法師禪七開示
- 下一篇:什么是我執(zhí)呢?
- 仁德上人:起心動念為火,般若大智慧為水
- 仁德上人:什么叫般若智慧呢?
- 濟群法師: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 永明延壽:般若無相不受一塵,云何廣辯四緣及諸因果?
- 燈云法師:如何運用般若智慧獲得幸福
- 慈法法師:常觀常自在——慈法法師開示《心經(jīng)》
- 印順法師: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星云大師:“般若”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 星云大師:“般若”對我們有什么妙用呢?
- 凈慧法師:心經(jīng)中的智慧
- 寬謙法師:緣起性空在生活中的點滴應用 世間行般若
- 星云大師:佛教般若的妙用
- 圣一法師:受持八關齋戒 出一日一夜的家
- 圣一法師:圣一長老揭秘“八戒”背后的大學問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成剛法師:佛經(jīng)里常出現(xiàn)的“般若”到底啥意思?
- 賢崇法師:“空”的生活——《心經(jīng)》給人之啟示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賢崇法師:《心經(jīng)》今說—以空性洞鑒人生
- 賢崇法師:活的《心經(jīng)》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